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整治工作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2:06

整治工作论文

整治工作论文篇(1)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2006年市文明委的工作安排,今年5-9月份,在全市广泛开展以集中整治乱设摊点、乱丢(倒)垃圾、乱停乱行、乱披乱挂(以下简称“四乱”)活动。为配合集中整治活动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现制定以下宣传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五句话要求,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发挥宣传工作在整治活动中的舆论引导、推动和监督作用,形成舆论强势,为增强居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鸠江人的新形象,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提供舆论支持。

二、宣传重点

1.宣传整治“四乱”对精神文明创建,优化发展大环境的重大意义;

2.宣传社会各界对整治“四乱”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3.宣传整治“四乱”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4.宣传整治工作的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

5.宣传整治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6.宣传整治工作的经验与成果。

三、工作安排

1.筹划准备阶段(6月初~6月20日)。成立组织,制定宣传方案,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2.宣传教育阶段(6月21日~7月20日)。通过开辟专栏、悬挂横幅等方式,努力在全区形成一个人人抵制“四乱”、自觉遵守“三管好”的大氛围。

3.强制入轨阶段(7月21日~9月底)。通过广泛、深入、有效的宣传,为整治“四乱”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宣传形式

1.层层发动宣传。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以全市整治“四乱”工作大会为契机,层层发动和宣传整治“四乱”的目的和意义。要将宣传延伸到机关和学校。各单位要通过宣传栏、宣传标语、发送公开信等形式,对广大居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

2.舆论支持宣传。利用报纸进行宣传;利用电视进行宣传;利用广播电台进行宣传;利用政府网站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全区通讯员的作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摒除生活陋习、遵纪守法、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及时宣传推广整治活动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极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五、组织领导

为保证整治工作宣传有力,特成立整治“四乱”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六、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整治“四乱”是一项阶段性的宣传任务,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策划、精心组织,确保宣传声势和效果。

2.营造氛围。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横幅等载体、进行宣传,要做到每月出一期宣传栏;每街道、村居悬挂1-2条固定横幅。同时,在区政府网站开设整治“四乱”宣传专题,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

3.各司其职。各单位要根据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和部门实际,把各项宣传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

附:1.整治“四乱”活动宣传标语口号

2.芜湖市文明委致广大市民的公开信

*

附1:

“整治四乱”活动宣传标语口号

1、创造优良环境,服务跨越发展,建设文明城市。

2、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事事相关发展环境。

3、素质第一,治城先育人;诚实守信,兴业好环境。

4、不乱设摊点、不乱丢(倒)垃圾、不乱停乱行、不乱披乱挂,做文明市民。

5、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乱贴乱划;管住自己的腿: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花草。

6、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

7、人人都是文明城市创建参与者,个个都是文明城市创建主力军。

8、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9、讲文明,小处处处不随便;树形象,大家家家是窗口。

10、一言一行总关情,携手共创文明城。

11、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12、我文明,芜湖文明;我诚信,芜湖诚信。

13、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

14、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15、感悟文明、理解文明、实践文明。

16、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17、随地吐痰,罚款25元。

18、乱扔杂物,罚款25元。

19、随地便溺,罚款50元。

20、随意焚烧垃圾和冥纸,罚款50元。

整治工作论文篇(2)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tegrity; cooperativity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根本性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下发了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文件,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当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党、国家、人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核心内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系统工程。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形成了科学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障。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普遍高度关注的课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课,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历史使命。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要求,统一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按照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学时。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执行统一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标准,起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重要的基本保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给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成长环境。这些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新生事物接纳能力强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必须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大学生对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要求在显著提升。应当说,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严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要求,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教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深刻的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互相配合协调,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来思考,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需要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去思考、去规划,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各门教学课程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各高校应当在校内、校外两个层次上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育人质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工作,是一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W工作的整体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构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

2.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

第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整体性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更多的侧重于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研究的教学整体性还缺乏探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各自层次理论教学工作中加强对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分析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教学效果。

第二,我们认为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教研互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堂之外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空间相对较少,这也正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缺乏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思政课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教学疑问,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理解,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师生间对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有效互动,从整体上更好的服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课堂理论教学,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按照课程建设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用最多的形式基本上是课内实践形式,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从整体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各高校严格遵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后续培养、成长、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特别是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这直接造成了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相应的学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统一培养、培训机制,定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省级统一轮训、培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能力。

2.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性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校内协同性。在现有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机制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部门的积极性,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开展相互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组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文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党委应当协调组织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主体,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校政工干部、相关专业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高校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与校团委、院系党组织联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要积极与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开展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相关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党委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调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形成相关报告,并报请学校党委研究解决;各高校纪委要履行好纪律监督的各项职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开展纪律监督。做好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配合,是一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积极探索,增强协同意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二,积极建立校际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机制。就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上来看,共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学工作。高校发展水平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水平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发展现状来讲,总体上本科高校优于专科高校,这也是各方面发展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说,本科高校中有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综合支撑,无论从教学科研层面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成长、培训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大多数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核心定位是在教学,教学任务的压力普遍还是不小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建立一定区域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机制,以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具备明显优势的高校为主体,加强对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相关院校的协同带动优势,以达到取长补短,开阔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视野。

