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6:18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1)

1958年10月17日,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率中国文化代表团飞赴莫斯科途中坠机失事。为纪念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藏书家,1959年9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光明日报》刊登启事,向国内外征集郑振铎的生平资料以及相关的书信函件,准备出版《郑振铎文集》。

吴鲁星迅即将自己珍藏了三十多年的六封郑振铎的亲笔信件寄往北京。

遗憾的是,我们从现在发行的《郑振铎文集》的《书信集》里看不到作者写给吴鲁星信的内容,也看不到关于这六封信的手迹影印。多年来,作为吴鲁星的同乡后辈,常常感慨这些重要文献的流失,担心它们的泯灭。

呜呼!天公有眼。才情卓越的人文存留,80余年后终于在商品大潮中的旧物市场上重沐天光。

郑振铎的长子郑尔康以及陈梦家的遗孀赵梦蕤皆闻讯赶赴潘家园,意欲购求亲人的手迹,询知售价,只能扼腕叹喟:“六封信就要6万元,太贵了!”

事后,郑尔康向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老舍先生的长子舒乙提请收购,也因经费拮据,未果。

为此,《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曾经采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得到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之余,唯有无奈:“张女士承认,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书稿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确实做得不太好,过去一直不太重视,近两年来开始有所加强,但有些编辑一直不愿意把书稿等有关档案材料交给社里。”

吴鲁星其人

吴鲁星,字奎明,一位执守“正统”的读书人。1893年生于海州,就读东海高小。长成后,曾在苏州教育学院(疑东吴大学)深造。平生立志,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日军强侵海州期间,吴鲁星不忍外侮,宁可闲居贫守,颇有名士风节。

1949年后,吴鲁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海连市委员会二、三、四届委员,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高度热情,活跃在教坛和政坛上。

既而,吴先生屡遭政治风暴,再次闲居、困顿。1975年,卒于海州。

熟谙古文、地理的吴鲁星,极重博览和收藏,尤对海邦文献及地方文人的著述,搜求采摭之勤勉,殷殷拳拳。

除了读书,在生活上,吴先生也严谨地墨守孔老夫子对文人的训诫。比如吃饭,吴先生铭记“不正则不食”。餐前,老先生必先穿戴整齐,连一个纽扣也不能马虎,肃然危坐之后,审视杯盏盘碟排列得是否齐整、食物分割得是否方正之后,方才举箸。

“三年灾害”期间,主食尚难周全,吴先生却一定要每饭必排齐四个菜碟佐餐。当然,除了萝卜干、咸菜疙瘩、干辣椒外,粗盐粒也可入碟充数。

身后萧索的吴鲁星没有留给我们一张清晰的留影,唯从一张合影照片上看到他那张清癯瘦弱的面容。

吴鲁星,《镜花缘》公案的肇始者

1923年2月至5月,胡适用了3个月的时间写完了他的《〈镜花缘〉引论》,胡先生根据属于道光二十二年广州英德堂刻本《镜花缘》一类“旧本”中许乔林的序,认定《镜花缘》的作者是李汝珍,并引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李汝珍条”加以印证。

文明萌发较早、人文传承悠久,受到乾嘉学风深刻熏染的海属地区,曾经有过藏书宏富、学者云集的人文历史——唐代“吴富”文风的源出盛胜;宋朝话本的流播和传衍;元末杂剧素材的积累掇拾……

更有甚者,明代三大奇书背景与海州多有不解之缘:《水浒传》中的攻城和招安;《三国演义》中的“招亲”和“混战”;《西游记》中的三大战场、猴王家乡以及唐僧故里……把古海州装点得文华锦簇、雅俗并兼。

虽然,上述这些史料、线索直到今天才得以发现、整理并考证清晰,然在上下600年间的海州文坛,喜欢读小说,玩古董、造园子的士子、盐官、垣商,受到乾嘉学者的频频点化,得以条分缕析地研读明清小说,涉及卷外茶余、街谈巷议、旁门异说乃至九流三教,加上海州读书人一再地推演普及,弄得小说的种种掌故、轶闻,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不满于胡适的较为简单的结论,清末民初海州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吴鲁星研析、取舍、概括了海州地区关于《镜花缘》著作权的种种疑窦、推断乃至臆测,写成《〈镜花缘〉考证》一文,继而,四处寻求发表的途径。

1924年,《东方杂志》刊出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社关于“征求重要文学者逸事”的广告,时年31岁的吴鲁星于10月10日写信给《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就胡适关于《镜花缘》作者的考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披露“新发现”的材料,寄送了《〈镜花缘〉作者逸事》一稿。

3个多月过去,《小说月报》社没有回复。

1925年1月29日,吴鲁星通过进一步探讨,再次致函郑振铎。除述及海州许乔林、许桂林的著述成就外,声称已著有《许李年表》,并搜求到《镜花缘》的原刻本,重新就该书的作者加以勘证,认为是被清代“嘉道文坛”誉称“海州二许”的许乔林、许桂林作成了《镜花缘》一书,因有身世方面的“隐痛”,“不得已”才伪托于李汝珍氏。

一个多月以后的3月2日,郑振铎复函吴鲁星,要求将《镜花缘》的原刻本以及吴鲁星的新作《许李年表》“挂号付邮,借弟一阅”。

3月9日,吴鲁星将自己认作原刻本的《镜花缘》寄给郑振铎,附信说明该书的拥有者是他的“戚友”海州人“滕虎岑”。并特别提醒:“眉批在第一页第二面,有月南二字,即许桂林。”

吴鲁星在信中还特别推介自己的朋友朱亦民及其收藏的相关李汝珍的老师著述《凌仲子(廷堪)年谱》。凡此,皆意在强调:二许是《镜花缘》的作者。

未及郑振铎回信,3月19日晚,吴鲁星在灯下又写了一封长信,详述了李汝珍与二许间的亲谊和文交,推介了许桂林的专著《易确》以及讲述许家历史的《北堂永慕记》和许乔林的《海州文献录》,再三郑重地提出:《镜花缘》系许、李之间的谈凑、“顽趣”而成,指出该书的取材不仅涉及许、李,还有海州中正的二乔——乔绍傅、乔绍侨。

颇有价值的是,吴鲁星在信中提出:《镜花缘》中的人物皆指号而称而不及名,类于“索隐式”的表达手法,如唐敖影李汝珍;林之洋影二许;君子国吴生影二许的舅家吴氏……

出乎吴鲁星的意料,事隔20天之后,郑振铎将海州滕氏藏本《镜花缘》寄还,并附信声称:“此书系广州印本,并不精,似非原刻本。”

4月30日,吴鲁星又致函郑振铎,依然认为胡适的《〈镜花缘〉引论》有重大的考证错误,错误的原因是受到清末小说批评家王韬《镜花缘》序的影响,并提醒郑振铎:“胡适误于王韬序——先生岂容再误?”

