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0:53

农学论文

农学论文篇(1)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3.分数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教师和学生,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对他们进行评判的标准,但对学生或教师学习工作上的认可单一用分数来衡量是很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成绩,一味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分数、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4.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师却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懂得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致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的需要,使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广大农村师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唯分数论英雄显然已过时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不一定都是考试门门得高分的人。学习分数高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把分数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和乐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鼓励自主学习,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一定比通过教师强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牢固、长久。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表自我见解,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自身素养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也很少买书,即使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底,也没有花钱为孩子买书读的思想意识。而学校里因办学资金短缺,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的能看的图书也少。有的是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对看书没兴趣。多方面原因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高。而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很好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特别是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去感悟,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

三、农村语文教育的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教育,教师应当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使评价、考试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级的方式。

2.改进农村办学条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可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

3.鼓励开发农村有利的教育资源

农学论文篇(2)

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只做到了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卷面整洁,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正是在这样的功利性驱使下,学生的写作水平越来越低。家庭作业繁多,学生放学后,疲于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自然而然对耗费时间和精力大的作文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带着这样的情绪,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甚至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就感觉厌恶。长此以往,学生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而去写作文,失去对作文的兴趣。

(二)农村教师工作复杂繁琐,有时候作文批改不到位

写作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活动,而且也比较辛苦,所以学生真心希望教师能认真批阅。每名教师也希望能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教师大多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一名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其批阅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的时候,甚至批改作文就要批改到深夜。同时,在一些地区,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一名教师身兼数职,这样教师的精力就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活动了,就会使写作和批阅的矛盾突出了。

二、解决对策

(一)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

尤其是农村地区,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包括建设多媒体班级,建设电脑机房,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到农村,让学生多多接触新鲜事物,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接触面。教育部门应该建设学校图书馆,并大量购置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外书籍。学校应该定期定时开展阅读课程,并安排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让学生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也会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新的题材,进而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多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读物,让学生品尝到知识的甜头,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意愿。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很多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通俗易懂,都是需要学生好好阅读的。而且,学生将之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有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才能更加热爱写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其次,要积累素材。素材的积累不仅要在课堂之上,还要扩展到课堂之外。写作源于生活,又反映出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生活中一些小事,在不同人心中会有不同的观点,反映到作文中,更是会有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周围事物,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并且积累新鲜素材的能力,这样会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在这些积累的素材基础之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写作中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所以,只有积累丰富的素材,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写作,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就应该开拓思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写作课程比较枯燥,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这对作文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视听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于课堂上的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正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对作文教学的积极性。最后,要重视“鼓励”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赏识”的力量。比如,对于写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我们要努力去寻找其作文的闪光点,并将之扩大。这样,对写作没有信心的学生是一种鼓励。久而久之,通过表扬的方式能让这些学生更好地去写作,更有兴趣去写作。对于作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我们就要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期待能有更好的作文被创作出来。通过表扬的方式,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所提高,这不仅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

农学论文篇(3)

二、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初中,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初中美术教育重视不足,一直将初中美术作为副科,不仅分配给美术课程的课时不多,而且必要的基本教育教学设备也不齐全,造成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2.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上,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以及美术教育教学任务认识不清,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以绘画作为教学目的,通过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临摹来追求技法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与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创造是十分不利的。

3.师资紧张,设施缺乏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设备缺乏,而学生家长为学生购买颜料、水彩以及其他美术工具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较差,教师也难以根据课程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提高的硬伤。

二、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开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上,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出能够独立思考与创造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美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创新原则

对于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必须强调创新,可以根据故事情景、生活现实、虚幻内容或者是自由发挥等几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

3.启发性原则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还未步入成年,因此视野范围相对较窄,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探索对于艺术的认识,对于各种美术表现形式的认识,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

4.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农村初中教学资源有限,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身边的各项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注重利用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美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特色。

三、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可行措施研究

1.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作用,增强师资以及硬件设施投入

国家一直提出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上更应该如此。首先,农村初中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应该向弱势的农村倾斜,重视美术教育,可以增加专业的初中美术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老师的能力水平。其次,对于农村初中,应该增加各种教学硬件设施,逐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通过齐全的软硬件设施,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施,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再次,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监督检查,重点掌握各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否齐全,美术专业的教师是否配齐,并对学生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学习成效进行定期的摸底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初中美术教育的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按照不同学生在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美术教学方案,重点是要允许学生按照兴趣的不同方向来学习美术课程。其次,在美术教学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注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结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创设生动灵活的美术教育课堂气氛,同时借助不同的初中美术教材,采取独特的美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再次,由于美术教育是一项创造性与思维性很强的功课,因此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教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应该多鼓励,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应该注意结合实际,适当的融入乡土艺术

