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专生毕业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8:53

中专生毕业总结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1)

为了扎扎实实做好此项工作,*根据*和*的《规定》、《意见》及时出台了《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机关工作部门鼓励大中专毕业到*工作职责》等措施。在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__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制定出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事务办公室综合协调抓”的工作机制。每个农牧*都有一名*领导专门负责此事。*主要领导和*地委主要领导多次协商、沟通,抓宏观、定思路、谋策略,保证了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顺利实施。*分管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到*地委、行署,与地区领导进行协商,通报*安置*大中专毕业生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及各*岗位安置情况,全面、深入了解大中专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全力做好大中专毕业生招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各农牧*主动与当地*、*取得联系,与其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信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建立互相配合的工作机制,认真负责地向__、*介绍这些年*改革和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配合当地*、*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让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了解*,了解*的各*;宣传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的重要意义和历年毕业生在*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20__年9月18日,*在*文化广场召开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__就业双向选择交流大会。交流大会上,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现场看、听,对*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特别是*丰富的资源优势,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勃勃生机恃风雪,建功立业正逢时”。正在发展壮大和具有美好前景的*,深深地吸引着富于开拓创新和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交流会现场报名的人数就达729人。随后,各*又在所在县(市)设立报名点,在报名期限内,报名人数达到1324人。按照“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就近就便;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各*根据反馈的政审情况,对愿意到*生产一线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统一组织测试和体检,确定录用了365名毕业生。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82人(汉族36人,少数民族246人,大专86人,中专196人,女生180人)。

在安置大中专毕业就业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新兵就字[20__]4号《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

1、确定职工身份。从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之日起,各*就立即为他们办理录用手续,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确定劳动报酬,办理户口关系和党*组织关系,建立职工档案。

2、提供生活、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各*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由所在单位解决住宿条件,给单身职工安排人均不低于6平方米的宿舍,*统一配备人均不低于300元的基本生活用品 (具)。为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吃饭问题,由基层单位根据现有条件采取集体就餐或搭伙就餐,妥善解决,对已经成家的大中专毕业提供不低于60平方米的住房,*统一配备不低于600元基本生活用品(具)。目前,全*安置毕业生的住房总面积为2811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19平方米。

对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生活条件。

生产条件:各*为就业生提供劳动工具,劳动保护用品由所在单位根据工种需要而配备用品;对从事土地承包的就业生,为其提供中等条件以上一个承包定额土地。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为了把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工作落到实处,部分农牧*还搭建了青年连。如__组建了由44人组成的“民族青年连”,并将单位唯一的一栋二层楼分给女生作为宿舍,修建了澡堂、活动室、会议,室;每个寝室配有电风扇,食堂配有电冰箱和保温桶,活动室配有书柜、桌椅板凳。上级领导还给他们赠送了数万元的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不仅改善了就业生的工作、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的热情和关爱,从而更加坚定了扎根*,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在__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每月发放生活费均为300-400元,生活上实行统一管理。为了使就业生能安心*、扎根*,各*想尽一切办法,尽量把他们安排到学用一致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现在已有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被安排到了专业技术岗位。

组织的关心与爱护,使*学子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了更多的温暖。目前已有4对*大中专毕业生在*安家落户。

在使用大中专毕业生过程中,*严格按照新党发[20__]19号文件规定执行,特别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做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__*采取大学生集体推荐,[:请记住我站域名/]公开竞聘的方法,通过个人演讲、答辩、民主推荐、组织考核后,托里根、努尔黑扎提、沙吾列三名就业生成为*成立以来首批基层少数民族副连级以上干部。

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为在*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办实事、解难题。建立帮扶工作机制和“二帮一”责任制,组织技术骨干、生产能手、党员、*员、劳动模范与他们开展“一帮一”活动,真正做到了思想上教育,生产上帮带,生活上关心,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大家庭的温暖。

各*克服经济困难的状况,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安置工作,从生活到住房,从培训到生活资料垫付,以及非生活费发放生活费,每人每年的费用在7000元以上。近两年来,*、*共筹措资金109万元。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就业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后,*组成工作组再次下到__,依据《实施方案》中的九条政策措施逐条对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办公予以解决,使九条“政策措施”全部得到落实。有的*、*结合单位实际,在土地承包、两用地划分、住房等方面,政策更优惠于《实施方案》精神。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是大中专毕业生在*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各农牧*结合本*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共组织了204人参加军训、专业技术培训、政治理论培训和*史教育等培训。每逢节假日,各*组织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参加单位举办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歌舞表演,使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文艺宣传的骨干,达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目的。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2)

三年的中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中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我自认为无愧于中专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身为中专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中专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中专生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3)

我自认为无愧于中专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身为中专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中专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中专生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4)

05级课程实训的初步尝试我们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目的制定了调查问卷,在05级进行人力资源岗位的课程实训时,每2人(一组)一份问卷、一名03级毕业生的联系方式,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要求05级的每名同学写出调查过程及感受,这个环节的考核方式是:上交填好的调查问卷、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每组在最后的实训总结课上用PPT的方式讲解调查访谈过程、问卷中的主要观点、调查的感受和启示等。经过调查获得了如下数据:目前(2006年12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3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21%。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16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6年3月起到目前(2006年12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7.89%。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4.21%。曾在1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50%。目前(2006年12月)没有工作的有6人,其中正在本科深造学习的3人,占总人数的7.89%,暂时没工作的3人,占总人数的7.89%。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0人,占总人数的0%。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计算机、统计学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这些数据对我们制订08级的教学计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之处。更重要的是,05级的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与师兄(姐)的联系与友谊,了解了师兄(姐)们的工作情况,间接熟悉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而且无形中上了一堂容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择业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课外教育课,不仅达到了实训的目的,也获得了额外的收获,使得学生课程实训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的尝试获得了双赢。