6月2日,吴鲁星再致函郑振铎,又不厌其详地罗列“二许”的学术成果,从而论证“二许”具备创作《镜花缘》的学术功底。他指称:梁启超在《论方志》中称誉许乔林的《海州文献录》;许桂林已入选世界级数学家传记《畴人传》;许桂林另有小说等其他多种著作云云,认为“二许有其不朽者在”,“何须”“去争可有可无的游戏文章”的著作权?最后,吴鲁星慨叹再三,声称对胡适的论证不服:“这公案似乎终不能令人歉置!”

公案未了,辨疑难休

吴鲁星不愿意接受胡适考订《镜》书作者是李汝珍的结论,也不满于《小说月报》社未采用他的《许李年表》的态度。经过数月的思考,吴鲁星感觉到自己编撰的《年表》中缺少相关《镜花缘》情状的材料。但苦于没有新的有价值的资料去证明二许关于《镜》书的著作权,只好“节取《镜花缘》著作时期的各款,写成简表”,并“加以考证按语”,于1925年8月再次致函郑振铎。认为此前寄去的《许李年表》“不免凌杂失序,知必尘秽视听”,“今节取”为“简表”,希望《小说月报》的号外《中国文学研究》能够刊出。

1925年9月29日,郑振铎复函吴鲁星,告知《镜花缘考证》及所附《许李年表》“拟刊于中国文学号”,并征求吴鲁星的意见,建议用吴的真名发表。因为,吴鲁星每次给郑振铎写信的署名皆用“吴宜奎”。同时要求吴鲁星将此前鉴阅过的《镜花缘》刻本再次寄给他“查”阅,郑振铎的态度十分严谨。

吴鲁星满怀希望,迅即回信,同意用真名发表《考证》,并将自己认为是《镜花缘》原刻本的前三册,再次寄给郑振铎。

然而,《小说月报》的“中国文学号”最终还是没有刊出吴鲁星的文章。

三年后的1928年中秋,年仅20岁的海州人孙佳讯就胡适的《〈镜花缘〉引论》写了《〈镜花缘〉补考——呈正于胡适之先生》一文,刊于《秋野》二卷第五期,赞同并补证了胡适关于李汝珍是《镜花缘》作者的结论,列出了一些胡适所不知晓的李汝珍生平材料。

孙佳讯在文中认年长他15岁的吴鲁星为“吾友”,声称吴鲁星曾将与《镜花缘》有关的书籍借给他看,而他研究的结果是:“颇不以吴君之论为然。”

胡适非常重视孙佳讯的《补考》,1928年11月21日亲笔写信,要求将孙佳讯的文章作为自己《〈镜花缘〉引论》的附录,并特别“请求”孙佳讯:“吴鲁星先生的考证,不知载在什么杂志里,你能代索一份赐寄吗?”

大师就是大师!“小心求证”的胡适不仅尚实求真,也希望从善如流。这位被长期封杀过的“大胆”博士,其重视别人学术研究的治学风范,令人钦敬!

孙佳讯回复胡适说:“吴鲁星君的考证,郑西谛(指郑振铎)先生曾允许登入《中国文学研究》,叫他(指吴鲁星)重钞一遍。但(吴鲁星)寄去时,《中国文学研究》已出版了。现原稿存在我处,我虽不满意他的证据和结论,但材料甚丰富,可供参考处极多。当与之函商,能否寄给先生一阅!”

56年以后的1984年,孙佳讯在他的由齐鲁书社出版的专著《〈镜花缘〉公案辨疑》里说:“吴鲁星的《镜花缘考证》后附《许乔林年谱》,他给我看的是手稿,此稿曾投当时的《小说月报》,未采用。后胡适曾通过我索观,未提意见退还。”

孙佳讯在《〈镜花缘〉补考》里详述了海州地区对胡适关于《镜花缘》作者考论的反应,并亮出了自己的见解,除认定李汝珍的著作权外,又提出李汝珍到过河南做官的文献依据,认为其治水的经验,与《镜》书中的相关内容互为印证,甚至举出许桂林圈阅《镜花缘》的材料,指证许桂林本人也承认“松石道人作《镜花缘演义》”的事实。

对这些重要资料的选用,孙佳讯没有忘记注明是取之于吴鲁星的手稿,并在文末表示对吴先生“十分的谢忱”。

血气方刚的孙佳讯,没有把这些论据的发现权伪托给某个大人物而回避吴鲁星,以抬高自己;更没有占据他人的学术劳动,此等文德和人品,都说明20世纪20年代海州的学界文风是健康而纯正的。

20岁的孙佳讯,在当时的海属文坛立起了《镜花缘》公案的另旗,力排众议,其文思敏捷,令正处于新文化运动大潮中的学术人士刮目相看。

虽然,孙佳讯在《镜花缘》补考中驳议了以吴鲁星为代表的海属文人关于《镜》书著作权的推断,其后50年间,公案却一直没有了结。除了1933年许乔林的裔孙许绍蘧发表《读〈镜花缘〉传说辨的反响》一文,提出“许凑”说,认为许多回的内容“为许桂林所凑”以外,据孙佳讯转述彭云的信中所称,彭云曾见到40年代铅印本《镜花缘》的序言中,仍有李作许凑的字句。我一直在设法寻找这种40年代的本子,至今尚无着落。