在美术教育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尽可能结合自然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美术教学。广大的乡土地区能够为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这些天然的素材为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创作材料。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初中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地从身边寻找各种美术素材。同时,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种乡土艺术的融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降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学习的成本,拓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学习的资源,真正的做到就地取材。通过这种形式,逐步的让学生体验到地方的艺术特色,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乡土艺术的喜爱,这对于传承我国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农村初中美术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育课堂质量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必须依靠提升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的素质与创造能力。首先,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的引进上,应该尽量在优秀的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择,特别是有志投身于农村美术教育建设的优秀人才。其次,应该通过培训交流或者是学习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农学论文篇(4)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农业信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新时期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摘要: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问题;探讨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不断加强,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诸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许多制约。特别是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力差,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体概念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全面进步[1]。

2.2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才,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农业经济管理者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高且缺乏培训,导致他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到农业经济对于国家主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执行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经验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2]。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管理理念日趋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当前,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2管理模式日趋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3]。

4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是国家对于实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真正实现国家惠民政策的根本保障。首先,农民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期待值较高,但由于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制约经济进步的现象。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整合和优化农村农业资源。其次,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民主管理的自律机制是十分有效法方法。对于一些普通事务,可以由集体讨论决定,而较重要的事务,由重要决策部门如监事会来决定,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充分整合各项资源[4]。

4.2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但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首先,这符合我国对于保证土地归属问题的政策规定,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再次,这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从而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4.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引进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并根据每个人的自身能力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其成为具备农业经济管理高水平的人才,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农业经济产业过程中,重视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加强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等进行指导。不但可以有效实行对于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收益[5]。

4.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首先,要寻找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顺民意,尊重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从而更好的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工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视人才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并且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新时期整体经济引导下,重点关注现代化的农村农业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2.

[2]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农学论文篇(5)

(1)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实验课程与实际需求相脱节,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现有实验教学多采用由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然后由学生验证知识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农业物联网专业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传感器部件、通信部件和射频部件等焊接、控制和使用。可是现有高校师资队伍中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人员稀少,从事实验的教师更是缺少参加培训和国内外深造访学的机会。因此,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3)在课程的考核中对实践动手能力未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仅仅单方面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上述教学安排和考核制度使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理论知识要远比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对实验教学给予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虽然有些高校尝试用一些教学课件,比如图片、动画、影像资料等,但与实际项目联系不密切,学习效果不理想,很难达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以农业物联网项目为载体的虚拟项目环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农业物联网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2.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物联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我们设计了“基于VR”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真实模拟农业物联网所应用的传感器及控制系统、传输系统、应用系统,在虚拟的农业物联网场景中,通过学习者的探究,全方位了解这一新兴行业,更好地掌握农业物联网相关的知识。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参考教材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2)课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实验任务。

(3)知识学习:学生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学习各种知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再现在课堂上无法观察到的农业生产基地或事物的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知识难点。例如,在学习传感器的知识时,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将学生带到农业智能大棚里,监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浓度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通过信息化无线传输网络把数据传输到系统进行智能化分析,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控制大棚内的水阀、加热、补湿、滴灌、喷灌、补光等设备;另一个应用是使抽象的概念、理论直观化、形象化,方便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学习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时,通过虚拟演示,让学生观察七层协议模型中数据的传输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探索学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

(5)虚拟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建立各种虚拟实验室。

农学论文篇(6)

一、前言

明治10年代至20年代,在日本农业史上曾被称作是“老农时代”。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村直三、奈良专二和林远里等老农在日本农业改良方面非常活跃。明治初年政府开始推行的劝农政策(西洋式大农业经营的引进)以失败告终,传统农法的改良得到提倡,这给他们的活跃提供了舞台。船津传次也是活跃于这个时代的老农之一,但他的经历却极为特殊。

1832(天保3)年11月1日,船津传次平出生于上野国势多郡原之乡(现群马县势多郡富士见村原之乡)。在父亲为村内农民子弟开办的寺子屋[1]接受了“阅读、书写、珠算”等基础教育,接着又在蓝泽蓼园开办的私塾学习了汉籍的素读和俳谐[2]等。后来,他在思想上受到了来自中国古典著述和日本书籍的影响。1849(嘉永2)年开始学习和算,3年后得到关流的真传。和算的学习诱使传次平进入了合理性思维的世界。1857(安政4)年父亲去世,他继承了家业。父亲开办的寺子屋也由他接管,用于近乡村民子弟的教育。1858(安政5)年被选为名主服务了3年,1867(庆应3)年再次当选名主,1879年(明治)兼任乡里的总管和劝农官。[4][5]

船津家里的耕地面积(1867年)是水田1反9畝,旱地8反7畝[6][7],在村子里属于中等规模。传次平很早就从事农业,接受父亲严格的指导。他在农业改良上非常热心,动了很多脑筋,进行了很多发明。例如在养蚕上发明了桑田簾伏法,在稻作上研究过水田土地改良的“底破法”。作为老农,他渐渐在附近乡里出了名。

1877(明治10)年,被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作为人才发现了的船津传次平来到了首都,成为内务省的科员。第二年3月,开始在驹场农业学校工作,负责本国农场的管理与本国农事的讲义。在这里船津与外国教师交流,向酒匂常明和横井时敬等日后成为日本代表性农学家的学生们教授稻作和养蚕。[8][9]

