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9:47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1)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广联达软件正确计算工程量,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我院从08年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两周,学分为2学分。从对历届毕业生反馈信息看,识读施工图并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是所有从事造价员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基本的技能,而这恰恰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不知道如何把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岗位要求快速对接,拿到图纸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怎样提高学生们的识图能力和计算工程造价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类高职的专业骨干课程,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企业调研,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改革中来。利用辽宁省工程造价行业广泛使用的广联达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图纸进行真题真做,最总形成工程造价文件。实训是建筑类高职高专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的兴趣,是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我院开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训,主要是利用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和计价软件进行计量与计价工作。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广联达软件正确计算工程量,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我院从08年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两周,学分为2学分。从对历届毕业生反馈信息看,识读施工图并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是所有从事造价员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基本的技能,而这恰恰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不知道如何把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岗位要求快速对接,拿到图纸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怎样提高学生们的识图能力和计算工程造价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实际工程图纸使学生熟练掌握预算软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及技巧,能够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及预算软件应用等课程中的重要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图纸数据完成图形算量软件中基础、柱、梁、板、门窗、过梁等构件的绘制并汇总计算工图形程量。

2、运用图纸数据完成钢筋算量软件中基础、柱、梁、板、门窗、过梁等构件的绘制并汇总计算钢筋工程量。

3、运用图形算量软件、钢筋算量软件所得到的工程量,编制清单并运用计价软件进行计价。

(三)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业社会责任的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优良品质。

二、课程实训周的内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类相关专业的骨干课程,它包含理论教学环节,又要有实践环节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相应技能。通过理论教学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计算工程量、套定额、组合综合单价等能力。课程实训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建筑工程概预算知识的系统掌握。我们采用的图纸为一个三层的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具体内容及时间安排见表格。

本实训课程按项目法进行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项目,具体课程设计见下表。

项目一:图形算量软件操作

项目二:钢筋计算软件

项目三:计价软件

通过两周的实训,使学生具有较熟练操作广联达软件的能力,达到造价员的能力目标。

三、实训周质量保证模式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期望,保证课程实训周的总体质量尤为重要。《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训周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并实施一套适合的运行模式,明显提升了实训课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监理完备的资料库

实训周需要的资料有工程图纸、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图集等资料。经软件公司推荐,我院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选定4套图纸作为实训周的基础资料。机房配备了60台电脑,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并配备了正版广联达整体解决方案,配有加密锁。相关工具书等能满足2个班同时做课程实训的要求,初步建立了本课程实训的资料库。

(二)分项目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实训在机房进行,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分为“图形算量软件应用”、“钢筋算量软件应用”和“计价软件应用”三个项目进行。教师先演示基本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纸进行练习。并再发一套图纸做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还可得到第三套图纸,做到了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在旁边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其软件操作技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强化实训周纪律管理

良好的组织纪律是保证实训周顺利进行的前提,我院实训周对学生的管理采取自律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效果较为理想。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较重视这个掌握专业技能的机会,能够自觉的遵守纪律,保证出勤。但为了督促个别组织性纪律性差、甘于落后的学生,实施指导老师点名,督导老师抽查等手段,强制学生到机房接受指导。并使用机房的教室管理系统,让学生把每节课完成的项目行进提交,既督促学生出勤,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四)要求学生做实训总结

实训周完成的同时,要求学生将实训周过程中的体会、收获等用文字记录下来,自拟题目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大部分同学能够从头到尾系统的梳理实训周获得的知识,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导老师也能从学生的总结中体会学生的动态,为下届课程实训周的指导工作积累经验。

(五)量化实训周成绩评定标准

实训周成绩评定标准为:

纪律及表现占15%;

利用工程造价软件绘制的图形占50%;

书面总结占15%;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2)

    1.培训目标模糊

    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实际上各地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进行在职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亟待改进和更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材内容

    目前,各地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用财政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1999年4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由当地财政部门选中的各软件公司针对本公司财务会计软件编写的中级教程。在《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中,讲课内容较多涉及到WINDOWS95的基本操作、visual foxpro数据库和access数据库等内容,却缺少在职会计人员应当掌握的非程序性内容,如会计软件总体结构的认识、了解,运用EXCEL进行企业成本计算、生产费用汇总分配、财务分析,会计软件维护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3.各培训点培训学时少,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大纲执行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一般各培训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50一60学时,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布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各培训点聘请的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各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但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这显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要求。

    5.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朵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单从降价来看,看似有利于会计人员,可实际上会计人员所得到的培训知识更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的保障措施