其后十数年,孙佳讯始终在采摭资料,谋求了结这场公案,1962年,时任《江苏教育》编辑的他,又在《江苏教育》上刊出文章,重申自己的主张。而当时的吴鲁星已经失去了教职和生计,对《镜花缘》研究,唯有沉默。

1980年,孙佳讯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镜花缘〉作者的疑案》一文,据称是“为了征求海州家乡人的意见”;1984年他撰出专著一册《〈镜花缘〉公案辨疑》,“意在了此一桩公案”。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2)

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另一方面,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轮复习时,考生们大多采用具体的、微观的知识点梳理方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样)”的角度梳理知识,侧重于建构知识间的纵向链接,这一做法有利于帮助考生加深对教材某一具体知识深度、广度的理解,但知识却往往相对零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这就需要考生在二轮复习时,应依据各个模块考点的具体要求,在微观把握的基础上注重宏观整合,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综合梳理。如以《文化生活》为例,“从宏观到微观”作以下横向梳理:

这一横向梳理方法,有利于考生把书读薄、读顺、读全,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理调遣知识的良好习惯。

如以《经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为例,可进行以下综合梳理:

再如以“人民民主”为主题,可串联成专题性知识网络体系:

这一综合梳理方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或模块为主的综合性专题复习,它可以使相关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达到“抓纲举目,串联重点”的效果。

二、提升增分点:以能力立意为导向,突破主观题解题瓶颈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要旨。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围绕“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命题,是当下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据相关分析,高考主观题整体难度系数一般控制在40~50%,增分的空间大,攻克主观题就成为高考政治得高分的关键。在一轮复习时,考生们大多立足于夯实基础知识,侧重于突破选择题解答技巧。二轮乃至冲刺复习“贵”在主观题突破,考生的着力点应放在主观性试题的审题与解答技能培养与积累上。

一要规范审题。规范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要做到规范审题:①审准设问。明确题目在“问什么”,这是解答好主观题的最关键一步。审准设问,包括:第一,审范围限定,即明确题目要求是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模块)知识作答呢,还是要求用某个模块的某一具体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审角度限定,即弄清题目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 第三,审主体限定,即明确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如在《政治生活》定的主体有公民、政府、政党、人大、政协、国家、国际组织等;第四,审材料限定,即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些(哪个)材料进行分析等;第五,审对象限定,即设问有否针对特定的事件和现象等,要求我们对什么进行分析。②审清材料。高考政治主观题总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的。在审题过程中必须重视审材料、明信息,做到材料“有什么”就“答什么”,避免信息遗漏,提高答题的全面性。做好这一环节,需落实“三读”要求:第一,读“全”材料,即全面阅读材料,养成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分析的习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前提;第二,读“准”信息,即对材料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关键;第三,读“出”知识,即对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学科(模块知识)解读,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③审明意图。每一主观题都蕴涵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审题时就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确题目要考查什么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调用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作答,做到“要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有效性。

二要规范答题。规范答题是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做到规范答题,必须要:①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切题回答,避免答非所问。②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那句话,后说哪句话,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③层次性,即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④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⑤全面化,即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答题要点。⑥规范化,包括语言表达规范和书写规范,做到语言精练,术语准确,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三要架构模型。答题模型可以提升规范答题的有效性。以2012年浙江高考40―(2)为例: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

不妨暂时丢开烦心事。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3)

蒙xx同学入学近六年来,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关心时事政治,在“红领巾”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热爱集体,主动为集体服务,在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班长,担负起了管理班级的重任。她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带动同学,以刻苦学习的心态感染同学,以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服务同学。所以班级呈现了团结、自律、乐学、创新的风貌,多次被评为校“良好班集体”。作为大队委员,她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协助大队辅导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少先队”的组织里,她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更是用自己的才能为全校同学服务。去年暑假,她还代表所有队员参加了在奉化举行的“红领巾少年梦”夏令营活动,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在假期里,她积极参加学校及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还组织同学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她还是一个勤学睿智的学生,年年被评为学校“十星级队员”。课外,她博览群书,她的习作多次发表在报纸、杂志,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等。她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奋发图强,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

总之,潘蒙xx同学不愧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少年,不愧为“美德少年“的典范。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二)

我是来自xx班的xx,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大家给我的评价是自强自立、乐观向上、勤奋好学。从小,爸爸妈妈就特别注意培养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总是抢着去做,洗碗、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现在爸爸妈妈出去了,从不是担心我是父母的小帮手。

我虚心好学、勤奋刻苦,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遇到困难勇于攻克。记得我刚学舞蹈时,要练基本功很辛苦,时常腰疼腿酸,爸爸妈妈看着心疼,劝我放弃,虽然那时我才五岁,但是我仍咬牙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如今我已经获得了获得了儿童舞蹈十级证书,还多次参加学校的汇报演出。自强不息的信念时刻激励着我,在舞蹈上不仅如此,在其他学习上也是这样。每学期我都被评为满星级队员,多篇作文分别在《师生》、《萤火虫》杂志上发表或获奖;线描画《美丽的家园》获全国少儿书画大赛银奖,并在《荧火虫》杂志发表;《水彩画》获全国少儿书画金奖;软笔书法在《全国中小学书画比赛》中获书法三等奖;软笔书法六级证书;硬笔书法十级证书;钢琴五级证书……

几年来,我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我深深明白,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应该戒骄戒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优秀少先队员。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三)

黄xx是城区中心学校xx班的宣传委员,性格活泼开朗,尊重师长,待人礼貌,孝顺父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乖女。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4)

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手到。也就是说,在阅读时我们要做到用心去感悟,用眼去欣赏,还要多做读书笔记。每当我遇到一些优美词句时,总会去摘录下来。当读到一些名著时,我总会先了解该书的作者以及该书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加理解这本书。同时,当一本书阅读完时我也会去总结这本书的故事大意和人物性格,这样将来会方便我再次阅读。一开始,只是将这个作为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却没想到这个好习惯会在考试中助我一臂之力。

在初三的一次月考中,名著导读考到了《水浒传》。虽然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但是还是有好多同学对其并不了解。由于我曾经读过,并且做过较为详细的笔记。虽然没有完全读透,但是对于其中勇而有谋的林冲,武艺高强的武松,嫉恶如仇的鲁智深……经典人物形象我还有所了解的,因此那一题做起来得心应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经的我词语生涩,语句不通,就连小小的片段练习都写不好。但是现在,因为阅读量的增大,优美词句的积累使我的写作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本学期,我有幸成为一名广播通讯员,我认真报道学校和班级发生的各种大事,我的报道多次中稿。在初二时的征文比赛,曾荣获全县一等奖。前不久学校组织的散文比赛,我获得了初三年级组一等奖……我知道这与阅读密不可分。

我不仅会将阅读坚持到底,还要影响身边的同学,让他们爱上阅读。如果学校将"校园阅读之星"的机会给我,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并为同学们作出榜样。如果我没能够被评上,我也决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创造条件,向校园之星学习。

我坚信"阅读"这颗明星在未来一定会熠熠生辉!

