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得体会题目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8:39

心得体会题目

心得体会题目篇(1)

近日,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做好《榜样5》专题节目学习收看工作。据悉,《榜样5》将于3月22日播出,节目聚焦学习宣传伟大抗疫精神,集中展示了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榜样是先锋,是模范,更是指引全体人民奋楫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所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来自人民,平凡铸就伟大。”他们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粒沙,却闪耀着耀眼的光。从军医张西京、护士张宏,到社区书记杜云、人民警察达娃仓决,再到快递小哥汪勇,作为抗击疫情的先进榜样,他们并非“身居高位”,也并非“与众不同”,相反,他们很“平凡”,也很“普通”,他们就来自于我们的身边,却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责履职,创造了抗击疫情的伟大壮举,也恰恰是他们身上的这份“平凡”,才更值得当下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用心学习。他们虽然很“平凡”,也很“普通”,他们虽然职业不同,但他们初心如一、使命如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员。

“我是党员,我先上。”他们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这份果敢与担当,源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信念。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辛劳、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作为一名军医,张西京在除夕夜毅然告别家人,逆行前往武汉,支援当地抗击疫情,他说:“我们是守门人,是在和死神掰手腕,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在鬼门关的重症患者,把他拉回来。”作为一名护士,张宏主动请缨,成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首批隔离病房的护士长,她说:“党员就应该先上,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作为医护人员,他们的职责与责任,就是尽自己所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成大我,将自己的安危抛之脑后,却践行着奉献人民的初心与使命。“快递小哥”汪勇主动为抗击疫情的医生护士送去物资,当起了医院的“管家”,他说:“家里有父母妻女,我也怕出事,但转念又想,自己身体好,免疫力还可以,比其他人更有‘资本’出去。”为守居民一片“芳草”,“社区书记”杜云每天奔波在大街小巷,排查摸底,甚至当起了代购员、快递员、家庭医生。抗击疫情期间,“人民警察”达娃仓决带病坚持工作,因长期在高寒缺氧环境中高负荷工作,导致耳膜穿孔,左耳几乎听不到声音。

通过观看《榜样5》这档节目,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要向先进榜样看齐,从他们身上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勇当冲锋在前的“拓荒牛”,迎难而上,主动担当作为;要争当奉献人民的“孺子牛”,在扎根基层、坚守岗位中“燃烧”自己,切实办好惠及民生福祉的大事小事;要甘当吃苦耐劳的“老黄牛”,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心得体会题目篇(2)

【正文】

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取得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夺取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党中央在谋划“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始终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在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中,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明晰党员身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以理论学习的新提升,不断开创投资评审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全面系统学。五中全会精神是博大精深、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一定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把握其内在逻辑、内在联系。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认认真真逐字硏读、深入领会。要结合学习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融会贯通,学深悟透。只有通过系统的学,才能提高我们干工作时全盘谋划的能力。对于我而言,在投资评审中心这个工作岗位,直接与民生项目打交道,面临的工作非常繁杂琐碎,与民生息息相关,必须提高自身的统筹、协调和沟通能力,才能为局、中心增光添彩和不辜负党员身份。

心得体会题目篇(3)

一、认识和体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为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结合当前铁路建设开展进度,我们作为第一批建设者,要发扬“铁人王进喜的精神”,克服前期中存在的难点、要点,力争按计划实现建设开工目标。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最关键的是结合实际、强化运用,最根本的是坚决落实、推动工作。要全面对标党的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铁路建设的战略定位,适应新体制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不断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为有序推动铁路建设作贡献,科学审视和谋划工程发展的思路举措,统筹规划建设程序,制定工程目标,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大力提升建设水平和基础管理,努力把工程建设成一流的标准工程。坚持科技创新,坚持防控风险,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政治意思不强。于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流程及管理、协调事项不熟悉,不能及时准确有计划的铺排相应的管理事项,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我已经来到指挥部一年多了,对于建设前期推进的工作仅限于协调解决设计单位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上,对于前期的工作究竟怎么开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路。

2.政治自觉不强。工作中的主要表现在政治工作给专业工作让路,重专业轻政治的思想。有时以专业工作忙、急事难事多等理由为借口不自觉地放松了党性锻炼,学习党的理论存在浅尝辄止的问题,对组织生活中自己剖析、同志点评的问题存在整改不积极、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政治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3.政治担当不够。主要表现在: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有欠缺。虽然自己在**专业上是位老同志了,但在建设方面还是名新同志,随着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感觉自己在工作上总是束手束脚,这里不仅是建设专业知识上的匮乏,也存在工作态度和责任担当能力不够的问题。虽然自己也明白这些短板,但是由于未能上升到提升政治能力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导致专业知识补强不及时、专业能力提高不明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还不能强有力地推进各项工作,距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整改措施

心得体会题目篇(4)

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反对模式化,加大限制性,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传统意义上讲,审题要看文题类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审题方法各不相同。其实,万法归宗,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题,都需要凝练成一句话,找到这句话,就可以转化为命题作文来写作。所以,我们以简驭繁,以命题作文为主,解剖审题。

