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在线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8:19

在线教学论文

在线教学论文篇(1)

2学习系统结构设计

2.1软件配置

对软件配置主要分为服务器软件配置以及客户机软件配置。①服务器软件环境要求:MSWindows2007Server的操作系统,安装MSSQLServer2003的数据库系统。②客户机软件环境要求:采用的是Windows7本操作系统;客户端IE浏览器应使用8.0版本;采用2007的Word软件。

2.2在线学习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采用B/S的多层次结构,对于客户端的用户主要分为学员、管理员和专家三大类,使用Browser的访问服务器,主要依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公共服务层以及数据可层。

2.3构建个性化在线学习模型

个性化在线学习模型分为4个模块,如图1所示。1)学员学习信息采集模块。在线培训系统对学员的学习活动进行实时跟踪以及调查,主要是通过学员学习行为的“点击流”以及依据采集到的测试结果,来掌握每一个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课程知识模块。建立知识库、课程及试题库。3)个性化引擎模块。向学员推荐学习方案,可以通过测试成绩及学员浏览次数自动生成日记,向学员提供学习方案。4)学员信息模块。主个模块信息主要包括学员编号、姓名及单位、所述部门等;学习测试历史;学员最近登录的时间、登录次数及在线总时间等。

3在线学习系统的实际应用

目前,该系统已经整合到××电厂中,职员采用单点登录模式,便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培训和考试。将计划、学习、考试、评价连成一体,其主要功能及流程如下。1)教育培训计划的生成。培训项目分为计划内培训和计划外培训,通过需求调研创建培训计划,管理员发起培训计划需要经过发起需求调查、需求上报、需求汇总最后到创建培训计划四个步骤,这个流程下来后,基层员工的培训需求已经按流程反映在培训计划之上了,真正达到了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与实际受培结合在一起。2)在线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中心中,包括了培训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即培训项目管理、培训班管理、培训班的课程管理和培训班的学员管理等。在培训班外,本集团公司的各类课程如安全生产、企业管理、电力技术、社交礼仪等知识,均在线上课程中分类,供员工在工余,或者利用时间碎片进行在线学习,达到提高个人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3)考试流程的实现。考试流程经过部门管理员按照题库快速组固定卷或者随机卷,对试卷编辑后到考试管理,对本次考试的试卷、人员、时间等要素进行分配,也可以通过将考试挂在培训班上,参加培训的学员就能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员工进行在线考试。达到了培训、考核全程一体化。4)资源中心。主要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包括了粤电书苑、培训师资、培训机构、培训设施、课件管理、课程管理、新闻管理等。其中,粤电书苑电子书内容丰富,囊括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历史、工业技术等图书,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知识水平。5)员工教育培训的统计分析。主要建立了大量的报表,如学时积分报表、考试报表等,管理层对员工的学习、考试情况做到一目了然,方便领导对员工教育培训情况的决策。

4在线学习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

经过在线学习在××电厂的应用,××电厂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实现如下目标。1)需求、计划、培训、考试、效果评价全程一体化运行。针对传统培训、考核独立运行的状态,通过对培训、学习、考试管理思想的深刻提炼,形成先进的一体化运行模式,达到知识传播,资源共享,对培训、考试工作运行科学管理的效果,能有效降低日常工作的强度,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2)丰富的培训资源。课件学习、在线图书、题库和试卷练习,内训师资交流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运用,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能够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3)直观的培训效果管理。能形成人员教育培训方面的各类报表,使决策层能详尽地掌握本单位人员情况。对本单位培训资源现状可与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能直接调配培训资源。针对培训工作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产生不同时间段、各种类型的工作统计表。

在线教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45-04

一、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的相关研究

在线学习活动领域的研究取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基于技术视角的在线学习活动平台的研究,即为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提供相应著作工具和运行环境。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研发的支持学习活动编列的播放器和运行环境的LLMS系统、欧盟研发的全球第一个实施IMS-LD标准的软件Coppercore,以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赞助的研究项目Reload,目的是提供软件工具,以使LMS-LD标准能够更好地支持更大范围内的教学和复杂的学习环境。二是基于教育学视角的探讨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是JISC资助开发的IADiE(Learning Activities Design in Education)学习活动参考模型的项目,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共同资助开发的用于学习活动设计的工具包——Dialog Plus Toolkit(DPT)等。在此基础上,国内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何伏刚、陈丽采用行动研究法探讨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徐宁等人分析了学习活动设计的现状,从学习活动与资源整合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型。关于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现状主要是通过协作型、探究型、情境型、小组形式、讨论式等类型针对某一具体学习活动类型进行设计的研究。王菊在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了现代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框架。但是,对于开放教育教学设计的在线学习活动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成果都较少。本文试图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在开放教育领域尝试采用在线学习活动引领的教学设计。

二、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要素

学习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设计学习活动首先应明白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杨开城认为,学习活动的主要要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操作步骤、交互形式、成果形式、角色和职责规划监管规则、评价规则等。学习目标决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制约其他各个要素。开放教育虽然采用在线教学形式,但是其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素与传统形式的教学设计中学习活动设计要素既有共性,亦有其自身的特色。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要素可进一步细化为在线活动主体、在线活动目标、在线活动任务、在线活动组织形式、在线活动实施流程以及修改完善等。

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以活动主体(即学习者)为基础,结合学习内容制定活动目标,然后将具体的活动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任务;根据活动任务的特点,选择活动形式(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以上均属于在线学习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思考成熟后便进入在线学习活动实施阶段,在线学习活动实施设计又进一步细化为活动环境、活动规则、活动流程和活动评价等四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有不断修正完善的环节,体现了一般教学设计的思想。在线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一)强调活动主体的特征

开放教育学习者是行为活动的主体。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习者为基础,了解有关行为活动主体的特征,如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以及工学矛盾等因素。活动主体的特征是后续流程的基础。

(二)明确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的作用是明确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方向,衡量其学习的水平及标准。简而言之,活动目标是关于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完成之后能够做什么(或做得更好)的具体阐述。活动目标的制定应尽量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认识到重要性”等抽象术语,建议使用“陈述、描述、举出实例、区分、表现出、展示出”等具体术语。活动目标一般直接继承于单元学习目标,无须再进一步细化。

(三)设计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与活动目标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学习任务是达到学习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细化或具体化为一个有机关联的项目”。依据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化过程。它需要教学设计者运用全部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活动任务通常表现为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或待完成的项目)。问题意味着一种认知冲突或价值冲突。有效的问题可以成为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源。由此可见,以在线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具有问题驱动的本质,而要彰显这种本质就要想办法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具体的活动任务设计需兼顾学习者的基础及学科内容,循序渐进。“高质量的活动任务不但要将新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而且要在新的知识技能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实践领域以及学习者的兴趣点之间建立联系,以此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选择活动组织形式

开放教育的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至于采取哪种在线学习活动形式,首先,取决于学习任务的要求。如果需要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应尽量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如果需要分组讨论或者分工协作,则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的形式。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因素。对于学习动机较强或者学习氛围活跃的学习群体,协作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只会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教学平台的功能对协作学习的策略也有重要影响。普通论坛功能可以支持一般性的讨论,但对于辩论、协同写作、角色扮演这样的合作策略,则需要开发专用的功能。

目前,比较适合协作学习的教学平台是基于Moodlc的WiKi讨论区。协作学习的每一个学习过程痕迹都会有所记载,包括修改过程和最终成果。这对于比较注重过程学习的开放教育形式是比较有利的。但是,现在开放教育对于该平台尚处在开发阶段。目前,正在使用的电大在线平台只在课程讨论区组织协作学习,每个学习小组组长以新帖的形式呈现小组讨论的问题(项目),组员以跟帖的形式参与讨论,最终小组长总结小组活动成果。该平台对于协作学习的不足之处是,无法完全跟踪小组讨论的过程,更多的是呈现组员的学习成果,对于问题碰撞的火花和痕迹无法记录。

(五)设计活动实施流程

确定了活动的组织形式后,接下来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进行详细设计。具体分为活动环境、活动规则、活动流程和活动评价等四个层面。活动环境包括活动平台的选择、学习资源内容及形式的选择等。开放教育目前使用的教学平台是电大在线,应充分利用电大在线现有的栏目设置。学习资源和形式的选择主要依据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者学习特征;活动规则主要涉及教师规则和学习者规则,具体来说就是,规定在在线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义务,以及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活动应该遵守的活动职责和权力,完成任务的期限及奖惩措施;活动流程必须根据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设计具体可操作的活动序列,活动内容一般以问题或项目呈现,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活动时间的安排,在线学习活动的监管措施。活动评价是对参与在线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考量,一般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侧重于活动过程,包括参与的积极程度、在线学习活动的时间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活动成果的评价,包括测试题的成绩、活动成果质量的高低的评价。

(六)修改完善

修改完善是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正的环节。这一环节贯穿活动设计的始终,实现了发现不足就能够及时改正的目的,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实施流程设计

(一)在线导入

在线导人属于在线学习活动的热身环节。导人设计得合理有趣,有利于消除学习者参与活动过程的畏难心理,以及师生时空分离的孤独感,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导入环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习者的自我介绍。在学习者自我介绍前,教师首先自我介绍。介绍的内容尽量不要板着面孔,要有亲和力,对于学习者的自我介绍教师应及时发出欢迎、鼓励的反馈。彼此熟悉之后,引导学习者了解课程介绍。课程介绍内容一般放在电大在线的“课程介绍”栏目,不是将课程介绍内容放在栏目下,任由学习者自主浏览,而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者浏览。课程介绍中必须包含本课程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活动的要求和奖惩措施,以及学习资源建设情况,让学习者对本课程的概况有个初步印象。

在线导人环节也有任务分配。学习者了解本课程的概况、学习方式以及资源建设情况后,结合自身的条件,构想自己本课程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可以发至教师邮箱,但最好是在课程论坛提交,便于师生共享成果。