家长意见

李鑫平时喜欢读书,每次都能积极完成学校的读书任务。她读书写笔记,善于总结。参加"校园之星"评选后更加积极主动了。

签字:李继贵

班主任意见

李鑫同学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喜欢读书,阅读面广,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符合"阅读之星"的评选条件。

签字:李华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二)

我是育才小学 3·7班的张淋凯,平时我特别喜欢读书,觉得读书就像我最爱吃的口香糖,甜甜的;读书也像我爱喝的牛奶,有营养,味道好,有了书的熏染,就觉得我拥有了自信与快乐。

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会给我读一两个故事,慢慢的我就爱上了读书,《童话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等,都是我喜欢的书籍,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了,每天晚上睡前我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还有平时下课时,我也会捧着书看,全家人都说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随着年纪的成长,我从以前的只会看带拼音的小孩书到现在看《海底世界》《小学生作文》《中国少年儿童读本》等青少年书籍。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我不但积累了很多精彩句段,我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冯老师和王老师的宣传带动下,妈妈也很支持我的阅读爱好,陆续购买了好多书给我,这次暑假每隔几天就带我到图书馆去看书。课外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融汇到课外书籍所获得的知识中去。

虽然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我觉得从书中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后,我将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遨游,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快乐。我"悦"读,我快乐!

张林凯

3·7班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二)

当我像你们一样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活泼开朗,积极上进。我也有许多兴趣爱好,但特别喜欢读书,读各种有益的书。《鲁滨逊漂流记》、《秘密花园》《十万个为什么》都曾与我为伴。

可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却越来越少。直到前年过年回奶奶家时,看见她的床头居然摆着《开国中将》、《科学养生》等书。我随手拿起一本书,一边翻看,一边跟她进行简短的交流。她睿智的回答,开明的见解,令我钦佩不已。要知道奶奶那年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虽然耳聋,可是眼睛不花。她开阔的心胸,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再次震撼了我。我想这一切得益于她的爱好——读书。我要向奶奶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那次从老家回来后,我赶紧去五星图书广场买了好几本书:有陶冶情操的《许我一颗兰慧心》、和《红楼梦》等。

我又在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借书来读。随着去年《甄嬛传》的热播,我对清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借阅了《正说清朝十二帝》、《正说清朝十二妃》、《孝庄太后》、《康熙大帝》、《雍正继位之谜》等等。通过阅读雾 满拦江老师的《其实清朝很有趣》,对清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当同事们讲解历史故事的时候,我也能略知一二了。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5)

1.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

1.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化学史,在很多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辉煌的化学文化。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教学开始就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科技以及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金属和烧制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化学工艺,这些技术的发明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比较多了。如:纳米材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鸟笼、直径为6mm粗尼龙绳、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在讲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我给出了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字年深日久,仍不变色的插图,使学生备感亲切;在讲到《燃料及其运用》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以及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的伟人成就。在《金属和金属材料》这章里,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1.2通过化学课绪论及第三章、第五章的学习,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他们为写一部《圣经》用了三百张羊皮。由于中国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这些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2.把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融入化学教学中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3.把中外先贤德育吏融入化学教学中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事迹。如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等等,结合电厂学生思想实际,重点向他们介绍了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用这些名人轶事启发引导学生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要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4.组织课外活动,使化学增趣添乐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方法。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6)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通常以二战和阿尔及利亚战争为背景,以记忆和身份为主题,描述普通人在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命运。2014年10月,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用记忆的艺术唤起了人类最难以捉摸的命运,揭露了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人的生活”。莫迪亚诺的作品主题意蕴丰富,思想内涵,体现出博大的人文情怀和存在主义关照。叙事手法兼具超现实主义、新小说、荒诞派、细微主义、自我虚构等特征,善于将不同的文学题材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莫迪亚诺式”的风格。

《朵拉・布鲁德》发表于1997年,是莫迪亚诺的代表力作之一,因为其深刻的主题内涵而广受关注。2015年,为了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巴黎市政府决定将十八区的一条街道命名为“朵拉・布鲁德”,并由市长和莫迪亚诺亲自举行了揭牌仪式,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与莫氏大部分作品一样,“寻找”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词,寻找一个人,一段历史,一种命运。叙述者通过对失踪的犹太少女朵拉・布鲁德的调查,还原了1941年至1942年间朵拉一家人的生活和经历,揭露了巴黎被占领时期,纳粹以和维希政府逮捕、屠杀犹太人的事实,其中也穿插了叙述者对自身过往的回忆。作者在这本书里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紧密结合,希望通过书写来对抗遗忘,抵挡时间对历史的侵蚀,对历史、战争、人类命运进行反思。从叙事手法上看,这部小说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最为新颖之处在于同时运用了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中的常见叙事元素,为读者创造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和别样的审美感受。本文将从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三方面对《朵拉・布鲁德》的题材进行解读。

一.侦探小说:犹太少女失踪之谜

莫迪亚诺深受比利时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的影响,对侦探小说情有独钟,他在访谈曾表示侦探小说中的主题,如:失踪、身份问题、失忆、追寻谜一样的过去等等,也是一直困扰着他的主题。他的很多作品也因此在主题和叙事手法上体现了出侦探小说的元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身份常常有着谜一样的过去,总是在寻找某个人、某段记忆甚至自己的身份,总是像侦探那样不断地探寻和调查。他还善于营造出一种侦探小说中常出现的紧张、神秘、迷雾般的氛围。侦探文学元素在《朵拉・布鲁德》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对朵拉的寻找这条叙事主线上。

