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乳品安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3:24

乳品安全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60-05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严重影响了我国乳业发展和人们对乳品的消费。国内消费者也因此将视角转向了进口乳制品,导致我国乳制品进口数量快速增长(见表1)。与此同时,一直觊觎我国乳品市场的外资企业趁机再次进军我国乳品市场,加快抢占我国乳品市场的步伐,并在贸易、产能、研发和奶源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严重地挤压了国内乳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对我国的乳业长远发展或乳品安全构成了威胁。

提供安全、卫生的乳制品是消费者对乳品企业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我国乳品企业的典型代表蒙牛乳业集团为例,研究基于食品安全的我国乳品企业战略选择,以期对我国乳品企业发展有所启迪与促进。

一、国内乳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乳品关系消费者身体健康,是“富国强民”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重视乳品质量安全,已上升到我国国家战略。政府会通过完善乳品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乳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先后通过或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10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和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1]。实际上,乳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作为特殊群体的主要必需品,在欧美等国一直是政府重点补贴的对象,例如荷兰为了鼓励生育,给予婴幼儿产品以更多优惠待遇[2]。因此,对乳品企业的政策支持,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2.经济环境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品消费的数量也在增加。中国奶业协会发表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表明,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的正相关系数达0.935;城镇居民的乳制品需求弹性系数为0.674[3]。乳品行业市场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尤其是农村市场。所以,在确保乳品安全和恢复消费者信心的前提下,乳品行业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我国城市化是21世纪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最重大事件之一。2011年,我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城市人口对于乳品消费的偏好和弹性均大于农村人口,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率的提高,为我国乳品市场拓展了空间。从实际消费来看,城市人口对于乳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要高于农村人口。目前,我国消费者正处于从追求乳品数量到追求乳品质量的转变过程中,对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4.技术环境分析。我国乳品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在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等环节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奶牛饲养规模较小,100头以内奶牛的场户数占99.52%,100头以内的年存栏数占到69.37%。这种以家庭为主的饲养方式必然存在技术落后、原奶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其次,在乳品加工方面,我国企业比较注重产品口味、工艺研发,而国外企业则对乳铁蛋白、膜分离技术等深加工技术的创新等环节比较重视。

先进的加工技术是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性能的基础,也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技术因素可能给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等带来一定的威胁。

(二)行业环境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对于蒙牛集团而言,全国性的乳品企业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目前,国内乳制品销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伊利、蒙牛和光明。在将来很长时间内,伊利将会是蒙牛集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是也不能忽视上海光明企业的竞争力。地方性乳品企业主要是因为过去乳品加工技术限制而形成的,地方性乳品企业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暂时对蒙牛集团还形成不了威胁。国际性的乳品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有着自己成熟的企业制度、营销等各种策略,资本雄厚,外资企业未来对国内乳品消费市场的控制不可小觑[4]。

2.潜在进入者。对国内乳品行业来讲,真正的潜在进入者[5]应该是指国内与乳品企业具有相同工艺、有一定品牌基础的企业以及国际市场上想要进军我国市场的成熟乳品企业。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年代,为一些品牌企业涉足我国市场提供了时机,同时也为国内乳品企业敲响了警钟。

3.替代品。豆制品作为我国传统的食品未来发展前景较好。豆制品也拥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主要表现为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而且不含胆固醇,没有乳糖,适合我国消费者的体质。同时,我国大豆原料丰富,豆制品制作成本较低,价格低廉。

除了豆制品可以作为乳制品的替代品外,羊奶在未来也有可能成为其替代品。羊奶的营养价值并不低于牛奶,而且羊奶中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明显高于牛奶,不过,羊奶在价格上不具有优势,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未来成为牛奶的替代品。

4.供方议价能力。我国奶牛养殖规模较小,大部分都处于散养状态,我国100头以上的存栏数比例只占到30.63%。蒙牛在“奶农+奶站”的模式下,正在准备自建奶源基地。因此,在奶源市场目前还是买方市场,奶源提供商的议价能力较弱[6]。

5.买方议价能力。目前,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对产品价格仍较为敏感;同时,国内乳品企业众多、品牌琳琅满目,而且产品同质化严重,人们在购买乳品时有多种选择。除了终端消费者以外,乳品加工企业的买方还有终端零售商以及商、经销商等。终端零售商大都是大型连锁超市,购买量较多,议价能力较强;商和经销商虽说受制于乳品加工企业,但是市场上品牌琳琅满目,商和经销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二、蒙牛乳业集团内部运营能力分析

通过向蒙牛乳业集团的商、分销商、终端店发放问卷,逆向检核了蒙牛集团内部运营能力。问卷通过表2中的关键因素指标对蒙牛集团内部运营能力进行了说明。

第二层关键因素指标的分值从0到5,分别表示问卷被调查者对蒙牛乳业集团的满意程度,其中0~1代表满意度差、1~2代表满意度较差、2~3代表满意度一般、3~4代表满意度较好、4~5代表满意度好。问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蒙牛乳业集团的了解进行打分,其中问卷被调查者分为A(潜力)类客户、B(培育)类客户、C(重点)类客户[7]。

由表3可知,蒙牛集团内部的新品研发能力较弱,是6个关键因素中的最低分;其次是产品质量,虽属于满意度较好项,但是屡次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已使得消费者对蒙牛产品望而却步了。

三、蒙牛乳业发展战略选择及分析

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利用SWOT分析法整理出集团发展中的基本战略如表4所示。

一体化战略:利用自身有形资产优势和较强的营销能力,在企业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活动,同时加强自身原有产品品牌服务,获得品牌优势系列化战略:引进企业缺乏的人才,继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细分市场和客户并为之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低度多元化经营战略:大力发展主导业务的同时,利用企业雄厚的资产能力,开发乳制品的替代品―豆制品和羊奶制品,同时提升产品质量,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联盟:与行业内成熟、技术发达的乳品企业适当合作,寻求企业联盟的优势,共享人才、技术等资源,抵制外来企业进入国内乳品市场,避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

根据SWOT矩阵分析得出了4种战略,为了选择最适合蒙牛乳业集团的战略,本文利用QSPM矩阵,对以上4种战略进行分析,以便更加客观地选择最佳战略(见表5)。表5中的AS为各个战略的相对吸引力得分,分数为0到5分,分别表示相对吸引力从低到高;TAS为权重乘以吸引力而得出的总分数;表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对蒙牛同等重要,所以总权重都为1;其中4种战略的AS得分是7位专家评分的平均值。

从表5中可以看出,4种战略方案的排序为:系列化战略(8.50)、一体化战略论(8.49)、战略联盟(7.68)、低度多元化经营战略(7.14)。这表明,系列化战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本文认为蒙牛应该选择该战略。

四、战略有效落地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推动战略有效落地

将战略实施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推进,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形成战略实施项目管理的意识和行为,建立标准的项目文档档案,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价体系,建设项目经理素质能力模型等[8]。

(二)增强企业价值链协同,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通过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建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与外部客户之间“以客户为导向”的协同机制,主要包括:促进员工客户服务意识的转变,建立内部公开的服务能力模型,提升员工的服务能力;部门职责的再梳理;做好对客户投诉、员工服务考核日常管理等工作的监控。

(三)强调“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

重视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倡员工创新;提升员工的知识和劳动素质,更要重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员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员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最高端的技术以及了解消费者真实的需求。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顾客价值

除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之外,应根据价值链提升集成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形成企业科技发展管理体系,以项目为依托,成立科技研发项目组,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幸汐媛,李江华. 我国乳品标准体系现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1(6):278283.

[2]方烨. 北大副校长刘伟:中国能长期保持7%-9%增长[EB/OL]. [20120910].http://.cn/review/hgds/20120910/005913087078.shtml,2012

[3]刘媛媛.专家预测:我国奶类产量2020年将列世界第三[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15):19.

[4]陈扬,许晓明.企业战略决定的内生性因素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1(2):35.

[5]周欣.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剖析[J].财经与管理,2010(15):2528.

乳品安全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05 -03

一、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亟需完善

(一)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乳制品食品安全事件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领域发生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比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了压倒中国乳制品表面祥和繁荣假象的最后一根稻草,乳品问题逐一暴露在人们面前。很多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调查后发现三鹿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因此事入院的婴幼儿有10000余个,治愈出院的仅有1000多例,仅为患病人数的十分之一。随后,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检测报告中, 蒙牛、圣元、光明等国内知名品牌均被揭底,存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问题,抽检的175家企业66家已停产。这不仅是对我国商业信誉的一次重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2013年11月,大陆民众所熟知的台湾味全、统一等品牌的鲜奶中检出残留抗生素,而此等残留用药不属于当地“动物用药残留标准”中容许的药品。

2014年台湾味全再次牵涉到“地沟油”事件,味全236家上游经销商、加工制造者以及937家下游生产商,共139项产品被卷入了问题油事件。味全旗下多种产品下架,被处以巨额罚款。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表示:“味全屡次出现问题油以及其他食品安全问题,表明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控,而食品安全事件最终会拖累味全自身,对其品牌以及业绩都会有所伤害。”①

(二)我国乳制品标准主要问题分析

乳制品行业一直陷于质量安全风波之中,而且食品安全的主体不仅仅有个体条件不佳的小企业、非法经营商,更是逐渐蔓延到全国性的大型乳制品企业。以上文提到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此案成为我国乳业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一方面重创了国内乳制品品牌,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对乳制品行业监管的漏洞,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改革。

(三)我国乳制品标准面临的挑战

上述事件直接引发了乳制品大量进口、奶剩等问题。这不仅对我国国内的乳制品行业带来一系列压力,还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带来诸多挑战。

第一,我国乳制品标准和国外乳制品标准出入甚多。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的限定有严格于国外之处,会导致国外的合格商品无法进口到我国;抑或是国外的标准更加严格细致,我国未对此做出规定或者即使有相关标准国内企业也难以达到此标准。

第二,各个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限定和标准规定不一致。有的国家会在食品中加入添加剂以获得更好的口味与外观,而这种食品添加剂在进口国有可能是被禁止的,或者用量的限制较之出口国更为严格。以我国为例,“金箔”在2015年以前在我国一直是严禁添加的食品添加剂之一,但在日本、印度却允许添加。

二、我国乳制品标准无法满足我国需要

(一)我国国民对于乳制品品质(蛋白质、菌群种数等)的需求

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采样了三百多位群众,了解我国国民对乳制品的需求。我们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大致得出下面两个关于我国国民对乳制品品质需求的结论。

首先,国民对于发酵乳、巴氏杀菌乳和调制乳更为关心。根据对受访者经常购买的乳制品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36%选择了调制乳,超过50%的受访者选择了巴氏杀菌乳,而选择发酵乳的人数则将近70%。而对于其他乳制品例如干酪、生乳等勾选的受访者相对较少。我们承认这样的调查结果跟我们的受访对象年龄普遍较为年轻有关,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大致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牛奶、酸奶以及各类果味乳制品占了较大的比例,购买奶粉的人数并没有我们起初预想的多,而且大部分购买奶粉的人为中年人,经过进一步调查得知他们多数为自己家中的婴幼儿、青少年或者老年人购买奶粉。

其次,国民对于乳制品中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含量要求多。国民对于我国乳制品中可能会含有的一些有害物质并不了解或者关心度不够,仅仅是泛泛地认为没有食品添加剂的乳制品质量有保证。但事实上,正常的食品添加剂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只有列入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名单中的产品才可以被称之为食品添加剂,除此之外均称为非法添加物。其二,国民还是会选择蛋白质和钙、纳等其他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的乳制品,来补充营养。但实际上,乳制品包装盒上面标注的相关营养元素的含量所述否准确真实我们并不知道,并且近年来对于乳制品中蛋白质含量测算方法也越来越多,一些测试方法并不能将真实的蛋白质含量测试出来,这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国现有乳制品品质不能满足我国国民需求

首先,国民对我国乳制品安全缺乏信心。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您最倾向于购买哪个国家的乳制品?”这一问题来了解国民对于我国乳制品和进口乳制品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63%的人偏向选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乳制品,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奶源好”“质量有保证”“名气响”等。国民认为进口奶粉不管在包装上还是在品质上都明显优于国产奶粉。

其次,乳制品标准在我国国民中普及度不够。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数量高达77%的受访者并不清楚我国现有的乳制品标准,22%的受访者只是听说过,清楚了解我国乳制品标准的仅有1人。甚至有调查者在不满意我国现有乳制品标准的理由中填写了“相关标准普及度不够,不清楚具体标准”。由此可见,乳制品标准在我国的普及度远远不够。试想消费者在不了解我国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如何放心购买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各类乳制品呢?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大力宣传和普及乳制品标准,更好地听取和吸收大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来完善现有的乳制品安全生产监督体制机制,从而进一步推进乳制品标准的优化。

