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1:08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1)

分类号:G764

我国专门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智学校,最早创办于1984年,最初是沿用普通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随后,全国各地几百所培智学校一直都用统一的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近年来,由于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推广,以往主要在培智学校就读的轻度智障儿童纷纷进入了普通学校。当前的培智学校的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儿童和部分自闭症儿童为主。与轻度智障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无论是残障程度,还是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材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培智学校的教学需要。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且无配套的教学用书。因此,上世纪的培智学校统编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各培智学校的教学需求。面对无合适现成课程和既定教材可用的局面,近些年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顺应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2007年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建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该方案强调地方、学校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参与,在实行国家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倡导因地制宜设置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培智学校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从实践角度来看,源于培养目标和评价体制的差异,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管理更为灵活。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本文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选择、修订、改编、整合等,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的校本化实施,距今已近20年。在一项调查中,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

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北京及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培智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笔者将以上述地区的一些培智学校为例,管窥当前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生活适应课程,其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将“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该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自主研发了一套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生活适应为目标、以自助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学生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自助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以斯宾塞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开发与研究。以生活能力训练为核心,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训练内容切合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发展的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南京市育智学校提出“社会适应”导向的课程观,认为智障学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理以外,还应学习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课程的选材方向归纳为五个方面:“购物、交通、交往、体健、休闲文化”。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为“社会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建立在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及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该校坚持“生活即教育”,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确立了从基本的生存能力到较高的生存质量的宝塔式分类推进的教育总目标。

总之,虽然提法有些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有差异,但“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教学。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广为认可的价值取向,是各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所共同追求的总目标。

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因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开发的范围,可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又称完全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依据开发主体的变化,可分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依据课程开发的程序和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结合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开发范围为依据,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

2.1 全科课程开发

当前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组成。但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一般性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培智学校实行全科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是指,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一般以《中度弱智儿童训练纲要》的精神为基础,根据《纲要》提出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相应的教材。全科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以核心课程统领。安华培智学校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健康为辅助课程,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特长训练、实践活动为选择性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系统。该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研究制定从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的培智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按学习领域将课程划分为:(1)基础性课程(语文、实用算术、美育);(2)功能性课程(感知、康复);(3)技能性课程(自理、社会适应、常识、劳动技能)。这与南京市育智学校以及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类似。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社会化课程、体能课、图形操作课、情绪分化课。

一体化课程。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为智力、语言、情绪障碍的学生以及孤独症、多重残疾的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括社会技能、沟通、认知、劳动、运动、娱乐休闲等六个教学领域。

上述全科课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采用主题教学、活动统领各个领域和各个科目。这说明培智学校都较为重视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然而,培智学校是否都具有进行全科开发的能力?所开发的课程是否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契合?怎样凸显校本课程的特色?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一直存在。

2.2 部分课程开发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课程内容,仅对某一科或某些学习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地方区域优势和生源特点,通过对课程的改编、整合或重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比较典型的部分课程开发的例子有: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智障学生开展适合本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缝纫、编织等加工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侧重于智障学生的艺术休闲课程开发;大连市中山培智学校开发的智障者工艺美术课程;海淀培智学校开发的社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基于智力障碍学生人际交往潜能现状和初职校现实的问题背景,开发了适合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人与社会课程,等等。

3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与问题

3.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得以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3)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书面成果丰硕。以安华培智学校为例,该校已经编制课程文件8册,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网络手册(试用)》和《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试用)》等成果。此外,该校编写完成了学前、义教、职高三个学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计113册。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4)一些培智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以课题促课程开发,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宣武培智学校依托“培智学校包班制班级中生活化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等市级课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5)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改经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理论依据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估方式等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6)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增强普通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性的试点,有利于推进融合教育。

3.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较差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然而,培智学校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在工作日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相当数量的教师只能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发校本课程。这种疲于应付的状况,不利于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势必也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培智学校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难以胜任全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研究发现,仅有36%的培智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63%的培智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一个培智学校的教师曾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校本课程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此外,在资源和经费方面,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

3.2.2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于国家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很大一部分培智学校没有充分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不管学校自身条件怎样,都一门心思完全重新开发全科课程,并以此开展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已经超出了校本的范畴和职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不等同于学校零起点的独立全科课程开发。以一个学校的力量,力图完成国家课程的任务,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校本研究上,违背了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势必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从学校内部来说,有个别培智学校甚至在没有课程论证、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的情况下编写校本教材。还有为数不少的培智学校未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规章制度。组织零散,使得学校内部沟通不畅,教师们各自为战,各年级之间容易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遗漏知识点等现象。