(二)分解在线学习内容

根据课程单元或章节甚至是学习模块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任务的形式可以是一个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个项目甚至是一个个操作。在线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以单元学习内容为依据,但必须兼顾学习者的基础。任务必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补充学习者恰需的学习资源。所谓恰需的学习资源,是指提供的资源是为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所能够驾驭的,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学习资源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本资料,也可以是视频、音频资源。所提供的资源只是为了辅助学习者完成目前的任务。

(三)展示在线学习活动成果

在线学习活动成果一般分为形成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在线学习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既可以是参与活动的过程,也可以是最终的成品,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对于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更多的是以学习报告或者是小组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最好是在课程论坛以附件的形式提交,便于学习者分享其成果。而对于封闭式的学习成果,比如在线测试,只能在在线测试平台呈现,但是教师可以将优秀学习者的成绩在论坛公布,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四)评价在线学习活动

评价在线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学习者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评价在线学习活动具有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对于学习动机较强的学习者,评价是激励性的,有助于强化学习者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而对于学习动机较弱的学习者,评价则具有约束的功能,“强迫”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最基本的学习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在线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同时,在线学习活动的评价成绩在课程成绩中应占有合理的比重,以使在线学习活动评价与其他学习评价(如终结性考试)有机结合,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无论是活动参与的过程,还是活动成果的展示,教师必须及时予以反馈。

(五)择机介入监管

开放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模式。没有“教师主导”,学习者很可能会迷失方向。但是,教师又不像传统课堂那样时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教师主导在线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在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主导的时机和方式是学习者恰巧需要的时候,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开放教育“学与教”的模式所决定的。教师监管的内容包括在线学习活动的引导、在线学习活动过程的监督、疑难问题的解答、在线学习活动的评价等。

四、开放教育“大学英语”在线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大学英语”(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教育部的网考课程“大学英语”分为A、B、C三级,本文专指“大学英语”B级)是教育部针对网络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习者设立的统考课程,由于开放教育学习者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不高,面授辅导课到课率低,有的开放教育办学单位甚至取消了“大学英语”的面授辅导,因此在线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在线学习活动为引领的在线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设计活动目标

本课程是教育部的统考课程,属于应试教育。学习者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更多的是希望在线学习内容能更接近网考试题。教育部对“大学英语”网考下发了教学大纲,但教学大纲过于笼统。根据在线学习活动目标的设计方法,对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模块予以分解,分解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在线学习活动目标。

1 交际用语。根据大纲的要求,考生应掌握日常生活常见情景中的基本交际用语。活动的目标:一是区分不同的交际用语类型;二是按类别搜集交际用语并熟记。

2 阅读理解。根据大纲的要求,考生应能读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个单词。考生应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活动的目标是:区分不同阅读理解题型;链接对应题型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完成模拟题上的18篇文章的试题。

3 词汇与结构。根据大纲的要求,考生应认知3000个单词,并熟悉掌握其中的1800个单词及其基本的搭配;考生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并能在语言活动中较正确地加以运用。活动的目标是:背诵指定的词汇表;区分不同考题的出题技巧;归纳语法规则;运用语法规则练习巩固。

4 完型填空。大纲尚未对此做出明确说明和要求。但根据该题型的试题及解题技巧,设计活动目标为区分单词类别,根据此类特性组成句子。

5 英译汉。大纲要求,考生将难度适中的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考生应能对英语原文有准确的理解;做到译文通顺、达意。活动的目标是:厘清英译汉技巧分类;按照翻译技巧将模拟题的翻译试题分类;运用技巧翻译专项练习。

6 写作。大纲要求,考生应能写出长度不少于80词的常见应用文及一般的叙述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考生应能较正确地用语法、词汇、拼写、标点进行表达;基本做到内容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活动目标是:区分英文作文的分类;将模拟题的作文范文分类;运用写作技巧设计制定作文框架;将作文框架补充完整。

(二)设计在线学习活动流程

“大学英语”课程在线学习活动遵循开放教育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流程,课程介绍放在电大“课程说明”专栏,同时增加了学习指导内容。教师介绍放在“教师介绍”专栏,学习者的自我介绍在“课程论坛”呈现。活动内容的设计,依据活动目标,结合《大学英语》辅导教材的9套模拟试题内容,兼顾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整合了相关题型的解题技巧和专项练习等学习资源,形式分为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学习资源分阶段、分批次分别上传在“课程辅导”专栏,同时在课程讨论区有活动任务的提醒,以精华帖的形式置顶。活动形式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分属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成果呈现形式主要是学习计划、学习报告、小组讨论报告和专项在线测试题。除了专项测试题,所有成果都通过课程论坛以附件的形式上传。

1 导入。活动任务:一是阅读本课程的课程说明、学习指导及教师介绍,熟悉本课程的学习资源及学习环境;二是自我介绍。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为一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课程论坛发新帖。

2 交际用语。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交际用语的分类标准及解题技巧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按类别分类模拟题交际用语,活动形式为协作学习;三是搜集交际用语并熟记,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为三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3 阅读理解。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阅读理解”阅读及解题方法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完成模拟题中的18篇文章的试题,活动形式为协作学习。活动时间为三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4 词汇与结构。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词汇与结构解题方法文本资料(视频讲座),活动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按词类、句法归纳语法规则,活动形式为协作学习。活动时间为四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5 完型填空。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完型填空解题方法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复习词类的划分及句法作用,学习形式为协作学习。活动时间为二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6 英译汉。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英译汉技巧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按照翻译技巧将模拟题的翻译试题分类,学习形式为协作学习。活动时间为二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7 写作。活动任务:一是阅读(观看)写作技巧及英文作文分类的文本资料(视频讲座),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二是将模拟题的作文范文分类,学习形式为协作学习;三是运用写作技巧设计制定作文框架,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四是将作文框架补充完整,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为三周。成果呈现的形式是论坛讨论及在线测试。

(三)评价与反馈

在线教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85―06

一 研究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远程教育机构已开始利用互联网以便为教与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典型的如:在线讨论的应用。目前,在线讨论主要是作为在线学习中的交互环节或者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高级思维的发展,以文本作为主要的形式,师生、生生等通过BBS、答疑、讨论、聊天室等工具进行的交互。研究表明,不仅众多学习者认为,在线讨论能够为他们提供更自然的讨论环境,更吸引他们参与学习、能为他们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提供更多更独特的交互;教师也认为,在线讨论可以为同伴互助协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完好的讨论过程和内容的数据保存、非面对面的减少时空差距带来的不便、便于不同观点的分享、交流和协作学习等。

然而,Hewitt等[1](2005年)的研究发现,在线讨论中的一个经常发生,并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学生的发言数很少,不愿意参与讨论,如Wan和Johnson[2](1994年)的研究中,参与在线讨论的大学生,平均一周的发言贴小于1;其次是,参与讨论的学生不愿意进行高水平的知识建构活动,如Nussbaum等[3](2002年)注意到,大学生不愿意反对他人提出的观点。

与单纯关注学生参与在线讨论发言数的研究不同,本文关注的是影响在线讨论中包括参与度在内的学生投入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要素,并理清影响学生投入的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便于教师和研究者在实施在线讨论时,提供较好的支持。研究学生投入问题,实际上是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影响学习结果的因素,对教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教育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者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孔企平[4](2000年)认为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以学生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心理活动、涉及行为认知情感三个方面。即学生投入,包括学生行为投入(一种基本的投入状态,例如,学生是否表现积极)、学生情感投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学生认知投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学习策略的使用,例如,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因此,本文待研究的问题如下: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根本因素是什么?

二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和解释结构模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的应用:在分析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涉及到本文研究问题最新的或经典的,尤其是对具有综述性质的相关15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在线学习的11个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研究法的应用:在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甄别根本因素的时候,采取的是解释结构模型法ISM。ISM(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是1973年美国Warfield教授开发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常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李克东教授[5](2003年)指出,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教育技术研究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作用是能够利用系统要素之间一直的凌乱关系,揭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其特点是通过系统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辨识,利用人们的经验和电子计算机的帮助,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层次清晰的多极梯阶的结构模型,清晰呈现系统各要素的关系及层级。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最终形成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此,用来分析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有较好的实用性。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便是要素分析法。通过要素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通过这种分析认识结构、优化结构、改造结构。对在线讨论要素尽可能准确地认识是在线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它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结构,从而更好的为实施在线教学服务。

三 研究过程

本文的研究过程依次进行两个部分: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因素研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1 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因素研究

本文作者发现,与本文研究问题最相关的15篇近期的或者经典的文献中,部分学者是对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因素对于学生投入的影响,如IKSEON CHOI等[6](2005年)对39名大学生进行实验,又如Trena M.Paulus[7](2009年)的调查,还有Ronnie H. Shroff[8]等(2008年)从心理学内部动机角度进行的分析。部分学者则通过对文献综述的形式,对影响在线讨论学生投入某一方面的因素进行归纳,如Alexandru Spatariu等[9](2007)的文献综述,认为有两方面,又如Khe Foon Hew等[10](2009)对在线讨论中学习者非投入现象原因的阐释。还有其他学者提出了评价在线讨论质量的模型,其模型中所包含的要素,也可以为我们分析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提供帮助。如Terry Anderson等(2001)[11]提出的的对在线讨论中教师表现的评价模型。整理这些文献后,得到表如下,以往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列表:

经甄别,共有11个因素,分别用S1、S2…S11表示,另,用S0表示学生投入。

S0在线讨论中的学生投入:即我们要研究的对象。S1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在线讨论中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特指教师对讨论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包括在讨论中,教师是否指定讨论主持人、是否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否结构化、是否有给学生提供辅导与支架、是否有发言指导,对学生的发言贴有没有“赞成/反对”的首标签要求、选择具有怎样功能的讨论平台等。结构化的讨论组织形式、适当的讨论组织形式(指定讨论主持人、角色扮演等)和及时的讨论帮助(如辅导与支架等),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并较好地达到讨论的目的。且提供在线讨论的提问指南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提问的频率,同伴的提问也可以引发学习者的反思和知识建构。因此,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S2教师的教学反馈,包括:教师是否及时适当地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和鼓励、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与讨论主题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师是否及早给出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在讨论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等。如果教师没有给出及时的反馈,将会出现学生的非投入现象,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发言贴没有意义,将会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给予的讨论期望和规则将会影响学生讨论的质量和讨论社区的秩序,拥有不好秩序的讨论社区将产生很多废贴或者极个别学习者夸夸其谈,导致其他学习者不愿意加入讨论,影响讨论社区的成长。因此,教师的教学反馈可以影响学习者参与讨论的意愿和社区的成熟度。S3评价:在线讨论的评价结果如若能与学科成绩相联系,将会提高学生的讨论意愿。在线讨论评价的标准由教师本人的态度和教学目标决定。S4教师态度:包括教师是否重视在线讨论在辅助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是否让学生感知自己也存在于讨论之中和大家一起在参与讨论、教师是否愿意接受讨论中出现的和“标准答案”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是否乐意选择一些开放式话题作为讨论的主题以及教师更愿意如何来评价在线讨论的成绩、是否愿意将它看作学科成绩的一部分等。教师态度将会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讨论的话题和讨论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教师对在线讨论所持的态度将决定他在实施在线讨论时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是否进行及时地反馈。S5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其中,学习者自身的争辩的水平会影响到学习者发言的水平,学习者的反思和接受多样化观点来进行自身知识重构的意愿能够影响学习者参与讨论的意愿和社区共识的形成。S6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包括学习者的协作意识、自身兴趣爱好、知觉偏好、知觉选择性、语言特征、群体责任感、知觉新奇性、是否愿意交流、感知他人的能力等复杂因素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参与讨论的意愿、共识的达成和社区的成长。S7学习者参与讨论的意愿:学习者愿意参与讨论并愿意为社区达成共识和进行协作知识建构作出努力,将有助于社区的成熟。S8 讨论话题:讨论话题是否开放、是否复杂、是否具有挑战性等对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S9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依赖于教师对在线讨论的态度和信念,反过来,它又在宏观上决定着讨论的话题和教师的评价标准。S10讨论平台:讨论平台依赖于教师的选择,讨论平台是否友好和是否便于操作会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S11讨论社区成熟度:研究表明,在成熟的社区内,学习者将更易于关注讨论的内容。

2 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为,如下图2,S4可以影响S1和S2,因为教师的态度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师的教学反馈;S4和S9可以影响到S3,因为教师的态度和教学目标会影响到在线讨论的评价标准;S1至S11中没有一个因素对S4、S5、S6有明显影响,因为教师态度、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者个性特征不太明显会因教师教学组织方法等发生变化;众多因素如S1、S2、S3、S4、S5、S6、S8均对S7产生可观察到的影响,例如,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会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S1、S4、S9对S8有影响,因为教学组织方法、教师态度、教学目标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讨论话题的内容和形式等;S4对S9有影响,因为教师对待在线讨论不同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S1对S10有影响,不同的教学组织方法决定了讨论平台的功能需求;S1、S5、S6、S7均对S11产生影响,如学习者参与讨论的意愿会影响这个讨论社区是否成熟:

根据元素关系图,可以建立元素关系矩阵表。如图,S1与S2无关系,则(S1,S2)=0;S1与S4有关系,则(S1,S4)=1;依次建立矩阵点得表2,其中,值为1的表示该行因素对该列因素有影响,为0的表示该行因素对列无影响:

同理,依次取出S7,然后取出S2、S3、S5、S6、S8然后取出S1和S9,最后取出的是S4。通过矩阵五次变形,我们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五个层级,如图2

四 结论与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S0的直接因素是S7、S10和S11,即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讨论平台的特性和讨论社区的成熟度;中层因素是S2、S3、S5、S6、S8,即教师的反馈、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讨论话题;深层次因素有两方面:教师教学组织方法、讨论的预期教学目标;而根本因素是S4,即教师对待在线讨论的态度。

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互相联系。如处于第三层次的S2、S3、S5、S6、S8都对第二层次的S7起影响作用。S7是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影响它的因素有7个,属影响因素中最复杂的一个,不仅受到上述第三层次中的5个因素,即教师反馈、评价、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者个性特征和讨论话题的影响,还受到来自第四层次的S1和来自第五层次的S4的影响。即教师教学组织方法、讨论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师态度的影响。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影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S7来影响到S0的,即通过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来影响讨论中学生投入的。这里可以说,在线讨论中学生非投入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而教师对待在线讨论的态度S4则通过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S1、教师的反馈S2、教师的评价S3、教师选择的讨论话题S8、讨论中的预期教学目标S9来最终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的。因而,不能否认,在线讨论这样一种预期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中,教师的重要作用依然不能忽视。

另外,可以观察到,S5与S6均能影响到S7。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均能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并且由此影响讨论社区的成熟度。但是,S5与S6均没有其他因素对其造成影响,这就显示,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因素中,这两个因素是既定了的,教师面对具有不同的且既定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学习者,只能通过采取相对应的讨论组织策略,以使得这两个因素对学生投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 研究的意义和局限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学者通过实验等方式证明某个别或者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也有部分学者对这些零散的因素作了综述和总结,即归纳出这些因素,但是极少见到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层次分类的,本研究通过总结其他研究者在此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之一――解释结构模型法对这些影响要素进行层次分析,找出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直接影响因素(讨论平台和讨论社区成熟度)、中层次影响因素(教师的反馈、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讨论话题)、深层次影响因素(教师教学组织方法、讨论的预期教学目标)和根本因素(教师对待在线讨论的态度)。期望通过本文抛砖引玉,能为教育者在今后实施在线讨论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然而,由于文献资料搜集得可能不完全,有可能导致某些影响因素未被发现,从而就造成了本研究的局限。另外,本文中采取的系统分析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对于分析系统要素关系虽具有很高实用性,但是,由于对系统进行分析的关键,是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做出最大可能准确地把握,以形成最大可能准确的邻接矩阵,对研究者的主观依赖比较强,因此,不能排除在这一方面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Hewitt, J.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reads die in asynchronous computer conferences[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4(4):567-589.

[2] Wan,D.,Johnson,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using CLARE: The approach and experimental findings[M].Chapel Hill, Proceedings of CSCW’94 Nc:ACM. 1994:187-198.

[3] Nussbaum E.M.,Hartley, K.,Sinatra,G.M., et al.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online discussions[A].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LA,2002.

[4] 孔企平.“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J].外国教育资料, 2000,2.

[5] 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322.

[6][19] Ikson Choi,Susan M.Land,Alfred J.Turgeon.Scaffolding peer-questioning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metacognition during online small group discussion[J]. Instructional Science,2005,33:483-581.

[7][13] Trena M. Paulus.Online But off-topic: Negotiating Common Ground in Small Learning Groups[J].Instructional Science,2009,37:227-245.

[8][14] Ronnie H. Shroff,Douglas R.Vogel,et al.Assessing Individual-level Factors Supporting Student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online Discussion: A Qualitative Stud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2008,19(1).

[9][16][23] Alexandru Spatariu,Linda F.Quinn,Kendall Hartley.A review of Research on Factors that Impact Aspects of online Discussions Quality[J].TechTrends,2007,51(3).

[10][12] Khe Foon Hew,Wing Sum Cheung,Connie Siew Ling Ng.Student contribution in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J].Instructional Science,2008,11.

[11][22] Terry Anderson,Liam Rourke,D.Randy Garrison, et al.Assessing Teaching Presence in A Computer Conferencing Context[J].JALN,2001,5(2).

[15] Avner Caspi,Ina Blau.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discussion groups:testing three concep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perceived learning[J].Soc Psychol Educ,2008, 11:323-346.

[17] Sarah North.The Voices, The Voices: Creativity in Online Convers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Applied Linguistics 28/4:538-555.

[18] Erping Zhu.Interaction 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An analysis of four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s[J].Instructional Science,2006,34:451-480.

[20] Sue Gerber, Logan Scott, Douglas H. Clements,et al.Instructor Influence on Reasoned Argument in Discussion Boards[J].ETR&D,2005,53(2):25-39.

在线教学论文篇(4)

1.引言

“线性系统理论”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机电类专业以及其他研究生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控制系统理论的研究领域中,线性系统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最成熟的一个分支,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处理、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等多个方面。线性系统理论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原理和结论对于系统和控制理论的许多学科分支,如最优控制、随机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辨识、信号处理、故障检测和滤波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作为控制工程与控制科学方向研究生从事科研的一门基础课程,开设“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其运用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控制理论,机电课程,电子技术等,以解决实际问题[3],[4]。该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开展科研工作,还对他们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在国内许多控制学科的研究生专业都有开设,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等方面都各有所长,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也为我们进行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现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转置以及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等硕士研究生专业。自开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以来,一直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实际上,很多院校“线性系统理论”教学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有:1.1忽视了实验教学环节,理论课程远远多于实践课程,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1.2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实验课时非常少,导致学生做科研时,不能学以致用。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教育主要包含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两个重要阶段,其实就是学和做两个层面。所以,我们在对研究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必须对他们的课程学习阶段予以同等重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针对性地把系统控制理论中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教学中。

本文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线性系统理论的教学工作进行课程教改探讨,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以期对研究生进行学习、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和熏陶。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好地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服务。

2.理论教学的改革分析

2.1形成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

实际上,“线性系统理论”可以看成本科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仿真”等课程的延伸。那么,怎么样将这些本科课程进行整合,并结合各个具体研究生专业,有机地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亟待解决问题。因此,在进行本课程教学时,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加入能反映或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成果,构建并完善由经典控制理论与线性系统理论基础为主组成的控制理论课程体系,为相应的研究生研究专业和方向服务。同时,要避免与本科课程的重复,增设相关研究方向的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以适应了学科发展需要,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以下分别从课程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1.1课程研究方法分析。

线性系统理论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状态的运动规律和改变这种运动规律的可能性和方法,以建立和揭示系统结构、参数、行为和性能间的确定和定量的关系,即研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由于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时间域模型和频率域模型,所以综合线性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经典线性理论和现代线性理论两个过程),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状态空间法、几何理论法、代数理论法和多变量频域法四个方面。

