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协调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37

协调管理论文

协调管理论文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专业化分工的深人发展,现代建设项目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复杂化,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理念已逐渐不能满足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迫切需求一种新的观念和方法来实现建设项目的高效运转,因此,建设项目协调管理应运而生,而建设项目协调管理的实现依赖于协调管理机制的建立。

目前,有关协调管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Mufti-Agent)协调机制和调模型设计等方面。张青山和游明忠在基于信息平台的协调管理构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机制、信任机制、群体协商机制构成了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内容体系;卢少华从协商层、协作层和信息层3个层次讨论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李刚,程国平从界面设计、信息技术、知识管理、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虚拟企业界面协调机制。但这些研究都是以供应链和虚拟企业为对象开展的,而对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拟从分析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内涵着手,提出建设项目协调管理的几大机制,并给出协调管理机制的运行模式,以期对建设项目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1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内涵

由于建设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科层结构,项目的一次性、参与方的多样性、信息的不对称、利益的不一致、沟通的障碍以及机会主义的存在等因素使得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冲突和摩擦。因此,为了保证各参与方能够顺利完成各自的工作以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协调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而协调管理活动的顺畅开展则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予以实现。在管理学中,管理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则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是指为了组织与控制项目各参与方达成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全面实现而设计或安排的且必须遵循的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用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所有手段、方式和方法。要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外来的强制干预和控制是毫无益处的,反而会激发出冲突和矛盾。但是为了避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阻碍项目建设的因素,建立协调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以此可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

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协调管理机制,它是事先主动型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另一部分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具体运行,可以用于指导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活动。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不仅可以确保建设项目实施的协调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而且还能提高建设项目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敏捷度,降低由于协调管理困难而导致的诸多风险。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机制、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

2.1决策机制

管理就是决策,提高决策效率与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一直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对于参与方众多的建设项目而言,如何有效地决策依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项目各参与方都拥有相对充分的知识与信息,尤其是与自身所承担任务相关的知识与信息,这就使得决策环境和决策条件各异。换言之,参与各方分别向专业化纵深发展导致了知识的分裂。因此,建设项目协调管理中的决策权是分散的,但又是在合作中行使的。这种合作基础上的分散决策是一种决策的均衡,也是提升建设项目组织运行效率的基础。而从建设项目本身的角度看,尽管建设项目的参与方来自不同的组织,但由于各参与方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在利益和行动上都不会自动地趋向一致,当涉及到需要协调管理的事务时,参与者需要联合决策。这种分散一联合决策机制是对传统决策模式的超越,是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知识的分裂以及相应的分散决策重新在建设项目体系内整合到一起,是分散与集中的辩证统一。

2.2合作机制

建设项目是由众多不属于同一个企业的参与方共同完成,当这些参与方为了某个建设项目走到一起时,即展开了合作对策过程,各个参与方之间通过合作机制,达到多赢的目标。由于建设项目的复杂性,不是某一个企业所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合作来实现项目目标。但是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合作各方的能力不均衡可能导致合作各方间产生冲突和矛盾,这种能力的不均衡主要是因为各合作方所拥有的资源不均衡。合作机制是一种调整参与方间行为和资源配置的一种结构性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对参与方的行为产生约束,同时也对能力不均衡提供一种补偿。因此,参与方间的合作机制对于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立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应该以建设项目的整体目标为目的,通过协调矛盾、资源共享,最终实现项目目标和各参与方利益的多赢局面。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中的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风险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3部分内容。

2.3沟通机制

沟通是一个过程,在沟通过程中,参与沟通的诸多要素之间在建设项目的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产生出沟通的结果。沟通结果如何直接受到沟通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影响。有效的沟通是使不协调关系得以协调的关键。沟通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沟通理念、沟通内容、沟通渠道和沟通反馈等。这些构成要素受到工程项目内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影响。该机制运作是否有效取决于沟通过程中的技术层面要素,它包括各参与者的参与程度,整个建设项目体系内沟通氛围的营造,沟通制度的制定,各沟通主客体沟通策略与技能的应用及建设项目协调管理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沟通机制的运作是动态的,其运作过程和方式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沟通机制各要素的内涵也需要不断提升和深化。首先,沟通机制必须与建设项目组织相匹配,通过沟通协调管理建设项目内部的运作,达成为项目目标服务的目的。第二,沟通机制内部各个部分需要协调一致,使其运作顺畅有效。第三,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必须根据建设项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沟通机制处在不断变化的建设项目内外环境中,同样需要不断变化来适应建设项目协调管理的需要。

2.4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与约束是建设项目实施协调管理活动的手段,而手段发挥作用的载体是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项目各参与方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就需要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项目各参与方利益的最大化与项目目标一致。由于项目各参与方承担的任务不一样,各专业参与方在自己所承揽的任务内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比他方要多.而利用这些富余的信息与知识量就有可能获得更多额外利益,从而就会增加项目的建设成本或导致项目失败。因此,在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活动中,只有建立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手段才具有了赖以运用的载体,才可能将其作用持续地、良好地发挥出来。根据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的内涵,激励约束机制就是为了实现建设项目目标,以项目参与方的需求和动机为基础,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协调管理方式的优化组合,制定必要的监控手段及可实施、执行的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化、规范化的能促使各参与方行为趋向和目标一致的激励与约束手段、方式、方法、程序、规章和标准。在激励与约束机制中,激励机制以人性化为本,利用参与方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特性,通过制定明确的合同来划分各方的利益和责任,提高行为主体的努力度;约束机制则以有限理性人为对象,利用参与方对风险厌恶的特性,提高行为主体的忠诚度。同时,通过声誉模型起作用也可以约束参与方为追求长期利益而避免道德风险。因此,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3.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运行模式

根据上面论述的5种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本文认为可以从3个层次上探讨它们的运行模式,即决策层、执行层、信息层,外加一个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持平台,以实现各协调管理机制的功能,如图1所示。

3.1决策层

决策层包括决策机制,着重于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建设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由建设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建设项目的整体协调管理,如有关规则的制定、参与方的选择与淘汰、重大冲突与矛盾的消解等活动,其形式是定期或特定的协调管理会议,一般以合同、规章制度、参与方的责权利等方式明确下来,对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

