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4:28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1)

与上海市闵行区闵行中学的共建项目开展于20xx年10月份,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学校各界的积极好评。本项目主要包括对高三紧张应考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人生规划指导,报考指导。借鉴自身经历,向更多高三学子传授备考经验等。时至今年,我们将在今年10份继续"牵手闵行,心系交大",以指引更多优秀的同学加入到交大人信安人的行伍之中。

与此同时,我们将在借鉴往年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扩大范围至整个闵行区,并展开与学院学习部协作的机制,共同开展实施共建项目。

届时,我们将在基础学年招募相关志愿者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期待你的加盟!

2。"团改金"项目培训指导

"团改金"全称是团组织生活改革基金,是交大一个极具特色的学生活动,做为每个交大的学生都有必要参加。主要是为了提供大家一个课外社会实践的平台,促进提高大家的能力。现在也有许多其他的高校采纳)了我们的做法,可见它的效果。而且,优秀的团改金活动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来鼓励大家继续将这个活动做下去。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对大一各个班级的团支书同学进行培训,以使得各个班级能顺利的开展团改金活动,并提高支部的凝聚力。

欢迎大家前来学院组织部咨询相关事宜。

3。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团员,按时交纳团费,积极完成团组织的下达的指令和任务,切实履行团员的职责。

本学期,我们将配合校团委按时完成团费上缴和团员统计工作,切实履行团组织工作职能。

我们感谢你的配合和理解!

二。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首先,感谢过去一年为我们工作创造良好环境的老干部们———陈欣蔚,苏浩,李鹏杰。

(但凡组织部的干事,日后找此三人,自报家门,必衣食无忧!)

1。破冰

我们将在学生会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招新工作,吸纳更多的优秀同学成为我部干事。并将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内容包括:

A。与名师对话:邀请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学长,老师进行工作交流和指导。

B。破冰:在招募完成后,立即进行团队组建和破冰活动,我们将突破以往的形式,实施新的部门工作形式。以工作小组和工作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攻关,以提高效率和责任制。同时,我们也希望组织各个班级的班长以及团支书进行相应的培训,以鼓励大家在日后工作中积极的配合和协作!

C。交换生:我们将定期与其他部门进行干事交换项目,以锻炼更多的人才。

2。UTJS项目

UTJS即是体验式培训项目的简称,我们将在大一年级开展相关培训,以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我们将邀请我院资深培训导师,院团委书记朱春玲老师为我们新生进行指导培训工作。

3。过度和转折

加强与学生会其他的共建工作。包括:与学习部,外联部高三备考指导项目;与宣传部博客网络宣传项目;与文体部支部风采大赛;与人力资源部团员档案共建项目;

我们在本学期也将相继出台相关的部门工作规章制度,干事工作评比制度,团支部评比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完善我部的建设和过度。

定期指定工作计划。设置团委(组织部)工作信箱,及时反馈学生建议和意见。

4。团支部风采大赛

我们将借鉴其他相关学院的经验,开展团支部风采大赛活动,以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

5。党团和谐

为向我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将联合学院的党支部进行相关的协作共建工作,主要包括:优秀党员与学院团员面对面活动;支部积极分子培文档频道训;党建对外实践交流活动等。

6。我的地盘

支部活动丰富多彩,结合时政,每月制定一支部活动主题,在相关主题基础上完成活动。

例如,9月份支部活动主题是"选择交大,惟我信安"(仅供参考)

7。对口帮建

开展不同年级的对口班级的扶持共建工作,使更多低年的支部得到相应高年级支部学长的帮助和指导。希望班长和团支书予以配合。

8。生日快乐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2)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新晨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3)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WwW.133229.CoM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4)

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组织方面的贡献;二是对组织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身的贡献。

1 对组织方面的贡献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它实际上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在资源保障与配置上——人力资源供需(包括数量与质量)方面的分解,是为了确保组织的实现而制定的一种辅规划,它与组织的其他方面的规划,如组织的营销、生产规划、财务规划、技术规划、资源规划等,共同构成组织目标的支撑体系。

另外由于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的战略目标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因此组织对资源的需求——人力资源需求也随之而变化,这种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的失街。人力资源规划的另一作用就是要根据组织目标的变化和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预测人力资源的供需,采取必要的确保措施,平衡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得组织的战略目标更加完善,使得组织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组织因而更富有竞争力。

总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使企业保持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保持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人力资源优势,增强竞争实力。

2 对组织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身的贡献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身的业务基础。人力资源规划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对组织的现有能力进行分析,对员工预期达到的能力与要求进行估计与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业务计划将为工作分析提供依据。

组织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与员工现有的工作能力的分析,决定人员配置的数量与质量,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作出必要的修正,然后组织根据人力资源的供需计划和人员配置的结果(即剩余人员或短缺人员的数量)来决定招聘与解雇员工的数量,因此人力资源供需计划是员工配置的基础。

人力资源规划对员工的培训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对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要求,组织上可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来决定对员工培训的范围(参加人数)与内容,决定培训的投资额度,达到以最小的人力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的目的。与此同时,对员工的培训使得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得到提高,这又会对人力资源的供给产生影响。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培训是相互作用的。

员工则可通过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看到组织未来对各个层次上的人力资源需求,可参照组织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因此,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促使企业将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与员工的发展和需要互相匹配,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时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即总体现划与各项业务计划。人力资源总体现划是有关计划期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及总预算的安排。

人力资源业务计划包括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提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这些业务计划是总体规划的展开和具体化,是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组织内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按其应用用途及时间幅度而言,可分为战略性的长期规划(5年或5年以亡),策略性的中期规划(2—5年)和作业性的短期计划(1—2年),它们与组织的其他规划相互协调联系,既受制于其他规划,又为其他规划服务。

在战略规划层次,人力资源规划涉及:组织外部因素分析,预计未来组织总需求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估计远期的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数量,调整人力资源规划。重点在分析问题。在经营计划(战术上的策略规划)的层次上,人力资源规划涉及对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量的预测。并根据人力资源的方针政策,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作业计划则涉及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实务,要求任务具体明确,措施落实。

人力资源规划期限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一般来说要与企业总体规模相一致。主要取决于企业环境的确定性、稳定性以及对人力素质的要求。通常,经营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或人力素质要求低,随时可以从劳动力市场上补充时,可以以短期规划为主;相反,若经营环境相对确定和稳定,而对人力素质要求较高,补充比较困难,就应当制订中长期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分析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调查研究以取得人力资源规划所需的信息资料,并为后续阶段作实务方法和工具的准备。收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影响很大。