状态空间法是线性系统理论形成最早和影响最广泛的一个分支,分析的对象是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属于时间域方法,主要的数学基础是线性代数和矩阵理论。几何理论法就是将对线性系统的研究转化为状态空间中的几何问题,并采用几何语言对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和综合,其数学工具是以几何形式表述的线性代数。代数理论法即采用抽象代数工具表征和研究线性系统,该方法起源于卡尔曼,并在模论方法的影响下,形成了相应的线性系统代数理论。而多变量频域法,其实质是以状态空间为基础,采用频率域的系统描述和计算方法,分析和综合线性时不变系统,主要包括简单的频率域方法和多项式矩阵方法。相比较状态空间法而言,多变量频域法物理直观性强,便于综合和调整。

2.1.2教学方法。

从线性系统理论和研究方法可知,其研究基础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数学工具,并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来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研究方法很多。因为,为突出问题的背景和增强说服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工程实际系统范例,并通过对实际系统的讲解给出抽象的定义,使得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际系统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将倒立摆、双容水箱、机械手和电力系统等复杂的控制系统作为例子始终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加以深化。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建立这些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线性化分析方法建立系统的状态控制表达式,并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判别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别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出状态反馈控制器和观测器,进行极点配置分析;设计镇定控制器和二次型优化控制器,进行优化控制等等。通过各个章节循序渐进的学习,以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助于 将实际系统贯彻到理论学习中,也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实践教学的改革分析

3.1多媒体教学和仿真实验工具结合。

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主要结合多媒体技术、板书推导和教师讲解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很多画图和表格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样既减少板书量,又增加了教师课堂讲解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证明,通过板书书写,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加强学习。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借助Matlab/Simulink[5]、VRML、CACSD和CAI等仿真平台,适当地插入有仿真工具编程实现一个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的表示、能控性能观性和稳定性分析,以及状态反馈实现极点控制等。其实通过这些仿真工具的课堂教学引入,不仅可以很方便地求解高阶系统的状态转移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还可以借助仿真教学辅助方式,使学生从实际的程序分析和图形描述中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分析系统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多媒体技术、板书推导和教师讲解三个方面的教学,并结合实验仿真的动态演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网络资源学习和数据库资源利用。

为了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内容,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拟建立相应的教学网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获取学习资料,包括课程课件,教学教案,习题答案和实验指导等,还可能通过网络工具和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网上学习和交流,可以进一步巩固学习,加大学习空间。同时,作为研究生,必须会使用数据库资源进行科研学习。对此,我们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环节的训练,使得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pringer、Elsevier、IEEE/IEE和IS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文献的方法。虽然加大了本课程学习的难度,但是为攻读学位期间顺利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奠定了基础,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3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

根据课程的安排,我们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实验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主要是通过Matlab/Simulink等仿真平台的应用,研究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系统的能控制和能观测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极点配置和观测器设计等。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包括直线倒立摆的控制实验。对于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程序,并进行实验结果测试验证,主要包括直线倒立摆的控制,双容水箱的控制和机械手臂的运动轨迹优化设计等。

在加强学生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专业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参观学习,了解所从事专业的特点,明确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与所学课程的关系,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并增强学习意识。

4.结语

本文针对线性控制理论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改革举措,并通过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说明。从目前的情况而言,不少学生反映效果很好。课程教改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永无止境。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徐红兵.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创造性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9,15(4):73-75.

[2]祝晓才,张明,辛华.“线性系统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30-134.

[3]齐晓慧,王敬.线性系统理论教学与研究生科学方法论培养[J].科教文汇,2009,2:44.

在线教学论文篇(5)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美国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也纷纷应运而生,通过收录和发表有关远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影响日益增强。综合来看,现阶段美国正式出版发行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主要有: 《成人教育季刊》(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The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交互学习研究》(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远程学习管理》( Journal of Distanc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Distance Education) 、《教育技术评论》( EducationalTechnology Review) 等二十余种。其中,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Social ScienceCitation Index) 收录的共有两种: 《成人教育季刊》和《互联网与高等教育》。SSCI 根据论文引用次数衡量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因而被收录期刊往往在其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此外,《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主要刊载美国国内远程教育的研究论文,相比前两种刊物,更能反映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将这三种期刊作为美国远程教育研究论文分析的样本,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前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实际。《成人教育季刊》创刊于1950 年,由美国成人与继续教育学会编辑出版发行,致力于收录和发表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比较等方面的文章。近年来,《成人教育季刊》加大了对教育实践创新及跨国际成人教育研究论文的刊载。《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创刊于1998 年,由爱思维尔公司出版发行,全年4 期,杂志对所有投稿采用同行评审程序,以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旨在促进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互动在线课程的合作学习与实践、网络教学中的国际化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创刊于1987 年,由泰勒和弗朗西斯公司出版发行,季刊,全年4 期。《美国远程教育杂志》致力于传播美国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探讨远程教育中的多媒体系统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学习、混合学习等问题。

二、三种期刊2007 - 2011 年刊载论文分析

( 一) 论文概况

2007 - 2011 年,《成人教育季刊》、《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和《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刊载文章的数量变化,能够侧面反映美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动态。在这三种期刊中,所刊文章主要为三类: 由编辑撰写的社论、研究性论文( article) 及书评( book review) 。鉴于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将分析样本限于三种学术期刊的研究性论文。因此,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先对三种期刊2007 -2011 年的研究性论文刊载数量进行统计。

我们从上表清晰看出, 2007 - 2011 年《成人教育季刊》共发表研究性论文88 篇,其中,2007 年16 篇, 2008 年16 篇,2009 年17 篇, 2010 年19 篇,2011 年20 篇;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共发表研究性论文144 篇,其中, 2007 年21 篇, 2008 年25 篇,2009 年21 篇, 2010 年45 篇,2011 年32 篇;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共发表研究性论文64 篇,其中,2007 年12 篇,2008 年12 篇,2009 年12 篇,2010年12 篇, 2011 年16 篇。2007 - 2011 年三种学术期刊收录研究性论文共计296 篇。

从论文数量看,三种学术期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或许源于不同的期刊编排和编辑的选稿要求。但从总体趋势分析,2007 至2011 五年间,三种期刊的论文数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尽管增加的幅度不一。这也似乎从侧面印证了,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远程教育的发展,美国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地跟进和扩大。

( 二) 研究方法

每种学术期刊都遵循一定的价值理念和研究倾向,并在论文的收录上展现出研究风格的独特差异。我们详细研究了三种期刊所涉及到的296篇论文,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以及从不同方面对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结。尽管这些研究方法大多为我国从事远程教育研究的人员所熟知,但其应用模式、表现方式等与我们现实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亦即在研究方法的运用及表现等方面,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由于论文在方法的运用上较为灵活,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研究方法,因此,在论文研究方法的归类上,我们按照论文所偏重的研究方法进行划分 。

1.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即指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 P. 188) 依照定义,在我们的统计中,《成人教育季刊》刊载论文未涉及实验研究,而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美国远程教育杂志》所收录论文中应用较多,采用的研究方式包括了实地实验、标准试验等。在实验设计上,多采用随机对照实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和准实验( quasi - experiment) 。如《远程教育能否成为实验教育的有效途径?》( Are Distance LaboratoriesEffective Tool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其中采用了随机对照实验的形式,分别测量了以远程教育形式进行实验课程学习的学生和在中学课堂进行实验课程学习的学生,对获取的六学期的成绩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此探讨在实验教育类课程中远程教育形式的有效性。《发展一种测量工具以评估学生对远程教育课程质量的意见》( Development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Student Opinions ofthe Quality of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 则表现了另外一种实验研究的模式,通过对学生态度、意见等的测试来验证某种测量工具的可靠性。这些实验研究注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并常常利用建立数理模型等展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让研究显得更为直观和明了。

2. 调查研究

在三种期刊收录的研究论文中,调查研究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采用这种研究方式的论文数量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尽管《成人教育季刊》偏重于理论性的研究,但在其近五年收录的论文中,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仍占总体论文的一半以上。而《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和《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也是最高的。调查研究的方式灵活多样,有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这些研究方式在相关的论文中,或以一种研究方式为主,或二种或三种研究方式相结合,综合运用。抽样的方式以随机抽样为主。通观调查研究在这些论文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首先,重视对调查研究方法的具体描述,在整个论文的主要内容中,一般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对具体的抽样、调查方法等展开论述; 其次,在调查数据的表现和展示上,尽量通过多样的表格和图示来呈现相关的内容,在表格和图示的设计上较为科学、直观,增强了研究论文的表现力; 最后,在讨论中立足于数据描述和分析,能够给予诠释性的论述。

3. 历史研究

在2007 - 2011 年三种期刊所收录论文中,历史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统计分析,《成人教育季刊》中有少部分历史研究的论文。另两种期刊集中于对现代及当前远程教育的研究,因此仅《美国远程教育杂志》收录了1 篇历史研究论文,而《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所刊载论文几乎未涉及历史研究。从方法的视角看,历史研究常关注某一特点群体、地区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来分析事实的发生原因并揭示这段历史对现时代的影响。如《不为人知的故事: 1920- 1949 年洋鬼子在上海丝绸厂的成人教育》( The Untold Story ofForeign DevilAdult Educatorsin Shanghai Silk Factories ( 1920 To 1949) ) ,主要叙述1920 - 1949 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进行的劳工成人教育的情况,分析其中的各种现象和原因,以及对二十一世纪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

4. 理论研究

2007 - 2011 年,三种期刊收录论文对理论研究方法均有涉及,在论文中所占比例仅次于调查研究。而《成人教育季刊》尤为注重此类研究,其统计论文中共有24 篇属于理论研究论文,占总体收录论文的比重为27. 3%。理论研究以严密的逻辑思辨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解释和建构,使其系统化、抽象化,并对远程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具有普遍地指导意义。无疑,从远程教育中所获取的具体的、零散的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远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对这些经验的理论化改造,将帮助远程教育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理论研究多持一种质化的研究取向,提倡逻辑思辨的方法。如《关于自我发展中自我的理性反思》( TheSelfin Self - Development: ARationalist Meditates) 。但这并非理论研究的全部,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归属为理论研究的论文中,已较为普遍地渗透着量化研究和模型建构,以一种数理化的表现方式来阐述理论性的命题。如《网络沟通中的内容分析: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评估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模型》( ContentAnalysis in Computer - Mediated Communication:Analyzing Models for Assessing Critical Thinking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

