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级培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7:59:15

中级培训论文

中级培训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66-02

一、引言

县级党校是党校系统的基层机构,负责培训、轮训全县的领导干部,村、社区的干部和机关党员干部,根据党委和政府的需要组织各类专题培训班,并负责各类涉及县情的调研任务,推进理论创新与实际相联系,同时开展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理论创新的宣讲。它是政府承担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运作和管理的主要机构,其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其必然会占用公共资源,因此,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效率、效果、效益等问题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存在着诸多与与时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方法查阅若干相关文献,对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在县级党校的工作实践进行了反思。在对所存在的问题、问题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二、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发现当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1.1法规保障的强制性弱

第一个关于党校的法规性文件是1995年中央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到2009年中共中央又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随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推进,党中央又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要求,这些文件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对党校教育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要求,随之对干部教育培训进行规范的法制性条例和法规相继出炉,比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法》等。这些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党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正轨。这些法律法规对党校教育工作的规范性运作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制性还相对较弱,规范性尚需完善和提高。

1.2培训的需求分析缺乏

由于受到学校规模小,相关专业人员缺乏,各方面条件受限等原因,县级党校在教育培训之前对培训对象需求的分析难以实现,要使党校的教育培训达到预期效果,能使培训对像实现学以致用,培训对象需求分析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从当前各地区的情况看,县级党校具备条件和能力来完成该项工作的少之甚少,即使有些县级党校具备这一条件并开展该项工作,也难以实现教育计划与需求分析的有机结合。因此,对培训对象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成为县级党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1.3培训的激励机制欠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培训的培训成绩缺乏实际意义,培训成绩对受训者影响不大,这是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例如,岗前培训,近年来基层新提拔的干部在上岗之前需要在党校经过短期培训,否则不能上岗,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符合时展要求,它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创新,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岗前培训的成绩、效果与干部的使用、任命之间没有产生必然联系,从而导致培训对象有一种“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学习成绩好与不好一个样”错误认识,这种思想认识对基础党校的正常工作、教育培训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当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发展仍然存在着动力缺乏、手段僵化、机制老化等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完善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4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县级党校具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在这样的体制下如果缺乏相应有效的约束机制,将会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乐睾蠊。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确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比如,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均由财政拨款,这种经费来源机制对县级党校和受训者都产生影响,因为培训经费具有公共性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培训的效益比较容易在培训主体和培训对象中被忽视,从而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另外,当前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奖惩机制、追踪评价机制、竞争机制等尚未完善和健全,导致培训对象的培训成绩实用价值很低,从而造成了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对象没压力,培训者无动力,培训效果难以保障。这种缺乏有效制约机制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2.1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培训对象对知识的实际需求与党校的知识供给之间脱节,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一是县级党校的教育培训前的需求分析难以做好,所设置的课程中有较多课程与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低,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县级党校一般与县级干部行政学校兼办,体制上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设置模式,这种设置模式容易使得培训目标不够清晰,又因为对学员没有分类,所以培训目标模糊不清,无法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班次的类别、层次和需要,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往往一个课题既为公务员轮训准备,又要在干部培训中使用,所以备课老师就会兼顾两类培训对象来准备课题,这种做法就导致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目标也不清晰,给县级党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三是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和基层行政管理要求的影响,县级党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是政治理论的内容偏多,缺乏科学性的课程设计;因此,随着受训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应该在保证政治理论教育不放松的同时,适当增加比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领导学科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2.2缺乏科学的师资培养体系

党校教师除了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以外,还要具备解读当前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的理论水平以及从理论出发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水平。县级党校教师主要面对的是基层干部、基层党员,基层实践经验对县级党校教师尤为重要,如何获取并掌握多元化的教学知识则成为了党校师资发展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该问题的主要路径就是健全师资培养体系,提高师资知识文化水平。但由于观念、经费等多方面原因,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这成为了县级党校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从而导致县级党校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2.3有效教学资源获取难度大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种网络技术也进入到党校系统,但是党校尤其是县级党校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仍难以获取对教学有价值、高水平的教育资源。有些经济条件宽松、领导发展理念先进的县级党校,他们在获取高层次教学资源方面可能较为乐观,而大多数县级党校教师在获取高层次、高质量教学资源方面却困难很大。县级党校作为所在区域政策理论水平要求比较高的单位,却在对有价值的政策理论解读资源的获取有困难,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培训课程供需矛盾就是这种矛盾的现实体现,这种矛盾成为了县级党校发展中的重大瓶颈之一。

三、问题成因分析

1.培训理念存在偏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已难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成为县级党校发展中的阻力。

1.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县级党校作为县委的一个重要部门,相对于其他同级职能部门来说,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经济指标在基层干部的责任考核、政绩评价中仍然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对于教育培训方面的考核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的根源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也导致很多地区的县级党校在硬件、软件方面的设施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干部的培训需求。因此,县级党校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认识不到位。

1.2培训对象重实践,而轻理论

基层党员干部是县级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这些对象工作在基层,他们的需求更多的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往往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对进入党校学习培训,把教育培训工作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没有真正的从理念上加以重视。从而导致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产生许多问题。

1.3党校教师只重教授而轻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发展,县级党校教师逐步实现年轻化,他们在文化素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而基层工作实践经验缺乏,导致课堂上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多而回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点。同时,也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县级党校教师提高自己实践经验的能力和动力难以实现,因此,县级党校教师普遍存在着只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的心理,而对于所授课程是否与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相吻合则有回避的思想认识,这种教学理念严重的阻碍了给县级党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2.工作缺乏创新能力

几十年来,县级党校虽然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但由于缺乏市场化竞争机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导致改革的步伐极为缓慢。另外,当前针对县级党校的评估体系缺乏有效的创新内容,远跟不上实际需求,导致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能力不足。

3.发展缺乏科学性

一直以来,由于县级党校缺乏长久、科学的规划,从而给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县级党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比如课程设置没有科学的需求分析作为依据,随意性较大,导致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凸显,教学效果、效率受到影响。二是县级党校的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虽然县级党校规模小、人员少,但是各办公室划分比较细,这种设置模式有它的优势,可以重点培养专业教师,但由于县级党校自身的特点与不足决定该模式会给其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县级党校的机构设置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科学化的分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机构设置模式。

四、对策建议

1.重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扭转过去对于政治理论课程仅仅是简单解读政策理论、会议精神的传统理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学员真正理解政治理论和党的各种方针、政策的实践性和可行性,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学员以后运用理论和政策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础;对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传统政治理论课程的讲述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有新的理解和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传统思想政治理沦做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解读。从而增强理论课程的实践指导意义。另外,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高要求对学员进行严格管理,在此过程中既要以学员为本也要明确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2.推进县级党校教学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过去党校教学内容上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县级党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形成符合干部教育培训和规律的教育培训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从合理设计基础理论与热点问题的课程比例,合理设计专题课与系统理论课比例,合理设计素质教育内容与能力培养内容比例,合理设计计划调训与自主择训的比例等方面来进一步科学规划和设计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布局。同时,还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开展学员课题研究、焦点热点问题专题研讨等灵活多样培训方式,为县级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保障。

3.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和教育培训促进机制,增强教育培训成绩的实用性,推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建设。从构建外部评估体系、健全内部评估体系、完善评估内容、合理使用评估结果等方面来加强评估机制建设。从而使干部更加重视培训、重视学习,才有利于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和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一步发展。

4.建立教育培训需求分析体系

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新型势、新变化、新要求以及学员的实际需求,县级党校要将干部教育培的需求调查分析纳入工作日程中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科学设计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二是要求县委相关部门协助来完成分发培训调查问卷或者调查表工作;三是安排专人对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对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总结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四是根据调查结论分析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并科学计划培训周期和设置培训课程,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打好基础。

5.构建完善党校教师培养体系

如果没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及一整套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县级党校则难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从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精品教师培养机制等,从多方面解决当前县级党校师资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人才进出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而建设滞后、缺乏竟争导致教师使命感欠缺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鑫、黄 毅.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述论[J].青春岁月.2013(3) .

[2]马俊.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J].红旗文稿.2009(18).

[3]刘秋丽.新时期党校主体班教学的儿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4]朱成荣.干部教育培训新经验新要求新趋势[J].唯实.2007(11).

[5]朱振瑶.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2)

[6]高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2005,:35(2):127-131.

[7]周金堂.干部选学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挑战及应对[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 报.2011, 4(5):118-124.

[8]林永煌.干部教育培训质星保证体系研究[J]. 衡水学院学报.2008,10(6):96-99.

[9]李源潮.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0-02-28.

[10]肖扬伟.关于建立干部培训激励机制的思考[J]. 西安社会科学.2009,27(3):160-161.

[11]徐瑶.关于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问题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1(总第107期):85-86.

[12]朱广萍.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的探讨[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 (3):48-52.

