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音乐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4 15:12:36

学音乐毕业论文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1)

我国的独立音乐学院数量相对较少,九大音乐学院主要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这些学院所在地域几乎代表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根据他们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实施办法,独立音乐学院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采用学院教务处和教学系二级管理模式。独立音乐学院在对待教务处和教学系分工时,责任非常明确:前者(教务处)“负责制订全院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定,统筹协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情况并进行质量评价”;后者(各教学系系)“根据培养方案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制定本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细则》,并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工作”。也就是说,教务处主要负责在于监督和协调,教学系则享有相对独立的实施和操作权限。

(二)学院教务处直接规定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有效地类型。独立音乐学院由于专精于本专业,因此采用由学院直接规定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毕业论文类型。例如,中国音乐学院明确规定:“(一)音乐学专业包括论文等;(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包括作品和论文等;(三)音乐表演专业包括毕业音乐会及其设计报告。”

(三)工作程序明确具体。独立音乐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上非常严格,在时间安排上它们一般都精确到周,对每周应该完成的工作进行了细化,还指定了主要责任人和负责单位(科室)。独立音乐学院的本科论文的开题工作是作为本科论文写作的最重要环节进行。

(四)注意学院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四川音乐学院等独立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实施办法都明文规定:“毕业论文(设计)和知识产权归学院所有,未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不得将论文(设计)涉及的技术内容向外扩散,也不得将论文(设计)寄出发表。毕业论文(设计)结束后,所有的论文(设计)资料,应交回系(院)作为教学资料保存,学生不得自行带走”。

二、独立艺术学院中音乐院(系)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特点

在我国独立的艺术学院中一般都设有音乐院(系),它们相较于纯专业院校(独立音乐学院)在本科毕业管理上有注意兼顾艺术学科的总体特点。

(一)二级管理和三级管理并存。这些艺术学院里的音乐院系在各方面努力向独立音乐学院学习和靠拢,但模仿独立音乐学院的管理模式同时又有创新,表现为以二级管理模式为主有意识延伸第三级管理机构。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在管理上采用二级管理模式,但是《南京艺术学院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创作(设计、演出)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学院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的职责的同时还明确规定了本科论文管理过程中“教学秘书日常教务工作”。而《吉林艺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撰写及评审管理细则》和《吉林艺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补充管理规定》则规定该学院执行三级管理模式,在学院和分院之下,指定系(实验室)作为最基础的管理和负责单位。

(二)二级院系决定对论文(设计)类型。由于艺术学院的相对综合性,下设二级学院的艺术特色区别较大,艺术学院的教务处往往不指定各专业的论文(设计)类型,而是由二级学院作为本科论文(设计)的主要制定单位。这是与独立音乐学院在二级管理模式上的最大区别。也就是说,在艺术学院的管理模式中,后者(二级学院)工作的具体性上更加拥有自主性,而前者(学院教务处)的监督和协调作用相对边缘化。

(三)工作程序相对明确。艺术学院中的音乐院系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上相对严格,在时间安排上参考时限相对宽松,但对每阶段应该完成的工作任然有明确的分工和进度要求,也指定了主要责任人和负责单位(科室)。但是本科论文的开题工作有的学院没有象独立音乐学院那样重视并专门安排,而是有二级学院自行安排处理。

(四)在知识产权方面,要求相对宽松并且非常注意学生论文(设计)的宣传。可能是艺术学院中音乐院系办学的目标更注重音乐表演,它们对学生作品的知识版权问题并没有过多明确的要求,也更注重这些作品的宣传和推介。吉林艺术学院规定:学生必须上交毕业论文复印件,毕业创作(设计、演出)文字说明材料两份,一份送教务处,一份由所在教学单位存档,其中被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创作”、“优秀毕业演出者”还需另交一份给校档案室归档。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论文,各部门要积极向有关专业刊物推荐发表;特别优秀的创作(设计、演出)作品也要积极向外界宣传、推广。

三、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特点

自21世纪初本科扩招以来,各种综合类高校纷纷建立了音乐院系,由于这类音乐院系办学时间短,教学、教辅和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在制定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管理体系和制度时表现为两个极端的特点。

(一)特点一——盲目模仿,死搬硬套。这类综合性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有的大兴拿来主义,把独立音乐学院或者独立艺术学院的管理模式照搬或者简单删减之后使用,这种现象在刚升格为本科的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最为普遍。笔者走访了西南部分高校,了解了他们音乐院系本科毕业管理办法和规定的来源,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抄袭、模仿或借鉴周边独立音乐学院或者独立艺术学院中的音乐院系的成熟做法。例如,四川部分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的毕业管理办法和规定都以四川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为范本;云南的则以云南艺术学院的为基础。这些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现象,在有的高校是经过了再加工已逐渐显示出本学院的某些特色;有的高校则几乎没有什么改进,照搬痕迹极为明显。笔者收集到某新办高校的本科论文管理文件的电子版,点击它的属性,在该文档的属性摘要里赫然显示着东南某高校教务处的信息。由此可见,综合类高校特别是新办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的本科毕业管理的盲目和缺乏思考。

(二)特点二——沿袭旧制,不加变通。在综合类高校中,有一些学校具有相对悠久的大学办学经历,积累了很好的本科论文管理传统,但是这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或者其艺术学院中的音乐系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于是就出现了该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沿袭该校既有的本科论文管理体系的现象。由于这类高校原来可能是致力于理科、农业、科技等专业领域,在音乐学科并没能积累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而这些高校又不屑抄袭照搬其他学校的本科毕业管理模式,因此,此类高校中的音乐院系执行的本科毕业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完全适用的体系。笔者在此类高校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这类高校的音乐院系自建院以来从没有专门进行过本专业本科毕业管理体系的探究,完全依照该高校原有的毕业管理办法和制度进行管理。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2)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 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3)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针对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管理和论文管控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之一。