3.2执行层

执行层包括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3.3信息层

信息层是前面两个层次予以实现的基础,为协调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以更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可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用进行反馈,便于协调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之处。

3.4技术支持层

协调管理论文篇(2)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八个病区的临床护士共68人,年龄在20~46岁,其中,近两年新进护士8人,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39人,中专学历11人,身心均健康,自愿积极配合医院及科室的工作管理。医院结合临床加强护理管理,护理部采取“协调式教育法”,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两年间通过这种教育和管理模式,本院的护理工作成效显著。

1.2结果

实施“协调式教育法”后:(1)2012年本院患者的满意度测评平均93.2%,2013年上升为98.6%。(2)2012年~2013年全院无一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各项护理指标均达标,全年护理质量取得了平均得分>99.5分的好成绩。

2协调式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2.1岗前培训重思想素质教育,核心制度的学习,强化个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岗前培训是新护士成长的良好开端,是培养新护士实际工作能力、促进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过程。对本院的新护士由护理部统一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重视护士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医院的发展经历,树立主人翁意识,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礼仪、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并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使新护士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我们给予专题岗前培训讲座,具体课程安排共6天:第1天医院概况、医院护理管理现状(教授2学时);第2天护理法律法规、护理核心制度(教授2学时);第3天护患沟通技巧和护士礼仪培训、护理安全及医院感染培训(教授2学时);第4天护理文书的书写标准和要求、抗肿瘤药物知识、肿瘤健康宣教(教授3学时);第5天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护理应急预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教授3学时);第6天护士职业暴露、化疗防护常识(教授2学时),授课均采用放映幻灯片的方式进行专题讲解。

2.2改变传统观念,连续教育,树立职业形象

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注重培养医护人员自身技术水平,而忽略了职业素质修养、人文素质和礼仪规范的教育,造成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接触的亲和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领域向心理、社会领域转变,医护人员的形象、言谈举止,对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因此,新护士进入工作科室,要尽快熟悉所在科室的环境、设施和布置,物品及药品的放置,逐渐认识并熟悉同事,成为科室中的一员,与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友善,工作上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延续岗前培训的学习内容,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周到的职业礼仪,因人而异地做好患者身心护理,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护患纠纷的发生。良好的护士形象,可以提升服务对象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拉近护患距离,便于在临床上有效地护理各种类型的肿瘤患者,促进临床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2.3方便临床护理管理,掌握科室护理制度,给予协调教育,落实护理标准

为了方便管理,教育护士熟悉肿瘤科护理常规,临床护理“日程序、周计划、月目标”制度的内容,护士各班次的职责等,给临床工作提供指引和目标,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便于护士长的管理。护士长根据相应的制度每天进行巡查,发现哪项工作有纰漏或失误,及时找当事人,给予弥补或更正;每天对各班次的工作进行核查,每周组织全科进行医嘱单、护理单、体温单、特护单、床头牌等的核对,发现问题给予客观真实的记录,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护士长根据各项护理标准,总结工作中出现不足的原因,查找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对护士进行协调式教育,并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和记忆,每月对近期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知识点,科内新开展的工作内容,组织全科护士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记录在科内个人技术档案内,作为年终个人评先树优的依据。

2.4夯实护理技能,加强医护患合作,因患者而异,采用科学的沟通技巧和护理,实行人性化服务等教育方式,规避风险

2.4.1沟通技巧的教育

肿瘤科患者的性格、心理特点有:①内向型:不善于表达,对医护人员工作不满意,会寻找机会表达意见,比如:患者满意度测评时,得分较低,使工作人员难预测,比较难沟通;②外向型:脾气暴躁易怒,不容易控制情绪,偶尔对医护人员不满,会反应强烈,影响护患关系,甚至造成纠纷。所以,护理肿瘤患者难度较大,需要护士使用良好的沟通技能,包括:语言沟通、肢体沟通、表情沟通、文字沟通等,加强人文关怀,如:使用患者接受的称谓;患者疼痛时给予抚摸分散注意力;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或提供爱好的书籍,诱导其潜意识的转移,忘却疼痛。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地实施护理。

2.4.2强化肿瘤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

肿瘤患者中有药物过敏史的、肥胖而外周静脉不明显的、接受过多次化疗或长期输液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的、伴有心脑血管及免疫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静脉化疗风险。作为肿瘤科护士要提高静脉穿刺技术,苦练基本功,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在穿刺前仔细选择要注射的静脉,确保穿刺成功率,要考虑先从远端静脉开始,保护静脉的合理使用,便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还要考虑输液顺畅,输液期间不会发生化疗药物局部渗漏;规避化疗风险,减轻患者痛苦;熟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输液过程中仔细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在化疗前使用巧妙的沟通和告知,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告知方法,如:文化层次高,性格开明,知道病情的患者,可以告知化疗的目的、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化疗期间的配合方法和主要事项;对于性格内向,恐惧癌症,不知道病情的患者,可对其隐瞒化疗药物的作用,简单告知化疗期间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化疗中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如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和医生联系,发现患者病情有什么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给予妥善处理,日常工作中加强医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团结与协作,将一些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经过练习后,护理部对护士进行肿瘤专科技能考核,平均成绩由以前的86.2分上升至现在的91分以上。

2.5科学的管理流程,及时沟通教育

本院每年组织全院的中层领导到上级优秀的知名医院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方法、先进技术,开拓思想、拓宽思路,勇于管理、善于管理的精髓,把学到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本院还每年派技术骨干到北京、上海、济南等专业对口医院进修,进修回来人员,不仅个人的专业技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还在本院举行的每周业务讲座时,介绍上级医院的先进技术,前端的治疗、护理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全院整体专业技术水平的作用。在医务科、护理部的督导下,科护士长利用交接班时,观察各班次的工作职责是否履行到位,包括:病房的整洁性,各班次治疗、护理是否完善、危重患者的观察治疗及护理是否到位,医护的协调性工作是否严密;对于做得不到位者,晨会时给予指出,或采用问答的方式强化管理,使当事人明白错误,加强记忆,预防其他人员再犯同样的错误;利用晨间护理,加强病房管理,使房间内整齐化一,与患者交流,方便进一步观察病情,了解其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及时地给予解决,并与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反馈信息,及时给予工作改进;护理部每周组织全院护士长,了解各病区出现的普遍问题,包括:护理管理、心理护理、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临床护理缺陷和护理隐患等,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护理部每月到各病区进行护理业务查房,改进工作思路,提高护理技能、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患者的护理;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病区护士长,进一步加强工作改进,对于问题护士,进行批评教育;护理部根据各病区临床护理中出现的薄弱问题,肿瘤治疗护理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需要,每周组织全院护士进行业务讲座两次,每季度组织全院护士进行讲座知识考试,专业技术操作考核各一次,总结成绩,改正不足,督促学习。形成“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工作督导-协调教育-学习-改进工作方法”的科学管理流程。

