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田间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2:10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篇(1)

论文摘要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北方洋葱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洋葱种植户提供参考。

洋葱,又名圆葱、葱头,营养极为丰富,不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还含有硫、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并且有特殊的辛辣味,是良好的调味蔬菜。因含有较高的黄酮素而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和舒张血管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证明,洋葱具有抗癌防癌的功效。目前,北方种植的主要是以黄皮洋葱为主,属长日照类型,生育期为150d左右。洋葱耐寒喜湿,适应性强,耐贮运,产量高,达60t/hm2,最高可达90t/hm2以上;效益高,平均效益可达3万元/hm2。

洋葱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蔬菜之一。黑龙江省地区采用春育苗、春移载、秋收获的方式,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育苗,4月中旬至5月上旬移栽,8月中旬左右收获。畦作,保苗株数为5.25万株/hm2左右,株行距为10~12cm×15cm。以中性土壤、肥力较高,排灌能力较强为佳,忌重迎茬。

1育苗

在温室或多层覆盖塑料大棚内进行,北方地区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开始育苗。生产田需种子3.00~3.75kg/hm2。1hm2需育苗面积525~600m2。育苗床土应选择肥沃、透气性良好的中性土,2年内未种过葱、蒜、韭菜的土壤。播种前用多菌灵和福美双的混剂进行土壤处理。播前浸种,水温20℃浸12h,捞出后淋干,混入细土撒播,也可干籽直播。播种要均匀,播后覆过筛细壤土1cm,然后覆膜保墒增温;出苗80%时揭去地膜。出苗后要使土保持湿润,幼苗出2片真叶后,根据长势和土壤肥力情况追施化肥1~2次,追肥后及时给水,以免肥料损失。

苗期病虫害的防治:猝倒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在幼苗出土后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药液喷施。蝼蛄是苗期的主要害虫,可用炒好的玉米面拌300倍的敌百虫撒施防治。地蛆的防治是喷施50%辛硫磷600倍药液。

栽苗前7d开始炼苗,目的是使苗适应外界环境条件,保证缓苗快,成活率高。壮苗的标准是:苗粗6~8mm、高25cm、重约4~6g、无病虫草害、叶片不受损、苗龄50~55d。此时苗易生根,移栽后恢复直立快,不徒长。培育壮苗是保证洋葱产量的前提条件。

2移栽

2.1整地

洋葱属浅根系作物,要选择土地平整,排灌水方便,土壤肥沃,连续2年之内没栽过葱、蒜、韭菜的中性沙壤土作为本田。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75t/hm2左右,二铵750kg/hm2,硫酸钾225kg/hm2做底肥。

2.2移栽

在5月上旬,移栽田是以畦作的方式为主,畦的大小为120cm×90cm,畦的距离为30cm,然后覆盖黑色地膜,既有利于保温保湿,又可避免草荒。采用高畦还是低畦应根据地势高低而定。地势高的地区应建为低畦,地势低的地区应建为高畦,这样有利于保水、防旱。一般株行距为10cm×15cm,定植的深度为2~3cm,以生长点应留在地表面上为原则。移栽后及时浇水,以利于缓苗。

3管理

定植后20d内为缓苗期,定植30d后至结球前为发棵期,这一时期要保证水分充足,保证营养生产;否则就会影响到产量。灌溉以早晚为主,保持土壤湿润为原则。进入结球期,对水分的要求更高,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如果水分缺乏就会引起植株早衰,造成严重减产,在收获的前15d左右就要停止浇水;否则会造成贮藏期内水分含量过高,容易腐烂。在定植缓苗后,幼苗期追施尿素225kg/hm2。定植40d后洋葱的长势加快,进入生长期,为了保证生长的需要,追施尿素300kg/hm2,硫酸钾11500kg/hm2。洋葱进入膨大期后,施尿素375kg/hm2,硫酸钾225kg/hm2。在整个移栽田的生长期间,为了防治病虫的危害,每隔7~10d就要进行1次药剂喷施。草害主要是以人工除草为主,以不伤害洋葱的根和不形成草荒为原则。

4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叶喷;紫斑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灰霉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液;软腐病用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施;病毒病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以上几种病害的防治需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

田间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23-1

众所周知,在玉米播种阶段完成之后,迎来的便是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作物的根系生长,达到苗壮、苗全的状态,为玉米的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对我国农业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玉米苗期进行管理。

1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意义

俗话说,“三分是种,七分是管”,“种是基础,管是关键”,这里说的“管”是指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使玉米的生长规范化,增加玉米的产量

在玉米苗期时,采取合理的、有效的措施可以使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更加的规范化,能够及时的、更好的解决生长过程中的难题,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

1.2 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可以增加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最终能够促进社会持续的、稳定的、和谐的发展。

1.3 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通过采用正确、合理的、科学的方法,逐步的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传授给农民,让他们充分的理解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最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种植和经营。

2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措施

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是农业活动中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玉米苗期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从而获得大面积丰收,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2.1 查田补缺, 移苗补栽

在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时,要及时的查田补缺,移苗补栽。这是因为由于玉米种子质量和土壤墒情等方面的差异,在播种完成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缺苗、断条的现象,最终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所以及时的查田补缺,移苗补栽是尤为重要的。在缺苗较多的情况下,用浸种催芽的种子予以坐水补种最为合适。如缺苗较少,则可移苗补栽。移栽的玉米苗要尽量的偏水偏肥,缩短缓苗时间,达到苗全苗壮。

