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图像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9:04

图像专业论文

图像专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目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我校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这是一门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又有广泛应用的实用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数学、光学、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生物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各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集成和渗透,推动着数字图像技术迅猛发展,在军事、文化、旅游、考古、交通、城市管理、医学等很多领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提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学科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将双语教学的语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专业文章和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翻译水平上。而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完成本课堂的学习任务,在学科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提高上获得双丰收。

2 电子专业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经过前期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加上这门课所学内容大多通过图像显示呈现,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体现图像处理方法的实用有效性。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发:

2.1 教材的选择

选择中文授课蓝本,和对照电子专业新编实用词库英文参考教材及通俗易懂的国外经典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由RAFAEL.R.GONZALEZ,RICHARD.E.WOODS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从中选择总论和各论中的掌握要点、例子丰富、实验数据很多的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重点章节。

2.2 教学方法

(1)把上述讲授内容中主要的名词术语、概念、基本知识点用双语板书。(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基本知识点用中文讲解,同时穿插讲解常用名词术语、概念的英语表达法;对高频常用专业词汇,可以采用图解、实验示例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3)优秀的课件可以在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现知识点;然后使用英语准确表述此知识点;最后用中文举例进行说明并作简单小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在中文与英文之间灵活变换。(4)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英语提问,知识点英语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英语口语表达。(5)在每次课的最后10分钟用英语归纳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6)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中英两种文字来完成。(7)每次讲新课之前,用英语复习归纳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做适当的课堂提问。(8)8课时的实验教学,采用英文版Matlab仿真软件,用在课堂上对专业英语术语的了解来加强对Matlab中的函数的理解,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帮助命令查找函数文件,阅读文件中出现的关于函数功能、调用格式等的英文说明。

2.3 问卷调查

问卷一:了解调研对象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听课的兴趣、效果和课堂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等。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问卷二:定期举行观摩教学,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听课、指导。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加教学观摩的专家、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意见和建议。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

2.4 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考题包含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英文部分比例约占30%,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术语英文表达法的掌握情况,并对考试成绩和答卷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之一。(2)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书面作业的成绩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成绩,书面作业要求用中英对照作答。

2.5 辅助网络教学平台

本学院已建成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站采用中英文对照、层次清晰、界面友好、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除了课程的中英文教案、课程辅助知识点的补充外,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的英文资讯。建立了大量的学科相关国外学习资料网站链接,例如TED talking的链接,通过这个链接可以看到图像处理中某一个小知识点的精彩视频。通过留言板、论坛,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解答疑问等,以促进教学相长。

3 结论

电子信息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其有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英语水平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来更好地掌握外语,学生不只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听说读能力逐渐提高。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为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的文献阅读打下基础。另外,学生上机实验的效果明显提高。实践证实,这种方式普遍受到学生欢迎,互动性好,学习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高,相对传统教学,本文研究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值得推广。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XJG2012-3-10,XJG2012-1-8

参考文献

[1] 石霏,王加俊.《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4-64.

[2] 杨淼,张宏远,李丰林.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例教学[J].科教文汇,2011(4):100-101.

[3] 张桂敏,汪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中,2010.11:107-108.

图像专业论文篇(2)

0 引言

职业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平面、立体、色彩构成和设计规范等与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培养面向图文设计,摄影摄像,电商美工,广告设计,三维装修效果图制作,网页设计,影视动画制作,UI设计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商美工、网页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已成为IT市场上最为紧俏的职业,近几年来备受青睐,就业前景广阔。

1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商业环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同行企业间的竞争渐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形象策划、品牌建设及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在互联网化、移动化及智能化广告宣传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呈多面发展格局,这势必会为广告业及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影视、娱乐、远程教育、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针对市场对图形图像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将网络、影视等艺术和技术的元素融为一体,是社会急需人才。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广告公司、室内装潢设计公司、新闻媒介广告部门、网络科技公司、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室内装修效果图设计制作、平面宣传广告设计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等工作岗位,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均为100%,专业对口率更是高达72%。

1.2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前瞻性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专业特色,而专业特色最终就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依据,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宗旨。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和准确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我们的专业教师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思维的束缚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及对专业发展前瞻性预测能力的不足,使得本专业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完整性和科学性。

1.2.2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的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的衔接问题:在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中,担任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从事过相关岗位,因此对于本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就业动态、任职要求等等都不了解,基于此,教师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相关就业知识,使学生在毕业时依旧对本专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1],当然以这样的老师为主制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很难与岗位很好衔接。

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课程衔接是专业课程组织的一部分,是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2]。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教学衔接”[3]。我院各专业课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及各课程实施者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阵,相互的关联性不强。

专业课程与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教材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媒介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它确定了课程的知识点,界定了知识点讲授的切入点与切入方式,决定了学生所需了解与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着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影响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4]。高职教育专业教材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如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项目或案例不能很好的体现岗位技能、知识点重汀⒔滩哪谌萦胫耙底矢裣谓硬簧系任侍狻

1.2.3 师生均缺乏较高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状况水平。在纵向方面它包括:对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阅读和品评能力,对不同艺术的理解、认知和感悟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绘图造型能力,对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核心技能的掌控能力等;在横向方面它包括:掌握最起码的常识,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有基本的赏鉴能力等[5]。而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专业转过来的,学生也是文理兼收,师生均缺乏较高的艺术素养。

2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技术、艺术和职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

2.1 根据岗位专业技术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地区,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立足点,组建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开发团队,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架构了“一条主线、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到企业真实项目中,专业课程好玩易学,通过“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技能实习专业项目综合实战岗位技能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的逐步推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和项目开发能力的快速提高。

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根据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室内装饰设计、装修效果图设计制作、平面宣传设计、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网页美工等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按照从岗人员岗位资格和标准来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和技术技能的专业性,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和拓展力。

同时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还开展以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归纳行动领域的职业岗位任务并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学习领域体系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学习情景设计,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整合教学内容[6],与本地区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强化真实环境下的项目实践,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极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虚结合,互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实践氛围。

2.2 根据岗位艺术素养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最直接的职业上升通道是由简单的数码修片、美工到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 Computer Graphics Design ,CGD,现在被人们习惯称为数字艺术设计 Digital Art )将传统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结合起来的一种复合艺术设计形式,它以计算机为平台,将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要素组成一种全新的静态的、动态的或动态交互的,再现现实或虚拟现实的视觉艺术。

