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情感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9:01

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论文篇(1)

教师难当,语文教师更辛苦更难当,但魏书生却在两千多日日夜夜里,写了150多次申请,才实现了从教的心愿,这份执着的情感是他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他在1980年初的日记中曾说过:“对中学教学,我是百分之百的外行,由于在教学经验上是零,为着对得起学生,我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即冷不下来的热情和用不完的力气。”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热情”,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他分析班级中差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用时代的要求去激发学生情感,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学生智力的规律,增强信心、掌握方法、定向活动、规则活动、惯性运动五步,这实质上是学生情感启动、维持和恒定的过程,它又必须建筑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1]

一个教师单有激情还不够,他还要有一个支点,要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魏书生刚教书时仅初中毕业,但他不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新知识,不断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他正是付出了辛劳代价,才收获到了充实而又甘甜的幸福和欢乐。“学生在上课时,在课外活动时,几乎天天可以看到教师的模范作用和个性品质,这两条是教学教育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2]魏书生甘于清贫、心胸开阔、积极探索,这种情感无时无刻不体现渗透在他的教育教学中,处于这种情感熏陶下的学生必定会感受其人格力量,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师生配合才能和谐一致,达到水融的境界。

二、“商量商量”是情感交流的起点

魏书生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他刚教语文的时候,也曾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地满堂灌,但他不久就对那段可悲的教学生活加以总结,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民主气氛,思想没有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去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怎能搞得好呢?”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魏书生就开始了新的教改历程。他深入到学生中去,具体感受体验他们的情感信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学生也向老师敞开了思想情感的大门。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将教学要求情感化,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作业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统一留?作文是同学互批还是由老师批?日记是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写还是开学写?这些较大问题他都和学生一起商量,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办。学生由此充分体验了做学习主人翁的情感,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区域,人人想的是教学,是高效率,有了持久的牢固的学习愿望,学习效果怎能不突出?

当然,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不简单,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其不稳定性,他们已很少直接向老师、家长倾吐心中的情感,这种闭锁性心理特征,就使得教师很难知道其细微复杂的情感,教师如能征得学生的日记这个情感宣泄和引导的重要载体,把这作为一个中介,就可获得合二为一的交流效果。在魏书生的每个学生三年完成1000篇约24万字的日记里,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这些不仅为学生语文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而且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学生情感完善的轨迹。教师既指导了学生作文,也正确引导了学生做人。

抄录格言和座右铭是魏书生所教班级每个学期必做的两件事。每个学生在选秆言时就必然经历着一个学习的过程和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抄写的座右铭结合着自己的思想实际,它起着督促和矫正作用,如有一个学生的座右铭是“闭住你的嘴”,原来他担心自己闲话过多,认识到这一点并写下来,本身就体现着敢于正视缺点并努力改正的积极心态。学生在做这些事时,情感始终处于正向流动状态,这一切为其课堂教学创造了一片和谐的天地。

三、愉悦的氛围是课堂激活的共鸣点

十七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的上课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魏书生从不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就全心全意投入,除此而外,他还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时他让学生唱歌,消除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有时采取集体朗诵的方式调节气氛;有时采取口头作文方式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有时到课堂外上课,甚至出些“剧场简介”之类的题目让学生观察说明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初能很快拉近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集中了注意力,为课堂学习营造了和谐的气氛,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的情感激活自然起源于教师体验的情感。也许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含情量”丰富,易于挖掘,议论文、说明文又怎能体现情呢?其实不然,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流动,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学生才能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比如讲《回忆我的母亲》,魏书生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无比深沉的爱,与母亲永诀的悲痛。讲《大自然的语言》,就引导学生去说明身边的事物,讲盘锦大水产生的物候因素,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情怀。讲古代诗词或离现实较远的作品,就让学生在大脑荧光屏上去再现图景再现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流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从魏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的“法”,并不是教学的一套套方式和方法,而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情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欢乐、愤怒、痛苦、惊异和同情的体验。”[3]魏书生也正是把学生当成了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去注重激活其情感体验,课堂才活起来。试想,教师如果面对的是一台台“录音机”“复印机”,这“独角戏”如何能吸引人,课堂教学又焉能洋溢着“情”的氛围呢?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学的幸福和欢乐。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世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适合每个人的个性,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是同学生的情感格格不入。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定向”使师生的情感集中指向了具体的目标;“自学”“讨论”使全班学生口到、眼到、手到、耳到,参与教学的热情强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全神贯注,思维积极,“答疑”使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愤悱”的境地;“自测”“自结”使学生的情感由被激发而被引导升华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由此可见,“六步教学法”就是“愉快教学法”,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愉快地参与,愉快地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其变化就如同人物的情感变化一样,奥妙无穷。