三、对我国乳制品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对乳制品卫生标准的研究力度,建设乳制品安全标准分级制度

第一,对于婴幼儿而言,奶粉的营养含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婴儿的主要营养摄取来自于母乳和其他乳粉,但一些母亲由于乳汁不够或因身体等各种原因无法哺乳,乳粉占婴幼儿饮食结构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乳粉的营养成分含量直接关系到婴儿的健康。我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中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巨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奶粉中三聚氰胺的超标导致了将近四万婴儿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婴幼儿的乳粉标准制定中对于一些对婴幼儿身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和食品添加剂应该严格限定。

第二,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家长们通常会选择蛋白质和钙含量较高的乳制品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帮助其骨骼增长。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子女通常也会为其选择钙含量较高的乳制品,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但由于该类产品目前尚无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都是由企业自行制订企业标准,产品质量相差悬殊。所以对于青少年和中老年乳制品标准的制定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应当根据青少年人和老年人的特别需求,尤其是对乳制品中钙含量的需求,制定相关的国家统一标准。这样,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乳制品时才能有所参考,更加放心。

第三,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通常根据自身身体情况不同、需要补充的营养不同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乳制品。例如成人乳制品中通常会含有益生菌,从而促进酶解作用,使蛋白质、脂肪及糖分解,有利于消化吸收。经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如今市场上流通的含有益生菌的乳制品种类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3年第3号――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中所列举的益生菌种类有:两岐双岐杆菌、婴儿双岐杆菌、长双岐杆菌、短双岐杆菌、青春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嗜热链球菌、罗伊氏乳杆菌。但我们难以从含有益生菌的乳制品包装上明确得知其含有的益生菌种类,这也是令人担心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完善对益生菌等其他菌种的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定。

此外,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女性在选择发酵乳和乳粉时,通常会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产品,有些调查对象甚至明确表示会选择购买脱脂和零脂乳制品。但是问题在于,如今市场上流通的脱脂的乳制品样式各异,并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并且,我们认为,由于低脂肪含量对特定人群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对于零脂标准的认定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首先,要建立一个统管全局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如美国所建立的食品安全。在我国可以合并现有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将商检、质检、卫生、工商、农业等执法部门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合并,由统一部门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

其次,成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充分发挥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独立、客观的优势,同时能够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提高执法效率。设立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利于利用分散在各个省市的科学研究所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乳制品检验工作的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使乳制品市场更加规范化,提升乳制品在国民心中的满意度。

(三)加快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支持系统有利于更好地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服务。不仅要提升我国乳制品安全检测的硬件设施,更要提升相关科技产能建设。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食品检测技术,并完善我国目前的乳制品检测科技。应当在国内适当地方建立乳制品生产监测点,使监测点所收集的样本代表全国的平均水平。通过定期对乳制品生产厂家检测,以保证将各类不达标乳制品扼杀在摇篮里。

(四)建立危险性评估技术,推动诚信市场建设

政府要建立危险性评估技术以及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立。我国加入WTO以后食品安全规范标准等要与国际接轨。在保护我国人民健康的前提下应制定相应对策。将我国乳制品卫生标准体系及其技术内容与国际组织标准及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国家的标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风险分析提出与乳制品安全控制相关的风险分析指南,进一步完善我国乳制品标准体系,生产老百姓放心购买的乳制品,推动建立诚信市场。

参考文献:

[1]聂迎利,许怡然,王礞礞,陈慧萍.年终盘点:2014年中国乳业大事件回顾[J].中国乳业,2015.

[2]何丹.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问题研究[J] .商界论坛,2014.

[3]陈杉.浅析乳制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完善[J].饲料博览,2011.

[4]张子淇.乳制品监管中法律责任问题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4.

[5]郑风田,胡文静.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 监管体制急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6]郭斌.对食品安全立法及改革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02).

[7]李海金.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05,(12).

[8]潘文.我国食品安全成因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4).

[9]吴睿鸫.食品安全标准何时告别“双轨制” [J].中国财经报,2009,(09).

[10]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02).

[11]杨辉.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及对策[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7,(05).

[12]谢地,郭进伟.有效监管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J].光明日报,2004,(09).

[13]孙桂兰.浅析乳制品原料进口增长较快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2015,(01).

[14]GB.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S].

[15]GB.1076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较大婴儿、幼儿配方食品[S].

[16]李敏,易蓉,李荀,徐嘉亮.婴幼儿奶粉配料表的综合评价[J].国乳品工业,2015,(02).

作者简介:

乳品安全论文篇(3)

1问题的提出

我国乳制品行业是一个产业链条长,部门关联度高,利益相关主体依存度也较高的产业经济系统。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国内乳制品需求因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固然有利于乳制品产业发展,然而由于国民对国产乳品质量的不信任,致使进口乳品瓜分了本应属于国内产品的市场份额,这引起了我国各界对乳制品产业安全问题的担忧。国内外学者研究乳制品行业的侧重点不一样。国内学者主要是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战略、营销策略、区域竞争战略等领域。国外学者对乳制品行业的研究主要是乳制品生产、加工、贸易行为的实证研究。国内外的研究活动为本文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比较分析国内外乳制品行业发展,从产业安全的视角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产业安全问题还没有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

2乳制品产业安全评估框架

“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本文用下述指标反映乳制品产业的安全状况。(1)产业获取能力。指某国在国内市场获取相关产品的能力。本文用乳制品产量和自给率来衡量乳制品产业的可获得能力。(2)产业竞争能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本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反映乳制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产业控制能力。指在开放条件下,本国资本对某产业的国际控制力。本文用进出口平均单价来衡量乳制品产业的控制能力。(4)产业发展能力。指一个产业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其中既包含了量的变化,又包含了质的变化。因为质量的变化在数据上不易体现且涉及很多专业鉴定标准,所以本文仅在量的方面用奶牛单产及居民乳制品消费情况来衡量乳制品产业的发展能力。

3我国乳制品产业安全状况评估及国际比较

我国乳制品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奶业统计年鉴》。各考察国乳制品贸易进出口数据来自UMCOMTRADE数据库。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乳制品行业的各项能力情况及指标数值,呈现以下几个特征。3.1产业可获得能力。乳制品产量保持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295.41万吨增长至2014年的2651.8万吨,增长了将近10倍。自给率在2007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虽然增长幅度不大),2007年达到最高点99.09%,但是从2008开始一直往下跌,跌至2014年的93.73%,不过自给率这些年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3.2产业竞争能力。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2008年达到最高点0.42%,之后陡然递减,2009年到2014年一直保持在0.1%左右的水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负,在国际市场中一直处于竞争劣势,并且这一数值从2008年后一直趋近于-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为2008年的0.05,一般来说,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小于0.8即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我国在2008年之后一直为0.01,所以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竞争力非常弱,乳制品贸易结构十分不合理。3.3产业控制能力。进出口单价在2008年之后都有所下降,2009年之后又有所回升。2008年我国乳制品出口单价略高于进口单价,但在研究范围内的另外几年里,都是进口单价远远高于出口单价。从中可以得出,我国乳制品质量水平很少能达到国际上要求的水准,因而导致在乳制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3.4产业发展能力。奶牛单产从2001年的1.81吨/头一直上升至2006年的2.99吨/头,之后有所下降,保持在2.50吨/头的单产水平。城镇居民鲜奶消费量在2008年之前保持稳步增长,2008年以后有所下降,而农村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都一直处于稳步增长当中。另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差距较大。2001年,我国城镇人均鲜奶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10倍多,2002年增长到了13倍,但到了2007年就降到了5倍,截至2012年将为2.6倍,从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差距正在慢慢缩小。

4乳制品行业安全国际比较

从数据分析来看,我国乳制品产业获取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较为乐观,但产业控制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较弱,尤其是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乳制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笔者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将我国乳制品产业的竞争力状况与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明显偏低,远不及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新西兰作为乳制品出口大国,其乳制品出口额占所有产品出口总额的20%以上,并且近几年乳制品行业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还在不断增加。我国市场总体偏小,2008年又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2009年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由原来的0.42%下降到0.10%。虽然我国乳制品行业最近几年正在慢慢复苏,但在国际市场上,跟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来看,新西兰和阿根廷的乳制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比较大,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国内乳制品产量都能很好地满足自己国内的需求,所以进口量相对于出口量明显偏小。美国乳制品消耗量虽然大,但其乳制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在0.3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然而,我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不足,一直处于竞争劣势,并且,由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竞争劣势更加明显。从2008年起我国贸易竞争优势一直趋近于-1,国内消费者对我国乳制品的质量不信任,导致我国乳制品进口不断增加,进出口比例更加不协调。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我国乳制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远远小于0.8,说明我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弱。新西兰乳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强,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显示性比较优势虽然没有新西兰那么大,但是相对于我国而言,其乳制品还是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对数据的整理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西兰每年的乳制品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占比都非常大,乳制品是新西兰的主要出口产品。

5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乳制品产业安全评估暴露出的问题,我国乳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进出口比例不协调,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第二,国际比较揭示的问题。我国乳制品质量水平很少能达到国际上要求的水准,并且,国内消费者对我国乳制品质量问题的担忧导致国外乳制品的进口增加,乳制品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基于上述结论,我国乳制品行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我国要守住15%进口关税的底线,并且继续坚持配额管理制度,避免国际市场的过度冲击。同时,在发展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密切关注这些区域对国内乳制品市场的影响。第二,在原料奶生产和乳制品生产过程中,我国应该安排专业的监督检测人员在各制品生产基地和奶源基地进行不定时检查,查看原料奶和乳制品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我国的国家标准并进行结果公布。同时,发挥各地区行业协会和群众监督的力量,保证产品质量。

作者:陆燕林 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培瑞.我国液态乳制品安全监管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王庆辉.我国乳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章薪薪.食品安全事件对乳制品产业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4]孟雪.从乳品安全角度分析中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D].东北财经大学,2015.

[5]徐泽敏,杨志武.中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2).

乳品安全论文篇(4)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皮革奶公司

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热烈探讨和关注的热点。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关怀和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近些年来,我国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人们不禁思考,到底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相关行业虽然在事件发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从皮革奶事件看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一)案例介绍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于2009年2月份接到了一封举报信,举报浙江金华晨园乳业有限公司在生产乳制品的过程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蛋白质含量的目的。金华市质监局、兰溪市质监局于3月5日配合浙江省质监局,对晨园乳品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在当场查获60公斤无标签白色粉末,经鉴定该粉末为皮革水解蛋白粉。浙江省质监局在3月18日对浙江晨园乳业八个批次的产品抽样检测,其中三批次成品两批次半成品含有皮革水解蛋白成分。目前证据表明,早在2008年10月20日监管部门在晨园乳业公司当天生产的含乳饮料中,检测出了这种皮革水解物。与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初的情形相似,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事件爆发之初,面对媒体极力的否认其生产的乳制品中添加过皮革水解蛋白。对于匿名举报信中的所称的添加皮革水解蛋白,晨园公司辩解其日生产能力七十吨,可能是当地乳品公司对其眼红对其设计诬陷的。然而这样一场拙劣的公关表演,最终在事实面前原形毕露了。

(二)皮革奶事件中公司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

1.践踏消费者权益,滥用非食品添加剂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乳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乳制品公司生产提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高质量乳制品,成为了其承担社会责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社会责任既包括主从产品数量、规格上对消费者负责,又包括从产品的质量上对消费者负责任。在皮革奶事件中,浙江晨园乳业公司恰恰是缺失这一首要社会责任,为了表面上提高乳制品的蛋白含量,将皮革水解蛋白添加到乳制品之中,制造出了“皮革奶”。这种皮革水解蛋白是利用皮革厂制作服装、皮鞋之后剩下的下脚料甚至是动物毛发等物质,经过水解提炼而成。因在水解提炼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化合物,不能用于加工食用明胶。如果人类长期食用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的事物,会因重金属有毒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人体中毒,关节疏松肿大甚至死亡。晨园乳制品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无视国家法律的规定,漠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滥用非食品添加剂,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

2.经营观念中唯利是图,缺失诚信

我国乳业公司众多,乳业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异常的激烈,为了降低成本赚取高额的利润,浙江晨园乳业公司便将食品的安全意识抛掷脑后,放弃了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切以利益作为出发点,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了可以不断增值的长远利益,全然不考虑消费者的权益,不顾公司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背信弃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当乳制品的质量出现问题被媒体曝光后,晨园乳业公司不敢于面对,对前来采访的媒体极力掩饰和否认添加过皮革水解蛋白物质,并称这是同行的设计陷害。然而晨园乳业公司的规模不及百人,其名气在金华也不足以引起其他乳品公司的陷害。拙劣的公关表演意图蒙混过关,这样的结局只能是导致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危机,最终公司走向破产。