5. 文献研究

可归为文献研究的论文在2007 - 2011 年三种期刊收录论文中所占比例较低,《成人教育季刊》有7 篇论文,《美国远程教育杂志》有5 篇论文均属此类。文献研究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符号、数字、图像等各种形式存在的资料,从中发现并探讨相关的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网络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等。对应用文献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普遍采用了内容分析、二次文献等方法,已涵盖了文献研究的各种具体方式。如《巴西远程教育研究方法和主题分析以1992 - 2007 年期刊为样本》( Analysis of the Methods and Research Topics in a Sample ofthe Brazilian Distance Education Publications,1992to 2007) 。

综上,笔者似可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美国远程教育重视实证研究。具体表现为在统计的期刊论文中,使用历史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的论文数量合计为225 篇,占总体论文数量的比例为76%。这些数字和比例已远远超过了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的期刊论文。显然,客观、严谨、定量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特征。实证研究强调对研究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已然成为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常态,并进一步促进了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除此之外,虽然各期刊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量化研究已成为了这些论文的共同选择。无论是实证的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还是倾向于定性描述的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等,都强调了量化研究的运用。定量分析已不仅仅是实证研究的专利,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等也似乎脱离了纯粹的质化研究的束缚,转而寻求与定量研究的结合,通过数理推论、模型建构来增强其理论分析和阐述的科学性。

( 三) 论文选题及内容

论文选题是研究的方向标,通过对选题范围及内容的梳理,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某一学科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学科研究的前沿,以及这一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研究广度与深度等。论文选题已成为我们追踪及分析学科研究现状的重要内容。为了较为完整地描述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现状,笔者对2007 - 2011 年三种期刊收录的296 篇论文进行了分析,概言之,其选题共涉及以下6 个方面: 基本理论、政策分析、发展历史、外国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网络教学等。

1. 基本理论

有关基本理论的选题在美国现存期刊论文中较为常见,其所涉范围较广,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理论本身。具体分析相关论文,可以发现三种学术期刊收录论文普遍存在一种理论偏好,即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少或几乎未曾涉猎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自身,如远程教育的概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质量监控等,而较为集中关注社会运动、社会思潮的新进展及对成人远程教育的影响,或是在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背景下探讨远程教育活动等。近五年的选题热点如下: 后现论、终身学习、现象学、新殖民主义、社会文化、全球化等。倾向于从较为宽广的理论视野探讨远程教育活动的规律、发展、变化等,从宏观层面对远程教育的发展进行概述。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者关注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还有研究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理论进行了探索,如虚拟教学理论等。这与我国当下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存在迥然差异,我们似乎更重视远程教育领域内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理论的探讨。两者在理论研究选题上的差异,或许源于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及成熟度不同。我们强调立足于远程教育的研究对象、命题及范围,进而构建远程教育的学科体系,因而理论研究在更多的时候以此为目的,并为此服务。

2. 政策分析

关于远程教育政策分析在三种学术期刊的收录论文中并不多见。就选题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大概有4 篇论文涉及到此类主题。有研究者从宏观层面关注社会、国家公共政策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如社会福利改革、扫盲计划等。他们以这些社会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为背景,深入分析特定的教育对象接受远程教育的费用、机会等相关问题,这一类的政策探讨,带有强烈的社会学或公共管理学的色彩,展现了较为宽阔的理论视野。还有研究者热衷于远程教育自身的政策分析,他们从远程教育管理入手,探讨远程教育与主流教育机构的融合、经济领域的远程学习、特殊区域的远程教育( 如监狱) 以及新型远程教育大学的构建等相关政策,期望通过对这些政策的分析,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并规范其管理。尽管探讨的层面和视角存在差异,但两类研究者都将研究视野投向了国外,论文所及也多为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公共与教育政策。

3.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是美国远程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三种学术期刊的论文均不缺乏对此类史实的追溯。主要内容和选题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成人教育、天主教工人运动中的妇女学习以及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等。总体而言,有关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历史的选题较少,在这些论文中,研究者多关注他国特殊历史阶段的成人教育发展,而较少关注美国的相关历史进程。此外,我们在这些已有的论文选题中发现,研究者关注的特定历史阶段,多为社会矛盾激化、斗争激烈的时期,重视研究这些特定时代背景中的弱势群体如妇女、工厂工人等。而在涉及诸如少数种族、妇女等群体时,其研究重点往往倾向于教育权利、受教育条件、社会公平等偏政治性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远程教育研究的教育性。

4. 外国远程教育

作为日益国际化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开始逐渐重视外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三种期刊的收录论文中,以外国远程教育发展为选题的论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美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在有关外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论文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涉及国家和地区较为多样,有加拿大、韩国、博茨瓦纳、瑞典、南非、巴西、哥斯达黎加等,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这与我国远程教育集中于研究英美等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二,从研究内容分析,则涉及跨文化、种族、妇女、老年人、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方面的各种问题,题材丰富、视角多元。研究层面有微观的,如《以技术平台构建教学方法: 韩国基于博客学习的案例研究》( A case study of blog - based learning in Korea:Technology becomes pedagogy) ,以两个不同的研究生班为样本,研究了博客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平台对网络学习者及教师的重要影响; 也有宏观的,如《瑞典大众教育模式: 一种民主与殖民的矛盾结合》( Paradoxes ofSolidarity: Democracy and Colonial Legacies inSwedish Popular Education) ,通过对上世纪70、80年代坦桑尼亚民间发展学院的分析,探讨了瑞典大众教育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及影响。

5. 在线学习

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同步学习、异步学习、混合学习等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方式始终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激发着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在三种学术期刊收录的论文中,也以这一类选题最多。研究者对网络学习者的行为和心理等展开探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进一步梳理这些选题,我们发现研究者在专注于网络学习的同时,其侧重点却大相径庭,涵盖了在线学习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研究蓝图。有研究者喜欢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因而常常关注电话交互式学习、分布式学习、问题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社交网站中的体验学习、网络环境中的阅读行为、异步学习中的合作、在线讨论、聊天社区中的学习行为等; 有研究者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热衷于讨论性格内外向学习者的远程教育学业成就评估、网络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在远程教育中的认知发展、在线学习动机、在线项目合作中的社区意识、社会学习理论与在线学习等; 还有研究者重视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着力于研究虚拟学校、虚拟教室、在线特许学校、虚拟教育、远程学习环境、在线社区、个性化的虚拟学习空间、大型网络课堂、同步的网络音乐课堂、网络虚拟实验室等。

在线教学论文篇(6)

2020年初特殊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由于口腔门诊诊疗情况特殊,需要长时间医患近距离接触,口腔涡轮手机等专业设备在工作时也会产生大量水雾飞沫及气溶胶,常用的防护措施不足以有效地阻止特殊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若患者隐瞒病情或者潜伏期患者在未确诊的情况下到口腔科门诊进行治疗操作,将导致特殊公共卫生事件蔓延,所以口腔科成为特殊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高危学科[1]。中南大学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全部采用线上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尤其是临床见习线上带教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为了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最好的教学效果,口腔教研室全体教职工积极行动,针对口腔科学教学特殊性,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及学习监督管理三个主要过程着手,探索线上教学模式,保障本学期口腔科学教学的顺利开展。随着特殊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化不断发展和网络时代的进步,线上线下联合教学将会成为主流,本文将口腔科学线上教学过程经验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医学历史与理论知识点的融合

本次线上理论课教学以医学史为切入点,挖掘医学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比如20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暴发的鼠疫夺去了6万多人生命。对于那次的鼠疫,伍连德深入一线疫区,亲自诊查病患,从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的情况判断,推断极有可能是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呼吸传播,他驳斥外国专家的偏见同时发明了加厚口罩,解剖患者遗体,开展细菌培养试验,锁定鼠疫杆菌,进而发现了通过呼吸和唾液的渠道传播,通过游说铁路部门的当地官员,借调来1300节火车车皮隔离患者和正常人,切断疫情蔓延的途径;通过焚烧疫尸,彻底扑灭传染源……科学的抗击疫情理念使年轻的伍连德初露锋芒[3]。还有俄罗斯骨科医生伊里扎罗夫,他治疗了大量骨折不愈合的病例,传统的治疗方法会有骨断端愈合后缩短的弊端。但是在一次骨折不愈合病例治疗中,他的治疗团队使用了一种外固定加压促进断端愈合支架,他的助手想增加骨折端的压力,使骨断面接触更好,调紧了外固定支架上螺丝,但是把调整螺丝的旋转方向搞错了,骨折断端非但没有贴紧,反而更加分开了。后期X片显示,分开的骨折断端之间却显示有新生骨痂形成,伊里扎罗夫没有放过这一“反常”现象,对这一“失败”手术进行了严密观察和科学思考,并利用动物进行了后续截骨牵引成骨的相关研究,最终发现了“牵张成骨”技术[4],最终使其在骨科和口腔外科大放异彩。融合医学历史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使学生从重复乏味的知识点背诵中解脱出来,摄取更充裕的医学历史同时寓教于乐。同时,通过深入探索医学历史,学习医学史不断完善的发展道路,我们适当地启迪学生以史为鉴,培养学生探索医学的创新思维。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授

