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刺绣艺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4:34

刺绣艺术论文

刺绣艺术论文篇(1)

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因有“六礼”③的传统习俗贯穿始终,故有其深刻的人生寓意,在婚礼的所有细节和过程中将祈福、求子、驱邪的传统习俗融合其中。作为习俗的物化形态——婚俗绣品承载了这些善良、美好的愿望,民间艺人们则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不同的绣品形态,以及丰富多彩的刺绣图案。

祈福

“福禄寿”,福居首位,足见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年节之日要祝福,喜庆之日要祝福,在人生大事——结婚这一场面上更是极尽能事,处处祈福。绣品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美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愿望。

在水乡婚礼场合最显眼的被面,因为嫁妆在结婚当日先在女家陈列,要“铺行嫁”,谓之显被,故最招人眼。丝绸绣被从八条到二十条不等。看料子底色的不同绣以不同的图案,构成不同形式的图案式样。

被面以鸳鸯戏水图案居多,鸳鸯身上各部分的配色虽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红、绿、黄三个主色调,变化在于某一色彩的三至四个层次的渐变,或某一色彩的邻近色的穿插(如绿和湖蓝、淡黄和中黄、橘黄等),色彩的变化因素比较多。鸳鸯的动态也各异其趣,有的同向而游,游在前面的回眸顾盼;有的对向戏首,私语窃窃;有的贴身同进,耳鬓厮磨。不同的动态,搭配不同的落花流水纹,有的水纹动感十足,有的则曲波微漾;在鸳鸯的旁边再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纹样及各色花草,同样的花草内容再以角隅纹样的形式绣制在被面的四角。有的被面的四角则配以蝙蝠和云气的纹样,通常以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尚书·洪范》曰“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在民间五福则是“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为何在婚俗绣品中鸳鸯图案用得多?一般认为其象征了夫妻爱情的忠贞不渝,但其更有古老而深刻的含义:鸳鸯属雁形目。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雁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一是取雁南来北往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一是象征爱情忠贞。其初始来源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限定了婚礼的季节,在农耕文明时代,秋末至春初是农闲季节,因收成有余才有能力置办婚事。

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红色帐沿上,绣制了喜鹊登梅枝的图案,两只活泼的喜鹊在梅枝上欢快鸣叫,这是“喜上眉梢,开门见喜”的隐喻。

在婚礼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礼仪鞋”和由蝙蝠、寿桃、荸荠、梅花等纹样组成的“福寿齐眉鞋”,以祝愿新婚夫妻“福寿双全”“举案齐眉”,还有一种由玉兰、海棠、芙蓉、桂花等图案组成的“玉棠富贵”鞋,寓含着为新婚夫妇祝福的吉祥之意;婚后穿的“凤穿牡丹”和“梅兰竹菊”等图案组成的花鞋,意为富贵、纯洁和守贞的意思。

婚俗中的绣花鞋,图案设计古朴,色彩鲜艳,针功细腻,水乡农村的绣花鞋,更是鞋形别致,鞋形如船,喻路路通,除实用价值外,其图案式样代表了人们朴素的美好愿望,闪现着水乡妇女的智慧和艺术天赋。

同样的花草刺绣图案也出现在了妇女的贴身之物——肚兜上,各式花草,荷花、荷叶还有蝴蝶等组成了肚兜的主体刺绣图案。

求子

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强烈,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水乡婚俗的绣品上也表现得较为丰富,如前文述及的被面,有以金鱼为主体图案刺绣的,金鱼以五六条不等,形态、大小不一,动态各异,辅以水草、花卉及曲折水纹。同样金鱼的图案还表现在妇女的私密之物——肚兜上,当然是两条水中戏闹的金鱼。

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古人又认识到鱼的繁殖能力强,鱼离不开水。元代刘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几时能够单凤成双,锦鸳作对,鱼水和谐。”后世遂称夫妇和好为“鱼水合欢”,肚兜上绣制的两条金鱼,正暗喻了合欢和传宗的意思。

这是求子意识在动物图案中的反映,在植物的花草图案中也有这个意识的出现,在绣制鸳鸯为主体的被面上,在牡丹花纹的中间穿插了一株姿态婀娜的草,它在牡丹的花枝间前后左右穿行,直至窜到牡丹的最上方,结出一个沉甸甸的穗子,上面结满了累累籽实。这些籽实的绣制技法有别于其他纹样的技法,其他纹样都以平针绣出,而这些籽实却以打籽的技法绣制这颗沉甸甸的穗子,也暗喻了强大的生殖能力。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野生物种的繁殖力都非常强,如稻田中的稗草,总是除不尽,还处处结起来。

最直截了当的求子意识,当推麒麟送子的图案。这个图案有的也绣制在了新床正上方的帐沿正中,画面是一个男孩骑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莲,一手抱笙,寄“连生贵子”之意,古人认为麒麟是“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人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池”的“仁兽”,挂在新房中祈求夫妇早生贵子,连生贵子。据传,孔子的出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结果。

在上述的绣品图案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形态、动态各异的水纹,除了图案形象的写实情节需要以外,水纹图案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始图腾意义。《诗经》的《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闻一多先生认为古时男女幽会多在依山傍水之地,好行秘事,所以山和水叫“密”,水或叫“泌”,“泌之洋洋”含有此义。鱼代表了两性关系和生殖,而水与鱼关系密切,所以对水的原始崇拜也正因为了水(鱼)的生殖力和生命力。

驱邪

中华民族纳吉驱邪的文化思想,在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都能找到其物化的具体形象,水乡婚俗中的绣品也不例外。

以凤凰登梅枝为主体图案的丝绸被面,在梅枝旁还绣制了象征刚正、清廉的君子之风的竹子,梅竹二君子相依相伴,引来彩凤双飞翼,象征贞洁和美好的夫妻感情。

同样,凤凰也出现在枕套的刺绣设计中龙凤呈祥的图案:大红的面料上,用黄线和金丝线绣制的蛟龙(黄线绣龙的外轮廓,金丝线绣龙鳞),蛟龙脚踩如意朵云,龙首朝下,龙尾朝上,是一条降妖除魔的蛟龙;一只以蓝、绿色为主调的彩凤则口衔牡丹回首呼应。

“凤凰一出,天下太平”,枕套图案有以双凤设计的,凤穿牡丹:两只色彩各异的凤,互相顾盼,动态造型适合了枕套的长方形设计,边框再绣以瑞气云纹,图案中心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红牡丹。

象征吉祥长寿的也出现在新婚枕套的设计中,一般都是两朵,再饰以曲折飘逸的绶带。

还有挂于新床上方帐沿中间的发禄袋,从整体造型到花样绣制,整个工艺稍微复杂一点。发禄袋造型有如意加花瓣结合的,有单个如桃子形状的,有六角加花瓣形的,其下方及两旁都挂有各色丝线束成的流苏,袋面上绣制以各类花草、石榴、葡萄等多子瓜果,蝙蝠、喜蛛、万字符,局部部件制成如意、花瓣、绶带造型,外轮廓边以金丝、花线绣成,发禄袋上出现了多种含义的象征物,也就集合了多种美好的愿望。

据记载,宋代时苏州有一条“绣花巷”,集中了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种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苏州一带,当时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刺绣教习工作,同时她们还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这些待嫁时制作的乡绣品闪烁着水乡新娘的聪慧。姑娘的闺中绣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镜帙、眼镜套乃至裙袍、披肩、衬衣、鞋帽等都成了陪嫁中不可少的物品。这些绣品常以花鸟山水为题材,常常含有吉祥的寓意。

结语

在漫长的岁月里,水乡婚俗绣品造型及绣品图案,除了吉祥图案审美特征外,还渗透进了水乡文化的许多特征,如水文化、鱼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等的印记。这些文化印记的渗透,使得这些婚俗绣品更加体现了吴地人绵柔、雅致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使得这些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隽永。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一些地方民俗文化更是体现了鲜活的地方历史,人们通过这些直观可感的完美形式,表达了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热切渴望。

内容摘要: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婚俗中的绣品是习俗思想的一种物化形态。它承载了人们祈福、求子、驱邪的善良愿望,绣品图案融进了水乡文化的许多特征,这些吉祥图案体现了鲜活的地方历史,也是表现我们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婚俗绣品图案文化吉祥寓意

注释:

刺绣艺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79-01

一、多重刺激下的系统突变

根据系统论的动态原则,事物总是处在恒久不息的运动、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侧重于把握它的发展过程。贝塔朗菲指出:“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行。”

刺绣艺术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的系统,它的性质必须适应于系统。 因其空间坐落和文化生活的主体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苏绣、粤绣、湘绣、蜀绣、鲁绣等。就拿苏绣来进行系统的分析。

苏绣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案秀丽、绣工细致的地方风格,以精细、雅洁著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周来祥先生说:就系统与要素的相互关系看,要素在进入一定系统以后总是要改变原有的形态以适应整个系统的性质,才能成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稳定、有序,要素也相应地稳定、有序;系统动荡不安,要素也相应地紊乱无序。

