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0:53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1)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是,笔者发现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与课标要求相距甚远,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诸多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亟须我们老师的培养和指导。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巧列书单,点燃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老师所说,“我读书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准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让小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其实小学生判断好书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自己对这本书有没有趣,它能不能深深地吸引自己往下读。只有感到这本书有趣了,小学生才会继续读,甚至反复读。笔者所在学校的图书资源尚算丰富,且每周每个班级也有固定的借阅时间。但是,通常学生借书完全是自主选择的,老师对学生如何借阅缺少指导。一次,笔者发现班上一位学生在看一本《古希腊神话》,经过交流发现他看这本书时不仅看得吃力而且看过之后还不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件事引发了笔者给学生开列一份符合他们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的书单的想法。于是,笔者首先找学生聊天,了解他们阅读的兴趣点,把握他们喜欢的书的类型。然后到到图书馆去翻阅各类书籍,结合阅读训练的要求确定图书馆里有哪些书是既有趣又适合班上学生阅读的,开列书单。因为书单上列出的书是事前根据调查确定的,基本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在图书馆里又能借阅到,学生的借书积极性很高,由此带动了班级的阅读气氛。当然,这份书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适时调整。笔者在调整书单时,会对书单上已有的书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帮忙鉴定一下这些书是否有趣,给书评个星级,五颗星为最高,星级高的书一般会继续列入书单,星级低的书则会退出书单。对于要增加的一些新书则是先找几位学生当“试读员”,他们满意后才作为“新书推荐”列入书单。笔者觉得,如果能长期坚持这么做的话,学生的阅读兴趣必然会持续高涨。

二、师生共读,营造阅读氛围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删减一些机械的、无意义的抄写作业,而增加了一项软性作业――阅读。如减少了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因为这项作业很多学生都是从专门的好词好句好段书中摘抄出来的,不是自己看书所得,意义不大。考虑到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午都是很早到校,所以,笔者规定:全班学生每天中午看书半小时。为了营造阅读氛围,笔者带头执行,每天中午准时到班上和学生一起阅读,不论自己多忙,只要看书的时间一到,每个人都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书来阅读。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学生慢慢养成了午间阅读的习惯。笔者在自己阅读的同时,还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书推荐给学生。电视剧有剧透,我们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来一点书透,以此来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能会想,原来老师也读过这本书,我也要去读读,看看这书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同时老师生动精彩的推荐话语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师生共同阅读完之后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将阅读效果的检查融入读书交流之中,既可发现学生理解偏颇之处,又可以舟过无痕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点拨,可谓一举多得。这种做法如果能在全校推广,一定有助于学校阅读氛围的形成。

三、巧用资源,拓宽阅读形式

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0万字以上,如果仅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这目标很难达成,且让农村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书或是订阅报刊更是困难重重。为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到电脑室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或是拓展阅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第八组课文时让学生上网搜索德国、泰国等异域风情的资料,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还可以利用班级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电子书籍或是投影纸质书籍,扩大阅读受众群。为了丰富阅读形式,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新的阅读形式――有声阅读。那些谱了曲的古诗、优美的课文朗诵或是童话、名著的有声读物等都是有声阅读的重要来源,在午休时间播放给学生听,既缓解了学生用眼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新的阅读兴趣。另外,笔者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每天必须要带一本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些工具书除了在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的时候使用外,笔者还赋予学生另一项任务。没事的时候多翻翻字典,看看词条,理解下词条的意思,通过这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其实有些词条还是很有意思的,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既是在培养他们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是增加阅读量的一种手段。

四、授之以渔,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好精读、略读和浏览。”为了训练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阅读技能,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向学生出示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语句优美的、思想内容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文章,笔者建议学生调用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精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者鼓励学生在有所感想之处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哪怕仅仅是一个“好”“精彩”,强调感想的重点是“有感而发”。在品词析句之后还会鼓励学生多诵读,以丰富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对浏览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读新闻类、背景介绍类的材料进行,因为这类材料表达清晰有条理,易于把握重点。如,笔者精心挑选新闻材料,让学生从新闻标题入手,大致了解新闻的主要方面,之后再快速地扫视新闻的正文部分,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口述主要信息的方式来检查提取关键信息的效果。对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浅显的故事、童话等,笔者则是建议学生采用略读的方法。因为此类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轻松,阅读目的多是获得阅读的。如果以上的阅读训练方法能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自然会慢慢地提高。

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量,首先得从“趣”字入手,然后多方面出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当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时,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也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2)

蒙xx同学入学近六年来,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关心时事政治,在红领巾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热爱集体,主动为集体服务,在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班长,担负起了管理班级的重任。她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带动同学,以刻苦学习的心态感染同学,以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服务同学。所以班级呈现了团结、自律、乐学、创新的风貌,多次被评为校良好班集体。作为大队委员,她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协助大队辅导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少先队的组织里,她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更是用自己的才能为全校同学服务。去年暑假,她还代表所有队员参加了在奉化举行的红领巾少年梦夏令营活动,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在假期里,她积极参加学校及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还组织同学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她还是一个勤学睿智的学生,年年被评为学校十星级队员。课外,她博览群书,她的习作多次发表在报纸、杂志,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等。她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奋发图强,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

总之,潘蒙xx同学不愧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少年,不愧为美德少年的典范。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二)

我是来自xx班的xx,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大家给我的评价是自强自立、乐观向上、勤奋好学。从小,爸爸妈妈就特别注意培养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总是抢着去做,洗碗、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现在爸爸妈妈出去了,从不是担心我是父母的小帮手。

我虚心好学、勤奋刻苦,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遇到困难勇于攻克。记得我刚学舞蹈时,要练基本功很辛苦,时常腰疼腿酸,爸爸妈妈看着心疼,劝我放弃,虽然那时我才五岁,但是我仍咬牙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如今我已经获得了获得了儿童舞蹈十级证书,还多次参加学校的汇报演出。自强不息的信念时刻激励着我,在舞蹈上不仅如此,在其他学习上也是这样。每学期我都被评为满星级队员,多篇作文分别在《师生》、《萤火虫》杂志上发表或获奖;线描画《美丽的家园》获全国少儿书画大赛银奖,并在《荧火虫》杂志发表;《水彩画》获全国少儿书画金奖;软笔书法在《全国中小学书画比赛》中获书法三等奖;软笔书法六级证书;硬笔书法十级证书;钢琴五级证书

