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4:34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1)

2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管理模式构建

技术中心的组织模式直接影响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而每种组织模式适应的企业类型也不尽相同,建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和改进。目前我国建筑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3个管理层次。1)决策层决策层又分为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技术中心重大问题的决策,由集团主管科技创新及相关业务部门领导共同组成。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对技术问题进行咨询、评价等工作,由集团内部高级专家和外聘专家组成。2)管理层管理层一般设在集团总部,由技术开发处、综合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主要负责技术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3)操作层操作层主要负责科技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区域技术中心、专业技术中心和分公司技术中心组成。建筑企业技术中心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传递、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各类数据收集、资料文档查询等问题,技术中心内部上下级部门、同属部门以及研发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反馈通道,以保证各参与方及时了解项目的实际状况以及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10]。因此技术中心需要一个集成化的组织环境,通过IPD建立一个集成平台,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改革研发管理,而是技术中心的一个战略转型,技术中心办公室通过IPD平台可以在进行项目决策和分配科研资源时,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从而保证了项目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了技术中心多个科研项目之间资源的最优分配[11]。集团技术中心拥有大量的科研资源、优秀的人才资源及设备资源;而且各技术中心具有技术相关性,科研项目之间具有很强的应用转移关系,所以不同的项目会提供和组织研发不同的科研资源。通过IPD平台建筑企业技术中心的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共同的平台上讨论工作,取长补短,促进了集团技术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流,充分整合优化了技术中心与项目部研发的资源。

3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的运行流程

建筑企业建立IPD共享平台,将技术中心总部、各分公司技术中心、项目部下属技术部紧密联系到一起,随时进行技术难题的攻克、技术的创新。整个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的运行流程如图3所示。建筑企业管理层最底层,项目层次遇上技术方面的难题,首先通过IPD平台,跟具有相关技术的项目部进行沟通,共享彼此的科研资源并进行讨论,如果难题得到解决,则项目部将技术方案共享到IPD平台;如果此技术难题未得到解决,则上报所属分公司技术中心,分公司技术中心可以通过IPD平台来获取与此技术难题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各分公司技术中心以及技术中心总部的技术资源。如果分公司能够解决,则分公司可以通过IPD平台传达给项目部;如果分公司不能解决,则分公司技术中心将其上报给技术中心总部。技术中心总部研发部门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将其通过IPD平台传达给项目部,也可以先传达给分公司技术中心,再由分公司技术中心传达给下面的项目部,同时平台上的信息集成部分要及时更新关于这个技术难题的资料;如果技术中心研发部门没有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就通过IPD平台传达给专家委员会或者外部的技术研发市场,与其共同进行研发工作,有效利用各类技术资源直至项目技术难题的攻克。从建筑企业基于IPD平台技术中心的运行流程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IPD平台除了担任提供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外,还是一个实时更新的技术资源库。结构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分享或者查询自身需要的技术资料,并且随时更新。

4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4.1集成管理技术中心的研发资源

建筑企业集团通过IPD共享平台可以将科研资源按照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合理分配,将分公司技术中心的资源集中到集团总部进行集中管理,让研究重叠的项目部门临时组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组合项目,避免技术共性导致的重复创新和科研资源浪费。而且基于IPD平台,技术中心办公室的运行流程可以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各分技术中心在各自领域也可以提升研发能力及积累经验。

4.2更好地适应多项目管理

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管理体系是一种支持不同项目研发的管理体系,并且加强了技术中心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使技术中心各部门间可以进行无障碍沟通,信息交流更顺畅。集团技术中心通过IPD平台可以随时掌握下属技术中心项目的最新进展、更全面地了解市场需求,同时实现了科研项目部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的统一,实现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4.3强化技术中心的过程管理

基于IPD的建筑企业技术中心可以促进企业的协同工作及集约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创新;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系统提供一个企业内部人员专业信息的共享平台,并且可以建立以IPD系统为框架的集成工作环境,培养出专业化的建筑业信息化人才,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降低了新产品开发成本;技术合作可以共享信息和研究成果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间研发机构的协调,消除研发重复投资,承担单个分技术中心无力独自承担的研发项目;还可以提供可视化的方法,供开会人员通过网络会议来讨论具体的设计问题,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2)

2专业技术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中的规程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尤其针对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应急预案等实战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制度更需要具备很高专业技术知识支撑。专业技术精湛,专业知识透彻,应急预案实际应用性比较强,处理问题方法就安全得当,排查隐患就能彻底及时,治理排除隐患方法措施就比较高明,就能做到省时、省力、安全。将专业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中有助于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的安全制度规程,进而推进到生产顺行、施工改造、隐患治理等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维护岗位人员的安全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防护。

3专业技术能提高岗位作业人员的能力水平

专业技术在实际安全管理中应用得当,以提高岗位操作人员实际技术水平能力作为最根本落脚点。无论企业安全评价,还是规章制度,都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归根结底总结一句话,必须把实际操作岗位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作为最根本目的。加强职工职业技术知识能力。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做好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工作

在企业开展安全技术教育工作,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员工安全行为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安全技术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从事生产人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安全内容。开展安全技术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职工的安全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强化岗位作业的安全性,为生产稳定顺行创造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安全技术知识包括生产技术知识和专业性的安全技术知识。根据这些先进的经验、知识,制定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服务安全生产内容。进一步延伸机械、电气安全技术,防毒及救护常识,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知识,防雷防静电安全技术等。通过教育学习这些内容,以达到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增强预防和处理事故能力的目的。

3.2利用专业技术,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中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生产企业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过程中,只有采用专业技术知识,才能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对难以生产的生产储存装置设施、项目设备,更需要结合专业技术,加强维护、监管和保养,以防事故发生。

3.3增强职工实际运用专业技术能力

人是企业实际生产中最活跃的、最具生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他一切因素如设备、材料、原料都必须靠人的因素去推动。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材料燃料、机械设备都需要被人所掌握、应用。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的根本资源,所以真正意义上把专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就必须在人的方面多下功夫,从基础上严抓职工实际运用专业技术能力。很多企业员工队伍整体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能力提高与培养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多采取新颖措施,把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作为出发点。只有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技术能力培养,才能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3)