1885(明治18)年8月,船津担任甲部普通农事巡回教师。翌年3月,正式调动到农商省农务局树艺课,为推动日本农业改良而在各地巡回作讲演和指导。1893(明治26)年担任西原农事试验场的技手[10],三年后升任技师[11]。作为民间出身者,他的晋升是个特例。1898(明治31)年3月,以罹病为由辞职,同年6月15日去世,享年66岁。[12]

正如上面所述,老农船津传次平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老农中的许多人是在野度过其一生的。与此相对,船津被发现后则步入仕途。另外,拘泥于传统农法而排斥西洋农学的老农很多,而他对西洋农学则持友好的态度。他站在了传统农法和西洋农学的结合点上。

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二。一是考察日本近代农学形成过程中,老农船津传次平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一是考察老农船津传次平对西洋农学持什么样的态度。

二、驹场农业学校与船津传次平

致力于实现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明治政府,作为施政的一环,1872(明治5)年10月在内藤新宿设置试验场。1887(明治10)年1月,在这里开设农事修学场,2月开始授课。该校于当年12月迁移到驹场,成立驹场农业学校。1886(明治19)年与东京山林学校合并成立东京农林学校,1890(明治23)年演变为帝国大学农科大学,是现在东京大学农学部的前身。[13]

驹场农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士族子弟,一点农业经验也没有。教师全是英国人,对日本农业也是毫无了解,只是教授以英国农业为主的讲义。关于日本学生首先必须要学习的稻作,他们不能教授任何东西。接替英国教师的德国教师也是一样。酒匂常明和横井时敬等所学到的稻作知识是由船津传次平传授的。[14]酒匂从该校毕业后,仍极大地得到船津的帮助,常常农业上有什么疑问就去请教船津。他是“在实业上将老农船津传次平”作为“师友”来仰赖的。[15]

1887(明治20)年10月,东京农林学校教授酒匂常明出版了《改良日本米作法》。这是由日本农学家撰写的最早的农业书籍。翌年1月再版。酒匂在其自序中向船津传次平表达了谢意,他说:“我希望此书能得到社会的好评。只所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通过经询他的意见,听他的话,自己变得有实力了。”[16]晚年,酒匂表明,在撰著《改良日本米作法》时,船津掌握的经验知识给了他很大的帮助。[17][18]

关于稻作技术,如果把明治10年代的船津传次平的学说和酒匂常明的《改良日本米作法》(明治20)年中的学说按不同技术分别进行比较的话,就会发现正如酒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改良日本米作法》利用了许多船津的知识。即使说是完全照搬了船津所讲解的知识,也不算过分。只是在施肥技术方面,施肥方法自身虽然非常酷似,但在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说明肥料这一点上,是与船津大相径庭的。在酒匂的说明中,“氮”、“磷酸”、“碳酸钾”等专业用语频出,釆用的是从其成分来说明各种肥料有效性的方法。这是从德国教师OscarKellner和MaxFesca教授学习到的方法。[19]

三、西洋农学与船津传次平

船津传次平的自然观在日本人中是非常特异的。它是这样一种自然观,比起把自然看成是与人和谐的这种东洋式的自然观来说,它更是大大接近于将自然看成是可以克服的对象的这种西洋自然观。《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样有名的文言。“率性”一般训为“性にしたがう”,但江户中期的思想家太宰春台训为“性にひきいる”,船津接受太宰的观点,更独自将“性にひきいる”解释成“将动植物的品性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认为人类理当将自然改造得更合适。[20]这与老农林远里(1831~1906)等主张绝对地看待自然,农业也必须顺从“天理”的观点正相反。[21]

具有西洋自然观的船津在驹场农业学校可以融洽地同英国教师、德国教师,还有学生交流。他不仅教他们日本农业,反过来也不忘记向他们学习。受影响最大的是对肥料的看法。他正确地掌握了日本传统肥料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经验他了解到了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料叶片就会茂盛,或果实就会丰硕。但是,那些肥料中的什么成分是有效的,他不知道。可以明快地解荅这种疑问的是西洋传来的分析化学。他在驹场农业学校工作时汲取了那方面的知识。明治20年代,他在地方的讲演中能够传达分析化学的知识了。例如在1888年举行的讲演中,他向农民解释说:氮“富于使茎叶茂盛的养分”,磷“富于组织茎家的养分”,碳酸钾多含组织根茎力表皮的养分。[22]1895(明治28)年在新泻县进行的演讲中说:“作物施用有机物多的肥料则叶茎长得茂盛,(中略)这是因为它们是多含氮的肥料”。另外,船津在讲演中又是引用在驹场农业学校和东京农林学校进行的实验结果,又是使用“遗传”、“细菌”等专业术语。[23]但是,他自身没有做过与分析化学和遗传有关的实验。也许不如说是不会做。这些实验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他的能力。如果说到他做过的实验,仅限于像种籾选种法的比较试验(盐水选与水选)这类简单的实验。[24]

四、结语

老农船津次平通过向农学家传授经验性知识而在日本近代农学的形成过程中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通过驹场农业学校时代的外国教师同僚和该校毕业的农学家而学到了西洋农学的知识。在讲演等说明农业技术时使用了那种知识的一部分。