几年来,我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我深深明白,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应该戒骄戒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优秀少先队员。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三)

黄xx是城区中心学校xx班的宣传委员,性格活泼开朗,尊重师长,待人礼貌,孝顺父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乖女。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3)

蒙xx同学入学近六年来,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关心时事政治,在红领巾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热爱集体,主动为集体服务,在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班长,担负起了管理班级的重任。她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带动同学,以刻苦学习的心态感染同学,以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服务同学。所以班级呈现了团结、自律、乐学、创新的风貌,多次被评为校良好班集体。作为大队委员,她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协助大队辅导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少先队的组织里,她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更是用自己的才能为全校同学服务。去年暑假,她还代表所有队员参加了在奉化举行的红领巾少年梦夏令营活动,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在假期里,她积极参加学校及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还组织同学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她还是一个勤学睿智的学生,年年被评为学校十星级队员。课外,她博览群书,她的习作多次发表在报纸、杂志,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等。她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奋发图强,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

总之,潘蒙xx同学不愧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少年,不愧为美德少年的典范。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二)

我是来自xx班的xx,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大家给我的评价是自强自立、乐观向上、勤奋好学。从小,爸爸妈妈就特别注意培养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总是抢着去做,洗碗、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现在爸爸妈妈出去了,从不是担心我是父母的小帮手。

我虚心好学、勤奋刻苦,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遇到困难勇于攻克。记得我刚学舞蹈时,要练基本功很辛苦,时常腰疼腿酸,爸爸妈妈看着心疼,劝我放弃,虽然那时我才五岁,但是我仍咬牙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如今我已经获得了获得了儿童舞蹈十级证书,还多次参加学校的汇报演出。自强不息的信念时刻激励着我,在舞蹈上不仅如此,在其他学习上也是这样。每学期我都被评为满星级队员,多篇作文分别在《师生》、《萤火虫》杂志上发表或获奖;线描画《美丽的家园》获全国少儿书画大赛银奖,并在《荧火虫》杂志发表;《水彩画》获全国少儿书画金奖;软笔书法在《全国中小学书画比赛》中获书法三等奖;软笔书法六级证书;硬笔书法十级证书;钢琴五级证书

几年来,我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我深深明白,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应该戒骄戒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优秀少先队员。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三)

黄xx是城区中心学校xx班的宣传委员,性格活泼开朗,尊重师长,待人礼貌,孝顺父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乖女。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4)

教龄:11年

现任  三   年级  语文教师

内心感言:

作为教师,我总在思量:怎样才能在学生心里种下美德的种子,让他们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事迹材料:

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陈村镇青云小学张海珠老师个人事迹

参加工作以来,张老师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最前线。因为她深爱着教育事业,所以希望自己有能力让她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需要拼搏。因此,她不仅自己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还不断给学生注入拼搏的勇气,让孩子们明白拼搏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是应该用一生的力量去做的事。

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需要自信。张老师总是用鼓励的语言,找孩子们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们参加第二课堂,为他们挖掘自信的源泉。在张老师的班里有个叫小群的男孩子,他不认识字,又懒,还很喜欢去捉弄别人。每次课前都能听到关于他的事:"老师,小群又拿我的笔了。""老师,他摸我屁股了。"……每次听到这些,张老师都会批评小群并且耐心教育他,可无论怎样教育都无济于事。后来,张老师安排他扫地,没想到,他居然每天都做得很好。看到这,张老师觉得机会来了,便表扬了小群,没想到他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对班里的事更关心了。

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需要坚持。每当孩子们气馁的时候,张老师总会给他们加油鼓劲,让孩子们为自己的美丽绽放而坚持下去。

张老师就是这样,教孩子们用拼搏,用自信,用坚持为自己盛开一朵美丽的花,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一种明亮的色彩。

姓名:xx

教龄:6年

现任  二  年级   语文   教师

内心感言:

我的学生因为有了我而快乐,我的生命因为有了学生而精彩。倾心关注稚嫩的童心,细心倾听期盼的心声,精心呵护放飞的童真。

事迹材料: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陈村镇青云小学马燕媚老师个人事迹

她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学生要真情实感,富有爱心。正是拥有这个信念,她从未放弃对工作的热爱,尽职尽责,勇于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向着新课标"脊柱、合作、探究"的模式摸索、学习,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各种设备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大胆承担学校的公开课等活动。

作为班主任,她一直实行科学民主管理,优化管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面调控。每天都坚持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她刚踏入三尺讲台的第三个年头,班上有个成绩不错的同学,但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经常不按时交作业,而且有抄袭作业的情况。他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在班级里不怎么和其他同学交流,在老师面前也总是有上句没下句的。于是每天她都换个话题跟学生聊天,经过反复地沟通、了解,不但解决了他抄袭作业的情况,而且发现他慢慢变得乐意和班级同学沟通了,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

任现职以来,她任教的班级每个月都被评为星级班级;2012学获顺德区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大赛陈村镇初赛低年级组一等奖;2013学年获陈村镇小学语文试题设计(二年级)评比一等奖;2013学年获陈村镇小学品德教师教育故事演讲比赛二等奖;2015学年撰写的教学论文《放慢脚步 品读朗读之美》和《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有效训练》均获区三等奖。

姓名:xx

教龄:14年

现任  一   年级    语文     教师

内心感言:

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佳方法是赞赏、鼓励、欢喜和纠正。

事迹材料:

教尺丈量出公平与关爱

——青云小学梁棣华老师个人事迹

梁棣华老师,爱岗敬业,认真履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她能抓住一切机会对孩子们开展感恩教育。如:利于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让小朋友做张贺卡送亲人。春游鼓励孩子买份礼物表孝心等。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帮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

她能创设机会让每个孩子能自信的展现自己。小学生,培养自信心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信心,那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她能利用六一文艺表演让全班同学一起上舞台大显身手。

她能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善于微信、QQ等通信方式让家长上存孩子在家帮忙做家务,勤奋学习,关爱家人的视频和图片,其他家长和孩子能取长不短,共同进步。

由于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她任教的班级每个月都被评为星级班级,多篇教育论文和教学论文获省级、区级奖励,多次被评为"陈村镇优秀班主任",2014年被聘为"陈村镇学科中心教研员"……

xxx

教龄:15年

现任 五 年级 数学  教师

内心感言:

对我而言,学生的喜爱是一份珍贵的荣誉,更是永远的激励。好好教书,潜心育人,坚定信念,永不懈怠,这是我的职业追求,更是我的职业使命。我会秉承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的信念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奔。

事迹材料:

从教16年来,梁绮娟老师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校为家,忠于职守。工作上扎扎实实,勤勤恳恳,顾全大局,教学成绩显著。(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十几年如一日,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呵护她们的成长,帮助她们成才。表现出一名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她觉得教育的范畴里除了自爱,更重要的是去爱别人。作为教师,她觉得着力点就是爱学生。她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她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十六年来,她当过班主任,做过数学科科组长。她始终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母爱。她的数学课,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她的课,作业最少,她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好。有时她把爱心转化为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她把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严,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她的课,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不思考的,没有迟到的……她的课,学生爱上!

