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职高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03

职高教师论文

职高教师论文篇(1)

1前言

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为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改革开放以后,高职教师培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材教法过关为主的非学历阶段、学历补偿阶段、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的继续教育阶段。目前我国多数地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已经进入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阶段,并逐渐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1,2]。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处的阶段及侧重点,采取体验式及委托式的教学模式接触行业技术前沿及理论发展趋势,并加强国际交流,是向高职教师传递前沿知识、更新教育观念以及强化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体验行业技术前沿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一线技术人才。然而行业技术革新的发展往往快于职教课程的设置,这就要求职教老师对行业技术热点有一定程度的包围,方可在教授课本知识之余,还能使得学生能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适应性。而采用体验式教育模式来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加强对行业前沿的体验可有效提升教师对行业前沿趋势特点的把握。体验式教育指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专业需求,组织联络行业内优势企业或前沿单位,为受训教师提供可有效体验行业前沿的培训环境(或是平台)。体验式培训可以生产项目为导向,甄选前沿项目,并派遣受训教师以项目参与人员的身份参与项目并适当承担一定工作,来掌握专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实施动态,同时了解生产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各种专业协同工作的流程。也可以技术革新点为导向,把握行业技术革新热点,将受训教师派驻到具备技术优势的具体企业,近距离接触体验技术革新的跃进。

3感知理论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不仅关注教师在对行业前沿的把握,还需要使其在理论知识体系和业务能力上有持续的提升。因此采取委托的方式,依据培训目的,将具体培训工作委托给具备理论优势的相关中科院、本科院校或者专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为受训教师开展专项项目的培训,可帮助高职教师增进对行业理论发展趋势的了解。例如在理论更新方面,可由组织受训教师不定期的走进校园,走进实验室,走进科研院所,利用教学科研的单位在理论上优势,使得受训老师熟悉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动态或是接触尖端及研究成果。

4加强国际交流

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交流是本着为受训老师提供国外先进理念为目的,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教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受训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或以进修培训方式,了解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方法、职教手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信息)。例如组织受训老师进行国外院校进行研修,深度了解国外职校在校企深度合作、跨学科学分认证体系、职业认证体系、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或理念。也可以国内讲座论坛方式,聘请国外合作学校选派各专业的精英教师定期到国土资源技术学院开设交流讲座,为受训老师提供交流平台。

5结语

总的来说,理论在发展,行业在进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来满足行业发展对教学要求。而是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促进教师对行业技术前沿的了解、委托理论优势单位加强教师对理论发展趋势把握,以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是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有效继续教育方式。

作者:杨柳 詹芳香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职高教师论文篇(2)

二、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开展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身应牢固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启发式教学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前提。随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以及顶岗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职教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真正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根据课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展,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及时根据择优原则、择新原则、适用原则、先评后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未及时编入教材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义、图片、实验册等纸质材料,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源,光盘、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作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3.课堂内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内,教师应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在学生重难点知识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班上学生集体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4.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

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减少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如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增加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增加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实践环节,如模拟性、操作性的实训类型。教师应特别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为主体是创新型实训教学环节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

以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绪论》内容为例对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作进一步阐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液压传动》课程中通常会安排约两个学时来介绍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即课程的绪论。在《液压传动》绪论的讲解中,大多数教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例,借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帕斯卡原理,通过计算、推导,分析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较小的力举起较大的重物。其实,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教师设计一份用于《液压传动》绪论教学的活页材料,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前,每小组桌上摆放一个实际生活、工程中使用的千斤顶。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教学环节一:引入案例。

结合生活常识,由学生举手发言,表述日常生活中千斤顶的用处,并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并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教师播放千斤顶在生活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和视频。此环节通过引入来自生活的案例“千斤顶”,使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于接受,“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分发一份活页材料,使学生有很强的新鲜感。

2.教学环节二:趣味性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游戏。一人站立于千斤顶之上,另一人摇动手柄将其顶起,轮换操作,并将体会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游戏中,教师提醒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趣味性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成员间的协同操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环节中,教师提醒平时不愿动手、不愿参与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去,明确告诉他们你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细节,能慢慢地消除他们排斥学习的消极心理。

3.教学环节三:自主探索。

此环节是核心内容,根据对千斤顶的初步认识,结合已学的课程知识,请学生亲手绘制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简图。此环节难度较大,可分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绘制情况,分阶段播放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和千斤顶内部结构的视频,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提示时,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头绪,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表示出已学过的几类机械传动的模式,但是观看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后,不少学生试着将大小油缸表达到示意图中,但是对如何进油、如何复位等细节还是表达不清。观看了千斤顶的内部结构视频后,几乎每个组都能总结出一幅工作原理基本合理的示意图。教师请学生将小组讨论、总结后的工作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向同学讲解其工作原理,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记录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教师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职高教师论文篇(3)

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廉洁从教的措施分析

1.健全职业监督机制。

从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模式来看,设计合理,执行有效的监督,是预防教师队伍腐败,促进其廉洁从教的重要举措。任何没有严格监督的管理制度,都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教师的廉洁从教,除了从纪律上严格约束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在高职院校内部,可以以学校党支部为领导机构,有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测评,发现问题的要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制定有效的惩戒机制,对于那些触犯教师行为守则的教师,要从严处罚,杜绝教师贪腐行为的发生。

2.加强自律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整体素质上来讲,无论是其学术水平还是个人道德水平,同本科院校的教师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加大对教师的行为约束力度,做好教师的自律教育。从教师廉洁从教的初衷看,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职业奉献的热心,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经济收入上,可能相比社会中的其他行业,显得有些淡薄,而如何才能抗拒外界的诱惑,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是值得教育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在复杂的世界中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不要被来自各方面的不良风气蒙住了双眼,不是属于自己通过合法劳动所得的报酬,就坚决不能接受。其次,要敢于抵制不良的风气,凡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违背廉洁从教的行为要坚决抵制,不能麻木不仁,明哲保身,自己的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各种不良诱惑就随之远离,只有严格自律,才能养成公正的品德意志,这一点是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保持廉正需要做出许多艰辛的意志努力,除了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还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遇到别人的不理解,教师就要有果敢、坚毅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量,要做到“慎独”,只有道德意志顽强,在任何情况下才不会改变自己正确的认识和信仰。总之,教师只要具备了辨析是非的能力,有顽强的抵制能力,并能够养成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一定能保持自己廉洁从教的道德行为。