苏绣的这一艺术特色正是与当地的空间坐落和文化生活主体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往来,新鲜元素的注入,都使得这一艺术不得不改变原有形态,不断创新,来适应新形式和新的受众。

在这一艺术形式中,最主要的是其所体现的动态性原则。在苏绣产生的过程中,从其用途、针法、花色等都与最初的用意不同。除了既要体现民间艺术独有的特性外,还要与发展着的环境相结合,在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发现小的系统突破,进行着自我调节和控制。20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面临着转型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多的考验。

首先,创作主体的消失。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她们放弃了刺绣这一手工工艺品。一些偏僻地区的农民,自我意识的提高,不满足局限于这一发展领域,纷纷走出去,涌入大城市,使得原本就面临严峻考验的刺绣艺术面临更大的创作缺口,原本和谐的系统受到多重刺激发生突变。

其次,刺绣艺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后备人才不足和产品设计创新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发展以及发展好中国刺绣,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创新和改革的力度,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寻找新的突破

从刺绣艺术系统内部来看,它出现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主动顺应现代文化大系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众的消费水平、审美水平也相应提高,传统的技艺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我们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革新,而不只是把传统图案照搬上去。

一些设计者已然认识到这一问题,刺绣作品不在局限于以往的手帕、服饰上,出现了很多载体,比如:将刺绣和人物肖像画结合,创造了刺绣肖像画;刺绣还出现在了太阳伞、女士内衣上,可以说,刺绣艺术已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结果可能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乡土气息。其二,如此大规模的运用,仅仅凭借手工艺人的手工,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机器和电脑的技术的完善,使得大批量生产刺绣作品成了可能。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内在有序和平衡都是暂时的,只有不断整合变异使其达到新的暂时平衡状态才是永恒。但是,事物自身也有其稳定性,它的有序内驱力会保持其根本性质不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加大了对刺绣艺术的收藏和展览,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民间手工艺这一行列中。除了博物馆之外,成都的锦里古街,里面就有很多刺绣馆,。除了展览品、纪念品之外,还有妇女现场表演刺绣;另外,在这些刺绣馆中还有一些大型的古代刺绣工具,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刺绣文化,也向中外友人宣传了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

三、结语

刺绣艺术论文篇(3)

苏州刺绣,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她是历史的见证,是文艺的载体,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苏绣以其文化底蕴和艺术特性而受到越来越的追捧。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次方面的追求愈来愈高。苏州刺绣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特性,超群的魅力而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如今,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州刺绣已经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中国的文化再世界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研究苏州刺绣的所传承的艺术特性既具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一、苏绣艺术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苏绣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由来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处于苏州吴县一带,此地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最早的时候,西汉的刘向《说苑》就曾记载了苏绣,另外,苏绣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被用于服饰。在《清秘藏》曾对苏绣做出“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的评价,可见在苏绣在很早价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加之苏绣发源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这些早已经融入到苏绣的灵魂里。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

历史上,在艺术方面的的唐寅、沈周等对于苏绣文化发展寄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曾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苏绣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题材广阔。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二)我国目前苏绣艺术的高超水平以及发展趋势

苏绣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以后,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http://际国内获奖。尤其近年来,包括笔者在内的多名苏绣艺人已经获得了种种荣誉。

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与时俱进。如今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个性化的量身定做,也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而是更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苏绣已经不再是仅仅是去曲高和寡的艺术,更多人性化的地渗透使得苏绣成为老少咸宜的大众艺术。

二、苏绣所传承的艺术特性

苏州刺绣历来与中国中国画,中国诗词紧密相连。明代的时候,苏州刺绣融合了“吴门画派”的精髓。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此外,在整体的历史上,苏州刺绣一直从中国的文化里汲取发展的养分,苏绣的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在她的仿画绣中以尤为逼真的效果而名满全天下。

如今,苏州刺绣在国画的基础上更加入了西方油画的精髓,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光影手段,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三、苏绣所传承艺术的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苏州刺绣所传承的艺术,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苏州刺绣被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这也是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护,目前,我国虽然物质文明发展较快,但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落后与物质的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苏州刺绣以其特有的魅力加好能够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缺。此外苏州刺绣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苏州刺绣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上,更有她的历史意义上的意义,苏州刺绣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人们通过研究苏州刺绣产生对于历史人文的了解。

最后,苏州刺绣的艺术传承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苏绣高手都是在国画上的高手,传承苏州刺绣艺术能够使如今的苏绣高手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比如姚建萍等当代大家不仅弘扬了苏绣文化,对于我国整体当代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刺绣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刺绣 服饰艺术 传统与现代 应用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35.1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最普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一。刺绣以其图案极尽华美灿烂,其针法极尽巧妙精湛,而被广泛应用在服装、服饰、家居等各种领域中,其中又以刺绣在女装服装艺术中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可以说,刺绣为服饰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 中国传统刺绣的文化特征

1 刺绣工艺的文化

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无论是在图案造型、色彩搭配还是在针法技艺上,都形成了完整独特的艺术形式;手工艺者们精湛的技艺更为今天的各类艺术包括服装服饰设计的借鉴留下了珍贵财富。这些充满浓厚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携带着巨大的穿透力,尝试着与服装相结合,为古老的文化增添新的生命力。

刺绣又名针绣,古时又称女红,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社会。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刺绣活动发生在舜禹时代。刺绣随着社会变革、经济的增长而迅速发展。从夏商时代最古老单一的锁绣、平绣针法,发展到今天的辫绣、打籽绣等数十种针法的融汇运用,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名扬国际的特色名绣。

2 刺绣工艺的风格

刺绣是通过针法技巧的运用和色彩的变化进行绣作的一种手工造型艺术,它最早是以植物纤维纱线在自织的土布戳纱,即单色线绣或白地蓝花秀,粗犷质朴,富于乡土气息。在单色线的基础上衍化为草果染色的民族彩绣。现今所见的各少数民族服饰多用彩绣,且有平绣和凸绣之分。平绣流行面较广,几乎盛行刺绣的民族都用;凸绣是在底布上多铺几层剪纸花,使所绣花卉凸出,有立体感。刺绣针法包括绣、挑、补、编、结等各种形式。

二 中国刺绣在服饰应用中的意义

1 权力身份的象征

刺绣一经产生即有严格的意义,其图案、色彩带有明确的权力和地位象征。运用在帝后服装服饰中的刺绣所使用的针法异常繁复,线色达20多种,并缀以珍珠、玛瑙等各种宝石极尽奢华富丽,尽显统治者希求皇权永固的统治欲望。

2 祈福、预祝康宁的象征

民间百姓渴望趋疾避害、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被广泛运用到刺绣图案当中。古代刺绣纹样的创作思想,不断完善发展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3 民族迁徙、信仰崇拜的见证

众多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将民族精神、信仰和发展历史贯穿于衣食住行之中,形成久远的民族文化积淀。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渊源,创造出各种色彩、构图、大小、比例均不相同的纹样,并结合绞绣、马尾绣等针法,将由刺绣支撑的精致纹样装饰在服装任意部位,从而使服装和刺绣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三 中国刺绣在服饰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古老的刺绣文化无论是图案造型、色彩还是针法技艺,都为今天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在当代服装设计中有许多手段可以尝试。

1 图案装饰部位

自刺绣起源以来,不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民间闺阁,装饰部位都非常广泛。刺绣图案在门襟、袖口、裙摆、领部等服装各个部位以及帽子、腰带等服饰配件中无处不在,在今天的使用中要避免复古照搬,装饰部位可以打破常规,以现代流行审美方式加以点缀。如在休闲男装兜口、立领口部位或女裙装上衣采用结构不对称处理,在不对称处加刺绣突出装饰,运用薄纱覆盖刺绣图案,取其减弱效果,或整体服装素雅,搭配独特的刺绣佩饰等。

2 色彩、刺绣技艺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传统刺绣图案配色技巧。如三蓝绣、掺针绣及众多少数民族刺绣等,其色彩搭配精美,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其色彩搭配效果,应用在面料搭配、图案装饰及服装小部件的色彩处理上。通过印染、手绘、刺绣等方法局部加以装饰,表达传统文化内涵,达到个性化设计。在少数民族刺绣中,不同色彩同样传达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彝族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崇尚黑色、红色、黄色,并赋予它们勇敢、光明、坚强、吉祥等寓意。此外,各个支系服装色彩的基调在设计中都可借鉴并应用,从而使服装具有传统文化、民族特色风格。