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在改革之前主要在学习三大构成、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Illustrator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版式设计、广告设计、二维动画制作、影视编辑、CorelDraw、AutoCAD、3DMAX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全校资源,将原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如:素描、色彩、书法、音乐欣赏、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等课程做为选修课加入到图形图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原来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系统的艺术设计能力、逻辑思辩能力、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理论表达能力均有显著提高,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艺术创作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直接带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增强,尤其是毕业生就职后的职场竞争力较改革之前有明显提升。

2.3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重视每门课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以往老师演讲,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而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设计创意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锻炼设计思想可视化图纸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对成功案例进行赏欣、分析其实现技能,演示其操作要点,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临摹,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再让学生顶岗实习,接手企业实际项目来进行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赏、析、教、临、创、展、评”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在“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技能实习”、“岗位技能综合实习”这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模式进行校企合作的方案,“企业参观+讲座+调研报告”的《专业认识实习》,初步认识了专业未来的就业岗位、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校内教师教学+企业师傅带徒”的《课程技能实习》,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了岗位操作技能,“学生自主选择+学院统一安排”的《岗位技能综合实习》,磨练了社会生存能力、学会了同事精诚合作小技巧[7]。

3 结论

通过对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结合程度已日益加深,职业院校传统的以实操技术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虽然极大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但也同时限制了毕业生就职以后的发展空间。而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探索将技术、艺术和职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在提高毕业生就业以后的职场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宛明珠.谈中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中存在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31):127-128.

[2]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57-62.

[3]陈丽娜,洪淑月,端木春江.高校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J].计算机教育,2013(10):52-55.

[4]陈习东,刘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6(3):61-63.

图像专业论文篇(3)

作者简介:杨春兰(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水才(1964-),男,江西九江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15000542513528)、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R2013B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05-02

“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分别利用Visual C++和ITK两种编程工具实现常见生物医学图像的读写、点运算、配准、分割等涉及医学图像分析基本问题的程序编制。本课程共32学时,包括7个章节:常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编程环境介绍;生物医学图像的类型及其数据表达;各种医学图像的读写方法和显示;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类库的实现;医学图像配准;医学图像分割;基于医学图像的统计分析。

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学生上机讨论同步结合的形式。教学思路围绕利用VC等编程工具实现图像处理程序的编写展开:以ITK学习作为算法理论指导的基础和主线,在学生理解具体算法的核心内容后,再利用VC完成算法的实现,进而使学生掌握VC进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编程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思路和团队合作。本课程目前主要选用与ITK和VC图像处理紧密相关的指导书和参考书,以及笔者编写的教学讲义。

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中ITK和VC均采用英文开发平台的特点,目前英文多媒体课件已达教学内容总量的2/3以上。笔者多年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查阅并收集了大量英文文献。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文学习资源。此外,教学中采用英文ITK编程指导书作为程序编写的基本算法理论参考。程序设计中,示例程序英文注释占到1/2以上篇幅。鉴于目前的教学现状, 拟将该课程建设为双语课程。

一、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生的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利用VC和ITK等编程工具完成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程序设计和相关科研任务。目前Microsoft Visual C++6.0开发平台和ITK开发平台均为英语环境,ITK学习资料和网站亦均使用英语,因此,掌握VC和ITK程序设计中的常见专业术语,具备阅读并编写英文注释的程序代码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前几轮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本科阶段专业背景和英文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以英文为主的教学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其他各地方院校,很多学生在计算机语言学习和编程操作方面基础较为薄弱,编程水平亟待提高。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医学图像处理”仅从基础理论方面论述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内容、模式和发展趋势,学生缺乏利用计算机编程工具实现图像处理算法的技术入门和指导。本课程目前主要以ITK用户学习指导书和Visual C++图像处理参考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ITK指导书和相关学习资料为全英文编写,通常程序开发者使用的VC6.0开发平台为英文版,帮助查询信息也为英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编程技术的难度。双语教学的开展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二,已有经试用一定时期、教学效果良好的上机指导讲义,但尚无与英文学习资料配套的双语教学讲义。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算法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利用ITK和VC进行编程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技能。鉴于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仍是主要教学手段,笔者围绕使用ITK和VC图像编程两条主线来安排课堂教学,精选出能够提高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课程内容。

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ITK用户学习指导书和Visual C++图像处理参考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尚无可供使用的正式出版教材。基于前期该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笔者编写了该课程的上机编程指导讲义,教学中已试用3轮,学生普遍反映对其学习很有帮助,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然而,单独一本上机指导书或者几本相关参考书无法满足教学中的实际要求。此外,目前编写的上机指导书中缺少英文专业术语,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注重专业术语的解释和英汉对照,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专业词汇的运用,提高其科研能力。因此,教学中亟需使用将基础理论内容与上机操作有效紧密结合的双语教学讲义,使课堂教学中学习资料与上机指导书内容相对应,从而使教学内容系统化,能够同时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的实际需要。

第三,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来源均为英文资料,尚需教师做中英对照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是研究生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需要足够的上机操作练习和课后自主学习来巩固学习成效。只强调课堂讲授往往使学生的思路受到限制,不能达到同步跟随讲解掌握编程要点和调试技巧的目的。笔者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学习工具,并结合自己在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工作,针对教学内容收集了大量英文文献,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文学习资源。但多数学生在计算机语言学习和编程操作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且缺乏图像处理方面的先修专业知识,在自学时遇到了较多困难,需要教师对相关专业术语和概念做中英对照解释和指导。因此,课堂讲授和课后师生答疑及作业等均宜采用双语模式。

综合以上分析,本课程在教学中需组织并精选双语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与英文学习资料配套的双语课堂教学讲义,在课堂讲授等环节亦适合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是解决前述几个教学问题的必要手段,也是增强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双语教学建设的具体措施

1.教学内容建设

本课程主要以利用ITK和VC两种工具进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程序设计展开。ITK的学习相对易于掌握和理解,可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编程思路和整体框架的基础部分;针对生物医学图像的特点,在ITK对应内容学习的基础上,重点使学生掌握利用VC进行各种处理算法的程序实现。由于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将紧密联系目前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参照国内外常用生物医学图像编程软件的基本功能,精选有助于学生今后开展科研工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的中英对照优化。