协调管理论文篇(3)

现代建筑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其它建筑物的建设,都有一个专业协调的问题。要建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产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各专业协调的好坏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

在很多建筑物建设中,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在理论上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却不能尽如人意。由于各专业在施工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往往出现、误工、返工等问题。并因此影响工期,影响建筑物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一、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很多,牵涉到从设计到施工,从业主到项目承包人到各专业队伍、监理等多个技术工种、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带网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全面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殊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各种问题。

2.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施工单位的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虽然是本专业的问题,但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并及时进行工序交接。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且非常琐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专业班主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业主、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业主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业主、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各专业施工单位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建筑产品质量的好坏与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施工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日益更新发展,施工中协调工作的牵涉面越来越广,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显突出,我们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从而得到最好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协调管理论文篇(4)

随着杭州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的确定,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国际通行规范和惯例接轨,把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进一步纳入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运行的轨道,使城市管理效率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以切实保护。在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杭州市于2001年9月正式开始了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试点,这是我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的新开端。

实行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这一新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是我市积极探索大都市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步骤。实行管理与执法分离,不仅有利于行政主管部门集中精力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消除重复执法和执法空白,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而且有利于建立城市管理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的工作和约束机制。但是,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来看,管理与执法相分离后,新的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仍需要我们不断的关注和总结。

一、正确认识(界定)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关系

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贯穿于城市管理的全过程,是城市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的目标一致,就是要把城市管理好。因此,管理与执法都必须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一切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有利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目标,通过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并切实发挥各自的作用,确保城市的健康发展,使杭州真正成为居住的天堂、旅游的天堂、求知的天堂、创业的天堂。

研究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管理与执法,首先要明确两者的内涵与关系。行政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对城市的发展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措施、行业标准;依据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进行各类社会经济行为的行政许可审批、核准、备案;培育市场、规范市场,把好市场准入关并加强监管;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服务。因此,行政管理是根据各行业的特性,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转,使法人和自然人在一定的范畴中合法经营、安全消费、正常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深层的、内在的要求。

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是:以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措施、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及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结果等为依据,通过对社会各经济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行为的检查,发现违法、违章行为并进行纠正和处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经济活动中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违法现象。对违法事件的发现以主动巡查、受理举报和与管理部门联合检查为主要途径。因此,行政执法所表现的通常是通过对城市表层的、显见的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制止、纠正和处罚,使其符合管理部门对城市管理设定的标准,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

根据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不同性质,我们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即: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在城市管理中所处的环节不同,行政管理是前置管理,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后置手段,应服从、服务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在城市管理中所针对的层次不同;行政管理是城市管理深层次的内在的要求,行政执法是表层的外象的要求。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在城市管理中的要求不同,行政执法讲究执法的证据、执法的程序和行政处罚的合理性,行政管理为使执法定性、裁量准确,在管理中应尽量明确详细。

值得指出的是,我市目前实行的行政管理与执法相分离的体制,其行政执法的形式是指相对集中部分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在我国城市管理领域拥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有公安、工商、税务、市政、市容、规划、绿化、环保等,这些部门对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对维护行政管理及正常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行政处罚实施过于分散,存在不少弊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可以减少一些弊端。为此,我市经国务院批准,相对集中了公安、工商、规划、卫生、环保、市政公用、市容环卫等7个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以解决行政机关因职能交叉而出现的多头处罚现象,从而加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并不是集中所有行政管理权,更不是集中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管理领域明确规定的特定处罚权。

加深对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理论认识,有助于我们避免在推行新的城市管理体制时的一些模糊认识。我市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分离实践已有半年,在我们的实践中无论是一些领导还是许多管理于执法人员,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为行政处罚权集中后行政执法可以代替行政管理。这显然违反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初衷。市政府169号令明确规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市政公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等七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这表明行政执法仅仅是行使行政处罚权,是不能代替行政管理的。二是认为集中行政处罚权仅仅是行使处罚的手续。使行政执法部门变成了处理违法案件的“法院”和判官。这里主要涉及的是行政管理应管到什么程度,行政执法从哪个环节开始的问题等。行政管理应管到什么程度,行政执法从哪个环节开始这其实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工作。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定有交叉。三是以为有了行政执法队伍就可以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对行政执法抱有过高的期望,忽视城市管理的主导因素,致使管理部门不管什么都把所有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统统推给行政执法部门。

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管理的面也很广。因此正确认识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界定管理和执法的职责和关系,能够促进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有计划的开展工作,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衔接协调机制

我市实施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时间不长,从实际效果看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成功,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市政市容管理的角度看,除了前述的认识问题外,当前市政市容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中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与执法之间联系沟通不够,相互尊重配合不够

管理部门有些行政审批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到执法部门。执法部门进行行政处罚、要求相对人补办手续交纳赔偿金的信息也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馈到管理部门。存在“以罚代批”和“该罚不罚”现象。如违法占道、挖掘,违法运输建筑渣土,执法部门实施了处罚后,未告知当事人到市政市容管理部门补办审批手续,也未将处罚情况及时反馈给市政设施管理部门,造成执法和管理脱节;管理部门发现违法行为应移交执法部门处罚的而不移送,以补收费用来了结此事等。

此外,在管理与执法人员之间还存在着不相互协作配合的情绪,有的部门对对方反映的情况敷衍了事,随意应付,甚至不尊重。

2·行政执法内容不全面,多侧重于面上的突击,存在空白点

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目前行政执法尚有不少地方没有介入。特别是不能及时消除非面上的违法现象,在燃气、供排水、公交等公用事业管理上的行政执法基本处于空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管理的力度。