在这部小说的一开始,叙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份1941年旧报纸上读到了寻找朵拉的寻人启事,朵拉父母留下的住址正巧是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和朵拉有着共同生活的轨迹让叙述者开始了对这个女孩的调查。这个开端包含了侦探小说常见的因素:失踪、疑案和谜团,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侦探小说的体验:叙述者将会发现什么?这个少女是谁?她为什么会失踪?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叙述者和这个少女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她的结局如何?……随后的情节也如侦探小说般发展下去,叙述者成为一个调查者,从寻找朵拉的出生证明开始,通过出生证明上的信息找到朵拉童年生活的地方、了解了朵拉父母的身份和经历;然后找到了朵拉出走前的寄宿学校,还原了朵拉的寄宿生活;通过警察局的档案资料知道了朵拉在距离第一次出走四个月后被送回母亲家,不久又第二次出走,之后被逮捕关押在法国的监狱;最后,朵拉和父母相继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布鲁德一家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纳粹杀害。虽然在叙事时间上作者并没有采取侦探小说那样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打乱时间顺序,中间穿插了诸多叙述者对自身的回忆,但是,最终这个犹太少女失踪的谜团像是被解开了:她出走是因为不堪忍受当时阴森恐怖的氛围,想要反抗扑向她和成千上万犹太人的命运之网,最后她未能幸免,和父母一起惨死于集中营,凶手就是纳粹和法国当局。

在调查的过程中,调查者也像侦探一样,借助证人和证物来追溯朵拉一家的生存足迹,破解谜团。在探寻朵拉搬到奥尔纳诺大街41号的旅馆之前的生活时,叙述者找到了朵拉父母的一个侄女作为证人。通过她的回忆,我们知道了朵拉一家之前住在另外一家旅馆,而不是出生证明上的那个街区,并对朵拉的性格也有所了解:她是个叛逆、独立、渴望爱情的少女。这是朵拉一家生活最直接的见证人,她的回忆解开了部分谜团也制造了新的悬念:朵拉为什么会去上寄宿学校?她的出走是因为她叛逆的性格吗?《朵拉・布鲁德》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资料来推动调查,如照片、报纸、私人信件、警察局档案、行政文件等。朵拉短暂的人生中几个重要的日子都是从这些资料中推断出来的。最后,读者也是通过警察局的档案和看守所的关押犯花名册得知朵拉于1942年9月18日被送到奥斯维辛,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此外,叙事语言也带有明显的侦探推理色彩。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名词性短句以及“我猜”、“我想像”、“假定”这样的间接引语来表现推理的过程。在调查过程中,叙述者通过警察局的一份文件得知朵拉父亲因为犹太人身份被捕后,对他被逮捕的原因和情形进行了思考:“1941年8月20日,巴黎警察封锁了16区,然后传唤了其它区居住的外籍犹太人,其中就有朵拉家居住的第18区,作为前奥地利人的厄耐斯特・布鲁德应该也不能幸免。他是怎么逃过逮捕的?因为他昔日获得的法国二等荣誉勋章吗?我表示怀疑。他的资料卡显示他当时‘被追查’。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他在1941年12月27日就被追查,那么他因为朵拉的失踪去克里昂古街区警察局报案那天警察就不会放他走。那天他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吗?”连续的问句不仅展示了叙述者的推理过程,也制造了新的悬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营造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样疑问排比句文中随处可见,构成了这部作品最明显的语言特征。

作为一个生活在法国的普通犹太家庭,朵拉和他的父母几乎没有留下存在的痕迹,叙述者的整个调查过程就像是在侦破一个少女失踪案,只能从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几张老照片、为数不多的证人、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里找到蛛丝马迹,填补空白,尽力完成这个犹太少女苍白凄惨的人生拼图。

二.历史小说:恐怖的占领时期

一般说来,历史小说指的是以某段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展现历史风貌和发展进程的小说。郁达夫认为:“历史小说是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干,再配以历史背景的一类小说”。传统的历史小说都是描述宏大的历史事件,朔造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但是,随着文学创作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叙事艺术发展和创新,历史小说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叙事时间、情节、主体、题材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规范。叙事时间从线性转变为非线性,小说不再按照历史脉络和编年顺序叙述事件;历史书写的主体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英雄人物转向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体现出对个体存在和生活本身的关注。这些特点在莫迪亚诺的很多小说中都得到了体现,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历史印记。他意识到日常叙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的独特地位,以独特的个体记忆为切入点,用回忆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法国以及普通人的命运。他早期的“占领三部曲”――《星形广场》、《夜巡》和《环城大道》直接指向了德军占领时期的巴黎、犹太人被逮捕和屠杀、走私和黑市等历史。后期的作品中虽然很少直接书写历史,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但是他通过暗示、联想、虚构、回忆等手法营造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氛围。《朵拉・布鲁德》是其所有的作品中历史叙事印记最为深刻的一部。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揭露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选择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犹太少女朵拉及其家人作为切入点,让读者沿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回到1941年至1942的法国,感受德军占领时期的巴黎那阴郁、恐怖的氛围,并通过真实的资料回顾了那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再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在这部小说里,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在讲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莫迪亚诺提到,在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后,他翻阅了被称为“纳粹捕手”的谢尔日・克拉斯菲尔德1978年出版的《法国关押犹太人备忘录》,在1942年9月18日从法国德朗西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34车队的名单里找到了朵拉・布鲁德和她的父亲厄奈斯特・布鲁德的名字,在1943年2月11日的名单里找到了朵拉的母亲塞西尔・布鲁德的名字。莫迪亚诺又通过向警察局索取相关文件和给朵拉的寄宿学校写信,获取了朵拉一家的部分信息。所以,朵拉一家虽然只是在作家“偶然发现的巴黎的某些街道上、郊区的景物上,凝结为几个简单的地址,留下大片的空白、未知和沉默”,但是确有其人、其事。

