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5:10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1)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板块来学习伟人故事。

在学生多次感受形声字形旁表义特点的基础上,本单元通过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着重揭示了形声字的另一个特点——声旁表音,在《大禹治水》一课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根据生字的构字特点及语境先猜猜带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的练习;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通过泡泡的形式,提示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去识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口语交际安排的是一次看图讲故事,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作品来自《父与子》中的一则。漫画共有6格,最后一格留白,图意不言而喻——爸爸也被书的内容迷住了,读者看后不由得为童心未泯的爸爸忍俊不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图,按顺序讲清图意,猜测最合理的故事结局,还要要求学生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培养学会倾听的意识。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大禹治水

2

本课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坚持治理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疏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赞扬了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

1.

认识44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5个生字,会写32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词句,能讲述课文内容。

3.

感受先贤、先辈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并由衷产生敬意。

4.

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学习动词和名词的搭配。

朱德的扁担

2

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革命根据地,一起去茅坪挑粮的故事。

难忘的泼水节

2

描写了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表现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口语交际

1

看图讲故事

1.

观察图画,了解每幅图的意思,能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

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语文园地六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

认识11个生字,在识字中学词,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2.

会根据词语的意思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3.

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

4.

积累励志名句,感受其蕴含的道理。

5.

阅读《鲁班造锯》,感受鲁班的智慧。

15

大禹治水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重点

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难点

根据文中插图,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过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1.识字写字

结合语境帮助学生构筑画面,进行联想记忆。比如,“洪、毒、蛇、兽、伤、灾、难”7个生字,可组合成“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4个词语,构成洪水泛滥的画面。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读准这组词语;接着联系生活或图片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读这组词语或这些生字所在的句子,加深对生字、词语的理解,也为朗读课文做好准备。

本课要写的9个字,包含上下、左右、独体、半包围四种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居多。教学时可进行归类指导书写。

2.阅读理解

学习本文,初读时可按顺序朗读故事,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借助课后第二题的提示,有顺序地把故事讲清楚。“治水前”的景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练习读课文,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结合泡泡的提示,以及洪水泛滥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借助“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伤害百姓”等词语,帮助学生建构画面,从而理解“泛滥”一词的意思。最后,组织学生再读第1自然段,学生对洪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百姓的痛苦生活就能有所体会了。

3.表达运用

(1)抓住“到处奔走”,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当大禹遇到高山,他_______________;当大禹遇到大河,他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身上划出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一个个血泡,可他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供故事发展的线索,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线索,讲述故事。

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1.预习提纲

(1)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认读生字及词语。

(3)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

2.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做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好吗?(课件出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图片)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

3.课件出示大禹的图片,简介大禹。

课件出示:

大禹:禹,传说是我国远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设计意图:

由学生已阅读的神话故事入手,通过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导入新课,并适时简介大禹,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课件分批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第一组:洪水

毒蛇

猛兽

伤害

灾难

痛苦极了

第二组:继续

教训

驱赶

耕种

恢复

安居乐业

(1)接力读第一组词语,重点指导。

①“灾难”中的“难”是个多音字。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出示课件,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读了第一组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⑤将生字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这几句话的停顿。

(2)接力读第二组词语,重点指导。

①“耕种”两个字都是后鼻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教训、驱赶、恢复”这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指导“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④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⑤将生字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这几句话的停顿。

设计意图:

本课生字较多,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设计先分板块识记生字词,帮助学生构筑画面,为朗读课文奠定基础。随后再随文识记,了解重点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这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在语境中识记、多次复现的识字原则。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课件出示:

(1)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提示: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2)指导书写“洪、难”。

①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洪:“氵”呈圆弧状,“共”字两横平行,撇和点分别对应上边的两竖。

难:“又”捺变点,“隹”四横之间等距。

出示写好“难”字的儿歌:“又”字书写小,人旁中线立,四横等间距,末笔横稍长。

②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

(3)指导书写“认、被”。

①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认:“人”的撇穿插在“讠”的下面。

被:“衤”不要写成“礻”,注意“皮”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又”字横撇短、捺长。

②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

2.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道”。

(1)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道: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注意顺序:先里后外。“首

”写得端正,中间两横均匀。关键笔画在于“辶”。

出示写好“辶”的儿歌:首笔右点要高扬,横折折撇勿长,平捺一波要三折,捺尖出锋要稍长。

(2)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

3.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灾”。

(1)“灾”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宀”和“火”的大小关系,底下部分不应宽过字头。首点要居中,让左点与右钩位置对称。“火”字撇捺舒展,稳稳立正。

(2)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

4.指导书写独体字“年、产、业”。

(1)出示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

(2)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年、产、业”两字都是独体字。年:横笔画较多,中间先写横后写短竖。业:横画左右伸展,重心平稳,两竖长短有变化,间隔距离要适中。产:“立”中间夹的两笔都要写短,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3)学生练习书写并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将生字进行归类教学,使写字教学逐步由“老师教”变为“学生学”,提高写字效率。在写字前指导学生观察结构,找出共同点,并归纳同结构字的书写要领,将书写要领编成儿歌,既便于学生记忆与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练写后指导学生对照范字紧扣书写要领进行评价,在“看”和“写”以及“评”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洪水泛滥、疏导、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复习词语,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洪水

经常

百姓

灾难

知道

家乡

可是

认为

采用

农业

生产

2.根据词语“灾难”提问: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灾难呢?