06级到09级课程实训的继续跟进有了05级的成功尝试,我们在以后年级(第三学期)的课程实训都加入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这一项内容,而且在05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调查和课程实训的课堂交流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更从容地完成任务及更好地分享其他同学在调查中的收获及感受。实训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与05级的基本一致,部分的改动有:06级是两个班,04级是一个班,调查的时候基本是两名06级的学生结组调查一名04级毕业生;07级、08级是一个班,05级、06级是两个班,调查的时候是07级、08级的一名学生调查05级、06级的两名毕业生。调查获得的数据如下:1.06级对04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08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7.18%。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17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7年月起到目前(2008年1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82%。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15.38%。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26人,占总人数的66.67%。目前(2008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5人,占总人数的12.82%。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0人,占总人数的0%。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计算机、统计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2.07级对05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09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59人,占总人数的77.63%。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21人,占从业总人数的35.59%。从08年7月起到目前(2009年1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5.26%。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26.31%。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42人,占总人数的55.26%。目前(2009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17人,占总人数的22.37%。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2.63%。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沟通管理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3.08级对06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10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6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06%。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33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9年7月起到目前(2010年1月)为止,曾在3个以上(包含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8.82%。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19.12%。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45人,占总人数的66.18%。目前(2010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94%。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7%。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数据库应用、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障、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沟通管理等。

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鉴于篇幅关系,2009级对2007级的调查数据,2010级对2008级的调查数据,2011级对2009级的调查数据就不在这里一一展示了。单从一届、几届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得的数据可能还看不出太多的规律,但是如果一届届地做下来,这些数据将是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我们也会从中获得有价值的规律性内容,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建设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课程实训的结合体现在2012级的教学计划中人力资源专业2012级的教学计划中对第三学期人力资源岗位模拟实训的主要目的、要求及内容描述见表2。上述两个表节选自2011级和20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文字说明部分,表2中“与上届毕业生访谈”就是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即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鉴于以往学生实训时反映时间有点短的问题,2012级的计划对第三学期的实训在时间安排上由原来的3周调整为4周,增加的1周时间主要用于与毕业生访谈、写调查报告和准备课上交流的ppt等。

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对学生进行延伸管理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可持续性的需要。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就业率及合格率,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课堂上所学课程的反馈,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反应评价等。根据上述信息反馈,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应该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而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如何把它变为常态,人力资源专业几年来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课程实训相结合的尝试,不愧为一种经济、实惠,学生、教师、学校几方面都达到共赢的模式。当然,本文中只做了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所得的数据还有局限。下一步,需要做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跟踪,这样获得的数据就更有意义。人力资源的岗位实训是人力资源专业教学实践性的要求。如何做好这个环节?花钱买模拟软件、建校内实训室、专业负责人利用个人关系网与企业联络、建校外实训基地等都是很好的做法。但突破传统思维、“曲线进入”毕业生的所在单位与岗位,利用毕业生与学校的特殊关系,利用校友们的横向沟通,把学生的实训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把学生的实训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是教学、实训、科研良性发展的很好途径。

作者:于静慧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5)

1.1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与专业分布情况截至2011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统计公布江苏省有体育专业的学校21所,2012年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专科),共计22所.这22所院校中,本科学校15所(其中3所独立学院),专科7所.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③五个体育专业均有招生.体育学特设专业运动康复(2012年目录)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2年目录)由南京体育学院开设.招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2012年目录)的学校有11所,招收社会体育专科专业的学校有1所.招收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2所,招生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所.招收运动训练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所.招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1所,招收体育教育专科专业的学校4所.其中拥有体育硕士学位点的高校9所,共18个点,设体育教育训练学学位点的高校8所[1],拥有博士授予权单位2个.

1.2江苏省高校三届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与就业综上统计,江苏省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招生涵盖了教育部公布的所有体育专业本科目录,且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多达9个,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2个.无论是区域布点,还是学历培养层次都极为丰富,堪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省.某届毕业生人数是该届学生入学招生人数的直接体现.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研究生、本科生每年江苏省的体育专业招生均持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截至目前基本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总量.体育专业专科生招生人数持续下降,这与江苏体育专业办学单位的办学层次和社会需求情况大致相当.从就业情况看,本科生的就业率最高.各学历层次的就业率基本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但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专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2江苏省008、2010、2011三届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本文采取几个大的职业范围,设定为机关、事业单位④、企业⑤和其他⑥.

2.1江苏省2008、2010、2011三届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总的就业职业情况从图1反映出一个总的趋势:即学历层次低的毕业生企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研究生毕业生就业重要集中在事业单位(第1)和企业(第2),机关就业人数极少(三届共37人,占总毕业人数的4.5%);本科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企业(第1)和事业单位(第2),机关就业人数微乎其微(三届41人,占总毕业人数的0.8%);专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为企业(第1)和事业单位(第2),机关就业三届只有1人.

2.1.1三届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职业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研究生逐年的就业趋势:机关就业人数越来越少;事业单位就业人数逐年下降;企业就业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他类的就业也呈上升态势.从就业的主要去向来说,研究生的就业重点仍然在事业单位,但企业就业也逐渐成为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就业去向.

2.1.2三届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职业情况从图3中反映出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趋势: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为主体,其他类型的就业为辅助,机关就业微乎其微;本科生事业单位就业呈逐年下降,企业和其他类型就业成逐年上升态势;企业就业成为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就业去向,占到每年毕业就业人数的50%左右.