当前,有一部分培智学校有自己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和修订。但这些评估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轻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再者,已有的评估往往是学校自评,只有少数培智学校是由校外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校本课程评估,这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总的来说,我国缺乏比较科学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作为监督和管理的依据,是造成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合作和共享意识淡薄,特色不明显

从已有资料来分析,仅有少部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学前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教育课程及其他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方面。其他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整体上不够明显。不但总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实施教学的内容、计划、流程也趋于相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智学校之问关于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学校之间往往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浪费了成本,又影响了质量。重复性高,水平低、无特色成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硬伤。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方面,一些培智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作为保密材料,仅用于学校自编“教材”;也有的培智学校重视成果的公开出版,力图大面积推广。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相当缺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如果能通过校际交流,将各自校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其效果和价值将更大。

4 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性的建议

4.1 增强国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导和管理

课程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拼盘,而应该认真选择,精心组织,严格监管。当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的状况,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校本课程的督导机构,定期组织专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定义将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实施方式。培智学校需要在“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这一核心问题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同时,国家应该主动担负起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修订的责任。当务之急,就是组织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专家,做好培智学校国家规定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以缓解培智学校各自为战进行全科课程开发的压力。

4.2 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沟通与合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校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以提升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其次,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同一个地区的培智学校可以分工协作,各校分别承担一两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做到术有专攻,时间、精力上有保证,校本课程的特色也会更明显,对提升质量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国内外培智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借鉴普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而较少关注国外其他培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模式。事实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经验,再结合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拓宽思路,打破自身课程开发的瓶颈,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四,是培智学校与特殊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合作。要达到有特色、高质量的目标,校本课程改革必须以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基础,培智学校有必要通过与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领域的专家合作,促进教师们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4.3 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课程开发将是持续深入的过程,开发的程度越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多,对各种支持系统的要求也越高。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要使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学习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此外,如何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的态度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也是需要考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与教学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应该在合理配备师资的前提下,给教师们充裕的科研时间。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仅仅是培智学校自己的事,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信息、资源、经费、设备等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调动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7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发达国家在r业发展上实施过的举措,包括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及一批愿意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则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一条夯实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智能化的作业批改可以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负担,在线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人们更灵活地接受教育。从人工智能诞生伊始,其就与教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延续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对网络教育的渗透,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2]学生可以自主地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智能导学系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在线测试。例如近年来大为流行的MOOC课程,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全球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辅助系统

近十年来,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越来越准确高效,这无疑使得人工智能与辅助教学系统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入。借助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系统,借助于数据库系统对信息准确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提供答案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广泛,例如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库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搜集、分类和检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依托知识库系统对教育信息的整合与构建,学生可以将已习得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扩充,由点至面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依托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人们从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物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培训的结合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这为新时代的农业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来劳动力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有素质、懂知识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因而,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革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领域融合的不断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业教育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31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基数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匮乏,农业知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模式的强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和优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311个性化教育针对性强

相比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网上在线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地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参加农业知识培训的时间成本问题,农业从业者可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另外,针对于培训者的当前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培训平台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教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资源利用率高

我国当前的农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师需求数量和实际在岗教师资源极不匹配,具备丰富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数量缺乏,这是导致农业知识培训推广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学进程得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与优秀农业知识的距离不再遥远。

4平台开发的系统架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合理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能够像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样具备完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知识,并且能够模拟及扩充教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该培训平台还能够准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可以自适应地完成教学效力评估和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该开发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综合数据库模型和人机交互接口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下图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41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准确地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知识架构进行诊断和评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

另外,学生模型需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入库,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从而诊断出当前教学计划是否合适,以便下述教师模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

42教师模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一个合理的教师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教师模型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这要根据学生模型中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从下述知识库中调取对应的内容,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室模型要确定如何教的问题,即选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依附于学生模型,而又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进行反馈动态,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

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模型应该实时地提供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因而教师模型要实现与人机交互接口的实时连接,在问题到来时控制模块驱动应答部分为学生答疑解惑。

43综合数据库模型

综合数据库模块为农业知识培训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知识库模块中分类别地存放着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本、图像、自然语言、多媒体等多个类型的学习知识。一旦教师模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便由此模块中调取相对应的文件开展教学。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为教师模型中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更新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为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入测试考核模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测试考核模块中包含学生答题库和成绩测评库,准确检测出开展农业知识培的作用与效果。

44人机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的过程是学生和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模块中,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流畅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先进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信息和动作信息,进而为系统提供宝贵的输入信息。

5总结和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模式,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教育领域的一次尝试。依托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并针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特点,提出了农业知识培训平台的具体系统架构,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模拟和扩展。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培训平台,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具备良好的人机信息交互和教学反馈能力,自适应地开展农业知识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扩充与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昭涵,金桦,刘越.人工智能开启“互联网+教育”新模式[J].电信网技术,2016(12):6-10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3)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足见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教育机智是一种能力,是教师综合教育水平的体现。所以,教育者要提高教育机智,就需要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