设计意图:

用开火车的形式复习词语,并用熟悉的词语引入课文学习,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课件出示洪水泛滥的视频资料(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洪水泛滥的场面的?自己练读第1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课件出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等词语,引导学生说说洪水泛滥的情景。

教师引读课文:

师:洪水泛滥,恐怖极了。这洪水,一路咆哮,它来到田野——

生:大水淹没了田地。

师:它来到村庄——

生:冲毁了房屋。

师:毒蛇猛兽到处——

生:伤害百姓和牲畜。

师:大地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的生活——

生:痛苦极了。

(2)指名朗读,通过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表现出人们的痛苦。(教师相机评价)

(3)再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满怀同情地齐读这个自然段。

(4)用一句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5.小结过渡: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一个名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呢?

设计意图:

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展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帮助学生构筑洪水泛滥的画面,进而理解“泛滥”一词。品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洪水带给百姓的痛苦,为下文讲述故事做了铺垫。

三、学习第2自然段,练习讲述。

1.自由朗读,说一说:谁来治水?怎么治水?结果怎样?(鲧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

2.指名朗读描写鲧治水的方法及结果的句子。(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1)课件出示筑坝挡水的图片,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猜猜“挡”的意思,说说这样做的结果怎样。

(2)课件出示“继续”词卡,练习用“继续”说一句话。

3.练习讲述这个自然段。讲述时可以借助哪些词?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

可提炼:谁来治水?怎么治理?结果如何?

课件出示:

筑坝挡水

没有成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取信息,再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用提取的信息讲故事,在朗读和讲故事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鲧的儿子禹继续担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

2.课件出示语段,指名填空。

课件出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

)年。这(

)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

)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

)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3.体会大禹“治水时间之长、治水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

(1)创设情境朗读:禹治水十三年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因为洪水害得百姓无家可归,禹心里装着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2)指导朗读:这些数字读好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就读明白了。学生练读。

(3)教师介绍:为了治水,万水千山都留下了大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到处奔走”。(课件出示大禹到处奔走的图片)

课件出示:

当大禹遇到高山,他___________;

当大禹遇到大河,他___________。

他的身上划出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一个个血泡,可他仍然_____________。

(4)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你最想用哪个词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5)小结:十三年里,禹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顾大家不顾小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设计意图:

本环节抓住一组数字,体会数字背后蕴藏着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先填写这组数字,然后透过数字,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大禹心系百姓的精神,接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抓住“到处奔走”,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和想象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大禹治水的决心。阅读课文后,进行人物形象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让学生品味大禹无私的品格,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五、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绩。

1.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练习按“谁、怎么治理、结果如何”的思路说一说这段话的内容。

2.学习第一层,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体会大禹的智慧。

(1)读第4自然段,画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禹是怎么让洪水乖乖听话的。

(3)借助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理解“疏导”的意思。

师:大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把许多座大山挖开,让水能流入大海。这就叫作——疏导。同学们猜一猜:“疏”是什么意思?查字典验证一下吧!(除去阻塞,使畅通)

(4)禹的做法与他的父亲鲧一样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5)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

3.学习第二层,体会百姓的“安居乐业”。

(1)指名读描写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课件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歌唱等)

(2)理解“安居乐业”: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

(3)指名对比朗读课文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4)禹治水成功后,百姓会怎么感激禹?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结:人们非常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采取以图代讲,两次展示图画,结合课文,让学生感受大禹治水的英雄壮举。通过看图、说图,让学生巧妙理解“疏导、安居乐业”的意思。通过对比朗读,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大禹的形象与功绩,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训练。

六、总结全文,练讲故事。

1.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禹除了功绩伟大,你还觉得他的哪些方面堪称一个“大”字?

(提示: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2.今天咱们学习了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回家后要讲给爸爸妈妈听,该怎么讲述呢?

老师给大家四个提示,你们可以根据提示,在小组里各自选定一个方面的内容,先练习讲一讲。然后把大家的讲述合起来,就是整个故事了。

课件出示:

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既总结了全文,提升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又提供支架给学生练习讲述故事,化难为易,让他们有法可循,帮助他们梳理思路,更好地学会讲述故事,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文字的运用。

1.随文识字,多种方法识记。

结合语境帮助学生构筑画面,通过联想记忆来识字。比如,“洪、毒、蛇、兽、伤、灾、难”7个生字,可组合成“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4个词语,构成洪水泛滥的画面。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读准这组词语;接着联系生活或图片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读这组词语或这些生字所在的句子,加深对生字、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或课文内容为生字组成词语并搭配短语来识字。如“训、退、恢”3个生字,可组成“教训、退去、恢复”3个词语,搭配短语为“吸取教训”“洪水退去”“恢复农业生产”等,然后启发学生边读短语边想象画面,既识记了生字又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2.归类教学,提高写字效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2)