    1.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当前,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中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2)检查机房是否采用局域网系统,是否方便学员了解中级培训中的网络知识内容。(3)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主要检查财务软件的可用性以及EXCEL软件的完整性。由于要运用EXCEL对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就要求运用EXCEL中的“加载宏”功能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功能。(4)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未参加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而直接参加中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5)要求各培训点建立培训教师挂牌教学,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从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考虑,一方面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进行竞聘上岗制度,由学员选择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6)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同时,公开财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话号码,一方面有利于解答学员提出的各培训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7)建立各培训点的年审制度。财政部门每年可根据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和学员反馈的信息,在广泛调查研究后决定是否继续或取消该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8)要求各培训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培训内容中既有程序性操作的软件知识,又有非程序性操作的财务软件数据汇总合并等内容,因此要灵活地展示该过程,仅靠“黑板+粉笔”方式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财政部门应要求各培训点运用投影仪等设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

    2.明确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要求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3)

    1.培训目标模糊

    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实际上各地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进行在职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亟待改进和更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材内容

    目前,各地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用财政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1999年4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由当地财政部门选中的各软件公司针对本公司财务会计软件编写的中级教程。在《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中,讲课内容较多涉及到windows95的基本操作、visual foxpro数据库和access数据库等内容,却缺少在职会计人员应当掌握的非程序性内容,如会计软件总体结构的认识、了解,运用excel进行企业成本计算、生产费用汇总分配、财务分析,会计软件维护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3.各培训点培训学时少,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大纲执行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一般各培训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50一60学时,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布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各培训点聘请的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各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但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这显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要求。

    5.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朵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单从降价来看,看似有利于会计人员,可实际上会计人员所得到的培训知识更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的保障措施

    1.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当前,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中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2)检查机房是否采用局域网系统,是否方便学员了解中级培训中的网络知识内容。(3)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主要检查财务软件的可用性以及excel软件的完整性。由于要运用excel对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就要求运用excel中的“加载宏”功能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功能。(4)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未参加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而直接参加中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5)要求各培训点建立培训教师挂牌教学,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从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考虑,一方面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进行竞聘上岗制度,由学员选择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6)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同时,公开财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话号码,一方面有利于解答学员提出的各培训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7)建立各培训点的年审制度。财政部门每年可根据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和学员反馈的信息,在广泛调查研究后决定是否继续或取消该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8)要求各培训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培训内容中既有程序性操作的软件知识,又有非程序性操作的财务软件数据汇总合并等内容,因此要灵活地展示该过程,仅靠“黑板+粉笔”方式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财政部门应要求各培训点运用投影仪等设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

    2.明确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要求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4)

2实训方案

2.1实训方案体系结构

根据本校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及在总结以往实训实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本文提出本院的实训方案,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实训方案内容

从实训的体系结构可看到,整个实训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

(1)第1阶段是软件开发理论指导。为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开发流程和相关软件工程标准,在实训前期先进行理论指导。首先是复习《软件工程》方面的教材,理解软件工程的原理、可行性报告和软件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实现和测试、软件维护、面向对象技术与UML、软件开发环境、软件重用等过程和定义。同时还学习先进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了解国际通用的软件工程标准。其次强调软件开发过程不同于课程作业或实验,要遵守相关规范,不能一拿到题目就开始编码,需要先设计好数据结构和相应算法,并编写相关文档,才能开始编码和调试。还要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面向过程开发方法;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型,如增量模型、迭代模型、瀑布模型、螺旋模型、敏捷开发模型等;还要强调开发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软件开发过程控制,项目进度要得当,人力分配要合理,进行版本控制、项目质量管理等。最后强调测试,使用黑盒、白盒测试,运用Junit测试工具,自动生成测试文档,在小组内部进行内部测试和交叉测试,总结编程错误,提高编码质量。项目结束时,还要让每个学员发言,总结自身的得与失,感受自身的成长、成熟,责任心的提高,经验的积累。