在目前使用的英文ITK学习指导书、VC图像处理参考书和自编的上机指导讲义中,对于图像文件的读写、图像滤波等内容,是交叉重合的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可依据学习资料将上述章节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组织成中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对于无交叉的内容,如图像配准、统计分析等,以中文参考书为主导,英文指导书相关知识点为参考,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完善该部分的中英对照内容。

2.教学方式建设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应用,使外语不再成为专业学习和交流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双语教学不能仅仅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更应在教学中注重专业术语的解释和英汉对照,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专业词汇的运用。[1-3]本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必须以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为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编程理解各种理论算法的学习能力。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主要采取课堂教师讲授与学生同步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完成较复杂程序的设计。[4,5]针对课堂讲授环节,以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依据,在各章节末给出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总结。对基本理论算法采用英语讲解,重点和难点部分用汉语加以强调。

每个专题内容的教学中,首先由教师给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以ITK示例程序作为基础理论指导,利用VC演示经典程序的编写调试过程,重点强调编程中的技术要点和中英对照专业术语,并对易错点进行提示。根据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在实现程序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加入自己对算法的理解和功能扩展,并请学生在课堂上对程序设计思路用英语进行讲解和交流。课后程序作业要求学生在程序编写时给出各种函数功能和关键语句的英文注释。

在医学图像配准、分割专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查阅中英文献资料,结合自己今后的科研方向制作简单的软件实现配准、分割的常用算法。在这些专题中组织学生进行英文口头报告和学术讨论。对于功能模块较复杂的程序,让学生自由分组,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个性特长的发挥。

3.教材建设

目前该课程没有指定的正式出版教材,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自编的上机指导讲义《上机指导说明书》,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从ITK和VC实现图像处理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英文学习资料和参考书。

结合该课程的专业特色和注重上机操作环节的特点,在优化中英对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本课程双语教学讲义。讲义内容涉及中英对照的医学图像处理相关基本概念和术语、ITK程序运行步骤及结果分析中文注释、ITK专业术语中英对照详解、VC图像编程技巧要点等。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在编写讲义的同时,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可以制作视频讲解的VCD光盘予以辅助。

三、双语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本课程教学内容是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背景的前提下,结合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各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工作而安排的。针对VC开发平台和ITK教学示例程序及注解均为英语的特点,后续教学中可以做到对双语教学内容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尽管目前本课程尚无可供使用的正式出版教材,但已有适应学生学习水平的相关中英文参考资料和申请者编写的学生上机实验指导书和讲义,后续建设中编写与中文对照的英文讲义是完全可行的。

选修该课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人数相对固定,课堂教学过程便于控制。授课对象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双语教学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可以探索更为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研究生利用英语查阅文献和学习的研究能力,提高其国际交流水平。充分发挥本课程教学内容和参考资料为英文的优势,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对利用英语进行科研的训练得以实现。

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和业务素质达到了对“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进行双语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笔者曾赴英国华威大学参加了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口语流利,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主讲“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双语)课程,具有为该专业学生讲授计算机类课程的双语教学经验,了解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时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多年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工作,查阅并收集了大量英文文献,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文学习资源。

本课程隶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生计算机类选修课。我院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下设2个生物电子与仪器研究室,1个生物力学与仿真工程研究室。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上述研究室均开展了涉及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工作,可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科研实践训练环境;此外,产学研基地还可吸纳学生进行与图像处理相关课题的编程创新训练。我院与美国桑利尼亚州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条件。

四、展望

为推进国际化教育进程,研究生课程建设应积极做到与国际化接轨。“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以提高学生图像处理的编程水平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当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望实现双语化。通过借鉴相关计算机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宝贵经验,不断进行总结,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曹东云.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学生、教师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探究,2010,(5).

[2]饶岚,毛新军,宁洪.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

图像专业论文篇(4)

1《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

1.1教学内容适合双语

由于《图象处理》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也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因此大量原始文献传播和交流都采用英文方式。但是,目前国内的中文教材基本是英文文献的翻译,很多专业词汇在不同教材中翻译成不同的中文词汇。为让学生获取对知识点最精准的理解,获取最“原汁原味”的科学知识,采用双语教学是比较好的途径。

《图象处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易于实现双语教学。《图象处理》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文字讲授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较少,因此,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实现双语教学时易学易懂。

1.2教学对象适合双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历来属于学校的优质生源,在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上较为突出。《图象处理》是针对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大一大二期间,对《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通信原理》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为《图象处理》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在英语听说和阅读水平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已经全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说和阅读能力,具备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水平;在实践方面,大三学生已经学完《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语言》课程,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3稳定的教学团队

我们基本形成一支由5人组成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团队,其成员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团队中有1名青年教师在攻读博士期间曾前往德国波恩大学计算机系深造一年,并参与其图象处理相关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另有2名青年教师在武汉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这些青年教师将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2《图像处理》课程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2.1.1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获取湖北省教育厅,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的出国进修资助项目下,派遣教学团队的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提高英语读写表达能力,提高英语授课水平。

2.1.2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派老师到美国桥港大学进修半年。

2.1.3选派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信息学科更新发展迅速,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接触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才能在课堂上传授实用性强、前沿的专业知识。

2.1.4通过传、帮、带等系列方法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传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使本课程始终拥有一支稳定的教学队伍。

2.2教学方法、手段建设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少而精”原则,精选经典内容;探索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生专题研讨,引进数字图像处理现代技术;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取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理论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案例的模块与理论知识点结合,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再通过理论知识释解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采取启发式教学,每学期举行2次课程学习讲座,让学生以所学内容为基础,指定或自选一个主题,在课外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制作成PPT,进行口头汇报。通过这种知识迁移的方法,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图像处理》双语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32理论学时,8实验学时,具体教学安排详见下表:

3教学效果预测

3.1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育模式,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我国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对学生基本概念和理论推导的训练;国外教材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双语教学融会中西方教学理念之所长,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用外语直接获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

学生应用外语直接获取专业知识,不仅可使学生能切实掌握相应课程专业知识,同时在英语能力,尤其是科技阅读能力和专业词汇量的扩展等方面得到实用性的锻炼,提高阅读英文文献、撰写专业英文科技论文的能力。

4受益的专业和学生人数

课程的建设及相关资料的共享将使信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常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约1000余人直接受益;全校相关涉及信息计算类理工专业,如自动化、信息计算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等本科生可同步学习和参考。

