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设计艺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7:47

设计艺术

设计艺术篇(1)

一、现代艺术的分类

现代设计包括范围很广,大致可以分为:

(1)工业产品设计。包括交通工具,机床,电器,家具,加工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处理。

(2)视觉设计。像标志设计,商品宣传设计,电视电影设计,印刷美术设计等。

(3)环境设计。如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庭园设计,都市设计等。以上三点的设计是互有关联,互相综合的。现代设计是应用各种工业原料,应用一切科学手段,材料学,人体工程创造和制作能纳入工业生产轨道的美和用的设计。

二、格罗皮乌斯和康定斯基在艺术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在20世纪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包豪斯艺术设计,在其宣言中提出了让纯艺术的艺术家们和普通工匠们联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而他们结合的新产物就是建筑。确实如此,建筑其实就是造型艺术的衍生品,许多在绘画史上杰出的大艺术家们,都在建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把绘画艺术与建筑结合起来,正如米开朗基罗一样。文艺复兴建筑如此辉煌,得益于当时的社会平和。到了20世纪,包豪斯设计艺术的出现,现代艺术从此又达到了新的平台,使艺术领域更加广泛,不再限制人们的原有思想。格罗皮乌斯对包豪斯的设想当中,他的其中一个思想非常的重要,可以说从本质上讲,美术和工艺不分家,只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活动。包豪斯艺术没有明确的局限性,从而出现了像康定斯基,克利,穆希这些艺术家。包豪斯艺术大胆创新,思想前卫,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说说大艺术家康定斯基,康定斯基在包豪斯艺术教学中对几何形状的精妙运用,极大的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语言,但他一生的57件艺术作品被德国纳粹没收。康定斯基一生艺术多变,经历了不同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的特色,印象派,野兽派,抽象绘画他都有所了解并且尝试,后来经过多变,从单纯的点线面的模仿尝试到后来的在二维平面上的几何概括图形,他在绘画上的一句名言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绘画。如果要进行写实具象描绘,就必然放弃心灵上的自由描绘,由于他生活在包豪斯艺术之下,所以他放弃了写实手法。而蒙德里安,他主要是进行抽象创作。他在画布等二维平面上进行色块,线条的几何图形的组合,从而达到视觉平衡,逐渐确立自己的抽象画风。蒙德里安是抽象集团的中心人物。他的作品常给人一种神秘主义的超越感。蒙德里安的这种独特的画风,对于后来的艺术设计,特别是运用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设计艺术篇(2)

一、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的概念

艺术设计是相对于艺术或设计的抽象概念,在早期艺术运动中,东方习惯称之为“工艺美术”,西方却在美学的影响下,使得艺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但这仍未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演变造成影响。然而凡事终究不会一成不变。毕加索立体主义看似对绘画内容并不侧重,仅仅考虑将色彩变成几何块面作为其绘画主题,但正是这种立体主义绘画孕育出了艺术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将其看作是西方艺术设计的开端。尽管学界对艺术设计的概念至今仍尚存争议,艺术设计很容易与设计艺术产生混淆,设计艺术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其所展现出的视觉效果更能为受众所接受。与艺术设计不同,设计艺术侧重于“艺术”,而艺术设计则侧重于“设计”,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所考虑的都是人类对精神层次的追求,相对于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而言,二者看似接近,但根本属性却大相径庭,与之匹配的是受众群体的不同,当然随之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中将原材料经过既定程序加工至成品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设计艺术是艺术设计的衍生,这需要从历史线性的发展角度去看,才能全面且整体的把握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艺术设计的范畴与形式划分

对于艺术设计的分析方法往往是建立在一个具象的环境中,以历史发展轨迹作为轴线,以具象的艺术设计作品作为分析对象,系统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微观分析事物的发展方向,宏观把控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看待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线性的发展作为参考,也要在思想上对艺术设计进行把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的发展是设计的基础,设计又是在艺术进行质与量的转换过程中所形成的,因此不得不将艺术带入文化现象当中,而文化现象则属于抽象概念,诸如如何解释文化现象,如何描述文化现象等问题,学界尚未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划分,艺术设计在文化现象中,也被看作是抽象概念,在辩证法中,以人类实现感性实践活动作为基础,作为实践中的人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多为满足其基本生理需要即可,巫术中的面具、舞蹈、音乐等事物的产生,并非被看作艺术,而是作为人类与天地万物沟通的媒介、方式、渠道。

