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直升机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32

直升机技术论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47-05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积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在全球流量中占比52%,在国际排名中跻身第五位。与此同时,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有学者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取自然资源、扩大市场规模、获得战略性资产[1],并在资源联动效应、杠杆效应和学习效应联合驱动下寻求品牌、技术等竞争优势[2]。随后,大量的文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关系[10,11,14],对工业行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却鲜有研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工业发展环境对工业行业提高资源使用配置效率,促进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工业行业技术效率关系的探讨将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大多学者考察了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OFDI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这些研究得出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OFDI可以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Kogut和Chang[3]发现日本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大都集中于技术密集行业,指出日本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出于技术寻求动机,推测OFDI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Chang[4]进一步指出日本电子制造业对美国进行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发展技术能力。Serapio和Dalton[5]研究了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发现这些国家通过在美国建立R&D机构或者收购当地的R&D机构来提高技术和创新能力。Braconier[6]对比研究了瑞典FDI流入和流出两种渠道的研发溢出,结果显示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而OFDI逆向溢出显著。Driffield和Love[7]以1984~1992年英国制造业部门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OFDI会导致逆向溢出效应但局限于研发密集度高的行业,而且还受到产业空间聚集的影响。王宗赐等[8]采用1999~2007年英国、荷兰、瑞士、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对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实证发现OFDI使外资企业获得东道国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且OFDI带来的溢出效应高于企业自身的研发。

新兴国家OFDI是否跟发达国家一样会带来逆向技术溢出呢?Chen[9]等运用2000~2008年433家新兴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投资面板数据分析OFDI溢出效应,结论指出子公司若在技术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就能提升母公司的技术能力。我国学者赵伟[10] 最先尝试研究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检验我国企业OFDI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微弱的促进作用。随后,众多学者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进行了探讨,王英和刘思峰[11]选用1985~2005年数据进行研究,发现OFDI具有反向溢出,但是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弱于国内研发。陈恩等[12]的研究表明地区OFDI对本地区企业生产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王恕立等[13]指出OFDI显著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李梅[14]对1985~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FDI和OFDI研发存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DI存量显著提升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OFDI对国内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沙文兵[15]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OFDI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结论指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专利授予影响较小,国内的创新能力主要由国内R&D投入决定。

除了研发存量以外,学者们认为OFDI的技术溢出也受到人力资本的影响,东道国是否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直接影响FDI的技术溢出。Borensztein[16]创建了包含FDI和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从此以后,在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时,学者们逐渐开始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陈岩[17]引入人力资本分析O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OFDI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逆向溢出效应没有影响。李梅和柳世昌[18]使用AR模型来考察人力资本、OFDI对技术逆向溢出的影响,实证结果指出OFDI没有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对OFDI技术逆向溢出的影响不显著。蔡冬青等[19]考察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得出我国OFDI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且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OFDI是逆向知识溢出,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由此可见,学者探讨O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从刚开始单纯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扩展到加入国内研发存量、人力资本等影响因素。然而,实证指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相当不一致,得出的结论有:OFDI没有提升我国技术进步[18]、促进作用不明显[10,11,14]、促进作用显著[12,13,19]。结论上的差异源于不同样本的选择、指标衡量方式的不同以及研究方法差异。因为中国OFDI的流量或存量上升幅度大,所以对于省际面板数据来说,用考虑到OFDI最近变化趋势的省际面板数据将会使结论更准确。

在这些研究当中,众多学者忽视的问题是不同行业的OFDI逆向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差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OFDI对其技术溢出效果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在考察人力资本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时,学者大多用受教育年限或者科技人员占比等来衡量,而忽视了制度因素和行业因素。资源行业人力资本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很可能不及高科技行业。制度环境将影响吸收能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因产权结构不同使得其在面对市场竞争约束以及技术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融资方式和政府支持力度大有不同,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技术溢出。鉴于最近出现的针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主要分析OFDI与生产率的关系,但很少有考虑工业行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本文试图扩展这方面的研究,除了国内研发存量、人力资本以外,将FDI、产权因素纳入模型中,区别于全要素生产率,侧重于考虑技术效率,采用2004~2010年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考察OFDI对工业行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3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3—043-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中国已进入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除了依赖于国内技术进步的自我增强机制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和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初步成功。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国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出口环境不断恶化,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外需”大幅缩减,出口导向型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另外,盲目的、不加甄别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造成国内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企业严重依赖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国在事实上沦为发达国家的“工厂”,被日渐锁定在全球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可见,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路径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都曾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推动本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由原来的单向接受国际资本流入为主转向资本跨境双向流动并重。在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69亿美元,到2010年已增长到688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5.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名列全球第五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理论基础与传导机制

1.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理论基础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弗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一国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自身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这一过程必然会导致投资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小岛清(Kojima,1987)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指出,母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可以集中资源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加速国内的产业升级。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具有较大影响。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效应也引起相关研究的关注。威尔斯(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Lall,1983)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摒弃了跨国企业只能依赖垄断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eantwell,Tolentino,1990)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是在周边国家进行,随着海外经验的积累,为了获得较为复杂的技术会向发达国家投资,这样就可以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从而促进母国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这一论题。范飞龙(2002)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之一是要发挥其对国内产业升级的拉动效应,因此应优先选择产品供求链长、产业内贸易量大的产业。王根军(2004)提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吐故”与对发达国家的“纳新”过程,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为国内产业升级腾挪空间;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冯志坚(2008)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途径,提出按照梯度转移原则,将国内制造业中的成熟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江东(2010)利用中国典型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规模和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影响较小。

2.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传导机制

具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1)传统产业转移效应。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着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但是,在传统产业退出时会遇到退出壁垒,这些壁垒主要来自于生产设备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沉淀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国已经或濒临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低梯度国家进行转移,既能释放出沉淀生产要素用于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能获取较高的海外投资收益用于国内技术的革新和研发,因此可以极大地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

(2)新兴产业成长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母国新兴产业的成长:一是通过向境外转移传统产业,将释放出的沉淀生产要素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高于国内的投资收益,并将这部分投资收益汇回国内投入新兴产业从而促其成长;三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直接投资,使国内企业能更直接、快捷地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其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引导国内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产生需求,从而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

(3)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的方式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所谓前向关联是指下游产业的技术发展或市场扩大会带动为其提供原材料、设备和技术等要素的上游产业同步发展;所谓后向关联是指上游产业的扩展及技术提升会刺激下游产业的投资扩大和技术提升。因此,一国对那些生产链条长、有明显的前后向联系、辐射效应大的产业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导致国内提供要素投入和配套服务的产业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并由此引发波及效应,促进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实现产业升级。