一、对学生诚挚深厚的爱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爱自己的工作对象,那么他的教育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从古今中外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确实有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他们能将教育机智发挥到极致。所以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口吻一味地去批评学生。而是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去教育引导。让学生真正地信服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不要求语文教师对小学生有一股诚挚深厚的爱。

二、认真积累教育实践经验,刻苦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教育机智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偶然地、无缘无故地突然发生,更不是随心所欲地“灵机一动”,教育机智是教师深思熟虑和果断相结合的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具有教育机智,只有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工作,联系班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教育理论。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科学理论的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可能具备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既不会光顾那些对教育科学理论一知半解却又自以为是的人们;也不会青睐那些在实践工作中“埋头苦干”,但不知教育科学为何物的庸庸碌碌地教了一辈子书的“教书匠”的。

三、必须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观察是有一定的目的、有组织、主动的知觉,观察力则是一种看出对象的本质的能力,观察力是教师的智力构成因素之一,它是由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心理素养所决定的。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几十个随时变化的天性活泼的小学生,教师要随时随地地根据学生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其反馈调节既需机敏又要准确。所以,语文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离不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智力基础。那些在工作中成功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一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及一些细微表现中洞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察觉出即将发生的“偶发事件”,能防患于未然;他们能利用敏锐的观察力,经过点拨、启迪、诱导,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按照教师希望的去做。

四、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机智来处理偶发事件,实际上也是一种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况,这种应激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面对突发的偶然事件,迅速判断情况,在一瞬间作出决定,这就要求教师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特点。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能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育机智总是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连,面对复杂而微妙的教育问题和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不能一味地照搬教育理论,更不能经验主义,依照过往经验。而是要懂得应变,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培养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小学语文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思维基础,在教学中把教育机智发挥到极致的教育者无不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特点。

五、做到积极反思

成功者往往善于总结失败。过往的经验与教训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过去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我们要善于在过去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不足中汲取营养,积极地去回顾与反思。对处理得不够完美的或者不足的地方要积极分析原因,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把经验转化为处理事件的能力,为在语文教师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不是固定的一门课程,通过老师的指点就可以学会的。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靠教师自身在工作中总结,在总结中体会、感悟出来的。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灵活地运用教育机智,这也给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让教育机智之花在小语课堂绽放!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4)

我校自智慧校园创建开始,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筹划,仔细部署,认真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创建工作总结向领导汇报。

一、已经落实的工作

1.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领导小组制定智慧校园管理、使用、人员培训等系列制度,从创建之初就从严要求,严格按照制度和要求执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而教师能力水平决定着智慧校园创建的标准。为此,学校多方面结合:第一,学校邀请区教体局领导专家指导我校的创建工作;第二,校内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媒体的应用专题培训,开展各学科优课展示、师徒听课等活动,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第三,学校安排领导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国内智慧校园创建的最新理念,学习外单位智慧校园创建的创新做法;第四,进一步落实完善三个课堂工作,以班带班、以校带校,实现优质资源均衡共享,落实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另外,学校还邀请合作企业派驻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等,通过培训指导,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

3.重视对硬件的投入

目前学校现有教师108人,基本实现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师机比达1:1,学生1356人,学生机222台,生机比6.5:1。学校有28个教学班均配有班班通计算机、交互式白板一体机。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教师办公地点和试点班级安装无线路由,做到无线覆盖。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监控、智能安防、访客系统等。做到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平台人人通。

4.加强平台的管理应用

在校园教育教学管理中初步使用云校家系统。包括:电子课程表、移动讲台、课前导学、在线检测、课后练习、设备保修、会议安排、场馆申请、问卷调查、电子备课、网络素质评价。智慧管理系统涵盖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管理层面的日常管理工作,涵盖校务、教务、资产、人事等业务流程,通过全方位数据采集汇聚和智能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5.我校认真落实市级、区级学习培训计划。本学期全校教师于5月18日全员参加了自治区统一安排的中教云数字教材入校培训;6月11日,信息部针对全校功能室人员展开了“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培训。校内大力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智慧课堂培训、在线互动课堂教学培训等各类信息化培训,为老师更好的使用信息,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6.学校每月定期更新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学校的最新数据,为上级部门把握工作进展和部署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7.学校积极推动“个人空间”建设应用。在“宁夏教育云”上共享教学资源,书写教学心得,迸发出教育思想的火花;学生登录“个人空间”,下载教学资源,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8.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教学

“在线互动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出课堂,就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公平。