三、设计艺术的范畴与形式划分

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探寻“设计”的“真相”,对于“真相”则要符合人类的文化发展规律,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包含了精神层面的艺术和物质层面的艺术,辩证法的实质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同样在设计艺术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的形式与构成、其与人或环境的关系等都是对立统一的。设计与艺术,在文化大背景下是有容互通的,但在本质上,二者却又有着诸多的不同,除了在形式审美上不同外,还涉及到在技术、材料、工具、载体、表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同样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客观联系性、综合性以及对立统一的构成本质和矛盾分析方法在设计艺术实践中运用广泛,在艺术中有时需要运用设计的表现手法表达艺术的本质,但在“艺术”这一命题框架下,不能违背“艺术”性,这就要运用到艺术设计,使用设计的表现手法表达出艺术的本质,同理,此法亦可运用到设计艺术中来。四、结语无论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有何种不同,其本质不会改变,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者的文化修养需要有的放矢,在设计理念中,设计工作者要区分不同的受众群体以及不同的用户需求,这并非是将“艺术”与“设计”刻意剥离,也绝非是将“艺术”与“设计”区别对待。设计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统一的产物,而艺术设计是生活与艺术结合统一的产物,二者在创作方法、表现方式以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故其本质也大不相同。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最朴素的哲学观一直存在于生活的万事万物之中,不能完全脱离实际情况自由发挥,也不能完全故步自封刚愎自用。在艺术领域中自由空间极大,但不能搞无创作原则、无道德底线、无文化底蕴、无理论支撑的艺术创作,设计亦是如此。

作者:刘鹏展 刘馨予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篇(3)

0前言

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其审美是由设计者决定的,为消费者服务的。因此,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打造的项目以独特的艺术工艺为主。它包含的艺术种类多样,但是对于独特的益阳工艺美术,更需要通过艺术设计向人们展现益阳的湖湘文化。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就像一块璞玉,只有经过艺术设计的雕刻后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1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1.1促进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发展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加强益阳工艺形式美感,可以更好地被大众接受,能促进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发展。益阳竹林矗立、风景秀丽、湖水聚集,湖湘文化特色突出。在古代,益阳对于工艺的要求就非常高,有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包括书院文化、梅山文化、湖湘文化、竹文化。益阳人会读书、爱读书正是源于其浓郁的书院文化。书院文化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益阳地区有自己独有的——梅山教。形成了特有的梅山文化,它让益阳人变得重视英雄气概,倡导资源共享。梅山文化也正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益阳有鱼米之乡——南洞庭,人们傍湖而居,形成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是农耕文化的另一面,人们在农作的时候都会唱上几首号子。另外,最具代表性的是益阳的竹文化。益阳的竹林占地面积较广,所以益阳当地人将竹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独特的益阳文化得到了众人的欣赏与认可,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将独特的益阳文化融入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装饰设计中,让益阳文化符合大众的审美、时代的诉求。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弘扬地方的文化特色,令其被众人熟知,还能促进当地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1.2有利于对湖湘文化的宣传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将益阳独特的湖湘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加强对湖湘文化的宣传。湖湘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湖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有浩渺的洞庭湖,还有湘江这条湖南最大的河流。在古代,湖南就被称为“湖湘”,湖湘文化就此产生。自古以来,湖南就是炮火连天的地区,战火的历史铸就了湖南人坚毅的性格和彪悍的民风,湖湘文化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湖湘地区的历史内涵非常厚重,在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来过湖南地区探讨学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能将独特的湖湘文化通过实际形式表现出来,将湖湘文化随着产品传播到五湖四海,湖湘文化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必然能在当今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1.3加强益阳地区经济发展