教师在整个线上授课过程中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输入和渗透,且输入和渗透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5]。既往医学人文精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只是把医学生誓词强加给学生,学生可能劳而无功,并不能身临其境。目前,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精神在医学研究中确有偏离,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推动其回归是十分必要的。相比线下教学,医学人文精神的渗透在整个线上授课过程中更具有挑战性。例如,口腔外科手术时间长、风险极大但是收益低,年轻医学生不愿意选择从事口腔外科,口腔外科面临年轻医师培养接班的困局。“树立献身医学科学”这一医学人文精神,在特殊公共卫生事件时代的口腔外科线上教学活动中,将树立献身医学科学人文精神融入口腔医学的外科知识点中讲授,不失时机地结合医护抗疫的视频片段,全国各地数百支医疗队,4万余名医务人员不畏艰险,支援湖北及武汉一线;武汉一位医生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上病毒,却依然以顽强意志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医护们奋力投身一线,脸上被口罩勒出醒目的血痕、手指被汗水浸泡得发白发皱[6],从而激发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感,启发其对生命意义和医学人文精神的思索。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医者的仁心和责任心,提醒医学生不要在物质世界里迷失自我,树立救死扶伤的工作理想,在工作中最大程度上减少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的并发症,培养出对生命的热爱、不屈不挠地进行医学科学实验和研究,以他们的医学实践和创新精神贡献给人类健康事业。

三、制作优秀线上教学课件

由于线上教学依赖多媒体展示,均需通过电脑或手机屏幕展现,手机屏幕展示效果与投影仪不同,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长时间使用也容易眼疲劳,进而导致教学效果打折;课件字体和版面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生上课易疲惫。教师在设计线上教学多媒体课件时,需要合理安排多媒体的字体格式和字体大小,排版布局适合手机和电脑观看[7],教师在授课前都应该在教研室进行课件网络试课,提前进行在线教学演练,授课教师之间相互进行听课和课件批改。我们应该采用多姿多彩的课件形式展现我们的内容,避免过多的文字堆积,因此,更多采用动画演示、操作手术视频和流程图等手段就非常有必要,这样能使多媒体课件更加丰富多彩,适时变换教学课件模板使线上教学效果更佳,课堂讲解中变换语调、语气和停顿从而调节课堂气氛,最终规避线上授课的缺点,取得线上线下同样的学习效果[8]。

四、课堂语言要求有特色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眼神、面部神情、肢体及语言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教师线上教学的表达受到了网络的限制,教师主要靠语言来表达自己,教师需要挖掘更多的语言特色。因此,教师在线上授课过程中,尽量使用具有流利的和充满趣味的语言。教师能够采用有声有色的语言,风趣幽默的用词,结合网络流行段子语录和新词汇,或发挥教师个人特长,激励能够带动课堂氛围的讲授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取得线上线下同样的教学效果。

五、确保线上授课平台运行平稳

线上教学活动依靠教学平台和完备的各种设备和软件的支撑。我们教研室群策群力,开展众多网络教学平台的试课,如畅课、腾讯会议、钉钉等,教师在授课前都应该在教研室进行多平台提前试课,熟悉教学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年轻和年长教师一对一合作帮扶,保证年级较大的教师软件正确使用,教研室能够保证多台教学设备同时正常运行,提前进行教学平台故障演练。在实际教学时,保证充裕的时间,稳定的网络信号,安静的教学空间,如有干扰和网络故障需备有其他空间和网络,这为线上教学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空间。同时,教学秘书课前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学生听课设备和网络通畅情况,在出现个别学生出现困难时,准备好弥补方案,如备有课堂录像等,确保学生们都能够加入线上教学中来[9]。

六、医学创新科研思维的导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医学知识的灌输和技巧的传授,学生容易走神,参与度低。而我们在这次线上教学中,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发放教学大纲,提供讨论案例和学习文献,同时预留一个交流讨论区,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向教师提问或学生之间讨论,教授学生们开始查阅专业文献,学生查阅大量文献的过程就是学会思索的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得知识,避免了在日复一日的“填鸭式”教学中失去学习兴趣。学生们阅读、归纳和总结文献后,对一些医学知识和问题,学生们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站在了课堂的中央,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激起他们自主探索的氛围,教师再加以指引,他们创新精神的科研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七、课前课中课后同步管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仅仅注重课堂的教授,特殊公共卫生事件时代,变更教授模式势在必行,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模式迎来了成长机遇,课前学习和课后复习的落实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非常重要。我们提前5~10天布置教学任务,将同学们相应分组,向同学们发放教学大纲、教学视频和讨论临床案例,鼓励同学们进行课前学习,针对不懂的问题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学习;课前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并向教师请教或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习。课堂上我们将不再讲授提前布置学习的内容,只回答学生课前学习的难点、讨论中提出和存在的疑问,对教学大纲快速总结和概括,进一步强调重点,对课前学习中未涉及的问题进一步讲授。课堂学习讨论是重点,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互动内容,采用多样化互动形式,如分组讨论、提问互答和课堂测验等。在课堂互动后,我们应该进行适当的总结和讨论内容指导。在课后阶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开阔学生眼界,同时开展相关测试检测学习效果,并及时了解学生课后阅读情况,通过单独交流、成绩总结、课后线上讨论等形式对整体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八、反馈和改进并举

2020年春季学期的线上教学任务下达后,由于是首次线上教学,教师和学生们并无相关经验和设备,我们在线上立刻对学生的网络设备、学习工具和网络教学要求进行了统计调查,做到了有的放矢,部分学生家庭网络信号不佳、流量不足或者线上设备显示效果不佳,经协调后解决问题[9]。教学开始后进行了线上教学的单独交流访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感受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同学们反馈的视频缺乏的缺点,购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相关视频,并拍摄了部分简短教学小视频;教学完成后再次进行调查反馈,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线上教学可以满足临床理论课的要求,部分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无法满足讨论型教学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无法替代操作等实践教学,线上教学要求学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可拓展空间,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因此,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后期线下教学进一步补充,医学线上虚拟操作平台的建设也是今后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方向,包括拔牙、麻醉、切开缝合和小手术等[10]。

九、线上考试和考核

在线教学论文篇(7)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后,有一个学生在网上搜到了“中国李白网”,阅读了论文“李白诗歌中的数字美”,并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中,体会李白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质朴的语言的艺术特色。

二、在线教学:语文学习新模式

“在线教学”,指的是,把网络(上网)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更加开放。许多教师利用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的尝试。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常用的方法有:

1、在线阅读。现在网上有各种专业学习网站,也有学校、教师建立的,如古诗文网站,作文网,图书网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学习环境。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阅读“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阅读”中进行语文学习。

在线教学论文篇(8)

新春伊始,疫情来袭,疫情防控期间,根据学校《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应急预案》的总体安排,为保证顺利开展研究生英语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人文学院研究生英语任课教师积极响应,根据学院最新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安排,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紧张有序地布置在线教学工作。于3月4号正式开启全校研究生英语线上教学工作,目前已经顺利完成第三周教学任务,师生精神饱满,互动积极,在线教学整体效果良好。

(一)搭建教学平台,重构教学模式

收到学院线上教学的通知后,我院研究生英语任课教师快速响应,调整原有线下授课计划,重构教学模式,将原先课前线上,课中、课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11位任课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多次探讨,初步制定了适合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线上教学方案---以课堂直播为主,利用各种教学平台,辅以微信、QQ在线交流,探讨和答疑,师生共同出力,合力建设线上课堂。

鉴于研究生英语课程大班授课及单班学生专业覆盖面广的特点,教师们集体商议,最后决定选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并提前联系学生,搭建班级微信群,QQ群,通知学生下载教学APP,加入云班课等,为新学期线上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在线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同质等效。

(二)调整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进一步保证线上教学顺利开展以及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本课程还制定了线上教学计划以及SPOC备选方案,11位教师两两结合,提前进行本学期6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录课任务,设计线上教学内容,及具体授课安排、电子教材、课件、学习要求、作业等自学资料,调整线上教学计划。以保障线上教学工作推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课前,负责准备线上教学素材的老师把相关素材传至云班课研究生英语教学课程圈,其他老师按照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计划在各自班级的云班课教学平台逐次。为防止网络不确定性以及网络平台的突发情况,上课时教师提前进入教学平台,检查教学资源的完备性及可用于性,同时通知学生提前进入线上课堂,尽可能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课中,教师借助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群课堂、云班课轻直播等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直播。如果出现网络拥堵导致教学平台无法使用,则将录播好的课程发至备选QQ平台,通过QQ群进行课堂答疑,指导学生学习。

课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督促学生在教学平台上提交作业,对疑难话题进行头脑风暴,对词汇,翻译以及各种语法现象进行总结并在线展示等。

同时,教师们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分享,对线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使用、网络稳定性,以及线上线下课堂的转换问题开展交流,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师普遍反映利用腾讯课堂和腾讯会议教学进行顺利,偶尔会有平台卡顿,绝大多数时候很流畅。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课下任务明确,实现了知识在云端的有效传递。

(三)增强师生互动,优化线上教学

经过几周精心准备,3月4号,本学期2019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线上授课正式开启。为期三周的线上授课,教师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消除冰冷屏幕隔离的感受,在课程直播中坚持互动原则,采取“分享屏幕+播放视频+问题讨论”等方式穿插进行,所有学生随时可在讨论区自由发言,并对课堂提出反馈。针对学生发言内容,教师及时反馈。

线上授课虽然与学生相距千里,不像传统课堂那样和学生能够亲密接触,但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师生教学相长:通过答题,老师们了解同学们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反过来学生也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可以给教师的授课提供新的视角。

相比课堂教学,学生出勤率高,听讲认真,很多同学愿意在讨论区交流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线上互动效果打消了教师的疑虑,也激励着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从传统课堂的依赖性学习者逐渐锻炼成独立性的自主学习者。

课下,学生对于线上授课的教学效果及时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建议或意见,老师们认真总结,对于学生提出的语言点包括词汇、语法等问题,教师们一起讨论,努力给学生最合理最准确的解释;对于类似话题讨论,头脑风暴等发散性问题,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们对在线教学中的利与弊进行沟通,思考更为有效的线上线下课堂互动方式,以期进一步优化线上课堂。

(四)思政走进课堂,期待春暖花开

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英语教学内容,既丰富了英语课程,又赋予传统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

