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5:12

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篇(1)

2现行毕业指导方法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1)毕业设计选题时间仓促,整体设计时间短,设计环节不能保证充分实施。工业设计程序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且指导要及时。现在各高校一般从每年1月份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到6月初答辩,期间有寒假,而且这段时间也是本科毕业生频繁准备各类应聘会应聘考试的阶段,所以整个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最多3个月,要高质量完成从市场调研,初步方案制定,深入设计,模型制作,文件编制,论文撰写等一系列的工作是很困难的。对于毕业设计完成时间不充分,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办法解决。第一,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有4个工作室,有相当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跟随指导教师从事一些基本的科研工作,产生了默契和设计的方向性,可以利用这个有力的条件,提前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设计题目,这也促进选用实际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在三年级下学期(第六学期末)安排学年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一个月时间,由全体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实质上是毕业设计的一次“预演”。题目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商榷制定,题目不一定非常具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家电类、家具类、卫浴产品、陶瓷制品等大的方向,在此期间,学生都在学校,与指导教师的交流能够做到及时和面对面。目的是初步检验题目的合理性与设计的规范性,针对某类产品的设计特点制定整个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如果合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深入进行;如果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为毕业设计扫清障碍,从容进行。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在第八学期初选择毕业实习单位的时候有的放矢,对毕业设计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这也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毕业设计内容与实习工作不相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手段简单,措施不利。现在毕业班学生从每年2月到5月份基本上都在校外实习或参加各种招聘会,老师的指导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这不利于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内容指导。工业设计指导的大量工作是在设计定位和深入阶段,交流的文件多以大量的手绘稿和色彩效果图为主,并加以说明。现在多是通过QQ、微信、短信、电子邮件等交流平台师生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无法监控学生的设计具体过程和步骤,设计随意性比较大,经常导致毕业答辩前发现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而无法弥补,严重影响设计质量。另外对老师指导工作的监控措施基本上没有,很难做到有效督导。监控机制应该落实到具体指标,建立指导过程记录卡,针对设计过程应该提出具体指导次数、指导内容、指导结果等,这些内容应该有相应的支持材料支撑,这个不仅对学生,也是对老师的监控,保障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规可依,同时也保障了毕业设计的水平。这个记录卡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依据之一。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记录卡的内容大致可以定为如下。

(3)毕业设计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多年来毕业设计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取决于答辩现场的表现。由于答辩时间紧,任务重,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考核不够全面。毕业设计最终评价应该与设计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表现挂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一,以毕业设计指导记录卡为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它详细记录了毕业设计中重要的环节的完成时间和质量。第二,在答辩之前一周举办毕业设计展,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都参展,让老师和学生有时间对于设计成果有一个充分重新认识的过程,对于设计的原创性也是一个有效检验。第三,考核成绩要把设计结果与设计说明结合起来考核,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实质内容合二为一,强调本科生不仅要能设计,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设计论文篇(2)

二、重提包豪斯

如今,重提包豪斯是基于三大构成导致传统文化在设计教育中缺失以及当下中国制造面临向创造转型的契机。关于设计教学中三大构成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恰恰是因为对包豪斯的学习不够深入和认知片面造成的。三大构成在设计教育中的存在虽然造成了一些弊端,但是从总体来看,其积极意义仍大于负面效应。三大构成作为基础教育,使学生对造型设计有了系统和规律的认知,也使我国走出了盲目的、凭感觉的绘画式设计教育模式,更加符合现代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问题,则基于包豪斯所提倡的精神与当下需要的一致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发展壮大了加工制造业,但随着廉价优势的消逝以及反倾销案的屡屡发生,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中国制造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包豪斯在工业文明与设计文化方面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更为我们提供了工业设计的准则与规范。

设计论文篇(3)

自1966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首度设立了设计管理奖项以来,关于设计管理的概念就众说纷纭,不同学者对设计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但大都可以粗略归纳为围绕设计咨询、设计组织、设计策略、设计资源与需求、设计稽核等方面的阐释。目前,国内比较认可的设计管理定义是:设计管理就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管理的活动,有效地调动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把市场与消费者的认识转换在新产品中,以更合理的、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3]。设计管理应时展和企业管理发展而生,研究的正是如何帮助企业适应市场并生产优秀产品。同时,它也是沟通企业和设计师之间的桥梁,良好的设计管理可以使设计师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作用,将企业的理念传达给客户,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生机。在这个设计日趋重要的年代,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产品设计,而好的产品设计必须存活于好的管理环节中。

1.2国内设计管理的现状

造成我国设计落后的原因不是中国没有设计人才或缺少好的设计创意,而是缺乏设计管理的技术和知识。长期以来,一些部门或企业普遍存在着以下情况:(1)设计工程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而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目标,导致设计质量的低下;(2)设计不是由专门人士来负责管理的。在一些企业中,设计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少数几个领导的手中,形成一种设计师负责设计,领导负责审批的局面,使一些真正好的设计仅仅停留在设计师的图板上,难以成为现实[4]。国内有一部分企业已认识到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并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和物力去建设,但是由于设计管理系统理论的缺乏与不完善,且在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的实践应用还不多,没有经验可借鉴,因此目前所谓的设计管理大多还是体现在行政或人事的管理框架下。

2包装设计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包装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就产值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与日本的世界第三包装大国,但是我国的包装设计水平与包装大国的身份并不相符。包装设计管理思想上的落后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包装设计不具备系统性和缺乏系统包装的专家这两个方面。

2.1包装设计的系统性

大家普遍认为包装设计是容器设计、装潢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结合,而事实并非如此,包装设计是着眼于一个过程的整合性设计,它必须考虑商品从生产出来再到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包含的所有设计问题和行为,因此,包装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过程。包装设计的系统性是指把所有的设计环节整合在一起,全面解决包装在保护商品、方便生产加工与储运消费、回收处理、传达商品信息、提高商品附加值、能动地吸引消费等多方面的问题[5]。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商品进行系统包装设计,系统包装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设计出集实用性、艺术性、信息性、经济性、工艺性、环保性于一体的优秀包装。

2.2缺乏系统包装专家

在包装行业内,能完成单个包装环节的专家并不少,但是能从产品整个包装系统解决问题的专家则不多,这是因为包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装管理更是一个典型的系统管理[6]。人才是企业的发展之本,为了配合包装行业的发展,包装工程的教育模式也要更新,以培养出企业发展所需的包装人才。设计管理的教育意识和专业培养目前被国内的很多高等院校所接受,大多拥有设计专业的高校加入了设计管理课程。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实施设计管理,有些学校还对原有的课程安排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调整。例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创办了将艺术与包装技术和商品营销融为一体的包装系统设计课程,其目的在于打破过去单一的包装装潢设计,改变包装造型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分离的不合理现状,培养能够胜任从包装的整体策划到包装的造型设计、包装的结构设计、包装的视觉设计以及到包装的防护技术等综合性设计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3实施包装设计管理

成功的包装产品开发是一个创新、复杂、变化、循环的过程,参与包装设计的人员分布在企业的每个部门。而设计管理就是确保企业有效地使用设计资源以达到其目标,要想保证设计的质量就要对设计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