为了关爱和转变特殊生,梁老师老师与孩子、家长打成一片,通过家校合作,很多特殊生在她细微处的关爱下成了她的知心朋友,她的爱心是真诚、宽容和坦诚,她赢得了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心。她还因势而导,在学生中把爱心传递。同学们困难之际的相濡以沫,孝敬长辈,尊老爱老。她的班级充满温情,她的学生传递着爱心。课堂中,她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做到融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她的课因学生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前卫而精彩。

xxx

教龄:20

现任  五年3班语文教师

内心感言: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激励着肩负神圣使命的我在教育岗位无怨无悔地勤恳耕耘。

事迹材料:

只拣儿童多处行,三尺讲台写春秋

甘爱仪是青云小学的副校长,她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关爱学生,遵循教育规律,敢于创新,致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师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甘校长用爱心塑造学生的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她和蔼可亲,总是保持微笑,平易近人,关爱学生,潜移默化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 "学习争章"、"辩论赛"、"故事会"、"好书推介擂台赛"、"我是小小书法家"、"精彩课本剧"等新颖、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她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班级掀起了好读书、乐读书的热潮,阅读能手、小作家脱颖而出,刘燕燕同学荣获陈村镇"学法守法"征文大赛第一名。

她的课堂教学特色:有趣、创新、简约、高效,学生们都喜欢上她的课。她知识渊博,她的课堂是活力的给人以启发的课堂,比如:她上完《刷子李》一课,引导学生看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给学生讲《俗世奇人》中《泥人张》的故事,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得到启发。

她是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总能不断带给大家快乐,用幽默代替批评,同学走神了,她不会直接点名批评,而会说:"某某小组有个同学喜欢云游四海,他的心估计已经到了America or Canada ,值得庆幸的是,人还在我们的课室。"全班同学大笑,分心的同学马上醒悟过来了。她也会适时表扬和鼓励:送给答题动脑筋的同学——"你的想法最有创意!";赠给朗读投入的学生——"你读得太有感情了!";给积极思维有新意的学生——"你的见解很独特!"给写作进步的同学——"瞧你这枝生花妙笔把校园写得多美呀!""欣赏你的作品,简直就是享受!"……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只拣儿童多处行,三尺讲台写春秋"就是甘爱仪老师的真实写照,她觉得:只要是跟学生在一起上课、学习,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姓名:xxx    教龄:35年      现任四年级(3)班的语文教师

内心感言: 育人之路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事迹材料:

爱生如子,悉心栽培

冯九妹老师一如既往以满怀真诚对待教育事业,在教育这片热土上用良心、爱心对待学生,对待家长。积极协助班主任搞好班务工作,经常同班主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表现的情况,共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

冯老师热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化他们,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她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栽培他们,转化他们,因材施教。 有一次,周桂宜的父母对冯老师说:"冯老师,周桂宜身体很弱,动不动就感冒,为了让她少生病,不影响她的学习,我不想让上体育课"面对这样的情况,冯老师没有正面地回答她妈妈的问题。只是说:"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从小德、智、体全面发展,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坚强的意志,提高竞技水平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劳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的妈妈终于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以后,周桂宜同学在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美术、手工制作等比赛中都获得许多奖,还评为镇的"三好学生"成为学校全面发展的学习标兵。

冯老师从教30多年来,工作兢兢业业、积极进取,曾多次被评为镇的"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

姓名:xx      教龄:27年      现任六年级(4)班的语文教师

内心感言: 为人师表,痛并快乐着。也曾有失落和彷徨,但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她坚持了下来。她深信: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成就学生,就是成就自己。

事迹材料:

用阅读为生命奠基

每一届学生,她都会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由浅入深。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要背诵唐诗,每个人都要过关。不只是学生读,她还和学生们一起读,饭前、睡醒午觉之后,都是全班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再加上每周一次的阅读分享会,大家坐在一起,谈自己阅读的收获、感受以及困惑。阅读经典能纯净孩子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长此以往,学生们受益非浅。人们发现,她的学生有这样的特点:不怕作文且谈吐不凡。

美国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话虽如此但又有谁能持之以恒呢?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在纷繁的班级工作中,课外阅读是何其珍贵!学生们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大量的课外阅读打下的精神底色。

遇见最美的自己

在她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都是夜空最闪亮的星。她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第二课堂。班级学生在各项活动的人数多,获区、镇奖励的学生人数率高,看着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而露出的微笑,她也笑了!难怪有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是四海为家的蒲公英,离家千里、四处漂泊。在孤独迷茫时,我幸运地遇见了你,也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感谢有你,用阅读为生命奠基;感动有你,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生命因你而精彩。

附最近的成绩:2016年她撰写的论文《练武强身,习武修心》获广东教学学会二等奖。撰写的语文教学论文《创设情境  诱感共鸣》和《引源头活水之创新阅读》获区三等奖;2014年度评为佛山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15年2月辅导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华人少年作文获一等奖;辅导学生《开学第一课"乘着梦想的翅膀"》观后感主题征文2人分别获顺德区教学研究室一、二等奖。2016年辅导学生参加镇法律征文比赛获三等奖。

xx

教龄:18年

现任 三、五 年级  音乐 教师

内心感言:

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愿意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化作一缕阳光,使每一粒种子在充满正能量的浸润中萌芽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事迹材料:

以童心童趣与孩子们同处

——青云小学廖友弟老师个人事迹

廖友弟老师,教龄比孩子们的年龄还要大好多,但是她却保持着一颗童心,教育教学工作总能从儿童思维视角出发,见解独到,充满童趣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喜欢跟她呆在一起。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5)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通常以二战和阿尔及利亚战争为背景,以记忆和身份为主题,描述普通人在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命运。2014年10月,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用记忆的艺术唤起了人类最难以捉摸的命运,揭露了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人的生活”。莫迪亚诺的作品主题意蕴丰富,思想内涵,体现出博大的人文情怀和存在主义关照。叙事手法兼具超现实主义、新小说、荒诞派、细微主义、自我虚构等特征,善于将不同的文学题材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莫迪亚诺式”的风格。

《朵拉・布鲁德》发表于1997年,是莫迪亚诺的代表力作之一,因为其深刻的主题内涵而广受关注。2015年,为了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巴黎市政府决定将十八区的一条街道命名为“朵拉・布鲁德”,并由市长和莫迪亚诺亲自举行了揭牌仪式,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与莫氏大部分作品一样,“寻找”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词,寻找一个人,一段历史,一种命运。叙述者通过对失踪的犹太少女朵拉・布鲁德的调查,还原了1941年至1942年间朵拉一家人的生活和经历,揭露了巴黎被占领时期,纳粹以和维希政府逮捕、屠杀犹太人的事实,其中也穿插了叙述者对自身过往的回忆。作者在这本书里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紧密结合,希望通过书写来对抗遗忘,抵挡时间对历史的侵蚀,对历史、战争、人类命运进行反思。从叙事手法上看,这部小说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最为新颖之处在于同时运用了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中的常见叙事元素,为读者创造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和别样的审美感受。本文将从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三方面对《朵拉・布鲁德》的题材进行解读。

一.侦探小说:犹太少女失踪之谜

莫迪亚诺深受比利时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的影响,对侦探小说情有独钟,他在访谈曾表示侦探小说中的主题,如:失踪、身份问题、失忆、追寻谜一样的过去等等,也是一直困扰着他的主题。他的很多作品也因此在主题和叙事手法上体现了出侦探小说的元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身份常常有着谜一样的过去,总是在寻找某个人、某段记忆甚至自己的身份,总是像侦探那样不断地探寻和调查。他还善于营造出一种侦探小说中常出现的紧张、神秘、迷雾般的氛围。侦探文学元素在《朵拉・布鲁德》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对朵拉的寻找这条叙事主线上。

在这部小说的一开始,叙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份1941年旧报纸上读到了寻找朵拉的寻人启事,朵拉父母留下的住址正巧是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和朵拉有着共同生活的轨迹让叙述者开始了对这个女孩的调查。这个开端包含了侦探小说常见的因素:失踪、疑案和谜团,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侦探小说的体验:叙述者将会发现什么?这个少女是谁?她为什么会失踪?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叙述者和这个少女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她的结局如何?……随后的情节也如侦探小说般发展下去,叙述者成为一个调查者,从寻找朵拉的出生证明开始,通过出生证明上的信息找到朵拉童年生活的地方、了解了朵拉父母的身份和经历;然后找到了朵拉出走前的寄宿学校,还原了朵拉的寄宿生活;通过警察局的档案资料知道了朵拉在距离第一次出走四个月后被送回母亲家,不久又第二次出走,之后被逮捕关押在法国的监狱;最后,朵拉和父母相继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布鲁德一家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纳粹杀害。虽然在叙事时间上作者并没有采取侦探小说那样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打乱时间顺序,中间穿插了诸多叙述者对自身的回忆,但是,最终这个犹太少女失踪的谜团像是被解开了:她出走是因为不堪忍受当时阴森恐怖的氛围,想要反抗扑向她和成千上万犹太人的命运之网,最后她未能幸免,和父母一起惨死于集中营,凶手就是纳粹和法国当局。

在调查的过程中,调查者也像侦探一样,借助证人和证物来追溯朵拉一家的生存足迹,破解谜团。在探寻朵拉搬到奥尔纳诺大街41号的旅馆之前的生活时,叙述者找到了朵拉父母的一个侄女作为证人。通过她的回忆,我们知道了朵拉一家之前住在另外一家旅馆,而不是出生证明上的那个街区,并对朵拉的性格也有所了解:她是个叛逆、独立、渴望爱情的少女。这是朵拉一家生活最直接的见证人,她的回忆解开了部分谜团也制造了新的悬念:朵拉为什么会去上寄宿学校?她的出走是因为她叛逆的性格吗?《朵拉・布鲁德》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资料来推动调查,如照片、报纸、私人信件、警察局档案、行政文件等。朵拉短暂的人生中几个重要的日子都是从这些资料中推断出来的。最后,读者也是通过警察局的档案和看守所的关押犯花名册得知朵拉于1942年9月18日被送到奥斯维辛,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此外,叙事语言也带有明显的侦探推理色彩。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名词性短句以及“我猜”、“我想像”、“假定”这样的间接引语来表现推理的过程。在调查过程中,叙述者通过警察局的一份文件得知朵拉父亲因为犹太人身份被捕后,对他被逮捕的原因和情形进行了思考:“1941年8月20日,巴黎警察封锁了16区,然后传唤了其它区居住的外籍犹太人,其中就有朵拉家居住的第18区,作为前奥地利人的厄耐斯特・布鲁德应该也不能幸免。他是怎么逃过逮捕的?因为他昔日获得的法国二等荣誉勋章吗?我表示怀疑。他的资料卡显示他当时‘被追查’。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他在1941年12月27日就被追查,那么他因为朵拉的失踪去克里昂古街区警察局报案那天警察就不会放他走。那天他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吗?”连续的问句不仅展示了叙述者的推理过程,也制造了新的悬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营造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样疑问排比句文中随处可见,构成了这部作品最明显的语言特征。

作为一个生活在法国的普通犹太家庭,朵拉和他的父母几乎没有留下存在的痕迹,叙述者的整个调查过程就像是在侦破一个少女失踪案,只能从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几张老照片、为数不多的证人、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里找到蛛丝马迹,填补空白,尽力完成这个犹太少女苍白凄惨的人生拼图。

