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游山西村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9:11

游山西村教案

游山西村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268-05

胡青(1953-),男,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江西书院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书院史、教育史;

张永丽(1986-),女,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江西南昌 330022)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西古代书院遗址与教育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llJY09)的阶段性成果。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独具风格的瑰宝。自1901年清廷下令书院改制为学堂以来,至今已有110余年。随着历史的推移,保留下来的书院遗址越来越少,并有加速消亡的趋势。江西自古书院众多,书院是江西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重新审视书院遗址的特殊价值,制定科学的保护利用策略,尤为重要。

一、江西书院遗址的基本状况

为进一步了解书院遗址的现状,笔者最近调研了一批江西的书院遗址,发现它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保存比较完好的著名书院。它们大都独立存在,自成体系,如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上饶信江书院等。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最著名的书院,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主要景区,面积3000余亩,明清古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鹅湖书院历经800余年的沧桑,风貌依旧,格局完整,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县城小井头的潋江书院,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建筑,占地4900多平方米,它与兴国其他革命遗址一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是坐落在村落中的书院。如被誉为“千古一村”的乐安流坑村,保留下来的“文馆”就是明代末期的大型书院,与此相关的还有状元楼、翰林楼、五桂坊等教育遗址。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吉安漠陂村保留了“青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遂川县堆子前镇井下村保留了燕山书院。安义县由罗田、水南、京台三个古村落组成的大村落群里,京台村的书院“墨庄”有教室、藏书的“养拙斋”和游艺琴棋的“守城斋”等,历经300余年,仍保存完好。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书院众多,至今仍有“明月轩书院”、“皖月轩书院”、“鹤鹿书院”、“文昌书院”等。然而总体来讲,这些散见村落的书院大都比较破败、荒芜,甚至有些凄凉。

第三是坐落于现代学校中或与学校连为一体的书院遗址。保护最为完好并与中学相连的是白鹭洲书院。它位于吉安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之尾,自宋代创建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累经修建,几经易名,至今仍然办学。九江的同文书院是江西历史上的第一所教会学校。1870年,传教士在城外土桥创办埠阆小学,1881年将小学迁至甘棠湖畔,扩建为九江同文书院,1906年更名为南伟烈大学,1929年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现为九江二中。原同文书院教学楼仍在使用。

然而,这类书院遗址更多的是残破不堪,有的尚存几间斋堂,有的只剩断壁残垣,有的仅留存几块匾额或楹联。如南昌的豫章书院、贵溪的象山书院。豫章书院在清代曾被誉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目前南昌十八中在其旧址上办学,只存有“豫章书院”石碑一块。象山书院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现贵溪一中在这里办学,书院遗址颓废,只在“徐岩”之上保留有“象山书院”几个石刻大字。

第四是旧书院已被完全拆除,今人在书院旧址重新建立了新式书院。如修水县双井村的高峰书院,清同治年间由乡人捐资重建,一度败落,光绪二十三年(1897)再修,后又被毁。2005年九江市检察院资助重建,仍以“高峰书院”命名,这是当时江西省第一所用原书院之名,又保留书院建筑格局的小学。高高的门楼里面是四合院,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为数众多的书院遗址已荡然无存,在其之上已建立起现代学校或其他建筑,如南昌友教书院、东湖书院等。至于那些只知其名,仍不知晓其究竟坐落何处的书院,更是难以统计。

就全国而言,现存书院遗址的状况大体相似,除极少数者外,大都凋零荒废。如河南省伊川县的伊川书院,是宋学中“洛学”的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2010年记者调查称:“放眼望去,没膝的蒿草中点缀着几座破败的砖瓦房。房屋黄泥,门窗洞开,藤葛肆无忌惮地爬上窗棂。院子里,村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一幅残破凋零景象……这里一直处于无人看管、自生自灭的状态。”这种状况,在江西也是随处可见。

二、书院遗址特殊的文化价值

一般说来,古代建筑遗址有宫殿、陵墓、民居、院落、寺庙、宫观、道路、桥梁等,相对其他遗址,书院具有比较特殊的文化价值。

(一)与佛寺道观抗衡的儒学教育的“道场”

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在魏晋时期已经十分风靡,隋唐时期一度达到“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唐宋皇帝大多崇道,道教与佛教的影响此消彼长。书院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儒学与佛道之间的争斗。南宋朱熹主张兴办书院,弘扬儒学,就有与佛道相抗衡的意思。宋淳熙八年(1181)他痛感庐山“佛老之祠,盖以百数,兵乱之余,次第兴葺,鲜不复其旧者。独此儒馆(白鹿洞书院),莽为荆榛……境内寺观钟鼓相闻,殄弃彝伦,谈空说幻,未有厌其多者,而先王礼乐之宫,所以化民成俗之本者,乃反寂寥稀阔”。“庐山一带老佛之居以百十计,其废坏无不兴葺。至于儒生旧馆只此一处,既是前朝名贤古迹,又蒙太宗皇帝给赐经书,所以教养一方之士,德意甚美,而一废累年,不复振起,吾道之衰即可悼惧。”因此他上书朝廷:不能听凭佛老势力泛滥,要兴办书院,弘扬儒学,对抗佛老,强化书院的教育功能。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800多年前朱熹遇到的情形又在当代重演:如今,佛道的寺庙宫观遍及城乡,顶礼膜拜的人何止亿万。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同样是人满为患。但是儒学呢?除了几个大型孔庙和大型书院,古代书院和其他教育遗址,大多衰败不堪。两相对照,儒学“道场”惨不忍睹!近年来,有些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人士提倡和讲习国学,但他们活动的地点却基本与书院等教育遗址相脱离,失去了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

(二)尚学敦教风气的园地

宋元明时期,江西学术走在全国前列,是与书院昌盛分不开的。1988年季啸风率领全国百余名学者普查了中国古代书院,依据各省、府、州、县与书院志书上的记载及研究文献统计,发现全国有书院7300所。按1989年的全国行政区划统计,江西历代共有书院990所,约占全国的1/7,居全国各省之首。…书院的繁荣对江西学术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以学术巨著《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为依据,来考察江西重要学派的数量比例:《宋元学案》共有“学案”100个(含“学略”4个,“党案”1个),“学案”传主属于今江西籍的有13个,占全学案的13%,而在江西长期活动的周敦颐和朱熹(祖籍在江西)尚未计算在内。《明儒学案》共有“学案”64个,收录学者206人,江西籍的有48人,占总数的23.3%,“学案”为首人物中,江西籍的17人,占全“学案”27.4%,而长期在江西活动的王守仁尚未统计在内。书院以传递理学为主,上述人物学术活动的地点主要就是在书院。

北宋时期江西就有了以“不学为辱”,以“不文为咎”的民风乡俗,这种风尚也是与江西书院的繁盛分不开的,现存的古代村落便是例证。我们发现,书院多的古村往往长期保留着尚学敦教的风尚。如前面提到的贾家村,明清两代中秀才120人,进士8人,举人9人,最高者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燕山书院所在的井下村,在清朝后期出进士1人,巡检1人,诰授武德尉郎守卫千总1人,儒林郎4人,登仕郎1人,秀才4人,县志载入县“昭忠祠”4人,孝节双全受朝廷旌表2人,国学生、邑庠生等28人。好学的民风代代流传,不少地方至今依然人才辈出。在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与连绵的教育熏陶成就了后代,而书院恰恰就是文化与教育结合的典型。

同样,书院遗址的楹联与格言,如白鹿洞书院“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鹅湖书院“斯文宗主,继往开来”、“学海有源,静对湖山通脉络,贤关不远,隐从鹅岭想阶梯”;浃陂古村“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府书”、“余出方寸地,留给子孙耕”,等等,今天仍然在教育激励着后人。

(三)文化教育历史信息最多的场所

有些书院遗址还是地方学校发展的见证。清末书院改学堂之后,一些学堂学校一直办到今天。如:高安师范学校(旧址是风仪书院)、万载中学(旧址是龙河书院)、株潭中学(旧址是龙冈书院)、宜春四中(旧址是昌黎书院)。就这些学校而言,书院是学校的源头,学校是书院的传承,书院遗址是校史的见证。在许多校庆纪念册里,都流露出今人对书院历史的追忆和自豪。

此外,古代文化人物到书院讲学、会讲、唱和、雅集是很普遍的事情,因为那时文化机构较少,书院便成为学术交流、知识传授、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书院遗址保留文化教育的历史信息也就最多。

(四)古代教育和革命教育结合的基地

江西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红军活跃在广大农村,乡村书院往往用作革命活动。如漠陂的敬德书院曾为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总工会所在地。又如1929年1月,、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来到兴国县城,入住潋江书院。在此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传达中共“六大”精神、建立县苏维埃政府,该书院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如,1927年刘少奇曾在白鹿洞书院“御书阁”中工作,某日与擦肩而过,险些被发现。上饶叠山书院是为纪念宋末爱国志士谢枋得所建,现与纪念馆、故居、漆工镇暴动纪念馆连为一体,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有些书院还成为抗日军队的指挥部。如1940年,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干部训练团驻扎鹅湖书院,院外有座舍利塔,因塔身太高容易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不得已而毁之。战争之惨烈,从遗址中可以想见。

(五)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独特景观

相对其他风景名胜而言,古代书院往往具有独特的景观:一是与自然山水交融。如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东南,院前山溪潺潺,院后松柏遮日,不远处便是五老峰,李白曾有诗赞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巢云松”就是隐居松林的意思。李白一生周游天下名山大川,但这里的佳丽风景更是紧紧抓住了诗人的心弦,使他起了隐居此地的强烈心愿。又如鹅湖书院,东为象山,北为狮山,西南为龙山。山势蜿蜒,泉峰壮丽,柴草丰茂,林木蓊郁。唐人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诗篇,至今耳熟能详,到处传唱。