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令人瞩目。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理论基础。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重点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实施知识管理应采取的措施。p【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共享文化1【Title】OnknowledgeManagementofHigh/newTechnologyEnterpriseinChina【Abstract】Withtheapproachofknowledgeeconomic,KMbecomesincreasingImportantinenterprises.ThispaperfirstlyexpoundstheinevitabilityandtheorybasisofKMinhigh/newtechnologyenterpriseinchina.Meanwhile,itelaboratestheintensionofKMinenterprises.ItisemphasisthatthepaperanalyzestheKMthesituationinthepresentdayandputsforwardhowtoimplyKMinhigh/newtechnologyenterprise.【Keywords】High/newtechnologyenterprise;knowledgemanagement;shareculture【文献综述】知识管理是近些年来的一种新思想,甚至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却得到理论界与实业界的普遍认可。可以说,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知识资源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所以,如果说百年前诞生在美国的“泰罗制”开启了企业的“现代管理”之门,从而引发了以“科学管理”取代“经验管理”的企业管理是“第一次革命”,那么为适应知识经济而带来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全球的企业管理正迎来“第二次革命”,以“知识管理”为代表的新时代。我国以经合组织(OECD)1996年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我国的翻译出版,1997年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报告发表等为标志,知识经济在中国开始发育成长,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即智力资本和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界也积极进行探索。2000年,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并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了企业知识管理的高潮。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现实意义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国科技发展状况及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本世纪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世纪。因此,更好的管理好高新技术企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关系着一个民族生存的问题。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级跨国公司开展竞争,没有市场竞争的经验,没有能够开展国际竞争的人才,没有先进的竞争武器,是难以取得优势地地位的。要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就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实行像知识管理一样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手段,并先于其他企业创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知识管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已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比其它企业在实行知识管理上也具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必备的基础,而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信息技术的优势,具有知识管理所需的完善的硬件设施。其次,知识是通过人得以传播的,因此人员的素质对于知识的交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员工是属于知识员工,较其他企业有利于知识创新。因此有必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研究。二、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1、知识管理的产生及研究意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是建立在企业知识理论基础之上的。企业知识理论是探寻企业竞争优势根源及对主流企业理论反判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理论。以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对于某一行业而言,该行业中所有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等在客观上是一致的。根据这一理论推导出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赢利状况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而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上述理论的质疑,因为企业表现为超额利润率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的力量,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即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由此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种资源都有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而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然而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竞争优势或高额利润的源泉。在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只有隐藏在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深层能源。因而产生了企业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呢?隐藏在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研究表明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是因为企业的隐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于模仿,而且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决定的,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是相同的,但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不尽一致,所以它们所发现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这样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即企业知识理论便产生了。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零散的,对于企业如何获取、传播、创新知识,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便需要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企业内的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实现个人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进而达到知识共享,形成企业特有的隐性知识。建立在企业知识理论基础上的企业知识管理,必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理想的管理范式。2、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尽管知识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推广和普及,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知识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法拉普罗则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国内学者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而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涌现出一些代表性人物,并形成三个学派。彼得?德鲁克:美国资深经济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在他论著《后资本主义社会》(1993)中指出:世界处于向着“后资本主义社会”即“知识社会”的巨大转变中。在新社会真正控制资源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是知识;威廉?哈拉勒:美国齐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在其出版的《无限的资源》中指出,世界企业正经历以知识为基础的“革命”。戴布拉?艾米顿在其著作《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中》认为:随着知识管理概念及其对企业管理意义的被广泛接受和重视,作为创新活动演变的趋势,知识创新正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并在制定企业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战略和管理实践中得以贯彻。它通过知识资源的开发,创造新思想并转化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商品,为企业未来持续增长尊定基础。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简单化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他们具有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行为学派:他们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们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综合学派:综合学派则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他们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知识。3、知识管理实施的条件及方法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个体参与,明确原因和熟悉规则。所谓个集参与,就是指个体主动参与企业或企业内组织的计划或决策过程,并善于发现他人的思维价值,这其中蕴含着企业或组织对个体劳动的尊重。所谓明确原因,是指参加某个项目或者涉及某一计划的人员能够理解上级所做出的最终计划、决策的原因。所谓熟悉规则是指新的规章制度出台之后,决策者必须向相关人员说明新规则的所有细节以及奖惩措施,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关于知识管理的方法,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六种方法: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转移的激励措施;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建立知识管理的评估系统。我国学者王如富等人(1999)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六种方法: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当然对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模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采用相应的方法。简评: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还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能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进行讨论,而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现在还不能给企业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知识管理方案。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企业知识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定位和组织管理软件的系统分析还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1、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本文是在对传统企业管理比较的基础之上采用历史归纳、逻辑演绎及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搜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思考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知识管理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在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之上,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而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知识管理认识不清,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员工的管理问题等。重点是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实际笔者大胆的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措施:要设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以协调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随着知识主管(CKO)在知识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设立这一职位,并对CKO所具有的素质、能力进行深入的剖析。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把企业中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成企业的隐性知识,这便需要培育企业知识共享文化,为员工提供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而知识员工对知识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对知识员工进行管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文章提出采用“人本管理”的管理方法。2、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分析了当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不足及其原因(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中当然离不开知识管理者如CKO,本文对CKO的能力要求、作用、职责进行了全面的研究(3)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如何“实行人本管理”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希望为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参考文献[1]王芳华.《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版[2]曹心、刘能杰.《未来社会的管理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1版[3]刘吉、金吾伦.《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4]芮明杰.《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的新逻辑》.管理科学学报,2001.3[5]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的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6]何畔.《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革命》.经济与管理,1999.11[7]戎樟榕.《知识管理—新的管理革命》.经济与管理,1999.7[8]王守安、于海江、王洪革.《知识经济与企业革命》.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1版[9]张金昌、侯玮青.《全面知识管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华东经济管理,2002.10[10]吴季松.《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1998.2.27[11]王福军.《知识管理已成为热门学问》[J].中外管理,1998.7[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正文】劳伦斯?普鲁萨柯曾说,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就是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快速获取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面临这样一种新形势下做出的战略性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知识的生产、获取、使用、传播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主线。企业知识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生产、获取、使用、传播知识,为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为企业了解市场提供窗口,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形成某种竞争优势,同时在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同时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一、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断有人预期21世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世纪,国家的兴旺,民族的生存,在于一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历史已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如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达到40%,贡献了经济总量的23%。