(2)第2阶段是实训方案的核心,分为两个小阶段。首先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知识强化,然后正式进行项目实训。知识强化作为项目启动前的一个必备阶段,主要采取案例式教学,以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语言基础、企业应用框架、专题技术讨论等形式,进行理论实践,目的是弥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足,实现向实训项目的平衡过渡。此小阶段最后进行综合强化实践,结合基础知识、先进开发技术、项目管理等组织实训内容,同时辅以企业职业素养的相关培训,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项目管理、先进开发技术和最新技术,提升知识拓展能力和协助沟通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和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实训是整个实训活动的核心。整个方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前沿的、紧贴市场的行业热点项目供学生选择。这些项目使学生在掌握常规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开发、信息安全、3D等前沿IT热点。项目既包括.NET、J2EE开发平台通用编程技术的基础功能模块,也包括技术难度稍高,业务逻辑较复杂的附加功能模块,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使参加实训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技术。整个实训又分为校内实践项目和校外实践项目。校内实践项目主要用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体验进行开发的微小型项目,包括IT达人、基于Red5的视频课件点播系统、基于Silverlight的剑侠游戏、基于GoogleMap的拼车网系统、酷我相册、在线答疑系统、使用Mushup构建个性商品服务等。校外实践项目选择重点突出软件工程知识综合应用,项目企业级开发流程,行业成熟框架,行业项目。同时将项目详细分解,保证每个学生的工作量尽量饱满,突出实战。其内容包括Docstore系统、旅游垂直搜索引擎、聚票网、在线英语学习、汽车代驾管理系统等。整个实训实践过程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全按照企业开发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组织管理,包括采用分布式网络远程协作模式,形成企业开发氛围,并提供质量保证,使工程实训能按照软件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进行运作。在管理制度上,严格执行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入退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第3阶段是企业实习。第2阶段的实训项目虽然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能力有了极大提升,但这些项目仍是“虚拟”的,与现实项目仍有差距,仍不能做到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无缝连接,还不能百分百地感受到在企业的工作压力。因此在实训后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企业中去实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强化所学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与开发技术,综合运用在校所学知识以及通过实训掌握的技能进行实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终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与踏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方案实施保证

肇庆学院历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2010年下发的《肇庆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为本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另外,为保证软件学院的快速发展,肇庆学院把软件学院纳入学校的建设规划,占地113亩的中巴软件园在投入使用后,在2012年3月把软件学院的办公场所和实验室整体搬迁至软件园。这为实训基础的建设提供了用房保证。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5)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论文百事通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总结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目前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研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问题,依据市场发展规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新晨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6)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 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 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总结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目前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研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问题,依据市场发展规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改革;分阶段课程;工程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在国内1900多所普通高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40所左右的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几乎包含了SWEBOK的全部领域。在教学中为了教学课时的安排和突出重点,通常是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为主,再加上各种条件的限制,较多地强调理论学习,所讲授知识相对当前的新技术来讲有些滞后,虽然也有一定的实践相配合,但实践与当前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再加上由于软件工程的优势在训练学生的小型项目上体现不充分,学生普遍认为软件工程就是画画图,学与没学差别不大,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使得软件方向的学生只重视编码,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重视不够,建模方法使用混乱,文档不规范,影响了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能力相差较大。这些暴露出的问题说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结果不令人满意,教与学的付出和收获没有成正比,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此外,随着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软件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丰富,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改变这一现状,适应技术的发展,对现行的“软件工程”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以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为课程目标

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大部分院校通常会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仅局限于应用型人才是不够的,这是由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即它是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工程特色,与应用领域结合紧密)决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工程型应用人才。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应具备软件工程师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软件工程”来说,课程目标应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促进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调整课程结构,不断强化工程能力

现行软件工程课通常是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进行教学,在内容上,以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为主,辅以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项目管理的一般知识;在方法上,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均有;课程安排,通常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课时通常较其他专业课程多,配套的实践课通常是与理论在同一学期完成,课时较理论课时少,题目一般较简单。在保留现行课程教学优点的基础上,主要从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工程实践、规范文档三个方面进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

3.1调整课程结构,延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这里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不是要打乱软件生命周期,而是增大课程的时空跨度,将原来在一学期内开设的课程扩展为两个学期的课程,增加案例教学与实践训练题目的综合度,进一步充实课程内容,通过连续性教学的刺激,使工程的意识和方法得到正强化。从而在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具体措施是:将现行课程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阶段,基础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主,高级阶段以实践为主,适当补充理论,两个阶段之间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课程基础阶段的内容是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目的是让学生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内容、结构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课时数可以在50~60学时之间。理论讲授以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为主,注意小案例的运用,配套实践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包括对Visio或者Rose等工具的使用。课程基础阶段应尽量早地开始,可以在第四或第五学期,这个时候程序设计课、数据结构等重要前驱课程都已经开过了;更重要的是,在其后的其他课程学习中,特别是实践环节,很多时候都要用到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强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工程意识。

课程的提高阶段主要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实践训练,仍然是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以较综合的贴近实际的软件项目进行训练,包括完整的软件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强化训练中,把软件工程课的基础知识与包括软件程序设计技术、项目管理、数据库、软件测试等各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文档和程序系统为手段,提高工程能力,形成一定的工程素质。提高阶段课程应稍后一些,可以在第七学期,以学生课外完成为主,课堂上主要是答疑性指导,课时数可以在40左右,在实验室进行。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比如较新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开发方法和CMM的实施等。