整治工作论文篇(3)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交给高校的神圣使命。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具体实施者,该如何开展工作呢?本文拟以系统论的思想来全面解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和方面,试图探索适合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和措施。

一、系统论概述

关于系统论,一般要追溯到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Bertalanfy)。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标志着系统论的诞生。他定义“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 [1],与“系统”直接相关的则是“要素”和“环境”等范畴,这一概念强调系统之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要素的整合。基于此简单的说,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2] “系统论的观点总是把系统作为由从属组成部分结合成的集体成整体来对待,从来不把系统当作处在孤立因果关系中的各部分机械聚集体来对待”。 [3] 由此可见,系统论强调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给我们的理论启发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二、用系统论认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面广,关系复杂,是一个庞杂的工程。从系统论视角来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和整体,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是以高校为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力,协调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素来形成合力,以期实现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目的。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最主要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在内容上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方面;在空间上有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诸方面;在时间上各种影响因素有先有后,纵横交错,互相渗透。可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认识了这一点,为自觉运用系统论原理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就必然具有特定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既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具有自己的若干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不仅横向间有着多维联系, 而且纵向间又有着自己的子系统或子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这就构成了一个多维的、网格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在这一复杂系统中, 各子系统都具有独特的联系机制, 具有不同的不可取代的功能。

我们不妨从主体、客体和环境三大方面来解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由高校党政行政系统、校园环境系统和各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子系统构成,同时受社会环境大系统的影响。院系思想政治工作子系统由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院系党政行政体系、教学老师和辅导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或者对象——学生群体,以及校园、社会等要素构成的外部环境这三大部分构成。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院系和客体——学生群体本身也是一个高度自治的自组织系统。这些子系统或者构成系统的各大部分之间以高校(院系)自身的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上级党政部门的指示、工作部署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工作机制相关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基本功能是对大学生施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期达到立德树人之效果。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个性特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和结构性三个基本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性特质。具体来说有如下个性特质:

第一,人本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健康发展为本、以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为本,工作方式以引导、教育、激励为主,始终尊重人性、人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工作宗旨。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具有鲜明的人本性,任何工作和工作的任何方面、环节都要遵从之,否则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第二,政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以党的事业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党的事业发展服务,着眼于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党的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方向、立场、路线、观点。具体说,其目的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教育大学生,尤其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采取正确的政治行为,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的为实现党当前和长远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坚持政党性,这是这个系统的精髓与灵魂,是其最根本的社会属性,违背这一属性,将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第三,实践性。人以实践的方式而存在,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教育者是人,客体——教育对象也是人,其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从实践对人的意义这个角度来看,实践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存在方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工作的一种实践方式,最忌抽象空洞,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践——反思——实践”,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可见,实践性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基本属性,失去这一特性就将失去这一系统存在的意义。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

从系统论的认识高度,我们把握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性,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始终彻底的贯彻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笔者抛砖引玉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优化整个系统,提升运行效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行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和保障。要提升其运行效率就需要优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联机制。首先,要优化教职员工的素质,提升其工作能力。广大教职员工是这个系统运作机制的创立者和践行者,他们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着这个系统以什么样的机制运作和这个机制运行的效率怎么样。其次,要优化工作制度、规范和联系机制。这是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工作和全体青年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游戏规则”,要围绕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和环境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征,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目标,逐步构建起科学、规范、系统、实践性强的制度机制。再次,要优化信息的传输、处理系统。[4]这里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外的信息沟通,也包括内部的信息沟通,要构建起与上级有关部门和当地有关部门,校内党政行政体系内及其与师生间、相关老师间、学生之间的信息高效传输的渠道和处理机制,畅通民主渠道,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优化系统的目的是降低系统内耗,提高对外沟通效率,全面提升系统整体功效的发挥,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加强各要素间的协调,发挥系统整体效应。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者组成部分和要素间须按系统的运作机制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其合力,系统的整体功效才能有效发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只涉及学校学工部(处)、团委一两个部门,而是由许多人共同实施,或由不同部门共同来完成的,而且各级领导、部门、全校教职员工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上都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而又彼此相互影响。我们要从总体上把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各个要素协调一致,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调控系统,进而形成具有同向性的合力,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整体效应,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强化主客体主体地位,提高工作实效。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包括课程教师和政治辅导员)都有育人职责,这是整个系统各种关系的主体。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关系的主体地位才能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抓住“牛鼻子”。 [5]因此,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程中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一个要素,又具有其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 要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 结合教育内容、目标、任务等因素设计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最优方案,促其自觉能动地实现思想政治的自我转化,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重视与社会的协作,实现系统与环境的良性互动。环境是组织系统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组织系统都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高校要根据外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及高校的教育者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协作,整合相关要素的力量, 发挥协作效应, 形成内外一致的强大合力。实际工作中,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途径,发挥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学校与虚拟社会(网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协同一致,有机统一。这样,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都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五)构建评估机制,有效发挥系统反馈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测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重要反馈机制。有效发挥系统的反馈功能将有助于有效的调整和评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高校党政领导及时有效地掌控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6]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和效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须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评估机制,把教育目标和考核评估统一起来,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考核评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坚持方向正确、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知行统一等原则的前提下,结合高校的实际,逐步确立和完善针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尽可能科学的指标体系、检测程序和评估方案,充分发挥反馈功能,着力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E.拉兹洛著.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M].闵家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0,13.