2.1.3三届体育专业专科生就业职业情况由图4中可以看出专科生的就业去向:企业就业占到每年毕业就业的50%以上,并有逐年上升势;事业单位就业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在总的就业人数所占比率也在逐年下降;其他类型的就业所占比例极小,且也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3江苏省2008、2010、2011三届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各就业职业分布

3.1三届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事业单位就业情况

3.1.1三届研究生事业单位就业情况在所有研究生就业的事业单位中(图5),高等教育单位就业逐年下降,中初教育事业单位逐年上升,其中县以下行政区域就业人数甚少,但有增加趋势.2011届研究生毕业生中初教育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超过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达到事业单位就业半数以上,成为事业单位就业主要去向.

3.1.2三届本科生事业单位就业情况本科生的事业单位就业情况(图6)为:中初教育事业单位一直是该学历层次就业的主要去向,且占每年总的事业单位就业比例有逐年降低趋势,但均占到当年事业单位就业的70%以上.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就业一直维持在一定人数,所占事业单位就业比例5~10%之间.其中在县以下区域就业的人数和就业比例均成逐年缓慢增加,近两年一直保持在20%以上.

3.1.3三届专科生事业单位就业情况体育专业专科生事业单位就业情况为:中初教育事业单位为该学历层次重要的就业去向,但所占当年事业单位就业比例均在20%左右.其中2011届毕业生在事业单位总的就业人数为58人,其中中初教育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52人,考虑到此点因素,实际的事业单位就业专科生还是下降的.县以下行政区域就业人数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且占事业单位就业比例的50%以上.

3.2三届体育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情况

3.2.1三届研究生企业就业情况图8显示:研究生企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且企业就业人数中80%以上在中小企业就业.

3.2.2三届本科生企业就业情况图9显示:本科生企业就业无论是人数还是占总就业的比例均逐年增加,其中中小企业就业占企业就业人数的94%以上.

3.2.3三届专科生企业就业情况图10显示:专科生企业就业所占总就业的例逐年增加,但这其中中小企业就业占企业就业比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这是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4分析

4.1江苏省三届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通过以上相关数据分析,可以总结这样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总的去向:以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为主,学历层次越高事业单位就业占该学历层次总就业的比例越高,学历越低企业就业占该学历总就业的比例越高,即学历与事业单位就业呈正比,与企业就业呈反比;在事业单位就业中,中初教育成为主要的就业去向,且越来越趋向于县域以下就业;企业就业中,中小企业成为主要的工作就业去向.

4.2事业单位就业分析

从现有数据看体育各专业、各学历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首先选择的就业取向为事业单位,而且是教育部门.这种情况与我们现行的培养体制和施行培养方案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就职领域表述较为模糊,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相互混肴的现象,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未能充分体现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职业发展变化的特点.这是其一.其二,随着高校扩招、合并、升格等发展之后,带来的就是教育学历的不断攀升,毕业生人数年年猛增,就业压力陡然增加.然而各类教育单位招聘职员受到体制约束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地、持续地招收新的教育工作人员,于是各个单位就设立招聘的学历门槛,学历高的毕业生也就开始由高向低地由高校流向中初教育单位就业.作为本、专科毕业生在中初教育单位就业压力增大.之所以现在江苏省专科生有一部分在中初教育单位就业,是因为各地出台相应的地方保护政策:招聘条件中就规定了本地籍专科毕业生可以报考部分岗位.

4.3企业就业分析

体育专业毕业生无论学历高低中小企业就业均成为主流的就业去向.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取向开始灵活,不再集中于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专业毕业生本身的专业素养不太适合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专业能力不太符合这些企业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这样分析,我国的体育产业尚不完善,可供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并不多,特别是成熟的大中型体育企业在社会中还是极少,所以体育专业毕业生只能就业于中小型企业,当然包括一部分小微型体育企业.除了上述分析以外,我们还从数据中看出每年无论哪个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均只有个位数的自主创业人数,这也说明体育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能力较差.

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综上所述,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或某些岗位,而是更多地谋求个人的生存,不再以专业对口作为就业衡量标准.但也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初教育岗位将成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重点取向,而且学历层次越高此类取向越明显.对于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尽管2012年麦可思研究显示:“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28%)”,不论愿意与否,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现实问题.这也就提出了一个新的人才培养问题,到底体育专业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从2008届、2010届、2011届江苏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情况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为:以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为主,学历层次越高事业单位就业占该学历层次总就业的比例越高,学历越低企业就业占该学历总就业的比例越高,即学历与事业单位就业呈正比,与企业就业呈反比;在事业单位就业中,中初教育成为主要的就业去向,且越来越趋向于县域以下就业;企业就业中,中小企业成为主要的工作就业去向.而今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大致可以这样描述:就业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或某些岗位,而是更多地谋求个人的生存,不再以专业对口作为就业衡量标准.但也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初教育岗位将成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重点取向,而且学历层次越高此类取向越明显.对于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将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建议

2.1教育管理部门合理布控各体育专业,调控学历层次对于江苏这样的教育大省,体育教育专业更应适时调控专业布点和区域布点,减少招生人数,以本科及以上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主.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6)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在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能否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对口或提高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直接关系到国力的科学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始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过渡,国家也开始施行“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开始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自主择业。由于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国家所能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没有显著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为及时实现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择业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已不仅仅是学用一致了,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日渐减弱。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关联现状

1.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高校毕业生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就业,是其人生的巨大转折,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 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则越来越不成为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的强求了。据对广西4所高校1566名2006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毕业生在确定工作单位时首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占57.57%;二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占52.05%;三考虑“就业地域”,占36.44%。仅有6.49%的被调查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就业,42.72%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超过50%的被调查毕业生则表示只要实现就业,专业是否对口就无所谓了。