李老师用生动的话语,创设情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让学生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内容,李老师让学生看了视频,感受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之下,说说此时的心情怎样?进而理解“无家可归”甚至失去生命的痛苦。自然而然地引出禹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决心”,李老师又质疑: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从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学习禹治理洪水的工作中,为了加深理解其中的艰辛。李老师对“开凿”、“挖通”、“垒起”这些词语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将词语的深层含义用文本本身进行了解释。

在感知了禹所经历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大禹的父辈用“堵”失败,禹用“引”成功,这一对比很容易体现禹的智慧。

此时,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丰满。于是,李老师讲了成语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让学生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从学生的话中,我们看到大禹的形象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3)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阅读、赏析神话故事。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情节,感受其中精神。

2、难点:分析合乎人物身份、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以及大禹形象。

[教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一般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整体内容。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生字词语的学习,理清课文思路,分析第一部分。

2、难点:理解禹的不平凡的出生。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的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代有个伟大的人物,他一心解救被洪水转困的百姓,十三年锲而不舍、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谁呢?他就是大禹。

(二)了解神话。

神话指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借助想象来表达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和追求。

(三)出示幻灯,进行字词教学。

1、加点字注音。

栖身()大禹()鲧()虬龙()

会稽山()()窠()堙塞()()

禅让()舜()

3、解释词语。

无动于衷:

跋山涉水:

禅让:

矗立:

(四)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

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1—4)写鲧治水被杀和禹的出生。

第二部分(5-14)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三部分(15-17)写大禹哭石生启,被尊为“大禹王”。

(五)讲读第一部分。

1、课文如何描绘这场大水灾?说明什么?

明确:课文从田淹、房毁、人们无处栖身这几方面突出了上古这场水灾水势的浩大、灾难的深重。

这样写既点明了治水的必要,也为鲧治水失败被杀作了伏笔。

2、面对这场灾难,众神、鲧、天帝各采取了什么态度?

明确:众神:无动于衷、漠不关心;鲧:费尽心机偷来息壤,拯救人民;天帝对鲧违背他的旨意非常恼怒,派火神杀了鲧。

3、鲧是怎样治水的?如何评价他?

明确:鲧治水方法不对,但他具有为拯救人民而不惜冒犯天帝的勇敢和刚强的行为,是一个英雄。

4、禹是如何出生的?他的不平凡的出生说明什么?

明确:鲧的尸体被剖开后,禹坐着一条虬龙来到世上。

说明:第一,鲧根治洪水的决心未尽,他把希望寄托在禹的身上,具有不屈精神;第二,禹治水既是继承父志,又是反抗天帝,为民造福的行动。

(六)课堂练习(幻灯出示)。

(七)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3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二、三部分。

2、理解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

1、讲读第二部分。

①大禹怎样治水?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明确:

第一,禹发动群众与群众共商大计。

第二,采用疏导的方法。

第三,请应龙协助治水。

②分析三过家门而不入。

a.讲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情节。

b.详写两次,略写一次。

c.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以身作则、公而忘私。

d.分析人物的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岳母:对阿娇的关怀。

阿娇: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大禹:诚恳、深致歉意、决心坚定的语气。

③故事主要是说禹,为什么要写他的妻子?

明确:从侧面说明大禹治水的成功与他的妻子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分不开的。

④第14段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治水时间之长,工程之巨,成就之大,有力地突出了大禹的功绩。

2、分析第三部分。

①如何理解大禹哭石生启?

明确:写出他对阿娇的深切怀念和内心的无限悲痛、裂石生启,更是突出了大禹的“哭妻”具有撼天动地的特点,富于想象。

②结尾说明了什么?

告诉我们:谁为民除害,谁就会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和爱戴。

3、总结全文。

第一部分主要写大禹治水的起因,第二部分突出大禹治水的精神,第三部分说明大禹治水的功绩。

4、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预习《怎样讲故事》。

板书设计:

天帝惩罚世人(灾难根源)

禹治水的起因鲧治水被杀(为民献身)

大禹破肚出生(继承父志)

禹和群众共商大计

治请应龙协助治水

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身作则、公而忘私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4)

大禹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而且是中国社会由部落联盟进入国家阶段的立国始祖。

大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①的民本思想得到历代先贤的继承发展,成为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基石。

一、大禹的民本主义思想产生的环境及包括的内涵

民本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处于农业社会的经济环境之中。最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时期,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低级的农业的生产活动,当时生产力水平特别低下,氏族里的每一个人的生存首先就是氏族公社的共同责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舜之间的禅让,为了使‘天下之民得其利’,而不是‘利一人’,尧把帝位禅让给舜,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这样的‘禅让’就是民本思想在早期政治领域的体现。《尚书?五子之歌》很形象地记载了民本思想的渊源。