(4)产业竞争效应。当跨国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时,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它必然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等方式,不断提升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它还会要求国内为其提供投入要素和配套服务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由此将更多的国内企业卷入开放性的经济活动当中。另外,跨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将对国内的同行企业产生新的威胁,使该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行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论证可知,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传导机制越强,对本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就会越大,而这些传导机制的强弱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基于投资区域角度的分析

从投资区域选择的角度来看,一国向低梯度国家转移边际产业的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产业转移效应和产业成长效应;以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主要目的的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因此,中国对发达国家和生产要素价格低于本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会产生较强的产业升级效应。

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较晚,但并不缺乏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实例。近年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不断攀升,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鞋业、纺织业、食品、玩具等),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转移,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国家。这些企业通过将低效益的加工装配环节向国外转移,实现了跨国资源的重新配置,由此促进了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优质企业和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与研发中心等途径来实现。国内一些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华为、TCL、中兴、吉利、万向等是该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大型企业通过跨国研发和并购活动,不仅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准,而且还将通过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促进中国加速实现从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但是,从促进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较小。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截至2010年末,对这两个地区的直接投资占总量的85.7%。分具体国别(地区)来看,主要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澳大利亚、新加坡、卢森堡、美国、南非、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三个国际避税地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39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75.5%。与此相对比,中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发达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84.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5.8%,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非资源类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则更少。由于流向国际避税地的资本最终真实去向难以明确,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返投国内以获取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优惠,因此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规模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小,导致中国无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更多的向国外转移边际产业,无法更多的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战略性资产来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成长,因此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基于投资行业角度的分析

从投资行业选择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竞争效应,因此,一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比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强的产业升级效应。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10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8.3%。除此以外,中国在其他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均少于100亿美元,占比均小于3%。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产业升级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偏重于对国际避税地的直接投资,而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不足;在投资产业的选择上,偏重于对贸易依附型服务业和能源、资源行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在服务业领域,偏重于对传统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在制造业领域,偏重于对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直接投资;缺少国内连锁效应强、辐射面广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总之,现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服务于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和国家的全球能源战略,而向发达国家寻求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尚未形成规模。

基于对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考虑,我们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重点发展对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直接投资。以此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信息、管理和服务等战略性资产,并通过向国内的转移和扩散,充分发挥这些战略性资产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国内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第二,加强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很多具有比中国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且大多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轻工、机械、电子、通信类产品具有广泛需求。因此,要鼓励那些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丧失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并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第三,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实现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性转变。目前中国对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很小,投资层次较低。加快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活动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还能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效益和水平,加速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第四,通过能源和矿产资源类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上游研发部门和下游资源深加工部门的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类直接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母国的重化工业规模,因此理论上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但对该领域的直接投资事关国家的全球能源战略,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初加工环节移至国外,而国内企业则专注于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培训和最终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实现多层次开发、多层次增值,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品结构的提升与国内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世界经济,2002,(05).

[2]陈漓高,张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于产业地位划分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前沿技术提升 技术获取 外向直接投资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而技术差异和以其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差异是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根本区别。发达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高新技术,主导国际高技术领域,并形成高度垄断,牢牢控制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核心价值区域。一方面,利用独特的产业地位整合上下游资源,攫取高额利润,持续添加创新的资金和资源动力;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前沿技术,防止任何形式的扩散,并及时防控优质技术创新资源被他国获取,以维持自身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一旦进入其掌控的产业链中,只能接受其整合,受其控制,进入低技术含量加工环节,赚取微薄利润。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发展中国家既缺乏技术创新资金,又缺乏技术创新环境。以致在技术上,只能依附发达国家;在生产上,只能按发达国家订单生产;在市场上,只能提供半产品给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不能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继而陷入全面的被动,而究其根源自然就是缺乏高新技术。发展中国家若不能掌握高新技术,国家将缺乏产业竞争力;若国家整体产业都缺乏竞争力,国家经济实力就较弱。所以,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视高新技术,应特别正视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巨大差距,努力获取高新技术。但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环境和条件,纯粹靠自身研发获得高新技术并不切实际。

因而,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获取方面切不可闭门造车,否则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只能越来越大。因为众所周知,知识技术增长呈指数级形态,假设以同样的速度各自发展技术,基数大的发达国家将会领先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要想迅速发展自身高新技术,离不开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都将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最核心要素。技术好比矿石中的稀有资源,而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犹如挖掘和冶炼过程。发达国家经济本身是拥有技术稀缺资源的富矿。获得高新前沿技术,不得不与发达国家进行广泛地经济交流、多渠道引进技术、甄别适用技术和有产业前景技术并持续进行创新和改良。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以更积极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当中,以更高的经济开放度与发达国家展开经济技术交流。

本文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开放度与高新技术进步存在相关关系,期望提供高新技术进步受经济开放度影响的经验证据。那么,经济开放度与高新技术进步存在直接的关系吗?关于发展中国家整体情况,它们的高新技术进步如何受这三种经济开放度的影响?文章结构如下,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第三章为实证部分;第四章为结论。

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开放度和技术提升关系的研究,最早分两种思路进行。一是引进FDI与东道国技术提升,这方面研究有Aiken and Harrison(1999), Anselin et al(1997),Haddad and Harrison(1993),Gorg and Greenaway(2004), Keller(2002、2004)等。研究表明“向内”的金融开放度提高确有助于技术提升。二是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技术提升。起初, Kumar and McLeod(1981)以及Lall(1983)等人对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研究。后来,Lecraw(1993),Chen and Chen(1998)和Van Hoesel(1999)则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韩国)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效应和相关经验证据,试图回答“发达国家是否会因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产生技术提升”。Makino等(2002)指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获取技术的动机,OFDI是提升母国技术水平的一种渠道。换言之,“向外”的金融开放度提高将促进技术进步。Makino等进一步将OFDI视为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战略资产”获取方式。 Yadong Luo and Rosalie L. Tung(2007)指出通过OFDI可获取蕴含技术的优质资产。很多研究者提出这样的担心,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往往给辛苦得来的技术应用于国内带来考验(John Child and Suzana B. Rodrigues,2005;Ping Deng,2009)。技术引进来后需要进行改良和本土化,需要花费一定成本进行创新。对创新的成果如保护不力则会减损持续的创新动力,引进的技术不能有效应用或者已经过时,会让前期技术引进工作变得毫无意义。