益阳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本土文化有直接的联系,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并进行创新、融合,给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益阳地区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文化益阳正在崛起,“十二五”期间,益阳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改革创新,通过艺术设计对接益阳文化创新,加强益阳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对益阳独特的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经济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文化创新。建设文化益阳,通过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对益阳文化进行创新,使益阳文化特色与时俱进,有利于促进益阳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2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实践应用

2.1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益阳地区需要加强“政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想要发展文化益阳,就必须加强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从校企合作入手,当地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可以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校企联合可以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提供实践场地以及实践设备。企业可以从学校挑选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加强企业创新发展,并且通过校企联合发展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进程。所以,益阳应该加强“政校企”联合,三方联动实现共赢目标。

2.2建设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

想要实现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提供对接环境,建设创意园可以加强益阳地区“政校企”联合,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进程。2013年,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君临上海湾项目正式启动,该创意园吸纳了许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人才,对创意园周边院校和企业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创意园将成为振兴湖湘文化的产业。所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的建设能够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地区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建立一些小型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促进周边发展,培养艺术型专业人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对周边的建设进行反哺,并且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可以培养出实践型设计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加强益阳美术工艺的建设,帮助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实现艺术设计对接。

2.3完善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

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制度建设、教学理念和设计走向等方面还不够系统、完善,要想实现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必须完善创意设计体系。加强益阳地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加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加强“政校企”联合,促进益阳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为艺术设计创新提供动力,促进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从而完善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

3结语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加强益阳地区“政校企”联合,建设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培养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提供动力,加快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建设,才能达到促进益阳地区的社会发展的目标。

设计艺术篇(4)

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对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如何把设计师对于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呈现出来,作为客观的具体方案展现在受众面前,这就涉及到了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表达方式。

环境设计的表达是通过效果图这样一种载体呈现的,效果图是借助设计师的设计思维,用徒手绘制或计算机软件勾画出建成后的效果而生成的静态表现图。效果图能较准确表达设计方案,使设计师和非专业人士都能提前清楚地看到项目建成后的效果、概貌。在方案的形成、修改与确定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效果图所特有的直观视觉效果,很便于与业主进行沟通与交流。效果图也是在工程投标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图纸,它也是投标过程中业务竞争必不可少的步骤。

早在十几年前,计算机的运用远不及现在广泛的年代,手绘曾是设计人员的必备功夫。自从有了电脑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很多搞规划、设计的人就开始向这方面努力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就出现了这样两大类:手绘效果图和计算机绘制效果图。这两种绘图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作一下论述。

一、手绘效果图的特点

1.从思维方式上

设计徒手绘制效果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

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这个过程的目的,不在于画面效果,而在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图面效果上

手绘的效果图生动、含蓄,富有活力和表现力。

手绘效果图有着多种多样的绘画方法,有用铅笔、钢笔绘制的速写效果图;有色彩淡雅、明快的水彩效果图;有空间感、光感、质感都比较强的水粉效果图;有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的马克笔绘制的效果图;还有与喷绘技法结合的模仿真实效果的喷绘效果图。

由于手绘的技法种类很多,所受的限制较少,因此这种效果图所表现出的人文性和风格性较强,就像绘画一样,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直到最终表现出设计师想要的空间意境和风格。因此,手绘效果图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和文化空间,这种表现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有板有眼,生动逼真,也可以罗曼蒂克,带有浪漫情调,所有这些都取决于设计和表现的灵活性。

3.从设计程序上

手绘表现是设计前期的根本阶段,整体布局、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外立面的造型、大致的明暗对比关系,都可以通过手绘表达。

用铅笔或钢笔的快速手绘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观念展现给客户,在与客户进行初次交流时,快速手绘是很重要的。因为设计师可以根据客户的口述画出装修后室内的大体效果,也让客户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再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改进,对促进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很有帮助。