同时,“在线同步互动课堂”的实施也让教学点的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刚开始我校实施“在线互动课堂”教学时,教师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加上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导致课堂效果不太好。学校领导及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在线互动课堂”听课,对每堂课的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和技术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运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在线互动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经常通过“在线互动课堂”教学进行教学交流,相互沟通,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9.本学年学校组织了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各类公开课,有骨干教师“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高级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观摩课;“在线互动课堂”数学教师联片教研的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人工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竞赛。通过各类公开课、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智能教学助手的应用常态化、自觉化。

二、着眼未来,持续发展,总结反思

创建智慧校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着眼未来,我校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长远发展之中。

1.进一步加大硬件的投入。我校有28个教学班级,其中9个教学班配备了鸿合一体机,其余19个教学班均为以前的希沃一体机,目前部分电脑已经接近使用年限,故障频发。今后将计划为这些教室更新装配新的交互式一体机,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平台的融合应用。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我校派出教师学习培训的力度还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培训,请进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5)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著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6)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7)

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性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的核心并不在于解答问题的能力,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人类智能至少可以区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人类不仅具有彼此相对独立的八项智能,而且智能组合是千差万别的,如同三元色可以组合五颜六色一样,人类各项智能的组合使得个体的智能结构千差万别。笔者认为,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社会职业类型的多样性和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教师应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的智能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强势智能,设法提升学生的弱势智能,培养以强势智能为核心,其他智能均衡发展的具有健全智能结构的应用型、实践型高职人才,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率,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下介绍笔者在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心得。

一、与财务管理课程目标相关的多元智能结构

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经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涉及经济、会计、管理、统计、金融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背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公司理财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作为高职财经会计类课程中最具综合性特征的核心课程,笔者认为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定及教学实践中应坚持多元化,构建学生与财务管理能力相关的多元智能结构,达到综合性的课程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能力结构完善的财务管理人才。

自我认知与自然观察智能体现为:作为企业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财务管理者应具备耐心、细心、理智、团队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情感特质,这些情感特质的培养要体现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财务管理岗位对语言文字智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外财务沟通方面,具体为通过财务报告、各种财务公告、投融资协议等形式与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易,实现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之一是锻炼学生使用规范的财务语言进行财务分析、财务总结并提出书面报告的能力。财务管理岗位对数学逻辑智能的要求是各种财务模型的分析应用,包括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资品的财务估价、现金流量分析、预算制定等,该项智能关系财务管理者的分析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是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人际关系智能体现为公司的财务管理者协调内外部人际关系的能力。对内体现为财务制度沟通和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的传播。

二、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设计

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活动,教师应首先更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智能结构差异,设计多种多样的、构建学生均衡智力结构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这一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精心备课,更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帮助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等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是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高职财务管理的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多元智能培养下的财务管理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多元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课程目标的多元性。根据财务管理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笔者为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了多元课程目标,包括态度情感目标和财务智能目标两大类。态度情感目标联系着自我认知、自然观察及人际关系三大智能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智能禀赋差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着力开发态度情感智能,并将智能开发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相联系,形成财务管理岗位特有的态度情感因素目标。例如,笔者设法让学生明白,财务管理意义上的沟通能力关键应注重诚信、独立、信息的标准化等。

财务智能目标联系着语言文字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语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简练、流畅、概念准确。例如,在文字表达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制订规范的财务计划,包括编制简单实用的全面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责任报告等。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包括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的使用、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及财务决策。当然,财务智能目标关键在于财务决策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财务决策能力方面,笔者设计了财务管理沙盘训练法,在培养学生财务管理全局观和决策力方面卓有成效(多元智能结构与财务管理课程综合培养目标联结如表1)。

表1 财务管理综合课程目标与多元智能结构

(二)教学内容整合化

根据系统性原理,一个人要想获得对某一工作领域深度的了解,就势必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范围。因此,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践,首先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化、系统化、项目化的整合。传统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是按学科划分的,课程内容不但背离实际的工作过程,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达不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在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超越学科的限制,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笔者通过多年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践,对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将整体课程内容分为7大项目、28个子项目和5大实训项目。所有的大项目、子项目和实训项目都针对具体的多元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系统化、整合化的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化

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来说,教师必须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准备的要求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则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比较高。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均要求教师课前根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精心收集及编写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设计实践训练项目。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能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实现多元智能均衡发展的要求。对于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笔者的经验是,首先,必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甚至个别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老师以观察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并尽可能少参与。老师的主要职责是观察、总结每个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帮助和引导。最后要让学生自主总结,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和实践分析报告,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辩论。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活动要求作多元教学评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智能,个人可能有较高的某种智能,却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智能各具特色,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化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在财务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与财务管理能力相联系的智能结构的发展同样是不均衡的,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当然不能单一化。对于教学评价,笔者的经验是,采取“一高一低”的教学评价原则。所谓“一高一低”,就是对同一学生采取两个评价标准,即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应该发展一项强势智能,对其强势智能采取较高的评价标准,对于其他智能采取较低的评价标准。例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特别强,对其数学运算能力等其他方面可以采取较低的评价标准,但是,即使较低的评价标准,也要求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能力,这样才符合智能结构均衡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财经金融系培养的毕业生在公司经营实践领域充分发挥了财务管理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郑博真.多元智能统整课程与教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56.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8)

