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专德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1 16:16:15

中专德育论文

中专德育论文篇(1)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中专德育论文篇(2)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 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 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鳍也。鸟无翅,不能高飞;鱼无鳍,不能远游;人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 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 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 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 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 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 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 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 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 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 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一《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 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 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 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 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者 ,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 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 养。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 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 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 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 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 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 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究竟 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 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在中央台重播时正值 寒假,一般同学都能抽空看。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 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 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 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 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当然,影视艺术本身的思想内容,就是丰富的德育资源。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 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溶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 ,熔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 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 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 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 ,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 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 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 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 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 形势教育。

中专德育论文篇(3)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鳍也。鸟无翅,不能高飞;鱼无鳍,不能远游;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一《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者,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在中央台重播时正值寒假,一般同学都能抽空看。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当然,影视艺术本身的思想内容,就是丰富的德育资源。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溶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熔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寓德于乐,寓德于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中专德育论文篇(4)

2研究结果

2.1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

(1)医德认知程度不高.调查“选择就读医学专业的主要目的”结果显示,有114人选项“当一名合格的医生,救死扶伤”,占49.3%,这部分医学生有明确的神圣使命感;68人选项“医生的职业好,比较稳定”,占29.4%,这部分医学生认为护士工作非常地稳定;14人选项“收入和社会地位高”,占6.1%,这些医学生认为护士的待遇和被尊重程度比较高;选其他选项的35人,占15.2%.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重的是该职业的实用性和利益性,把护士这一身白衣当成谋取物质的一种手段,以此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声望.

(2)医德素质不容乐观.调查“怎么看待当前部分医生存在的收受“红包”和“回扣”现象”的结果显示,有126人选项“不应当,这是违背医德的行为”,占54.5%,这部分学生表示医护工作者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作为医护工作者在任何场所都决不应该收取患者“红包”和厂商“回扣”.但调查同时显示,29人选项“很正常,是医生劳动价值的体现”,占12.6%;45人选项“医生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收些红包也应该”,占19.5%;31人选项“无所谓,给了就收,不给不要”,占13.4%.这些数据在一定层次上反映出医学生的医德素质状况.调查“在发生重大危害公共安全的传染病时期,作为医务人员志愿到一线开展救护工作,对此观点有何看法”,结果显示,129人表示,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天职,占55.8%.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产生矛盾心理,在个人利益和患者利益面前过多地考虑前者,数据显示,26人不赞同(11.3%);63人矛盾,有点担心自己(27.3%);还有13人选择其他(5.6%).正因如此,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小错连连等问题.这与医学生的基本医德素质相差甚远,亟待提高.

2.2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原因分析

(1)医校道德教育实践能力弱.护理专业学生对当下的医校道德教育实践基本满意,上学期间定期地参加见习实习,但学生仍期待着实践时间有所延长.目前,大部分医学生对当前的医德教学有很大的意见,强烈反映授课内容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受医校现行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理论性“填鸭”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受社会医风影响.医学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凭借教师和课堂上能够形成.在现行的医学道德教育系统中,各环节并没有达到互相合作、共同协作的水平.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与教科书上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这与受社会医风影响有关,社会环境对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

(3)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院校只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认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而忽略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素质;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觉得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就算工作完成,至于其他方面(如德、体、美等)都是政治课、体育课、艺术课或或辅导员的教育范畴,从而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培养,轻医德教育的状况.

(4)学生对医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医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受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熏陶,想在短短的大学期间达到最大的收益比,然后放弃人文社科类课程,把与进修读研和职业技能无太大关系的课程学习时间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而出现很多学生刻苦钻研医学专业知识,对人文课程置于一旁,甚至利用人文学习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现象,不注重自身人文修养的提升.

3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的策略

3.1创建一支具备高尚的医德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民办高校医德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及时做到更新观念,紧跟医学发展前沿.在学生的医德教育和思想工作上,把医德教育作为“一号工程”进行实施,尽最大努力打造一支高品质、高效率、高质量的医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民办医护学校水平的关键.学校应大力宣传医德高尚的教师和学生,加大培养“双师型”思想教育的力度,让所有师资力量在学生医德教学工作方面拧成一股绳,保证医德教育的有效性.

