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分层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6:07

分层教学论文

分层教学论文篇(1)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做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每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分层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层次,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层次,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层次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2.授课分层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层次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层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层次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层次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要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层级学生回答相应层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层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层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层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越级答问和越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成绩。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层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层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层

分层教学论文篇(2)

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像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大,也不是原来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性质(智商上或遗传上的差异),而主要是一种学习速度上的差异。

②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变量之一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时的背景知识的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学困生”之所以经常感到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背景知识的贫乏,为他们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显然是应给予重视的;所谓“学困生”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不好,学习成绩差,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③由于个体上的差异,学生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是不同的,这恰恰是过去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教学能采用某种适当的组织形式给予不同的学生以足够的且适合他们的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以及情感上的关怀,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善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

二、初中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教师对经过努力达到目标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对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教师可给予帮助,但切忌讽刺挖苦。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形式,有意识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艰辛,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教师不断的激励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鼓励,成为他们学习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形成以点带面(一科成功带动数科,一人成功带动数人成功)的良好局面,使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2.动态性原则:对学生层次实行动态管理。若BC层学生在某学科上已达到相应的层次目标,教师要及时调整层次;教师既要鼓励A层学生为确保自身优势并向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努力,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对近期内难以达到相应层次目标的学生,教师除给以一定的帮助外,可适当降低层次。层次流动可在期中、期末甚至平时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学生层次在一个阶段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三、初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

(一)初中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模式

笔者把分层施教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目标、分层教学、归纳小结、反馈矫正。但这四个阶段也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课型灵活地变化。同时根据学习活动的进程掌握好教学的节奏,真正做到:“分合有致”、“动静有序”,把“集中教学和分层指导”、“培优与补差”结合起来。

1.提出目标。教师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口头陈述或教具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实际情况自选目标,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阶段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其一,教师出示分层自学提示,揭示学习要点及各知识点的学习提纲。其二,教师提示与该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与之有关的典型习题。其三,教师设计差异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分层讨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探究、演算、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3.归纳小结。教师归纳小结时主要是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并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通常情况下,学生层次不同其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C组的“学困生”只要求他们陈述本节课“我学习过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陈述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条理性和严密性,以培养他们的思维概括性、逻辑性。

4.反馈矫正。教师备课时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序列的练习,制定不同的反馈措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得到必要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包括为差生设计的补缺题,要求全班都必须完成的巩固题,为高层次学生设计的提高题。矫正的形式主要包括:学生自我矫正、小组成员相互矫正和教师组织的集体矫正。反馈矫正的周期一般为一个教学单元。(二)初中分层教学的策略保障

1.分层的策略

①分层的多元性——所谓分层的多元性,一是指:分层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科成绩,同时也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情意特征;二是指:先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然后在A层再进一步地层中分层。

②分层的动态性——动态性是指对学生的分层划块是非固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做到“有进有出”,“有上有下”。其目的是如何始终把学生置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③分层的自愿性——也就是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层次,具体做法是教师和学生经磋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人的实际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以及相对应的层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实施分层教学后,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多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同时组织多个小组的教学活动。为保证分层教学能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构思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显然是一个首要问题。这种角色的转变也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递信息,甚至也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未来的情景中,从而使学生在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四、结语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之具体的认识。”而分层教学的根本特点就是: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着课本和教学大纲转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而开放的课堂环境,使课程能够成为一种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吻合的、且能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发展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使每个学生争取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摘要】本文以J·卡罗尔提出的一个假设为入手点,总结了布鲁姆的实验研究,指出了布鲁姆理论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并结合当前初中教学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基础、原则和应用对策。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策略

参考文献:

[1]高小兵.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分层教学论文篇(3)

主席说过:人的能力有大小。小学生也不例外。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比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集中教学法,在语音教学中我们就选用视听法,在对话教学时我们可能选择情境教学法等等。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这是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2.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一般从开始学习英语的第二学期起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学困生越学越差而优秀学生被"拉下水"的危险。此时,将全班学生主要按"两极现状"划分为两个小组:A组--基础小组,B组--提高小组。按两级水平的要求确定不同的目标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以期比较顺利地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B组学生的语言技能比较熟练而表现在学业成绩的优势上,但是他们存在着对语言内容理解上的肤浅性和狭隘性。如果不注意克服这些缺点,将会造成会说英语的"文盲",最终会给他们进一步学习增加阻力、累积障碍。因而,对B组应注重语言知识的活化和优化,强调"活中求实"--课堂教学中讲求扎实的知识基础,注意把课堂教学活动向课外学习活动延伸。比如组织学生订阅难易程度相当的英文报刊,欣赏"动画片式"儿童英语教学节目等等。