中级培训论文篇(2)

(Baoji Institute of Education,Baoji 721000,China)

摘要: 我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级培训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培训管理的制度化。但是在培训时间、内容、方式、师资力量方面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增强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从培训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培训方法;培训管理;培训制度;培训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使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

Abstract: Under the guid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cooperation of training school, China's rural teacher training is carried out smoothly. Its form is diversified, content pluralistic,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ining time, content, form, and teaching faculty.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the reform is carried out in term of content, objective, metho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thod, for making i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关键词: 农村教师 培训 实效性 研究

Key words: rural teacher;training;effectiveness;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68-02

1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教师培训的成就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提出了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每五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农村教师培训形成了以师范院校和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主阵地,聘请有关专家、各类中学一线的名师、骨干教师为主讲教师、以中小学教师为全员参训的培训体系;形成了以新课程培训、高效课堂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职务培训、校长提高培训、校长研究培训为形式的在岗培训;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培训为内容的岗前培训;建立了培训考核与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相挂钩、使培训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然而,培训工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1.2 存在的问题 ①集中培训时间短、参训教师面广、效果不佳。 根据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每个教师每五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目标。每年平均72学时,校本研修每年不少于40课时。其余32课时按每天8学时计算,需要4天。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将教师的各种培训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培训类别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学习时间就结束了。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②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工作实际。教育部明确了教师教育的内容,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其具体内容由各培训院校自己确定,农村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有关教材分析、教学中难点问题怎样突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处理等内容探讨较少,理论性的内容讲的太多。致使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不高,自觉性不强。③以讲授为主,缺少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集中培训时间短、讲授内容多、一般都采取由培训院校安排老师讲授,没有时间交流。授课教师不能完全了解参训教师的心声,来自教学一线的参训教师又不能彼此交流。④师资力量不能更好适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目前教师培训工作任务主要由师范院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来承担。高等师范院校脱离农村教育,不了解教师需求。教师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陈旧。

上述问题在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以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2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方法改革,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教师培训方法影响教师培训的效果,适合教师教学需求、符合教师特点、能解决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问题的培训方法就能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使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性。

2.1 国家制定农村教师培训的课程标准,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一项工程。 国家要制定农村教教师培训的课程标准,编制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领域教师培训教材,使教师培训工作有章可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教育标准是量度教育质量的准绳,是检验课程进步大小的尺度,检验的是我们向着国家给一个造就优等人才的系统所定的科学学习与科学教学目标前进了多少。无论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地方层面上,课程标准的制定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判断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有:提升农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理论、在执业过程中职业道德修养的经验、专业知识的扩展和提升,授课的方法和技巧的教学艺术的探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不同学科最新科研成果的介绍、讨论。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达到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又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2.2 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是适应农村教师培训、教学工作的需要校本研修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2]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相互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专业前瞻成果的理解和专业知识的深化。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3]校本研修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2.3 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是适合我国教师全员培训的有效方式我国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名农村教师的师资大国,椐统计2010年全国培训农村教师110万名,仅有部级的培训,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农村教师的一轮培训任务,需要10年的时间。教育部提出了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每五年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目标就难以完成。需要建立有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学校级培训体系。部级培训主要以一定比例的培训院校的教师为对象,开设研究型的课题,探讨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作为省级培训者的培训者。省级培训主要以地市级培训院校的教师、县、校骨干教师为培训对象。培训结束后,发挥他们的辐射,他们可以直接参与所在地的教师培训工作或者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引领其他教师进行校本研修。

2.4 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是教师培训工作的客观要求面对学习型社会的蔚然成风、终身学习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自然成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为此要: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可制定农村教师培训规划,可以将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每次学习时间为半年,将名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优秀班主任培训的培训时间设置为半年,要求参加学习的人员,学习结束时,有自己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二是岗位培训、新课程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培训时间可设置为3月,使参训学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反思研究、上网学习。三是各级教师培训院校设立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摸清本地区各学科教师的人数、学历层次、任教年级、教师职称状况等基本情况,从整体上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

2.5 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是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是完成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保证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要求做到:一是提高培训机构师资水平。影响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我国教师培训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但目前师范院校和各级教育学院分离,这种状况不适应教师培训的要求。师范院校的教师有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而缺少对中小学教师实际的了解;各级教育学院的教师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培训专家,比较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实践经验丰富,但又忙于备课上课,很少有时间外出学习交流,凭自身的“充电”难以适应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加强培训者的培训是提高培训机构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现有的教师培训机构加上大学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培训的整体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二是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搞好教师培训工作的核心。管理既包括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和考核的要求,又包括对授课教师教学内和教学纪律的要求。同时,在管理中要体现出人文管理和成人管理的特色,穿插适当的文艺、体育、娱乐活动,是培训工作有声有色,劳逸结合。

2.6 教学评价公正、效果客观是农村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为了使教师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性,提高参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采取一下措施:一是授课前,由主讲教师根据培训要求命题,要求参训人员在报到后进行“学前考试”,了解参训人员哪一方面的知识薄弱,需要提高,使培训工作富有针对性;二是在培训期间安排一定课时,将能引起参训教师共鸣的热点问题或者教学中的难点课题由参训教师利用培训院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准备“说课”或者上“观摩课”、“讨论课”,互相评议、交流讨论,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4]实际参与是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掌握知识的目的所在。三是有针对性地了解参训人员对培训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及时调整;四是培训结束时,根据培训期间的授课内容及参训人员在讨论时的热点问题,进行培训结业考试,计算机随机抽题,规定过关标准,没有达到过关标准的,要进行补考。五是培训结束时,根据培训期间的表现、考试成绩、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或者论文)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学员,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参考,这样可以增强参训人员的学习自觉性、实效性,又能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

总之,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中级培训论文篇(3)

一、县级党校同样“姓党名校”,必须遵循党校办学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课的系列规定

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党校历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课”,这是党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和最大优势。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校的出发点就是“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以增进党员对于主义的深切认识”。延安时期,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党有100个至200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在会上详细阐述党校教育的方针,即“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着重于马列主义的革命精神与方法的教育,着重于拿实际问题说明马列主义的原理。”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7月,党中央为着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决定成立高级党校,其名称就叫“马列学院”。

建国后“”前,党校教育逐步正常化,陆续成立了中级党校、初级党校,以承担更加面广量大的党员干部教育培任务,其基本的教育内容仍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校教育迅速正规化。1979年12月,在第一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了党校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业务知识重新武装干部…”1983年4月,在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作出的《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中明确:“党校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业务知识武装党的干部,…”20世纪90年代,同志到全国党校校长座谈会上所做的重要讲话和随后由党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指出:“党校在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1994年3月,全国第三次党校工作会议召开,在党中央随后下发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出要求:“…逐步形成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针对新的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辅之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新知识的教学格局。”

1995年9月,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个党校教育方面的法规性文件《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颁布,自此,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要求不断提高。2000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8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议之前,中央正式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会上同志亲自报告;2010年6月17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出《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3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上述各类文件都反复重申党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党校教育培训中的主课地位。

综上可见,县级党校作为党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遵循党和国家对党校工作几十年一贯的要求,其中,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必须保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主课”,且放到首要位置予以加强。为此,2014年6月,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办学的通知》中进一步要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培训,帮助干部掌握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的主班次培训占年度办班数60%以上,教学时间占50%以上。

二、县级党校地位特殊而现状堪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刻不容缓

1、县级党校培训对象面广量大,教育培训任务艰巨

根据党和国家对党校工作一系列文件中对党校办学体制的相关安排,到目前为止,县级党校承担着副乡科级领导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基层公务员、基层党员干部、县级部门、乡镇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教育培训任务。而据统计,仅就公务员队伍而言,全国科级以下公务员就占总人数的60%,加上非公务员的基层其他干部如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员干部,县级党校的培训对象数量十分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各农村县市的公务员队伍平均约在3500――4000人,加上非公务员培训对象,农村县级党校的培训对象平均应在4000――5000人。这么一支队伍,直接面向奋战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数以亿记的最基层主力军,面向千千万万家最广大人民群众,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通过他们去把握、解释、宣传、贯彻、执行,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法规知识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等等,直接关系到他们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基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县级党校(行政学校)直接服务于基层这支队伍建设,使命重大,任务艰巨。

2、县级党校位居基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力量薄弱

县级党校从办学必备的硬件设施、队伍结构、师资数量、结构与质量、经费投入等等各个方面,相对于上级党校都显得十分薄弱。据对省内部分县(区)委党校的了解,少数县(市)党校由于各方面原因,有的有牌无校,有的与县(市)接待中心“资源共享”,没有食宿条件;部分地级市的区未设立党校实体。不少县级党校由于历史原因,队伍结构严重比例失调,行政后勤人员与师资人员不相上下,甚至前者大于后者;师资人员数量一般仅在10人左右,其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兼职教师。师资队伍中,年龄严重老化,50岁以下至30岁之间出现巨大“断层”,一些原来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研究的老教师纷纷退休,所缺岗位无人接替;由于人数偏少,加上专业结构失衡,很难像上级党校那样细分专业学科,导致县级党校教师的“万精油”现象,很难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任务。

3、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缺课”严重,需要下大气力补课

由于上述各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欠账太多。表现为:绝大部分培训班不排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少数专题轮训班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专题轮训班因为上级有要求,花半天时间,搞一个专题讲座了事;绝大多数综合性班次虽能兼顾政治理论,但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形式上也多以单个讲座的形式出现,有计划地、系统地、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培训极少;不少干部与党员对参加教育培训不以为然,,对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培训学习更觉得枯燥空洞,采取应付的态度……教育培训的缺位或缺乏实效性,不能不说是导致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缺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经到了需要下大气力补课的时候了,而且这种补课刻不容缓。