在我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多年保持了持续高速发展,迅速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良好发展,为民族经济发展继续做出贡献,这必然要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便应运而生了。1、知识管理是适应资源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作用相对于物质作用而言更加丰富,使人类从由于物质资源的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也因此正在依靠知识不断地减少单位产出对物质资源以及时间等的要求,即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正在大大增加。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其产品价值的60%以上来自于知识资源。此外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为企业对知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创造了条件。2、知识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商战,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战场。谁获得了市场,谁就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机会;谁失去了市场,谁将注定不仅难以发展而且会威胁企业的生存。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靠什么也赢得市场?只能是靠不断创。企业创新的源泉不是实物资产也不是金融资产这样的物质资源,而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因此,加强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开展全方位的企业知识管理,从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者意识到的当前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管理问题。3、知识管理相对于其它管理的比较优势促使企业开始重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管理是建立在物质资源管理基础之上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各类实物或金融资产的配置与优化。知识管理则强调的是企业拥有和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着眼于在整个经济运行环境中如何致力于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物质资源无论多么雄厚,但总是有限的,如果不注重知识资源的为之结合,那么通过管理来创造新价值的潜力将是十分有限的。而企业可利用的知识资源相对于企业的物质资源来说则是极其丰富的,由于知识的边际报酬不是递减而是递增的,所以企业运用知识管理,加强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与其它管理相结合,给企业带来的创造价值的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两个理论基础1、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资本理论罗默(Romer)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分析框架,阐述了知识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反映了经济增长范式的转变。知识资本理论试图从微观经济层面上阐述企业组织内部知识资本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帐面价值和市场价值间存在的巨大差额。知识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斯图尔特和瑞典财务服务公司的艾德?文森。前者很早就致力于知识资本理论思想的研究,并在1991年率先提出了知识资本概念,提出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随后又具体到企业,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将长期以来被人家忽视的知识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他认为微软、英特尔等知识企业的价值在于聘用的知识员工,企业内部机制以及这两方面综合形成的独特的识别市场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艾德?文森则从实践角度提出知识资本管理和评估模型。他在1992年提出了第一本资本报告,1997年发表了第一部关于知识资本管理和评估的专著,指出应着眼于顾客、流程、产品更新与开发、人力因素和财力等方面,并将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其他结构资本四类。知识资本理论的提出,为理解企业的知识活动指明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建立知识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2、管理学基础: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行为结构和市场机会。随着时展这种理论逐渐暴露其不足。同一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同样的市场机会,但其赢利能力相差很大,有的相差3-5倍,这个差距还有变大的趋势。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对传统理论修正就产生了资源学派,其核心观点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如土地、设备、资本、人力等,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规模和效益,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但市场发展越来越完善,在理想的完善的市场中土地、设备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能借助资金通过等价交换获得,由此可见竞争优势和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我们可发现实际上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追踪溯源,企业的能力根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包括发现市场和识别市场的市场知识,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开发能力,将个人创新整合产品中去的能力,将企业生产的知识产品推向市场,传播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拥有自己核心能力的企业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从而形成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知识理论因此也对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说,知识管理化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因为消费市场多元化和竞争对手日益增加,市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创新能力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知识无疑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对企业经营和成长过程中各种知识的管理,目的是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及成长的需要,以利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使企业实现新的成长和发展。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就是将知识视为高新技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加快企业成长的关键,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包括知识集约过程,知识应用过程、知识交流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这四个过程不是相互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关联的过程。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的。而知识集约,知识运用和知识交流是实现知识创新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实行了知识管理,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正是区域创新网络使中关村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上效能很高,使中关村的创新频繁,使中关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然而失败的企业却是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用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并不完善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到目前为止,我国因特网用户已达到几千万。而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也仅仅只有20%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和运用信息手段,这与国外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好多仅仅是具备了信息管理所需的必备的硬件,而缺乏的是适用企业自身的软件,更缺乏的是信息管理的观念。2、误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认为知识就是信息,知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知识主管(CKO)就是信息主管(CIO),这已把知识管理狭隘化了。这是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所普遍存在的认识上的问题。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变革和超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管理也不仅仅是信息管理的发展和延伸。主要在于:信息管理仅仅注重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理更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信息管理仅仅侧重于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而知识管理更重视信息,知识活动的过程和人员的管理。信息管理关注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方式向适当的员工提供适当的信息,将信息简单地视为企业的免费资源,未能对知识进行资本化运作以实现知识增值;而知识管理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追求知识的增值。所以企业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就必须澄清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3、公司内部未能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其知识含量相当高,其潜力也非常大。怎样让人去公开自己的好点子而不是隐藏起来,让人接受而不是拒绝好的想法,实现公司员工知识的不断交流,达到知识共享,这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4、过分依赖少数几位关键性人物最危险的知识管理问题莫过于过分依赖少数几位关键人物了。一些企业中,名义上是知识管理,而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只是总裁或少数几个人拍板定钉。因而,如何让员工也积极的投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去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5、不知道如何给知识作价不可否认,管理知识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知识是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因此也是很难度量的。我们确实无法知道存在于人脑中的是什么知识,也不知道他或她是否选择共享知识,这完全取决于个人意志。因此要想使这些“无形”的可以给组织带来利益的话,就必须想方设法将知识的价值“显而易见”,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企业中,有些知识管理半途而废就是因为公司没有看到它给公司带来价值,也并未采取一种好的方法来使知识价值明显化。当然这一方法必须切实可行符合公司的实际。五、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对企业来说,要实现知识管理,开发与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就成了必要的前提。因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凭借一系列技术手段制度安排及管理手段,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与建设这类管理系统,需要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1、明确该系统应起到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该系统应起到的基本作用是为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服务。2、明确该系统应具备的功能从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出发,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是:要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新知识的生产和既有知识的深层挖掘;要能够为企业与外部的知识交换提供渠道与窗口;要为新知识及既有知识,内部知识及外部知识在同一企业内部的传播,共享及集成提供有效的公共性平台服务。3、提高知识的编码化程度知识的编码化有利于知识的生产、获取、共享、集成与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为知识的编码化创造了条件。正是由于知识的编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社会才有了信息社会的某些特征。在知识经济中,既需要人们不断学习编码化的知识,又需要人们具备利用编码化知识的能力。因此,企业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时,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的编码化程度。4、将知识管理落实到人先进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人与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的有效结合,其中人是最为关键的系统要素,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完善及维护,都是要由人来完成。因此,为建设好这类系统,必须选好人、落实到人,并将工作及责任落实到人。六、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1、提高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水平目前情况下,企业推行知识管理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我认为,人的观念,认识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知识管理能否实现以及能够延伸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里有诀窍的人很少,那么这个企业,就不是一个在知识生产方面很好的企业,相对来说是一个传统企业。每一个企业都可能遇到种种问题,每一个人都能够对企业的知识生产有所贡献,而只有到了这种程度,知识共享才是可能的。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了解,高新技术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比较有影响的刊物等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让员工知道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进而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2、加速扩大知识存量在工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资金,有了资金就可以买设备,就可以去招人,就能得到相应的技术。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知识资本的积累。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有了知识,就能吸引来资金,有了资金就可以得到其他的资源。风险投资和一般的投资者在决定投资去向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企业的知本有多少。高新技术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扩大知识存量:(1)大量引进人才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了人才企业便缺少了创新的能力。所以企业要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同时企业可以与一些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和国有科研院所合作与联盟,将企业的市场网络、品牌优势与他们的人力资源、知识资产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寻求优势互补。当然企业经营性资产等结构性资本与人力资源的互动与匹配,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需双方坦诚合作,密切配合。(2)要使企业保持动态的学习能力由于知识日益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优势的关键,因此发展动态的组织学习能力,不断寻求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通过企业的结构性资本的支持,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在资产日益无形化的时代,在知识性产品日益重要的经济发展阶段,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来企业的原有人力资源和知识性资产的贬损,造成企业经营优势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发展组织学习能力是实现知识资本持续增殖、经营优势不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工具。也必然有利于企业的知识不断积累。