作者简介:张洪波(1982-),女,河南郑州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工程师。(河南 郑州 45005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81-02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节点,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智能变电站较传统变电站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运行管理自动化;一键顺控等高级应用功能,实现智能化运行。这些新设备、技术和应用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掌握智能变电站技术的高素质人员成为日益紧迫亟待解决。

智能站知识主要来源于理论学习、参观学习、现场设备安装调试跟踪学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知识来源有限,应对异常和紧急情况的经验缺乏,迫切需要后续培训。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高效且针对性强的培训平台,真实再现了现场环境,使学员能够熟悉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和先进设备,掌握正常操作、异常处理和事故分析处理过程,培养员工的实践技能。因此,利用仿真培训系统成为当前智能变电站人员和后续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为一名电力企业培训师,应结合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岗位需求和现有的仿真培训系统研究策划开发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智能变电站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做好咨询和培训。[1]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进行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工作。

一、了解培训对象,确定培训需求

1.了解培训对象,进行需求调研

以智能变电站运行人员为例,虽然工作岗位仍然是变电运行,但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应用,其工作模式发生了变化,培训需求自然也会变化。即使来自同一岗位,有着相似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但由于他们年龄、学历、经验等自身因素的差距决定了培训面对的学员培训需求的不同,使得培训需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作为培训师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进行深入调研。

了解培训对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个人需求、组织需求。个体需求就是学员站在自身发展或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角度来确定自己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等。个体需求调查多采用座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要了解学员的特点,以便针对不同学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培训效果。组织需求就是要了解企业某一方面的发展现状与目标存在的差距。就智能变电站运行岗位而言,目前调控一体化模式相比以往的运行方式在监控系统、一次设备以及操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这种差距就是一种企业培训需求。作为培训师,必须要能够迅速地掌握这种差距和变化才能预测出企业对培训的具体需求内容,才能为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提供前提依据。

2.分析调研结果,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从多维度来进行,[2]包括企业、工作、个人三方面。首先,进行企业分析。要立足企业培训的实际,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保证培训计划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战略的要求。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指员工为满足工作岗位要求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比较,当员工的水平不能达到岗位技能水平时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还需从企业发展规划、技术更新和特点上综合考虑,一方面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训人员的主要能动性与现实目标的有效结合。

二、根据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

随着电力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电力系统的培训越来越需要贴近现场实际,企业培训更加重视技能培训,尤其注重岗位实践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师必须要承担辅导、培训的责任,通过对培训对象的授课、训练、指导,使培训对象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培训师必须深入实际工作,掌握具体岗位工作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内容。[3]

以智能变电站培训为例,可以按照智能变电站的知识把多项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模块化的培训内容。这样以仿真培训系统为平台的智能变电站培训的内容大致可包括以下方面:

1.熟悉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是一种高效且针对性强的培训平台,能真实再现现场运行环境,并具有可随意操作性,使用方法简单。作为一种培训工具,需要熟悉该系统以便更好地学习。包括:熟悉仿真培训系统的使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仿真培训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熟悉主接线及一次设备,了解保护配置。

2.学习安全生产知识

对于电力供电企业,电网的安全运行是第一位的,因此,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是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安规》、“两票”管理规定等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

3.学习智能变电站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新应用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智能变电站涉及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新应用是运行人员急需学习的内容。包括: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电子式互感器等;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网络结构的配置、网络数据的传输和监测;智能化保护装置。

4.学习智能变电站技能操作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以纯软件形式再现智能站的新技术、新应用,详细模拟智能一、二次设备,可以实现正常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分析及处理三方面的培训功能。

(1)正常操作。通过正常操作培训一方面可以学习操作票的开取、修改、执行等常规的操作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智能变电站特有的一键顺控操作功能。

(2)设备巡视。培训学员查找设备缺陷、发现设备异常的能力,提高学员处理、隔离异常设备、恢复电网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

(3)事故分析和处理。培训学员进行处理、切除或隔离故障点,恢复送电,将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培训学员判断和处理事故的能力。

5.对学员提出的研讨问题组织研讨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所面对的培训对象都是来自各供电公司的现场技术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与现场实际结合紧密,通过对其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大家集思广益,能够开阔思路,解决存在的疑惑,同时对培训教师来说也是收集培训案例的一个机会。