但是,即使是对西洋农学怀有好感的船津,也強烈反对在日本导入西洋式的大农业经营。他认为在日本这样土地狭小又不规则的地方导入西洋式的大农具是不可能的,而且,粗放型的经营也不可能生产出养活日本人口的足够食粮。他主张唯有集约式的小农经营才是最适合的。[25][26]

如果详细地分析一下大量留下来的讲演记录,就会知道他对西洋农学的见识与他对农业技术的改良并没有什么联系。[27]西洋农学只停留在是一种知识上,没有变成技术改良的方法。他所论述的农业技术是由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西洋农学只不过是扮演了说明那种技术的角色。他最重视经验,反过来说,也強烈地批判“学者的论述”。[28]在坚持依据自身经验这一点上,也许可以说他是典型的老农。(译者:韩健平)

注释

[1]“寺子屋”是一种私塾——译者注。

[2]“素读”指不去理解意思只照字面朗读。“俳谐”指俳句——译者注。

[3]“名主”江户时代作为村和镇子里的头头处理政务的人——译者注。

[4]上野教育会『船津传次平翁传,1907年,国立国会図书馆所蔵

[5]「船津传次平翁传、年代不明、船津传洋平家所蔵

[6]“反”和“亩”是土地面积单位。“1反”是,300歩,约9·917公亩。“1亩”是30歩,约1公亩——译者注。

[7]岡光夫:『日本农业技术史,ミネル書房,1988,303頁。

[8]『船津传次平翁传

[9]『船津传次平翁传

[10]“技手”是技师手下的技术员——译者注。

[11]「船津传次平自筆履历书,年代不明,船津传洋平家所蔵

[12]『船津传次平翁传

[13]安藤円秀:『农学事始め,东京大学出版社,1964,267~283頁。

[14]飯沼二郎:『农业革命の研究,农山漁村文化協会,1985年,641~776頁。

[15]酒匂常明:『改良米作法,再版,有邻堂,1888年,国立公文书所蔵

[16]同上

[17]『船津伝次平翁伝

[18]「船津伝次平翁伝

[19]内田和義「农学者酒匂常明と老农船津传次平」『2001年度日本农业经济学会文集,2001。

酒匂1888(明治21)年出版科学肥料书『日本肥料全书(有邻堂),1894年出版了全面改写的增订版。

[20]船津讲述过下面一段话。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将“率”字训为“シタガウ”,这是朱子学一方的观点。在太宰学一方那里,写作“率者将也”,读成“ヒキイル”。我赞同将“性”读成“ヒキイル”的观点。当训成顺从性的时候,就变成说也要顺从动植物的性。(中略)训成“率イル”,即是说使动植物的品性变得有利于人类。(『普通农事改良讲话笔记,新田见太忠太编集兼发行,1896年,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蔵)

[21]内田和义:『老农の富国论,农山漁村文化協会,1991年,57~101頁。

[22]『农工商临时杂报,第十二回,京都府劝业课,1888年,国立公文书馆所蔵

[23]『普通农事改良讲话笔记

[24]『巡回教师农话笔记,长野县农商课,1889年,国立公文书馆所蔵

[25]『日本农业技术史,306~308頁。

[26]船津传次平訂:『稲作小言,秀明堂,1892年。

[27]「農学者酒匂常明と老农船津传次平」

[28]例如,船津在下面这段话中这样来反对学者的学说。近来青年学者的学说中有这样的观点:品质差等的东西收成高,优等的东西收成少,这是植物界的一般通则。这是错误的观点。品质优等,收成也高的东西很多。至于差等的东西是不少的,可以播种柿子和梅子的核来看看。不仅收成少品质下等,而且树的生长也不好。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可成上品者里选育出收成高的东西。

Acceptanceof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in19thCenturyJapan

InCaseofFunatsuDenjibei,SkilledFarmer

AbstractAlthoughFunatsuDenjibeihadbeentrainedasafarmer,heworkedattheKomabaAgriculturalSchoolwherehemanagedthefarmandlecturedstudentsontraditionalagriculturaltechniques.AlloftheotherteachersattheKomabaAgriculturalSchoolwereforeignersandlecturedtostudentson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FunatsuDenjibeikeptcompanywithforeignteachers,andthereforehewasatthejunctionpointof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raditionalagriculturaltechniques.

农学论文篇(7)

2农民自主获取科技的渠道

2.1大众媒体的帮助据调查,我国农村社区电视机的百户拥有率为98.2%,电视覆盖率为96.4%,每户都有两部以上的手机。在农闲时节,看电视是农民最主要的业余生活内容。78.4%的受访者每天都看电视,农村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150min。农民最爱看的节目中,农业科技和农村政策方面的节目分别居第2和第4位。22%的农民主动收看农村科技节目。42.8%的调查对象知道有专门的农村科技节目。如中央七套《聚焦三农》、《科技苑》和《致富经》等12档农业节目,重点突出了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种养业科技致富信息等内容,精彩耐看,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一致好评。大众媒体作为最方便的科技信息来源,对于农民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其间接帮助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启发,精神上的引导;其直接帮助是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取种植和养殖技术方面的知识,获取市场供求信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并且对农民致富增收产生了实质性效果。