3.对当地奶农及乳品产业造成重创

浙江晨园乳业公司爆发的皮革奶事件,不仅将金华的乳业发展推入了冬天,同时也在全国的乳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金华作为我国南方地区有名的奶业基地之一,被誉为“南方奶牛之乡”,皮革奶事件的爆发对金华当地乳业甚至国产乳业造成沉重打击,引发了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不管是上游的养殖环节、收购环节还是中下游的生产环节都受到了影响。奶农是乳制品产业链的第一节,奶农体会最深刻的是“奶贱伤农”。对于金华的奶农来说,在2007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后他们已经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鲜奶的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每斤1.25元。而皮革奶事件的爆发使得鲜奶的价格跌到历史最低位,每斤只能卖到1.1元,鲜奶的贱卖严重损害的奶农们的利益。晨园乳业的恶劣行径使得金华乳业的形象蒙羞,这也将当地一些无辜的乳品公司推向被动。

二、皮革奶事件产生的原因

1.公司法中对社会责任规定不完善

我国在2005年的《公司法》第五条第一款中规定了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这在我国立法上是第一次在法律上对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公司法》对公司的社会责任的规定在公司法总则之中,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由于内容庞杂,所涵盖的范围广,仅仅公司法第五条中的一款是不能全面涵盖的。除此之外,我国公司法中没有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且没有对内容做出列举及说明,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来保证公司社会责任落实,所以在现实中对公司社会责任无法进行操作。此外我国目前关于公司社会责任无法形成统一体系的现状,使法律对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无法发挥规范作用。因此,目前无法依据公司法中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来对公司经营活动中的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起到预防作用。

2.行业信息不对称致使公司诚信缺失

皮革奶事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乳制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乳制品消费者很难获得乳制品质量的准确信息,导致乳品消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广大消费者对于产品主要是通过产品品牌和广告来判断,并且消费者从产品上能够获得的信息仅仅局限于乳制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以及原料配料等信息,对于该乳制品的质量好坏,以及乳制品的原料奶源的安全与否,消费者只能基于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正是乳制品的“信任品”特征造成了产品质量信号失效,助长了公司尽可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进而产生欺骗等问题的发生。在乳制品市场上混同着高质量乳制品和低质量乳制品,使得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公司难以得到高的回报,而那些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公司得以生存。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人为的掩盖,皮革奶事件直到相关部门接到举报,真相才得以昭告天下。

3.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

在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后,公司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不断的增强,公司更多地关注经济责任。部分公司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只会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一些公司可能会采取中间态度,只有在受到提醒的情况下才会实施,而有些公司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这一问题。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公司不履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实质上是在失去发展的机会。公司拥有社会责任意识并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回馈到社会社区的行为会受到大众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有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使产品和服务队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进而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皮革奶事件中,浙江晨园乳制品公司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追求短期的既得利益,而放弃了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忽视自己对于消费者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忽视了自己行为为金华地区乳业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以至于失去了理性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三、从皮革奶事件看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完善

(一)明确公司法中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

当公司将承担社会责任认为是一项可为或不可为的义务时,我们很难对公司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抱有期待。对于像浙江晨园乳业公司这样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的公司,需要用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公司有效履行义务。所以有必要将公司社会责任在强行法上予以规定下来,不给任何缺失社会责任的公司钻法律漏洞的机会。《公司法》第一条规定是公司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其强调了本法主要是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然而对于广大消费者及其他公司外部人的利益的保护则不是公司法的任务。《公司法》在第五条中明确了公司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了确定的法律依据,但是在该条文中没有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范围事项作出规定,这就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够很好的运用该条文。为了明确公司对于利益相关人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从根本上保障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在“保护公司、股东、债权人利益”后面增加“消费者、社区居民、环境利益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条款。只有这样规定才会与公司法第五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相衔接,从而明确公司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对于像晨园乳业这样的公司,公司社会责任如此规定不会在给其任何辩解和钻法律漏洞的机会。

(二)在立法中建立乳品信息及公司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不对称是浙江晨园乳制品公司失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乳制品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国乳制品包装上的信息过于简略,在包装上对食品日期虽有注明,但只是注明了生产、失效时间及产品的配料信息,消费者在此基础上只能获得有限的食品信息。建立乳制品信息披露制度,这需要法律明确规定乳制品公司在生产和销售产品时,应当明确规定乳制品生产公司在乳制品上贴上编码,该编码应当涵盖乳制品的产地、奶源信息、添加配料信息、生产日期、销售截止日期、功能效用以及销售流通等信息。同时需要在各超市、市场配备查询工具,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直接输入产品编码,便可获得产品的全面信息,以便于其选择产品。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皮革奶事件的发生。同时,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公司信用信息披露制度。该制度要求生产乳制品的各个公司应当及时且诚信的公布其安全生产信息。在乳制品市场中很多失信的乳制品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浙江晨园乳业生产的乳品在2008年就曾被查出来含有皮革水解蛋白,之后该公司仍然持续生产经营。如果在当时就有这样的一个制度,晨园乳业存在不诚信记录将被公开,那么相关交易者必然会根据所公布的相关的信息选择是否合作,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合作,从而能够使其信用影响相关交易者的行为,进而对公司自身产生影响。建立这样一个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会增加交易的透明度和生产公司信用信息的传递顺畅程度,将乳制品公司的信用通过完善的渠道公之于众,那么相关的交易者必然会所以建立乳品生产公司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减少公司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虽然这项工作在执行中会困难重重,但这是食品信息透明化趋势的要求,是加强乳制品生产公司信用规制的有效方法,也是建立消费者信任体制的基础。

(三)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增强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

乳品公司市场准入的门槛低是造就乳品公司素质层次不齐的原因。皮革奶事件的发生揭示了公司无视社会责任,急功近利不按照食品的质量标准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进行生产,无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这些行为对社会和整个乳制品行业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导致了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为了加强公司对其社会责任的认识,首先需要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乳制品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乳制品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于缺失社会责任、无视社会责任、无视国家法律规定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有着不良记录的公司,可以于法律明确规定对这一类型的公司实行一定期限的资格限制,对于像晨园乳业公司这样的严重者法律可规定直接剥夺其再次准入的资格。葺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J].理论研究,2007(22).

[2]皮革奶幽灵再现.新浪新闻.

[3]刘凤华.乳及乳制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学决策,2008(12).

[4]王志涛.公司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法律问题研究———从如何完善我国公司法谈起[J].法制与经济,2014(371).

[5]赵书山.食品安全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J]中外食品,2008(9).

[6]李福强.论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7]朱振.论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篇(5)

近几来,国内乳业接二连三地发生问题:三聚氰胺问题奶粉重返江湖、乳业新国标被质疑为“全球最差”等等一波又一波的乳业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导致了消费者对国内乳品的不信任。究竟,中国乳业为何变得如此脆弱?脆弱的是整个乳品产业,还是行政监管体系?下面,本文将从我国现有的乳品监管体系分析存在的漏洞,并提出对策建议。

1 我国乳业监管机制存在的漏洞

1.1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缺乏现实可操作性

08年,毒奶粉的事件让国务院法制办就在最短的时间内,起草了一部行政法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见附件),该条例于10月9日由国务院公布实施。笔者通过查阅研读发现与过往的一些立法比较,条例在立法质量上并无明显改善,法律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可以说,一杯“问题牛奶”催生了一部“问题法律”。

比如,条例中充斥着“国家鼓励……”“国家扶持……”等不知如何执行的口号式语言,规定了一些“禁止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等无需规定的常识,法律责任上,大多还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刑法上早已有之的重复规定。至于新增的“处违法乳制品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的规定,也不知执法时究竟该如何确定“货值金额”。当然,条例中也有许多出人意料的细化规定,如“超过2小时未冷藏的生鲜乳,不得销售”,但具体如何保证这条落实,却颇费思量。

1.2 生乳新标准的质疑

现行的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有报道称,均为历史新低。对此农业部人士解释说,分级标准的制订是为了引导企业生产差异化乳品,政策目标也是为了达到按质论价效应。然而对此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的制订虽是质量监管工作的前提,然已有的一系列奶品质量安全事件也说明,有了标准也并非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况且,在原来乳品质量标准尚未分级条件下,不仅未能见乳品产品质量提升结果的立竿见影,结果反还使奶品安全事件叠出。所以就此而言,如果只有这次农业部乳品分级标准的制订,而没有其他能够有效提高监管水平制度的配套,那这个“分级标准”,结果是会一反往常“标准”作用能促进产品质量提高,还是会重蹈早前市场奶品监管的覆辙?显然,结果应该是让人怀疑的。

1.3 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多部门分段式监管格局使得政出多门,部门间职责不清、相互矛盾,导致管理重叠和管理缺位成为我国乳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起因于奶源站收奶环节的漏洞。质监部门认为“奶源站”属于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应当由农业部门监管;而农业部认为“奶源站”收的牛奶是用于奶粉的生产加工,属于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应由质量技术监管部门负责。这样模糊监管地带的存在使得各监管部门在有利可图时,相互越界,竞相争夺监管权,而在问题、责任面前相互推诿、互相扯皮。

2 建议及对策

食品安全作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应当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健康权益及生命权。我们应当认真总结之前失败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的成熟管理办法,对现行的监管体系进行重大改革,修订法律,理顺管理,明确职责,建立一套高效有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1 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是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应加快其修订完善的步伐,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也应尽快制定,使其更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2.2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鉴于我国乳制品安全现有标准滞后的局面,在完善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时,应该主要参考国际食品法典(CAC)和国际乳业联合会(IDF)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全面提高我国乳制品在污染物、微生物、药物残留和食品添加剂四大类安全指标的监管范围和标准。同时参照国际惯例对于鲜奶等重要产品,简历一套覆盖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标准体系,为全面质量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2.3 使官员问责制法制化、程序化

问责的法制化进程中,严密详尽的条文约束能够使无论执法者还是犯法者都必须依法行事,而违规违纪、行政不作为的官员也将受到规章制度地制约。

首先,官员问责制必须法制化。要建立真正的问责制度,并有效地运转,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其次,责任追究程序化。正当程序是任何一项健全的制度所必备的要素,是问责制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进的保证。问责程序化涉及问责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内容很多,但以下三点更为迫切:

一是责任的认定程序。有了明确的责任划分,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认定责任的归属、严重程度等,否则就可能出现"替罪羊"问题而背离问题初衷。

二是问责的启动程序。即什么情况可以引起对相关官员的问责,也可以称作触发机制。即什么情况可以引起对相关官员的问责,也可以称作触发机制。

三是问责的回应程序。即被问责的官员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

2.4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

改革监管部门间的责权配置结构。首先,整合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减少监管部门数量,从而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其次,强化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功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产生是为了协调中央各部委之间职责模糊的现状,但是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对其权利进行界定,使得该委员会的运行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持,需要国家出台更加具体的配套措施。明确划分模糊的监管职责。由于乳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复杂性,无法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完全分开。因此在《食品安全法》基础上,应当出台相应细则明确规定各监管部门职责,对监管职能的交叉和空白之处进行明确分工,确定相应监管部门,其他部门退出。

2.5 发动各方力量综合监管、信息公开透明

有专家指出,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不应只是政府部门一方监管,而应发动协会、企业、消费者等民间力量,综合起来对整个产业有效监管。

从牧草,到奶农,到企业,到流通环节,到商,到终端消费者,这个紧张的链条也极容易因为成本或者经营环境的波动,产生严重危机。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必须公开各环节信息,让消费者有源可溯,明白放心消费。

参考文献

[1]谢伟锋,香港奶粉限购令反衬内地乳品监管无力,新快报2013.3.1

乳品安全论文篇(6)

纵观中国乳业1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乳业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奶业总量翻了两番,至200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排行第三的产奶大国。中国乳业的飞速发展似乎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春天。直至三聚氰胺事件人们才意识到连续快速发展隐藏的泡沫成分。此次事件根源在于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国内乳品业遭受巨大打击,消费者对国内奶业失去信任,外资乳企加快扩张中国市场的步伐,国内乳企丧失了与外资乳企在高端奶竞争中已有的优势。就连蒙牛、伊利这两个国内知名大品牌也难逃厄运,连续亏损、金融危机使蒙牛面临着被外资控购的危机,人们开始怀疑,中国乳业真的到了“过冬”的时候?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 蒙牛乳业的发展过程