除了像朵拉一家这样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作品中还提到了好几位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成为纳粹迫害犹太人政策或者战争的受害者。如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罗贝尔・德诺斯,真实历史中的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运动,著书立说反对纳粹主义,凭借记者的身份暗中为抵抗运动提供情报,帮犹太人和抵抗运动的战士伪造证件协助他们逃离法国。1943年他被盖世太保逮捕,最终惨死于捷克的泰瑞新集中营。莫迪亚诺在这部作品中借叙述者之口讲到了诗人死后,他的医生朋友帮他出版了作品,作品的名字正好与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相同,“我”无意间“窃取”了德诺斯的题目。结合莫迪亚诺的《星形广场》的内容和主题,可以看出莫迪亚诺想借此表明他和这位反法西斯英雄之间有着共同的正义感、使命感和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朵拉・布鲁德》还讲述了另外一位法国诗人罗杰・吉尔伯特-勒孔特的遭遇。他的女友是德国犹太人,因为在德国受到歧视和迫害于1935年来到巴黎,但是最后未能逃脱厄运,在自由区被逮捕,诗人也因此而郁郁而终。

为了全面、深刻地展示战争和纳粹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莫迪亚诺在书中还真实再现了两位生活在二战期间德国作家的经历和遭遇:他们一个因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现时的感伤和不满,被纳粹列为可疑分子,战后被苏联士兵误杀;另一个作家是德国军人,占领时期随军来到巴黎,在撰写的战争笔记中流露出对法国人和法国的深切同情,1945年春天战死在柏林。这些独特的个体记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书写了一种别样的历史,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作家的敬意,也更加细腻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引发更为深刻和沉痛的历史反思。

个体回忆离不开集体回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结合起来,通过个体记忆召唤出集体记忆,再现了占领时期犹太人面临的残酷命运。莫迪亚诺将朵拉一家作为占领时期犹太人的典型,对朵拉的调查开启了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体记忆。在这部作品里,作家对1941年至1942年巴黎的犹太人不断恶化的生活处境进行了详实的记叙。首先是1941年秋天针对犹太人的人口统计:“在巴黎,10月2日的报纸公布了法令,犹太人必须去所居住街区的警察局进行人口统计。户主代表全家去申报。为了避免长时间等待,相关的人员将依照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按照下表中的规定的时间去警局……”犹太人就此被贴上标签,建立专门的户籍资料。然后他们被迫戴上屈辱的犹太星:“从(1942年)6月7日开始,犹太人被强制要求佩带黄色的星形标志,所有姓氏以字母‘A’和‘B’开始的犹太人必须自6月2日星期二起,去警局领取星形标志,并在登记簿上签名”,很多犹太人因为没有或者拒绝佩带该标志而遭到逮捕。最后,法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惨烈的一页 ――“冬赛场围捕事件”在这部作品中也得以体现。1942年7月16日至17日,维希政府派出大量的警察,按照名单对犹太人实行大追捕,13000多名外籍犹太人被关押在一个名叫“冬赛场”的自行车赛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最后他们被分别送往集中营,惨遭屠杀,只留下百余名幸存者。对于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宏大的叙事,而是针对个体,采取了碎片化的书写。在朵拉寄宿学校所在的街区,叙事者回忆道:“我们很难相信,1942年7月的一个早晨,在窗户朝着寄宿学校的双48号,警察来抓捕了9个孩子和少年,但是朵拉关押在图海尔……”叙述者青年时期遇到的一个旧货商正好和朵拉住在同一个街区,出生于一个波兰籍犹太家庭,他们谈到二战和占领时期:“他那时18岁。他记得一个周六,警察在圣旺跳蚤市场突击检查,抓捕犹太人,他奇迹般地逃脱了。让他吃惊的是,在便衣警察里有一个女的”。“1942年7月16日,朵拉的母亲,塞西尔・布鲁德在大逮捕中被捕,关押在德朗西”。此外,莫迪亚诺还在这部小说里部分通过偶然发现的一封私人信件再现了集中营生活,小说也因此带有集中营文学色彩。这部小说里随处可见的精确的历史日期和照片、笔录、户籍卡、个人信件等真实资料也增强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作者希望通过对朵拉一家的回忆来对抗遗忘。历史之所以被遗忘,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侵蚀,另一方面是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掩盖了历史事实。莫迪亚诺让读者跟随叙事者和朵拉一起穿过记忆隧道,见证了法国历史那段黑暗、残酷的历史。他说:“我通过写这本书发出一些呼唤,就像灯塔的信号,不幸的是,我对这些信号能否照亮黑夜心存怀疑。但是我总是心存希望”。