人的情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师生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不可能都处于一种平面的或正向流动的状态,这就要求师生善于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魏书生从十个方面构建了情感调节的立体网络,这些方面涉及到教学环境、师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既表现了感情的强弱变化,也表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转换变化等,课堂的情感律动节奏和谐分明。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注重了某个侧面的研究运用,但很少有他这样用得全面、活泼、自然。

魏书生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感情。他曾举例说,如对于孔乙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气愤,有的觉得可笑,极少数还有认为孔乙己可恨的,这时教师就应当去扶植正确的感情,排斥不正确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把感情上升为理智,并形成积极的动机和行为。

课外作业和考试是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考试则是为了收集检查这种反馈信息,这当中也都伴随着情感等非智力成分。但魏书生十多年来都是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反馈输出的脱钩呢?魏书生的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是否意味着没有这种信息的反馈呢?显然不是。自己留作业,同学互相考,学生积极性高,他们不但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受尊重,而且也避免了学习的重复浪费,避免了教师心血来潮时大作业量的冲击和无作业时的闲散状态,定量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列车得以匀速行驶。而且魏书生也不放任自流,他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进情感纳入一定的轨道,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四、“大语文”——生活和语文的情感交汇点、终极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可以成为大语文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而魏书生更用其丰富的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魏书生探索了在广阔环境中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德育、美育、体育中学语文,在课外阅读欣赏中学语文,在社会活动中学语文。具体做法这里不作细述,单提他的几样新招儿。一是班级日报,这是班级学生自办为同学学习服务的。魏书生的班级讨论规定,有关本班的内容必须占60%以上,这份报纸,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视班级学生活动,这既起到督促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关心自己的报纸,生活和语文学习情感在这里交融,其德育功能也得到了自然的体现。另一招是日记和说明书。日记是学生自我心灵的解剖,说明书是对一件事的过程的叙述和认识,这体现了人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也是语言表达的积累过程,一举两得,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改革,“情”是其改革的基点和核心,它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魏书生和他的学生们把我们带进了情景广阔的新天地。

情感教育论文篇(2)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学会互补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而健康的、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社会发展趋势证明:一切发展只有建立在人的发展之上,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符合"人性"的。人的发展是与环境协调一致、与人和谐相处、情感丰满的和谐过程。所以,教育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摆脱片面素质追求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均衡、和谐的发展。完整的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独立意识、竞争能力及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对于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功能,也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发展所证实。

据美国《时代》周刊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只有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并做出成绩。有关研究也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有情商。据此,笔者认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优化。而非智力因素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全部功能,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情感的发展是个体成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征,情感智力是决定其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忽视或低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思想和行为,都难免会给教育实践带来极大的妨害。

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据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美国平均每天有3名25岁以下的青年死于爱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爱滋病;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个少年母亲生下婴儿;有2833名儿童退学;每天有6042个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儿童携枪上学。……,鉴于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与科学文化发展相背离日益严重的现象,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都在极力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他们强调指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为代价,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可能由缺乏良好社会情感的高智能群体组成。"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师生间关系疏远,感情淡漠;另一方面,社会、家庭有意无意将升学作为教育和生活的目标,将结果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据一项全国22省市的调查也表明,近1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清华学生硫酸伤熊、马家爵残杀数位同学……众多青少年暴力事件,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是否存在情感教育的缺失?

