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春的诗歌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0:13

青春的诗歌

青春的诗歌篇(1)

我因它的美丽而骄傲,

我因它的美丽而自豪。

它为我遮风挡雨,

为我铺设一条人生之路,

引领我逐渐长大。

我应珍惜它,

我应保护它,

我要竭尽所能,

为更多的人争取──能够享受它的机会。

我应为它,付出我的所有。

因为我爱它!

描写青春校园的诗歌(二)

灯红和酒绿,和谐的骚动,不属于这里。

在这里并不是相互附着的衍生物。

偏安一隅,或者闹市的一角,

四角的围墙,包裹成另一个世界。

寂寥的路灯亮了。

流动的光芒,微红的暗香,

肆意漂浮在空气中,沸腾读书声。

一片空地,一幢楼影,

辽远牵手巍峨,匍匐着的灵魂,蛰伏着。

多少年后,思想从渺小的身躯破土而出,

成了参天的树木,傲视旷野,仰望苍穹。

而现在,窗外那一片婆娑的叶片,

被光影刺痛,暂时打卷,

为了逃避伤害,更是为了积蓄能量。

三更灯火飘荡,暗夜孕育星光,

只是未到春天,草木不会萌发。

一切的起始和归宿,都和灯红酒绿无关。

在漫长的夜路上,谁在不停地行走,谁才能走向远方。

描写青春校园的诗歌(三)

晨曦中,你像温情慈爱的母亲

对我不停地呼唤

“来吧,宝贝”

于是,我早早地

迫不及待地投入了

你那芬芳四溢的怀抱

阳光下,你的每一寸肌肤

散发着迷人的智慧与活力

把我包围浸润

我像婴儿一样

贪婪地吸吮着

这比乳汁还甜美的甘霖

茁壮成长

不断憧憬明日的参天梦想

夕阳里,你在依依不舍地

送走所有的小天使

轻轻扯开宁静的帐幔

点起一盏盏黄晕灯光

请来晚风、星星、月亮、鸣虫

给辛勤了一天的园丁

演上一段段美妙的协奏曲

描写青春校园的诗歌(四)

凌晨的思绪

陷入纠结的线团中

无路可逃

校园里琅琅的书声

浇铸着梦想的梯子

垂柳深处未明鸟错乱的节拍

直抒郁结的惆怅

漫长的苦旅

让我疲惫得如一匹古道上的廋马

我在花丛中搜寻

意象的蓓蕾

石榴树露出了火红的笑容

那些含苞欲放的精灵

正如一双双期待的眼神

我的书桌上杂乱无章

蒙尘的稿纸

如宋朝幽怨的女子

伶仃的歪躺着

失魂落魄的我

需要一只天竺的飞鸟

引领或唤醒

天空布满少女的羞涩

青春的诗歌篇(2)

一、写诗要选择美的物象

要让平凡的事物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合理的想象。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仓库。常言说一个好的想象,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如“张开你的大嘴巴,为人民服务”(何舟《剪刀》)。可见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小来的诗歌是干涩的,想象还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平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诗人在这里通过想象,以花喻人,从一个平凡的事物中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张诗筠《迎春花》:“细细的枝条,/像一根根电线;/小小的黄花,/像一盏盏发亮的电灯;/大地,像一个/春天的发电厂。”这样美妙的诗句,是因为看到了春天里绿色的枝条和黄色的花儿后心里产生对大地之春的喜爱之情,然后运用合理的想象,通过恰到好处的比喻(将“枝条”“黄花”“大地”分别比喻成“电线”“电灯”“发电厂”),把春天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展现出来了。

二、写诗要体现内心真情

因为只有真、善的东西它才可能是美的,我们要从生活中找到能感动自己的真善之物,然后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心灵的共鸣,电使诗变得有意义。如不聪的《萤火虫》,诗人在诗的最后情感饱满地写到“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这是对奉献者发出的深情的讴歌,这样的诗句是需要内心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抒发出来的。

写作现代诗歌要热爱、熟悉生活,要培养对日常生活细节、生活现象的敏锐感受:诗歌运用通感的手法,可以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它具有跳跃性、显著性和超常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要精炼、形象,诗歌要善用名词、动词,要用形象的语句表达思想情感。

三、写诗要讲究锤字炼句

掌握了一些技巧之后进行创作,我们还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会用修辞是前提。常用的修辞种类有: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

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喻、拟人的运用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新鲜的血液,使诗歌富有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晦涩难懂,能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青春的诗歌篇(3)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高洪波在“青春回眸”诗会开幕式说,诗歌本质上是属于青年的,因为年轻人拥有才思如泉涌般的诗情。因此,我们要对青春回眸,要对人生、自然、命运甚至宇宙有所思考。他还以“青春岂堪再回眸,折柳赋诗几春秋”、“青春不负登临意,唯叹诗友皆白头”、“人虽老去关山在,来路细察自扪心”等即兴创作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雷抒雁、王燕生、唐晓渡、刘希全、周所同、王小妮、徐敬亚、张学梦、大解、杨牧、孙晓杰、贾真、郭新民、华万里、孙武军、刘向东、张新泉、车延高等参加了本届诗会。《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介绍说,“青春回眸”诗会意在不忘青春,与“青春诗会”相呼应。参加者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曾经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诗人,另一部分是虽未参加过“青春诗会”、但现在保持着旺盛创作力并在诗歌领域卓有建树的诗人。通过回眸青春,30年来的诗歌发展轨迹将得以展示,老中青三代诗人队伍亦将借此得以凝聚。据悉,“青春回眸”诗会今后将每年举办一届,诗刊社希望将其打造成为继“青春诗会”之后又一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诗歌活动。

当代诗歌30年值得回顾

本届“青春回眸”诗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举行了当代诗歌30年座谈会。与会者愉快地回顾了当年自己参与“青春诗会”的情景,并就诗歌现实与青春的关系、当代诗歌30年的发展变化等话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青春的诗歌篇(4)

乙:壮语盈天际,沽上诗潮兴。

甲: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大家

甲乙合:下午好!

甲:中国诗歌文化,从《诗经》算起,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天津诗歌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乙: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赋予了文化建设新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诗歌文化传统,就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为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集薪举力;为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出新人。

甲:去年,我们在团市委的倡导下,举办了高举团旗跟党走大型交响诗歌朗诵会;今天,由桃李源文化基金会、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青年宫、天津诗社、天津青年诗社共同主办的燃情五月,闪光青春迎五四青春诗歌朗诵会,在青年宫这个七彩缤纷的舞台中拉开了帷幕,绽放着青春的蓓蕾,律动着时代的脉搏.可以说分外耀眼。

乙:没错,谷雨时节,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每个人都有青春的梦想,每个人都有青春的回忆,此刻,就让我们沐浴在这片最美的海河春光中,用最圣洁的心灵、炽热的情感、庄严的仪式点燃五月激情;扮靓津沽大地。

甲:就让青春以诗歌的方式徜徉流金岁月;

甲乙合:奏响时代主旋!