2.大学生兼职、实习岗位与其专业的关联度较低,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兼职、实习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热身赛”。因此,选择与本专业一致或相关的岗位进行兼职、实习是在校大学生的“理想”选择。但现实中,大学生的兼职、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关联度较低,兼职、实习难以学以致用。据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网对全国1800家提供的2007年暑期兼职机会的企业和10663名参加2007年暑期兼职和实习的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1800家企业提供了7578个兼职实习机会,明确学历要求的不足5%,对专业或资历作出要求的仅有2.7%。对于10663位参加暑期兼职、实习的大学生中只有153位运用到专业学科知识,占1.4%,涉及专业的前三位依次是设计、计算机编程和教育类专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实习的机会日益增多和透明,但岗位与其专业关联度很低,毕业生兼职、实习通道中,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

3.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学非所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毕业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生活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为此,各级党委、政府,高校都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倾注了全力,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实现了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毕业生学非所用、人不能尽其才的比例相当大。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全国“现在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后,80%从事的都不是原专业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全国每年毕业的几百万本科毕业生中,仅有20%的已就业本科毕业生实现了学用一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原因

1.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让毕业生很难实现大多数专业对口就业。近几年来,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基本保持在1000万左右,上年结转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社会当年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总数约1100万个(新增+自然减员),缺口约1300万人。同时,根据人劳部连续几年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即近几年来明确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每年不足250万个。而同期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从2003年的212万、2008年的559万,一路攀升至2009年的611万,即当前明确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不足2008年、2009年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供求严重失衡,而且这种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将在相当长时间里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势必导致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相当困难。

2.历届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给应届毕业生以沉重的心理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成为理想。2003~2007年这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而全国就业率每年基本维持在71%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约30%的应届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随着每年毕业生总量的大幅度提高,致使每年未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如2006年未按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突破百万大关,2007届毕业生截至9月1日就业统计,尚有144万毕业生未按时实现就业。面对每年遗留下的如此巨大的待就业毕业生和每年都要走出“象牙塔”的巨量应届毕业生,大多毕业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只好“慌不择食”地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的想法被暂时抛到九霄云外了。据对广西某艺术院校170名2004届、340名2005届艺术类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面对越来越多的师兄、师姐无法顺利实现就业的现状,毕业生已不追求专业与工作的对口,逐步接受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数据显示,2004届和2005届毕业生择业时,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工作的人数远大于完全一致的人数,两者幅差分别为32.05%和41.11%。

3.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增加了难度。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其突出原因就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性就业矛盾、城乡就业矛盾、客观需求与现实编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使毕业生就业过分集中在岗位有限的东部和大中城市,集中在需求人数日益减少的国家公务员岗位竞岗,毕业生在此就业环境下实现专业对口就业,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有着巨大就业潜力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却很难吸引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毕业生,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面对结构性就业矛盾,毕业生要实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度相当大的。

4.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就业市场紧密对接的机制,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当前,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的关联度不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采取“因师资设置专业”“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甚至赶时髦,一哄而上,设置了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总量矛盾和专业矛盾并存,就业市场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比如,一些文史类和管理类师资限制少、投资低,成为最易办的专业,一些高校便在近几年的学科调整中,争先恐后设立了许多文史类、管理类专业;不少工科高校开设文秘、新闻、管理类的“小文科”专业,医科院校开设普通外语专业等。其结果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众多,社会需求却渐趋饱和,造成就业紧张,找工作都特别困难,何谈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5.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2006年,据对广西柳州市、南宁市200家民营企业进行调研表明,83.42%的被调查民营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不能马上为企业带来效益,所学知识与岗位需要脱节,所学不能致用。再据同期沈阳人才市场调查显示: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30%被调查毕业生反映其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看书、到企业实习、听讲座等方式来补充。

三、提升就业与专业关联度的办法和措施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7)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检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

1.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办学经验积累,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目前形成了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交通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方向办学历史悠久,基础积淀厚实,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的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设计运输系统设计和绿化美化设计,专业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是我国唯一的总图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交通工程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培养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与以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就业范围拓宽。总图运输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工业设计院,近年来分配到民用设计院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而工业与民用设计院的总图运输设计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②两个专业方向相互渗透。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搭建了许多平台课程,充分满足两个专业方向的学习。目前90%以上的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总图运输岗位就业,如何确保交通方向的毕业生能胜任总图运输设计工作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③过分依赖指导。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指导,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设计成果创新之处极少,这样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满足社会需求,急切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2.1 科学选题。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在确定课题时强调专业性、实用性、代表性和综合性,严把选题关,力求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

2.1.l 选题性质。选题尽可能做到与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了解交通工程专业在国家基本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定位、择业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工程应用类型的选题占较大比例,目的在于强化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专业基本功。同时应增大科学研究类选题的比重。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选题内容。交通工程专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结合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各年度的选题内容广泛,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几乎涉及到各大个行业,如钢铁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去向,还增设了民用方向。同时要保证选题难易程度适当,要根据每届学生的具体隋况,调整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在对2009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22.8%的学生认为难或较难,61.4%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适中,15.8%的学生认为易或较易。

2.1.3 选题方式。选题先由指导教师提出,经教研室充分讨论和教研室主任审阅并签字后上报学院,经分管教学院长批准签字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指导教师根据批准的选题计划,编写任务书。选题计划和任务书确定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申报选择意向。

2.2 注重指导。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组织者。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任务布置到设计指导,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指导教师应结合自身具有的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充分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制定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和设计进度,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再者,注重指导的方式与方法,毕业设计应强调创新性,避免越俎代庖式具体的指导。在指导2009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要求学生记录工作日志,实行每周汇报制度,每位同学介绍自己一周的设计情况,并在每张图纸完成后,组内的学生互相评图,找出不足,并进行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方式不仅及时督促了学生,而且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3严格管理。