调查不仅要了解现状,更要认清战略目标方向和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不仅要了解表现情况.更要认清潜力与问题。对于外在人力资源供需的调查分析.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市场供给与需要的现状,教育培训政策与教育工作,劳动力择业心理与整个外在劳动力市场的有关因素与影响因素.均需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对于内在人力资源供需与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通常是人力资源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

2、预测阶段

本阶段是人力资源规划中较具技术性的关键部分。主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的内外条件选择预测技术,然后对人力供求的结构和数量进行预测。

在所搜集的人力资源信息的基础上,预测采用主观经验判断和各种统计方法及预测模型,并与所实施或假定的人事政策相关,它对组织的管理风格与传统往往会发生重大影响。预测工作可靠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以便比较分析不同的人事政策的影响结果。预测的目的是得出计划期各类人力资源的余缺情况,即得到“净需求”的数据。

3、制定规划阶段

本阶段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总规划,根据总规划制定各项具体的业务计划以及相应的人事政策,以便各部门贯彻执行。各项业务计划相互关联,在规划时要全面考虑,不能分散地作个别单一的计划。这一阶段是人力资源规划中比较具体细致的工作阶段。

4、规划实施、评估与反馈阶段

本阶段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最后一个阶段。组织将人力资源的总规划与各项业务计划付诸实施,并根据实施的结果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并及时将评估的结果反馈,修正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长久持续的动态工作过程,它具有滚动的性质。由于组织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组织战略目标的不断变化,也使得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变更,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应当滚动地实施,不断修正短期计划方案。

参考文献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5)

职业生涯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内容,促进传统的以工作或职位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向体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本身包含了相对独特的内容,对其它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具有人本主义管理的哲学的指导意义。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相关概念

职业生涯是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概念。所谓职业生涯,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人一生中在就

业领域从事各种职业工作或职位工作的经历。职业生涯管理涉及职业生涯计划、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职业生涯管理本身等。

职业生涯计划分为个人导向和组织导向两种情况。这里主要涉及的组织导向的生涯计划,也称有组织的生涯计划,即指有组织参与的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它是居于工作者和组织两方面需要、由组织与作为成员的工作者共同制定工作者个人发展计划的华东。职业生涯计划主体是组织与工作者双方,主要内容是工作者个人的职业选择、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工作者个人的这种职业发展计划既是工作者个人(及家庭)的需要,也是组织的需要,因而,职业生涯计划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职业生涯计划的实施便是工作者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是工作者个人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即通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个人人生目标或理想。由于组织导向的职业生涯计划力保工作者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协调,因此,当个人目标得以实现时,个人对组织也就做出了贡献,所有组织成员在实现其各不相同的个人目标的过程中,组织也在不断地实现其自身的目标。

组织导向的职业生涯计划和职业生涯发展中都有组织的参与,组织帮助工作者制定其生涯计划和帮助其实现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便是职业生涯管理。因此,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从组织出发的生涯计划和生涯发展。组织在职业生涯管理中应该确立两点基本认识。一是在组织与其成员的关系定位上,组织与成员是平等的利益主体,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可以找到结合点,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在对工作者的人性假设上,工作者是自我实现的人,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即使对于那些不是自我实现的人,组织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加以改造,使组织的工作者成为自我实现的人。需要指出的是,在组织导入职业生涯管理的初期阶段,往往人性状况的整体情况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组织只能对其中一部分人适用此人性假设,并在该部分人群中导入生涯管理。

二、职业生涯管理中的角色扮演

组织导向的职业生涯管理中实际上有三个主体,即员工、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职业生涯管理者。员工、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的实施。在职业生涯管理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三者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

概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政策制定者、共性活动组织者、最后咨询者、协调者和监督检查等角色;部门负责人扮演着政策执行者、部门活动组织者、直接咨询者等角色,在职业生涯管理的导入期,部门负责人主要是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导入安排,在职业生涯管理的正常运行阶段,部门负责人则应成为本部门员工生涯管理的主体;员工在生涯管理中主要扮演的角色包括生涯管理主体之一、生涯管理客体、最终负责人等。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三个主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职业生涯管理中主动性和重要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美国的组织更强调员工个人的作用和参与生涯开发的自愿性;新加坡则更强调组织驱动,员工一般习惯于让他们的雇主来负责他们的前程。

三、职业生涯管理对组织的作用

尽管职业生涯管理直接以员工为对象,因而对促进员工个人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但越来越多的组织导入职业生涯管理,这说明了职业生涯管理对组织发展同样产生积极作用。相对于历史上出现过的管理模式,职业生涯管理虽然表现出强烈的利他主义色彩,人本主意倾向更加鲜明——促进员工的发展,但同时也助于组织功利主义目标的实现,事实上,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实现基于员工发展的组织发展。

职业生涯管理对组织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于以下若干方面:

第一,成为长寿组织的有力保证。成为长寿组织是每一个组织的共同理想,但事实上却只有少数组织能够做到。长寿组织之所以长寿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发展过程中都拥有一直稳定的、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员工队伍。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增加员工的稳定性,开发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二,保持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合理性。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员工人尽其才和组织提高绩效的前提条件。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可以有计划地动态配置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动态合理性。

第三,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竞争力。由于经济全球化、产品更新加快、买方市场的形成等原因的影响,组织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这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组织既要增强员工单兵作战的能力,又要增强整体作战的能力,才能面对机遇和挑战。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合理配置,系统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对员工进行高层次的激励,必然大大提高员工单兵作战的能力,同时也将提高组织整体竞争力。

第四,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职业生涯管理作为一种以事前管理为主、辅以过程管理和事后管理的管理模式,相对于过程管理为主和事后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成本可明显降低,这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员工在为自己做事,从而降低了组织的成本。

第五,增加组织的管理成本。职业生涯管理使每一员工在为“自己”做事,因而大大提高员工的有效产出(最大限度地避免磨洋工和负产出);同时,职业生涯管理把员工利益与组织利益有机结合,因此,员工的产出就是对组织的贡献。不仅如此,职业生涯管理使得员工更具有职位与职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的主动性和协调能力,增强了对上级的负责精神,因而能够大大提高整体的有效产出。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6)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建筑行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其不可避免地也要遇到同样的境地。纵览如今这一行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它主要存在这样几个常见问题:一是在开工以前的环节,明显缺乏施工组织设计的意识和实践;二是是否是专业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三是施工组织设计水平总体偏低,还不能满足这一行业发展的需要;四是重技术轻经济,使施工组织设计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解决,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整个行业经济的崩溃,也会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这样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缺乏认识,对该问题引不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组织管理水平落后,;三是员工的专业水平不高,而且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再教育。