一、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体系

(一)组织管理环节

1. 管理方式及内容

按照我国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的具体流程,在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指导方面,主要以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共同组建起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主要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或设计的确定、分派指导教师、对导师指导过程的监控、对论文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对论文或设计质量的评估及对答辩后的理论论文及设计类论文的存档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从领导小组组建开始,贯穿整个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完成之后的存档等环节中。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按照各校具体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分级管理负责制,主要以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为基础,在教务处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下,由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院系、指导教师、教研室等构成整个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从各自的职业范畴来对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进行责任的划分。

2. 管理的弊端

分级管理负责制尽管条理明晰,对毕业论文管理涉及的各个负责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以确保论文管理的各一个环节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顺利开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而导致失败或出现信息传递的失效等问题。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涉及教务处、教研室、各个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指导老师等多个方面,难免因为交叉管理和层级检测而出现制约论文管理规范性等的问题。

此外,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践检验和调研单位的参与,如某学生的论文内容主要就某公司所筹办的音乐会的流程和管理等进行研究,在检验和监控论文质量时,指导老师、院方无法就该名学生是否深入实践进行调研而进行检测。此外,针对专业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案例来检验,但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无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或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此方面当前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命题研究方面很容易趋向毕业论文的设计而轻视理论性论文的现象。

(二)管理程序环节

我国各类音乐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时,最容易出现管理问题的环节主要在管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覆盖到从选题到论文的写作,再到答辩和论文总结报送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全过程。按照不同的程序需要,目前每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选题环节的管理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环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选题时间、选题方式、选题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具体到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般音乐类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定在第八学期,选题需要定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具体的选题时间需要按照各个学校和院系的具体安排来执行。在选题方式上,当前我国高校基本设定为学生自拟或院校代为拟题两种形式。在具体选题方面,学生必须按照自身的专业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确定选题,题目同时要提交指导教师审核。如果音乐类高校实施由学校代为拟题方式,则需要选择富有教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拟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并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来审核,审核后提报到教务处做题目备案。在拟题过程中,必须要保障题目的设定数目多于现有的毕业生数目,避免出现学生的擅长领域与选题不相符,无法顺利选题的问题。在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方面,以学生本科期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作激情为理念,从助力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角度来设计选题。

2. 写作环节的管理

对于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针对此类学生所选定设计的内容和在内容中对专业技巧的运用,校方必须明确毕业设计的流程和要求,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两方面按照格式和内容分别列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此信息传达到学生个人。格式要求由于涉及写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统一,而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则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则的基本规定。

3. 答辩和总结环节的管理

答辩环节在开题环节之前按职责分配到音乐学院的各院系,在具体的执行中同样由各个院系按照学校规定的章程和时间来组织和实施。音乐学院的各院系的具体答辩流程、规定、审核的方式及总结提报要有差异性,在对答辩和总结两个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对答辩的时间、组织方式、答辩的程序、论文成绩的审定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答辩结束后,学生的论文需要报送到各个院系的论文管理小组备案,对论文的归档进行保存,就论文的工作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存储并按照成绩进行汇总。

4.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时间通常集中在第八学期,而此学期一般是就业高峰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同样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尽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拟题和学校代为拟题两种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脱节,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具体论证中,只能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证或设计,实用性并不高。在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方面,目前仅限于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职称梳理,校企共建中的企业指导教师无法被纳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中来,论文设计和管理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校企共拟选题的设想显然缺乏落实的土壤。

(三)监管程序环节

监管环节在不同的学校落实的方式不同,主要借助监督工作来开展,具体包括学校的自检、毕业论文撰写的中期抽查、毕业论文撰写完成之后的抽查、对毕业论文导师的抽查等。其中,学院的自查需要将抽查到的结果提送相关部门,中期检查则主要针对论文的进展和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检测。对于答辩前毕业论文的检测主要在于对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抄袭、拼接等方面进行抽查和检测。前三个环节比较容易实现,第四个环节,即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况的检测,由于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把控。

二、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体制改革

(一)明确管理意义,明晰管理方向

针对我国当前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阶段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整改就务必从源头出发,如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毕业论文为基础,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架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艺术素养及综合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指导,力争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找出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争取在就业之前加以完善。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的最为直接的标准和评估要素,同样也反映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等。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独立二级指标,应体现在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按照具体的要求来执行考评标准。

(二)确定工作目标,提高质量意识

论文质量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同样也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因此在对论文管理的过程中,务必按照每一个阶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明确工作目标方面,注重管理和组织是首要任务;在监控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在思想动员的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政策,强调各个环节中管理的质量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求,尤其在选题把关、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训练指导、中期检查、审阅和评阅、答辩及最终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等方面,均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质量意识的前提是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认真负责的管理精神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力求在增加执行力度的同时,为论文质量的把控提供基本保障。

(三)建立校企共评机制,灵活运用考评标准

在一些音乐类高校,校企合作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方法之一,应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如何筹划音乐会等方面所提供的经验课堂教学指导,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也可以作为学生论文或者设计里,实践方面的指导老师。此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意,在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后视角的开拓和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熟练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考评制度,将原本的传统考核和考评制度及规范延伸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中来,将实践作为评分标准之一,转移到企业的考评和管理中来,可以更有利于减少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刘平,周琪.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0).