在贸易开放度、市场开放度与技术水平关系方面,Branstetter and Lardy(2006)对于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研究表明,加大进出口促进了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Xu and Lu(2009)的研究也有着相同的结论。Lemoine and Unal-Kesenci(2004)认为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身经济开放,融入了世界产业链条中。Diwan and Rodrik(1991)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竞争技术资源,必将产生“搭便车”动机和产权保护激励。Keller(2000)通过实证研究说明,进口技术领先国家产品将有助于技术提升,而进口技术跟随者国家产品不利于技术提升。Keller(2002)进一步指出,贸易还有整合各国技术资源的作用,可增加技术创新效率。以上研究都说明了贸易开放度、市场开放度对技术进步有显著作用。

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技术与经济开放度之间的关系。林毅夫等(1999)指出,“增加出口和经济外向型程度”,以比较优势策略引进技术是“东亚奇迹”(由世界银行于1995年率先提出,指地处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增长的典型,这种经济增长现象被称为“东亚奇迹”。)产生的原因。朱平芳等(2006)运用微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进口技术设备对上海企业的技术提升效应。邹薇等(2003)认为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后要强调消化。从技术的信息属性来讲,技术本身是复杂知识的集成,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因此,要强化引进渠道对于技术完整性的保护能力,需要经济足够地开放。张茂元等(2009)指出技术提升往往与包括经济开放度在内的社会制度安排有关,若技术引进将危害利益相关者,技术引进将会遭到抵制,也就谈不上技术提升。一个开放的、鼓励竞争、鼓励以技术创新求超额利润的制度环境,将有利于技术引进。

综上可见,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国内外学者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金融开放度、贸易开放度和市场开放度都将提升其技术水平;他们担心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经济开放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较弱的消化吸收能力、知识产权保护等对技术进步有不利影响。但先前的研究较少涉及高新技术,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弥补该研究空白。

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构造

假设一国生产是CD式的,即:

(1)

考虑技术进步除按一定比率增长外,还可通过提高经济开放度由外引进:

(2)

δ、γ、η、ρ是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对外向直接投资、内向直接投资、进口和出口的弹性。其中封闭条件下的技术增长率受技术市场开放度π影响,π体现技术开发合作程度。假设具有如下线性结构:

(3)

(4)

两边取对数:

(5)

考虑现实中国家间总存在一些基本且不可测的相异之处。若以国家作为样本观测值进入计量模型研究问题,这部分相异不能被所选择的解释变量控制,则会进入随机因素中,产生异方差问题,这会使参数估计非有效且丧失渐进有效性。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具备处理忽略变量所产生的异方差问题的能力:

(6)

面板数据样本有着更大的可变性,极大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且能从时间和截面两个角度获得更一般性的结论。

(二)数据

选择发表的科技论文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实力的变量,科技论文可反映一国对高新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其数量能够反映一国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前沿面的贡献。用出口和进口金额反映一国贸易开放度程度;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反映一国金融开放程度;用技术合作资金补贴反映产业对于技术市场合作程度。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以及世界银行和一些国家的官方统计网站,表1为一些关键变量的统计指标。图1为主要变量之间的散点图,其中相关关系较为明显。

(三)检验及参数估计

为了防止面板单位根的破坏模型有效性,我们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具体使用IPS(Im, Pesaran and Shin)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检验每个个体单位根,构造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进而检验面板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其基本原理是:先对个体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第i个截面个体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值ti=(ρ),进一步计算:

(7)

(8)

根据以上所述的方法对模型中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总结在表2中。通过检验发现变量较多地存在单位根,但基本为一阶单整,经过一阶差分就可以处理。

为了解决面板单位根将采用增长率数据。运用所收集的数据先后拟合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模型选择问题上,需借助BP(Breusch and Pagan Lagrangian multiolier)检验,使用stata11.0 BP检验命令我们得到Prob>Chi2=0.0037,所以随机效应模型是优于混合OLS模型的。为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需借助Hausman检验,建立Hausman统计量(见式(9)),参数估计和豪斯曼检验结果总结在表3。豪斯曼统计量表明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9)

Scjit=92.09+0.63Expit-2.66Ifdiit+1.22Ofdiit-0.61

Importit+4.97Teccpgrantit+αit+εit (10)

(四)说明

1.引进外资(IFDI)并没有让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面取得进步,它的作用反而是负的。这就和一般的FDI研究形成了对照,先前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布局因嵌入了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中,获得的技术是“过时”、低端技术,或者说是“边际”技术。从技术进步角度考虑,边际技术的引进往往浪费资源,且机会成本较大。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分工安排,吸收低端加工制造技术,很可能使得自身的技术水平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进口(Import)对于核心技术进步有负效应。这和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原因可能是,我们的被解释变量是代表核心技术创新的高技术水平论文,进口国外产品只能模仿国外的产品技术,它们是成熟的、实现了商业化的技术,因此进行模仿并不会对被解释变量有太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这只是解释了进口变量系数不为正的原因。此外,进口国外产品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产生外债。发展中国家一旦遭遇债务问题,将放弃提高技术水平的各种努力。

3.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出口(Exp)对于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进步是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的。出口使得一国技术产业获得持续的利润回报,形成市场和利润对创新的持续激励;对外直接投资可锁定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质资产,对于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发展有着最有力的促进。两者的系数分别为1.22和0.63,模型中所反映的事实是OFDI的技术提升效应强于出口。这表明OFDI对高新技术方面的进步具有较强推动作用。

4.国内政府对于合作技术创新的补贴(Teccpgrant)对于核心技术进步(Scj)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国内给予合作研发补助,让产学研联合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总结技术诀窍,形成技术创新。该变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系数达到4.97。其它条件不变时,一亿美元补贴会形成4.97篇高水平的论文。

结论

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开放度对高新技术进步的影响,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向外”的经济开放度中(外向直接投资、出口)对核心技术进步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国内市场的技术合作对于高新技术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向内的经济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对于本国前沿技术水而有消极影响。这与之前大量的FDI研究形成反差,原因是我们所用的被解释变量是代表高新技术的国际期刊发文数。前人研究确认了FDI和进口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有提升作用,但未提及FDI对高新技术的具体影响。与我们的研究结论相对应的是Aiken and Harrison(1999),Kathuria(2000),Kugler(2001),Djankov and Hoekman(2000)以及Konings(2001)等人的结论,他们就曾利用面板数据,发现发展中国家获得发达国家FDI技术效应为微弱的负相关或者不显著。

需要说明是,发展中国家向内的经济开放度与高新技术的负相关关系,并不表示发展中国家应该降低开放度。一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得到一般的技术提升,二是因为负相关关系并不表示两者有因果关系,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技术有两种方法:让发达国家更加主动地将更高水平技术带进国内或者直接地进入发达国家国内寻找技术源头。