《五子之歌》是大禹的孙子和夏朝的第二代启的儿子太康作的五首悲歌,述大禹之戒。大禹活着的时候就告诫他的子发:人民可以亲近,但不能够轻慢卑视。人民是国家之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有安定。意思就是说要对于老百姓,只能仁爱地去亲近他们,而不能有丝毫地轻贱他们。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和根基,根基稳固了国家才会有安宁。大禹是最先提出了‘民惟邦本’这个思想的,他在那时就认识到了只有人民才是使国家坚固而富强的重要意义。大禹治水这则故事也是上古民本思想的伟大实践。在历时十三年的治水过程中,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竭力以劳万民,以不朽的治水业绩,受到民众的拥戴。大禹把治水安民和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结合起来,使治水得以顺利进行并使成果得以巩固。大禹在建设规模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的时候,大量地接触了人民百姓之后,最深刻地理解了民情,也最能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敬民、养民、教民、护民’为主要爱民内容的“民本”思想。大禹也曾说过:对待百姓要‘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意思是说对待老百姓要注重教化,减少惩罚,要用美好的德政感化和劝诫百姓,用美好的歌曲和传统美德教育、鼓励百姓。大禹也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养民政策以及‘和为贵’的处世主张。他主张在位者要自正其德行,以此来治理民众;要做到勤俭节约,把财物用来为民兴利除弊端的治理国家事业上面:要减少征徭,降低赋税,不要强占农时,使人民衣食都能富足;要使人与人之间、邦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共处,和平安定地处理事务。大禹将为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应有的责任,把热爱人民注重民众看作社会安全、国家繁荣的根本。

二、儒家学派思想对大禹民本思想的升华

千百年来,源于大禹‘民为邦本、本古邦宁’的这一民本主义思想,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内容一直延续。大禹因其治水安民、治水兴国的丰功伟绩和公而忘私的民本济世情怀,被儒家推崇为圣贤,作出了高度评价。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们都继承和发扬了古时大禹的民本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创立了‘仁’的学说,在这个学说中要求帝王能够去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在孔子的儒家思想看来,作为君王,能从农耕稼穑方面为百姓着想,能从田赋徭役方面为百姓考虑,那就有君子之‘仁’了;具备了这样的‘仁’,亲民意识自然就会充盈统治者的心中。在政治实践中,统治者只有践行君子之道,做到‘重民’、‘利民’、‘惠民’,能够以民为本,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②我国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著名思想家孟子更明确地强调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他总结了许多国灭家亡的历史教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许多国家城市坚固城池很深,兵士和武器装备以及粮食都十分地充足,可是,最后却落了个弃城而逃亡、国家灭亡而人民流离。这里面的原因,不是因为客观因素,主要是因为民不和上。后来,经过深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他著名的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③在他这个思想中,他特别痛斥了民贼,批判了那些压迫人民的帝王,甚至说商汤放桀,武王伐纣是诛独夫不是弑君。孟子在他的著作中还认为,得民心的人就会得天下,天子失去了民心,就是独夫,人人就能得而诛之。因此上说,在国君、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孟子更强周人民重于国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民贵君轻’的思想更体现了孟子独特的积极的民本思想。大禹的治水、安民、立国的民本思想和不朽功绩经过儒家的宣扬,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焦点和核心价值。

三、‘以人为本’思想是对大禹民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今天,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展了民本思想,进而把发本主义思想提高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他科学地指出:是不是和最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最根本的区别。这是判断一个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好的试金石。要求我们的政党要一切为民,坚持共产党要一切为公、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挥我国全体人民爱国积极性,推动和建设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我们的党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思想,但他是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与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大禹的民本主义的思想,体现着朴素的爱民思想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主义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来说的,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而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我党治国理念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是对大禹民本主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里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它体现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我党和政府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我们在工作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工作中一切言行的标准。在我们的工作中能不能贯彻‘以人为本‘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关系到执政党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要一定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的党成为一个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注释: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5)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我始终坚持学习,通过区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系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注重对新常态下业务知识的学习,先后在《蚌埠日报》、《蚌埠工作》等党报党刊上发表《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精准发力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新常态下禹会发展新局面》、《抢抓历史机遇推进产城一体全面促进禹会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等调研文章,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二)坚持群众观点,强化行动自觉。我始终要求自己坚持开门接访,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及时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遇到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如秸秆禁烧、安全生产事故、防汛等,均做到身体力行,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结合群众路线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活动,多方筹集资金,解决了以柴油机厂为代表的老旧小区征迁、以天润化工周边区域为代表的化工周边棚户区改造、以张公山二村为代表的老旧小区环境改善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提升了党性修养,践行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二、履职尽责,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我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实施调转促“486”行动计划,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多项经济指标总量、增幅和贡献率均居全市前列,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3:75.8:20.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6家、家庭农场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9家,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中粮、丰原、八一等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9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总部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丰原集团、蚌埠玻璃设计院“走出去”成就斐然。佳先化工、中晶光成功在新三板上市,佳先化工、中晶光成功在新三板上市,中旭建设、利德工程设备、行星工程、禾泉农庄、亚源印染、汇能动力等公司新三板上市工作正加速推进,其中,佳先化工到创业板上市已获省批准,中旭建设即将进入券商内核阶段,有望在今年实现新三板上市。服务业蓬勃发展,总投资超10亿元的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总投资6亿元的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总投资5.65亿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改扩建项目、总投资5.1亿元的蚌埠花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民政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欧尚项目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重要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支撑经济提速。总投资1.5亿元的禹会双创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总投资9亿元的汇能小微企业创业中心成为省内工业园区第一家在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专业营运公司。园区平台承载力不断提高,六六房车项目、游艇项目、智能电动车架项目、疏水性二氧化硅新材料项目、直埋式蒸汽管道项目等一批高附加值、高带动性、高成长性的优质项目成功落户园区,成为未来经济新增长点和持续发展新引擎。