3.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腐败对社会风气的毒化并不亚于其他领域的腐败,。学术腐败的发生,外部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与高校缺少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舆论监督也密切相关。要通过各种方式防止学术浮躁,杜绝学术违规行为,并力求学术创新,提高学术水平。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规范。进一步完善专著论文出版、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鉴定和评奖、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制定防范和打击专著论文中的抄袭、科研成果的造假、科研成果鉴定评奖的不公正等现象的惩处条例。另一方面,高校要努力营造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通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思想交流、经验交流等活动来营造氛围,制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把廉洁内容渗透到业务学习和日常工作中,形成普遍的育德氛围。

职高教师论文篇(4)

为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训练已经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原实验管理中心为基础,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两手抓,取得显著效果。

1加强系列实验技术平台为主的硬件建设

学校自1998年开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成立了实验教学管理中心,隶属基础医学院。一方面,通过将药理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门新的《机能实验学》课程体系,所属实验室合并为共用的机能学实验室,并于1999年完成了对机能实验教学的独立运转,实现了人、财、物完全独立。2002年,学校下拨150万元用于机能学实验室的更新改造;另一方面,将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涉及显微镜使用的专科实验室实行专管公用,形成了形态学实验室。2003年,学校下拨200万元用于形态学实验室的更新改造,新建4间第I代显微数码互动形态学实验室;2006年又建成4间第II代数码互动形态学实验室。近2年,又对基础医学院所属实验室进行优化重组,以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等)、形态学、机能学以及细胞培养与免疫学等四大技术平台为主体,建成系列的研究型综合实验室,每间教室都实现了网络化多媒体电子教学功能。新装修的机能实验室面积510多平方米,新改建形态学实验室共870多平方米,并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

实验室建设当然应有相应的仪器设备配备。几年来,我们投入2000万元配备了1511件较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包括PC-LAB生理信号记录系统、图像、实物投影系统和显微直播系统、多通道图像实时传输和分析系统、莱卡显微镜、752分光光度计、离子分析仪、血气分析仪、血液粘度测定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微循环观察显微镜、细胞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见表1)。从2004年开始,学校每年下拨50万元到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用于教学仪器设备更新,20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常规耗材与试剂的购置。使用率较高的教学电脑配件、换能器和手术器材等的更新率在10~20%左右。

我们还重视人文环境与设施的建设。所有实验教室达到安全、舒适、清洁、卫生,通风、照明良好;实验室房间高度不低于2.5米;实验室生均占有实际使用面积至少达到2.5平方米的标准。

2加强以实验技术平台为基础的软件建设

这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中心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等。

2.1管理体制

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为校级实验中心,隶属基础医学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全面负责本科学生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工作。学校教务处、教保处负责中心的建设,提供其正常运转、维修及更新改造经费。基础医学院负责协调本中心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与场地使用和科室发展等具体情况。实验管理中心负责基础医学教学实验室的集中管理和建设规划(下页表1)。

实验管理中心下设主任1名,负责全面工作;副主任1名,负责教学工作;教学组长4名,分别负责所属4大综合性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工程师1名,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正常运行。各负责人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按章实施。比如,本中心购置的教学仪器设备,必须经专家论证、公开招标;购置后,由教保处进行统一验收、编号、建帐、制卡、录入工作。贵重仪器设备设定专门人员负责操作和管理,上机操作必须做好登记等等。

在实验室的管理上,我们探索了新的教学运转机制。对于合并重组后的机能学和形态学实验室,坚持优化组合、资源共享,高效运转的原则,达到教学需要的最大满足、实验室设施最低损耗、实验室资源最大利用、管理力量的最小投入。我们对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转机制作了大量的探索工作,确定把“专管共用”和“集约化建设”作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目标。“专管”,即要求实验室归属于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统管;“共用”即相关的学科按教学需求有计划使用。“集约化建设”则指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和协调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统一购置、维护、升级等事项。同时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加强检查监督和落实。各相关学科教研室,主要按计划在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的调度下,组织实验教学的实施和质量保证。

2.2课程体系建设

2.2.1机能实验学课程体系结构

由于我们在实验教学目标上,实行“三个强调”,即强调打牢实验基础的知识教育,强调动手能力的综合教育,强调科研素质培养的创新思维教育。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我们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设置:

一是比较系统地增加了实验基本知识、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三基”教育。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动物特点与选择、实验仪器原理与操作、实验试剂种类与配制方法、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实验设计原理、实验数据分析等基本实验知识。

二是课程内容和知识点上呈现立体交叉、逐步递进原则。即先安排一些知识点比较单一的生理、药理等学科经典性基础性实验内容,使学生对专科相关实验知识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向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实验技术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实验递进。综合性实验中既有正常生理功能测定,又有异常病理生理变化观察;既有器官功能的分析,又有药物干预机理的探讨;既包括典型的机能学知识,又增加了部分形态与生化代谢方面的实验内容,使同学们对实验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立体的概念;最后再递进到模拟科研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探索性实验。

2.2.2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结构

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按照实验技术、发育特点、结构特征归类进行梯次训练,从胚胎组织结构到成年组织梯进,从整体组织结构到单细胞亚微结构梯进,从正常组织形态结构到异常组织病理形态结构的梯进。

二是注意形态学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从总体上宏观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实验技术要求相近或相同的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内容,采取精简、融合、重组等方式进行优化,使知识结构更系统、紧凑、条理性更强。

首先对实验总学时压缩到90个学时。种类实验项目的学时比例进行了调整,基本达到:基础理论及技术占15%,基础实验占50%,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占35%。其次,实验内容的优化组合,即在介绍基本知识和概念之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编排实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形态学教学本身的规律,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规律,有利于学员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新《实验教程》增加了像空气栓塞、临床病理读片、病理讨论等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病变组织的形态变化与机能、代谢以及临床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使学员系统地实践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为以后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2.3教学内容、比例与组织方式

机能实验学课程计划学时为100学时,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三基知识”(占16%)和基础性实验内容(占34%);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性实验(占32%)和创新探索性实验内容(占18%)。其目的主要是使同学们既能掌握实验综合技能,又使实验知识能与相应学科的理论知识比较好的联系起来。学生所做的各专科基础性实验几乎都是在其理论课开课后不久进行,便于使同学们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同学到第五学期时已比较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医学相关基础知识,适合于同学开展综合性实验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设计实验。