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是一项非常科学的工程。在编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有许多,每一项原则都有着极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切实地遵守和履行。具体而言,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有这样几项内容: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大政方针,这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条件;第二,要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利用先进的技术监测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成本等,这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第三,要坚持“预防为止、防治结合”以及“安全第一”,以工程人员的生命健康为一切编制活动的行为准则。

3.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

3.1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1)在进行编制工作前,相关人员要事先对施工的相关问题,如工程规模、内容要求、技术重点和难点等等,都要进行详细地了解。而且要对相关内容做好笔录,为后面的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除了理论方面的准备工作外,现场勘验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现场勘验,既有助于我们掌握更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又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施工的相关信息。

(3)工程施工一般是以招标方式进行的,招标单位负责具体的施工。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与施工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准备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反映给施工单位。

3.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1)依据编制前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依据施工图纸和资料,对各个项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找出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最终作出具体的施工部署。

(2)依据有关部门核算出的主要分项工程工作量清单套用定额进行测算,并且依据工期要求拟定施工计划,如劳动力计划、施工材料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

(3)除了施工计划外,还要做好落实项目员工的工作,如项目经理部,对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地编制。

(4)设计好施工平面布置图。

3.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求

3.3.1针对性

(1)根据相关的资料文件,科学地编制工程概况,使施工单位能够准确地把握工程信息,便于其有针对性开展施工。

(2)与工程概况相类似,施工部署也是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详细地划分工程的区段、工作量、顺序、工期等信息,提高施工效率。

(3)施工单位作出一定的承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会督促他们认真地完成每一项施工任务,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当然,这种承诺不是盲目地,而是基于一定的现实状况,并且伴随着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4)相关单位或个人要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出合理的施工内容、顺序和人员安排等内容,为具体的施工行为提供客观依据。

(5)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具备项目经理部主要成员以及项目经理自身的工程履历和资质证明文件。

3.3.2可行性

(1)在施工项目部的人员的组成问题上,我们应当注意两点。一是安排人员时要全面,既要防止出现人员的缺口,又要防止出现人员的冗余,避免管理秩序的混乱。二是要分工明确,避免出现没人管或多人管的问题。

(2)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实际环境,制定各项保证措施,以做到未雨绸缪,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实施的可行性。

(3)施工所需的各种计划要齐全到位。

(4)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环保文明施工保障等重要部分,从管理体系到具体管理措施应编制全面。

(5)根据施工项目编制分项工程所需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

3.3.3科学性编制工程施工劳动力计划、施工机具计划、材料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是一项科学性很强,要求相当严谨的工作

这些计划应以该项目分项工程工作量为基础,用定额进行测算拟定,计划的编制目标应达到节能降耗和高效。

(1)编制施工进度计划:A 施工进度计划安排主要依据:主要分部分项工作量和用劳动定额测算的结果、施工区段划分及施工顺序的编排、现场施工条件的制约、和外加工的成品、半成品情况、交叉、平行施工流程控制等情况编制。B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还应考虑:各分项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进程之间的互相搭接,互相影响及层次关系,以尽量缩短工期为原则。C 检查调整施工进度计划:工期是否符合要求,劳动力、机械使用是否均衡,材料供应是否符合要求。

(2)编制施工材料计划:要有施工材料需要的总量计划,施工材料进场计划(时间表)。

(3)编制劳动力计划:应有劳动力投入总计划及劳动力投入动态图,进场时间表。劳动力投入动态图应与施工进度计划相对应。

(4)在当前及今后环保要求日益增加的形式下,各种施工材料的检验标准,在建筑施工中都至关重要,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应作为重要内容。

3.4先进性

(1)施工组织设计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施工管理上,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应在施工管理部分,重点的叙述从公司到施工项目的先进管理模式。

(2)招标要求或施工图纸中提出的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或项目施工中涉及的高科技,需要进行技术攻关的项目,必须编制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流程。

4.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现场组织施工的纲领性文件。整个施工现场布置部署,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安排,材料组织,环境保护,施工方法的确定,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等等,都需要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指导。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发挥了一种总揽全局的作用,它的设计成败直接决定了整个施工效果的好坏。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不管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失败的结局。因此,在编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首先综合考虑施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从而最终确定施工顺序、方法、步骤等各项具体内容;最后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将施工前、中、后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做大事。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道路建筑工程作为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其施工组织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的流程,从施工的全局出发,拟定工程施工方案、程序,施工流向,施工方法、顺序,劳动组织,技术措施,结合施工进度、道路运输、材料供应、水电能源保证和场地利用等具体条件对现场设施布置和建设做出规划,以便应付施工中的各种变化和需求,使施工时时处于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下,从而消除隐患取得更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组织设计是统筹全局,指导、规划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组织、技术、经济文件,工程施工的所有活动(招、投标,申报许可证和施工进行)都必须具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

1、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案

由于施工项目的规模和具体情形的不同,结合射击阶段编制的广度和具体作用的不同,一般讲施工组织设计分为三部分: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对于总的建设项目,首先是编制作为整个工程的建设施工指导文件,即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总设计书,总设计书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的概况,包括工程自身状况和为满足招标文件中的质量、工期等特殊所采取措施;2)投入的主要施工力量,使对工程的总体配置有清晰地了解;3)工程施工部署情况;4)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性可靠形的切实有效措施;6)施工的进度计划表,确保工程的按时竣工;7)施工总平面图,应可以根据布局估算出临时设备用量和费用;8)实施的准备工作,包含技术、设备、现场等。总设计书完成后,根据总设计书划分单位工程并编制对应的施工组织设计书,对于与需要的可以继续编制分部、分项目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用来指导具体的施工过程,其中总设计书中的内容可以在分单位计划书中做出详细表述和扩充,以贴合实际需要。

2、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

为满足现场施工项目的需要,应该针对工程的施工特性,编制满足实际操作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包含以下几条内容:

2.1 施工部署

施工部署应该对重要组织问题和技术问题做出规划和决策。1)根据工程规模确定组织结构的规模包含项目经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提倡矩阵制组织。职能机构设置应突出施工、质量、技术、安全等与现场工作直接相关的机构,然后根据部门职责分配职能人员;2)质量、成本、安全、进度和文明施工控制目标的规划和决策。在已经签订的施工合同的基础上,做出积极决策,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施工的效率。