关于情感教学就有如下一些研究结论:"(1)情感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突破口。情感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2)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应以人为中心,联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枢纽不仅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也包括人的情感;(3)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也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4)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

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而且情感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

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价值重估与重塑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正经受着全方位、深层次的震荡,)人们必须做出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适应生存方式的急剧嬗变。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然冲击到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学生群体。据调查,目前在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2003年9月1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国家有关机构公布的数字另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尤其中国青少年女性的自杀率已为世界之冠。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逐年增长之势。由于素质教育在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分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不能不令人担忧。

教育不仅是传递学科性知识的工具,教育也要追求人的发展与内在和谐,体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期望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但能使人去充实、愉快地生活,而且还能使人充满激情地领略生活的乐趣。期望学生通过素质教育,学会一种健全、丰富、自主的生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期待"情感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所重视,更期望"情感教育"能被列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战略,这将给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带来心灵的启蒙。

情感教育论文篇(3)

1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具体到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挂科。父母及家庭社会的关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浅薄;师生关系处理中缺乏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对抗或无所谓态度,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跟同学缺乏情感沟通,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周,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恶劣,相互拆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听课学习。严重的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对生活习惯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表现在:①个人的卫生习惯:宿舍、教室狼藉不堪;衣冠不整等。②行为举止:个性张扬,无论是否文明、礼貌。走路摇摇晃晃、勾肩搭背、东张西望、四处游烟。③言语习惯:开口便曝粗话、脏话。④对人、对事的态度: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没有感恩之心;事不关己,抱无所谓姿态。

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如人意,学会了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与众不同的极端价值观。考虑问题,往往先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遇事讲朋友意气、江湖气习。

二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正面影响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好的情感交流、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正面影响。

1对职业技能培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各职业院校多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投入,学校全员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关怀少数人群(如高校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明显提高。加强企业、行业的交流接触,加深了产教融合,企业、行业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同开发教材,部分院校把企业办在学校或把部分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展开,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企业、行业的专家走上讲台,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先进的技术、工艺手把手教与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的周期,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合适的中高级技工和各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职业技术院校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调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a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会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b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c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更加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人格尊重还有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③有利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教师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④有利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严而有理;b严而有度;c严而有方;d严而有恒。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2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成就业的影响很大:首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其次,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注,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成就业的成败,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成长。

3对学生上岗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毕业后,大多成为了企业的一线骨干力量,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学生上岗后的情感因素或制约着,或拓展着学生的成长过程。

情感教育论文篇(4)

教材中的各类课文,或多或少其实都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既有着一个情感结构,或外显、或内涵,或是爱国之情的抒发,或是亲情友情的抒写,或是美感、愉悦之情的流露……

不妨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做过大略的归类:

其一,爱国之情类:《最后一课》、《枣核》、《老山界》、《挺进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谈骨气》、《梅岭三章》、《木兰诗》、《北京立交桥》、《故宫博物院》、《活版》、《友邦惊诧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次讲演》、《岳阳楼记》、《沁园春?雪》等……

其二,亲情友情类:《羚羊木雕》、《散步》、《背影》、《我儿子一家》、《我的老师》、《,你在哪里》、《回忆我的母亲》、《一件珍贵的衬衫》、《藤野先生》、《出师表》等……

其三,美感愉情类:《从百草原到三位书屋》、《春》、《海滨仲夏夜》、《济南的冬天》、《桂林山水歌》、《社戏》、《荔枝蜜》、《桃花源记》、《驿路梨花》、《听潮》、《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核舟记》、《口技》、《海燕》等……