2.2 适时合理的间苗、定苗

实现合理密植的关键措施是适时合理的间苗、定苗。间苗宜早不宜晚,应选择在幼苗3-4片叶时进行,间苗时去弱苗、杂苗、病苗,留下壮苗和健苗。如果间苗过晚,由于植株密集,从而互争水分和养分,最终使初生根系生长不良,进而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在幼苗长到4-5片叶时,可以进行定苗,留下壮苗。根据各地的不同可以适当延迟定苗时间,但最迟应不超过6片叶。间苗和定苗与铲地一同进行最好,这样可以将苗连根拔掉,从而避免长出二茬苗。

2.3 蹲苗促壮

蹲苗促壮可以与定苗一同进行,当玉米苗长出4-5片叶时,将周围的土地扒开3cm左右,将茎部晾晒7-15天,然后结合追肥时封土。这样可以使玉米的根系向纵深伸展,扩大根系汲取营养的范围,促使幼苗墩实粗壮,增强后期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为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在扒土晒根时,严禁伤到根部。是否进行蹲苗可以根据各地块情况进行分析,苗壮、地力肥或墒情好的地块可以蹲苗;苗弱、地力薄或墒情差的地块则不用蹲苗。

2.4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除草时应遵循“头遍地不培土,二遍地少培土,三遍地拿起大垄”的原则。第一次除草应在定苗之前,在幼苗4-5片叶时进行;第二次是在定苗后,幼苗长到一寸高时;第三次除草应在幼苗拔节前进行。在除草时要特别注意,铲地要净,又不能够伤苗、压苗。中耕除草不但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面温度,还能够使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加快,进而促使有效养分的增加,有利于幼苗的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2.5 适量追肥

在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期间,对幼苗进行适量的追肥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幼苗适量追肥是为了提苗,使幼苗达到苗齐、苗壮,促进幼苗的生长。苗肥的施入时间应当是在玉米五叶时,在幼苗追肥时要注意根据苗情,有针对性地补肥追肥。对底肥不足的地块,应及时追肥以满足玉米苗期生长的需要,做到以肥调水,为后期高产打下基础。在追肥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切记不可胡乱追肥,以免造成相反的效果。

2.6 防治地下害虫

在玉米苗期田间管理中,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是必须要慎重的。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对玉米苗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发生,必须要对症施药,及时消灭,保证苗期的顺利生长。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浇灌药液,二是撒毒土,三是撒毒谷。

3 结语

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是关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管理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有效的措施,不但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使社会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宪光.平播夏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

田间管理篇(3)

一、小麦春季的生长发育特点

小麦从返青至挑旗是一生中变化最大的时期。从器官的生育特点来看,由冬前以根、蘖、叶等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转入根、叶、蘖、茎、穗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迅速,植株的生长量大,需肥需水也多,尤其对氮素营养敏感。同时随着植株生长量,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由于气温的的不断升高,病虫害也会日益加重,对小麦的生长构成威胁。

二、春季小麦管理措施

小麦越冬后,叶面积和干重都有所下降,返青后有一段较长时期的恢复生长过程,直至起身后才转入旺盛生长时期。试验和小麦生产实践证明:在春季小麦生长期间,返青期是增加春季分蘖及穗数的高效期。春季麦田管理总的原则是:根据麦苗情况实行分类管理。对中、低产麦田及高产麦田的弱苗,应早施肥,促根、增蘖、增穗,使弱苗转壮;对高肥高产麦田,促根、控蘖,控制旺苗,使麦苗稳健生长。具体措施如下:

1.划锄中耕与镇压

这是早春麦田管理的主要措施。划锄的作用很多,主要是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消灭杂草,促进根系发育。据观察,一般锄后7~10天内,白天5cm土层内平均地温能增高0.5~1℃,这对促进根系发育极为有利。不论弱苗、壮苗或旺苗返青期间都应抓紧锄地。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适当深锄,以抑制春季分蘖。

镇压可粉碎土块,破除板结,弥封裂缝,提高土壤上层的含水量。镇压还能使麦根与土壤密接,有利于根系的吸收作用,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还有防倒的作用。

2.肥水管理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特点,春季麦田管理要重点搞好返青、起身、拔节期的肥水管理。肥水管理原则是:根据墒情、地力、苗情分类管理。

(1)一类麦田管理技术。一类苗麦田每亩总茎数一般为70万左右,麦苗青绿,叶色正常,根系和分蘖生长良好,属于壮苗麦田。对于这类麦田应促控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胺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到小麦拔节中后期再追肥浇水,以控制无效分蘖过多滋生,建立合理群里结构,实现增粒增重。此期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kg左右,并配施适量磷酸二铵。

(2)二类麦苗管理技术。对于每亩群体在60万左右,叶色较淡的二类苗麦田,管理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促大穗多粒。地力水平一般,每亩群体45~50万的二类苗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10~12kg;地力水平较高,每亩群体50~60万的二类苗麦田,应在小麦起身中期之后再追肥浇水;如果返青期已经进行了追肥浇水,此期可不浇水不追肥,等到小麦拔节期再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8~10kg。

(3)三类苗麦田管理技术。三类苗麦田多属于晚播弱苗,或因严重干旱造成黄苗、死苗的麦田。这类麦田的群体在45万以下,叶色青黄,苗小分蘖少,次生根也少,部分主茎和大分蘖幼穗有冻死现象。对于这类麦田春季肥水管理应以促为主,分两次追肥。第一次在返青期5cm地温稳定在5℃时开始追肥浇水,每亩施用5~7kg尿素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进春季分蘖,以增加亩穗数。第二次在拔节中期施肥浇水,以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穗粒重,并为提高粒重打基础。