在设计的中、后期,手绘的表现也是值得提倡的。由于徒手绘制的效果图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联系紧密,是设计师驰骋的设计理念最真实的表达。因此所表现的人文特质与文化内涵都比较深厚,画面轻松奔放,洋溢着一种画的情趣,尤其是环境的处理,并非十分逼真的效果,而是渲染出一种气氛,很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这种艺术性较强的绘画作品,在设计的竞标中,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把“双刃剑”

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利用三维软件精确地按照设计图比例,将准确勾画出的模型经过平面软件处理成逼真的效果,它具有直观、真实、准确的特点。电脑绘制效果图,具有手工绘图不可替代的优点。

1.能准确无误地真实反映空间及用材的质感。“以假乱真”,让人看到工程装饰完毕的真实效果。

2.画面整洁、清爽,让人耳目一新。

3.修改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同时推出多种方案。

设计艺术篇(5)

中图分类号FB4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设计艺术篇(6)

二、教学模式探究

1、以往教学模式的利弊

以往典型的设计教学模式是“三段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设计重新走向综合时,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培养具有综合性创造人才的严重障碍。

2、提倡综合化教学模式

为了实施设计教育综合化教学模式,先前以教材为基础的分门别类的课程教学方法,已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只有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即以一个个由易渐难的课题,有机地将系统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教学课题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并使其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才有可能实现培养专业创造力的教学目的,适应综合性教育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设计为中心。

由于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科学系统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倡实践化,开展艺术设计业务市场操作教学模式

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设计教育必须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课题。设计教育的社会实践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弥补课堂教育不足,整合专业知识,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增强应用性的作用,具体来讲,要想参与艺术设计业务活动行为就必定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市场的相关业务信息。要想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好信息渠道、信息网络的建设就显得十分突出。建设好信息渠道、信息网络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在诚信的基础上是否有着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际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阶段,艺术设计项目承接与洽谈。通过信息渠道、信息网络得到相关业务信息后着手与对方联络洽谈,通过有效的联络和洽谈从对方承接到项目。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自身有着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广阔的知识面,并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第三阶段: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通过第二阶段的工作承接到项目后进入到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这一阶段,这时从业人员在校期间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才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展示的平台,这一点我们应该不难理解。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这个阶段要求更多的从业人员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是否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市场、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均至关重要。同时对于项目的预、结算方面的知识同样是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两个重要环节。

由于这些社会化的方式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不免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他们的创造力。但是,我们不可能因为社会消磨掉创造力而废除社会化,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建议在社会化基础上更加做好设计教学,把创造力引导到有用的地方去。

三、建立以综合化设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与学

由于设计教学模式变革,从而教学单位可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创新。创新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针对当今、往后艺术设计这一职业岗位的主要特点,在课程设置的整体框架、结构上为之服务。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和掌握这一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可以说是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轻视了对学生各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未来社会的发展加之艺术专业职业岗位的特征,要求学生成为在竞争中有创业的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能力,适应角色变换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勇于挑战等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培养这种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起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德为才之本,成才先成人”学做人

做一个以诚信为本正直的好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目的地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以及提高组织能力,独立办事能力和与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培养自身果断、忍耐、勇气、信心、守信、持之以恒、责任感等气质,同时使自身养成良好的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养成博爱和包容他人的良好心态、将来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言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而言,口语表达流利,能说会道也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语言的技巧、口语表达流利,能让你的设计创意思维以及设计方案得到客户的认识。

3、社交能力的培养,提高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为艺术创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特点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的联系,而移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移情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和他人拉得更近,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4、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

设计艺术篇(7)