进行作文审题,要审中心词、写作对象、范围、修饰词、句式、题意、体裁、情感、字数、人称等,具体可以概括为“六审四瞄”。

一、六审

1.审中心。

要善于锁定题目最核心的词语,即中心词。

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说明印象深刻。那么,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又如“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写作重心应该放在后者。

再如“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颜色,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义,如黑色往往跟灾难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出发确定选材范围,进而表现题旨,彰显精神内涵,才能抓住阅卷者的眼球。

2.审对象。

审题时要弄清楚要求我们写的对象是人、事、物,还是景。把这些弄清楚,作文就有了基本的方向。

3.审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

4.审修饰词。

审清题目中的副词。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其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然”“真”“也”“最”等。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的意思,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真”,包含某些发自内心的感情,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也”,一般表同样,跟某人、物、情同样,行文时要写出比较的对象。“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而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来突出“这”。

5.审句式。

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回家”“永远的歌声”,审题可略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题目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则需辨析其内部联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等)。

6.审题意。

近两年,比喻入题、象征入题的现象很普遍。这样的题目,要注意审清其比喻义和象征义。如“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收藏阳光”“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等。

二、四瞄

1.瞄体裁。

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都有它特定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的标志,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如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标志的应写成记叙文。

有“介绍……”“……的话”“……的制作方法”等标志的应写成说明文。

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标志的应写成议论文。

2.瞄情感。

一是注意体会标题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二是体察语言优美、富于激情的引导语中的情感,让自己通过体察融入到这些情感中,确定行文的感情基调。

3.瞄人称。

心得体会题目篇(5)

1.先进课程理念和指导理论的探讨,如积极心理学、建构主义思想、行动研究等指导下的课程建构;

2.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体验、互动式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等的探索“,慕课”、微课等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的引入尝试,团体辅导、实践活动课教学试验和效果验证等;

3.特色课程及教学模式设计,如生命教育、情商教育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全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等。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心理需求,课程设计趋于优化,师资、教材质量逐步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如大班教学、课时局限等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整体课程体系科学、规范、标准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科学实用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这些方面美国已经在中小学成熟运行的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及其启示

(一)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概述

社会情绪学习是美国学者应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和儿童心理问题,旨在开发积极有效的课程学习,教授学生情感、社会和生活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新兴研究,是情商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它是指发展技能、态度、价值观以获得社会与情绪能力的过程,教导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了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学习网站。”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并不断推进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列出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旨在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课程教学也已经比较成熟。”“对于提高学生情商、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态度、降低他们问题行为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了社会情绪学习的十大基本原则。2007年,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在纽约召开了第一个社会情绪学习论坛,之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其中2011的主题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情绪学习———让我们出发吧。”越来越多国家重视社会情绪学习。目前,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数10个国家都已经引入了社会与情绪学习项目,并积极进行推广。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将社会情绪能力纳入21世纪人才优胜力框架的核心,全面启动社会情绪学习并纳入学校必修课程。

(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成功的启示

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提出缘于社会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断增长的暴力、吸毒、酗酒等问题行为。而目前,我国社会也处在改革发展深水期,社会转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青少年学生也面临学业、就业、创业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压力及由此而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压力,其中与情绪困扰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单纯专业知识的培养、简单的课堂心理健康知识和应急技能已无法满足他们未来日益严峻的各方面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完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特色课程项目势在必行。以下三方面是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有益启示。

1.以情商教育为切入点解决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视角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提出是基于现实社会问题背景,但项目的设计并非纯粹问题干预模式,而是从全体学生的情绪素养和实用社会技能出发开发普适性、预防性的情商教育课程,着眼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适应和幸福人生打基础。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样的理念和模式是科学、可行的。国外相关研究利用巴昂情绪智力测量量表,在对学生进行社会情绪学习干预之前和之后,分别测量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结果表明,社会情绪学习计划能够显著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智力,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压力管理、适应能力、情绪认知和表达等方面的发展,减少青少年学生问题行为(打架、酗酒、暴力犯罪等)的发生,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学习环境中。情商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潘明军的研究也表明,情绪智力中的情绪自控能力和运用情绪能力强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的质量更高。因此,社会与情绪能力更能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他们未来生活的成功与幸福。情商教育内容契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它的内容着眼于社会、情绪、学业、问题解决等社会性发展课题,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契合度高,相比传统心理问题视角,情商教育接受度更高、适用性更强,实施社会情绪学习计划,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情绪、认知、行为等各个领域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校本课程开发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的有益尝试。