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至关重要,要想获得技术必须制定正确的技术战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创新基础薄弱,只能走技术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改良的技术发展道路。技术引进是技术获取的第一步,且决定了后续技术获取的效益。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才能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开放度才能从质和量上做好技术引进。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发展中国经济开放度与高新技术水平确实存在较强相关关系。但是经济开放度中“向内”、“向外”两个方面影响不同,“向内”的经济开放度对高新技术水平有负效应,“向外”的经济开放度对高新技术水平有正效应。这表明从发达国家来的FDI、进口对高端技术创新资源的挤占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控制的加强问题已经凸显。而技术市场合作、政府对技术合作的鼓励对于前沿技术进步有积极作用。

所以,发展中国家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引进高新技术,首先必须继续提高经济开放度;其次,要重视FDI与出口对高端技术资源挤占与技术掠夺,防止其破坏现存的前沿技术创新土壤;最后,要重视积极主动向外寻找前沿技术源头,发挥OFDI等外向方式的技术获取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 ,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4)

2.朱平芳,李磊.两种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研究―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实证.经济研究,2006(3)

3.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中国社会科学,2003(3)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4)

引言

作为21世纪的主导材料,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和耐化学腐蚀等诸多优异性能,这些都是直升机结构所盼望的理想性能,因而在直升机设计制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复合材料的高成本成为限制其扩大应用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复合材料低成本化就成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在介绍复合材料在直升机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对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造技术进行介绍。

1 复合材料在直升机结构中应用

直升机具有的飞行高度低、速度慢,无气动热问题,载荷相对较小等特点,为直升机结构采用复合材料设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直升机采用复合材料不仅可减重,且对于改善直升机抗坠毁性能意义重大,因而复合材料在直升机结构中应用更广、用量更大,不仅机身结构,而且由桨叶和桨毂组成的升力系统、传动系统也大量采用树脂基复合材料。目前相继出现了全复合材料的机体,据报道S-75,MD-900,D292、波音-360,PAN-2, V-22,N11-90和BR-117等直升机均属全复合材料机体。美国的RAH-66(科曼奇)武装直升机的机身蒙皮、舱门、中央龙骨大梁、整流罩、旋翼等结构均由复合材料制造,其复合材料用量达到了总重的51%,是目前世界上使用复合材料最多的实用直升机。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国产Z9型直升机的复合材料用量达到了总重的25%,其旋翼、涵道垂尾、尾桨叶、机身等部件均由复合材料制造。

在直升机产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复合材料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其具有比重小、比强度高、耐高温、减振性好、耐疲劳性好等优点。近年的发展趋势是发展液态成型纺织复合材料和非热压罐成型技术,即低成本制造技术。芳纶纤维复合材料(AFRP)拉伸强度高、弹性模量高、比重小、热稳定性高、耐介质性能好,其防护性强,可作为武装直升机的复合装甲材料,是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现已研制出“光谱屏蔽”材料,这种由光谱纤维及芳纶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已经在国外军用直升机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光谱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聚乙烯纤维,用其制成的编织物能迅速消散发射中产生的能量,它的比强度为钢的10倍,比重0.97。其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的直升机装甲系统材料,用于一系列军用直升机型号中,如美国陆军“黑鹰”的地板及座椅装甲及“科曼奇”的部分部件。

2 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

虽然应用复合材料可大大降低直升机机体重量,提升直升机性能,但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成本远远高于铝合金构件的事实依然是制约复合材料在直升机领域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因此研究开发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是目前急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对直升机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造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树脂传递模塑(RTM)技术

树脂传递模塑(RTM)技术是一种低成本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其优点是低压操作、环保、铺层设计灵活性大、生产周期短、后加工少、形成的层合板性能好且表面质量好。但传统工艺的缺点是孔隙含量较大、纤维含量较低、树脂在纤维中分布不匀、树脂对纤维浸渍不充分。针对这些缺点,技术人员做出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RTM 技术主要包括真空辅助传递模塑(VARTM)、热膨胀树脂传递模塑(TERTM)、树脂膜浸渍成型(RFI)、连续树脂传递模塑(CRTM)、共注射传递模塑(RIRTM)、Seeman复合材料树脂渗透模塑(SCRIMP)和紫外线固化树脂传递模塑(VRTM)等。

2.2 预浸料制备和热压罐成型技术

预浸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包括降低材料成本和提升自动化程度。现在所应用的夹层预浸工艺不仅提高所制备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还提高了预浸料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应用成本较低的大丝束纤维成为可能。热压罐成型是采用手工铺叠方式,将增强材料和树脂(含预浸材料)按设计方向和顺序逐层铺放到模具上,达到规定厚度后加压、加热、固化、脱模、修整而获得制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制品的密实度和层间粘接强度。

2.3 自动铺放技术

自动铺放技术主要包括自动铺丝和自动铺带技术,其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特点,特别适合于大尺寸和复杂构件的制造,减少了拼装零件的数目,节约了制造和装配成本,充分利用材料,并极大地降低了材料的废品率和制造工时,对自动铺放技术研究最早源自复合材料机身的制造。纤维铺放技术解决了应用传统缠绕工艺所产生的缝隙、纤维滑移、厚度无法改变等问题。在大型复杂形面上铺放和压实连续预浸纤维,使得纤维在芯模上的铺放完全在无压力状态下进行。目前自动铺放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复合材料制造成本。

2.4 电子束固化技术

电子束固化技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展起来的一种低成本制造技术,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有发展前景新型非热压罐固化工艺,可用于大型大厚度的复合材料构件。它通过高能电子束诱发复合材料树脂基体产生交联反应,从而得到交联密度高的热固性复合材料。该工艺的优点是固化温度低、能耗低、模具成本低,固化过程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环境污染小, 并可与RTM、拉挤、缠绕等自动化成型工艺相结合使用,从而使复合材料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

3 结论

先进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产业的应用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加工制造技术,在今后评价直升机竞争力的指标中,复合材料的用量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而大规模采用复合材料的关键是掌握先进的低成本技术。但现阶段我国直升机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是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及技术贮备的严重不足,使我国直升机用复合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与国外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作为我国直升机产业骨干大企业的哈飞集团,应积极创新、不断挑战国际先进水平,为成为国内实力最强的直升机制造商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承恭,吴建华.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的应用与发展[C].航空复合材料预研二十年回顾展望研讨会论文集, 2001 :89-96.

[2]沈军,谢怀勤.航空用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6 (5):48-54.