形态学各学科实验穿插安排在相应的理论课程之中,与理论课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加深对相应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各类实验项目的学时比例也进行了调整,基本达到:基础理论及技术占15%,基础实验占50%,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占35%。

2.2.4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网络化和数字化。机能学实验室采用融生物信号的采集、刺激、记录、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PC-LAB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形态学实验室采用了先进的显微图像分析系统。通过网络和软件支持,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在这套系统上,学生和教师可进行实时、互动的音频和视频交流。

二是采用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实验的虚拟性与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动物实验或显微镜观察细胞组织等操作外,我们还采用计算机进行三维虚拟仿真实验操作,如模拟药物对心肌功能的影响、小肠平滑肌性质观察、细胞分裂与分化等,不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可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三是实验学教学素材上网,实行网络化教学的超时空特性。学校局域网的普及,以及教学课件的上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任何时间、在校园网上的任何一个终端上自学、预习和复习各学科实验学有关内容,提前了解实验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彻底打破了以往“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了教学“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优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有选择性地学习,打破了教学过程、时间、空间的界限,随时随地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2.5教学与科研结合情况

我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有赵克森教授领导的全军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他们对休克微循环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在机能实验中设置了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实验,并对家兔肠系膜微循环进行观察;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尹炳生教授领导的心电研究中心首创头胸导联,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在机能实验的高钾血症实验中开展常规导联和头胸导联的对比心电图观察。

2.3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是保证实现教学高水准的关键。在实验教学改革初期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时,学校就十分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分别从相关的病生、药理和生理等学科调入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担任该中心的领导和主讲教师。同时注意实验人员层次、结构的合理搭配。目前,本中心管理人员8人,专职教学人员31人,其中主系列人员27人,辅系列人员12人。他们专业结构与层次组成合理,分别由各相应专业人员组成,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师等职称;整个师资队伍人员年龄匹配合理;学历构成高,具有博士11人、硕士9人、学士1人,其中硕研以上比例占51.3%。

我们还注重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选择优秀的硕士生或本科生毕业留校,分配到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同时选拔本中心的优秀青年教师考研深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实验中心有计划地对部分教师实施岗位培训,由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讲授,通过短期培训学习,使实验教学人员除掌握原来的学科知识外,还对其它相关学科的实验特点和实验方法有尽快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为每位青年教师安排了高职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定期检查备课情况。教研室每学期实行开课前的预做与试讲制度,同时要求指导导师进行听课,及时将听课意见反馈回青年教师,以提高他们的授课水平。

鉴于形态学教学的特殊性和我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形态学实验室建设管理“专管共用”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实际,决定不将形态学实验课程与相关学科完全剥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着眼于各学科的长远发展,我们采取了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对形态学实验室行使管理职能为主,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和各种实验项目特别是切片、标本等实验准备工作,都要依赖于相应的形态学科教师来完成。在组织实施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融合完善实验课程体系,依托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的改革,探索形态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形态学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化。

2.4教学研究

我们在多年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教学研究。2003年,我们顺利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资助、教育部高教司重点立项的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1292B13044),并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评估验收;我们提出的“机能实验学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获2003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2004年度校级教学(管理)优秀二等奖;“教学与科研结合,加快学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获2001年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继2001年主办全国“机能实验学师资培训班”之后,有132所院校的约300人次的同行来本单位参观交流,“机能实验学”遂于2005年被批准为全国继续教育项目。近5年来,发表实验教学改革论文近40篇。

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建设。在教材内容上,对形态学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研究,既体现基础性又要有先进性;既体现学科内涵、实验内容的更新,又要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我们组织机能学科的专家教授对实验项目进行了多次研讨、论证和认真编写,于2000年4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了集基础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为一体的《机能实验学》教材。在该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把握好“三个关系”和体现“三个结合”的编写原则。“三个关系”即一是把握好实验课程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二是把握好传统实验内容删减与实验知识完整性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实验教学的独立开设与相关课程理论教学的协同关系。“三个结合”为实践经验与经典技术的结合;技术创新与素质培养的结合;实验项目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在此基础上,2006年3月,新版《机能实验学》(金春华教授主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它综合了生理、病理生理,药理三门学科的核心实验课程,增加了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内容,强调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加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

其他教材包括《现代病理学与实验诊断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现代医学技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大学病理学图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病理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病理组织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临床细胞病理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病理学实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组织学与胚胎学》CIA课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组织学与胚胎学》(科学出版社,2004)、《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病理生理学复习考试指导》(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等。

在机能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注意教材的多样化建设,充分利用不同媒体教材的优点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过去2年中,我们自行拍摄了十余部机能实验教学录像片,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技术方法、基础性实验项目和部分综合性实验项目。也引进了一部有关机能实验的多媒体光盘。同时,我们还制作了较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上述多媒体的课件和录像片都放置在实验室局域网和学校局域网上,供同学们随时调阅。这样既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也减轻了带课教师的劳动强度。

此外,我校最近拟向国家教育部申请开展远程网络教育。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推广我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我们将《机能实验学》多媒体课件上报作为进行远程网络教育的课程及课件,使更多的学校和同学能了解我校的实验教学情况,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目前我们已着手制作和增补用于远程教育的流媒体课件。

2.5教学初见成效

职高教师论文篇(5)

聘任兼职教师可减少固定编制,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可使专业拓展和课程调整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真正实施岗位教育;可为办学特色和办学活力找到较佳贡献人。可见,我国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选择。遗憾的是,各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要么没有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范畴,要么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本文将对这一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进行粗略的勾画和粗浅的探讨。

一、兼职教师的聘任

聘任兼职教师首先得制定聘任计划,然后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挑选,最后才是正式聘任和建档。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分析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准确估计和预测未来几年师资的发展情况,拟定出该时间段内引进师资的人数和标准,并出台兼职教师的可行性聘任方案。再根据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各系部专业建设需求和课程设置变动,确定出拟聘兼职教师的具体数量;同时,结合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尽量使拟聘兼职教师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这样,一个既具前瞩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兼职教师聘任计划就可以制定出来了。它是选择与聘任兼职教师的总根据。