二是与其他文化教育遗址相得益彰。我们以乐安流坑为例:在漫长的岁月里,除书院之外,董氏还建有众多的文化建筑,如状元楼、翰林楼、五桂坊等,它们与书院遗址在一起,共同展现着昔日科举昌盛、官宦如云的景象。渼陂也是一样,书院与宗祠、店铺、牌坊、地藏阁、古街融为一体,青砖灰瓦,庄重拙朴,绿树掩映,曲径通幽,构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三是与历史人物紧密结合。白鹿洞书院与朱熹、陆九渊、黄棘;象山书院与陆九渊、袁燮;鹅湖书院与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白鹭洲书院与江万里、欧阳守道、文天祥;泷冈书院与欧阳修;叠山书院与谢枋得;昌黎书院与韩愈;石莲书院与罗洪先;龙光书院与朱熹;东山书院与朱熹、赵汝愚;端明书院与汪应辰;复礼书院与刘元卿……这些人物与书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多彩多姿的历史文化画卷。

作为历史文化遗址来说,这种集自然、宗族、文化人物为一体的建筑现象是比较少见的。相对其他历史建筑而言,寺庙是和佛陀、菩萨、高僧联系,宫观是和太上老君、道长相伴,纵有世俗人物造访,但他们是过客,并非寺观舞台演绎的主体。祠堂与宗族相连,不但学术教育气息不浓,而且不宜过分张扬。书院遗址是世俗人文与自然、建筑高度融合的产物,应该引起人们关注。

三、保护利用书院遗址。促进文化繁荣

书院遗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建筑。对于它的保护利用,我们当然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更要考虑让这些遗址满足社会的文化教育需求,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书院遗址所在地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的活力。因此,我们认为:

(一)要坚决制止并杜绝拆毁书院遗址的行为,对其进行强有力的保护

城乡要发展,文化是内因,特有的文化因子是城乡的根本,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城乡,发展就难有后劲。书院是地方教育历史的见证,保护好书院遗址,无形中就留住了文化与教育发展的脉络,保护了地方的文化因子。然而,近年来中国城乡建设加快,各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却往往是以牺牲文物遗址作为代价的,书院当然也难逃一劫。今天,大量书院遗址因建设的需要而被拆毁,或被当做学校发展的障碍予以清除。本课题组在万载县某初中调研时发现,屹立在该校中的古老的正谊书院刚被外省人整体拆走,只剩下写有“正谊书院”几个字的牌匾和一片依稀可见的地基,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我们认为,目前应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法律干预,坚决制止并杜绝拆毁书院遗址的行为。同时,要对书院遗址进行全面的普查,有组织地对其进行测量、拍照、摄影、记录,并将这些档案交由地方政府完好保留,以便实施全面科学的保护利用。

(二)让学校成为书院遗址保护的责任人和依托力量

目前,学校里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教育遗址归属文化部门管理,学校无权干涉,因为学校属于教育系统,与文物部门没有天然联系。未被列入文保单位的教育遗址,一般可由学校自行处置。这种体制的设计,给学校带来了困惑:或者对属于文保单位的书院遗址的保护不承担责任,或者对一般遗址可以随心所欲。

学校是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它本身就是保存文化、传承文化、积累文化、净化文化、提升文化的场所。学校的这些文化功能,决定了它必然也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保护内部的文化遗址,而不管这些遗址是否列入文物遗产的名录,对此,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事实上,有些书院遗址在学校自觉的保护之下,状态良好。如宜春四中,其旧址为昌黎书院,为纪念唐代袁州太守韩愈所建,现有斋堂几栋,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文博部门因经费紧张很少拨款维修。该校充分认识到书院遗址的文化作用,经常自动予以维修,至今书院依然完好。这种由学校负责维护,一边使用一边保护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如果由政府委托学校代为管理存在于学校或其附近的书院遗址,并拨给款项,或许可以更好地实施保护,更好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三)让遗址贴近现代乡村生活,服务并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书院遗址是乡土文化的代表,对它的保护应该贴近乡土,贴近现代的农村生活。因为“文化遗产最为珍贵的价值在于它的传承性,它应该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由于古遗址文化资源传承的社会环境的变迁,这一文化元素如何在民众之中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发展下去,如何在保护和开发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书院遗址的保护利用,首先应该满足当地人群的需要,尽可能地为村民服务,而不是将书院遗址与民众隔离开来。就目前状况看,乡村民宅一般都居住了村民,而书院遗址一方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一方面场地宽敞,容易公用,它们是乡土文教中心的最好选址,可以依托它开展文教活动,读书、阅报、展览、游艺、议事、联谊、聚集村民、接待来客,而遗址本身也能在使用中避免凋零。

(四)围绕书院遗址,探索改造旧农村的新路径

目前,国内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大都集中于部级、省级文物单位,对层次比较低的书院遗址关注较少。江西是书院最多的地区,有必要率先探索一条保护利用书院遗址的新路子。然而,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书院遗址扮演的角色还是微乎其微的。我们以为,书院遗址可以作为贯穿古代建筑、历代碑文、楹联诗词、历史名人、乡风民俗、乡村山水的核心,将其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揉进当代新农村的建设。而对那些可以进行经营开发的书院遗址,也应探索新的模式。在这一方面,安徽省池州杏花村古遗址保护采用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产业化运作”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江西又是中国古村落数量最多、类型最多样、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全国共有古村落千余座,江西就有100座以上,占总数10%以上。在最近的文物普查中,江西新增17个历史文化名镇,总数达到84个。保护乡土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而以书院为特色,保护古村落,充分利用开发其教育文化功能,率先走出一条建设农村的新路径,江西更是责无旁贷。

(五)将书院遗址建设成传统文化的讲堂

游山西村教案篇(2)

前 言

随着旅游规划行业竞争态势的全面展开,旅游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规划的现实需求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特点,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旅游规划界对传统的规划思想和经典的研究方法不断重新认识,更加重视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客观实际,是否科学合理,重新规划的发展前瞻性与现实可操作性是否相统一,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要求规划的组织高效有力,规划的制订、修编周期将大大缩短,因此旅游规划的快速设计时代到来了。

旅游需求的发展变化、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开发、旅游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呼唤着“创意先行、快速设计、直击要点、融入规划”。我们在旅游概念性规划中只是做了一个突破模板化的大胆尝试,八大要点浮出水面,也许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求能推进中国旅游规划的不断创新。

1大势研判:项目背景与资源解读

1.1研究框架

首先介绍策划背景,内含策划目的、策划范围、策划内容、策划分期、策划原则及项目开发的意义;其次进行资源解读,包括地方旅游资源解读、项目区位解读、地脉解读、文脉解读、资源评价;最后做国内外同类旅游资竞合分析。

1.2分析重点及图件说明

1.2.1策划内容

图1  规划类型分析图

1.2.2项目开发指向

一般针对三种类型旅游资源项目进行开发:(1)资源价值高、区位好、经济好及可开发空间大;发展有基础,要提升做大,项目创新、营销推广及经济业态组合等突破发展。(2)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不好、经济差。(3)资源价值低、区位好、区位好。

1.2.3涵盖图件

包括规划范围图、区位分析图、综合现状图、旅游资源评价图、区域旅游板块图等。

1.3项目案例

以《武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资源解读部分为例。(1)绝佳区位: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呼和浩特四大省会城市,西连新疆,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代为商家必争之地。武威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通全境,省道308线、211线和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2)九个绝世资源: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中国普氏野马及野骆驼养殖地;中国唯一的西夏碑;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北避暑胜地——凉州气候凉爽;民勤国际治沙生态聚焦点——决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亚洲第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3)七大绝妙地貌:冰川雪山:祁连山雪山;戈壁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漠;三大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高原交汇地;绿洲风光: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绿洲中心;丹霞地貌:本康丹霞地貌;峡谷风光:天祝三峡;草原森林:抓西秀龙大草原。

2主题致胜:旅游区总体定位

2.1研究框架

首先从区域旅游研判入手,着重从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省域旅游来看;其次做总体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再次划分旅游产品体系;最后做旅游产品设计。

2.2分析重点及图件说明

2.2.1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1)自然生态游:山岳、山地、森林、峡谷、地质、水域、湿地、草原、沙漠生态游。                         

(2)人文历史游: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古城、古街、古镇、古村、名人游;地方文化游; 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民俗体验游;宗教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城市风光游;主题公园游;民族文化游;专题文化游(丝路、黄河游、汉江游、茶、酒、边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游。

(3)休闲度假游:山地度假、避暑度假;滨水度假游;温泉旅游;养生度假、保健、医疗游;乡村度假游;草原度假游;体育度假游;美食娱乐游。(4)乡村体验游:地方乡村游;乡村生态、观光农业游;乡村民俗体验游;乡村节庆游;农家乐游。(5)专题旅游产品:自驾游;商务会议游;康体健身、体育、运动游;户外运动游;探险游;修学游(摄影基地、写生、夏/冬令营);科普游;工业游;节庆旅游产品;购物旅游。

2.2.2旅游产品设计

(1)“2+8+5”模式,即早晨2小时、白天8小时、晚上5小时项目。3小时餐、6小时住,开发夜游项目。(2)“十二体验”设计:A“自然体验—观:水、花、林、山、谷;B人文体验—看:猿文化、民俗、玉文化;C温泉体验—泡:主题温泉;D养生体验—养:康体馆、疗养园;E美食体验—吃:生态餐厅;F住宿体验—住:温泉酒店、山景别墅、猿人穴居、乡居;G运动体验—动:徒步、骑车、健身、运动场地;H娱乐体验—娱:水上娱乐、演艺娱乐;I民俗体验;J购物体验;K宗教体验;L宜居体验—居。(3)旅游新业态: 由旅游发展而产生新业态变化。A旅游综合体设计B旅游文化娱乐产业C旅游景观地产D旅游文化民俗村E旅游综合服务商业街F自驾车营地G乡村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村、山水人家、民族风苑H户外运动产业等I会所经济J庄园经济

2.2.3涵盖图件

主要包括客源市场分析图。

2.3项目案例

以《龚滩旅游度假区策划方案》总体定位和形象口号部分为例。打造世界知晓、国内知名的土家文化原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土家文化的发祥地;部级古镇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重庆国际化山水大都市城市扩张的休闲度假承载地;建设为重庆山地民族古镇大旅游品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核心区;宜游、宜居、宜购、宜娱、宜创、宜养、宜修、宜业的高品质旅游区,实现“山水、古镇、田园、土家文化”的精彩结合,营造诗情画意的山水古镇生态度假画卷。主题形象口号:乌江经典·醉美龚滩;辅助形象口号:龚滩一梦·情醉千年;土家风情·丹青龚滩;山水仙境·古韵龚滩

3指点江山:总体空间布局

3.1研究框架

首先介绍战略发展布局;其次规划总体布局;再次做一轴(带、廊)的规划说明;最后做分区规划说明。

游山西村教案篇(3)

⑥本资料来源:雷山县旅游局

参考文献:

[1]项保华,《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

[2]邹益民,《旅游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3]厉新建,《中国旅游发展创新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7.