(4)旺长麦田管理技术。这类麦田一般年前每亩茎数达80万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早春易发生冻害。拔节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易倒伏。这类麦田应做到前控后促,促控结合。一是起身期喷施调节剂,控制株高,促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无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到拔节期再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12kg。三是对于有脱肥症状的假旺苗,应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

3.防治小麦病虫草害

(1)小麦病害防治:纹枯病作为早春麦田的重点防治对象,每亩可用5%井冈霉素100~150g对水50kg,或20%粉锈宁40~50ml对水50kg,或50%扑海因300倍液喷雾,防治2次,可较好控制病害。锈病每亩可用20%粉锈宁30~5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白粉病每亩可用20%粉锈宁35~50g对水50kg喷雾防治。赤霉病在小麦齐穗期每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50g对水800倍,均匀喷洒小麦穗部。

(2)小麦主要虫害防治:一般小麦灌浆期蚜虫数量最多,如果百株蚜虫量超过500头时,应及时防治。每亩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粉锈宁40ml对水1000倍均匀喷雾防治。喷药后一周注意检查结果。麦蜘蛛可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于中午前后在麦蜘蛛危害最盛时喷施。

(3)麦田草害的防治:阔叶杂草可用的除草剂有2,4-滴丁酯、2甲4氯、苯达松、巨星、百草敌、甲磺隆、麦草净等。禾本科杂草可用的除草剂有骠马、禾草灵、新燕灵、燕麦灵、杀草丹、禾大壮等。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防除可用绿麦隆、绿磺隆、甲磺隆、异丙隆、扑草净和禾田净等。

三、预防早春冻害

河南省春季气候变化频繁,常遭受寒潮侵袭,对小麦影响大。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当寒潮来临时,采取如下措施预防:一是及时灌水。在寒流来临前灌水,可以调节近地层小气候,防御冻害;二是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在起身期喷施“多效唑”进行化控,促苗健壮,增强植株抵抗力;三是小麦早春受冻害后应及时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促苗早发,尽量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田间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2.013

1 水的管理

1.1 浅灌、间灌

水稻移栽后,由于稻苗尚小,根系发育不完全,对水肥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加上刚移栽根系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而且风大、气温高,叶片的水分蒸发较快,所以刚插秧后的稻苗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马上建立水层,但不宜大小漫灌,以浅灌为主,水层深度以苗高的一半为宜,最多不超过苗高的2/3,不能淹过苗心,这样的水层一方面能防止叶片水分过度蒸腾导致苗枯;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保湿的作用,防止夜晚气温低温产生冻苗。待水稻苗开始返青,要把水放掉一些,保持浅水层,深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这样的浅水透度性好,利于水温、地温的提升,能有效促进秧苗的根系发育,出根快,发新根多,秧苗也能早分蘖。另外秧苗返青后也可以采取间歇的方式灌溉,一次灌水3~5厘米浅水,然后任其自然落干,田中坑窝有水、田面无水则再进行灌水,循环进行。

1.2 晒田

晒田的目的是加强水稻分蘖,促进水稻的幼穗分化,通过晒田能促进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环境,使植株的生长中心由蘖向穗转移,利于大穗的培育。经过晒田以后,植株的根系发育加强,植株叶节变短,长粗长壮,对于抗倒伏能力有明显增强,经过晒田能大大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晒田时间一般在水稻对水分不敏感时期进行,这时期基本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一多半,水稻的有效分蘖基本终止。如果水稻植株在这段时期长势过旺,出现郁闭较早,叶色变黑、叶下披,同时如果不出现拔节黄,或者土质较粘、地势较低的田块,要进行晒田1周左右,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则可以不进行晒田。晒田程度要结合苗情和土壤而定,基本要达到田面发白、地面龟裂、池面见白根、叶色褪淡挺直,这样能够促进壮秆,控制上部徒长,促进根系发达。晒田也要结合气候、土壤、肥料供给和苗的长势情况来决定晒田与否、晒田程度及晒田时间。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应早晒、重晒,以人立不陷脚,叶片明显落黄为度;相反则应迟晒、轻晒或露田,田中稍紧皮,叶色略退淡即可。晒田不宜过头或不足,要灵活掌握。

1.3 增温灌溉

为了保证灌溉时不导致地温过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要进行增温灌溉,所采取的措施是进行灌溉时间的合理安排,一般灌水时间应在日落前1~2个小时到日出后1~2个小时这个时间进行,这是针对于河水而言,如果是井水灌溉,要先把水放到晒水池中,延长灌溉渠道,加宽进水口,采取表层水灌溉等办法,力求所灌溉的水温不至于过低,减轻低水温对水稻分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检查防漏

灌溉完以后,要经常对田埂的坚固性进行检查,防止漏水的情况发生,一旦发生漏水会导致肥料及除草剂的流失,影响水稻的生长,反而失去除草的作用,引起田间杂草生长过旺。如果水流到其他水层会导致其他田块的水层过深,影响其他田块的水稻生长,甚至导致田埂的连销毁坏。要经常对田埂进行修整,确保不出现漏水情况。