新冠病毒的侵袭,为研究生英语在线课堂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任课教师紧跟疫情发展,在正式开启线上课之前,通过微信群、QQ群推送与疫情有关的英语新闻,病毒科普视频等资料。开课之后利用每次课上5-10分钟以各种形式与学生讨论疫情时事,给学生拓展疫情相关英语表达,共听抗疫英文歌曲,欣赏英文演讲,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在最近国际疫情爆发之际,阅读和翻译疫情严重国家举措的最新报道,分析西方政府行动滞后的原因,讨论我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派出医疗队开展的国际援助,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研究生英语第一单元论述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在云班课多种与人文学科有关的教学素材,通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轻直播、头脑风暴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人文学科多样性及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的深层次理解,培养他们的人文主义情怀。

思政走进英语课堂,从多维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学生思辨能力、爱国情怀、担当意识和人本主义情怀。期待疫情过去,师生重新回归课堂之时,户外已是春暖花开,传统的课堂也会变得更加人文,更加有德,更加有爱。

(五)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未来教学

在线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慕课;桥梁工程导论;课程体系;在线教学;离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9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6804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1]。慕课这一概念由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第一次提出。截至2014年,全球的慕课平台已经超过了40家,仅在中国大陆上线的就有3家慕课平台[2]。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慕课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对于慕课在线和线下教育的建立和完善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3-6]。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慕课课程体系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弥补传统教育方式在开放性和富媒体方面的不足,是慕课课程体系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针对医学、电气等专业课程,目前已经开展了基于慕课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7-10]。而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通识性课程,桥梁工程导论由于其零基础性和弱前修性,可以对非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放讲授。同时,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科普性也容易融入大量的富媒体,能够满足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本文以土木类专业的通识性课程桥梁工程导论为例,开展了桥梁工程导论慕课课程建设框架研究,建立了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互动方式和考核方式四方面内容的课程建设框架。相关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慕课课程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一、桥梁工程导论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桥梁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桥梁的发展历史,熟悉古代、近

代和现代桥梁的代表性桥型及其美学内涵,掌握桥梁工程设计的基本力学知识和桥梁基本结构构成,掌握桥梁工程建造的基本工艺,了解桥梁在运营过程中的养护管理和健康监测的基本理念。

相比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桥梁工程,桥梁工程导论具有理论知识浅显化和教学方式富媒体的特点。对土木类专业的学生为专业基础课;对非土木类专业的学生为公共基础课。将该课程进行重新编排后,还可作为工程学习资料供相关从业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科普性质课程面向专业知识零基础的社会民众。然而,现有的桥梁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未注意区分其与普通专业性课程的差异性,延续了专业性课程以口述、板书加图片的授课方式,讲课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课堂授课方式难以将视图交互和实验互动进行有机组合,需要借助与慕课授课方式进行提升和改进。桥梁工程导论慕课课程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桥梁工程导论课程建设框架

(一) 课程内容

桥梁工程导论课程主要围绕桥梁工程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讲授展开,在课程编排上分为两个篇章,即人文桥梁篇和科技桥梁篇,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上篇“人文桥梁”主要从桥梁发展历史和桥梁造型美学两个方面介绍桥梁的人文知识。第一章“桥之史”主要介绍桥梁的发展史,包括中外古代桥梁、近代桥梁和现代桥梁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桥之美”主要介绍桥梁的造型美学知识,包括美学在东西方的哲学基础、美学在桥梁中的反映方式和古代、近代和现代桥梁中具有较强美学代表性的桥梁案例。

下篇“科技桥梁”主要从桥梁设计计算、施工工艺和管理养护等三个方面介绍桥梁的科技知识。第三章“桥之构”主要围绕力学性能和桥梁设计的关键要素介绍桥梁结构的构成原因。第四章“桥之造”侧重于介绍桥梁建造的基本过程。第五章“桥之护”主要介绍桥梁在运营期间的养护管理和健康监测的基本理念。

(二)授课方式

桥梁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主要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分别采用单个或多个授课方式融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具体的授课方式主要有在线授课和离线授课两大类,其中在线授课包括课堂授课、实验视频、案例视频和虚拟仿真等四种,离线授课包括课堂辅导和线下实验两种,授课方式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1.在线授课

课堂授课:主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直接向学生灌输人文桥梁和科技桥梁的基本知识点,对应的知识点具有指向明确和逻辑简单等特点。

实验视频:主要针对桥梁的受力特点和结构构造课程内容的讲解,对应的知识点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

案例视频:主要穿插于桥梁发展史、桥梁美学、桥梁结构、桥梁施工和桥梁养护课程内容的讲解中,对应的知识点具有经验性和直观性等特点。

虚拟仿真:主要穿插于桥梁结构、桥梁施工和桥梁养护课程内容的讲解中,对应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等特点。

2.离线授课

课堂辅导:以专业或地区为单位定期开展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对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补课,对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督促其学习进度,掌握学生对在线授课的意见,为改进在线授课质量提供参考。

线下实验:主要通过在线课程演示或直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离线状态下独立或协作完成力学、结构方面的结构模型制作和加载等实验,通过在线实验报告或离线督查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实验的检查和督促,对应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三) 互动方式

桥梁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根据知识点的特点,提供了在线互动和离线互动两类互动方式,用于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其中,在线互动包括过程提问、邮件问答和专题论坛三种方式;离线互动包括定期答疑和实验(践)督导两种方式(图4)。

1.在线互动

过程提问:主要用于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在线单向互动,通过该方式教师预先设置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提问方式以选择题为主。

邮件问答:主要用于单元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该方式学生可以针对课程单元中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收到问题后进行文字回复和解答。

专题论坛:主要用于课下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在线互动。以课程的章节建立包括多个专题版块的论坛系统,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提问和解答、提供相关作业答疑和考试信息等。

2.离线互动

定期答疑:主要用于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多向互动。以地区或学校为单位,开展课程教学的定期答疑,课程的相关学习信息和资料,以及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实验(践)督导:主要用于实验(践)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多向互动。以地区或学校为单位,开展教师在场的实验(践)活动,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实验(践)活动的全部内容;教师定期监促完成进度,并对活动过程中的错误和疑惑给予纠正和指导。

(四) 考核方式

桥梁工程导论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单元测验、单元作业、实验实践、课程讨论和课程考试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单元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单元作业成绩占15%,实验实践成绩占20%,课程讨论的成绩占15%,课程考试成绩占35%(图5)。

考核方式I:单元测试在每章结束之后对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测试。测试体量在30道题以内,全部为客观题,多次提交后以最高值为最后得分。

考核方式II:单元作业不少于10次,作业以学生随机互评和教师主审为主。

考核方式III:实验实践共设置不少于3次线下实验和实践作业,实验实践以教师主审为主。

考核方式IV:课程讨论按发贴内容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评分。

考核方式V:课程考试均为客观题,不少于50题,与单元测试和作业的重复率低于70%。

(五) 预期目标

针对桥梁工程导论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在演示实验和互动方面存在的不足,开展慕课课程体系建设,有望在以下方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桥梁工程学习的兴趣性,为学生进入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桥梁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效果,能够缩短桥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课时,提升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的课时效率和学习深度;

三是通过网络化方式,能够推进互联网+在传统的土木与建筑工程中的融合,为未来专业性慕课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三、结语

本文以土木类通识性课程桥梁工程导论为例,开展了桥梁工程导论慕课课程建设框架研究,建立了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互动方式和考核方式四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框架。主要结论如下:

(1)相比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桥梁工程,桥梁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更侧重于桥梁基本知识和概念的阐述,体现了理论知识浅显化和教学方式富媒体的特点,有助于扩大慕课的受众群范围,便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采用。

(2)采用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进行授课和教学互动。在线授课主要用于知识点的讲解和传输,离线授课主要针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辅导和学生课下的自主实验环节。在线互动方式主要针对在线授课时章节知识点的分散答疑,离线互动方式主要针对阶段性知识点的集中答疑,以及课下学生自主实验和实践环节的督导。

(3)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慕课的考核方式应同时包含线上和线下的多项内容。除了完成作业、测试和考试外,还应当将学生线下开展的自主实验成绩纳入最终考核成绩。该课程教学目前正处于建设和研究阶段,本文提出的考核方式和比例还将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焦建利. 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2] Class Central. MOOCs providers [EB/OL]. 2015-02-02. https:///providers.

[3]蔡文璇, 汪琼. MOOC2012大事记[J]. 中国教育网络, 2013(4):31-34.

[4]陈肖庚,王顶明. 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5]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6]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 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7]谢娜. 《电路分析基础》慕课课程建设初探. 电脑知识与技术[J]. 2015(21):123-124.

在线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 :职业院校;非线性科学;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职业学校‘非线性科学’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ZJC14011)

作者简介:吕恩胜,男,河南化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路理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22-03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非线性科学”成为研究非线性现象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被誉为自然科学系统的“第三次革命”,它涉及到了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几乎所有领域,由它所引发的对客观世界的“有序与无序的统一”、“概率性与确定性的统一”等范畴和概念的新认识,加深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对人类的思维方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关系到现代科学逻辑体系的根本性问题。根据时展的要求,作为职业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选择最基本、最重要的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非线性科学内化学生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设“非线性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理论意义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非线性科学教育深入到的职业教育中是趋势。[1]现行的线性科学是粗略的、简单化的模型,在没有考虑非线性因素的情况下建立的;而非线性科学是更接近实际工程、更科学的数学模型,非线性科学的研究是在线性科学基础上的发展和深入。非线性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各个专业领域、各个工程行业,几乎广泛的应用在所有科学、工程领域。开设“非线性科学“课程,是当前培养宽知识、重品行、厚基础、强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实际意义

“非线性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该它的发展、理论和工程应用等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非线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利用学到的非线性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在研究、工程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加快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举措。

二、“非线性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非线性科学”的学习需要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复杂的实验,由于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往往是敬而远之。尽管一些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做了有益的尝试,促进了职业院校“非线性科学”教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不够

相比本科高校的学术型教育,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注重对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教学,而对“非线性科学”等前沿课程建设的重视远远不够,课程建设发展缓慢,只有少数职业院校开设了“非线性科学”选修课,缺乏系统的课程建设,多数学校还停留在讲座和教育活动中。[2]职业院校开设的大学物理、电路等课程所涉及非线性科学的内容多,这些理论课学时一减再减,给“非线性科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结果是在教学实践中不讲或少讲与非线性科学相关的前沿技术知识。