[2]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2012(04).

[3]胡廉民,李英.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内江科技,2012(11).

[4]贝金,王春雨.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4)

近年来,有关本科毕业论文抄袭成风、质量低劣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媒体。鉴于这种不良之风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些专业人士甚至提出“既然名存实亡,索性一废了之”的建议,毕业论文的存与废一度成为媒体上激辩的话题。

显然,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的重要凭证,以及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培养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短期内是不会被轻易取消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则十分明朗,多次出台文件就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质量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良之风犹如一场瘟疫在整个本科教育中蔓延,作为培养人民音乐教师摇篮的高师音乐院系同样未能幸免。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大学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就要明显低出很多,这先天的“营养不良”进一步降低了他们抵御不良之风的免疫力。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5)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良之风犹如一场瘟疫在整个本科教育中蔓延,作为培养人民音乐教师摇篮的高师音乐院系同样未能幸免。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大学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就要明显低出很多,这先天的营养不良进一步降低了他们抵御不良之风的免疫力。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2 缺乏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

上述两点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导致毕业论文乱象丛生的内因,那么,作为外因的管理制度又是如何呢?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保障着论文的原创性与高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也叫学士论文,在整个学位教育中,学士属于最底端,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士论文(毕业论文)的监管制度丝毫不能与硕、博士论文同日而语。后者的写作与答辩通常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与监督机制。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审查、预答辩、答辩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提高对论文质量的监管所实行的论文盲审制度、抽检制度等早已成为众多培养单位的通行做法。学生论文如果不能通过审查则会被推迟答辩、重新开题、甚至取消学位授予资格,导师则担负相应的指导责任,也会受到一些相应的处罚。有的省(市)在学生毕业后,还要再次对论文进行匿名评议,如发现有抄袭造假、质量低下的还要追回已经颁发给个人的毕业证与学位证。所以,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学生自然会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论文写作,毕竟,抄袭的风险系数太大,不会轻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而指导教师也会因承担连带责任等原因自然不敢放松,会认真地去对待自己学生论文写作与答辩中的每一个环节。事实早已证明,严格的制度监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硕、博士论文的写作质量。虽然也不时有媒体曝光抄袭事件,但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成风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比之下,学士论文的监管力度则愈发显得力不从心.论文从选题到答辩、从指导到鉴定大多是院系自己做主,这种教练员与裁判员角色的合二为一,导致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极易有意无意地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本来对论文的重要性就缺乏认识,如果在论文审查与答辩方面又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再加上老师们碍于师生情面而不能完全做到秉公执法,只会让学生变得对论文写作更加缺乏应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审查与答辩环节心存侥幸,在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诱惑之下,抄袭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所以,有好的制度作保障,才能在外部环境上对论文的质量给予一定的保障,才能对学生的抄袭、造假行为构成有效的约束力。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提高,音乐专业的学生群体不断增加,在毕业时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音乐专业就业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具有其艺术行业的特殊性。

一、河北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面临较大的瓶颈,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需要的工作岗位较多;另一方面,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而就业率相对来说不高。具体来说,当前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现状主要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就业竞争压力较强。

第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通过在河北省地方高校的横向调研和了解,发现近年来,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学院不断扩招,其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普遍音乐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学院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除非具备较高的学历和部级大赛奖项的教师,一般都是合同制的代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音乐专业的数量急剧增长,但是拔尖的人数相对来说不高,因而难以招聘具有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因而导致学校的学生整体专业素养难以提高。另外,音乐专业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性的艺术性专业,在授课形式上有其特殊性,声乐、钢琴等课程要取得较好的效率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特殊训练,而在扩招计划的影响下,不仅师资力量成为教学瓶颈,教学设备同样受到限制,在河北省地方高校中,音乐教学演变成为一对小组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时间相对减少,音乐教学由于受到设备的限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团队趋向大众化水平,因而导致高校的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整体质量下降,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成绩有一定的不满,因而就业率不高。

第二,就业渠道相对比较狭窄。这是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狭窄,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普遍是面向文艺团体或者艺术教师等。但是原来的大型的文艺团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民营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文艺团体,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却越来越少,文艺团体由以往的三四十名每年降低到十名左右,而且大部分的文艺团体采用的是合同制,稳定性不高,因而更加降低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音乐教师需要的专业要求更高,需要具有相当的学历或者奖项,因而就业的压力比较大。

二、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了解,当前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率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的就业,特别是比经济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很多。而造成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二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就业压力造成的。因而要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率的根本途径,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音乐专业的生源不断提高,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才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取向的针对性,在提高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根据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调研,发现当前河北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强,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是直接挂钩的,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音乐教师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实际的技能训练相对较少。当然主要是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但是教师的理论也应当发生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面向市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提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2.转变教学方式。随着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对高校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实施动态教学,根据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实训机会。第二,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力,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从而从根本上转变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1.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和网络结构

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积极的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并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当前高校的音乐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因而高校需要有计划的进行学生扩招,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构,教育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分析当前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就业观念。并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与用人单位直接对接,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2.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建立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能够有比较稳定的心态,通过强化自身实力,争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资格和机会。根据对当前河北省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就业地区普遍分布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和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地方相应的阻碍较多,因而在就业中学生可以适当的分布到其他的地区,工作岗位可以扩展到文化系统、青少年宫、企事业单位和艺术馆等地区,从而拓展就业范围和渠道。