[3]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整治工作论文篇(4)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思想和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结束后,我们在批判“”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整治工作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63-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研究、总结、探索中,笔者将九千标准①机制的基本内核和质量管理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了一个以质量为主线、以闭环为特征,制度建设为基础、运行程序为保证、督导考评为手段,融质量、制度、程序、督导考评诸要素为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环行工作机制,称为“环型工作机制”。

实践证明,“环型工作机制”是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张皮”、“一手硬一手软”、覆盖面不大、运动型、走过场等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软变硬、由可有可无变为非做不可、由时为时不为变为稳定运行、长效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工作机制。

一、“环行工作机制”的基本构架

1.以质量为主线

对外进行质量保证承诺和对内进行质量管理指导是九千标准的核心,质量意识对思想政治工作也十分重要,在“环行工作机制”中,构建保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高质量的文件化制度体系,并以“法规”的形式保证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强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纠正、预防措施,通过文件化制度体系的建立,程序的有效运作和调控措施的实施,构成系统的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整个机构的高效率高质量。质量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环行工作机制的始终。

2.闭环运行为特征

环行工作机制是一个由计划、实施、指导帮助、督促检查、评比奖惩、反馈完善等环节形成的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环行工作机制”。我们以一个单位全年的政治理论学习运行机制为例,剖析它的运行轨迹:

一是制定计划。年初由职能部门根据上级年度宣传工作要点和本年度工作意见,拟定全单位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含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报分管领导审批。根据领导签批的学习计划,职能部门于每季度始10日内制定并下发季度理论学习计划(含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因特殊情况学习计划需要调整的由职能部门及时下发通知。

二是组织实施。职能部门根据计划安排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长的要求,组织每月的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考勤和有关书籍、学习用品的准备。根据季度理论学习计划,单位各部门按照有关理论学习制度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理论学习,并按要求按照填写《理论学习中心组季度学习情况统计表》交职能部门。

三是指导帮助。职能部门通过下基层或有关会议,了解各单位的理论学习实施情况,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下一步理论学习的指导性意见,帮助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其他困难,不定期地对各基层理论中心组学习方面进行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各基层理论中心组学习不断走上制度化、制度化轨道。

四是督促检查。职能部门每季度对各单位按计划完成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口头督促检查,通过参加统一组织的党建目标检查和年终双文明检查以及本处日常不定期检查等方式,按检查标准有关要求对各单位的理论学习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每次检查结束,及时向被查单位反馈检查结果,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整顿意见,并要求被查单位限期改正。每次检查情况填写在《宣传思想工作检查记录簿》上。

五是评比反馈。职能部门根据每次检查结果,确定各单位全年理论学习工作成绩,并交有关方面作为优秀党支部和双文明先进单位的评比依据之一。并对整个情况进行反馈完善,搞好第二年的理论学习工作。

以上的工作轨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行闭环。

3.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直观地讲,“环行工作机制”是建立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基础上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是“环行工作机制”的基础。

“环行工作机制”依存的制度,不是无序的制度的总汇,而是一个相互联系覆盖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类是类似九千标准中“质量手册”的制度,是新机制运行中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规性”文件,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主要内容包括新机制的质量方针及影响机制运行质量的部门、岗位、个人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如单位的管理者(主要领导层)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具体职责,各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每个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的职责。

二是程序类制度。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具体程序,如中心组理论学习程序,普法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程序等。

三是作业指导类制度。主要是对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运行进行作业指导,包括具体工作的目的、适用范围、定义、职责和工作评比、反馈等。

4.以运行程序为保证

制度体系是通过运行程序来实施的。闭环机制的运行过程不是无序运动,而是按照事先设定程序的有序运动,闭环运行机制的实施过程,就是制度体系按特定的程序运行的过程。

在运行程序过程中,文件化的制度具有法规性质,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制度建设使整个机制有法可依,程序运行使整个机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程序化是法规的规范之道,在运行程序中,无论是主要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地位平等,依制度规定的要求,按规定的程序行事。下序(下级)遇到不清楚的事情首先不是请示上序(领导),而是看制度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上序对下序也不能滥用权力,超越“程序”。整个闭环运行机制就是一部完整的机器,它靠程序的力量制约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工作行为,制约每一个工作环节,纠正可能出现的工作失误,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每一项任务的有效实施。程序一旦启动,制度一旦进入运行程序,则全员受控,并受控全过程,使思想政治工作由“人治”转向“法治”。

5.以督导考评为手段

在闭环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督导考评是保证制度体系实施质量的重要手段。闭环运行机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任何一项具体工作的状况和效果首先要实行全过程记录,根据能完整地反映制度的运行状态和工作状况的记载情况,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制度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适合性和运行机制的状况、工作程序的执行、工作效果的状态等进行督检。

为了确保工作质量,构建上级对下级的组织监督,下级对上级的民主监督,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纪检部门的专门监督,社会各界的公开监督等全方位的立体监督网络,突出有效性。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对工作完成状况及时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奖惩直接挂钩。在监督、考评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对工作计划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事件、重要动态倾向,及时反馈到职能部门和领导机关,及时查处、修订,不断改善和完善机制。