3.1开展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咨询与调查

按照客户或公司销售部门提出的包装设计需求,来调查分析产品的特性、产品流通环境、市场定位、包装材料的选用和工艺等资料,以此来判断该设计项目的可行性,而后即可进行整体包装设计,这是整体包装设计管理的关键环节。目前,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市场调查法、SWOT法和设计民族学的咨询法。无论采用哪种调查方法,都需注意以下4点:确定想了解的内容;不搞形式主义;仔细选择调查主题;了解调查的局限性。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消费者不明白自己对产品包装的哪一点感兴趣,也很少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当调查小组讨论调查结果时,通常组长会占据主导地位,参与者在发言时会受到组长的影响。辨别产品包装设计是否成功应该以消费者使用后的体验为基准。

3.2选择合理的设计组织结构

包装设计组织结构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包装设计能力的发挥,但在国内,企业对此尚未有充分认识。以“宜家家居集团”为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包装设计组织采用了3种不同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集权结构(拥有独立的包装设计部门)、分权结构(包装设计职能被分散到各事业部)和集分权综合结构(较分权结构增加了一个专门的包装理念中心)。这3种组织结构在宜家集团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集团的扩张以及产品品种的大幅增加,变更不同的组织结构来促进集团的发展[7]。此外,一个组织的结构必须与它的环境相适应。研究证明,组织结构的形式在相当程度上与其所在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保持一致。如法国和意大利的管理者偏向于设计严格的官僚行政机构,组织高度集权化和正规化;德国人则偏好正规化和分权化的组织[8]。

3.3拟定面向消费者的设计策略

包装设计策略筹划一般包括产品的独特定位、设计方案的初稿、环保包装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的设计和设计成本的估算等。此阶段是整个设计项目实施的基础,在包装设计的创新定位中,选择合理的主题作为诉求点是包装设计的关键。尤其是消费者,更应是包装设计策略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当今社会,消费者对商品越来越挑剔,促使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5种不同的层次,大致总结为“求实、求新、求美、求利、炫耀”,这5种需求层次是影响包装设计的主要因素[9]。例如,中老年消费者追求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效用,讲求经济实惠、货真价实;追求新颖时尚包装的新一代消费群体则更重视包装在装潢、色彩和结构上的创新。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于包装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4开展设计计划

设计方案策划完成后,就需将设计方案加以实施,即开展整个设计计划,实施过程中需协调好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设计实施的内容包括设计图纸的绘制、各项相关标准的制定及包装材料成本核算等,其中各项相关标准包括包装材料性能标准、包装材料加工工艺标准、包装材料性能测试与验证标准等。这些标准有助于客户或销售对方案设计实施的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给出决策。

3.5从经营者角度设计稽核

如何评价一个好包装,加强包装稽核管理尤为关键。而如何把握包装设计方向、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的审美能力则是每位设计师的职责,作为设计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设计稽核是对设计的检查、控制、评估和审计,对设计活动进行设计稽核并非只是事后检讨或改进性会议,而是一个正式化、文件化以及具有计划性的调查。在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客观性的检查,如层级是否明确、进程是否合理等,并进一步确定设计活动在组织内部是否被有效地计划与执行,确保设计活动在组织内部遵守所有协议,确定设计输出符合具体的需求,还要对设计相关业务进行检查、分析与评估,并提出问题及结论。

3.6以设计人为导向进行设计沟通

从设计项目的启动、计划到设计人员的参与,再到资源的调配、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不同环节,都涉及到人、物、时、境等问题。要想顺利完成整个过程,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就必须有很好的沟通。包装的主体根据在流通中与其发生关系的不同可以分成经营者、设计师、生产者、消费者、使用者。在包装设计管理中,应该考虑设计者与其他身份的人之间的关系[10]。很多非常优秀的包装设计在其诞生的过程中并没有实施设计管理,但这些优质的设计背后必定有一个负责管理的设计师,他可以在监控全部过程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和其他环节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设计管理中提高人员和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论文篇(4)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设计论文篇(5)

二、平面设计实验课的教学策略分析

1.重视案例教学策略

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求,利用多媒体双向教学工具,采用案例教学策略,能够将知识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显著提高实验课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园林艺术》封面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10幅精美的园林建筑风景画,并提出以下问题:如何利用图像处理工具绘制一个园林艺术品的封面,封面的整体布局该如何设计,画面的色彩该如何搭配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利用径向渐变工具绘制出由白色向绿色转变的环形底图,然后连接图层命令,把若干个园林艺术图像放在一个图层内,并利用扭曲命令,绘制出园林艺术图像的立方体魔方,并在魔方上输入渐变的文字:园林艺术。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教学要点:特效文字的制作、立方体以及阴影效果制作、渐变工具的使用、图层组的使用等。

设计论文篇(6)

2.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目前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都不断的建立起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在逐渐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促进了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的社会信息不断反馈回来,显示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只重视艺术而忽视了技术,只重视纸面效果却忽略了服装设计的内涵本质等。目前存在很多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初期的教学是聘请一些绘画艺术的美术专业老师来担任服装设计教学这一责任的,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技术上,而服装设计的的本质和其中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却未被更多地关注到,导致学生只学到了画,在裁剪技术方面却没有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就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了,这样很难使服装设计的创意得到完美的体现。进人二十一世纪以后,服装设计的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观,服装的制图、剪裁、技术和缝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逐步增加,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偏重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对服装设计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抓住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如何让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融合在一起。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的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不能充分结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服装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普通服装上,而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还比较欠缺。

3.服装设计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表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和文明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时尚元素的敏锐感受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时尚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服装内涵的理解,在学习服装结构和工艺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服装的美感,充分体现服装的功能和意义,能够用得体的穿着效果来反映穿着者的审美水平,进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设计观念。

3.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美,什么为不美。只有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出美。教师应该从艺术、时尚和审美三个不同的角度人手,增强学生的对美认知能力。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多方面的艺术,它包括视觉方面、造型结构方面等,在表现服装的设计意义的时候,还应强调服装中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出的服装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和美感。学生应该学会解读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了解服装中各种色彩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设计出色彩效应比较艺术的服装。此外,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要多观察、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去大自然中写生,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对美的认知。

3.3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结合

进行教学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的设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服装的结构表现在于缝制的过程,缝制是把服装设计从立体表现到平面,再把服装从平面表现到立体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学生只会设计服装的纸面效果,而不能将这种纸面的结构关系变现为或者转化为立体的服装时,设计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不能算作学会设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缝制工艺,特别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高的水平。此外,教师对于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停留在画纸面效果图作业上,而应该把服装造型和结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

设计论文篇(7)

期刊杂志的世界非常引人入胜。杂志总是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平面媒体,也是编辑和设计师共同劳动产生的图文结合体。大多数杂志都有较固定的读者。一个好的设计师总是深谙新闻学和品牌定位,而一个好的编辑则应懂得图片设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宽泛的范围里再考虑明确的设计因素:版面大小、网格、字体和细节,所有这些都促成杂志的定位和视觉冲击力。