2.3.1 保证出勤。考勤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一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行考勤制度,保证学生出勤率;二是学院教学办及督导组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抽查,要求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指导实践每次不少于2小时;三是学校教务处和督导组实行中期检查,对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设计进度进行检查。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3-03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教学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毕业生人才需求出现稳中有涨的趋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吻合,与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相吻合。

一、进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体情况

(一)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情况。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从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及提供的岗位数量的角度看,2009年至2012年,除受金融危机不利影响,2010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较往年减少外,历年进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数量保持在1300~1400家,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则呈稳定增长趋势。具体见表1。

表1 2009~2012年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需求情况统计表

项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进校用人单位总数 1325 1072 1311 1400

提供就业岗位总数 8200 9300 9960 10300

(二)不同专业就业需求情况。不同专业就业需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从不同专业的就业需求的角度看,从2009年至2012年,本科专业需求数量历年平均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职专业需求数量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和市场营销。这说明学校定位准确,特色专业如会计等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较大的社会需求。具体见表2。

表2 2009~2012年专业需求情况排名统计表

本科专业 专业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会计学 1862 22.71% 1863 20.03% 2138 21.47% 2291 22.24%

市场营销 1023 12.48% 1068 11.48% 883 8.87% 958 9.30%

工商管理 327 3.99% 538 5.78% 548 5.50% 607 5.89%

金融学 356 4.34% 421 4.53% 458 4.60% 511 4.96%

物流管理 451 5.50% 379 4.08% 438 4.40% 455 4.42%

注:比例数据等于该年各专业需求人数/该年需求总数。

二、专业需求分析

(一)专业需求“热者恒热”。从毕业生就业岗位供需情况的角度看,通过对已有毕业生的本科、专科专业的检测,结果显示,2009~2012年度各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冷热不均,热者恒热,冷者尤冷。需求量较高的本科专业主要有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需求量较高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与审计学、会计电算化、会计、资产评估、物流管理等;需求量较低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法学、文秘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需求量较低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公务事务管理、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

(二)热门需求岗位专业。从2012年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情况看,2012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1400家(扣除“双选会”数据),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为10300个,需求专业结构前十名的本科各专业排名为:第一,会计专业2291个,占22.24%;第二,市场营销专业958个,占9.30%;第三,工商管理专业607个,占5.89%;第四,金融学专业511个,占4.96%;第五,物流管理专业455个,占4.42%;第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1个,占3.12%;第七,财务管理专业312个,占3.03%;第八,工程管理专业264个,占2.56%;第九,经济学专业138个,占1.34%;第十,财政学专业100个,占0.97%。需求专科专业前三名的专业为:第一,会计电算化专业704个,占6.83%;第二,会计与审计专业564个,占5.48%;第三,市场营销专业207个,占2.01%。以上各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需求,2009~2011年的比例与2012年的比例是接近的。

(三)热门就业机会岗位专业。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看,2012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3400人,专科毕业生1387人,共4787人。2012年,用人单位进校需求的就业岗位10300个,2012届全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为2.15个。其中,各个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前十名排名如下:第一,财务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312个,毕业生51人,就业机会6.12个;第二,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958个,毕业生167人,就业机会5.73个;第三,物流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730个,毕业生176人,就业机会4.14个;第四,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57个,毕业生40人,就业机会3.92个;第五,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8个,毕业生61人,就业机会3.25个;第六,会计学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291个,毕业生730人,就业机会3.14个;第七,国际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7个,毕业生66人,就业机会2.98个;第八,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07个,毕业生70人,就业机会2.96个;第九,保险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29个,毕业生48人,就业机会2.69个;第十,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66个,毕业生63人,就业机会2.63个。

以上分析数据显示,一方面,学校各专业毕业生毕业的去向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一致,毕业生意愿去向多集中在银行金融、商业贸易等行业,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以及落实的就业去向,居前列的也是商业贸易和银行金融等行业;另一方面,学校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人数的规模符合社会的需求,如市场营销、会计、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在校学习的学生多,近几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多,提供的各专业就业的岗位数量相应也多。

三、用人单位招聘基本情况分析

(一)单位性质。从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性质来看,2009~2012年度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数据显示,2009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民营企业占78%,2010年占79.1%,2011年上升到81.2%,而2012年上升到了85.69%。而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率波动上升,从2009年的4.3%上升到2012年的4.62%,国有企业则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13.6%下降到2012年的8.74%。进校招聘的外资企业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见表3。而这也与2008年至2011年的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大体一致。2012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具体见表3。

表3 2009~2012年进校招聘用人单位性质情况统计表

年度 项目名称 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其他

2009 所占比例(%) 4.30% 13.60% 78.00% 1.00% 3.10%

2010 所占比例(%) 3.80% 12.80% 79.10% 1.00% 3.30%

2011 所占比例(%) 3.20% 11.10% 81.20% 1.40% 3.30%

2012 所占比例(%) 4.62% 8.74% 85.69% 0.21% 0.74%

(二)地域分布。用人单位地域分布情况、毕业生就业地域的意愿及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实际情况是基本呈正相关的。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来看,2012年广西本地就业的占94.27%。其中,以南宁为主,占总数的72.49%。区外就业的占5.73%,以广东为主,占0.26%。2011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第一为南宁,占73.1%;第二为桂林,占4.0%;第三为柳州,占3.5%;第四为北海、钦州、贵港,均占1.6%;广西区外共5%。2009~2010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点的比例大致与2011年和2012年的比例接近。