二、“环行工作机制”的特点

1.以创新为原则

市场经济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否定,是经济体制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实现机制优化的途径,也必须走创新的路子。

一是理念的创新。即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科学机制引入“环行工作机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闭环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命力。闭环运行机制,之所以能够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许多长期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创造出很大的成效,就是因为他引进的科学原理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近一个多世纪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没有科学就没有法治,没有科学的原理就难以创建科学的机制,没有科学的态度难以摸索出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的规律。

二是方法的创新,即运用系统工程的办法,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同志曾指出“推行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系统工程的办法做思想工作,这是符合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的。”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作为全单位工作的一个整体将学习、宣传、教育、廉政、精神文明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整体,将组织领导机制、思想教育机制、工作管理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将制度、程序、规则、督导落实等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科学的运行机制中,才建立了健康、有序的新的运行机制。

2.以人本为核心

工作机制是为工作内容、工作对象服务的。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运用科学理论和高尚思想培育人,进而提高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工作,面对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检验我们工作机制效果的重要标准,既要看工作的覆盖面,广大干部群众的受教育面,还要看广大干部群众是否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参加。只有群众参与的普遍性,才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只有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才能自觉地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闭环运行机制中,群众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被动的受教育者,还是推进思想教育的主体。以往的教育,在相当多的单位,干部总是主体,是教育者,群众总是客体,是受教育者,重点对象的定位不准,因而群众逆反心理强、收效甚微。下序不仅有接受上序的组织监督的义务,也有对上序民主监督的权力。不分干部群众都在程序运作中自我接受教育,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创新自我,从传统被动的“完成任务型”至主动的“内在需要型”,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增加干部群众的责任心和主动参与意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3.以“三化”为保障

三化即法治化、制度化、效能化。闭环运行机制体现了法治化、制度化和效能化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机制,但是,不论是何种模式的机制,都应体现法治化、制度化和效能化的特点。

法治化、制度化、效能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就是法制化、制度化、效能化,是一种法治经济,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作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要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首先要体现这些特点。法治化、制度化、效能化,也是筑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需要。法治化是从法治的角度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保证思想工作不是可为可不为,可有可无,而是非为不可,非做不可,非有不可。法治化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有与无、为与不为问题,制度化则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为的问题。制度本身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依靠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抽象的要求量化、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量得准,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与经济工作一样,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产品”的生产,是以受教育者为载体、以高素质的受教育者的生产为“最终产品”的生产,是一种特殊产品的生产,也存在效益问题。效能化就是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效益,“为”的效果问题,克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的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

三、“环行工作机制”的功能

1.使“二元”向“一元”转变,即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的“二元”向思想玫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相互渗透统一的“一元”转变。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现象和“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以两个文明创建为载体,实行一元化领导,统一考核。在组织措施上,建立了以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两手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各司其职配合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基层党委建立二级责任制,确保组织落实。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创一流这个一切工作的目标开展,将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渗透到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去。不搞完全游离于中心工作的独立任务。如在两个文明创建中,将精神文明的要求具体化、细化、量化,直接渗透到业务工作中,业务工作体现精神文明的要求,在业务工作中强化效率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执法行为,促进行风建设;强化行风意识,搞好优质服务;强化廉洁意识,树立清正廉洁的执法形象。将政治素质和技术业务水平要求结合起来,共同考核,共同提高。

2.使“线型”向“环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由运动型变为正常型

线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依靠行政命令,单一组织的行为,由上而下布置,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灌输。一项中心工作来了,就像来了一场运动,从上向下层层发文件、看报纸、开会,文件发完了,报纸读完了,会开完了,事情也就结束了。往往是热在上面,冷在下面。

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通过两个文明创建改为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业务工作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就存在,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项正常型的工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严格按照闭环运行机制的程序运行。闭环运行不是一个从起点出发再回归至起点的,但这简单复归过程,在闭环运行中,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按照明确的要求、规范的标准运作,都受到严格的调控,每一项工作都在自控、自律、自我约束的机制中实现。

3.由松散无序向系统规范转变,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不广、存在断层、盲区和漏洞等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政治、伦理、世界观、方法论等多层面,具体工作涉及组织、宣传、监察等多部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将内容分割开、部门分割开,相互缺少沟通和协调,覆盖面不广,形成断层、盲区和漏洞等。

在“环行工作机制”中,首先,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制度体系不仅覆盖了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而且对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个要素都进行控制,对每一项工作实施程序化管理,协调各部门、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消灭了断层、盲区和漏洞。解决一些领域、层面思想政治工作无人负责的问题。其次,全单位部门、个人岗位职责规范,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每个部门应该做什么,每个人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都很明确、清楚,不论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还是刚进单位的新同志,都能很快适应情况、进入角色。克服了过去思想工作无章可循,可有可无,使思想政治工作按照特有的规律有序地运行。