1999年7月,蒙牛乳业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元。从1999年到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从4365万元跃升至108亿元,短短七年时间,蒙牛增长240多倍,以“火箭速度”经历了神话般的发展,创造了在诞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销售奇迹,荣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第一名”。从2008年9月11日 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开始,中国乳品行业的 “汶川大地震”爆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此次事件中,蒙牛也未能幸免,媒体曝光其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机遇与威胁并存的今天,蒙牛到了该冷静思考的时候。

二、外部机会分析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消费者信任感增强: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品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一次机会,蒙牛乳业借此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以此为契机,增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忠诚度。前段时间,“额外”召回承受几十亿损失的蒙牛,成为液体奶市场恢复最快的品牌,在责任与安全的天平上,蒙牛添上了“诚信”这个最重的砝码。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新将蒙牛列入了家庭采购的必需品名单。蒙牛主动背负巨额损失的诚信举措,赢得了众多消费者信任,直接促成了其销量的增长。政府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乳业一直很重视,1997年将乳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奶业发展目标,加大了奶业扶持力度。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人多年养成的喝奶习惯不会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改变,“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外品牌价位高仍然是多数人难以逾越的槛,内地品牌机会依然存在。中国消费者市场巨大,城镇化可提升居民乳品消费水平。

三、外部威胁分析

外资恶意收购:由于信贷紧缩,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将4.5%的股份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蒙牛股价严重缩水,导致原先抵押的股权价格已经严重与价值不符,蒙牛可能面临着有敌意的收购对手购买这些被抵押的股权,其控制权的归属受到严重威胁。潜在竞争者: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品业重新洗牌,很多钟情蒙牛乳品的消费者分流到其他品牌中去;此外,由于对国内乳制品失去信心,更多人选择国外品牌,这些都构成蒙牛乳业的外部威胁。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国13亿人口中,乳制品有效消费者只有6000万人,由于长期不消费乳制品,大部分人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而引起腹痛等症状,使人们不喜欢消费乳制品的现状恶性循环。

四、内部优势分析

品牌效应,忠实的消费者:蒙牛品牌已深入人心,不论是味道还是产品质量,一直被消费者认可,大品牌的优势在于有大批的蒙牛忠诚消费者,不会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断然否决他们一直钟情的品牌。企业文化塑造的凝聚力:蒙牛构建和践行了企业文化的三条主线:一是大胜靠德,讲责任,重使命。蒙牛从始至终致力于营造一个追求正确、崇尚正义、充满正气的“三正氛围”,造就“三全员工”——全心、全力、全时;二是大智靠学,讲智慧,重方法。三是大牌靠创,讲品德,重创新。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推动了蒙牛的迅速发展,使品牌越打越响。领导者魅力:蒙牛的成功与牛根生密不可分,牛根生注重义气,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大气财富观,这成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蒙牛团结奶农、经销商等价值链伙伴的原因。创业时,牛根生凭借个人魅力将原伊利的一干大将拉拢过来,形成蒙牛的团队骨干,可以说蒙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这位领导者。

五、内部劣势分析

全员素质的提升:蒙牛尽管过去有着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但是人员构成比较草莽,素质参差不齐。在新的市场挑战之下,目前的人员构成能否支撑持续高成长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以蒙牛为代表的众多中国企业,以绩效导向为管理体系,高业绩目标服务的实用管理手段成就了蒙牛,但随着未来的市场变化,“旧版”管理体系必将被淘汰。资金链断裂:金融风暴、三聚氰胺事件无不给蒙牛乳业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连续亏损使蒙牛的现金流断裂,目前还面临被外企恶意收购的危险,蒙牛能否顺利度过难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乳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泡沫成分,现在整个乳业发展给人们的总体感觉体现在两个字:“快”和“乱”。这种不和谐的发展势必造成乳业经济的衰退,可以说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导火索,引出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毛远华.蒙牛文化的启示.《中国有色金属》[j].2008,15:59.

[2]刘帅,刘亮.我国乳业的swot分析.《中国乳业》[j], 2008,6:17-19.

乳品安全论文篇(7)

美国社会学家西伯尔(Sam D.Sieber)把“由于某些原因社会干预形成了预期结果的对立面”的现象称为“反效果”.通过对大量社会干预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他提出了功能分裂、利用私化①、目标替换、刺激、分类、任务过度、安抚等七种“转换机制”,认为结果与预期目标背离的原因是由这七种机制造成的。我国食品的分段监管模式以及针对具体的食品如乳品提出的相关法规政策本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树立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可是最后却出现了人们对食品尤其是乳品消费预期下降,这一切和初衷显然是相背离的。初衷是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各个击破”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管理方式,为什么在实际执行过程却发生与该管理方式预期对立的结果?乳品监管中产生这种对立结果是由多种要素产生的,为了分析这些要素间结果转换发生的原因及具体作用过程,本研究运用转换机制理论试图从组织结构、政策、乳品标准等角度对乳品监管的反效果现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几点对策。

一、乳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美国的食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主要原因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建立了“分工明确、权责并重、疏而不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及商家对产品质量和自己信誉的重视。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注重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尚处于建设初期,但基本体系已经形成。

(一)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形成于2004年,并在以后的改革中得到一定的发展。[3](P28- 34)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确立了分段监管体制,我国食品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在中央层面,我国乳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有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它们之间分工协作,分管不同领域。在地方上,《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36号) 第一章第四条,对各部门的分工进行了详细规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乳品供给链及质量安全监管框架(我国乳品供应链主要包括生产和流通两个体系)。

(二)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与完善。

我国乳品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重点介绍法律和法规。近年来,与乳制品质量管理有关的法律不断增加。为了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我国政府还出台《乳制品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规则》、《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等门针对乳及乳制品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4](P122- 123)继“三鹿奶粉事件”后,政府还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乳业十分重视(如表1所示),乳品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如图2所示)。

(三)技术标准统一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据统计,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合计近3000多项,有1000多个国家标准、1000多个行业标准。截至2009年底,我国以往的乳品相关标准共160余项,存在“部分指标交叉、重复、矛盾,以及重要指标缺失等问题”.[5](P40- 41)根据《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规定,2010年3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对乳品标准进行整合完善,公布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

二、乳品安全监管研究现状述评

在乳品安全监管的研究上,学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以理论探讨为主,定性分析乳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措施、标准等;第二类通过案例分析奶农、中介、奶业协会等利益关系,提出解决乳品监管失效问题的方法。然而,对乳品监管失效甚至产生反效果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具体事件进行分析的研究则比较少。在反效果的研究上,相关研究比较分散,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共识性学说体系。下面对乳品监管及反效果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介绍。

对我国乳品安全监管的研究,不少学者都集中在乳品安全监管的问题及对策上。张瑜明等(2002)对原料奶的质量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奶源生产的情况、政府对奶农的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政府政策方面,他们认为,对个体奶农提供经济支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政府还要和他们建立信任的伙伴关系,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帮助。[6]张春林、董德宽(2002)就乳品质量安全的解决措施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需要动员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同时配合各种解决方式及措施。[7]郑风田(2011)从奶业当前采用的半截子化松散型公司+农户模式的弊端出发,提出为适应奶业超高速发展应该采用紧密型公司+奶农模式,与养殖大县、大奶户或者奶农合作。[8]沈伟平、徐国忠、张克春(2009)分析了影响原料奶安全的因素,提出健全法律和行业协会的功能,强调企业自律等来健全原料奶生产的安全保障体系[9]刘东红、唐佳妮(2010)认为,要保证乳及乳制品的安全质量,最重要的是追源溯流,规范乳品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构建乳及乳制品的监控体系,从检测、监测上升到监控层面。[10].

对乳品监管有效性研究的文献则比较少。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匹配度高的只查到2篇。李静(2009)从奶产品断裂的生产链切入,在分析生产链条上各主体(奶农、奶站和乳品企业)间利益联结脆弱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监管奶业的有效性问题。[11]董银果、王丽(2012)从乳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乳品安全监管在制度方面存在着失效,并提出了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乳品标准体系、整合检测机构等对策。[12].

三、乳品监管反效果分析的框架:转换机制的视角

(一)反效果理论的研究现状。

反效果首先由美国学者西伯尔在其1981年出版的《致命的补救:社会干预的讽刺》(Fatal Reme-dies: The Ironies of Social Intervention)中提出。他认为,反效果是由于某些原因社会干预产生与预期结果对立的现象。初衷良好的公共政策或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会逐渐偏离预先设计良好的运行方向和轨道而产生意外结果,在公共管理领域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该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下降,其累积效应还可能会使整个公共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害公共利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1.文化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反效果模式的研究。

克里斯托弗·胡德(Christopher Hood)运用文化理论工具,对公共管理某些核心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阐述公共管理中组织是如何失败的,公共管理组织是如何管控的。在书中,他把公共管理产生反效果的模式分为四种:等级主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会主义。[13]这四种模式产生反效果的机制是不一样的,胡德进行了详细分析:(1)等级主义强调专家控制和权威,无条件地信赖专业人士的领导和建议,导致组织目标无法完成因而产生反效果;(2) 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之上,靠个人力量对组织进行决策和计划,最终因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有限而导致反效果产生;(3) 平等主义主张注重内部成员的平等,强调团体和权力结构平等,成员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管理上容易产生由于缺乏解决冲突和发挥有效权威的能力而出现“议而不决”甚至两败俱伤的管理困局;(4) 机会主义者强调事情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期的影响,因此做事缺乏主动性、规划和远见以致陷入失败局面。

总的来说,胡德是用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法,把当代和历史的经验结合起来,提出公共管理对某种组织模式强调得越多,相应地其“副作用”和“反效果”产生的也越多。他强调“,公共管理的任何模式在本质上对西伯尔所提出的‘七种转换机制’而言都是脆弱的,通过这类转换,社会干预会变成‘致命药剂’”.[14]这是因为公共管理越依赖某一种组织形式,其“缺陷”就会暴露得越多,“权限”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从而通过“功能分裂”和“安抚”等转换机制产生意料之外的反效果。另外,当某组织模式和控制方法变成通用方法的时候,那些视图想改换其组织方法的人就会对它产生敌意,从而通过“利用”“、刺激”和“分类”制造产生反效果的环境。

2.社会干预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反效果形成机制研究。

西伯尔(1981)提出了七种转换机制来分析社会干预产生了预期相反的结果的现象。同时,他强调这七种转换机制之间在实践中界限并不是特别明显,一项干预产生的反效果或存在的潜在的反效果是由几种甚至七种转换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在转换机制的研究上,西方其他学者也进行了研究。鲍尔(Power,1994)在研究专业管理人才的“异化”时,发现“审计爆炸”会削弱有效规则,产生了功能分裂。[15](P113- 135)邓拉维(Dunleavy,1991)研究发现,一些高级公务员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开放了某些领域,为对手带来了“可乘之机”,导致缩减福利的过度外购行为。[16]托伊布纳(Teubner,1987)认为,过度强调法律过程,会使法律的基本目标即对社会或组织的改变这一能力受挫,使“司法化”这一工具目标变成终极目标。[17]巴德赫和卡根(Bardach and Kagan,1982)指出,通过产生原则上的异议,严格规章的加强可能会削弱服从。[18]英格拉汗姆(Ingranham,1993)指出,在公共服务中,通过评分膨胀和封口基金的混合,工作报酬会降低工作动力。[19]西伯尔(Sieber,1982:162)指出,起初的幻想产生了后来幻灭,行政管理改革由于这种幻想而自我挫败。[20]邓拉维与胡德(Dunleavy andHood,1994)指出,通过把注意力从大量实质性问题转移到无休止的再组织过程,对管理的过分强调会恶化决策质量。[21]胡德在《国家的艺术》一书中,对以上学者的研究和转换机制的问题进行了整理(见表2)3.大型国家工程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反效果原因研究。美国学者斯科特(Scott James C.2004)在其所著的《国家的视角》一书中,借苏维埃集体化农庄和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强制村庄化等众多大型国家工程失败案例,探讨了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社会项目产生与预期目的相反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忽视当地情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轻视农民经验;专注专家及机构的作用;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片面强调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缺乏对实践及过去经验知识的重视等。[22]他认为许多国家大型的社会工程初衷是好的到最后却给公民带来了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是因为这些公共政策的制定本身忽视了“米缇斯”(古希腊语通常指“狡猾的智能”,作者用来指在变化的自然和人类环境中作出反应形成的广泛实践技能和后天习得的智能),进而导致公共政策预期与结果相背离。