[4]徐晓光、翁家烈,《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9.

[5]李佳,《扶贫旅游理论与实践》[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7.

[6]史本林,《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研究》[M],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

[7]“雷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雷山县人民政府,2011年1月。

[8]雷山县人民政府《雷山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北京天健融通咨询公司。

[9]刘涛“新农村建设中贵州省雷山县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探讨”[J],《农业经济》2008年第08期。

[10]张伟、张建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5年第一期。

[11]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年底二期。

[12]董海峰《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百度网。

游山西村教案篇(4)

   (一)A级旅游景区创建

4A级旅游景区。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和《山东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筛选青山景区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报了景观质量评审申请,根据景观质量情况,对照《评分细则二》标准每一项打分点,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同时,聘请龙行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了青山景区专题宣传片。2018年9月份,被省旅游委列入了创建4A级旅游景区名单。目前,青山景区已按照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相关要求制定了4A级景区工作方案和计划任务书,并按照国家标准,查缺补漏,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争取2019年5月1日之前通过省景评委的现场验收。

3A级旅游景区。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和《山东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筛选富山户外拓展基地、丹凤山旅游生态园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两家申请单位通过提交景观质量评审材料、列入2018年创建计划、市旅发委专家现场验收,已于2018年11月27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为促进我县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我局制定了《A级景区提档升级实施方案》,根据各景区实际,已列出任务清单,发至各相关旅游企业。

目前,青山景区在青山公园新建设了一处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集散换乘、咨询投诉、监控监管等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同时,建设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此外,提升铺装了青山寺广场,进行了青山寺防雷工程、消防工程、中轴线、泰山行宫、附属建筑及总体院落围墙保护修缮工程,维修了惠济公殿、山门、南北享殿等建筑。在青山寺广场投资20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45平方的生态厕所。

曾庙景区投资500万元,新建设了占地20亩的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新建了一处旅游厕所。其中,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风格是以曾子文化为灵魂,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为框架;曾庙停车场位于曾庙曾子大道两侧。

武氏祠景区投资40余万元修建了政德教育接待中心,用于政德教育基地的打造。岳飞纪念馆投资100万元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及标识系统。云泊湾湿地庄园旅游厕所已完成提质升级,又重新布置了游客服务中心。

2、2018年旅游厕所建设。年初制定了旅游厕所建设计划38处(新建33处,改建5处),截至目前,共完成了48处旅游厕所建设,其中,新建42处,改建6处,超额完成了旅游厕所建设任务。目前,正在积极督促各在建、未建旅游厕所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完成2018年旅游厕所建设计划,同时,确保所有旅游厕所全面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三)对上争取资金情况

2017年我局指导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完成了25处旅游厕所建设并通过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验收,并于2018年4月份,争取到申请中央旅游发展基金补助旅游厕所建设资金及省旅游厕所奖励资金共计56万元。2018年11月争取到中央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61.2万元以及济宁市市级旅游发展引导资金70万元。

(四)旅游项目建设情况

紧紧围绕全县文化旅游工作线任务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武氏祠景区、青山景区、曾庙景区、萌山景区、曾子广场、曾子文化旅游区、石雕文化产业园、嗨皮小镇、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富山户外拓展基地、麒麟觅境等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启动,进行开工建设。目前,青山景区、嗨皮小镇、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富山户外拓展基地已初显规模,并投入运营,开创了文旅融合的新局面。

(五)加大发展乡村旅游培训力度

1、邀请规划专家考察纸坊镇旅游资源,编制纸坊全域旅游规划;邀请山东大学教授王晨光对卧龙山农高园祥菊种植基地、宗圣玫瑰园、蒲公英农场、谷庄村下步发展给予指导。

2、为推动我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组织重点旅游镇街、文化旅游项目主要负责人一行16人,赴陕西袁家村进行考察学习。富山户外拓展基地、东方左岸假日小镇负责人赴境外和云南、贵州、安徽、江西等省内地区学习考察。

3、在纸坊镇举办了“山东省旅游送智下乡培训班”,邀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中国鲁菜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建民进行授课。通过“送智下乡”培训学习,激发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旅游扶贫

1、旅游扶贫典型。青山村、隋庄村和狼山西村旅游资金分别为110万元、100万和110万元,通过以“旅游扶贫公司+农户示范项目”的形式,将资金投入城建集团,用于青山景区建设,给贫困户定期分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2、旅游扶贫系列活动。一是在纸坊镇第三届杏花节期间及青山儿童乐园开园期间,我局助力杏花节扶贫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站、微信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响应。另外,积极带头认领贫困户杏树,增加贫困户收入。二是“五一”青山开园期间,举行了爱心义卖活动,开展了爱心汇演。三是10月17日在县中心街开展了“展示扶贫成效”系列活动。

3、走访慰问。春节期间对旅游扶贫村部分贫困户,和驻村联户的所有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积极协调城建集团利用好扶贫资金,推进项目建设,做好群众利益分红,确保资金到位。7月份,我局组织对部分贫困户走访慰问,给予每户贫困户2个暖水壶,给贫困户送去温暖。

4、旅游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隋庄村是旅游局派驻第一书记联系村。一是组织村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到汶上县古城村、梁山县贾堌堆村和邹城上九山开展乡村旅游学习。二是引导国田农场扩大秋葵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除国田家庭农场外,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采摘园等也吸纳了不少村内的劳动力。

5、旅游扶贫专业培训。一是4月份,组织青山村、隋庄村、狼山西村扶贫干部和乡村旅游企业带头人赴临沂市参加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培训。二是12月7日,我局在纸坊镇举办了“山东省旅游送智下乡培训班”,邀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中国鲁菜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建民进行授课。

6、市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积极响应“济宁市旅游脱贫百村创建工程”,我局积极打造武翟山村武氏祠景区、南武山西村曾庙景区。2018年11月份,武翟山村、南武山西村被命名为济宁市旅游示范村。

7、积极申报市级观光采摘果园。3月份,我局联合林业局积极申报市级观光采摘果园,经过市旅游委、市林业局评审,我县6处观光采摘果园通过验收。通过发展观光采摘业,能够为广大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其增收,努力脱贫。

二、2019年计划

(一)加快旅游项目建设进度

科学编制项目规划,规范完善项目手续,持续加大武氏祠景区、青山景区、东方左岸假日小镇等文旅项目的开发建设力度,加速旅游产业发展。正确处理好景区发展与周边村民融合发展的关系,实现共荣共赢。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承载力。

(二)加大旅游品牌创建

积极创建青山、曾庙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富山国防教育基地、凤凰山公园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村庄景区创建工作,争创岳楼村、青山村为3A级景区村庄,打造一批2A级景区和2A级景区村庄;按照旅游全域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导纸坊镇创建“文化旅游小镇”。

(三)继续开展旅游厕所革命

2019年计划新改建旅游厕所18座,持续深入推动厕所革命,提升完善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新改建计划,督导旅游厕所业主单位按照计划完成旅游厕所建设。

(四)继续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脱贫示范村创建、生态休闲游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企业认领帮扶、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五大工程。

游山西村教案篇(5)

狮溪村地处临安西北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两次村庄行政归属调整,原归属于上溪乡,2003年归属于大峡谷镇;2010年行政归属于龙岗镇。全村共有130多户,430多人口,2010年,村农民纯收入为9128元。村民主要收入70%以上来源于山核桃。通过对狮溪村100多农户的走访调研,我们对狮溪村当前发展状况作如下分析:

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表现为:生产工具和手段落后,农业机械的拥有率、使用率比较低,一家一户“豆腐块”式的土地种植模式广为盛行;能源及设施落后,村民一直沿袭着“砍柴烧饭,烧炭取暖”的习俗;基础建设落后,村庄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滞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明显不足;劳动力缺乏,优质劳动力转移外流现象严重,一批有知识、有文化、富有创新思想的青年通过读书、经商、外出打工等形式离开了村庄,在城市就业,从而出现了土地、经济林由老人小孩种植经营的情况。

二是村级组织功能不强。长期以来,村两委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村级组织功能和作用不强,全村共有党员24人,其中50岁以上的党员18人,30-50岁的党员6人,文化水平都在初中以下;2008年前,村里干部没人竞选,村干部都以老年人为主,对村级工作缺乏热情和精力,加上缺乏对政策和市场的了解,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创业富民的能力比较弱,“不闻村事,不为民想”的思想比较普遍。

