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程技术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9:43

工程技术专业

工程技术专业篇(1)

本人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公路养护、公路工程相关的专业工作。2000年,本人通过自学考取开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公路与桥梁专业函授班,三年的学习,使本人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在2002年被县职改办评为助理工程师。我先后从事公路养护中、小修工程技术管理,207国道南平至章庄二级公路路面改善工程,参与了水泥砼路面破板修复工程,任技术负责人,207国道黑狗当大桥简支梁维修加固工程,207国道J标马市段二级公路路面改善工程,期间担任技术负责人,沙刘线接线路面改善工程,还参与了省公路局和长安大学科研项目——旧砼路面不同加铺层结构设计试验。任该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同事一起撰写了《水泥砼路面破板基层处治方法》、《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机械化施工要点》、《浅谈公路水毁的成固与防治》等学术论文。

二、勇于创新,总结经验。专来技术工作水平在实践逐步提高

一九九七年八月参与了南平至章庄二级公路路面改善工程建设,在该项目中,任技术负责人,总结并编写《水泥稳定砂砾层机械化施工要点》,对在水泥稳定砂砾机械化施工中,机械配备,材料用量及控制,工艺流程及工程质量控制起到了良好效果。在一九九八年孟溪大垸水毁调研工程后,总结了《沥青路面春季翻浆处治方法及要点》,在春季雨水过多,不利于沥青路行车的状况下,主要采取三种处理措施:(1)开挖路肩明沟:春初翻浆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6-8开挖一道横向明沟。及时排降除路面水份。(2)挖横断面或路基明沟,不致使路面积水。(3)挖渗水坑,在易于翻浆的路段,挖成直径20-40cm左右的坑,人工定期掏出坑积水。同时还在市养护工作经验流会上作了《浅谈公路水毁的成固与防法》,总结经验。近几年工程水毁主要有路基沉陷,路基坍塌,桥梁破坏,防护与加固工程损坏等类型。公路水毁要以预防为主,及时清除水毁隐患,防患于未然,只要能从公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重视水毁,采取措施得当,公路水毁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三、敢于探索,理论结合实践,专业技术工作成绩显著

一九九八年十月,担任水泥路养护工程队技术员,在公安县公路管理局列养里程中,国道二级水泥砼路面有49km,省道公石线有49.5km,为了交通行车舒适,找出一条即经济又合理的水泥砼路面破板修复办法,通过实践观察发现破板的主要原因是基层不稳定造成的,影响基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雨水渗透到基层,在荷载的作用下,基层开始变形发生唧泥,对这种现象,我们为市养护科提出要加强对水泥砼路面进行缝养的建议,采用科学的缝养和高密度缝养材料,对遏制水泥砼路面的破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市局的领导表扬。

二00二年207年国道黑狗当大桥工字梁生生位移,桥面铺装板破裂,桥梁伸缩缝损坏,被省市专家确定为危桥,需要加固维修。我担任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针对大桥各种病害,通过近十天观察,报省市批准,采用简支梁稳定工字梁,重新布筋进行桥面铺装,通过四个多月的维修加固,经省市检测为合格优质工程,大大的提高了桥梁的通行能力,行车安全有了保障。该项目受到了省市领导好评,市养路科在此召开了全市桥梁维修加固工程现场会,个人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二00二年四月完成了207国道二级路面改善工程J标段施工任务。我担任技术负责人,在老油路基础上进行加铺砂砾下基,在施工中发现老油路路面呈块状,且极不稳定,上报给市局,经实地察看,本人建议挖除块松动油路基础,进行局部挖一补一措施,通过弯沉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合格,此项目被评为优质工程。二00三年三月担任沙刘接线改建工程技术负责人,在处理软基时,k00+300-k00+500有200米软基无法处治,因路基旁为一水堂,在下挖无望的情况下,结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石灰桩处冶后,再进行底标号砼下基施工,三天后通过弯沉检测,容许值在标准范围内,完全合符二级公路建设标准,受到监理和业主的表扬。

二00三年八月参加了省公路局与长安大学科研项目试验工程建设,任公石D标技术负责人。因为公石线是连接我市至湖南岳阳107国道的主要干线,对我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湖北省公路局和长安大学科研项目要求,其主要是目的在于比较旧水泥砼路面上不同结构加铺层在相同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及相同交通量情况下各种加铺层的使用寿命,防止反射裂缝的能力,找到适合于湖北实际情况,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施工方便的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改建的典型结构。在湖北省公路局和市局主管部门的领导,在长安大学陈教授和杨博士的指导下,我参与了项目技术科各种承载力试验及CBR值检测,对板块不同部位进行了弯沉测量。参与了初步测量,设计到实际施工放样,水准点恢复及中线测定,为长安大学科研项目提供了第一手数字依据,在几次省公路局和长安大学的经验交流会上,受到了省局和长学教授好评,该项工程初步评定为省优质工程。

工程技术专业篇(2)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109-02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模型设计技术,主要针对建筑行业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等全程作业。该技术将收集到的工程各环节信息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建立虚拟建筑模型,在虚拟建筑模型上完成诸如策划、施工、运行、维护等建筑全周期的仿真性应用。BIM的使用目标是帮助设计、施工和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建筑项目各环节的信息特点,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缩短建筑工期、提高工程利润,使建筑工程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BIM的概念阐述

BIM概念最早出现于1975年,其理论形成的背景环境是1973年爆发的全球石油危机,当时全美社会各行业深刻感受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紧迫性。1975年乔治亚大学Chun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IM理论,旨在通过建筑工程的量化及可视化分析,实现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的目标。