(3)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关键是看其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离不开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支撑。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多的产品保持领先的地位。我们的企业家当然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以知本的积累作为企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掌握竞争的主动权。3、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观,实行人本化管理知识管理中,对于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又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人员流动必将带走知识,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市场经济是把企业作为主体进行资源调配的经济体制,而知识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更加彻底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是个人和企业两者共同进行资源调配的经济。所以说这个时候管理的调整要更加符合人性,以更加符合人的个性的方式来组织企业,这个企业就可能成功。否则,不能包容人的创造性,就不可能成功。在我国,因为传统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原则性较少,灵活性较多。企业组织管理者多依靠个人的权威,过分的依赖个人和裙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采用任意的、主观的、多变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严重束缚了员工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主体作为资本主要形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这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应从管理到观念上进行更新,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的投入企业运作中去。而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具有:巨大资本价值,巨大的创造性,巨大的流动性,巨大的难以监督性,巨大的影响性等特点。这些都给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前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更高的需求。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员工他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和自我实现。企业要创造条件满足这一需要,才能提高知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不断激发其创新能力。这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上更注重“人本化管理”:(1)尊重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精神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利用内部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员工的知识共享提供方便外,还鼓励员工积极奉献自己所具有的创新知识,让奉献出隐性知识的员工觉得,奉献出自己所具有的知识要比让知识永远滞留在自己的头脑中好得多。比如:某一员工所提出的创新知识得到其他员工的响应或被知识商品化倡导者所确认,他就有权组织一些员工实现其设想,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奖励。以此来激励员工积极奉献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2)宽容失败:鼓励员工在创新中不怕失败对员工的知识应用激励不仅发生在员工成功应用知识之时,更应该在员工进行知识应用,知识创新遭到失败时给予宽容,鼓励员工在创新中不怕失败。只有管理人员对失败的高度容忍,员工的知识才能从失败中更新完美。员工在知识创新中害怕失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失败的容忍程度。当然,管理人员宽容态度必须依赖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风险基金支持,否则一次知识创新失败就可能使企业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3)教育培训:提高企业的人才资源整体素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要使员工能够较好的学习应用新知识,就必须加强对员工进行不断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的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使企业人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建立适应自己,适应环境的动态知识结构,能够互动摄取有关知识,开拓视野,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和开发。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有待于企业人才资源素质的提高。有待于员工技术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员工的培养和知识资源的开发是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的当务之急。(4)宽松管理:给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充分的成长空间在对企业人才管理中应该给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充分的成长空间。即:在知识创新中,不应强求具有独特思维的员工在提交一份厚厚的创新计划书或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以后,才为其提供创新机会,这种限制创新人才活动空间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扼杀许多知识创新行为,企业需对知识创新人员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4、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然而由于一些旧的体制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信息管理还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管理部门分立,沟通不畅、协调不力等局面,导致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这些不利于企业推行知识管理。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应采取措施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任用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运作及应变能力的复合行人才。同时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构建高效益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企业信息资源库,使高新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的获取、传递、处理、储存、控制建立在全面、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及时,这样才能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5、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知识主管职位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离不开知识管理者。国内外的管理实践都出现了这种趋势。有调查表明,2002年度《财富》杂志评选全球500强企业有20%已设立知识主管职位,预计2-3年后这个比例会超过30%。这样企业管理层开始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主要核心的管理,转变为重点建立一个能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知识管理内容上来。国内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围绕知识组织管理。目前,国外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如微软、可口可乐、诺基亚等都设立了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知识主管职位。知识主管在企业内的地位介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即知识主管接受着席执行官的领导,并有权领导信息主管。高新技术企业CKO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资本;了解企业的环境和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知识需求,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环境,使企业每个员工都能获得知识共享的好处,并为发展企业的知识度做出贡献。CKO的职责及作用决定了他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具有与众不同的人格。他活跃、热情,并且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别人。他在开展本职工作的时候表现出好奇,善于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心态。他对知识管理有很强的信念,并且对企业的成功信心百倍。具有韧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和任何人合作,只要最终能够推进知识管理的进行。同时,一个出色的CKO还应具备四个关键能力即:此模型指出CKO必须是一个企业家,一个有主动精神的人,业务的发展和对新事物的创造会使他兴奋不已。然而,只有远见和决心还不够,CKO还必须是一名咨询专家。他必须聆听他人的思想,把它们消化吸收,如果这些思想有意义而且符合知识管理的观点的话,然而没有可操作性的思想和行动计划,知识管理很可能沦为不切实际的花言巧语。所以,就像传统的管理咨询业一样,有价值的技巧乃是将新的思想与经理们的业务相结合。这些便是CKO的领导能力;当CKO们鼓励、启动并且管理对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投资时同样需要两种能力即技术专家和环境专家。他必须明白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有利于捕捉,存储和开发,尤其是其共享知识。同时强调CKO对于创造社会环境,激发组织的偶发性的交流,组织活动和设计程序,以鼓励更具周密的知识创造和交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CKO的管理能力。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拔CKO时一定要做到全面、客观,这样才能发挥CKO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发挥自己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其推动企业的知识管理顺利进行。[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6、建立创造并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知识管理首要的并不是对现有知识资本的管理,而是对工作环境的改善,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创造和积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在工作环境中高效使用知识,这样才更有竞争力。问题的关键是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出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没有发展出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和制度保证。由于知识通常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员工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在企业扩散和转移,企业不能利用知识的独特价值。有价值的,特有竞争优势的知识在短期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如果其他企业可以模仿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稀有的知识不再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发展和培育出难以模仿的资源,即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历史。企业建立知识共享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常用的交流方式,但仅有技术基础还是远远不够的,员工必须具备知识共享意识,这依赖于企业知识共享文化的建立。信息技术和知识共享文化是公司宏观层次上所必备的条件,而在微观层次上则需要解决如何改变员工个人的行为方式。才能达到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在知识共享体系中,鼓励员工之间诚恳地交换各自的想法,相互合作,运用集体智慧来进行知识创新,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从而实现企业内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再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将个人私人知识转化为组织共有知识,将共有知识转化为私人知识,这样一种螺旋推进。而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学习,加快企业成员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由于技术和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的许多工作既需要团队成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又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彼此协调,沟通和交流,将各自所获取的专业性知识贡献出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团队不但需要私人知识,更需要共有知识,这些共有知识是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互动而获得和积累起来的管理性知识和制度性知识,这些知识沉淀在企业文化中,通常很难为外部竞争者所模仿,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然而,企业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不是无条件的免费的,企业知识交流与共享需要一个前提,由于知识固有的特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无形的活动,既不能监督也不能强制,对知识的使用只能引导而不能强制。知识交流与共享需要程序公正和评价的合理。所以,知识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要非常重视团队知识共享文化的建设。7、高新技术企业最高领导层的重视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开展是以管理人员认识到知识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并寻求改革这种状况开始的。让高层管理人员理解知识管理的意义,并且支持让它成为现实而开展的各项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知识管理会涉及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并影响到一些特殊的程序与政策。知识管理内的很多过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高层人员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安德森公司内部管理的领导者迈克说过,成功地开展了知识管理的组织通常都有高层领导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他们应该为企业以及知识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灌输到每个员工头脑中,使知识管理始终保持明确且正确的方向。其次,他们应该精通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能够具体指导员工,促进他们有效地收集、应用、交流和创造知识。再次,高层管理者必须被员工信任,具备高度的协调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形成相互依赖的环境。结束语综观世界历史,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国地位,都是在企业管理技术优先取得较大突破的基础上取得的。如英国斯密的分工理论,巴贝奇的绩效工资制等造就了英国19世纪的辉煌。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斯隆的事业部制等带来了美国20世纪的称霸。日本人的全面质量管理,准时制生产等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因此可以说,开展知识管理,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对于当代我国来说,在赶超企业管理世界先进水平,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汪大海.《新世纪的赢家》.学苑出版社,2001[2]唐纳?A?马灿德著.《信息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吕巍等译.《知识优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4]罗崇敏.《论企业创新》.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6[5]雷家著.《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5[6]杨梅英.《知识就是力量》.中外管理导报,2002.2[7]许晓明、龙烁.《企业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2001.3[8张小兵.《论企业的知识管理》.商业研究,2000.1[9]齐向.《知识管理》.商业研究,2001.2[10]郁义鸿.《论知识管理的内涵》.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1]周健.《企业最新高级管理职位—CKO》.工业企业管理,1999.7[12]韩富鹏.《再造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经济p2002[13]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4]章榕.《知识管理——新的管理革命》.管理科学,1999.5[15]德鲁克著.《巨变时代的管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16]高勇、钱省三、应力.《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实施》.华东经济管理,2001.1[1][2][3]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4)