三是村民科学发展意识淡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农民“分包到户”至今,狮溪村村民过着“自耕自给”的生活,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村民科学发展意识淡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赖式发展思想强烈,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知识,信息相对闭塞,虽有迫切的致富愿望,但却缺少致富的路子,基于眼前利益,砍伐森林及盲目种植的情况严重。

二、龙岗镇狮溪村发展环境要素分析

(一)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狮溪村地处崇山峻岭中,自然土地、林地资源较为丰富,耕地面积1000余亩,水田600余亩,旱地500余亩;山林面积15443亩,其中山核桃林面积有2376亩,还有浙江最大的华东黄杉保护群300多亩。旅游资源:狮溪村蕴藏着大量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如有昌化古道、百丈岭、马啸岭、纤岭、高庵里、五渡坑等景点;有始建于道光年间,至今约200多年历史的三座石拱桥一狮溪桥,双溪桥,蛟岭脚桥等历史古迹。

(二)村庄文化要素。由于狮溪村地处徽杭古道昌化段的中心,在千百年古道经济推动下,此地徽派文化和浙江文化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明显、底蕴深厚的文化形式。一是崇学,狮溪村村民自古崇尚读书,尊师重教勤学之风盛行;二是家谱流传盛行,狮溪村历史有文献记载部分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约600多年历史,狮溪村的历史以家谱的形式记载下来;三是传统节日颇具特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节日,代代相传。

(三)产业要素。从产业看,该村目前最大的产业是山核桃,还有鸡血石产业(狮溪村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鸡血石采矿及雕刻行业)。近年来,随着山核桃产业市场进一步拓宽以及价格的稳步上升,村民基于眼前利益,大量种植山核桃林,导致林木品种单一,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从其他种植业看,狮溪村山林土壤属于弱酸性,除适合种植高山蔬菜外,还适合种植高山药材、蓝莓、香榧、高山花卉等,从成林时间以及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看,高山药材、蓝莓,香榧,高山花卉的种植要远远优于山核桃林的种植。

三、立足实际,探索村庄发展新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狮溪村系一古村,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立足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一)旅游带动,以“昌化古道”为主线,发展驿站经济。狮溪村北与安徽小九华接壤,南靠大明山,东接清凉峰,西延太子尖,昌化古道贯穿其中,近年来,随着国内自助游的发展,这里常有“驴友”光顾。2010年,到狮溪村自助游的游客有3万多人次。因此,借助昌化古道,挖掘旅游资源,带动农家乐发展是狮溪村发展的路径之一。

(二)文化驱使,以“家谱文化”为脉络,打造文化名村。文化是一个村庄的内涵与灵魂,对于狮溪村而言,家谱文化是其最具特色的内容,围绕“家谱”文化,以古村落梅姓祠堂为中心,挖掘、收集整理古村落的古宅、古道、古风俗习惯,唐昌梅氏在狮溪的发展历程,以及狮溪村历史上众多民间传说,打造文化名村。

(三)产业转型,以“观光农园”为核心,打造度假胜地。狮溪村海拔900余米,高山气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所含硒元素适中,光、热、水、土、气等自然条件都很优越,适宜于绝大多数中草药材繁衍生长,是发展天然名优富硒中药材的理想基地。此外,狮溪村具有开发野生弥猴桃“休闲观光园”、蓝莓种植基地等自然条件;借助丰富的河流、水利资源围河造库,开发泠水鱼养殖产业,沿溪挖池,放养石斑鱼,发展“观光农园”很有前景。

(四)健全组织,以“科学发展”为理念,培养新型农民。从狮溪村发展现状看,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组织领导示范作用,提升农民科学发展理念。一是要加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二是要发挥村级经济合作社作用;三是要培育新型农民。

四、个体村庄研究对推动临安西北山区发展的意义借鉴

研究个体,在于促进群体发展。本文研究的个体对于临安西北山村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优势不足;文化特色明显,徽文化发展繁荣;资源环境相似,山多地少,产业单一,先天发展条件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相似,生活习俗相近。因此,本文提出的狮溪村以“古道经济为主线、旅游带动、文化驱使、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对于临安西北山区57个行政村的发展以及推动临安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线引入,为临安西北山区的发展找到新的旅游驱动点。临安西北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清凉峰、大明山、浙西大峡谷等景点,三大景区相对独立,但相距不远。徽杭古道贯穿临安西北,引入“古道旅游”概念,可以把三大景区穿成线,形成以古道为主脉络的环形旅游圈,同时依托古道,对古道沿途的百丈岭、纤岭、马啸岭、太子尖、童公山等景点逐步进行开发,为临安西北山区的旅游找到新内函和驱动点,从而推动临安西北区域经济发展。

以点带面,为临安西北部山区“一村一品”提供新的文化内涵。临安作为吴越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除钱王文化和天目文化外,徽文化、“种文化”也非常繁荣,特别在两昌地区,绝大数村庄,历史都非常悠久。几百年来,在徽杭古道的带动下,徽派文化和浙江文化不断交融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在形式上已经构成临安西北山区面上的文化古村落群。2009年,临安市提出建设“绿色家园、富丽山村”设想,提出打造临安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对于临安西北山区来说,最大的“品”就是文化。本文提出文化古村落群的概念,为临安西北部山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当下,正在进行临安精神表述语征集,我们以为,临安精神中,崇文崇学、尚文重教是非常突出的,“一品一村”建设与临安精神的倡导也是不谋而合的。

“高”“低”兼顾,为临安西北山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指高氧经济,“低”为低碳林汇。临安西北山区森林覆盖率97%以上,是浙西北的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和城市附近的大氧吧。城市生活追求高氧和低碳为临安西北山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几点启示

通过调研,关于临安城乡统筹发展,我们有如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城乡统筹,应切实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由于受资金、环境等因素影响,在促进农村发展层面,政府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培养优势村庄”,走“单兵突破”路线。在挖掘村落特色、项目开发引进等方面还缺少相应措施。而对于大多数村庄而言,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对政策信息的不了解,即便有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也无从下手,有的村庄甚至出现了“捧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

游山西村教案篇(6)

太行山是华夏名山,文化名山。大山与大水往往是重要的观光旅游资源。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可谓中国名山,天下名山。在中国版图上,无论从自然还是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太行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地形地貌的角度看,太行山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大兴安岭、巫山、雪峰山共同组成了中国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太行山成形于7千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再次抬升,产生褶皱和断裂,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形态。太行山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济源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向华北平原过渡,呈北高南低之势。太行山脉2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 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 745米、1 791米。太行山脉在地球内外动力作用下,横向形成了被专称为“陉(通道)”的断谷。在晋郭缘生的《述征记》中被称为“太行八陉”。太行八陉是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古道。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太行山脉是人类的远古摇篮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吕氏春秋》列举的天下“九山”,有太行、王屋、孟门、羊肠4座属于太行山脉。从考古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来看,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多分布在太行山麓两侧沿线。7 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4 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夏商文明皆发源于此。此外,太行山也因其自然地理屏障成为重要的行政界限。太行八陉作为一种通道,也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文化与商品交换的重要通道。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太行为天下之臂脊,谁控制了太行,谁就可以得天下”。太行八陉变成了战道。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直到写入中华史册的八年抗战也与此密切关联。战争文化成为太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传统村落的概念源于“古村落”而又别于“古村落”。“古村落”是指最晚产生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岁月,且至今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持基本完好的村落。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文件中对“传统村落”的概念界定“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需要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确定的古村落才能称之为传统村落。古村落的概念相对宽泛。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太行山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村落的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价值宝贵。受太行山脉地形地貌的制约,太行山区的人类活动多分布在海拔高度500~700m的中低山地带。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和保留了一大批保护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在2012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646个传统村落中,太行山区有70个(含山西省48个,河北省22个)。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科学价值。每一个保护完整的传统村落都保留着一定规模的具有重要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群落,保留着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的村庄格局,保留着一定的民风民俗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文化。

三、太行山东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红色文化突出,革命价值较高

太行山东南地区分布了较多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不仅保留了历史时期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还积淀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晋东南地区一度曾一度成为抗战的指挥中心之一。如武乡县的砖壁村、黎城县的霞庄村,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传统村落选址考究,村庄建史悠久,格局完整

霞庄村位于太行山脉的东南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黎城县,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长治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作家和影视创作基地,还获得中国民族优秀建筑的称号。

霞庄村背靠蟒山,南有杨南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梯田状,东、西、南有三条浅沟护村。霞庄先祖始居于寨后和二门口,明清时期不断扩建街巷,村四面以春秋阁、文昌阁、西阁、观音阁确定了村落的基本形态。全村有五大街,四小街、十五个巷,街巷皆呈丁字,俯瞰犹如龟背图。

(二)明清院落,保存完整,建筑的美学与科学意义并存

霞庄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注重规划布局,建筑质量与外观。村内有260多处院落,多数院落有前后门,其中2/3以上的建筑保留着原有的风貌,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4座,其余都是民国到近代的普通民居,整体空间状况良好。院落多为“前低后高五裹三”的四合院或棋盘院落。院落以客位房为主,四梁八柱,屋脊均有螭吻。门楼多是二木打垛(二层斗拱),有雀替、有眉梁。宗庙建筑还有砖雕、石刻、木雕,造型各异、丰富多彩。建筑材料多为土坯、青石、青砖、石灰、木料及黄土麦糠泥等。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多是宗庙建筑或其他公共建筑,有春秋阁、文昌阁、观音阁、关帝庙、真武殿、王氏宗祠、李氏宗祠和乐武台等。此外,村中还保留了当年商贸一条街,当铺、药铺、京货店等风貌犹存。