2.源于问题高于问题的发展性、预防性课程设计思路和理念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着眼与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预防性和实际问题解决。社会情绪学习的提出开始关注全体学生的情绪认知与调控、关心他人、与人交往、问题解决及责任心等方面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是进行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目标与任务,也是学生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关注问题,关注少数,零星、零散的问题干预模式转向心理发展、指向适应和问题解决,适合全体学生,不仅关注部分问题学生或存在问题倾向学生的需要,更关注到所有学生情绪管理与社会适应技能。旨在通过一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建立和维持积极人际关系以及具备获得幸福感的能力。美国中小学将社会与情绪学习的目标定位为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学生取得学业和终身的成就而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技能;第二个目标是学生运用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技能,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第三个目标是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具备决策能力和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它着眼预防,知识而外,为其一生幸福奠定基础。致力于培养正处于发展期的全体学生的社会情绪技能,预防和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标本兼治,更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面向全体、着眼预防和发展的设计理念值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鉴,需要契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设计人人受用、人人受益的科学、实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兼具科学全局性和灵活实践性的体系设计创新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到评价具备完整指导体系和标准化模式,既有科学理论指导,又兼顾实践操作。既有科学标准的总体参照实施体系,又鼓励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特色子项目。从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到2003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制定“社会情绪学习标准”,再到200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成为全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将社会情绪学习列人学校必修课程的州,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还有社会情绪学习联盟和论坛,一起推动项目的推广实施。项目是以系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情绪基本技能,预防并消除问题行为的产生,而不是直接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社会情绪核心技能也整合了学生学习和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它主要以系统项目运行,会整合先前的有效经验或成果,即整合课堂教学、组织活动、联系家长与社区力量等有效措施,给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营造,安全、建设性环境,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等,促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情绪技能。但同时不同的具体实施项目又有丰富灵活的设计内容,其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如PATHS项目侧重强调问题冲突的解决、促进有效情绪控制;CDP侧重对全校学生的社会技能、道德、学习学习等进行培训,以创建学习共同体;ECL致力于情感文学的阅读等。所有子项目都在大框架范围内灵活运作,接受科学、标准化的理论指导、进行小范围实践验证,再反哺充实理论框架,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下涌现出丰富的创新实践子项目和理论验证成果。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有框架性和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体系,也要鼓励整合资源、开发实效特色课程子项目,理论研究和实践实证探索互为促进。

三、优化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应“走脑更走心”

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丰满个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应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融会贯通应用,更加注重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注重心与心的沟通与影响,立足全人发展理念,课程必须包含明确的能力和情感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光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和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及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等人生态度。总而言之,情绪情感能力作为提升个体心理社会适应、幸福生活品质的基础素养,应该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重要目标。

(二)课程内容设计应实用、有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应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接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源于学生实际案例。作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外乎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能力两大块,前者是日常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常识及心理问题救助意识和途径、技巧等,后者包括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工作所需的心理品质养成和心理能力学习内容,均为实用生活适应常识和人生发展技能,关键要实用、有用。1999年,美国劳工部的2份报告总结胜任工作所需要的不同能力与性格特征,主要为:人际交往、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力与沟通、个人承担责任、自尊、倾听、自我管理技能等,大部分都涉及到实用社会情绪技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挫折承受能力差、认知、智力日趋完善,但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弱,学习、恋爱、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心理困扰和问题。这些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与期待、大学生实际心理困惑和需求,正是课程内容设计的落脚点,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设计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的指导性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实用和有效性。

(三)课程教学方式应灵活、丰富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中众多成功教育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课程实施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尝试丰富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载体。总体,课程教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体验和实践、注重资源开发。其中如小组合作学习、如“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作为主人翁参与,在合作探讨中促进知识内化和感悟;教学方式上,案例讨论、情景表演、文学、影视赏析等是都是很好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思考;活动课程、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社会实践等也是有效的课程形式和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拓展传统课堂的时空,借助实践作业的安排、网络互动平台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等,实现第一课堂和课外第二课堂衔接,课上内容和课后实践体验衔接,借助丰富的形式和载体打造“无边界心理课堂”,实现学习和生活的融合。

心得体会题目篇(6)

一、常规主题班会活动的三大误区

一谈起公开课,教师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可看性:活动形式单一、沉闷的肯定不行;看上去动作不规范、乱糟糟的肯定不行;学校特色、班级学生特长得不到展示的肯定不行。于是,主题班会成了学生才艺展示。这种无视主题、盲目选择活动形式的“大杂烩、群英会、表演秀”在外行人看来很是轰轰烈烈,常常能够获得阵阵掌声。在这种以“好看”为主要目的的思想驱使下,常规主题班会活动走入了以下三大误区。

1.重活动,轻体验

常规主题班会,不论主题如何,只要班级有什么好的节目,班主任就千方百计地把它放进活动中。我曾经观摩过一节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活动课,因为考虑到让每个有特长的学生都能亮出来,教师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节目,台上热热闹闹。演完了,这个环节也就结束了。如果安排得好,这个环节应该可以成为主题班会的亮点,但如果只有少部分特长生演出,没有给更多的学生谈感受的机会,又如何产生“生活很美好”的情感体验呢?

2.重形式,轻实效

常规主题班会形式上力求新颖和多样化。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教师会花上很多时间去搜集资料:视频、歌曲……还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排练节目:唱歌、相声、小品,甚至是书法、舞蹈等。就一堂“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班会课而言,为了期中后要上的这一堂主题班会课,教师在开学初就利用自修、放学后等空余时间排练节目,甚至连春游分班活动也不忘记再练习一番。这节主题班会中的一个环节是这样安排的:有书法、美术特长的学生在一旁现场作书作画,中间一位女生随着优美的音乐跳起新疆舞。欣赏了这台教师和学生精心烹饪的“节目大餐”后,许多观摩的教师不禁拍手叫好。几个月后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中,我却看到了有专家对这堂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样的主题班会的形式是新颖了,实效究竟体现在哪里?