3.2尝试新型医德教育教学方法

(1)实践教育方法.护理行业属于服务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学生最后都要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一对一地护理服务.因此,尽早模拟护理工作,长时间地从事实践操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就业环境,使学生及早地意识到只有单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将无法做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才能胜任.

(2)自我修养法.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提倡自我修养,并信仰“修身养性”,具体方法记载的有很多.通过医德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会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如自我反思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以往的思想及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深刻地进行理性思考.自我反省法,让学生学会有规律地写周记或个人总结等方式记录自己在过去的时间里的得与失,通过阅读记录文字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3.3学校要加强对医德教育的重视

建立民办高校医德教育工作督导制度,把民办高校医德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评估与检查中,明确责任,监督指导,定期检查,互相交流,才能提高医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中专德育论文篇(5)

(二)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开发校园行为游戏。将学生的日常行为、集体活动、社团活动嵌入到游戏中,建立闯关等各种模式,设置层次等级,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学习与应用行为知识。虚拟校园生活设想:以一日常规为主题的模拟经营类手机游戏采取社区的概念模拟学校的地理布局,每个人物具有饥饿、清洗、清洁、交流、体能、学识和娱乐基本生存需求,玩家的操作会影响能量值的消耗,心理、表情和行为为3种类型动作选择,便于玩家与其他游戏角色交流,与学习生活中的朋友交往等。

(三)利用微电影等形式,开展碎片化德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是有一定限度的,微电影将文明行为宣传时间碎片化,以达到随时随地行为举止教育的效果。

(四)采用班级量化考核方法。在班级管理中,量化卫生、纪律、学习、安全、评比排名等方面成绩,采用加减分的方法,违反校纪校规等行为应减去相应的德育分;同样,学生可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好人好事、公益劳动等其他途径的良好行为来获取加分。设立模拟奖惩执行小组,根据执行小组具体职责要求,认真负责地执行和记录。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记录由班委提供,全程接受学生监督,评价客观公正,直观准确。同时,学校把德育学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优秀、促进落后的依据。对考核优秀的学生在入团及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实行警告制度。德育学分将被列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毕业鉴定依据之一。这样,学生每做一件事都有相应的报酬,同学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且有据可查。这对学生自己行为的自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校、系、班三级管理量化考核方法,构建二级管理新模式

学校构建了“校系二级、以系为主”的管理体系,理顺了学校与系(部)的关系,扩大了系(部)管理权限,强化了系(部)管理责任,实现了权、责、利的统一。实行系(部)学区、统一住宿区、统一标识“三位一体”的常规管理新模式。以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为抓手,包括纪律、卫生、文明、安全四方面,实行学工处代表学校考核系(部),系(部)考核班级,班级考核学生的三重考核体系,采取日检查、周公布、月排名的办法,根据月综合排名情况给予相应奖惩。

中专德育论文篇(6)

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仍具有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当下幼专生传统道德缺失现象凸显,以《论语》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探索其在当代幼专生德育中的运用途径与实效,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德育文化,切实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升幼专生思想道德素质,使《论语》中的德育思想精华为当代教育服务。

一、《论语》中蕴涵的德育思想与启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门人及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道德教育是《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以培育“君子”理想人格为德育目标;以具备内在的“仁”的道德境界,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形成“忠孝悌”的道德意识,具有“信义智勇”的道德情操为德育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树立学生的道德信念,磨砺学生的道德意志,践行学生的道德行动为德育实践;并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以身示范等德育方法。

《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和方法对当代幼专生道德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君子”人格能够提升幼专生的道德品行,“仁者爱人”能够培养幼专生的博爱精神,“明礼守信”能够帮助幼专生树立诚信文明的道德形象,“以义取利”能够引导幼专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忠孝悌”能够指导幼专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能够促进幼专生自主有效的学习,“以身示范”能够引领幼专生健康成长,“环境育人”能够推进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等,使当代幼专生德育工作在吸收传统道德教育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和深化。