[3]Lisa Troshinsky. Armor production problems could be risk to army [R]. Aviation Week’s Aerospace Daily & Defense Report, 2005.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5)

1 煤矿定量装载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第382条规定“提升装置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重差,应在井口公布,严禁超载和超载重差运行”。然而不论是矿井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还是单绳缠绕式提升机,不论是主井提升还是副井提升系统,依据我国目前的设备和设施装备水平,都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严禁超载”,只能是依靠“定性”管理,而不能实现电梯式的“定量”超载闭锁的本质安全型管理。如矿井实际生产中对于副井提升系统矿车装料多少、吊运大件的单重、配重等,很难精确控制吨位数量,对于主井提升系统虽有装载定量系统,但箕斗的粘堵问题,时有造成二次装载问题,在煤矿行业就发生过多起因超载提升造成重大机电事故,这不仅使矿井的生产设备受到破坏,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还会危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煤矿运输提升事故所占比例仅次于瓦斯和顶板事故,是煤炭系统的第三大灾难事故。

2 承载实时在线智能监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2.1 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研究

对提升机运行状态参数特征进行评估,基于统计学理论,构建提升机工作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判定方法;基于连续体振动力学理论,建立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解决提升机运行状态无法实时准确表征的难题。

2.2 提升机运行状态感知技术研究

基于动力学理论,对正常与非正常提升工况下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分析,开展高精度、抗冲击性强的称重式传感器研发,解决现有传感器精度低、抗冲击性差的难题;结合信号调理技术,开发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2.3 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技术研究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探求拓扑控制机制;设计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开发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构建实时、稳定、可靠、高效的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系统。

2.4 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技术研究

结合提升机运行状态、钢丝绳终端载荷以及提升机电控系统,基于智能结构理论,以提升时间、提升载荷以及无线传感器功耗为目标,建立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采用逐步线性规划法求解,实现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3 项目技术关键和实施方案

3.1 技术难点

(1)由于井筒环境恶劣,提升机在井筒中运行状态无法直接获得,而钢丝绳终端载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具有紧密的相互关联性。因此,需掌握钢丝绳终端载荷的变化趋势,寻求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模型,利用钢丝绳终端实时检测的张力来判断当前提升机运行状态。

(2)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开采,矿井的设计井深、提升距离逐渐增大,提升钢丝绳运行与装载过程中的动载荷也越来越大,而提升钢丝绳绳受到的动载荷需要直接传递到实时监测钢丝绳终端载荷的称重式传感器上;同时,称重式传感器监测的数据需要快速的存储、分析与判断。因此,需开发以大量程、高精度、抗冲击性的称重式传感器为核心的提升机运行状态的感知技术与设备,实现提升机的安全可靠运行。

(3)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有线传输系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对矿井提升系统实施全面、有效和灵活的数据传输,而无线传输系统在井筒内无线信号衰减异常严重,对无线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

(4)提升机是矿井生产的咽喉,提升效率将直接影响矿井生产效率:钢丝绳终端载荷、提升时间与提升效率密切相关;有效控制提升载荷将降低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增加提升机安全可靠性,缩短维修时间;监测钢丝绳终端载荷的无线传感器的更换频率也影响提升时间。

3.2 实施方案

(1)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对提升机运行状态参数特征进行评估;接着,基于统计学理论,构建提升机工作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判定方法;然后,基于连续体振动力学理论,建立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最后,分析并掌握相互关联特性。

(2)提升机运行状态感知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基于动力学理论,对正常与非正常提升工况下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分析;其次,基于张力变化特性,开展高精度、抗冲击性强的称重式传感器研发;再次,结合信号调理技术,开发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最终实现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3)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探求拓扑控制机制;其次,设计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再次,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最后,开发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

(4)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结合提升机运行状态、钢丝绳终端载荷以及提升机电控系统,基于智能结构理论,建立优化控制模型;其次,以提升时间、提升载荷以及无线传感器功耗为目标,建立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最后,采用逐步线性规划法求解,实现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4 结语

4.1 建立了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解决了提升机运行状态无法实时准确表征的难题;开发了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了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4.2 建立了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设计了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开发了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构建实时、稳定、可靠、高效的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系统。

4.3 建立了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实现了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了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参考文献】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6)

二、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

Grossman和Helpman(1991)[10]认为,技术创新与从国外获得的知识正相关,新增长理论模型也强调技术创新的“干中学”过程。假设1: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认为,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的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达到技术升级的目的,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在自身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向比其落后的国家进行投资。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绿地投资或者并购,实现产业创业技术升级,特别是跨国并购,通过并购成熟的发达国家企业,从而拥有了其申请的专利和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比较新的产品和技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联想电脑对IBM的并购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获得了较多的世界市场。假设2: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母国行业的自主创新由于既定资源的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相对就会减少母国的资金支出规模,这个支出包含了大量的科研人员支出和研发支出,相对就会减少母国的自主创新程度。这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但是大部分研究认为,跨国对外投资的增加会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的程度,这主要是由于技术的规模经济效应。中国的很多高科技产业缺乏在关键技术的创新,陷入了技术创新的瓶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者招聘别国的优秀科研人员进行研发,或者直接并购拥有关键技术的国外企业,母国企业在拥有关键技术的情况下通过对技术的整合,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创新,也同样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这就是和购买国外技术同样的原理,购买—吸收—创新的路径也同样适用于对外直接投资。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实证检验