三、加强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1、广泛呼吁,提高对县级党校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有w制下,某种意义上讲,县级党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取决于县级党委及其组织、人社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工作,进而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培训,需要赢得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社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为此,上级党校要切实担负起对县级党校的领导和指导责任,尤其是省委党校的领导和知名教授,要充分发挥其地位优势和学术影响力,多为县级党校进言,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方法上向省委及其组织、人社部门多提合理化建议,以引起省委有关领导的重视,进而从制度上保证县级党校的健康发展,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校教育培训中的“主课”地位。县级党校自身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常务副校长要想方设法争得“大校长”的重视和支持。当前,要抓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委党校、省行政学校联合发文规范县级党校办学这次难得的机遇,认真组织学习,拿出贯彻文件精神的具体方案,“倒逼”县级党委及其组织、人社部门,严格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并将文件精神贯彻到县级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制定的年度计划中去。常务副校长要充分发挥县级干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的有利身份,在每年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讨论制定过程中,严肃认真的进行宣传、解释和提醒,在班次设置、培训时长、培训内容方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坚持规范办学。

加强县级党校阵地建设,奠定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

加强县级党校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对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取向问题。该问题源于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关于深化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有关表述,如“可把县级党校作为市(地)级党校的分校”、“市(地)属区级党校(行政学校)或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可精简重组,其培训任务由相应市(地)党校(行政学院)承担”。应当承认,《纲要》出台后,县级党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不少地方部分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对县级党校的办学产生了疑虑和动摇,直接导致少数县(区)级党校丧失阵地,地位与职能遭到削弱。须知,《纲要》中有关改革举措不但有实施的前提,而且,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市(地)党校与县级党校争夺资源的产物。实践表明,县级党校作为基层党校,其培训对象面广量大,如果真正把县级党校的培训任务全部并入市(地)党校,市(地)党校根本无法完成。为此,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拨乱反正。2012年,江苏省委专门召开全省县级党校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党校工作的意见》;2014年6月,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联合下发的苏组通[2014]31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县级党校(行政学院)办学的通知》中,重申了“省委高度重视县级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在基层干部、党员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党中央及各级党委对县级党校的重要作用认识会越来越趋于一致,县级党校的职能只会越来越得到强化而不会遭到削弱。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县级党校的阵地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现代化教学必备的技术装备、技术人员的建设。只有这样,县级党校的办学才能理直气壮,县级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会与时俱进。

3、加强县级党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提供必要的主体力量

(1)立足校内。一要抓紧解决师资严重不足、老化、断层等问题,抓紧引进新鲜力量进入党校。针对干部队伍素质越来越高、教育培训需求越来越高的实际,要大力引进高层次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有意识挖掘高校相关专业的成熟师资到党校、适当整合县域内有一定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有一定理论功底与研究功底的领导同志到党校任教。为此,必须在工作生活条件、薪酬待遇、晋升激励等方面制定切实措施,保证各类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二要抓紧抓好校内现有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和锻炼。要明确学科分类,引导相关专业或专业接近的同志侧重专攻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教学工作。

(2)面向校外。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级党校师资、高校师资与相关理论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本地部门领导、先进典型、社会贤人等,要注重积累、勤于联络,落实聘请。要整合县内外、市(地)内外、甚至省内外资源,形成大师资,形成师资库。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提高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加强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解决好以下具体矛盾: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庞大性和系统性与县级党校的教育培训时间有限的矛盾;二是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覆盖的要求与培训对象新老交替动态变化的矛盾;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性、深刻性和教育培训对象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矛盾。解决好这些矛盾十分不易。为此,要加强专题研究,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注重系统性与抓住重点相结合。为此必须做到科学分解、化整为零。科学分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总课题,分解成系列子课题或二级子课题,再将课题落实到人,实行团队协作,方有可能共同完成。化整为零,就是将一个个子课题,分若干次、用若干年时间,科学系统地做出安排,既体现系统全面又保证重点突出;既保证全员覆盖又体现班次特点。

二是长期坚持与周期交替相结合。长期坚持,就是始终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课,并且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每前进一步,教育培训就要跟进一步;周期交替,就是要根据培训对象新老交替的特点,每隔几年,在完成上一个周期的教育培训任务以后,再开始新的周期,将上一轮未接受系统学习的对象纳入培训范围,进行又一个周期的基础培训。

三是传统教学与方法创新相结合。为保证学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保证传统的集中面授教学安排和规定任务的完成;为激发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为此,必须加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研究。“教”的方面,要综合运用富有党校特色的分段式、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学”,要引导或倒逼学员做到学思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结合、静态学习与动态把握结合、集中学习与平时自我学习结合、课堂学习与网络或其他手段结合学习等。

5、多管齐下加强检查考核,为县级党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合力

一是省、市(地)组织人社部门要加强对口部门的逐级检查考核。如前所述,现行体制下,县级党校能否规范办学,取决于组织人事部门能否对照县级党校的办学规范实施干部与党员的教育培训。为此,必须强化逐级对应的管理和考核。要建立从计划到过程到年终考核的全过程考核检查机制,保证班次设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等的规范化。

中级培训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关于陕西省篮球裁判培训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开展篮球裁判培训工作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通过本文发现陕西篮球裁判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适合陕西篮球裁判的培养模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内陕南、陕北、关中地区的五所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裁判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地区裁判员分布和水平差异较大,裁判队伍中女子少;各地区裁判员培养体制不灵活,培训水平较弱。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陕西省篮球裁判培养模式研究来完善陕西省篮球裁判培训,提高陕西省篮球裁判水平,构建合理的裁判员梯队,为陕西篮球裁判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1.2研究意义

近年来,陕西省篮球赛事不断增多,同时还承办2021年全国运动会。因此,对篮球裁判的质量与数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陕西省篮球裁判协会注册的裁判有300多名,这其中有一名国际级技术代表;三名国际级裁判;十名部级裁判,不乏高水平裁判员。然而裁判员后备力量不足,基层裁判员水平参差不齐。当前,陕西省并没有专业的篮球裁判培训机构,篮球裁判培训多集中于高校体育专业,然而高校体育专业关于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教学时数少,学生执裁机会少之又少,在较短时间内要求学生熟练地将篮球规则及裁判法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比赛中,并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难度相当大,因此,建立完善的裁判员培养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陕西省各地市五所大学体育学院在校学生裁判员

(陕南:陕西理工大学;陕北:榆林学院;关中:宝鸡文理、渭南师范学院、西安体育学院)

2.2研究方法

2.2.1访谈法

通过座谈会和个人访谈两种形式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对本研究的相关问题、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索阅读中国知网中关于篮球运动发展,篮球裁判,培养模式等方面文献结合部分外文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篮球裁判培训的研究水平和现状,构建本文的研究思路。

2.2.3问卷调查法

设计陕西省篮球裁判培养模式原始问卷,并对问卷的结构、内容有效性进行检验,制作最终问卷,发放回收,录入数据库。

2.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016、excell2016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数据库。

3结果与分析

3.1陕西省篮球裁判培训工作现状分析

3.1.1参加篮球裁判培训学生的基本情况

(1)学生的性别结构分布

陕西省参与篮球裁判培训人员中男裁判和女裁判在整个培训人员中各自所占的比重关系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陕西省篮球裁判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对陕西省五所高校篮球裁判学员的性别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参加篮球裁判培训的人员中男性有365人,女性有35人,各占总数的91.3%和8.7%。显而易见,陕西省参与篮球裁判培训的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男女裁判员的比例比非常不合理,这也反映出陕西省女篮球裁判员发展步伐异常缓慢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篮球运动的特有属性和人们长时间形成的传统观念造成的。目前陕西省部级以上的女裁判员只有3人,而男裁判员有11人,比例明显失衡,因此,陕西省需要加大培养女裁判队伍,为女子篮球运动项目更好的发展提供保证。

(2)学生的裁判级别结构分布

在调查五所学校学生裁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具有一级审批资格的西安体育学院以外,其他学校的学生裁判基本为二级和三级。调查指出,在这400名被调查的学生裁判中,一级有87人,二级有153人,三级有160人。所以,加强培训以及加快办班的频率已经迫在眉睫了,只有这样学生裁判才能更快的成长。

3.1.2篮球裁判培训的基本情况

(1)培训课时

通过调查,西安体育学院是可以培养一、二、三级篮球裁判,西安体育学院一级课时是40学时、二级课时是30学时、三级课时是24学时,每个级别的课时都不一样,在这五所学校中陕北的榆林学院课时是最少的。篮球裁判培训的课都由培训机构自己设置,没有统一的培训课时,各地市体育局的培训课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篮球裁判培训课时方面要统一课时。