在进行课程结构调整时,必须注意两个阶段的连续性,否则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后果。注意到在两个阶段课程之间的长达两三个学期的时段,因此必须有相应的课程安排与之配合,这就是知识与能力不断线原则。课程安排可以是在其他课程的实验里面规定使用基础阶段所讲授的内容,也可以是单独的课外实践,一定要保证正强化。

3.2加强工程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是当前毕业生的一个软肋,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造成当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低潮”。只有从低年级开始大力加强以“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为代表的实践环节,提高能力,才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这里以课程提高阶段的实践进行说明。

课程提高阶段的实践训练是整个课程的总结,课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综合实践,因此,在进行实践训练安排时,训练形式、内容、要求等都很重要,用于训练的项目要有一定的规模和综合度。

实践训练在一学期之内完成,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组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按软件生命周期分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也可再分为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与改进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要进行验收,验收时尽量推行学生论讲,最后阶段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对每一阶段都要严格要求。

实践训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与改进,其中,可以需求分析与详细设计为重点。方法上应以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为主。除编码外,每一内容都应有相应的文档训练,而且对文档应严格要求,在小组完成项目后,应该有一个总结报告。根据专业的特色和条件,训练的项目最好与某些应用领域相结合,这样能使训练更接近实际。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此外,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中小IT企业的方法和管理,可以建议学生在详细设计和编码阶段写程序员日志(或叫开发日志),提前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

软件测试对软件环境和师资条件要求较高,有条件时可以使用WinRunner、QTP等软件进行训练,条件不具备时,可以使用JUnit等进行单元测试训练。

在学生负担不重而且有相应的条件时,可以按照CMM2实施,从中抽取初五个关键过程: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与监控、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对其加以改造或者适当降低要求进行训练。

3.3文档的规范化引导

软件工程的文档编写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好多学生都认为太麻烦,这是因为他们对文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整个“软件工程”课程中都要强调并加强引导,在各个验收阶段要严格要求。

软件文档的标准本身对师生来说就是一个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跟IT业界是有距离的。很多主流的文档格式或者说模版,比如CMM标准的文档,如果没有跟企业合作的话,是很难了解或拿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照国标GB-85系列来进行。

实际上,对学生的文档规范性引导,并不是一定要有了最新的业界标准文档格式才能进行,因为格式这个东西很容易学会,关键是要训练学生常规的编写经验,培养文档意识,把文档作为验收的内容和阶段结束的标志。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详细地给学生讲解怎么写文档,需要注意些什么,在验收后一定要对学生的文档进行点评,对典型问题要注重回头看,教师要用自己的严谨、负责的态度感染学生,突出文档规范的重要性。

4结束语

“软件工程”课程自身的综合性以及在软件工程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对“软件工程”课程必须以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单纯地以“软件工程”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内容,而是综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多个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加强文档训练,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度,稳步推进,才能有效改进目前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8)

1.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内容,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制约,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目前中职学校财经类大部分学生要求参加会计证考试,因为会计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因此老师在上实训课时,重点练习与考证有关的内容,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通过率的目的。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都制定了与考试相关的课程标准,有的还以此来衡量教学,这就导致把有限的课时用于考证,破坏了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完整性的结果。考试的范围与专业需求及社会需要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考试内容狭窄,即使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考试,也无法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仍无法胜任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保守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也受到实训时间、老师业务水平等各种因素影响,在实训教学中,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从职业岗位需求角度分析这些内容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上面这些内容强调的是教材,没有突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体现为老师要求学生机械的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进行验证式教学。而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验证型的实训方式下难以做到。

3.实训项目单一化制约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

由于受到教学资源配套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制约,实训项目存在单一化现象。如行业会计的实训项目单一,大多数是工业制造企业会计的实训项目,其他行业会计(如商业流通企业)的实训项目有待开发。实训项目的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全面,不具备典型性,特别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有待开发。

4.教学软件种类少、仿真性效果差

目前,学校实训机房安装的电算化软件选用的是与考证相关的用友T3教学版软件,从而学生只能围绕此软件进行系统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对其它各类财务软件的模块结构一无所知,如果学生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版财务软件或单机版财务软件,将有很多功能受限,从而不能及时把握财务软件的发展动态,失去其仿真性。

二、合理设置、整合实训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会计考证与能力培养要分清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固然重要,但它的考核内容毕竟与企业应用是有距离的,我们的实训教学不能只为了会计证,实训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考证可通过选修课或晚修等课外时间的强化训练来进行。在日常实训教学中,整合会计考证内容,使得课程考试和认证考试合二为一,相信在能力提高的同时,通过会计证考试是水到渠成的事。

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每次上课前都要设计好教学活动任务,上机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进行分析讲解,个别问题可由小组长帮助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学和教的良性互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教学教法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探讨