为了保证足够宽广的兼职教师挑选范围,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应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深入拟聘教师工作第一线,多渠道汇集有意向到本校兼职的备选人员。从目前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其它高校的高职称高水平教师,踏实勤奋的在职研究生,教学经理丰富身体健康并愿意将余生献给高职教育事业的退休人员,只要符合兼职教师聘任计划对师资结构的要求,都应该在备选之列。

由于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心理障碍又不少。因此,可通过面谈首先淘汰不会对高职教育事业维持长久热情或对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爱心、信心和耐心的人员。

面谈之后,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恰当的途径多侧面地了解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熟练程度、曾取得的工作业绩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择较优者进行最后的试讲。

试讲的时候,校系管理部门应组织人员认真听课,对每一位试讲者的学识境界、技术水准、传授艺术、工作态度、气质形象等进行客观的评估和论证,在全面比较的基础上择优录用。

至此,最恰当最优秀的兼职教师终于被选出来了。

对通过试讲的被录用人员,高职院校应颁发聘任书,并与其签订较详细的聘任合同: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责任和地位、权利、待遇以及双方的违约赔偿等诸多事项都应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对签订合同的人员,学校人事部门应该建立兼职教师师资数据库。数据库可包括两大块内容:年龄、性别、职称、学位、现场工作年限或高校从教年限、从事兼职的经历等信息是个人背景资料;在本校兼职过程中将积累起来的从教专业、讲授课程、工作业绩等信息构成个人工作档案。后者往往就是日后续聘或缓聘的依据。因为兼职教师是流动的,所以数据库也会及时更新。

二、兼职教师的培训

应该承认,能进入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挑选范围的都应该是身怀绝技、各有优势的人才,而能通过层层筛选最终被聘为兼职教师的肯定具备了一名优秀教师的一些素质。

但教师职业要求的正是“全面”二字:人品、知识、思维、能力、才华等等,少一项不行,弱一项不够;且作为近两年才迅速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河山的高职教育又自有其特殊性。

可许多兼职教师并不是学师范出身,多数人没有从教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从教的经历。因此,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培训的时间、方式当然要视具体情况来定,这里只讨论培训的内容。

综合起来看,培训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①高职教育理论知识:高职教育大背景;行业发展和专业人才供给情况;本高职院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本校以及具体专业的学生素质状况;等等。这一方面的介绍可使兼职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加深对培养对象的了解,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利于他们即将开始的施教实践。

②高职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方面知识补充可使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学原理和心理规律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对启迪学生思考,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将大有裨益。

③传授技巧和艺术尤其是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已是今天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部分兼职教师缺乏或需要锤炼的却正是这种基本功。让优秀教师进行高水平的表演与示范,无疑是给兼职教师提供了样板和努力方向,可加速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④教研室主任牵头,组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一道,对兼职教师要主讲的课程教材进行仔细分析,并辅以学生接受能力和品味的针对性介绍。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使教学内容选择得当、宽窄有度、深浅适宜,也可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甚至语言艺术更为得体,使教与学相吻合。⑤师德教育。这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培训,忽略不得,放松不得,马虎不得。通过智力劳动换取第二份收入并不低俗甚至可以说得上光荣,但创收目的确实已让部分兼职教师其劳动的无形价值大打折扣了;既然专职教师好像有一种无言的冷漠和深埋的敌意,那我也就没有必要和他们进行学术与教学交流了;昨晚没能充分备课,今天何不天南地北海侃,既可调动课堂气氛,或许还能博得学生对自己的好印象,不亦乐乎;我的任务就是两节课,课下指导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就对不起了;因为和本职工作发生冲突,调课、停课、请假虽情非所愿,实迫不得已。凭心而论,兼职比专职要苦得多,要克服的主、客观困难多得多。可正因为如此,所以兼职教师更需要师德,需要更崇高的师德。上述种种情形,就是师德境界不高而出现的必然现象。故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入考查(挑选时已有所考查)所聘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其师德言行提出明确要求。如果所兼职的整个学校就是一个修炼师德的大熔炉,那这一培训的难度就会剧减。尊敬老师、对知识和技能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是基础;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专、兼职教师是榜样;对高职教育事业真切热爱和无限忠诚的学校领导是根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以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或报告会感化、感染和感动兼职教师,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新角色重新定位,更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培训的效果想不好都难了。

三、兼职教师的作用发挥

加强管理,尤其是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发挥兼职教师特长求得更佳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说聘任、建档、培训应由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话,则教学管理还是采用校系两级但以系部为主的管理为好: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时间的确定,助理教师的配备,备课室与休息室的安排皆可由系部统一管理。为调整着的课程寻找最佳授课者本就是高职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初衷,所以,对责任心不强或教学效果不好的兼职教师,依据合同条款予以随时辞聘是不能含糊的。在这种两级管理模式和流动机制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督导随机抽查听课并作好记录,课后对兼职教师的授课当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得失点评;教学班级信息员将班上同学的想法和评论收集起来,上报系部;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通过教案检查和听课获取第一手信息。综合这三方面情况,系部对本系每位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学期结束时将评定结果与可以改进的地方反馈给他们;如果可能的话,学校的课酬设定可以与评定结果挂起钩来。

有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各有擅长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愿意或“被迫”各显神通各展特色了:来自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人员不断地把实践中的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巧妙地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向“零距离就业”的方向前进;他们对行业实际运作机理的分析,使可操性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显生气更具效果;而他们对行业资格标准的深刻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利于“双证书”教育。在理论课时被相对压缩的情况下,高校名教师课堂上精简、精湛、精彩的阐述和剖析与“必需、够用”的原则极其合拍。在读研究生勤钻研善思考有激情的特点又教会了学生思考,鼓舞他们去创造,激发起他们对未来工作的美好憧憬。至于不计报酬、扎实严谨的退休人员,除了无私奉献毕生所思、毕生所获之外,他们求学为师做人的高尚风范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人文教育,使人文素质堪忧的高职学生终生受用。

除了抓好教学管理,让学生确有所得之外,高职院校应以最诚恳的态度,创造条件,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高职院校应主动打破自我封闭状态,就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关键事宜征求兼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意识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沟通,定期组织二者之间的座谈、研讨、经验交流和联谊活动,帮助他们共同提高,更好地发挥作用;邀请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校外实习实训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单位的推荐,兼职教师大可助一臂之力。