3·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难以深入查处违法行为

对于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安全性较强的违法案件,由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熟,一方面难以查处,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行政管理部门,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缺少管理部门的参与和监督,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确定处罚额度,执法人员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造成执法合法不合理,甚至造成执法不严、不公、随意执法。

4·技术手段落后造成执法不力

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违法案件,需要借助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料和设备,执法部门缺少必要的鉴定手段,造成执法困难。如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是否按规定建设、配套节约用水设施,因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设备工艺的掌握较难,执法机构难以鉴定;再如各类地下管线结构与分布比较复杂,执法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这就对地下管线上的违章确认增加了难度。

5·缺乏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执法部门的以罚代管、管理部门发现违法事件不移交处罚,致使该补办审批手续的不补办,该受到处罚的不处罚的现象比较严重。对造成这些现象的人员尚没有较为严密的监督和严格的制约机制。

上述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相分离的时间不长,许多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执法经验尚不足,主观上管理与执法分离后,存在着部门之间的推诿现象。但最主要的还是相互联系与衔接不够。因此做好管理与执法的协调和衔接,不仅有利于综合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开展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后,我们在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衔接和协调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应该说还远远不够。为此,今后在进一步密切管理与执法的工作上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强城市管理与执法的综合协调

随着形势的发展,观念的深化,各类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特别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一家或两家职能部门来解决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管理与执法分离后更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为此,我市已成立城市管理协调小组。这个工作机构应尽快开展工作,重点做好下列工作:研究部署全市性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中长期城市管理规划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强化宏观控制和协调职能;对涉及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或全局性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并组织调研;对涉及政府多个主管部门的,意见难以统一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协调,一般性问题进行会议协调;对协调会议作出的决定和会议纪要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通报;对管理部门、执法部门在工作中出现渎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划定执法界限,形成廉洁、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新体制

虽说管理与执法的工作存在交叉,有的工作难以分清相互的职责。但从各自的性质要求入手,两者还是有明显的程序性分工。对这些分工应尽可能详尽的划分职责范围,防止出现新的执法交叉或真空现象。但是职责划分界定总是无止境的,关键是管理和执法双方要相互谅解、相互支持,从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宁可交叉覆盖,也不能留有空白。

3·正确使用行政处罚程序,确保民主、公开、有效的执法

实施集中行政处罚权,除了遵循行政处罚的基本程序外,还要正确适用决定程序,体现民主、公开、参与精神。要严格按执法程序执行,促进廉政建设,正确处理行政处罚程序违法现象。

4·建立行政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配合协作制度

信息对称和配合协作是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条件,目前许多管理和执法跟不上要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未能有效及时配合协作造成的,因此要特别重视信息交流和配合协作制度的建立。(1)利用杭州市投资项目集中办事中心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的信息传输渠道。(2)建立联系单制度和抄告制度。

行政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对需要对方配合衔接或告知对方的,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函告对方,并在规定期限内反馈结果。(3)建立热线电话。行政管理或行业管理部门在现场管理或执法时,如遇急需取证或鉴定的,可通过热线电话通知对方。当场处理后做好现场记录。(4)建立例会制度。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要通过例会及时解决管理与执法的不协调因素。

5·有计划地实行联合执法,建立巡查互补机制

在日常管理中,行政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应有计划地实行联合执法,建立巡查互补机制。执法部门以面上为主,管理部门以地下管线、设施结构及设施使用为重点,扬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对疑难案件和技术性、隐蔽性专业性强的行业必须实行经常性的联合执法,以便管理更加有效。

6·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市政市容设施产权单位四者之间的关系

市政市容设施产权单位要加强自己设施的保护,定期巡查,发现违法案件及时向行业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举报。行政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应实行“点对点”联络。正常情况下,行业管理部门接到举报或在巡查中发现违法案件,应先以书面形式告知行政管理部门,由行政管理部门以书面形式函告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处罚,如遇特殊情况,可直接要求行政执法部门处理。

三、加强和改进市政市容行政管理,积极适应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

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相分离,使行政管理部门有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加强管理中去。特别是市政市容管理部门,在我市的集中行政处罚权中占85%的处罚内容,其工作量更为巨大。因此,市政市容管理部门应根据我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市政市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1·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市政市容管理法规体系,加强法规宣传和贯彻工作

针对城市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城市市政市容管理法规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先后颁布了《杭州市城市燃气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等市政公用、市容环卫法规、规章,基本上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政公用法规体系。随着城市管理要求的提高,现有法规。规章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新的要求,需要加以修改,并要不断加强宣传,使广大市民能够了解有关法规内容和要求,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强化事后的长效管理

改革市政市容管理体制,根据市政府赋予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市政市容管理局的工作职责,按行业设置行政管理处室,加强对市政市容行业的行政审批、管理力度,规范行政行为。同时对局外行业管理机构实施改革,成立市政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卫三个监管中心,强化行业管理力度,强化审批后的长效管理。同时,要进一步修订各项管理标准,使管理有据可依,规范管理工作;实行定期复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培育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市场并做好规范工作。

3·加强市政公用、市容环卫设施巡查管理力度

配备一定的专业巡查人员。针对一些认定技术要求高,需要借助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料或设备,行政执法部门难以认定的事项,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配备专业巡查人员,并通过专业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大硬件投入,提高取证能力和可信度。另外,应充分发挥市政公用设施产权单位作用,产权单位应实行定期巡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法案件,如地下管线安全隔离间距内违章修建建(构)筑物、盗用城市公共供水等及时向行政执法部门举报。管理部门和产权单位巡查工作应以隐蔽性、专业性和结构性为重点,以地下管线、桥梁(包括高架道路、立交桥)、泵站及闸门等为主。

4·建立和完善内外监督、举报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要采用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外部监督上要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并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征求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对群众举报的不当审批须及时纠正。内部监督上要明确专门机构,完善监督制度,严格遵照执行。对于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审批过程中未依法行政,有故意或重大过夫的,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同时,公开举报电话,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网络,聘请义务监督员,对违法案件进行举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当事人觉得罚不如批,从而自觉办理审批手续。