3.重程序,轻应变

常规主题班会课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导演,师生间缺少一种完全融于一体的互动状态和心灵的感应,学生的发言也往往追求完美与正统,尽量与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和纪律规范保持一致,或有意识地向这些权威的标准靠拢。所以,活动的形式相对程序化。这样一台戏的出台,教师在课前写好了学生需要说的全部台词,包括主持人的台词和学生的回答。所以,一堂课上下来,完全是一个声音,不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旦需要应变,学生主持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说话了。

二、常规主题班会活动与心理活动课的契合点

既然常规主题班会有这么多妨碍取得实效的弊端,那么,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改进主题班会活动形式,让主题班会向高效低耗靠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活动课和主题班会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于是,我们就通过“探寻共性、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方法找到一种既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又可以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的主题班会形式——“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

1.探寻共性,把握本色

心理活动课和主题班会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因而“主题性、活动性、主体性”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也是两者的魅力所在。“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既然是一种改进后的主题班会,就应把握主题班会的本色,就应该选定一定的主题,以活动为中介,充分关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2.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心理活动课和主题班会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1)从实施的过程来看,主题班会重在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而心理活动课则注重个体的人格发展问题。(2)从实施的形式来看,主题班会总是给人一种事先设置答案的程序化的感觉,而心理活动课就相对真实、轻松,具有随机性。(3)从使用的方法上来看,主题班会更多地运用规范、示范和权威影响力,而心理活动课则需要运用倾听、关注、同理等技术。因此,主题班会的几个弱项正是心理活动课的强项。“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就是吸收了心理活动课的优点弥补主题班会的不足,改教师幕后策划为台前引领;改学生自主活动为师生共同参与;改程式化为随机性;改灌输式的教育为体验式的感悟。

3.形似神非,融会贯通

通过以上的阐述,大家是否会产生另一个疑问:那么,“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和心理活动课不是一样了吗?这个不必担心,因为心理活动课是由受过培训的,至少取得三级证书,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基础,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的心理教师来上,专业性比较强,要求也更高些。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是由班主任来上,对于辅导技术的运用不作严格的要求,只要求在设计活动时能够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切身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能够感悟更深。心理活动课中的讲故事、小品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而“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尽量让学生现场表演,给学生展示才能,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设计“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的30字秘诀

那么如何设计一堂比较高效的“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课呢?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主题有针对性、教师引领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活动服务目标、团体动力发展”30字秘诀。

1.主题有针对性

“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主题的设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主题的选择应以班级发展的需要为导向,针对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抓住教育契机,确定相应的主题。具体来说就是要求班主任根据校情、班情、学情,及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综合了解,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加强的认知,从而确定相应的班会主题。如小学中年级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易冲动,缺乏交往技巧,面对磨擦容易感情用事,以牙还牙,造成人际冲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因班里连续几天出现了同学间的小矛盾,于是我们选择以“如何预防和处理同伴之间的‘小矛盾’”为主题,以期通过一节课的辅导,让学生了解一些处理小矛盾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会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师引领作用

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是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设计阶段,班主任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本次主题班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为什么这样解决?(2)在实施阶段,特别强调课堂上的生成,虽然活动设计时会有一些预设的内容,但班会进行中会有师生碰撞、生生碰撞生成的新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引导。(3)结束阶段,班主任要善于总结、集中和提炼,把主题班会当中学生有分歧的方面或对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加以引导,从而使班会课的教育目标顺利达成。

3.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在安排活动时要考虑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因为只有亲身参与,投入精力和情感,才会融入其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而主题班会不仅要让能歌善舞的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安排小品、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活动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反对说假话套话,要营造心态开放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工作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深深地体会到我是班会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撞击、对接,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4.活动服务目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詹万生教授提出班主任在组织班会课、德育活动课时,要遵循“新三中心”的原则,即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活动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选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目标来设计。以“称赞的魔力”为例,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用适当的语言真诚地称赞他人,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称赞的过程,感受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为了让学生“经历称赞的过程,体会称赞的快乐”,本课设计了这样的活动:(1)出示录像资料:看了录像,你忍不住想称赞谁?(2)破难题:寻找“称赞小锦囊”;

(3)游戏活动:击鼓传高帽;(4)小组活动:互送神奇果。这四个活动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没有一个环节是流于形式的。