2 肥料的施用

水稻返青后会进入快速生长期,由于根系的不断发育以及分蘖数的增加,对于养分的需求呈不断增加趋势,所以肥量也要不断增加,而且此时地温相对还较低一些,土壤中养分没有完全释放,加上基肥的全层施,根系处于表层土中,很容易产生养分不足而影响发育的情况,要及时施用分蘖肥,主要以氮肥为主,占整个生育期肥量的1/3左右。

2.1 施肥量

分蘖肥的重点是氮肥,在整个生育期中,此阶段可施用1/3左右的分蘖肥,亩用尿素3~5公斤,可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酌情增减,肥力好的略减,肥力低的要适当增加,壮苗早插的可少施,弱苗晚插的可多施。根据秧苗的生长情况酌情增施一些微肥。

2.2 施肥方法

施肥时要早施,这时因为氮肥施用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因为氮肥的肥效发挥得较慢,分蘖要尽早施,一般在返青后立即施用;施肥时要看苗情,分蘖肥的80%要全田施用,其余的20%要看苗的长势进行适当调整施用,苗势好的略减,苗势差的多加一些,这样施用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全田苗齐,达到基本一致的长势;施肥时也要看天气,一般雨天或上午露水较大的时候不要施肥,避免叶上有水粘肥融化产生烧苗现象;施肥后要保持田间的水层,不要排水,待自然落干后再进行灌水。

田间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S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38-1

0 前言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每年都远销国外,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各行各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出口作物之一,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和国际环境,如何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农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是大豆生长的基础与关键,田间管理技术的合理与否都与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普及大豆田间管理技术,让农民朋友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按照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便是每个农业工作者首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大豆的种植与生长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对大豆进行管理,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系统和生长环境,是使大豆提高产量的前提与基础。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在大豆播种前和播种后,如何进行管理,最终提高产量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

1 播种前的田间管理

1.1 耕地翻新、灭茬

在播种前首先要对耕种的土地进行翻新、灭茬,将地表和地底残留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使之转化成无机物,最终成为肥料来促进大豆的生长。

1.2 种子晾晒

在播种前对大豆种子进行晾晒,筛选,去除伤种、病种、虫种,将硬粒、杂粒、病粒等不适合栽种的种子剔除,尽量选用饱满、健康的种子进行栽种。

1.3 种子药剂搅拌

在筛选种子完成之后,要对将要栽种的种子进行药剂搅拌,以确保栽种的种子健康,无病害和虫害。在对种子进行药剂搅拌时,对农药的入药量应严格按照相关工作人员或要求进行搅拌。

2 播种后的田间管理技术

播种后的田间管理是大豆生长的关键,在进行管理时应根据大豆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最终达到促进大豆高产的目的。具体的措施有:

2.1 查苗补漏,匀苗间苗

栽种大豆种子在大豆幼苗生长出后,要及时的对大豆幼苗进行查苗,对有遗漏的大豆幼苗进行补种,对分散不均匀的幼苗进行匀苗,对生长密集的幼苗进行间苗,已达到苗全、苗壮的效果。苗全、苗壮是大豆幼苗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在进行补苗时,可以选择种子或者生长健康的芽苗进行移栽。而对大豆幼苗进行匀苗是确保幼苗可以汲取到充分营养的关键。对大豆幼苗的间苗,可以有效的控制营养的供给并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另外为了确保幼苗的分布合理、均匀,可以采用人工点籽播种,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幼苗的生长空间合理,密度适中,从而充分的利用阳光、水和土地的肥力,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2.2 中耕培土,合理施肥

在完成幼苗间苗后,应立即进行大豆的中耕除草,合理施肥。中耕除草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耕除草不但可以消灭大豆幼苗周围的杂草,同时还可以通过中耕来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之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充分的协调,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中耕期间,还要对土壤肥力小的种植区域进行施肥,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各地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行合理的施肥,使土壤中蕴含的肥力可以有效的促进幼苗的生长。

2.3 合理灌溉,注意旱涝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养分之一,而大豆又是需要水分较多的作物之一,因此,合理的灌溉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豆在生长前期不必灌溉太多的水分,这是为了让大豆幼苗形成强壮的根系,有利于大豆以后的生长。在幼苗生长的中后期,则需要大量的水分对其进行灌溉。无论是在前期还是中后期,在对大豆幼苗进行灌溉时都要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灌溉,不是越少或越多为好。同时在合理灌溉时,一定要注意旱涝灾害,加强对降水情况的监控,在雨水多的地区一定要修好排水设施,而在雨水少的地区一定要修筑好灌溉设施,以确保幼苗的生长。

2.4 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

在大豆幼苗的生长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对发现的病虫害进行及时的灭杀,以保证幼苗的健康生长。蚜虫和食心虫是危害大豆幼苗生长的主要虫害,发生严重时可以导致大豆的大幅度减产和质量的降低,降低大豆的商品价值,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发现时,应及时的采用农药对其进行灭杀处理。在选择农药时我们可以选择乐果、敌敌畏等农药进行使用,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3 结语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是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我们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正确的田间管理技术对大豆的种植以及生长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邵春波.大豆田间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8,(08).