对A组采用与B组同样的教学模式,但增加教师的参与和领导作用。教师着重讲解语言点,学生重在语言技能的操练。在学习速度、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对A组也适当地降低要求。因为对于A组的学生,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要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尤其要解决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问题。

在普遍情况下,学习困难首先是因为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动力不足而削弱了智力系统动力所造成的。智力活动受阻,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这样又反过来增加非智力系统的负荷,逐渐形成恶性循环的失败体验。而英语学习困难也大多经历了这样的失败体验。成功的英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拥有成功的情感体验,体现为学生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师爱的抚育,在民主互助的同学关系中获得友谊的支持,在成功学习中培养兴趣和爱好。因而对于A组的学生来说,我们更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将全班学生按"两极现状"划分成两个小组,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小组都"各自为政",分别是一个"独立王国"。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也是一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因为有了差异,就会存在动态的学习水平结构和学习动能。我们不是只保证先进的更先进,让落后的更落后,而是倡导互助共进,共同发展。建立"一帮一"的伙伴关系,不失为一种互助共进、发展合作学习的好形式。比如: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子,以优秀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示范,帮助学困生优化学习方法;优秀生与优秀生结对子,两者交流学习方法,共同讨论问题,争取更大进步;中等生与中等生结对子,共同克服困难,向优秀行列迈进;优秀生与中等生结对子,使中等生提高其学习品质,取得更快的进步等等。除此以外,在课堂教学中,同桌合作练习课本里的对话;小组合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表达活动,如表演小剧等;全班学生对某一主题展开议论,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等等,不仅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分层教学、以学定教应注意的原则

目标多元化原则我们常说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情和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学习活动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个别化和特色化。比如我们不必要求全体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将来能有机会运用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许多人将会通过不同渠道的英语语言接收途径(比如阅读资料)来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素质。教学目标要适应这些需要,努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主体优先原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其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必须成为教学过程诸要素关系中的核心和关注的中心,其他教学要素,包括教师这一主要的教学要素,都要为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主体性发展完善而发挥作用,即把学生主体性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上来。

学法优先、优化原则教学的发展性在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而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获得终生学习的工具。教学不应是从教师的教法出发来单方面决定学生的学法,而是恰好相反,教师要从学生多种多样的学法出发,起铺路石和路标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加以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法,拓宽学路,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学习方法的运用和优化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教学要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而指导学生不断优化学法。学法优化应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使之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学法。

分层教学论文篇(4)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辅导的重点也应有所差别。对后进生的辅导频次相对要多些,重点是进行基础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卑,重树自信,增加自觉学习的驱动;对中等生的辅导重点是进行基础知识归类辅导和心理状态调整辅导,帮助他们分析知识结构,归纳要点,并着重进行学法指导和思维活动的启发,使之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明晰的认识、系统的了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要督促和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不断追求上进。对优秀生主要采取鞭策激励方式,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开发性的问题或介绍一些参考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实践,鼓励他们想象、发

散、求异,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分层测试

日常教学中一般性考试的作用在于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这种检测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对于学生的“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从“教”的角度讲,可以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决策提供可靠数据,便于调整和强化教学过程;从“学”的角度说,可以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从而为后续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

分层测试所用试卷仍是同样一份试卷,但试卷中的题目有A、B、C三个级别之分。A级题是与A级学习目标相应的基本题。B级题是与B级目标相应的提高题。C级题是与C级学习目标相应的拓展题。要求平常学习目标定位在A级的同学(即后进生)必答A级题,选答其他题;平常学习目标定位在B级的同学(即中进生)必答A级题和B级题,选答C级题;平常学习目标定位在C级的同学(即优秀生)A、B、C三个级别的题目都必须作答。通过这样的分层测试,不仅可以检验各层学生的达标情况,而且也可以鼓励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超额完成任务,不断向前努力,争取最大进步。

三、分层评价

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讨论、提问、练习、作业、测试等,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所处的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激励方式给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发现并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使其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评价,即肯定成绩,揭示不足,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不断超越自我。总之,要让教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次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鼓励学生在达成各自原定学习目标之后继续前进,在争取实现高一层次学习目标的努力中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分层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必要补充。通过作业,可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迁移运用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作业是促进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得到应有的能力发展,教师对作业也要做到分层布置,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数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

为使分层作业的要求能够真正促进各层学生取得应有的进步,在实施该环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作业分层要求,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数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但需防止某些学生将之当成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的借口。②分层作业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在作业中证明能力,表现进步,增加自信,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对学生作业的积极表现(如正确率高、书写认真规范、超额完成作业量等)及时地给予肯定评价,以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热情。③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是作业态度的或是学科知识的)都要及时地帮助解决。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分层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解决。如果是作业题目方面的问题,还可发挥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协助作用,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分层教学论文篇(5)