BIM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了建筑工程的可视化操作。传统建筑行业在设计阶段可视的只有二维化的图纸,成品未制作完成前,技术人员只能凭借图纸上纵横的线条在头脑中想象三维的构件。传统建筑相对简单的部件或许可以仅仅依赖人脑想象,但现代化建筑错综复杂的设计仅凭人脑已经很难实现由二维转换为三维,BIM技术帮助人类实现了这一需求。BIM技术实现的立体效果图与传统制作效果图的差异在于:传统效果图的制作通常交由专业的制图单位制作,尽管也能制作出三维的图形,但并非是由二维的图纸信息自动生成的三维图形,构件之间相对独立,不能反映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而BIM则通过集成二维图纸上的信息自动生成三维模型,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自动呈现,任何信息的变化影响到相邻构件的情况一目了然。不仅如此,BIM应用过程中,工程全程均为可视化操作,无论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任一环节有变动、交流、设想或决策均可以可视化立体呈现。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的需求分析

理论而言,BIM技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培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十分必要,比如:信息应用工程师、模型生产工程师、专业分析工程师、项目经理、总监。但是,受到技术与人员的局限,国内目前能够培养的BIM应用型专业人才只限于模型生产工程师一类。制约国内BIM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因素有二:标准和软件,主观因素则是人才匮乏。我国国内的《BIM应用标准》还处于编制环节,缺失的标准自然造成了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没有自主标准与软件的客观环境使国内BIM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已培养的人才都处于极度不成熟状态。当前制约国内BIM人才培养最大瓶颈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匮乏。作为培养BIM人才的教师队伍而言,除了应具备理论教学知识以外,还应具备熟练的BIM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国内高职院校中不缺乏熟悉BIM理论知识的教师,也不缺乏兼具建筑工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师,唯一不足的是既有BIM理论又有BIM实际应用能力的“BIM理论+实操”型的师资力量。因此,整体上我国的BIM教学与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和研究阶段之中。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3.1BIM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

首先是熟练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二维信息转化为三维模型的理论知识;其次,运用掌握的BIM理论知识进行虚拟的建筑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进一步熟悉BIM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第三,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开展现场操作,利用BIM工具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展设计、施工、质检、竣工等实际操作,通过现场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并反馈理论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解决BIM技术人员的需求

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BIM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解决BIM技术人员需求的措施应有两点: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作为实现以上两个目标的有效策略。

3.3校企结合

指高职院校的专业BIM教师联合BIM专业咨询公司共同开展BIM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广州番禺职技院为例,201 1年,该校与互联立方技术公司合作开创了校内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软件则由合作双方共同承担,企业和学校以互聘制为基地提供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的专业教师与BIM专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

实训基地建立后,教师与学生分别与北京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香港is_BIM公司等知名企业BIM设计专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获得了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大量宝贵经验。至第六学期,学生得到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基地提供了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模型制作、设备设计等项目的实习内容。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了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接触,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与水平,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也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磨炼和提高。

3.4工学结合

这种人才培育模式特别适合BIM这类应用型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12年开始,该校开启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当地众多BIM专业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开展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BIM建模人才。

学校首先从校内建筑专业中挑选出全专业范围的学生,第一学期只学习学校原先设置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校基础知识课程外,学生开始额外增学BIM建模课程,这是学校和委培企业联合设置的四门专业课程之一。至第四学期,学生开始增学其他三门专业课程――施工组织实训、施工技术实训、计价与计量实训。额外增学的四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二维向三维转化建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工程技术专业篇(3)

我国工业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设计教育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招不到适合的设计人才,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据上海“中国工业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工业设计毕业生约有30%-40%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有40%-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1]。这种情况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工业设计师有时也自诩为“产品建筑师”,其实还差很远,因为我们驾驭不了产品。建筑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还能出一整套规范的、符合标准的建筑施工图,而工业设计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只能做一个漂亮的外观,几乎很少人能出一整套规范的工程制图。进入工程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在宏大的规划下完成产品的架构,让机械、电子、材料等专业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配合工业设计师完成产品设计。所以工业设计师应该像建筑师驾驭“建筑设计”一样,驾驭“产品设计”[2]。为什么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不相适应?因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草图造型以及颜色等外观设计元素上,而很少花精力先研究产品的相关技术、结构等非外观因素来进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创新。这就涉及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从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看,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的培养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高转行率,高淘汰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已不仅仅是某一学校或个别毕业生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化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寻求改变。当然,片面追求“技术至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会使设计沦为技术的奴隶,脱离“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的核心。科技的真正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只有当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相得益彰的时候才能体现科技的进步性[3]。基于以上现象,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如下:

(1)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生产可行性就工业产品设计本身而言,从图纸上的设计方案到用户手中的产品实体实现,不仅需要巧妙的构想,还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的可行性离不开分析、研究并解决材料、结构、加工制造、以及表面处理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技术知识将成为所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工学知识,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达到生产要求。在企业里,工业设计从业者往往被冠以“美工”的称谓,这种尴尬的局面导毕业生在职场上适应面窄,提升空间不大。

(2)实现非外观因素的创新设计,获取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在开展一个新设计项目时,外观设计虽然很重要,但随着它的普遍应用,产品通过外观设计得到的价值和竞争力提升也被竞争对手的提升所消化了。当几乎所有产品外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后,相互之间的差别就显得非常小了(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下),所以企业单纯想通过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跟以前相比就远没那么容易了。除了外观设计,设计师及企业还应对产品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结构的分析等对其进行改头换面的设计,以获得更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优势,因为这种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可保护性更强,竞争对手很难通过简单的修改来进行模仿。通过创新设计,由于技术或功能特点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在市场上可以比较牢固地抓住用户,获取更大的效益[4]。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探索中,杨雪松等人提出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创新、高新技术创新、材料应用创新、造型语言创新和功能创新。可见,技术因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有利于工业设计与工程结构设计的衔接造型设计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导致造型反复修改,使得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数据无法交流。设计人员最好在进入设计方案展现时,使用工程参数化软件进行建模,如Pro/E,UG等。再使用外挂的渲染器进行渲染得到效果展示,这样不仅有了面向加工的三维数字模型,也有了展示方案的效果图,并且保留了设计人员原本的设计构想,对后续的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加工建立了有用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工程软件这个桥梁学习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