三、结语

综上,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乐观,就业面不广,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音乐人才培养计划,在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培养,从而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7)

李抱忱:1926年被保送进入燕京大学,在校主修教育,副修音乐。在范天祥的合唱课当中接触了许多合唱曲,这对他日后的大合唱事业影响很深。他曾经说过:“音乐是我第一爱好,而合唱是我第一爱好中的第一爱好。”他的毕业论文是《中学音乐欣赏教材》。1931年“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学生的爱国情绪,1934年李抱忱带领他所执教的育英中学合唱团到南京、上海、杭州各地巡演,为抗日将士募捐。1935年他策划了一个六百人的大合唱,在故宫太和殿前演唱亨德尔的《弥赛亚》,并特别邀请他的老师范天祥博士担任指挥,1939年他翻译出版了英文并附钢琴伴奏谱的《中国抗战歌曲集》(CHINA’S PA-TRIOTS SlNG)。他对中国早期合唱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935年和1944年李抱忱两度赴美深造,分别在奥伯林音乐学院(Oberlin Conservatoryof Music)获音乐教育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博士学位,曾执教于美国耶鲁、爱荷华等大学,后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合唱指挥家和语音学家。

容慕韫(女):1932年入学的钢琴主修生,出于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在1937年赴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法和教材选择等课程,先后在香港、湖南、广东等地学校任教,编著了各种儿童音乐教材、也教授了很多钢琴学生,为基础音乐教学做出了贡献。

杨荫浏:1932年读书时任哈佛燕京(两校为姊妹校)学社的中国音乐研究员,并擅长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毕业后在燕大音乐系开设《中国音乐通史》课程,1937年在《燕京学报》《平均律解算》。1948年以前他是国内各大学中唯一讲授中国音乐史的专家,建国后历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学术著作颇丰,代表作《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纲》等,是中国权威的音乐史专家。

许勇三:1933年入学,主修作曲,读书时就对音乐的民族化进行了探索,在《燕京学报》上《南北昆唱腔的风格特征》,是第一位获得“金钥匙”(燕大奖励全优学生的一种制度)的音乐系毕业生,1938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0年回国在母校任教,1946年至1952年担任第三届、也是最后一届音乐系主任。许先生有很明确的办系思想,除延续燕大音乐系以往的优良教学传统之外,还非常注重对学生们进行中华民族音乐教学的熏陶,频繁地聘请很多当时在国内有影响的音乐名家来音乐系举办音乐会或做短期讲座,如琵琶演奏家杨大钧、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和从解放区来的著名作曲家马可等等。1952年音乐系并入当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迁入北京时,许先生留教天津音乐学院,一直担任作曲系主任,在教授了许多学生的同时也进行自己的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出版有《作品分析》等教材。

刘金定(女):1934年入学,是斯塔尔(Stahl)教授的钢琴学生,毕业时获得了“金钥匙”奖,后在天津教授钢琴,同时积极活跃于音乐领域之内。她弹奏了大量的器乐、声乐伴奏;与小提琴家方道尧、演唱家沈湘、朗毓秀、茅爱立、张权等都有过合作,还与张肖虎指挥的天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合作演出了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业余时间培训了大量的钢琴学生。这些学生在考入燕大之前就举办过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刘培荫(毕业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钢琴)、朱起芸(毕业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教视唱练耳)、刘畅标、资中筠(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原所长等职)。刘金定也是我国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和长影乐团著名钢琴家袁孝先的启蒙教师,为华北一代的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肖虎:1936年已经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留校任助教,由于热爱音乐,又考入燕大音乐系,毕业后曾在天津耀华中学教音乐课,分别编写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以抵制日伪歌曲。他编写出版的《乐学基础》一书涵盖了乐理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合唱指挥等内容,广为当时音乐初学者所喜爱。1938年以后,他先后组建了天津工商学院等三个管弦乐队,排演了大量的欧洲交响乐作品,还创作了歌剧《木兰从军》、《松梅风雨》(首演由刚考入燕大音乐系的全如玢任女主角)、交响诗《苏武牧羊》等等,并排练公演了这些作品。后担任清华音乐教室导师,成立了清华管弦乐队、合唱队,解放后创作了舞剧《宝莲灯》等。1948年被母校聘为兼职教授。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等职。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7年入学的声乐主修生茅爱立,先后师从施美士夫人和范天祥夫人学习了3年半的声乐课,为她日后的演唱与教学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41年日军占领了燕京校园,学生们被迫停课,茅爱立转学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同时向上海音专声乐教授继续学习声乐,后因拒绝上海音专校长让她和沈湘为的伪南京政府演唱而离开上海。1945年抗战胜利,茅爱立一年内先后在津、京、沪、蓉各地举办了独唱音乐会,燕京大学考虑到她已修满学分,正式给她颁发了毕业证书。1947年她开始了国外的留学生涯,在美国奥柏林音乐学院、朱丽亚音乐学院,以及在奥地利继续深造。对歌剧演唱、德国艺术歌曲、巴赫的清唱剧的学习使她具备了更加深厚的艺术演唱功力,她多年在美国、香港等地进行舞台演出,获得盛赞,并执教于纽约市立大学,近些年多次回到国内的音乐学院进行演唱、讲学。