二.历史小说:恐怖的占领时期

一般说来,历史小说指的是以某段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展现历史风貌和发展进程的小说。郁达夫认为:“历史小说是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干,再配以历史背景的一类小说”。传统的历史小说都是描述宏大的历史事件,朔造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但是,随着文学创作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叙事艺术发展和创新,历史小说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叙事时间、情节、主体、题材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规范。叙事时间从线性转变为非线性,小说不再按照历史脉络和编年顺序叙述事件;历史书写的主体从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英雄人物转向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体现出对个体存在和生活本身的关注。这些特点在莫迪亚诺的很多小说中都得到了体现,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历史印记。他意识到日常叙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的独特地位,以独特的个体记忆为切入点,用回忆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法国以及普通人的命运。他早期的“占领三部曲”――《星形广场》、《夜巡》和《环城大道》直接指向了德军占领时期的巴黎、犹太人被逮捕和屠杀、走私和黑市等历史。后期的作品中虽然很少直接书写历史,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但是他通过暗示、联想、虚构、回忆等手法营造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氛围。《朵拉・布鲁德》是其所有的作品中历史叙事印记最为深刻的一部。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揭露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选择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犹太少女朵拉及其家人作为切入点,让读者沿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回到1941年至1942的法国,感受德军占领时期的巴黎那阴郁、恐怖的氛围,并通过真实的资料回顾了那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再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在这部小说里,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在讲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莫迪亚诺提到,在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后,他翻阅了被称为“纳粹捕手”的谢尔日・克拉斯菲尔德1978年出版的《法国关押犹太人备忘录》,在1942年9月18日从法国德朗西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34车队的名单里找到了朵拉・布鲁德和她的父亲厄奈斯特・布鲁德的名字,在1943年2月11日的名单里找到了朵拉的母亲塞西尔・布鲁德的名字。莫迪亚诺又通过向警察局索取相关文件和给朵拉的寄宿学校写信,获取了朵拉一家的部分信息。所以,朵拉一家虽然只是在作家“偶然发现的巴黎的某些街道上、郊区的景物上,凝结为几个简单的地址,留下大片的空白、未知和沉默”,但是确有其人、其事。

除了像朵拉一家这样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作品中还提到了好几位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成为纳粹迫害犹太人政策或者战争的受害者。如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罗贝尔・德诺斯,真实历史中的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运动,著书立说反对纳粹主义,凭借记者的身份暗中为抵抗运动提供情报,帮犹太人和抵抗运动的战士伪造证件协助他们逃离法国。1943年他被盖世太保逮捕,最终惨死于捷克的泰瑞新集中营。莫迪亚诺在这部作品中借叙述者之口讲到了诗人死后,他的医生朋友帮他出版了作品,作品的名字正好与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相同,“我”无意间“窃取”了德诺斯的题目。结合莫迪亚诺的《星形广场》的内容和主题,可以看出莫迪亚诺想借此表明他和这位反法西斯英雄之间有着共同的正义感、使命感和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朵拉・布鲁德》还讲述了另外一位法国诗人罗杰・吉尔伯特-勒孔特的遭遇。他的女友是德国犹太人,因为在德国受到歧视和迫害于1935年来到巴黎,但是最后未能逃脱厄运,在自由区被逮捕,诗人也因此而郁郁而终。

为了全面、深刻地展示战争和纳粹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莫迪亚诺在书中还真实再现了两位生活在二战期间德国作家的经历和遭遇:他们一个因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现时的感伤和不满,被纳粹列为可疑分子,战后被苏联士兵误杀;另一个作家是德国军人,占领时期随军来到巴黎,在撰写的战争笔记中流露出对法国人和法国的深切同情,1945年春天战死在柏林。这些独特的个体记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书写了一种别样的历史,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作家的敬意,也更加细腻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引发更为深刻和沉痛的历史反思。

个体回忆离不开集体回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结合起来,通过个体记忆召唤出集体记忆,再现了占领时期犹太人面临的残酷命运。莫迪亚诺将朵拉一家作为占领时期犹太人的典型,对朵拉的调查开启了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体记忆。在这部作品里,作家对1941年至1942年巴黎的犹太人不断恶化的生活处境进行了详实的记叙。首先是1941年秋天针对犹太人的人口统计:“在巴黎,10月2日的报纸公布了法令,犹太人必须去所居住街区的警察局进行人口统计。户主代表全家去申报。为了避免长时间等待,相关的人员将依照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按照下表中的规定的时间去警局……”犹太人就此被贴上标签,建立专门的户籍资料。然后他们被迫戴上屈辱的犹太星:“从(1942年)6月7日开始,犹太人被强制要求佩带黄色的星形标志,所有姓氏以字母‘A’和‘B’开始的犹太人必须自6月2日星期二起,去警局领取星形标志,并在登记簿上签名”,很多犹太人因为没有或者拒绝佩带该标志而遭到逮捕。最后,法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惨烈的一页 ――“冬赛场围捕事件”在这部作品中也得以体现。1942年7月16日至17日,维希政府派出大量的警察,按照名单对犹太人实行大追捕,13000多名外籍犹太人被关押在一个名叫“冬赛场”的自行车赛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最后他们被分别送往集中营,惨遭屠杀,只留下百余名幸存者。对于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宏大的叙事,而是针对个体,采取了碎片化的书写。在朵拉寄宿学校所在的街区,叙事者回忆道:“我们很难相信,1942年7月的一个早晨,在窗户朝着寄宿学校的双48号,警察来抓捕了9个孩子和少年,但是朵拉关押在图海尔……”叙述者青年时期遇到的一个旧货商正好和朵拉住在同一个街区,出生于一个波兰籍犹太家庭,他们谈到二战和占领时期:“他那时18岁。他记得一个周六,警察在圣旺跳蚤市场突击检查,抓捕犹太人,他奇迹般地逃脱了。让他吃惊的是,在便衣警察里有一个女的”。“1942年7月16日,朵拉的母亲,塞西尔・布鲁德在大逮捕中被捕,关押在德朗西”。此外,莫迪亚诺还在这部小说里部分通过偶然发现的一封私人信件再现了集中营生活,小说也因此带有集中营文学色彩。这部小说里随处可见的精确的历史日期和照片、笔录、户籍卡、个人信件等真实资料也增强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作者希望通过对朵拉一家的回忆来对抗遗忘。历史之所以被遗忘,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侵蚀,另一方面是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掩盖了历史事实。莫迪亚诺让读者跟随叙事者和朵拉一起穿过记忆隧道,见证了法国历史那段黑暗、残酷的历史。他说:“我通过写这本书发出一些呼唤,就像灯塔的信号,不幸的是,我对这些信号能否照亮黑夜心存怀疑。但是我总是心存希望”。