关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比例情况,由于级别的不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也不同。由于裁判培训学时的不足,学员很难在短时间对提高临场实践的能力,影响学员对裁判技能的掌握,在培训期间提供给学员临场实践的机会不多,对许多问题处于模糊状态,又由于每次培训的时间间隔太长,导致学员不能清晰的记得相应的理论和指导的情形,因此在今后的裁判培训中应当增加培训的学时,才能更有利于裁判员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2)培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目标实现的载体和培训实施的中介,培训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依据培训指导思想,并以实现培训目标为准则。培训内容是培训目标实现的载体和培训实施的中介,培训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依据培训指导思想,并以实现培训目标为准则。裁判培训内容安排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裁判技能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培训的内容是篮球竞赛规则、裁判法、裁判员工作程序、裁判员选位与跑动的基本原则、裁判员之间的配合等基础理论知识及裁判员的手势、哨声等一些简单的实践技能。

而在调查的过程中,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只是基本的手势练习和理论规则讲解,裁判法的内容基本不会涉及,更没有英语以及莱格尔跑方面的培训练习。

(3)培训师资

培训老师的级别以及执裁经历是衡量我省篮球裁判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面对迅速发展的篮球运动,执裁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名裁判培训老师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对篮球裁判规则的认识、对篮球裁判临场实践能力的认识。因此裁判培训老师的级别以及执裁经,是培训老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看出,在调查的五所学校中,培训老师一共有13人,一级有9人,部级3人,国际级1人,而通过对这13名老师的调查发现,仅有一人现阶段参加CBA/WCBA执裁工作。执裁经历能够反映培训老师篮球裁判的水平、对篮球裁判的的认识、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赛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的师资才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

3.2陕西省篮球裁判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3.2.1学生临场执裁实践机会少、比赛水平不高

通过对参加过篮球裁判培训的400位学员调查,其中篮球三级裁判员人数160人、篮球二级裁判员人数153人、篮球一级裁判员人数87人,调查显示,三级裁判中有多于一半的人一年中执裁次数少于10场;二级裁判中执裁次数10到30场的人数最多;一级裁判中有多一半的人执裁次数超过30场。

目前陕西省篮球赛事不断增多,而学生的执裁场次却不多,通过上面的数据,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二、三级的裁判员对篮球裁判规则和裁判法还没有熟练掌握,缺乏自信心,而且临场实践的机会不多,缺乏临场执裁经验,体育院校的学生主要的实践以教学比赛为主,在校外执裁的学生不多,在较为正式的篮球比赛中很难独立地去担任临场裁判工作,因此学生承担临场实践的机会很少。

3.2.2培训工作缺乏基本规范

通过对商洛、安康、宝鸡、延安、榆林、铜川、韩城等七个体育职能部门调查发现,7家职能部门有5家不是很重视,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裁判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仅有两家职能部门对于裁判培训工作的开展是支持的。现阶段在各地市里二、三级篮球裁判审批和培训机构比较多,分布松散,都由各市体育局及相关部门自己管理,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各不相同,影响篮球裁判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陕西省篮球裁判培养模式的探究

4.1提高培训质量,改进改进教学方法

培训质量是培训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要提高培训质量,需改善培训的软环境和培训场地,首先提高培训老师的培训水平,在培训前,需对老师进行短期培训,培训老师及时汲取和更新裁判知识,为学员提供最为及时、准确的裁判知识,同时丰富自己的裁判知识,发展自己的培训方法特色,使优质的课程效果最大化。篮球裁判培训内容的具有直观性特点,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性强的培训手段。在裁判理论培训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录相资料供学生观摩和学习,加以讲解分析,使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印象,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促进学生对规则的理解。

4.2完善管理制度

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一套科学合理的篮球裁判培训制度体系,能规范培训机构内部人员的行为,使培训机构快速而稳定的发展。提高管理人员对制度的认识,真正理解管理制度对机构的作用,制度的执行才有保证。

在各地市要完善各级,各协会裁判员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建立健全全省篮球裁判信息数据库,形成自上而下的专业管理网络平台。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调朔⑾郑陕西省篮球裁判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着:篮球裁判培训课时不统一;参加篮球裁判培训的人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培训老师自身能力需提高;篮球裁判培训信息和交流学习的平台还不完善等问题。

(2)各地市学生裁判员临场执裁机会少,只是一味地理论学习,缺少高水平比赛锻炼,对于裁判员的成长有所限制。

(3)各地市体育专管部门对于篮球裁判员以及裁判员的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4)高水平裁判人才过于集中在省会西安,不利于各地市裁判员的培养以及发展。

5.2建议

(1)发挥陕西省篮协的作用,分地区,大批规范化的培训。并且督促有规范培训条件的地区完善,提高现有培训。

(2)进一步完善陕西省篮球裁判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裁判培训环境;提高培训老师的教学质量,在培训前期培训老师需进行短期学习新规则,对相应的知识加以巩固,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

(3)积极发展各地市优秀苗子,积极培养以带领该地^的发展。

(4)发挥西安体育学院可直接审批裁判的优势,培养好专业性更强的学生裁判。利用各地市具有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高等院校的优势,联合培训。

中级培训论文篇(5)

第二条体育教练员职务名称为三级教练、二级教练、一级教练、高级教练、部级教练。三级、二级教练为初级职务,一级教练为中级职务,高级、部级教练为高级职务。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体委系统从事体育训练教学的人员。

第二章岗位职责

第四条体育教练员的基本职责是完成训练教学任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全面关心运动员的成长,做好运动队的管理工作;参加规定的进修、学习。同时高等级教练员须承担对低等级教练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辅导基层训练工作。

第五条三级教练岗位职责

(一)按照训练教学任务的要求,拟定和实施训练计划,协助高等级教练员做好运动员的训练教学工作。

(二)基本掌握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方法;总结训练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技术资料,建立训练业务档案,主动接受高等级教练员的业务指导。

第六条二级教练岗位职责

(一)按照训练教学任务的要求,制定和实施训练教学计划,承担运动员的训练教学和参加比赛的指导工作;培养后备人才。

(二)了解本项目发展方向,掌握运动选材和训练方法,及时总结训练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技术资料,建立训练业务档案;定期做出训练教学工作总结。

第七条一级教练岗位职责

(一)按照体育运动人才成长的规律,制定、实施训练规划和训练计划;承担运动员的训练教学和参加国内外比赛的指导工作;选拔、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

(二)及时了解本项目的发展动向,结合训练教学实践,进行有关选材和改进训练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撰写论文。

第八条高级教练岗位职责

(一)按照优秀人才成长的规律,制定、实施训练规划和训练计划;承担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教学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的指导工作;选拔、培养和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二)熟悉本项目国内外发展动向,掌握先进的技、战术训练手段、方法,以及科学选材、训练规律;总结培养优秀运动员和优秀后备人才的经验,进行专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指导和推动本项目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九条部级教练岗位职责

(一)按照高水平运动人才成长的规律,负责制定、实施训练规划和训练计划;承担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教学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的指导工作;选拔、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后备人才。

(二)掌握本项目国内外发展动向,先进技、战术和训练方法,以及科学选材、训练规律;总结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高质量后备人才的经验,组织并进行专题研究,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指导和促进我国运动训练教学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章任职条件

第十条各级体育教练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履行教练员职责,遵守教练员守则,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为体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第十一条优秀运动队教练员任职条件

(一)三级教练

具有体育中专学历,从事训练教学工作一年以上,初步了解体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掌握训练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完成训练教学任务。

(二)二级教练

担任三级教练工作二年以上或具有体育院、系专科以上学历,从事训练教学工作一年以上;基本掌握体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取得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训练教学方法、手段,出色完成训练、比赛任务。

(三)一级教练

具有体育院、系专科以上学历,担任二级教练工作四年以上;比较系统地掌握体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结合训练教学实践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有一定学识水平的论文;初步掌握一门外语,熟悉本专业术语、能借助字典查阅本专业技术资料:取得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训练两年以上的运动员取得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录取名次;集体项目取得全国最高水平比赛较好名次。

(四)高级教练

具有体育院、系专科以上学历,担任一级教练工作五年以上;系统地掌握体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本项目训练教学有较深的研究,有二篇发表或宣读的论文,或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反映本项目训练成果的学术文章;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字典阅读本专业技术资料,进行简单的技术交流;取得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训练两年以上的运动员或培训两年以上的运动员输送后四年内达到世界水平或亚洲或全国优秀水平。

(五)部级教练具有体育院、系本科以上学历,并经过部级教练研讨班学习,担任高级教练工作五年以上;有二篇发表过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具有国际水平的反映本项目训练成果的学术文章,或多次进行国际国内讲学和学术交流;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技术资料,进行技术交流J;l练两年以上的运动员或培训两年以上的运动员输送后四年内取得下列运动成绩之一:

1.奥运会前三名。

2.奥运会四至六名并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赛前二名。

3.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赛三人次冠军。

4.亚运会二人次冠军并亚洲锦标赛或亚洲杯赛二人次冠军。

5.向国家输送三名以上运动员或三名以上运动员代表国家

参加亚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或奥运会比赛,并取得五次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冠军或二人次亚运会(亚运会比赛项目亚洲锦标赛或亚洲杯赛)冠军。

6.集体项目奥运会前十名。

7.集体项目世界锦标赛或世界杯赛二次前二名。

8.集体项目亚运会冠军并亚洲锦标赛或亚洲杯赛冠军。

9.集体项目向国家队输送五名以上运动员或有五名以上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亚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或奥运会比赛,并取得亚运会(亚运会比赛项目亚洲锦标赛或亚洲杯赛)冠军或二次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冠军。