2.2 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的具体方法和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施工顺序的确定,施工工段的划分,新技术、新材料等新方法的使用,合理对试验进行安排等等。

2.3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目的是实现对目标的控制,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有效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具体措施:1)质量保证的措施;2)安全防护的措施;3)控制施工进度保障工期的措施;4)环境污染防护措施;5)文明施工措施;6)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效果显著、潜力大、辐射面广,所以应该把施工的重点投入其中。

2.4 施工进度设计

施工进度计划应该利用流水作业和网络计划的方法,对施工过程的开始、结束时间不同施工顺序的搭接关系作出综合安排,从而满足合同的工期要求。

2.5 施工平面图

施工平面图应该以文明施工、厉行节约为宗旨来合理的利用施工用地,从而节约临时设施和现场运输费用,提高施工效率。

2.6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计算,将业务量和完成时间明确划分给相关责任人,对相关联的单位关系进行处理和安排。

2.7 经济技术指标

经济技术指标是为了评价施工组织设计的质量。

三、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未全面规范

应该做到管理的规范化,体现出管理过程的系统性、管理内容的合理性和全面性,管理功能的有秩序性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现场施工项目存在许多风险,传统的组织设计没有对风险进行识别作出对策一旦出现问题,施工组织设计就变成一纸空文,同时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工作也没有做好规划。

3.2施工组织设计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

现在施工企业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企业法人同时就是项目法人,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全权人就是施工项目的经理。所以经理需要在施工前与施工企业法人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界定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中应达到的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的目标,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项目经理需要具有对应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从而可以对施工组织、总包与分包和资源供应进行统筹规划,做出施工部署措施,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关注现场施工。

3.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人员的管理理论知识缺乏、内容单一、落后

我国目前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员,大部分只学习了工程管理专业,对于其他专业比如线性规划、系统工程、预测技术等不了解,从而在做出组织设计时往往出现理论和现实脱节的问题,使得设计书不能带来真正的指导作用。

四、施工组织设计的改进措施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的重视程度,将施工组织设计由纯技术文件转化为技术管理、技术支持文件。充分利用好人的因素,提高设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全方位技术管理综合型人才。不断促进施工组织设计的创新,使其不单单只是为了投标而吸引人眼球,应该编制成一份集技术、管理、经济和合同为一体的项目管理规划文件合同实际执行的技术指导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应该向项目规划类发展,对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实现计划目标的高效实现。

结语:道路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作与现场的施工作业息息相关,施工过程中内部工作与外部联系关系复杂,所以设计者应该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从而使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崔光维.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问题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9): 32-32.

[2] 秦治云.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问题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6..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8)

一、引言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从工程施工全局出发,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设计图纸,按照工程项目的客观规律及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统筹考虑施工活动中人工、材料、机械、资金和施工方法等五大要素,对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和相应的资源消耗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为施工生产活动的连续性、协调性、均衡性和经济性提供最优方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它起着指导施工准备工作,全面布置施工活动、控制施工进度、进行劳动力和机械调配的作用,同时对施工活动内容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与外部联系,确保正常施工秩序起着有效的协调作用。

多年来,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规模日益庞大,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施工技术也更加先进和复杂,以及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建设工程的有关法律、法规日益建立,特别是我国在建设工程管理中已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工程质量监督制和工程合同管理制,传统的公路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制度并没有系统地上升到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认识,还存在着诸多违背现代管理科学原理的弊端,需要改革才能适应这种变革,这已是势在必行了。

二、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未全面规范

施工组织设计按其建设阶段可分为:设计阶段编制的施工组织计划,实施准备阶段投标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中标后实施阶段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三种。

目前,根据我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和《交通部1999年版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的通知》这两个规章来看,公路工程项目仅对设计阶段和实施准备阶段投标前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在设计阶段

重点在施工方案(初步设计)和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图设计),目的是为编制概预算,控制投资提供依据。对投标前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提出了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规范了标前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目的是为规范招投标管理,使评标规范化和标准化。然而对实施阶段中标后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在1999年版《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的通知》中仅提到“投标人如果中标将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但应与本建议书基本上保持一致”。那么中标后施工企业');">企业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将“详细”到什么程度,“基本一致”到什么程度?则没有界定。此外还有一个建设项目、一个单位工程、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建设期限达数年以上的建设项目施工组织总设计、年度施工组织设计和季节性工程施工设计的内容以及较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简化施工组织大纲等所有这些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全然没有规范。这就使得一些中标单位的标后施工组织设计在格式和内容上,深度和广度上参差不齐,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严重地制约着施工组织设计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用现代科学管理原理来分析,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未全面规范违背了系统管理原理。

管理规范化,就是要体现管理过程的系统性、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合理性,管理功能的有秩序性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现阶段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仅仅规范了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未对实施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全面系统规范,不符合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管理原理,使局部脱离了整体,管理整体功能处于无序状态,这将对发挥施工组织设计的整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二)施工组织设计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传统的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包括的内容有:工程概况、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资源供应计划、施工平面图设计等。

尽管有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了技术组织措施的内容,但也仅从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保证措施,工程技术性措施较强,管理措施较为薄弱,可操作性差,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及合同措施不力。因此,这样的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工程技术性的施工组织文件。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还缺少下列管理措施内容:

1.缺少施工部署措施

工程项目的施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企业法人就是项目法人,而施工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全权人。施工项目经理在施工前要与施工企业法人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界定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中应达到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环保、文明施工的目标,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

因此,项目经理部必然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和措施对其目标﹑施工组织﹑总包与分包和资源供应进行规划,做出施工部署措施,而过去那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作法就不能适应了。

2.缺少风险管理措施

项目施工中自然存在许多风险,有技术上的风险和非技术风险(见表1),如果工程项目在施工前没有对风险识别、分析,没有做出抗风险对策,导致的后果将是严重的,这已是许多工程施工证明了的事实。而过去那种施工组织设计的作法一旦项目遇到风险,则施工组织设计将是一纸空文,失去指导作用。

风险事件示例表 表1

风险因素

典型风险事件

技术风险

设 计

设计内容不全,缺陷设计、错误和遗漏、规范不恰当,未考虑地质条件,未考虑施工可能性等

施 工

施工工艺的落后,不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方案,施工安全措施不当,应用新技术新方案的失败,未考虑现场情况等