1.模型和数据来源按照本文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中可以将影响国内技术创新的变量分为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两类构建本文的计量回归模型:lnNPV=β0+β1lnLit+β2lnODIit+β3lnRDit+β4lnRDit×lnODIit+β5lnRDit×MG+μt+εit其中,NPV代表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越高,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同时笔者用行业在国内外申请的专利数量来代表技术创新;L代表行业劳动力人数,笔者用企业用于研发的劳动工时当量代替,表明企业投入研发的人力资本越多;RD代表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越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ODI代表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在研究中,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显著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母国的技术研发投入,还需要考查RD变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对RD和ODI进行交叉分析,MG是跨国并购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笔者还对RD与MG进行交叉分析,以确定直接投资的哪种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大。下标i和t分别代表行业和时间,μ和ε分别为时间变量和回归残差。由于统计范围的限制,各国对高科技产业包含哪些产业存在差异。美国国家统计局于1989年7月确定了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子、信息通讯、电子、柔性制造、先进材料、航空航天、武器、核技术等10个为高科技产品,美国官方又以10位海关编码(HS-10)为基础、对“高科技产品”(AdvanceTechnologyProducts———简称ATP)做了详细的界定。根据科技部对高科技产业的定义,我国高科技产业主要包含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五大行业,又细分为22个小行业,本文以五大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高科技产业的新产品产值、科研投入的人力和资本状况等来源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我们的研究期间为2002~2013年。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2.实证研究结果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中,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我国主要投资于资源开采行业,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自然资源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投资的主要地域也主要集中于中东、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但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投资增速非常迅速,所占比例也非常高,在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投资所占比例超过40%,其中又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近年也快速发展,根据孟祺(2014)[12]的研究,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所占比例从2009年开始,一改以前下降的局面,出现了缓慢的上升,这说明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笔者主要研究高科技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根据前面的逻辑框架,主要集中于两个因变量,一个是高科技产品新产品价值,一个是专利申请数量。模型1和模型2主要针对这两个变量进行一般回归分析,对于RD和ODI的交叉变量和RD与MG(并购所占比例)的交叉变量,这两个变量都是衡量对外直接投资能否直接促进技术创新的条件。在模型3和模型4中进行了断点分析,研究2009~201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劳动投入当量、研发资金和对外直接投资这些变量都对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其影响有显著差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研发投入,其次分别是研发人员当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较小,在模型1和模型2中,即使添加了两个交叉变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仅仅在10%的水平下显著,模型2的系数稍微高于模型1,这两个模型对应的是2002~2013年的数据。在模型3和模型4中进行了断点分析,以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显著性水平为5%。究其原因,一方面专利申请数量是一个即时的直接变量,而高科技产品新产品价值是一个较长的变量,根据一般推论,短期对外直接投资并不直接增加新产品价值;另一方面,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还难以对技术创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又对高科技产业的细分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电子通讯行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的各项因素都比较显著,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也查过平均水平,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以及医疗仪器设备行业在研发人员当量、研发资金的影响上比较显著,对外直接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交叉变量来看,RD×ODI以及RD×MG的影响在各个细分行业上都显著,但只是在电子通讯行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行业以及医疗仪器设备行业上影响比较大,而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在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显著性水平为10%。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7)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后出现的新的学科,其具有包涵科学种类丰富、技术能力要求强、应用范围广、实践环节多等特点,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学科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及推广较晚,所以,对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研究便成为现阶段推进计算机技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稳健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资源,培养起符合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教学先进教学理念,使信息技术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拥有更加成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之所在。[1]

一、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发展并推广开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各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所以,在各级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主流,就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以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大中专教育阶段为整体框架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针对小学及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则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大中专阶段则主要针对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其覆盖面积以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每一环节。

2.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结构已建立起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结构体系。该体系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中的主要设备,能够熟悉操作设备;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则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办公软件和其它应用软件;大中专的信息技术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程序编辑等复杂的信息技术。

3.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针对不同阶段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纵观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来看,我国信息技术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其包含了信息技术理论教育和信息技术上机操作教育两方面,保证了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习。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呈现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势头,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教育已形成了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教育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在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组成上,已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知识体系组成,但是由于我国复杂的教育教学空间组成,各地区较大的教育教学资源组成,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有较多问题。[2]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技巧应用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开放性、技术应用实践性、科学技术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创新相关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中相关教学技巧的运用,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以更加实用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信息计算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技巧尤为重要。

1.课堂理论课讲授中,融入计算机实践操作讲解,便于学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由于计算机理论的科学性较强,所依在传统理论课中,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往往较为枯燥,而适度在理论讲解中加入实践操作讲解,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能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及后期效果,使理论课中理论讲授变得简便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绘画板使用理论讲授一节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终端,在结合课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在投影仪操作演示中,多绘画板下每一窗口、工具进行逐一操作,之后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便于理论知识学习。[3]

这样的教授方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教学技巧,增加了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适当加入互动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理论可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改变了传统理论讲授往往只依据课本作为唯一的教授工具,使传统沉闷的“填鸭”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上机课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教师先就上机操作内容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演示流程自主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针对问题予以解决。由于计算机上机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较多,操作困难,导致上机课难以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而教师在上机课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技巧,通过教师实际演示,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操作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上机操作一节中,教师在上机过程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通过实践教学技巧,亲自演示办公软件的打开,操作,调节行间距,调节字体颜色、首行缩进等知识点,之后让学生自主实践。

这样的讲授方式,改变了传统上机课,教师只负责管理计算机房设备的管理员角色,使教师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机操作中去,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全新的学科,由于其科学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其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051-02

近年来,随着电子电力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交流传动与控制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电气传动技术面临着一场历史革命,即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取代模拟控制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和过去的的直流调速技术相比,现在的交流调速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流电动机系统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新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事实证明了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举得了巨大的进展的。

1 交流变频技术的现状

我国在变频技术上有很大的进步,也有很大的生产能力,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有生产交流变频技术的能力,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异步控制和矢量控制的变频器,在精度和可靠性上效率不高,国产变频器的质量精度不高,所以市场占有度不高,主要是小工厂的操作,国外的产品的质量要好,自动化程度高,总体来说,交流变频调速的调速精确,速度平稳。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有三个优势:(1)转差频率控制、矢量变换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新的交流调速理论的诞生,使交流调速有了新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的交流变频技术的更加成熟;(2)功率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为主题的现代功率较大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其开关频率、功率容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交流调速装置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个些为交流变频技术的总体上、硬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3)得益于现代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交流变频技术的变革。

2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前景展望

我们将交流变频调速的设别为变频器。一般来说,交流变频器可以分为滤波部分、整流部分、控制部分、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等。一般认为交流电动机的感应电势约等于交流电机的端电压,和频率和磁通的乘积成正比。当频率上升且端电压保持不变时,势必造成磁通量的减少,而磁通量增加将造成电机磁饱和。频率下降时(高于电源频率),磁通量将增加,造成电机不足。无论饱和还是欠不足,对电机都是有害的。所以,需要使电机磁通量恒定。这就是变频时电压要相应调节的原理。

(1)将常用的三相交流电源经过交流变频整流装置并经电容滤波后,逐步变成幅值基本稳定的直流电压通向逆变装置上,利用逆变装置功率元件的通断的控制,使逆变装置输出端获得一定形状的长方形脉冲波形;(2)通过改变长方形脉冲的幅度控制电压幅值;(3)通过改变调制周期控制其输出频率等等。

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特点有很多,主要是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和控制策略的更新以及数字微电子器的应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在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恒压频比控制模式,第二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采用矢量控制模式与此同时还有直接转矩控制模式。数字化使得控制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采用微机控制器后便都解决。数字化使得控制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采用微机控制器后便都解决了,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2.1 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

