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5 09:01:34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1)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根据职业素养的内涵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是职业素养结构中外显的、可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内在的、无法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根本的部分。

前几年,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虽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为改变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忽略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调查,了解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高职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二、职业素养评价模型

本课题组首先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以及多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目前高职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提炼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五项评价指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其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属隐性职业素养范畴,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属显性职业素养范畴)。其次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分别对职业素养的权重: 0.1509, 0.2118, 0.1195, 0.2788, 0.2390。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若某位同学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4.5、3、4.8、3.8、4.2,则该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

Z=4.5×0.1509+3×0.2118+4.8+0.1195+3.8×0.2788+4.2×0.2390=3.9513

该同学的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1=(4.5×0.1509+3×0.2118+4.8×0.1195)/(0.1509+0.2118+0.1195)≈3.9155

该同学的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2=(3.8×0.2788+4.2×0.2390)/(0.2788+0.2390)≈3.9846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大三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92.6%,主要的统计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于在现有的文献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使用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表》是在借鉴王燕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以及张寿三编制的《职业素养测试表》的基础上,根据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的各项指标自编而成。编制后的量表包含50个题目,分思想品德素养(10题)、身心健康素养(9题)、文化基础素养(9题)、专业技能素养(5题)、通用技能素养(17题)五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20.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

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见表2。本研究采用用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五个项目的得分由各维度各题得分直接求均值得到。若某位学生各项得分高于4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各项得分高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各项得分低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不合格。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业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只有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其他四项评价指标仅达到合格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从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这两项得分来看,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两项指标的得分偏低。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虽然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平均分达到优良水平,我们还需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38.0%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合格水平,4.3%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不合格。上述结果说明,仅有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企业的要求,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总评得分。三项得分分别为3.87、3.41、3.63,均仅达到合格水平。进一步分析职业素养总评得分,结果显示:19.7%的同学的职业素养达到优良水平,67.7%的同学达到合格水平,13.6%的同学的职业素养不合格。这个数据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们的思考:通过三年大学的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差异在职业素养得分上的情况分析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2)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75-01

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初中学校的德育水平提升。因此,很多初中学校领导及教师均在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上积极探索与努力,希望能探索总结出更多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德育教育方法,对初中生实施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整体思想品德水平。笔者在具体德育教育实践中发现,过多采用传统德育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为提升德育教育成效,我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初中生实施德育教育。

一、构建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网络对于初中生而言已不再陌生。为提高德育教育成效,初中学校应构建自身的德育网站,通过德育网站这一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德育网站可由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教师专门打造,在打造德育网站的过程中,应积极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通过意见的反馈更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学校德育网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德育网站的布局应合理,栏目应清晰。具体可开辟“德育话题”“德育新闻”“德育标兵”“德育榜样”等专栏。德育网站构建完毕后,学生便可通过浏览德育网站的方式,获得更多德育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品德素养。另外,微信现在也广受青睐,为此,初中学校可单独开辟一个德育公众号,要求所有学生家长均订阅该公众号。在此基础上,学校便可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对学校德育公众号的内容进行更新。如可文章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思想品德水平,并让家长明晰提升孩子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性等。有了专门的德育网络平台后,初中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便会事半功倍。这样的德育教育方法与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有很大不同,不仅更具现代性和吸引力,也更能被广大初中生所接受。

二、打造品德小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对于初中学校而言,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成效,可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本班内建立品德小组。品德小组主要负责如下任务:(1)对本班学生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记录与汇总,并及时将结果呈报给班主任;(2)从学生角度对相关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给品德教师、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在德育教育方面献计献策;(3)积极帮助班里存在品德问题的学生,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可以说,品德小组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智谋团,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小助手。初中学校在打造品德小组时,应严格控制品德小组的具体人数,一般而言,每个班级的品德小组人数应控制在6人以下。研究发现,6人以下的品德小组更利于成员之间进行相互探讨,让所有成员均有发言的机会。品德小组建立后,为便于发挥品德小组的积极作用,可在小组内让成员推选组长。这样推选出的组长会更令大家信服,更具权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班品德小组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探索。正所谓,只有交流才会出现思想的碰撞,才会产生更多思维的火花,才会让品德小组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4)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3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首先应该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其次是人生目标教育,再次是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我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分阶段、分层次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尝试并构建了“品德培养+技能教育”两位一体互融互渗教学模式,实现了全员育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将品德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通过对生物技术类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调研,定位专业就业岗位群,明确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要求与品德规范,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44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第一个“4”是指职业技能四层接轨,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接轨、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接轨、素质培养与岗位素质要求接轨;第二个“4”是指品德培养四阶递进,即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分感恩教育、诚信与敬业教育、责任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四个阶段逐步展开;“2”是指双向互动,即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其中,家校互动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只有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横向联系,与家长的横向交流,才能使学生品德培养持之以恒。