(4)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我国工业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产品同质化的一种简单过程,缺少自己的再创造,这样的加工型工业体系自然不需要工业设计,结果是缺少创造力,必然就会落后。产品同质化,没有竞争力,企业须引入工业设计改变现状。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大多还处于OEM模式(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厂制造、原始设备生产商、代工生产),所以现阶段大多需要面向生产型的工业设计人才。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应该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以方便生产的设计为好设计标准,强调设计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能与工程师有效沟通。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加强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做好服务于生产型制造业的产品改良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从事于改良设计能力的学生,熟悉生产和具有较高产品造型能力,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最大需求。这样,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结果就互相适应了。如图1所示,生产型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改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制造业逐渐认同工业设计的作用,也会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进而进入高水平阶段。同时,工业设计反过来再推动制造业的向前发展,从OEM模式进入ODM模式(OwnDesigning&Manufacturing原创设计管理),进而达到OBM模式(OwnBranding&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是这个良性发展的基础。

2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必备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梳理科学技术就是实现物质功能的手段。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技术类知识在吴承钧[5]等的相关文献中已做了前期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设计图学,完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并能阅读相关工程图纸。材料与加工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方法,以及其带来的不同外观效果。人机工程学,了解使用产品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体因素在实际设计中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工业设计机电设计基础,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电子电路基本知识,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性能。另外,加入新的科技知识的快速普及,尽快将其应用于设计方案中。很显然,一个工业设计师在科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的路子就越宽广,创造能力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2)工程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培养的需要。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将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合理选定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使有限的课时充分利用。吴海红提出建成大统一的工业设计学科的工学知识教学平台,李煜也提出了整合的工科课程“产品工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践模式。两者的改革思想都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关课程内容统筹在一起,这样消除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易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有一些学校提出“创意工学”,或者“整合设计”,也是将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方案中,增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笔者建议,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突出体现工程技术知识的主题设计。如,废旧物体的再设计及制作。废旧物体本身的材料与加工工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明显的旧的痕迹,但这也是新设计的开始。新设计必须以废旧物品为基础,就要求学生恰当的利用废旧物品的形、色、质来完成新的设计。同时,在完成设计稿后,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实体的制作。制作出来,能不能正常使用,一试便知。其中的零配件,尽量不用新的。另外,建议多个学生同做相同的产品设计及制作。这样在实现同一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的选材、结构、加工方式、表面处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中对比找到省时省力而功能又能满足的方案。我校在进行此项实践环节时,以废旧物体为原材料,以生活用品为设计再造对象,以我校模型实验室的工具和设备完成动手制作,它由旧的钟表拆下表盘后,配上树枝的木质切片,组成新的可以悬挂的时钟。木片上的年轮纹样和时钟的语义很相配。由其他课程剩余的制作材料一次性筷子、毛线、快递盒子的纸板制作,放在桌面上耳目一新。由裁剪的旧衣物包裹废旧的光盘制成6个单体,再将其用针线缝起固定(盖子部分是活动的可以装入卷纸),光盘中间的孔正巧适合抽取纸巾。图5是题为收纳袋的作品,由旧的床单布裁剪并配合针线缝制而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反映收获很大。当然,设计主题应该精心编制。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我校许熠莹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探索。

(3)考核方式的更新考核方式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结果是个分数。考核过程化,注重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课题分析、制作、阶段汇报等。不再只是期末理论考试。

工程技术专业篇(4)

经过走访建筑行业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各岗位的主要能力要求见表1。

2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个专业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见表2。

3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时,我院根据“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的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符合建筑施工岗位需求,构建出了一套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标准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1)公共基础课。不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专业拟为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在新生入学时要组织他们进行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2)职业基础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接下来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有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其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授课的。(3)职业技能课。我专业的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施工技术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4)实践环节课。光有理论知识的充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我专业开设的实践课有认识实习、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施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简单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况,为他们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5)职业选修课。建筑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我专业开设了很多职业选修课程,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

工程技术专业篇(5)

关键词: 工业设计;工程技术;互动教学

Key words: industrial design;project technology;interaction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56-01

0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产品设计为主要对象的新兴学科,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美学观念的有机结合,使产品达到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创造性设计[1]。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美学,艺术等方面,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功底,或者说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到了工业设计这个学科领域以后,他们必不可少的就是拓展知识面,掌握设计方法,提高设计手段,掌握必备的工程技术。因此,为这一学科领域的学生进行工程技术教育就十分必要。

从工业设计类学生的招生情况看,他们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底子不够扎实,中学阶段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绘画的学习中。此种情况下,进行工程技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从而确定难易适中,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理论进行教学,方能取得成效。另外,还需注重教学方法,不能和主修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授课为主,实验为辅。恰恰相反,应以试验为主,理论知识渗透为辅,即以课题模式教学。在课题设置环节,要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反复巩固,启发应用。为此,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尝试。

1结合生活实例,渗透理论知识

所谓结合生活实例,渗透理论知识就是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摆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对实例的剖析,逐步引导学生认知理论上的根据,及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由生活实例探究理论根据,既不枯燥,又可达到目的。

比如在学习机械原理连杆机构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对连杆机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例举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见的窗铰链机构(见图一),这是一个典型的,只具有一个自由度的铰接机构―合页。那么这时候就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自由度,什么是约束,什么是机架,什么是运动副;自由度怎么计算,一个自由度需要几个动力元件,运动副有几种类别,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再有某些窗机构为了防止自由摆动,安装了连杆机构,这些连杆机构大都具有协助开启和关闭的功能。为什么这些连杆机构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知识上给予剖析解答。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连杆机构(见图二),连杆机构中的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怎么个运动形式,四连杆机构各个构件的名称是什么,以及四连杆机构运动的条件是什么[2]。