田间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56-01

由于上年秋种时墒情好,播种质量较高,目前小麦苗情长势整体好于往年。但生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播种较早(10月5日以前播种)、播量偏大的麦田,植株个体细弱,茎蘖数偏大,呈现旺长趋势,有的已出现点片倒伏;少部分田块因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或整地质量差、播种质量差,出现缺苗断垄或长势不均衡;还有少部分茬口晚、播种偏迟的麦田,茎蘖数偏少,长势偏弱,有的叶片已发生冻害;同时,2013年12月以来,亳州市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墒情逐渐变差,部分麦田表墒呈现不足。而据气象部门预测,2014年1中旬至2月上旬亳州市雨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少,部分地区偏少2成以上,并且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存在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极端最低气温达-9~-11 ℃,小麦春季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加强早春田管至关重要[1]。

针对当前及春季生产形势,2014年小麦早春田管应按照“抗旱补墒,促控结合,增根壮蘖,防控病虫”的田管技术路线,实行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适时防治病虫草害,因时、因地、因苗落实各项春管措施,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夯实夏粮再丰收基础。具体田管意见如下。

1 浇水补墒

鉴于2月中旬以前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麦田旱情将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形势,对于表墒不足的麦田,尤其是播种偏晚、长势较弱的缺墒麦田,应及早浇水补墒,防止旱冻叠加,确保正常生长。

2 控制旺长

气温持续偏高,小麦旺长势态将进一步加剧,而早春正是控制旺长、预防倒伏的关键时期,必须在此期内适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2.1 深锄断根

深中耕是控制群体、预防倒伏的重要措施,对群体大(起身期群体在1 350万株/hm2以上的高产麦田)、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小麦起身前后深中耕7~10 cm,切断部分根系,抑制小分蘖,促主茎和大分蘖生长,加速两极分化,推迟封垄期,促植株健壮生长和构建合理群体[2]。

2.2 适当镇压

近几年来,亳州市旋耕面积较大,土壤透风、跑墒严重,冻害发生频繁。返青期镇压,能有效地控制春后分蘖,加速中、小分蘖消亡,改善群体透光条件,促根系下扎,蹲粗茎基部节间和降低株高,达到控旺防倒的目的。镇压应视旺长程度进行2~3次,每次间隔4 d左右,镇压时还应掌握“地湿、早晨、阴天三不压”的原则[3]。镇压方法可采用磙压等方式,于露水干后镇压,每次顺同一方向进行。

2.3 化学调控

化控是防止小麦倒伏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播种早、播量大、群体过大旺长严重的麦田,除中耕或镇压措施外,还应通过采取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的方式控制旺长。化控可在日平均气温8 ℃以上天气的10:00―16:00进行,用国光矮丰375~450 g/hm2或壮丰安450~600 g/hm2对水450 kg/hm2喷施。喷药时,注意用药量要准,用水量要足,喷雾要均匀。

3 因苗追肥

对少数播种偏晚、长势较弱的麦田要结合抗旱补墒或趁雨雪及时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促进多分蘖、多成穗,促进苗情尽快转化升级和均衡高产。对所有麦田要于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普施重施拔节肥,一般追施尿素150 kg/hm2。

4 化学除草

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或化除效果不好、草害严重的麦田,应在日平均温度回升到5 ℃以上的晴朗、无大风天气时及时喷药防除,宜早不宜迟,并且要在小麦拔节前结束。要根据杂草的种类和密度,选择高效对路除草剂。①防除猪殃殃等阔叶杂草: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750 mL/hm2,或5.8%双氟・唑嘧胺(麦喜)1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②防除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用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600~900 mL/hm2,或15%炔草酸(麦极)450 g/hm2,对水600 kg/hm2喷雾。③防除禾本科、阔叶杂草混生的小麦田杂草:用7.5%啶磺草胺(优先)水分散剂187.5 g/hm2,或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750 mL/hm2加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7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

5 防治早春病虫

立春后,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升高,麦蜘蛛及纹枯病将快速发展,要密切关注当地病虫测报信息,认真防治麦蜘蛛和纹枯病,切实减轻病虫损失[4]。在防治对象上要以纹枯病和红蜘蛛为重点,兼治蚜虫等病虫害。①防治麦蜘蛛:小麦返青期有虫2 700头/m2以上的麦田,要立即于晴天中午或下午喷药防治。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30 g/hm2,或马拉硫磷225 g/hm2防治。②防治蚜虫: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每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10%蚍虫啉1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防治。③防治纹枯病:小麦病株率达10%的田块,及时施药防治,最佳防治时期在小麦拔节初期,以阻止病菌侵入茎杆。用有效成分井冈・蜡芽菌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烯唑醇90 g/hm2,或井冈霉素150 g/hm2。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7~10 d再补治1次[5-6]。

6 参考文献

[1] 徐关印,贾庄德.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6(2):7.

[2] 王为联.小麦早春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5):12.

[3] 马魁侠,曹晋娟,李运锋.亳州市2006年影响小麦灌浆的低温冷害过程分析[J].气象,2007(2):76-80.

田间管理篇(7)

一、当前苗情

麦播结束后,我市各级按照“种子落地,管字上马”的要求,及时开展冬前麦田管理。市农委针对今冬气温偏高,苗情复杂,管理不当易出现旺长的实际,下发了《郑州市2010—2011年度冬季麦田管理意见》,指导群众搞好分类管理。据统计,截至12月15日,全市共查苗补种23.7万亩,中耕55.7万亩,镇压9.5万亩,浇水76.4万亩。