2数字艺术设计中三维动画设计的实际应用

数字艺术设计真正的在我国的设计领域得到应用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技术的涌进对我国的传统艺术设计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在当前我国的数字艺术设计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其中在三维动画设计方面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实际的应用,这给我国的三维动画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下面就对数字艺术设计中三维动画设计的实际应用加以阐述:首先三维动画设计在广告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广告的目的就是以最为快捷的方式去吸引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三维动画设计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效用,广告的目的性比较的突出,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把创意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展现出来,这就要求能够把设计出的效果在第一时间上给人以最大的视觉感染以及心理上的感动,而三维动画设计的科技元素的应用,在特效上以及滤镜的效果和环境效果方面都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在最少的时间内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广告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得以呈现也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还有就是在影视方面的应用,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电影、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这对传统的光学胶片法得到了改革,数字艺术设计中的三维动画设计对影视方面的后期制作是关键部分,在影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其中的一些所要表达的方式有的必须要通过三维动画设计技术来完成,这就凸显出了三维动画设计的重要位置,从传统的特技表现形式来看最为主要的是通过化妆以及机械模型来完成,而当下已经被三维动画所取代,在呈现出的效果上也比较的逼真,例如影视中的一些危险镜头,在烈火中逃生以及恐龙等这些镜头都可以通过三维动画设计来完成。另外就是在游戏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游戏的三维动画在当下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游戏当中的一些场景以及人物等,通过三维动画的虚拟技术来设计完成,在真实性以及细腻感上有着显著的体现,在游戏中人物的衣着打扮以及情绪的展现都得到了比较丰富生动的呈现,每个行动都比较的真实,电脑游戏已经在娱乐的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通过这种三维动画的形式得以展现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游戏爱好者。在当下的数字艺术设计中的三维动画设计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在其它的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在建筑装潢领域、音乐MTV领域、机械制造领域、多媒体教育领域等等。

设计艺术篇(8)

一、 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 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 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 “只可意会” 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 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 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 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 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 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 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 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 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 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 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 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 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 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设计艺术篇(9)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中艺术基础课程的讨论,重点在其与设计专业课和设计学科本身的适应性方面。这种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完成课程方法的探讨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视为应该具有正确体系的学科。实际上,设计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一个极富运用性的学科,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体系应该事实上也正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因此,对其中艺术基础课程的探讨应首先认识到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从中找到规律,在此基础上更为灵活地设置、实施和调整课程的内容。

一、现代设计形成过程中对艺术的态度

从设计的视角来看艺术,这两个东西总是相伴的。现代的设计概念应该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形成,最具起始意义的当是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佩夫斯纳在《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一书中把莫里斯称为现代设计运动之父,其理由是他提出了一个“决定我们世纪艺术命运的大问题”,那就是“人人都能享受艺术”“一个普通人的住屋再度成为建筑师设计思想的有价值的对象,一把椅子或一个花瓶再度成为艺术家驰骋想象力的用武之地。”[1]从这里可以看到,莫里斯对现代设计的推进以及对现代设计概念形成的作用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对设计的再度设计,这显然是对传统设计的反思;二是设计涉及每一个人,这种广泛性正是工业生产及其时代的特性。这两点都与艺术相关,因为莫里斯的主张是以恢复过去时代手工艺中的艺术性为出发点的,他为艺术下的定义就是“人们在劳动中获得乐趣的表现”。所以,对于第二点是他不愿看到的,因为这就必然重新引出机器生产的概念,从而违背了从中获得乐趣的艺术原则。

莫里斯处于一个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而他的倒退性正体现了一种从设计概念到设计实践的调整。这一点说明了完全脱离艺术的设计是不现实且不能成立的,设计是对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从广义上具有“美化”的内涵,即使设计中的“功能主义”,也应理解为一个审美范畴,即以功能为审美的基础。因此,设计观念的彻底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过渡和完善。莫里斯本人后期的思想也有所改变,认为我们应该尝试成为“机器的主人”,把机器用作“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一项工具”。[2]

佩夫斯纳认为,现代运动的真正的先驱是那些从一开始就支持机器艺术的人。一方面,实际上这种状况是由一系列的理论逐步达到的;[3]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就设计而言,机器生产仍然具有艺术内涵。事实上,在现代设计的先驱者的理论与实践中都是把艺术置于重要的位置,只是对艺术本身的解释在变化着。穆泰苏斯认为只有机器制品是按照时代的经济性质制造出来的,应该探讨一种“机器风格”,摒弃一切外在的装饰完全按照其使用要求选择形式,但目的仍然是要得到一种“从适用性和简洁性而来的干干静静的优美和雅致”,并通过“标准化”达到一种“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确实可靠的艺术趣味”。[4]