三、根据现场实际编写培训教材

教材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培训都离不开培训教材,培训教材要与现场实际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与培训内容息息相关,突出技能,其形式可以采用章节式、模块式、表格加注解式等。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内容要紧紧贴合实际,最大限度地适应培训要求,满足培训所需,理论结合实际,针对性强。另外,教材可以借助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提供的信息量更大,表现形式也更加生动,可以丰富培训课程内容,并使培训课程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同时还能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也是较好的一种教材形式。总之,教材要注意讲究实效、实用。

四、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工作

1.合理安排时间,确定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制定培训计划的重要部分,培训时间一定要综合考虑企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安排,不能因为培训时间过长而影响企业生产,也不能因为培训时间不充分而影响培训效果。所以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安排合理的时间,一旦时间确定才能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培训方式主要是培训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如在职或脱产培训等方式;培训方法是指培训教学工作采用的具体技巧与手段,如案例法或讲授法,企业培训所面对的学员参差不齐,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恰当的培训方法,如互动式、讲解式、体验式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教学工具的使用,例如多媒体教材等。因此,好的培训方式方法对培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多采用理论知识讲解,然后边实践、边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

2.结合培训目标,确定考核方式

每个培训项目实施后均要对受训人员进行考评,这也是对培训效果的一个检验。考核方式一般分为笔试、面试、操作三种方式。笔试又分为闭卷和开卷等。在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中,通常采用笔试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对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采用操作的方式,通过两种方式的结合对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评。

3.掌握培训技巧,实施培训工作

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工作的实施可以包括组织培训、导入课程、讲授知识、操作训练、课程结束等内容。[4]在课程的教授环节应广泛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结合培训具有岗位针对性的特点,可以针对培训项目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教学工具的使用。此外,在培训中还需要遵循激发与鼓励原则,要注重针对性和实际效果,通过培训提高学员的能力和素质,使之满足岗位要求。

五、了解培训效果,进行培训评估

任何一项培训的效果如何,学员最有发言权,所以要广泛征求和了解学员的反馈情况。[5]在培训结束后,要组织参培学员对培训项目的内容设计、内容安排、师资配备、教师授课水平、教学态度、培训班组织管理的综合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形式通常以综合评估表、问卷等形式为主。培训评估的意义是可以采纳学员合理的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活动持续改善,使培训更具有生命力;通过整理总结学员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轮培训提供经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六、结束语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节点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智能变电站新设备、新技术、新应用将成为电力员工必备的知识。开展好智能变电站仿真培训既可以满足学习智能变电站知识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专业人员深入、系统学习的需求,使运行维护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王成,王海蓉.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性[J].宁夏电力,2007,(2):67-69.

[3]李欣.做合格的电力系统企业培训师[J].中国电力教育,2009,

(2):263-264.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9)

一、工作计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教研室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教研室工作经验,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思想,教研室工作计划。

(2)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加强与外界联系,走向社会寻求更好的发展。

(4)调动教研室教师的积极性,强化管理,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教研室各项规章制度。

二、教研室工作计划内容

(一)教学方面:

1、进一步统一教研室跆拳道主修课、专修课的教学进度,使教研室主干课的进度规范起来,杜绝相同课程一个老师一个进度,教学内容混乱的局面,以保证学生学到更多东西。。

2、加强教学教法的研究,多组织教师集中备课,给教师创造互相讨论研究的机会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责任心,保证教学质量。

3、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师授课特点,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保证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量完成的基础上,协助教研室及系上完成评估工作。

4、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学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将跆拳道多媒体及录像教学引入课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另外教研室将201x年学生比赛录像制成光碟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自己掌握技术情况。

5、坚决完成学院及系上的评估任务,通过评估将教研室所有文件、计划、教案按学院要求进行规范,不符合标准的教研室内部开始整改。

6、鼓励教师学习外语,攻读硕士,提高教研室学历层次;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本专业的机会,提高专业水平,对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裁判工作给与大力支持。

7、按学院要求严抓20xx级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配合系上完成本专业的单独招生工作。

(二)竞赛及训练方面:

1、教研室计划11月底到12月初组织西安体院跆拳道比赛。

2、教研室计划4月组织跆拳道二级、一级裁判员学习班,11月组织跆拳道三级裁判培训学习,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3、与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协会联系,争取大学生跆拳道比赛的参赛资格,为学生创造比赛机会。配合院跆拳道队训练,以保证他们在参加06年的一系列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三)科研方面:

通过201x年的努力,教研室的科研取得了进步,但与其它教研室比较相对较差,所以科研工作仍就是教研室工作的重点。

1、鼓励教师多写文章,凡是在核心刊物上的教师,教研室将给与物质奖励。

2、组建教研室学术梯队,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对院管课题及省级以上课题争取立项。对已立项的课题教研室给与多方面的帮助和鼓励,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