(三)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霞庄村在抗战时期曾是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晋冀豫省委机关、北方局党校、晋冀鲁豫军区官教导团的驻扎地,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些旧址。霞庄村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 6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1937年冬,115师地方工作团进驻霞庄,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8年春,129师师部进驻霞庄,成立了党支部开展地下工作;1939年后晋冀豫省委机关、北方局党校及文艺宣传团体先后进驻霞庄;1940年4月11日到26日,为总结反顽斗争经验、巩固抗日根据地,“北方局高干会议”在霞庄村的五龙庙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左权、、邓小平、杨尚昆、薄一波、戎子和、李雪峰等,会议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三大目标任务,为后来的抗日进入高潮指明了方向;1940年7月八路军总部迁至霞庄,同时抗大总校从武乡蟠龙转入霞庄;抗大总校在霞庄驻扎期间,为掩护八路军总部撤退,抗大总校抽调500学员组成战队打响了洪岭阻击战,成功掩护八路军总部和抗大总校顺利转移,这也是抗大在敌后办学期间的实战案例,被编入教材。1941年以后,霞庄以李秀莲、王逢奇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带动村民自发纺花织布,开展生产自救和支前运动,在第二届群英会上李秀莲获得“纺织英雄”荣誉称号。近年来,史学家、革命后人陆续寻根霞庄,其中部分留下了墨宝,国防大学少将任天佑题写的“国防大学追寻抗大足迹、弘扬抗大精神实践活动在霞庄”、抗大总校副校长滕代远之子滕久昕题写的“抗大总校旧址”、陈赓之子陈知建题写的“北方局高干会议纪念广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革命后人李钢题写的“红色霞庄”及中央党史研究室赠送给霞庄的锦旗、“纺织英雄”李秀莲留下的奖章等。

(四)文物古迹众多,文化价值生辉

霞庄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古迹众多,每一件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见证和讲述着村里的变迁。主要的文物遗迹有古寺、碑刻和历史时期的文献史料。

1.白岩寺。白岩寺建于唐朝早期,属唐朝皇家寺院,由尉迟敬德监工,占地35亩,位于村北1.5公里处蟒山山凹中,碑刻、柱础仍保留完好。山中白岩之旁还有保留完好的摩崖时刻,有佛祖的雕像。“白岩晓烟”是黎城古八景之一,早上的炊烟全县可见。

2.碑刻与牌匾。霞庄现存有各类石碑50余通,有圣旨碑、远祖莹碑、庙宇重修记碑、举人、进士、贡生、庠生、廪生、增生和处士墓碑等,其中历史价值最高的圣旨碑,现藏于霞庄王氏宗祠,由碑身、碑帽、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高2.2米,碑文主体为乾隆十六年颁发的敕命诏书。悬挂于王氏十一世孙王用宣门首的牌匾。牌匾中央为“名高上佐”四个大字,两侧分别是“特授文林郎知黎城县事加三级纪录二次全吾懿为州同王用宣立”以及“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桃月中浣之吉”之落款。四周雕刻有青龙、蝙蝠、朱雀、如意、清莲等图案。

3.地契与账单。霞庄现存有民国期间的村民房产地契,少数清代地契,还有1940-1952年的各类账单20余册,500多页,显示支前运动当中的支出账目,分别给予新一旅、386旅、随校、抗大等等机构组织粮、棉、款物若干。

游山西村教案篇(7)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中村”定义与概况

1.1“景中村”定义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是指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主要指托管的西湖街道48平方公里界限的村庄、农居点、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因周围处于公园、景点或风景山林等围合之中而得名。

1.2“景中村”概况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包括龙井、梅家坞、满觉陇、茅家埠、双峰、翁家山、杨梅岭、梵村、九溪等9个行政村,灵隐、净寺、金沙港、栖霞岭、九溪、三台山等6个社区,南山、金沙、灵隐等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辖区常住人口21882人,其中农业人口5642人。

2.“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和主要工作内容

2.1“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部级风景名胜区,素以秀丽清雅的自然景观和璀璨丰蕴的人文景观而名闻中外。风景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拥有近百处部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近100处,年均接待国内游客2200多万人次,入境游客100余万人次。2002年三区体制调整后,景区范围内的西湖街道、社区和村成建制划归名胜区托管,共有9个村、6个社区以及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近3800户农户,农民人口5606人,农村面积占景区面积70%以上。

“景中村”环境整治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因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导致农居点无序发展,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无证经营和沿街拉客现象时有出现;各类管线杂乱架空,污水随处排放,农民住宅的建设维修建筑风格杂乱,西湖山地民居的文化特质已面临湮灭危机。同时,盲目建设也造成了对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这不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意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且不利于西湖风景区的资源保护,影响了农村自身和名胜区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景中村”环境整治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中央、省、市对风景区保护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以连续10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省、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从发展思路、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开展“景中村”环境整治,明确农居整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拆违清障、建筑立面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实施“上改下”、沟通农居点内道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质量、保护挖掘散落的历史文化古迹等。

3.“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1科学规划,统一部署。

景中村整治以规划方案为龙头,尊重景区农民对规划的参与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从规划方案理念的形成,规划方案的初稿,修改稿到规划的正式定稿,均广泛听取景区农村居民的意见,多次将农村整治规划以展板的形式,到景区农村展示,征求意见。规划方案按照正常审批程序进行报批,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多次邀请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文物保护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和把关,在通过市级职能部门审查及市政府核准后实施整治工程。反复论证的过程,不仅使整治方案日臻完善,也使整治方案更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通过村民至始至终的参与,使景区农民了解整治的内容和目的,进而也使村民从心里支持和拥护村庄整治,并在规划指导下顺利完成村庄整治。

3.2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名胜区农村地处西湖风景区的核心位置,是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杭州其他城区的“城中村”,同时各村之间又具有明显的共性和个性。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建设好景区的新农村,必须突出保护和整治,必须与自身个性和特色相结合,与景区环境和主题相融合,与景区整体发展相接轨。为此,我们在整治中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合理布局,尽可能采取就地整治、保留原貌的方式,不搞大拆大建。如在对梅家坞村整治中,依山就势布局,保护茶园和传统村落风貌,展现了较为完整的茶文化习俗和自然淳朴的茶乡特色;在龙井村整治中,针对该村是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村内古迹遗存及古民居众多的特点,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山涧溪流、保护传统民居、突出文化内涵,体现了西湖山地茶村的人文和自然风貌;由于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汁原味、生态优先”的原则,整治后的各村虽处于城市和风景区核心区域之中,却仍保留了各自较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自然风光,形成了各具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景中村”,成为杭州休闲旅游的新亮点,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惠。

3.3民办公助,创新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对此,在市委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名胜区的农居点整治逐步走出了一条“民办公助”的新路子。自2004年始,农居整治已由全额拨款改为采用政府、集体和个人三者共同出资的办法。这其中,需要公助的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制订规划。近几年实施的“景中村”整治,所有方案规划都由政府出资,通过深入调研经专家论证和征求市民意见后,再予以实施。其次是完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由政府投入资金。村民整治房子则采用以奖代拨方式,以村集体和村民出资为主,政府适当奖励。其三是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解决实施中的实际问题。民办则是农村和村民做到“四个自我”:自我筹资,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自身的作用来解决资金问题;自我实施,由村民按规划实施,不搞包办代替;自我经营,建成以后农民自己经营;自我管理,由村民自己管理,实现村民自治,真正体现民办。

3.4以民为本,自愿整治。

除了采取民办公助的创新手段之外,在整治政策方面,我们还突出依法整治、自愿整治的原则,实施奖励制度,鼓励农户积极配合整治。

村庄要实行整治,首先需要向街道申请报名,根据村民申报的积极性,由街道择优选取首先整治的单位。凡列入整治工程规划范围内应进行立面整治的农户,要求积极主动拆除违章,采取自愿报名、自筹资金、自寻施工单位,并按照要求签订整治协议,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协议、施工图纸,一户一方案,并按规定时间内完成立面整治。经验收评分小组评分,以得分多少实行奖励,奖励额度按确权合法建筑面积给予奖励。同时限定奖励资格如下:凡在规定时间内未拆除应拆旧房、违法建筑的,不予奖励;未在规定时间内开工建设的,不愿参加组团,统建的;未按照协议、未按照设计方案图纸施工的都没有奖励资格。对于各户验收评分结果及奖励结果均在在农居点进行公示。对列入整治范围,应整治但不愿整治的住户,今后不得审批维修,同时拆除违章建筑,不予保留暂保的20㎡炒茶用房。

3.5改善环境,加强管理。

按照景区总体规划,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文化、造福于民的原则,自2003年以来先后对景区内双峰、三台山、茅家埠、金沙港、梵村、梅家坞、龙井、满觉陇等农村进行综合保护和整治,风景区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对村庄实行整治的同时,注重改善农村周边的景区环境,实行截污纳管,对电力、电信等杆线实施“上改下”,较大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基本做到了“村庄整洁”。此外,注意结合景区特色,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在村庄内部和周边恢复、整治100多个景区(点),这些新增的景点和环湖原来收费公园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一重大的举措取消了景区和农村之间的分界线,使景区农村和西湖风景区真正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景中村”成为了一道名副其实的风景线。

3.6创新产业,发展经济。

越来越美的环境,给景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根据风景区的特点,我们围绕休闲旅游这一主题,重点做好西湖龙井茶的文章。一是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和茶科技推广应用。二是创新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挖掘内部潜力,紧扣主题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区域资源优势,吸引一批品牌好、税收高的优质餐饮企业进驻,同时着力推进部分集体企业存量资产盘活,增加了效益,实现农村经济逐步升温。