最早的包豪斯宣言和纲领就明确地提出“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我们都必须回到手工艺”,显然是继承了莫里斯的理想。[5]包豪斯的初期主要宣扬的还是手工艺为造型活动的中心,在其早期的《纲领》中称,包豪斯的目标是“向着统一一切艺术创造的目标而努力,向着新建筑,以及作为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雕塑、绘画、工艺、手工劳动重新统一的目标而努力” [6],只是在1923年才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这种新统一的具体演讲内容已无法见到,但这里的技术显然已不再仅仅是手工艺的技术,主要是指作为现代技术的机械技术,也包括现代的科学。这个思想在同期发表的《包豪斯的理论与组织》一文中有所体现,其中贯穿的是整体和集体协作的观念。文章的开始便提到,“旧的二元世界对立的概念已经迅速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整体的概念,在其中所有对立的力量都以绝对平衡的状态存在。”[7]整体与统一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精神与物质、个体与集体、机器与手工、设计与艺术等等,“脑子想象有关数和维度的数学空间,手通过工具和机械的帮助用工艺技巧来掌握物质。真正创造性的作品只有被那些掌握静力学、动力学的物理定律知识,用光学、声学装备自己的人来完成,这些条件将生命和形状注入他们内在的视觉。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物理世界、智力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定律在同时发挥功能并表达出来。”[8]这就是“新统一”的基本含义,这种含义与莫里斯和早期包豪斯对设计艺术内涵的表述完全不同,不再是利用过去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来装饰、充实设计,而是将新的科学技术结合在设计程序本身,从而创造新的艺术内涵。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发展的基本逻辑是达到完全的功能主义,在设计中抹掉艺术的影子。包豪斯后期的领导者迈尔就是彻底的功能主义的信奉者,坚决排斥在产品形成上的美的艺术要素。认为“一切生活都是功能,所以是非艺术的”但是他并非无条件地否定艺术,而是认为艺术是秩序,是被全体人类限定的、新的、客观的秩序,他只是否定脱离生活与功能的几何学的形象。[9]

现代设计从源起到形成是一个有着重大转变的过程,是设计领域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在设计领域对传统艺术逐步清理的最为显著的时期,整体上设计是从装饰走向功能。但是可以看出,这个过程非但没有从设计中驱逐艺术,反之正是包含现代设计所做的工作在内的社会进展,扩展和充实了艺术本身的领域和内涵,艺术一直是设计本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从设计的视角看艺术