第二部分:介绍嘉宾

乙:下面,介绍出席会议的嘉宾,他们是

(甲乙分别介绍嘉宾,另提供名单)

第三部分:青年诗社致感谢辞并朗诵

甲:青年强则事业兴,青年盛则发展旺.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培养和扶持下,天津青年诗社在短短两年间速度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乙:今天,他们满怀感恩之心,立下成长之志,秉承中国青年特有的自信、自立、自强描绘未来的蓝图.下面有请青年诗社代表为各位嘉宾奉献一份深情的厚礼.掌声欢迎。

(青年诗社代表致辞,然后集体朗诵《我们是青年》)

第四部分:朗诵环节

第一章:流金岁月

甲:刚才由青年诗人合诵的诗歌《我们是青年》,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人生中那花蕾绽放的缤纷岁月.青春,曾在我们脚下铺就了一条闪光的路,铺垫着六百年三岔河口的乡土,走出了改革发展的绝代风华,书写了天津精神的绚丽篇章。

乙:难忘青春,那一张张灿若朝霞的脸,九十年,笑出了超越一个世纪的风光。

甲:这份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眷恋;这份弥漫着无限芬芳的葱茏记忆、万般情愫,都已融入新青年生命的光华中

(无需主持人报,直接朗诵《五四记忆》、《追随》)

乙:刚才由孙阳、张鹏朗诵的李静诗作《五四记忆》,由童瑶、宋歌朗诵的李娜诗作《追随》,为我们翻开了历史厚重的印迹,也为青春烙下了永恒的符号接力使命,续写辉煌.下面有请郝娟、长军朗诵孙丽娜的诗作《树的表白青年的宣言》,掌声欢迎。

甲:祖国是泥土,青年是禾苗,泥土输出全部养分,呵护禾苗茁壮成长;当春天的号角,响彻在万紫千红的华夏大地上,禾苗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下面有请王锐、芬菲朗诵岳兵的诗作《祖国的泥土》。

乙:青春采集了大地所有绿色,生机盎然;提练了大海蓝天全部的蔚蓝,前景壮阔.青春是未来、是希望,最美的旋律是强国的梦想.下面有请赵巍、谈心朗诵王笃汪的诗作《中国梦青》。

甲:十春潮涌动;春日津城气象万千.下面有请萧剑为我们朗诵邢广悦的诗作《蝶恋花津门颂》。

乙: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诗词吟唱是一门绝学,它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吟诵艺术也陷入了困境。

甲:可喜的是,我们天津便有这样一支专门吟唱诗词的团队天津升广诗社雅韵歌坊,今天,他们特意将这种传统文化,亮相于这场朝气蓬勃的青春诗会中,更好地鼓励青年人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承担时代责任.下面请欣赏由汤国兴作曲、张宗索作曲的作品《青春火一样》,表演者张宗索。

第二章:血脉情深

甲:古代文人将情注入诗歌,使人由文知理,自情省德.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发出了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更是千古留长。

乙:是的,烟树芳草总关情.亲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自古便有重视血缘亲情的优良传统。

甲:当然,亲情有大有小,大到九百万疆土和五千年文明之上,可以跑马的是母亲的心胸;小到如一股涓涓细流、如一缕柔柔阳光,让冰冻的心悄悄溶化.下面请欣赏一组以亲情为主题的诗作.首先有请吴竞朗诵张彤的《母亲》,让我们感受一种大情所在。

乙:我们含辛茹苦的父辈,将生活的重担全部肩负在脊梁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耗尽毕生精力拉响了一曲父爱如天的歌谣.下面有请刘涛朗诵胡庆军的诗作《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

甲:一曲《外婆的澎湖湾》曾红遍大江南北,记忆中,外婆给了我们母亲,再用比母亲更暖的手抚过我们的童年.下面有请佟森朗诵肖尚辰的诗作《外婆的脚步》。

乙:有请陈歌朗诵冯浩锋的诗作《第一个看见雪的人》。

甲: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故乡的水土对于游子总是最深沉.青年诗人一边怀揣对故土的思念,道一声:老乡你好;一边虔诚赶路,用断行的深情,醉淌一江春水.下面有请大卫朗诵阎培举的诗作《老乡你好》。

乙:有一种亲情,没有血缘胜似血缘;有一种大爱,以质朴的基调,升华人生,开垦出诗人的良心,赋予她生命的全部意义.请欣赏由胡月朗诵的常英华的诗作《叫我一声孩子》。

甲:这里是青想的乐园,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新时代青年让青春跳动出无限遐想.下面有请天津职业大学的芊芊学子们表演一支动感十足的现代舞《change》,掌声有请孩子们!

第三章:春日花语

乙:长待春来沐春光,花开时节满渠崖.春天是一本美丽又仓促的书,却有着无尽的诗意与浓情。

甲: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是万千青年如火的热情.它让年轻的思想在土壤里蠕动,孕育花之语,酝酿百味情。

乙:当青春遇上诗歌,青春的句式便会升腾灼人的烈焰,澎湃的激情便会占山为王。

甲:下面请欣赏一组 春日花语.首先有请张鹏朗诵周进的诗作《霜天晓月春早》。

(无需主持人报,直接朗诵《来不及》)

乙:刚才的一首由孙阳朗诵的唐剑的诗作《来不及》,让我们领略到了如唐代羌笛、宋代芦管般悠扬的曲调.青春荡起的岁月是爱不完的,那么当我们老了,再回想起这段美妙的时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下面有请周滦朗诵蕙儿的诗作《如果我老了》。

甲:每个少年的梦里,都曾盛开着一朵芬芳的花儿;每朵花儿在青春的路途中,都是一部百读不厌的童话.下面有请张瑶朗诵凤鸣的诗作《花儿和少年》。

乙:感谢青春给了我们一份不灭的记忆,在那悠远的暮春里,我们遇到了盛开的你我他,朋友,为了这个美丽的瞬间,让我们相遇吧!有请叶静朗诵远在杭州的青年诗人舒羽的诗作《让我们相遇吧》。

(无须主持人报,直接表演古曲《将进酒》吟唱)

第五部分:众家寄厚望

甲:刚才的一曲由天津升广诗社雅韵歌坊为此次活动献上的李白作词、文沙怀作曲的《将进酒》,展示了对酒诗情,一泻千里的古风气魄。

乙:今天的诗歌朗诵会既有青春激昂的主题,又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深刻寓意.用一句花概括:放飞青想,燃情流金岁月;承传诗歌文化,奏响时代主旋。