二、运用《论语》加强幼专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1、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构建“《论语》解读”必修课、“《论语》与德育”选修课、《论语》系列专题讲座特色课等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德育主阵地作用。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要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同时,成立《论语》研究社团,将课堂研读与课外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和文化视野,逐渐达到对《论语》“知之、好之、乐之”的认知境界,实现与圣人对话,与经典同行。

2、诵读工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把《论语》经典诵读作为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幼专生道德情操、促进文明行为养成的德育工程。学校制定诵读规划,明确各学年诵读内容及目标,并根据学生掌握《论语》的程度和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开展评价和奖励活动。同时,将《论语》诵读工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硬件环境方面,利用古朴典雅的《论语》文化长廊建筑、《论语》章句石刻雕塑等形式,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软件环境方面,重视将《论语》中的精华思想渗透于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活动和学生成长之中。利用文艺演出、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体艺术活动,读书工程、文学社团、书画展览、演讲辩论征文比赛、校刊校报、板壁报、校园博客论坛等文化活动,爱国教育、成才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使《论语》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自我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引导学生“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自觉增进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制定《幼专生守则》和《幼专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道德制度建设,重视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努力实现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道德养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应当以社会大课堂为载体,将其道德行为养成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参与公益性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通过参加实习实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通过顶岗实习和农村支教,激发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紧迫感。让时代的主流道德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努力实现幼专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三、《论语》经典教育的德育实效

1、提升学生道德水准

调查结果表明,运用《论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幼专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主要表现在:人生观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显著增强,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政治观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已成为幼专生的主流思想,申请入党的人数日益增多。理想观上,努力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成为幼专生基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上,思想道德意识增强,并体现出公平竞争、自立自强、诚信敬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习观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进行学涯规划。生活观上,由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转变,上网与购物消费明显减少。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朱永新教授说:“在一定意义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通过《论语》经典教育,对塑造学生之人格,润养学生之人生,陶冶学生之性情,提升学生之学养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整体获得提升,一是“知”的丰富,即积累了一定的古代经典文化底蕴;二是“情”的升华,即增强了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三是“意”的坚定,即将《论语》中的思想精髓内化成自己的具有时代道德精神的理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四是“行”的统一,即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之中,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中专德育论文篇(7)

如同我国现时代整个的社会文化一样,德育文化处于既有德育文化趋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构的文化转型阶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过程实质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究竟怎样看待传统道德与德育呢?传统道德与德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现代因子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能够纳入正在建构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为与现实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二、德育学科建设

德育学自80年代初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始终受到这样一种非议,即认为它缺乏理论,没有科学的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勇敢地面对这种非议,视之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站在使德育学更为完善的维度上,就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德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书的体系编排等问题作了研讨;与此同时,运用整体辩证思维、系统论、现代全息论等现代的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学理论及体系。

究竟怎样认识德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在这种观点看来,德育学是从德育的现实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质问题,并运用从实践中总结来的德育规律去指导实践,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是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的学科群,包含众多具体的德育学科,比如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工艺学等,不同的具体学科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一门学科的概念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科的科学性。德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有作进一步界定的必要。在这一方面,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德育”的内涵、外延、功能、目标、任务等作了探讨。与会者认为,我们现在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仅仅是自学校教育的维度出发的,因此无法涵盖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的内涵:一般认德育的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的阐述过程中,却只有道德教育是贯彻始终的且有实在的内容;在表述上,“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价值”、“德育的作用”并存,有的专家主张用“功能”更为确切;至于德育功能的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它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超越一面,我们强调它的现实功能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它具的的超越现实的功能,即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的功能;德育的“目标”与“任务”是有区别的,“目标”是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任务则是根据目标所制定的具体化措施,现行的《德育原理》及德育实践中将它们合二为一是不恰当的。

德育学科建设必须走科学化之路,那么,德育学科怎样才能科学化呢?