四、兼职教师的激励

兼职教师的必要流动是正常的,但最中意兼职教师的频繁离开却是流失,兼职教师队伍同样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而要想兼职教师心情舒畅地拿出真本事,除了上文论及的加强管理、真诚相邀、创造条件之外,高职院校的回报当然是重要的。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充分发挥作用,要求有恰当而成功的激励。

首先,物质激励是必须的。提高课酬,享受福利,改善备课住宿条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对做出重要贡献或深受师生赞誉的兼职教师除精神表彰之外颁发奖金,都是有效的物质激励手段。按劳取酬、按贡献取酬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又满足了兼职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并会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职高教师论文篇(6)

以天津和江苏为例,列举了两地高职院校教师学历状况。在我国的高职学校中,教师的学历结构呈椭圆状,大专及其以下学历和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而大多数教师的学历集中在本科阶段,达到75%左右,高职教师的学历水平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难点。

1.2教师的来源比例不合理

以浙江省为例,高校毕业直接来学校教师占51.96%,其他学校教师占19.61%,已退休教师占5.88%,工厂企业占20.59%,其他(含留学生)占1.96%。相当大比重的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践的能力。

1.3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以浙江省为例,从下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浙江省的高职院校教授(含其他正高)、副教授(含高级讲师、其他副高)、讲师、和助教的比例为1:10.4:14.6:15.4,而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助教的比例应当保持在1:2:4:3为宜,显然,讲师的比例偏低,助教比例偏高,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1.4“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小

列举了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和江苏五个代表性城市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且和全国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2005年至2006年期间,除了天津之外,虽然我国的浙江、上海、北京和江苏四地的教师的比例有了增长,但是总体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还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

2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2.1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供需矛盾的考虑

在当前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浪潮下,我国对于具有高水平和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现阶段的人才储备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业、信息产业领域短缺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整个技工队伍里仅占3.5%,断层现象严重。浙江的许多民营企业为了能招到合适的技术人员,月薪都在6000-10000元,但仍无人问津。

2.2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是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数量从921直线上升到了107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增多,高职的吸引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教师数量却没有显著的增加,民办高职院校比例更低,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2.3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是满足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加强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

3培训“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3.1培训时间的协调

为了能更好地协调上课时间,保证所有的教师都能够顺利地完成所需的课时,可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专业课的开设可以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实现,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大量的交通费用和其他开支。

3.2培训内容的安排

①培训内容要具有广泛性,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道德等,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服务。②在以前的培训过程中曾经有过重专业轻教育,重理论轻实际操作的现象,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不能仅仅关注理论知识,还应该注意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中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③教学内容的制定还应该基于教师的自身实际和需求,作为受培训的对象,教师具有选择权和话语权,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3.3培训方式的选择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内容而选择的,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采取培训者上课、演讲、座谈以及看录像等方式。针对实际操作的知识的传授,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参观以及参与实际的操作过程来增强培训对象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4培训费用的使用

国家近些年来的确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但是投入却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支出,提高培训费用的使用效率,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明确费用的使用和分配,保证所有的费用都能用到实处,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职高教师论文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争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众所周知,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而其中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高职教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正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巫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育思想大讨论过程中,通过学习,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结合同行们的教学经验,探讨高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1实施素质教育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然而对在前进和发展中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教育培养目标尚未形成定论,正在实践中探索.到目前为止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为集中的看法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在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卜这种教育目标,要求高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为中心.

高职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以满足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需要为准。以“必须”、“够用”的知识为尺度,而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又是以我国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因此高职教师必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不断地刻苦学习,不断运用新的理论和新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和充实自己,能编写或选用符合高职适应性强的优秀教材;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在讲课时要力避“全”、“尖”、“深”等倾向。尽量使学生“学而有用,用而有果”.

(21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并把加强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加强实践性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二个方面、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主要是指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专业方面的技能和技巧,以及立业、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积极参与校办产业(或社会化产业)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使自己成为思维敏捷、实践能力强、能正确和迅速解决问题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对每一个项目的训练要安排周密、目的明确、场地与设备有保障、时间上要充分、结果上有成效,在实践性教学中高职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讲解、辅导、提示及规范而熟练地示范,教会学生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启迪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看法、新的问题,并及时答疑.在课外要开放校内能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场所,让学生自行训练或开展科研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5高职教育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一定的政策、法律法规观念作为基础,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才能得到实现.高职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在当前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加强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我国即将进人WTO的形势下,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些法律、法规将与国际接轨,很多方面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有的挑战甚至会关系到一个企业‘或公司)的生死存亡.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刻不容缓地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自觉地增强法制观念.

2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

书记1994年就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人们也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社会责任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人才观,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要敬业爱生。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政治觉悟高,信念牢固。分析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强,能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抵制歪风邪气;能够模范地遵纪守法和维护社会公德;讲礼貌、讲文明、讲风格,能助人为乐;思想上遇有挫折和失败而不气馁,成绩面前不骄傲:要爱岗敬业,有深人细致的严谨的工作作风,能扎实地开创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教师这种思想品德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学生从内,D对教师进发出‘’榜样感”,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年轻教师尤其要加强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教师的仪表举止要庄重,着装要整齐、干净、朴实、大方;为人诚恳礼貌,语言文明,感情淳朴真挚,举止从容得体,有一种感人的魅力,使学生及外界对教师自然有一种“风范感”和“敬慕感”,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有感染力.

教师要有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要广闻博识,视野开阔,贯穿于教学及社会交往中的这些师表作用,鼓舞着学生奋发图强,培养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和进取精神.

教师要有亲和力,情感要丰富饱满,为人要热心、真心和关心.教师对人的神态要生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应倾注着真情厚意,尤其对学生的接触不能浅尝辄止,要对学生的点滴变化都要有所感受,能见微知著,要敏锐、及时、准确地作出自己的情感付出.教师的情感。人格上的师表作用,会使学生情感上得到充实和满足,全身感到温暖,内心深处会生发出“感激感”,会把教师视为自己的亲人,高职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都应比其它方面的教师要突出,这是高职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高职教师要把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放在同一位置来对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工程实践、及科学技术研究.凡是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高职教师要先知先会。专业教师应成为“双师素质”教师,俗语说:、,严师出高徒。”这类似于一名武术教师教人练武,既会讲解功夫、又有一身硬本领进行示范和对练.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同时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钦佩,

教师自身素质越高,其师表作用发挥越充分,素质教育的成效就越突出.可以说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师表作用的基础。要求教师具有比常人更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更有影响力.