其 他

工艺设计未达到先进性指标,工艺流程不合理,未考虑操作安全性等

非技术风险

自然与环境

洪水、地震、火灾、台风﹑雷电等不可抗拒自然力不明的水文气象条件,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的气候,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等

政治法律

法律及规章的变化,战争和骚乱、罢工,经济制裁或禁运等

经 济

通货膨胀,汇率的变动﹑市场的动荡,社会各种摊派和征费的变化等

组织协调

业主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业主和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监理方的协调,业主内部的组织协调等

合 同

合同条款遗漏,表达有误,合同类型选择不当,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当,索赔管理不力,合同纠纷等

人 员

业主人员、设计人员、监理人员,一般工人,技术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效率、责任心、品德)

材 料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供货不足或拖延,数量差错质量规格有问题,特殊材料和新材料的使用有问题,损耗和浪费等

设 备

施工设备供应不足,类型不配套,故障,安装失误、选型不当

资 金

资金筹措方式不合理,资金不到位,资金短缺3.缺少全面的技术组保证措施 在一般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组织措施中,仅有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冬雨季施工的措施,没有保证成本、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的措施。这是不全面的。

施工企业通过招投标获得项目后,施工企业将按标价分离,把中标合同价中的企业管理费、企业财务费、计划利润和税金,从合同价中分离出来由企业管理,使企业成为利润中心,其余直接工程费用为项目的成本,由项目经理部管理,使其成为成本中心。由于工程竞争激烈,中标合同价普遍偏低,企业为保证计划利润的实现,企业法人要对项目经理下达一定的成本降低额(率)的指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目标的前提下,项目经理必然要采取技术、经济、组织、合同措施,在工、料、机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管理费用中通过制订降低成本的计划来实现,这就要制订项目成本目标的保证措施。在过去传统的施工组织设计中,一般都不编制这方面的内容,导致了项目形成事后算帐的被动局面。

由于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施工单位必须要考虑施工对环境影响防治措施,如:粉尘污染、空气污染、排废污染及噪声污染等的防治措施。施工单位由于在施工前未考虑这些污染的防治,导致被停工整顿,罚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进度,还导致经济损失,使成本增加。这样的管理不科学,也不合法。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提前考虑到对环境的保证措施并实施。

另外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规定,这是一项行业法规,并对文明施工提出了要求和评价标准,如:施工现场的场容场貌,料具管理,消防保卫,生活设施,安全生产与教育,清洁卫生等都有规定,施工中必须贯彻执行,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得到反映,提出切实可行的文明施工的保证措施。文明施工是企业现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现,也是企业形象的标准之一,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不能达标将会直接影响安全、影响进度和成本等目标的实现。

由此可见,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成本、环保、文明施工目标的保证措施是通过管理手段,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实现合同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施工企业应予以高度重视,切不可粗心大意。

4.缺少全面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指标

同一项目的不同施工技术方案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不同的。因此,实施性施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应当有评价、考核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应包括:总工期;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水平;总造价和总成本;单位工程造价和成本;成本降低率;总用工量;平均人数;高峰人数;劳动力不均衡系数;单位面积的用工;主要材料耗量及节约量;主要大型机械使用数量及台班量等。而过去的施工组织设计的作法,有的部分作到了,有的基本上没有作到这一点,这就给评价项目、考核项目的施工组织水平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人员的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编制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多数是大中专以上的学历,除工程管理专业外普遍存在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缺乏,如缺乏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控制论、技术经济学、线性规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就直接影响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的管理思路,加上编制人员工程经验不足,有的甚至出资请人代编,这样对设计意图难以达到统筹兼顾;有的不熟悉施工规范规程,对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及各工序的施工工艺技术要求知之甚少,难以协调贯通。

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多数以手工编制为基础,人为影响因素多、差错、漏项层出不穷,编制组员庞大、耗时长,工序、工艺安排、劳动力、设备、材料供应与消耗等无法达到协调统一,且组织系统自相矛盾,做出的施工组织设计难以达到指导施工、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化管理对策

前面谈到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按传统方法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强调施工方案,是工程的质量计划,是为工程施工准备和施工服务的。它忽视技术组织措施、忽视管理、忽视风险,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和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在招投标市场竞争中,发包人不仅要考查承包人对项目的施工技术方案和计划的技术水平而且要考查承包人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水平。只有把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工程施工方案和各项计划通过现代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来实施才能实现项目的目标,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已是无数国内外工程的实践证明了的道理。为此,建议:

(一)建立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规范系统,制订完整、成套的编制办法(规范)。

1.设计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规范的内容可参照《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修改制订。

2.招标投标阶段的施工项目管理规范大纲和标后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范应规范的内容建议如下表2。标前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是由投标人在投标前编制的,用以策划自投标至交工验收的项目管理,指导承包人进行施工项目投标承包和签定施工合同。

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应规范的内容建议表 表2

标前项目管理规划大纲

标前施工组织设计

标后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施工组织设计(业主要求)

1.项目概况

1.施工部署(动员周期,运输方式)

1.工程概况及项目管理目标描述

1.工程概况

2.项目实施条件分析

2.施工方案、方法、工序及工艺框图

2.施工部署

2.施工部署

3.管理目标描述

3.施工总体计划表、斜率图、工程管理曲线及冬、雨

季施工安排

3.施工方案、方法、工序、工艺、工段划分,机具选择及安全施工设计

3.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4.拟订的项目组织构架

4.施工总平面布置

4.施工进度计划(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

4.工程进度图

5.质量目标规划和施工方案

5.技术组织措施(质量、安全、进度 保证措施)

5.资源供应计划

5.主要材料、机具、设备计划

6.工期目标和施工总进度计划

6.技术经济指标(分项工程生产率和施工周期表)

6.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6.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7.成本目标规划和施工预算

7.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7.施工平面图

7.临时工程数量表

8.项目风险预测和安全目标规划

8.技术组织措施计划(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环保、文明施工、季节施工措施)

8.技术组织措施(质量、安全、进度及季节施工措施)

9.项目现场管理规划和施工平面图

9.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10.目标管理措施

10.技术经济指标及分析

11.投标和签定合同规则

标后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是由投标人中标后在开工前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的,用以策划自项目经理部设立至解体全过程中的项目计划目标、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案,保证施工项目合同目标的实现。

3.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所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可以从中截取。小项目可用施工组织设计代替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二)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中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工程建筑企业也面临着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形势,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我们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必须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编制中应予在体现,并在技术组织措施中予以规划。选用科学方法可参照表3进行。