3.加强实训项目多元化训练,实现学校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对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岗位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企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训应尽量做到全方位模拟不同性质的单位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等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解决实训项目单一的具体做法为:首先在校企合作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几种不同性质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将学生分组,以每组代表不同性质的单位,对组内各个成员按照实际会计岗位进行分工,对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岗位的技能得到提到。当毕业时可以从容面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

4.建立和完善好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创造完整的实训条件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的建设,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的保证。建立和完善好实训室,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硬件方面:应具备网络化工作条件,基于因特网B S (浏览器 Web服务器)的实现管理与业务统一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网络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学生可以分组模拟不同单位,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网络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记账、结账和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践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自身的感受,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而且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学生要随时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从而给予指导。

(2)软件方面: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在软件建设上要安装功能强、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有代表性的网络版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软件,使软件在版本或功能、使用方法上与当前各单位普遍采用的财务软件基本相同或相似,尽可能地保持教学所用软件的先进性,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软件至少包括:

①用友T3网络版。既可以完成正常的企业实训练习,又可以满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需要,还可以以此软件培养优秀学生参加省会计电算化大赛或全国会计电算化大赛。

②金蝶K3网络版财务软件。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能只懂一种财务软件,应当要掌握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财务软件。在南方,中小企业使用金蝶财务软件颇为广泛,所以在实训室内应当安装金蝶K3网络版财务软件。

③会计岗位3D仿真实训系统。该软件以虚拟现实技术创造虚拟企业环境,通过仿真十二个会计岗位(出纳、成本、销售、费用、投资等)的会计核算,使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之中完成岗位实训。它以近似游戏模式进行会计实训,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9)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训平台,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加上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使学生和老师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自使用金蝶K/3系统实施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以来,学生在学习成本会计内容上的动手机会大大增加,学习兴趣甚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现谈一下笔者的教学心得。

一、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方案

所谓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就是会计实训的业务设计进行一体化设计,也就是在实习过程中同时使用采购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总账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和现金管理系统设计会计业务,让每个学生跟着业务流完整独立地进行业务确认、核算和账务处理。

(一)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的意义

实施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制造型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明白企业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技能和方法,为后续课程实施分岗和轮岗的仿真实训做好充分准备。

(二)成本管理系统在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的地位

成本管理系统负责收集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有关成本和费用数据,也就是《成本会计》课程讲到的“生产成本和费用归集”。所以可以清楚地说,能否成功使用成本管理系统归集生产成本和费用归集、分配和计算产品成本是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的成熟标志。

(三)实施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的条件

因为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过程要完整地使用总账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好作为《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基础》和《财务软件》的后续课程,也可以作为《成本会计》的综合实训。上课环境最好让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并装有K/3软件。

二、选择金蝶K/3系统为教学软件的依据

(一)C/S应用模式便于学生独立完成实训

金蝶软件K/3系统的C/S应用模式非常成熟,功能强大,完全满足仿真实训需要,这种应用模式把账套管理的中间层服务器部署在专用服务器上,学生不能对账套复制和输出,可完全避免学生抄袭账套。

(二)软件并发性好

这里讲的并发性主要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同一账套或同一服务器时系统能很好地处理访问冲突。例如几个班学生同时共用一台服务器上实训课,这对于招生规模普遍较大的会计类专业实施实训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三)软件性能稳定

软件性能的稳定性对实施会计仿真实训至关重要,因为会计仿真实训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个甚至几个会计期间的仿真实训任务。

(四)账套管理方便

金蝶软件K/3系统的账套管理器功能强大,可批量删除账套和备份账套,采用方便的账套恢复功能,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账套的生成,这对于学生较多的会计类专业的实施教学帮助不小。若服务器意外崩溃而导致系统重装,可利用账套管理的“账套注册”功能恢复每个账套,可快速恢复数据而不影响教学进度。

(五)数据共享性好

对于部门、职员、计量单位、往来单位和存货等公共数据,每个系统均可导入导出,非常方便。对于期初数据,每个系统的期初数据均可导入总账系统,这对于保证各系统的数据一致性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可避免重复录入,加速工作进度。

(六)系统能跨网段部署

目前多数院校都有多个校区,校园网存在多个网段非常普遍。多个校区学生共用一个服务器同一套软件是多数高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的采用方法。金蝶软件K/3系统的C/S应用模式可以跨网段部署,只要把金蝶软件K/3系统中间层服务器部署在学校的网管中心,就可以让师生实现通过校园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实训账套,这对于教学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

(七)K/3软件的市场优势

K/3软件占全国财务软件市场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学生在就业时有25%的机会碰到,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三、应用K/3成本管理系统实训的便利性