品牌定位设计

在期刊杂志这个领域里,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中很多的决策都会受到竞争的影响,无论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还是限量发行的专业性杂志,都会有至少一两个以上的直接竞争者或众多的间接竞争者。同在拥挤的市场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样,品牌对于杂志来说意味着一切。人们购买杂志时都会基于一个称之为“四个我”的概念:看着我、拿着我、翻开我以及买下我。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添加一些主要元素来定位杂志,例如两本杂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能够彰显出它们的不同宗旨和观点。杂志的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细枝末节,都必须看作是不断变化的总体的一部分,最棒、最敏锐的内容往往能激发精彩的设计。现在,出版商们更清楚地知道杂志可以办成品牌──一本期刊杂志不只是纸加墨,它是一种价值、一种信念体系。而针对杂志的品牌定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主题内容加拿大杂志《Adbusters》是以评论消费者权益的全球化和当今世界的消费环境现状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主题,该杂志的品牌定位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消费评论平台。而像《Realsimple》这样一份介绍如何生活得更雅致的杂志,它的主题内容就和《娱乐周刊》这样以炫目多变的娱乐新闻为主的杂志截然不同。正是这些令人惊奇的因素,标志着一本杂志在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时能否成功。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杂志都是依赖某种精心策划的运作指令来表现各类信息,设计者和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变换体现内容的方式,达到变换步调的目的,并以此来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

时间和名称很显然,杂志要打出品牌靠的是持续性,它必须一直保持着某种品质,同时又有所改变。读者熟悉他们期待中的内容,但是在翻开时还是感到惊喜。其中,杂志的名称是唯一不变的因素,正是这种主题性的名称决定了它的形式。

艺术设计在报摊上,一份杂志必须在2.5秒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杂志的设计者必须迎接这个艰巨的挑战。读者对杂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封面必须简洁地集纳杂志的个性和风格,还要求其内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够的连贯性,以吸引读者。品质的持续性是体现在每期中的,杂志必须始终如一地做这些事情,并保证比竞争对手更具深度,更有个性。品牌杂志的设计需要周密的策划,而绝不仅仅是映衬文章的配角。杂志的艺术设计包括杂志的总体外观、形式、大小、版式、文字、图形、色彩、节奏等。字体在杂志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Wired》这样的杂志已经开始要求读者从侧面翻开,并倒着阅读文字,凝视彩色背景上的相同颜色的文字,或者斜着眼来阅读蝇头小字,在视觉和功能上,杂志设计变得更像网页设计,简短的广告词、图文框、可点击信息,这些已经被读者日益熟悉。与颜色一样,字体同样能够在不损害文章信息传达的情况下为页面带来力量和时尚,虽然位于几何形状内部或粗黑线条旁的粗体彩色引言会打破文章内部的排版节奏,但是粗体的标题与白色的页面以及正文的小号字体对比则显得更加完美。新贵男人的杂志《GQ》曾聘请印刷专家来设计折帖定型字体,设计师研究了20世纪早期的旧地铁海报,并根据这些海报的字体创建一种无衬线字体,在这种成型的字形字体中,字母较圆,且上行字母的顶部以及下行字母的底部都是扁平的,这种字体使得从封面标题到补充文章等所有的内容都变得很雅致,更有早期的《ArtDeco》的几何特征,设计师在保持杂志“摩登更经典”的风格的同时实现品牌定位的目标。该杂志的照片和插图同样出色,他们主要使用大牌人物的照片,但也不断选择革新者,将他们的风格融合起来。插图是杂志品牌的另一个重要部分,《GQ》的设计总监Dupless说,该杂志已经研究欧洲的杂志以便寻找新的插图画家和图画方面的天才,插图画家必须熟悉《GQ》的风格和感觉,并能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框架中工作。红色和黑色是《GQ》调色盘中最浓型的色彩,它们通常被用来起强调作用,并坚持使用精美的中性色调。《GQ》杂志的设计一直在改进,坚持完善的一致性,它的现代设计带有酷的、矜持味道的品位和自信,其结果就造就了一份能让人感觉成熟、自信的外观精美的杂志,就像订阅它的读者们一样。

形式定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杂志设计经历了一场有趣的革命。传统的期刊杂志是发表文章的舞台,而现代的读者正翘首期盼新的媒体能带给他们三维的视觉感受,为此,杂志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杂志设计者拥有更自由的手段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形式。杂志没有了标准尺寸的限制,没有了形状和宽度的要求,这些限制都会妨碍杂志功能的发挥,一本杂志可以被制成人们适应的任何大小和形状,只有印刷技术可以限制设计。德国的《Shift》实践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杂志形式,与任何一种杂志都不相同。该杂志诞生于柏林的一组设计师之手,每一期内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题,从而发展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一期杂志将食用肉类作为主题,它没有被装订成册,而是以一个挂肉的钩子穿过杂志每页角上的孔,使其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装订形式;第九期是关于艺术品市场的,由一种棋盘游戏和CD-ROM组成。这种自由当然归功于自有资金的运作。美国时尚杂志《Visionaire》目前已成为世界时装领域的新宠,它创造了第一个以电池作为动力的出版物,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号幻灯片组成的会发光的盒子。

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地,还出现了微型杂志。微型杂志时尚新颖,它受到DIY信念的激发。因它面对微量读者,出售给相对富有、国际化、有复杂视觉的大众,所以其显著特征是品质制作、对图片的奢侈应用和强调设计。伦敦的《10》把文字和图像分开,要么读文,要么看图,这样反而看着舒服。微型杂志创始人约瑟夫编辑设计的《Nest》在室内设计领域地位明显,使用雕塑形式,颜色和图案有几期被定型成雕塑品或雕刻品,另一些则用缎带扎系,空白页引人注目,取代文字的是大块的着色图案和纹路,修饰与之形成互动的图像。一本好的微型杂志接近于艺术品,它的目标就是打破矫揉造作的习惯。

同样,网络杂志给任何一个想办杂志的人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从广义上讲,国际互联网是个全球性媒体,而印刷的杂志很难使读者群国际化。网络杂志可足不出户传播到世界各地,设计师可以为网络杂志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外观和感觉,如使用按纽翻滚、快速下载等方法在屏幕上随心所欲地表现。如果一本杂志具有年轻、有趣的品位,那就可以适当运用声音效果、动画、音响和颜色来体现,同样的工具也可以用来表现更严谨和商业品位的美学理念。瑞典的电话类杂志《StockhlmNew》就用FLASH做成幻灯,再把杂志一页页的放进去,它对于印刷版唯一的改进是把标题和图片、说明文字放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楚。英国图像设计季刊《Eye》是一本视觉引导杂志,它的网站和杂志同时设计,《Eye》新设计的一些编辑因素可以同时运用于两个媒体,比如每个特写开始时的关键词和段落。又如,《Hint》是一家网络杂志,有时它能以一种印刷品不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现时尚,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在《Hint》的设计中经常放进FLASH,然后加上音乐片段,往往是即将上市的CD的预听曲目,具有很强劲的体验感。因为《Hint》比很多印刷版杂志有更高的发行量,因此它获得了韦伯奖的最佳时尚奖。虽然和它同步的印刷版杂志也了获得了成功,但相比之下网络杂志的颜色和形状更有冲击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杂志一直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在每个特定的出版物中这两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技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杂志的质量,而杂志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当然,品牌定位是杂志设计的核心,对设计师来说,挑战就是抓住机会,新的技术会磨砺出新的品质和完美。只要设计者能够了解他们的读者,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都能达成优秀的设计。在期刊杂志设计中,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读者群,否则就会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读者所忽视。那些不断创新并始终坚持“自我”的杂志必将脱颖而出。