表3

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现代化管理方法选用范围

施工部署

目标管理、系统工程、技术经济分析、预测技术、决策技术

施工方案

设备选用方法、排序法、技术经济比较法

技术组织措施

A、B、C分类法,经济库存法,盈亏分析法,价值分析法,TQC﹑看板管理法

施工进度计划

滚动计划法、流水作业法、网络计划法、排序法、“S”形曲线或“香蕉”曲线

施工平面图

线性规划法、库存理论、系统理论、PASS办法

(三)规范和推广应用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标准程序软件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辅助管理功能的不断加强,现代施工企业的管理方法已从过去的靠简单的人处理信息转向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处理信息的高智能化阶段过渡。计算机辅助管理手段已深入到工程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

按照规范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编制办法,建立针对不同设计方案的施工组织设计模式,借助现代数据库技术,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由计算机利用全面、系统的程序软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使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使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信息的处理更方便、快捷,缩短了编制时间,减轻编制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信息管理上达规范、完善、周密的目的,发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应有的作用。

目前,有关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化软件的应用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如:施工平面图布置的智能化处理软件;工程计划管理软件:HTPM1.0软件(Harvard Total Project Manager)、TL4.0(TIME LINE:project Management and Graphic Software Ver.4.0)软件,是由美国Symamtec cortoration软件公司开发的针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进度、成本控制、资源优化及图形的处理软件;由美国primavera公司开发的针对进度计划、费用控制的P3软件;Microsoft公司开发的项目施工过程管理软件MP3.0软件(Microsoft project);清华大学开发的自动生成网络图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同望软件公司开发的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各种软件等等。

(四)加强工程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和本科院校在校生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

项目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管理人才的竞争,由于知识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经理经常进行继续教育。现在这方面已开始在全国进行了。

另外,今天的工科大学生就是今后的项目管理的者,让他们尽早地熟悉和掌握有关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今后无论是从事施工项目管理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将非常有益。然而现在许多工程院校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为了提高整个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管理能力,大学阶段有关知识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对项目管理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2、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设置。

3、 搞活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四、结束语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化是当前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树立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管理思想和规范化管理的思想,充分认识和掌握“规范化”的概念,是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前提。

规范化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作为一类管理实践,必然是重复性的(PDCA循环)。

规范化的本质是“统一”,这个统一是系统、全面、合理、有序、有效、科学的,而不是简单的命令或片面的或盲目的规定,不是一刀切。

规范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这也是规范化的基本出发点。通过规范化,使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能有序、有章可循地进行,能真正起到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施工活动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应。而不是为了应付发包人(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监督。

规范化的内容是“标准、规范、规程、制度等的制订、和实施”,这正是我们目前要做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施工项目管理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

[2] 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编,交通部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2)

[4] 陈传德、吴丽萍,公路项目施工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6)

[5] 廖正环,公路施工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6)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9)

认可奖励计划是对员工行为、努力或绩效的积极关注,其特点是“事后性”,即根据员工表现,在事后对符合组织战略、对组织有积极影响的员工行为做出的奖励。认可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是非货币性的,包括书面文字、对员工表示关注、鼓励员工发展、工作本身、礼物、象征和荣誉等具体方法。

1 认可奖励计划的实施情况

2007年12月,worldatwork随机抽取了4617名会员,向他们发放关于认可奖励计划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这些会员在人力资源管理或薪酬管理领域均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北美大公司总部担任经理或是助理经理及以上的职位。主要结果如下:

1.1 雇员认可计划依然盛行。雇主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树立“优秀雇主”的形象或者是为了应对一系列的商业挑战,往往会采用全面报酬,而“雇员认可”作为全面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是雇主们的首选。2008年,在被调查的组织当中90%都有雇员认可计划,只有7%的组织实施的认可计划相对于上一年变少了。大约有90%的组织年复一年地持续着他们所有业已存在的认可计划,有一半的组织称他们计划在来年实施一些新的计划。

1.2 多样性是认可计划的关键。对于所有组织来说,通过满足雇员一系列的内在和外在需要来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但是想要通过一种方式来激励所有的雇员是不可能的,那些实施认可计划的组织几乎都有多种计划方案。大约70%的组织同时拥有正式和非正式的认可计划,91%的组织拥有整个公司层面的计划,而只有大约一半的组织实施的是部门层面或者是特定单元层面的计划。最普遍的认可计划是“服务年限”(86%)以及“超标准绩效”(79%)计划,08年新出现了一个“同事之间”计划,40%的公司通过实施这一计划来鼓励雇员认可其他同事的努力和成就。

1.3 绩效以及认同企业文化是组织实施认可计划的首要目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高绩效以及营造一种认可文化是最普遍的目标。组织实施认可计划的各种目标可以被归结为两点:绩效目标以及文化相关的目标。而根据被调查者的反馈,目前盛行的计划对于留住雇员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效果。

1.4 认可奖励方式在过去的6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排在第一位的是纪念成绩和里程碑的证书或匾,排在第二、三的分别是现金和礼物。这些奖品可以适应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雇员偏好,在操作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大约三分之二的组织采用管理者与雇员“一对一”的方式,有一半的组织利用特殊的事件以及员工大会对雇员进行公开的表扬和奖励。大部分的组织都采用人际直接接触的方法,只有28%的组织使用公司内网。

2 认可奖励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heller&hindle(1998)的激励-保健模型指出,认可是驱动人们工作的激励因素之一,因为它能够提高自尊。缺乏认可会导致公司失去那些绝妙的创意、使雇员降低努力水平甚至消极怠工、泄漏商业机密(dutton, 1998)。在理想情况下,每一个雇员享受工作带来的挑战,工作本身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激励着他们。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吸引、激励、留住合适的雇员,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员工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从制度和文化上加以引导和实现。

认可奖励计划是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是组织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roy saunderson(2004)对北美312名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所作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非常认同给予有意义的雇员认可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会带来高昂的士气、忠诚、承诺以及高的工作满意度,而这些又与更高的生产率紧密联系。在劳动力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不断变化以及高技能员工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认可也被视为留住雇员的基本要素和关键问题。

认可奖励计划是促进组织内部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媒介,是培育和巩固组织文化的重要依托。一个好的认可方式,无论是面对面的、书面的还是电子化的,从它的整个实施过程来看,都能有效改善公司内部的沟通。与更为程式化的正式认可相比,非正式认可常常包含更为社会化的构筑同志友谊的方式,比如在完成一个项目之后一起吃顿便饭。组织对员工认可的方式和程度可以反映公司提倡什么、什么对公司来说是有价值的,从而向员工灌输组织的价值观和原则并使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核心的价值观和文化。