2.2村民之间的传播和相互影响费孝通先生曾把以土地为依存的农村称为“熟人社会”。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民选取的种养新品种以及产品推销方式、种养技术等,都是与熟人交流获得的。“村看村、户看户”的相互影响作用明显。在农民认为最方便的信息来源中“,村民之间传播”高居第二位。现代大众传播研究表明,公众中那些具有特定优势和影响力的人物的传播活动,对于普通受众的影响力作用非常突出,经过他们理解甚至利用后的再传播往往有关键性作用。这种人在传播研究中被称为“意见领袖”或“舆论领袖”[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仅要重视传媒技术的应用,而且要着力发现培养一些善于接受和利用新技术的“意见领袖”式人物。

3农民学习科技存在的问题

3.1政府主导培训面临新困扰笔者调研发现,从绩效上看,近几年的农民培训工作存在培训覆盖率低、培训时间短、目标不明确、内容偏离农民需求实际、教学实用性差、缺乏实践机会、生产中仍无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等矛盾。从执行上看,参与培训的政府部门众多,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定位不清,培训内容多有交叉,造成资源浪费和被培训者的迷茫。据调查,目前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参加培训人数和开展培训的场次等数量指标评价,缺少培训效果的综合考评,需要提高培训绩效并转变工作机制。

3.2技术供给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民认为学习新技术的最有效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技术员下乡指导、看电视、看书看报。现实生活中,农民实际获得新技术的方式依次为:看电视、看书看报和向其他村民学习。高达58.4%的受访者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农业技术员下乡指导”,而事实上“技术员下乡指导”成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只有26.4%。这表明农民所获得的不是他们认为最有效的供给,说明乡村的农业技术传播机制距离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的原因在于农民期盼的技术人员下乡具体指导,举办田间地头、养殖场培训班,这种形式在农村中并不常见。

3.3农民自学面临新挑战虽然不少农民是通过看电视、看书看报来获得新技术,但是,农民空闲时间用于读书看报学习钻研技术的时间却不多(占18%),而主要通过看电视获取。电视传媒虽然形象直观,但有些村民反映,电视画面一晃而过,好多地方看不懂,有的术语不知何意,大众传媒的信息内容有的不切实际,有的宣传效果离谱,让人不敢相信。农民看书看报的场所―农家书屋发挥作用有限。原因在于对急需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贫困村很少有农家书屋。有的村虽然有农家书屋,但书籍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开放时间不长,多数时间是大门紧锁,村民们很少去阅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对策

4.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广西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田阳县调研农民工问题时看到,一些贫困群众通过参加职业培训掌握了一两门种养业技能,很快就能解决“打工难”的问题,成为企业争相聘用的“香饽饽”[2]。由此,通过整合当地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致富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大批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大力培养乡村建设带头人、种养殖业技术带头人、乡村农产品经营带头人,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2创设技术培训新载体运用农村己经普及的手机、电视等传播工具,通过开办网上农校、远程教育课堂、流动农技课堂,开展政策咨询、致富信息、种养服务等,使电视成为养殖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成为广大农民产前获取信息、产中获取技术、产后获取市场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平台。发挥手机报刊、短信平台、电子报纸、电子书等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服务。如某地农民只要购买一部手机,再每月花费几元钱预订某类农业资讯服务项目,便可以享受到诸如病虫害防治、种养技术等即时性实用性短消息。某地通过组织“科技110”活动,使农民及时得到科技指导。

农学论文篇(8)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1.明确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良机,以办农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为宗旨,依照“十一五”规划,紧紧抓住教育与经济之间、教育诸要素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存在的矛盾,以公平优先、均衡发展为策略,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合理引导乡镇、村和个体园的功能发展,尊重和把握儿童身心特点,使其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2.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

当前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时机。首先,国家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减轻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压力;免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又创设了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客观条件,使其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和支持学前教育;同时乡政府还可调动村级兴办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之后,闲置了一批校舍,可以通过就近合并、强弱联合、新建扩建等措施,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为学前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这样,政府在办好骨干园的同时,遵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个体、民办幼儿园。所以,政府要针对农村实际,制定实实在在的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的政策,根据教育成本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于政策倾斜,做到与政府办园一视同仁,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一方面,把儿童看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而儿童的潜力只有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幼儿的特点来看,幼儿是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成长起来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养成和智力形成的各种不同因素在作用上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另一方面,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原则,就必须严格把握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这一基本特点,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对幼儿提出统一的教育要求,又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得到发展。

二、统筹规划,建立机制,加强管理

1明确管理责任

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自己承担的管理责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具体负责拟订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动员并组织各方面资源举办幼儿园,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负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和对各类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建立视导和评估监测制度,组织培养和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做好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认定工作,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认定和指导社会力量举办的示范园,等等。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幼教干部,教研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幼教教研人员,乡镇也必须设有幼教辅导员,对幼儿园进行管理。