甲:这个主题实在太好了,老一辈诗人希望青年诗人用青春朝气的诗行活跃天津诗坛、助推诗歌创作、面向全国发展。

乙:下面我们就借这个机会一览众家的希望与祝福.天津青年诗社顾问、桃李源文化基金会理事长、原天津市人大秘书长、著名诗人乔富源十分关注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天津青年诗社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天,他特意为青年诗人题字以贺,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乔富源老师。

(工作人员展示)

甲:青年诗社顾问、原天津书画院院长、著名诗人白金老师一直是青年诗人的好朋友,白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书法力作对青年诗人以兹鼓励。

乙:青年诗社顾问、天津老年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唐绍忠老师多年来一直关心培养青年诗人,多次为青年诗人的诗集出版及诗歌作品作跋写评,今天,他也特意为青年人献字一幅.有请白金、唐绍忠两位老师到台前表达心意。

(白金、唐绍忠献字,并朗诵字幅内容)

甲:有请天津诗社理事长、青年诗社顾问、著名作家冯景元老师发表感言。

乙:有请作协党组书记万镜明讲话。

第六部分:尾声

甲:捧起一把泥土,这是我们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这是我们的祖国;

乙:翻开渊源的《诗经》与《四库全书》,这是我们的文化;弹一曲壮阔的《高山流水》与《义勇军进行曲》,这是我们的诗情!

甲:90多年风雨兼程,我们历经沧桑;90多年斗转星移,我们志不改向.光辉的历程波澜跌宕,青春的彩翼临风翱翔!

乙:诗言志、诗言情、诗意人生;

青春的诗歌篇(5)

三十年后的今天,面对同样追逐梦想、憧憬未来的青春学子,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读这首诗呢?我们要带领学生从诗中读出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9月初,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带着高一的学生走进潘洗尘、走进《六月,我们看海去》的:

一、教什么、学什么

教什么、学什么,这是课堂教学的定位问题。我认为这首诗的教学,主要是达成三个目标:一是内容层面,即这首诗写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二是形式层面,即把握这首诗独特的“宣叙调性”;三是情感层面,即感受激情多彩的青春,在歌唱青春的旋律中,编织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1.内容层面,探究本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

2010年,《核诗歌小杂志》主编王西平曾经采访潘洗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您的《六月,我们看海去》一直被誉为八十年代校园诗歌的经典,可是好多人始终不明白它成为经典的理由。对于这样的疑惑,有什么看法呢?这首诗一向被认作您的代表作,那么您认为它到底“代表”了您的什么?

潘洗尘是这样回答的:

《六月,我们看海去》严格上说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对于这首自己十九岁时的青春呓语,人们在当下对其有任何的评价甚至质疑,都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我一直认为一首诗一旦发表,其实和作者就再也关系不大了。如果硬要说《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我的代表作,我想说她也只能代表我曾年轻过并对自己的人生也曾积极乐观过而已。

在潘洗尘看来,《六月,我们看海去》仅是他自己十九岁时的青春呓语,只代表了自己的青春和那些与青春有关的东西,代表了积极乐观的青春人生。

诗评家谢冕是这样评价《六月,我们看海去》的:“这是一首具有典型性的诗作。看海代表一种愿望。在那个时代是一种追求和渴望自由的象征。海是在遥远的地方,看海需要跨越广漠的大陆,要经历艰难的跋涉。这就出现了本诗开宗明义的经典性句子——看海去?摇看海去?摇没有驼铃?摇我们也要去远方——这诗句充盈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寻找新大陆,用自己的自信而坚实的脚印,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绚丽。那种对未来的热烈憧憬,那种满怀信心的等待和争取,都激起我们对于伟大的八十年代的深情怀念。那时他还有关于土地和爱情的歌唱,都一样地充满这种期待和追求。”

正如潘洗尘自己所说的那样:这首诗以“看海”为线索,“海”属于80年代一个“公共象征”。海容纳着学子们走向新生的憧憬和接受惊涛骇浪洗礼的渴望。这首诗通过“憧憬——活力——自信——探索”这样四个层面,反映一代学子积极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虽然不乏淡淡的忧伤,但总体上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2.形式层面,理解与掌握这首诗独特的“宣叙调性”。

何为“宣叙调性”?用诗人潘洗尘的话,是这样定义的:在80年代那个如歌似火的年代,不少大学生都沉浸在一种宣叙调里——以众多复沓的短语,缀联成绵长句型,在回环往复的急骤节奏中,宣泄着青春的意绪。这种新型的咏叹,当时被称为“宣叙调性”。

《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宣叙调性,典型地表现在以下四处:

首先,是强烈的音乐节奏。本诗多用省略标点的断句,组合成长句,在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旋律中,达到急促的火爆效果。如: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另外,还有大量叠字、叠词的使用,大大凸显了诗歌的音乐之美。

其次,是巧妙组接。飘荡的长发与《蓝色的多瑙河》组接,这是视觉与听觉的组接;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这是空间与时间的组接;小雨拍打与外婆叮嘱组接,这是触觉与听觉的组接;海天苍茫与心灵空旷组接,这是内外宇宙的组接。还有拈连和回环往复的使用,都使本诗的音乐性分外丰盈。

再者,是“ang”韵一押到底。“ang”韵母发声为后鼻部位,声音洪亮,故读来满口高亢、铿锵有力。

最后,是说唱味道浓。由于采用简短口语,配合快速节奏,故带有某种布鲁斯式的情调,展现说话中的“音符运动”,或歌唱中的讲话效果。

3.情感层面,感受青春,实现成长。

在把握了诗歌内容与诗人情感后,在诵读与品味中,让同是处于青春涌动期的高中生,去感受激情多彩的青春,使他们在歌唱青春的旋律中,编织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二、怎么教、怎么学

教学这首诗,要达成上述三个目标,应该以朗读为基本手段,以问题为导引,透过文字表面,逐步深入,最终把握本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掌握本诗独特的外在形式;从而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在诵读中品味。

首先,开宗明义,明确朗读是学习、理解诗歌的基本手段,也是解读诗歌的有效途径。

接着,简单介绍诗人潘洗尘,突出其写这首诗时正在读大学一年级,年仅19岁,正和在座的高中生们年龄相仿这一特点,以激起学生的崇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要诵读本诗的热情。

然后,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名朗读,之后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诵读指导,如断句停顿、轻重缓急等。在反复诵读中,带领学生品味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2.问题导引,步步深入。

在文本解读阶段,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引,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表面,逐步深入。

①诗人为何要看海去?

明确:原因有三:生长在北方、不安于现状、向往期待未知世界

(可从这些诗句中看出:“尽管生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意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②大海是怎样的?

明确:浩瀚、壮阔、遥远

③为何要在“六月”去看海?