3、加强教研室教材建设,在引进跆拳道最新教材的同时,鼓励年轻教师撰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4、全方面补充教研室图书资料,订阅专业书刊,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四)思想政治方面:

1、定期组织党员进行学习,认真开好每一次民主政治会议,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怕苦,不怕累,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研室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教研室认真学习和贯彻市学院和区进修学校教科研方针,继续开展“情智发展课堂”教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做好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上的落实,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全方位培养好青年教师,集体备课方面有创新。

二、工作目标:

1、深入研究“情智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总结课堂经验,提升理论。向教师宣传“核心素养”的科学内涵,提升教师的认识。加强核心素养与情智发展相结合的研究。

2、加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使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方面起到示范个辐射作用。

3、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有创新。开展“青年教师示范课”等一系列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活动。

4、集体备课活动重新打造,形成鲜明特色。

三、主要工作

1. 加强教师学习:

(1)开展教师自主学习活动:

教研室根据“情智发展课堂”和“核心素养”学习的需要,教研室负责发放学习材料,要求教师利用备课之余,自学学习材料,记录所学习重点,教研室定期检查,设立教师自学检查记录,留有详细检查情况汇总。

(2)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按照市学院和区进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活动,如:中考质量分析等活动。做到参加市里培训教师有学习记录,参加外市培训教师有学习心得。

2. 开展四项活动推动课堂教学

(1)开展“情智发展课堂教师论坛活动”。

深入研究“情智发展课堂”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探讨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方法。

(2)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开展一学期一次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辅导教师将进行跟踪备课、授课和反思,及时帮助青年教师总结不足,提升自己。

(3).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加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通过骨干教师在教学、教研和科研方面介绍经验,引导教师掌握更好的教科研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4)、开展“走进初四课堂, 提高中考成绩”活动

初四课堂实现高效是中考取得优秀成绩的关键,为此参加中考学科教研组要研究教材,特别是研究命题形式,命题内容,命题趋势。深入研究三维目标达成,努力提升学生考试能力。

3、做好市级小课题研究工作。

教研室组织教师按照课题计划开展工作,定期收集科研成果,组织课题组长按时撰写课题总结。

4.加强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保证课堂教学效益

(1)教研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总结。重落实、讲实效。

(2)集体备课: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隔周开展备课组活动,备课要立足学情,立足课堂高效,要突出不同班级的同课异构。

四、集体工作安排:

三月:撰写教研组和集体备课组计划、“走进初四课堂,提高中考成绩”听课

四月:骨干教师示范课、“走进初四课堂,提高中考成绩”听课

五月:情智发展课堂论坛、听课

六月:青年教师汇报课、小课题结题

七月:教研组和集体备课组总结、整理资料

九月:撰写教研组和集体备课组计划、“走进初四课堂,提高中考成绩”听课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10)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又起到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任何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非智力因素是促进人的学习、工作和运动训练积极性的动力,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落后儿童的运动能力比正常学生差2~4年,平衡动作、视觉控制的精细动作能力低,说明智力缺损越大,运动能力水平越低。为此,我在多年的培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了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教学之中,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身体和智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缺陷的孩子,对他们实施体育教学,是有效矫治其身心缺陷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把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运动和学习,培养、激发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还要侧重对智力落后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培智学校,一些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经过在体育教学中的反复实践,我得出的启示是:以勤补拙,做到上每一节课都要勤启发,做每一项活动都要勤提醒、勤辅导、勤鼓励。例如,在“跑”的教学中,针对智力落后儿童不同特点,鼓励那些经过努力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个别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就会有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就会逐渐形成。

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并注重实际锻炼

在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时,我认为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项目的选择,他们正处于身体的发育阶段,肌肉力量小、韧性大、耐力差、易疲劳。由于大脑的受损,使其运动神经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相对同年龄的少年儿童较差。这表明智障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每次上课时,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活动或游戏作为补充,以达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目的。例如:在投篮活动中,大部分中度智障学生可以达到要求,而部分学生则不能把球投到篮板上,这时就不能统一要求他们,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让能力较差的学生靠近篮板去投篮,再次之的只做对墙接球或把球投到一定的高度,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适应并逐渐提高的过程。

三、采用同伴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特殊教育体育活动中,体育课是智障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课程,也是发展动作机能、补偿缺陷、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一门课程,而且具有生动、趣味和灵活等一系列特点,可以说,体育活动最容易吸引智障学生参加。在活动过程中,智障学生总要担当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为此需要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需要克服一定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如目的性、纪律性等)就会得到锻炼。比如,特殊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有走、跑、跳跃、投掷等,有的项目比较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同伴互助的教学方法进行技术指导,利用伙伴之间的友爱情感相互帮助,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课上教与学的任务。其中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同伴式教学方法适合于中度智障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他们在教与学过程中共同进步。能力强的学生教能力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自身能力会同时得到提高。