(二)本研究设计。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这一些不足:(1)以往国内学者对乳品安全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乳品安全监管措施上,对乳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进而到探讨乳品监管失效内在机理探讨少;(2)在反效果的研究上,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项目上,对具体某一行业中公共管理出现的反效果研究却未有介绍。针对以上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乳品为分析对象,借用西伯尔的转换机制为分析框架,对我国乳品监管模式、体系和政策法规等进行了深入解析,以期能够为我国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的预防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四、乳品监管反效果分析

反效果是由于某些原因社会干预产生与预期结果对立的现象。反效果在公共管理中广泛存在,降低了公共管理效率低下,浪费了公共资源,挫伤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导致了众多公共工程或公共政策不尽如人意,成为影响公共管理的一大问题。对公共管理反效果进行研究,有助于决策者了解反效果的成因,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公共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验和借鉴,对容易产生反效果的关键环节提高警惕,保证政策或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良好结果。

“转换”包含的范围很广泛,从性质上讲可以指由好向坏转换,也可以指由坏向好转换。本研究中的转换是指由好转向坏。“机制”一词出自希腊文,指机器的构造及运行原理,现在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现象组织结构及运行规律的分析。转换机制指通过要素间某种作用而实现结果的转换,强调转换结果发生的原因及具体作用过程。转换机制理论对指导合理行动,减少预期目的走向对立面具有重要价值。下面结合七种转换机制以及该理论的发展———激励失效对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进行分析。

(一)功能分裂。

功能分裂是社会系统核心部分受到原本欲推动其发展的行为的无意破坏,从而使该系统原有功能脱离整体甚至发生瓦解。根据“体系功能需求”受到无意破坏形势的不同,西伯尔在介绍功能分裂机制时,详细阐述了以下四种类型的功能分裂。[23](P57- 79)(1)功能失衡。它是指在体系功能需求中,决策者从部分的角度来看问题,以牺牲一种需求来强调另一种需求的重要性,进而执行者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实现一种需求上。(2)刚愎诊断。它是指受人们错误假定影响,执行者“诊断”出了系统有某种干预的需求,这种虚幻干预的产生会逐渐破坏系统。(3)超载。与前面两种类型不同,前两种类型的系统受先前干预的影响,而它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系统环境的变化,系统自身产生了要增加干预的需求,而系统本身却不能提供资源来满足这种需求。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很容易产生由于缺乏相关能力去解决潜在需求的问题。如果该组织尽可能地去解决该潜在需求,就很有可能产生反效果。比如,开放式教育曾经是美国创新教育举措之一,即给予学生更多选择专业领域的机会,然其结果却是学生因为选择太多而无法专注于一类专业。(4)功能更换。它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干预者持续使系统未预期需求先于原始需求得到满足,使功能在整体上发生了更换。例如,各国军事武器的制作主要是保卫功能,而如今不少国家已将其作为增加就业和维持贸易平衡的重要举措。

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功能分裂,产生此种转换机制的主要原因都离不开决策者对关键因素的忽视。18世纪在德国实施的简单化、清晰化的科学林业项目能够比较清晰地说明功能分裂的作用条件和过程。早期现代欧洲国家主要透过财政收入这个隐性标准来评价树林的价值。为了便于清点、整理和估价,德国林业便采用生产单一树种、同一树龄的方法。在这种新设计出的控制环境下,种植进行到第二轮时,森林便死亡,财政收入损失惨重。[24]这种操作简便的科学森林为何会退化?原因就在于决策者忽视了最关键因素———自然植物相互联合的生态平衡。对正式秩序的追求,使他们将矮树丛、枯死的树和残树桩等全部清除,导致树林中动植物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土壤保持肥沃所必需的条件,降低了树林的抵抗力。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森林具有抵抗灾害的能力,科学森林项目的策划者们忽视了这一关键的基础因素。在乳品安全监管中,分段监管模式及乳品标准欠佳等因素促使其发生功能分裂。因而,在乳品安全监管出现的功能分裂中,表现的主要有功能失衡和刚愎诊断两种类型。

1.分段监管,功能失衡“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设计,过于追求单个环节的监管,地方及部门机构以牺牲国家乳品安全为代价而追求地方及部门利益,使乳品安全监管系统发生功能失衡。[25](P25- 29)这种监管方式,过于强调部门利益,牺牲了消费者的安全。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这种分段管理给乳品安全供给系统造成的破坏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在三鹿奶粉出现问题后,拥有三鹿43%股份的新西兰乳业“尝试了几个星期”收回问题奶粉都未果。最后,新西兰总理克拉克不得不令新西兰官员直接知会北京相关部门。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河北当地政府拒绝收回问题奶粉,导致“毒奶粉”事件的影响范围扩大。

2.标准欠佳,刚愎诊断在乳品安全标准的设定上,由于“社会普遍对牛奶的认知水平低下以及社会对‘奶文化’的现状和演变缺乏研究”,[26](P77- 81)导致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假定,即生乳(新国标之前称为“生鲜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则生乳就越安全。由于存在着这种意识,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指标的设定就产生了偏差,产生了“刚愎诊断”现象。同时也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人们就更难于接受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设置的蛋白质含量和体细胞个数。《生鲜乳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蛋白质含量≥2.95%,新国家标准把蛋白质的含量降低到≥2.8%.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符合饲养我国生乳生产的实际。我国奶牛中使用优质饲草饲养率低,造成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2)符合奶牛乳汁分泌规律。不同泌乳期分泌的牛奶含有不同量的蛋白质,我国绝大部分奶牛在5~9月进入泌乳高峰期,而这个季节生乳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季节。

虽然国家对乳品标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主要发达国家并没有把蛋白质含量列入安全指标内,国际上也未证明低蛋白质含量的生乳是“不安全”的。在蛋白质的含量和乳品安全上,产生了刚愎诊断。而我国奶业生产技术有限,蛋白质含量难于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造成奶农掺假,毒奶粉事件依然存在。初衷是保证乳品安全的标准,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却造成了乳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二)利用私化。

利用私化是指社会干预所产生的资源或机会被个人或组织用来满足自己的相关需求,论文格式从而产生与本来目标相反的结果。西伯尔把利用私化分为:决策者利用和利益相关者利用、破坏性利用和非破坏性利用,并指出了该机制产生的原因。[27]为实现一定的预定目标,决策者会创造一定的资源和机会,当这些资源和机会的提供超过实现预定目标所需时,就为部分相关者提供了利用空间,增加了反效果产生的机会。例如公司内部网络平台的建立,本意是为缩短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增强基层员工和高层领导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其结果却变成员工之间相互闲聊,发泄对公司不满情绪的平台。公司的网络平台无意之中被员工们所利用,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政府在对乳品市场进行干预时,会带来一些资源和机会,这些资源和机会经常会被一些企业用来牟利。同时,由于部分政府机构的职责不清,制度容易被相关机构异化用来维护自身利益。

1.企业牟利,政策失效。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3月14日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产品实行免于政府部门实施的质量监督检查,其中乳粉、灭菌奶等乳制品属于免检产品。[28](P15- 33)免检制度对食品安全存在着很明显的危害:(1)免检制度设置门槛低,许多食品通过抽查是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安全稳定;(2)在监督管理上,免检产品免于任何部门的监督检查,但消费者的认识能力有限难于发现食品中的质量缺陷。产品免检制度使获得免检资格的企业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受保护的特权,即使不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也能够在同行业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因而容易产生一劳永逸的懈怠思想。这样,这些免检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就难以保证。2008年9月,三鹿奶粉中毒事件以后,免检办法在责难声中被废止。

2.机构机会主义渗入,制度异化。

所谓制度异化,“就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制度的实际运行与制度设计初衷或制度本质相背离或抵抗。”[29](P37)政府机构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几乎所有的中央国家机关在某种程度上都被授予“综合管理”的职能,当各部门的监管领域发生重叠和碰撞时,每个部门都名正言顺地来捍卫自己的“领域”.“职责重叠处,各个部门依照其各自的法规标准来进行检测惩处。各部门分别抽检和公布检测结果,重复惩罚的现象较为多见,甚至有时前后公布的检测结果大不一样。”[30]例如乳品企业商标被仿照的问题,质检部门表示只能处罚无权取缔,这属于工商部门管理的范围,而工商部门说,市场流通领域才归工商局管理,生产领域归质检局管辖。

(三)目标替换。

在追寻好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最后忘了原来的目标,而把“好方法”当成“目标”,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替换。在公共管理中,目标替换是指基本目标受到了挫败,执行者为追求实现这一目标而采用了易于操作和衡量的工具手段,并且这种工具手段最终却演变成终极追求目标。

例如下岗再就业培训机构本是国家为了失业又无经济来源的下岗职工提供的培训场所。初衷是让下岗职工依靠培训中心对其知识更新,提高实际的操作技能,以便能重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进而使他们能够自力更生。但最终结果却是,下岗工人由于年龄较大,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力速度慢,而不愿再去参加培训,或是培训后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就使得下岗工人变得依赖这些下岗再就业培训机构寻求就业。而培训机构的工作绩效难于考核,于是变成了以接收培训人员数量,而不是以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人数来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西伯尔认为产生目标替换的原因有资源稀缺、目标模糊、结果不易量化、手段不可控以及文化氛围强调技术等。[31]受人事编制及对技术依赖的影响,乳品安全监管中基本目标容易被替换,工具价值演变为最终价值。

1.人员有限,易用高效率低效能的工作方式食品安全监管中人力资源的相对稀缺,以2009年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员编制为例,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行政编制89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4名,处级领导职数13正20副,[32]行政领导官员的人数占到将近一半。从该市局机关编制的构造可以看出,在面对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的食品安全监管上,领导人员所占比例相对执行人员来说偏多。在实践工作中,执行人员就会慢慢地寻找一种高效率低效能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事件。

2.过于强调技术,工具价值变为终极价值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1年新年伊始“皮革奶”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往牛奶中加三聚氰胺以及“皮革”都是为了使乳品在检测中得到“高含量”蛋白质。由于现在国际通用的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为凯氏定氮法,即通过测定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33](P30- 31)检测人员依赖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出的蛋白质含量,并以此来判断生乳是否安全。这样,原来检测乳品是否安全以及达到营养标准的目标被高效率低效能、操作简单的蛋白质含量检测所替代。

(四)任务过度。

任务过度是这样的过程,为了实现难以实现的目标而过度延伸组织与制度,从使调停和干预陷于崩溃。西伯尔把任务过度分为客观任务过度和主观任务过度。[34]客观性任务过度是由于资源不足而导致原定目标不能完成,产生该机制的原因是忽视长期利益或最开始就缺乏完成任务的相关资源。主观性任务过度是由于期望的升级,而造成目标不断地被放大,导致原本充足的资源不够满足原有任务。《国家的视角》中提到的坦桑尼亚强制村庄化项目的失败就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任务过度机制作用的效果转换。首先,这个项目在缺少信息和规划的情况下国家进行数百人的集体迁移。其次,即使这个项目能拥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技术,国家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大量的信息搜集和消化工作,注定了该项目的失败。乳品安全监管中的客观资源,尤其是技术的不足,使我国乳品安全监管任务出现了过度。我国的乳业起步晚于西方几十年,在保鲜技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同时人们对乳品标准的期望也在不断地升级,又促使乳品安全监管发生了主观上的任务过度。

1.客观资源不足产生的任务过度。

首先,技术资源的不足导致完成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标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的乳业起步晚,乳品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次,乳品属于“信任品”,乳品安全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在乳品质量的识别上,消费者没法凭借肉眼来判断哪种乳品营养好并且质量又有保障,只有厂家自身才清楚自己产品的质量问题。“消费者频频以市场价格购买到经营者生产的低质量乳制品的情况,说明乳制品市场已经‘柠檬化’了”.[35](P302- 304)2.期望升级产生的任务过度。2010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乳品新国标对以前的标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然而,对调整后的新国标,存在较大争议,[36]主要集中在“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上。新国标规定,每100克生乳中,蛋白质含量的最低值为2.8克,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及国际标准的3.0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则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37](P54- 56)这种期望升级的任务过度,会降低公众对政府信任,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地位和形象。在乳品质量安全上,人们的期望毫无疑问也是不断升级的。而新国标却降低了“生乳安全标准”中的部分关键指标,这使得公众对政府信任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地位和形象。乳品安全事件的反复不断使公民对政府治理乳品安全效果的预期不断降低。[38](P15- 33)(五)分类、安抚。

1.分类。

分类是指用不同的标签表示光荣或羞耻,这种方式也会带来相反的结果。贴标签或类型化会产生反效果,有意侮辱会被看作荣誉勋章,或者奖赏会被看作侮辱。分类根源于现代社会中的三种基本趋势:差异化、专业化、官僚化。分类有三种类型:(1)贬损分类(derogatory classification)、谦让分类(deferential classification)、豁免分类(exemptiveclassification)。贬损分类是指不愿发生的行为模式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加强。这类效果转换模型主要发生在社会层面,例如在教育领域,根据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结果反而使学生整体学习水平下降。(2)谦让分类,它类似于任务过度,不仅是贬低、标签耻辱会带来相反结果,通过提高不现实的期望高度像提高身份、标签光荣从而扭曲这些期望值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3)豁免分类,它与利用和指标置换的机制相联系。例如福利项目加重依赖,这种现象存在两种危险后果:一是有些人利用分类进行欺诈,说明自己享有豁免权;二是最初拥有豁免权的希望想尽办法得到永远的豁免证书。[ LunWenData.Com]

分类机制在乳品安全监管中发生作用的最典型的是“免检”.在未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前,河北省的三鹿奶粉还是不少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产品名目繁多,并聘请大量当红明星代言,是中国人心中的名优产品,当然也是“免检产品”.免检在消费者心中就代表着过硬的质量和过高的信誉。但就是这个本应该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国家免检产品却检查出含有剧毒物质的三聚氰胺,成为“毒奶粉”.