5结论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学院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展《图象处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已达六年之久,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优秀的教学队伍,并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有的教材、课件、教案、试卷及参考资料等都已基本完成英文化制作。同时学院提供了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供同步教学和上机实验,为做好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图像专业论文篇(5)

早在20世纪中叶,贡布里希就对美术史学科中的学术工业现象提出警告:“……由于兴起了那种我们只能称之为‘学术工业’(academic industry)的东西,已经横竖变得朝不保夕了。这是一种要求“研究”的工业,不是出自对真理的渴望,而是公开地为晋级升等提供证书。……”

与学科专业化道路相伴而来的,是跨学科又称交叉学科的产生。没有学科专业化过程就不会有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恰似一把双刃剑。跨学科的概念是基于人文科学精神的整体性原则,跨学科研究是学科专业化背景下的策略对治与观念调控的力量。

在人文学科的跨学科探讨中,一些其他学科所面临的问题对美术史学科而言颇具有参考意义。在经济学家的讨论中,他们认为:

(一)“跨学科”行动消解了专业“范式”的意义。“跨学科”和专业“范式”是对立的范畴,前者意味着与学科外建立联系,后者则是学科内部封闭式研究的必然结果。贡布里希对美术史的研究“范式”亦有讨论,他认为一种学术的专业范式如果被作为一种方法工具滥用,则其范式本身所具有的学术权威性就会导致研究者屈从于投机取巧,远离创新的意识。他将这种范式称之为“智力风气”或时尚。尤其这种风气与它所批评的“学术工业”相依附,就阻碍了“面向真理的学术研究”。

(二)在跨学科视域内,经济学家们认为学科的兴盛与衰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方法论之争的必然产物。这一点确乎可以看作是对美术史方法论研究意义的肯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术史与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紧张关系。美术考古学的方法论,是运用考古发现的一些出土文物,主要是图像制品,通过对其做考古学鉴定来进行史料意义的研究。文化人类学提出的“第四重证据法”亦是对出土的图像文物进行比较图像学分析,来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跨文化资料,使传统用来收藏赏鉴的图像变成史学的“第四重佐证”。美术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结晶,与美术史发生联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联系被一些美术史家解读为“入侵”,对于那些认为美术史学科是以艺术作品的风格、鉴赏和图像学分析为主要任务的研究者来说,这种入侵导致他们不得不提出两种急切的质疑美术史作为独立的学科将要被取代了吗?美术史研究只是为美术实践提供理论总结吗?美术史只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图像史料吗?质疑的过程似乎使美术史家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关键在于美术史方法论的研究。这虽然看上去与经济学家们的结论如出一辙,可是具体的研究意识毕竟有很大区别。经济学们的方法论是考量一种方法在社会科学整体中能否担当一种整合意义的建构作用,所以他们可以明晰结构主义与韦伯的理想型各自在哪种情况下更为适切。而美术史家们习惯和认定的方法论切入点并未总览人文科学的全视野,而是局限于寻找美术史学科的立身之法,然后或将之深化,或将其他学科的成果取为己用。

近年来,中国美术史界存在两种主要趋势,一是以艺术发展自身规律为主线,同时吸收文化史、考古学成果为己用。二是善于采用考证方式澄清美术史中一些有待争议、未确定的疑难问题。但是后者存在着被考古学吞并的可能性。……艺术史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就是艺术家性格及其所掌握的技法。

今天艺术史有时似乎更像一个各种理论和方法论相互冲突争夺的荷马式战场,各种观念形态和人物都在谋划争夺艺术史领域内的发言权和控制权。……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或女权主义等理论标签下结成了各自的联盟。

因此,美术史研究者这种对方法论与学科关系的理解并非是在人文科学整体内的跨学科性理解,而是依从学科本位出发来考虑方法论问题。下面这段话对美术史研究者同样适用:

今天似乎不太有人对方法论的比较和争论感兴趣了。这也许正是学科分割,大家相安无事、没有竞争力的结果。……各个学科的专家都在“反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旗帜下联合起来,但我们却很难判断,其中到底有多少专家是因为对经济学方法论的严肃反思,多少专家不过是为了维护被经济学刺痛了的学科虚荣心和危及的既得利益。

在字面意义上,跨学科研究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多学科问的比较研究,在使用材料上以本学科为主,兼容其他学科的材料来辅助本学科研究,例如前述对美术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解,由此产生了美术史只能为其提供材料的疑问。在研究方法上理解为跟随学术时尚尤其以追随西方学术思潮运动来进行应用性创新研究,于是就出现了打着各种理论、主义、方法论的“荷马式战场”。以上两种看法都是对跨学科理解的偏见。人文科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既作为方法论又作为一种研究行动。它的确是在学科间才能够发挥作用,但是它还具有一种主旨精神,即这种研究并不是形式上的杂糅,不是“一种随意鼓励任何一类学科间综合对话的呆板主张,而是指在跨学科互动中更适切地重组研究计划中的问题系列和方法组合。”这一点也是使超越部门学科的人文科学得以向前推进的动力。

在美术史的跨学科研究中,对一种外在方法的介入存在质疑是审慎的思维逻辑,这有利于防止学术时尚肤浅而无益的复制性操作,使有限的学术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这种审慎不同于基于学科本质主义立场的排外。形成这种审慎的思想根源大概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美术史研究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其二是美术史家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每一个学科所特有的,例如美术史的风格分析和图像分析, 经过学术训练后对作品的风格、真伪、背景的鉴定才能更接近史实,材料的真实性得到确证。

由于布莱森等“新艺术史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图像读解训练,他们力所能及的是用既定的符号学理论套用到图像解释上去,或搜寻可以运用他们的理论解释的图像,而他们的大胆推测,虽有时给专业艺术史家带来某些理论上的启示,但就理解艺术史本身而言,经常显得比较幼稚。

这是美术史家对专业性和技术性最彻底的回护,也是看上去最为有力的排外。曹先生的治学是提倡跨学科研究的,然而他对跨学科的理解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偏见之一。对符号学的不肯释怀最根本的原因是认定布列逊这些非美术史出身的研究者对美术史专业技术的生疏。这种审慎不免与学科本质主义趋于一致。方法之为方法,正是在于其既定和可操作的程式,寻找合适的图像不仅是其中之意,更是其有效性的体现。至于布列逊的研究是否为生吞活剥的套用,则需要另外的研究。

