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区服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4 15:12:35

社区服务论文

社区服务论文篇(1)

2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可测变量的选取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中的潜在变量是不能够直接测量的,必须选择一些可测量的变量来度量这些潜在变量,这就是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对于可测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潜在变量内涵和测量过程中可操作性的难易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5]。期望是指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事物提前勾画出一种标准,并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这种标准的一种心理活动。根据期望一词的定义和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模型选取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可靠性期望、整体期望及个性化需求期望三个可测因子组成该潜在变量。前文我们已经将这一潜在变量划分为四个潜在变量———社区体育服务构成要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公众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来进行描述,下面分别对该四个潜在变量的可测变量进行选取。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实施过程的构成要素划分的角度来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构成要素的可测变量可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队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机构四个因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在本文主要是指在开展体育公共服务时组织、管理、推进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社区对公众所提出的服务需求响应的效率,因此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响应效率”两个因子作为该潜在变量的可测因子。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和发展的意义和动力主要在于公众参与,怎样让公众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公众参与的意愿、参与的形式、参与的效果等都应该考虑在内,鉴于此,本文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与公众的交互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个性化程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公众参与的完善程度”三个因子来测量该潜在变量。一些调研报告显示,居民对一些社区服务的需求很高,比如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就业辅导等,但却对其使用程度并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公众对社区服务的获取途径不合理或者过于单一[6-7]。因此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知晓程度、使用便利程度和利用频度将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获取途径”的测量因子。根据前文所述,选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成熟的广度和深度来作为感知价值的可测变量。根据公众满意的内涵,本文选取“实际质量同理想质量的比较感受”“实际感受同预期质量的差距”“总体满意程度”作为公众满意的可测变量。本文的社区形象是指多年以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公众心中积淀下来的感觉和印象,体现了公众对该社区服务的承认和接纳程度。本文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被监督的通畅程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满意度”“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效率”三方面度量社区形象这一潜在变量。在本文中,公众信任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信任程度和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支持度,因此选取“对社区开展体育公共服务的信任程度”“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支持程度(重复享用)”为公众信任的可测变量。

3可测变量指标体系的完备性检验

首先,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归纳与分析建立了初始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电话访谈、邮寄等方式请该领域专家进行审核,主要对初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效用性进行检查,专家修改完善后,印制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预测试,测试对象来自不同层次(由当地房价划分层次)的社区,旨在了解社区居委会、体育主管部门、公众对问卷指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删减公众认为不重要的指标,留下相对重要的指标[8]。进一步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完善指标体系,保障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根据前文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中潜在变量和可测变量的分析和选取,建立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不仅包含了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了潜在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见图1。

社区服务论文篇(2)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1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2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3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

4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与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据图1,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5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作用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与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作用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6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6.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与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应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允许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6.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

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工作、职业的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6.3重新定义企业

社区服务论文篇(3)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论文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社区服务论文篇(4)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条件已渐成熟。到了20世纪末期,随着经济转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中国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9%,城镇人口35174万人,到1999年年末比重上升为30.9%,城镇人口达到了38892万人,1996—1999年城镇人口4年增加了3718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6%,年平均增加930万人。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位办福利逐渐为社会办福利所取代,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把“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今后五到十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一些人对社区服务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社区服务就是商业服务,这种看法是根本错误的。要保证社区建设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对待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看作是福利而非单纯以利润为取向的商业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起源

“社区服务”一词在国外也被称为“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即不使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照顾服务。它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逐渐产生的。在西方,为了满足在工业化大生产、城市化的社会形势中激发出的各种需求,社区服务应运而生。

二、社区服务的概念

在我国,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所进行的自助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会服务,足一种公益性质的福利性、便民、利民服务,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它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阶段,是其内容的一部分。