第十二条各类体育学校教练员任职条件

(一)三级教练

具有体育中专学历、从事训练教学工作一年以上;初步了解体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完成选材和基础训练教学工作。

(二)二级教练

担任三级教练工作二年以上或具有体育院、系专科以上学历,从事训练教学工作一年以上;基本掌握体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取得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能够按照训练大纲要求较好地完成选材和基础训练教学工作,所培养的运动员30%达训练大纲及格标准。

(三)一级教练

具有体育院、系专科以上学历,担任二级教练工作四年以上;比较系统地掌握体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结合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的实践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学识水平的论文;初步掌握一门外语,熟悉本专业术语,能借助字典查阅本专业技术资料;取得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向上一级训练组织输送二名以上(含二名)或越级输送一名运动员;所培养的运动员按训练大纲要求60%达及格标准,并在全国青少年或全省(区、市)最高水平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四)高级教练

具有体育院、系专科以上学历,担任一级教练工作五年以上;系统地掌握体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选材和基础训练教学有较深的研究,有二篇发表或宣读的论文,或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文章;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字典阅读本专业技术资料;取得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所培养的运动员按训练大纲要求80%达及格标准,其中20%良好;向上一级训练组织输送九至十四名运动员,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培训一年以上的运动员,根据不同训练层次和项目特点,输送后最长七年内达到全国优秀水平。

2.培训一年以上的运动员,根据不同训练层次和项目特点输送最长四年内有三人获健将称号。

3.培训一年以上的运动员,根据不同的训练层次,输送后有二至四名选人国家队,或代表国家参加亚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或奥运会比赛。

第十三条在优秀运动队训练八年以上,曾获得全国冠军或集体项目全国前三名(主力队员)以上运动成绩的优秀队员,退役后从事教练员工作,符合规定的业绩条件者,可提前或破格确定教练员职务。

第十四条某些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的奥运会重点项目和一些尚无世界性比赛的非奥运会项目的教练员确定部级教练职务时,虽未达到业绩标准,但在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和发展我国或本地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推荐,报国家体委审定。

第十五条凡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成绩特别突出,或在训练、科研、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教练员,可破格晋升相应的职务。

多年担任高级教练员,在选拔、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方面业绩卓著,对发展我国或本地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少数各类体校教练员,可破格晋升部级教练职务。

1.符合优秀运动队部级教练任职条件规定的学术理论水平;

2.向上一级训练组织输送十五名以上运动员,其中有三人以上进入国家队(无国家队项目须有三人以上代表国家参加亚洲以上比赛);

3.奥运会项目培训一年以上的运动员,根据不同训练层次和项目特点,输送后最长七年内获得世界冠军或多人次获亚洲冠军。

第四章审定权限

第十六条审定各级体育教练员是否具备任职条件必须在上级批准的合理结构比例内,按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岗位的基础上进行。

第十七条部级教练需由当地高级教练审核组提出初审意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和人事职改部门审核,由国家体委审定,报国家人事部备案。

第十八条高级教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高级教练审核组进行初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审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批准,报国家体委备案。

第十九条一级教练以下(含一级教练)的审定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教练审核组由当地体委人事、训练、竞赛部门的负责人和具有较高技术、学术水平的高级教练、部级教练组成。成员一般在七人以上。审核组主要职责是负责按照任职条件对申报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并提出初审意见。

第五章职务聘任或晋升

第二十一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行政领导根据教练员所在单位的编制定员和职务结构比例,在经审定具备教练员职务任职条件的教练员中按岗择优聘任。

第二十二条聘任教练员,一般每一任期不超过四年。如果工作需要,可以连聘连任。

第二十三条教练员管理部门要对受聘教练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任职期满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不称职,作为续聘、低聘、解聘或晋升、奖惩的依据。

第六章附则

中级培训论文篇(6)

中央十六号文件提出:“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发展程序,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最后一年绝大多数的学生又都在顶岗实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能够充分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时间就只有两年,发展党员的培养时间有限。因此,针对学制短、学生在校时间短的特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重点应放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上。做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一、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

1.理论培训粗放化。高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粗放化,主要表现在业余党校党课培训上。各级党校的培训师资非常紧缺,绝大大多数学院基本没有专职党校教师,就目前来讲,考虑到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为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理论培训的主要是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讲授内容也主要放在了大学生入党基本知识上。其原因有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年壮大,党校培训师资力量短缺,受学生课业影响接受培训时间有限等。

2.联系培养形式化。在院系两级党校的党课培训之后,对入党积极分子具体的培养考察由二级党总支且主要由党支部负责。高职的学生党支部一般按年级或专业设置,由一名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其余全部为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占年级人数的比例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大致是从0到15%左右,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与学生党员相比则群体非常巨大,通常一名党员至少要联系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因此,这种看似非常有效的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化的趋势。

3.培养方式程序化

培养方式的程序化主要表现在当前高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缺乏互动性,只注重理论培训、学结、思想汇报等环节,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没有进行深入考察,在培养考察期间,只要完成培养考察的程序且没有发生与党员发展标准不符的情况,就能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当前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多元化发展,这种程序化的培养方式直接导致部分入党动机不端正、入党意愿不强烈的大学生轻松入党,并很容易在在大学生当中使得学生认为入党的条件偏低。

4.培养目标单一化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党组织提供坚强可靠的后备力量,也就是发展优秀青年大学生入党,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基于高校党建育人的工作目标,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就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位在党员发展质量上,还要树立依托党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从而树立高校党组织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不仅要发展一批合格的大学生党员,更要让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成为政治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二、探索三级培训模式,着力发挥培训效果

近几年来,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的加强,要求入党的学生急剧增加,希望进党校学习培训的要求非常强烈。学生的思想基础、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参差不齐,需要加大培训力度的紧迫性越来越突显。原有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要求进步的愿望和党建工作的要求。针对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际,我院组织部门、党校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学生实际的培训模式,有效地扩展了培训的覆盖面、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水平。

1.基本做法

①建立三级培训制度体系。2009年初,学院出台了《中共张家界航院委员会党校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实施办法》、《中共张家界航院委员会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初级班培训方案》、《中共张家界航院委员会党校入党积极分子中级班培训方案》、《中共张家界航院委员会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高级班培训方案》。同年3月起,开始在全院试行推行三级培训制度。2009年底在全面总结三级培训试行工作的基础上,对三级培训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同时,出台了《中共张家界航院委员会党校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教学大纲》、《中共张家界航院委员会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员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至此,我院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②创新培训模式。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模式将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依次分级划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培训对象分别为:学生入党申请者;初级班培训结业、培养时间半年以上的入党积极分子;中级班培训结业、列入发展计划重点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不同层级培训班的学习内容既有统一要求,又各有侧重。学习形式丰富多样,又各有重点。

初级班培训对象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青年学生,主要采取学习小组集体学习,辅以集中辅导、讨论交流、实践锻炼等形式,不断增强学员的政治意识,引导他们朝着入党积极分子方向努力。初级班每年培训学员1200余人,基本保证每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有机会进党校学习。

在取得初级班培训合格证的基础上,各系党总支部推选出入党积极分子中的优秀人员,参加入党积极分子中级班的培训。中级班的培训重点是通过集中辅导,强化学员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着重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中实现教育和考察两大目标。

③系党总支分部根据中级班学员的思想情况和现实表现,参照《中共张家界航院委员会大学生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细则》审定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并报送学院高级班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高级班的培训着重以自学党的经典理论文章、时政要文为主,着力提高发展对象的理论素养、政治敏锐性,增强党性修养。

③逐级落实责任。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由学院党校统一管理并组织实施。党校根据各级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学院团校、系党总支部分党校、学院党校,逐级落实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对象的培训任务,严格按照既定的方案开展培训工作,保证入党积极分子各分级培训目标的实现。

2.制度特色

①制度体系较为完善。三级培训制度体系共包括5个具体的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在目标、任务、内容、形式、责任单位、教学、管理、教师库范围、考核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从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到教学大纲、学员管理等,每一个制度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机、严谨的培训体系,保证了培训的顺利开展和效果。

②培训内容丰富各有侧重。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各有侧重:初级班以党的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为重点;中级班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党员标准为主要内容;高级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等同志的理论著作为主要内容。

③培训形式多样各有重点。在三级培训中,普遍采用了以课堂教学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参观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小组讨论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等培训形式。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培训形式各有重点:初级班主要采取分组学习、中级班突出课堂辅导、高级班强调经典文章的阅读。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3.成效显著

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制度全面实行以来,我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初步形成了在形式上具有延续性、内容上具有衔接性、深度上具有拓展性的学生入党教育培训模式。在大学生入党前教育考察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特殊的效果。改变了过去单级培训覆盖面小,形式内容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大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的政治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在流动中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保证新发展的党员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院营造了浓厚的积极、勤奋、向上,争向党组织靠拢的氛围,有力推动了学生党建工作。

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制度,是我院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有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的结果,对我院学生党建工作来说是一个创新。在今后工作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体系,更加充分地发挥这一特色工作的特殊效果,为党建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庞有祝.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新模式[J].中国林业教育.2009(9)