认可奖励计划通过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创造高绩效、提高企业竞争力。认可奖励计划能建立一种基于信任的分配文化(文跃然,2009)。认可奖励是一种“事后奖励”,它并不像“目标管理”一样事前对员工的行为和应该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它给员工传递了一个信息,即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都能被管理层看到,并且能够得到相应的奖赏,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发挥潜能、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尤其是对于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市场开拓人员而言,工作存在较大程度的创新空间,而创新的种类繁多,大多事前不可预料,采用事后认可奖励,对他们的创新或其他支持组织战略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认可,会极大地提供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鼓励类似行为。员工朝着企业所期望的方向拼命努力,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10)

0 引言

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6日,它的前身经历了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铁路筹备处、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铁路运输部、神华西部铁路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等五个阶段。自2014年11月起,负责准池铁路的生产运营管理工作。所辖管的大准、准池两条铁路连接东西、南北相向,正线里程为448公里,运营里程为502公里。通过大秦铁路和朔黄铁路两大运输通道直达沿海的港口码头,形成了强劲的运输能力,对保障神华集团乃至国家能源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运输组织模式优化

1.1 采取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

基于国内外先进数字铁路建设实践,结合大准铁路编组方式固定、运输需求稳定且以直达为主等运输组织模式特点,建议采取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以运输组织计划为主导,严格按列车运行图和编组计划组织列车运行,日班计划由集团总部集中编制,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统筹规划装卸设备、线路、机车、车辆等运力资源,实现资源运用的最优化。

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以货源、货流、车流、运能和运输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系统规划的原理,编制流、线结合的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

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组织的核心,各运输生产部门必须围绕列车运行图开展生产活动,完成列车运行图规定的生产任务。调度指挥的职责主要在于协调好各个运输生产部门之间的配合,维护列车运行秩序,保证实现按图行车。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列车调度人员干预列车运行秩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事故、自然灾害、线路损坏、列车严重晚点以及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时),才根据事先约定,按照规定调整列车运行秩序。在这种运输组织模式下,货车定点集结,列车按图行车,结点站之间的车流有良好的接续关系,列车编组顺序表记载了列车中货车及装载货物的相关内容。

大准铁路以服务内部产品运输为主,具有货源稳定、计划性强等特点,建议进一步推动资源运用和运输组织的职能分离,实现神华铁路运输组织的统一规划和指挥。

1.2 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可行性分析

1.2.1 社会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经济总量增长的需要。神华集团的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增长,集团货物运输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货运总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铁路运输部门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运输总量的增加。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协调铁路运输内部各环节的生产组织,提高运力资源效率,在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神华产运销一体化的要求。计划型组织模式的实行,将进一步提高运输计划的兑现率,有利于提高运销能力,有助于煤矿、铁路、港口间的生产协调,对产运销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建设国际一流重载铁路的要求。为实现国际一流重载铁路的目标,必需实现国际一流的铁路运输管理。国际一流的铁路运输管理,必须要有一流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其核心是科学合理周密的计划。计划性组织模式的核心,也是提供科学合理周密的计划,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1.2.2 技术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通过优化运能资源的配置,使进一步缩短机车车辆的周转时间成为可能。大准铁路科学发展,要求全面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进一步推进,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提高了机车车辆使用效率,改革了维修体制;通过合理布置车站、机务、车辆等运能资源,可以减少机车、车辆换挂等技术作业,进一步缩短机车车辆的周转时间。

利用计算机编制编组计划和运行图,为计划型运输计划的优化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准铁路运输比较简单,装车地集中在准格尔的几个矿区附近,卸车、转运地集中在几个码头、国铁的几个交界口、几个电厂附近,编组内容基本固定,编组计划非常简单,运能计划主要是运行图。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列车运行图以详尽的货源、货流调查资料和准确的运输统计分析数据、车流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系统规划的原理来编制确定,具有流线紧密结合的特点,质量良好的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的系统设计,达到了可直接执行的要求,除特殊情况外,车站在日常工作中可直接组织按图行车。因此,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要求大大提高,不仅需要大量详尽的数据资料,也需要精密的系统规划分析。计算机编制列车编组计划和运行图技术的发展运用,为运输计划的优化和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支持。

1.2.3 经济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计划型运输组织方式,可减少货车技术作业时间和集结时间,加快货车周转,压缩货车周转时间。“实现按图行车”,有利于机车的规律运用,提高机车使用效率,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为推进货运组织的集中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实现铁路货运的集约化经营,为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

符合运销部门快速运输的要求,对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煤炭市场占有份额,对增加集团总体收益有着重要作用。采用计划运输组织方式,实现按图行车,可提高货物运输正点率,加快货物送达速度,大大提高铁路货运质量,更好地为运销公司、用户服务,提高销售的信誉度,提升神华集团的形象。

1.3 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经济效益分析。铁路运输能力是神华有别于其他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神华集团最主要的基础板块之一,维系着集团产销渠道的畅通。铁路运输业的性质决定了运输业本身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远远小于其所创造的整体效益。因此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效益分析中要特别注重整体效益的分析。

1.3.1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经济效益的特点。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具有多种速度组合、大负荷、远辐射、高效益的运输特性,拥有其他运输组织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相应地,其经济效益也有许多与技术特性相联系而区别于其他运输组织模式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宏观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应用于全公司路网,因而对其分析应着眼于全局,考察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注重效益宏观性。

区域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经济效益按点―轴扩散规律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实现了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强区域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间接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是通过它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交互作用来实现的,这其中有直接效益,也有间接效益,更多的是通过波及效应产生的间接效益。

长期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前期投资额巨大,要求配套设施多,因此其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通常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具有长期性特点。

1.3.2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相关运输线路因多运货物增加的正效益。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实施后,同一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相关运输线路(如既有调度组织型铁路、公路甚至民航)上的大量货流将转移到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线路上。因此其余的运输方式可以腾出能力增加货物运输,从而将增加整体经济效益。

从整体经济角度分析,该部分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他组织模式直接获得的效益,二是所运各种货物为整体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

从调度型组织模式转变到计划型组织模式货运时间的节省。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实施,会使既有铁路上的很大一部分货流转移到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线路上来。相对而言,这部分货流量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线路上的旅行时间应少于在既有铁路上的旅行时间,由此运输时间的节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部分效益可以根据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列车与既有线调度型组织模式的列车全程运行时间的差值和转移的货运周转量计算。