4.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由声势型变为实效型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重投入、轻产出,重过程、轻效果现象十分严重。闭环运行机制的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这种“粗放”式的声势型转为“集约”式的实效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在目标管理中,将思想教育任务的长期性、目标效果的具体性和周密的阶段结合起来,将中、短期争取目标和阶段忙计划目标结合起来,根据当年的实际工作,制定全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并根据中心工作及时调整,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教育机制中,将教育内容和受教育对象结合起来,因人施教,突出针对性。如在领导干部教育中突出“三民”,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党员教育中突出“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员工教育中强化“三爱”,即爱祖国、爱团队、爱岗位。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突出检查学习成效:一是通过学习理解了多少,二是思想上、理论上提高了多少,三是不正确的东西丢掉了多少,四是指导实践,成绩出了多少。在结果考评中建立了规范考评标准,使各项工作行有依据,考有标准,突出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整治工作论文篇(6)

随着二十世纪中后期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理论、新的学科不断涌现,成果蔚为壮观。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系统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具有元科学,横断科学性质的科学群,是有一批学科组成的,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基础理论学科,系统工程学、系统分析等应用学科以及系统自组织理论、泛系统理论等更一般的系统理论在内。”[1]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方法论特征的科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在于确立适用于系统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交融性等。

要想更好地把系统科学运用到教育实践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因此,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系统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系统科学虽然是在二十世纪之后诞生的,但是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它的萌芽与壮大,从简单到深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就渗透着朴素的系统观念,《尚书.洪范》中就有相关记载,它的“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构成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人们还通过对实物系统直接经验的观察发现了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这就囊括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对客观世界统一性的直接猜测是我国最原始的系统思想。除此之外,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的“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一章》)等思想都体现了朴素的系统观念。同时,西方也较早出现了系统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他在其代表作《宇宙大系统》中最早使用了“系统”这个词语。十八世纪,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通过对物质世界的长期深入研究,提出了“单子论”的观点,他认为“单子”是“组成复合体的单纯实体”,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他的“单子论”对现代系统论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系统思想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到了二十世纪,随着机械论和还原论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般系统论主要研究系统的普遍原理,以系统为中心概念,以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目的性等为基本原则。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在未来科学中的作用,将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在古代科学中的作用。”[3]

系统科学论的诞生在为我们带来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系统性思维。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应具备系统头脑和系统眼光,把物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着眼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先综合,后分析,再到更高层次的综合的方法,以求得对物质系统的准确全面把握。目前,系统科学方法已经广泛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发展。同样,系统科学方法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方法论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它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认为这个整体的性质和特征只存在于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并不等于各部分的机械相加。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教育对象、确定教育内容、制定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等要素。这些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调动其立志成才、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宏伟理想;教育内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方法有说理启迪法、调查研究法、情感交流法等;实施主体包括专职辅导员、党支部、团组织、任课教师等。这些要素都服从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整体的目标和功能。由于思想政治的目标、对象、内容在一定时期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其落到实处,就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进行优化组合,充分调动专职辅导员、党支部、团组织、行政机构、任课教师、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克服以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仅仅是学生工作者的事的思想。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发挥出来的潜能远比部分要素发生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潜能更为有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校党委行政部门的领导部署下,着重理论研究,树立旗帜方向。团、工、青组织、辅导员、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社团。任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一方面是因为和专职辅导员相比,教师的队伍更为庞大。从数量上来看,教师人数是辅导员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没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从质量上来看,“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要高于政工干部,他们不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有些教师还是专家、学者,人格魅力很大,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也很大”。[4]不同学科的教师能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分析问题,给学生全面、精辟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还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作为重要使命来对待。高校应该把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之中,鼓励教师通过校园活动、访谈、专题讲座等形式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另外,学生社团是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主管部门也要做好对学生社团的监管引导工作。

总之,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原则,以系统思维的眼光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各级部门、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等组织要形成合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2.系统科学的层次性原则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要抓主要矛盾,分层次和分级思考。层次性指的是系统与要素或者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是系统的一个重要属性。系统不同的层次、要素之间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能,“高级层次在系统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系统整体的性能主要是由其最高级层次的结构和性能决定的。同时,要求我们正确分析系统的层次关系,既要考虑纵向层次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还要考虑横向的相互作用和影响”。[5]

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是有不同层次构成的,各层次在整个系统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根据层次性的原则,我们可以按照政治素养高低及知识能力结构的差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觉悟较高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政治觉悟一般的群众;另一类是知识结构不同的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来看,文科生的接受消化程度要普遍高于理工科学生。针对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次、分级来进行,抓主要矛盾。基于文科生中党员同志的思想状况、政治觉悟比较高这一事实,针对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自觉学习、自由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相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则是理工科学生中的一般群众,对于这个群体则要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合力。

系统的开放性和交融性原则,启示我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系统科学中的增熵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系统的开放性原则。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不能自行地、不付代价地从冷物体传向热物体,熵与无序性是相互联系的,在自然过程中,系统的熵趋向于增加,即系统的无序性是趋向于增加的。因此,开放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吸

负熵,才能克服内部的增熵,从而保持自身的有序性。换言之,任何一个开放系统都是处于一定复杂环境之中的,也只有在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广泛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才可能保持保持系统的稳定、有序运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需要与社会其它子系统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存在着纷繁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在全社会汲取有效的信息与能量,以确保系统的有序运转。把这个原则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学校内部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又不可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会实践等方式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强化,这一新情况启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地运用各种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潜移默化地加以引导。面对一些重大社会突发事件,专职辅导员更要站在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层层分析,深入浅出地启迪教育。同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随着年龄、知识结构、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动态开放中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教育,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系统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沟通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绝对不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的唯一法宝,面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些非系统性的因素,系统科学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同时,由于系统科学自身也还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它对教育领域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花朴.系统科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