3 高科技应用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服装在保暖性、穿着舒适性、劳动防御性等方面得到了巨大提高,也为刺绣的发展带来巨大变革。机绣的发明使手工刺绣的时间大大缩短的同时,也带来了图案单一、呆板等缺陷。在设计应用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达到刺绣效果,从而节省时间并降低成本。如在面料上进行仿挑花、打籽等刺绣效果印染,可降低手工成本、缩短时间;也可在面料上进行刺绣图案数码印刷,达到个性化的设计效果,但成本较高。此外,水晶烫片可快速地将设计图案实现在面料上,形成华丽的珠绣效果。这些经验与借鉴仍需在实践中摸索并得到认可,但它们给服装带来的个性化和无限附加值则是不可取代的。

四 中国刺绣在现代服装工艺的女装应用

1 中国刺绣在服装新领域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在材料、工具、技艺方面不断丰富,新的绣种层出不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在近年来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一些大牌的服装设计师,几乎都运用了刺绣工艺来彰显服装的精妙与精湛,他们对刺绣工艺在服饰中的应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表现得美轮美奂。

(1)新材料的应用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许多新型材料不断涌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思路,如:丝质衬衣的领口运用钉线绣绣出花样的基本枝干,但却用珠片和人造宝石来钉绣出花朵,柔软的丝绸和有分量感的宝石花朵形成了对比,这种设计能够得以实现,赖于人造轻质珠宝材料的发展。如果是常规的宝石材料,以这种丝绸的厚度和强度,是难以承受这样的重量的,也不会有良好的外观效果,这就是新材料对刺绣工艺的推进。

(2)新工艺、新技艺的应用

常规的材料有了新颖的用法,这也促使常规材料体现出新的设计状态。如有些花朵不用常规的刺绣方法,而是掐出立体的花朵用纽扣等钉缀于服装的领部,使得经典的服装也焕发出一种俏皮的观感,掐出的花朵还可以配合珠子、亮片等装饰物,使得花朵更富有装饰性。

(3)新的设计思路

在服装设计中,新设计思路可以拓宽我们的服装设计方法,改变服装原有的风格,新的设计思路可以是不同风格服装和装饰方法的结合,也可以是常规材料的创新性应用。在了解了这么多与刺绣相关的知识后,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服装与刺绣的和谐。服装的设计与刺绣材料的选用、服装设计与刺绣工艺技艺的应用、服装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都需要协调起来,刺绣的服装才能够呈现完美的状态。

2 中国刺绣在现代女装的应用及前景

新世纪开始,时装以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为潮流。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活方式快节奏的改变以及现代思想的影响,都促使女装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衣料轻盈舒适、款式合体、典雅简洁又不乏娇美性感,更多展现出女性的自然曲线。与此同时,中国刺绣服饰再次掀起了服装文化的新浪潮,色彩明快的刺绣图案打破了服装在面料上色彩单一的弊病,使之活泼多变,而且加强了服装简练而优美的轮廓。现代女装或刺绣小面积或大面积的中国吉祥图案,或在领口、袖口、下摆等处饰以刺绣滚边,或是在棉布、牛仔布制作的裤子的侧缝、口袋、裤脚等处,选用珠片绣或彩线绣花,使穿者更显轻松、活泼和秀美。

现代女性刺绣服饰从刺绣图案的布局、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与传统的服饰刺绣有了很大的区别。其风格从精致豪华到随意质朴,适应着不同的审美趣味。现代女性的服饰刺绣图案设计多用于局部点缀,位置根据服装款式视觉需要确定。一般往往在传统刺绣图案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人物、建筑、卡通、几何抽象纹样等题材;传统服饰刺绣图案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新的审美情趣赋予了现代女装刺绣新的亮点和生命力。

在品牌女装中也更多地运用了刺绣的方式作为装饰手法,如:“蒲”、“渔”、“薰香”、“红迪丝”等等,其刺绣图案丰富,造型大方而朴实。传统与现代、中西方融合的刺绣装饰运用,使现代女装更具时代风情,更体现出女性的玲珑与秀美。“时尚羊绒”的概念并非是虚幻飘渺的,刺绣图案装饰在羊绒女装上得到了丰富运用。精致的手工刺绣、颇具现代风格的串珠、亮片、蕾丝、丝带绣等装饰手法恰倒好处的镶嵌与点缀,更具艺术气息,为羊绒衫原本的尊贵身分徒增了几分精致与用心。

现代女装刺绣除了采用传统手工刺绣以外,还大量采用了机绣和电脑绣。在刺绣材质选择上有很多创新,如丝带绣、绳绣等,在刺绣图案上点缀彩珠、贝壳、亮片、皮革、木珠、金属牌等,使女装刺绣丰富多彩,更具立体感和独特韵味。

(1)刺绣在礼服中的应用:礼服作为一种正式社交场合穿着的服装,代表了身份、地位、品位、教养等许多无形的语言。晚礼服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都是最能让人痴迷的服装。无论是紧身长款的露背装还是俏皮错落的短款,刺绣依然是最豪华的装饰手法,无论是大面积的刺绣,还是小面积的刺绣点缀,都能使晚礼服显得更加精致、高贵、华美,更能演绎一种纯女性美的妩媚。

(2)刺绣在传统旗袍中的应用: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已具有了民族礼服的象征。刺绣是旗袍不可缺少的装饰工艺,一般采用单色绣、彩色绣、光泽绣等。单色绣是一种颜色的绣线,若用与面料接近的同类色绣线进行刺绣,则给人以雅致、大方、清馨的感觉;若采用与面料是对比色的绣线进行刺绣,则有鲜明、夺目、生动之感。彩色绣绣出的图案比较写实,色彩丰富、华美。光泽绣是金银线绣制,具有夺目、富丽之感。

(3)刺绣在女性内衣中的应用:女性的内衣无疑也是一种时尚的元素,人们对内衣款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内衣装点上绚丽的刺绣图案,更突出了女性的性感和妩媚,让女性将一种感性自我的艺术置于贴身,得到美的享受。内衣的款式有胸衣、内裤、睡衣、浴衣等,多采用质地柔软的天然丝棉面料,舒适、轻薄、透气,采用镂空绣、蕾丝,饰以表现柔美之情的花卉刺绣图案,使内衣呈现出华丽风格。刺绣用在内衣设计上,更突出了刺绣的贴服与贴心,轻薄柔软面料上的刺绣纹样,将秀丽婀娜的女性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 结语

刺绣工艺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现代女装服饰艺术设计已经离不开对刺绣工艺的研究和探索,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又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推陈出新,它是服饰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装饰语言,为时尚女装增添了华丽、优雅超俗的气质和韵味。在女装服饰艺术设计中,新设计思路可以拓宽我们的服装设计方法,改变服装原有的风格。新的设计思路可以是不同风格服装和装饰方法的结合,也可以是常规材料的创新性应用。例如,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将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向日葵》与《鸢尾草》两幅名画用刺绣的方式设计到女装中,引起极大的轰动并获得了法国时装界的最高奖项――“金顶针”奖;中国服装设计师郭培在2009年的高级女装秀场中也将刺绣工艺与服饰艺术的结合提升至绝美境地,这些服装设计师都为刺绣工艺在女装服饰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相信中国的刺绣工艺会在女装服饰艺术设计应用与发展中开辟出更精彩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2] 左汉中:《湖南美术全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3] 丁佩:《绣谱》,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刺绣艺术论文篇(5)

(一)彝族刺绣工艺文化概述

刺绣,古称针绣,俗称绣花,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和色彩规律,在绣料(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的工艺美术品。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著名的有苏绣、湘绣、蜀绣、奥绣、京绣、瓯绣、顾绣等。由此可见,彝绣在我国刺绣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彝族刺绣称为“依鲁博”。刺绣、挑花、织麻,是彝族妇女的三大工艺,她们大多展现在女性服饰上,彝族女性服饰不仅是美的展台,也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刺绣是彝族文化中尤为艳丽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民族风格,普遍盛行于彝族集居区。彝绣制品一般作为彝族服饰尤其是女性服饰的装饰品,缝制并镶于衣领、衣袖、衣襟、肩部、衣裙下摆,或作围裙、背带、头帕,也有的用于居室装饰。绣品历来都是自制自用,既不假手于人,亦不用于交换,于是也就成为衡量姑娘们聪明、灵巧的标志,并与她们的婚姻密切关联。所以每个彝族女孩从小就开始学习此项技能,不仅要学会,而且要学精,如此世代相传,逐渐发展。

彝族刺绣尤其突出特点,大体上分为平绣、扣花绣、扣边绣、贴布绣、镂空绣、十字绣六大类针法。其表现的题材丰富多彩,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动物世界、花鸟虫鱼、果园畅想、生活纪事等几大类,彝族刺绣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图案中的花鸟树木、飞禽走兽等都有一定的寓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花象征美好的事物和少女;老人坐像象征怀念远祖;马樱花象征男女爱情;南瓜图寓意幸福生活;辟邪消灾的火把,反映图腾崇拜的老虎图等等。