一、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作业分层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理念下作业布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与束缚,特别是在作业的布置方面,存在着随意、重复、繁琐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生发散思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随着学科难度的加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引起关注并切实解决的。

(二)作业分层的目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其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学习成绩上,往往形成好、中、差三类学生。我们设计作业,通常都是统一题目,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这样也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更有实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呈阶梯式的作业与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三)作业分层的意义

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均有收获,让学生最大限度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

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应付了事及相互抄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课外作业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

二、作业分层布置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作业设计,量力而施,因人而异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基础及对英语的爱好兴趣存在较大差异,布置作业时完全统一,必然会加重学困生的课业负担,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将作业设计成A(学优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其中A类作业侧重于动手动脑能力较强的综合运用的作业,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设置一些发表观点、看法的题目,写单元课程小论文、小报告、读书心得,甚至可以让他们评价本堂课、本单元的教材教法,让学优生备课,代替老师讲课,直接参与课堂教学;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如抄写记忆单词与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及练习册中的部分题目,让此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长、学有所乐,逐步积累,稳中求升;B类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选择作业,开放性自主性更强一些。

(二)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缺啥补啥

布置作业时要注意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即使是学优生也不是所有方面都好,学困生也不是一无是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根据学生某些方面的缺陷来设置作业,以求补救,相对来说比较有效。如对于听说能力差的学生布置口头作业、视听作业,多听一听VOA、BBC及一些英文歌曲,多看一些英文原生带字幕的电影;对书写差的学生增加一些书面练习,如英文书写描红,每天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只要持之以恒,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见效的;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布置一些阅读训练,可从英汉对照版本开始,逐步过渡到英文原版的,随着词汇量的扩大,阅读技巧和方法的积累,阅读能力会逐步提高的。这样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能飞则飞、能跑则跑、能走就走的目的。

(三)作业布置分层分工,进行创造性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因此,作业布置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谁擅长哪方面就展示哪方面,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大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如利用课外时间,可布置录音作业、演课本剧、办英语小报、搜集英文广告及产品说明书、介绍当地名胜、举办校园英语角等。在众多活动过程中,从学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兴趣出发,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学会了人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将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主学习的自学能力,体验了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作业分层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分层评价,要有针对性

对学有困难、自卑感强的c层学生,采用表扬式评价,使他们看到希望,只要他们的作业认真做了,只要作业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老师都不能忽略。要让他们得到肯定:对成绩一般的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并大胆指出其不足,指明其努力的方向让他们进步的更快;对成绩好的A层学生,采用竞争式评价。对的评价要更具体,更清晰,更明确,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使他们更加努力,以求让他们发展得更快更高更强。

(二)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影响大。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作业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要在评语上下功夫,批语既要体现问题的所在,又要体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如教师对c层学生可以做出这类评价“你做得很好。”“你不比别人差。”“你也许忘了复习,否则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对B层的学生可这样评价“你最近进步的很快,希望你继续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与XXX差距越来越小了。”而对A层的学生则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英语发音听起来像外台播音员在播报新闻。”“你的书写非常规范,简直无可挑剔。”“你们的话剧演得像电影演员的水平”

(三)分层评价,用心沟通

作业分层评价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过程,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很有意义。“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理解、宽容和期待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和进取心。作业分层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作业本上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也会有学生的反馈,告诉老师他的烦恼和希望、建议,这对增进师生情感、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要我们记得去发现学生“微不足道”的优点,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予以赞美,就能点亮学生希望的火把。

四、对作业分层的几点思考

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分层作业的思想符合英语教学现状,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注意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间的情绪情感及尊严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问题,防止出现对立情绪和更严重的分化现象;同时分层作业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多种关系,如教学与家庭的关系,同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辅导的关系,让作业分层更好的为英语教学服务。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程桂勤,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J],2005

分层教学论文篇(6)

二、课堂教学

在中职历史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中职历史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探索。那么,在中职历史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实施分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兼顾其他层次学生。保证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教师要精心设问,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各层次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思考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重巡视辅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困生多采用表扬评价,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及肯定,慢慢减少对学习的排斥感,从畏惧、厌烦学习变为愿意学习。学生一起将战国七雄的内容改编为顺口溜“东南西北到中央,齐楚秦燕赵魏韩”,这样一来,很快就把这七个国家的名称及地理位置给记住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学优生,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得出相应的历史规律。