协调管理论文篇(5)

本文作者:范煜昊冯桂平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国外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上都已经比较成熟,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都有一个具有独立性且高权威性的监管主体部门,负责统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联合执法过程中,既有利益一致的地方,又有利益相互冲突的地方。由此导致食品监管部门间既可能为了资源以及民意争夺而产生竞争,又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多部门分环节的监管体制设计以及食品链条的自然属性使得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具有典型的“团队生产”特征,要求各监管部门协调一致、有效合作,以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化对接。然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合作状况并不理想,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监管的执行力进行分析,并未深入探求监管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竞合关系的视角研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合作问题,探究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合作的影响因素,在因素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合作关系及合作机理研究。协调食品安全监管链中各下属部门的工作,这样奖惩主体就十分明确了。综合执法可以减少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因职能交叉而增加的行政成本,减少各执法部门的工作量,提高监管效率。例如,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多个独立组织共同分担,食品安全立法权在中央政府,而执法权主要在地方政府。另外,英国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是独立于任何政府部门之外的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监管和制定各种标准,每年向国会提交工作报告。食品标准局还设立了特别工作组,加强对食品链条各环节的监控。在地方一级,各郡、区设立与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相对应的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同时食品标准局监督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执法情况,并向地方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技术支持。职能部门精简高效,执法成本也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无疑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主要法律依据,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依据,也是规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行为的法律保障。除立法外还有司法监督保障体系。虽然“在现代民主制度中,司法体系独立于立法和行政以外,而我国目前司法体系(主要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行政体系,因此监督体系对于决定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外部性因素的强制性作用有限”。但是,理论上司法保障是真正具有强制力的保障因素。行政保障主要是通过人事管理约束力达到的,例如“引咎辞职”制度。食品安全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对于政府和民众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但政府是否通过监管以及通过什么样的监管来维护食品安全取决于多种因素。我们看到很多食品安全的违法事件的惩处都是缘于新闻媒体这个巨大的“权力部门”的曝光。正是新闻媒体的曝光,才引起社会的反响进而进行违法治理的。公共新闻媒体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桥梁,也发挥着其巨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给执法部门和违法生产销售有害食品的企业和个人施加社会舆论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保障性因素。另外,应当发挥普通民众在食品消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巨大作用,让普通公民积极参与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中,发挥广大民众的舆论监督,无疑能对食品安全监管成效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和各个社会公益团体日益发展,其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尤其是在社会公共危机的预防和治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表明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益性团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在维护百姓权益、关乎百姓生命健康发展方面,在涉及到打击违法和维护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是其他政治团体目前所不具有的特性。因此,理应重视第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其监管积极性作用。

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这种相互促进关系,可以达到最终的监管部门间的合作。首先,通过司法行政体系,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部门的权限进行监管分配,合并重复的职能部门,使监管所得利益在监管部门中能得以均衡分配;发挥民众及新闻媒体等各方的舆论监督作用,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合作进行有力敦促,促进监管部门的合作。其次,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监管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合作,才能达到本部门监管的成效。另外,对于监管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政府绩效考核部门在监管绩效考核时应给予对监管付出努力的监管部门进行“补贴”,以平衡监管的外部性。再次,通过司法行政体系,对权力寻租行为和利益集团现象进行打击和制裁,进而弱化监管部门在此方面的竞争,促进部门间的监管合作。比如,2011年5月29日辽宁省公安厅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省级公安机关中,第一个成立打击防范食品药品等领域犯罪专门机构的省份,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处罚起刑从“拘役”,提高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也向全国其它省市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依法打击食品犯罪,公安机关应该发挥其特有的威慑打击作用。司法机关也应效仿辽宁公安的做法,严厉打击参与制造、销售违法食品的企业部门和利益集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制裁,使违法食品生厂商丧失再次进入食品生产行业的能力;对涉及权力寻租及利益集团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严惩,列明食品安全监督渎职犯罪,将最高法定刑从7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0年等。这样就通过司法行政体系,对权力寻租和利益集团现象进行打击。

协调管理论文篇(6)

很多市政道路,就其各专业本身,如道路的规划、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项目的指挥者,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一、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项目经理、甲方,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

1.技术质量方面

现代交通设施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市政工程牵涉的有关单位及专业范围广,每一项道路工程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且每一条管线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管理方面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作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3.1技术协调:

熟悉设计图纸,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图纸会签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3.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当工作从图纸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在雅瑶中路工程中,通过对路基、路床、排水管基础、排水管吊装铺设、道路水稳层、混凝土路面等分部工序的质量检验评定,杜绝了质量隐患问题,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埋地管线与市政排水管的协调;周边建筑物与在建道路工程的协调;道路的使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施工工序、班组之间的协调等。

协调管理论文篇(7)

0 前言

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整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改革与创新,它的研发产品已经覆盖全球的各个行业,有效地推动了整个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这种新型的管理文化并不是很快地取代传统管理文化,需要研究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共同点,使它们实现有效地过渡与转换。

1 浅析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所呈现的特点

1.1 快速、高效的管理文化

使用计算机,首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长期以来,计算机技术进步的核心一直是围绕着处理速度在进行。现代计算机的处理速度,相对于我们普通业务而言,其速度已几近于忽略不计了。现在普通计算机业务的效率已经不是由计算机机器本身所决定,而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操作能力和业务流程的科学程度。追求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和业务流程的改善,就是在追求好的计算机文化。否则,对繁琐的业务流程墨守不变,操作仅停留于原始的地步,这就是在远离计算机文化了。

1.2 精确、严谨的管理文化

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是围绕着机器的文化,在正常状态下机器运转的过程不可能出错。如果错了,只可能是使操作者先前的参数错了,或者是编程错了,或者是操作错误。它要求操作者要有严密性。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者是在现代条件下从事现代的工作,特别要求的就是精确性。

1.3 创新、高端的管理文化

计算机俗称“电脑”,它不是一般的机器。正如人是动物,但不是一般的动物一样。只要软件适宜,操作思维正确,它就可以在纷繁的数据处理中,带来创新的东西。所以说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要求精确思维,但又不能机械思维,要勇于创新。而传统文化相形之下在创新上往往体现出一定的惰性。