(二)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大量实用性刺绣品,取代了彝族人民千百年来使用的刺绣品,长期以来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模式逐渐的被打破,短短20多年,就使已经使用、传承了几千年彝族刺绣工艺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局面,使用了几千年的绣品迅速被现代工业绣品取代,年轻人不善于学习、传承刺绣老艺人的技艺,随着老人们的过世,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艺术,由于得不到继承而流失。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使本来就脆弱的彝族文化迅速地消失,经济方式的改革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彝族刺绣工艺继承、传承出现危机。

1、彝族刺绣工艺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面临着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状态。经济的冲击、人员的流动、旅游产业政策的导向、汉族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冲击等,正使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处于其它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中,使原有的文化生态已经失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和被割裂的危险。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并吞噬着传统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另一方面,部分艺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需要,任意改变彝族刺绣工艺的文化内涵,使其产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性和民族性。同时,受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业观念发生改革,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使彝绣品不再被人欣赏,进而导致彝族刺绣传统工艺的慢慢消失。

3、彝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设施落后,设备陈旧,使有关部门的整理、研究和抢救工作难以开展,使大量的彝绣品散落民间,而已经搜集、整理的彝绣品因条件简陋而老化、发霉、腐蚀等,面临着再次消失的危险。另外,对彝绣艺人、能手的待遇过低,使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研究人才和传承人流失,致使其保护和传承难以延续。

二、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战略思路

彝族刺绣产品,皆以彝族望风捕影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绣品上所绣的各种装饰、仿物、寓意的花纹图样、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审美等多重价值。因此,对于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首先应当从战略的角度上理清思路,要有步骤、有计划地保护、传承与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形成一个有机的、科学的、可行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总体思路。

1、以市场为导向的彝族刺绣开发战略。针对不同的群、体,彝族刺绣市场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传统刺绣需求的市场,另一部分是现代刺绣需求的市场,这部分的市场需求量较少,但价格昂贵;另一部分即现代市场,这部分需求量大而价格便宜,消费群体主要是国内普通民众。在传统需求市场中,刺绣应当按照国际市场需求,企业接合同、收购、加工,彝族人民按照式样加工、销售、绣品销往国际市场;现代消费市场中绣品要融合现代流行的潮流,比如绣花内衣、绣花手袋、绣花背包、绣花窗帘和桌布等日常用品。

2、以塑造精品为核心的品牌化经营战略。要想让彝族刺绣有品位、上档次,在刺绣设计和创作中就必须从思想上路出现在的程式化、单一化、雷同化的框架,走精品化、品牌化的道路,这是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开发的理性选择在,品牌是一种复杂的符号,它最持久的涵义应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代表着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性能、效用满足程度以及市场定位、文化内涵、消费者的认知程度等,然而,目前彝族刺绣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没有统一的品牌战略、精品战略,进而影响了彝族刺绣的市场形象与市场拓展,这需要强化和加强。

3、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彝族刺绣保护、传承与开发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彝族刺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此,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中的重要关系:首先,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即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而开发和利用反过来又要有利于保护。其次,处理好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开发与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开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彝族人民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彝族刺绣工艺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现今当务之急,就是认真落实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开发收益的合理分配,兼顾地方政府、企业与彝族人民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让彝族人民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让他们成为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为了让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发展,应在彝族地区的各类学校中开设以培养彝族刺绣工艺专门人才为主体的刺绣工艺班,教育更多的人学习彝族刺绣工艺,为其传承与发展准备充足的人才和后备力量。同时,培养一支研究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专家队伍,确保可持续保护、传承与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保护、传承与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不仅要从战略的高度上理清思路,统筹规划,还要实施切实可行的与之适应的配套对策与措施,来指导传承和发展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行为活动,以达到保护、传承与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目的。

1、加强立法保护和坚持包容开放的发展态度。首先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保护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从实际发展来看,将彝族刺绣工艺文化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国性的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十分迫切,也是必须的。除此之外,从长远来看,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应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刺绣工艺文化,使自身获得再次提升与发展。

2、加大力度,进行全社会的广泛宣传教育活动,让全社会认识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让保护、传承与开展彝族刺绣工艺文化成为彝族人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第一,普及教育。重视对彝族干部及群众进行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常规性的刺绣工艺文化活动。第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一方面,组织专家编写质量较高的有关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专著,加大新闻媒体和文艺文界的投入;另一方面,努力制作一批宣传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专题影视作品,强化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形象和氛围。第三,更新观念,使彝族人民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提高彝族人民保护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意识,让他们重新认识与理解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增强他们传承和发展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就政府而言,应当在主导立法、落实政策、科学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和努力培养继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进行全面摸底,发现重点刺绣传承人和传统刺绣工艺形式,及时做好采访和调查档案。如云南文山、贵州台江、施洞、湘西等更是重点调查地区,要作为今后调查、抢救与保护的重点。其次,对社会广大民众来说,不仅要有传承与发展彝族刺绣文化的责任心,还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要认识到“一种文化艺术只有具有民族性,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性”,进而形成自觉保护,主动参与到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队伍中来。

4、走彝族刺绣精品化、品牌化之路。作为彝族重要的旅游产品,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实行精品化、品牌化战略。第一,保持彝族刺绣手工制作技术。彝族刺绣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也体现当代彝族刺绣的价值所在。彝族刺绣工艺的掌握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的长期学习和训练,从现在开始着手总结、记录刺绣工艺的知识,培养刺绣工艺的后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第二,刺绣工艺的精益求精。要求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塑造刺绣精品,产生品牌效应。第三,彝族刺绣品的精加工。从彝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战略角度和彝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都需要彝族刺绣向精品化发展,使刺绣制品真正成为彝族旅游产品中的精品和拳头产品,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生产中羸得市场。第四,刺绣品的包装。精美的包装,可以增加彝族刺绣的附加值,提升彝族刺绣价格,让彝族刺绣上档次、有品位。

5、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产业,走刺绣艺术经济化之路。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除了经济实力支撑外、以外,文化产业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把本国的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体表现有:第一,彝族刺绣在旅游经济中找到了一条新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的道路,成为旅游观光中游客争先购买的彝族文化商品,成为了解彝族文化的一种途径。旅游观光和刺绣工艺文化融为一体,使古老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第二,彝族刺绣在旅游发展中,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附属产品,得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创新与开发,使得古老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走向新生,得以传承和发展。第三,吸取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部分因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开发新的工艺品、绣品,抛弃过时绣品,保存富有特色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在创新中传承。第四,树立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理念,引进新的技术,扩大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外延,形成新的彝族刺绣。利用现代技术,使彝族刺绣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出具有彝族特色的彝族刺绣,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保护、传承和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第五,在旅游景点,设置彝族刺绣艺人的现场表演和传艺项目,让国内外游富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解、学习、体验、分享刺绣创造的乐趣。第六,在彝族传统节日习俗传承与保护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彝族最有特色的节日文化,如“过彝年”、“七月七”等,应当借这些节日习俗吸引社会各界的机会,宣传普及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在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和民俗旅游开展中传承和保护彝族刺绣工艺文化。

三、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意义

彝族刺绣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珍贵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经济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传统民族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因而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财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刺绣艺术论文篇(6)

清末中期一些绣品在图案、色彩等方面有不足之处,出现图案俗旧,色彩单一的现象,尤其是刺绣作品缺少美术观念,不再能满足清末民初具有新观念之人的需求。刺绣技艺“若能在各方面改良革新,那么,这种新时代的刺绣品,为……摩登士女们所欢迎,而国外销路之旺,自然也是不用说得的。”

清末民初绣品的改良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刺绣图案的改进,二是绣品用线色彩的变化,第三,刺绣作品更多地融入美术观念,使绣品更美观。

(一)图案的改良是绣品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前,刺绣图案多为具有吉祥寓意的的动物植物图案,如仙鹤,蝙蝠,麒麟,金鱼、牡丹等,这些图案象征着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富贵平安、财富有余、仕途荣华,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常常采用的。但是,清末以来西方思潮的传人,绣品的需求不断变化,其图案也随着市场需求而发生了变化。上述图案已经不能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清末民初接受新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人以及国外喜爱刺绣的消费者。为了绣品的市场需求,绣品图案的改良势在必行。

清末革新派大臣端方对此亦有同样认识。1903年,端方赴湖南任巡抚职,主持修建景恒楼。陈放之物并非为自己喜欢的古董器皿,而是绣绷。端方请来各地著名的绣工,并要求革新刺绣图案,认为“本巡抚极为重视湘绣,过去湘绣大多是民间的猫呀,兰花呀,非常庸俗,很不雅致,本巡抚抚湘,决心革湘绣”。绣工们听了之后,都先观察一番文物、字画、碑帖,然后再摹拓付绣。湘绣在这一时期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国外的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大。

刘海粟曾在第一届中华职业学校出品展览会后发表评论“改良工艺就要先讲求图案”。因此,绣品的图案要改变之前的旧式样,就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有创造性,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绣品。《漫谈:刺绣》一文中提到,