从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地域看,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具体归纳为“三多三少”:一是在城市就业多,县城及乡镇就业少,学校毕业生高度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和梧州等城市就业,而在各市所辖的县城及乡镇就业的比较少。二是高度集中在南宁市就业,而在南宁市以外的地方就业比较少,如2012年在南宁市就业的高达72.49%,在南宁市以外所有地方就业仅仅占27.51%。三是高度集中在广西区内就业,而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少,如2012年学校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高达94.27%,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仅仅占5.73%。

(三)单位招聘人员要求。一般来说,企业需要的大多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调查结果显示,公司对于人才要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需求,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主要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学历上,虽然都说看不同的岗位来决定需要哪种学历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还是比较偏重大中专学历的人才,认为研究生学历的学生眼光高,容易跳槽,且大多数在专业技术上和本科大专学生差异不是特别大;在薪资与学历上,挂钩并不是很大,若是刚进入某企业,大多数企业并不会根据学历的高低来评定薪资的多少。企业在录用应届毕业生时对于其毕业院校声誉、成绩优秀、学历高低不是很看重,只是做一个参考而不是决定因素,而在社会实践及工作经验上大多数企业是非常看重的。大多数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此外对综合素质能力也十分看重,专业不符但是综合能力突出者也可以得到企业的青睐。

在学校招生就业处做的《2012届毕业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了83条意见和建议,关于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共35条,占42%。家长们要求学校:(1)加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的14条,占40%;(2)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安排的9条,占26%;(3)加强联系实习单位的12条,占34%。家长对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多角度的要求,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相一致的。这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多融入实例、案例的内容,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结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和毕业生现实需要,认真抓好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践工作。

对于大学生在校考的各种证书,企业单位有如下看法:学历证书上,企业认为学位证和毕业证稍微重要些,辅修证和双学位证只起一个参考作用;在国家等级考试证书上,企业单位较重视英语四级、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职业证书上,企业较为重视,如管理认证、技术认证等。总体而言,企业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而对于学历及其他大学生特别看重的证书,企业单位并未将其作为决定因素,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所以在校大学生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 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从用人单位视角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其一,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来看,学校的专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多但社会需求量少。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社会就业需求总体不旺盛,人才需求结构更加不平衡,特别是外语类、管理类、IT类等专业类别的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对供过于求的专业,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毕业生就业,但由于受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和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普通感觉工作比较难找。

其二,从人才市场要求的市场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来看,有的专业不能适应人才需求的方向和知识、技能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个别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模糊;有的专业教学内容不适应或滞后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有的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等。

其三,从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来看,一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就业指导工作在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更合理地进行就业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未来需求分析

其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基于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势头。党在十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这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经贸、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行业产生广阔的市场就业需求。此外,党的十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纵深发展。这将有力推动我国的大量民营和私营、外资企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扩大对金融、会计、财税、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二,从广西未来发展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重合作,为广西建设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为学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财经类专业及国际合作的办学专业如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贸易方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三,从学校定位与发展看,学校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办学定位,服务区域发展特色凸显。学校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新设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建设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投资理财人才培养等多个创新实验区。而从2009~2012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也符合这一特点,近年来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专业需求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为: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学及财政学专业。

总之,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符合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特点。今后一方面应继续加强主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把学校的龙头和优势专业如会计、财税、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新增一些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对刚成立的新兴专业,则寻找突破口,凸出特色,以树立学校的形象,扩大学校的影响,为提升人才就业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全国全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广西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财经学院要积极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特色与优势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办好社会满意的财经教育,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2]石岩,于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调研[J].青年文学家,2012(6)

[3]张凯,李希来.青海省农牧专业高校毕业生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4]钟宇.用人单位对专科毕业生需求的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9)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9)

作者简介:林秀梅(1956-),女,吉林临江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郝华(1982-),女,山西临汾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李学(1980-),男,吉林农安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3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步增长,这对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方向提出了严峻考验。高校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未来高校如何调整专业和招生规模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高校和有关职能部门回答的难点。对于这些问题,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在理论上进行过阐述,但是几乎没有人全面、系统地进行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特别对于老工业基地――吉林省,面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如何调整高校招生来迎合社会需求,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问题。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特征

吉林省高校招生人数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5.49万人,18年增长了6.3倍。1990―1998年,这9年期间招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1万人,年均增长0.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7.31%;为了拉动国民的教育消费意识,激励并刺激国民增加教育投入,国务院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1999―2008年,招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5.49万人,年均增长1.14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4.7倍,年均增长率为12.75%,是先前的1.75倍。

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1.79万,18年增长了4.59倍。1990―2002年,即扩招之前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8万人,年均增长0.14万人,平均增长率为4.98%。2003―2008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1.79万人,年均增长1.31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8.36倍,年均增长率为17.52%,是先前的3.52倍。

(二)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特征

1.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特征

2001年学科结构调整,毕业生与招生的学科结构是对应的,而毕业生的学科结构特征易与社会需求在同一时间点上相比较,所以,我们研究吉林省2001―2008年的学科结构特征。

2001―2008年,吉林省哲学毕业生人数由45人增至58人,增加了13人,年均增长3.69%;经济学毕业生人数由2068人增至4769人,增加了2701人,年均增长12.68%;法学毕业生人数由1522人增至3698人,增加了2176人,年均增长13.52%;教育学毕业生人数由1199人增至7258人,增加了6059人,年均增长29.33%;文学毕业生人数由4617人增至21857人,增加了17240人,年均增长24.87%;历史学毕业生人数由455人增至602人,增加了147人,年均增长4.08%;理学毕业生人数由3706人增至8478人,增加了4772人,年均增长12.55%;工学毕业生人数由13353人增至41236人,增加了27883人,年均增长17.48%;农学毕业生人数由967人增至2452人,增加了1485人,年均增长率为14.22%;医学毕业生人数由2384人增至8168人,增加了5784人,年均增长19.23%;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由4492人增至19370人,增加了14878人,年均增长23.22%。在这11个学科中,教育学、文学和管理学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医学毕业生的增长率基本与之持平,其他学科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