设计论文篇(8)

1.高职艺术类学生生源素质相对于文理科学生较差。生源素质问题也和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认识有关,从根本上来说家长和学生还是一直把艺术设计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把学艺术作为走投无路的选择。

2.高职艺术类学生有着明显思想活跃、热情奔放、富于幻想、善于创新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因势利导,来提高学习热情。

3.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如英语基础较薄弱。3dsmax软件拥有很强的功能,但由于其复杂性阻挡了很多人的学习热情,另外软件的英文版本更是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正由于3dsMax软件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开展相对困难。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3dsMax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脱节。

2.以教师为主,引导启发不足,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教学时效低;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难以形成和提高。

3.学生创新学习欠缺,动手能力弱,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难以完成。

二、针对现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加强学生艺术文化教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教育不以说教和训诫为手段,而是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针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让学生欣赏并掌握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欣赏这些国内外的优秀作品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到高尚情感的熏染和陶冶。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课程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3dsMax室内设计课程是对三维空间能力的锻炼,根据学生的现状与岗位特征,在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3dsMax软件的基本操作,重点强调熟练掌握视图、坐标与物体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性与实操技能的培养。如在授课过程中讲解该软件的难点让学生掌握,做到放眼过去就可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物体的位置。如果掌握不好,下面的所有内容都会受到影响。有了一定基础和空间能力的学生,掌握起来就很容易了。强调了难点重点而其他与动画制作的视图、坐标与命令无关紧要的就无需过多介绍。

(三)引入项目化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与学校开展的“产、学、研”结合,采用项目化任务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真实案例,布置项目任务。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教学,分析项目任务要注意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分成小组开始实施项目。在这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中,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到指导、辅助的作用。在完成项目后,各组学生相互展示、学习与评价,教师作点评与总结。通过项目化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相互协调、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思维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职教育突出实践应用性教育,特别是艺术类学生更应该强调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3dsMax课程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课堂采取一人一机,案例教学。教学时根据课堂内容采用多媒体现场演示,辅以拷贝台、动检仪、数码相机、录音室等现代教学设备对学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结合我院系装潢专业学生艺术功底实际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建立了注重因材施教,讲练结合式、讨论启发式、示范模仿式、师生参评式、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方向感。

(五)严格把关,做好课程评价与课程考核

考核不但是对学生知识、能力验收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教学课程质量的一种反映,更注重是对学生对3dsMax操作技能的考察。运用课堂作业与上机实操综合评价体系,对作业加以点评分析,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在实操中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对于学习态度相对认真、作品有创意的学生要及时在课堂上表扬,对于学习态度欠缺的学生要有技巧地及时提醒与督促。在巡课中对于个别性的问题要个别指导,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与总结。该课程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总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形成,平时成绩由学生出勤率与上级操作的完成情况来考核,期末考试即在期末考查周上机绘制案例效果图。通过全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实操能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教学效果良好。

设计论文篇(9)

在逐一列出及整合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主要决定了任何个人企业是否在首次获利成功或失败,并在所选择的市场中持续有获利的表现。换言之,关键点是在于设计如何妥善地委任及管理。因此,设计是每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和所有其他商业活动技巧一样需要去管理,所有的公司是为提供消费者产品或服务而存在,也必须从草图设计或是将已有的想法画下来。当然,对那些拥有公司或是在当中工作的人需要更多的则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合理的薪水、社会上的互动、智识上的价值以及任务需求,皆是导致企业及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有时候,特别是大公司,有些雇主甚至是次级管理者,也是依赖公司提供的消费者购买品而丧失了一些生活的基本要求。若是开始自得意满时,设计会被忽略而导致过时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会拒绝并选择另一个较佳的公司;假使持续忽略的话,这市场便会永远消失,其问题更为复杂之因是在许多市场因素中不再只是提供满足消费者的足够需求量、或是适合的需求,消费者不再期待去从适合的事物中去寻找适合的产品品质及表现。与近来不同的是,挑战有时只是去监定一个特别的产品中一或二个制造商可以提供有用的及耐用的事物,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品质,现在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更进一步的,购买者愈来愈有心理准备去付较高于一般品质的产品之费用而只为了享受,例如最先进的科技或是有吸引力的外表,但是,消费者任何的探索皆有相同的特性如有特色、变化性、弹性以及金钱价格。同样的高于平均的品质、信赖度水准决定了设计舞台上更大的空间,可吸引消费而不只是一般价格或是奖金的吸引消费者,也导致了成功的供应商更佳获利率。

好的设计代表成功的生意

有些评论者谈到,现今竞争市场设计是决定成功的主要因素,他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短缺时期中的稳定性革命,几乎任何产品,无论是坏的设计及制造皆可找到一稳定的市场,经由1960及1970年代供需平衡后,重点便摆在价格竞争、送货速度以及基本品质水准。今日许多制造商皆能达到相近的价格、品质、耐用性及信赖度。设计决定因素出现后,不同的满足需求及变异性使得消费者可做一选择。

在战后期间,对于制造方法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可靠性及耐久性,有较佳的项目及品质控制,只有一小部分是与设计有相关的。今日除了设计之外,产品的品质要求比其他要项之影响来得更大。

基于这部分,愈来愈多的各类产品制造商已和汽车公司达成共识--外型或是表现通常是消费者做决定的关键性要素;相同的是,汽车的外型已经成为保持市场利基及刺激的主要修改要素,我们现在也发现适用于其他产品的相同现象。如越过光谱,从高传真机到登山靴,从长柄锅到沙发,从电脑到地毯─外型总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将会付多少钱以及他们多快会重覆购买。

虽是如此说,但若说外在的形状是惟一关心的因素则是错误的,产品的技术层面仍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在产品功能性的观点上来说有更新的利益观点,但并不是因为之前的品质重要性而是因为许多的新技术可去利用。便宜、可信赖的电器,包含精密仪器及电脑装置,也意指著许多传统(以及不是那么传统)的产品有了新的生命,这例子包含缝纫机、电话答录机、打字机、照相机以及家电产品。这些持续性的影响是对于更多的产品创造力及能力有著更敏锐的爱好(但不只是那些可并入电器类的产品),如婴儿车、装潢系统、花园的设备以及旅行箱的要件等。

和产品本身一样的是,经过包装的内容贩卖物在今日已特别的重要,这象徵著愈多的新装潢的店已在高级的街道上出现,假使有些零售商及装横师日渐被取代并且重新设计以符合新产品的条件,当然这些主体皆会被保留、或是重新唤醒消费者利益以保持贩售水准,除了产品包装及展示外,所有伴随而来的相关文献必定需要。在雷射印表机时代,从劣质的照相影印机印出的有斑点的文件并不会令人有高品质印象的联想。