2.安抚。

安抚指政府自满于某种程度的表面上的成功而可能导致失败这一相反结果,或者妥协方案短期有效而长期却使情形变糟。它是由于决策者注意力过分集中于系统的表面现象或短期效应所产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时期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法国军队为防止德军进攻而修建了马奇诺防线,以为凭借这道防线就可以高枕无忧,因而放松对德军的警惕,结果德军战术十分灵活,既出其不意绕过防线,从比利时攻入法国防守的薄弱地带,导致法军溃败,最终巴黎也被德军占领。正是由于法军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防线的表面成功上,放松了对德军的警惕,忽视了军队可以灵活进攻而防线却固定不变的特点,导致安抚机制的发生。

乳品中的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则无疑是一个“妥协”方案。《生鲜乳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蛋白质含量≥2.95%,新国家标准把蛋白质的含量降低到≥2.8%,以致不少人都认为中国的生鲜乳标准“倒退十年”.国家制定如此低的标准是被国内奶牛饲养质量及乳业技术所“绑架”.这样做,从短期看对乳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长期来看牺牲了消费者的“健康”,进而也阻碍了整个乳业的发展与进步。

(六)新的发展:激励失效。

刺激是通过采取某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措施来进行干预,确保达到顺从的目的,却导致反效果的产生。物质福利的纠纷、绝对权威、诱惑等都是刺激产生的因素。例如,青少年时期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思想极不成熟,心理较不稳定,爱表现,易叛逆。此时若父母或老师越严厉禁止他们去做某些不符合道德或不适合他们年龄段和身份的事情,他们就偏要去尝试,最后父母或老师的阻止或惩罚反而加速了他们向不良方向的转化。一种理论总是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转换机制也一样。在忠于和继承西伯尔的七种转换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实践需要,研究发现了另外一种促成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产生的机制———激励失效。它与反效果产生的刺激机制是类似的,刺激可视为一种负激励。根据激励理论,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特指对“激励对象的肯定、承认、赞扬、奖赏、信任等具有正面意义的激励艺术。”负激励“是指当组织成员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目标或社会需要时,组织将给予惩罚或批评,使之减弱和消退,从而来抑制这种行为。” 在我国乳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方式中,荣誉称号之类的正激励产生负面的影响,惩罚等负激励措施也没达到威慑效果,激励发生了失效。

在我国乳品安全监管有如下激励失效的反效果:

(1)荣誉称号发生转变。

政府对企业的正激励措施有很多种,但是对于诸如“免检产品”、“驰名商标”等之类的荣誉称号,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实践中却经常展示出激励的负面效果,严重地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2008年9月16日,央视曝光了质监局对乳品的检测结果,有22个品牌的69个批次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三聚氰胺,其中包括乳业的知名品牌伊利、蒙牛、雅士利等,消费者对乳业知名品牌的信任度下降,纷纷抢购国外乳品。

(2)惩罚力度轻微,违法成本较低。

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对违反食品安全规则的相关方做出的惩罚比较轻微,不能达到负激励应有效应,也产生了激励失衡。受罚成本的低廉间接鼓励企业和商家为了牟利而不顾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虽然新《食品安全法》在原来基础上加大了惩罚力度,[39](P35- 51)如规定“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做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但是这些处罚力度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英国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一般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以内的监禁,情节严重的处以2万英镑罚款或6个月监禁,后果十分严重的对违法者最高处以无上限罚款或2年监禁。法律的威慑力不够导致乳品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愿意铤而走险地生产有问题的乳品,法律的“负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以上七种转换机制在实践中界限并不明显,一项干预产生的反效果或潜在的反效果并不一定只受一种转换机制孤立产生的作用,有时可能是同时受几种机制的发挥作用。

五、小结

针对乳品安全治理不力问题,国内学者从宏观方面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第一,开展整体性政府治理。我国食品安全供给呈现的是“破碎的网络”,[40](P9- 16)针对这种状态,需要“整体政府”来“消除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以公民为导向提供一套无缝隙的服务而不是‘碎片化’服务”.在乳品安全的监管上,依靠国家专门的监管部门,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乳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目前我国乳业社会责任意识参差不齐,[41](P12- 19)[42](P13- 16)许多乳制品企业尤其是中小私营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影响了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制约着乳制品整个行业的发展。因而,设计一套科学而完整的乳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还需要配合成立乳品企业信用档案,落实乳制品企业电子信息记录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第三,构建利益相关者监管体系。乳品安全供给链长,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多。在应对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上,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对乳品安全的监督不能只有政府的作用,还应该发挥消费者、乳品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的作用,扩大监督的主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提高我国的乳品安全水平。第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少学者提出,应该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龙头,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配合的,专门针对乳制品的垂直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立法部门要及时填补原料奶监管的法规空白、修正不当或不合时宜的法规,对危害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通过本文前面的研究发现,容易产生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的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监管方式的分段,整体利益牺牲,产生了功能失衡;新国标的“争议”,通过功能分裂、安抚等机制,预期效果发生了转换;“免检”的政策为部分乳品企业提供了机会,通过利用私化、分类、激励失效等机制使政策初衷发生了置换;法律惩罚威慑力的不足,对乳品企业不能达到负激励作用,产生了激励失效;乳品技术的不足与日益提高的消费者期望之间的矛盾,使乳品安全监管发生了任务过度。针对这几个反效果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

(1)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功能分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一方面,强化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协调中央各部委职责,并对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整合,做到精简高效,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已达到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从而破除或减少“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管理方式的弊端,使乳品安全监管中的核心功能———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加大对乳品文化以及乳品安全标准各指标的具体意义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我国乳品现状以及乳品营养指标的正确认识,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生鲜乳标准。

(2)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利用私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首先,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的经验,把乳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作为政府重点补助对象,政府对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进行限制,并对婴幼儿产品给予更优惠待遇。这样可以规避企业牟利行为,同时保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满足,也减少了由以前“免检产品”带来的潜在危险。其次,将公众参与引入到乳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培养好一批“内部特工”,加大对乳品企业的监督。在2013年浙江省地方两会上,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浙江大学范柏乃教授提出“浙江省有必要在大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运输企业、超市、批发市场和餐馆等地方设立食品安全的‘内部特工’”.[43]

再次,整合检测机构,减少由于制度异化而产生利用私化的机会。在乳品的检测上,目前检测机构分布分散,需要对其进行条块结合,“协调和明确各部门、各地方检测环节的分工及责任,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乳品安全检测体系。”[44]

(3)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目标替换,可以通过增加专门监管人员的数量,尤其是技术人员的数量,减少领导者在监管人员中的比重这一方法来预防。当行政编制受限制时,可以考虑采用“协管”等形式来充实壮大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从而可以分出专门的乳品安全监管人员。同时,在判断乳品质量及营养上,应减少对某一种技术的过度依赖,增加多种检测手段,并进行对比,避免由于对某种技术的过于强调而把该方法当成“目标”.

(4)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任务过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一方面,改变小户散养为主的奶业生产模式,提高奶牛规模化程度养殖程度,国家加大对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这样可以推进奶牛标准化养殖建设,提升奶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缩短我国乳品生产技术与国际的差距,满足人们对高质量乳品的追求。另一方面,在新标准或行业条例制定之前,多进行民意调查,以摸清大众的期望,避免由于人们期望的升级而产生了主观性的任务过度。

(5)针对乳品安全监管上的激励失效,主要通过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来预防。在正激励方面,由于免检办法已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废止,因而还存在问题的主要集中在企业违法成本上。乳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于这类的违法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甚至需要上升到刑事处罚,才能对该类违法者产生震慑力。全国人大代表张立勇在2013年的两会上提出,应将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5个罪名纳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中,提升法律的震慑力。

总之,在应对乳品安全监管反效果上,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自2008年9月“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对监管体系做出了调整,乳品行业管理趋于规范。在政府提升监管能力的同时,为避免或减少这种反效果的出现,同时还需要企业、奶农、消费者、舆论媒体、乳品行业协会等等各方面的努力。

乳品安全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对食品问题的投诉中,三分之二的投诉与质量安全有关。今年国内奶业倍受负面消息的冲击,所以选择奶业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引入“食品安全信息”变量,对QAIDS模型进行扩展,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回归结果计算计算价格、支出、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弹性。

一、文献综述

就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认知情况,姜励卿(2004)、张晓勇,李刚,张莉(2004)、王新宇、杨九滢、史茜、汪楠(2010)等做过调查分析。更为近期的调查分析来自吴维成、黄博(2011),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牛奶制品质量安全需求做初步的探讨和调查分析。至于食品安全信息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国内学者王志刚(2003)、周洁红(2004)等人均做过相关调查分析。但国内研究多以某个地区的整个食品行业为研究对象,缺少针对具体行业的分析;同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通过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缺少利用消费系统模型研究食品安全信息的实证研究。本文将从以上不足的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改进。

二、理论分析

受Swartz和Strand(1981)的观点影响,可以假设商品数量和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信念均会影响效用,而消费者可以得到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将决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念。在此处,我们通过“产品质量的信念q”,把信息与需求函数联系起来。

考虑在效用约束下追求支出最小化,可以求得包含质量信念变量 的希克斯需求函数。依照Bockstael和McConnell(1993)对质量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得出:

(1)

将上式分解,有:

(2)

衡量了需求量对食品安全信心的反应,根据链式法则有: 。此处只考虑负面信息,则有 ;的符号完全取决于。的方向并不确定:假定效用函数为凹函数, ,进而 ;是的正负不确定:k产品的质量变化对j产品的边际效用的影响可以正向,也可以负向。这就使得最终的影响方向取决于产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食品安全信息对该产品需求量的影响变不确定,既可能出现某类食品的负面安全信息越多,需求量反而越大,也可能出现负面信息越多需求量越小以及需求量并不因食品安全信息的多少而改变的情况。

三、计量模型――扩展的QAIDS模型

1.模型基础:QAIDS

本研究的模型基础是二次型的几乎理想需求系统(Quadratic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在给定价格体系和一定效用水平的情况下,认为消费者在给定效用水平的约束下追求最小化支出。QAIDS模型假定消费者行为满足PIGLOG的偏好特征,即通过将市场需求作为由一位代表性消费者做出的选择来解决加总问题。此外,James Banks,Richard Blundell和Arthur Lewbel(1997)通过引入一个二次项,允许支出份额与总支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i产品支出份额可表达如下:

(3)

模型除需保持可加性、齐次性、对称性外,还需使得

2.模型扩展:纳入食品安全信息变量

传统的模型通常暗含的假设是消费者的偏好不发生变化。但实际情况中,食品安全信息会通过改变消费者关于产品质量的信念作用于其偏好,进而使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因此将“信息”变量纳入理论模型。

某类消费品在总消费支出的份额的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4)

(5)

其中,代表衡量信息的变量,确切的构成将在参数构建时具体讨论,为残差项。

在传统的QAIDS模型中,截距项是常数,且需要求加和结果为“1”,可以看出,若仍要使可加性、齐次性、对称性得到满足,此时要附加条件,因此,该模型的约束条件为:

通过上面的式子以及谢泼德引理,可以推导出拓展的QAIDS模型的支出弹性、非补偿性价格弹性(马歇尔需求弹性)和补偿性价格弹性(希克斯需求弹性),分别为:

(6)

(7)

其中,

3.信息参数的构建

众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与负面信息相比,正面信息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很小。且就现今中国的情况来看,正面信息很少见;即使出现正面信息,消费者也不一定相信。所以为了简化计量分析,仅利用食品安全负面信息作为信息参数构建的依据。同时还注意到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随着时间间隔的延伸而发生变化。信息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不同时间上的变量对“信息参数”的边际影响并不一定相同。现构造如下多项式分布滞后(polynomial distributed lag,PDL)模型来测度信息参数:

为第t期内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数量,为系数,n为截距项,为残差项,i为滞后期数。信息参数方面的数据收集于百度搜索引擎。在百度新闻的高级搜索中,分别检索“奶 安全”、“奶 超标”,设置“只在标题中出现”,时间“2005-01-01至2009-12-31”,并排除二者重复、无关的以及正面的新闻,进行加总,得到乳业安全负面信息统计数据。

4.计量方法:迭代收敛的SUR

本文试图通过联立方程组和约束条件来计算出模型的各个参数值,属于典型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因此采用不相关回归(SUR)。并且本文是利用迭代过程估计一个非线性模型,在可加性、齐次性、对称性、跨方程份额之和为1的限制下,利用计量软件STATA进行似不相关回归,并选择迭代至收敛。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1.选择信息滞后阶数

在时间序列里确定解释变量的个数,可供选择的权衡标准主要有“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本文综合考虑这两个准则。AIC、BIC选择解释变量的个数K,分别使以下目标函数最小化:

分别对信息变量进行滞后0期和滞后一期的SUR回归,前后两次计算AIC、BIC的值,结果汇总如下:

表三:AIC、BIC结果汇总表

加入滞后1期的信息变量后,AIC和BIC的值均变大了,以AIC和BIC为标准,不引入滞后的信息变量更有效。信息参数可以简化为:

综合以上检验结果,效率较高的回归可以表示为:

2.稳定性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模型而言,模型系数的稳定性很重要。本文利用CHOW统计量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分别对2008、2009年各季度进行了CHOW统计量的计算。其中对2008年第二季度的检验结果如下。结果证明我们可以认为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扩展的QAIDS模型有比较好的结构稳定性。

表四:CHOW统计量计算表

3.SUR回归结果及弹性分析

在三个回归方程中,信息变量“info”的系数的回归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显著,表明“乳制品安全信息”对乳制品的需求确实存在一定作用,但“信息”变量的系数较小,统计上显著,但经济上并不显著。即其他条件不变时,关于乳制品安全的信息并没有对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利用公式 可以计算信息对于支出比例的弹性。结果显示,信息对于乳制品支出比例的弹性很低,即乳制品的支出比例对于乳制品安全信息的反应很小。鲜乳品和奶粉的信息支出弹性为负,而酸奶的信息支出弹性为正,虽然这一效果并不明显,但这意味着酸奶相对于其它乳制品,是消费者比较信赖的,对于鲜乳品和奶粉有一定的替代效应。

表五:SUR回归结果

利用公式(6)、(7),可以计算出各季度的支出弹性、补偿性价格弹性(希克斯需求弹性)。对比支出弹性、补偿性需求价格弹性与信息支出弹性,可以看出,信息支出弹性要明显小于支出弹性和补偿性需求价格弹性,这意味着,相比于价格和预算支出,关于乳制品安全的信息对于乳制品之间相对需求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中国乳制品行业2005年至2009年的数据而言,乳制品安全的负面信息并没有对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结构、相对需求产生显著影响。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国家不断增强打击查处力度,可食品安全问题仍旧频发,消费者不会因食品安全信息调整其消费结构及对产品的需求,企业便没有激励改善产品质量安全,最终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五、结论及建议

理论分析认为,食品安全信息对于食品消费的作用并不确定,作用取决于食品间的相互关系;实证分析表明,食品安全信息对于食品消费的作用在统计上显著,而在经济上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信息”入手,设计激励机制,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做出比较大的需求反应,厂商才会致力于保证和改善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第一,政府要结合民间信息机构,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真实、可靠的披露;第二,政府应加大力度惩罚交易过程中的欺骗者,制定法律政策,对于生产销售劣质食品的企业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第三,由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价格和预算支出对于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很大,所以政府除了应该协助实现信息真实披露,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同一监管标准之外,更重要的是促发展,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固上升,进而,消费者可以扩大其预算约束,更多地将“食品安全”纳入其消费的决定因素中。

参考文献:

[1]陈思,罗云波,江树人.激励相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选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168-175.

[2]何坪华,焦金芝,刘华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关注度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3).

乳品安全论文篇(9)

关键词:RFID;供应链;风险识别;OWA算子

Key words: RFID;Supply chain;Risk identification;OWA operator

中图分类号:F274;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62-03

0 引言

我国物联网技术不断取得进步,RFID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供应链中原料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了产品信息管理的效率,加强了对供应链风险的控制。由于乳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控制的迫切性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RFID技术在乳品行业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和必要性。RFID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建立可追溯的乳品供应体系,对各环节信息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并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反馈。

自从“三鹿事件”以来,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同时,对于乳品供应链的分析和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步。刘俊华,芦颖[1]综合评价了乳品供应链的安全状况,指出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方升[2]分析了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乳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杨静,熊峻凌[3]分析了乳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风险,同时提出乳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策略。姜方桃[4]以蒙牛企业为例,从奶源、仓储、配送、销售等方面探讨了蒙牛企业最新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另外,高永超[5]在乳品供应链中对RFID应用标准中规定的射频系统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和验证,为食品企业部署射频识别应用系统提供参考依据。李祁[6]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乳制品追溯系统,实现了乳制品在整个产品供应链的全程追踪和溯源。张智勇[7]通过建立乳制品供应链的可追溯系统,利用RFID技术实现乳制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RFID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加强乳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但是学者对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的风险特点和评估研究较少。本文对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的风险进行分析,在RFID乳品供应链运作流程的基础上,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对RFID技术下乳品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风险控制建议。

1 RFID下的乳品供应链运作流程

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对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运作流程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RFID读写器有效记录乳品供应链各运作过程的质量安全信息:对养殖^程的信息进行记录,有效控制饲料质量、保证奶牛健康状况、卫生条件,从供应链上端加强质量的监控和风险的控制;对原料奶生产过程的信息进行及时记录和监控,提高生产过程操作的规范化、运输与储藏设备的合格化;对乳品加工过程的信息进行记录和分析,有效控制加工条件和包装条件;对销售过程信息进行记录,提高了配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加强了对运输和储存条件的监控。同时,RFID技术的使用,便于追溯产品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提高售后服务的效率和整个乳品供应链的产品质量监控。同时,RFID读写器借助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各环节服务器、中央服务器进,实现各环节主要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共享,加强了应用层各主体的供应链信息的交流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的监控。

2 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图2)

RFID乳品供应链的感知层存在以下风险:RFID读写器故障风险,RFID读写器负责各运作过程的信息记录和存储,RFID读写器故障阻碍了整条供应链的质量可追溯功能的实现和对风险的有效控制;RFID读写器对各环节信息记录不全面风险,乳品供应链各运作环节涉及到多方面的质量安全信息,信息记录不全面将影响到供应链对养殖条件、生产条件、加工条件等信息的全面监控;信息分析不准确风险、监控与修正不及时风险,RFID技术的使用能较好实现对信息的记录,不能较好实现对信息的准确分析,同时不能规避信息分析、监控与修正不及时的风险。

RFID乳品供应链网络层风险类型下的风险事件主要有: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不完全风险,由于RFID技术的局限性,造成供应链中奶农、乳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等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存在信息丢失、互联网故障、服务器运行技术等风险。

RFID乳品供应链应用层层风险类型下的风险事件主要有:奶牛养殖和原料奶生产风险、乳品加工风险、乳品运输和配送风险、乳品市场变化的风险、售后风险以及环境风险。奶牛养殖和原料奶生产风险指奶牛健康状况风险、饲料来源风险、原料奶质量风险、奶农资金风险、信誉风险等;乳品加工风险指技术风险、设备更新风险、财务风险、劳动资源风险等;乳品运输和配送风险指运输和配送安全风险、效率风险、成本风险等;乳品市场风险指乳品市场需求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等;售后风险主要指售后退换货、申诉等风险;环境风险主要指乳品行业环境风险、自然灾害、政策改变等风险。

3 基于OWA算子的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评估

3.1 OWA算子的计算步骤

OWA算子[8]对风险评估指标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较强,且风险影响较大的风险评估,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具有种类多、波动性大的特点,适合采用OWA算子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3.2 基于OWA算子的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评估

根据供应链各主体企业历史数据和管理者的经验,总结得到RFID技术下乳品供应链各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值和发生的概率(如表1所示),OWA算子加权向量w=(0.75,0.25)T

在感知层风险事件中,对信息分析不准确、对各环节运作的监控和修正不及时两大风险最为突出;在网络层风险事件中,各环节之间信息传递不完全风险、服务器运行技术风险两大风险最为突出;在应用层风险中售后风险和运输风险较高。同时,在RFID技术的使用下,感知层风险事件和网络层风险事件的综合属性值平均值水平均高于应用层风险事件。相比于应用层风险,乳品供应链的感知层风险和网络层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3.3 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和建议

根据对RFID技术下乳品供应链风险的排序和分析结果,提出以下风险控制策略和建议:

①完善信息管理体系。RFID技术的使用,实现了乳品供应链信息的及时记录和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从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供应链信息的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了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风险。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应完善对信息的分析功能,加大信息的检查和审核力度,同时建立信息安全报警和反馈机制,在记录信息不符合各环节设定的质量安全条件时,能得到及时的监控和修正,从源头上减少供应链风险的发生。

②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建立共赢机制。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仍然面对着各环节信息传递不完全的风险。供应链各主体应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共赢机制,实现市场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信息的共享,下游的乳品加工企业应加强和奶农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奶牛养殖的资金扶持,实现供应链主体多方共赢。

③加强运输和配送管理。RFID技术下乳品供应链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运输和配送风险,供应链运输主体应加强对运输和配送的管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降低运输、储存、配送的库存,提高物流效率;运输和配送主体应加强对于运输和配送的信息技术开发和使用,降低运输与配送的安全风险。

④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完善逆向物流系统。RFID下乳品供应链应加强售后服务质量的改善和逆向物流体系的完善。乳品具有保质期短、消费者质量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品牌较多等特点,因此不合格乳产品的召回和逆向物流成为乳品供应链的一部分。供应链主体应加强逆向物流基础建设和路径的优化,加强逆向物流风险管理,从而减少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浪费。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并建立供应链风U指标体系,然后基于OWA算子对RFID技术下的乳品供应链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得到了各风险类型和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大小排序结果,最后针对各风险的特点,提出加强乳品供应链风险控制的策略和建议。RFID技术的使用加强了乳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功能,然而该技术的使用下,供应链仍面临信息管理风险、运输风险、逆向物流风险等风险。我国乳品供应链各主体应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加强乳品供应链逆向物流管理、建立合作共赢机制,不断完善乳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对乳品供应链风险的重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刘俊华,芦颖,李燕霞,长青,白宝光.基于模糊测度的乳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绩效评价与控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21-128.

[2]方升,周敏.基于供应链的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控制[J].广西轻工业,2008(12):6-7.

[3]杨静,熊峻凌.乳品供应链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31-34.

[4]姜方桃,程丹.我国乳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以蒙牛集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9):253-254.

[5]高永超,钱恒,刘丽梅,商昌彬,杨作明.射频识别应用标准在乳品供应链中的适用性分析和验证[J].中国乳品工业,2016(06):32-35.