2.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校结构特征

从吉林省12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人数来看,2001年至2008年,吉林大学毕业生人数由7464人增至9646人,增加了2182人,年均增长3.73%;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848人增至3866人,增加了2018人,年均增长11.12%;延边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090人增至4746人,增加了2656人,年均增长12.43%;北华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618人增至6052人,增加了3434人,年均增长12.72%;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55人增至4054人,增加了2799人,年均增长18.24%;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773人增至4275人,增加了2502人,年均增长13.40%;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973人增至3764人,增加了2791人,年均增长21.32%;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75人增至5265人,增加了3990人,年均增长22.46%;东北电力学院毕业生人数由866人增至3169人,增加了2303人,年均增长20.36%;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人数由393人增至1722人,增加了1329人,年均增长23.50%;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生人数由602人增至1974人,增加了1372人,年均增长18.49%;吉林艺术学院毕业生人数由293人增至1940人,增加了1647人,年均增长31%。其他院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为13358人,2008年为67473人,增加54115人,年均增长率为26.03%。在这12所重点大学中,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等5所学校毕业生增长率高于全省的毕业生增长率,而其他院校同期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26.03%,仅次于吉林艺术学院,高于其他11所重点大学,高于全省毕业生增长率。可见,吉林省毕业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其他高校的扩大规模所引起的。

二、吉林省高校招生规模与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总规模增长过快,超过经济增长与社会劳动力需求增长

吉林省自扩招以来,1999―2008年,招生年均增长12.75%,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5%,我国GDP年均增长9.67%;2003―2008年,毕业生年均增长17.52%,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8%,我国GDP年均增长10.5%。可以看出,吉林省招生和毕业生增长率都超过本省和我国经济增长率。

2001―2008年,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73025万人增长到77480万人,年均增长0.85%,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1167.41万人增长到1281.4万人,年均增长1.34%;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由3.48万人增加到11.79万人,增长了2.39倍,年均增速为19.04%,远远高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增速,高于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8.19个百分点,高于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7.7个百分点。

(二)招生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毕业生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适应性较低

由于大学培养的周期性、学科招生结构不能完全适应4年后的社会需求,学科毕业生结构与就业率相符程度也不高。依据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中的统计调查数据,我国2007―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而吉林省2001―2008年,毕业生增速最快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可见,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而吉林省工学毕业生增速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平均增速。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而吉林省教育学毕业生增速却最快。

(三)不同类型学校招生结构不合理,培养人才总体平均质量下降

我们对吉林省部属和省属12所重点大学和其他高校作了对比分析,发现2001―2008年,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部属重点高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下降,吉林大学年均下降3.76%,东北师范大学平均下降0.82%,其他10所省级重点高校虽然招生规模都有所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在0.18%―9.05%之间,年招生平均增长率为4.54%,而其他高校招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69%,远远高于总体招生增长率,更高于经济增长率。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原有教学基础差、师资力量弱、专业不成熟,所以培养的本科生质量远远低于重点大学,特别是像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正是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的盲目扩招和盲目上专业,导致了整体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给整个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三、吉林省未来高校招生建议

为了保证吉林省未来的人才需求,针对当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难出现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调整招生结构和规模。

1.扩大工学和管理学招生

从实际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工学和管理学是社会需求最多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和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大量需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人才,同时也大量需要支持工业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所以未来这两个学科应是重点发展的学科,可以扩大招生规模。而哲学、法学、历史学和理学,由于过去人才培养超过需求太多,应适当减小规模。其他学科应根据总量变化,在保证结构的条件下适当招生。

2.扩大重点高校招生,压缩一般院校招生

从高校结构看,应保证重点高校相应学科的招生,压缩非重点院校同学科的招生,这是为了保证专业人才质量所必须的。对于重点高校的传统和特色专业以及就业好的专业,要适当扩大招生。而对于其他非重点高校,应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特色人才。对于非重点高校与重点高校重复的专业,要压缩招生,保证和扩大重点高校的招生,彻底扭转盲目跟风上热门专业,最终导致专业不明、质量不高、就业不好的局面。

3.重视应用型、实用型专业的招生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我国就业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更加明显,“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同时并存就是例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上得来”;另一方面,重点院校应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重视书本之外的就业实践,同时,要促进一部分非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由基础理论教育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让大学生“下得去”。

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英国的高等教育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即满足企业行业、学生、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 FH) 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始终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术、技术和职业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将功能定位为“满足企业、个人和社区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3]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型专业的招生。

4.适当增加新专业的招生

专业结构设置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周期, 使人才结构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兴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但是原有专业并不包含,所以要适当增加新专业招生。但是新专业放在哪个学校,一定要看学校的专业基础和师资力量,不能跟别的学校比规模大小就盲目上新专业。教育部门要协调好专业结构。

高校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全社会重视较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10)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廖伟.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2(10).