相同的争论也适用在服务上:竞争的力量提升了基本的水准到相同水平直到设计成为主要的差别要素,在任何价格的范围内,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如旅馆连锁业、航空业、银行业、保险公司、或是零售店,似乎不论公司皆走向同质化,但是适当的利用设计可以使一个公司获得利益并超越其竞争者,而这也是藉由开发市场的一部分所得来的。

例如,许多保险公司为特定的族群(超过50岁,不抽烟者、自由工作者等等)拟定新的策略,然后去加强特定的不同处,利用图表设计去制作特别的小册子、建议格式及相关需求文献,尽管传统保守派对于改革的脚步甚慢,少数保险公司正对他们之顾客关系做一彻底改革,利用主要的等级设计改善生意上表现,这也必须随著技术一起去做,服务不只是独特性、也是持续性,太多不相关的设计概念将会混淆消费者及缺乏方向及品质控制。

设计的不安性

所有设计提及的需求皆被认为与产品、市场、会计、商业功能同价,并且需要相同的管理技巧,有些管理者的反应会有二种状况,不是去忽略种种的证据及拒绝设计重要性,或是可认知设计的重要性但仍将责任加诸于其他项目上,管理者将不会梦想著让财政状况,或是个人对产品决定走下坡(例如),或许会从设计可做的任何事物去拉近距离。

厌恶设计的原因通常著重于实际面上及文化层面上的解释,其中受争议的一点是:管理者当在下决定性好坏的判断、或是适当不适当的设计时,典型地会感到较大的困难及不安,因为他们的技术知识似乎都是分析法则中获得(例如机械或是会计)。常常的,他们在未做好准备时便处理相关非类似的设计概念之个案,杰出的视觉(比手写来得佳)资讯,以及主观评估公式化的需求,特别的是,他们将不会去评估设计个案的结果。

除此之外的解释则是外观的利基点,颜色及外型将会被视为主要的女性关键点,而许多男性并不能适用(或是提出并不适合)。因为管理仍继续由男性操控,特别是高阶层主管,缺乏对设计之爱好,另一文化上的影响或许有关系;在教育上,早期的专门意指直接非学术性的相关创造性主题,如:艺术设计及手工艺研习,剥夺了聪明学生发展相关领域技术的机会。

这部分可能落实到产业及明显的许多公司--即使有些依赖改革可振兴公司之好的设计,但皆需由可管理控制会计,致力于现有活动而不是培养新想法的人去加以管理。

无论这些解释的要旨为何,亳无疑问地是,当需要去做有关于设计及管理设计个案的决定时皆会有些许的不安,达成好的设计结果需要的,不再是不确定性而是其他的管理工作。

成功的关键在于在设计个案开始之前的充份准备工作,以及设计开始运作时的控管工作,许多的不成功设计发生是由于管理者对于什么是他们所需要去达成的事没有清楚的概念,或者是因为他们无法按步就班地确定计划是否会有正确的结果,设计的方向及控管必须由公司大部分高级主管制定,但是少部分公司明显藉由理事会主题认知去认定设计、甚至少部分分配特定的责任给予管理者,但大部分捏造设计为重要之事。

管理者与设计师不同的看法

当管理者及设计尝试去了解彼此的观点时,心态在改变,但仍旧对于目赌文化的冲突有兴趣。对于已达成共识的管理者来说,设计则是一可增加产品及服务之附加价值的资源,假使使用得当,就像聪明地把钱花在广告上或是制造系线的流线,设计上的投资可以产生良好的利润并且增加一个企业的获利率;相反的,设计师则会著重在他们工作中其他优先项目,并且反对尝试去测量在财政及计画项目中他们的努力结果。

与设计师对话有时可显示出更宽广的关心事物,例如:改善环境的渴望,使大众对艺术及设计的品味提高或者甚至去帮助社会或政治改变,然而,管理者可会把重点放在这些项目较佳或较少,他们主要的设计兴趣几乎一成不变地称为”设计为了利益”。相继地,什么是好或坏的设计有著愈多的不同。在商场上的说法是好的设计简单定义是销售得好,但有时设计师批评受大众欢迎的设计而以得奖设计成果加以代替,以世俗的眼光来说似乎显得难懂且不实际。

即使彼此看法是如此分岐,当设计杂志及设计奖企划了产品特质如家俱时,却又是易于图示,大众销售项目已很少被涵盖进去,即使它们可能为数百万消费者购买,呈现出的是金钱更高的价值以及提供了相当多的工作机会及展望,在那些似乎充满怪异主题的相片中有著一些商业的潜力。有些不凡及怪异的想法或许对于评估新方向提供了一目标。但不幸的是,关于每日事物的变迁,有时对非设计者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而且难以发觉设计师能简单地去解释过程,非科技语言。

提出这些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些未来展望的根本基础,主要观点是将设计视为一商业资源,是在商业利益竞争中的一重要决定性要素,这并不表示非利益或非商业组织有关之设计,他们设计计画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决定设计方向的技巧是相同的,简报的设计师及运作中的个案也都是相同的。

设计是什么?

在我们对设计管理做进一步的了解之前,我们应该先对设计是什么以及设计师做什么有些概念,”设计”这字经常使用(也许太常了),字典定义成计画或方案,这字有时也用来表示最终结果,特别是设计过程的外形一如我们称做”车子设计”。

也许对设计常识的了解是最佳的入门观念,我可以当成是外观的形状,或是事物的物质配置,如,形状、草图、色彩、织法、图案等等,有时以科技的角度去看待设计则是一个产品或是使用便利性,包含人体工学的观点和经济学相似的是,购买价格或服务价值显现时,也许会看出(正确地)某些部分和设计相关。

使用设计常用的理由是可帮助发现转化成成功的改革--或是扩大一个现有的改革之用处,许多的例子可证明基本的改革市场潜力已因设计而多元化发展。

同样地,有关于设计技巧上的好的想法可从我们个人生活经验撷取,在同时间或是我们大部分有的,例如:装饰房间、重建造花园、或是作衣服、所有设计在于我们去改变现存的状态,就能达成新型、较有用或较具吸引力的结果。我们可称这是精细的调节去达成一个适合我们需求的结果,而且这是一个思考设计的好方法。

如此精细的调节暗示了我们已经对入门观念有了基础的产品概念,而且几乎总是如此,设计必定从一张白纸开始的说法是个神话,在99%的新品个案中,更多或更少的范围,是由一现有产品衍生出来的,对于那些管理设计计画者来说应对各式各样有益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认知,善用设计师的时间,较快速的个案计画等等。

留意有于设计的描述也著重在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可清楚地定义这些需求;设计师很少提供所有他们需要的资料并且他们必须知道如何自己去寻找,所以设计是一个较广泛、比一般想像中更为复杂的活动,理所当然地不应该被视为一个为回应特定的输入而产生的产量的黑盒子。

设计师做什么?