三、社区服务的内涵

从社区服务的概念出发,结合社区服务实践,社区服务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政府在社区服务中起主导作用。社区服务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一方面,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其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应当在社区服务的启动、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有所不为”是指政府不应干预居委会对社区服务的具体领导,不应直接参与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政府应在社区服务上发挥宏观指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区服务,把握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为社区服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区服务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是社区服务的组织机构。街道是政府的基层组织机构,担负着社区服务的实质性的指挥工作。街道应建立社区管委会,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单位负责人参加,对本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居委会既是居民的自治组织又是社区管委会的下属组织,具体负责落实社区管委会下达的社区服务任务,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利民便民工作。总之,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都要在街道、居委会落实,必须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的作用,保障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3.社区服务以群众性的互助活动为基础。社区服务是一项群众性的自我服务活动。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又是社区服务的主体。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互相帮助,是搞好社区服务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就无法正常开展。

4.社区服务面向本社区全体居民。社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而是涵盖社区的全体居民。社区服务作为一项福利措施,社区的居民都有权享受,只是弱势群体更加需要社区服务。因此,弱势群体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

5.社区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社区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资文化需要,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区服务注重社会效益。当然,也并不排斥有偿提供社区服务的可能。不过即使有偿服务,也应当遵守便民微利的原则。

6.社会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社区服务的本质而言,它属于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区服务,有利于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四、杜区服务的特征

一是资金采取政府补助、社会集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二是组织形式采取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相结合,政府指导和民间机构的创造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人员、社区居民互相服务相结合。三是服务设施齐全,按社区的实际需要,合理布局。四是服务项目以社区居民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福利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内容广泛,方式灵活。五是由点到面,形成社区服务的工作系统与服务网络。

五、社区服务的功能

社区服务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的说,社区服务主要有以下功能:

1.提供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功能是由社区服务的福利性特征所决定的。社区服务能够为居民提供就地、直接、及时的帮助。社区为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一般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充分体现社区服务的福利功能。

2.整合社会资源。社区服务是一个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通过整合使得社会资源的分布结构更加符合社区服务的需求结构,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社会服务的整合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实资源的整合。现实资源包括存在于社会中的人力资源、财产资源或者公益资源、市场资源,通过社区服务使他们的配置更趋合理,利用更加充分,作用发挥更为高效。二是对管理资源的整合。管理虽然不是一种现实性资源,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一种对事业的发展必不可少并且能间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通过社区服务可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调整社区管理结构,使管理的资源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对人气意愿的整合。社区服务在培育整合人气意愿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使人们在社区氛围中逐渐形成关心社区、热爱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而这些共同志向在转化为人们参与社区服务的自觉行动中,其资源效果也同时得到了体现。

3.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控制的目的在于促进人们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维护已有的社会秩序。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就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借助社区服务,弱势群体可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获得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市场经济注重效率,社会服务兼顾公平,维护人们的基本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只有如此,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健康发展。

4.建设精神文明。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体现了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居民接受服务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社区服务具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一是社区服务培育居民的文明意识;二是社区服务培养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三是社区服务培养居民的民主意识。社区服务将与我国政治模式的走向发生关联,有助于培养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

六、社区服务的内容

1.面向各类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1)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包括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生活服务、娱乐服务、法律服务。(2)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包括康复服务、生活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3)为青少年提供的服务。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4)为贫困者提供的服务。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服务、社区互助。(5)为下岗失业工人提供的服务。包括提供就业信息、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

2.面向社区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家务劳动社会化产生了对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需求,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应当使社区面向社会,覆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良好的日常服务,等等。

3.面向辖区单位的“后勤”服务。除了普通居民,社区内还或多或少存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等,为这些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内容之一。这种服务通常是有偿的,而且互惠互利。通过为辖区单位提供餐饮、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服务,一方面能够解决社区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又能解决辖区单位的后顾之忧。超级秘书网

七、杜区服务与商业服务的区别

社区服务论文篇(5)

2.团队内部缺乏交流沟通现阶段,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是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主要原因是考核的内容与员工的工资以及晋升紧密相连,使得考核显得更为紧张。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继承传统的操作方式,对于员工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都不关心,仅仅是上级布置任务,下级执行命令,沟通的缺乏使得本应该是双向的交流变为单向的上行下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等,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绩效考核的水平,从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情况,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经济以及非经纪奖惩措施挂钩,采取全面考核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认可度。对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增加绩效工资,并改善其工作环境等奖励措施,同时,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在承受范围以内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此外,对员工的职务升降以及学习深造情况也将以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内现阶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考核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套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现有的不合理的考核内容删掉,并邀请专家深入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协同制定考核目标和内容,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制度。