2.设立民办幼儿园管理专项基金

对民办幼儿园发展好的乡镇村,县里要设立专项经费,定期划拨,支持其发展。民办幼儿园收取的保教费主要用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支付教师工资等,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民办幼儿园搞摊派和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以确保办园投资主体能取得合法回报,保护其办园的积极性。

3切实加强对改制的农村幼儿园的管理

对已经改制的幼儿园,绝不能一改了之,不闻不问。教育行政部门同样要加强管理,跟踪调研,时刻关注这类幼儿园发展的状况,要结合本地区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改制问题深入研究。

三、遵循规律,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1.认真贯彻《纲要》精神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农村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各乡、村教育部门和广大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纲要》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幼儿教育观念,并将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渗透在幼儿教育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2.优化幼儿园(班)环境

首先,要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改善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为此,应鼓励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环境。其次,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再次,要建立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幼儿园(班)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幼儿在班级中,不仅模仿教师的言行和态度,更重要的是从同伴身上获取社会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以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进而形成并巩固幼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伴关系。

3.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

幼儿园(班)的保育和教育任务是通过一日生活来实现的,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生活和各项活动(游戏、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的顺序和时间,对于保证幼儿有规律地、愉快地生活和活动,就显得特别重要。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动态、静态活动适时替换,室内、室外活动交替开展;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相结合;体、智、德、美教育活动相统一。

4.发挥县、乡两级示范幼儿园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和导向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观摩活动,具体指导其他各类幼儿园的教育行为。其次,要加强对幼儿园日常的管理和检查,重视安全、卫生和环境治理,特别要重视对幼儿园危房的检查,不得含糊。

四、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其专业水平。可采取统一培养、短期培训、巡回指导等方式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实践证明,建立由县幼教干部、乡镇辅导员(或乡中心幼儿园园长)等组成的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和业务辅导网络体系,对培训幼儿教师是卓有成效的。这样可以对幼儿教师实行逐级管理和进行全面指导;活动中以乡中心幼儿园为龙头,成立教研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集体讨论、备课,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组织观摩、评估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为学前教育立法,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农学论文篇(9)

其二,严重制约劳动力队伍素质,进而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差是我国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必将对我国实施科技兴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毕业论文下载网

其三,对下一代的影响。在农村,早辍学必然导致早婚早育。由于类似的早婚早育夫妻自身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这又给他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带来物质的匮乏,其思想观念也因其知识文化低也更落后,必将对中华民族下一代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改善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新“读书无用论”影响很大。“升学跳农门”的传统观念在广大农民的心目中一直占统治地位,这本来对其促使其子女上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目前社会上缴费上学,人才供求矛盾的日益凸现,这都给农民“升学找出路”的传统思想带来巨大冲击,这就导致了更多的农民对教育的投资不敢再抱有很大的奢望。

(二)家庭原因

因家庭遭受变故,无力支持子女学习费用而辍学的事实的确存在,但这只是少数,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父母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子女要求,使孩子产生了依赖的思想,如稍有不顺便逃学,直至辍学。

(三)学校原因

教学方法陈旧。仍在沿用旧的教学模式,而且初中教材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的教材虽说不全是为升学服务的,但对不能升学或不想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学而无用或用处不大。

(四)学生自身原因

1.调查显示,98%的辍学者并不是不想读书,而是不想在慢班读。快班生荣誉感强,不易辍学;慢班生自卑感强,心理压力大,极易辍学(名校普校也是此道理)。学校分了快慢班后,并没有对所谓的“慢班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相反,在学科教育和思想教育两方面都降低要求,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结伙越轨,正常的教育秩序缺乏保障,也挫伤学生的积极心,使其厌学辍学。

2.打工潮吸引了不少后进生和贫困生。春节前后,打工族衣锦还乡的阔绰劲,刺激了一些家长和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不进、基础差的学生,一股“外出闯荡、何必在校受罪”之心便油然而生。

那么,上述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四方面因素产生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1)社会的谋利心理。老板爱用童工、部门爱多办证、领导爱多赚外地钱等谋利心理,这就使得某些部门没有认真履行其帮教与助教的社会职责,而是从本位主义出发,从本部门利益出发。

(2)家长的失望心理。农民实惠心理历来突出,认为“读不读书、上不上学”在眼前似乎差别不大,反正都是去打工。加之现在择业矛盾的日益凸现,高、中等院校昂贵的费用等影响,许多家长对教育的自信力下降,从而产生了失望心理。

(3)教师的随意心理。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难教而随意、因压力太大精力不足而随意、因待遇悬殊而随意……从而引起连锁反应。

(4)学生的厌学心理。基础差、听不懂的厌学;缺乏理想、得过且过的厌学;家庭条件好、不用去奋斗的厌学;在家、在校受挖苦歧视的厌学;受辍学者影响的更厌学。主观厌学是产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首位原因。

三、解决农村初中辍学现象的对策

(一)标本兼治,加大教育投入,尽快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联合国教育专员托马舍夫斯指出:中国在保证基本教育投入方面,还不及非洲的乌干达。更严重的是目前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仅占教育经费的30%。签于此,笔者以为:

1

.治本上,国家尽快在全国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这是国家经济能力完全能承受的,并且已经在西部农村推行了。