三.人物传记:残缺的一生

《朵拉・布鲁德》里也不乏人物传记元素。一方面,传记的目标朵拉・布鲁德是真实的存在过的,作者在书里如实地讲述了朵拉的一生: 她1926年2月25日出生在法国,是具有法国国籍的犹太人,父母分别来自奥地利和匈牙利,一家人生活在巴黎。1940年5月9日,15岁的朵拉在一所教会寄宿学校注册。1941年12月14日她第一次出走,12月31日她父母在《巴黎晚报》刊登寻人启事寻找她的下落。1942年4月17日朵拉回家,之后第二次出走。1942年6月19日她被送往图海尔关押,8月13日被送往德朗西集中营。1942年9月18日她与父亲被同一辆车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1943年2月11日,朵拉的母亲也被从德朗西送往奥斯维辛。作者勾勒出了朵拉的人生轨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留下了太多空白、残缺不全的人生,但是基本符合传记“描述个人生平历史”的定义。另一方面,相对于朵拉,莫迪亚诺则表现为一个传记作者,从1988年偶然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开始,他对“传主”进行了长期、细致甚至是艰难的调查。朵拉16年的短暂人生几乎是不为人所知的,他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莫迪亚诺重返朵拉生活过的地方:童年生活的旅馆、寄宿学校、被关押的监狱,收集与她相关的资料。对缺失和空白的部分做出了假设和想象,尽量完整地还原了朵拉的人生轨迹,将朵拉从历史的漠然和遗忘中拯救出来。正如他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不在这里写这本书,那么1942年2月香榭丽舍大街上,警车里的那个陌生女孩和我父亲就不会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他为朵拉这样的小人物立传,使她成为一个象征,“在巴黎这座城市的记忆中代表着几千个从法国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惨遭杀害的孩子和少年”。此外,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和资料,记叙了历史事实,整体上符合传记“纪实”的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朵拉・布鲁德》中交织着侦探小说、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元素。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简单地将其定性为上述三种文学题材的某一种。作者在结尾处也以自己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了解构:“我一直不知道她第一次出走的冬天的那几个月和再次出走的那个春天的那几个星期怎么度过的?躲在哪里?和谁在一起?这是她的秘密。一个可怜而又珍贵的秘密,刽子手、警察局的法令、占领时期所谓的当局、拘留所、营房、集中营、历史、时间――这玷污你、毁灭你的一切――都将无法从她那里偷走这个秘密”。作为侦探小说,这部作品里仍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作为传记,朵拉的一生仍然留有很多空白,人物形象是模糊不清的; 作为历史小说,作者又从未正面对历史事件做详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正是这种游走于不同文学题材边缘的创作方式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产生多元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而莫迪亚诺对不同文学流派叙事艺术的兼收并蓄,将不同的文学题材交织融合体现了他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也构成了莫氏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Modiano,Patrick. Dora Bruder[M].Paris:Editions Gallimard,1997.

[2]黄泽新、宋安娜.侦探小说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3]马振方.历史小说三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18-

124.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6)

有人如是说:“预见一个少年的未来,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最喜欢的人是谁。”可见榜样对一个成长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也许你的榜样的诺贝尔获奖者、国家元首、亿万富翁等等,而这些榜样相对于在读大学生有些遥远,因此我们可以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从身边一些小事小细节学起。此次以“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的团日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向优秀的学长学姐学习,通过他们的事迹报告走近他们的生活,从各个方面把自己与他们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自己的弱点,然后加以改进,提升和完善自己。

二、  活动时间

三、  活动地点

理科楼513教室

四、  活动对象

化学化工系2012级材料六班全体成员

五、  活动形式

团日活动

六、  活动流程

1、星期五早自习下课后团支书在班干中选定两位负责人,将有关团日活动的具体事项告知他们。

2、宣布本团会主题——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

3、选定活动的主持人和解说员

4、任务安排

(1)团支书组织本次团日活动并做好考勤工作

(2)宣传委员及副班长负责本次团日活动板报的排版

(3)负责人通知各个寝室长在星期六之前把寝室成员所要表演的节目名单报给负责人

(4)负责人将每寝室的节目整理后给两位主持人,使主持人有时间为本次团日活动做充分准备。

(5)主持人负责安排活动的流程

(6)生活委员负责活动时所需要的物品

七、  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以“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让同学们了解身边优秀的大学生是怎样的,然后思考自己该怎样才能变得优秀,给自己的“优秀”一个定位。从学长学姐们的报告中吸取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学习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然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善和提升自己,并且学会虚心的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让自己成为优秀中的优秀,精英中的精英。

最后,祝愿此次团日活动圆满成功!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7)

当前中学生中不少人属“追星族”成员,他们把影星、歌星的名字可以说出一大串,每天嘴上谈的是“星”的趣闻轶事,身上着装模仿的是“星”的装束.但对于科学家,他们却说不出几个名字,对科学家的方方面面,更是一无所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电视、电影、杂志、画刊中频频露脸的都是这些影星、歌星,而极少向这些天真的学生介绍科学家.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了解科学家,科学家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不起来.

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例如,当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的生平,介绍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介绍他一生对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还指出,法拉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重视实验,他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等.法拉第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称颂.通过介绍,同学们既了解了法拉第,也从中学到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如: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最好材料,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才找到了磁生电的方法;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但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经历了多次失败,花费了十年心血,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才把电学中的三个量U、I、R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即I=UR.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材料”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初中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大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掌握的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阅读材料”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如在热学部分,“阅读材料”介绍了历史上对“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后知道了历史上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即“热质说”;另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热质说”这种违背事实的观点,曾一度被人们所承认,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热”不是一种物质,从而否定了“热质说”,为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逻辑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回顾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开拓精神方面的教育.