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现阶段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清除旧观念,德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思想体系,不能囿于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要处理好与现实德育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关系:德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为现实德育及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思想依据,而不是为现实德育及已经提出的方针政策寻找依据。

第二,德育学的研究应突出重点。首先应加强德育过程的研究,这是因为对德育过程的认识,既是德育学的理论问题,也是取行德育实效性关键;其次要加强思想品德测评和德育评价的研究。这个问题是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弱项。

第三,应注意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的德育研究往往注意重问卷法和测量法,其实它们各有优缺点;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也都有不足之处。

如何运用现代新思维方法加强德育学科建设也是与会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有的专家依据主体性理论、系统论及现代全息论提出了“主体参与式德育理论”,并据此提出了“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

“主体参与式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中专德育论文篇(8)

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秘书专业人才,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职业道德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并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体会职业道德情感、行为、意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

(一)为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聚焦,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制造产品,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而言,相较于单一学校培养环境,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秘书职场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文秘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拟态职称环境,但职业道德作为从业者的道德要求,离开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关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切实对文秘专业学生产生触动,使其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验。

(二)为文秘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单一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知识理论方面,强调通过相关的课程测试,让学生掌握秘书职业道德要求。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秘书职场环境中,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明确,同时更有配套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道德要求得以贯彻的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掌握单一的学校职业道德知识理论,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对于文秘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三)为文秘专业学生树立了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道德教育中,典型榜样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让从业者认识到道德作用。学校教育中,文秘专业教师也会结合视频、文字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依据榜样教育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但是,这种课堂教育中的榜样是否与实际工作的道德要求相符合,职业道德榜样又是如何克服道德困惑遵守道德规范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教育学习困惑。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行业岗位实践中,切实对照秘书岗位上优秀职业道德榜样,真实感受榜样的力量,并进而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

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问题

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套用模式,而是应该将更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造为适应于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文秘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偏重点主要是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人才的职业道德。文秘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中,这类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侧重于秘书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或者是人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育,不少单位认为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秘书岗位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文秘专业人才在向秘书岗位职员转变过程中,其职业道德会有相应的保障;而文秘专业教师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检验,也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师自身的秘书职业道德教育素养不足。不论是哪一种内容的教育,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言,从学校方面分析,大部分文秘专业教师由中文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转变专业教师,期间教师自身缺乏对秘书工作从业经验,更谈不上对秘书工作专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学也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引入的秘书岗位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经验,并对秘书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但是,秘书岗位兼职教师不熟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相关职业道德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文秘专业虽然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其教学的相关设计与完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反馈评价机制有所不同,不是由企业充当评价主体,而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道德教育主要评价工作;不是采用过程模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情况,而是采用结果模式,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理论测试,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存在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空洞化,且情况日益严重。

三、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应该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道德教育优势,以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以秘书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重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按照文秘职业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设置编排的,虽然在职业道德涉及的不同内容层面上,显得较为规范,但实质上与秘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情况,不能完整反映秘书职业工作操作流程中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秘书岗位工作流程中具体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重新建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成立对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中专德育论文篇(9)

德育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规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之出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不断凸显,随着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实效性和时代性,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就变得十分迫切。

一、建立德育课程的合理科学体系,扩大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覆盖面

以生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现实发展出发,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和源泉,让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回归生活,以此为起点来建构德育课程体系。

1.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德育课程新体系

建构德育课程新体系,可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使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同时将主流社会意识渗透其中,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潜移默化。这样的课程新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层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间层次为人文选修课、层次为讲座活动等。

核心层次是主渠道,要开够开足课时,但核心课程受教学大纲、课程课时的限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用大量选修课程和讲座、活动等来补充,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德育教育。

人文选修课可以分为课程辅和提升素质性的课程。我校开设的与课程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越南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案说法》、《图形图像处理》等;提升素质性的选修课程有《音乐欣赏》、《公关礼仪》、《唐诗赏析》、《故事哲学漫谈》、《历史纵横》、《云南人文地理》、《书法》、《插花艺术》、《艺术欣赏》等20多门课程,提供给学生较大的选择面。同时我校还开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必选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节能减排》、《就业指导》等。