2、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目前油田施工企业通常是在项目上或工程处设主任工程师,受企业总工领导,在主任工程师下设施工技术组,在施工技术组内设置若干工程技术管理岗位,分别掌管不同的工程项目,同时负责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

2.1技术组的主要职责

2.1.1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有关制度;负责编制本单位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2.1.2负责组织本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图会审;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重要的技术安全措施;

2.1.3负责对本单位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组织处理施工现场检查存在的技术问题;

2.1.4按工程进展情况及时组织项目工程技术资料编制、竣工资料组卷归档工作。负责组织技术人员撰写技术论文、工法。

2.2加强工程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做到一专多能,既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能掌握几种技能,做到动手做内业和动口现场协调管理能力并重。企业要致力于培养和建设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且具有奉献精神的工程技术管理队伍,形成集体优势,充分发挥技术人员潜能,以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3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的积累和档案管理

2.3.1对于施工单位,工程竣工资料主要包括:竣工验收文件,施工总结,施工承包合同、投标文件、工程变更设计文件、工程交接证书、竣工决算、施工文件(工程照片、其它施工原始记录),在上述资料中施工文件是施工单位从开工到竣工与工程施工同步的工程资料,是工程施工的真实反映,是竣工资料的基础,也是油田新改建工程及科研工作的主要参考资料。施工单位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专人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按建设单位编制规定进行整理,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2.3.2工程建设档案对于油田的管理、规划及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工程建设档案是处理工程项目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始依据。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工程建设档案来分析原因,判断问题的影响程度。

(2)工程建设档案是衡量一个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和信誉的依据。每年的企业信誉评价不仅要查看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水平和装备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企业往年所承包工程项目及工程质量的等级水平,要取得这些证明材料,只有靠完整的工程档案来提供。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5)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管理中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排斥反应”更加明显,其中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于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需要更加深入,但是现实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员工并没有办法去适应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改变,对计算机技术相关软件的操作并不熟练,这其中包括一些在专业技能上十分熟练的员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的深入,反倒没有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地为企业服务,相反由于自身对计算机软件的重视不足,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不够制约了这些本在专业领域十分优秀的员工的发展。这是需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值得反思的地方,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更加主动地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有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同时也应当开展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从意识上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对于自身在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许多企业在计算机上的技术并不成熟,这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存在着致命的威胁的。现如今,许多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料都储存在计算机中,企业员工缺少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在企业信息安全意识上十分薄弱,这些在技术上的漏洞与认知上的疏忽,都让企业信息安全留有隐患。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当同样制约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效率,盲目认为高配置等于高效率,大量购进一些价格昂贵的计算机软硬件对计算机进行配置,虽然投资很大,但是很多功能对企业实际情况来说是使用不到的,造成了闲置和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经费,购买盗版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殊不知盗版软硬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盗版的软硬是得不到售后的技术服务的,这样还要重新购买软硬件设备,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切不可贪小失大,应当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而且要请教专业的技术人员购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使得所购买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不至于浪费。而完善计算机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处理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旦遇到问题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化流程进行处理,可大幅度减少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计算机管理制度应当不断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进行更新扩展与完善,让每个员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使得办公自动化得以顺利的开展。企业应该保证企业内部计算机的安全性,有意识的提高每一个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每一台企业内部计算机应该通过身份识别才能进入,员工只能用个人专属的账号和密码进入到计算机内,且企业的所有计算机全部加入域,收回administrator权限和密码,只给予user权限,严格限制上网,上网需要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时,在服务器上安装监控软件来监督员工的行为,监控所有网络流量的动向,上级领导不仅可以监督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防止员工在上班期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还可以防止各种恶意行为,加强企业计算机的安全性。

三、对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6)

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技术管理体系的形成关系到整个企业管理的发展。因此,企业的技术管理应当充分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尊重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实力提升,让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当中提升竞争能力。

(2)燃气化工技术管理以标准化流程为保障

企业的发展需要规范性的制度,以及标准化的流程作为重要支撑。企业的生产活动往往具有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基于这种特征,企业在进行技术管理的同时应当保障管理内容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促进了企业的管理进步。企业的管理无论是从内部看还是从企业的竞争环境角度出发,坚持制度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十分必要。

(3)燃气化工企业技术管理以输出满意服务为前提

企业生产活动中,向生产环节输入的主要是人力、物力及财力。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应当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得到顾客的支持。这个过程中技术管理和设计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加强对这方面进行管理是输出满意产品的关键和前提。

二、建立健全质量工程管理相关内容

(1)管理职责方面

企业进行质量工程管理应当将工作的重点落实在人上,组织有效,责任分明。

(2)资源管理方面

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不同能力的人员合理配置到相应的岗位上去。此基础上以实现生产建设为前提,优化人、机、物等资源的使用结构。确保技术设备的运转正常,有效的资源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3)产品实现方面

产品实现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应当将重点放在质量目标及要求上来。产品要求应当基于顾客要求为前提,同时还应当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受到法律的规定和限制。另外,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应当形成相应的资源要求与文件形式。最后,保持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燃气企业应设计和开发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产品,提高设备产品的利用率。

(4)检测分析与技术改进管理

技术测量分析、改进对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过程中应当形成自我完善的系统模式。通过检测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总结。这是企业管理加强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技术管理的重要途径。

三、燃气化工技术管理创新系统建设

企业的技术管理应当建立创新管理目标。燃气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管理系统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满足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面向燃气化工企业技术的、提供有效服务的、赋予文化内涵的创新体系。

四、企业技术管理中的人才培养

企业进行技术管理应当找准对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活的资源和动力是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培养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形成完善的技术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并与绩效挂钩。这是激发人才工作活力,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五、增强燃气化工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规范性