[2]王军.改革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J].2010(8)

[3]张绍浩.努力构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体系.科教导刊[J].2009(4)

中级培训论文篇(7)

【作者简介】 陈亚萍,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教师,博士。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教育培训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21-02

一、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

1. 价值取向

从价值取向来看,普通教育培训主要是对各类知识的传授,旨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促进被培训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则是以提升受训者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为主要目的,提高其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直接改进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 培训对象

从教育培训对象上看,普通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培养的是准备从事社会工作的新生代,进行的是全面、综合、通用的培养,着眼点是未来的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则是各级各类干部,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需要根据他们所处职位或担任职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着眼点是工作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加注重“即用即学,学则能用”。

3. 培训形式

从教育培训形式上看,普通教育注重整齐划一,具有固定的学制、周期和教学方法。干部教育的培训形式则更灵活多样。培训期限伸缩性比较强,每期培训班的时间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甚至一年,培训周期方面,有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两种;在培训方式上,有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在培训种类上,主要是比较系统性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拓展培训以及针对某一方面的专题培训;在培训方法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模拟演练、分组研讨以及实地考察等。

4. 培训内容

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三个方面是当前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理论教育的主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眼于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进行知识教育,对干部进行新知识、新理论、新规定、新技能的培训,其目的是帮助干部更新知识,提高理论素养,进而增强本领。因此,重点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性教育则侧重于思想道德方面的熏陶,致力于理想信念、组织纪律、宗旨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然而,很多培训组织、培训部门都是为完成培训任务而进行培训,其导向是按照组织要求完成学时学分,对于组织需要、岗位需要和受训者个人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够深入细致。

二、干部教育培训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中央更加注重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班次都要建立学员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支部活动,严格党内生活,强化教育管理。学制1个月以上的主体班次,都要进行党性分析并撰写报告。这体现了党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主要途径,严格的培训要求给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虽然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参加培训的本单位人员支持力度不够,例如有的单位不积极主动配和组织本单位人员参加培训;有的单位仍然给参加脱产培训的人员安排工作;有的单位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定期回单位参加活动等,严重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部分干部重工作轻学习,不主动参加培训学习,有的干部对教育培训敷衍了事,不积极参加班级学习活动,消极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三、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水平的建议

1. 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形式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水平的先决条件。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是当前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机构,应加强对培训范围内各部门的培训需求调研,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活力。还要不断研究培训规律,挖掘培训特色,优化培训模块,体现系统性和科学性,突出培训的分层分类。按照党性教育为根本、能力建设为核心,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构建“模块+专题”式的全方位教育培训专题库。在具体实施方面,一要以普及和提升党的基本知识为目的,精心打造党的基本理论模块。二要以提高受训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为目的,设立党的建设模块。三要以增强干部素质能力为目的,设立管理者素质与履职能力模块。四要以开阔视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目的,设立形势政策模块。五要以提高干部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为目的,设立法律法规模块。此外,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培训菜单和设置相应的教学专题,进而实现培训内容的专题化和课程供给的菜单化。同时,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根据自身的培训范畴还应突出“地方特色”,把更适合本地特点的部分专题课程打造成精品课,不断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知识向能力转化,进而将理论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与工作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各级党校可以根据不同班次学员的年龄特点探索灵活的培训方式。以基层干部队伍为例,科级干部以青年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维比较活跃,但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应该注重于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除了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授外,可以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学员讲台、主题班会、班级辩论、户外拓展等教学形式。处级干部以中年为主,思维比较缜密,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除了理论提升讲座外,还应注重班级研讨的开展。

2. 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学习型班级

在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践中发现,建立班主任指导下、班委领导下、学员自我管理的学习型班级后,培训班的培训效果明显高于普通管理模式的班级。这种班级建立的关键在于开班之初班主任组织的“破冰”热身和班委推选。“破冰”活动中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首先关注的是身边的个体,然后关注周围的小群体,再到关注整个团队,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首先,每个成员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然后组建团队、起队名、选队歌、设计队徽,每个团队再相互展示,整个过程活跃了氛围,融洽了关系。班级氛围活跃后,学员推荐出心目中的优秀者作为班委。由于班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后续的学习和活动中号召力也更强。融洽的团队关系和得到广泛认同的领导组织为下一步的班级工作开展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型班级在小组研讨、党性分析、模拟演练等学员参与的各项教学活动中表现都很积极主动,改变了以往各项教学活动需要班主任指定人参加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 加强组织协调,注重部门联动配合

干部教育培训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培训单位和参加培训的干部自身努力,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首先,调训部门应该充分调研管辖范围内各层次干部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了解干部的培训需求,将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相结合分期分批的为干部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为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提供平台。其次,各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了解本单位干部的培训需求,积极主动配合调训部门组织本单位干部参加培训,不给参加脱产培训的干部安排工作,使其拥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提供机会。第三,作为教育培训的承办部门应该积极认真对待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根据参加培训干部的实际情况分层分类设置课程,积极听取反馈意见,在培训班结束后进行跟踪访谈,了解培训效果,不断改进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不足,使教育培训真正具有高效性和针对性。最后,各级政府和机关单位应积极为干部培训工作提供师资、教学素材等培训资源,丰富培训部门的实践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叶绪江.当代中国干部教育培训有效供给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2] 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N].学习时报,2014-07-21.

中级培训论文篇(8)

关键词:村干部;培训模式;城乡统筹

温州是我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此过程中,村干部的实践能力对加快政策的推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瑞安市各级党校尝试“全员通识培训――重点村深入培训――以点带面、定期交流”的村干部培训模式,深度提升村干部的理论素养、政策执行力和实践能力。

一、村干部培训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村干部由村民直选上任,其成长必然要经历不适应到适应、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长期过程,加强培训将是缩短村干部成长周期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组织化程度较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1.重理论轻实践。长期以来,瑞安市各级党组织重视对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但培训重点则放在政策理论学习上,以党校教师或党政机关领导进行政治思想、政策法规等理论灌输为主,缺少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实际应用等实践锻炼,不能满足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2.重共性轻个性。村干部的个人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工作能力及所在村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培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个人需求。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培养成本等多种因素制约,对所有村干部的培训内容及手段都采取同一模式,不能适应农村城市化新形势的需要。

3.重集中培训轻训后交流。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实践能力,在培训结束后,理论运用实践的过程中,传统村干部培训模式往往缺乏搭建交流平台,及时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培训产生的效应没能在培训班结束后得到进一步发挥,持续性不够。

二、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背景下对村干部综合素质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温州市作为我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要求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农村土地、住房、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城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关键环节,在村镇管理体制、城乡建设体制和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等重要方面,建立起城乡相对接和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并在改革实验中逐步加以完善,基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明显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改革的重点所指在农村,必然要求村干部大力度参与改革过程,对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1.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村干部扎根于农村,熟悉农村情况,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村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农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作为瑞安市的村干部,只有深刻理解温州推行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政策理论背景和实际内容,对政策实施和推进才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较强的群众观念。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为根本方法,以要素市场化为导向,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以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为平台。政策各项内容事关基层群众,正因如此,村干部在决定重大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群众;工作中遇到阻力或困难时,要同群众商量,群策群力,把事情办好。

3.较强的创新能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现实问题,各个村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果照抄照搬,事情可能是完成不好的。这就需要村干部深入学习相关政策,在参考他人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进行创新。

当然,作为村干部还必须具有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以及开阔的视野,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深度提升村干部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瑞安市重视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2011年村级干部换届完成后,正值温州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实施推进大背景下,瑞安市委组织部与市纪委、民政局、农林局、市委党校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了“全员通识培训――重点村深入培训――以点带面、定期交流”的培训模式,现将此培训模式作具体分析。

(一)全员培训,提高通识。温州是我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温州市委2011年1号文件正是以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为内容,改革的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作为基层干部,对文件内容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为此,瑞安市对全市910个行政村领导班子进行全员培训,提高对政策的理解力。具体做法:将910个行政村分成九期,每期安排一周时间,对全体村书记和主任进行脱产集中培训。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准备,建立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不定时点名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培训内容上以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农村土地管理知识、农村规划建设等为主,提高村干部对城乡统筹政策的了解,同时还安排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农村廉政建设讲座、当前农村热点问题法律剖析、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财务管理、农村金融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计生政策等,以提升村干部行政管理能力。另外各镇(街道)负责村级组织其他成员的培训工作,各村由驻村干部牵头负责村民代表、社员代表和配套组织成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覆盖到每一名村干部。在培训帮带方面,重点对567名新当选的村“两委”负责人,由乡镇班子成员实行“1+1”帮带培训;新当选的村级组织成员,选派一名连任村干部实行“老+新”帮带培训。

(二)重点培训,深化能力。第一阶段全员培训后,对城乡统筹综合政策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具体的实施操作却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为此,瑞安市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农林局、市农住建办、党校等单位参与安排重点村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组成一个培训班,全称为“瑞安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重点村一把手培训班”,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内容。

1.培训学员对象,突出片区示范性。全市各行政村情况各不相同,有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几百上千万的富有村,也有零收入的“空壳村”,市委组织部充分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决定以镇、街为单位分配名额,由镇(街道)确定本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参与此次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对象在年龄、学历等方面做具体要求。