2.注重人文选修课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力

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不仅要靠社会环境的影响,更要进行理论认知教育,才能使信念更牢固、行为更自觉、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强。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学制为2~3年,要大范围、大规模地开设德育认知相关课程,如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政治史、西方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和政治学理论等人文课程基本不太现实。但是,可以聘请教授、社会名人、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开设一些与之相关的跨学科的人文类选修课或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内容可涉及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政策、宇宙空间、环境保护、社会等方面。无论是规定的课程,还是松散的学术活动,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灵活多样。

3.以课程为中心,形成新型的教学主体

德育的教学过程就是以课程体系为中心的互动过程。以课程为中心,就是教师的角色从“教书”转向“教人”,日常教学工作也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即以对学生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去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发展现状。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系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他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其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改造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具体来说,有如下方式:一是由教师或学生选择德育专题,教师、专家等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并分析比较他人的观点,选择、阐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作出评判;二是教学中通过两难故事方法,使学生得出自己的假设见解,再进行检验推理考察这一见解,不要求得出一致的结论,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想;三是讨论法,即针对一些道德现象,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道德观点,并通过讨论形成对问题的认知意识冲突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四是在学生社团中形成民主风气,组织成员在关怀、责任、义务等方面提出要求,建立社团道德风气,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开展“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自2009秋季学期起,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全面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把“三生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时期正是人生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面临着角色转换、独立生活等新的挑战。云南省开展的“三生教育”,立足人生发展需求,依据生命特征,遵循生命原则,着眼学生未来成长需要,以学生的内在潜质为基础,寻找恰当的教育切入点,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激发生命活力。

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困扰的必要手段,在学校德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贫困面较大,生源结构多样化,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扩招后竞争的激烈、择业困难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以“三生教育”为主线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咨询服务、心理治疗等,可以加强调适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树立学习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培养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云南省现在将生命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中独立开辟出来,开设了专门的“三生教育”课,以此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鲜明地传输给学生。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三生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但讲授过程中老师们也普遍认为“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有重叠,操作层面可以互补。因此,应当研究探索如何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改变心理品质。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应当研究“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叠点和结合点,区分各自的侧重点,避免学生有重复讲授的感觉;二是在机构上,可以试行“三生教育”与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融合,提升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德育教育的综合效应;三是在教学上,以“三生教育”为主线,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中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方面的生命权、健康权教育和人生安全保护、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整合,丰富和充实“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四是在师资上,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大力度建设“三生教育”教学团队,让专业背景不同的师资参与到“三生教育”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来。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活跃学习生活,注重教育实效,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从德育系统层面加强和提升高职高专德育系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以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学术活动以及各种纪念性、宣传性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文明、有序、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自信、自知、自尊的人格品质,对开展好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广播、影视、报栏、校报、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宣传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工作

校园生活不只是在校内,走出校门、投入社会也是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尤其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活动,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扶贫救困、扶老助残、环境保护、公益性义务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

3.开展多种团队德育活动

设置多种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以班级、小组、群体等团队为单位,根据团队成员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实践为落脚点,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开展好团队德育。学校中的学生归属于不同的社团和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组成不同的团队。高职高专院校的团队德育可以根据学生所属的社团性质,结合德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德育的理论知识渗透于学生的生活陶冶之中。

四、凝聚德育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要做好高职高专德育工作,就要树立大德育观念,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实践育人、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德育目标。

1.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在高职高专学习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遵循主体探究、知行统一、理性升华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基本国情、形势政策等教育,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2.采取有力措施,挖掘各门课程中丰富的德育内涵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德育素质,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塑造和培育学生德育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要加强人文类课程建设,开设与德育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优秀民族文化培育学生情操;要深入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要大力发掘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顶岗实习隐性课程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组织、学生会要担当日常性德育工作

班主任、辅导员、党团工作部门和学生会及社团组织是日常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加强思想疏导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同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党团工作部门要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会及社团组织要围绕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齐抓共管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提升效果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也需要随之而不断提高。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要建立机制,协调工作沟通和联系,整合一切德育要素,充分调动三支德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实现德育工作效果最大化。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需要一支理论过硬、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应该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团组织、学生实习期间的企业人才等构成。