企业面临的一项十分严峻的现状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策略吸引人才和引进人才,转变企业人员管理系统和分配方式、考评方式,综合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管理操作规范化,能够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调动人才的参与管理的热情和能动性。

六、有效整顿企业固有技术管理系统

企业固有的技术管理系统建设是基于企业生产环境实施的一种有效管理措施,具有可靠的实用性。但是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情况有所变换。应对固有的技术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一方面,新技术系统应当符合现阶段的外部环境特征;另一方面,还应当具备内部适应性,确保现有的实效运行能力。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7)

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以上观点不仅对于国有企业适用,对中国的多数企业也有适用性。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准确把握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有效性。

1、党政合一的管理体制马连福等学者认为,党委参与公司治理成为我国国有公司治理中的一大特色,具有独特的历史缘由,其在企业经营、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国企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变化,但即使经历了数次改革和制度调整,党政共管的二元体制格局以及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党政合一的管理体制是讨论公司治理问

题时避不开一大要素,因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为很多学者诟病,但在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探讨这个属性的更大动因在于如何做到因势利导。

2、“大锅饭”倾向

在激励方面,不可否认,国有企业中与一些外企公司相比,激励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惯性的采取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遵照等级关系进行管理。无论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存在激励模式单一,激励不足的问题。在内部分配上,较少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不同职能部门只要岗级相同报酬就相同,同部门同岗级不管干多干少报酬就相同,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员工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严重挫伤了员工积极性。

3、典型的“社会人”企业文化

除非自愿离职或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国有企业基本没有退出机制,以致在很多人眼里,进入国企与考上公务员大同小异,意味着拥有了一份“金饭碗”。这种稳定性与一般民企相比,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大的优势。虽然有学者认为其容易导致低效率而进行批评,但恐怕未找到关键。世界上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另一种是日本式。日本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行长期雇佣和终身就业是其重要特征。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关键是是否能最大程度发挥契合文化背景,发挥效力。

4、知识型员工密集

20世纪5O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提出“知识型员工”的概念。认为,知识型员工是用自己的知识资源(含技术、技能等)作为职业锚,外在表现为用脑力多于用体力的那些员工。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型员工密集的地方,管理方式上要从员工群体特性来着手,以提高有效性。学者们认为,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2)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知识型员工主观上不愿受制于人,客观上不愿受制于物,愿意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引导、自我控制。

(3)需要不断学习。随着知识和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知识型员工为了保持其能力与价值,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

三、基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策略

1、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作用,这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在此框架下寻求思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工作可以考虑:

(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把人才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视为“投资”而非成本,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2)变革组织机构。据调查,经过多年的改革仍有68.3%的国有企业不考虑企业的规模、产品、工艺、市场等内外情况采用科层制的组织模式,无法快速响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压缩管理层次,按照内在要求和现代企业流程再造原理,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建立起适应现行管理体制要求、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扁平式”管理体制。

(3)精简新产品审批制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要避免过于烦琐的新产品审批程序,侧重行动和试验,一方面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大大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1)提供对内公平、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分为三大类:技术类、管理和营销类,成长需求与激励机制也要分类进行。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关于薪酬满意度的调查资料显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看其绝对值,而是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作为国有企业,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严重,是必须正视并解决的问题,平均奖励等于无激励。企业薪酬体系在构建时要注意奖罚分明,对于一些压力大、任务重、环境质量差的职位,可在薪酬方面进行适当的照顾。对取得超额利润的部门及人员实行超利润提成方式,实行利润共享。激励要及时,很多企业基于某些考虑往往把年终奖拖到第二年才发,殊不知已经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2)变管控为搭建平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对知识性员工来说,他们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努力程度,而非工作时间。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人员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更好的工作方法。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进行详细的岗位分析,并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应聘者,以确定员工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在员工使用过程中,可以建立员工与岗位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公司内部适时公布各部门的空缺职位,为感觉员工和岗位匹配度不高的个人或部门提供调整的机会,以此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效能。对管理行为,德鲁克建议,应当“引导”而非“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各种繁杂的规章制度和“监工头”式的严格监督下,可能丧失工作激情和创造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型员工密集的地方对该群体特征要有充分的认识,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使命也不再是布置任务和监控、监督,而是搭建发展平台,进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去价值创造,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3、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重塑企业文化,发挥国企文化特有优势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8)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传播、运用速度快。以运用新知识、提供知识含量高的产品(服务)为己任的高薪技术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使产品更好地服务顾客。在产品的开发和研制阶段,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期某项技术能够实现突破,形成领先竞争对手的优势,获得高附加值的回报.在生产制造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广泛使用先进技术生产。如,CAD、cAM和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以期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使生产成本数额小于开发费用,产出知识含量高的产品.鉴于产品的特殊性,企业在销售环节需要大力推介产品,使顾客认可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售出产品,企业关注其售后服务和指导,以实施顾客化经营,获得高回报。

2.产品寿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企业兴衰迅速

科技进步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迫使企业不断研制新产品,从而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促使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企业亦会随产品的研制、推介成功而迅速壮大。

3.企业经营风险大,对市场反应灵敏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推销费的大量投入造成期间成本高,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企业在经营上需要密切注视市场动向,重视企业的经营战略,使之与外部市场环境相协调,保证企业迅速服务顾客,适应市场变化。

二、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

传统成本管理即为广义的成本控制,其重点在于控制,在其他环节成本管理可操作性不强,成本管理演化为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成为狭义的成本控制。它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的耗费,进行计算、限制、监督,将各项实际耗费限制在预先确定的预算,计划范围内,井分析差异,寻找原因,采取对策,以降低成本的活动。这种重在控制生产成本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能满足高科技技术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1.成本管理局限于简单执行功能,不利于高技术企业迅速反应和适应市场变化

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敏反应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效的企业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应付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适应性。成本管理需要具有一定决策功能,为企业战略服务,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不能仅发挥执行指令的作用。传统成本管理却仅注重本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仅发挥执行、控制职能,与企业战略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企业战略的调整,会产生为降低成本而偏离战略的现象;成本管理仅关心本企业的产品成本,未能分析竞争对手成本情况,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2.成本管理注重生产费用,忽略研发费用和售后服务费用

传统成本管理关心的是生产环节中料、工、费的形成和控制。此类成本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小,而设计、销售环节的研发费用、推销费用、售后服务费用占的比重较大,传统成本管理的作用空间大为缩减而意义不大。若仍按照传统成本计算法分配期间费用,会扭曲产品成本信息,对决策形成误导.同时,企业的生产发展、市场开拓、整合程度等因素也未能在传统成本管理中予以考虑,而这些一旦形成将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影响。

3.成本管理着眼企业内部成本的降低,忽略了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

传统成本管理虽然从材料采购着手,但是已经开始晚了,忽略了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企业易丧失一些向前整合的机会,如向前整合时,通过向供应商提合理化建议来降低成本。成本管理结束于销售,使传统成本管理因结束太早而不利于企业获取准确的产品信息,无形中增加了分销和售后服务成本,不利于企业向后整合。