“我以为我国的刺绣业,实也有自行醒觉的必要。在这摩登时代中要求生存,须不落伍。要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首宜注意的,便是图案的改良。‘凤穿牡丹’,‘麒麟送子’一类的图案,是不能用了。”

(二)绣线是刺绣的重要元素,就像画画要用的笔一样,画笔的好坏对绘画作品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绣线及其色彩的准确把握对于绣品美观起到关键作用,亦是绣品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

《周礼・考工记》曰:“五彩备谓之绣”。好的绣线,绣出的作品色彩浓淡变化自然,阴阳向背恰到好处,使作品栩栩如生。这与前一点的图案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劈丝细密,配色雅致,加上巧妙的运针才能创作出好的刺绣图案,美观的图案才能形成好的绣品。

绣线色彩的改进,使绣品色彩丰富并保持持久不变,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要。清末中期的绣线一般采用传统的方法浸染,不易退变,但是色彩相对较少,后来由于贸易发达,外国的染色技术传入我国,虽然节省了染色成本,解决了线色丰富的问题,但是由于染色粗糙,一经空气水渍的影响就会容易退变,使绣品黯然失色,神采垒无,影响了整个绣品的质量。清末民初的刺绣教育家华瑾就曾评论过绣线色彩的重要作用:“五彩成章,绣乃可贵,往者染色,青皆靛花,红者皆红花,色彩耐久,惜分类简单耳。今则染家率用洋色。后专就价值廉而施工易者为之。”“松江某校,所惜参用洋线,不耐经久,且与行销西人之心理欠合。武林女塾戒用洋线。颜色配用均系自染,并非市上锁沽者可比。故能历久如新。”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事日繁,洗涤的机会较多,绣线的染色,较之前更加注重。

由上述可知,绣线的色彩对于绣品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顾绣在明末清初之所以盛行,与其劈丝、配色及绣品图案创作不无关系。这也是清末民初的苏抗,南京的刺绣以顾绣为标榜的原因。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绣品是在吸收顾绣之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的结果,因此,很多作品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奖,绣品市场变得广阔,刺绣工艺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认可。

(三)刺绣与绘画常常被称为姊妹艺术,绘画用笔,刺绣以针。因此,刺绣者要懂得绘画理念,绣品才更加传神。这一时期,美术思潮得到了发展,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影响很深,因此很多人对待绣品往往像欣赏画作一般,要求气韵和笔法并重。那么对于刺绣则是要改变“画理不通。针法呆板,设色不精为中国旧绣之通病”,“欲救其弊,非造就有美术思想之新艺术家”。只有具备了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才能更好地了解刺绣用色,运针的关键,使色彩在刺绣图案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并且可以在传统图画的基础上运用绘画理论创造出新的刺绣图案。

刺绣艺术论文篇(7)

提升文化自信 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中国刺绣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凝结着民族智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与振兴中国刺绣这一优秀传统工艺,打造“中国刺绣”国家品牌,既是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也是历史使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强调: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纺织工业加快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找回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

孙瑞哲表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在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又新增了一股专业化的力量。今后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应朝着三个方向进行探索:一是开展兼具技艺本真性与当代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研发”;二是提升蕴藏附加值与文化自信、有实效的“品牌化经营”;三是实现条件化筛选且保有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为中国刺绣传统工艺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与产业传承之路。

截至目前,我国已分四批公布了1300多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纺织类82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是国家已公布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正基于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6年8月份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旨在将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文化自信。并在全行业范围推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决定从战略高度决定发挥行业特长,挖掘民间智慧和潜力,集优质资源创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此,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振兴传统工艺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大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今后,文化部将在潮州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以此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其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创新 打造国家品牌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务、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宣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及人事聘任决定进行了宣读。决定聘请李当岐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民强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刺绣艺术论文篇(8)

 

一、引论

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不论是身处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还是耕作于田野之间的劳动者;也不论是物质丰富者,还是生活较为贫困者,都不曾放弃对外界事物的审美追求和享受。艺术高于生活,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田野间耕作的辛劳,收获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节日的祝福……都融进一首首浑然天成的山歌、一幅幅画意诗情的绘画、一件件精致考究的服饰中。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著名的侗乡,这里山明水秀,淳朴宁静,生活于此的侗族人,在这般诗意的生活环境的感染之下,创作并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刺绣,便是侗族服饰不可或缺的装饰部分,占据着侗族女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对侗族刺绣的审美内涵、文化价值、情感寄托等方面,而较少关注于它的技艺操作、造型艺术、风格特征,这些方面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技法和造型艺术

博厄斯在其著作《原始艺术》中指出:“是什么令人感觉到它具有美学价值呢?当工艺达到一定卓越的程度,经过加工过程能够产生某种特定的形式时,我们把这种工艺制作过程称之为艺术。”[③]侗族刺绣这一民间工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娴熟、系统的制作过程。刺绣是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剪纸,从儿童刚出生后就必须戴的帽子,身上挂的胸兜,背孩子的背带盖,到上衣的衣边、衣叉,男人的绑腿,女人的鞋子、肚兜……都离不开刺绣,长期的、不断反复进行的劳动使他们的技术达到了博厄斯所说的一定卓越的程度,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从事刺绣活动的主体是女性,艺术家也都为女性,而男人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才能,虽然他们也一直受到周围女性刺绣群体的熏陶,但没有任何男人会从事这项活动。

(一)、剪纸的技法

一件侗族刺绣作品的完成,首先第一步是剪纸,即需要用纸剪出各种图案,再按照图案进行刺绣。剪纸艺人使用小剪刀,在一张空白的硬纸上,根据头脑中所建构的模式剪出一个个独立的图案,由于图案是用于服饰的装饰,因此样式小巧精致,而不同于北方剪纸图案的大而繁缛。另外,关于图案的变化,博厄斯指出:“在无论任何装饰图案都必须安排在一定的面积里的情况下,工匠往往不愿意由于面积的限制而把自己画好的图案切掉某些部分,而喜欢把图案加以变化,尽可能把它装在限定的框框里。”[④]侗族刺绣的容纳面积也是有限的,因此剪纸艺人通常剪的图案以条状为主,当面积不够时,便把图案变形。如图1,这是一朵带着枝叶的花朵,为了有足够的空间,便将花朵的枝弯曲包裹着花朵,而且也使图案显得更立体杂志网。所剪图案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线条简单的花朵、枝藤、鸟和蜜蜂的轮廓,较复杂的图案是被侗族人称为金鸡的凤凰。除了独立的图案之外,有时候也会剪具有一定情境故事的图案,当地人再赋予它们自己的解读。例如在一位年轻的孕妇家中,我们看到她为即将来临的孩子准备的背带盖上,出现了猴子偷桃、老鼠上树这样一些“非传统”的、有动态感的图案。由于在剪纸之前并没有用笔去勾勒任何形状,只要稍微有些偏离或者过长、过短,这个图案就无法修补,也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因此完全要凭借艺人纯熟的技巧和良好的形象思维、构图能力。欣赏剪纸作品,除了要求线条流畅、边缘圆润之外,还要形状规整、写实。当然剪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几十年来反复实践的结果,相对来说图案并没有和以前有太大的变化,自然可以掌握运用自如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一个三千多人的村公所中,一般只有十个左右技艺高超的剪纸艺人,而且多为年纪较大的妇女。女孩子可以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刺绣,但是却要到三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剪纸。另一方面是因为剪纸速度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供别人使用,而刺绣则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人们便将重心放在刺绣上。

(二)、刺绣技法

将剪纸图案贴到布条上,便可以开始进行刺绣操作。布条颜色的选择只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在刺绣的时候,左手固定布条,右手自如地上下穿针,对于当地每天都要进行刺绣操作的艺人,她们都会把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留长,以便于更好地固定布条和针。然后以大概60°的角度从背面将针穿出,把线覆盖在剪纸图案表面,再以同样的角度将针穿入背面。每次操作动作必须保持线的距离相等,拉力均匀,才能使得刺绣的表面光滑、匀称而细密。在刺绣颜色的选择、搭配上,基本按照事物原本的颜色配给,也是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当地人称这样的颜色显得十分喜庆、漂亮,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三种颜色都是大自然的动植物颜色当中最亮眼、最夺目、最能刺激人感官的,再将它们与布条的颜色搭配在一起,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效果。