从以上列举的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所选的文章涉及文艺类和科学类,各种题材都有,每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能产生一种优美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着读者。当我们深入其中,细细的体会,揣摩着作者通过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线索,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相应的情感走向时,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深入的情感教育,其产生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伴随着情感而来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入,还有学生人格的升华,道德情操的陶冶。

对这样饱含感情的作品,如果教师只是采取冷冰冰的思路分析,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内容;只有辅之以情感结构因素,发挥情感的作用,才能真正全面的深入内容,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情感魅力。

语文知识本身得天独厚的情感魅力,给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施情感教育的载体。教师要利用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矛盾来设置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个个叫学生见之生情,视之有趣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尝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如一个教师在分析《包身工》一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时,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包身工如何遭受“打杂的”之流的痛骂毒打方面,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重大主题。这个教师抓住了以下一段话让学生去体会:“在这个千百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怎样使学生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段激愤的抒情和深刻的议论呢?他抓住“20世纪”和“16世纪”这两个时间概念不同的词所产生的矛盾现象问学生:“在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下服役的,为什么是16世纪的奴隶?古代人还在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岂不是咄咄怪事?你们说怎么理解?”这个石头一丢进学生智慧的海洋便激起了层层浪花。他们通过激烈的争论,明白了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经教师点拨,大家一致认为:作者设置这个矛盾是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无情揭露和对帝国主义物质文明的辛辣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和对罪恶制度的无比愤恨。

情感教育论文篇(5)

1、净化美化校园。很显然,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布置环境。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占领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张贴国旗、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发挥环境作用。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融,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3、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即一个东西的价值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即: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好。如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说,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迹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也最强烈。

情感教育论文篇(6)

二、情感教育如何应用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班主任,我们的工作重点不仅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多的是要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化解他们的情感矛盾,因此也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对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不能只留在内心,而应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化为一种现实教育力。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渗透真挚情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赏识学生,关爱学生

面对技工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更需要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像母亲赏识自己的孩子一样去赏识学生。班主任如果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学生在无私的师爱和赏识中,才能回报教师,才能产生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你怎样爱孩子。”班主任对学生倾注无私的、发自内心的爱,把师爱植根于对学生高度负责,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尊重、信赖、关心、赏识之中。这里所指的关爱学生,不仅关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仅关爱行为习惯好的学生,更要关爱行为差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待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学生的朋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各种工具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亲其师,信其道,”只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能以爱为支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总会被感化。

2.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存有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友爱的气氛。尊重学生,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睿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愿望。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技工学校的学生尽管会有不良的嗜好,会穿奇装异服,会通过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他们已有的不良习惯下,班主任要做的是理解,他们小学、初中养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一时难以彻底改掉,对待他们,班主任要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一些不足,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班主任要通过平时的观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改正不良习惯渗透到每次教育中,并对有进步的同学大加赞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一下改掉所有不良习惯,这不符合正常规律,我们要做的是能让他们和以前的自己做比较,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有了正确的方向,也会慢慢步入正轨。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文明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学识是否渊博,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对学生心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不断加强自己文化素质修养,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班主任不仅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高尚师德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情感教育论文篇(7)