4.传统成本管理不注重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快,需要正确计算评价产品成本,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需求强度大,同时其产品寿命周期短,使得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可操作性增强。按照传统成本会计方式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易扭曲产品成本信息,难以正确评价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无法为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三、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推行战略成本管理

鉴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必要采用更能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战略成本管理是把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以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成本管理。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更好的解决传统成本管理的不足。

1.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差异,有助于企业突出竞争优势

企业是通过完成一系列作业,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价值的。企业的供应、生产、储运、营销、服务等主要作业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管理职能这些辅助作业活动共同组成了使企业产生价值的企业内部价值链.在企业从事价值链的活动中会发生成本,亦会从顾客手中取得收益,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会获利。

高新技术企业有必要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来认识企业特点,构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明确每项作业活动对降低成本和实施竞争战略做出的贡献,消除不增值作业,更为全面积极地进行成本管理。这样能够避免传统成本管理仅注重生产环节的局限性和成本管理的呆板性,做到积极费用多用、用好(如设计环节实验费,甚至实验失败费),消极费用少用、杜绝(如生产环节产品次品损失)。

在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时,除了分析企业价值链,还需要关注行业价值链和价值链之间的联接关系。行业价值链分析,可使企业明了自己在行业的地位及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和市场份额,有助于管理者更客观地评价企业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对企业与供应商价值链接分析,能帮助企业寻求降低供货成本的途径,如通过洽谈降低供货成本:企业与顾客链接的分析,可使企业提高产品性能,更好的实施顾客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把成本管理同企业战略密切联系起来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指的是以产品寿命周期为会计期间,计算产品寿命周期内所有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开发成本、设计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分销成本、顾客服务成本。高科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销售费用高而制造成本占的比重小的特点,使得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变得具有重要意义。研发费用、推销费用通过一定方法被计入产品寿命周期成本而得以体现,避免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呆板运用的缺陷。按每种产品分类计算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报告,使管理者能够全面掌握每种产品相关的收入和费用,为决策者提供真实信息。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包括的内容多,其影响因素也多,它既受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又受市场经营周期的影响。我们知道,在产品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营销策略不同,定价策略亦随之变化,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快,管理层在确定竞争策略、制定产品定价策略时,需要获得准确、及时的产品成本信息,力求产品在不同阶段的总收入能弥补整个寿命周期成本,使企业获利,此时寿命周期成本联系战略,更有效服务决策的价值便体现出来。

3.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可找出对企业的成本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因素,并予以控制,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降低成本

适时生产系统与自动化生产在高科技企业中的运用,冲击着标准成本法,产生了成本动因分析(即ABC法)。此法以成本为决策服务的“决策相关性”为理论基点,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为其思想,对生产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利于查明真实的执行性成本动因,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从微观层次上解决标准成本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把ABC法运用到战略层中,即为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它有助于从宏观上查出导致成本发生的另一类动因一结构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涉及企业规模、企业纵向整合深度、价值链每一环节的技术含量、产品复杂程度、经营同类产品的经验这五方面。它们与企业战略定位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其发生与数量取决于企业的战略选择,会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高科技企业先期投入大,要求企业要采用降低成本、提高差异的竞争策略。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也应从宏观层次上来寻求降低成本,影响、改变上述五方面的成本,以突出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战略成本管理具有注重外部环境的外向性、注重竞争优势、成本管理长期、全面的优点,适合高科技技术企业特点,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法的局限,更利于企业突出竞争优势,实施顾客化生产。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宽云编著.战略成本管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9)

二、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信息化平台有待进一步加强

正如上文所述,技术型研发企业固定资产数量较多,其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以及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都需要有健全的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目前,很多技术型研发企业通过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开展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功能运用不全面的问题。比如,一些技术型研发企业并没有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只是简单的运用系统对固定资产的入库、使用、处置、盘点等进行管理。此外,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在给固定资产核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其核算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企业财务岗位较多,相应的财务人员也较多,较为随意的部门内部系统权限设置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核算信息的安全性。

三、完善技术型研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

(一)规范固定资产各环节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固定资产采购的可行性分析要贯穿技术型研发企业的预算编制阶段以及整个采购阶段,否则将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重大影响。以上海某研发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开展固定资产预算编制之前,由企业各个部门上报下一年度对相关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的需求,在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统计与多次反馈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对这些固定资产采购的可行性(种类、数量、用途、预期带来的收益、对研发成果的影响等)进行分析,保证企业资金效用最大化。对于固定资产采购中的招投标问题、合同审查签订问题等细节性问题,企业也要结合采购习惯对其进行规范。比如,可以通过制作采购流程图的方式来规范各个流程的操作,对不同的固定资产采购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也要注意各项规范的灵活运用。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其维护保养工作。以某技术型研发企业为例,该企业借助条码打印机以及条码扫描建立了“固定资产数字条码”,在此基础上将固定资产的日常保养、检查与维护工作明确到员工个人,建立责任考核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延长相关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定的资金。此外,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技术型研发企业要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可以结合上下游客户的需求,将一些机器设备予以合理定价卖给需要的客户,而不是单纯的低价贱卖。

(二)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健全固定资产核算基础性工作

固定资产核算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的质量,技术型研发企业可以从内部控制制度着手,形成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内部监督,健全固定资产核算基础性工作。在内部控制环境上,主要是要提高固定资产核算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精神,尤其是细心、谨慎以及规范的工作态度,这是做好核算工作的基础。在内部控制活动方面,要严格执行“岗位不相容”“重大事项审批”等原则。为了形成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监督,一些技术型研发企业建立了轮岗制度,一方面调动核算人员提升业务能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各项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之间形成监督,在规范各项核算操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各相关账簿的登记以及固定资产的盘点。在内部监督方面,不仅仅要注重事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内部审计,还要注重事前与事中的内部审计,将固定资产核算中可能存在的会计失真现象遏制在事前、阻止在事中。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技术研发型企业应当借助企业自身优势,充分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配合企业现有管理制度,实现对各项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养、处置的全程动态化跟踪管理。以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数字条码”为例,企业可以借助该条码在管理系统中对固定资产建档,通过该条码以及管理系统的结合,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程跟踪。同时,企业可以借助局域网、共享软件以及各种聊天工具建立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沟通平台,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为其他部门的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软件,除了要提高财务人员对操作程序运用的熟练程度外,还需要严格管理核算软件的权限。企业可以结合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岗位的具体分配情况进行分板块权限设置,即仅相关人员可以对对应板块的核算信息进行记录、删除以及更改等操作。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10)

现代企业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走向自动化、程序化。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辅助数控编程(CAPP),计算机参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制作文件、统计和数据处理,进而发展到把集合3C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与有关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等组合在一起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置身于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企业档案工作者将发现企业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在企业实现计算机全程管理后,适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例如生产或开发一项较大项目的产品就需产生上万份的图纸,而其中许多又要承袭老产品的大部分成果,因此电子图纸显示了其比纸质图纸更旺盛的生命力,保存电子图纸要比保存底图方便、省时、省力并且有意义得多。