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在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电子器件主要有逆变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智能功率模块。电力电子器件主要的升级和改造主要有逆变器的升级、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升级、智能功率模块的升级。目前这个方面对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技术也得到了升级。

2.2 控制策略的更新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9)

1现代航空装备维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以发展较为成熟的陆军航空装备(直升机、发动机等)维修为参照来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使用于质控室、飞参室和设备检测等方面,各种信息处理设备或系统处理单机运行,致使信息分散,得不到有效传输和及时处理,在装备状态监控、质量控制及宏观管理决策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一线人员难以得到必要的信息支援。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整体规划,研制开发不规范;二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档次与军事现代化建设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2警用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武警航空部队的发展壮大,航空装备管理人员和决策者不仅要了解装备的静态信息,而且要准确、实时地掌握装备的动态信息,以对装备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决策。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全面的航空装备数据库,实现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保障精确化,维修保障可视化,信息共享化,处理自动化,装备状态监控、保障实时化。构建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系统,既是实施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装备维修保障之路的必然选择。

3现代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发展情况研究

IMIS的建设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将多种维修信息资源集成于一个统一的、易用的系统中,通过提供标准化信息以及在不同级别上的技术支持,满足不同任务的业务人员的需要。IMIS的主要应用框架如下:

(1)维修信息中心。维修信息中心完成航空装备数字化维修保障信息自动化处理,由系统服务器和核心自动化处理软件系统构建,可对航空装备管理系统各机构和人员实时提供信息支持。

(2)有线和无线网络系统。为维修保障机构和外场维修保障技术人员的实时信息交互提供数据链接。

(3)便携式维修辅助计算机系统(PMA)。PMA是一台供维修人员带到外场去的经过加固的计算机,它是维修人员与直升机及其各系统的主要接口。PMA可以运行IETM,通过它可以预定备件,记录各种维修工作,与维修信息中心实时信息交互。

4警用直升机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警用直升机维修保障信息系统的简易功能模型应按如下设计:

飞参状态 油液分析 无损检测 人员基本情况 人员变动登记 机务等级调整 随机工作 有寿机件控制 周期工作完成登记 技术通报落实 航材请领计划 业务训练计划 装备使用计划 机务工作计划 直升机管理 发动机管理 保障装备管理 故障信息 机务工作记事 干部检查直升机 质量安全教育登记 权限管理 数据库管理 业务流程管理

状态监控 人员管理 维修控制 计划管理 装备管理 日常登记 系统管理

武警直升机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图1警用直升机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1)系统管理,为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标准代码维护,包括单位代码,各类标准代码,操作权限,直升机、发动机型别,系统变量,机组组成等并进行系统重新登录。

(2)日常登记,实现飞行日、维修日时间登记,机务问题、故障信息、机务工作记事、典型事迹、空勤反映问题、干部检查直升机、质量安全教育登记。

(3)装备管理,进行装备的登记、查询,包括直升机、发动机、保障装备管理三个部分。直升机管理,实现直升机编制,直升机停飞、变动、大修、停放登记,直升机串件登记、质量问题登记、重要机载设备登记、外挂保障装备登记功能和直升机综合查询功能。发动机管理,进行发动机变动、发动机大修、提前换发登记,发动机逐日数据查询。保障装备管理,进行保障装备和维修设施登记。

(4)计划管理,制定或产生装备保障的各类计划,包括机务指标计划、机务工作计划、装备使用计划、业务训练计划、航材请领计划、工作计划与总结、文件资料。其中,装备使用计划包括直升机梯形图、直升机使用计划、直升机大修计划、直升机定检计划、发动机更换计划、发动机需求计划、发动机大修计划。业务训练计划包括日常训练、上岗训练、专项训练、飞行人员装备使用知识教育。

(5)维修控制,进行有寿机件控制和技术通报落实,包括有寿机件控制、周期工作完成登记、有寿机件维护、技术通报登记、技术通报落实、随机工作、控制标准维护。

(6)人员管理,管理机务人员基本情况、变动情况。人员基本情况,完成人员编制、人员基本情况、人员结构分析、实力统计、师员统计、职务统计、机组编排、机械师保障奖励、历史人员查询等功能。人员变动登记,完成请销假登记,人员复员、转业、调入、调出、内调、调学登记,机务等级、技术等级、飞行等级调整,历史库恢复等功能。

(7)状态监控,实现飞参状态、飞参信息、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功能。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投资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投资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优势论视角的传统FDI理论无法解释逆向投资中发展中国家无优势企业进行FDI,以及并不获利的FDI项目仍在进行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和修正,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

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逆向投资的可能性

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不具备上述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于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拉奥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为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企业创新活动。但是他们的理论主要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FDI,即“顺向投资”(downstream investment)产生的原因,而没有对发达国家FDI,即“逆向投资”(upstream investment)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也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时期,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坎特威尔教授与其学生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技术能力迅速提高,产业结构明显升级,对外投资的产业领域也开始由传统产业发展到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从海外经营的地理开发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受“心理距离”的影响,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

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逆向投资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沿袭海默(S.Hymer)的企业特定优势的视角,国外学者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FDI的可能性,使得不具备特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逆向投资无法获得理论的支持。中国学者在批判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探索解释逆向投资的FDI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开展FDI可以提升企业的优势,因而是必要的。

马亚明和张延贵应用策略分析的方法对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FDI和企业的优势具有双向的关系,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可以促进FDI的开展,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FDI来寻求、创造优势,即FDI可以促进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培育。作者批判了海―金传统,即认为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就不具备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可能性。相反,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直接投资:“从短期来看,学习型的FDI(逆向投资)可能会招致利润的亏损,但从长期来看,前期的FDI可以学习与积累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总体营销能力,从而改善企业在未来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此外,王炜翰在对内部化理论的批判基础上,将资源观/知识观引入传统的FDI理论,指出以知识观的角度审视FDI,它是企业获得资源和知识的途径之一。吴先明通过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国际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

这些研究阐述了企业可以通过FDI来寻求、创造优势,指出开展逆向投资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增强企业和国家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完全忽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分析会误导企业以交学费的心态从事FDI,这在实践中是非常危险的。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讲,资源都比较有限。长期来看,FDI确实可以为企业创造优势,但是如果在短期内的亏损已经让企业无力承担,那么FDI的积极作用就无从谈起。