(二)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产城一体加速融合。我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重要抓手,全力实施旧城改造和马城新区建设双轮驱动战略。征迁拆违、大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拆迁2.1万户,拆迁面积约224.4万平方米;开工安置房约2万套、180万㎡,竣工约9800套、80万㎡,7000多户拆迁户顺利实现回迁;实施市级大建设项目29个,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4个,城市“一环”内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最大连片棚户区改造项目柴油机厂周边等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稳步推进,金域蓝湾、荣盛西湖观邸、御湖观澜世家、和顺第九街等一批现代化生活小区拔地而起,滨河西片区、钓鱼台、酒精厂等一批老旧棚户区旧貌变新颜。圆满完成区划调整,组建禹会马城行政中心,总投资15亿元的206国道、总投资8.5亿元的马城新区安置房、总投资4亿元的黄苏段淮河干堤退堤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现代水运码头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总投资5亿元年产12万平方米PC板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产1.5万吨高性能玻璃微珠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大连尚能风电场开发项目等一批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全区上下呈现基础设施全面铺开、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产城融合不断加快的新景象。

(三)各项改革全面发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完成了政府机构、城市管理、医药卫生等各项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社区体制改革,圆满完成社区换届,稳步开展村改居试点,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建设城区”、“ 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区”。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公布权力清单586项。扎实推进基层医改,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两权”融资,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5.2万亩。搭建建投、禹发、禹泰等融资平台,争取各类资金57亿元。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组建国家、省级研发中心14个,专利申请授权量位居全市首位、进入全省市辖区前十强,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区”。

(四)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将有限的财力优先向民生倾斜。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城乡居民累计享受低保金3亿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13.8%。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工程,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初升高比例达96%以上,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公共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大禹文化产业园被评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禹墟遗址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争取国家建设资金,花鼓灯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验收,冯嘴村花鼓灯传习所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称号,禹会花鼓灯艺术教育基地和特色学校揭牌,群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荣获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区称号。我始终把“青山绿水”作为最大的民生,投入近2亿元对张公湖、八里沟、席家沟等城市水体进行治理,新增街头游园、城中绿地20余处,淮河河道及周边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大洪山林场非法盗采行为得到坚决遏制。创城工作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经营性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整治基本到位。秸秆禁烧连续四年实现零火点目标,主要节能减排指标均控制在市下达目标范围以内。积极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不断深化法治禹会、平安禹会建设,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三、率先垂范,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严格履行一岗双责。我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好“两个责任”。坚持民主集中制,身体力行严格做到“三必须”。一是重要事项和重大财政支出必须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或区财政审批领导小组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二是涉及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经济活动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招投标;三是新进人员必须实行公开招聘、逢进必考。进一步强化问责机制,健全廉政机制,筑牢廉政防线,先后制定《关于禹会区征地拆迁项目跟踪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禹会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制度,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6)

课文第2自然段写了大禹的治水过程。“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句话中,“千辛万苦”一词高度浓缩了大禹治水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险阻,但词很抽象。我还原每一帧画面,将其立体化。从两张图片入手,一张是“水流”“地形”图,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水流和地形,要察看水流和地形需要怎样做。另一张是“千山万水”图。师生对话,将这“千辛万苦”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

师:要爬过这数不清的山,趟过这数不清的河,大禹会吃哪些苦,会遇上哪些困难,我们来想象一下。

生:大禹可能会遭到猛兽攻击,还可能会被毒蛇咬伤。

生:大禹可能会没有吃的,只能采点野果子吃吃,晚上就睡在地上。

生:大禹会因为走的路太多了,脚上磨出一个个血泡,全身伤痕累累,可他还是拄着拐棍走路。

从学生真挚、急切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明白“千辛万苦”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一个“千辛万苦”所包含的意思也已经被挖掘了出来。

二、 破译精炼语句,单薄故事变丰厚

课文第3自然段是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编者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我抓住这一故事的“空白”,用语言创设大禹在儿子不同年龄时,三次路过家门的情境,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大禹的“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形象也逐渐充实、丰盈起来。

师:当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时,他的孩子正嗷嗷待哺,他没有回家去抱抱可爱的儿子,他想的是什么?

生:他想的是快点儿把洪水治服。

生:他想,只有早点儿治好了洪水,我才能回家看我的儿子。

师:是啊,婴儿的哭声没有能拉住大禹治水的坚定脚步。转眼又过了几年,当他第二次路过家门时,他的孩子正蹒跚学步,他的妻子看见了禹路过家门匆忙的身影,妻子会说什么呢?