从社会分工和学科划分方面来看,设计不同于艺术,但是设计与艺术有特殊的联系,这就是设计一定包含了艺术的内涵,不仅从现代设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而且从人类的设计性本身都可以看到这一点。简单说,设计与艺术源于人类同一种本质的实现过程,即人类具有的审美特性,正如莫里斯指出的,是“人们在劳动中获得乐趣的表现”。尽管这句话作为艺术或设计的定义都显得过于简陋,却是事实,因为劳动中的乐趣无疑是人的本质确证的情绪表达,这是设计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础,其外在形式就是艺术的雏形。这就是为什么莫里斯甚至格罗皮乌斯都会把设计的艺术内涵与手工操作和手工技艺联系起来,以致格罗皮乌斯在文章中说:“机械的作品是无生命的,仅仅适合无生命的机器。然而,只要机器―经济仍然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把智力从机械的劳作中解脱出来的手段,个体就仍然受到奴役约束,社会就仍然混乱。解决的办法依赖于个体对劳作的态度的变化,而不依赖于其外部环境状况的改良,对这种新原则的接受对于创造性劳动来说具有决定的重要性。”[10]当然,格罗皮乌斯与莫里斯的处境不同,他已经理解机器生产的先进性及其对设计带来的冲击,他所说的创造性劳动自然已不再是指手工业式的个体劳动的全面性,而是集体的协作性和知识背景的广泛性。显然,这种新型的劳动所产生的美不再可能是手工业时代雕琢、附加的装饰性。所以,现代设计的先驱们反对装饰,去除“艺术”的主张就容易理解了,他们去除的艺术并非设计中的艺术内涵,而是作为过去式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与设计的关系中,如果说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设计就是一般活动中审美原创性的集中表现,这种活动也包含了对现成艺术成果的利用。所以,从理论上说,设计对美的创造总是走在艺术前面的,从设计的视角可以较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或倒退性不在于是把艺术成果运用于设计,而在于它的结合方式。实际上,莫里斯的设计质朴清新,讲究统一而合理的章法和仔细观察大自然欣欣向荣的生态,所采用的是中世纪的手法,与当时的矫揉造作的设计之风是完全不同的。[11]但是从设计作为审美原创性集中表现的角度,设计中的艺术内涵不应该是艺术的现成形式,而是新的艺术得以形成的基础,由于这一点,设计的艺术内涵需要排除的正是艺术的形式。一旦把艺术的现成形式结合到设计作品或设计训练中,就违背了设计的发展原则,而受到艺术封闭性的制约。正是在这一点上包豪斯及其以后的现代设计实践具有显著的进步性,现代设计承认机器的优越性,排斥艺术,但并没有否定设计的艺术内涵。这主要体现在设计和艺术的结合方式上,包豪斯的“新统一”便是如此。格罗皮乌斯指出,“包豪斯导引性的原则是这样的概念,通过把多种‘艺术’和运动结合(welding)在一起创造一个新的统一体:一个具有人本身以及作为生命有机体意义上的基础的统一体”。[12]应该注意格罗皮乌斯在这里用的是welding一词,这个词实际是“焊接”的意思,也就是说,新统一不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现成形式附加式地结合到设计作品中,而是把各种因素融合到设计过程中,创造一种新的形式。艺术内涵从莫里斯和早期包豪斯的机械相加到有机融合,艺术这一概念或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了,是结合了机器生产带来的所有因素,是通过设计而实现的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为基础的活动和形式。

现代设计与传统的艺术形式越来越远,因而创造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审美方式,并直接影响到艺术本身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现代的艺术与设计更难以区分。同时,设计中的艺术内涵也会推动设计本身的发展,设计需要艺术人才,正如格罗皮乌斯展望的,“现代绘画,突破了旧的传统,释放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些都等待着实践世界的运用。但是在未来,当那些感知了新的创造价值的艺术家在工业社会经过实践训练以后,他们就会立即拥有自己实现这些价值的方法。他们会强制工业服务于他们的观念,工业会选择并利用他们广泛性的训练”。[13]

设计的艺术内涵不是指艺术本身的内容,而是结合社会发展各个因素的统一体所体现的艺术特性和素质,这是设计不可缺少的,也是设计教育不能忽视的。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我国的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命名。80年代开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原来的“工艺美术”逐渐向更具现代内涵的“设计”转变。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现代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的认识问题,而是与我国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状况,“工艺美术”更能满足当时的“设计”需求。这都说明,设计中的艺术内涵在不断推动设计发展。

三、从基础课程看设计的艺术内涵

尽管设计专业分别开设在艺术院校(包括综合院校)和工科院校,其课程结构也不一样,但总体上艺术设计仍然属于一种艺术,只是不要狭义地理解成纯艺术。设计中包含的艺术内涵使设计活动,不管是外表形式的设计还是涉及使用功能的构造设计,都在一种具有艺术性质的协调一致中来完成,这是其他工作所不能替代的。格罗皮乌斯就曾提出,所有预备阶段课程的作业包含着艺术品质,任何引导的和逻辑的发展出来的个体表现,只要服务于奠定创造性规律基础的都可称为艺术。[14]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尤其是艺术基础课程,不能对其采取完全实用的对应态度。随着对设计的认识逐渐深入,注重设计学科自身规律的意识逐减加强,但同时也带来这样的倾向,把设计与艺术逐渐划分开来,而忽略了设计本身所包含的艺术内涵。例如,目前对绘画基础课的设置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绘画能力的培养与设计关系不大。实际上,我们很难证明绘画基础课对设计能力到底有用还是没有用,因为设计需要一个综合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调动的知识和能力是无法量化的。进一步来说,就如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要寻求发现以及对个体表现手法的合适评价,因为个体的创造可能性是多变的。因此,包豪斯的课程体系强调“集体教育的基础必须是充分宽泛的,来适应每一种才能的发展。因为对于发现才能完全通用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个体必须在这个课程中为自己找到最适合其发展的领域”。[15]所以格罗皮乌斯提出,包豪斯的信条是:努力协调一切创造性的成就,在建筑方面达到全部艺术与设计训练的统一。包豪斯的最终目的是集合的艺术作品――建筑――在其中结构与装饰艺术之间没有障碍。[16]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从整体上不同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它所包含的艺术品质是不能忽视的。