明确:六月不单是一个季节,也是青春的代名词。

④以诗人为代表的“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明确:“我们”是一群“青春、有活力、自信、敢想敢闯”的年轻人。

(从这些句子中可感觉到:“我们年轻”、“风风火火”、“精力旺盛”、“欢欢乐乐匆匆忙忙”、“相信自己的脚步就象相信天空”、“东奔西闯狂妄自信”)

⑤大海象征什么?

明确:大海象征理想,象征光明的所在。

⑥看海去其实是表示?

明确:“看海去”表示一种探索精神。

⑦题目什么句子?表达什么?

明确:题目是祈使句,表达青春的呼唤。

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以问题为导引,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生本碰撞中,逐步深入,教师作适时点拨,及时介绍相关背景,适当拓展延伸。

3.激发创作,鼓励尝试。

青春的诗歌篇(6)

在我多年的阅读中,优秀的诗作一只没有衰亡过,虽然在大众文学传播中他几乎一直处在低谷,但它的生命力仍然很旺盛。我认为诗人应该是年轻的、单纯的,没有受过污染的。作家在世俗生活中呆久了,能保持纯粹很难,经历丰富的作家适合写杂文。

虽然很多优秀的诗人的创作高峰多在年轻的时候,虽然我也说青春产生诗歌,但并不代表年轻人写作就一定优秀。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诗我不喜欢读,或者说读不懂,不是缺乏反叛,就是缺少诗性,文字上随意性、散文化,甚至日常生活场景都胡乱入诗,要不就是低俗,或用些生僻字令人晦涩难懂。我个人认为那不叫诗,或者说那不叫纯粹的诗。美好的诗歌应该有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而且不能脱离传统。真正的诗人应当是行吟的、敏感的、奔放的,有才情、有信仰、有真善美,并且是多情的。即使经历很多沧桑,仍坚守着自己精神的一方土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永怀对生命的热爱。

我这样说是不是代表承认诗歌已死亡了呢?并非如此,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缺乏诗歌的光芒。

说心里话,我曾对现代诗失望透顶,但经过我多年的寻找还是得到了一点慰安。

“年轻的舞者,你使劲地敲吧!我憋了一肚子的歌!(诗歌《鼓》)”我至今不能忘怀这具有穿透力的诗句。普普通通的鼓,常人看他,平凡无奇。而诗人从敏感的角度出发,赋予他生命与活力,令人震撼。

我相信每个诗人都不会否认自己是“年轻的舞者”,每个年轻人也都会为处于青春而自豪。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歌唱的鼓,让人读起来豪情迸发、激情满怀,瞬间就把对生命的意义和对人生追求的思考提炼到一个高度。有人说过“人生苦乐知多少”,当生命经历风霜,多少年华被风吹去,只要心里还存有年轻的冲动,读到这样歌颂青春的诗句时,一定能唱出一支嘹亮的歌。

我被这样一句话感动了,从见到她起,一直感动到现在。我相信这句话是有生命力的、千古的,它属于任何一个有信仰、有诗意的人。每次读到他,我就会信心倍增、勇气迸发。

“十八岁的裙子都旋转,十八岁的胡子都浪漫。十八岁挂在枝头,是红红烁烁的苹果,十八岁溢出梦乡,滴滴点点都甘甜。十八岁是奋斗歌,十八岁是畅想曲,十八岁的秘密风也向往、雨也癫狂……(诗歌《十八岁的季节都玫瑰》)”是的,十八岁属于青春,十八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想起十八岁,想起青春,所有的歌声都婀娜,所有的眸子都流蜜,走进十八岁便走进盛开的花期,我们看花花欢笑,听雨雨沉醉。多少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沧桑的路上“走过来的人,悄悄回头一望,心也痒痒”。远离十八岁的人,年龄上是无法回去的,他所做的也只有“悄悄回头一望”,但这一回头,勾起了多少往事,美丽的十八岁时任岁月如何打磨,都不能改变的回忆。

在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能保持一种纯真与美好多么不易,当我们回顾青春时,会不会吟唱“多少人爱你的美丽,爱你欢快而迷人的青春?假意或者真心,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后脸上痛苦的皱纹……诗歌《当你老去》)?”此时我想到了《老男孩》的主题曲,岁月的淘洗,改变的只是人的年龄与容颜,却无法消磨内心的那份深情,他们无时不刻不在人们的心中,因为天性使然,也因为唤醒,人们心中那份无所不在的诗人精神底色永远不会消褪。

青春的诗歌篇(7)

1921年,冰心开始文学创作,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诗作散见于《新月》和《诗刊》;

1928年,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雨巷》,之后戴望舒创办《新诗》杂志;

1979年,《诗刊》第4期舒婷公开发表的处女作《致橡树》;

1980年代,《青春》陆续发表顾城、北岛、王家新、韩东、车前子、路辉、杨炼、王小妮等诗人的作品。

中国新诗诞生近百年之际,在南京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家协会指导下,《青春》杂志献礼新诗之魂,联合金陵晚报、南京大学团委、先锋书店共同主办“中国新诗100年·翠屏两岸诗会”,于今年6月-10月期间,举行诗人评选、诗歌评选、诗歌朗诵会、诗人见面会、诗歌颁奖礼等活动。6月6日至7日间,已经成功举办的三场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参与和热烈讨论。

两岸诗人学者“华山论剑”

6月6日晚,两岸诗会开幕仪式暨高峰论坛在南京大学礼堂举行。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徐宁、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青春》杂志社长总编辑朱同芳、南京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王留平等领导出席本次诗会的揭幕仪式。诗人舒婷、台湾诗人鸿鸿、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台湾诗人杨小滨、诗人黄梵、《扬子江》诗刊主编子川、《青春》杂志执行总编辑育邦、梁雪波、孙冬等诗人亲临现场,为人们奉献一场诗歌盛宴。拥有百年历史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听众既有白发苍苍的长者,也有身穿校服的中学生,更多的是社会中坚力量的文艺中年和依然一脸稚嫩的大学生。整场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和南京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叶帆共同主持。

舒婷的出场掀起了活动的高潮,诗人鸿鸿讲述了台湾诗歌与大陆诗歌的区别和进程,并现场朗诵自己的诗歌《诗人节放假》。来自高校的学子们用歌声唱出海子的《九月》,歌声回转,诗意悠然。谈及本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我们的生活是否还需要诗吗”,诗人舒婷是这样说的:“诗歌离你的生活有多远,视乎个体的心情和天性。在当今社会,表面上诗歌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不过是存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变成了招贴画、广告。”内心存有诗意,那么诗歌必然长存,正如诗人鸿鸿所言:握紧我,我便在你手掌中呼吸/忘记我,我便永远在你心底。

台湾诗人鸿鸿“跨界的诗意”