生:妻子可能会说,大禹呀,你怎么还不回来看看我和孩子呀!

生:大禹,你路过家门了就进来看一眼吧,看一眼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

师:妻子的思念也没能留住大禹坚定的脚步。当禹第三次路过家门时,他的儿子已经是十多岁的少年了,他可能正在追着问母亲,他会追问什么呢?

生:爹爹为什么要离开我们?他去哪儿了?去干什么了?

生:父亲为什么不回家?他长得什么样?

师:假如禹听到了,他会怎么回答他的儿子呢?

生:孩子啊孩子,我在外治水13年了,我也想回家和你们团聚啊,可是天下还有许多人深受水患。

生:孩子,只有制服了洪水,每一个孩子才能快乐地跟父母在一起。

师: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小家”指什么?“大家”指什么?

生:“小家”指的是大禹自己的家。“大家”是指天下老百姓。

师:从这儿你看出了什么?

生:禹一心为了天下老百姓,舍弃了自己的小家,他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经过这样的角色体验、想象,故事变厚了,治水英雄的高大形象矗立在学生眼前,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三、 拓展简练结尾,无声之处意无穷

课文的结尾用一个“感激”,简练而有力地概括了治水后老百姓对大禹为民造福的高度赞扬,是文章主题的升华。这里也可设计想象说话,让学生身心入境,通过真诚赞美大禹的功绩,将英雄的伟大形象铭记心中。

师:现在你就是那些之前无家可归,现在过上安定日子的老百姓,你会如何感激大禹呢?

生:大禹,您舍小家为大家,治理好了洪水,您真了不起,谢谢您!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7)

欢迎各位来到千年学府——石鼓书院参观游览。石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曾鼎盛数百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在石鼓书院前是宽阔的石鼓书院广场,它于XX年10月竣工开放,占地3.18公顷,总投资2380万元,是衡阳中心城区又一个标志性的广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本2.4米长, 1.8米宽的巨型石书,诗词歌赋,上面镌刻着宋孝宗淳熙XX年(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所作的《石鼓书院记》的其中一段。后人曾将此记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此碑解放后,被人在湘江中发现,转至岳屏公园衡阳市船山图书馆(今市书画院)右侧的护碑亭内,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毁于造反派之手,现衡阳市图书馆有该碑拓本。

朱熹是南宋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生于1130年,卒于12XX年,别号紫阳,世称考亭先生。

石书的对面是一棵“国宝级”的古银杏树,专家估计它已有450岁的高龄了。你看它是非常的粗壮,要4个人才能把它合围起来,当时园林工人为了栽种这棵树仅黄泥就运了10多车,挖的树坑直径达到了8米多。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壮观。

整个广场的建设是以显山、露水、见秀为总体规划设计原则,并以挖掘石鼓文化内涵为主题,以古、幽、曲、静、绿为基调。广场的主题雕塑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诠释了一山、二水、七贤。一山,是指石鼓书院所座落的石鼓山。该山海拔69米,面积约0.83公顷。蒸水环其左,湘水挹其右,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石鼓得名,说法不一: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二水,是指环绕石鼓山的蒸水和湘江。七贤,则是指为石鼓书院做出过贡献的七位贤人志士,它们是韩愈、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勉斋。一会儿,我们在大观楼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平简介。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到碑墙游览。

石鼓书院碑墙所在的位置,是石鼓书院广场的休闲区,其上是观景区,其下为嬉水区。原来的石鼓山上有着许多历代的碑刻,内容主要是记载了历次重修石鼓书院以及石鼓书院内其他建筑的情景。因石鼓山傍近驿道,地处要冲,山上建筑群屡遭战火破坏,也多次被重建修复,很可惜的是现在都已经没有了。XX年6月重修石鼓书院时,翻刻了部分碑记,并按宋、元、明、清的顺序依次镶嵌于此。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细细地品味一下。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XX年),迄今已有约12XX年的历史,比岳麓书院的历史还要悠久。当时士人李宽在石鼓山结庐读书,刺史吕温尝访之,题名为“寻真观”,此为石鼓书院的雏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北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皇帝钦赐“石鼓书院”匾额后,与当时的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湖湘学子和文化精英在这里汇集一堂、尊师崇文、蔚然成风。 清光绪年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后又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市立师范学校。原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1944年6月27日,石鼓山古建筑在日军的炮火下荡然无存。1965年,在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的建议下,衡阳市人民政府将石鼓山辟为公园,修建了旱桥、合江亭、长廊。

XX年5月,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举社会之力重修石鼓书院,以传承千年文脉,弘扬石鼓精神。迄今为止,石鼓书院已历经了11次大修葺。

门前仿古石桥,雕栏玉砌,在这儿天然的美、雕饰的美得到了最奇妙的融合。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8)