(三)、构图

人类基本的感官审美中,总是容易对凌乱的事物产生排斥,而倾向于欣赏排列有序、规整、令人愉悦的事物。艺术品的构造通常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布局,侗族刺绣在构图上便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首先上衣左右两边的衣边、衣叉、袖口,左右脚上的绑腿图案,无论是颜色、样式还是在排列的结构、位置上均是相互对称的。其次,在一副较大的刺绣作品内部,同样也恪守着对称的准则。以儿童的背带盖为例。背带盖为正方形,四周分别由四条刺绣布带组成,左和右对称,上和下对称,四个角落则由四个三角形的刺绣组成,以上方左右两边的图形为对称,下方左右两边另外再相互对称。背带盖的中间部分由八个小圆圈,围着中心的一个大圆圈组成,这八个小圆圈以自己的180°角形成了四组对称。不论图案有多么的小,或者是一片叶子,或者是一根树枝,都能从对称的另一方找到相应的一模一样的图案。由于图案小而且多剪纸,艺人在排列图案的时候会先寻找一条长带子或者一个圆圈里的中心点,再依次向外对称排列。从背带盖的构图中可以看出当地人对于对称的要求和追求。

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的艺术品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是总体内部的风格是固定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赖自己熟悉的样式,不论是日常用品的使用,还是事物的外在形态,一旦固定之后便很难去接受新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使用上的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理的安全感需求,新的事物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人们宁愿选择长期保守一种模式,创新思维自然会受到限制。通过与当地年纪最大(82岁)的一位刺绣艺人访谈得知,至少在她从小所接触和创作的刺绣作品中,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刺绣的样式由剪纸所决定,而一个寨子的剪纸基本上均出于这几位艺人之手(其他人都是从这几位艺人手中购买),因而可以说,刺绣的总体样式、风格是由这几位艺人所决定的。

三、刺绣与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中的所谓顶级艺术品,例如绘画、书法、雕塑等,已经慢慢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而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杂志网。但是在传统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很实际的功效。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举出雷蒙·弗斯这样的话:“原始艺术是高度社会化的……弗斯曾在太平洋上的蒂科皮亚岛上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他发现丧葬歌总是由那些与死者有特殊亲缘关系的人们来唱,选中的歌曲则用来表达这一社会联系,而歌唱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报酬的活动。与西方社会中我们认可的那种艺术家的形象相比,小型社会中的艺术家和他们的群众并未分离。一般来说,他最多是个兼职的专家,在很大程度与他周围的人们具有同样的价值观。”[⑤]艺术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都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因而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便会赋予其不同的社会意义。民间艺术品起初是日常生活中并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普通的形式之一,他融合在生活之中,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域又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刺绣的突出女性群体的作用,女性以刺绣为手段得以形成一个有别于男性的独立群体,使得在女性地位低下的传统社会中,以此方式表达女性要凸显自身重要性的愿望。另外,在结婚的时候,刺绣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嫁妆,这也表明了刺绣在侗族生活中重要作用。当然,刺绣也曾经被认为是俗气的、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地位挂钩剪纸,成为边缘化、弱势群体的象征。进入当代社会,虽然不能说刺绣的社会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至少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不仅是外部的人开始重新看待刺绣,当地人也将刺绣作为自身民族认同、向外部争取自身地位的重要工具,他们十分强调“侗家人”这一概念,在与当地人聊天中,不论是关于侗族的建筑、饮食还是歌舞、服饰,他们都强调这些就是“我们侗家人”的生活,“我们侗家人”就是这样的……在重要的节日活动中,侗家人就必须穿着侗衣,这已经成为深深烙进侗族人意识中的印记了。

以韦清花为代表的刺绣名人,在当地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不论是当地的旅游活动,还是到外地参加各种民族文化展演、比赛,都是以她以及其家人为主力,甚至她的作品成为了侗族刺绣艺术成就的代表,在三江县生态博物馆中展出,她家中的织布机也被柳州市博物馆购买并收藏,这也就意味着她的成绩不仅在当代人中得到肯定,更意味着也可以在后人之中得以流传。

五、结论

博厄斯认为,工人的技巧赋予艺术作品以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不仅来自掌握技巧的愉快,而且来自完美的形式造成的快感。侗族刺绣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操作体系,在形式和技巧上都有着精湛的能力。首先剪纸的技艺为整个刺绣作品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图案的构造和排列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使侗族刺绣作品呈现出排列严谨有序、规整的效果;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刺绣不仅是侗族人族群认同的工具,更为刺绣艺人个体赢得了重要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罗伯特·莱顿著,靳大成等译.艺术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同乐苗族乡志编纂委员会编,同乐苗族乡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4)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5)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A].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刺绣艺术论文篇(9)

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当代人们思想更加包容,设计审美也逐渐多元化。手工艺的设计离不开时代环境,时代变化造成了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思想文化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需要结合当今时代变化与时俱进,迎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当代刺绣手工艺的设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合了现代西方设计思维。当代苏绣传承者们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表现手法和技艺也更加精湛,绽放出当今时代的光彩。

一、苏绣的历史沿革

(一)苏绣的起源和发展

刺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诗经》中就已经有很多关于刺绣的记载,如“素衣朱绣”“兖衣绣裳”。苏绣来源于吴地的传统刺绣,直到明清时期“苏绣”这一统称才最终产生。苏州的气候温和、盛产蚕桑、文人聚集、书画艺术发达等都是苏绣艺术繁荣的条件。战国时期,苏州刺绣工艺已发展成熟,如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出土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面衾,其纹样丰富、针法均匀,工艺水平极高;发展至唐代,刺绣针法已经开始转变,改锁绣为平绣,出现了很多新针法,山水人物、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纹样,刺绣作品多传统题材;苏州地区最早的刺绣实物为出土自苏州虎丘塔云岩寺的罗地刺绣经帙,时间约为五代时期。至宋代,受到文人绘画作品的影响,出现了画绣;元代仍继承了宋实的风格,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二)明清时期苏绣的兴盛

明代户王鏊在《姑苏志》中写道:“精、细、雅、洁,称苏州绣”1,这是对于苏绣风格的精准概括。明代苏绣在闺阁绣上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突破,最有代表性的顾绣是苏绣中非常重要的流派。明代十分推崇绘画,顾绣最大的特点就是画与绣的结合,通常以宋元的国画作品为蓝本,其起源于明代的顾氏家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著名的顾绣名手。顾绣的针法不断发展,对苏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的纺织手工业中心,出现了专门进行丝织品生产的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2民间绣不断发展起来。清代,全国形成了四大地方体系,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苏绣规模较明代更为发达,苏州一度被誉为“绣市”。《吴阊钱江会馆碑记》记载:“衣被几遍天下,尤以吴阊为绣市。”清代苏绣技法非常成熟,诞生了双面绣,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乾隆时期的双面绣《富贵寿考围屏》,反映了苏绣极高的技艺水平。道光元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刺绣工艺理论专著《绣谱》,它由清代刺绣名家丁佩撰写,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

(三)清末苏绣的西风东渐

1.仿真绣清末著名苏绣大师沈寿首创“仿真绣”,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她最早将西洋美术吸收融合到中国刺绣艺术中来,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画中明暗光影变化的手法,还首次将西方的透视原理应用到苏绣。在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中,首次以摄影稿作为刺绣创作的题材。“仿真绣”使苏绣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力进一步延伸,使苏绣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苏绣的新纪元。“仿真绣”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视觉和审美特征,为中西文化艺术交融探索提供实践经验,也是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影响下的突破和发展。2.乱针绣乱针绣最初的时候叫正则绣,吕凤子先生创办了丹阳正则女子学校,研究出用交叉的丝线表现西方油画的全新技法,学生杨守玉在此基础上实践并成功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后杨守玉的徒弟任慧娴更完善地把西洋画的绘画理论和素描方法同中国传统刺绣结合,丰富了乱针绣的技法,创造出虚实乱针绣和双面异色异样绣,其代表作品《齐白石像》,采用乱针绣和传统绣的针法,更真实地体现了老人的目光神韵。乱针绣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通过自由的排线和色彩关系的变化表现作品,乱针绣既可以绣制写实的物体,也可以诠释写意和朦胧的意象。

(四)苏绣的当代现状

随着科技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传统手工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苏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从原生态到市场态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苏绣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其强大的文化特质,逐渐走出国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她将油画、摄影、雕塑等与传统刺绣结合,强调光影色彩的自然过渡,色彩运用梦幻斑斓,运用平针绣和乱针绣的技法,经常运用反差和互补色,烘托出强烈对比色彩效果。她善于处理光影明暗的自然转换关系,利用虚实结合呈现出不同远近距离的空间感。苏绣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依旧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这是历代刺绣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结果。艺术家们将苏绣技艺薪火相传,随着时代审美的转变不断创新,将苏绣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层次。

二、新时代苏绣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在中西方工艺美术史上,刺绣服饰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中国刺绣的特点是低调内敛的精致之美,花纹变化寓意深刻,主要为平面绣。当代中国刺绣服饰面料多选用真丝、绸缎等,具有独特的光泽感和坠垂感,配以丝线刺绣,呈现出细腻优雅的气质。中国刺绣服饰的纹样选取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纹样的寓意性,通过自然界的动植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在色彩上,喜爱使用如烟青色、鹅黄色等中国风的色彩。西方则是华丽夸张的立体刺绣,通过珠宝、金属、缎带、珍珠等装饰品的使用,使西方刺绣服饰高调又奢华。在面料的选择上,不拘泥于普通的材质,牛仔、皮革等都可以作为刺绣面料。运用不同的材料立体三维堆砌,营造出科技与未来感。东西方审美的差别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信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同的审美造就了中西方刺绣各自独特的风格,给人们两种不同的视觉体验。