6月7日下午,在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先锋书店,举行台湾诗人、导演鸿鸿“跨界的诗意”主题分享会,参与活动的嘉宾还有学者何言宏、诗人黄梵。诗人鸿鸿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电影的缘起和创作谈起,说从事编剧和电影很偶然,学舞蹈才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鸿鸿还回忆了当年跟杨德昌学习拍电影的经历,杨德昌说,拍电影其实没那么难,一个月就可全部说清。但当导演,最重要的就是有话要说。

作为诗人,最重要的是什么?鸿鸿2004年迄今多次担任台北诗歌节策展人,致力于诗的跨领域交流,近作多反思全球化现象,鼓吹社会革命。2008年创办《卫生纸》诗刊,持续号召现实性鲜明的写作路向。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及台湾诗歌发展的过程中,鸿鸿似乎给出了答案。

青春的诗歌篇(8)

青春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画。看这幅画,如看青山,如看秋水,总也看不尽,看不够……青春无烦恼,不言愁。我喜欢辛弃疾的诗“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没有愁,所以便不识愁的滋味,所谓的愁绪满怀,多愁善感,那是无愁的独特的青春的表现。在青春的眼中,愁是属于成人的。属于李白,杜甫这些文人骚客的。

青春的诗歌篇(9)

这样的写作,在我看来,是真正自觉的并且可以引为同道的写作。我相信吕约的人生,最终也将会通过一生的写作来完成――如同她所热爱的申博尔斯卡。作为同一代人,我似乎比其他人更能看到吕约一步步前行的轨迹,更能看到,她所经历的每一个写作阶段。当读到她在2000年到2004年的那些作品时,我不仅仅看到一个年轻女诗人开始真正发力,露出锋芒,还看到了,在经过90年作意识的储备后,吕约的写作,居然重新真正进入了新的青春期。这种发现令我会心一笑,因为在当时还在广州的吕约,她的写作与在北京的同代人如我、尹丽川、巫昂的写作有种潜在的交相呼应,这种呼应,我理解为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一代人中的最前沿的诗歌写作者其实呼吸着某种共同的时代空气,拥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1989年,她就过早地进入了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她才不到20岁,就已经大学毕业到了广州,并且开始了一个专业诗人的一生――吕约却几乎与迟到的我们同时进入到写作的青春期。我只能将这理解为,这是一个杰出诗人生命中的必然,她不可能不发现自己的青春,她不可能真正克制住那种内心深处的青春的生命力,哪怕她是那么早慧,那么理性,那么自觉。一个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青春期写作的诗人,其写作必然是可疑的――那意味着缺少诗歌的天性。2000年到2004年,在北方的我们进行着张扬、夸张甚至是不管不顾的诗歌运动――“下半身写作”,那是一种对青春的放大性的尖锐和迷恋,而在南方,吕约独自进入她诗歌中的青春与锐利,她在独自面对自我的锐利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嗓音,而她的青春与我们不同,始终是克制的、内敛的,即使在内心汹涌时,也依旧是理性的、怀疑的和自省的,也因此,她不会被青春写作的热情所灼伤,她的写作,具有女诗人难以形成的内心质感。在《放假通知》中,吕约这么写:

真轻松,当你爱的男人/突然跟你提起/他的女人,叫出她的名字∥真轻松,老太太死了/莫名其妙的思念/再也不能折磨你/土落在棺材上,鞭炮疯狂地炸响∥好了,她们把它弄出来了,小小的一团/盛在白搪瓷盘里,一串恶毒的葡萄/再见,我再也不会纠缠着你/让你恶心,发噩梦∥大出血/真轻松

在这样的诗歌中,锐利的刀锋磨得闪闪发亮,却又被她深深地埋藏在诗歌的底部。这是吕约诗歌的特质,她永远不允许自己偏离现代诗歌的理性航向,却在内心深处打磨着自己感性的刀锋。这一时期的写作,无论是《》、《是谁将一个女孩变成女人》、《女邻居》还是《童话》、《复杂》、《肚子》、《苍蝇》都拥有着这样的特质。这一时期吕约的写作,几乎是突然变得简单、锐利起来的,1994到1999年的那种对各种诗歌技艺的借鉴与汲取,那种复杂与综合,形成了这一阶段坚定的锋芒,如同一把淬炼很久的刀子,终于出鞘。这一阶段的吕约,无论在诗歌中,还是在生活中,与在北京的我们多有若即若离的交往,这些诗歌,令我感到亲切。我看到了我们共同的写作青春期的痕迹与记忆。其实每一个诗人,都在寻找他的同一代人,既在寻找对手,也在寻找伙伴,更重要的是,他在寻找自己的时代。

但是很明显,我能看到,吕约对她自己这一阶段的写作并不是特别满意――哪怕已经写出了杰出的作品。但是对于一个拥有写作野心的诗人来说,她是绝不允许自己迷恋于青春写作的那种锐利与激情的,她有更大的,始终没有放弃的写作追求。2004年,吕约因为工作原因,离开居住了10年之久的广州,来到北京。2004年,我的生活遭遇到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动荡,青春的尖锐与激情,因为这种巨大的命运激荡而被强行中断,从此,我也走向了另一种生活。2004年,是我和我的朋友们共同的写作与生活的分水岭,当年“下半身”的那些天才诗人们,都面临着青春中断后写作的断裂与困惑,有的暂时终止了写作,有的开始走向其他的艺术领域,有的沉默,有的与过去的写作划清了界限――所有的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青春之后,如何写作。这是否是一代人共同形成的一个巨大巧合呢?当我读到吕约2004年至今的诗歌时,我不禁在心中自问。我在吕约近年来的写作中,看到了我自己的写作追求。但是对于吕约来说,这种走向似乎更为顺理成章,更为自然,没有强行的撕裂,也没有刻意的留恋,她似乎就这么继续向前走去,就像她在过去10年慢慢走过的一样,从容不迫,毫不张扬,但在诗歌内部,新的骨骼在生长时发出的脆响,令我在今天读到时仍然能清晰地听到。这种听到,我相信仍然是因为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同步所带来的。吕约始终是一个理性的诗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因此不会被喧哗绊住脚步。