2 解析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的冲突

2.1 与快速、高效管理文化相冲突

上文已述,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是快捷文化。当然,传统管理文化也不是不讲求快捷。它们的区别在于纯粹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追求的是不讲条件的快捷。因为快,才体现出计算机的必要性;保障计算计算机的快,才凸显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的必要性。而传统管理文化则是追求在协调矛盾条件下体现一定的在快捷方面的有限改进。现在,单位搞无纸化办公,在网上传阅文件。计算机管理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则是“并联式”做法。文递员将文件扫描入计算机办公系统,所有需要阅览此文的同志在同一时间都能收到此文。它的文化特点,就是追求快速、高效,将中间传递速度缩短为接近于零。但也有缺点,就是由于完全抹平层次性,造成上级干部可能由于上网不及时而阅文晚于下级干部,耽误了工作的行动落实。无人性化的快速、高效与人为地低效追求快捷在这里就产生了明显的冲突。

2.2 与计算机处理规则相冲突

信息管理文化要求是按照规则处理,在精确的问题上具有不妥协性,而传统文化往往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在输入端,在输出端,在中间程序端,都会因不同因素的产生,而要求有所改变,传统文化经常出现相对模糊的字眼。现在来举个例子,办文,计算机管理的做法关于拟稿、部门领导审批、相关部门会稿、办公室核稿、分管领导审批、最终领导签批、办公室编文号、付印等流程是固定的,流程中的关键点对应某个人也是固定的。优点是非常规范,且足不出户。缺点是,中间有一环人员暂时缺失,办文流程就会停滞不前。而传统管理的做法虽然流程与上述一致,但实际中,碰到某环节出现人员暂不在岗,多数情况都可以通过替代通融的方式予以解决。在这种时候,传统文化会责怪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的呆板,而计算机管理文化也会认为传统文化处理规则出现问题。

2.3 与创新、高端的管理文化相冲突

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效率取决于软件程序的优劣,取决于对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无论是软件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实际工作业务与计算机实现能力融合水平的提高,都会带来实际工作流程的改造、再造的要求与可能。而传统管理,虽然也讲求变革,但是由于工作程序、人员关系等等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决定它不可能像计算机管理那样多变与善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每一次变革、流程再造势必会带来传统管理思维的冲击,甚至会冲击一部分人的工作利益,因此常常会遭到强烈抵制。其负面结果,常常是计算机将原传统管理程序作一次次简单计算机模仿。

3 分析计算机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的协同

3.1 关于快速、高效的管理文化上协同

在快速、高效方面计算机信息管理要避免“欲速则不达”的窘境,就必须提高一下非技术范围的逻辑境界,要向传统管理文化吸取一些必要的因子。计算机表面上处理的是事,而根本的是为人做服务,因此就必须遵循人群中最基本的人文逻辑。还举上述机关传阅文的例子。为了避免前面所说的计算机“全并联”送文所造成的事故,又不致于完全按照传统“全串连”送文所造成的低效状况,可以在遵循文件传导梯次性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传统送文路径作部分改造,形成“串并联结合”的方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新路径可以是这样的,先在可能会给处室提出要求的几个厅领导中并联传阅,然后才在处领导中并联传阅,最后再在办事人员中并联传阅。这就体现了计算机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在追求快速、高效上的协同。

3.2 关于计算机处理规则上协同

电脑执行的所设定好的程序,它做事都要事先设定程序。长处就是规范不走样,缺点就是不会通融,不会随机而变。一旦任务条件发生改变,处于非常态,而电脑程序仍处于惯常态,反而会影响了效率的实现。还需要研究一下传统管理的通融做法,从中吸收合理因素。然后,归纳总结非常态的可能情况,以应急预案的方式编程储入系统,使各种通融做法也变得规范,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3.3 关于创新、高端管理文化上的协同

要协调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创新而带来的对传统管理思维的冲击、对部分人群工作利益的冲击,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可以选择。其一是,放弃传统管理思维中不适合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东西,主动配合计算机管理,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化与传统管理文化的融合;其二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放弃相对于传统管理出格的东西,使计算机信息管理始终作为传统管理的计算机拷贝,创新步调同步于或略慢于传统管理创新的步调。显然第二条路径是保守的,不符合效率原则的,削弱计算机效用的,也是不符合时展要求的。

4 结语

协调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改革尝试良性发展精干高效以人为本根深蒂固资源配置环境意识规模效益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辖的油田、炼油化工企业属于典型的独立工矿企业,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生产的特点所决定,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负担。炼油化工企业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生活区往往自成体系,石油企业由于油区分布广,居民区分散建设,没有城市依托,企业不得不建设自我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到2000年底,石化集团社会服务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0多亿元,从业人员20余万人。物业系统是社会服务部分的主要内容,拥有居住面积4300多万平方米,住宅总数超过66万套,各类物业公用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活动设施等超过4万个,资产原值超过20亿元。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达到近8万人。

1998年经国务院决策,石油和石化两大行业进行了重组,实现了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寻求更大发展,1999年开始,石化集团对内部业务和资产进行了重组。将核心业务中的优良资产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改制成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上市。占从业人员60%的非核心业务和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存续企业留在了母体,主要包括专业化施工、生产后勤辅助、多种经营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在过渡期,对存续企业实行关联交易、限额亏损、定额补贴的经营管理政策。社会服务部分的改革目标是将来与企业分离,在条件成熟时最终移交政府、回归社会。国家关于企业办社会的指导方针和企业体制的重大变化对物业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石油石化这样缺乏城市依托的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石化集团重组改革的进程,作为社会服务部分重要内容的物业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石化集团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企业办社会部分的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主营生产单位分离出来,组建了专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例如,在油田企业管理层设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分片设立若干社区管理中心(二级单位),下设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站,负责居民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的维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小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治安、环卫、绿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康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关联交易的原则物业公司形成了新的经营运行机制。物业管理公司做到了经费来源规范、成本明晰、费用开支透明。物业管理费支付结算实行业主(即主营单位)与服务方(即物业管理公司、站)共同签认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实行以满意率指标为主的综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定价是业主和委托服务方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服务价格确定的原则是;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定价的按照实际成本+合理利润定价,以上情况都不适用的通过双方协商定价。