(一)界面清晰、操作简单和易学易用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完整地保持了金蝶财务软件的一贯风格Windows的操作风格,在界面上看起来清晰流畅,操作起来简单易懂、易学易用,快速上手。

(二)金蝶软件其他系统无缝链接,自动获取成本和费用数据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自动与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总账管理系统等挂接,挂接时能自动获取工资、物料耗费和固定资产折旧数及其他任何要素费用的发生数,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能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包括含生产成本和费用发生的凭证、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分配的凭证和完工入库的凭证等。生成的凭证可直接传至总账系统。成本系统和其他模块之间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科学整体。数据高度共享,这样不仅减少了重复输入,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保证了成本计算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三)高度自动化

成本管理被称为制造型企业的一大难题,因为数字繁琐、计算复杂,因此,成本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自动化问题,金蝶成本管理系统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高度的自动化: 一是自动从总账、工资、固定资产、供应链等系统获取各项要素费用的数据;二是自动完成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三是自动完成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四是自动完成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五是成本计算过程中自动产生记账凭证并传至总账系统;六是自动生成成本计算过程中的一系列账表;七是自动对成本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施K/3成本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

在顺利实施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而利用K/3成本管理系统实施成本会计实训,必须对K/3系统进行一系列设置。

(一)基础资料设置

1.计量单位设置要注意物料的计量单位与票据使用的计量单位统一。

2.新增“折旧费用”和“动力费用”成本项目;新增要素费用“其他费用”。

3.“生产成本”科目的核算项目设置为“部门”和“成本项目”;“制造费用”科目的核算项目设置为“部门”和“要素费用”。

(二)期初余额设置

实训过程要在各系统录入期初余额,然后通过与总账对账功能把各系统的期初余额传递到总账,这可确保各系统期初余额与总账系统期初余额数据一致,启用的系统顺序如下:实际成本应收、应付供应链(含采购、销售、库存和存货核算)固定资产工资(不需要结束初始化)现金总账,并确保各系统的结账与总账期间同步。

(三)单据录入要注意的问题

新增的领料单,要求输入“成本对象”或“成本对象组”及“对方科目”;领料单的对方科目设置为“制造费用”时,成本对象必须设为“转入制造费用”;领料单的对方科目设置为“生产成本”且物料(“原材料”或“包装物”)是用于生产单个产品的,设置为成本对象;物料(“原材料”或“包装物”)是同时用于生产多个产品时,则设置为成本对象组。

(四)凭证处理要注意的问题

1.涉及到要计入生产成本所产生的成本费用,需要平均分摊到各生产部门,包括租赁、工资、折旧等发生的凭证。

2.以下凭证模板需要新建,包括供应链的赊购入库、暂估入库、盘盈入库、现销出库、生产领用、赊销收入;成本系统的材料费用归集与分配、月末结转制造费用、完工产品入库、赊销出库成本结转、现销出库成本结转、盘亏毁损出库成本结转;总账的盘盈盘亏处理凭证模板。

K/3成本管理系统默认的成本计算方式为品种法,因此以上的设置是在品种法的基础上所设,如果是使用分类法或分步法进行成本系统实训则需在进行系统设置时选择相应的成品计算方法。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学院;软件系统开发力能;培训实验体验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8-8009-02

Discussing o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oftware System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WANG Jun-p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Department,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As we know, Commonly graduates of computer major don't have the high 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then points out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at is, training, experimenting and experiencing,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eveloping softwar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 Ability of Developing Software System; Training Experimenting & Experiencing

前些年,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较少,供不应求,学生一毕业就有单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各行各业缺乏大量计算机技术人员;另一方面,相关院校培养出的大量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工作或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究其原因,其中一条就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的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几乎达到了学校与公司的“无缝”链接。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普遍不高,具有系统开发经验的就更少,有的毕业生连一个很简单的软件系统都没有开发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系统开发能力和经验上与社会要求脱节。为此,我们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有效方法,即培训实验体验法。

1 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1.1 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可以从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找到相关的依据。专业必修课是高职学生必须修读和掌握的课程,是一个学生学好专业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生从事工作以后进一步提高和发挥自身潜力的根本。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重视这些基础理论是十分正确、十分重要的,也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条件。但是,我们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践教学却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1) 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理论课时占的比重还比较大,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少。2) 任课教师重理论的讲解和分析,对这些理论和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介绍却比较少,一般满足于一些验证性实验的指导,对提供给学生进行的一些设计性或综合性的实验缺乏足够的热情,培养的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验证性的编程。3) 学生实验指导书注重课本的配套练习,强调验证性的实验,而针对实际应用的实验例子、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例子很少,指导教师往往也因为实验课时量少,也没有给出更多的实用例子给学生练习。针对学生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训练少,造成学生在学完一门课程后,只知道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对实际的应用和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知之甚少。由于学生每门课程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一个综合多种技术的软件系统开发对他们来说自然就不知所措,到毕业还不具备高职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和技能。有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连一个简单的软件系统都没有设计过,只能勉强编出几个简单的程序,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4) 课程设置更多考虑了培养学生技术的宽度与广度,但是对培养学生综合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技术的深度存在着不足。比如,学生学了多门软件开发工具的课程,从学程序语言的数量来说够多了,但是没有真正能够用一种语言来开发系统。