3实施素质教育要把握住重点

喀决定沙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重点.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1要渗透思想品德和人格教育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评价一名高职教师是否合格,单纯看他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育人的意识和敬业精神.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教育,例如当讲到本专业某项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果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时.要激发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若该项科学技术成果还很落后时,要勉励学生克服自卑感,要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创新超先的决心.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列举前人在科学的征途上不畏艰险、不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的创造发明作出贡献的感人事迹,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科学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思想承受能力,磨炼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永攀科学技术高峰的意志.

3.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应融人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新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创设美好的教育佳境,教师亲切地教,平等和蔼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关心后进学生,使学生心情舒畅,思想活跃、愉悦地接受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并深人思考和领悟教学内容.

3.3注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意意识

古人对教学的论述是‘“导而弗牵“,“导”是引导学生去求知,‘弗牵”就是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教学突出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动脑筋,深人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探索新知识、新技术,因此高职教师在课堂上要打破过去单纯“讲”、‘“写““、“问”的机械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使学生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不仅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必须全面和探化教学改革。产学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主旨,在各个教学环节、各门课程中都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4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人点,文化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设选修课和各种讲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但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由中专转制或合并而成。师资力量薄弱,青年教师居多,学历层次较低。

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与本科高校相比.无论是学校的文化品位,还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为迫切和重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加强语文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和组织活动、而是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教师,就要把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育人的过程中,

4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课外教育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纯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课堂上是师生,课后是朋友,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关系.教师应把学生当成是大写的人,当成是亲密的在一条战壕里战斗的战友,这也是教师所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种基本素质和准则,才能施展在素质教育中的才华.

密切与学生交往,深人学生之中有的放矢进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我们全体高职教师的职责.

职高教师论文篇(8)

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教师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即教师劳动满足社会需要时的社会价值和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时的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作为客体和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需要在以下几个价值层面取得平衡。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仍在搞应试教育。尤其是完全“以考试论英雄”的中小学教育,更是实实在在地开展着应试教育。其实老师们不是不想开展素质教育,而是国家目前的考试制度没有引导素质教育,而在引导应试教育。这就使教师处于两难境地。他们在“戴着镣铐跳舞”。

二、优秀和平庸之间

近些年来。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02年全国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72.9%,90.4%和97.4%.普通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9.7%,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3.1%.普通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0.8%。

但是,目前我国教师仍然比较辛苦.尤其是中小学教师。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调查提出.教师的目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从现实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他们既缺乏良好的读书生活环境,也没有时问读书,仍然用大学期间获得的知识去应付课堂学习。以至于一些教师缺乏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另有个别教师素质不那么高,有的只修文凭,不修本领.只重职称,不重德行;甚至有的教师,智能素质太差,讲课中常常出错。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掌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增加课堂教学中的科技含量。但据凋查,目前。几乎三分之二的教师觉得他们一点也没预备好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或仅仅略有预备,几乎三分之二(65%)的教师在电脑进入教室之前从未使用过电脑。

一流的教育.一定要有一流的师资作保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规模普及教育之初,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往往难以求得一种平衡.于是不得不牺牲质量以满足教师数量方面的需求。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时期,即使教育界再强烈要求增加待遇、提高地位。大量不合格教师充斥教学领域的现象也必定使这些要求难以兑现。教师不可能取得与医生、律师等专门性职业同等的社会地位。正因为教育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才需要我们通过增强教师教育专业自的方式去加强这种专业性,而不是像有些教育管理者所做的那样,千方百计直接干预和控制教师的每一项工作,结果导致专业性的进一步削弱和丧失。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因为要教育一个人、转化一个人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育过程教师经常要超越上下班的时间界限.对教育工作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一个优秀教师的劳动付出和由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常常是不相等的。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著的追求。对教师工作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乐此不疲。矢志不移。许许多多的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

但是。教师也是一个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发展,也要在服务于别人的同时而为.自己谋福利。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教师的经济地位历来就比其他一些职业.像律师、医生、商人、同级别的行政干部都要低。一些特别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收人还要更低一些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更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纷纷转行,或从事第二职业.或举办各种学习辅导班。赚取一些额外的劳动所得。

更让教师难以接受的是.时下的职称评定中.请客送礼之风大行其道.教师们不得不在搞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去研究请客送礼的为人处事之道.否则.有的教师尽管业务能力很强.科研水平较高.却因为所谓的不善于人际交往而屡屡被刷下来。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教师们能搞好教育教学吗?

四、较高期待和较低待遇之间

国家对教师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已经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的社会角色期望历来也是比较高的。社会认为,知识分子应是社会的良心,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他们不但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而且对整个社会能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对周边环境产生高品位的文化辐射。似乎教师在道德上应该是正人君子.知识上应该饱学多识.工作上应该兢兢业业.与人交往应该和蔼可亲.为人处世应该公正公道。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更应该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没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比如工人、农民、白领甚至小痞子更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教师与普通人一样也是道德上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期望教师成为道德完人也是对教师道德的一种幻想。教师和普通人一样只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

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与给予教师的社会地位却很不相称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投入是最大的,收入却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而且,教师还要从中抽出一部分购买教学参考资料。即使是高校教师,其经济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应获得的报酬距离也不小。目前北京高校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1320.89元.而他们期望的平均月收人为3568.97元。调查显示,三成教师有跳槽的打算或想法.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打算跳槽的原因.依次为发展机会、收人、住房和职称这四个主要方面。而45岁以下的教师跳槽时.第一考虑的因素仍然是收入。

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待遇差别.主要是与公务员的待遇和与其他垄断行业相同学历人员的待遇比较.都能反映出教师的待遇较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庆祝2003年教师节及纪念《教师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教师待遇的差别.造成了优秀教师向教育战线外流动.贫困地区教师向富裕地区流动.一般学校的优秀教师向重点学校流动.形成了“马太效应”。2001年至2003年苏北一所全国重点中学平均每年流失近20名教师.其中多为青年骨干教师,也有部分年纪较大、资历较深的特级教师提前退休,南下一些重点中学任教苏北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专科教高中、中专教初中、小学请l临代”的现象。连正常的教学要求都不能达到.如何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