1949年毕业的全如玢和1951年毕业的娄彰后,于1955年支援东北建设,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两人为八十多部电影、电视剧创作了大量的音乐,其代表作有:《冰上姐妹》、《女跳水队员》、《自有后来人》、《排球之花》、《黄河飞渡》、《烽火列车》、《保密局枪声》、《赫哲人的婚礼》、《少帅传奇》等。娄彰后作曲的《黄河飞渡》音乐,采用了西北民歌“花儿”为基调,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技法把管弦乐队、合唱以及花儿领唱结合在一起,备受业内称赞。60年代表长影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并受到总理的接见。长影厂每部电影之前的厂标音乐亦是他的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几秒,但浓缩的和声与配器效果使同行钦佩不已。全如玢作曲的《女跳水队 员》也备受远动员的喜爱,影片主题歌曲《青少年运动员之歌》是当时中小学生传唱一时的佳作,后被北京的跳水队员当作他们的队歌。他们夫妇二人为早期的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5年文化部“纪念电影传人中国100年”纪念大会上,全如玢被授予电影音乐创作特别奖。

杨儒怀: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终身特聘教授。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西洋语言文学系,又考入燕大,1952年毕业。他非常喜爱音乐,在读期间选修了大量音乐系的课程,包括宗教学院的宗教音乐课程,这些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他的长篇著作《20世纪音乐创作》是经过多年对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与科研的潜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曲式理论体系而成书的;60余万字的专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荣获中国音协第六届“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与理论评论奖一等奖。他的理论在我国当今音乐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长达60年的教学生涯中培育了许多音乐人才,当今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众多中国作曲家都曾受教于杨先生。现年80多岁的杨先生依然奋斗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

刘畅标:1952年毕业于燕大音乐系,1958年调至西安音乐学院,任钢琴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一些学生在全国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刘教授还创作了一些钢琴作品,如钢琴组曲《人世间》等,并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钢琴教学中的浪漫主义风格问题》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高师“珠江杯”历届比赛、“金钟杯”、“斯坦威”等多项比赛中担任评委,为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举办的“春华秋实――刘畅标教授80华诞师生音乐会”成为西安音乐学院建校60年活动中一个重要内容。

四、燕大音乐教育的理念与启示

燕京大学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端人才,不仅仅是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后来成为我国音乐界的栋梁之才,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跨专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著名歌唱家沈湘、李维勃原来都出自西语系,著名演员孙道临毕业于哲学系,经济系毕业的黄华后来任中国外交部长,社会系学生边宝骏曾担任首钢党委书记、北京市轻工业局局长。雷洁琼、费孝通、吴阶平、冰心以及2001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先生都来自燕京大学。据不完全统计,自新中国成立后燕大毕业生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台湾中央院院士者有50几位之多,各届的毕业生对燕大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铭记于心,踏踏实实服务于各个不同的领域之内。

从音乐系的这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对燕京大学的教学有了一些认识。一所大学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与燕大的治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直接相连的,其特点以及对我国高等音乐教学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倡厚重、宽泛的知识基础

高楼大厦的建造一定是要有与其相应的地基,尽管看到的只是地平面以上的建筑,但我们都没有忽视对其基础部分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同样也是遵循这一科学的发展规律的。燕京大学在教学的内容上比较注重知识的广博性,这应该是其教学成功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个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入学选拔的方式上。不分文理,考试科目包括中学所有文科、理科中的重要科目,这就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了一个全面的要求。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智力考试卷,题量很大,有几百道之多,要求在一定时间之内答完,题目难度不深,只需要学生有简短的答案。选择题的比重最大,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中学课本。从中我们看出他们更希望选择到不死板读教科书的学生。只有具备了宽泛的知识基础,才可以为学生们毕业后在各方面良好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其次体现在入学后的课程设置要求上。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入学第一年必须在文理法三个学院各选一门课程,全院之间的共同课(如国文、英文)统一按程度来分班教学,并且不会因为你是理科专业而放松对文科课程的要求,反之亦然。没有了专业的局限,有助学科问的交叉影响,拓宽知识面。燕京大学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对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使学生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所需的不确定性,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生发展的机会亦不是固定不变的,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应对事物变化的基本能力。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可见作为我们现在的高等音乐教育也不应该过多地降低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入学要求,特殊专业有其特殊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该使其知识结构产生缺失,能够成为艺术家的人,一定是具备了很好的学识构架,而能够成为教育家的人也同样要具备过硬的技能技巧,艺术家与艺术专业教师不是对立的,它应该是艺术领域里大家共同追求的一个最高目标。不论是将来作为教师还是艺术家,广博的知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2、尊重不同文化的发展

美国教会在华办学的初衷是为了推行基督教教义,司徒雷登校长到任以后,从根本上对此进行了调整,首先主动申请,并获北洋政府和南京教育部批准,成为私立教会大学,明确接受中国教育部的一切规定,同时多次写信直至亲自回美国说服教会,终于征得了办学的自,推行以学术为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强制推行西洋文化。所以燕大的学生们都不是一味地崇洋,而是处处体现出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音乐系的学生们非常注重音乐民族化的发展,许多人走在了民族化的前沿,对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创作形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比如杨荫浏在中国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和多部著作,张肖虎的音乐创作《苏武牧羊》交响诗、舞剧《宝莲灯》、赵行道(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退休前曾任作曲系主任)在读期间的钢琴独奏曲《纺织歌》,以及娄彰后在影片《黄河飞渡》中的音乐创作等等。从中可以体会到燕大贯穿在教育中尊重中华文化发展的理念。