三.人物传记:残缺的一生

《朵拉・布鲁德》里也不乏人物传记元素。一方面,传记的目标朵拉・布鲁德是真实的存在过的,作者在书里如实地讲述了朵拉的一生: 她1926年2月25日出生在法国,是具有法国国籍的犹太人,父母分别来自奥地利和匈牙利,一家人生活在巴黎。1940年5月9日,15岁的朵拉在一所教会寄宿学校注册。1941年12月14日她第一次出走,12月31日她父母在《巴黎晚报》刊登寻人启事寻找她的下落。1942年4月17日朵拉回家,之后第二次出走。1942年6月19日她被送往图海尔关押,8月13日被送往德朗西集中营。1942年9月18日她与父亲被同一辆车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1943年2月11日,朵拉的母亲也被从德朗西送往奥斯维辛。作者勾勒出了朵拉的人生轨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留下了太多空白、残缺不全的人生,但是基本符合传记“描述个人生平历史”的定义。另一方面,相对于朵拉,莫迪亚诺则表现为一个传记作者,从1988年偶然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开始,他对“传主”进行了长期、细致甚至是艰难的调查。朵拉16年的短暂人生几乎是不为人所知的,他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莫迪亚诺重返朵拉生活过的地方:童年生活的旅馆、寄宿学校、被关押的监狱,收集与她相关的资料。对缺失和空白的部分做出了假设和想象,尽量完整地还原了朵拉的人生轨迹,将朵拉从历史的漠然和遗忘中拯救出来。正如他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不在这里写这本书,那么1942年2月香榭丽舍大街上,警车里的那个陌生女孩和我父亲就不会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他为朵拉这样的小人物立传,使她成为一个象征,“在巴黎这座城市的记忆中代表着几千个从法国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惨遭杀害的孩子和少年”。此外,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和资料,记叙了历史事实,整体上符合传记“纪实”的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朵拉・布鲁德》中交织着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元素。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简单地将其定性为上述三种文学题材的某一种。作者在结尾处也以自己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了解构:“我一直不知道她第一次出走的冬天的那几个月和再次出走的那个春天的那几个星期怎么度过的?躲在哪里?和谁在一起?这是她的秘密。一个可怜而又珍贵的秘密,刽子手、警察局的法令、占领时期所谓的当局、拘留所、营房、集中营、历史、时间――这玷污你、毁灭你的一切――都将无法从她那里偷走这个秘密”。作为侦探小说,这部作品里仍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作为传记,朵拉的一生仍然留有很多空白,人物形象是模糊不清的; 作为历史小说,作者又从未正面对历史事件做详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正是这种游走于不同文学题材边缘的创作方式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产生多元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而莫迪亚诺对不同文学流派叙事艺术的兼收并蓄,将不同的文学题材交织融合体现了他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也构成了莫氏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Modiano,Patrick. Dora Bruder[M].Paris:Editions Gallimard,1997.

[2]黄泽新、宋安娜.侦探小说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3]马振方.历史小说三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18-

124.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7)

曹健雅同学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爱好广泛,做事执着,有毅力,是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家长意见

在家庭生活中,她懂得尊敬父母,关心体贴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她总能替父母做一些收拾碗筷、清洁整理,甚至买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她从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从不挑吃挑穿,不贪慕虚荣,从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是父母眼中的好孩。

签字:曹太平

班主任意见

曹健雅同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符合"文明之星"的评选条件。

签字:李华

文明之星事迹材料(二)

我叫王琳博,今年 7 岁,是市一小一( 4 )班的学生。我的爱好是:读书、旅游、讲故事和听故事,爱做手工。

还长着一颗好奇心,总爱问为什么。

我的优点是讲文明、有礼貌、讲卫生。在校园里或校外,

我不随地扔垃圾,在学校看到有小朋友乱扔垃圾,我会劝告他不要乱扔垃圾。我乐于助人,班上小朋友忘带笔或橡皮,我会高兴地借给他们。我还拾金不昧,捡到钱或东西的时候,我就交给班主任或少先大队。我还是一名富有爱心的阳光男孩,学校组织捐款活动,我积极捐出我的爱心,在上学的路上,看到盲人,我会把我的零钱捐给他,看到盲人笑了,我也很高兴!

当然了,我也有缺点,不过我以后会改正的!

王琳博,加油!

201*年 3月 1日

文明之星事迹材料(三)

陆奕全今年8岁了,是我班的一名小学生,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他逐步感受到了学校里的文明气息,牢记了学校的文明礼仪常规,成长为一名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

在学校里,他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乐意做老师的小助手,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不在楼梯上追逐打闹,轻上楼,靠右行;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不大声喧哗、乱丢杂物;不在墙上蹬踢、乱画;不在校园黑板报、课桌处乱涂乱画,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他开朗大方,热情友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总能和每一个同学和谐相处,开心地和小伙伴游戏玩耍,善于交朋友,也喜欢交朋友。

校门外他一样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放学后,总是按时回家,不让父母担心;主动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已经学会了摆放碗筷、扫地、烧水等简单的家务劳动;自觉养成了文明节俭的好习惯,从不浪费一度电,一滴水,甚至是一粒米;他还学会了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把自己的房间料理的干干净净,每个周末都会主动整理自己的玩具;每天下午作业后都会把自己的书包和其他学习用品整理好。大家都夸他是个爱干净讲卫生的同学。

他还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晚上都会和妈妈一起看书学习,有时候还喜欢把自己看过的、听过的故事讲给家长和小朋友听。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人人都文明一小步,我们的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即便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文明的种子已在孩子的幼小心田里扎根、发芽,我想未来会成长为茂密的文明长青树。会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文明之星事迹材料(四)

申依晴同学是 202 班的班长,在各位老师的孜孜教导下,申依晴同学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勤学乐知、助人为乐、热爱劳动之外,还是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貌、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申依晴同学每次见到师长都能主动立正、敬礼、向老师问好;她带领全班同学讲文明、懂礼貌,保护班级环境卫生、不说脏话,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帮助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她见到亲戚邻居等会用文明礼貌用语打招呼,展示了小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风范;在家中,她孝敬姥姥、姥爷,经常给他们捶背、挠痒痒,她心疼爸爸妈妈,能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申依晴同学除了自己不说脏话、不打闹、保护环境、爱护公物以外,还能帮助纠正少数同学的不文明行为。有一次,做课间操后,有同学去摘校园里小树的叶子,她马上制止,并给他们讲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危害,还给他们说:"你摘了小树的叶子,小树会疼的呀!"在她的带领下,最后大家达到一致意见:爱护环境,保护小树苗,争做环境文明的小卫士!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8)

二、活动宣传发动

1、在1月14(周五)的班主任会议上布置寒假社会实践任务,请班主任抽时间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活动方案,并指导贯彻。

2、各班班主任在1月17日确定寒假实践主题和分组名单,并组织各组召开会议,商讨活动细节。

三、活动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或按居住地域由5—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可以不按班级组织)

2、必须完成的实践活动:

(1)“节日小报”展示活动(手抄报的形式)

每个学生要以春节、元宵节为主题自编自创“节日小报”。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收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在心中积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意识。

(2)“公益之星”评选活动(必须要有数码照片)

社区募捐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为孤寡患病老人和残疾人做好事献爱心、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目的是引导同学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

(3)“小记者、小编辑”评选活动(必须要有稿件)

长沙市教育局与晨报社,强强联手,共同出版《少年报》报纸由中小学生自行策划、采访、撰稿、编辑和制作。我校负责“小记者、小编辑”的选送推荐工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眼来观察社会,用自己的笔记下小故事,积极参加这项选送活动。