通过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三产连动的跃升,形成了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农民生活水平“新提高”。梅家坞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被省农办和省旅游局联合命名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龙井村被省、市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经过连续10年的“景中村”整治,西湖风景名胜区农居点呈现独具特色的西湖山地“景中村”风貌,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经济发展点,各村在“龙井茶”文化带动下,结合西湖风景区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如梅家坞、龙井村主要为茶楼经济,茅家埠、双峰村则以农家菜为特色,四眼井、满觉陇村、南山村因临近城区主干道和中国美院,形成了以住宿为主的经营业态。西湖“景中村”,已成为西湖文化景观的亮点,但西湖“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4.“景中村”环境整治的成效

从2002年至2008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总投入80亿,累计拆除违章违法建筑以及无保留价值的建筑面积58.5万㎡,外迁单位265家,外迁住户数2791家,减少景区人口7021人,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同时,核心景区的景中村全部得到整治,环湖地区保留的单位和住户均实行截污纳管,改变了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由于环境的变化,不但使原住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也使村民发展茶产业以及茶楼、农家餐饮等休闲旅游的愿望成为了现实。据统计,2007年景区农民龙井茶销售收入6420万元,比2002年增长100.3%;农家茶楼也从无到有,至2007年景区已有600余农户从事与茶和旅游休闲有关的经营,年收入达5900万元。2007年景区农民人均收入12600元,比2002年增长46.9%。与此同时,环境改善也刺激了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如今的西湖新景区,已成为游客争相游览的首选目标。2007年风景区游客量达到2745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73.6%,年平均递增14.8%,由此带动了全市宾馆、饭店、购物、交通等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

5.存在问题与思考

5.1违章建筑的防控问题

整治一新的西湖“景中村”不仅给当地居民提升了居住生活的环境品质,更带来了可观的租房等收入。2012年,钱江晚报专门报道灵隐白乐桥等西湖边农居房吸引投资客的涌入,以300平米算的一套农居房装修后年租金从11万涨到30万。与此同时,因综合因素驱动,“景中村”的违章建筑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一是利益驱动,搭建的违章建筑可以出租转化为租金,从而直接增加农户的收入水平;二是居住习惯,一部分农户已经把农居房出租掉了,但由于生活习惯和仍在当地的茶地等生产资料原因,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村落,于是在主房外部的角角落落违章搭建了供自身居住的临时建筑。三是相互攀比,因存在利益驱动,你搭我也搭,最后越搭越多。

游山西村教案篇(8)

这就是——。她像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霍伦河畔,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打出片名:霍伦瑰宝大美)

山水为形、人文乃神,,有着形神兼备的气质。她以其深厚的人文历史、秀美的自然山水、古朴的民风民情,构成一道集生态风光、宗教文化、历史遗迹、自然资源于一身的靓丽风景,令远方游客无不流连忘返、陶醉其中。(边出画面,边打出文字:生态风光宗教文化历史遗迹自然资源)

生态风光篇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舞雪。

,因山而挺拔,因水而灵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热情淳朴的人共同打造了这座山水相依、风光旖旎的生态城市。

(画面打出:生态风光篇)

(出画面)

新安境内,群山叠翠,峰谷蜿蜒。大秃顶子山、帽儿山耸立在辖区的南北两端,左石山和九凤山遥相呼应,山上怪石嶙峋、形象各异,可以想象大自然的神奇。自山顶俯瞰,豁然开朗、心旷神怡,俯看村舍畦田,炊烟袅袅、稻田滚浪,静谧、安详之感油然而生。山中最令人惊奇的莫过于近距离欣赏鹭岛那成群的白鹭。平时,它们栖息于树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山居的乐趣。这里的渔民对它们倍加呵护,它们可以大胆地在山下无际的水塘中游玩、啄食,真可谓是欢畅淋漓、自由惬意。若成千上万只白鹭在树上栖息,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帐幔覆盖了一层白雪。眺望此景,必会惊异于滚滚红尘之中竟有如此“世外桃源”,令人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和愁闷,顿时感觉神清气爽、美不胜收,不得不由衷赞叹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美画卷。

沿帽儿山西行便来到了百里红叶长廊。这里山势峻秀、林木茂盛,每到金秋时节,20公里长廊红叶漫山遍野,分外妖娆。置身其中,如入“枫火海洋”,加之松桦翠柏相互映衬,火热之中不失典雅,令人喜不自禁、拍手叫好。每逢金秋,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等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无不迷恋于这条神奇的“红叶长廊”。

转过“红叶长廊”,来到大秃顶子山下。一条天然而成的河流蜿蜒而过,这就是古老的霍伦河。霍伦河位于与蛟河交界处,全长300余公里,发源于长白山余脉、张广财岭支脉,最后汇入第二松花江。上游流经新安乡全境,中下游流经开原镇。两岸景色怡人,风光秀丽,植被茂密,鸟语花香。河水时而湍急,时而舒缓,平均水深1.5米,河床宽度适中,是休闲漂流的最佳去处。在水中徜徉,在河边烧烤,听虫鸣鸟唱,宿空中木屋,尽享别样风情。来此度假,会让人忘记尘世的喧嚣,享受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宗教文化篇

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宗教则是这一主题中的支脉。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宗教宛如一朵盛开不败的鲜花,灿烂辉煌熠熠闪光。(画面打出:宗教文化篇)

共有四处大型宗教群,万佛寺、法云寺、海慧寺、圣水禅寺。分别坐落于凤凰山、九顶莲花山、九龙山、亮甲山之中。(出画面、文字:万佛寺法云寺海慧寺圣水禅寺)

(出画面)

凤凰山是东北历史名山,位于市溪河镇唐屯村,距202国道2公里、距市中心60公里、距吉林市65公里,海拔365米,总占地面积880公顷。3月,被列为吉林市十大景区之一,8月,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势巍峨险峻,峰峦叠聚,如鸾凤昂首,欲展翅翱翔,故得名“凤凰山”。山间苍松翠柏,交相掩映,万佛寺就坐落其中。万佛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有东北最大的大雄宝殿,大殿十分雄伟,长26米,宽13米,高13米,装饰得金碧辉煌。与天王殿、钟鼓楼、三圣殿、罗汉堂、藏金楼、斋房、六灵塔、展厅等构成了完整、宏大的庙宇群。庙宇群附近建有海云洞、三仙洞、枯井、凤爪石、小石林、地冥府、八仙望江、朝凤亭、云烟亭、龙凤亭、圣水亭等传奇景观,迷离虚幻、神奇斑斓,游人香客无不沉醉其中。

九顶莲花山是吉林省历史名山,位于市开原镇新开村,距七青公路2公里、距市市中心45公里,海拔517米。此山由9座山峰组成环形山脉,占地面积843公顷,远看酷似一朵盛开的九瓣莲花,故名“九顶莲花山”。山中明真寺庙宇群建得富丽堂皇、醒目耀眼,十分壮观。明真寺始建于民国九年,共有大小铜像46尊,由佛、道、儒三主教士兴建和管理,又被百姓称之为“三教寺”。“”期间,佛像被毁,庙宇拆除,1995年重建,改名为“法云寺”,现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闫王殿等,是吉林省著名的三教(儒、佛、道)旅游胜地,每到庙会,游客络绎不绝、接踵摩肩。

海慧寺坐落在九龙山301森林公园人工湖东岸,北靠百果园,南临日月潭人工湖。海慧寺原名301水库念佛堂,1994年7月建成,1995年被市宗教管理部门批准登记为合法的宗教场所。当时的佛堂用房仅有133平方米,常驻寺中的佛教居士仅有4人。自1996年开始,随着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301念佛堂多次向政府申请,要求将念佛堂更名为海慧寺,终在经省政府宗教局批准成立海慧寺,并同意扩建海慧寺。目前,寺院建设已全部完工,总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如今,寺院教职人员近30人,信教群众已达余人。

圣水禅寺位于亮甲麓,天德乡境内,总占地面积207公顷。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并办理相关手续,动工建设,计划在圣水禅寺内部规划开发建设婆娑世界、极乐世界、琉璃世界三大主题景观,其中婆娑世界景观主要指圣水禅寺理佛区,此景区内主要建设的项目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山门,是寺庙的主体建筑。极乐世界景观是指所建的观音苑景区,主要建设的项目包括圣水观音、瑶池、百家姓祠堂园、祈愿堂、放生塘、善财桔园等,是圣水禅寺的精华所在。琉璃世界景观是指所建设的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圣水山庄、滑雪场、垂钓池、休闲会馆、农业观光园、木屋风情园、综合旅游服务区及圣水别墅等,是圣水禅寺的休闲处所。佛法禅境,寺庙钟声。圣水禅寺将成为游客洗却铅华、荡涤凡尘、静心颐养、归予自然的休闲度假首选圣地。

历史遗迹篇

传延千载的历史,记录了灿烂、悠久的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使成为中国东北古代文化重要发源地,在全省41个县(市)中名列首位。(画面打出:历史遗迹篇)

(出画面)

完颜希尹家族古墓群是金代文化重要遗存之一,它位于市小城镇东村境内,距镇政府2.5公里,距市区32公里,为金熙宗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完颜希尹及其家族的墓地。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保护区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分为五个墓区,墓地后依山岭,前向沟川,座北朝南,背风向阳。整个墓地由花岗岩条石筑砌而成,做工精细、工程宏大,各墓区均有神道石刻。墓 前共有七组石雕刻物,每组石雕刻物基本上都是由成对的石望柱、石虎、石羊和石人组成,个别设有石供桌。出土随葬品有铁、铜、陶瓷等器具及丝绸、墓志等。早在1961年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就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为回顾历史、瞻仰古迹的好去处。