在考虑基础课,尤其是艺术类基础课时,不应功利地看其对设计有什么具体作用,因为这种联系是曲折的,仅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角度难以看出其间的联系。所以,认识到设计的艺术内涵很重要,从这一点来说,设计中的艺术性正是设计的创造性所在,使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计划和安排,而是包含了人类特有的审美发展的成果,这一点是不能用基础和专业的简单对应性来概括的。

从本文的观点设计是创造艺术的基础之一来看,艺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为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一旦艺术具有特定的形式,就成为审美的过去时态。但这是把艺术作为固定形式来理解时出现的情况,如“工艺美术运动”所具有的局限性就有这种特点。理解设计中的艺术内涵,正是在于把其中的艺术性理解成动态的、原创的审美创造,而不是对艺术形式的借用。就像包豪斯所做的那样,动态的、原创的审美创造能力需要各方面的基础课程来支撑,而不是直接发挥所谓的创造力。反之,过于强调设计中的创意成分,把其作为设计自身规律的基础,也会使设计形成封闭而失去其设计性。例如,简单地把绘画基础课程直接联系设计的创意性,而忽略其通过再现手法达到的对自然多样性的理解,就有可能限制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观察和表达而获得无限可能性的机会,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再如,为了与设计有更紧密的联系,主张在构成课程中采用更先进的创意方法,而不去反复做那些逻辑的推算。事实上构成课程的实质及其开放性正在于它的非创意性,在于它通过逻辑方法而达到的难以用形象思维捕捉的意外的视觉效果,因此“创意”反而封闭了创意的可能。这一点也说明了,设计中的艺术内涵不是艺术的形式,而是设计性所特有的在任何活动中都能创造美的这种开放精神和广阔的自由度。

前面提到,一旦把艺术的现成形式结合到设计作品或设计训练中,就违背了设计的原则;同样,把基础课尤其是艺术类的基础课简单地、直接地与设计连接起来也会违背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教学的规律。这是因为,这种考虑没有真正看到设计的艺术内涵,只把基础课程当作简单的实用训练。

结语

本文认为,不管怎样强调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设计仍是一种艺术,这是因为尽管设计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设计的形成和发展使设计达到了完全的独立,但有一个基本因素一直伴随着它,这就是其中的艺术内涵。艺术内涵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与原创性,也是创造艺术的基础之一。

设计的内涵随社会发展不断改变,我国的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命名并非认识方面的深化,而是设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其中没有改变的应该是设计包含着艺术内涵。

设计专业的艺术基础课应该担负维护设计艺术内涵的任务,使设计保持其原创性的品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基础课不应理解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而是设计本身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设计中的艺术内涵。

本文提出设计的艺术内涵,并没有解决艺术基础课本身的问题,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考虑到这一点应该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2][3][4][11]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王申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设计艺术篇(10)

 

一、 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 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 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 “只可意会” 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 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设计艺术篇(11)

Abstract: Art design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 technology and art of intermediation, its connotation also penetrated into the practical modeling program, but mainly refers to practical beautiful modeling pla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t design, the content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art and design training etc..

Key words: art design; characteristics; properties; art

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

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 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

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 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

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 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

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二、 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

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

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三、 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 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 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 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 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 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 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 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