由于播种基础好,管理及时,目前我市小麦长势较好。全市281.4万亩小麦,一类苗99.9万亩,占麦播面积的35.5%;二类苗115.1万亩,占40.9%;三类苗48.4万亩,占17.2%;旺长苗18万亩,占6.4%,平均群体,85.2万、叶龄6.1片、单株分蘖4.2个、单株次生根6.3条。一类苗比例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去年一类苗比例为的32.5%)。全市小麦平均亩群体59万头,单株分蘖3.3个,单株次生根5条,叶龄5.2片。分别比去年的48.1万头、2.8个、4.1条和5片,增加10.9万头、0.5个、0.9条和0.2片。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尽管当前我市小麦生产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9月下旬以来,我市一直没有有效降雨,部分地方出现了旱情。据调查,目前我市平均土壤含水量旱地0-20cm为8.5%,20-40cm为9.8%,土壤墒情干旱;水浇地0-20cm为12%,20-40cm为13.7%,土壤墒情轻度干旱。全市已有79.2万亩小麦受旱,23.6万亩严重受旱,主要集中在没有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荥阳、登封、新密等)。二是受秸秆还田和去年降温偏早,造成群体不足的影响,我市不少地块播量偏大,根据抽样调查,今年我市水浇地平均亩播种量达9.6公斤,旱地平均亩播种量达12.5公斤,假旺苗较多;三是由于小麦播种出苗后气温持续偏高,小麦片叶瘦弱细长,抗逆能力差,部分地块出现旺长。

针对上述问题,12月15日市农委召开了各县(市)、区农委主任会议,韩绍林主任在会上要求,各地要积极行动,抓好以抗旱浇麦为重点的麦田管理工作。下一步要重点抓好:

1、及时浇水,确保麦苗安全越冬。小麦播种至今已有两个月没有降水,有水浇条件的麦田要尽快浇水,促根生长、踏实土壤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以利苗齐、苗匀。

田间管理篇(8)

春玉米田间管理包括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对玉米进行田间管理,需要根据其生长特征和发育规律来进行,像定苗、除草、施肥、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都是要以其生长特征和规律为前提来开展的。这是促进玉米生长,保证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苗期管理,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个时期主要是生长出根、茎、叶,相对于地下部分,地上的部分生长要缓慢一些,所以生长都是围绕根性的生长为主,在管理措施上也要针对根系的管理,让玉米苗生长得壮实、根系发达。丰产长相,玉米的苗整齐,没有空缺,苗身齐全。幼苗叶片呈现深绿色,根系健全壮实,植株坚实,苗的长势都差不多。

搞好苗后田间管理:查苗补缺,间苗定苗。玉米出苗3~4叶时应进行间苗、补苗;间苗时多留苗20%,缺蔸的从多余苗蔸带土移栽补缺。播节前再去弱留强,每穴只留单株苗。中耕除草。玉米芽前除草可用乙草胺在播种后至出苗前进行喷雾封闭土壤,中耕一般在播前进行,苗旁浅锄,行间深锄,结合中耕培蔸。若芽前除草效果差,而又未中耕的要采用苗后除草剂喷雾除草。追提苗肥。在玉米4~6叶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提苗。起垅栽苗的在提苗后覆土上垅,重施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8~10叶)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5千克。加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检测预报,随着玉米连作及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危害逐年加重。玉米螟于大喇叭口期用玉米螟防治专用药防治,如三唑磷、敌杀死、高氯等药剂防治。蚜虫用蚜虱净或吡虫啉防治,纹枯病用5万单位井岗霉素,茎基病用70%甲托或50%多菌灵进行防治。

春玉米进入拔节末期,是加强生产管理的关键期,为此,特提出以下管理技术要点,施好穗肥。选择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一般中晚熟品种在抽雄前10~12天左右),每百穴玉米施碳铵1.5千克或尿素0.5千克,注意要施在离玉米基部6寸以远的地方,切忌直接施于玉米基部,以免造成肥害。搞好去雄。玉米去雄能有效地促进穗大、粒多、籽重,是玉米后期管理简易可行的增产措施之一。应选择在雄穗露出顶叶6.5厘米且尚未开花散粉时去雄,一般隔株或隔行去雄,去一株留一株或去一行留一行。用左手捏住植株上部,将植株稍稍弯下,右手紧捏雄穗,用力向外一拉即可拔出,注意不要伤顶叶,且尽量拔除早穗株、劣株、弱株和虫株上的雄穗,以集中养分供给雌穗,减少空秆,提高粒重;迎风口玉米地、独块玉米地的边缘3~4行的玉米雄穗应保留,以利于边际玉米授粉,全田去雄不应超过1/2。抽拔掉的雄穗应集中带出玉米地用作猪饲料或深埋于土中或淹泡于粪坑里,以防玉米螟爬出再为害玉米。人工授粉。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能有效避免玉米棒秃尖,提高产量。一般于散粉后期上午10~12点采集花粉,装入器具内的大纸上,随即用毛笔沾粉对准授粉不好的雌穗,轻轻将花粉撒在雌穗的花丝上。或在无风天气时,上午10时~12时,两人各执2米长杆沿垄沟和田边行进。两杆顶绑上麻绳,使玉米雄穗增加晃动散粉。防治病虫。玉米抽雄始期,也是玉米螟初发期,此时,选择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笨甲酰胺等对口药剂兑水点心具有事半功倍的很好防治效果,应重点普治。

玉米在不同的生育阶段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对环境的需求,所以为了让玉米的成长更加良好,需要将不符合生长环境需求条件进行处理,在田间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各项方法和措施的配套使用,追求综合整体效益。

当玉米秸秆80%穗皮黄而不干,植株苞叶变黄时及时收获。将玉米果穗连苞叶一起采收。过早、过迟采收均影响产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旱田秸秆砍倒顺放沟中腐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下茬作物肥。