五、良心和利益之间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存在着良心与体制对立问题现行的招生体制、教育评估体制、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都迫使教师昧着良心去做那些明显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事情“素质教育”、减负“等词语已成为教师们调侃时的用语。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然而我们所采取的手段却类似于加工厂里的流水线.用一个统一标准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他们。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教师的敬业精神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然而,教师越是工作辛苦。学生负担就越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宁愿放弃提高自身素质和自己休息的时间.与学生打“消耗战”、“疲劳战”在练习上,唯恐漏了一种题型,少了一种解法,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也要练上若干遍.顾不得思考这是不是无效劳动。为了班级的荣誉.违心地不让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参加统考。明明知道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近几年来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教师打、罚学生的现象接连不断.教师借各种机会公开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学校要在假期举办学习辅导班。补课现象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且收费相当高。一件事情超过了限度。其积极意义就值得商榷了。教师由于教学工作忙。升学压力大,对学生的爱心、耐心也在逐渐消失。教师侮辱学生人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教师的这些社会行为.都是危及其社会地位的潜在因素。若任其发展,必将后患无穷。

职高教师论文篇(9)

(一)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中,普遍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点。职业院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如何因地制宜的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职业特色,针对教师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进行继续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体育仍然是薄弱环节,针对体育这一特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多数研究都是将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作为对象笼统、概括地进行粗线条的分析探讨。

(三)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更多的来源于普通高校,且多数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指导性的研究,对于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难以做到有的放矢。目前针对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四)体育作为基础课程,其在学校内的弱势地位使教师的继续教育非常不受重视,多是为完成任务、应付差事或者是走过场而进行的,既跟不上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发展步伐,又徘徊在职业院校“专业优先”的主阵地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成为个人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创建合适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逐渐自臻完善。一方面,在满足社会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教师的需求,要按照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开展培训,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特殊性建立符合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首先,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课程内容体系的先导。其次,把学历补偿教育和科研能力提高作为重点。第三,以拓展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不断丰富与充实常见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知识、竞赛规则、裁判法则与赛会组织编排等方面的知识,让教师把握体育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动向和新方法。第四,将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第五,确立运动训练竞赛和课外锻炼指导为继续教育的两个要点。第六,将跨学科知识作为继续教育体系的补充内容。结合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进行加强心理学、职业教育学、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培训,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明确清醒的认识。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与反馈系统。

评价与反馈在现代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在实施的过程中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通过过程中或过程后的评价与反馈可以得到及时的了解,根据这些评价与反馈反过来又完善课程的制定与实施,从而达成目标,推动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

职高教师论文篇(10)

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人才。高素质的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如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随着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批从顶层设计指导到接地气具体实施的职业教育文件,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职院校要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需要“软硬兼施”,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合适漂亮的校园是硬环境,硬件建设要有规模有质量、经费保障要跟上,高效优质的软环境建设,需要一支有先进理念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软环境建设毕竟有异于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只要用钱就可以实现,而以人为核心建设的软环境建设就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加大硬件投入挣得发展空间的同时,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1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急迫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任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引进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有一部分老教师教学时间长之后,教学方式、理论知识停留在老一套,适应不了新形势,出现了新人缺经验、老人缺进取的局面。

1.1校内新教师缺实践经验

高职教育要求专任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承担好实践教学任务。因为客观原因,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招聘进来的教师大部分以刚毕业的学生为主,教学就出现从课堂到课堂照搬,从书本到书本照念,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尴尬。加上教师要兼顾工作和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分身乏术。

1.2校内老教师缺创新意识

一是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紧张,课堂教学工作量大;二是机制不畅和经费不足,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没有保障;三是教师思想保守,不求改变。老教师知足常乐只关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等着退休。

1.3兼职教师缺教学经验

兼职教师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弥补校内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的不足,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但是,兼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队伍不稳定。为了解决教学任务,有的学校直接找了尚处在实习期的毕业生,一无教学经验,二到岗没有保障,常常一个电话有事请假,便不来上课;有的学校要求严格一点,从企业聘用客座教授,但是这些教授企业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不足,未能很好发挥效果。

2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因此,高职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还要有管理经营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1高职教师考核机制不灵活

一是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不足。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教学质量对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采取评价手段就形式多样,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当前评教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监督和约束上,谈不上对教师的促进和帮助。一些学校单纯采取学生评价的方式,汇总学生评价的结果就当成是对老师的评价结果,这样的单纯的评价方式,如果对教师考核严格,就会容易导致教师讨好学生式的教学,不敢得罪学生,做好好老师。如果采用多方评价的手段,引入企业和社会等多个层次的评教,工作繁琐,成本高昂,而且未必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积极响应。因此,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全面客观的判断。二是评价结果的不变性。每次评来评去都是那一批人,都是熟悉的面孔,时间长了,奖励已经成为习惯,得奖的教师对获奖没有奖励的感觉,没获奖的教师心里认为反正自己得不了奖,也差不了那几个钱,没有就没有。这样的评价机制没有发挥出评价的激励效果。三是只评出结果,缺少人性关怀。通过评价结果找出后进分子后,缺少持续跟进的帮助计划。奖罚不当的机制,也就是走走过场、摆摆形式的花架子而已。

2.2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平台不完善

日本持续改进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一书中提出,Kaizen意味着改进,涉及每一个人、每一环节的连续不断的改进:从最高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到工人。[3]那么一所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教师也应持续改善提高,但是当前改善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平台不尽如人意。主要有:(1)教师接受培训基础不可行。各高职院校都重视对现有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想方设法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但是,一方面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广大高职教师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业余时间有限,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保障。(2)培训形式和培训途径不理想。目前继续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脱产教育,但是大规模地进行脱产教育,就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只能找大量兼课人员代课,这不符合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反对;二是到有关培训班参加培训,但课堂讲授或者报告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三是到企业挂职锻炼,但毕竟是短时间的挂职,企业很难安排重要的工作,或者处于商业秘密安全的需要不会安排重要的工作,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四是目前一些继续教育机构都是打着某某协会的幌子来举办,商业化、利益化驱动的培训,效果更是难以保障。(3)培训政策和培训经费不扎实。教育经费的短缺,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覆盖。高职教师的培训资源的不足,容易导致优秀的教师更加优秀,进步慢的教师更加落后,因为培训的机会可能成为管理者的权力,成为关系密切的一种福利。