1、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激发作用

情感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他反映着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活动,而情感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适当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热情,唤醒教育者的工作热情,成为激励受教育者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真诚的情感去面对学生,鼓舞学生,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健康成长和发展,形成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情感品质。相反,没有任何情感的说教,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只强调竞争而遗忘合作,没有良好的情感,缺乏情感沟通,再好的理论也不可能被教育对象真正的接受,不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总之,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教育双方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平台,情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主客体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可以增强教育者的信心,引起教育对象积极的情感反馈,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情感教育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人,一个人与他人之间总要发生各种各样物质的或精神的关系,而情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一切良好的行为都产生于良好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为基础,能够提高人们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教育气氛;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引起心灵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正确看待自己、评价他人、才能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认知、评价和表达能力,使情感和认知同步健康发展,增强他们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真诚的情感沟通,帮助大学生挖掘人类的真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3、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学生,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和谐相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拥有宽容之心,会使人心胸广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情绪。懂得尊重的人知道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真诚交流、彼此关心的文化气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相反,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也可以帮助优化学生的人格。用关爱和互助创建友善、和睦的氛围;用一个个奉献和付出的故事描绘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大家庭,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让每一个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的发挥情感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其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然而,当前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发现情感体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对此,探索构建以情感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甚明显,这除了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外,与教育过程中忽视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也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受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陷入了与教育对象脱离的困境,在内容体系和目标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联系;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的人的客观精神需求。进一步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按照统一的没有情感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一致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知识的教育,忽视了情感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受教育者内在的情感需求也变的丰富多样,但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简单的灌输做法并没有改变,它忽视了情感的投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甚至是分离的情况,最终导致受教育者在在情感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了排斥心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目标定位的情感缺失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觉悟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方针、政策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国家荣誉感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等,也就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应该包括着情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学生个体要求过高,而大学课程对学生情感世界的介入太少。仍旧强调学术、智育优先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教育主体的情感投入,没有把科学、健康、合理的情感教育纳入教育目标体系,其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要求成为的那种人;没有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相联系,忽视了受教育者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缺乏较明确科学的教育措施,从而得不到学生的情感支持,无法实现思想上的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情感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育方式的情感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激发人们的使命感、道德感、荣誉感等积极的情感,同时要注意疏导人们消极的情感。但是,我们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强调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居高临下,只注重讲理论、说道理、辨是非,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导致认知教育与情感培养的分离,所以,这种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所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情感染学生。

三、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通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程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情感、道德意志和品德行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一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只靠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目标。因此,只有把情感教育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将情感教育落实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上,从教育双方的情感属性及教育环境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1、培养教育双方积极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没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就没有良好的教育产生。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有情,要热爱教育事业和对教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适当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关爱学生,并且充分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到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育者积极情绪的感染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其次,在双向交流的活动中,一方单向的感染力量是有限的,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受教育者要有健全和丰富的情感,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对他人的尊重;要对教育者有基本信任和尊重;要对教育者所讲授的内容有基本的认同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转化成为自己的观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良好的情感育人氛围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方向,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感氛围。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坚持以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营造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氛围的熏陶感化下,学生的思想、精神、道德、信念、价值观、待人接物方式等都会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启迪。心理学研究同时也表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容易产生积极向上的教育成果。

3、增加情感育人的校园实践活动

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营造和谐友善、团结互助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情感育人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好学校的传统活动,如迎新晚会、军训、运动会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清明节、感恩节等各种节日为契机,通过主体班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例,用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例如∶通过雷锋乐于助人的先进事迹来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奉献、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情操;通过建党节和建国90周年等特殊的纪念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情怀;总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化抽象为具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怀他人,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建立和健全心理辅导中心

情感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当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遇到一些问题而无法及时的解决时,心理辅导的人文关怀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建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心理咨询中心,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预防极端行为的产生有很大帮助,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良好情感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靠学校的情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情感教育置于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建设中,通过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大环境,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统一。强调情感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否认和拒绝理论知识传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的统一,人的认识形成过程与情感发展过程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越深刻,认识接受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只有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人的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

情感教育论文篇(8)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在高中校园的普及,情感教育作为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方式中的一种新思路,其特点是以心灵感应为基础,教学主要手段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情感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以及情感问题,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总之,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将学生的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式教育方式。

二情感教育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高中阶段树立正确三观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其中文学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当代青年肩负着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这就要求青年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而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将情感教育应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还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教师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认真学习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为了促进自身全方面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地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进行深度挖掘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基础资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古代诗词曲赋,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经过时代的检验沉淀下来的文学经典,无论是从文字、语言或者结构任何一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是实现高中语文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度剖析,从中获得情感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内容进行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韵味,加深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积极主动地将热情和自身情感融入语文的学习中。例如,在进行《行路难》的教学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体现了李白终于摆脱歧路的迷惑和彷徨,重新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终有一天,他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黑暗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由此可见,教材中情感教育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促进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通过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实现情感教育