3.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氛围,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将自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战略和考核内容的相关意见积极表达出来,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行之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意见给予奖励。同时要本着管理者与被考核人员的平等关系,本着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大集体负责的态度,对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共同目标,积极交流沟通,为社区卫生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区服务论文篇(6)

高校青年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大学生走人社会、进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尤其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团中央、全国学联下发的《关于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两个文件之后,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事实证明,高校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无论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社区乃至中国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状况

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动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后来逐渐在世界其他地区普及。在许多国家,志愿者活动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组织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之中。比如:美国的志愿者活动已经步人制度化轨道,其志愿服务创造的价值每年多达20亿美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社区志愿服务。韩国的志愿服务有50多年的历史,泰国政府为倡导志愿服务风气,提倡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做1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后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一份好工作。墨西哥政府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从事6个月的志愿服务,否则无法获得毕业文凭。在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社区志愿服务。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正式发端于20世纪8O年代末期。1989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序幕。在这之后不久,我们的另一支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也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社区服务的新生力量。1994年12月,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标志着中国青年社区志愿活动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十多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鲜明宗旨,为社会做了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高校青年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但社区一直是他们提供服务的基本领域。

目前,随着大规模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全国有很多高校都在驻地附近确定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实践基地,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在实践层面上已经开创了许多切实有效地服务项目,如广州部分高校开创的由大学生担任所在城区居委会主任的“社区助理”工作.就使得青年志愿者对社区服务的参与更加经常化、制度化、全面化。西北工业大学实施的“阳光工程”,自1998年以来共有3000多名学生先后为上千名下岗职工进行义务家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再如普及全国的为部分困难居民排忧解难的“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等项目,另外,很多高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了社区文体、卫生、科技、法律和教育服务、为老服务、环境保护、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意义

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是一个需要协调大学生个人、学校、社区与社会四者并使之合理互动的系统工程,同时,良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这四者都能受益匪浅。

(一)从现代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途径来看,在其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组织社区文体、卫生、法律、科技等宣传活动,实施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而且也是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参与社区建设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同时,在为他人服务时,大学生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从而更易于成为较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为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使学校能利用自身的和社会的双重资源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才,不仅充分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优势,而且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现代社区发展需要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给予社区居民的不仅是物质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她从全新的视角为公民确立了服务他人,服务公益的价值理念和实践途径,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参与、团结友爱、自我管理等文明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改善城市中人情淡漠的现象,增强现代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大学生进入社区也给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注人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

(四)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失范现象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高校青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风尚,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对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深人开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由于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经验,以及其它种种的因素,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连续性较差、持久性不强、不平衡性突出等,它们都会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开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思考:

(一)应该倡导高校青年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该项活动的内涵。很多大学生把社区志愿服务看作学雷锋做好事,认为志愿者行动就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这就导致了在现实中,虽然社区志愿服务经常搞,但往往更多的把它简化成一些具体的劳动和任务,最终变成了行政命令或组织任务,这样既挫伤了大学生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与志愿者行动的宗旨相违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实际上社区志愿行动应该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志愿精神应该是个人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采用激发大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和择优录用的方式,使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问、无偿的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这充分尊重了当代大学生平等参与的意识,体现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二)应该拓展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增强活动方式的可操作性。从目前的整体现状看,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高校实际工作的不平衡性,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地方走在了前头,可有的地方还有待深入,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一些理工科院校。

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内容过于单调,目前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之下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受到财力、物力及信息不畅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所组织的活动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文体卫生宣传、便民利民服务等较浅的层次上,而在社区文化、社区开发、社会正义和社区管理等知识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层次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国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应该加强与所在地各级共青团组织的联系,做好大学生和志愿者组织之间互通信息的桥梁工作,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应着重思考高校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的立足于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应该在提高服务层次,拓展服务领域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三)应该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了规范志愿者的管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前曾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这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办法》对注册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代表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相应的,各高校也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和补偿制度,对学生的志愿行动给予价值肯定。超级秘书网