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天地之精灵的玉石,还要经过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雕琢,才能显示出它的灵气和美丽,如何加工这块稀世宝玉?乾隆喜爱书法绘画,其中有一幅画更是让他爱不释手,它就是相传由宋代人画的《大禹治水图》,由于年代久远,这幅画已经破损,逊色了不少。年过六旬的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大禹的想法,他要把这块天赐的特大玉石,雕刻成大禹治水图。一方面是为了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是要显示自己效法先王,功绩卓著,以求千古留名。于是乾隆皇帝下旨,要养心殿造办处以宋代名画《大禹治水图》为蓝本,设计大型玉雕图样。

说到大禹,我便要说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四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部族首领,他的名字叫尧,尧在位的时候,连年发生水灾,庄家被淹,房屋被毁,人们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尧召集部落首领,商讨治水的办法,部落首领一致推选大禹的父亲,让他来治理洪水,他采用水来土掩的办法治水,治水九年,不但没有把洪水制服,水患反而变本加厉越闹越凶,于是尧让大禹代替父亲,承担起治理水患的重担,大禹吸取了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开凿水渠,疏通河道,引水入海,终于制服了洪水。后来,大禹当了夏部落的首领,开展农业发展,划分九州,铸造九鼎,制造兵器,战败了强敌,并且和周围的部落联盟,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夏禹。

大禹通过治水,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乾隆皇帝希望自己也能像大禹一样,千古留名,于是下旨要雕刻一件表现大禹治水的玉雕作品。如何再现大禹带领人民治理水患的壮观场面,造办处的官员和能工巧匠们为此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当时的造办处,荟萃了中国玉雕艺术的各种人才,是中国最大的玉器加工地,同时,外地也有一些接受钦定琢玉任务的城市,像苏州、扬州、杭州、凤阳等,都是全国著名的玉石加工地。那么《大禹治水》交由什么地方来雕刻呢?

说到大型雕刻就不能不说一说山子雕,山子雕是一种,把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方法。注意利用自然优美的形态,因色设物,随形施艺,把人物山水,亭台楼阁,花鸟鱼虫,雕刻在一个立体的多重画面上,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当年,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造办处苏州的玉,作以精巧见长;扬州的玉,作以大取胜。”也就是说扬州的玉雕艺人,特别擅长采用山子雕工艺,加工大型玉雕。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决定把雕刻大禹治水的任务,交给扬州的两淮盐政玉作坊。在中国清代,雕琢玉器依然沿用古老的工艺,即使不大的一件玉器,也需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才能完成。负责雕刻大禹治水玉器的工匠们被分成几班,昼夜不停地赶工,就这样还用了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件大型玉雕作品,从新疆运送玉料开始算起到玉器雕琢完成,前后一共花费了10年的工夫啊!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9)

如何更好的教会学生领悟词语呢?

一.用重音朗读的方法品析词语。例如,施教课文《大禹治水》时,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读标题,感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师:治水的人是谁呢?

生:大禹。

师:怎样读,才能把“治水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读出来?

生:读。大禹治水。(重音读“大禹”。)

师:大家把“大禹”用重音读了,表明治水的人是大禹。

师:怎样读就能够把“大禹干什么” 这个问题的回答读出来呢?

生:大禹治水(重音读“治水”。)

师:治水。同学们读得多有气势啊。

二.用造句的方法品析词语。例如,施教《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我让学生用“晶莹”“ 星罗棋布”“ 难以计数”“ 蕴藏”“用之不竭”等词语造句,结果,学生造出了下面的精彩句子。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

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

三.用表演的方法品析词语。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赶海》一文,叙写 了“我”在暑假里的一天跟舅舅赶海时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大虾的“事趣”和“情趣”。我让学生用手势表演“捉”“捞”“捡”“抓”这几个动词,具体形象地感知“事之趣”。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情之趣”,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的训练题:读下面句子,注意标点符号和叹词。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什么?

(3)咦,怎么我的脚痒痒的?

(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课文的情趣在这几个句子中得到集中体现,理解这几个句子的特征,读懂这几个句子的意蕴是理解课文情趣的关键。我在自读感知,点拨感悟后,让学生表演,用自己的语气、神态等感性地表达出词语的意、形、情:(1)中的感叹号和“嘿”字,表达了“我”抓住小海星时的“得意与兴奋”;(2)中的问号和“哎”字,表达的是小伙伴低头寻找的“举止”给“我”的“神秘感”;(3)中的问号和“咦”字表达出“我”有脚痒感觉的“惊奇”;(4)表达出“我”对脚痒原因的“明白”。

四.用描述法品析词语。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可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片断: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10)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100多万年至几十万年前.栖息于东亚大陆时就留下了漫漫长路的“旅游”足迹。伏羲和女娲兄妹婚配可以说是人类为生存、繁衍而进行的一次神秘“旅游”。

史前的“旅游”,虽然依据神话传说.无不带上“神秘”的色彩,但神话是历史的影子。

史前的“旅游”就是行路、开创步履。女蜗为“补天”走过9999座山.蹬过9999条河,寻找五色石的行路:燧人氏为取火而去行路,发明了钻木取火;伏羲为繁衍人类而去行路.“教民嫁娶”;神农氏为繁荣农业生产而去行路,开创新生活……