其次是企业档案的分类变化。旧有的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各企业档案信息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计算机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档案分类更能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状况,分类也将更详细、更科学、更规范。

此外,在企业档案接收和保管上也有所改变。以往的企业档案工作者以参加科研产品鉴定、重要设备开箱及重要建设项目、技术改造竣工验收做为对其企业档案的监督、指导和接收就显得有些滞后了。“在电子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者提供利用”。这就是说企业档案人员如果不进入到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去,则很难掌握到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的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电子文件、电子图纸使企业档案工作者再也无法坐等档案的最后形成与归档了。他们必须在产生电子文件的源头就行使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参照国家有关文件制定出本企业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提请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编制人员在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加入电子档案文件的鉴定、归档、保存、利用等档案管理内容。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要求计算机详细记录设计、加工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及相应的更改信息,要在不同的版本上注明当前的有效资料,以确保最终归档使用的是正确版本的图形或图纸。企业档案工作者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运用专门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要懂得如何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掌握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

此时企业档案的保管也不再只以卷盒和柜架为装具,更多的经过档案人员鉴定归档的企业档案信息将存入“虚拟库房”。

为企业活动提供利用档案信息亦发生了转变。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只是对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初级要求。重要的是要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及时掌握企业的产品信息及开发过程。一切以企业生产建设为中心,找准档案工作为企业服务的切入点。做到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对象。要达到这样高层次的档案信息处理要求,档案工作者绝不可是思想守旧、图安逸、躲清静者;档案工作也绝不是仅靠几种目录、几间库房就可包容的。

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档案工作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2

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始终是大问题,很多企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生产,也会造成企业员工的人心紊乱,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声誉,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企业的生产技术有待改进,另一方面则说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尚未形成一种安全生产意识,整个企业尚未创造一种安全文化氛围,导致安全认知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现象就要积极开展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建设,打造一个积极的安全生产环境,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纪律、遵循规则,主动配合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确保整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在这一技术体系范围内,自觉约束自己,遵守规则,达到切实的生产安全。

一、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创建

企业安全文化的形式并非单纯依靠某个人就能做到的,他需要整个企业员工的协调配合,因此,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创建势必要以协调理念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系统化的安全文化管理技术。

1.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文化测评技术

现阶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较为局限,多数以某种安全理论为依托创建对应的数据模型来监督企业的安全生产,本文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将工科科学引入其中,创建一套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文化测评技术,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打造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这一指标系统的具体运行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图示中可以看出,整个的评价系统大体涵盖:压力、状态、响应三大部分,压力标准主要是指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与安全文化之间的关系;状态标准则针对的是整个行业范围安全文化水平;最后的响应标准主要体现为生产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在安全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所使用的各项政策等等。

要合理地确定指标体系,先对所选定的指标进行从整体上加以甄别,去掉一些不会对评价结果产生过大影响的指标,然后利用定性分析法再排除对被选指标集相对次序不至于造成影响,而且评价能力较低或不重要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理论,参照被评价因素之间的关系,来创建一个层次分明、合理的评价系统。

2.行为安全整体矫正技术体系

以协调配合理论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建设成功后,就要深入实际,将这一理论体系科学、合理地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要积极动员全体工作人员整体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全体动员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培训的方法来指导企业员工全面、系统地学习企业安全知识,让他们深入认识到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机理等等,同时确保他们接受到安全技能培训与安全文化知识的熏陶,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拥有健全的安全文化,使这些安全意识与文化成为预测与控制事故发生的手段和方法,根据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管理理论,要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再通过框架内各个系统与要素的整体驱动,来打造一个安全技术体系,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员工进行现场安全技术指导、专业的安全教育、特定的安全技能训练、安全文化知识的系统讲解与学习、定期开展企业安全研讨会,以达到安全技能与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应用,全面推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1)以情境设计与行为矫正方法的现场技术。以往的企业安全管理趋向于硬性的制度或规范的约束,这种约束或限制的方法相对僵硬,缺乏灵活度,要想切实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就要实行柔性指导与灵活监督的制度,以情境设计与行为纠正为基础来营造一个温和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灵活度与科学性,会带来良好的安全管理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类型包括:事故情境控制技术、安全隐患预测与分辨技术、行为安全指导与纠正等等。

事故情境预控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利用情境设计方法,营造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境,模仿企业事故发生前的场面与情境,通过现场模拟、情境拟造等方式来让企业工作人员感受到紧张的气氛。

事故隐患的预测与分辨的实施过程:就是对企业危险隐患等做出科学的预测、分析、正确鉴别出企业真正的事故隐患。

行为安全指导与纠正则是对企业整个生产过程的模拟、监督、控制与反映,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指导与行为矫正来实现。

整个的现场技术工作需要大规模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任务,也需要更多人员的积极配合,应该说是整个企业人员相互配合、彼此协作的结果。因此,总的来看,现场技术所反映的是企业安全的协调、合作运作,整个的管理过程伴随着灵活操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员工能否主动积极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是由系统内外因素配合情况以及现场技术推广与应用分不开的。所以,现场技术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大推动因素,是确保企业安全文化有序建设的重要途径。

(2)自适应机理的企业安全文化培训技术。自适应机理是控制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适应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生命物体可以通过变化自身的习性与生活习惯来不断迎合新环境的特性。所以,可以说,自适应控制器可以改变自身的性质与功能来不断迎合客观形势的变化,在这一机理控制下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来。自适应技术与现场技术相互配合打造了企业安全文化协调管理理念,从而全面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效果,打造了一个完整、健全的安全文化技术体系。

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整体反馈与提升技术

所谓的反馈与提升就是当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对运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是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情况的又一次评价与分析,要对评价结果做出科学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对比鉴别等来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而寻找改进与提升的策略。

(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技术。整个的安全矫正技术要实施大概一到两个月,就能够利用所建立的评估模型来对行为安全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矫正,这一方法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的评估对象为: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安全运营、和谐氛围的营造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执行等方面产生的效果,可以通过观察企业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员工的参与状况,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等等来对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评估。

(2)企业安全文化整体提升策略。要想使企业安全文化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就要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的协调管理,通过行为矫正技术,来从整体上评价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可以全面听取员工的呼声,根据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对协调理论加以修订和改进,经过多次的修改与更新,才能逐渐打造出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这样才能使这一技术体系充分发挥约束、监督与引导作用,从而实现对企业安全发展的支持。

二、总结

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是一套集科学技术与人为管理为一体的科学管理系统,它能够有效约束员工行为,为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经营气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全面打造出安全的企业生产氛围,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贵,王祥尧,吉洪文,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安全文化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l(2):9-14.

[2]王长建,博贵,董蓬勃,等.行为矫正技术在钻井作业事故预防中的应用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5):154-157.

[3]孙秀昌,李岩冰,刘江峰.PD循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