说来令人无奈。2004年之前,还在广州的吕约与我的交流似乎比她来到北京后更多,也更紧密。当我今天一一拜读吕约来到北京后的这些诗歌时,我甚至产生了对自己生活的怀疑。这几年来,由于生活的变化,我几乎放弃了跟诗歌上的朋友的任何交流――除非赶上开诗会。吕约来北京已经5年了,这5年来,我们从未坐在一起喝茶谈诗,同在一城,却开始变得陌生。不仅仅是吕约,跟我那些最亲密的就在北京的诗歌朋友,跟巫昂、跟南人、跟侯马、跟唐欣……如果不是有活动,或者有外地的朋友来北京,我们甚至都难得相见,他们都是我们时代最宝贵的诗歌灵魂,而我却耽于世间最俗的俗务,放弃了与他们的交谈和沟通,我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是啊,青春已逝,在这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获得生存权利的时代,我们都已经无暇更多地去呵护灵魂与写作的友谊。我甚至天然地认为――各写各的吧,每个人照料好自己的写作就可以了。但是真是如此吗?我甚至更激进地认为――没什么可交流的了,都写到今天这个份儿上了,各自在孤独中完成自己吧。但是真是如此吗?当我在吕约近年的诗歌中,读到那种生活和时间带来的综合感和向写作的纵深迈进的努力时,我突然有了一种比2004年之前更强烈的惺惺相惜之感,我们都已经走出了自己出生的年代归属,我们都不再是什么出生于70年代的诗人,我们面对的,已经是更广阔的属于写作的时空,我们都在追求更综合的、更复杂的写作,我们都在试图拓展世界与内心交融的版图。而我们彼此的交流,却为何少得近乎于零?

在这一阶段吕约的写作中,我看到了主题和技艺的大丰富,她几乎开始在自己的写作天空下纵横驰骋,世界与人生,生活与内心,无不可入诗,我看到了吕约主动伸出的触角,积极延伸的写作态度,她几乎完全摆脱了女诗人的单一身份,她只是一个诗人,并且她正在成为一名复杂的面对整个时空的诗人,越来越尖锐的反讽,越来越刁钻的角度,越来越开阔的视野,越来越奇诡的想象,越来越综合的能力。这一阶段,是她杰作频出的阶段,《我是一个坚强的人》、《保钓运动》、《真正令人揪心的是》、《冬天的客人》、《法律的羊毛披肩》、《钦差大臣》、《欢爱时闭上的眼睛》、《奇迹》……吕约的写作人生被放大般地洞开了,当这些诗歌如同潮水般向我涌来,我突然有某种瞠目结舌之感。在《雨夜验尸》中,我看到这样夺人心魄的坚硬诗句:

暴雨系上围裙/抡起铁锤砸下来/叮当,叮当/火花四溅/我变成一块生铁/红了,黑了/方了,圆了/案板上渐渐显形

我从未见过如此强硬的书写暴雨的方式,我看到吕约的内心伸出一把坚硬的铁锤,她在淬炼什么?在《儿童节的代价》一诗中,我看到吕约是如此处理日常题材的:

好爸爸犹豫一夜/终于决定停战一天/撤走包围会议室和谈判桌的装甲兵/藏起图章,撤回诉状,推倒秘书,降下战旗/撕毁一份20万以下的合同/他相信只有带点血的牺牲/才能让他重新长出/这一天所需要的蹄子和翅膀∥他驮着越长越不像的儿子/爬上一匹红色的旋转木马/在海洋馆找到了水源,在迷宫里出汗/与鹦鹉相视大笑,/在老虎的注视下舔冰淇淋/还像蛇一样在滑梯上转出了S形∥结束前最后一分钟/父子俩在游泳池里比赛撒尿/在浑浊的羊水里/重新结为双胞胎/妈妈在岸边张开腿骄傲地等待

这已经再也不是中国诗歌在20世纪时面对日常生活时的书写方式,不再仅仅是发现与表述,而是能够在一首短诗中,从生活的日常开始,通过紧张的词语、修辞、节奏,直抵最终极的生命追问。在《伴侣》一诗中:

青春的诗歌篇(10)

色彩本是个绘画术语,它只能通过视觉来辨别,作为诗歌语体的语言,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艺术地表现事物的方位、层次及远近距离变化,描摹出迫在眉睫的实景来。并且诗歌语言可以披上色彩的外衣,以想象为翅膀,穿越时间的帷幕,自由地遨游于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营造出更加丰富、更加瑰丽的想象之景。简言之,诗美艺术往往通过先“色”夺人,设“彩”造境,以给予人们直觉的审美愉悦。

一、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空间意识的距离感

诗人利用色彩的透视规律表现空间意识的层次距离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乘上火车眺望远处的山峦时,只见一座座山峰像是一层虚幻的薄幕蓝纱横挂在地平线的上空,这是远山。山快到了时,我们隐约可以看见朦胧在紫灰色中的山村、树木和梯田。到了山脚,我们才清楚地看到绿树红花,这就是自然界的透视现象。光与色彩在地球的大气中有透视问题,一般规律是近暖远冷,近纯远灰。中国的山水画家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设色以显示绘画的层次、韵味、立体感,诗歌同样也可以运用色彩词写出不同距离景物的层次变化。如“北姹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王维的《北姹))诗歌前两句写近景,杂树和朱阑历历分明,朱阑在诗人眼中呈现红色,说明它是视距较近的景物。因为物体若在远处,视距很长,不仅色彩的观感大为削弱,而且色性也偏于冷寒。后两句写中景和远景,中景是一片青林,远景则是视觉中更远的南川水,明灭在青林之端,色彩迷蒙。王维运用朱、青、迷蒙的灰几种色彩所产生的视差效应,把视距较近的朱阑、视距较远的青林和视距更远的湖水各自的形象都渲染得十分醒目。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诗歌中颜色词的对仗非常工整,而且这些不同的色调会引起人们对距离感觉上的差异。两句诗像是一幅图片,黄、翠、白、青四色,由近而远,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而线,排列得层次分明,这里的色彩描写同景物的远近距离是完全吻合的,色彩本身就生动地体现了物像的层次感和画面的空间性。

另外,诗人可以利用色彩的浓淡法表现空间的远近变化。南宋画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1]可见绘画中可以利用浓淡色的交互变化表现空间距离,其规律一般是近景色浓,远景色淡,再远则似有若,有时也相反。绘画的这一规律在古代诗歌的色彩描写中也有生动体现。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诗人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绿色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色彩由浓到淡一层层烘染开去。这一切,比平时不只是更具色彩、更具度,而且还更具层次,更有格局。又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山在近处为绿茵葱郁状,中景的山呈蓝绿青翠色,远山较之近山,明度高而色性偏冷,其色淡蓝如天,更远则更浅,影影绰绰,似有若无。诗人通过色之浓淡表现出由于距离渐远而形成的物像的轮廓形态、明暗色调的变化。而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却显示了正好相反的规律,即近景色淡,远景色浓。诗中第二句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描画出了远看似青,近看却无的朦胧景象。“草色”一句体物极细微,于远近有无间直摄早春之魂,同时非常符合色彩浓淡变化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所以前人曾夸赞说:“景绝妙,写得亦绝妙”(朱彝尊《批韩诗》)。还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等,这些作品中由远景到近景之间,出现了或明或暗、或迷蒙或光亮的各式各样的色彩,皆因色彩点染造成了画面远近虚实的层次,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二、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时间意识的流动感