5.团体动力发展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中把团体动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暖身活动、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暖身阶段的工作重点为“情绪接纳”,转换阶段是“展开主题”,工作阶段为“问题探索”,结束阶段为“问题解决”。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团体动力发展的轨迹。还是以“‘小矛盾’来敲门”为例,(1)暖身活动:通过“抓手指游戏”活跃气氛,引入课题;(2)转换阶段:通过《小猫和小狗》的故事,让学生认识产生小矛盾的原因;通过抽读烦恼故事,让学生了解产生小矛盾的消极影响;(3)工作阶段:通过“yes or no”活动,师生讨论、续演故事,小组合作、换个新结局这几个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预防和处理“小矛盾”的方法;(4)结束阶段:通过“共读《处理矛盾三字经》”和“齐唱《好好说话歌》”巩固预防和处理“小矛盾”的方法。在设计活动时,始终考虑到团体动力是否会按一定的轨迹发展。工作阶段是团体动力发展的最高峰,我们安排的活动是能够活跃团体氛围,学生参与度最大的讨论、分小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表演,是学生思维投入最多、情感体验最强烈的活动。所以,这部分应该是活动的高潮。

心得体会题目篇(7)

一、自我暗恋、消除焦虑

考试一旦怯场,面对试题就会头脑空空,平时熟悉的公式、定理回忆起来也变得困难,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到心情平静下来,已浪费了许多时间,看到许多未做的题目,则会再次紧张,形成恶性循环。这时要迅速进行心理调节,使自己快速进入正常应考状态,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调节焦虑情绪:

1. 自我暗示法。

用平时自己考试中曾有的优异成绩来不断暗示自己:我是考生中的佼佼者,我一定能考得理想的成绩;我虽然有困难的题目,但别人不会做的题目也很多。

2. 决战决胜法。

视考场为考试的大敌,用过去因怯场而失败的教训鞭策自己。

二、整体浏览,了解卷情

拿到试卷后,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后,先对试卷进行整体感知,看看这份试卷共多少页、总题量是多少、分哪几大部分、有哪几种题型。这样不仅可以在万一试卷有错误时,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能通过对全卷的整体把握,尽早定下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可以初步了解下试卷的难易度,以便自己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避免会做的没有做,不会做的却浪费了时间的情况出现。

三、“两先两后”,合理安排

试卷的难易、生熟占分高低大体心中有数了,情绪也稳定了,此时大脑的思维状态由启动阶段进入亢奋阶段。只要听到铃声一响就可开始答题了。解题应注意“两先两后”的安排:

1. 先易后难

一般来说,一份成功的试卷,它上面题目的排列应是由易到难的,但这是命题者的主观判断,具体情况却因人而异。同样一个题目,对他人来说是难的,对自己来说也许是容易的,所以当被一个题目卡住时就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个题目做不出,下面的题目更别提了”的时候,下面一个题目可能反而更容易!由此,不可拘泥于从前往后的顺序,根据情况可以先绕开那些难攻的堡垒,等容易的题解答完,再集中火力攻克难题。

2. 先熟后生

通览全卷后,考生会看到较多驾轻就熟的题目,也可能看到一些生题或新型题,对前者――熟悉的内容可以采取先答的方式。万一哪个题目偏难,也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思考,变生为熟,想一想能不能把所谓的生题化解为若干个熟悉的小问题,或转化为熟悉的题型。总之要记住一句名言:“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四、“一慢一快”,慢中求快

一慢一快,指的是审题要慢要细,做题要快。题目本身是解题方法、技巧的信息源,特别是每卷必有的选择题中的题干中,有许多解答该题的规定性。例如: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选一项还是两项等,这些一定要在读题时耐心地把它们读透,弄清要求,否则是在做无用功。考卷大多是容易的,在对大家来说都觉得容易的情况下就看谁更细心,而细心最主要的就是审题时要慢要仔细。

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答题时速度应快。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书写速度应快,不慢慢吞吞。二是书写的内容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噜嗦重复,尽量写出得分点就行了。

五、分段得分,每分必争

考试中经常有同学答案写的是错误的,但依然得了分,这说明写出了得分点,有的同学甚至一点解题思路都没有,只是将公式进行了罗列,也依然得到了分,这都是同样的道理。尤其是有问的解答中,如果第一个不会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浏览完全部的问题,做到每分必争,切忌出现大量空题的情况。“分段得分”的两种情况:

1. 会做的题目。

对会做的题目要解决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如果出现跳步往往就会造成丢分的情况,因此,答题过程一定规范,重要步骤不可遗漏,这就是分段得分。

2. 不会做的题目。

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大题分几小题的,一种是一大题只有一问的。对于前者,我们的策略是“跳步解答”,第一小题答不出来,就把第一小题作为已知条件,用来解答第二小题,只要答得对,第二小题照样得分。对于后者,我们的策略是“缺步解题”,能演算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强求结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分数。

心得体会题目篇(8)

提起咬文嚼字,总让人觉得是做文章时才要做的事情,学习物理也需要反复推敲,对于一些相反的或是相近的物理过程,总听到有些学生说记混了,物理过程不能靠死记硬背,否则就算记清楚了,题目做对了,终究不是学习物理的上乘之法。那么怎样推敲物理过程呢?我们举例分析。

我们知道,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不相同,题目中出现的角度与速度有关呢还是与位移有关?看例1和例2。

例1: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0的斜坡顶端A处,沿水平方向以初速度V0¬¬¬¬¬=10m/s抛出一小球,恰好落在斜面上的B点,求小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该题中的θ角与速度有关呢还是与位移有关呢?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叙述,题目交代落