三、课后作业

为了在教学里做到“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学生作业要运用阶梯原理分层布置。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和降低作业的难度。对于学优生,教师要增加他们的作业量并提高难度。分层训练,达到了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如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一节,布置作业时,我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设置。对于学困生,要求其从书本上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措施;对于中等生,要求其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措施和特点;对于优等生,要求其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措施和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后辅导

分层教学论文篇(7)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层教学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参与不同的教学从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很有必要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首先,高职学生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水平都相对不高;一部分学生有着牢固的基础,自我提高和自学能力的自觉性较强;而另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兴趣薄弱,语文基础薄弱。因此,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进行深入地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与高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自己的特点。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时,他们在学习速度、理解能力、自身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有由于学生基础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运用和吸纳能力、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对于高职语文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达到的预期的效果和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和评价标准。教师应首先设定一个总的教学目标,即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基本教学目标,在总目标之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层次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是动态的。教师要对每节课、每个单元和每个学期都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于及时把握每层学生的动态情况,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二)备课分层。

上好课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备好课。备课时应注意所有的学生,使大多?笛?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应该弹性地设计目标,根据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适当地添加相关教学内容,加强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于旅游管理系的学生,备课时要想到除了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课堂教学内容,还要能写出一些常见的导游词如对景区景点的介绍等,能很好地与游客沟通交流。

(三)课堂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施教过程可以总结为分层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按小组形式讨论问题然后进行分别指导;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分层分别解答问题;分层布置习题,及时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在这四个阶段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合理的设计可选挥,适合操作的活动,向各层学生下达适合各层情况的活动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分解难点,突破重点,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水平及分层的目标和内容,利用不同难度的举例对学生进行诱导和提问,对程度好的学生多启发,对中间程度的学生多引导,对后进生多鼓励;让每层学生都有机会提问和回答问题。这样一来,每层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获,学的是同样的知识,但学得只是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同。它既能照顾到同一个班内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而且不伤害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使他们都感觉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分层教学论文篇(8)

二、职业中学化学课改中分层次教学法的实践方案

方案一

对于职业中学来讲,化学课改后,其学习内容与学生专业的配套程度较高,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时候,可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告别传统的学习方法,获得更大的自我提升。分层次教学法,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完成其各个阶段的有效学习。结合职业中学的特点以及化学课改后的各项标准,分层次教学法的实践,可从教学班内部分层出发。首先,在班级内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况,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知识教导和管理。其次,持续实施分层次教学。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观察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变化,适当为学生“晋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第三,通过长时间的分层教学,为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由此可见,该方案比较适合现阶段的职业中学化学教学。

分层教学论文篇(9)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阅读与写作结合到一起,将语文学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自己的资源进行有侧重点的课堂重组。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但可以实现“三多一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实现学生自主登台,多登台多讨论多展示,而教师少讲解的教学模式,开展阅读指导科,练笔交流课,作文评改课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先行课、研讨课、指导课以及诵读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每一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都要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课中分别达到三个不同的层次。

2.制定每周任务,重在平时落实,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每周任务,有布置有检查。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并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检查学生默写、口头提问背诵。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积累,并将这种积累加以梳理运用。如在《过秦论》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按照三级分层达标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不但能够学习作者研究历史和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了解过秦论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二、多种形式进行三级分层达标训练

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的训练必须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在课内阅读文本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还原作者感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课堂中注重落实学生的三级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三级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将积累到的字词、好词佳句以及完成的小练笔、随笔感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进行积淀,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而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阅读训练重点让学生进行积累,并将积累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最后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分层教学论文篇(10)

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1、理论依据

1.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一切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者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和掌握。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1.2、依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是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综合运用的过程。

1.3、教育的认知心理的理论基础高中学生处于精力充沛,渴望新知识、新事物,易于接受新观念的年龄阶段。思维活跃,敢于探索是其特点。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克服学生依赖教师的思想”。(赞科夫)

1.4、教学理论基础(1)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发展必须以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尽可能发挥和全面发展的共性是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而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分层教学理论:分层教学综合最优化教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它是结合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要求,使他们在目标的导向下,积极主动学习,探求知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2、实施目标

通过“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和具体操作,要达到如下目标: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会”为“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变负担为兴趣,形成肯思考、肯钻研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从而为主动学好数学形成优良的思维个性品质,以适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再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有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进一步内化过程,将知识进行整合为知识体系,形成再学习的能力。

2.3、关注人的发展、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兴趣、品质意志的培养;关注学生穷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符号表达能力和心理耐力的培养,达到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去推动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达到“创优势科目,争全面发展”的目的。