社区服务论文篇(7)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新时期图书馆只有走向社会,深入社区,才能求得自身发展。图书馆应顺应时代需要,开辟社区服务新领域,从而有效地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以及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读物已经拥有大量的支持者。无论是新闻、工作资料、技术论文还是小说,都可以从网上轻松阅读。通过汁算机阅读已经被大多数的读者所接受。电子图书可为公共图书馆社区网络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成为传统纸质图书的一个重要补充。

1电子图书的特点

1.1电子图书的优点

(1)电子图书实现无纸化出版,通过网络来进行阅读,节约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减少了因造纸、印刷、物流等方面的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电子图书采取光、磁存储介质存储数字信息,具有信息密度大、存储量大的特点。其维护和存放简易,通过网络可以轻松传输到不同地方,而且不会出现绝版,不会毁坏等问题。

(3)电子图书不仅可以像纸质图书那样提供静态的文字和图画。还可以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声音、动画可以使学习更有趣味。电子图书比起传统纸质图书更富有娱乐性。

(4)电子图书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信息检索与统计非常迅速准确,不仅可以从众多的图书中迅速找出所需的书目、章节、参考资料,还可以从电子图书中快速地检索具体的词句,并统计某些内容出现的次数等信息。这给进行学术研究的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能提高其研究的效率。

(5)电子图书可以减少发行、运输、库存等费用,成本得以降低。因此,电子图书的价格只是传统纸质图书的1/3,甚至更低。一本电子图书可以同时供多人在线阅读和下载,提高了其使用价值。

(6)电子图书的发行途径以互联网为基础,只要有互联网络存在,对于那些科研价值大、印数少的图书和珍贵的历史文献、名家字画以及部分罕用文献,可以很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存。

(7)电子图书使用方便,只需要有汁算机和网络,便可随时浏览一个小型图书馆的书籍。此外电子图书可以更改屏幕的明暗度、对比度、字号大小和文字风格、颜色,使不同的读者都能够得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8)电子图书制作简便,图书馆员可把当地图书馆的特殊资料制作成电子图书,供读者查阅。

1.2电子图书存在的问题

(1)电子图书与其他数字化资源都面对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版权保护问题,使用电子图书资源同时应该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购买电子图书时应该选择有DRM(DigitalRightsManager)保护的资源。

(2)电子图书需要使L}j计算机进行阅读,此无法像纸质图书一样,只需要一个小空问就可以容纳大量读者。而且通过示器阅读,不适合长时间阅读,如果使用传统CRT显示器就更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下。

(3)电子图书由于制作的资源方不同,所使用格式较多,而且不同的格式无法使用通用浏览器进行阅读,给读者带来不便。目前,使用较多的通用格式为PDF格式,而国内超星公司制订的PDG格式和方正Apabi公司制订的CEB格式均需要专用浏览器进行阅读。

(4)电子图书已经被大部分读者所接受,但是对于部分老年读者和少儿读者来说,不可能马上习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这部分读者耐心的讲解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令更多的读者享受电子图书的各样优点。

2公共图书馆社区网络建设

2.1社区图书馆的目标

图书馆有四大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而社区图书馆属公共图书馆类型,是社区里的小型文化设施,应重点发挥开展社会教育与传递文献信息这两个职能。

社区宽带网络的使用与电子图书资源的建设正好可以满足开展社会教育与传递文献信息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关于公共图书馆目的的宣言说:“(公共罔书馆是)一种教育的文化的和报道信息的组织。公共图书馆是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欣赏人类在知识和文化方面成就的场所”。该宣言还强调公共图书馆要为“儿童、学生、老弱病残读者”所利用,强调“它应同其他教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机构取得联系,其中包括学校、自学团体、业余团体和那些与提倡艺术有关的团体。”结合国际图联(IFLA)1975年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关于图书馆职能的学术会议达成的共识——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使命是养成儿童的早期阅读习惯、支持个人和自学教育以及各级正规教育、提供个人创造力发展的机会、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支持和开展社会教育的结果主要是开发儿童和青年的智力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社区中的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服务。作为社区图书馆,应该给予广大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青少年安全上网。电子图书正是引导青少年安全上网阅读的最佳向导,避免青少年养成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等不健康习惯。