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通过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分析(如图2所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品德培养+能力拓展”的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突出学生的品德培养。

将品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前提和基础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并熟知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历史性、精神性等教育因素;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从事未来职业、专业工作的价值取向及对学生个体品格等方面的要求;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与精神。这些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基础。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品德培养的同时,也会将教师作为特殊的认识对象。学生感知的不仅仅是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还有其行为和品格。所以,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保障。

把握品德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授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所反映的既是人类实践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以及这一领域前人不断追求不断发展的历史,也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对高职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对学科和专业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主动地选择、归纳、类比,寻找品德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点,将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历史和精神的影响,实现对品德培养的潜移默化。

品德教育与工学结合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强化与顶岗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为人处事、沟通交流能力、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宽容精神、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检验与再培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作为企业人与校园人的区别,体验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因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品德教育的渗透与融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因势利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融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互相尊重、和谐相处、诚实守信等品德教育;使学生通过实习案例和专业技能顶岗实操,亲身体会做人的标准和社会对良好品德的要求,激发学生感悟,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将品德评价融入专业考核体系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6)

广义上,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上,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育才”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与“育才”辩证哲学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育才”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于学生主体之中。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师在研究道德观思想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坚持辩证地看待青少年群体,要摆脱传统观念对中职生发展的约束作用。

二、“德育”是“育才”的发展基础

为了摆脱传统德育教学模式的不足,中职学校需引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向学生构建更具多样性的学习平台。基于德育教学信息化发展趋势,总结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角度探讨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体制步入深化改革阶段,新教学方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体制。中职德育是学生接触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德育可以回顾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对人类世界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由于德育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尚未重视,导致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兴趣不足,影响了最终的课堂教学成效。基于创新思维指导下,教师要懂得应用新方法展开教学,为学生构建更为有趣的德育学习平台,深入认识中职德育教学的新方法,针对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德育”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变革动态,学习德育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文化涵养。中职是学生参与文化知识学习的“黄金时期”,重视中职德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有着多方面的促进意义。基于早期思想下,德育教学效率达不到预定的状态,限制了德育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现阶段,德育教学开始走向创新思路,采用新方法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本质性转变。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坚持创新理念才能提升德育教学质量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面对传统教育思维存在的问题,德育教学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教学,为学生构建更为稳定的知识学习平台。

三、“育才”是“德育”的终极目标

专业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专业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专业活动经验。学生是专业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专业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随着新教育体制深化改革,专业精品课堂理念得到了深化发展,以新思想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了中职专业教学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思维,按照新理念准则提出可行的方案。此外,引导学生步入精品课程过程中,要懂得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精品课程”是中职教育的新思想,利用精品理念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可不断优化中职专业教学模式,创设更为生动有趣的学习平台。结合精品课程内涵,提出符合中职生学习需求的专业教学方案,为专业教学体制改革提供指导依据。新理念实施以来,教育部门对中职教学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结合现有教学平台设定专业教学方案,可进一步激发中职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深入理解精品课程概念内涵,及时调整原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引导中职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式。

四、“教育”与“思政”的相互融合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7)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

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身示范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品德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教师素质,我认为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做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疑、探、展、评、用”的“五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创设安全、民主、高效、乐学的课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疑”即设疑,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情景的引导下,学生设疑,教师补疑、梳疑。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相互启发,点燃思维的“火花”,实现疑问共享;“探”即探究,包括自主探究、生生合探及师生共探,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所提出问题或探究提纲开始自探他疑、合探自疑、合探他疑,实现多人智慧共享;“展”即展示,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对自探、合探成果进行展示,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实现成果共享、智慧融合;“评”即评价,评价组对展示组进行评价,按组记分。学生评价学生,教师点评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实现师生智慧共享;“用”即运用,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质疑,运用新学知识编疑(编题),教师适时补疑(预设的习题),师生共同解疑,实现知识的内化,重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实现个体智慧群体共享。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题,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还可以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能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结合。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8)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落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师,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以及自己与他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没有将提高自身行为修养作为学习重点。校方为了抓考试"成绩",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单纯的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只不过是规定的一门学科,考试能过关就行,片面的、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提升。最终出现了"表面工程",只有生硬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将其升华到心灵深处,践行在日常行为中。