3、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社会参观活动

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等),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保护城市河流河、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

中学生对压岁钱收支的调查与研究

了解父母工作的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3)科技小作品

看一次科普影视、读一本科普书籍、撰写一个发明提案或制作一件小发明作品。将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科技动态介绍给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的科学知识,倡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和。

(4)济困助学行动

参与爱心捐赠。少打一次的,少买一本闲书,少吃一次零食,节约零花钱,奉献点滴爱心,用春风般的关爱来帮助暂时贫困的学友。

3、注意事项

(1)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开展跨区的活动。

(2)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3)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6)保障安全,严防意外:各班级要提前认真做好活动期间的安全教育,认真制定落实好安全纪律。确保学生安全,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7)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与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好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总结评比

(1)各位同学要认真填写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表必须盖章。准备好“节日小报”、“公益之星”和“小记者、小编辑”的推选材料,并附带证明材料(一定要有数码照片),班主任先把评选证明材料交给年级组初评,再由年级组交给教育处进行总评。

(2)2月18日各年级组先评选出10副优秀学生作品,再由教育处推选出5副优秀的“节日小报”参加开福区最佳作品的评选活动。

(3)各年级组长在2月18日前把所有参选“小记者、小编辑”名单、事迹材料和稿件到教育处交进行参评。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9)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营造良好的数学阅读氛围,可以让阅读的意识渗入学生的心底。例如我在教室里的墙报上开创一块数学墙报,墙报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内容有“知识园”“趣味园”“故事园”“思考”“想一想”“智慧的火炬”“数学园地”“数学之窗”“数学苗圃”等,我把这些板块分小组承包给学生,让学生把阅读中认为重要的,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或者是一些学习的小经验都记在小卡片上,再贴在这里;或者轮流制作一些小卡片贴在这里,每张小卡片上都写上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大家一起来动动脑筋,几天后卡片小主人再公布正确答案;或者把阅读中搜集到的有趣的数学故事,都放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平台,起到互相欣赏,互相鞭策,互相激励的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慢慢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与生共读,让阅读成为习惯

美国最佳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提出“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他认为“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为了做好学生走进书籍世界的引路人,我经常在教室里和他们一起认真地阅读。买新书了,我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们——我的书橱里又多了几个新朋友……经过一段时间,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生课桌上的书渐渐丰富起来。孩子们的转变也深深地影响了父母。不少家长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另一种阅读方式——亲子共读。我在班里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将自己心爱的读物带到教室,班级图书角的书是动态的,新书被不断地带来,而学生阅读过的“旧书”则被定时清理出来,由学生带回去或者捐给希望小学。学生在早读课背完一定的内容就拿出课外书读,做完作业也拿出书看,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更是学生徜徉书海最快乐的时光。

三、结合课堂,体验阅读乐趣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10)

当前中学生中不少人属“追星族”成员,他们把影星、歌星的名字可以说出一大串,每天嘴上谈的是“星”的趣闻轶事,身上着装模仿的是“星”的装束。但对于科学家,他们却说不出几个名字,对科学家的方方面面,更是一无所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电视、电影、杂志、画刊中频频露脸的都是这些影星、歌星,而极少向这些天真的学生介绍科学家。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了解科学家,科学家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不起来。

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例如,当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的生平,介绍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介绍他一生对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还指出,法拉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重视实验,他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等。法拉第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称颂。通过介绍,同学们既了解了法拉第,也从中学到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如: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最好材料,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才找到了磁生电的方法;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但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经历了多次失败,花费了十年心血,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才把电学中的三个量U、I、R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即I=UR。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材料”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初中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大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掌握的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阅读材料”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如在热学部分,“阅读材料”介绍了历史上对“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后知道了历史上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即“热质说”;另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热质说”这种违背事实的观点,曾一度被人们所承认,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热”不是一种物质,从而否定了“热质说”,为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逻辑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回顾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开拓精神方面的教育。

不同内容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热机发展史”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实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物理学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辨证唯物主义。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的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本银行大楼的日光镜,近到常看的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读书小明星事迹材料篇(1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58-01

一、利用“阅读材料”树科学家形象,学科学家精神

当前中学生中不少人属“追星族”成员,他们把影星、歌星的名字可以说出一大串,每天嘴上谈的是“星”的趣闻轶事,身上着装模仿的是“星”装束,但对于科学家,他们却说不出几个名字,对科学家的方方面面,更是一无所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电视、电影、杂志、画刊中频频露脸的都是这些影星、歌星,而极少向这些天真的学生介绍科学家。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了解科学家,科学家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不起来。

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如: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最好材料,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找到了磁生电的方法: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但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经历了多次失败,花费了十年心血,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才把电学中的三个量U、I、P,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即I=U/R。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材料”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中学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

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阅读材料”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如在热学部分,“热的本质”介绍了历史上对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知道了历史上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即“热质说”;另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热质说”这种违背事实的观点,曾一度被人们所承认,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热”,不是一种物质,从而否定了“热质说”。为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逻辑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

近年来,寓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值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的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本银行大楼的目光镜,近到常看的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在介绍“阅读材料”中的,“静电复印”时,我特意把复印机里里外外做了仔细的观察,弄清了复印机各个部分的位置、形状、作用,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课堂上我既结合静电原理讲清了静电复印机的原理,又给学生讲了使用复印时的注意点,我在讲“海市蜃楼”和“沙漠蜃景”时,把光的全反射规律结合进去;在讲“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时,把回声知识融进去。从“阅读材料”中,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阅读材料”中讲的物理知识并不深奥,但使学生感到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物理实践活动。在学校,老师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学生总要利用课外时间,三三两两在教室,到实验室重新操作,仔细观察。在家中,学生找日用品作材料,亲自动手做课本上、习题中介绍的小实验。如:把缝衣服的钢针磁化后做成指南针;用铅笔芯做滑动变阻器,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和电阻的关系:利用音乐生日卡上的闪光二极管做单向导电实验;还有制作潜望镜、小天平……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利用阅读材料,可以扩大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