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逆向投资的战略资产寻求理论

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逆向投资实践, Makino提出了战略资产寻求理论。战略资产寻求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资产开发型和资产探索型FDI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两类FDI,两者的主要区别见表1。资产开发型的视角将FDI视为企业专有资产的跨国界转移,而资产探索型的视角则将FDI视为获取东道国创造性资产如技术、营销和管理技能等的手段。其中心命题如下: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不仅是当他们具有了某种可以在发达国家利用的所有权优势,当他们意图寻求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技能时,他们也会开展FDI,因为东道国的这些技术和技能更为优越或者在母国的某一产品市场领域根本不存在。由于FDI的主流理论只采纳了开发的视角而没有采纳探索(创造)的视角,因此无法解释通过FDI所产生的创新过程。有关这一类型FDI的研究表明,企业特定的所有权优势不仅产生于对专有资产的占有而且产生于企业具有寻求或者有效配置东道国企业拥有的补充资产的能力。

具体地,Makino对战略资产寻求理论的理论框架描述如下:首先,企业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动机产生于区位特定优势―可能是自然禀赋(低成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裕也有可能是创造性禀赋(战略资产)丰裕。其次,企业的投资动机直接影响区位决策,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企业会选择投资于发展中国家,而寻求市场和战略资产的企业通常会选择投资于发达国家;决策过程中,企业的能力会增强或削弱动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Makino利用328家中国台湾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战略资产寻求动机的企业如果也具有很强的技术吸收能力,这些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投资于发达国家。

战略资产寻求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的逆向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逆向投资是必要的,因为企业可以通过FDI获得先进的技术和技能。其次,逆向投资也是可能的,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之前的技术寻求经验具备了学习吸收的能力。但是,如果说海―金传统单纯强调了企业自身优势对FDI的推动作用,那么战略资产寻求理论又过于强调区位优势的拉动作用。

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逆向投资的折衷分析

战略资产寻求理论虽然分析了逆向投资的动机和区位选择,但是根据动机理论,内在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企业特定因素而不是区位特定因素首先决定了企业的FDI动机,而企业的FDI动机会进一步直接影响区位和进入模式的选择。在战略资产寻求理论的基础上,借鉴邓宁的OLI折衷范式(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 Eclectic Paradigm), 本文建立了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模型(见图1)。

首先是模型中的企业所有权优势,融合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和技术产业升级理论,发展中国家企业所具备的小规模技术、当地化技术以及通过产业升级获得的高新技术构成了企业的所有权优势。高新技术的掌握无疑会提升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能力。同样,发展中国家企业掌握的灵活适用技术也完全可以应用在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而不仅仅是应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顺向投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成熟的产品市场细分化趋势显著,某些利基市场恰恰需要的是一些灵活的适用技术。引进学习型企业的资源观/知识观观点,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同样构成企业的优势,并使得开展战略资产寻求型FDI成为可能。因此从根本上讲,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某种所有权优势,否则就是一种盲目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次是模型中的动机因素。如前所述,资产开发型FDI包括了资源、市场、效率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于FDI的起步阶段,这类投资动机目前主要是寻求市场或资源,只有少部分企业开始考虑为寻求最大效率的FDI全球布局。资产探索型FDI即战略资产寻求型FDI虽然在形式上与资源寻求型FDI类似,但是它与开发型FDI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寻求互补资产特别是技术等无形资产,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模型中的区位选择因素。早期FDI所考虑的主要是区位的资源和市场优势。随着FDI的发展,跨国公司意识到企业应该对FDI进行全球布局,以实现全球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效率寻求型FDI要求所选择的区位有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引入知识观,一个国家的区位优势也包括了他所集群的产业技术创新优势。因此,资产开发型FDI指向区位的自然禀赋,具体区位的选择可能是发达国家也可能是发展中国家;而资产探索型FDI则要考察区位的创造性禀赋,通常位于发达国家。

最后是模型中进入模式的选择,这里指FDI进入模式的选择,包括合资、并购和新建的方式。如果企业具备很强的所有权优势,希望通过资产开发寻求资源、市场或效率,很显然企业最为关心的是如何维护和保持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交易成本因素在投资方式的选择中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在效率寻求型投资中企业还会考虑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通常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独资新建的方式。相反,在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必须有助于企业获得这些通常是默示技术和知识的战略资产,组织的学习吸收能力因素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横向并购或合资。但是并购通常面临整合问题,需要较多的国际化经验,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合资的方式成为首选。

综上所述,取决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的逆向投资可能是市场寻求型FDI,也可能是战略资产寻求型FDI。图2总结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逆向投资折衷分析的结果。开展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发展中国家企业不仅能开拓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获得根植于东道国的创造性资产,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与单纯强调FDI对企业优势的促进作用不同,本文认为开展战略资产寻求型的企业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吸收能力,即有效配置东道国企业拥有补充资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拉奥.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John Wiley&Sons出版公司,1983

2.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1)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方便。21世纪以来,在努力实现“信息化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目标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被纳入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在帮助学生查阅数据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抽象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因素,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差距,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不相适应。

1.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在高中升学考试和初中会考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在学校、教师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家长、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迫切形势下,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被大力削减,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等必考科目学习课时,长期形成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初中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计算机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计算机软硬件陈旧落后、计算机专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师所占比列小,且同时承担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初中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思想”致使计算机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学生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计算机更新的速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所用教材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采用的教材不能满足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在家庭的广泛应用以及小学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超前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计算机的现象普遍。而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和教学大纲更新速度缓慢,一些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远离当前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现代感,即使采用新教材,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考试侧重点不同、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教师很少将更新的教材内容加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1.3重理论轻操作,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整个课程体系是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构成。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本教授与试卷考查,对于上机操作进行文字输入、文字排版、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等方面的考查力度明显不够。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将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进行简单讲解,忽略了计算机本身的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教条化、抽象化的影响。在上机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操作次数少,打字速度缓慢,文字排版、数据处理等常用技巧操作不熟练,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和期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2.增强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2.1更新观念,正确处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理念已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高阶段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对计算机word、excel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有利于理解具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学生适应并积极融入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提供必要准备。

2.2关注学生,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是直接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其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开展情况。在日常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深入挖掘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的实用性、伸展性以及教法的新颖性,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选择,从源头上保障教材质量,以适应计算机内容不断更新的内容;定期组织计算机教师知识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适应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障课时的前提下,加强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操作的结合,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排版、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等实用性技术;针对初中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不断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和兴趣动机,保持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新鲜感,对于基础差点的学生,鼓励向基础好的学生请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大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多媒体开展教学,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生吸收知识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充分展现出计算机学科的趣味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级实践操作阶段,计算机教师少讲多练,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结语

初中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丰富充实初中学习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家长、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学校应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方面资金投资力度,教师应重视自身知识结构优化,形成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熟练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静.多媒体应用与初中计算机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118-119.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