每当我们读到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眼前就浮现出一幅红绿相向的美丽画卷,而在这红绿之间却横生了“流光”这一抽象的概念。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艳彩浓墨绘云山,是画家和诗人的共有情趣。但是绘画显示的只是被凝固了的客体瞬间的色彩形象和画家短暂时空中的色彩感受,诗歌显示的却可以是流动着的色彩景象和诗人更为丰富独特的色彩感受。因此诗歌的色彩常常可以表现为一种时间流程,显示时间意识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使整个诗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运转。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因为一个“绿”字,既有色感,又有动感,顿时让山峦叠翠,峻岭铺绿,山山水水似乎也为之鲜活、灵动起来,写出了江南春草的颜色,也写出了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持续转绿的变化过程。还有“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钱起《石井》),“轻云未扑霜,树杪橘初黄”(钱起《江行无题》),“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都用色彩的转移显示出自然界的时序变换。这些诗例都是用一个色彩词暗示出时间的持续性,有时诗词还会以两种色彩的并列来表现时间的流动性。如《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诗人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以绿柳和白雪的对比显示季节的流动并生发出沧桑之感。如“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作者不直接写时序的改变,而通过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突出色彩的动感,在色彩的过渡变化中显示出时间的流动性。

三、诗歌通过色彩描写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2]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而意境必须以其存在的广延性,以其空间位置呈现出来,即在诗歌中都必须以描写空间意象为条件。“色彩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诗歌的色彩描写能真实地描摹出再造意象的具体特征,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诗歌中的色彩对意象的视觉效果有着强烈的显示功能,把色彩巧妙地应用在诗中,可以使意象鲜活,而如果色彩的调和对比能够符合色彩学的原则,就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人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有时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如绿色是春的主宰,它伴随着春天的旋律,舞出淡绿、翠绿、碧绿、墨绿等等姿色,深浅相宜,明暗相称。“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鸟鸣桑叶间,绿桑更柔柔”(王建《采桑》),“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王之涣《宴词))等,单用绿色就汇成一个吐绿滴翠的欣欣世界。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渲染出一幅夕阳照枫林的红系列画面。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又描绘出一幅雪花漫天飞舞的白色画卷。有时诗人还用两种色彩的对比来营造意境,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下句眺望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其中通过绿与青同色系的柔和对比,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写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这里又是通过冷暖色的强烈对比来营造广阔悠远的审美意境。有时诗人也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如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湖上》),在红花绿草的背景中,加了莺黄的过渡色,鹭白的中间色,对比得到冲淡缓和,使画面更加赏心悦目。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还有“丁宁红与紫,慎莫一时开”(韩愈《花源》),“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殷尧番《郊行逢社日》),“紫塞别当秋露白,碧山飞入暮霞红”(徐夤《鸿》),“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李端《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等,都是通过丹青妙手般的色彩点染营造出五彩缤纷的优美意境。

色彩不仅赋予了诗歌时空意识的呈现,境界美的提升,同时也饱含了诗人浓郁的情愫。在诗里,读者可以轻易地发现作者通过色彩的摹写而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如取暖色调可以造成欢乐、热烈的气氛,像红、白、金显得气焰光彩、高贵华丽,红、黑、金则隐耀富贵庄重;如取冷色调可以给人安详、悠然的的氛围,像蓝、绿、白的结合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蓝天、湖面、远域的森林;如取灰色调可以带来浑厚、持久的感受,像米灰、紫灰、青灰显得从容和沉静,而土黄、土红、土绿及褐色则点染淳朴、稳重之姿。所以聪明的诗人莫不抓住朝夕更替的瞬间,以色彩相互的敏感,去把握协调的色彩构图,书写出独特的情绪体验。无怪乎狄德罗这样断语:“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诗歌中的色彩打破了传统绘画色彩只能给人感官刺激的原始功能,而触及到生命的脉搏与呼吸,在转瞬即逝的歌唱中介入了心灵的色彩与美,驱动诗歌真正进入诗美的艺术形态。

注释:

[1] 转引杨春燕.《论中国古典诗歌色彩描写的空间意识》,《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期,第4页。

[2] 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参考文献:

[1] 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青春的诗歌篇(11)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年2月 22日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portland)一个幸福的律师家庭,1882年3月24日卒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cambridge),是美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获得这种尊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

1849年,已人到中年的诗人丧失了父亲,次年又失去了兄长,1851年母亲离世。1854年他辞去教授职位,专事文学创作。1846年诗人曾经重回故里,后来回忆说他曾漫步于曼乔伊山(munjoy’s hill),徜徉于海边的劳伦斯堡垒(fort lawrence),他匍匐在一个射击孔上,聆听着脚下波涛轻轻拍打着海岸的声音。在这风和日丽的下午,港湾里片片白帆来往穿梭。诗人沉浸在这座古堡里,有意要把故乡写进诗里,因无人曾经写过,但是这愿望直到1855年3月29日在剑桥镇的家中才实现。他在日记中写到“一天的辛劳,围在火旁;入夜后,当我躺在床上,一首记忆中的波特兰—我的故乡—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诗涌现于脑际。”诗中48岁的诗人回忆了波特兰和在那里度过的少年时光,往事历历在目,梦萦魂绕的故乡旧时情景跃然纸上,诗人渴望自由与充满幻想的青春在脑际回荡。在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和愿望中找到了逝去的青春。该诗最早发表于1855年8月的《匍南月刊》(putnam’s monthly magazine)第六期,后来又收录并重发表于《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 1858)。

全诗共有十节,每节有九行,诗歌押韵工整,韵式为abaabcdde,充满了乐感,读来朗朗上口;每节诗以一首拉普兰歌曲中的副歌结尾“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更突出强调了青少年时代的诗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憧憬与幻想、渴望无拘无束、毫无羁绊的自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诗歌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以和美感,要创造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

在《我逝去的青春》中,诗人达到了这个目标。以下是该诗的英诗全文,笔者把它翻译成中文,并进行逐节赏析,以飨读者。

my lost youth《我逝去的青春》

often i think of the beautiful town那美丽的小城常让我怀想

that is seated by the sea;它就座落在大海边上;

often in thought go up and down多少次,我神游于故乡

the pleasant streets of that dear old town,那些可爱的街衢,

and my youth comes back to me.俨然又回到了年少的时光。

and a verse of a lapland song那首拉普兰歌曲的诗句,

is haunting my memory still:一直在我记忆里回荡: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在首节中,诗人告诉读者故土难忘,那里曾留下青春的足迹,浓浓的乡情时常萦绕心扉。最后两行叠句是诗人把john scheffer的《拉普兰的历史》(the history of laplan,1674)中的诗句改编过来:“a youth’s 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wind,/all his essaies/are long delaies,/no issue can they find(青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他所有的愿望被长久拖延,总难实现)。”改编之后仍然沿用该隐喻或暗喻(metaphor),但是增加了首字母韵(alliteration)“w”,更富有乐感。

i can see the shadowy lines of its trees,

我望见排排葱茏的树木,

and catch, in sudden gleams,

还瞥见了远处环抱的海洋,

the sheen of the far-surrounding seas,

发出的闪闪波光,

and islands that were the hesperides

那些岛屿,就像是极乐仙境,

of all my boyish dreams.