物业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对独立工矿企业的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得到了主营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支持拥护,总体效果是好的。一是矿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更加安居乐业。二是矿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态,为居住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矿区城市化的进程。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部级、省级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物业管理工作是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过程中,通过居民的参与,有利于塑造他们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四是解放了主营单位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分离,主营单位彻底摆脱了生活后勤方面的后顾之忧,便于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同时,物业管理系统与主营单位在资产、资金、人员上做到了三个分清,明晰了成本,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生活后勤挤占生产成本问题。

石化集团虽然已经开始了物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型、福利型的运行模式。物业管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行政性补贴,个人支付的费用很少。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不足,尚未建立起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自立生存的良性发展的机制。由于职工的收入水平不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加之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的影响,在矿区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物业管理公司自立生存的服务市场。从物业管理队伍本身看,也存在着总体素质不强、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行业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物业管理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独立工矿企业推行物业管理,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呼映职工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促进矿区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举措。推行物业管理的目的,是向业主提供有效且经济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挥物业的使用价值和最大效用,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宁静、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物业管理活动既是物业公司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报偿的企业经营行为,同时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物业管理工作,把物业管理与建设文明矿区,塑造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创造温馨、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健康轨道发展。

根据独立工矿企业的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和物业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价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独立工矿企业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分步运作,努力促进物业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服务性质由职工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费来源以单位支付为主向居户支付为主转变,服务方式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实现物业管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将企业内部的生活服务系统与生产经营系统相分离,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按事业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运作,通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提高服务质量。第二步,实行模拟企业法人运作。物业管理公司经济上独立核算,经费来源以产权单位支付为主、个人缴纳为辅,实行经费补贴、模拟法人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第三步,实行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础上,物业管理费用暗补改明补,进入个人工资总额,由个人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在居民收入、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物业服务市场比较发育,服务价格到位,物业公司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自立生存,自我发展。

三、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模式探讨

石化集团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物业管理已经迈入了第二步,预计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服务市场发展发育过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采取以下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1.走“建管一体化”之路,形成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对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建设、销售到售后管理,实行一体化运作是许多开发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过良好管理和优质服务创造开发商信誉和品牌、以提升物业价值、进而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在独立工矿企业取消实物性分房、实行货币化分配之后,住宅建设必须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运作,这必然面临房屋销售的问题。借鉴城市开发商的做法,将商品房开发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建管一体化模式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之初的必经之路。

2.走“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之路,广开财源。服务市场不发育、物业管理收入来源不足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策略。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开展多元经营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发展居住小区的社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独立工矿区因远离城市,许多社区服务项目无法依托城市供给,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庭装饰服务、房屋出租等内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3.走精干高效之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社会化。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务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物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在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形势下,物业管理如果不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难以生存。因此,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管理手段,走社会化服务、精干高效管理之路,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4.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然选择。像石油企业这样的独立工矿区,居住区分散、规模相对偏小,物业管理机构往往按居住区设置,造成物业管理资源分散,成本偏高,形不成规模效益。随着服务市场的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通过兼并、重组,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是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生存之道。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独立工矿企业必须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对物业管理机构有计划的进行合并重组,以发挥规模效益。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从生产一线分离出来的老弱病残和闲散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必须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优良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

新世纪里,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总而言之,物业管理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

2、王芳华,现代企业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86-102

协调管理论文篇(9)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我国就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中国梦的一个先决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在会计工作中就体现为和谐的会计内外关系,即内部人际关系与外部环境关系。会计工作是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据特殊地位。如何构建和谐的环境关系与人际关系,提高会计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会计工作者的会计梦,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环节。

一、协调会计内外关系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

会计是一个拥有上千万人的的庞大职业群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会计职业既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核算系统,又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社会管理系统,肩负着国民经济核算,社会资源配置,税收上缴等重任,是履行会计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会计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如何恰当有效的处理其工作中的内外关系是会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心理失衡导致在工作内外关系的处理上失调,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事实上,社会往往更多关注于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从业者的资格证书、职务、职称和报酬等方面,却忽视了会计工作者深层的心理问题,内在表现为会计内外关系的协调。而会计工作要想取得突破,后者则是重中之重。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从其深度来看,浅层次要求工作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深层次则要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外部大环境相适应;从横向的角度看,既要与内部工作人员搞好关系,还要与外部联系单位协调一致;从纵向的层次看,对上要处理好与各级领导的关系,对下要协调好与往来同事的关系;从对象范围来看,不仅要跟钱打交道,更要注重与人的来往,既要对过去事项负责,又要对未来环境预测,同时保持与时俱进。除此外,最重要的还有要处理好会计工作同自身的关系,避免心理失衡酿成恶果。这些都需要会计工作者拥有健全的职业心理,灵活掌握处理会计工作关系的技巧。总之,会计人员只有把握好处理内外关系的艺术,才能在工作中降低阻碍增加活力,减少失误提高效益,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协调内部人际关系

会计人员的内部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与领导、同事、往来相关人员的人际关系。会计人员想要在工作中提高效率,获得认可,进而取得成就,协调好内部人际关系是其重要前提。会计工作并不是孤立开展的,需要各层次人员的支持与协助才行。传统的封闭性会计往往忽视人际关系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致使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同时给会计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影响工作效率。会计人际关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掌握会计人际关系协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提升素质修养和管理水平。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得熟练掌握管理技能,正确合理的驾驭协调各方面关系,如此才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获得相关人员的支持肯定,增大工作的满意度。这一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以便建立和谐的会计人际关系。其次要与他人加强交流沟通,及时的交换意见发现问题。沟通是协调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方法,不仅能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也能增进与其他相关单位人员彼此间的理解,使意见得到充分交流,避免冲突矛盾的发生。最后还要建立高效的会计组织机构,推行全面的参与式管理。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决定会计人际关系的内部环境因素。会计机构岗位健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会计人员素质优良,共同参与管理,时刻以主人翁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畅通,并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同工作,如此才能构建出和谐的会计人际关系,实现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朝会计梦,中国梦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协调外部环境关系