2.在同伴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同伴二人之间的教与学,增进了二人间的友情,同时也提高了智力落后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例如,“跑”的教学可谓是最单调最无味的项目,学生对此缺少兴趣。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如果只简单地讲一下“跑”的意义与要领是不会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其积极性,如学生在课间玩耍中,总是两人结伴,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在这二人之中,一人能力较强,另一人始终伴随模仿能力较强的那一位。这样在分组练习时,就可以把他们分为一组,但要注意分为一组的学生平时关系要很好,这点非常重要。由能力强者带动能力弱者,学习和掌握动作所用的时间会很短,而且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培智学校,要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完成。为此,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

2.必须注意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榜样的力量。

3.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同时不忘对缺陷部分及时补偿。虽然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商相对较低,智力发展较差,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潜能可以开发,体育方面的运动潜能就是一方面。

4.学校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寻求家长的支持,达到促进孩子活泼、健康成长的目的。

教师在课余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鼓励孩子要勇敢、顽强、坚持,课上没有实现和完成的训练目标与内容,在家里要再强化,多复习。因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不会是单一孤立进行的,而且特别要与家庭的要求一致。在这一前提下,我为学校小足球队、特奥篮球队及多名学生制订了不同的体育教学个别实施计划,并坚持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使这些孩子分别在国际国内体育比赛中获奖,在自己的身心成长过程中得以康复、矫正。

培智教师工作总结篇(11)

2007年国家颁布的培智学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了建设课程的基本原则,即“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地方政府、培智学校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培智课程建设中来。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情况学生。基于提高特殊教育课程针对性的目的,培智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是必然趋势。

1. 课程与培智课程建设概述

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存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的进程。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课程也能够作为各类学校教育对象所需要学校的内容编排。课程就是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计划和规程,我国培智学校的培智课程属于国家和学校的两级管理。国家的职能视为培智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建议,学校主要负责课程运作开发。建设培智课程主要有调查、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该秉持着特殊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有五个原则:生活化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个别化原则以及支持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要就是指培智课程应该以教学生活化为基本导向,将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纳入课程中,将生活适应作为课程的核心;功能性原则主要就是关注学生最需要的,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学内容为课程核心。从而进一步满足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生活适应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生活语文与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应该选择学生需要的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生态性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家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生活语文课程中选择“我的祖国”“我的老师”等主题的课程内容;个别化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特殊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建设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支持性原则主要就是指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总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适应学生和生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目标包括爱国主义、功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休闲娱乐教育目标。主要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公德和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况的独立个体。

2.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培智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结构还是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主要的各类问题是在试验中来总结课程设置的不理性。例如学科的比重过大、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课后练习和问题设计不合理等。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缺失严重,这也是导致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功能,并不是简单的颁布指导方案就能够完成 [1 ]。其需要国家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支持完成。2009年我国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系列的指导方针和建议。但是这些方针和建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落实方针的主体、流程、负责人、评价标准、监督部门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对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坚实的保障,无法落实课程建设项目。即使政府的资金到位但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资金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有待妥善处理的主要问题。培智课程的建设要得到规范性的落实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切实提高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2 ]。

3. 培智课程建设的建议

3.1搭建理论框架与结构

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多年以来的课程建设经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要构建系统完善的体系还有待长时间的开发和总结。基于切实提高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培智课程建设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在对事实认真分析的情况下了解培智课程建设的过程、策略与方式等。其次,根据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实践研究培智教育的理论性问题。特别是培智教育的课程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秉持着事物具有特殊性的原则,建设出与我国培智课程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理论模式,从而进一步合理指导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2构建培智课程建设研究体系

课程是培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点核心,其涉及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目的开展的科学教学工作。因此培智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与培智学校实践研究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深入探索培智课程建设,从而探索获得培智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指导培智课程建设的价值理论与实践指导。另外,培智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者也应该在理论研究者的引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3 ]。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形成互动灵活的管理价值是构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体系的主要目标,培智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3.3改善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各类支持系统的要求也逐渐加深。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与培智课程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实现培智学校课程建设高质量的开发就需要开展各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明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习讲座、定期专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 ]。

4. 结束语

判断课程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学生的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课程建设实践目前仍然处于试验阶段,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来完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践者应该合理灵活的调整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灵活使用,有选择性的教学。在课程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不单单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还需要获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在学校与家长建立起共识后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富.加强特殊教育装备工作 推动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王富在全国视障教学及康复专用教室建设与配备标准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0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