美术史家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对理解跨学科研究有重大影响。跨学科研究不仅是方法,更是行动,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由人文精神自身的整体性决定的。它要求研究必须超越学科局限,有效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并非是要学富五车和触类旁通,而是培养对所从事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做人文精神的整体关照,将学科位置放在各部门学科相互联系的网中。这样的跨学科才可能产生交流与对话。

“跨学科”不是指各领域对象材料的融通。跨学科方法论指的是各理论方法之间的对比和会通。例如,只有当你的西哲知识实质上影响了你的中史撰述时才会发生理论性的会通,只有当西方理论实质上影响了你对中国小说的评论方式后才会发生跨文化的理论会通。

图像专业论文篇(6)

二、图像化教学的优点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插入图像,以图像或者图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专业理论知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达到教与学的较高的境界,使枯燥的专业知识内容变得容易接受,易于记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1.有利于把庞大的文字内容直观化和可视化。工科类专业知识,尤其是冶金类的专业知识,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化、理论化,并且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大。因此对于像焊接成形类的专业课程,单纯的教师讲解和灌输,学生很难快速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该门课程内容的体系时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这种现象反作用于教师,使得教师的讲解兴趣也大打折扣。但是在利用图像化教学方式后,教师可以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及工艺用图像形式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讲解与演示兼具,这使得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更加方便。而且图像能够把很大篇幅的文字用简单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图像这种直观化和可视化的效果,刺激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使得难记忆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容。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焊接变形时,把图像做成可用flas播放演示的形式;讲解控制焊接变形的措施的时候同样也可以用flas的形式来表达。这样通过图像及动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入门,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枯燥的文字知识,可以更深入系统地观察焊接变形的真正变形过程。所以这种动画演示的教学方式直观易懂,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也是一种很愉快的过程,把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接收和掌握知识,这也是作为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教和学两方面都得到改善。再如讲焊接熔滴的过渡方式时,插入用高速摄影装置拍摄与熔滴过渡方式相对应的动画一起讲解,从视觉、感官的效果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一举两得。

图像专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21-02

Abstract: By obser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deo investigation major in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i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lasses, this paper studies to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enrich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ss practice of students to improve teaching performance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develop the hands-on abilities and abiliti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Key words: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video investigation;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ation

1 引言

图像蕴含丰富的信息,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来源。数字图像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包括分割、增强、复原、去噪、特征提取和分析理解等[1]。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军事、工业生产、医学和公安等等。而这些应用需求的增长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很多大学在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经典算法,并能了解如何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例如线性代数和信号处理等,因此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枯燥的算法讲解和数学推导,学生也可能因为教学过于理论和抽象而失去兴趣,或因为感觉太难而产生畏惧心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很多典型算法是从应用需求逐渐发展来的,脱离应用只讲理论,学生会不知所云,不知道算法理论的具体用处和如何使用。为了改善课堂教学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教师有必要从学生专业需求出发,针对课程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探索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使学生最终既能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又能对实际应用有足够的了解。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探讨如何改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

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光学、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从底层的图像增强、复原和编码到中高层的特征提取、分割和图像理解,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师不可能详细讲解所有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对授课对象的专业有所了解,从学生今后工作的需求出发,精心选择授课内容。笔者授课对象是我校新成立的视频图像侦查专业学生,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公共安全部门从事视频图像侦查的相关工作,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视频资料,缩小排查范围,锁定嫌疑人并找到相关证据,提升破案效率。在视频侦查过程中,对模糊图像的增强或复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因此,笔者在授课时除了讲解重要的基础知识,将本门课程的侧重点放在图像的增强与复原上,而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都非常高,这样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3 理论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理论授课内容上,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做了精心的修订,即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突出专业特色与实用性,强调图像处理算法的具体应用和如何编程实现,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做到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2]。

我校数字图像处理处理课程为54课时,理论授课为45课时,主要讲解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图像的空间和频域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压缩、图像分割和图像的表示与描述等。由于课时有限,因此在讲解图像分割、图像压缩和图像的表示与描述等内容时只是简单的介绍,而且图像视频侦查专业在后续课程安排上也有这些内容的更深入的讲解。我们在授课时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对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图像的空间与频域增强和图像复原这些内容的讲解上。

为了满足我校专业特点和授课内容改革要求,我校自己编写了数字图像处理的教材,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多个优点。另外,我们还选择了由田纳西大学的冈萨雷斯教授编写和北京交通大学阮秋琦翻译的数字图像处理中文教材作为补充,该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数字图像处理书籍,讲解非常详细,内容很全面,案例也非常多,还有配套的Matlab版本书籍,方便学生自学探索。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探索使用多种现代化的工具丰富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基于黑板和粉笔,比较单一,不利于展现图像处理的丰富细节,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主要讲解的是如何处理图像,即展现的是图像或图形[3]。为了保证课程的可视性效果,我们基于多媒体技术开发了丰富多彩的课件,通过PPT和投影仪给学生更形象生动的展示。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我们采用了更多的互动式教学,转变只有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的现状,通过引导式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上课提问和讨论。另外,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些理论和算法比较抽象[4],数学公式比较多,我们在上课前编写了一些小程序,在课堂上通过运行这些小程序演示效果,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讲解程序的每一步的设计,让学生结合理论和算法分析,更深刻的理解理论和算法的内涵以及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直观演示也更感兴趣。

对于理论学习的考核,我们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提问、布置作业和最终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最终闭卷考试成绩占70%,另外10%是实验成绩。

4 实践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集中在固定的时间和使用固定的仪器设备。首先由老师讲解原理,然后现场演示如何操作,最后学生按照实验手册逐步进行试验[5]。这种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能只是生搬硬套的做完试验,但是没有更深入的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改进试验,做完试验可能很快也就忘了。另外,由于基于课堂的实验学时较少,我校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时仅有9课时,而实际上如果学生只在这9个课时里做实验的话,很显然是不够的,远远达不到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6]。因此,我们规定了5个学生必做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一般在实验室课堂上完成。另外,我们还布置了3个开放性的实验题目,开放性的实验题目一般属于综合性的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编程调试,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并且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开放性的实验题目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为了避免学生抄袭,使学生真正动手实现而不是走过场,学生交的实验报告需要附上自己编写的程序源代码、注释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分析内容。