在斜面上的B点,很清楚,怎样落得呢?题目没有说明,那就有很多种可能,可以与斜面成任意角度落在斜面上。做了这样的简单对比对题目的理解就很清楚了:物体从A点出发到B点结束,从A点到B点的有向线段即为位移,就是说位移沿斜面方向,题目中的θ角是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由此可以根据运动过程及特点分解位移,设位移为L

Lcosθ=V0t

Lsinθ=gt2/2

解得

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一小球以初速度V水平抛出(空气阻力不计),垂直的撞在斜面上,求小球飞行的时间。

该题中我们要推敲“撞”,怎样撞呢?很清楚是垂直斜面的撞,落在那里呢,就不得而知了。显然θ角与速度有关,有几何关系知速度与竖直方向成θ角。

Vy=V0cotθ=gt

t=V0cotθ/g

我们在讲解圆周运动时有这样的结论:

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做向心运动;

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做圆周运动;

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做离心运动;

老师往往觉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是学生不能理解,我仔细分析了其的原因,原来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提供的向心力,什么是需要的向心力。提供是外界的行为,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实际受到的力,而需要是自身的行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决定,对于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而言,就是与物体的质量和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半径有关,据公式F向=mV2/R计算。下面以轻绳作用的物体在竖直面做圆周运动时最高点的情况进一步说明。

物体经过最高点时,如果轻绳对物体的作用力为0,则小球的速度为

此时地球提供的重力恰好充向心力,如果到达最高点时低与这个速度则物体自身需要的向心力变小,而地球提供的力没有改变,这样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做向心运动,事实上是到达最高点之前就已经做了向心运动。

心得体会题目篇(9)

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有欲望,没理想;有追求,没目标;有技术,没文化底蕴。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单单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思想教育者要不断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素质拓展以其新颖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活动体验―反思―感动―分享―总结应用的新颖流程,通过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达到改善心境、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熔炼团队的目的,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焦虑。

焦虑,每个社会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的,只是存在的程度和自我调节的方式不同。高职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一是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特别对考试的结果过于担忧而造成的考试焦虑。二是在生活中,因无法适当与人沟通和交流、同学相处间产生的摩擦、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又使得他们产生了人际交往焦虑。三是因担心自己技不如人,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特别是身处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之中,使他们产生了自我意象焦虑。所以焦虑是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1]

2.抑郁。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常会因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而感到自身心理超负。如情感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生活经济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无力应付而产生抑郁的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因此感到厌恶、痛苦、羞愧、自卑,进而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思维迟缓,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苦闷,毫无幸福快乐可言。如不及时自我调整或管理者积极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

3.嫉妒。

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通常得到老师的喜欢,同学的羡慕,又在父母的疼爱之中长大,但进入高校以后,遇到来自各地的“高手”,同学的学习、工作、综合能力各方面的出色表现,让其感觉到自己的“失宠”,认为各种各样的活动、鲜花、掌声、荣誉都是为别人而盛开的,便会产生苦闷,继而引发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加以自我调整和控制,将会变得尖酸刻薄、冷漠无情。

4.冷漠。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对大学的期望过高、奋斗目标的落空,一些学生会感到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冷漠的情绪,对任何事物漠不关心、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不愿与他人交往,感情淡薄,胸无大志。

5.孤独。

进入大学以后,多数人(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都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朋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会使他们感到孤独和寂寞。强烈的孤独感无法排解,因而一些学生封闭自己,在行动上被动、退缩。在生活和学习中难以客观和正确的评价自己和看到自己的价值,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感到自卑。针对以上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我选择素质拓展中的个人项目、双人合作和团队训练三个项目,就如何有利于调节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对心理活动具有调适作用

1.个人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控作用。

个人项目是在特定的场地条件的安排下,学生以个人挑战为主的项目。通过体验、克服失败的恐惧和逃避的心态,挑战自身的信心、耐力和意志力,不断提升个人的责任心、激发荣誉感、进而达成既定的目标。个人项目具体有如:高空断桥、低空钢索、飞跃障碍、中空绳网、高空独木桥、空中断桥、攀岩等项目。大多具有挑战性、冒险性、难度较高。面对个人项目的种种困难,其定的场地环境使得学生产生了犹豫和紧张害怕的心理情绪。完成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在各个项目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必须经历“犹豫―恐惧―紧张―勇气―成功”的内心历程。整个过程需要独立完成,如何战胜自己,跨跃出坚实的一步,这对于社会经验贫乏,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自我的重新认识,在经历了情绪波动最终感受到高峰体验之后,学生的心智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提高。这对于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体验素质拓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老师的支持,同学的鼓励,使之努力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最终的挑战成功证实自己的同时也坚定了其他同学的信心。借着成功地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帮助学生延伸自我,突破自我局限,建立充分的自信。