不同内容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热机发展史”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实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物理学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辨证唯物主义.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的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本银行大楼的日光镜,近到常看的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8)

鲁迅先生曾说:“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博览群籍,采其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集,一法也。如《文选》是。选择一书,删其不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新书,一法也。如《唐人万首绝句选》是。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孔子编辑和整理的文化典籍为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人类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宗旨指导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教育与政治思想、主张,留给后世明君效法。孔子曾经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他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在编辑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确立了自己的编辑思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因孔子有这样的编辑思想和理念,促使了其对“六经”的贡献在于编辑而非著述,也使得古代的优秀诗歌、史实古籍和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述而不作”,是指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这对于保存古代文化以及古人思想作品的原本面貌是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上,孔子在从事编辑活动的过程中,却赋予了旧文献以新的内容。最终,孔子的“述而不作”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承历史和古代文化,而是在转变成了“以述为作”、“寓作于述”。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孔子大大发展了古代帝王们的观点,提出了“仁”的核心、“礼”的形式、“中庸”的方法论和人本哲学学说。其次,在教育方面,孔子通过教材的选编、文字的加工,传播了自己的政见和理想,使得其所编辑的文献多数都体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孔子从卜官的材料中编撰成《易》,从史官的材料中编撰成《春秋》,还从现有文献材料中整理出《乐》、《诗》、《礼》等书,对学生进行传授。这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孔子编辑理念完整再现的重要原因。如:

孔子整理《六经》之事,汉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古诗《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王充《论衡・效力篇》也有孔子“作《春秋》,删《五经》,秘书微文,无所不定”的说法。孔子本人也说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并自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序”、“编次”都是编辑的意识;“删”是删定、整理的意思;“述”是传承、阐述的意思,是相对于有思想、有见解的“作而言的”。其实孔子既有述,又有作,如《春秋》、《易经》。孔子在评选《诗经》时坚持了一条重要的编辑原则,即“取其可施于礼义”者。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表面上看似与孔子的这一宗旨无关,但在孔子的理解里却也掺入了“仁”的内容。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为例,这本是描述美人的诗句,意思是说,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微微地笑着,眼角留神地看着,像白绸上画的花卉一样美啊”,孔子在和子夏的对话中,却把白绸(素)比作“仁”,把花卉(绚)比作“礼”,结论是“礼”在“仁”后。而在编写《春秋》时,孔子则主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按自己的主观意向“笔则笔,削则削”,在客观叙事的形式下隐寓褒贬。在《春秋》中,孔子在述及周朝史实时,即便当时的周天子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权力,成为了一尊名副其实的偶像,却依旧大书“春王正月”并继续使用周纪年,充分体现了孔子在维护周天子权威的政治态度。而孔子在编辑鲁国史书《春秋》时,只是截取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具有“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的负面特征,但孔子却在不歪曲史实的前提下,用自己带有褒贬意味的语言“重新讲述”了历史,所谓“其事则齐桓、晋文,有文则史。孔子曰:‘其义丘窃取之矣。’”,从而达到“成《春秋》而乱臣罪子惧”的效果。

“述”之有据,而非主观臆断。这是编辑态度上的寓作于述。《论语・子罕》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说孔子为人处世的四个原则:不无据臆测、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为是。孔子在编辑“六经”时,总是注意言之有据,从不主观臆测。孔子编《春秋》,就是以鲁春秋为原材料,采取“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编年体体例,记叙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242年的史事,一方面这是据实而录,而非主观臆测,另一方面又寓有“微言大义”,谓之春秋笔法,对于哪些事当记,哪些事不当记,什么事如何记,孔子都很有讲究,无不渗透着编者的个人好恶观念和政治倾向性。

“信而好古”中的“信”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证过的真信。表达了孔子对待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不是采取的态度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敬畏的态度加以整理。孔子在经过长期的编辑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即多闻阙疑、无证不信、排斥虚妄。

孔子曾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对于史书的阙文要存疑,留给别人思考,不要凭主观臆测独断妄改。如《春秋》中,阙误较多,纪事时不书月、不书日往往比较多,孔子在整理的时候一仍其旧,而不轻改。

另外,孔子在《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对他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务尽量不去提及。如:《春秋》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据《公羊传〉述,《春秋》的原文是“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即陨星下落如雨,离地一尺而又返回。由于事涉怪诞,故孔子编辑《春秋》时并没有记载。

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他还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孔子总是多闻多见,在占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选取有用的材料;并非照抄照录之述,而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思想准则进行挑选。所以,孔子虽然强调“述而不作”,但什么当述、什么不当述,孔子自有其选择的标准,这也是一种作,是孔子寓作于述的编辑匠心在选材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 李光宇.孔子――我国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5).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9)

有人如是说:“预见一个少年的未来,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最喜欢的人是谁。”可见榜样对一个成长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也许你的榜样的诺贝尔获奖者、国家元首、亿万富翁等等,而这些榜样相对于在读大学生有些遥远,因此我们可以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从身边一些小事小细节学起。此次以“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的团日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向优秀的学长学姐学习,通过他们的事迹报告走近他们的生活,从各个方面把自己与他们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自己的弱点,然后加以改进,提升和完善自己。

二、 活动时间

2012年11月25日19点30分至20点30分

三、 活动地点

理科楼513教室

四、 活动对象

化学化工系2012级材料六班全体成员

五、 活动形式

团日活动

六、 活动流程

1、星期五早自习下课后团支书在班干中选定两位负责人,将有关团日活动的具体事项告知他们。

2、宣布本团会主题——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

3、选定活动的主持人和解说员

4、任务安排

(1)团支书组织本次团日活动并做好考勤工作

(2)宣传委员及副班长负责本次团日活动板报的排版

(3)负责人通知各个寝室长在星期六之前把寝室成员所要表演的节目名单报给负责人

(4)负责人将每寝室的节目整理后给两位主持人,使主持人有时间为本次团日活动做充分准备。

(5)主持人负责安排活动的流程

(6)生活委员负责活动时所需要的物品

七、 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以“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让同学们了解身边优秀的大学生是怎样的,然后思考自己该怎样才能变得优秀,给自己的“优秀”一个定位。从学长学姐们的报告中吸取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学习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然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善和提升自己,并且学会虚心的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让自己成为优秀中的优秀,精英中的精英。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10)

阅读教学是习作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理解、积累和运用,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表达方法、技巧,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与技巧,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1. 阅读教学应紧扣板块主题,习作训练内容明确,为学生进行单元综合训练奠定基础。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板块的第二篇课文,板块的主题是“有趣的夜空”。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两个补充句子“圆圆的月亮像”,“圆圆的月亮像 ”。这是两个比喻句,是在修辞方法上对学生的渗透。在理解课文时,问“弯弯的月亮像 ”、“弯弯的月亮还像 ”,学生纷纷说出“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弯弯的月亮像镰刀”,无形中学生会运用修辞方法,同时也会表达了。课后延伸拓展,可是月亮并不只是圆圆或弯弯的,有时还会是什么样的呢?补白“ 的月亮像 ”,留给孩子选择的空间更宽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了孩子观察的兴趣、表达的愿望,也为下一课《青蛙给星星打电话》学生对夜空的探索、观察做了很好的铺垫。