2、 一些学校的教师师德、师风比较缺失。

在一些从业教师中,部分人专业素养差,价值观念混乱,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够关心,上课应付了事,治学不够严谨,把自己的职业简单的当成一种谋生的方式,无法为学生起到表率、带头作用。

3、 一些从业教师缺少学习,外在的职业素质和内在自身修为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的教学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种提高学生涵养素质的学科,教师内在的一些性格特点也将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在学习认知上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对该学科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学科思想精髓的决定性因素。而在一些学校中,从事这一行业的大多数人员早已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在面对不断发展的这一行业采取"以不变应万变"来应对各种挑战,最终影响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认识。

4、 校方全程、全员育人的意识不够强,在进行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工作机制不够先进。

一些学校的教职员工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专业老师的事情,学生在思想方面出了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意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意义,只关心自己的专业课程成绩,忽略了从心理上、思想上教育、关怀学生。

二、初中思品教学应该如何改进

针对初中思品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如何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行改进,运用生活德育观念来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切实达到初中思品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1、教师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意义,能够结合生活德育的教学理论,有效的引导学生做好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相互结合。

教师要切实认清思想品德教学目的,要侧重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和养成,不一味追求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卷面成绩。运用生活德育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来引导学生的生活实践,通过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见解来更好的解读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精髓,实现"教学影响实践,实践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切实实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

2、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摈弃"教本位"的思想,还原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彻底摈弃"教本位"的思想,不断调整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配合和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课前,对课题内容提出疑问;在课堂上,教师牵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质疑;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共同总结、相互促进。

3、 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我要学"。

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时,教师应系统的创造、设计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环节。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有发表个人见解、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时刻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不断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讨论和互评中理解思品课程的思想,深化对其中心思想的认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相信和肯定学生的能力,对其多表扬、少批评,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4、 教师要科学、人性的安排学生座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科学的、人性的打破固有座次安排,采用便于学生交流、便于师生互动的小组合作模式调整,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到放松,更易于教学思想的接受;一方面,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师生创造更多、等方便的交流平台,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人文环境的认知能力。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时,教师要辩证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糠,做好创新和传统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素质,全面、系统、科学的去分析和评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合作模式的优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作为关系到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一门重要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俗话说的好:"先做人,后做事",思想品德教育正是我们学习做人道理的一座桥梁、一个平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对教育成果的需求,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路可以很好的改善教育环境,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10)

一、“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纺织品整理学”是我校(绍兴文理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以纺织品整理工艺为核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和表面活性剂、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合成纤维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纺织品练漂、整理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工艺,主要加工用剂的性质及特点,练漂、整理产品的质量要求等知识。“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原有的教学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分离的缺点,课程教学缺少思政教育的融入,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对学生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意志品格的培养和提升不足。为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凝练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社会责任和担当[2],在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3],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1.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染整加工用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水的软化方法;掌握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合成纤维、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2.在专业能力方面。掌握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能独立制订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加工工艺,具有分析和解决练漂及整理工艺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3.在素质发展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和科学的判断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求真务实、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举措

结合“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共设置12个教学单元,课程所蕴含的主要德育元素以及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表1中仅列出部分内容。2.教学方法。(1)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全过程,立足实际情况,从课程中充分挖掘和提炼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转化成具体而生动的教学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重心下移,全面关注学生的期待和发展需求[4]。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探索性学习、项目导向、小组学习、多媒体教学、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主动学习,让学生汲取道德思想精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并积极思考,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新动向,进而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3)加强课后道德实践指导。结合专业知识点活用教学资源,拓宽育德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道德引导。通过多元化的隐性道德教育,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中国好公民,在公共领域更多地展现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例如,让学生甄别每一周在微信朋友圈内流传最广的谣言,分析混淆视听的恶性谣言,积极践行网络空间“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自觉成为抑制虚假信息传播、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核心群体和重要推动者。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内容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设置德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如下:(1)平时考核。出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2)期末考核。(3)德育考核。总结报告(通过该课程学习,自己在德育与专业结合方面学到的东西与体会)。最后综合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50%)和德育成绩(10%),给出期末总评成绩。

四、结语

实施“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载体,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胡靖,马星宇,王俊荣.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41-43.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篇(11)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思想品德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教师在言谈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育应有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