2.双人协作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整作用。

双人协作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难度较高。在进行体验时,它要求两个学生之间要互相配合,一起努力共同获得成功。双人协作项目可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品质。如空中相依、盲人之旅、生死与共、滔天陷阱等项目。由于活动的过程中只有两个人参加,除了同伴,没有别的同学可以依靠和求助,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你都要对同伴不离不弃,团结共进。在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你非常努力,但是由于同伴的一个失误导致你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学生会感到失望、灰心丧气,甚至指责同伴。但是规则是不会变的,当学生经过失望与愤怒之后,依然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绪再次开始。另外,出现失误的学生本就心存内疚,甚至自责。感情处在最为敏感的时刻,这时同伴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都可能引起他的情绪变化。面对失败的局面,同伴之间需要的是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然后才能携手共进,共同获得成功。通过双人协作项目的体验之后,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会明白在与他人合作时,重要的是相互信任、支持和鼓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一味指责、抱怨和愤怒,对事情的顺利进行有害而无益,在这种时刻,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灰心、失望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易怒情绪,重新振作,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进退,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3.团队合作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

团队合作项目是以团队之间的合作为主,要求全队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的目的。团队合作项目如孤岛求生、穿越电网、穿越沼泽、盲人方阵、毕业墙等项目。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良好的团队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整个团队能够保持激情和热情,而高涨的团队情绪也必然会使每个队员感到愉悦和自信。团队项目一般看似不难,要顺利完成却需要全队队员的默契配合,同队员之间相互支持,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团队合作项目的规则一般都制定得较为严格,在项目体验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许多问题,在面对问题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气不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团队活动,在成功之前,都存在希望突然间破灭的可能,此时这个团队就需要及时调整情绪。队长的领导,队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宽容,最终会使得整个团队获得成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整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一个团队经历了一次次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蜕变后,每个学生都能学会与人合作,以大局为重,懂得责任和牺牲,懂得合理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素质拓展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1.学会持之以恒,培养坚强的意志。

素质拓展活动中有的项目设计在草地、小河边、山坡或不平稳的地面上进行,这些对体能的挑战与考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所有的成员必须遵照培训教师的指令和活动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任务。素质拓展训练和大学生的军训相比较,更突出了其任务性与技巧性,大学生经历这样的体能挑战,能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会潜移默化的运用在其他事情上,也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G.S.Hall)曾指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2]。独生子女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溺爱较多,又缺乏兄弟姐妹,所以在性格特征上可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较差等现象,所以在大学阶段参加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大学生应学会完成团队的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和团队成员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经验,懂得在帮助团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都应当在教育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共同生存。素质拓展训练一系列的项目从非专业素质方面更好地锻炼了学生,这些项目挑战的不仅仅是体能,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团队。

3.提高自信,努力追求自我实现。

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3]。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通过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大大激发潜能,提高对自身的正向评价,从而有信心去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通过素质拓展各类活动的体验,在培训教师的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来克服失败的恐惧与逃避的心态,产生成就感;建立充分的自信,改善心境,相互信任、支持和鼓励。素质拓展团队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成员在面对问题时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能够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孙亚玲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2]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60.

心得体会题目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7-0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班级是高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良好的校风来源于良好的班风[1],良好班风的形成取决于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而实施班级目标管理,对班集体的创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班集体并不是简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由于目标的一致,行动的一致而结合起来的有一定组织纪律性的统一体[2]。因此,在高校探讨研究班级目标管理模式,对促进学校学风、校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目标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目标管理,最初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其涵义是“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指导人们的动机和行为,使需要、期望和目标相结合,实施管理目标[3]。目标管理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极大的激励功能。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行动,鼓励学生为争取实现愿望而努力,当学生行动遇到障碍时,目标给人克服困难的力量;当行动较为顺利时,目标给人以鼓舞、增添热情、增强信心[4]。加强目标管理,就能在班级里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集体心理气氛,靠集体的力量,用集体中优秀成员的优良品质形成一种教育力量,达到同学们互相教育,共同提高,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5]

二、班级目标的制订与实施

1.班级目标的制定。马斯洛认为,人们尚未满足的需求能强烈地左右人的行为,需求是行为的原因,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6]。因此,制订班级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引领班级全体同学齐心协力,为班级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而且,在朝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班级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以担任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06级动物医学一班班主任为例,经过对学生的一一分析,以民主选举的形式产生了班委会。在与班委商议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后,制订出了班级目标。接着又把班级目标进行细化,分学年进行主题设计,每一学年中学期工作计划就按照学年主题进行安排。大一,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以“重树目标、迈好大学第一步”为主题;大二,针对考级情况,以“打牢基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主题;大三,根据学生普遍进入专业课学习,学习任务与学习压力有所减轻的事实,以“深入实践,历练本领强素质”为主题;大四,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中心,以“调整心态,理性面对就业问题”为主题。