田间管理篇(9)

二、化学除草,化控防倒。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如遇到适当墒情,田间杂草将开始大量萌发。在小麦拔节前,要抓住冷尾暖头有利天气,选准药剂,抢晴用药化除,确保用药后7天内不遇到0℃以下霜冻低温,以提高药效,避免产生药害。防除稻茬麦田硬草,亩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50-30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防除野燕麦,亩用7.5%金马或6.9%骠马水乳剂100毫升,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用药时间宜掌握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施药愈早,草龄愈小,效果愈好。防除猪殃殃等阔叶杂草,用药时间宜掌握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施药。药剂配方:亩用13%二甲四氯水剂150-200毫升加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25-30毫升加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2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注意:春节化除时宜在麦子拔节前,选择晴好无风天气施药,喷雾要均匀,不重喷、不漏喷。大麦田禁用骠马、金马等精恶唑禾草灵类除草剂。防除阔叶杂草的药剂,用药时不能飘移到周围阔叶作物上,否则易产生药害。施药后的药械,要用碱水彻底清洗后才能在其它作物上使用,严禁使用甲磺隆、绿磺隆、胺苯磺隆及其任何复配剂。为防止后期倒伏,2月上中旬对旺长高秆品种和有倒伏危险的麦田,亩用15%多效唑40克或壮丰安4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化控要均匀,一次完成,严禁重喷。

三、施好返青肥。前期基蘖肥用量足、长势较好的早茬口小麦,可少施或不施返青肥,以防群体过大,田间郁蔽造成个体生长不良,降低分蘖成穗率,小麦后期存在倒伏的危险。应重点追施,冬前肥料用量少,小麦长势一般,尤其是稻茬麦因腾茬较晚,很多田块出现“一根针”甚至“土里捂”现象,可酌情增加返青肥的用量,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促进主茎成穗,争取一部分小麦春后分蘖成穗,以差中求好、协调发展。

四、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此期肥料可壮秆大穗,增加每穗粒数。小麦拔节肥掌握在倒3时期,即叶色褪淡,高峰苗下降,基部第一节间基本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施用,群体不足的弱苗适当提前,群体偏大的旺苗适当推迟,一般掌握在3月中下旬施用,施肥量占小麦一生总施氮的20%-25%,总施磷的30%-50%,总施钾的50%左右,即纯氮4-5公斤,五氧化二磷3-4公斤,氧化钾5-6公斤,以施用“复合肥+尿素”或专用配方肥为宜;对于高产田块和中强筋小麦,在剑叶露尖至破口期二次施用孕穗肥,施氮量占总量15%左右,即纯氮2.5-3.5公斤,以尿素为宜。

田间管理篇(10)

③弱苗。此类麦田的特点是叶色淡,叶片窄小,生长缓慢,群体小,越冬前三片以上大蘖明显低于成穗指标。对这类麦田管理上应以促为主。如瘦薄地、施肥少的,下叶枯黄的弱苗,应早施肥浇水;对肥地已追追肥过肥、墒情好的,苗龄小的晚播弱苗,应早中耕促早发,追肥浇水推迟在拔节后进行。

2.排渍抗旱。渍害是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冬春季雨水较多,要继续补挖配套内外三沟,提高麦田一套沟的质量,做到内外相通,沟沟相通,确保排灌通畅,提高抗湿抗灾能力。同时要注意后期干旱对小麦的危害,有灌溉条件的,抽穗前要浇好孕穗水,结合浇水可追施孕穗肥;及时浇好扬花水,以争取形成较多的穗粒数;要适时浇好灌浆水,以防止根系衰老,提高粒重。

3.防御冻害。3月下旬,常有寒潮天气,拔节的麦苗会遭受到倒春寒冻害。冻害发生后,对茎蘖受冻害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一般茎蘖受冻死率在10%~30%的麦田,可每亩追施尿素4~5千克,超过30%的麦田,茎蘖受冻死亡每增加10个百分点,每亩需增施尿素2~3千克,争取高位蘖成穗;也可叶面喷洒有机液肥,减小产量损失。

4.防止倒伏。倒伏是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对苗期有倒伏趋势的地块,在小麦拔节前进行深中耕。在小麦拔节初期,趁晴天露水干后,喷施矮壮素、壮丰安、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进行调控。一般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千克喷雾,可使小麦茎基部节间缩短,茎秆粗壮,增强抗倒能力。也可喷施浓度为0.2%~0.4%的矮壮素液30千克 进行防治。

5.化学除草。2月下旬至3月上旬,对田间杂草量大的田块要进行防治。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草害田,每亩使用6.9%精恶唑禾草灵75毫升;以阔叶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使它隆50毫升;对单、双子叶杂草并发田块,二药复配混用,每亩药量对水30~40千克喷雾防除。

6.防治病虫。小麦中后期的病害有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其防治方法是:

①条锈病。一般亩用20%粉锈宁可湿粉剂50克,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

②赤霉病。在小麦花期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0克或50%的可湿性粉剂80克,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

田间管理篇(11)

棉花从开花到棉铃成熟吐絮的一段时间为花铃期。此期棉株逐渐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转向以生殖生长为主,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一般从7月上中旬至8月底或9月初,对于蒙城县接茬棉来说花铃期的时间是7月中旬至9月上旬。