为了去解决设计管理相关工作的问题,我们需要去思考培养设计师工作之问题,靠一些公众意见及讨论去决定,似乎对设计师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困扰。设计的定义,如以下从教科书(Jones1980)列出的项目,描述了大范围的认知:

一个目标导向的解决问题活动。

对于相关产品状况给予满足。

从现有的事实跨越到未来可能性事物的想像力。

有关于大众产品的部分检查因素。

这些描述并非完全地互相有关系,但彼此是不相同的,对于那些对设计寻求一简单的理解之管理者来说可强调其不同。

设计也许被当成在行销问题(或时机)中适当解决方式之前置准备工作,这些问题可能是清楚或不露痕迹的,在任一个案中,设计的关键性活动是重新检视相关的表徵或环境,并明确地定义或再定义问题。然后分析,重覆、评估以往习惯被剥夺的可能解决方式。

在设计过程的部分,许多活动应是相关的,包含培养新奇的想法,重新检视以及修改现有概念进行实验制作样本,并寻求有建设性的意见及其他的判断,因此,那些从事此工作的人必定具有创造力、分析力、组合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再加上现今解决方式之技术知识及现今与未来的设计趋势。

在设计产品时需要特别的技术包含了解使用者需求、渴望、品味及优先爱好之能力,选择正确的材料及制造过程的能力,创造完全合乎审美观念、人因工程学、品质及经济效益之产品的能力,以及能以图样及说明与企业内工作的人沟通设计最后完成阶段。

设计过程之模型

事实上,有些设计师负责承办的案子和那些没有设计部门的公司是相似的,因设计工作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已经为管理者所认知(也许用一种有经验方式,例如,定义设计问题),也将设计工作及其他专门知识视为同等重要,像判断一个固定的设计方式,为了能精确地落实管理观念去思考建构一设计过程的模型是有用的,但综括来说,试图去建构一典型的设计模型是有其危险性,不只是它暗示了一个适用于所有状况的普通方法。因此,它著重在于在一模型方式可在设计工作的关键点上加以应用叙述。

问题系统化解决方式之发展

结果转化至产品及市场

基本的简单模型可在图1.1看到,在许多的公开设计作品中可发觉相似的模型,这模型的主要缺点是它的直线型式可达成一完美的设计,但在设计过程中且需要一后续进一步的工作。现实生活中这并不真实,设计非十全十美,但仍可找出一些特别的优点,即使不是这个案例,持续性的市场变动也会为进一步的设计工作创造需求,直线型的模型架构缺少了市场反应的相关描述。

将设计表现成一环状的过程是较实际的,即使有时也会中断(例如:一个不适用的新材料)。因此,导致其他螺旋状部分之内部及外部有所冲击;其次,螺旋状的形式可将之前独立出的各部分活动紧密的结合。

电脑辅助系统连结其他电脑控制过程已将发展及转化阶段连结起来。最后,科技将会对极快的设计过程造成极大的影响,大量产品或服务的多元性是可能的,并可满足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在图1.2的四个阶段,有一连串的独立活动。

设计专门术话

设计师所用之语汇为管理者及非设计师者造成了因扰。在产品工作中,”产品设计”及”产品设计师”的说法常被使用,但是各式各样的项目名称则通常是在个别计画中或多或少所需之特定项目。

包装设计

大部分的产品是以不同的内容物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因此包装则是在产品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部分,而相同的,服务也愈多的包装伴随著说明及个人提供的制式服务等等。事实上,销售表现依赖著包装因素比基本产品或服务来得高。然而,包装设计师关心的是材质的选择(塑胶、纸类、玻璃等等)以及制造过程连同外观、色彩、装饰及标题。

图案设计

图案设计的专家与许多型式的设计相关(包含包装设计),如简介手册的编排、办公室文具、产品的销售卖点及运输工具之标识。在所有的设计工作中具有创造性的监赏力是必须的要素,但图案设计师必须具有更佳之技巧高阶层或低阶层之个案适当使用可传达不同的色彩及外观,如何将印刷品的编排做一平衡以达到易读性皆是图案的基本原则。

建筑设计

这是设计之另一专门领域,通常更细分为室内及室外之工作。建筑物是产品中一项特别的型态并且大部分的程序皆和其他设计相类似,特别是在服务业,外观及草图皆是由地方上的承包商随意处理。现在,消费者及使用者对于建筑物的设计愈挑剔,公共建筑物及酒吧是个好例子─对于建筑设计如何在商业优势影响来得大比提供之基本产品(啤酒、葡萄酒、食物等等)。在零售商部分,愈来愈多的公司不只将注意力放在建筑物的设计也寻求其他设计领域的持续性联络,包含产品包装及标帜。

有更多的专门领域─织品设计、珠宝设计、展示设计等等,但大部分细分的领域皆已讨论过,除了会令非设计者产生混淆外,这些各领域分野的实际问题是公司会有许多不同的设计活动导致困扰的增加及概念冲突。为了避免这些状况,设计要素必须利用公司识别系统去加以整合及系统化对于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族群表现适当及统一的形象。在一具有良好企业识别的公司内,产品、服务、建筑物、公共用品及文具皆是共享之统一特性,如标准的”空间风格”,色彩喜好及独特的外形或形式。有时,设计手册会编算这些细节、纪录并规定经核准的设计格式。

认知企业识别的重要性以及所有相关设计专门领域是生意成功的重要关键点,只是专心于一个领域,如产品设计是极危险的,例如电脑业。对此,则有极大的认知,基本的产品是当然的,但是售后服务、周边设备及资讯系统也必须提供,消费者必须再去确认他们所购买设备是否是可靠、安全的系统(但涉及到他们本质上了解程度),经过整合,高品质的设计可提供较高层次的再保证,也与供应商之产品其他活动相互连结,但是,对于一个公司内部进行设计方法仍有障碍,伴随而来的可能是创造性及改革的反对冲击,设计师及其他人害怕他们所做的努力会大打折扣。

设计论文篇(10)

二、创新与建筑设计创新

1创新。创新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可以形成一种在原来基础之上或者更新型的超越原先的事物的新事物。这种创新包括新方案新设计新技术等等。2建筑设计创新。建筑设计创新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人文、社会、生态、艺术等等,他把这些因素融入在一起形成符合这些因素的新的多体系、多层次、多维度的一种建筑。

三、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研究内容

对于在建筑学中的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主要是研究其范围、方法。只有确定了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研究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寻找下手点,只有好好的研究其创新的方法,才能知道从哪一个点进行创新的研究工作。在创新方法方面一般有四种创新方法1基于原型借鉴的发散法。2基于中介融通的传导法。3基于属性变换的共轭法。4基于要素充公的可拓法。