[2]王有英.系统科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整治工作论文篇(7)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徐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关于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三治三提六整顿”活动的实施意见》,以“治庸、治懒、治散、提能、提效、提神”为着力点,集中整顿政令不畅通、执法不公正、承诺不兑现、从政不廉洁、办事不高效、纪律不严明等“六不”现象。切实解决我校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中的存在问题,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使我校教职工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办事高效的工作机制得到全面落实,我校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得到有效执行,学员的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三治三提六整顿”教育整顿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政治素质,端正思想态度,强化纪律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使我校教职工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形成人人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打造优质高效的培训教学软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学员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力争改变思想观念上思路不清、理念不明、固步自封,工作作风上团结不够、合力不强、落实不力,工作纪律上自由散漫,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庸、懒、散现象。

三、组织领导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委办发〔2011〕81号《关于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三治三提六整顿”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我校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三治三提六整顿’活动”领导小组。由常务副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科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加强对我校开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三治三提六整顿”活动的领导。同时设立群众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方法步骤

活动分“学习讨论、整改提高、建章立制”三个阶段。

(一)学习讨论阶段(2011年8月中旬)

学校召开“三治三提六整顿”作风、效能建设专项活动动员大会,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深入讨论,统一思想,使大家深刻认识“治庸、治懒、治散、提能、提效、提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全校教职工的素质提升、服务提质、办事提速、工作提效,准备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学习讨论的主要方式则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集体讨论和分科室讨论相结合。

(二)整改提高阶段(2011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

1.以自查、帮查等方式,认真剖析,查摆庸、懒、散方面的种种表现及危害,深入分析原因。党员领导干部重点查摆在其位是否某其政,一般教职工重点查摆工作是否出力、出力是否尽心的问题。查摆方式有三种:一是自己查。每个成员都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深刻查找自己在庸、懒、散方面的种种表现,敢于亮丑,严于解剖。二是同志帮。单位领导与同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开展谈心交流活动,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增强团结,共同进步。三是群众找。要把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的评判权交给学员、交给群众、交给基层,群众可以通过我校监督电话和意见信箱进行投诉或举报。

2.针对查摆出来的庸、懒、散方面的突出问题,逐一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强力整改。一是规范行为,强化纪律。包括各项工作行为规范及学校纪律要求,主动规范,自觉遵守。二是强化服务。牢固树立服务发展大局,将制度细化落实到每一责任岗位、每一工作层面、每一实施环节,围绕学校发展,做到超前查看更多下面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服务,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3.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在广泛地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三治三提六整顿”专题学习,再由领导班子结合主题与各科室成员一起进行谈心交流,力求做到上下谈,左右谈、内外谈。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针对学校在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日常管理中的作风、效能建设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彼此敞开心扉、各抒己见。生活会的召开扎实深入地推进了全校“三治三提六整顿”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以作风、效能建设的实际成效,促进我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建章立制阶段(2011年9月下旬)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建立健全加强“三治三提六整顿”作风、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作风、效能建设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一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围绕“三治三提六整顿”,结合我校各项工作实际,严格实行效能告诫和监察投诉制度。二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作风与效能考评每学期开展一次,奖优罚劣,让“庸、懒、散”的人员给优秀人才“腾位子”。三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我校每周三定时开展党员干部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文件、阅读报纸、开展讨论等不同方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整治工作论文篇(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知识的分析往往涉及知识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而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更多学者愿意从思政教育知识应用方向进行探究,然而实际逻辑分析或者对知识体系本身构建的逻辑思考却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下,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无法得到明确,或者说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无法以合理逻辑进行梳理。因此无论从知识体系内容本身,还是从知识理论基础拓展方面讲,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进行逻辑建构性分析有显著的必要性。

1.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

文章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从不同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分析探究的基本组成进行介绍,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提供相关切入点,保障文章分析的有效性。

1.1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

根据基本定义,主体指有目的地从事实际认识活动或者实践活动的人,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线思政教师及研究人员往往是整个教育体系实践的基本主体。其中研究人员主要从学科发展、知识脉络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不断验证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性,进而不断促进学科有效发展。对于思政教师来说,一方面主要是从事思政教学工作的人,主要工作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整个教学工作,进而传授学生间接经验,指导学生在高校的正常生活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高校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等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通过自身对思政理念的有效把握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育过程中,进而通过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并通过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及思政辅导员构成了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其从知识理论的研究、间接知识的传授、理论实践等方面不断对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验证产生影响。

1.2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研究不仅在于学科体系的有效发展,更在于对学生的正确教育与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观念,而其主体意识或者对外界认可的渴望程度愈发强烈,如果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则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进而其个人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高等教育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显著的必要性。而由于研究与实践的客体不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侧重点及研究主要方向需要适度改变,现阶段大量对课程知识的研究局限于整个思政教育的本身,其与高校实际联系的内容显得相对缺乏,因此从这一方面讲,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对研究客体给予高度重视,明确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保障高校思政理论逻辑分析的特点与有效性。