2. 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兴趣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真美与真糟》一文时,文中的母亲对孩子的表现总是赞美和鼓励,而父亲却丝毫不留情面地对不足之处给予批评和指正。文中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态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接近,容易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急于向同学诉说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所以抓住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适时安排小练笔,学习文中举出的具体事例不说明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加深了学生对是与非的认识,习作水平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阅读教学中可以进行小练笔,通过日记等多种形式进行落实。教师也可以给他们一个相关的话题,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去写,去再加工创造。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文材料。”在习作目标中也有“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的感的词句。”因为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越强。

1. 激发学生读书积累的兴趣。如教学《武松打虎》一文后,让学生谈谈“武松这个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提出“武松还做了哪些英雄事迹?”如果我们走入《水浒传》,你会认识更多的英雄,知道更多的英雄故事,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可以用每堂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诗朗读、讲故事、口头作文、演讲等活动,利用每周的晨会时间开展成语接龙、讲故事、口头作文等活动,还可开展读书汇报、古诗汇报、课本剧表演等大型读书汇报活动。

读书之星事迹材料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55-02

作者简介:周丽霞(197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如皋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中学作文教学。

学生怕考试,而在语文考试的诸项目中,大部分学生最怕的是作文。学生不是不懂怎样开头结尾、遣词造句,主要是怕没有东西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考场上,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学生 ,口咬笔头,愁容满面,面对着作文题,却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纵使你有多高的写作技巧也无法施展出来。

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平时加强训练,做好有关材料的储备。那么,平时的训练该从何处着手呢?

一、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用语、所出现的新鲜事、所展示的精神风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为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记得,有位老师,在一个风雪的午后去学校,当他的自行车骑过十字路口时,不慎将车后座的书包掉在地上,这一掉不要紧,包里面的一卷东西即刻滚落出来,大风吹过,东西散开,一张张纸犹如仙女散花飘向空中。“不好了!”他一声大叫――“我的试卷!”

行人见状,马上帮他抓,帮他捡,帮他追,大人、小孩儿,本市的、外地的、男的、女的,人们把一张张试卷送到他手中。“谢谢!谢谢!”他一个劲儿地说。

“有两张,飘过立交桥了!”有人喊,一个小伙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去。“给!” 小伙子气喘吁吁,将试卷交到老师手中就离去了。

试卷一张不少,大风中的仙女散花,奇迹般一朵不剩,均回到了主人手中。路面恢复了平静。人呢!――那些大人、小孩儿?那些本市的、外地的?那些男的、女的?还有那个小伙子?――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啊!老师怔在那里,激动的热泪不禁滚出眼眶!

假如,你在场,这样的事,你能不能记下来呢?可不能错过机会。

外面下雨了,有人从院子跑进教室,他向同学怎样说呢?

“掉点了!快把自行车推进车棚!”

你看,“掉点”二字是多么真实亲切,多么通俗易懂,是生活中的用语。比那“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外面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恐怕要生动得多。

另外,你只要留心,会发现人们的举止言谈、人们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小孩子的语言动作、大人的语言动作,城里人、乡下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细心观察,并且随时记录下他们谈话中生动、优美、幽默的句子,尤其是那些能够显示人物个性的对话、民谚、歇后语、顺口溜等。

比如,有学生在修自行车时,发现旁边木牌上有一些图钉,新的旧的,不规则地钉在木板上。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一问,方知是修车的老人,从车胎上抠下来的。他怕这些图钉再扎别人的车,就把图钉按在了木板上。你看,这不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材料吗!

生活中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自然也有假、恶、丑的东西,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尤其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久而久之,视野会宽阔,笔下的各种材料会很多很多。再写作文,就不会发愁了。

二、在读书中获得材料。

阅读是作文的又一源头。一个中学生,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想想看,他读了多少书啊!光课本就得堆成小山。

其实,作文也可以用书本中的材料。书本上有中外古今的地理变化,社会变迁,各种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各朝各代的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可歌可泣,当然也有败类,可憎可恨。他们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作文时,依不同的文体,何不有选择地一用呢!

写议论文,当然也可以印证书本上的材料。书本中有各种材料,爱国的、立志的、勤学的、理想的、读书的、改革的、创新的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和归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内容,而且能把课本所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写作文这一过程中。

当然,课外阅读也不能忽视。有计划地开展定向阅读,广泛涉猎文理科书籍,可为写作积累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订阅一份或多份关于语文学习的报刊,每周有一节课作为阅读、写作指导课,要求学生做摘抄。 比如有位同学抄下一首诗,题名为《人生不能等待》:

人生不是徘徊,

人生不能等待,

何必总把命运和希望,

一味地寄托给未来。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正是你宝贵的现在,

倘若忽视今天的价值,

未来永远是一片空白。

文字简明,短短八行,充满哲理,寓意很深。

至于名言警句,也是值得提倡的,均为写作文提供了方便。常常积累,则日有所得,月有所进。

三、不间断地练笔

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不间断的练笔。练笔,写什么呢?

写景,农园田舍、亭台楼阁、街道楼房、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大千世界,任你采撷。小,可以写一天的晨、午、晚、夜;大,可以写一年的春、夏、秋、冬。但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入实际,不要闭门造车;要具体描述,不能简单概括。

写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老师同学外宾……谁是什么长相,谁是什么脾气,谁是什么性格,谁有哪些长处,谁有哪些不是,谁给我印象最深,谁对我帮助最大,诸如此类,动笔写写,既会真实,有内容可写,又会亲切,有真情实感。但不能千人一面,相似雷同,要写出此人的与众不同,诚如福楼拜所说:“世界上绝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笔下的人物应该富有个性,各具特点。

写感,读书所感、偶然所感都可以写。读书有课内外之分,有浅与深之别。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者有哪些文章、哪些段落,想想为什么,然后写一写,将其所得之点挥笔写下。外出,包括回乡,包括游览,所感颇大颇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河畔海滨,留下足迹,流连忘返。自然美景,名胜古迹,景入情怀,感慨万千,选好角度,拟个题目,将所感写于纸上;回到家乡,换了环境,耳闻目睹,备感亲切,写深入一点,表现主旨,从平凡的一件小事,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易于构思,易于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