四、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研究意义

在我们研究可拓学的时候发觉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与其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理论基础,通过其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探究工作。从独特的视角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创新思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1促进三个交叉学科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的时候将可拓学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丰富创新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可以以可拓学为基础,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成分,为建筑设计创新铺垫一条崭新的道路,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可拓学帮助建筑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间接的开拓了可拓学和创新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三个学科交叉增长。2扩展建筑设计创新的思维框架。在进行建筑创新的时候关键是思维的扩展,可拓建筑设计就是为整体的建筑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一个学科。它能够让我们的创新思维更加趋向于理性,整合整个建筑设计中的各项因素,捕捉到思维灵感,构建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框架,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理性思维,保证其稳定性和科学性。3完善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论体系。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静态和动态相互结合的方法,将内部各种关系和需要考察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再一次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方法、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稳定的方法理论。因此将可拓学有选择的放到建筑设计创新中去可以在其创新的过程之中给予指导作用。4发展建筑设计创新的理性化方法。可拓学是在逻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理性学科。她能够用模型的方法将事、物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并能将要进行的事和物描述出来,形成形式化、定量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样在与建筑设计创新等问题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用一种较为理性的方法去看待建筑设计创新。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将环境、资源、对象和目标有序的联合起来形成一种非常实用的理性创新方法。5奠定建筑设计创新智能化的基础。目前国内使用的众多软件都是绘图软件或者是形体推敲软件。我们在进行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可以在可拓学的基础上为电脑的软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建立计算机数据库,这样将会奠定建筑设计创新智能化的基础。

设计论文篇(11)

城市设计起源于专业人员对三维空间环境形态与尺度的兴趣,注重从使用者的角度理解与建构空间秩序;随着城市环境建设问题的复杂化,研究者认识到城市设计与经济基础、地方社会的深层次关联,并将城市设计推入了更深层的社会实践研究领域。如阿里•迈达尼普尔(AliMada-nipour)通过论证对比城市设计概念中的许多争议,得出城市设计是“塑造与管理城市环境的跨学科实践,其关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以及相应的塑造成果”;[1]马修•卡莫那(MatthewCarmona)等人通过对近40年城市设计相关论述的分析,将城市设计定义为一种以创造人性场所为核心观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综合。[2]亚历山大•库斯伯特(AlexanderR.Cuthbert)指出,建筑设计依托建造技术“自下而上”开展营建活动,城市规划遵循治理目标“自上而下”布局城市建设,城市设计在两者之间,既是约束建筑设计的公共政策,也是反映社会诉求的专业代言(表1)。[3]可见,当今的城市设计协调多方主体的利益需求,合力策划、建设与经营良好的空间环境,不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的手段,更成为引导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健康生活、延续地方文脉、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工具。

2.当代城市设计师的“多面手”角色

传统的城市设计注重形体的组合与尺度、空间的连续性与可识别性、建筑群的整体协调等感官特征,城市设计师多出身于建筑设计师,在形态塑造方面有着很强的专业能力。而随着现实社会对城市设计的需求逐步转变,城市设计逐步承担起复兴地方经济、协调相关者利益的社会职能,相应地,城市设计师的角色也日益复杂,其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形态塑造能力,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系统工程、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策划营销、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4]由此,当代城市设计师在项目实践中需要至少承担如下角色:作为策划者与设计者,为片区发展定位,并结合宏观环境与地方需求开展创造性的布局设计;作为咨询者,为地方政府、社区、开发商等利益相关群体提供发展策略与建议,为决策者提供思路;作为协调者,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诉求,并通过谈判协商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作为项目组织者,为各方执行者制定合理的行动路径与建设规则,促进项目落实。同时,随着城市设计师与各种群体及项目的交流与互动,其类型也日益多元,如为政府、开发商及社区服务的专职城市设计师,为某一重点地区提供长期咨询服务的驻地城市设计师,为某些特定群体(如弱势群体)服务的专业城市设计师等。

3.当代城市设计专业培养现状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福尔摩斯•珀金斯(G.HolmesPerkins)首次提出开设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共修课程—城市设计,这被普遍认为是城市设计教育的开端,[5]20世纪60年代,欧美高校开始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尝试开设城市设计课程,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各类院校的培养体系与方式各异,为对其进行规范,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城市设计教育标准,将城市设计定位为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受教育者需得到建筑学或相关专业学位,教学人员需密切接触城市设计实践,教学过程需与地方政府合作等。[6]20世纪80年代之后,城市设计课程从教授向实践转变,[7]推广以实践知识、问题驱动为主导的教学方法,[8]以培养应用型城市设计师为目的,学制1~2年。当今欧美高校城市设计硕士培养大都采取这一思路,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联不够紧密,[9,10]学生缺少介入设计全程的机会,[11]难以建立较为全面的知识框架等。[1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设计开始进入中国城市环境学科专业教育体系,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城市设计教育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是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部分。具体来说,在本科生教学阶段,城市设计主要作为一门城市规划专业理论与应用课程在高年级开设,而在研究生教学阶段,城市设计则作为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领域内的一个附属研究方向,没有专门的硕士学位。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城市设计往往被认为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个子集,存在忽视职业道德观、能力培养片面、设计方法落后、教学安排松散等问题,[13]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城市设计的职业化特征,也难以承担真正意义上的复杂综合的城市设计实践项目。

4.当代城市设计师的专业培养需求

随着进入新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设计的概念内涵日益丰富,实践任务越来越贴近现实社会,其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因此较为迫切。这些均对当前高等院校的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且更为具体的要求。首先,城市设计是市场需求较大的实践应用型专业,“职业化”是城市设计教育的核心任务,即创造、存储与传播专业实践知识,并通过教学体系的设置逐步引导学生走上职业化道路,支撑城市设计师职业的良性发展;第二,城市设计虽然根植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两大学科领域,但其涉及到城市开发行为与社会利益分配,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专业化”是城市设计教育的本职任务,即将城市开发、公共管理、社会学、系统工程等与传统空间设计理论相结合,为学生搭建凸显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框架;第三,城市设计实践涉及到诸多利益主体,是团队合作、集体决策的结果,“协同性”是城市设计教育的专项任务,即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协调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城市设计师的专业素养。由此,基于专业化的知识架构,以专业实践为核心,提升各类职业技能,最终实现教学过程与职业生涯的一体化对接,成为当前城市设计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

二、发展网络理论与城市设计专业培养新思路

1.面向职业发展的发展网络理论概述

发展网络(developmentalnetwork)是教育学领域中研究培养模式的一个新兴概念,指通过为学员提供发展方面的辅助从而引发学员兴趣、提升学员职业能力的一系列群体行为的集合。发展网络理论于2001年由哈佛大学教育系莫妮卡•希金斯(MonicaC.Higgins)与凯西•克兰姆(KathyE.Kram)提出,[14]其跳出“导师—学员”这种一对一的教学关系,探讨整体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用。这一研究借助社会网络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运用网络关联的多样性与关联强度来表征学员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并探讨教学环境与个人职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多样的网络关联与较高的关联强度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学习水平,还能够显著拓展职业领域、水平与满意度。[15]基于此,研究从个人全面成长这一发展需求出发,倡议通过建构“发展网络”建立动态、社会化、多元化的师生关系,提升个人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网络理论的提出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诸多后继研究。[16]