1.2 制定或执行标准不够严格,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缺少制订实验教学或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或执行的标准不够严格,学生动手能力差。一方面,我们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的制订,但是却缺少课程实验教学或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或者是执行不够严格。另一方面,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该有课程实验教学或者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即学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水平,必须确定一个量化的标准,如Visual Basic课程,学完后,学生要学会用Visual Basic来设计与开发一个系统,当学生达到这一质量标准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但是,现在我们往往都是用理论考试来代替了这个质量标准和要求,从根本上造成学生应付理论考试,忽略对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学生学完课程后,只能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应对考试,不能够独立设计与开发一个综合的系统。

1.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用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开放实验室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到社会见习、实训时间少,学生真正了解公司、企业对技术的需要,了解公司的运作,能够参与软件开发或者接受公司软件开发培训的机会就更少。所以,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与公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产生很大的差距。学生掌握编程工具和编程能力不足,综合各方面技术来独立开发软件系统的能力更显得困难。

1.4 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分散而且各自独立

软件系统开发需要具备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一个数据库系统、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多个处理和编辑系统。但是,学生掌握的是分散的、各自独立的课程内容,缺少融合多课程知识的经验和能力,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就出现了困难:1)不能熟练操作编程工具和数据库系统;2)不知如何实现开发的系统与数据库连接;3)系统开发时,对数据库操作编程必须用到的语言程序感到无所适从;4)对要开发的系统不知从何入手。这是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实验方法,掌握的课程内容分散造成的,也是很多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却只是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的主要原因。

2 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实验方法的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软件生命周期原理,针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包括框架设计和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等5个阶段从实验方法、实验路线的研究出发,设计出了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一套有效方法,即培训实验体验法。

2.1 实验方案

指导思想:先培训,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实验目标:完成一个简单的功能比较完整的软件系统。

参与对象:高职二年级以上的学生,5人/组。

指导老师:1人/组。

实验设备:在课余时间利用开放实验室及学生自有的电脑。

实验方法:先案例培训、学生结合案例实现与老师分段结果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路线:先由指导老师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培训,把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进行讲解,然后由老师出题或学生自命题进行开发。老师提出完成系统的各时间段,以及每个时间段要完成的内容和进度,学生在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实验步骤:第1阶段,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培训,用6~8课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第2阶段,给出系统名称后,要求学生在20~30天的时间内结合案例写出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框架设计,明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第3阶段,要求学生在30天左右时间内结合案例对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第4阶段,要求学生在30~60天的时间内结合案例编写代码。第5阶段,要求学生在30天左右时间内结合案例进行系统调试修改。第6阶段,学生在30天左右时间结合案例写出系统使用说明书以及总结报告。

2.2 实验方法

实验方案确定以后,我们召集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培训,由指导老师先对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软件系统进行讲解和剖析,从软件系统运行环境、开发工具、数据库、系统的集成等开发过程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在系统开发中自己缺少什么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学生自行修读相关的技术、工具等知识,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写出修读的总结或读书报告。最后指导老师给出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去实现。

实验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09年6月结束,参与的是20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20名学生,他们基本具备开发系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分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指导教师辅导。

2.3 实验效果

对学生进行的2期试验结果如下:1) 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框架设计文档,书写得比较完整、规范,符合系统的功能要求的,共有18人;写得一般的,共有2人;写得差的,共有0人。2) 对系统进行详细地设计,功能较为完整、规范的,共有15人;完成得一般的,共有5人。3) 编写代码能力强的,共有5人;一般的,共有10人;较差的,共有5人。4) 系统调试修改、刻录打包。完成得好的,共有12人;一般的,共有7人;较差的,1人。5) 书写系统使用说明书文档。完成好的,共有17人;一般的,共有3人;较差的,0人。总体效果比较好。