3、发挥学生的潜质

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学生,对于人生的发展和自己的兴趣所在还不是很确定,在大学的前两年内燕大的学生可以随时转专业,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杨儒怀是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又来选读音乐系的课程,全如玢由辅仁大学心理系转来,刘畅标入学时是燕大医学预备科(当时比较热门的专业,前3年在燕京修课,后5年在协和医学院学习,毕业文凭是医学博士)的学生,娄彰后是新闻系转系而来主修音乐,他们都是选修了音乐系的课程,逐步发现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而干脆转到音乐系的。应该说只有从心底产生对专业的热爱才能学得更好,只有置身于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才可以心甘情愿地为此奋斗一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质。在我们目前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也 有一些学校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可是往往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使之成为合理、可行的课程管理机制,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深入、反复的研究。

4、扎实,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燕大音乐系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必修课,每个音乐系的学生都要学习,这使得他们的专业基本知识非常扎实,无论是和声还是配器,无论是复调还是钢琴,都要认真去学。同时这也得益于当时学习音乐的学生很少,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经过精致的教学培训,才使得燕大音乐系的毕业生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没有障碍地扩展和深入进行音乐领域里的许多工作。比如娄彰后在音乐系读书时主修声乐,工作两年后改为音乐创作,这些对于他来说并没有构成多大困难。主修作曲专业的杨儒怀任教后开设了《十二音体系技法研究》、《作品分析体系研究》等课程,并提出了“边缘曲式学”的理论,这些都是他毕业后对音乐进行深入学习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依靠自己深厚的外语功底,随时了解国际上音乐创作技法的发展,始终走在学科前沿。音乐教学有其特殊的教育规律,一些课程需要多人一起上,比如合唱、管弦乐队或音乐欣赏、音乐史等,也有很多的课程需要教师一对一的教学,像器乐和声乐等,即使是多人的乐理课、和声课、视唱练耳等课程也不宜超过30人。尤其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更是如此,这个基础的厚度与广度制约着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5、顶级的教师队伍

燕京大学在聘任教师方面有其严格的标准,据1928年的统计,全校教师18个院系的156位教师当中,有博士学位的52人,硕士44人,学士49人,进士1人,其他10人(引自《燕京大学校刊》及《燕京大学教职员待遇通则》)。教师们除了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以外,另一方面就是极其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外籍教师远涉重洋从地球的另一半来到中国,甚至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对知识的崇尚与追求、对工作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这都给学生以言传身教的深刻影响。

另外,采用大量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兼职教授,使教师队伍更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和前沿性,被聘教师获得教授荣誉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师资质量拥有了有效地保障。当然,一个好的教学队伍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知识的构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都是相互关联的,随着我们社会的高度文明,教育体系也在随之调整,如何继承与发展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6、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对教师充分尊重,在教学方面体现了“教授治校”的原则,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约在5:1,系主任虽然是管理人员,但同时也一定是本专业的专家,还要教授各系主要课程,在学生们调换专业、制定教学内容等与教学相关的事情上,充分尊重教授的意见,对教师的教学不做过多的硬性规定,而是充分信任教师们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教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学校在教授们的工资待遇住房、子女教育费用方面也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为每一位教授提供单独的别墅,其他教职员工亦有相应的住宿待遇,并且每一位教师和员工都可以有一个孩子在参加统一考试达到入学标准后,享受免费的大学教育,既体现了对教职工们的关心,又不降低办学的标准。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8)

近两三年以来,随着国内部分知名的综合性高校把开设艺术类专业视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特色,并积极实施起来,艺术类及其相关学科迅速成为热门专业,加之近几年国内外媒体将音乐选秀活动大肆宣传和推广,音乐专业顿时火爆起来,而师范专业一直都是高考考生热衷填报的专业,因此音乐师范专业的招生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而音乐师范生的就业情况却与招生场面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音乐师范毕业生面临就业存在的自身问题

1.缺乏科学的择业观念

什么是科学的择业观念呢?简单概括就是“知己知彼和良好的心态”。所谓“知己知彼”指的是正确分析自己本身的能力,深入了解就业战场的格局。毕业生往往在“知己”这一问题上犯错,绝大部分毕业生高估自己的能力,面试前雄心壮志,面试中窘迫不已,面试后信心不足。正因为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才会感慨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能力不足。而毕业生在“知彼”这一问题上更是错误连连。首先对与本专业对口或可挂钩的行业、单位、团队的总体状况、战略发展、行业前景、优劣势比较等,缺乏较为宏观、全面的了解,盲目就业;其次,就业前只看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全然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能提供自身发展的平台,仓促就业;再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毁约,引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乃至毕业院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而“良好的心态”指的是就业前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心态平和,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业遇到困难时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摆正心态。很少能有毕业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面对就业都是急躁的心态,希望尽快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盲目就业,扎堆就业。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持久战中,失败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很多毕业生缺乏屡败屡战的精神,一两次的面试被拒,就信心全无,甚至一蹶不振,贬低自己的能力,掉进自卑——就业难——更自卑——更难就业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少部分毕业生逃避就业,拒绝面试,坐等机会,同时也坐失机遇。

而具体到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最显著的表现是就业观念陈旧:首先认为师范专业就只能是或者说只适合从事教师行业,而传统的教师行业又仅仅是中小学正式编制的教师。在素质教育没有普遍被彻底执行的现在,各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其他专业教师,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处于饱和状态,这又形成千军万马的毕业生去挤公招教师这一独木桥现象。其次是地域思想禁锢就业观念:沿海地区新兴的多所民办学校,对音乐教师需求迫切,但是毕业生缺乏走出去的勇气,总是禁锢在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本地就业压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再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投入上花费较大,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排斥与之相差较大的工作岗位,比如乡村学校教师等收入不高的工作。