2知识点涉及广泛,突出重点内容

针对工业设计学科涉及范围广泛之特点,有必要让学生对工科知识也有一个广泛的认知,我院开设的《造型基础》一课,就是想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将基本的工程技术理论囊括其中,这其中包括机械原理,电力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加工,非金属材料等知识。但是由于学时所限,要做到对各部分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的介绍不太可能,这时候就要重点突出。将与产品设计紧密相关的基本理论强化学习和实践,将非重要的知识点只对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其知道怎么回事即可。比如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这三项内容,在产品设计中,关系最为紧密。因为这三项内容的知识基本包含了原理,材料、力学和零件设计,掌握了这些,学生针对自己所设计的产品,就有一个清晰的阐述。例如,通过一个吊机(见图三)设计的分析,学生就会了解这个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所选择的材料能否满足工作要求,力的传递是否合理,具体的单件怎么设计,装配如何完成等等。

3互动教学,培养团队精神

为了让学生对工程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课堂和课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课堂上,以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见的例子,进行剖析,分析设计原理,材料特性,受力特点,单件加工及装配程序,既而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这时候,同学们还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接下来,让学生也列举出一种设计实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分析对错先不做评判,只要学生能够根据引导,知道怎么去分析,就是可喜的进步[3]。

在一项完整的设计项目中,团队合作意识必不可少。为此,在课题设置的时候,尽量选择相对综合一些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小组每个成员都对课题制作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又各自有分工,在兼顾整体方案完成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单项的设计,只有单项设计缜密,才能保证整体设计制作顺利完成。

4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学习工业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首先要有这个意识,才能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失偏颇。另外,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情况,师资不同,教学条件不同,学生生源不同,笔者在此也只是投石问路,希望能够给予从事此方面教学的同行一丝启发。

参考文献:

工程技术专业篇(6)

而高职学校在课程开发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完全与中职学校做好沟通,相互间的联系不到位,课程内容存在着重复现象,如中职阶段的《公路概论》、《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与高职阶段的《公路勘测技术》、《路基路面工程技术》课程都有公路基本知识与一些测量有关的内容,授课知识点有重复,这显然会影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同时,相应的专业教材也是存在着内容老化与重复的问题。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应新形势下道桥专业教材不多,且内容多为章节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并且在道桥专业教材的选择范围不大,故教材有时会采用不配套的高职或本科类教材,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学习的课程内容和中职阶段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的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定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2中高职道桥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衔接不是简单的“1+1”问题,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探寻适合两者的衔接方法,最终达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的。

2.1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

中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一般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高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是中职的延伸与深化,相较中职的一般技术应用型道桥人才而言,高职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知识面更宽,专业理论更强,技能更熟练,能获得更高一级的工作岗位和更广的就业范围。高职道桥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达到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道桥专业从中职到高职阶段在培养目标上应有其共同点与提升点,以达到良好衔接的目的。其共同点为:道桥专业主要面向交通工程建设行业,重点服务于浙江省“大路网”及长三角洲交通一体化建设等领域,适应交通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具备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养护等职业岗位技能,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其提升点为:高职道桥专业的人才由一般技术应用型向高端技能应用型过渡,同时在高职教育方面增加管理方向的职业岗位培养要求。针对培养目标的衔接,对人才培养规格也有相应的对接要求:注重在职业知识要求与职业技能要求方面进行衔接,既注意到规格要求的一致性,又主要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规格要求进行了提升,突出了高职生道桥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管理能力。

2.2课程结构与设置的衔接

在道桥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结构的衔接处在核心地位,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地衔接,直接关系到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问题。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在原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基础上合理选择,开设中职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文化公共课程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保证岗位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在高职教学中设置应用高等数学、实用英语等基础课程加以衔接;开设中职道路建筑材料、工程测量技术、公路概论等专业一般课程,在高职教学中设置公路勘测技术、路基路面工程技术、桥涵工程技术、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专业核心课程加以衔接,保证了专业课程的核心化提升;此外,在高职阶段增设公路工程检测、工程施工管理、竣(交)工验收资料编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使高职生的知识得以丰富与巩固。这就形成了公共课程、专业一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中高职课程结构的合理衔接。由于中职生与普高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基础的不同,故不能简单将为普高生制定的教学课时用在中职生上,应适当增加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方面教学课时;考虑到中职阶段已进行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习,可适当减少高职阶段相关课程的学时,削减已学过的基本专业知识内容,以弥补各自的缺陷,达到平衡综合的目的。

如中职阶段开设过的《公路概论》课程为64学时、《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为64学时,在高职阶段的《公路勘测技术》与《路基路面工程技术》课程均可分别从普高生源的64学时减为中职生源的48学时;如中职阶段的《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为64学时,在高职阶段的《桥梁工程技术》课程可从常规的88学时减为64学时,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学习。在削减了专业课程学时的同时,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时,如在刚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第一学期就开设32学时的《土建力学》,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考虑到中职生源的英语基础较为一般,增设32学时的《专业英语》,调整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偏向于一般词汇或专业用语的学习。

在道桥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方面,将中职的测量实训与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加以区别。中职的测量实训主要针对基本仪器操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安排为64学时,而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则以道桥测量技能运用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对考核的技能要求进行提升,安排64学时,这样两阶段实训达到128学时,突出了测量技能运用的重要性。在软件应用方面,将中职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提升为高职的专业软件应用实训,从原来的一般性计算机操作变为对专业软件的应用实训,对学生的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时按中职32、高职64分配,重点在专业性的计算机实训。通过中高职课程改革,将原有的一些与各理论课程有关的实训都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2.3课程内容的衔接

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取决于课程目标,但要保证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做出合理的筛选与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得以有效衔接。由于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开发和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目标,因此,针对高职道桥专业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衔接主要是技术知识的衔接。社会进步和时展,使得道桥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只有加强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而技术的革新使得技术发展综合化越来越明显,只会单一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综合性技能的道桥专业技术人才来解决工程问题。