清代的黄鱼圈遗址坐落在市法特镇黄鱼村黄鱼屯。西侧距松花江约1.5公里,西南距珠山约1公里,东南距柳条边边头屯约2公里,东北方向约2公里为黄鱼村,北面距老河深(属市)约3公里。其景区主体包括:黄鱼圈、西团山原始村落遗址、嘎呀河古城和老黑沟遗址。鳇鱼圈,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建造的贮养鲟鳇鱼的鱼圈。鳇鱼,古称鳝鱼,属鲟科,故又称鲟鳇鱼,大者体长可达5米,背呈灰绿色,腹呈黄白色,身上有五行硬鳞,咀部突出呈半月形,咀角长有扁平的须,肉味鲜美,卵尤名贵,鳔和脊索均可制鱼胶。相传,清朝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后,为保证皇宫大内的衣食住行,分别在乌拉街、江宁、苏州、杭州设立了与地方官府无关的朝贡衙门,直接归内务府管理。乌拉总管衙门负责采集东珠、松籽、蜂蜜、鲟鳇鱼、人参、貂皮及白小米等,其中,松花江特产鲟鳇鱼个大味美、鲜嫩,很受宫廷欢迎。大的有三四百斤,小的有五、六斤。当年,乌拉总管向皇帝建议修建鳇鱼圈,把捕到的鱼养起来。皇帝准奏,就在距乌拉街100里的松花江处修了一个鳇鱼圈,今法特镇黄鱼村黄鱼屯,就是因鳇鱼圈而得名。而鳇鱼圈遗址则是清朝采贡活动的历史遗迹。这一遗迹,不仅是研究打牲事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内容,现已被吉林省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单位。

西团山原始村落遗址位于黄鱼圈村西200米处的江东岸,距今约30,此外还有渤海、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山形不高不险,但占位独特,山上原有一座古庙,为望江亭遗址,时期被毁。西团山的正南松花江上游1000米处一个支流向东转弯,又从西团山南山脚下向东归入主江道。江水冲刷形成一个小岛,面积约30公顷,当地百姓叫其江心岛,但其并不在江心,而位于主江东侧,形状像大半圆的月亮,水中常年有鱼、水鸟,岛上则是江滩或部分耕地。西团山原土质肥沃,树木茂密,但由于山上开荒取土,现今只有部分杨树。西团山与江心岛共同构成了西团山原始村落遗址独特的自然景观。

嘎呀河古城城墙为夯土构筑,夯层厚9—12厘米。城近方形,四面城墙皆有马面。城外四周个别部位隐约可见护城河痕迹。据当地耆老讲,当年城墙有一丈二、三尺高,棱角分明,墙上长着参天的大榆树,城内中间部位散布有许多砖石、瓦片。解放前,城内曾出土过铁剑、铁箭头等武器,还有陶、瓷器物碎片、铁锅和古铜钱等。嘎呀河古城的形制与规模,同座落在永吉县乌拉街乡的富尔哈古城颇为相近,都属于周长在1000--3000米之间的中型古城。这类古城多数始建于辽代,是辽代的军事据点或金代的谋克村寨。嘎呀河古城,是研究辽、金两代城池建筑的实物资料,是金代女真人谋克村寨的例证之一,城址附近出土的“中书门下之印”,对于考证该城在金代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老黑沟位于新安乡榆树沟村,距蛟金公路8公里。这里群峰耸立、古树参天,自然风光十分迷人,在南北沟长40公里,东西沟宽5公里的地方散落着十几处村庄。1935年农历4月27日至5月1日,日本侵略者调集了三十八军第三大队上千日伪军,对榆树沟进行疯狂的围剿,实行“三光”政策,分别在桦曲柳顶子、青顶子、月牙泡边、榆树沟东山头、柳树河屯西、胡家店六个行政村残暴杀戮我民众1017人,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95年8月31日,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和当时惨案中被害的无辜百姓,市委在风景秀丽的榆树沟长安屯后山修建了纪念碑并建了展室,展室通过大量的文物照片、图片和绘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杀中国人民的罪恶铁证。3月,老黑沟惨案遗址被列为吉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农特产品篇

美丽富饶的物华天宝,物产丰饶。特有的地理、气候、水文,赋予了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特产品。(画面打出:农特产品篇)

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吉林省第十大产粮县,是吉林地区最大的农业县。30的贡米历史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稻米之乡”,更使得美丽的金稻充满神秘色彩。在众多历史贡品中,大米始终未被中断,如今的“平安大米”更以“国际品牌”的成绩成为人民的骄傲,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果实之城”的新标志。一粒粒饱满的稻米背后,映射着高山流水的天然浇灌,森林沃土的自然孕育,以及人民的聪明智慧。

除此之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是十分丰富。野生植物有500多种,有长白参、天麻、川贝、细辛、鹿茸等名贵药材;蕨菜、广东菜、猴腿等山野菜资源取之不尽且大量出口;蘑菇、木耳、蜂蜜、林蛙油等土特产品也远销国内外。

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奋进的足迹,树起了骄傲的丰碑。

游山西村教案篇(9)

1 会议概况

由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旅游局、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儿-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伊朗、中国台湾和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桂林市旅游局、阳朔县人民政府、北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

2 会议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2.1会议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北亚里桑那州大学Alan Lew教授主持。阳朔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灵忠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与可替代旅游”国际会议在阳朔召开,是对阳朔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将给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指出,中外学术界的精英聚集桂林,必将进一步增进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突破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推进世界旅游业繁荣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桂林旅游在全球的影响力;必将对桂林旅游业的新发展、新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期望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重要渠道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精英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娜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研讨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充分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中旅游业蕴含的发展契机,促进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倾斜社会资源,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旅游业将金融危机期作为旅游市场培育期,实施重整重振计划;促进国际间旅游合作交流,实现互助共赢。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继刚教授表示,再次选择桂林作为会议地点,不仅因为“桂林是中国30年来旅游发展的缩影,阳朔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关注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朋友”。他希望学者们应用知识,帮助阳朔,希望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路越走越好。保教授还表示,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但能加强中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内学者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能让国外同行深入考察中国旅游发展的现状,加深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了解,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能有效改善国内学术界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学术贡献混淆为一体的局面。

2.2大会主题发言

4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中的长尾市场特征”的报告。他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旅游业中存在地理长尾分布,并指出引力模型可用于分析长尾分布的地理特征,但从电子商务属性分析地理长尾还不是典型长尾。

中山大学孙九霞副教授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旅游开发强度的目的地社区,旅游对当地的族群认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如云南迪庆的雨崩村,在低强度、深接触下的旅游作用保持了自然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第二种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在高强度、浅接触的旅游作用下,人文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第三种以各类主题公园化的民俗村为典型,在该类型社区中,高强度、异接触的旅游作用分化了社区的族群认同。

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Alan Lew教授作了题为“持续性、环境变化与旅游:来自尼泊尔的案例”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在尼泊尔的旅游发展中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发展),但不是理想状态(改变),而可持续发展应该不仅维持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人类应该努力控制环境、适应环境并且创造与地方历史相关的地方连续性。他表示可以通过环境上的循环与补给,经济上的多样性与发展,社会方面创造优质群落与高质量生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uosheng Wang教授以“生态旅游政策比较研究:变革与机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选择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生态旅游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重视关于生态旅游的教育,促进适度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大力支持开发生态旅游的旅行社,为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范例;将生态旅游发展看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展进程,此外,也应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3 专题会议

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14场专题会议,使与会者能够就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纵观中外学者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背包旅游等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多学科渗透趋势。

3.1可持续旅游专题

可持续旅游专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举行了7场关于该主题的讨论会。一方面,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汪宇明教授就“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旅游”提出了新观点,“旅游循环经济”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组分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实践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内涵与操作工具;福州师范大学的林岚副教授等以上杭县紫金矿区为例表达了对矿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化优势转化、加强矿业旅游品牌化培育等主题理念,以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机制、拓展多样化旅游市场营销、完善地方经营体制等促进上杭县紫金矿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辅助建议;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玲博士和华南 师范大学的林清清博士作了题为“特殊兴趣爱好者在特殊兴趣旅游地建构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她们的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分析特殊兴趣爱好者如何生产出自身的组织空间及不同类型的爱好者在其中的作用,发现这一空间的生产虽然具有权变性,但它是基于特殊兴趣爱好者推动和维持其特定社会交往需要建构的,特殊兴趣爱好者圈子的形成与旅游地形象的确立之间具有共生同构关系。另一方面,代表们也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以多个案例地做了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的唐文跃博士和南京大学的张捷教授等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中山大学的叶圣涛博士等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播地为例诗意地阐释了“故事与空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被空间阐释的故事是一种意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简单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性赋予过程,表现为空间的自然格局与主观的意义赋予的结合。被故事阐释的空间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复杂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过程,表现为故事的资本化与被任意改造的空间的结合,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空间生产模式的转变。国外代表也带来了关于各自国家可持续旅游的最新研究,如挪威的Thor Flognfeldt教授就生态旅游中如何开发更可持续的产品做了报告,日本学者Carolin Funck以日本南部某岛上的旅游发展为例阐述其关于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研究,约旦学者Jihad Abu-Ali和Shatha Abu-Khafajah也发表了该国旅游发展中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3.2可替代性旅游专题

可替代性旅游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研究者们探讨了可替代性旅游的目标、形式及内涵,来自中山大学的硕士生王莎等梳理与回顾了过往国内外可替代性旅游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Alternative Tourism(AT)的起源、概念和内涵、与大众旅游的对比以及旅游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AT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学者们针对可替代性旅游的细分市场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多位代表分别以体验式体育旅游、志愿者旅游、背包旅游等可替代旅游的不同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此外,学者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对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进行了比较,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者Dogan Gursoy就“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发展中本地居民感知研究”做了相关报告,他发现旅游产生积极经济影响的居民会支持大众旅游和替代性旅游,但对替代性旅游的支持程度更高。