朗读是实现情感传递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在朗读时给诗歌注入了真情实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被深深打动,自觉融入诗歌的情感中,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传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学生情感的融入也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情感教育的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例如,屈原的《离骚》,这首诗歌表达了屈原对于国家危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担忧,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带着凄凉、忧愁的感情,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的情感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传递。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要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争取与学生做朋友,以此来奠定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同时,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细心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够培养一定的情感素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把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情实感融入教学内容中,这样,就能进一步实现学生文学素养和情感素养的提高,达到将情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要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文学素养,进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四)教师精心设计,创设多样化教学情景,实现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单纯地将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学生做笔记背诵以应付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字词句的分析冗长而乏味,学生很快就会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根本无法将情感投入到课堂中。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引进新媒体教学,为以往的传统课堂增添了新鲜元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其他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并将自身情感融入课文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文学修养,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小结

将情感教育应用到高中语文科目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还能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途径有: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实现情感教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多样化教学情景,实现情感共鸣等。

参考文献

[1]李存银.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7):46.

情感教育论文篇(9)

中学的体育教学目的性很强,其过程也是非常具有实践性意义的,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情感会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对各种阻力一一克服,达到教学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若老师没想办法给学生们带来智力振奋与高昂情绪的心理状态,就开始着急的传授知识,那所传授的这种知识只可能使学生表现出淡然态度,假如脑力劳动包含不了情感就会产生疲倦。

1.2情感有传递信息作用

情感能引发中断或终止信息传递。在体育教学的过程里,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则是教学的主体,其中包括特殊意义的神态、动作、表情、语调,这形成了能让人内心表达的一种信号,能用来传递信息,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运用合适的表情对学生表示赞许、激励、信任、期望或者批评的信息,使学生们慢慢明白,将学生们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激励他们发奋向上、敢于拼搏、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些积极的情感,例如学习状态积极、自信心比较强、学习动机良好,这些都可以对信息加工提供帮助;而一些消极的情感,例如学习动机、兴趣比较缺乏及自卑等,会使信息的加工受到阻碍甚至停止。情感还可以引发选择性的加工,即选择加工的方式和区域。

1.3对问题的解决和决策起到影响作用

构成稳定人格以及独特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气质、爱好、性格、意志、情感等,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的就是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主动有效,完善学生的人格就必须让情感跟其他的心理因素相互渗透,发挥其积极作用。经过研究教学论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学生自身以及教学环境的情感因素。

1.4情感对创新的影响作用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应该成为一种重复性的活动,而是需要进行不断创新,需要学生们把对教学主体的意志、情感、认识等一些心理因素加入到其中。积极情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主动积极状态,思维活跃、精神自由、观念更新、思想解放,将常规大胆地突破,爆发出学生们的潜质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独特视角,而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2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2.1情感和知识互动,在体育教学中逐渐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既是组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也是施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既要用情感来带动知识的学习,又要用知识来促进情感的发展,让这两方面进行和谐地互动,充分将各自的教学和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将这两者整体的效能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将体育教学所产生的情感结果和认知结果得以实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应该把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使情感教育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得以渗透和发展。

2.2追求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容、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和应用对学生产生积极效果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以及原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逐步培养起他们的情感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通过情感的教育使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发展和师生共同参与得以实现,作为教师要对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起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因素进行关注,不能只注重学习结果。建构主义的思想认为:学生要想对所学的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就必须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推导和验证新的知识。体验是一种心智的活动,同时也是进行所有心智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体验过程看作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为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发展。不仅要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关注,也要注重关注学生是否体验了这个过程。