3 经验体会

本次实验我们的主要经验是:1) 该方案包含一个比较系统的培训过程,这正是高职学生普遍缺少的经历和经验。所以,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撰写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文档、系统详细设计、系统测试方面完成得比较好。而一般没有经过培训的学生,很多人在做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撰写出来的文档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指导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他们修改和指正。而经过培训的学生撰写出来的文档规范,系统设计比较清楚、系统测试操作得当,指导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量就大为减少。2) 在系统调用数据库的连接编程方面,实验小组的学生基本都能独立完成,而一般学生,大部分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并且花较大的精力指导才能完成。这方面的编程与操作是学生开发系统时遇到的难点之一,它涉及到多个系统的操作,需要学生的综合运用。实验小组的学生由于经过培训,有教师的详细讲解以及有相应的案例作参考,这一难点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解决。3) 高职学生基础普遍不十分好,对软件系统开发都有畏难情绪,经过这次的成功实验体验,会让他们的树立信心,提高软件开发的积极性。

该方法只是作为提高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起步阶段,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开发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学会编写开发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文档,掌握系统开发所必须的开发工具、技术和技能。经过该方法培训的学生初步具备开发软件系统的基本能力,再进一步通过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 总结提高

本次实验总结出来的有效实验方案,可以在高职计算机学生中逐步推广,师资不足的,可以从软件公司聘请。也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公司负责培训、指导,学生免费为公司软件开发流水线工作。这样,就可以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71-02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1],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各类理工科高等院校大都有计算机或软件专业,每年都有大量软件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这些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人才,而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却难于找到合适工作的局面,计算机软件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抑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2],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市场开拓人员、软件质量评测人员,而且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程序编写和软件测试的人员[3]。我们培养的学生90%以上是面对企业的软件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社会需求,并且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我们的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中来。

高等教育面临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形势,培养大量的软件适用型人才是发展IT事业的首要任务[4]。尤其对于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没有重点高校的生源,又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国家积极倡导提高教学质量之际,我们总结全国首批软件学院十二年办学经验,提出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很多是利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资源建立起来的,其人才培养方案多数是对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改,并没有真正地从工程角度和社会需求对软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培养计划的偏差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实现专业细化,达不到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资源陈旧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基本是以原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为主,很少有具备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实际软件的开发经验,导致课堂教学经常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软件的开发工作。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并没有按照软件开发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更谈不上如何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软件工程管理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为缺乏真正的实践,学生很难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须经过企业培训方能适应岗位需要。

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软件行业一直是最具潜力的行业,合理的软件人才层次应该是高级(科学型)、中级(工程型)、初级(应用型)的“金字塔”型,但实际上我国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形分布,缺少基础程序员,因此必须从应用型培养做起,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只有更多的软件程序员产生,由其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级管理人员才能逐渐成长。

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专业成立之后我们感到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有明确的目标定位。2011年,大庆师范学院已经将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先后到许多软件企业和同类高校走访调研,根据目前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和生源层次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大批初级应用型和部分中级工程型软件人才上,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油田发展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参与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软件企业以及信息产业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管理和软件测试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

明确了培养目标,接下来就要考虑“怎样培养人”。为此我们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及大庆师范学院的生源特点,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全面调整,按照新的培养目标,以软件开发及生命周期为线索对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重新布局,课程设置整体向实践应用方向倾斜,本科四年级不再设置课堂教学,而是用于实践或实训,理论教学总体课时删减,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实践学时大幅增加,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软件行业的社会需求,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培养从事软件应用和开发的中、低级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人员、软件项目策划和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等是靠工作经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因此围绕着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将素质与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技术、技能以及工程经验为教学主体,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增加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块课程,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我们采用“2+1+1”模式(即两年基础课、一年专业拓展课、一年企业实践课),课程体系为“平台+模块”(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在原来程序设计语言类、软件开发工具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软件工程化开发模块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建模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选修课不仅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还设置了方向提高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通过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毕业设计)和素质拓展训练(人文、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活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级心理健康教育等)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阶段、专业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教育阶段、企业实训阶段),可以直接面向就业企业。

(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实训

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5]。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训练与竞赛、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学分已占总学分的32%。学生大三时所学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由企业和专业针对学生特点共同制定的,融入了软件开发全过程所涉及的工具和方法,为学生实训做好了铺垫,这期间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际项目驱动教学,甚至直接聘请企业工程师前来授课,把丰富的工作经验融入教学,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大庆师范学院积极与地方企业联合,以社会需求目标导向为基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实训基地的企业每学年都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等介绍;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实训基地,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训练,90%以上的学生经过3―5个月的实训直接应聘上岗,毕业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跟班实训,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大型软件开发的经验,因此每个假期都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七位教师取得了全国计算机专业教师软件工程设计开发“双师型”教师证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经过两年的践行,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需求,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规律,确定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专业方向分类加主流软件技术分类》的多元化培养方案,即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工程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创新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快速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将原来仅以主流软件划分的学习方向细分为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软件开发与管理、移动网络编程、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学习更精细的专业课程,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素质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3]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

[2][4]王晓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