1.3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内容非常繁多,其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观、认识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而从实际学生教育方面讲,个体的思想教育、人格与道德观念的构建是整个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体系方面讲,在高校从事思想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高校教育实际目标,从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等方面进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而在后期,思想教育内容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职业观等方面知识内容的补充。从实际思政教育工作讲,一线教师要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情况对学生开展基本道德观、学习观等教育,而在学生成长发展阶段,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个人品格、社会实践认知方面教育,最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期,教师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中的职业观指导理念,对学生融入社会进行指导。这两方面内容从不同层次构成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其与思政研究的主体及客体共同构成了整个教育知识体系,为整个学科的逻辑构建提供了基础。

2.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的简单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建构性,文章在本节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进行简单评价,根据体系发展现状找寻更多参考,保障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建构性分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1高校思想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

基本原理构建是整个学科分析严谨性、严密性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则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及逻辑分析基础将会失去必要的科学性。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虽然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但是在学科研究方面,各个学者对于理论的解读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与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结合方面,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出现了非常多的不同点。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即在基本原理无法完整构建的基础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思考进程受到限制。在微观应用方面,高校思想教育知识的逻辑分析缺乏合理支持,很多时候,所谓的理论体系依据知识在原有相关理论基础上找寻了一个研究或者应用方向,而后形成的对于体系的构建、应用等方面还是缺乏共同认可的参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就显得非常不足,体系构建的认可程度不高,实际教育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2.2逻辑分析的统一指标缺乏,实证分析难以开展,规范分析缺乏必要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分析工作长期缺乏统一指标,即使在现阶段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整个理论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共同认可的判定因素。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分析工作时,实证分析内容难以形成,数据的搜集、对现状的挖掘工作非常困难,即使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分析工作,在现有数据下,大量学者也只能从应用层次对相关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本质问题的深层次解读工作难以展开。而对于规范分析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整个思想政治分析工作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对现状判定的困难,对相关趋势的简化分析,对本质内容的浅显探讨都不能为实际思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参考,进而整个规范分析工作也不能有效进行,很多时候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分析只能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行一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逻辑体系要想实现科学化非常困难,学科内逻辑分析的结论差异化显著,观点的探讨及论点的辩驳很多时候带有显著的主观因素,学科理论体系实质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3思政教育体系下的逻辑分析缺乏科学方法,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缺乏保障。

统一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缺失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一个显著欠缺点,由于学科发展偏重主观思考,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逻辑思考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从逻辑分析工作讲,很多时候这一学科下的逻辑分析工作往往只是指单一的主观思考或者对部分理论体系的解读,实际现象及逻辑科学性分析仍然非常欠缺。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基础原理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发展、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都无法得到保障;研究成果的互相交流、论点的科学辩驳及实际的验证也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进而理论研究的最后成果即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也不能获得保障,学习体系的构建及逻辑思考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无法凸显出来。

3.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的逻辑建构性分析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即理论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内容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基本原理构建的缺乏、研究指标及研究方法的缺失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思考的构建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分析为基本参考,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逻辑构建性分析进行探究。

3.1加强对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

现阶段,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建构工作相对缺乏,因此整个学科的分析缺乏科学性,课题研究很难获得一致认可。因此在现有资源及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及一线实践者要加强对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寻找切实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以形成统一认知,为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现有逻辑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提升对相关原理的解释比例,即有意识地凸显部分基本原理的构建工作,并适当寻求其他研究人员的点评与讨论,力求在学科讨论过程中共同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于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方面,研究人员要尽量争取开展独立的课题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高校学生管理部分内容为课题的切入点构建相关研究,以争取单位的支持,保障逻辑分析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从基本原理构建与客观条件方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工作。

3.2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

由于研究指标的缺失及研究方法的缺乏,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分析逻辑建构工作无法获得科学性、客观性的保障,进而实证分析无法有效开展起来,规范分析在缺乏必要支持下也不能进行,逻辑分析工作只能局限于主观理解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关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工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其指标的评定体系为思政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因此在现阶段开展逻辑分析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人员可以借助社会学科分析方法构建本学科必要的知识体系,思政教育内容本属于社会学科的一个部分,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而教育学研究内容又对高校思政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学科的规范分析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这两方面补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方法的构建获得参考,实际分析方向及指标的构建得到保障,进而整个逻辑分析的科学化、客观化及分析成果的实用性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3.3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逻辑分析工作往往以部分学科为基础进行,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而通过这些学科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分析思路及相关结论推动整个思政逻辑分析工作的进行。虽然在这一方法下,思政教育分析工作获得了显著推进,但是学科的主体性无法有效凸显出来。所以现阶段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借助前期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探究等工作不断强化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尽量将相关方法与思政研究分析内容结合,以思政研究主要目标与主要指标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把本学科的逻辑分析方法凸显出来,进而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分析逻辑的建构才能逐步获得认可,尤其在逻辑分析的独立性、客观性方面逐步获得提升。整个逻辑体系的分析工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也能逐渐变得科学化,整个逻辑分析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对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应用的效果逐步增强,自身理论分析结论形成与探讨也能获得认可。

文章根据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其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探究,在整体分析工作开展之前,文章首先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认定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并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进行基本探究。在对思政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对其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逻辑分析指标缺乏及逻辑分析方法的缺失进行描述,进而客观分析现阶段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不足。最后文章结合之前分析,从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的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等方面对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逻辑分析工作,最终谋求学科分析的高度认可及学科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雯.关于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2:245.