2.发展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征

该理论基于网络关联多样性与强度两个维度,将个人发展网络分为以下四种模式。其一,被动型网络,对应较小的网络关联多样性与较弱的网络关联强度,即学员的从师面小,教学关系较弱,知识流通范围与频率均较小,学员只能获取有限的知识与技能;其二,机遇型网络,对应较大的网络关联多样性与较弱的网络关联强度,即学员的从师面广,知识的涉猎面广,冗余度高,学生自主获取与加工知识的可能性大,创新能力较强,[17]但由于松散的教学关系,学员的专业学习质量可能较差;其三,传统型网络,对应较小的网络关联多样性与较强的网络关联强度,即学员从师面小,但由于较强的教学关系,知识传授与接收水平较高,学员的学习质量较高,但接受知识的范围小,创新能力与综合技能可能较差;其四,企业型网络,对应较大的网络关联多样性与较强的网络关联强度,即学员从师面大,同时教学关系强,知识的涉猎范围大,流通水平与冗余度高,学员可以自主获取知识,获得相应的辅导,并能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开放环境,因此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较快。从如上四种模式可以看出(图1),在一定专业领域范围内,具有较多关联与较高强度的发展网络能够为学员职业发展与综合技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土壤,即企业型网络更适合实践应用型专业的职业化培养,其具备如下两大特征。其一,较大的网络关联多样性,指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多元导师群体,即通过教学网络关联多样的授课群体,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信息与广阔的专业资源,有利于学生获取综合性知识,全面发展。其二,较强的网络关联强度,指顺畅、频繁的师生联系与知识传递,即建立稳固、常态化的师生关系,疏通知识传递渠道,优化传递方式,促进传递效率。

3.发展网络理论下对城市设计教育的思考

当今城市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复杂、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构成,需要与多样的利益群体合作,具备协调统筹、融会贯通的能力。而在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对一”的传统培养模式、以导师为中心的工作坊模式不利于提供开阔、融通的视野,以讲授为主的各类专业基础课也经常由于脱离实践需求而削弱了知识、技能的传递效率。为推进城市设计教育与职业发展接轨,发展网络作为提升职业化、综合化培养效能的理想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促进城市设计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水平所需要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适合时代需求的专业教育支撑体系。那么,当我们将城市设计教育看作是学员的专业发展网络,并将企业型模式作为发展网络的理想模型时,就必须首先思考回答如下两个问题。城市设计发展网络需要怎样多样的教学关联?城市设计发展网络中的各种知识如何实现顺畅、频繁的传递?

三、城市设计发展网络的构建

1.网络关联的多样性—多学科的知识网络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跨学科、综合性专业,具有很广的知识外延,专业实践是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过程。因此,为了促进城市设计师的职业化发展,基于发展网络理论,专业教育必须提供多学科的教学关联。城市设计作为塑造与管理城市空间形态的工具,运用专业技能塑造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相契合的空间方案,并依托公共管理手段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将其落实,除了直接相关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之外,至少还涉及到地产开发、公共管理、社会学与城市地理等学科群。由此,城市设计教育应该构建一个面向城市设计实践应用的多学科知识网络(图2),主要包括:一是核心课程,即城市设计基础理论,包括城市设计历史、价值与原则、理论与方法等;二是社会专题课程,即城市设计与社会文化,包括地方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及城市设计对社会生活的支撑作用;三是经济专题课程,即城市设计与地产开发,包括地产项目的策划、开发与经营,以及城市设计对地产开发的约束与扶持等;四是管理专题课程,即城市设计与公共管理,包括城市公共管理体系,以及城市设计的定位与作用;五是环境专题课程,即城市设计与宏观环境,包括生态、交通等各类宏观系统的运动规律,以及城市设计对系统的遵从与改良作用。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学员有机会接触到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各类学科理论,在其中建构较为综合的专业知识结构,形成融通的综合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自己的专长。

2.网络关联的强度—以实践为核心的知识传递

事实上,现有的规划设计培养体系中,国内外诸多高校均开设了诸如城市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往往遵循自身的专业学科体系,学生虽然接受到了大而全的专业信息,但难以切实将其消化吸收并转化为有用的知识,知识传递的效率不高,也就是形成了较弱的“网络关联”。对于实践应用型学科,知识最有效的传递方法是付诸实践,由此,为实现较高强度的网络关联,应持有围绕实践开展教学的以下基本思路。其一,在实践中传播知识,即以城市设计实践为主线,运用真实的项目实践串联专业课程与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当今欧美高校的城市设计硕士培养计划基本均采取以实践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如华盛顿大学的城市设计培养由“领土与利益”“居住空间”“公私领域”3个城市设计主题工作坊组成,每个工作坊均围绕实践项目穿插讲授相应的专业理论、分析技术与设计方法①,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促进学生充分吸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而在中国,项目实践贯穿整个专业培养体系的案例还不多见。其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课程中,知识的选取与传授也非常关键。高校教师往往注重系统、深入的知识积累,以形成扎实的教学基础,但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应用的脱节。同时,在这一问题上,参与专业实践的各种社会群体往往持有更加贴近实践的专业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有效补充高校教师授课方面的不足。因此,结合实践项目,在教学中引入专业设计机构、政府、开发商等相关社会群体,可以有效对接各种专题理论课程与现实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现实,以多元的视野参与实践,理解当代城市设计的作用与价值(图3)。其三,团队合作促进交流,除了推进师生之间的关联强度之外,学生之间的网络关联对于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获取也非常重要。城市设计是一项团队型的实践活动,其根本出发点就在于统合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通过充分的横向知识交流,形成满足多样需求的综合性方案。城市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来自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个专业,将多样专业背景的学生组合成团队,能够形成内在的知识交流,从而促进知识传递。以实践为核心开展专业教学,究其根本,就是在受教育环境下,将学生前置于社会实践中进行培养,这样的方式既能保证知识的高效传递,也能提升学生应用、转化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高校严谨的教育氛围也可以保证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充分、系统的指导(表2)。[18]

四、面向职业化培养的城市设计专业培养模式

以面向培养职业化、综合化城市设计师为目的,借鉴发展网络理论,本文认为,在城市设计专业化培养过程中,应以建构关联多样、关联度强的城市设计发展网络为目标,即搭建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网络,并以实践为核心开展知识传递。基于这一结论,研究提出如下面向职业化培养的城市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优化策略。

1.以实践课程为核心

选取典型的城市设计项目,将实践课程贯穿专业教育全程,使学生贴近城市设计实践,了解掌握实践的基本构成、主要任务、设计对象、设计方法与技术、成果构成与实施策略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项目特质嵌入相应的专题理论模块(表3),使理论传授贴近实践应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转化与应用。

2.以地方实践为平台

为了使实践课程更加贴近现实需求,鼓励教学机构与地方政府或社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地方可持续提供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项目,并且为城市设计实践课程提供真实的项目环境与相关社会群体;而学校也可作为顾问机构,为地方提供长期稳定的咨询服务。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合作不同于生产性实践项目,其以专业教育、科研与服务地方发展为主要任务,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合作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欧美高校开始倡导“服务式学习”(servicelearning)计划,[19]许多规划设计院系均成立了社区、邻里设计研究中心,作为培养学生、开展科研、服务地方的共同平台(表4)。这种方法将科研教学融入地方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效的学习模式。

3.以多元理论为基础

围绕城市设计基础理论,拓展学科外延,与社会、经济、管理、地理、环境等相关院系共享教学资源,将其中与城市空间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入城市设计专业教学,建构开放、融通的知识体系与多元的知识土壤,开阔学生专业视野,使学生能够根据实践所需或兴趣获取相应的理论支撑,辅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并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借鉴跨学科技术手段,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开展城市设计实践,提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