3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因此,教师才是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说到底高职院校的竞争是人才队伍实力的竞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在争取教育资源中获得优势。如部级的科研项目、部级的教学成果奖、部级的精品课、资源共享课等等。每一个项目的获得,既能增加学校的话语权,享受政策的支持,又能为教师带来荣誉的同时为个人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关注教师的企业经历。匹配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高职教师培训与考评体系,才是保证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保障。

3.1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构建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

教师培养要有新理念,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的发展进步着想。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管理继续教育工作。如制订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认定与培养等内容制度,既要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又注重补齐木桶的短板,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加强了对教师培养力度,高职院校应以这些扶持政策为契机,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充分做好自选动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3.2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加强教师职业规划指导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费斯勒(Fessler)教授在观察、访谈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成人发展和人类生命发展阶段等研究的文献分析,提出了整体、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费斯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教师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教师生涯低落阶段、教师生涯结束阶段。[4]教师自身的能力对于教育质量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极大提高教师能力,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意识,也要培养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从而积极投入其中实现不同阶段的需要。通过帮助教师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激发教师发展自我实现的意愿,让其从事教育事业中找到自我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挖掘职业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通过帮助教师开展职业规划,寻找职业生涯目标,增强教师的自我实现感、归宿感和成就感,激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和谐局面。

3.3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途径

为了帮助教师的成长,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过去的只“管”不“帮”的理念。针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为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指导和帮助,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为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咨询与辅导。对教师成长发展的计划不应是行政命令式的,而应把自还给教师,让教师自己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老师能够全心投入到活动中。毕竟教师入职时间不同、从教时间不同,在各自专业领域所处的状态、位置不同,对教师发展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发展项目应该体现出层次化,开展如入职培训,初级教学能力培训,教师领导力培训,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培训,教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继续教育等等,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3.4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教师成长数据库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之一,在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中明确提出建立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教师成长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动态记录,通过对教师自身的业务情况、教学工作过程和教学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找出反映和影响教师提高的内容和因素,从而为教师找到需要改善的地方,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师持续改善,最终使得教师不断进步,也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认识高职教师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实施帮助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不同条件,树立服务意识,把主动权还给教师,实现由要教师学到教师主动学的转变,通过教师的不断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教学创新动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教师与学校共生存共发展的双赢局面。

作者:邓世文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3]经管百科.持续改善[EB/OL].

职高教师论文篇(11)

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高职院校在社会地位、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与普通高校都无法相提并论,高职院校的发展困难重重,教师的待遇不高。一方面由于国家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水平较低,导致教师的物质待遇较差。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办高职院校隶属于教育局、教育厅,高职院校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上级手中,高职院校领导大部分是空降,导致院校领导级别意识强,工作中做派严重,甚至存在“外行人管内行人”现象,不能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专家治学”,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主人公的责任感,教师的权利待遇差,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情绪失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高职院校教师存在职业自卑感。

许多家长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又脏又累的蓝领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考上普通本科院校,宁愿让孩子复读或者读二级学院(俗称的本三)也不愿意让孩子就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渐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有的甚至在人前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的单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无疑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兼职多,分散教学精力。

高职院校教师物质待遇和权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教师职业认同度又不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职教师开始从事第二职业,进行社会兼职。高职院校教师不用坐班,时间灵活。学校对教师从事兼职缺乏约束,高职院校教师在兼职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

二、学校因素

1.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要淘汰一些招生不景气的夕阳专业,设立招生火、社会热门专业,但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这就意味着许多教师要进行“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进修,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这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几乎是重新开始,需要边学习,边积累,边教学,因此会感到十分辛苦。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职业为导向。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讲课技能,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更要有实践工作经验,要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接收来自行业领域的最新知识。他们既要教学生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产教结合,把课堂搬到宾馆、车间第一线,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教师承受的来自学校和学生的压力空前增大,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学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使教师过分关注科研工作,对本职教学工作不重视。

具体表现在:①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过分关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中,过分关注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在职称考核量化中,常常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数量、级别等为量化标准,虽然教学成绩也是评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估,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方面往往被忽视。这样的职称评定标准,严重挫伤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收入与职称高低紧密相关,职称评定又与科研成果紧密相关,因此教师的收入主要由科研成果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影响其收入水平,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搞好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②我国高职院校一部分由发展不景气的本科院校转制而来,就一部分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几个高职院校合并而来,教师来源多,思想不易统一。教师的思想长期以来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市场经济大潮重,以个人为中心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侵蚀,教师的思想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社会兼职缺乏约束和引导,校内教学也缺乏评估,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兼职上花费大量时间,对本职工作敷衍,效率低。

3.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加上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上缺乏健全的评估制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只是从教学工作数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有要求,教师的教学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管与评价,教师在教学上产生“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思想。而且一些学校不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的计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缓慢。教师感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被重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欲望逐渐消磨殆尽,教学积极性下降。

三、学生因素

1.生源素质差,教师教学有难度。

虽然教育部在今年4月份特别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基本沿袭着普通高校的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招生过程中,高职被作为专科二批,放到了高考录取的最后。高职成了专科第一批落榜者的“收容站”,成了部分学生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尤其是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差是以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厌学,对专业没有兴趣,知识衔接不上,给高职教师带来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得不到学生的回应与共鸣,失落感增强,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

2.学生就业难,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无形地受到了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的影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学生就业难,使学生感到前途暗淡,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上课带有情绪,认为学什么都没用,老师教什么也没用。教师的授课情绪受到影响,教学积极性下降。

四、个人因素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影响教学积极性。

教师教学积极性首先来源于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热爱,来源于其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认同感。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像中学教师那样有成就感,也不像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那样有心理优越感。面对各种思潮的侵蚀,一些教师不能明确自己职业的特殊性,角色意识不强,甚至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敬业奉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教书育人”仅仅成了他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教师由于职业认同淡化,丧失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教师个人性格差异,无法有效自我调节。

近年来,高职教育承受着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变化。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对自我认识不客观,角色定位不准确。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具有负面的性格特征,如怯懦、自卑等,面对这些变化,心理上充满着压力和挫折感,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无法有效地自我调节,难免影响到个人的教学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