(二)教学方法和内容滞后

教师授课基本上是数学公式推导理论过程,由于非线性现象的实验对设备精度要求较高,课堂上很难实验演示,理论知识得不到实验证实,教师也没有通过动画等其它方式演示其原理,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这样导致学生只认识表面的现象,对非线性现象缺少深层理解与分析,由于学生的体验不足,以至学生在解决实际非线性应用问题无能为力。在内容讲授上,有关非线性现象的介绍,特别是发现史和理论部分多,介绍非线性现象应用的少。很多非线性应用还处于研制和调试阶段,还都是概念性的产品。此外,非线性科学研究的是复杂的非线性控制系统,表达这种系统的工具是微分方程,必然要涉及到高深的数学公式,这就给讲授“非线性科学”带来诸多不便,往往使教学很难进行下去。

(三)教材和实验设备匮乏

当前职业院校“非线性科学”方面教学专用的教材数量少,且质量差,针对性不强,不能较好的满足职业院校实际教学的需求。对教材的统计分析发现,有些教材如大学物理、电路等把“非线性科学”部分作为其一个章节的内容;有些只是将“非线性科学”内容作为阅读性科普材料放入教材中。从教材的建设看,对“非线性科学”的教学不利。[3]由于“非线性科学”的物理硬件实验对实验系统环境要求苛刻,加之市场上现有的试验仪器也较少,故一些职业院校在物理、电路等课程实验教学中没有相应的实训实验,无法验证非线性科学的存在性。

三、对“非线性科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大学物理、电路等课程中增加“非线性科学”部分内容,已形成共识,但是,从长远来看,“非线性科学”的教学仍是需要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根据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要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写立体化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方向。建立“非线性科学”立体化教材,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出发,教材内容编写上应少而精,删减繁杂的理论数学公式推导,适量即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彰显职业特色,教、学、练一体化,与时俱进,注重非线性科学实际应用内容的安排。教材特色具体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1.书中应融入非线性科学历史与非线性科学文化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洞察非线性科学这门学科的成就和发展历史,领略非线性科学文化的丰富多彩。

2.在每个章节的前半部分,应深刻、简明地分析该部分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工程应用的思维思想,然后介绍概念、理论。

3.从教学实际的需要,遵循学生认识发展顺序、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合适的难易梯度编写教学内容和例题;章节最后安排单元任务,布置一定的课外任务。

4.同步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践应用模块,培养学生应用非线性科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二)开发立体化课程包

课程包中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导读、电子课件、教学素材库、试验箱及试题库系统等,提高“非线性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职业教育“非线性科学”课程的改革。

1.课程信息。包括:非线性科学学习导读、教学提示、学习指导等。

2.课程导学。以章为单位进行导学,包括:学习要求、重点知识学习导航图、重点难点剖析、典型例题解析等。

3.电子课件。避免将现有电子教案搬到屏幕上,在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教学过程,制作大量的教学动画,以直观的方式揭示非线性科学的思想本质,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设计师生课堂中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对概念、理论和思维方法的理解,增加生活中实际工程案例供老师选讲,补充课堂练习环节。

4.教学素材库。搜集、整理教学素材,供学生浏览和教师选用,更好的理解非线性科学。包括:非线性科学案例、非线性科学实验、非线性科学建模、应用与实践案例库、常用非线性科学公式、中英对照非线性科学词汇、非线性科学简史与非线性科学家小传等。

5.实验箱。经典混沌电路实验验证,在试验箱可自行开发新的混沌电路。

6.试题库。题库总试题量应有千余道,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测试组卷的要求。试题库应包含名词解释、填空、选择、计算、综合分析等试题。教师只需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课时等考试要求,通过智能组卷系统选项,几秒钟内即可完成试卷组卷和生成相应的参考答案,对自动生成的试卷还可以进行修改、编辑等操作,试题题库具备开放性。

(三)以计算机模拟仿真为主,硬件实验为辅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引入仿真软件:Matlab和EWB(ELECTRONICS WORKBENCH EDA),对混沌相图、混沌曲线、混沌控制与同步和分形内容进行计算机仿真演示。例如,用Matlab计算机模拟仿真Lorenz系统和logstic映射等经典模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确定的内在随机性”、“蝴蝶效应”、“有序与无序的统一体”等非线性科学的特征;用EWB电路仿真软件、仿真Chua电路及其同步控制及保密通信实现等,体现非线性科学系统的应用性、可控制性、电路可实现性。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不受环境、地点、时间限制等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外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学生既掌握了计算机仿真技术,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感受了非线性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效率。非线性科学物理硬件实验本身难度较大,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现有实验仪器较少,即使有也只是演示混沌空间曲线相图,关于混沌控制和同步、混沌分岔、分形等方面的实验仪器基本没有,无法满足实验的需要。而利用软件对非线性科学进行模拟仿真研究,可以减少实验仪器少、实验调试困难所带来的压力,没有损坏仪器设备的担忧,而且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学习最新成果。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模拟仿真为主、物理硬件实验为辅。

(四)以选修课形式独立开设“非线性科学”课程

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营造一种既定的认识: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以独立的形式开课。选修课的学时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合理安排。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在全校各个专业开出“非线性科学导论”选修课,共20学时,14个理论学时,6个实验学时,选课的学生较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发建设“非线性科学”精品课程网站

建设“非线性科学”精品课程网站,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学,提交作业,随时可以完善教学的需要。网站模块主要包含教学动态、课程介绍、学习辅导答疑、学习论坛讨论、综合提高训练、非线性史话与背景资源、师生互动、学科发展前沿、最新应用成果、网络课程等栏目。

本文就职业院校的“非线性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与分析。“非线性科学”课程建设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等,还与学校重视程度、教学资源、学生情况、课时安排、师资水平、学科自身发展与建设一系列实际问题相关联。[4,5]因此,在职业院校“非线性科学”教学中,需要把非线性科学的思维方法、框架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应用非线性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诺.非线性科学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张新国,马义德,李守亮.非线性电路——基础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在线教学论文篇(1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5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102- 02

1 传统电子线路教学模式凸显弊端

在传统的电子线路体系课程教学中,工程应用是该类课程教学的宗旨。学生要想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学好电子线路这类课程。对于这类课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无疑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日常教学和学生表现的情况了解到,目前电子线路类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难以入门、学习起来困难、很多概念难以理解、对所学知识无法应用等,使很多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究其本质,是电子线路课程内容繁杂、不直观,对于初学者而言,缺乏一个形象的有机联系。

电子线路教学实践过程中,包含着各种重要的电学基础定理、电路分析过程、电路体系测试与性能,这些都要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来验证得到结论。但电学基础实验设备价格一般比较昂贵,一般高等学校不大可能购置如数字存储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

在传统实践教学中,电子线路实验不仅需要大量的电子器件等实验器材,而且有些实验测试设备不能达到应有的实验精度,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由于即使错接一根导线也可能导致实验设备的损坏,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如受测试仪器本身性能和电子实验器件的限制,很难从容地显示各种电路的分析过程;也无法将测试仪器上的曲线及数据及时保存和打印;更难以复现诸如频谱分析、网络分析、多路数字信号等电学过程等。由于设备问题,有些数据也会偏离正常值,从而混淆了对电路的理解,影响学生对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性能的理解,失去了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2 电子线路仿真对电子线路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电子线路教学中,各个高校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大大简化了电子线路体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实验相比,电子仿真软件不需要附加实验信号源、电子测量设备,但与实际电路运行结果相同,可以进行任意设计电路,进行运行、数据分析,并且其实验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这样不仅可以把笨重而昂贵的实验仪器搬进课堂,也可以随着同学把实验室搬到各地。

通过课堂和实验室实践教学相融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真实情境,观察隐藏的电特性及实验现象,具有安全性能高和利用虚拟实验仪器节省经费等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各种不同的电学概念,并进行各项实验。这使得在理论教学中可以穿插实践教学内容,直观性好、学习效率高,激发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电子设计大赛的积极性。通过电子线路仿真软件教学,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3 电子线路课程体系中教与学模式的转变

刚学习电子线路类专业课程时,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及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了解,随着学习难度的日益加大,其热情也会随之降低。在学生中,不乏有对电子线路课程专业知识的神秘感、好奇心和自信心,但又缺少对所学知识学习的持续能力。而电子线路体系课程正是自主学习消化理解和需要长时间探索的基础类课程。因此,结合课程学习和学生特点,不能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讲理论,再进行实践,这样就错过了抓住学生兴趣的好时机。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线路体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课堂和专业实验室相结合的教育新技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跟随老师同步实验。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教师指定的仿真,可以自行设计电路,可以对比不同的输入变量仿真出各种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理解课上所学内容。

4 紧密加强电子线路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电子线路体系课程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电子测量、传感器、单片机原理等课程。而一个完整的实践项目内容也涵盖了电子线路体系课程中大部分所学课程。因此,仅靠单一科目的学习无法满足项目实践的需要。而一个综合项目需要的实作器材、仪表、仪器种类多,涉及各个学科单项实验室,这给综合项目设计带来了困难。而电子线路仿真得益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在非实验室场地也可完成各种所设计的电子系统。电子线路仿真自带的实作器材、仪表、仪器种类多,涉及几乎所有电子线路类课程所需器件,不会出现因器材、仪器、仪表不足而不能实验的缺憾。电子线路计算机仿真在教学中应用可以大大推动电子线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5 结 论

本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电子线路体系课程和计算机工程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与完善电子线路教育教学体系。大连海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世纪80年代在电子线路教学过程中就已经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电路方面的课程与实验,加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电子线路的能力。目前已经开设电子线路仿真设计、电子线路板制作、电子设计自动化3门课程及其课程设计。围绕电子线路体系课程,诸如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电子测量等课程设置电子线路综合设计,使课程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衔接与交融,大幅度提高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效果良好。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辉. 传统电子学教学和现代EDA技术的整合[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98-101.

[2] 蔺智挺. “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