在具体的开放性实验题目选择上,为了突出本专业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毕业后的需求,我们主要选择了图像的增强和复原,例如夜晚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噪声污染图像的复原以及人脸车牌图像的增强与复原等。另外,我们设置的题目并没有固定实验内容,即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数据。学生可以自己拍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编程软件的选择上,推荐学生使用Matlab软件[7],因为Matlab集数值计算、符号计算和图形可视化三大基本功能于一体,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是国际公认的优秀数学应用软件之一。但我们也鼓励学生尝试使用C或C++等编程软件,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我们也给学生推荐了一些图像处理开源软件的库,帮助学生借鉴优秀的算法实现,但是需要避免学生直接抄袭。

对于实验教学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实验室课堂表现、完成实验报告和开放实验题目情况综合判断,强调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切坚持以教师来引导、学生为动手主体、训练为中心、能力为最终目标[8]。

5 结语

本文结合我校视频图像侦查专业的特点,从学生工作需求出发,探讨了通过改革教学内容,通过对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突出学生动手实践来改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使用图像处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当然,对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改革与优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图像处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Rafael C. Gonzalez. 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M]. 阮秋琦 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24.

[2] 王丽杰,秦勇,周真. 测控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 31(3):19-20.

[3] 曹玉东,王冬霞,周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2):129-131.

[4] 杨铁军,黄琳.数字图像处理经验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9): 91-92.

[5] 姜珊,双凯.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5):644-646.

图像专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8-0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Professional

ZHENG Jing,WANG Teng

(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Jingzhou, 434020,China )

Abstract: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s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The discipline involved in the knowledge of many, tha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o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volved in the knowledge of more than. How to make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more fit to the actual knowledge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future employment needs,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combined with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teaching methods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find link with other disciplines, more specific learning goals, 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Key words: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fusion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1 概述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当前,本科阶段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大多在电信、控制和通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其教学大多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其中理论教学大多采用讲授基础理论、分析原理的方式,使学生对本学科的通用理论和基本算法有所了解。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经典算法和常用的成熟算法的编程实践,使学生具有应用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应用,设计解决方法的能力。

2 现状分析

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均过于刻板,不但无法适应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实现上五花八门的图像处理问题,其形式也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学习也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即使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求。

理论教学长期以来采用讲授方式,教师按照原理分析、算法推导、处理效果分析等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述,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原理和算法,但面对现实中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往往需要多种算法相结合或对已有算法的改进才能解决问题。而习惯了单一讲授模式的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也存在内容和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提供示例代码,而学生要做的工作则过于简单,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将学到的基本理论和算法融入实际问题,而只是将实验环节作为加强理论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大多数算法都是为人工智能和机器识别做图像预处理环节的工作,除此之外,是诸如遥感图像的处理、医学图像的处理等。这与相关专业学生的其他课程的目标截然不同,也正是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殊性,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初,就没有将课程与未来的就业相联系,认为该课程算法理论较多,内容艰涩难懂,从事相关工作的门槛较高,且与以后的工作没有相关性。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此门课程是脱离实际的一门课程,也就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它。

另外,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讲授中,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数学、生理学、心理学、信号处理甚至医学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而现实的状况通常是,理工科学生对于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等知识的储备是不够的,且理工科中,由于所在专业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也不同。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较强就编程和算法的实现能力,但是对于信号和时频变换的相关知识相对就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算法的理解有时会存在一定障碍;电信专业的学生对于数字化过程、信号处理和时频变换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是缺乏较好的编程和实现能力,虽然能够较好地理解算法,但瓶颈往往在于算法的实现。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差异性,采用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摒弃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就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与本学科的联系,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供帮助。

3 在理论教学中如何实践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实践上,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理论教学在讲授基础知识、原理分析、推导算法、分析算法效果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不同专业设计适合本专业应用领域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基础知识、基本算法原理等的讲授中。在理论教学中,每次讲授完一个算法原理和该算法的基本常用应用后,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已有的多种算法的结合或改进来实现新的问题。

在理论教学中,将时间划分为几个模块,分别有讲授、讨论、思考等。在内容的设置上,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融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扩充和设计不同的内容进行讲授、讨论和课后研究。

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将计算机专业不具备的信号相关知识和时频变换相关知识,尽量深入浅出,精简至该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再结合计算机专业擅长编程和代码实现的特点,多将算法与代码相结合,在算法的表述上,可以使用某种学生已学过的编程语言来表述,并通过代码分析算法流程和算法实现的复杂度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减小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在讲授基础内容和算法后,提出一个本次课算法相关的实际应用示例,进行算法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算法是否有优化的可能性和方法。最后,提出一个研究性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和上机实现,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设计问题的详细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并可在实验课时间进行测试和讨论。

在对电信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则要结合该专业的先修课程已讲授的内容,适当调整教材中各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和时间分配。在讲授内容的设计中,对于其他课程中已讲授过的知识点,例如,时频变换部分的变换公式及快速算法的原理分析等,不再进行详细讲解,做简单回顾即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很多概念、术语及算法,都与数字信号学科中的相关概念、术语和算法相类似,且数字图像可以看成是特殊的一种二维信号,进而可以分解为一维信号。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跟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相关内容相关联,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算法的设计缘由和原理。但是,对于算法的实现方面,针对电信专业学生的欠缺,降低算法实现环节的难度。在进行算法实现的展示时,采用仿真脚本来代替源代码对程序进行书写,并根据仿真脚本的运行效果,来调整算法的相应参数设置,使学生掌握用仿真软件描述算法、调试脚本以及观察对比运行效果等。相应地,给电信专业学生分析讨论的开发示例也采用仿真语言描述,用于思考和课后解决的研究性问题,也要求学生用仿真软件实现即可。

在理论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开放思维的重要性,强调算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启发学生如何改进算法,如何融合不同算法的优点,如何设计新算法。通过融合专业应用、开放性教学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已有算法知识,还知道怎样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4 在实验教学环节如何实践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践上,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实现算法的工具及平台的问题。在工具和平台的选择上,也要融合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实现算法。

对计算机专业,选择学生学过的高级语言以及使用过的开发工具和平台来进行实验,例如C语言、C#或JAVA等。因为本课程要求能够较快地实现算法及算法的结合和改进,更会要求解决新的应用型问题,这样,就需要熟练的代码编写能力,所以不适合采用新的语言和开发工具。