2.班级目标的实施。有了班级目标,那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一小步,如何组织实施,关系到目标能否达成,达成效果能否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每到一个学期开学,总有一场班委研讨会,针对学年主题讨论组织相关活动。四年来,我们围绕班级目标开展了以游戏、活动、讲座、交流、分享、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施目标管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大一年级,以“重树目标、迈好大学第一步”为主题。我们组织了:①宿舍合家欢;②生日送祝福;③人际交往训练;④赞美训练;⑤团队精神培养;⑥爱心行动;⑦角色互换;⑧西山游等活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培养与人相处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指导。大二年级,以“打牢基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主题,我们组织了:①趣味运动会;②情感问题引导;③公益活动;④猪场参观;⑤护欧行动;⑥“迎评创优”知识竞赛;⑦篮球友谊赛等活动,鼓励同学们扩大人际交往圈子,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与老师课题研究。大三年级,以“深入实践,历练本领强素质”为主题,我们组织了:①“说句心理话”座谈会;②中秋迎新晚会;③海埂春游;④“科学发展大家谈”;⑤环保在我心——落索坡小学环保宣传活动;⑥班委、党员问责制等活动,鼓励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扩大知识面,完善个人目标,为毕业就业或是升学做准备;大四年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中心,以“调整心态,理性面对就业问题”为主题。我们组织了①就业准备交流会;②就业信息直通车;③就业心理疏导;④考研座谈等活动,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做文明的大学毕业生。

三、实施班级目标管理成效

四年时光过去了,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2006级动物医学一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①2006-2007学年、2007-2008学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②党员比例为58%;③英语四六级过级率:27.69%,学院同年级最高;④社团参与率:46.43%;⑤毕业证学位证获取率:100%;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5.4%;⑦征文获奖:以班级活动为题材而撰写的征文《净化心灵从点滴做起》获得了云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二等奖”,获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和活动方案评选“三等奖”。⑧制订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班级目标测评参考指标”。对学生政治思想、党团活动、专业学习、综合素质拓展、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宿舍自管、规则制度、班风及特色活动给予了一些指导,以帮助其他班级更好地管理班级,取得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学生个人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善,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个人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团队竞争合作意识显著提升,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知识能力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素质化时代的来临,对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改革开放后在幸福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生长环境、思维模式、行为举止无不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因此,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必然要被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取代。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性与环境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班级集体是学生所处的主要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个性心理特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7]因此,在高校实施班级目标管理,不仅能让学生产生集体归宿感,个人幸福感,形成良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且在同学你追我赶的积极氛围中激发出向上的动力,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虽然2006级动物医学一班的最终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在四年的相处中,同学们也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地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但经过自己的反思,经过班主任积极正确的引导,他们最终都发展得很好。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班级目标管理模式,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5]刘国华.中学班主任工作100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谭湘龙、张晓波、宋东日.浅谈高校班级的目标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31).

[3]韩亚梅.高校班级目标管理的探索[J].安徽文学,2011,4(232).

[4]邵珥.教育科学[J].浅谈班级目标管理,1999,(3).

心得体会题目篇(11)

我代表总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党中央作出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充分认识。

1、党中央《决定》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党中央已经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也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决定》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课题研究提出了任务。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这些都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以教育部的《纲要》为依据的。虽然近几年贯彻《纲要》取得了进展,但发展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我国的社会面临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急速发展的变革,而学校又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所处的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以保证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3、素质教育呼唤师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行动研究。目前中国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我们的现实中,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上不够,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因此,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就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而行动研究就是最好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学生、校长等日常遇到和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学生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需的研究技能;另一方面研究专家又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所以说,行动研究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表面文件上和理论研究中,而在于将研究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与理论

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立足于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形容词义,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环境)关系和谐。

二是动词义,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个体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校主体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它包括积极心理的教育和消极心理的预防两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全体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教师、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是:通过作为行动者的教师、学生等人的行动研究,使其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或者他者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干预,通过各种心理调适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心理知识的普及,比如学科中心理知识的渗透,比如心理课程的开设,比如个性化教学等等,最终能够个性化地解决现存的问题并防止心理不健康因素发生作用,最终使得每个参与者既作为研究者存在,又作为行动者存在,以达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体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道德心态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题的界定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体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核心内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本研究的突出特点是行动研究,旨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让学校中的主体参与到研究中来,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体、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让学生、教师、家长都参与进来,通过教材建设、学科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关注个性化的教育。

本课题旨在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了解实践工作和相关情境,使实践工作能够付诸实施而有成效。它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显著特征是:为行动研究(researchforaction),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inaction),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byactor)。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心理健康是涉及到学校中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是行动的主体和参与者,因此他们同时也都是研究者。而且就心理健康研究本身而言,纯理论的研究有其统率指导和上位引领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实践行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要从实践行动中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要在实践行动中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的总目标

本课题的总目标是,通过各学校的积极参与,使得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教师宽容、慈爱,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题的具体目标

本课题的具体目标是:呼吁学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全部参与行动和研究,呼吁社会、学校和家庭全部关注和参与,呼吁家长、教师、校长和学生加入和参与,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职业倦殆、心理重负的教师和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研究——学生、教师、家长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途径方法。

通过宣传海报、心理课堂、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使得家长、学生、教师、校长等获得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以最广泛的渠道和途径普及到最广泛的人群。

2、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教材、学科渗透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材的研发与建设,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通过心理课堂的开设,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更加深入,找到一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行动研究的广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