2 基于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的核心业务优化

大准铁路运输核心业务框架定义基于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和大准铁路自身特点,综合国内外铁路行业的先进业务分析模型,制定大准铁路目标业务框架。本框架在打破铁路行业“车、机、工、电、辆、供电”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大准铁路业务进行了整合,并对大准铁路运输板块在“战略规划、货运营销、运输组织、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将数字铁路运输业务领域进行了划分。

2.1 运输生产计划。货物运输计划是铁路运输主要内容之一,是铁路货物运输工作的基础,是集团整体生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础,是计划型运输组织工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确定货运设备、货运机车车辆修造计划及货运运营支出计划的重要依据。编制货物运输计划是为了更好地挖掘运输潜力、组织货物均衡运输、提高货运服务质量、保证货物安全、迅速、准确、便利地运行。

2.1.1 计划主导模式下运输组织过程。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组织过程分为四大部分:货源调查与预测,编制技术计划,编制日常计划和调整计划。大准铁路的货源调查和预测工作,主要由运销公司承担,而且相对比较准确。未来编制技术计划、日班计划及计划调整将逐步由集团总部集中负责。

2.1.2 月度运输计划编制。月度运输计划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准铁路的运输特点,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月度运输计划应该作为产运销协同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月度货运计划中,建议突破国铁现有模式,加入销售对运输期限的要求,同时在技术计划中考虑这一因素。

针对大准铁路目前的技术计划编制现状以及大准铁路的路网建设情况,对于技术计划的编制工作建议增加车流径路调整计划,定义各分界站交接列车的调整方案,同时,增加货车备用车计划,在技术计划完成后,自动生成运输方案。

2.1.3 日班计划编制。运输日常计划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证年、月度计划任务的完成,依据运行图等基础技术文件编制。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日常计划是指导日常运输工作、保证合理运用技术设备的具体行动计划。

2.2 运输生产作业。铁路运输生产作业管理是执行层面的内容,包括日常运输管理、车站作业、机车作业、列车运行等和运输直接相关的具体业务活动。本规划将重点从行车自动化、施工管理、调度命令管理、车站作业流程等方面对运输生产作业过程进行优化。

2.2.1 行车自动化能力提升。随着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和日趋成熟,建议未来在大准铁路进行推广和建设,以提升大准铁路行车自动化水平。

CTC系统目前已在我国铁路干线尤其是高铁线路,如武广高铁、京津城际、大秦线和胶济铁路上得到了应用。朔黄铁路目前也已建成CTC系统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了CTC在无人值守及减员增效等方面的优势。

2.2.2 施工管理流程优化。大准铁路干线为货运重载铁路,具有列车轴重大、运输密度大和行车速度不高的特点。铁路施工需要比较充分的天窗封锁时间,需要限制列车行驶速度,对运输效率和行车秩序有所影响。大准铁路目前主要采取固定天窗、集中施工的方式,部分铁路子分公司已经实现了施工计划和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

通过对施工计划内容的优化,使运输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现场劳动强度有所降低,施工管理更加精细化、准确化。

2.2.3 调度命令管理优化。铁路行车工作遵照集中指挥、统一领导、逐级负责的原则,调度员下达的调度命令有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为了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系统采用了数据字典选项方式来解决大部分的字段输入,在命令正文方面也提供了可分级的命令内容以及常用词汇的选填功能。但在调度命令信息化程度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

2.2.4 车站作业流程优化

2.2.4.1 优化车站作业流程,提高车站作业效率,实现减员增效

车站是铁路运输生产组织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执行单元,负责运输生产计划的执行落实,是资源、人员高度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影响运输效率和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神华的车站作业包括计划、接车、取送、装卸、摘挂、发车等活动,基本是传统信息条件下手工作业的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2.2.4.2 优化车站数据采集和作业卡控,保障车站作业安全

车站是运输组织过程中重要的信息采集源点,采集内容包括列车到发时间、编组内容、机车、车辆、调车作业及货票等。通过数据的及时采集和综合运用,各级运输组织人员可实时监控现场作业状态和进度,通过预设阈值和标准作业时间对现场作业进度进行分析和卡控,在作业进度可能影响计划时给予分级预警。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篇(11)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对如何转变教育管理行政职能这一课题给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育 行政管理 职能策划 一、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 职能的策划与设计在组织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这里的“上”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下”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的框架,即承当各项管理职能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职务和岗位。 1.加强计划职能策划,增强管理的预见性 计划工作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为有效地使用资源条件、把握发展方向所进行的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程序,是制定计划的管理过程。具体而言,计划职能策划的步骤可以分为七个步骤:①估量机会;②建立目标;③确定计划的前提;④确定抉择的方案;⑤评价各种方案并择优;⑥制定派生计划及相应的预算;⑦计划的执行。 2.加强组织职能策划,注重管理的实效性 工业经济中,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从机械官僚制占统治地位到特别专案制日益普及的进程,其实就是组织的正式化程度不断降低,等级的垂直分布不断减少的过程,也即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逐步失去市场的过程。 金字塔型的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有许多弊端:①过度集权化;②组织的中间管理层较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③无法根据工作所需灵活机动地调整组织的营运方向。要克服这些弊端,组织结构就应趋向扁平化。 随着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行政效率成为了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行政组织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设计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①结构精简,组织能轻松上阵。②决策权分散到员工手中,一方面增强了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能自主地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重新配置组织提供的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组织因而既有效率又有效益。③普通工作人员得以摆脱“金字塔”的重负,从工作中体会工作的意义,感受工作的乐趣,并由此激发无穷的创新精神,使工作常做常新,进而营造出整个组织的创新氛围,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3.加强控制职能策划,降低管理的风险性 正如法约尔曾指出的:“在一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控制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的指示以及所确立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和防止重犯。控制在每件事、每个人、每个行动上都起作用。”控制作为对计划实施的监督和保证,贯穿在计划执行的每个阶段,每个部门,因此,实施控制职能是每一位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虽然管理对象千差万别,但控制的基本程序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确定控制标准;②衡量实际成效;③分析偏差并予以纠正。 二、关于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几个建议 1.坚持教育督导“督政”制度,转变教育行政管理模式 教育督导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对其所属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督政”,二是“督学”。“督政”是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征。教育督导作为一种教育行政监督手段,对下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是教育督导本质和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习惯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