3、实施过程

通过近几年,我们全组教师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引导自学--自学检测--知识迁移--综合运用--开拓创新”五个环节。

3.1“分层学导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操作流程图如下(图1):

上述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归纳起来是五个环节:“引导自学--自学检测--知识迁移--综合运用--开拓创新”;

三个层次:一层:自学检测、精讲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小结重点和难点;

二层:知识迁移、精讲数学方法,小结数学方法;

三层:综合运用、精讲思维方法,小结数学思想。

一个创新:创设研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操作说明

3.2.1、引导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材中将授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如教材上的练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这过程在上课讲授新知识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明了化。

3.2.2、第一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对知识感性认识。包括三个环节:自学检测--精讲--小结。

自学检测要求教师对学生自学知识进行检测,如编拟三、四道小题或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能根据已自学的知识就能回答,只能作基础性知识的了解和检查,能反映新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自学检测之后,教师重点针对自学检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主要概念、定理抓住重点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强化学生对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初步融合。这部分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弄清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脉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小结。这里要求教师讲解精要。

3.2.3、第二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包括三个环节:知识迁移--精讲--小结。

知识迁移重在巩固提高,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办法是教师精选二至三个解答题,检查学生通过自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在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调板,通过学生的调板展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知识迁移之后,教师重点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重在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这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点。在这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重在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疏导释疑,深化理解,并进行适当延伸。

3.2.4、第三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的阶段。包括三个环节:综合运用--精讲--小结。

综合运用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内化知识的迁移,达到知识应用和深化。在这一层主要是出示一至两个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经过深刻的理解并自己动手解决,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综合运用之后,教师重点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反映的对新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进行综合概括。要求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在知识的灵活运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2.5、反馈与创新:由前四个环节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再通过反馈练习或创新性小课题的研究达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实际应用。

这样设计成五个不同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对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形成大胆猜想,凝炼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得到发展和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成效。

运用上述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一节课的某些环节可进行灵活的变动。

4、教学原则:

在运用“分层学导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4.1、学生自主的原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要使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与能力、观察、实践、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促进智力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主动中求发展。

4.2、培养兴趣的原则:要使学生能达到教学设计的要求,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要求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各层次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读书求其解”,多问“为什么?”的习惯。指导学生从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问题--探索--创新原则:在教学中,问题是探索的材料,探索是创新的手段,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操作过程中要求教师能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学到探索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这样不仅达到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潜能,达到双重目的。

4.4、自我评价和群体合作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相互合作,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使学习潜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5、“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的优势

5.1、“分层学导式教学法”法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站在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和水平,从而找到一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是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构建的数学教育模式。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探求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方法,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理想变为了现实。

5.2、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形成了集体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带动我校其他学科教学状况的全面好转,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改善了我校因年轻教师居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带来的不良状况。

5.3、培养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佟庆伟、胡迎宾、孙倩《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

2、田万海《数学教育学》

分层教学论文篇(11)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教学目标分层,学生有的放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科学选择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突破。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含义和重点词语就是达到了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对于任何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很容易完成的,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加。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指导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的本质,并掌握文章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力。教师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了解文章的美,体会文章的美。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掌握一定赏析散文的方法,并能够自己尝试着进行散文的书写和情感的表达。不同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促进了学生探究积极性的增加。

2.课堂问题分层,激发学生兴趣

“善学者不如善问者”。问题是激发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问题的设计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师不同层次的问题会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进而进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时,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基础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要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C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用一些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探索文言文的字词含义和文章中心,夯实学生的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可与不”“臣愿奉壁西人秦”“拜送书于庭”等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让学生理解通假字的含义。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可以完成的,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不”通“否”,表疑;“奉”通“捧”,用手托;“庭”通“廷”,朝廷的含义。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问题基础易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加,也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能力的提高。对于B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学生会总结出本文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学生的共同探究和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就掌握了故事的内容,促进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法是什么?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文章,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探究,总结出文章是通过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学生借助文章中的事例,通过认真分析就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让学生一看就知道了答案,这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也没有了挑战性。有难度的问题正好让他们可以迎难而上,促进学生探究积极性的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锻炼学生能力

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良好检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练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可以及时地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教师就要采取“低起步、拉着走、多鼓励”的方式;对于中等生则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多反馈”;对于优等生则要“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判断,让学生能够不断地进步。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的指导和练习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在练习中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就会运筹帷幄,得心应手了。

4.课后作业分层,巩固学生基础

课后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后作业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业中教师也要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增加学习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品味可以提高。在学生完成了课外阅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对于作品的观点和态度表达出来,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通过交流学生之间会形成“兵教兵”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