3.3社区旅游专题

社区旅游作为近年来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同样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话题涉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等等。浙江大学的周永广副教授等做了题为“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的汇报,得出在中国背景下,由于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利益追求、参与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对比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以外源型发展为主的、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但不参与旅游经营决策的、从属的、被动的社区参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应选取以内生式发展为主的、能实现地方控制与本地化、决策民主化、产业链本地化、合作共生化等的社区主导开发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周丽君讲师与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以广东丹霞山为例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他们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这一视角出发考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过对丹霞山景区发展历程以及景区内部和周边几个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历程中的部分典型事件的重点分析,发现该案例地社区参与旅游的委托不很显著;河南大学的高更和教授以河南省化山村为例,分析了旅游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发现专业村是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在能人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服从“s”形曲线创新传播规律;中山大学的博士生翁时秀以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例阐释了权力关系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在现代中国古村落社区中,如果不能建立古村落保护的合法性,古村落的破坏将不可避免,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3.4旅游影响专题

旅游影响在国外有着众多成熟的研究,也是国际上长盛不衰的热点旅游研究话题,因此,该主题的分组讨论得到了最多国外代表的响应,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代表们各抒己见,都以严谨、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参与到旅游影响研究的讨论与交流之中。新西兰学者Anue—Marie d’Hauteserre探讨了太平洋艺术节对于太平洋群岛的旅游发展究竟是作为本地文化表现还是推广手段;瑞典学者Saithong Phommavong就旅游政策实施中的网络管制对老挝贫困程度减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伊朗学者Mehdl Momeni也以伊朗旅游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为题和与会者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国内学者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这一点在会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山大学的张朝枝副教授等以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案例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场所依赖对旅游感知的影响,认为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直接影响了其场所依赖的结构与维度,而这种结构与维度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知;中山大学的徐红罡教授总结了造成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影响机制,指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逆向选择、既得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政治及话语权力、旅游者的外部强化、导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古民居保护投入的差异是导致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苗学玲博士分析了“非标准化团队旅游”的行为和动机,发现这种旅行方式的确有其独特的行为特征,有别于背包客和传统的团队旅游,如他们共同制定旅游计划,全程以小团队的方式旅行等,还讨论了其重要性以及网络论坛对于这种旅行体验形成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题远远不止上述4个,而是延伸到旅游研究各个角落,从市场细分、战略研究、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切入,研究方法多样,也出现许多基于不同案例地的有益的比较研究。如中山大学林清清博士以中国西双版纳和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为例,比较研究特殊兴趣旅游(special interest tourism)的分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她认为二者有许多相似处,如都与消费品即葡萄酒或茶相关、都涉及三大产业、产地往往都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都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关,但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在政府参与度、目的地促销、社区参与程度、供给与需求、所处地域及学界研究等方面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学者Chin—cheng Ni分别比较了台湾与美国两地原住民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认识,结果显示地理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两地共同的旅游资源,两地居民都 试图最小限度的改变自然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研究生专场

为鼓励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本次会议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6场研究生报告专场。在保继刚教授、Alan Lew教授等国内外专家的主持与指导下,来自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们也就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做了多场精彩的汇报。许多演讲的内容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如南京大学研究生柯立所做的关于家庭旅游决策过程中青少年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山大学研究生魏雷所做的“旅游发展对摩梭家庭结构的影响探究——基于男性文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在旅游参与程度较高的村庄,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母系制大家庭所占比重依然较不开发旅游的村庄高,旅游业的发展在形式上使传统摩梭家庭结构得以巩固。他们的汇报都获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研究生专场报告的举行既给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学术交流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了一次检阅,将促进旅游学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科研氛围,激励研究生的自主创新。

4 阳朔宣言

游山西村教案篇(10)

华西村以“山寨天安门”,“山寨悉尼歌剧院”,“山寨法国凯旋门”,“山寨版美国国会大厦”,“扬州五桥亭”等山寨世界著名景点而火起来,并且成功的将华西村打造成旅游胜地,造就了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将当地的村民带上了致富的道路,不失为一个成功的营销策划案例。

山寨景点华西村并不是第一个,北京的世界公园从1992年就开始动工,自从开园以来,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参观,但与华西村的影响力相比,它可以用安静来形容。华西村之所以能引起如此的轰动效应,我总结为两点,第一:华西村是第一个大规模进行山寨景点开发的村,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新闻点,一是大规模山寨,第二是敢为人先的村,单就这两点就有了新闻的噱头,引起媒体关注,大肆报道,知名度提高;第二:浓缩世界名点,缩短观赏距离,不用走遍大江南北,更不用走出国门,在华西村便可以一睹世界著名景点的芳容。当然,观赏一个景点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因而相应的消费也就自然产生,吃饭、住宿、特产等一系列的消费带动了华西村的经济增长。

华西村的山寨景点引发了开发山寨景点热,不少的企业开始大肆模仿。但是山寨是个流行词,它也许很快便会消逝,而每一个著名的景点又都烙上了历史的印记,山寨版景点是否羞辱了这种历史文化,或许引发质疑。华西村或许会成为山寨的典范载入历史手册,但或许也会随着山寨流行的消逝永远只是定格在这个时代。它能够走多远,这个还是未知数,但不管如何,至少它带给了华西村短暂的荣耀。山寨的景点开发热目的无非就是开发旅游经济,但是有了华西村这样一个,其它的”再山寨“也就黯然失色了。

“山寨”流行词的崛起盛行

华西村的案例让“山寨”这个词更加火了起来。“山寨”是依靠抄袭、模仿、复制等手段发展起来的。2000年后随着山寨手机的出现在内地开始盛行,至今它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存在并发展着。从产品来说,例如,山寨LV包、山寨施华洛世奇水晶、山寨苹果机等广受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这与山寨产品独有的竞争力不无关系。一方面,山寨版的产品可以满足受众追求品牌的心理,另一方面价格可以接受。高端的产品往往因为价格高昂而受众有限,所以山寨的产品所拥有的客户不低于甚至高于原品牌的产品客户。

但是山寨的产品到底能走多远,它的生存意识有多强,我们可以从”山寨机王“中天通讯(深圳市中天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的案例中找到答案。中天通讯以贴牌生产手机开始起家,并迅速崛起,在手机牌照制的取消之后,中天通讯遭遇了贴牌手机市场的反噬,又迅速陨落。从迅速的崛起到快速陨落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繁荣的昙花一现过后似乎又有些意犹未尽,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华西村的山寨景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销售的是一种文化,而中天通讯的山寨手机则销售的是一种产品。前者可以说是一种营销策划行为,后者则是一种企业的经营。两者虽然都是以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但是性质不同,过程也有所不同。华西村的山寨景点策划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但是作为一家企业,模仿可以发家,但是依靠这种山寨产品发展壮大终究站不住脚跟,也上不了台面,最终还是要做自己的品牌。

山寨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盛行。如今,策划的模仿现象也开始广为关注。至今我仍在思索,山寨跟策划到底是不是能搭上边,一切伪原创的策划案或者模仿的策划是不是都可以叫做山寨策划。山寨产品毕竟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而山寨策划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可以纯粹一些,而思想层面的东西比较抽象,也复杂化,它的属性也就更多了一层。作为一名策划人来讲,可能会经常碰到撞车事件,但更多的时候这也属于一种巧合,是思想的一种雷同。

策划被山寨效益有多大?

我有位朋友巴比伦,之前他做了一个不错的整形美容的策划案子,结果案子还没执行便被同行剽窃了。他知道了这事之后淡然一笑,我问他怎么不生气?他却说道:“我有什么可怕的,他剽窃的只是一个案例而已,他看到的只是表面功夫,没有剽窃到策划的核心,剽窃之人不知道点睛之笔在哪里。”一个完整的策划案需要结合企业理念、背景、目的、宗旨、媒体环境、受众人群,同时还要考虑预算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同时还要建立反馈机制,并根据反馈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果单纯是拿来主义,不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往往容易断章取义,有始无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出于一种职业习惯,资深策划人要比刚入行的新人更善于从微小的变化及反馈的结果中发现新的亮点,挖掘亮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策划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它要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拿一个索尼的广告策划案例来说,索尼的音响是以良好的音质著称,当时在印度推广产品时,采用一贯的广告策略,讲究一味的出彩,在画面中用了一个带着耳机的和尚的形象,印度是一个佛教圣地,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广告策划案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一个成功的策划案不是盲目的,虽然策划没有国界,但是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特点,一个策划案要尽可能的将更多的元素考虑进去。

游山西村教案篇(11)

山西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山西省人民政府批转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关于加强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安全工作通知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水利厅全省水利行业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经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债权人公告暨委托公告》的通知

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 构筑河曲发展的新支点

做大特色产业 增强发展后劲

更名公告

求真务实谋发展 与时俱进谱华章——山西省公路局长治分局掠影

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上水平——晋中市榆次区检察院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九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扩大旅游消费金秋行动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评优创先环境保护审核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山西代表团工作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林业厅等部门山西省市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城市房屋抗震性能和农村危房调查工作的通知

紧紧扭住“三化”建设 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上水平

奋力开拓 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浅论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

创新监督管理体制 构建全省统一的招标投标市场

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

运用科学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推动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灵石县两渡镇崔家沟村新农村建设发展掠影

山西省人民政府批转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省煤炭局关于加强煤炭产量统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山西代表团组团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黄福莲等四人任免职务的命令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治理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关于山西省治理车辆非法超限超载工作责任倒查程序规定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煤炭专项行动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张根虎等三人任免职务的命令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郭贵仁等四人任职的命令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2008年度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强地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淘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山西省200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白培中等二人任免职务的命令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申瑞涛免职的命令

山西古镇·青龙镇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食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电力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新型材料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山西省境内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通告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