对电信专业,首先排除仿真软件以外的其他高级软件及其配套的开发平台,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具备除C语言外的其他语言的代码编写能力,如果选择某一种高级语言来做实验的话,学生需要将较长的时间花费在语言和开发工具的掌握上。所以,与电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匹配,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仿真工具,本门课程的实验环节采用仿真软件来实现,例如MATLAB等仿真软件。

鉴于不同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优势不同,在实验目标和内容的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

计算机专业善于编程、实现算法,但对于部分算法,如时频变换、采样量化等算法的原理掌握不深,所以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尽量偏向于空域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较少涉及频域。

电信专业则相反,虽然不擅长编程和实现,但由于仿真脚本的编写较源代码要简单得多,所以,可以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适当提高难度,对于常用算法,重点掌握这些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用法,而不是实现算法流程本身。

对于研究性课题的设置也相应地融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难度和领域的实际问题,供学生自我学习和讨论。

实验教学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地设计好实验内容和步骤给学生,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锻炼学生用已有背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在融合专业的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

首先,教师应坚持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适时更换教材、扩充知识点;其次,应向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演示文稿、源代码、脚本等,还应督促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相关文献;最后,转变教育观念,贯彻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性教学,并增加开放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来。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际经验,通过对不同专业具体知识背景和特点的分析,提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因素,融合专业特点,为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经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教学方法适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因此开展比较顺利。但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教学学时的问题,教材选择的问题等。因此,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上,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图像专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89-03

1 引言

数字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是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研究热点,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如视频监控、图像增强处理、数字电视、三网融合等。国内外重点高校也都为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专门开设图像与视频处理的类似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理论、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在图像与视频处理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为以后从事图像与视频信号处理、广播电视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本课程研究内容发展迅速,且具有涉及基础理论较多、知识面大、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要求并重等特点,学生不易看清本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不易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也不知应该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程;同时给教师教学也提出很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兼顾经典理论与最新进展的不定期教学内容改革机制,以及结合课堂讲授与实验验证的教学方法改革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课程教学效果。

2 学生与课程信息的全面调研

要想使学生学好、教师教好一门涉及专业知识面广的专业课程,必须使学生和教师相互沟通和了解,充分认识本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进行创新性教学。项目组首先针对本课程教学做了大量而全面的调研工作,通过统计分析,分别从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方面得出具体的调研结果。

1)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对本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作用以及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拓扑关系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学习时有些茫然,不知道学习本课程后对后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何帮助,也不知道进入企业工作后是否能用得上。对本课程缺乏认识是学习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2)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对本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以及脉络关系比较清楚,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得不够。因为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广,有可能使教师专注于具体知识点细节上的讲解,而没有从大局上给学生以清晰的分析。如何均衡整体脉络和具体模块的讲解,是教师讲授本课程的一大挑战。

3)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给予充分注意。

①学科交叉性强且涉及的基础理论面广。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各专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是大趋势,本课程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涉及很多相关专业,比如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等,但不同专业对本课程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又不尽相同,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②与相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为了培养图像领域的专门人才,整个培养方案会设置相近的课程群(如电视原理、移动数字视频技术、图像通信等)以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本课程与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学生往往认识不到相近课程的区别,从而产生某块教学内容不再需要学习的错觉。

③技术发展与知识更新速度快,经典理论与最新进展并重。本课程涉及很多经典理念,比如数字信号处理、最优化等,同时其技术发展与知识更新迅速,如目前机器学习、稀疏编码等在图像处理中得到极大的应用,形成了新的研究分支。如何在教学时既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经典理论基础,又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教学难点。

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由于目前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越来越广泛,比如Photoshop与美图软件中的图像增强处理、监控视频通信与智能分析处理等,因此,本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进行理论研究与实际开发的双重能力。这就需要本课程在教学时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要求。

3 兼顾经典理论与最新进展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本课程主要讲授的知识模块包括图像信号处理基础、图像与视频文件格式、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形态学图像处理、数字水印、基于内容的图像与视频检索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图像与视频处理领域已经研究多年的经典问题,也是当前和以后将要继续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产业界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据此,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针对新问题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如最近热门的三维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

二是针对经典问题提出的新工具与解决方法,如机器学习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需要在紧扣经典理论的同时,体现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前沿技术。为此,建议在教学内容上可做以下几点改革。

1)对必须掌握的经典基础理论知识要分配足够的课时,比如图像数字化的原理,图像增强中的线性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图像滤波、边缘检测原理,图像复原中的降质模型和最小二乘方算法、图像变换、图像特征提取等知识点。因为基础理论是知识发展的根基,只有把基础理论学深学透了,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或学习新的技术时才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2)区分本课程与相近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异同点,对本课程中不太重要而在相近课程中会深入讲解的内容进行精简。比如:音频信息处理与音频编码标准会在数字音频技术课程中讲解,图像编码标准中的JPEG压缩标准与H.264视频编码标准会在图像编码或图像通信课程中讲解,镜头切换与场景检测技术会在广播电视测量与视频编辑课程中讲解,等等。另外,由于课时所限,还可以对学生通过自学或课下查阅资料即可掌握的介绍性或常识性内容进行压缩,比如多媒体的概念、图像处理的历史概括、图像文件的格式等内容。

3)结合最新应用场景增加前沿技术的介绍,比如机器学习或稀疏编码在图像去噪中的应用、神经网络在图像特征提取与描述中的应用等。这样可使学生紧跟国内外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的前沿,了解现在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对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非常有益。

4)结合重要知识模块的原理增加MATLAB实验验证或演示性内容,比如图像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中值与均值滤波的MATLAB实现等。因为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根据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的图像处理问题,而且通过MATLAB实验还可以反过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4 结合课程讲授和实验验证的教学方法改革

由上述分析,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部分既相互依赖和联系,又相对独立、各成体系,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体现基于内容的自适应性和创新性。根据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学实践经验,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做以下几点改革。

1)在对教学内容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分清主次,将教师讲授关键知识与学生自学扩展知识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不是在整堂课上机械地采用教师灌输的方式。一方面,本课程内容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详细讲解所有内容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从科学的学习方式上来讲,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有时间对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把理论教学与实验验证更紧密地结合。以往本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验证较少,且理论教学与实验验证常被分隔开来,影响了实验验证在教学中的作用。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借助MATLAB强大的图像处理工具箱和可视化技术,将理论教学的内容实时地进行实验验证和可视化。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以更直观的理论解释,使他们对原理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读程序、进行程序开发的能力。