整治工作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300-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传统文化有其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不仅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思想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响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传统医学在其中也可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理论依据

医学具有双重性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科学,同时具有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医学模式更充分证明这一点。传统医学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以一种哲学的角度进入医学领域,成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传统医学在社会科学丰富土壤中增长和发展,在新的时代中反哺服务,不仅是合理的,也是一个自然的规律。

二、预防为主

中医“治未病”具体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当今随着现代医学从治疗模式到预防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回响,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受众养成修身养性的习惯。古人云“君子不可不修身”,并认为“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先贤把“修身”列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就足以说明良好的修养在成就个人或社会事业的重要作用。提高个人修养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严格要求自己。所以,目前倡导“未病先防”的思想就是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平常,防患于未然。

“既病防变”目的是通过对患者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而对于失足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应本着“瘥后防复”做法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重塑人格、重建道德、重返社会。另外传统医学在预防一些重大传染病方面也是独具特色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对于一些高校学生中因为一些社会内部矛盾集中爆发所引起的与其有类似作用。它们都有发生急、发展快、影响大特点。可以通过建立起社会舆情风险预警机制,疏通学生合理诉求的表达渠道,主动关心易发不满的弱势学生群体,积极做好群体学生心理排查和诱导工作,增强高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应对能力、协调能力建设,铲除其“传染源”、切断其“传播途径”。

三、辩证施治

辨证论治可以概括为“辨证据,得病机,拟治法,定方药”。这些都是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其很多原则都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着借鉴意义。

思想教育工作本着“治病求本”的思想对犯错误学生进行疏导、纠正,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人生观、世界观。在面临一些具体情况时,根据情况轻重缓急做出相应对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于一些思想阵地薄弱、不良风头较盛的情况下,要运用“扶正与祛邪”并下原则。即要大力宣传新风正气、真善美等主流价值观,又要加强管理、纠正学校一些不良风气。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考虑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制定出合适的教育方法,以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思想教育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整体观念

传统医学十分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把整体观念贯穿着医学临床的各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也有很好的启迪。“人与社会相统一”告诉我们社会是复杂的,有其协调性也有其两面性,要处理好之间关系。我们要积极地改造社会,着重协调社会关系,弥补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努力建设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等。

总的说来,传统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科学实践。它自始至终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通过“辩证论治”、“整体观念”科学分析事物、现象,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十分有益的补充和丰富。

参考文献:

整治工作论文篇(10)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随着邮政企业面临新的市场条件和新的竞争态势,我局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观念,强化邮政企业融入市场,与市场对接的经营意识,打不开思想的门,就迈不开走向市场的步。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推进我局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专业经理原来被动靠组织选择,变为现在需要通过努力凭能力竞争到适合自己发挥和施展才华的岗位,干部职工自身的能力与潜力得到了有效发挥,进取精神、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也清醒地认识到再像从前那样“混日子”已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干部职工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普遍增强,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焕发出来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收能力。

二、坚定不移地用先进理论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文秘部落原创

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我局通过定期印发材料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职工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组织收看电教片,并且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在企业经营建设服务过程中,切实发挥了思想政治研究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让局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鼓动作用。对组织机构适时进行了组建和调整。定期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开展政研工作。围绕经营工作积极研究职工的思想动态,每年都要进行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活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时实践与探讨。并将评选上来优秀论文向上级局推荐。

三、建立领导班子学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以一把手为核心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地抓全局思想政治工作,为使此项工作深入实践,真正纳入全局的各项工作中,我局还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员行为十条规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汇报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制度》、《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将其公布上墙,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格局。通过局领导班子的带领和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多年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和服务指标,无一例重大责任事故和刑事案件发生。

整治工作论文篇(11)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随着邮政企业面临新的市场条件和新的竞争态势,我局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观念,强化邮政企业融入市场,与市场对接的经营意识,打不开思想的门,就迈不开走向市场的步。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推进我局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专业经理原来被动靠组织选择,变为现在需要通过努力凭能力竞争到适合自己发挥和施展才华的岗位,干部职工自身的能力与潜力得到了有效发挥,进取精神、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也清醒地认识到再像从前那样“混日子”已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干部职工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普遍增强,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焕发出来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收能力。

二、坚定不移地用先进理论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文秘部落原创

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我局通过定期印发材料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职工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组织收看电教片,并且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在企业经营建设服务过程中,切实发挥了思想政治研究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让局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鼓动作用。对组织机构适时进行了组建和调整。定期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开展政研工作。围绕经营工作积极研究职工的思想动态,每年都要进行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活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时实践与探讨。并将评选上来优秀论文向上级局推荐。

三、建立领导班子学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以一把手为核心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地抓全局思想政治工作,为使此项工作深入实践,真正纳入全局的各项工作中,我局还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员行为十条规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汇报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制度》、《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将其公布上墙,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格局。通过局领导班子的带领和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多年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和服务指标,无一例重大责任事故和刑事案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