2.3对课堂教学上的公平公正的评价要进一步重视

体育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其中全面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指所要求的各方面素质都要得到提升,不可以有厚此薄彼的现象出现。(2)指要求全部的学生都能达到教育的所有阶段要到的标准。教师要想让全部的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很好提升,那就坚决要做到心中有一杆称,对所有学生全部一视同仁,处理所有事情要公平、公正,较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学生来说,好的教师都要具备公平公正的态度,假如学生不喜欢老师,那会导致双方很难继续沟通。

2.4教师应该主动挖掘教学中存在的情感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使学生们的情感、认知、精神、身体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列举我国的奥运健儿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时,运用称赞的话语和饱满的激情,会使学生们产生仰慕和向往的情感体验。

2.5实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抗摔打能力

情感教育论文篇(10)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教学内容入手,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作者的情感,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一部好的教材,应该在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的同时,传递丰富的情感,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要让中专生学习具有时代性和富有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培养学生积极积累文学语言的热情。而古今中外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感的喷涌结晶,在教学中要注意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挖掘文章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如沐春风,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广采博览,力求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了解创作的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二)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引导学生领悟情感美。

朗读,必须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课文中无法用文字体现的情感变化读出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从而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意,用有声的语言,把作者描绘的形象、画面再现出来,朗读要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人,陶醉于作品的意境之中,充分体验到课文中的情感,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在诵读中理解、感悟,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关于审美兴趣的激发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联结点,对学生的审美意识作正确引导。教师可以采用以训练语文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也可以实行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阅览室去,到多媒体中去,到生活中去;也可以主动参与教材改革,在课堂上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只有千方百计地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冲动,抢占激发审美兴趣的制高点,他们才会带着一颗心去阅读。可见,激发审美兴趣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切入点。

(二)关于尊重学生审美体验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实际、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智力及能力状况不同,以及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的审美视角、审美体验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种差异,尤其是对学生的真情告白,教师要持尊重、包容、接纳的态度。这种正视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有创见,让学生有各抒己见、发表言论的安全感,实现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作出正确的辨析与评判。对切合实际的见解,教师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其审美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对情感不健全、态度不端正、价值观歪曲的错位见解,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其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伦理价值关系作出正确选择,及时地认识自己,纠正自己,超越自己;对片面性的见解,教师在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的同时,重点引导其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全面思考,培养审美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求知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也正是在不断的情感体验、态度修正、价值观提升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思想的陶冶,实现了人格的升华。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情感教育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情感,也随时演绎着情感的人生。亲人离别时难割难舍的是情感;亲人团聚时哭断衷肠的是情感;英雄凯旋时赞颂褒扬的是情感……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呢?

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感课堂。平时的节假日、双休日等可以让学生体验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感;寻找特定的场景,如亲人离开人世、感受当事人的悲哀与忧伤;同学聚会、商考状元的恹意、参军青年的兴奋,体验欢笑与快乐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目的是将情感体验的理解和感悟化为学习课文的动力。

情感教育论文篇(11)

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生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已广泛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并赋予了生活以特有的情趣和色彩。正如诺尔曼・丹森所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①

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所谓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情感品质,优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②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目的在于“以情优教”,培养“情智双全,全面发展”的人,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这一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③可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情感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多的重视知识传授,“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随处可见,与此相应的是学生 “苦学”和“死学”,毫无兴趣可言。显然,语文教学偏离了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受传统认知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追求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他们把认知教学放在首位,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情感的发展,极大地割断了教育与情感的联系。“中学语文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的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形尤其令人触目惊心。”④

(二)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考高考考什么,语文就教什么;中考高考怎么考,语文就怎么教。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围绕着考试转。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这种只为应考,有意无意地忽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做法,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带来的后果都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脱离,这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语文教学决不应该这个样。