1.育人先育师,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的教育合力,就要使全体教师明确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职责,进一步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明晰德育工作职责,深入挖掘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德育价值、德育作用;鼓励全校教职工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发挥德育作用,将德育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提高专职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视野,提高专业化水平。

2.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德育管理干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设计规划、安排部署、统筹协调、具体实施等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学校可通过将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德育干部选拔培养制度、挂职锻炼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等方式,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挑选优秀青年教师从事学校党团工作和学生工作,精选优秀德育管理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3.加强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合力,关键在于形成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工作水平高、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此,学校要制定德育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建设德育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计划,鼓励、支持、组织德育教师加强学习,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引导、激励、帮助学生的能力。同时,打破只注重教师理论学习提高的传统做法,着力于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一是组织德育教师走向全国,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开阔视野,启发实践教学的选题、模式、手段等;二是选派德育教师深入本省、本地区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部门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研究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便于有的放矢开展实践教学;三是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内外实践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四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德育实践教学信息、个人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体会等,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创新意识和组织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新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

中专德育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24-04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较快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较为自主的教育教学风格,成为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一种延展和补充。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类民营性高等院校,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以及办学理念上,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规模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较小,办学理念上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不同于普通高校在专业学术理论上对学生的更多要求。独立学院更强调对学生在“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等方面的培养,强调自身办学的专业特色和民营高校自主性较大的管理风格。因此,在独立院校这一片“教育特区”,在大学生教育及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相较于普通高校来说,更需要行之有效、完善成熟的教育教学制度。

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的一种教育教学措施,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教师授课与对学生管理的脱节问题,更发挥了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人文情怀涵养等方面的导师的重要作用。德育导师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过程,是一支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

一、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与必要

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特殊性,这一“教育特区”内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成为容易被忽略的一块地方。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优秀德育导师队伍的过程是培养独立学院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过程,更是提升这些教师职业素质、德育品质、人文涵养水平的过程。因此,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导师制度更是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保证从这一“教育特区”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的德育、人文、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重要举措。

1.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德育导师制度不同于普通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制度。德育导师制度既继承了西方早期教育发展中的导师制,也发展了我国普通高校学业导师的优秀因素。德育导师制度不仅是对大学生本科阶段教育的一种全过程关注、帮扶、督促、教育和管理,而且是对青年大学生在数年大学生活中的德育素养、人文涵养、思想政治理论的养成与提升。如果说独立学院侧重于职业技能、专业能力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那么德育导师制度则在这一类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保证这些学生的“德才兼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育为先”是实现教育本义、保证教育方向正确性的必然与必要。德育导师制度成为独立学院为大学生本科阶段教育量身打造的一种培养机制,是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自身的必然与必要。

2.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思想理论定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于独立学院树立的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德育导师制度是保证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伦理道德和品性的重要措施。德育导师制度是实现培养和提升青年学生“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体现独立学院培养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君子之风”,这是德育导师制度的重要使命。德育导师制度对德育导师的要求,不单单是对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课后辅导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德育导师,不仅要具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德育、人文、思想品德等“软实力”方面的素养以及联系、组织、管理学生的各种应变能力。德育导师不是代替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更不是重复宿舍管理员的职责,而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后,为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在思想道德修养、理性思维、人文知识的情怀和品性涵养上,与学生深刻、广泛地探讨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读书思考习惯,培养独立创新的思维,顺利并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业。一支专业水平过硬、思想政治理论觉悟高、德育人文修养深厚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德育导师制度成功的关键。

3.独立学院德育导师制度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独立学院在办学与管理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有着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它们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向与水平的体现,更是这一“教育特区”思想政治稳定、教育教学优质的保证。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是德育导师制度建立、建设的关键。因为德育导师的质量是德育导师制度有效性与完善程度的关键。德育导师一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担任。这是因为德育导师不是学业导师,不仅要对大学生的学业、学生生活进行指导与管理,还要关注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培养、人文素质涵养、人格品行提升等方面的指导与管理。高校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中,与学生在德育、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知识等领域的交流最多,对学生的状态最了解。这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也使他们成为担任大学生德育导师的最佳人选。