2.治标上,政府确保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4%,并改变教育经费比例分配,向义务教育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同时,义务教育经费应专款专用并建立相应的保障与监督体系。

(二)齐抓共管,明确职责,综合治理

齐抓共管,就是在中央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明确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在义务教育中各自的职责,综合治理,共同把农村学生辍学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落到实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所谓落到实处,就是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务实,做实事,不把义务教育当政绩,要像抓计划生育般建立控辍保学机制,对相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的考核与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制。

1.管理上,强调建立以县市为中心的“控辍保学”机制,改变目前以校为重的做法。

2.学校内部,应切实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真正办成学生的乐园。农村教育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是缓解目前严峻的辍学现象的重要保障之一。同时学校一定要将控辍保学落到实处。结合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创建“控辍保学系统工程”的做法:(1)县乡政府须出台“控辍保学”乡规民约,实行一票否决制;(2)学校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可出台《转化方案》、《帮扶方案》等,同时举办后进生转化学习班;(3)学校可制订《控辍保学责任制》、《动员流生返校工作方案》、《流生情况跟踪调查表》、《流生返校催学通知书》等措施;(4)定期举办贫困生、后进生、留守生家长座谈会;(5)建立教师家访网络;(6)成立控辍保学基金会等等。

3.改革课程体系和办学体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加致富门路,提升就业能力。尝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试点,实行学校内部分轨;探索初中(最好是初三)分流,使能升学的有继续学习的基础,为就业的开设适合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门类(如养殖、家政、小城镇规划、农业机械、无土栽培等),改变目前课程设置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因为农村教育的“出口”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

2003年9月的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两个战略地位:一是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2004年1月,周济部长再一次明确中国教育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包括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教育。

农学论文篇(10)

二、“类家庭”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产生的原因

我们是在考察农村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类家庭概念的,而俗话说“往上倒三代,中国人都是农民”,也就是说即使在中国目前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其祖辈也是农民或者生活于农村,在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中国人都通过家庭的传承而具有一定的农民意识,所以类家庭概念是产生于农民而辐射于全体国民的概念,其解释力和作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农村。为了说明这一概念产生的原因,我们从经济、历史、文化以及家庭自身的特点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

其一、经济原因。家庭是个人的经济生活载体和首要利益承担者,当前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的家庭都是经济生活当中的主体,农村是由于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并使用土地,城市是由于消费支出决定了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共同生活。农村从生产方面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享有农地的农业生产经营权,虽然土地农业收入在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中占较小比重,但是土地作为家庭重要财产的地位较之市场化改革之前已经大大提高。因为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农民打工收入起伏的高风险性和农地非农化带来的巨大价值升值等原因促使土地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最为重要的财产,而土地所有权恰恰是以家庭为主体实现的,那么,农民家庭的经济主体地位也就随之确立起来。城市从消费方面看,由于经济迅速的市场化改革、较低的工资标准和消费水平、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富分化较为严重、中低收入群体比重较大等原因,导致家庭消费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负担,也就是当前法律上成家但是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年青人的“啃老”现象,由此共同的家庭支出整合了一对夫妻、他们已婚的子女和孙辈孩子共同组成的主干家庭。农村和城市中家庭成为事实上最理想的经济生活共同体,家庭之于个人的经济主体地位使得个人经济利益在家庭中得到最大的满足,个人通过家庭满足经济利益的普遍社会生活状况是促进类家庭关系转化成为个人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家庭经济生活带给个人的安全感也使得个人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具有进行类家庭关系转化的倾向。

其二,历史原因。中国历来的社会组织制度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本位是社会硬性制度规范的基本方向,造就了中国人以家庭作为思考问题出发点的普遍心理。自从西周以来,凭借血缘关系纽带维系的家庭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就是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和基本组织制度,虽然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乡亭制、乡里制、村社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不同的制度形态,但是家庭作为农业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改变,实质上,农民家庭是被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权赋予了相关的政治职能。家庭作为国家与社会确定边界的单位,实际上是被制度化地继承下来的。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的以家庭和宗族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被西方的公民社会和个人权利文化破坏,社会思想体系发生了迅速而剧烈的变化,但是,在基层农村社区农民组织仍旧没有摆脱家庭和以家庭为基础形成的宗族的影响。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是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和政治组织制度的直接历史根据。民国之初,受到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把个人作为社会权利主体思想的影响一度废除了保甲制,但是,从1932年开始国民政府为了实现“剿共”和加强国家对基层乡村社会的控制,重新实行保甲制度。在具体实施的组织形式上和清代保甲制相近,保甲以户为单位,户有户长,十户为甲,十甲为保,挨甲编保,编余之户(甲),不满一甲(保)者,六户(甲)以上得成立一甲(保),五户(甲)以下,则并入邻近之甲(保);基本内容包括,保长覆查本保户口统计报告,督练壮丁辅助军警;甲长受保长指挥,编查户口抽选壮丁,盘查奸宄,报告户口异动等。民国时期的保甲制是国家权威主导下,以家庭作为农村社区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载体,使行政权下沉到整个基层乡村社会的管理制度。虽然在当时的制度设计上,家庭是被国家行政权强行提到主置之上的,但是国家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要充分尊重家庭在农村社区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保甲制主要强调各个家庭之间的相互联保的政治义务,国家通过连坐实现对农民的控制,也即是说,国家在进行乡村整合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对家庭的控制。