2.2社区图书馆设立的要求

由于社区居民存在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须考虑设立社区图书馆规模大小、馆藏主题、服务方式等闲素。其巾重点要考虑到社会各类人士,如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家庭妇女等的特殊需要,所提供的文献信息不仅要具有普及性、新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等特点,而且流通手续要简便,服务要周到。电子图书只需要有限的资源就可以很好地覆盖各个方面的需求,使用上的方便更是对老年人、残疾人等服务对象有很大的帮助。

2.3社区图书馆网络结构

社区图书馆设立就是为了方便群众读者,所以,设立的时候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尽量深人到各个读者层。以广东顺德图书馆建设社区图书馆网络为例。纵向。建立由区图书馆、镇(街道)和社区(村)图书馆构建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横向,建成以区图书馆为中心馆.其他类型图书馆为成员馆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顺德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结构。采取区图书馆为中心馆,各镇(街道)图书馆配合,社区(村)图书馆(室)参与。同时吸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型图书馆加盟的模式。

3电子图书与社区图书馆网络建设

3.1电子图书在社区图书馆的使用

设立社区图书馆时,根据社区的人口数量、人员构成等决定配置图书的数量与类型。而这样的操作下。必然导致部分读者无法满足个人需要。配合电子图书的使用,对有需要的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我馆在普通生活社区设立的一个3级网点的情况。使用社区图书馆最多的是老年人和儿童,因此,图书一般以比较贴近生活的图书和儿童读物为主。但有部分青少年对天文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而社区图书馆内的图书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电子图书,就算比较偏门的图书也有一定的数量可供读者选择,从而解决了社区图书馆图书数量较少和覆盖面不全的问题。类似的情况还有部分读者需要查找一些专业方面的数据,需要专门的工具书才可以找到,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电子图书予以解决。

另外,有部分老年读者,由于视力问题,在阅读一般纸质的图书时比较麻烦。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电子图书。由于电子图书可以方便地调整字体的大小,对于视力有障碍的人士来说,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3.2社区图书馆网点人员的要求

由于很多使用社区图书馆的读者,对于计算机可能并不熟悉,这对社区图书馆网点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定要求。工作人员本身需要熟知使用电子图书的各个步骤,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对读者进行辅导,这样才可以帮助有需要的读者进行电子图书的阅读。老年人或者少年儿童,沟通和理解方面没有青年人好。且缺乏使用计算机的经验,有时候对他们需要从基础操作开始教导。这个时候就更需要有耐心了。

3.3社区图书馆网点利用电子图书帮助图书馆进行资源建设

社区服务论文篇(8)

1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概述

社区医疗服务(简称社区医疗),它和传统基层医疗服务相比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提供急诊、现场抢救、家庭出诊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制度来解决国民基本卫生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发展社区医疗。因此我国的社区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医疗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增长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2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兴起的原因

2、1国外因素

社区医疗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独立行医,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地位。1978年,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此后社区医疗便成为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居民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初步诊断,如果病情严重或确有必要,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认,再转到相应的大医院治疗。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的社区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

2、2国内因素

首先,社区医疗发展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社科院对外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这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负担上升过快的现实。社区医疗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医疗服务的最严重问题。

其次,地区服务的健全也能促进社区医疗发展。我国的社区服务逐渐发展成熟,社区不仅注重居民的自助互助,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而且把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医疗服务正是针对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便民服务。它有利于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况,对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积极性,强化社区整合与稳定机制都有问接作用。

3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2006年卫生部门统计,全国政府开办的社区医疗机构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5%,病床数占8、1%,卫生技术人员占2、7%。社区医疗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1)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2)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3)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4)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医疗网络的筹建上,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却缺乏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失去群众的信任,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城市社区医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有几方面:

(1)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认为它更有权威,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

(2)医疗资源配置有限。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太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人不敷出,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医疗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社区医疗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就会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疗费用和大医院一样高时,他们就不再认同社区医院。政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矫正市场失灵,反而被市场所利用,最终形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