2.培训时间安排,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此次培训的时间跨度达到两个月之久,但村务繁忙,如果两个月一直在党校培训,村里的很多事情将难以解决。为此,培训组织部门把时间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四天时间,总共十六天的集中培训,其他时间布置作业自主完成。这样的安排既能完成既定培训目标,又能充分考虑村干部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培训效率。

3.教学方式呈现,努力实现多样化。相关组织部门及上级领导非常重视这个培训班,据有关领导称这是一期相当于中青班规格的村干部培训班。因此在培训方式上确定“立足党校、面向社会、重视理论、更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理论中思考,在参与实践中提高,重理论和实际结合。

(1)注重课堂交流,提倡课堂研讨教学。村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纯教授式教学很难引起他们的听课兴趣,因此各讲课老师特别注重课堂上留足时间与学员进行交流,既能防止学员听课疲劳,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政策理论充分讨论。本次培训内容的第二模块是“三分三改”, 老师的上课主要围绕“三资管理知识、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内容展开讲解,听完理论讲解后,由各小组组织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每位学员结合所在村实际情况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形成小组想法,由小组代表在班级论坛上发言以供其他学员参考。

(3)结合实地考察,拓宽学员视野。组织学员到嘉兴地区考察城乡统筹改革情况以拓宽学员视野,希望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启发。

(4)学员现身说法,更具参考价值。在政策实施方面个别村已走在前列,由这些村干部向全体讲解本村的做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5)组织部门领导,参与班级论坛。由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城乡统筹办、市农住建办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培训班论坛,学员畅所欲言,结合本村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提问,由相关领导进行解答,问题多种多样,相关部门负责人解答也针对实际,全体学员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4.严格班级管理,营造学习气氛。村务繁忙,加上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容易造成村干部的缺课,为此班级成立班委管理制,制定班级请假制度,出勤情况每天一报,并把相关情况报所在的镇(街道)有关部门。在严格的管理下,学员们的出勤率相当理想。这不仅保证了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个人的组织纪律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三)以点带面,定期交流。重点村一把手培训结业后,各学员结合本村实际和培训班所学知识开展实践,并与未参加此次培训的邻近行政村或情况相似的行政村组成一个交流小组,定期开展交流,以点带面,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四、总结与思考

对村干部的培训和教育,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相当重视,但通常只是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如以会代训、短期通识培训等,对提高村干部的实践能力作用不大。以上培训模式能够真正把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1.结合村干部特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培训。应深入了解村干部自身鲜明的特点,用群众语言来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把要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措施开门见山地说明白,把党委政府想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让村干部听明白,弄清楚,入脑入心,把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2.考虑村干部的需要,在培训内容安排上充分尊重实际。应深入探索村干部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尊重村干部在培训内容上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拓宽知识领域,使培训内容从“理论”走向“实践”、“共性”走向“创新”、“以会带训”走向“训后交流”。

中级培训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F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56-01

一、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体系

(一)培训开发体系

培训体系通常以各阶层培训和各职能培训(专业培训)作为基础而建立起来。这里的各阶层培训,是指对经营及管理的各阶层(上层、中层、基层)而进行的培训。一般可分为:经营干部培训,管理、监督人员培训,中层骨干员工培训,新员工培训。另外一种重要的培训是各职能培训,它是对于经营管理的各职能(例如:业务、生产、人事、财务、研究开发等)而进行的培训。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各部门培训或者各阶层培训等方式来进行。换个说法,是否可以认为:各阶层培训是企业中的纵向培训,各职能培训是企业中的横向培训。

各阶层培训是对应于各阶层、基于共同的需求在横的方面建立项目;与此相对应、各职能培训是在履行各自职务的基础上以提高必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培训项目。当然,在各职能培训中也有必要区分一下阶层。例如虽说从事同一业务,但这里既有新员工,又有中层骨干和专门经营人员。不过因为要求他们各自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培训需求也不同。因此,严格地讲,一般称呼各职能培训也叫“各职能阶层培训”。

(二)培训开发种类

1. 职前培训。(1)一般性的职前培训。主要目的是使新员工了解本企业的一般情况。(2)专业性的职前培训。主要目的是使新进员工切实掌握处理业务的原则、技术、程序与方法。

2. 在职培训。(1)补充学能培训,指通过培训,对员工执行现任工作所需学识技能中的欠缺部分予以补充,目的在于使其胜任现职,增进效率。(2)人际关系培训。指各企业为新进员工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增强员工相互间的合作、团结及和谐所进行的培训。(3)运用智慧思考培训。指各企业为解决有关问题指定部分员工聚合在一起,激励参加的员工高度运用智慧与思考。

3. 非在职培训。非在职培训是指企业的员工暂时离开现职,脱产到有关学术机构或以别的企业参加为期较长的培训。

二、培训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一)培训开发的过程

企业关于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计划,是以对需要的分析为依据的。对任现职人员来说,它考虑的是目前职务对现职人员的要求。他的实际工作成绩与要求达到的成绩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人的培训需要。对新选的人员来说,下一个职务的要求与他们现有的才能之间的差距,就是其个人的培训需要,这两方面的个人培训需要,构成了企业培训计划的主体。

(二)培训的方法

1. 理论培训。这是提高主管人员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一种主要方法。尽管主管人员当中有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总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接受进一步培训。

2. 职务轮换。职务轮换是使受训者在不同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以使其全面了解整个企业的不同的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

3. 提升。(1)有计划的提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将来拟提拔到更高一级职位上的主管人员。(2)临时提升。临时提升是指当某个主管人员因某些原因,例如度假、生病或因长期出差而出现职务空缺时,企业便指定某个有培养前途的下级主管人员其职务,这样,临时提升就既是一种培养的方法,同时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方便。

4. 设立副职。副职的设立,是要让受训者同有经验的主管人员一道密切工作,后者对于受训人员的发展给予特别的注意。这种副职常常以助理等头衔出现。

5. 研讨会。研讨会是指各有关人员在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或决策。通过举行研讨会、企业中的一些上层主管人员与受训者一道讨论各种重大问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观察和学习上级主管人员在处理各类事务时所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如何解决各类问题,取得领导工作的经验。

6. 辅导。辅导对于负责培训的上级主管人员来说,是一种常规的培训方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帮、教”。辅导要着重注意培养受训者的自信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在处理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方面的管理技巧。

三、培训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训工作必须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每一个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培训主管人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主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现职务或新职务的要求,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上级主管人员必须积极支持和参与培训

企业的各级主管人员都应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身体力行,积极支持和参与主管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上层主管人员,这方面更要起表率的作用。

(三)对培训者的要求

培训者的来源无非是企业内部或外部两种。在对下级主管人员进行培训时,主要是依靠企业内各级主管人员作为培训者。由于上级主管人员和下级主管人员同处于一个企业中,因而他们能结合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培训,便于下级主管人员理解和接受。在涉及理论方面的培训时,一般多向企业外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作为培训者。

(四)对受训者的要求

作为上级主管人员,应该启发、诱导下级自愿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使他们积极参与培训。培训工作只有受训者的管理愿望和学习愿望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对那些不愿或不适合从事主管工作的人,企业也不必强人所难。

(五)培训的具体内容必须与受训者的需求相吻合

培训的具体内容除了要考虑受训者所在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受训者各人的不同情况,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来决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对较低层次的受训者来说,虽然应该培养他们处理业务活动的能力,但由于他们长期工作在企业业务活动的第一线,因而所欠缺的可能是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综合管理能力。即使是在同一层次的主管人员,由于他们各自的背景、经历和专业的不同,各自的性格、爱好和能力不同,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也不会相同。

(六)培训的方法必须有效

要使培训收到满意的效果,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级主管人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采用各种不同期限、不同要求、不同方式的培训方法。

(七)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一个主管人员如果只知道主管人员应该做些什么工作,而不知道如何去做,那么就永远成为不了一名主管人员。因此,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在培训时,必须注重学以致用,必须把理论上的培训与实践中的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培训目的,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其素质和能力都比较高的合格的主管人员。

参考文献:

中级培训论文篇(10)

县委党校坐落于县城西北角风景优美的皇庄坡麓,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沿阵地和党性修养锻炼的熔炉,也是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特别是彝县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县委党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干部理论培训、国家公务员培训和干部学历教育以及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为一体的干部培训学校。因此,2004年3月,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县委、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县委党校成立漾濞彝族自治县行政学校,与县委党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可以说过去的20年,是县委党校“积极有为,硕果累累”的20年。