(二)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受到古代礼制的影响,传统哲学思想都追求自然、“天人合一”,传统艺术也追求与自然融合,求得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刺绣题材单一,多为花鸟山水的自然景象,针法变化少,追求平整公正、简洁大方,有一种真挚朴实的情感力量。现代艺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进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的流派层出不穷,例如印象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超现实流派,艺术从客观的表达转向主观情感的叙述。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现代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艺术家们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作品,通过艺术表达内心复杂、焦虑的心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艺术作品也向着更商业化、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因此,现代刺绣十分重视针法用色的技巧,强调规律性,接受现代新材料,强化刺绣的视觉效果。

三、审美观念变化下的传承与发展

(一)当代苏绣艺术的传承

苏绣艺术的传承一般为家庭、师徒传承,复杂绣工技巧需要数十年的学习磨炼才能够掌握,这就造成了这一技艺推广困难,绣工人数少,缺少新鲜力量的涌入。另外,绣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复杂的绣品用时长,价值高,艺术性强,不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当今年轻人追逐时尚感的审美文化,传统刺绣不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为了应对时代危机,高校合作的模式产生,更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例如“清华美院·姚建萍中国刺绣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的“全国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高级研修班”项目之一,将借助大学的学术平台和苏绣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建萍的实践平台,着力培养“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新一代复合型刺绣人才。

(二)当代苏绣艺术的发展

刺绣艺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5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09-02

一、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史略

据史料记载,刺绣的起源可追溯到虞舜时期,但据考古出土文物目前只发现到商周。早期的刺绣以区分社会阶级为主,工艺简单粗糙。战国时刺绣工艺日趋完善,到了汉代则开始融入了艺术。

唐代刺绣发展的突出成就,便是“平针绣”绣法的发明。宋代是我国刺绣发展的高峰时期,开创了纯审美的艺术刺绣品。产品质量均属空前, 明代是我国手工艺高速发展的时代,承继了宋代刺绣的发展,顺应时展潮流,继续蓬勃昌盛,出现以刺绣专业的家族和个人。清代刺绣的发展,大致继承明绣的发展,更突出成就的是:一、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艳的局面;二、晚清吸收外国日本刺绣长处,甚至融合西洋绘画。并有“美术绣”“乱针绣”的诞生。

如今尽管时代不断地向前推进,这种美好的、固有的、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刺绣技艺,它融合了绘画、书法的精髓,将多彩的素材、亮丽的丝线以浑熟灵巧的技术气韵,生动的显现出中华文化的特色。不少身怀绝艺的刺绣专家,一直默默地以一针一线,细心地绣出各种美丽的绣件,正意味着传统艺术的保存、延续和发扬。

二、中国传统刺绣地域发展史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苏绣: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了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苏绣,其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作为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已名扬海内外。清代苏绣发展到鼎盛时期。如今苏绣被誉为“东方的明珠”。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著名的肖像绣――《蒙娜丽莎》,她那迷人的微笑,带领着苏绣工艺品从苏州走向了世界。

湘绣:湘绣是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湘绣绣艺精湛,其表现手法传神动人。近年来,湘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刻意追求刺绣工艺与艺术构思的完美统一,研制出了刺绣新工艺“双面全异绣”。

蜀绣:蜀绣起源于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川西民间,蜀绣的风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西南和北部地区人民的性格和喜爱。其技艺特点是绒片平滑,绣品严谨细腻、浑厚圆润、光亮平整、鲜艳明快、寓虚灵于朴拙、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针法多而细腻,其中晕针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双面异形主体绣也是蜀绣中的代表作,如彭世平创作的《文君听琴》。

粤绣: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粤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我国除了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以及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苗、土家、白、壮、蒙古、藏等民族刺绣。

三、刺绣工艺发展现状

(一)刺绣发展可喜之处

1、刺绣大师风采

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的刺绣大师沈寿。自创“仿真绣”。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并得到意大利皇帝和皇后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绣艺术精湛,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都灵)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1915年,沈寿绣作《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荣获一等奖。

真人像刺绣大师顾金珍和她的刺绣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中国国家主席在国宴上向克林顿赠送了一幅由顾金珍女士绣制的克林顿“全家福”并得到了高度评价。如今她创造的人物肖像独特的针法以被认为苏绣历史新的里程碑,她正致力于传授她的独特艺术于下一代,她相信会有和她一样真正热爱苏绣艺术的学生如同她一样刻苦研究和实践,让中国传统的刺绣真正屹立世界艺术舞台。

2、苏绣技艺的新发展

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两面绣。它和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以不管;而两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 双面三异绣是在双面异色的基础上发明而成的,同时又是对双面异色绣的发展。其特点是:绣品正反两面异样、异针、异色。即正反两面对应部位图样不同,针法不同,色彩不同。它能使观赏者能在一幅绣品上欣赏到不同图案、不同针法、不同色彩的刺绣艺术形象。这种绣品,在苏绣和中国刺绣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还有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

3、提出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的激情和能力,当代中国民间文化的渐趋消亡,引起某些部门、专家及致力于民间艺术研究发展的有志之士的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民族民间艺术抢救工程“只有民族的才是真正世界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用十年时间着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呼吁“希望我们国家建立遗产日”,让全社会关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认为要“通过非常民间的方式,一代代对文化进行非常优美的传承,这种传承对于中国人尤其重要。这个传承有两个精神:一个是历史精神,一个是文化精神。

(二)刺绣发展不足之处

1、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伪劣刺绣充斥市场

在多元文化与文明相互交汇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如何在发展自身传统道路的同时与世界文化接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部分企业和绣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把粗制滥造伪劣的刺绣充斥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冲击精品刺绣,使刺绣在工艺品市场上的声誉大受打击。

2、人才面临断层,精致的工艺面临失去继承

刺绣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如今,刺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过程,本质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刺绣的本质是艺术,从使用的艺术工具而言,刺绣使用的针和各色丝线要比油画等所使用的画笔要复杂,使用和学习都更难。从绣制方法上而言,它好比素描,但又和素描不一样,各种针法极为丰富,更何况用的并非一色,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艺术的渗透,人们往往只追求素描,油画等之类的作品,而对传统手工艺制作不感兴趣,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以至于精致工艺面临着失传。

3、机器印刷冲击传统工艺

工业革命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机器印刷刺绣作品的出现,传统手工刺绣不可避免遭到影响并失去大片市场。手工技艺大多为机械所替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刺绣这一民间手工艺的生存;特别是对乡村生活的渗透,使得刺绣工艺迅速衰退,濒临消亡。

四、继承与发展

(一)文化交融全球化――引入现代设计理念

现代设计是基于知识的设计,是以新知识获取为核心的。由于资源从垂直结构向水平结构转变,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必须作相应的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而不是只仅仅局限于名作和照片,应追求创新。

人们大众需要中国文化艺术,在当今强调弘扬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作为地方性高等美术院校的师生,应主动适应这一形势,在学生中宣传祖国的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培养新一代的民族工艺设计人才,结合现代设计思潮和美学原理,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和艺术文化的新发展。

在艺术设计中开设刺绣专业。同时应认识到这不是民间作坊,不是培养民间工艺的继承者,而是要造就新时代的艺术家。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站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上来确立总体战略思想,就是要对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有一个总体的、本质的、独立的研究认识。教学旨在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艺术魅力和设计造型的完整体系;认识民族民间艺术特有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认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源性,各地域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和它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交溶,以及认识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关系等。整个人类的民间文化有着不同的民族特征,但也有着它的共同特征,我们要在比较中研究其共同特征、不同特征以及在历史发展中的互相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发掘――融入本土文化

寻求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符号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中华56个民族在5千年的变迁中创造了丰富而绚丽的传统文化。现代设计中寻求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作为信息载体。继承传统文化就是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个“符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意”重于“形”。例如,历代皇室所穿着的、使用的物品,即使形式不同、用途各异,但无不是传递皇家身份地位的文化符号;而民间的刺绣又处处流露出祈求吉祥平安之意。我们一定要学会批判的继承,并不是所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符号都适用于刺绣设计。所谓的不适宜,同样更多的体现在内涵上。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哪些符号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符号又传递了怎样的文化信息。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的永恒,更重要的是秉承隐藏在符号背后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本质。刺绣要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就一定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设计能够传递传统文化内涵的符号,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所在。

(三)科技发展的新突破――引入新技术、新材料

在传统刺绣当中,由于历史的局限,人们往往采用轻薄的面料,诸如丝绸锦锻、细棉布等柔软面料,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引入新技术、新材料,追求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各种新纤维材料、合成材料,在色彩所显现的内容上,比之传统材料更精细、更夸张和更有想象空间,用它们来制作的刺绣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主题和艺术效果,更富有视觉上的刺激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色彩是能直接对心灵发生影响的手段。”色彩好比黑白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一架绷满琴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演奏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反应,带动心灵的颤动。而在姚安的一幅作品克里姆特的《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新材料应用的优点。这幅作品中的男女服饰,采用了新材料刺绣后,那种明艳和几近妖冶的色彩搭配,把人物陶醉中的心态几乎从画面中喷洒而出。

发扬传统工艺,创办地方特色,使中国刺绣业向个性化、趣味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人们生活,提高人们审美品位,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越是民族的、民间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持本民族的特性,才能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文化和艺术不可避免打上了西化的烙印。但是“我们要把刺绣这根接力棒举起来,把刺绣文化和技艺发扬光大”,然而,要弘扬光大刺绣艺术,仅靠刺绣艺人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专家学者、从事和致业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识之士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和共同发展。并通过店面、网络和会展的形式与市场接轨,融合,让中国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孙佩兰.刺绣与民俗[J].丝绸,1995(5).