2.在就业竞争场上能力不足

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力普遍较弱,这里的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就业能力。专业能力方面,因为用人单位普遍是中小学校,他们要求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特质,音乐师范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上比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优秀,但是在钢琴、声乐、小器乐等表演以及组建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等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要逊色许多。就业能力方面,毕业生就业手段较为雷同,缺乏个性化的自我推销技巧,大部分毕业生仅依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缺乏足够的勇气自己去用人学校毛遂自荐。

二、高校扩招直接影响音乐毕业生就业

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学习音乐,再加上近几年媒体广泛宣传各种音乐选秀活动,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现场门庭若市。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又比专业音乐院校稍低,且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师工作,社会地位和薪资高,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选择音乐教育专业,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近十倍的增长速度使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兴办音乐教育专业,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招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因此每年音乐教育毕业生人数都创新高,并且其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也将就业目光投向教师这一行业,再加上未能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这就使得每年好似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拥挤在音乐教师这一狭窄的就业小路上。

三、高师院校的音乐师范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失衡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音乐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钢琴、声乐、舞蹈、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合唱指挥、和声、音乐史、曲式分析等,其中钢琴和声乐占了绝对比重,贯穿大学四年,而其他课程教学时间较短,这就使得学生是“一专”即专长钢琴或者声乐,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由于在高师院校的专业学习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音乐师范专业开设的文化课程主要集中在德育和教师技能方面,美育和人文课程相对很少,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要求老师讲授的知识和范围要跳出课本的内容,旁征博引,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中,提高音乐修养。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应当根据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血缘关系,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

四、高师院校的就业教育未见成效

1.缺乏完整有效的就业教育体系

随着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高师院校也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但是目前的就业教育方式单一、教条化。普遍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理解为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认为是短期培训,毋需进行系统化学习和培养,没有纳入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实施。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也是学生临近毕业了才开设,通常就业指导课就是就业讲座而已。

2.缺乏对自主创业毕业生的支持

高师院校对毕业生进行的各种就业培训或指导,都把重心放在学生就业能力上,而毕业生的创业能力被忽视。部分音乐专业学生把自主创业的起始点放在经营琴行或开办音乐培训班上,学校不能及时给学生传递创业信息,也缺乏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对学生进行培训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俊生.艺术类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9)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为例,展开论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建议等。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更多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认识到本专业就业的方向,端正他们的就业态度,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工作的需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概述

自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国家就业政策也随之改变,由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实力竞争的主要力量。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是检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已经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教育体制的脚步却没有跟上市场化,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离,以及部分学科市场需求量较小,使得大量毕业生滞留在就业市场中,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不能使大学毕业生实现迅速就业,一定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显得越来越为重要,而知识经济要求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人才成为了经济发展好坏的最大竞争之一,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发展。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并出现了就业瓶颈的问题。加上国家提倡对德、智、体、美等的普及,使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各类院校纷纷建立了音乐系。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就业岗位紧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尤其是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本身做好积极的准备应对就业。加之就业日益市场化的局面,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将变得多元化。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就业现状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河南第三大城市,豫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新乡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有高等院校九所,其中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这四所高校有音乐学专业。其中音乐学的基础设备和师资队伍相对齐全和充实的是河南师范大学,但是也只是能满足群众文艺工作者和中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满足不了音乐专业和职业化的教育。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国家高校前些年的连续扩招,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选择。现以新乡市四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去向为例做的数据统计。(见下表)

由此表来看,有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前已经开始实习,到毕业顺利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就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少数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短期就业,有的毕业生甚至在家待业。具体来说,具有较强就业意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大量的教育实践,并在毕业之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一些在平时学习上按部就班的学生选择了公务员、招教考试、其他培训考试,也陆续找到了工作。但有的学生追求时间上的自由,则选择了琴行兼职、商业表演。富有上进心和冒险精神的这类学生他们自己投入资产和精力,创办培训学校,建立小型卖场等。总之,上述的毕业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想法获得了工作。可是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消极对待就业,直接在家坐吃山空或者等待就业机会。

中国社会的经济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间,经济的转型影响到了各行各业,也导致了就业压力的问题。谈到音乐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瓶颈的原因如下:

(1)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数量逐渐地增加,而当今的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已经出现了饱和的现象。

(2)一些学生单纯为了取得本科文凭而走上艺术道路,在大学期间就造成对专业不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浪费,从而也造成了就业人才的质量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

(3)音乐学专业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面对就业压力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幻想依靠父母或他人力量寻找就业机会。或是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等借口在家待业。

(4)新乡市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建立较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不太完善,这样造成整体音乐学质量下滑,进而导致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使其不得不转为其他就业岗位。

(5)新乡市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实践,而且部分高校也没有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他们缺乏高校教师有效的和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

(6)新乡市的高校大多为综合类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

三、对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建议

1、音乐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其就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造能力强,为用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工作类型大部分为学校、群艺馆、少年宫等,大多都成为了教育工作者。

(3)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语言大多表达能力较强,性格多活泼、热情,对于工作的适应时间较短,适应工作环境能力较强。

(4)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提高快,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5)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演出实践多,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能够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有自己特点和优势,所以,毕业生本身就要取长补短,在就业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音乐学这个专业不是单一性质的学科,他要求专业技能、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学科知识。他还要求口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等。因此,毕业生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来适应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

(2)毕业生要有端正的就业态度,准确定位,能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多为中小学教育和群众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做到爱岗敬业。

(3)作为高校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上,而是在实践中把所学的技能加以应用和巩固。

(4)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不要好高骛远。高校专业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有效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心态的调整。

(5)当今的社会是个信息时代,作为大学生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像招聘的形式、地点、时间这类信息需要提前去关注和收集,利用“报刊”、“网络”、“招聘会”、“熟人介绍”等方式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只有机会多了,获得工作的几率才会大。

总之,市场化的今天对就业者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音乐学毕业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专业或单一的学科上面,要随着社会的需要去随时接受新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在就业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华.浅谈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J].硅谷,2008(14).