3)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和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案例教学。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但在以往教学中,往往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具体应用场景,思考如何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比如:实际问题用到了哪些基础知识?如何使用相关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将科研项目中的小模块划分出来,交给学生进行思考。教师与学生之间针对问题相互交流反馈,可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效果。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或许能产生新的解决思路,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4)采用原理总体框架与具体模块细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有些算法原理较为复杂,在讲解时先对总体框架进行讲解,给学生以总体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大局观,再对具体模块的技术细节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洞察技术的巧妙之处。这样学生在学习复杂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害怕心理。根据教学实践,这种方式对于复杂内容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

5 结束语

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涉及多个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国民经济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产业界对图像处理领域的工程开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时,能够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创新。笔者在对学生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兼顾经典理论与最新进展的教学内容改革机制和结合课程讲授与实验验证的教学方法改革策略,增强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程与相近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旗,孙涵.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6(2):107-108.

图像专业论文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图形图像制作方式正在逐渐被计算机的图形图像制作方式所取代。目前来看,社会各领域对于图形图像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教授的计算机专业更应该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针对目前的情况,高职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应该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中进行适当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图形图像教学发展的现状

1.在人才培养方面和教学目标方面未能体现良好的衔接能力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需要付出莫大的心血与精力的过程,在这期间如果缺少了适当的目标,培养人才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有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之后,同样要具有相关的专业性才行,在学校的其他专业譬如艺术类、机械等专业上,也设置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课程,这就会使得该专业缺少了针对性,向广大学生开放课程的同时更需要注意怎样让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授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应有所区别,否则图形图像的教学目标就会变得不明朗,就无法达到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此下去,当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失去良好衔接的时候,该专业的发展就会变得十分不利。

2.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

(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3页)

与传统的图形图像相比,毋容置疑的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方式与手段上都有质的飞跃,但是从高职院校当前教学现状来看,依旧能够看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残留。教师通常都是通过对教材章节照本宣科的来向学生传达教学思想,学生自然就走马观花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和图形图像的制作方法却知之甚少,这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的恶果,如此下去,学生在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状况下,即使少数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也会因为无法对工具进行熟练操作而停滞不前,更无法达成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了。

3.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中未能注重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抛开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与实际的动手操作以外,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当中,还应该关注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学习过程当中,当学生缺乏了必要的学习交流,碰到难题不会适当的进行分析与沟通,不仅仅对于学习能力有不良的影响,学习效果也会不甚理想,毕竟未来离开校园步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工作的时候,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够做到团队协作的人才,这样才会有利于整个团队的运转。

二、高职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改革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自古至今就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倘若缺乏了学习兴趣,只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被动的心理,这样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应该采取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来分配学习任务,保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之有趣的前提下达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同样要求老师们做到在教学的方式上进行部分改革,来避免传统照本宣科一样的教学方式,课余时间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备课之时能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做出适合的教案。如此一来,学生们就能够在自发自觉的情况下更出色的完成学习,这对整个教学的效果上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2.创造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拥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如果学生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话,将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此外,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在熟练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前提下,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光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同样也能在团队协作当中使学生专业素养与学习能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

3.实现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过去的教学系统往往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亦是如此,为了让教学目标与人才的培育问题能够更好的解决,就应当在教学体系中进行良好的改革,使传统教学之中的弊端大部分化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采用新的教学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除去必要的专业考试,老师们还应当针对学生平时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此外,也可以布置一项需要团体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的任务,以此判定学分,这样是为将来学生进入职场做铺垫。这样就能实现对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双重考核,从而达成教学体系的改革。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此专业在教学当中通过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与社会产生更好的衔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也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摸索进步,对整个教育界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燕翎.新形势下如何实现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学改革[J].学周刊A版,2014(05):200-201

[2]徐东强.关于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改革的探讨与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7):60-65

[3]张国瑞.关于提升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质量的对策[J].青年时代,2015(01):181-183

[4]何金花.唐友刚.《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10(04):657-658

图像专业论文篇(11)

2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探讨

2.1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1)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绘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地籍图、宗地图已成为专业测绘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本课程作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掌握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地图符号的定制、地形图及地籍图的绘制及测绘绘图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同时本课程设置,为进一步学习《数字测图原理》课程和进行数字地形图绘制奠定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软件系统操作基础、二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绘图环境的设置、块、属性与外部参照的使用、测绘符号的制作和定制、地形图和地籍图的基本绘制方法以及系统二次开发。

2.2地图学1)教学目标地图学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地理事象空间认知、抽象、地图表达的能力,掌握在数字环境下基于主流GIS或绘图软件的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应用的专业能力,为专业后续课程(如GIS)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地学专业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内容安排包括地图及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数学基础(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地图数据源、地图语言与符号设计、地图的设计与编制、地图综合、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数字地图理论与制图和地图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对《地图学》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图的本质、构成和基本要素,地图符号设计原则及方法,掌握数字化背景下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以及地图分析、应用、输出等专业知识。

2.3计算机制图学1)教学目标计算机制图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制图学是研究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图形信息的输入、输出和显示,图形的变换及人机交互式绘图等问题,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领域。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来绘制图形图像及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制图软件的学习,实现数据的获取、设计、绘制和专业相关的各种图形图像(如地图、遥感影像图等)。通过对《计算机制图学》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制图学发展现状,掌握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根据具体的数据和要求,实现计算机图形生成和进行相关的分析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制图理论基础、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计算机制图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制图应用。本课程教学内容从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概念着手,重点讲解计算机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达,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人机交互式图形图像制作及计算机制图的应用等方面。

2.4电子地图1)教学目标电子地图是计算机技术引入地图后产生的一个新的产品形式,也是空间信息可视化输出的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电子地图的定义、电子地图类别、电子地图设计理论、电子地图的生成与显示、电子地图的存储、电子地图的管理和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地图概述、电子地图设计、电子地图数据模型、电子地图的逻辑结构、电子地图制作、电子地图显示技术和电子地图应用。

2.5遥感数字图像处理1)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在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一般原理、过程与方法,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上机实践等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等)进行图像处理。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分析方法等内容。实验教学环节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经过上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具有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