建立、建设德育导师制度,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育教学职业水平直接延伸到课堂之外,与青年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加强了在课后课外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德育素质、人文涵养的指导和管理,解决了课堂与课外“两张皮”问题。在德育导师工作中,这些教师不仅巩固、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而且加强了自身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人文情怀,为独立学院优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是德育导师制度建立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必要途径。认定德育导师资格,建立建设德育导师制度规范与实践内容,实施德育导师考核机制等,是德育导师制度的基本内容。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德育导师资格认定。德育导师必须由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来担任。这种任职资格确定的理由是,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全校所有学生,在自己所担任的课程任务内,接触、熟悉、指导、管理学生的时机最多,条件最便利,影响最大。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哲学类课程教师的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是对学生影响深远。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深度,是青年学生衡量一所大学优劣的标尺之一。德育导师关注学生的思想理论动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这些职责内涵要求德育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最合适的人选。

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在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德育导师制度成为必备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措施,德育导师由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所有中青年教师担任,并且将德育导师工作考核与教育教学考核相结合,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水平、授课能力、职业素养、品性涵养等达到德育导师资格认定的要求,才能担任德育导师。因此,德育导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过程,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与水平提升的过程。这些思想政治稳定、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成为独立学院师资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影响极其深刻。

2.德育导师制度规范与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制定德育导师规范,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德育导师这一职责做到名副其实的重要方式。德育导师制度的规范要求德育导师必须做到:第一,是承担学校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的教师,且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在这些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中,德育导师必须承担至少一门大学一年级新生课程,力求让大学新生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能直接接触德育教育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第二,德育导师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教学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与教学理论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德育导师的工作既是独立学院管理学生的一种有效制度,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德育导师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相对自主的教学管理氛围,利用课后辅导、座谈、讲座、各类竞赛活动、博客、微信群、QQ群等现代网络条件与技术,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道德品行的塑造与涵养,将课堂与课外“两张皮”贴在一起。第三,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德育导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将大一新生的个人信息、入学知识状况与德育导师课堂学习状态、德育活动状况、个人发展(尤其是入学后有入党、考研打算的学生)需求等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重点辅导、督促青年学生。再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导师每学年重点辅导的学生数不得少于所授课程班级人数的20%。在实施了两年多的德育导师制度后,该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和学生德育状态成果显著。

德育导师的职责不仅是针对大学新生,他们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后课外的德育培养、人文素质训练等工作也是伴随大学生的全部大学生活的。德育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是大学生评优、入党、申请学位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德育课程不过关,学生不论专业成就怎样优秀,都不能完成学业。因此,德育导师的评价和德育课程成绩,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此,德育导师职责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工作的细致、严谨与公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道德、品性、素养的要求,必然是严格而高标准的。只有这支队伍的建设成功了,德育导师制度的质量才有保证,独立学院的德育教育与管理才能成为学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3.德育导师考核机制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标尺之一。独立学院对德育导师的考核不仅是德育导师制度有效实施和监管的保证,而且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德育导师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而且在专业科研领域也要取得相应成果。德育导师的舞台不仅锤炼了这些中青年教师管理学生的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将专业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德育导师队伍的建设,带动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热情,推动他们更严格地要求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德育导师工作成为这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独立学院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不仅丰富了对现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理论研究,而且扩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的视野,为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范例,成为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培养并储备优质教育人才的重要渠道。

1.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学生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德育导师制度是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独立学院这一类高校中,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培养与人文情怀涵养,主要集中在德育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的设置与人文学科培养方案中。担任德育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的德育导师,是实现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与道德人文素养训练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了青年学生德育素养的内涵与水平。高校教育,尤其是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德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正确性和进步性的保证。德育导师制度不仅坚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保证了独立学院这一“教育特区”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稳定与方向的正确,而且活跃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对青年大学生实行导师督导,更加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