从中职到高职课程的道桥专业技术深度需要不断增加,但必须指出技术深度的增加要摆脱“以学科中心”的思想,应紧密地与市场联系,与面向施工、检测、养护、监理等单位的岗位能力相关联,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要突出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育阶段,课程内容都应该以工作过程为依托,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来开发课程内容,形成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与单元设计,并形成课程资源上传至课程网站供学生学习使用。同时,加强中高职各阶段的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删除部分重复的课程内容,减少理论性的内容,增加工程应用性方面的知识点,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并编写适用于中高职道桥专业的教材,将开发的项目化课程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做到课程教学内容分工明确,教学层次合理递进,这样就可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良好衔接。

工程技术专业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02

海洋工程制造业属于我国船舶工业的新兴高端制造产品,截止至2013年为止,国内的海洋工程制造企业产品包括了除SPAR Platform之外的所有类型产品。自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十二五”海洋工程振兴发展规划》,随后沿海各省陆续出台结合自身船舶工业特点的“海洋工程振兴发展规划”。海洋工程产业迅速扩张使海洋工程的人力资源出现了巨大缺口,传统船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于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关注岗位能力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统计数据表明,截止至2013底,我国目前承接和交船的主要海洋工程产品主要是JACK-UP、SEMI、Cylinder、FPSO、TLP等类型平台和PSV、TUG等海洋工作辅助船。其船东国籍主要以北欧、西欧、美国和巴西为主,平台工作海域多集中于北海、墨西哥湾、中国南海/菲律宾海和巴西外海,船旗国对海洋平台结构完整性、可靠性和建造要求极高,工作海域的安全要求和防污染指标都很高。

通过为期五年的专业调研,系统对比研究了现代海洋平台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一线岗位设置情况,我们发现海洋工程制造的岗位能力需求要远高于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制造企业从各高校新近招聘的人员都为船舶工程专业毕业生,其能力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差距较大。当前海洋工程制造主要岗位可以分为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五类岗位,虽然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有一定差别,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其能力要求的变化是统一的,表1是岗位能力随工作年限增加的变化。

表1 岗位能力随工作年限的变化

岗位能力

工作年限 生产技术 生产管理 风险意识 团队协作 抗压能力 英语能力 发展目标

0-1 Ⅱ I I I I Ⅱ 学习生产技术

1-3 Ⅲ Ⅱ Ⅱ Ⅲ Ⅱ Ⅲ 成为成熟的工艺员

3-5 Ⅱ Ⅱ Ⅲ Ⅲ Ⅱ Ⅲ 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5-8 I Ⅲ Ⅲ Ⅲ Ⅲ Ⅲ 基层管理者

8-12 I Ⅲ Ⅲ Ⅲ Ⅲ Ⅲ 中层管理者

>12 I Ⅲ Ⅲ Ⅲ Ⅲ Ⅲ 中、高层管理者

注:I-一般要求,Ⅱ-要求较迫切,Ⅲ-要求很迫切。

从上表看出,海洋工程制造从业者初期工作岗位定位一般是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其岗位职能首先要求作业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至从业中期阶段,其工作岗位定位是工作现场的管理人员,要求其管理、沟通能力,因其沟通对象多非中国人,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至从业成熟期,作为中层或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团队领导能力和风险意识,同时因处理问题复合性很强,需要从业者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和抗压性。

在通过岗位分析,提炼出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后,兼顾人才在企业的长期发展,逐步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当前海洋工程制造业所需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其实际要求,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主要使学生掌握平台制造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能,重点在于平台制造工艺技术和制造工艺管理,使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衔接。其中,理论课程设置和内容采取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课程实训环节强调岗位核心技能,并引入职业资格考核,培养学生“快速适岗”的能力。

(一)结合企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海洋工程制造业因为行业准入标准高、资金数量庞大等特点,目前国内只有中远船务、中船重工、中船工业、招商重工等特大型国企及新扬子、太平洋造船等特大型民企涉足,企业订单多从国外获得。企业自身的定位和订单的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能力复合型”,“团队意识突出”,“抗压能力出色”等素质,同时因工作性质和特殊作业条件,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此外,在工作中还要逐渐培养质量意识、风险意识,成为“能动手、能分析、能总结、能沟通、能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重组

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基于船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岗位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需要根据能力要求进行调整。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海洋工程结构与制图》、《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技术》等,其主要作用是为核心专业课提供知识储备。在核心专业课的授课内容中,选择基于海洋工程建造实际的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富有针对性。在授课方式上选择“理实一体,能力进阶”的方式,按照“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进行。

2.专业课

专业课主要以《海洋工程建造工艺》、《海洋平台设备安装工艺》等核心课程为主,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紧贴海洋工程建造实际,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生产案例引导教学内容,采用“工艺讲解、教师示范、学生锻炼”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课的实训环节及《海洋工程放样》、《海洋工程装配训练》等集中训练课中,都以企业已经完成的建造项目中的生产环节作为训练项目,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对海洋工程施工的熟悉程度,增强适岗性。

(三)能力进阶课程

从岗位能力要求而言,海洋工程制造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高于一般钢结构制造业,且应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储备。首先,从事海洋工程制造业的毕业生其知识结构要求能熟悉常用中英文公文写作,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较熟练的进行说写读译,同时具备很强的识图能力;从能力要求而言,能对现场问题进行分析并使用CAD等软件进行做图,能进行Tribon、Mastership、Tekla等专业CAM软件的基本操作及编制生产计划。因此,本专业毕业生除持有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证书外,根据其岗位能力要求,还至少应持有全国CAD技能等级证书,CCS焊工证书(SⅡ)等职业能力证书,同时完成不少于90小时CAM软件练习。

三、素质养成和考核评价

基于就业中期“管理协调能力强,有质量风险意识,抗压能力出色”等岗位能力要求,除了专业课程对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外,要通过评价方法和课程实施方法的调整等方式影响学生素质的养成。主要变化是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建立考评教师教学、学生课业学习和实训实习三者质量的监督与考评办法。首先,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引入企业岗位评价标准,形成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在部分课程的评价中,形成理论和实践考核并重的考核方法,并探讨部分项目、课程以实践考核代替理论考核的可能性,最终形成综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课程考核方法。在部分实训课程的执行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组长担任实训任务的“项目经理”,其他组员根据能力特点和性格特征来承担项目中其它成员身份,逐渐养成学生的管理意识、质量风险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