协调会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要求会计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相适应。 会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中国梦的驱动下,会计工作者不应固步自封,而应兼收并蓄,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虽然,中国曾经拥有“结绳记事”、“四柱清册”和“龙门账”等等的辉煌,但是现代社会,我们回避不了卢卡·帕乔利的复式记账法,也无法规避西方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因此我们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会计就是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我们需要主动地掌握并与时俱进。

协调管理论文篇(10)

随着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的专业性越来越高,对施工和安装活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不同的专业岗位既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岗位职责和空间位置,又要与其他专业岗位形成协调配合的关系。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要求,如果一些交叉性部位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一些工作上的矛盾和冲突。每个建筑项目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是同一施工工序,但施工内容不同,这就增加了技术操作的难度。此外,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人员需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的技术技能,这些都是施工协调性管理困难的因素。

1.2施工管理方面的问题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多数项目都由分包商来完成,有时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多个分包商来共同完成,发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会通过签订协议来约束分包单位的职责范围,但受利益的驱动,分包单位会逃避一些规定不明确的职责,再加上多个分包商之间协调关系的复杂性,工序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遗漏。另外,施工企业缺少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领导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足也会给管理协调工作带来困难。

1.3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很多施工项目中,不同的施工单位、不同的作业工程之间需要进行交叉作业。各个单位虽然都有自己的协调员,但项目整体没有统一的协调专员,往往由项目经理兼职担任,但项目经理平日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到这些协调管理问题,直至问题发生后才会去处理。

1.4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在施工项目中,一些工序要靠大家共同来完成,但不同施工单位、不同部门的员工只服从各自的上级管理体系,施工活动中无法协调各个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导致工程中的协调机制不畅通。

2改善协调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2.1提高施工协调管理意识

一个工程项目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分别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各个单位都要本着对业主和使用者负责的态度,明确认识自己在整个项目施工活动中的角色,认真履行合同中的职责,发挥好在整个协调关系管理中的作用。施工技术负责人应该意识到协调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协调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加强协调管理有利于提高整个施工管理水平,构建科学的施工管理模式,通过对一些关键的施工工序加强管理,从管理、技术和人事方面完善管理制度,构建以责任制为导向的科学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每个专业都是为项目整体服务的。只有做好局部工作,工程项目整体才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协调、管理不当,会对工程造成难以挽救的损失。施工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提高协调、管理意识,组织安排好各个分包商之间的任务和进度,并及时与分包商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合同中详细规范各个施工单位的职责。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施工管理层、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专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形成以大局为重的工作作风和对本职岗位认真负责的态度。

2.2加强管理及组织协调

为了提高协调管理水平,应该建立和完善协调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各个专业之间的合作和配合,应由建设方、施工方为主,构建统一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指挥。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应该熟悉各专业的施工特点、施工工序和设计要求等,这样才能统筹兼顾,分配和管理好各个施工队伍,将每个施工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此外,还要建立责任追溯制,建立起上至管理层下至基础员工的责任制,并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和奖罚制度。要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保证每个员工都能形成协调管理意识。为了提高组织协调管理水平,应该建立协调管理定期会议制度,由建设方和施工方领导参加,主要目的是解决施工活动中协调方面的问题。在对复杂的部位、关键的工序进行施工之前,要组织技术领导开专门协调会议,并形成一个指导性方案或文件,将不同专业队伍的责任、施工顺序等都进行明确规定。当施工协调中发现问题时,应该及时总结,并在下次会议上分享经验,提高各专业队伍的专业素质。

2.3加强技术协调管理

设计图纸对协调管理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图纸会签需要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图纸会审环节应该重视专业协调管理工作,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施工后发现新问题。做好技术交底,可以减少施工方信息的不对称,从而能够充分理解设计方案的意图,掌握施工中的每个环节,减少协调管理问题。

协调管理论文篇(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负担,相反,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一、财务管理且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矛盾与一致性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的矛盾

每当提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反对者最大的理由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企业经济负担的加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但是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就不可避免地要以一定的经济利润为代价。如果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必然会导致企业的亏损,甚至于导致企业破产论文。

(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相契合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并不会排斥企业追求正当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很多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甚至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收益。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给企业经营上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方面的。从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但是从企业长期的发展来看,积极的一面是远远大于消极一面的。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展现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虽然消耗了部分经济利益,但是企业的行为向社会展现了其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正是因为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才会被员工所认同,产品才能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企业也才会被社会所认可。企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能够创造一个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广告效应

在企业的营销管理过程中,为产品做广告宣传是扩大销售的必要手段,广告费用也成为了企业经营中一笔较大的支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往往以企业的名义直接出资承担社会公益事业,如教育、扶贫、慈善事业等等。这样企业在广泛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扩大了企业的声誉。而企业的这种公益行为,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社会的认可,赢得更高的评价,获得比单纯的媒体广告宣传更高的效益。

(三)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1.法律强制下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公司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

2.市场经济体系下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主要取决于市场上的自由竞争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要想从竞争中获得利益,不仅仅依靠于企业自身的产品服务,还需要得到消费者、社会的认可。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最终必然会被社会,被消费者所遗弃,难以持续经营。而企业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虽然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赢得了社会,赢得了消费者.增加了企业的声誉,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及原因

(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企业奉公守法是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够生存的底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依法经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维护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企业为了赚钱,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利用免检制度做出的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重大责任事件,这起事件反映出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这也是其存在的基础和动力,但企业唯利是图,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三鹿集团认为产品的质量问题不大容易被发现,存在一种侥幸心理,放松了对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只注意到了企业的利润。

(三)企业推脱责任,逃避责任

一个长期奉公守法,服务于社会,以消费者为中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些企业在产品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公众看到的不是一个积极承担责任的企业,而是想尽办法推脱责任的企业。企业一味地推脱责任,最终只能导致公众对企业丧失信心,损害企业努力经营的社会形象。

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使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

(一)相关部分法律法规的完善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支付现实成本,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从战略角度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初级阶段。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应合理使用国际通用并符合本国国情的法规规章,以作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刚性约束准则。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目前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具体的质量标准近3000个,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法规和标准的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交叉冲突,同时又不全面,使得法律中存在漏洞,这些漏洞给了违法企业可乘之机,削减了法律的惩处力度。

(二)加强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培养“企业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