2.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意义。德育导师制度的建设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德育导师资格认定、导师职责履行、德育导师工作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内容。德育导师制度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力量聚集起来,并且将这一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政治方向、思想觉悟和素养内涵直接定位在高标准的坐标中。实践的效力远远超过了枯燥单一的理论灌输和政治说教,中青年教师在德育导师的工作中必然成长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必然在自己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成为青年学生的示范与引导者。一支优秀的德育导师队伍也必然是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德育导师制度保证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稳定性和方向正确性,更保证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素质和水平,为中青年教师锻炼职业能力和自我完善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3.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意义。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为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空间。德育导师制度的制定、导师队伍的建设、导师工作实践与经验教训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论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开一个新的理论研究窗口,是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和校级管理的一个新的理论范例。

4.德育导师制度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思路的探索。德育导师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独立学院相对独立的办学管理模式,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难度;独立学院学生层次的问题,也成为德育导师工作有效性的严峻挑战;德育导师职责贯穿学生4年大学生活的连续性与时效性,其具体实践的难度问题;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德育导师工作的工作量矛盾等问题。任何一个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都存在一定的经验不足,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与完善制度中,才能不断进步,并取得更大成效。

德育导师制度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养、职业水平、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提出了严格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研究的深度,拓宽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向。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教育理念和思想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研究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研究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中专德育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药品行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特殊职业,从业人员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管理、使用、服务等各个环节。只有学生在求学期间培养出坚定的的职业道德信念,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抵制住高利的誘惑坚守职业操守。反观现代社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用药事故的报道屡见不鲜,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迫在眉睫。然而目前的药学专业教育大多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水平严重不符,因此在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专院校药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1.学生现状

本校学生都受过严格的高中三年教育,入学时年龄大多为十七八岁,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时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2.在校期间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以我校为例,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道德相关教育只有大一学的思想政治与法律、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三门人文课程。由于教学方式单一且不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大二以专业课程为主,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极少穿插职业道德教育。大三,学生开始走向实习岗位,由于管理不便以及缺乏重视,使得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加缺乏。此外,学校组织开展以培养职业道德为目的的讲座、宣传等活动较少且成效不明显。

3.教师队伍现状

人文课教师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能与专业结合起来。而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的教育。这使得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严重脱节。

二、药学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结合的几条意见

1.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开展的人文课程较少,且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与专业相结合,因此建议合理优化人文课程结构,结合学生的具体就业方向,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且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课程,例如人际沟通学、医药伦理学等。此外,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例如:分组讨论、情景再现、合作探究等,摒弃过去的满堂灌、独角戏式的授课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目前学校开展的相关课外活动有药学专业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但是活动少且效果不明显,建议开展更多形式的课外人文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多种主题的阅读日或周,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开展公民法律道德宣传讲座,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律、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做一个正直的、有益于社会的守法公民。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用药知识宣传以及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责任和服务的意识[1]。还可以组织师生共同观看药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宣传片,并在活动后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心。

3.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以多种教学方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药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2]。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选择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修养。其次,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深挖教学内容,找到恰当的契机,适时进行渗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2]。例如在理论课中讲到药品的定义时,强调药品的特殊性,可结合近几年发生的假药、劣药事件,强调药品质量的重要性;在药物分析中讲到药物的杂质时,可以结合轰动一时的毒胶囊事件,针对“毒”是什么?“毒”的标准是什么?从哪里来?如何检查?如何避免?几个问题开展分组讨论;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并查阅文献,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并学会积极的反思,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技巧上可以运用正反案例比较分析法,指导学生辨别假、恶、丑,增强职业道德操守,激发社会责任感[3]。也可以运用举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将职业道德教育恰当的融入专业技能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4.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实习占高专教育时间的三分之一,而此阶段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专业岗位的过度,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都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因此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针对现状,就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①遴选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医药单位作为实习地点,让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②选择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员工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发挥优秀员工的示范指导作用;③加强实习期间的校企沟通,实现共同管理,共同教育。④建立实习生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三、总结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句话概括了为医的两个先决条件,即德和才,两者缺一不可。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德才兼备才是真正优秀的药学工作者。“传道受业以德为先”,因此在讲授专业知识之前应当先育人。

作者:吴琼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