-因此.史前的“旅游”(即行路)就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就是开发和改造自然,开创新生活。黄帝开启的文明旅游时代

从炎、黄、蚩尤到尧、舜、禹,再到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风尘仆仆的行走中凿山治水开道、勘定九州山河、种下文明基因。

轩辕黄帝是中国五千年旅行风尚的真正奠定者和引领者,他一生喜入名山之游,好与野兽为伍。在旅行中驯养家畜、传播农桑、寻找矿藏、开拓道路、理清山川水脉、点燃文明曙光,是华夏旅游文明最伟大的倡导者和播种者。

黄帝作为中国旅游文化的播种者和始祖。不仅在于探幽历险开创旅游的实践作用。而且还在于建设旅游的文化作用。也就是说,在探幽历险中他善于学习和探索,建立了华夏民族文化,是名符其实的造物主。安徽黄山古时称“黟山”,因是黄帝和容成、浮丘同游讲道的地方,故取名黄山。

相传黄帝去恒山游玩,偶然在海边结识了名叫“白泽”的神兽。该兽能说人话,尤其对天地间的鬼神怪物,了如指掌。于是,黄帝便令人记下白泽所说的1520种怪物,并绘成图。加以注释,告知其属下臣民。后来又将此博物图铸于黄帝宝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旅行,是中国旅游史上最早的旅游博物图。黄帝宝鼎也成为封建社会权力的象征和庙堂神器。

尧舜禹勘定九州山河之旅

尧帝在巡视中发明凿井技术、听取民间疾苦、迎娶姑射仙女,山西临汾姑射山至今仍存天下第一洞房、帝尧茅茨土阶等纪念地。

舜身体力行。常外出巡视江河。治理山川,开拓疆土。在舜践帝位39年的晚年。还巡狩南方,探险苍梧大地.终于打通了通向南方洞庭湖畔的道路。

大禹为了治水,曾南下会稽。“会聚计议”,治理洪水;东至海,日出之津;西至巫山之麓,西北至青海积石山,北上恒岳。禹旅途使用的交通工具车、船、橇、榫。直到今天都还是旅行的基本交通工具。

至于旅行必备的地图,尽管禹治水河伯献“河图”,羲王授“玉简”是神话故事,但时人对“地图”和度量大地路程的量器已有概念,禹在旅游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今天旅行导游图的开端。

禹将治水途中所见所闻。以及调查搜集到的各地奇异之风土人情、珍宝特产、地形地貌等,都以绘画形式记录下来,刻绘在特制的9只大宝鼎上,供人民观看学习。这九鼎上的有害生物、“鬼神精怪”图像告诫旅行者及早提防或躲避,实际上是旅行者极有用的最早旅行指南――导游图。

大禹九鼎从夏传到商。从商传到周,却逐渐失去了旅行指南的实际效用,被历代帝王珍藏在庙堂里,成为传国的庙堂神器――王权的象征。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落实和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精心设问。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好动,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会偏离主题。所以,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现有的知识经验,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寻找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设问到关键处,让他们主动地有效地参与学习。

一、设置的问题要有贴切的目标性

教师在备课和课中给学生制造的“障碍、鸿沟”,一定要联系课文本身,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并结合它在所处单元中的“位置”进行设置,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向性和目标性。这“三性”要紧扣“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协调的共同提升。如,在教学《有趣的发现》中,我是这样引导下学生的: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师:(评价学生的读法)你把“有趣”读得很好,你把“有趣”读得很重,你把“有趣”读得很长。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聪明的小脑袋里会冒出哪些问题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相互交流一次;这样一问,紧扣主题,目标明确,看到题目想到什么)

生:发现是什么?

生:这个发现有趣在哪儿呢?

生:是谁发现的?

……

就这样,我在指导学生读题后,评价并强调本文要注意“有趣”这个词语,这不仅是一种朗读指导,而且为学生的提问作了一种思想上的导向,防止学生的提问漫无边际。学生的问题正是本课要探讨的问题,解读课文的突破口由此形成。

再如《大禹治水》中的“治”,就可以分解成小目标: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2.大禹治水时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他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3.大禹在治水后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4.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的英雄?老百姓是怎么感谢他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用“心理视线”去读书,使他们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同时,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探究中认识到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培养学生为别人造福的观念。

二、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生活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促使学生自我探究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践为契机,设置有效的问题,调拨他们的知识内存和生活经验进行组合来解决语文问题,体验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知识返璞归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们可以结合社会中部分不良现象和学生们在平时遇到的突况,设计问题,启发想象:如果你是小羊,你怎么与狼斗争?在上学或放学的途中,遇到坏人,你怎么办?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深入探究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同时,又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丰富并重组了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

三、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联结点和关键点设问,组成逻辑关系紧密的且有实用性和一定梯度的问题或题组,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来,并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学生,驱使他们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参与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思维的触角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由表及里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同时滋生出“新问题”。如教学《的扁担》第二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既然挑粮食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的扁担藏起来呢?”“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情感,又体现了价值观,也使学生萌生出新问题:的一个“做”,又能表现了什么?进而投入到更加深层次的探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