(三)语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呆板

语文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情感教育能力更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情感陶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单纯地注重教学过程中理性或逻辑的方面,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认识活动高度程序化,教学模式单一,非常不利于学生情感、意志和创作力的培养。”⑤从而忽略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不能充分地阐发文章所表达的情和意,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得原本情感最丰富的学科变得了无情趣,语文教师这种情感教育能力的欠缺直接地就影响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可以说,谁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谁的语文情感教育就最成功。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根据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材多数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尤其是文学作品,它们更是情的凝聚,美的结晶,文质兼美。它们有的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于平淡朴实中见真情,背影甚至都成了父爱的代名词;有的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如《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而有的则表现一种对自然、对真理的执着热爱之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章虽然风格各异,却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和审美情趣,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

2、结合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丰富情感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情感体验的又一重要阵地。各种知识比赛、辩论、演讲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采取开放式学习形式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走向大自然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也都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延伸,是对课堂语文情感教育的有益补充。例如在学习《绿色蝈蝈》时,布置学生饲养小生物,要求每天写观察日记,每周作观察报告。这种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方式,能很好地注意到学生情感的培养,更加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对语文教师情感素质和教育能力的培养

1、加强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

在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说是情感的原动力。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因此,加强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情感教育的当务之急。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爱语文,有热爱语文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对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⑥试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他对语文的冷漠厌烦的话,那么这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智感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情感具有以情动人的感染性特点,其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情感共鸣。”⑦在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要对工作有一份爱,更要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另一方――学生也同样有爱。这样一份特殊的爱的维系需要教师注意施爱的方式。爱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进教师的爱。但是爱学生也绝不是放纵学生,师爱应该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父相济”,对学生应该是少批评、斥责,多鼓励、激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拥有学习的劲头,进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2、加强语文教师情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1)教师要能深入地体验教材中的情感。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使教师能够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所激发、所感染、所打动。“教师对教材得冷漠程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得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更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课堂具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和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2)教师要能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深入体验还只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脑力劳动上的效率。”⑧在语文情感教育中,还需要教师用语言将教材中的情感对学生表达出来,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幽默感的语言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而如果教师语言功底不够扎实,语言贫乏枯涩,纵然教师能体验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了,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春》一课时这样导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段富含情感的导入语,很快就会将学生带入春的意境,点燃学生的情感。

(3)教师要能用生动的表情辅助语言传递出教材中的情感。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⑨可见,表情在信息表达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教师一定要重视表情在教学中的辅助配合作用,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来配合言语表达,更好地展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感情交流,教师的一个手势,一种眼神,一丝微笑,一昂首,一低头都会成为一种微妙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教师自身具有了丰富的情感素质,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引航的作用。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多种情感教育方法,尤其是情景教学法,那么则是给语文情感教育的开展插上了双翼。例如在讲解《黄河,母亲河》一文时,教师安排先由男生小合唱《黄河纤夫曲》拉开帷幕,全班齐诵《黄河诵》,然后由历史小组的同学讲述黄河历史及传说;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歌、舞曲;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搜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的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析;环保小组介绍现状,着重介绍黄河断流和水污染情况;综合小组同学介绍公益广告,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⑩这样,这节课就运用了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景,再现黄河的印象,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对黄河母亲河的关爱,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充分地熏陶。

(三)准确把握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势利导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又一个源点。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不同的是,学生的情感往往具有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一旦他们感觉到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兴味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敏感、单纯、爱幻想、易激动、易受诱惑,情感生活易受暗示,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声赞许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一情感特征,适时地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积极扩充有关的知识经验。如针对当今读物良莠不齐,网络文学鱼龙混杂,而学生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不高的状况,鼓励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浏览健康的网络文章,这样他们的精神就会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的培养。

[注释]

①诺尔曼・丹森《情感论・序言》[M]. 魏中军,孙安迹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周正新《教师情感素质和中学语文教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版.

③秦训刚,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④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67页。

⑤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⑥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250页。

⑦王北生《教学艺术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