[2]易秋平,刘文辉.以能力为中心的校内特色营销实训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中专生毕业总结篇(11)

一、实习内容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情况;

(2)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3)学会使用基本应用软件及开发环境;

(4)消化掌握所学的知识,锻炼独立进行系统维护、软硬件维护及编程等项目的相关能力;

(5)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6)根据在党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等有关单位的要求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任务。

(7)熟悉实习单位的环境,了解实习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程序和机制;

(8)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实习单位某一具体岗位,了解和参与该岗位的工作,熟悉工作流程和管理;

(9)对毕业实习进行总结,完成毕业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总结文稿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核,实习总结报告定稿完成后按学院要求格式打印,将纸质及电子文稿于4月22日前交指导教师);

二、实习的形式与时间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性质、专业特点、实习要求,采用集中定点为主、分散自主、与教育专业学生一起到实习学校参加教育实习或其它相应方式为辅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学生按实习单位或指导教师安排进行实习活动。

实习的时间:20XX年3月1日—20XX年4月28日(第1周—第7周)共7周。

三、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为搞好学生实习工作,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了以张小东为组长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实习领导小组在学院学生实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主要负责制定本系学生的非师范专业的实习计划,在学院领导的帮助下落实学生实习单位,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毕业实习和实习报告的撰写以及日常管理、成绩评定等工作。根据我系制订的毕业实习大纲和计划,成立专门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1、系毕业实习领导小组职责

系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系毕业实习实施工作计划;在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选派指导教师;督促检查毕业实习的准备工作;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巡视指导全系的实习活动,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考核本系实习生毕业实习成绩。

2、实习小组组长其职责如下:

实习生实习期间可按照实习单位组成实习小组,实习小组可设组长1名,由指导教师指定。实习小组组长职责是:组织执行本组毕业实习计划;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的各项工作(负责毕业实习总结、工程总体设计、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经常同双方实习指导教师联系,争取切实有效的指导;协助本组实习生进行实习总结,交流实习工作经验。

3、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和指导教师职责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对实习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生产技术经验和较高专业造诣、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指导实习能力的教师担任。

(1)本系实习指导教师职责

实习指导教师在外实习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要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检查实习学生的实习任务,实习期间要帮助实习生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参加评议学员的工作。关心学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督促学员严格遵守实习生守则。做好实习的总结工作,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实习期间要和实习单位经常取得联系,及时解决实习当中出现的问题。

(2)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

向实习学员介绍实习单位的生产、产品、项目、技术方向等情况;帮助、指导、安排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传授技术工作的经验,帮助实习生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攻关,协助实习生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业务指导;审核批准实习生的设计方案、工作计划;主持评议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写出评语。

四、毕业实习过程的管理

1、做好学生实习动员工作;

2、认真负责解答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指导和督促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报告,评阅实习报告,写出实习评语,评定实习等级;

3、实习领导小组要定期向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4、负责收集学生实习相关材料。20XX年4月22日前收集学生实习鉴定意见(须盖实习单位公章),实习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

5、进行实习后期复查工作。

6、进行实习总结工作。

五、实习学生要求

1、实习学生应根据专业实习岗位,制订个人实习计划,明确目的和任务;

2、实习学生要严格按实习计划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在工作中做到勤观察,勤思考,勤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尊重指导教师,服从安排,虚心请教,工作积极主动,尊重实习单位职工,热爱技术工作。

4、实习期间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主动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

5、实习期间,要维护学院荣誉,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确保实习任务的完成。

6、要“五勤”。嘴勤:要求多请教,腿勤:多跑腿出力;手勤:要多干活;脑勤:要多思考和研究;要谦虚,放下架子,继续做“学生”,要善于学习实习单位好的思想,好的作风。

7、要“保密”。做到不该讲的不讲,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记的不记,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8、不“表态”。实习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实习,熟悉业务,帮助工作,因此一般不要随意主动表态(不排除提出个别建议)。

9、要克服只顾自己学习,不顾实习工作的本末倒置的做法。

10、要填好实习鉴定表。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鉴定盖章

计算机专业实习计划一、毕业实习工作组织领导

1、系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指导老师

计算机系专任教师及兼职(实习)教师

二、毕业实习的目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方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信管方向、信监方向)专业毕业前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工作岗位,了解职业需求,尝试相关工作过程的重要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又从社会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毕业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20XX年1月11日至20XX年5月30日

2、实习地点:珠三角地区(东莞为主)校外实习基地

3、实习形式:“顶岗实习”

4、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单独提前实习者须经严格审查批准)。原则上实行实习指导老师包干制与实习领导小组、辅导员/班主任巡回检查相结合。

四、办理校外实习手续

无论是集体实习还是个别实习均应办理实习手续,否则实习不予认可。

具体讲,即:

①签订并报批《三方实习协议书》;

②填写并报批《实习登记表》。

如果在第五学期下半学期要求提前实习的,须填写《单独提前实习审批表》,经批准方能外出。

五、毕业实习方式

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形式:根据学院落实与学生自找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多条途径落实。具体方法和途径如下:

1、通过学生个人或家长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部门。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同一个企业单位实习的,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由指导老师指定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在一起交流实习经验体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把实习工作搞好。

3、通过学院联系安排、落实实习单位部门。未联系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应服从系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安排,否则,不予正常毕业。

毕业实习单位(基地)一般的要求是:能满足专业实习基本要求的校外企事业单位或校内挂牌的实习基地。

六、毕业实习安全纪律

1、毕业实习人员必须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尊敬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或师傅;

2、实习学生应培养组织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3、实习学生应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处理实习单位、部门的各种人事关系;

4、实习学生应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不泄露实习单位的各类经济、商业、文档信息;

5、毕业实习人员必须跟班实习,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发生,爱护操作设备等公共设施。

7、毕业实习中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离开必须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离队。对未请假不参加毕业实习者,毕业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8、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对违纪学生有权终止毕业实习或提出处分意见。

9、毕业实习前必须购买个人意外保险。

七、实习内容

各专业具体内容见附1:毕业实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