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国内不同海洋工程制造企业在岗位能力设置有一定差别,同时随着国内企业对海洋工程了解的逐渐深入,其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会有一定变化,因此课程改革除满足不同岗位能力需求外还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工程技术专业篇(8)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结合自治区建筑业发展现状,我系建筑工程技

术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方案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施工技术操作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测量、质量检验等;二是与施工文件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资料管理等。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第一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该专业的主要能力项目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方面涉及的能力项目是“高等”人才顺利完成第一方面能力项目的必备条件。

图纸文件是建筑行业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不论是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监督工人按图施工,还是监理员的按图检查、核算,预算人员的按图计算、竣工验收等过程,都离不开对施工文件的深入理解。完成施工文件类项目训练的方式除了相关课程的学习,主要就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是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分科目选择题目设计,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工程进行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但在结构、预算、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中另外选择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在思想上连贯起来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课程之间缺乏前后呼应,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只强调施工技术操作方面的训练,而忽视施工文件方面的训练,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技术工,但不能使其真正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后期发展。针对毕业设计难以真正执行以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教学思路。

二、“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含义

“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就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某一个工程项目,利用课程设计完成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资料。就工程项目的计划实施来说,课程设计文件尽可能涉及其全过程;就时间上说,课程设计是分阶段的;就设计内容而言,课程设计是针对同一工程连续进行的。

“全过程”是指所有课程设计资料均针对同一典型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这样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建筑工程设计资料,如同亲自参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对专业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分阶段”、“连续”是指学生要针对不同学习所设置的课程进行课程设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施工文件的设计程序,教学计划将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以及施工组织等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其对应的课程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设计内容又是连续延伸的。

三、“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具体实施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在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一次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在这一环节上理解设计意图,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是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要将传统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改革为指导教师给出一些设计方案,由学生通过分析、调整,参考一套标准的建筑施工图和图集、规范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化细化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内容,真题真做,改变课程设计实践的方式和内容。

(二)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是在三大力学、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二次设计,延续第一次学生自己所做的建筑施工图,参考同一套结构施工图和图集、规范,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绘制结构施工图,这样使得一套完整图纸的土建部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整合在一起,改变了原来大作业式的构件设计(如基础设计、楼盖设计、楼梯设计等),使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连续设计的概念,对一套图纸的全貌更加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结构分析和识图绘图能力,加深对知识、规范、条文、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三)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

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前两个阶段中自己绘制的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进行“土建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在手算的基础上,配合工程造价计价软件,进行电算,然后进行手算和电算结果的比较,并对差异进行分析。

(四)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针对自己绘制的施工图,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五)设计面扩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提供给学生的建筑方案应有代表性,而且要多种方案同时提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对方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其他类型工程项目;在结构课程设计中,以砖混结构设计为主,但要求学生识读框架结构平面表示法;在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摘印补充资料,使他们体验设计时如何分析判断,查阅图集。

(六)成绩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绘制的图纸采取“逐个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过程、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通过答辩,督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完成设计任务,并能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所学所做都更贴近工程实际,更加具体地感受和理解现行的行业政策和技术规范。

工程技术专业篇(9)

在我国,建设行业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十几年了,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培训及考试获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职业标准作为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统一标准,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必须参考的重要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要与建设行业的职业标准进行对接,才能为建设行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一、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

建设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以下简称《职业标准》),于2012年1月开始实施,该标准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机械员、标准员、劳务员做了职业能力标准的规定。实际上建筑项目的人员分类不只“员”,职业标准设置分类主要是根据量大面广、技术性强、通用要求高的原则来设定,同时也考虑前瞻性的因素,如劳务员和标准员目前各地普遍未设置,但管理上需要加强,希望通过《职业标准》引导设置岗位。监理员、测量员和造价员也属于施工现场专业人员中的重要的岗位,但是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因此未将其纳入《职业标准》的编制中,其培训、考核、发证仍沿用现行做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是通过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定位,从而明确就业核心岗位及岗位群,参照建设行业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中的岗位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并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制订出紧跟建设行业一线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教学标准(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标准》为参照

经调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初始就业核心岗位是建筑施工生产一线的施工员岗位,就业的岗位群及晋升岗位见表1。从初始岗位到晋升岗位需要3-5年的工程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及考取相对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人才初始岗位与《职业标准》中的岗位相吻合,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职业标准》为参照并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建筑工程领域生产一线,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从事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1)。其中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务实;2.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具有良好的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人文素质好;4.具有正确的安全质量观,坚持“安全至上、质量第一”;5.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的理念。

三、构建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标准》“员”岗位中,施工员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相对比较全面,所以以施工员岗位为核心岗位,兼顾其他岗位要求为切入点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路线是:施工员岗位岗位职责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基于工作过程整合、梳理、延展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标准》中对施工员的岗位职责划分了5大类: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进度成本控制、质量安全环境管理和施工信息资料管理。根据这5大类职责又细分为14条具体职责,对履行这14条职责需要的专业技能归纳为13项,掌握13项专业技能需要的专业知识归纳为17条。将《职业标准》中施工员岗位所罗列的13项专业技能和17条专业知识进行细化、梳理、整合并兼顾其他延展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表。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即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建筑企业施工工作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认真细化施工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找出能形成职业能力的支撑课程,从而构建出能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课程标准有效衔接《职业标准》

课程标准有效衔接《职业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定位及目标的确立应以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为准绳,并应与《职业标准》中岗位规定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相契合,特别是与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与职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相对应。

2.教学内容的选取可围绕职业功能展开,根据施工员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职业活动顺序,以项目为载体选取并重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必需、够用”原则和学科教育知识体系形成及继续深造学习的问题。