其三、文化原因。中国具有悠久深厚的家庭传统,为类家庭关系转化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首先,家庭本位的社会心理。中国乡村社会不同于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家庭,而不是个体农民,家庭本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个人权利观念。农民家庭本位心理是在特定的历史场域中,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农民家庭都既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又是消费的主体,社会经济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依靠家庭(及以家庭为基础的家族),来组织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同时,家庭也是农民文化归属感和心理安全感的实现形式和内容,长期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并且通过世世代代从不间断的家庭演变传承下去。其次,家国一体的社会意识与历史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文化,主张国家政权和社会组织只是家庭模式在规模之上的扩大,与家庭的性质没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家国,国与家是如此紧密关联,同构强化:由内向外看,它是‘家’的圆周逐级放大,类似于‘负阴抱阳’的完整单细胞的膨胀扩展;从下往上看,又是层层同质父权叠加高筑起的金字塔形的父权社会。天子或者皇帝就是普天之下最大、也是最至高无上的‘父亲’,即通常说的‘君临万众子民’。”历史上的很多善治的事例都是,主张把家庭及其观念扩展到国家层面,并能够进行成功实践。比如在封建王朝主张实行的“以孝治天下”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后,政治信仰缺位导致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政治信仰。中国社会历史上一直缺少基于个人权利的政治信仰,到新中国建立依然如此,集体化时代,意识形态宣传和普及是乡村社会政治动员的重要形式,也是农民政治信仰的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政治理论已经在农村社会逐步淡化和瓦解,市场经济主导的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又不能独立的成为新的公共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及其相关价值原则自然上升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家庭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所重视的孝道、血缘关系、祖先崇拜和尊老爱幼等理念是中国人的普遍共识。在当前中国公共信仰缺位的条件下,这种共识起到了维护中国社会稳定并保持中国文化存续的作用。从公民个体角度考察,能够发现并实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养方法的“内圣外王”之道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之一。

其四、家庭自身的特点所形成的原因。首先、在普遍的人类行为选择中,一般是在家庭之内利他倾向明显,在社会之中利己倾向明显;贝克尔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家庭中的利他行为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如果在家庭中转换一下主客体,利己和利他行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起来,也就是在家庭中的利己行为可以实现利他的目的,即中国人日常说的“一家人,为了自己就是为了别人”。其次、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其他伦理自觉地向家庭伦理靠拢,家庭伦理对其他伦理具有向心力;人们能够在家庭生活当中得到安全感、稳定感和温暖,大部分情况下,家庭中情感的收获和心理的满足是以物质和利益的付出为前提的,就是说相对于主体而言,对方的付出能够换得对方的倾心相待,即主体在交往中既获得客体给予的物质利益,又获得客体在精神情感方面的支持认同,这种家庭中的特殊利益关系模式,将会是特定主体实践社会关系的最高境界。复次、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不信任法律,而偏重通过关系解决问题的社会心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权利、义务界限不明晰,权利意识淡漠,认为凭借权利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大,法律关系不是最稳固的,即使已经缔结好的契约,也需要情感关系作为保障才能更好的实施。那么,家庭关系就成为了最重要、最稳固的情感关系内容和模式。最后,家庭是中国人终极追求的载体。不同文化和文明都对人生真义进行不断的追寻和探索,中国人从务实的角度认为人生的本质就在于享受淳朴宁静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其他诸如God、涅槃、道等范畴都太过玄妙虚空,难以找到实践的具体路径。

农学论文篇(11)

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

调查显示,在各类农村学校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可达到87%左右,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达到82%左右。尤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学点的体育开课率已达到77%左右。这说明各地教育部门在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给予了实质上的重视。在“两操”方面,农村学校开展早操率达61%以上,其中完全中学达72%,村教学点达56.1%;开展课间操率近70%,其中完全中学达80%以上,村教学点为54.2%。在课余训练方面,研究结果表明,80%的农村学校参训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好或与不参训学生无差异,说明体育活动对学生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学校比较重视参训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已形成农村课余训练的良好势头。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近些年来通过培养和培训,专职体育教师已达61.8%。体育教师的学历和合格达标率也比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体育教师的充实,为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并存的,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在依教案教学方面,中心小学以上为80%,村小和教学点仅为50%左右。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阳性率越高。例如,完全中学缺乏体育教师阳性率为10.11%,村教学点为26.67%。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较低(仅为55%),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难以落实。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93%以上;中老年教师不足20%,40岁以下教师占80%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今后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将是一项巨大工程。调查还表明,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体育教师转业流向,主要是公安、税务部门和从商或回家务农。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劳苦而酬劳低等。在体育器材方面,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建议与参考对策

为实现下世纪初叶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配合管理,“教体结合、优势互补”,建立自上而下的网络性体育教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