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县委党校创建于1962年10月,建校后曾多次易址。1969年2月曾迁至距离县城25千米外的脉地镇江桥村平地坝,并一度改为“五·七”干校。1972年10月,方恢复县委党校建制。1982年,为了解决县委党校离县城较远,不便于培训轮训干部的实际困难,县委决定在县城附近金星村十九街社皇庄坡麓征地5030平方米,并先后建起了县委党校校舍,1984年3月,正式迁入现址。现有教职工10人,5名教师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高级讲师2人,讲师1人,在职在读研究生1人;5名行政后勤管理中除1人为中专学历外,均为大专学历。县委党校目前的基础设施为:教学楼1幢和职工宿舍楼1幢,教室2个,厨房1幢,餐厅1个,可同时提供70名学员的食宿和150人规模的培训。设有图书室和微机室,所拥有的数千册藏书和每年所订阅的数十种报刊杂志,能基本上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需要。县委党校成立以来,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干部教育和培训任务,特别是自1985年彝县成立以来,肩负起提高彝县干部思想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党性修养,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突出特点,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在开展教学科研,干部短训、轮训,以及干部学历培训工作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不断更新,办学领域不断延伸,办学队伍不断壮大,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改善。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3年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制定出《县委党校2003~2007年建设和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26万元改造了教学综合楼、大教室、厨房和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目前,正在稳步向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教学功能齐全的既定发展目标迈进。

二、“主渠道”作用发挥充分,理论培训业绩辉煌作为党性锻炼的熔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在干部培训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县委党校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作为办学的宗旨和理念,着眼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推动彝县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积极开展干部培训轮训工作。20年来,我校始终从全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和乡村基层干部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时期本县社会经济实际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培训方针,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灵活培训方式,使培训范围不断延伸和扩大。本校不仅圆满完成了每年的干部理论培训、公务员岗位培训任务,而且还拓展了学校的办学渠道,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和声誉。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和档次,我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次会同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等部门聘请省州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为理论培训班学员授课。本校的教师也经常应邀到县级其他单位和深入11个乡镇及部分村委会,进行理论辅导或讲授党课。20年来,我校共举办了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干部理论培训、短训班和公务员岗位培训班以及县级各部门业务骨干培训班360余期,参训人员达18000多人次,其中干部理论培训班150多期,参加培训的乡科级领导及村干部达8500多人次。

三、学历教育成绩显著,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党校的干部学历教育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和改善干部学历结构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以在职党员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干部教育形式。1986年,经云南省干部教育委员会批准,开办了学制为两年的全日制党政干部中专班,先后招生两届,共毕业学员85名,八六级毕业45名,八八级毕业40名。从而使本校在大理州党校系统中至今为止,同大理市委党校一道成为办过全日制党政干部中专班的两所县级党校之一。1989年,我校又开办了中专函授专修班,结业学员54名。1992年,还开办了中专函授全科班,毕业学员34名。1995年以来,又先后开办了七届省函大专漾濞教学班,共有349名学员取得了大专文凭。2003年,开办了第一个中函本科漾濞教学班,2004、2005年又连续招收了两个中函本科漾濞教学班,目前在校就读的有三届中函本科班的共150名学员。20年来,在我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学员共672名,现已有522名学员取得了大中专毕业文凭(含取得结业证的54名学员)。这些从本校完成学业的学员,通过学历培训和教育,不仅糸统地学习和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通过全面糸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接受了新的理论武装。如今这些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党性修养又上一个新台阶的学员活跃在全县各条战线上,把所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党的事业,做出了显著成绩,并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不少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成为彝县“三个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教学”促“科研”,硕果累累科研工作是党校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党校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先导。县委党校不仅历来都大力提倡以科研促教学,积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方向,而且始终都将科研工作作为提升学校教学层次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因而,县委党校的科研气氛一直都是非常浓厚的。教师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着眼于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决策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三为”方向,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科研活动和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成果还获得有关部门的奖励。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共有19次获得有关部门的奖励,其中获省州级奖11项。县委党校教师先后在《云南日报》、《云南支部生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创造》、《云南纪检监察》、《大理日报》、《白族文化研究》、《大理文化》、《滇西北论坛》、《大理宣传》等省州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100多篇。另外,部分教师根据县委的安排,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漾濞彝族自治县历史大事记》(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编写工作,有的教师应聘担任了《漾濞文史资料》和《漾濞民间故事》(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编委,并具体参与了《漾濞文史资料》第二至六辑的编辑工作和收集整理了24则3万余字的漾濞民间故事,为全县的理论研究宣传和地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5年3月,我校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

中级培训论文篇(11)

职业培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学校所提出了的学期工作思路为指导,在相关领导的指示安排下,充分发挥本部门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协调,认真做好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加强联系,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努力探索,切实做好退役士兵的培训工作;为学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培训学校工作计划。

二、具体工作任务

(一)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根据本学期有关班级的课程考核要求,本学期除16个班的CITT考核外,还将安排xx、xx两个班共91人参加数控中级工技能鉴定,1003班师56人参加车工中级工技能鉴定。我们将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技能鉴定部门及相关处室和班主任做好联系协调,认真做好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另外,做好部分07级毕业生技能等级证书的换证工作。

(二)社会培训考核工作

(1)做好社会培训考核常规工作

按工种分类建立建全资料档案库,把各级各类培训申报材料、考核管理资料、培训管理效果资料等汇总成册;按要求并及时填、报各种培训考核表册;做好各种有效证件的管理、核实及发放工作。做好各种培训的宣传招生联系工作和开班前有关准备工作及进程中的管理工作。

(2)维修电工及电焊工社会培训工作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本学期将于九月十二日开办第三期维修电工中级班,九月十九日开办维修电工高级班,以及维修电工技师班的技能训练工作;另外,本学期我们争取开办第八期电焊工社会培训班,我们将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地开展社会培训的宣传、招生工作;我们将深入调查研究,合理确定培训项目课题,与相关专业办合作科学制定培训教学大纲、培训教学计划、培训实施方案;我们将注重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培训学员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进而树立良好的口碑与信誉。在培训期间我们将认真做好培训学员的管理工作及后勤服务工作。

(3)社会培训及考核项目的拓展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本学期将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各部门联系,争取主动走入各类工矿企业及相关用工联系机构,与其协商合作培训事宜;从而拓宽社会培训市场,拓展社会培训内容,扩大社会效应和提升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与各专业办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的学生技能培训兴趣班并做好相关技能考核工作。本学期争取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和数控车(铣)中级工这两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退役士兵培训工作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本学期我们与相关处室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退役士兵培训工作:

一是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全省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有关精神,我们将与区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相关处室密切配合,做好09级退役士兵长期培训学员的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

二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做好09级及10级退役士兵长短期培训学员的理论教学及技能训练工作。

三是要对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促使上级部门不断完善有关退役士兵的培训政策。

四是将在培训过程中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加强对参加培训退役士兵学员的管理,使他们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培训心态,共同努力把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这件利国、利军、利民的工作落实好。

职业培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执行《xx市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做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二、主要目标任务

1.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地发展。在平时教学中,以尊重学生为根本,多采用启发式,培养他们的兴趣,使艺术教学贯穿他们的整个人生。

2.加强和丰富学校的艺术特色建设。树立艺术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模式,可充分把握身边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创造一种师生在平等的位置上探讨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教学方法。

3.倡导一个学生爱好艺术的良好态度,树立学习艺术的自信心。加强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在小学阶段,力争使学生能识别几种乐器不同的演奏效果,认识一些不同的画种。

4.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教师要深入学习新的艺术标准,把握教材特点,实施新的教学方略,选择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符合新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政治学习、理论学习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2)认真学习艺术的新标准,以及教材跟以往不同的特点和突破,从而树立教师坚定的理论基础。

(3)做好教学工作,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充分利用学校新添的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欲 望,加强艺术体验。

(4)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

2.加强教研组老师自身素质建设

组员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多探讨、切磋,教研组各成员继续开展深层次进修,提倡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校际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学校为教师多提供一些专业方面地书籍、器材、艺术素材等,让老师们渴望学习提高的心愿得以满足,也便于教师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

3.继续开展教育实验、教育科研研究工作

积极发挥艺术教研组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努力为活跃学校文化生活,美化学校育人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并做好学校专业队(舞蹈、电子琴、合唱、绘画等)及特长学生的辅导工作,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添彩。同时学校外聘有专长的老师,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培训,本组教师各施所长,尽己所能,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之星,普遍提高我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

职业培训学校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某某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树立“工业是城市经济脊梁”“工业强市”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工程和“百家亿元工业企业”工程,狠抓多机遇叠加、多区域合作等重大历史机遇,紧扣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提高工业战线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工业化人才队伍,为做大做强我市工业、实现“工业千亿元目标”,为工业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培训目标

以提高 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培训”的原则,统筹兼顾、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构建“分级负责,脱产培训、短期学习、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

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培训层次,不断夯实各级干部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能力,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良好的育人、用人环境。在全委干部、全市工业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进一步确立终身教育和全员培训的理念,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有开拓创新精神,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作风优良的能够担当新世纪改革开放重任的现代化工业化领导人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培训计划

1、专题理论学习。

根据上级要求,围绕学习贯彻某某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某某某某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权力观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专题,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2、党委(党组)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

3、党风廉政教育。

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某某某某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自治区纪委四次全会、南宁市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组织学习《某某文选》,学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指示;组织学习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行为,在全委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4、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专题辅导培训。

为扎实开展我委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好学习讨论工作,于3月份举办一期由相关领导讲授的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专题学习辅导课,以帮助全委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认清形势,理清思路。

5、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调研。

结合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行学习调研活动,计划组织委机关工作人员分专题调研组进行学习调研,撰写调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