3.教学组织可依据典型工作流程,通过任务驱动方式,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使学生获取相关的技术知识,能完成操作技能训练,使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实现理实一体化。

4.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参照《职业标准》相配套的“员”考核评价大纲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要涵盖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等进行多方面的考核,采取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如图2);双证书课程的考核直接采用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对知识的考核,采用传统的笔试闭卷的形式。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以上几点,仔细梳理选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典型的工程项目作为专业实训课的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实训、施工组织实训、建筑设备等课程围绕同一工程项目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对同一工程项目整套图纸的反复训练,能够很好地达到“擅识图”,“懂技术”的人才标准。

五、建设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实训基地

《职业标准》中专业技能的形成,主要依赖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按照校内模拟实验实训群和专项技能实训群中的实训项目来进行规划建设

(1)专项技能实训室,以课程本身基础训练为目的设立。如:建筑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与检测实验室、土工基础实验室、建筑测量实训室等。(2)仿真模拟实训室,通过仿真模拟软件,真实再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以施工工艺和管理流程为主线,构建典型专项实训功能模块。如:建筑施工工艺仿真、BIM仿真综合系统、施工管理实训系统等。(3)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建造真实的构件实体和施工工艺展示模型实训室,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各类基础实体模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实体模型、砖混结构实体模型等。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主要按照职业技能岗位

实训群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情况,遴选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1)加强和地区政府部门、建筑行业企业主管部门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使到工地现场教学存在高危险、高成本、难观察、难操作等问题,因此,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2012年1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教育部共同颁发了《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教育培养,充分发挥政府推进学生企业实习的作用”三个部分内容,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建设类学生的校外实践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2)创新合作模式,遴选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模式,专业核心课程都要对口建立校企紧密合作、具有较好实践教学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此建立“共享”、“共建”、“双赢”的长期互动机制。

六、结语

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唯有紧贴建设行业一线岗位要求,根据职业标准要求合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深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

[2]薛叙明,曹红英,赵昊昱.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5-78.

工程技术专业篇(10)

本人于20xx年7月毕业****专业,20xx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xx年年7月-20xx年4月,工作于***有限公司,先后担任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研发等工作。20xx年5月-2xxx年3月,工作于****有限公司,主要担任电力系统的安防工程技术支持工作。20xxx年3月-至今,工作于*****有限公司,主要担任特种车车内供电设计工作。

从毕业到现在先后进入以上3家公司工作,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电气设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职业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对现在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现将过去几年的专业技术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从积极分子逐步发展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而成为预备党员,工作后转正成为中共党员。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自己深深认识到,只有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醒,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勤奋精神。因此,在平时工作中,自己更注重不断地补充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和理论素养。一是抓好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工作,在学习中,自己一方面按照规定的学习制度参加集体学习,记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还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抓好自学,注意拓宽学习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并注重了解和掌握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步调上与县局保持一致;同时,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与同事们一起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研讨工作学习方法和体会,用正确的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工作,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二、安全方面

作为从事电工、电子、电气行业的一名技术人员,无论在哪个公司工作,首先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防止事故发生,保证人身安全是从事电类行业工种的首要问题。在入职初期,在对电气设备进行设计、操作、维护工作中,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规程,认真分析安全工作中各类难点,针对各个工作任务的特点,有意识、有目标、有重点地做好各项安全措施。除此之外,还积极参加安全培训,加强安全知识学习,细心体会,并认真讨论分析安全事故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安全责任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学习工作方面

1、基础理论的提高

在大学里面,我们所学习的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东西,而对现实的实物、实例了解较少。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的不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对深入学习是不利的,是所谓的闭门造车,没有实践的指导,理论不会得到很高提升。参加工作后,以前理论的东西得到了实物的指导,使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突出表现为对电工、电子、自动化产品的性能以及用途,有了深刻的理解。

2、专业技能的提高

*****公司主要以生产电工、电子、自动化教学实验平台为主,通过对该类产品的装配、调试、技术支持以及到后来的研发工作,将自己专业所学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合理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掌握了大部分产品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多次被派到高校去维护设备和客户培训。通过两年的工作,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有限公司工作2年期间,主要担任安防技术支持工作。本公司主要工程对象是电力系统的安全防范工程。安防行业对我来说虽然是全新的,但电厂、变电站是我所熟悉的。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掌握了现场勘察、CAD图纸制作、工程项目组织、安防系统施工以及工程项目洽谈的技能,同时对电厂、变电站、配电所等供电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2xxx年到*****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主要担任特种车车内供配电设计工作。特种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电是我所熟悉的。特种车虽然空间很小,但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实现供电、输电、配电的工作,是一个小型的供电网络。通过向老师傅请教, 通过一年的学习,掌握了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供电系统的设计思路,同时逐步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独立设计不同的特种车辆。由于在国家重点工程中的优异表现,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优秀工程师以及优秀党员称号。在公司工作中,将以前企业中先进的设计理念,引入到特种车供电产品中,在20xx年申报了专利,适合特种车的综合电源控制装置,并在20xx年拿到了专利证书。在专利产品为公司的科技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培训学习

为适应发展以及工作的需要,参加了高级电工技能培训、安防技术人员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如《plc原理及应用》、《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输变电专业知识》以及《实用电路手册》等书籍,以此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存在的不足

1、对电能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电能的自动分配知识还有待提高,要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2、努力学习自动控制知识,学习系统集成知识,更好的为供配电设计服务。

3.关注社会科技信息,要尽可能的多渠道了解行业信息,跟上当今特种车供配电行业科技的更新速度。为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尽可能多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尽管在师傅、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踏踏实实,拒绝似懂非懂;多与师傅、同事们交流,积极吸取他们丰富的实际经验,及时的发现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立刻改正;勤勤肯肯,态度端正,真正从思想上做到静、悟、实,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电气设计人员。