[2]陈长荣.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苏州文化[J].苏州大学学报,1995(2).

[3]罗正友.我国的“四大名绣”[J].中国土特产,1996(3).

[4]赵潜力.救救湘绣──湘绣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湖南经济,1998(5).

刺绣艺术论文篇(11)

刺绣是一种用丝线或其他材料在丝绸、布帛等织物上,借助针的反复穿刺,绣制成图案的装饰技艺。刺绣用针和线在织物上“作画”,不仅具有装饰价值,而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织物的耐磨性并反映人们的风俗、文化和心理。服装设计中刺绣的影响力又格外关键,能够有效体现不同朝代不同的文化和设计特点。服装行业里,国外大牌设计师纷纷推出民族风,从世界各个民族寻找灵感。Dior于2012年推出的女装中,就大量使用中国刺绣为装饰元素。Valention于2014~2015的春夏时装周展示的衣服中,就有部分将富有中东民族风格的传统花卉图案依据人体上的结构特点重新布局组合,使流畅多变的线型刺绣显得华丽而古老,充满异域风情。传统刺绣元素与现代服装形态结合,必将是今后服装设计应用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走向。

一、刺绣元素在服装设计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

1.传统艺术遭遇现代文化始终还是处于劣势

一针一线的手工刺绣尽管精致美观拥有灵气,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中国人的服装穿着很少民族化。传统的刺绣工艺品虽然价格比较高,但加工时间比较长,这使刺绣工艺的发展得不到普及。与之对应的是现代机绣的高速度和高产出量拥有绝对的优势,商人出于生产成本考虑,基本使用机绣,加速了手工刺绣行业的衰败。

2.从事刺绣的手工业者越来越少

拥有熟练刺绣手工艺的绣工大都来自交通不便利村庄,文化基础薄弱,而且年纪偏大,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会按照传统绣品题材刺绣,除了模仿就是复制,难以让人眼前一亮。绣工的文化基础也决定着他们缺乏创造力,难以将传统刺绣技法与现代服装结合进行刺绣。这导致耗费大量时间的手工刺绣的最终成品只能以中低档价格出售,促使了传统刺绣技术的没落。

3.设计师的运用问题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形成专业体系,大规模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专业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从油画、水彩等绘画专业衍生出来,设计师本身对中国传统艺术本身不够了解,因此在服装设计表现中,一些设计师习惯于运用现代流行元素,往往难以很好地表现刺绣图案。有的设计师即使运用传统的工艺,只是对传统工艺的照搬,在结构的平面性上存在一些缺陷,较少为实现设计的整体艺术表现力而进行人为的分割,表现得不伦不类。一些设计师运用刺绣工艺时过于追求图案的完整性,忽视细节的特点和对人体美的展现。这些问题若想要从根源解决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现代服装设计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服装永远以绘画艺术为其创作根源,若在一开始的美术设计教学中就加强相关理念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刺绣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策略方法

1.加强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理解度

作为服装设计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平衡美术意识建立与美术素养提高,能洞察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利用美术学科教学,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其智力的挖掘与提升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民族文化作为基础,致力于提高民族文化理解度,加强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特别是刺绣中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教师通过展示以及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到刺绣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2.开设一定的手工刺绣课程

传统手工业者虽然具有熟练的技艺,但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技艺操作却非常熟练,即重技能轻理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能够自行设计图案款式,具有专业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层次,技艺操作却暂时欠缺,即重理论轻技能。两者取长补短,进行强强联合,可以有效解决人员和题材的问题。像独立设计珠宝品牌CigaLong许多作品都有运用到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其设计师设计成品之前,除了要一遍遍修改设计稿,还要雕蜡3D建模、去杂、镶嵌、抛光,实际这个过程还需要设计师同时学会做一个手艺人。所以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普及并推进手工刺绣的研究,将其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这样就能兼具文化培养与实践操作,保证最终成衣在满足审美要求的同时,除了有商业性还有设计功能性。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中辅以手工刺绣,无论是对手工刺绣的发展还是对服装专业教育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与市场相结合

现今的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许多专业会因为学生的就业市场需要而与社会联系密切,二级学院都有自己开设的工作室。实际刺绣服装、刺绣工艺饰品的市场是很大的。许多带刺绣的衣服鞋子在各个古镇都有专卖店售卖,已成为众多景区和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集于此。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要想办法与市场刺绣品牌联合,如《我的新衣》虽然是一档电视综艺节目,而在播出过程中就建立了销售渠道。这样能给刺绣服装带来实际经济效益,能更好地推动刺绣行业的发展,以免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衰败。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住“中国风”特色,才有利于国内服装品牌及设计师在世界时尚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刺绣在服装设计中的实现手段

有了这些策略方法,实际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如何实现?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作为施教者必须熟悉的。

1.刺绣元素的直接应用

刺绣元素的直接运用就是用针线直接将图案绣在服装面料上,适合刺绣常见的服装面料有麻织物、丝绸、法兰绒、羊绒、乔其纱、纯棉和缎等。由于直接运用大部分是采用直接写实的手法,因此尤要注意的是采取这种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布局要合理。作为兼具实用性、功能性的综合造型艺术,刺绣元素在满足服装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不能失其实用性。直接运用的刺绣元素切忌将图案生搬硬套到服装上,适合制作在袖口、领口和裙摆上,这样成衣制品既有民族风情又能增强美感。所以设计者一开始就要有整体的设计构思,如服装款型适合哪种刺绣图案、刺绣配色等要与服装形成互相呼应、协调、统一、和谐和完美。

2.刺绣元素的间接应用

刺绣元素的间接运用是指服装增饰、立体感的运用,即在原来二维间接的面料基础上增加其他的面料或元素,这种间接增饰运用不仅创造立体的视觉效果,丰富了服饰图案的设计表现力,而且通过搭配不同的材料的色彩及肌理营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比如,在婚纱、礼服设计中运用串珠绣工艺进行装点修饰,能使服装产生高贵典雅的效果。增加的刺绣元素可以是不同的面料也可以是相同面料,将相同或不相同的刺绣材料按设计师的理念拼合,创造出具有质感对比、层次对比以及缝合线凹凸的肌理对比。在间接运用中要保持刺绣图案要与服装的风格一致,注意刺绣的色彩搭配。有时单独看有些图案十分完美,但与服装搭配会破坏服装主题和风格,且在间接运用时需弱化传统图案的寓意,注重其形式美感。

3.刺绣新工艺、新技艺的应用

现代服饰设计过程中融入诸多新型材质,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拓展了设计思路,使刺绣工艺日渐精细化。诸多类型材质的混搭,同样能够展现现代时尚潮流。比如,串珠绣工艺运用在毛绒线编织服装上,不仅不破坏毛编制品本身的伸缩弹性,而且还会产生珠光闪亮与毛绒柔和对比的效果。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传统刺绣手法与现代服装面料结合运用,充分展现出纹样独特性,增添服饰魅力使之达到艺术最高境界。在这一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刺绣的材质与服装面料匹配,既要善于进行刺绣工艺的创新,不断创新技法,也要根据面料的柔软、硬挺、悬垂、厚薄、轻重等特性,选择合适的刺绣方式。总之,现代服装以其新颖的款式、大胆的造型,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当下的流行趋势。刺绣则充满怀旧的味道,富有浓厚的历史气息,是实用与装饰的尤物,古老又清新。服装的设计离不开对刺绣工艺的研究与探索。只有不断地开发和创新刺绣工艺,才能推动刺绣工艺的深层发展,拓展服装设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立.刺绣艺术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陶娟华.关于高职院校开设手工刺绣课程的建议[J].专题研究,2016

[3]吉轶.加强“美”与“术”的协调——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