乳品安全论文篇(10)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乳制品的意识逐渐增强,乳制品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乳制品的消费对象不再只是针对婴幼儿,而是大众群体。因此,乳制品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但是,随着乳制品行业的不断扩大,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2003年发生了“广州结核奶”事件,2004年发生了“大头娃娃”事件,2008年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乳制品的不安全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一问题在社会中非常重要,研究乳制品安全规制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1、规制机构协调不好

为了保证乳制品的质量,中国设立了乳制品监管机构。监管部门主要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我国的乳制品监管模式是多部门监管模式,几个部门共同监督乳制品安全问题,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职责。但是,这些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协作,都是相互独立地完成事情,而且对于某些环节,职责划分不清,缺乏沟通会明显降低规制的效果。在这一方面,规制做的不好。

2、检测设备落后

与外国相比,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发展得很晚。我国并不具备自主研发先进检测设备的能力,许多优良检测设备都是来自外国。长期以来,我国用的设备非常陈旧,因此,有的安全问题检测不出来。

3、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乳制品行业的兴起,中国慢慢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从乳制品质量管理、加工设备、饲养奶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条很长,中国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有些环节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环节法律的缺失往往会使得乳制品发生安全隐患。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有关乳制品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4、执法力度不严

中国的确有法律条文规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但是这些处罚都是比较轻的,只是一些轻微的罚款。这样的处罚并不能警示违法者,有些违法者宁愿冒着风险继续造假。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会遭受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亿的处罚。因此乳制品企业都不敢弄虚作假,以免负担沉重的造假成本。此外,中国一旦发生了乳制品安全事故,就会有许多媒体对其频频报道。执法人员受到了舆论的压力,只好开始检查严查乳制品安全问题,这个时候违法人员会暂时收敛他们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媒体的报道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执法人员的检查力度也会逐渐减弱,违法人员又会开始活跃起来。

三、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

1、规制机构设置不合理

中国虽然设立了一些规制机构监管乳制品安全问题,但是设置的原则不够细致,仍然存在许多盲点。我国的乳制品监管模式是多部门监管模式,有些乳制品环节由几个部门同时监管,每个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这样就会出现监管部门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会使得部门之间做事不协调。而有些乳制品环节没有一个部门监管。规制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会使得规制失灵,乳制品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2、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政府机关非常看重当地的经济效益和GDP,因此地方政府在对乳制品进行安全规制的同时,还会考虑到经济利益,对乳制品企业进行地方保护。三鹿奶粉事件曝光的时候已经有几千个“结石宝宝”存在,这就代表这个事件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一直都没有在公众面前呈现,政府一直在为乳制品企业隐瞒着,直到最后事件一直在扩大,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事件被媒体曝光。

3、规制立法缺陷

乳制品产业链条比较长,包括奶牛养殖户、奶站、乳制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销售企业等等。但是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这个链条的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规定。而且,规制立法对规制对象的约束程度不同。例如,乳制品安全规制方面的法律有关被规制者的法律规定很多,但是关于规制机构的相对来说少很多。此外,中国对于执法力度方面的立法也没有很严格,因此执法人员也不会认真地执行任务。

4、供给不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乳制品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存在着乳制品供给不足的现象,那么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就不顾一切只追求产量而不追求质量。如果加大规制力度,必然要提高企业进入乳制品行业的门槛,这样合格的乳制品会变少,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供给不足限制了规制机构的行为,也限制了国家执行非常严格的质量标准。

四、完善乳制品安全规制的对策建议

1、规制机构改革

中国乳制品监管模式是多部门监管模式,规制机构之间应该协调好彼此的职责,每个部门划分清楚自己所监管的对象。像美国的食品监管模式就是多部门监管模式,每个部门有明确的监管对象,监管对象是按照食品种类划分的,有明确的乳制品监管部门,因此美国虽然是多部门监管模式,但是在乳制品监管这方面做得很好。

2、完善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法律法规

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法律并没有针对乳制品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有些盲点区域没有法律的约束,大大影响了规制效果。另外,中国应制定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这方面可多借鉴外国的经验。在英国、美国,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了人命,按照法律规定,企业将会面临巨额的赔款甚至有倒闭的可能。因此企业都不敢冒赔偿及倒闭的风险,他们自身会加大对产品的监督。

3、加严乳制品安全规制准入制度

中国乳制品行业进入门槛的标准很低。2012年1月,在对中国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复查之时,检查机关查出了近乎百分之五十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不合格。这就证明,当初审批机构审查的不严,我国许多乳制品企业不应该进入到市场。因此,审查机构在进行审查时,要加严审查的内容,要专业化地对待每一条审查标准,只要有不符合标准的,就不能让企业通过。

4、建立乳制品安全问责制度

问责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可以约束规制人员的行为,让规制人员重视规制工作,提高规制的效率,有利于实现规制目标。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因为问责制度的存在,三鹿集团的董事长以及一些地方官员都要为这起事故负责,接受制裁。有些规制人员或规制机构会考虑到后果,而对乳制品安全进行把关。(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umei Chen. Sham or Shame: Rethinking the China’s Milk Powder Scandal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09,12(6): 725-747.

乳品安全论文篇(11)

制度转型赋予了我国企业自,回归了企业的经济职能,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管理资源依赖的方式,企业环境中利益相关者所持有的对于企业的权力发生了变化,竞争成了企业的生存方式,尤其是在企业变大变强的时候如何在行业内部处理好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对行业和行业内的企业至关重要,这种关系的处理需要法律,但更离不开营销道德、自律以及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一段时期以来,各种媒体中频频爆出乳业内幕、行业潜规则之类的事件,损害的是整个乳业的信誉,打击的是整个乳业的形象,造成了乳品消费的极大恐慌,影响了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信心,也造成了民众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危机。

一、内蒙古乳品企业竞合关系现状

内蒙古乳品企业众多,截止到2010年9月,内蒙古共有乳制品生产企业157家,约占全国乳制品生产企业的15%。“三聚氰胺”事件后,内蒙古乳品行业重新洗牌,对乳品企业的生产条件及生产、检测设备进行改造提高,有17家乳品企业被淘汰。在众多的乳品企业中,伊利和蒙牛经过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乳业界的风向标和领头羊。另外,还有些品牌在内蒙古乳品行业中影响较大,如奈伦乳业、蒙维乳业、蒙纯乳业、草原牛妈妈、骑士等。乳品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内蒙古初步形成了以乳品加工业为龙头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配送业一体化的特色产业链。但是,随着全国乳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内蒙古地区乳品企业的内部竞争也逐渐升温,两大规模型乳品企业伊利和蒙牛之间的竞争,更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竞争中,由于营销道德的缺失,两大企业先后出现了“未晚事件”和“安勇事件”。所谓“未晚事件”,是伊利集团委托其合作公司北京未晚品牌(国际)传播机构,采取购买媒体版面等方式,广泛制造并传播蒙牛负面信息。经公安机关查实,在所实施的5次行动中,双方共签署合同款总额592.17万元,在全国11个省会城市的平面媒体及网络发表诋毁蒙牛乳业文章数百篇。“安勇事件”是2010年7月,蒙牛集团一名产品经理安勇发表了伊利集团的儿童成长牛奶产品鱼油中含有的EPA成分对婴幼儿健康不利的言论,给伊利和乳品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两家企业这种“大而无德”的相互诽谤的行为,反映出内蒙古乳品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合作则十分有限。

二、营销道德视角下内蒙古乳品企业不道德竞争风险分析

对行业而言,竞争是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拓展产业边界的主要推动力。然而,从营销道德角度看,过度的竞争会导致企业盲目追求市场份额与速度,牺牲产品质量,损害消费者利益,使用不道德手段开展恶意竞争,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如果全行业陷入过度、无序竞争的旋涡,尤其是忽略营销道德底线的竞争会造成行业衰退。有句话说“商场如战场,不竞争是等死,过度、无序竞争则是自寻死路”,尤其是行业发展到成熟期,不道德竞争会伤害整个行业。如伊利、蒙牛间的相互诽谤使消费者无所适从,造成了消费者对乳品行业的信任危机,而整个乳品行业要付出高额的成本来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市场化起步较晚,由于旧体制形成的行业比例以及部门分割的障碍等因素,造成企业间市场合作的意识明显不足。一些企业规模不精细,企业经营成本比较高,没有能力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创新,只有用贬低竞争对手的方式争夺一定时期有限的市场。在内蒙古乳品行业成长的初期,市场饱和度低、市场潜力较大,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矛盾并不突出,当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乳品行业利润空间被挤压,乳品行业内的企业除了使用正当竞争手段,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也同时登台,针对竞争对手的恶意营销事件时有发生。这种低水平的竞争手段,使得我区乳品行业失去了必要的发展基础,造成了资源配置与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阻碍了经济发展,也破坏了社会和谐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竞合是惟一的出路。通过竞合可以实现资源互换,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发展。也就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种方式对内蒙古乳品行业、乳品市场、乳品企业、对内蒙古整个经济的运行都是大有裨益的。合作既可以是宏观联合,各乳品企业为创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而联合;也可以是微观联合,乳品企业间通过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整个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无论是宏观联合还是微观联合,都有利于拓展市场,扩大行业规模,共享利益。

三、内蒙古乳品企业竞合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从竞争走向竞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乳品行业及乳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乳品行业结构的优化,集中度的提升,不仅深刻影响着整个乳品行业和乳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内蒙古整体经济的运行质量。从跨国公司的竞争模式来看,我们在竞争理念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主要的差距就是竞争与竞合的理念之差。市场、行业、企业三者的关系,通过竞合理念,产业集中度、企业可持续发展三种过渡的关系充分的体现出来,这三者的互动最终形成良性的强强竞争的产业格局。对内蒙古而言,乳品行业发展到今天,行业内的企业应该转换思路,充分认识到合作对做大市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行企业是瓜分市场的竞争者,也是做大市场的合作者。乳品企业有必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谋求行业最大利润,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如果说一个孩子一杯奶,拯救一个民族,我们现在离这个距离还很远,中国的牛奶的市场跟我们期待中的牛奶市场还差很远。如果各乳品企业的注意力不是放到你死我活的层面,不是忘记营销道德,职业伦理,互相贬低、诽谤,而是一起努力去把市场做大,其前景依然十分光明。因为对大企业而言,合作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对中小企业而言,合作意味着生存的机会。大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有合理的奶源布局、市场布局、生产基地布局相支撑。大企业在全国的布局,离不开与中小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中小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后者掌握的资源,加快布局速度,抢占市场先机,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如伊利与长富的合作,蒙牛与友芝友的合作。对中小企业而言,合作意味着生存的机会,在大企业强兵压境的情况下,选择与大企业合作,是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四、营销道德约束下内蒙古乳品企业竞合关系构建

内蒙古乳品企业间的不道德竞争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盈利率,并对消费者乃至整个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鉴于乳品企业不道德竞争行为造成的巨大社会负面效应和对企业本身造成的潜在损失,乳品企业应转变竞争观念,树立正确的竞争道德价值取向,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以保证内蒙古乳品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环境,使内蒙古的乳品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一)行业内推崇营销道德,塑造竞合理念

内蒙古乳业协会应在整个乳品行业内推崇营销道德,使各乳品企业深刻地意识到营销道德对营销活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建立行业良好竞争环境的重要性。应当使乳品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道德理念和竞争观,改变过去“一山难容二虎”的惯性思维,使具有较高营销道德水平的竞合观成为乳品企业开展市场竞争行为的约束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行业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企业的活动及行为受到行业的影响与制约。目前,对内蒙古乳品业而言,迫切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市场道德风尚,形成恰当的竞合理念,遏制“你死我活”等不良竞争观的散播。在行业内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激发乳品企业的道德意识和行业自律性,倡导理性竞争观念,在整个行业内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和竞争环境。

(二)企业内导入营销道德,建设竞合文化

目前,内蒙古的乳品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乳品企业都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将营销道德导入企业文化,建设竞合文化,营造乳品企业内部良好的竞合环境。企业内部也有竞争,不同岗位上员工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过度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不道德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将营销道德导入企业文化,引导乳品企业内部员工转变竞争观念,由竞争到竞合。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使乳品企业员工自觉意识到营销道德的重要作用,自发吸收竞合中的优良文化,抵制不良风气侵蚀,塑造乳品企业自身的优秀文化,并以此来激励、促进乳品企业提高效率。同时,乳品企业应运用企业文化的力量,创造一个开放的企业环境,让员工在透明、民主的氛围中充分交流,取长补短,充分竞合,在乳品企业内部形成竞合文化。此外,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及长期战略规划等。因此,乳品企业可以通过竞合文化敦促乳品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竞争观,以促进营销决策的兼收并蓄。

(三)社会上倡导营销道德,鼓励竞合行为

乳品企业生存于社会,社会引导对企业竞合关系建立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社会团体及广大媒体都应正确引导乳品企业间竞合关系的建立,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加强道德舆论宣传,对乳品企业竞合关系建立不利的企业行为予以曝光、惩罚,加大不道德竞争者的社会成本。政策上鼓励乳品企业竞合关系建立,加品企业间合作的支持力度,共同打造乳业和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现代市场条件下乳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竞争者并不是“冤家”而是企业的支撑,乳品企业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内蒙古地区的乳品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下,只有摒弃前嫌,围绕共同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建立竞合战略,合力打造内蒙古地区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及地区特色经济,进而在国内及国际乳品市场上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肖少琼.从中国乳业发展现状看乳品企业竞合的必要性[J].

乳业发展, 2006 (10).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