2017年电气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本人XXXX年七月毕业于XXX市职业中学,于同年10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有12余年,一直从事电气安装工作。1992年10月经人介绍进入XXX市电气安装工程处(供电局下属单位,后为XXX市电气设备安装有限公司),从事现场电气安装工作。1993年9月由于公司需加强技术科技术力量及工程概预算人员,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让我进入公司技术科从事工程施工技术负责管理及工程概预算工作。在工作中,我工作认真、负责,劳动积极,并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同时认真学习电气专业知识,熟悉国家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结合实践,所以由我负责的工程均能以一次性合格,通过验收部分工程达到优良标准。工作得到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并于1995年9月份取得电气专业技术员任职资格。 1996年6月,XXX市电气安装有限公司成立,当时需要大量的电气安装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及概预算人员,我调入该公司工作并担任技术科科长,从事工程技术负责及工程预决算工作。于1999年12月份通过职称评审,取得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资格。在职期间我认真工作,同时参加有关专业知识及大专学历学习,于20xx年7月份取得XX大学大专学历。现取得助理工程师至今已有4年,在这4年中,通过学习、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下使本人自被公司聘任为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以来的工作总结: 自从本人被公司聘任为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以来,承担过多个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及工程预决算工作,同时协助项目经理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及技术把关。如XX菜市场17#楼,XX新村4#楼,XX厂A、B、C幢, XX小区A1、A2、A3、A4幢、XXXX改建工程XX花苑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认真做好各工种的配合工作。使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

20xx年2月,XXX市XX菜市场开工,由我担任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及工程预算员。该工程一层为菜市场,二至七层为商住楼。建筑面积较大,工艺较复杂,且时间较紧。针对该工程的实际情况,我认真、仔细的查阅施工图,发现问题及时在施工图会审时提出,同时提出建议方案,得到设计人员的认可,并以最快的速度编制好工程预算,按该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规范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组织施工,把握好每一道工序,做好上一道工序合格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的原则,同时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及安全教育工作,与总包单位及其他各施工单位配合工作,使该工程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竣工验收一次性通过,得到业主及主管部门的好评。该工程产值175.6万元,上缴税收14.3万元,创利润21万元。

20xx年11月,我担任XX团组7号楼电气施工技术负责人,从事现场技术及施工管理工作。该工程设计单位为外省设计,可能由于该设计院不了解XXX地区的实际情况,所以施工图纸的平面电气布置不合理,并且进户干线的电线截面偏小,针对该工程设计问题及结合XXX实际情况,在施工图纸会审会议上,我提出调整电气平面布置及电线截面面积增大一级的设计方案,经过专家及设计人员核算,一致认为我提出的方案比较合理。进场施工之前,认真做好该工程的施工方案编制工作及施工人员安排,做好现场施工人员技术交底工作,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图施工,施工规范及优良标准施工。在施工中遇到技术难题及时解决,做道勤检查,不错过任何一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该工程在竣工验收时一次性通过,被评为安装优良工程,得到业主、监理单位及主管部门的好评。该工程造价66.5万元,上缴税收5.93万元,创利润13万元。

工程技术专业篇(11)

一、工作方面

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公司公共项目建设管理部担任工程管理员,主要完成工程结算报表审核、变更及索赔文件审核、宁朗营地建设现场管理、成都集控中心装饰装修等工作。在施工现场工作两年多,除了感受到宏达的施工场面之外,也熟悉了标准的施工管理流程,严谨的安全管理思路,认真的质量管理态度;看到过人和设备通宵达旦不停的劳作,深切的感受到勤恳的劳动精神和伟大的建设场面;耳濡目染了缆机、拌合站、冷却站,各种加工厂的工作现场,熟悉了水电站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大坝浇筑、金结制安、洞室开挖支护等水电站建设工艺流程。

2015年7月-2018年2月,在公司公共项目建设管理部担任合同管理专责,主要负责公司公共项目建设管理部的公路、线路、营地等的工程合同管理及进度结算及支付工作;负责相应的变更项目的审核工作;负责各完工项目完工结算资料的审核及送审工作;负责部门管辖范围内合同台帐维护及数据统计工作。

2018年3月至今,在公司计划合同部担任技经专责,主要负责水工部撒多尾工竣工结算工作;负责固滴、新藏、博瓦电站、公路、线路工程变更费用审核、进度结算及支付工作;

参加关于公共分摊的宁朗、撒多电站竣工结算工作,通过督促宁朗、撒多电站各施工单位整理并上报变更、索赔资料,然后逐份审核,完善流程,并报送审计单位。由于宁朗水电站项目主体大多采用超低价中标。开工以来,因主要人工工资及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大电网停电、村民阻工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招标及合同边界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承包人索赔意向很强烈。另外,建设初期由于管理模式原因,一是大量变更未及时处理,导致后期集中处理可能造成部分项目出现审核控制不精细的问题;二是各类合同管理及工程管理台帐不全或是根本没有,造成管理难度大幅增大,以至于不能及时跟踪检查等等原因,宁朗电站竣工结算工作难度较大。

2012年至今,共完成40余项完工项目的竣工结算审核及送审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上级公司变更管理办法,对每一份变更,都认真研究合同,秉着对不满足结算条件的项目,坚决不结算的负责态度,严格审核变更项目。在审核承包单位上报的变更项目过程中,认真查阅合同文件,了解变更前后的边界条件。对于变更项目单价,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建材市场对原材料进行询价,然后根据施工工艺选用合适的定额字目,并选择对应的取费标准,最终确定单价。对于变更工程量,承包单位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存在虚报工程量的现象,丝毫不敢马虎。对有疑问的地方,带着工具,组织监理代表一起到施工现场对照施工蓝图进行仔细核对。针对量价方面,跟承包单位存在分歧的地方,首先耐心听取对方意见,而后,沉着冷静的解释自己的依据和原因,用事实说话,直至对方心服口服。至2018年度共审核变更文件800余份,审减额度达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