一、生育特点与要求

花铃期又可分为初花期和盛花结铃期,初花期以营养生长为主,盛花期是棉花生长发育最旺盛和干物质积累最多的时期,花铃期内棉株吸收的氮约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65%,磷约占73%,钾占59%~75%,此时棉株大量开花结铃,如果肥料供应不足,常常伴随出现蕾铃脱落的高峰,所以重施花铃肥是棉花花铃期增蕾保铃防早衰、形成产量的关键措施。此期要求:控初花,促盛花,带大桃封行,既不疯长又不早衰,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棉株正常生长与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矛盾,争取桃多、桃大、减少虫害和烂桃,达到高产、优质。主攻目标是:嫩过7月,健过8月,9月不早衰、不徒长、多结桃、结大桃。

二、管理技术

2.1施肥

一是重施花铃肥。对于肥力一般、长势弱的棉田花铃肥宜在花铃前期即初花期施用(7月中旬),而对基肥足、长势旺的棉田可适当晚施、少施,宜在后期即盛花期施用(7月下旬至8月初)(即下部结1~2个大铃时)。在行间开沟施下或打宕(穴施)施入在两株之间,追施尿素225~300kg/hm2,饼肥375~450kg/hm2,钾肥150kg/hm2。花铃肥一定要根据天气情况趁雨断之前施肥或干旱时施后及时浇水,达到充分发挥肥效。二是补施盖顶肥。由于杂交棉结铃性强,需肥较多,为防止后期缺肥早衰,盛花期后还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棉株长势适当补施盖顶肥(又叫补桃肥),可于8月上中旬进行补施,盖顶肥以速效性氮肥为好,追尿素75~120kg/hm2。三是叶面喷肥。在棉花生育后期一般于8月中下旬后棉花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或天气干旱,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时,可采用根外追肥的办法防止棉花早衰和脱肥,叶面喷施可选用1%~2%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溶液750kg/hm2或棉花美洲星,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即可,以达到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效果。

2.2水分管理

棉花花铃期耗水量大,且逢高温季节,棉株对水分(旱、涝)的反应敏感,易造成水分失调,代谢受阻,大量蕾铃脱落,引起早衰。因此,应根据天气及土壤墒情做好棉田的排灌工作。棉田灌水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棉花。一般晴天、高温持续7~10d以上,近期天气无雨,土壤失水严重,棉花生长缓慢,叶色暗绿,中午出现萎蔫,下午3时仍不能恢复,红茎比例已达90%以上时,应及时沟灌为宜。切勿中午高温时灌水。8月中旬以后,气温开始下降,下部棉铃开始接近成熟,棉田湿度不宜太大,灌水要慎重,灌后遇雨会造成大量烂桃,一般应少灌或不灌。同时蒙城县花铃期也易出现雷阵雨天气,要及时做好棉田排水工作,以免田间积水,造成棉株生理失调,增加蕾铃脱落和烂铃。

2.3整枝打顶控晚蕾

通过整枝、打顶等工作,能够极大地改善棉田通透条件,有利于棉铃成熟,减少烂铃和病虫害发生,调节棉株内营养物质的分配,集中供应开花结铃的需要,提高成铃率和铃重,减少晚秋桃,提高产量和品质。打顶时间在7月下旬至8月初,具体时间由植株长势决定。蒙城县的经验做法就是“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凹顶早、尖顶迟,平定小打正当时”。打顶的方法应掌握打小,即摘“1心1叶”为原则,不能图快“大把揪”。打顶要选择晴天,以利于伤口愈合。对于棉株生长不齐的棉田,应分次打顶,先打高的,过几天再全部打完。打早了影响果枝数的增加,促使上部果枝伸长,影响通风透光,不利结早秋桃和中下部棉铃成熟及吐絮,也影响田管和收花;打晚了则增加无效果枝和花蕾,徒消耗养分,且打早打晚都影响产量。对于后期长势仍较旺的棉田,上部果枝的晚蕾和无效花蕾较多时,可以用人工打边心摘除花蕾,也可用化学方法调控。如果肥力较高、生长过旺,已有荫蔽迹象的棉田,还应分次去叶枝、抹赘芽、摘老叶、打边心、剪空枝,力求通风透光促进早熟、避免烂铃。

2.4化学调控

化学调控能够有效地调节棉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促进养分向结实器官蕾、花、铃输送,防止植株徒长,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植株抗性,促进棉铃早熟,减少烂铃和烂桃。初花期用矮壮素30~45g/hm2,对水225~300kg喷施顶部。盛花期(打顶后7~10d约8月中旬)用矮壮素45~75g/hm2,对水450kg喷施上部4~5台果枝顶部,以控晚蕾,增加铃重,简化后期整枝,防止贪青晚熟。:

2.5病虫害防治

花铃期主要病虫害为枯黄萎病、红叶茎枯病、棉铃病害(角斑病、铃病)、蚜虫、棉叶螨、棉铃虫。防治枯黄萎病用70%甲基托布津药液187.5~300.0kg/hm2进行土壤处理,若局部发病时进行局部处理。防治红叶茎枯病采用根外追肥,喷施2%尿素或1%硫酸钾或0.1%硫酸镁液2250kg/hm2。防治棉角斑病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等杀菌剂喷雾。防治铃期病害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防治棉蚜用10%吡虫啉、3%啶虫脒喷雾。防治棉铃虫用50%辛硫磷、1.8%阿维菌素、30%快威等喷雾。防治棉叶螨用20%哒螨灵、15%扫螨净、40%氧化乐果等喷雾。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