增添我多少童年梦想!

and the burden of that old song,

那首古老歌曲的复调

it murmurs and whispers still:

依旧在耳边喃喃吟唱: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本节书写了诗人少年时记忆中的故乡风景,表现诗人充满浪漫幻想。“极乐仙境”(the hesperides)是希腊神话中,吃后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金苹果生长的地方。第七行中“it murmurs and whispers still”是拟人修辞手法,“it”指上一行中的 “the burden of that old song”。

i remember the black wharves and the slips,

我记得乌黑的码头和船台,and the sea-tides tossing free;

海上恣意奔腾的波浪;

and spanish sailors with bearded lips,

满嘴胡须的西班牙水手,

and the beauty and mystery of the ships,

一艘艘船舶的壮丽与神奇,

and the magic of the sea.

茫茫大海迷人的魔力。

and the voice of that wayward song

那萦回不去的执拗歌声

is singing and saying still:

仍然在又讲又唱: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该节反映了波特兰作为国际海港的一面,轮船与大海在少年诗人稚嫩的心灵里充满神奇与磁力。第六至七行中“the voice of that wayward song/ is singing and saying still”

是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bulwarks by the shore,

我记得岸边的防御工事,

and the fort upon the hill;

记得山头耸立的碉楼;

the sunrise gun, with its hollow roar,

朝阳的大炮隆隆怒吼,

the drum-beat repeated o'er and o'er,

鼙鼓喧天响不休,

and the bugle wild and shrill.

号角激昂锐利地吹奏。

and the music of that old song

那首老歌的悠扬曲调

throbs in my memory still:

依然跳动在我的心头: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在历史上波特兰曾几经战火洗礼,在1812-1815年的英美战争中,1813年在该市附近海域,美国的“企业”号与英国的“拳击师”号战舰发生激战,双方舰长均阵亡,后并排葬于曼乔伊山公墓;该市至今仍存有战场部分遗迹。后一节里的海战就指本次战役。第六至七行中“the music of that old song / throbs in my memory still”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sea-fight far away,

我记得那次远处的海战,

how it thundered o’er the tide!

炮声在滚滚海浪上震荡;

and the dead captains, as they lay

两位牺牲的舰长,在墓中安躺,

in their graves, o’erlooking the tranquil bay,

俯看着宁静的海湾where they in battle died.

那就是他们战死的沙场。

and the sound of that mournful song

那哀怨的歌声,

goes through me with a thrill:

震颤我的心房: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i can see the breezy dome of groves,

我看见微风里摇曳的树林,

the shadows of deering’s woods;

熟悉的婆娑树影;

and the friendships old and the early loves

旧日的友谊,早年的恋情come back with a sabbath sound, as of doves

以安适的声音回到我心灵,

in quiet neighborhoods.

宛如幽静邻里的鸽鸣。

and the verse of that sweet old song,

那老歌的甜美诗句

it flutters and murmurs still:

依稀在颤动和低语不停: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deering’s woods” 是波特兰市的一处森林公园名称,诗人青少年时代曾常去那里玩耍,因此笔者把它意译为“熟悉的”。“sabbath”?本指“安息日或主日”,此处为借代或转喻(metonymy),意指“安祥、宁静”。“and the friendships old and the early loves /come back…as of doves/ in …”中的 “as of doves”是“半明喻(semi-simile),”为“友爱、如影随形、难舍难分”之意。第六至七行中“the verse of that sweet old song, / it flutters and murmurs still ”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gleams and glooms that dart

我记得丝丝的亮光和暗影across the school-boy’s brain;

闪过我稚嫩的心灵;

the song and the silence in the heart,

心底蕴藏的歌声和寂静,

that in part are prophecies, and in part

有几分是预言,还有几分are longings wild and vain.

是狂热而又虚幻的渴望。

and the voice of that fitful song

听啊,那起伏不定的歌声

sings on, and is never still:

继续唱着,总不平静: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一行中的“gleams and glooms”该两词既押首韵又押尾韵,语义形成对照,意为“高兴和沮丧”。第三行中两个“part”和“prophecies”形成首字母韵(“p”)。第六至七行中“the voice of that fitful song,/sings on,…”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there are things of which i may not speak;

有一些情景我不能倾诉;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die;

有一些梦想永不会泯灭;

there are thoughts that make the strong heart weak,

有一些心思,使坚强心灵疲弱,

and bring a pallor into the cheek,

使脸色苍白,and a mist before the eye.

使眼睛如临薄雾。

and the words of that fatal song

那句不祥的歌词好像

come over me like a chill:

一个寒颤袭过全身:“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五行中的 “mist before the eye(眼前的薄雾)”是隐喻,暗指哭泣或伤心的泪水。第七行中的“like a chill”是明喻,把“the words of that fatal song(那句不祥的歌词)”比作“(chill)寒颤”。

strange to me now are the forms i meet

当重返我亲爱的古城,when i visit the dear old town;

眼前的景象已这般陌生;

but the native air is pure and sweet,

但故乡的空气甘美而纯净,

and the trees that o’ershadow each well-known street,

熟识的街衢洒满了树影,as they balance up and down,

树木轻盈摇曳,

are singing the beautiful song,

正在唱着那美妙的歌声,

are sighing and whispering still:

正在低声叹息和耳语:“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四至七行中“the trees…/are singing…,/ are sighing and whispering”是拟人修辞手法。

and deering’s woods are fresh and fair,

故乡的森林清新而秀丽;

and with joy that is almost pain

怀着近乎痛苦的欢喜,

my heart goes back to wander there,

我的心在那游历;

and among the dreams of the days that were,

在重温的缤纷旧梦里,i find my lost youth again.

我又觅回逝去的青春。

and 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ong,

树林还在吟唱

the groves are repeating it still:

那奇异而又迷人的歌声: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二行中 “…joy that is almost pain”采用了“矛盾修饰法(paradox)”,第六至七行中“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ong,/the groves are repeating it still ”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在诗中被重复了十次,那风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在世界各地的风都应有这样的共性吧:任意性,来无影去无踪,无人能挡,无人能捕捉。青春——一个火辣辣的字眼;青春年少,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常如脱缰的野马,与风的本性不也有惊人的相似吗?古今中外的青春不就是这样!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8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