[2]路颖.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六所高等师范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10)

1.缺乏科学的择业观念

什么是科学的择业观念呢?简单概括就是“知己知彼和良好的心态”。所谓“知己知彼”指的是正确分析自己本身的能力,深入了解就业战场的格局。毕业生往往在“知己”这一问题上犯错,绝大部分毕业生高估自己的能力,面试前雄心壮志,面试中窘迫不已,面试后信心不足。正因为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才会感慨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能力不足。而毕业生在“知彼”这一问题上更是错误连连。首先对与本专业对口或可挂钩的行业、单位、团队的总体状况、战略发展、行业前景、优劣势比较等,缺乏较为宏观、全面的了解,盲目就业;其次,就业前只看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全然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能提供自身发展的平台,仓促就业;再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毁约,引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乃至毕业院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而“良好的心态”指的是就业前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心态平和,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业遇到困难时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摆正心态。很少能有毕业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面对就业都是急躁的心态,希望尽快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盲目就业,扎堆就业。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持久战中,失败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很多毕业生缺乏屡败屡战的精神,一两次的面试被拒,就信心全无,甚至一蹶不振,贬低自己的能力,掉进自卑——就业难——更自卑——更难就业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少部分毕业生逃避就业,拒绝面试,坐等机会,同时也坐失机遇。

而具体到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最显著的表现是就业观念陈旧:首先认为师范专业就只能是或者说只适合从事教师行业,而传统的教师行业又仅仅是中小学正式编制的教师。在素质教育没有普遍被彻底执行的现在,各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其他专业教师,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处于饱和状态,这又形成千军万马的毕业生去挤公招教师这一独木桥现象。其次是地域思想禁锢就业观念:沿海地区新兴的多所民办学校,对音乐教师需求迫切,但是毕业生缺乏走出去的勇气,总是禁锢在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本地就业压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再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投入上花费较大,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排斥与之相差较大的工作岗位,比如乡村学校教师等收入不高的工作。

2.在就业竞争场上能力不足

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力普遍较弱,这里的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就业能力。专业能力方面,因为用人单位普遍是中小学校,他们要求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特质,音乐师范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上比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优秀,但是在钢琴、声乐、小器乐等表演以及组建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等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要逊色许多。就业能力方面,毕业生就业手段较为雷同,缺乏个性化的自我推销技巧,大部分毕业生仅依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缺乏足够的勇气自己去用人学校毛遂自荐。

二、高校扩招直接影响音乐毕业生就业

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学习音乐,再加上近几年媒体广泛宣传各种音乐选秀活动,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现场门庭若市。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又比专业音乐院校稍低,且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师工作,社会地位和薪资高,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选择音乐教育专业,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近十倍的增长速度使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兴办音乐教育专业,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招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因此每年音乐教育毕业生人数都创新高,并且其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也将就业目光投向教师这一行业,再加上未能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这就使得每年好似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拥挤在音乐教师这一狭窄的就业小路上。

三、高师院校的音乐师范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失衡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音乐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钢琴、声乐、舞蹈、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合唱指挥、和声、音乐史、曲式分析等,其中钢琴和声乐占了绝对比重,贯穿大学四年,而其他课程教学时间较短,这就使得学生是“一专”即专长钢琴或者声乐,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由于在高师院校的专业学习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音乐师范专业开设的文化课程主要集中在德育和教师技能方面,美育和人文课程相对很少,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要求老师讲授的知识和范围要跳出课本的内容,旁征博引,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中,提高音乐修养。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应当根据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血缘关系,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

四、高师院校的就业教育未见成效

1.缺乏完整有效的就业教育体系

随着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高师院校也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但是目前的就业教育方式单

学音乐毕业论文篇(11)

由于毕业生实习是就业工作的前奏,是检验音乐理论与技能以及个人综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所以,指导好实习教学,是学校把毕业生推向市场、提高就业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情况

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现状

(1)实习缺乏足够的时间;(2)实习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安排;(3)实习缺乏实质性的管理与指导。

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部分毕业生文化素质较低,艺术素养不高;(2)部分毕业生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呆板,模式单一;(3)部分毕业生教学视角狭窄,缺乏音乐基础教育的观念;(4)部分毕业生的心理状态没有及时调整到位;(5)部分毕业生容易忽略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艺术课程改革使高师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一方面遭遇中小学师资紧缺的困境,另一方面却是高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扩招对就业形势影响较大;(2)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的较少;(3)择业观所造成不平衡性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评价自我

(1)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首先,高师毕业生应树立“有奋斗,有贡献,才有发展”的观念。其次,学校应坚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毕业培养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是实施就业引导工作的灵魂工程。

(2)珍惜眼前的就业机会,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首先,毕业生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每个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其次,毕业生要在普通的工作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与艺术素养的学习和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的素质,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3.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角色认同感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应进一步明确自身所担当的社会任务,以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需求为杠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面前及时调整自己,这样才能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明确自身定位,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实用性,有效缩短师范生与中小学音乐教师两种角色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