(3)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缺少必要培训,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长此下去,社区医疗服务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4)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政府提出。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没有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一致,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直接报销的困难。

4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

4、1政府主导

4、1、1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医疗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明确各自职责重点,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为了保障其公益性,社区医院实行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社区医院所有收入上交国库,支出也全部由政府审核后下发;发挥全科医生作用,注重社区医院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山东省将政府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全部转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也实现转换,由政府管理;上海让综合性大医院集中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让社区医疗机构更好地发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这些都打破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利益壁垒,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使群众得到经济、便捷、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4、1、2对社区扶植培训

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笼统的称为“全科医生”还不十分贴切。就全国而言,真正的全科医生为数极少。所以,建立高层次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十分迫切;人才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人员资格的准人制,都十分重要。如沈阳市的医疗专家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活动,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制度正式实施,规定拒绝到社区服务的医生不得晋升职称等等。

良好的待遇是稳定社区医护人员队伍的根本保证,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晋升体系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解决社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也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与患者建立优质服务的人文医患关系。

4、1、3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地方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意各种配套政策的建设和落实。卫生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配套条件、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的监管,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专业服务水平质量。

4、2社会组织辅助

政府鼓励符合规定的个体诊所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为“社会办医疗”提供了政策依据。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条件较好的诊所,它们具有良好的服务、医疗条件以及公道的价格,也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不论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医疗机构,只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均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例如苏州市区的社区医院并不是由政府主办,而是通过招投标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的。以前,卫生局和社区医院签的《目标责任书》是行政命令,而现在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这样使双方都更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适应“政府购买”的实际操作。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水平,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体系,使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得到长足发展,真正为群众提供便利。

社区服务论文篇(9)

1 我国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但是从现在的建设状况来看,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思想认识不足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十分关注城市建设工作。但是,有一些地区不太关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工作,未能意识到社区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好多地区对于社区文化体系的建立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直接将其视为和居民休闲娱乐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涉及很多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够分明。同时,未能对不同部门进行充分的协调和利用。

1.2资金不足问题

总的说来,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地区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尽管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逐渐提高,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现有的经费支出往往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1.3人文关怀不够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相关硬件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主要包括:第一,社区图书馆建设;第二,居民健身活动场地建设等。对于上述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估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主要需要评估的内容有:第一,居民对于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第二,居民的实际参与度等。在实际开展评估工作时,相关人员在设计评估指标时忽视了人性化因素,未能做到人文关怀。

1.4缺少文化内生机制

现阶段,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换句话说,大家基本上都奉行关起门来过自己日子的原则,居民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冷漠。在这种情况之下,构建社区文化体系时,居民之间的合作意识相对较低,而且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都不是很高。这使得社区文化缺少必要的内生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够高,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效果也就不够理想。2016年,西乡街道大力建设社区文化,以“文化春雨行动”为引擎,推陈出新,在西乡文化春雨三支队伍的努力下,首创全市首个“社区航模公益活动点”。“社区航模公益活动点”每周日开展多轴及固定翼航空模型的公益交流飞行活动,受众500人次以上,此举大大扩大了社区文化的影响力。

2 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构想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更好的推动社区文化体系的建立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人员可以从下述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2.1加强社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公民道德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言论和思想在我国社会形成了激烈的碰撞。在社区文化中开展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树立崇尚科学、健康生活的基本理念。

2.2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起到应有的作用

政府在社区文化系统的建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构建社区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倡导者,政府为该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需要给出一定的建立规划;第二,社区文化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参与,此时政府可以起到有效的协调作用;第三,对该体系的构建进行宏观调控。主要包括:首先,从政策的角度讲,一系列的政策可以为社区文化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其次,建设社区文化,必须得到全社区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社区文化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3社区文化建设要依靠社会力量并注重文化多样性的培养

社区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社^文化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构建社区文化体系时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持社区文化的这种多样性。笔者认为,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借助于社会力量来构建社区文化。西乡街道在建设社区文化工作中,以文化春雨行动为契机,在文化春雨行动三支队伍的努力下,街道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路,积极开拓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借助文化春雨的力量,打造社区文化新品牌。2016年,西乡街道的社区原创音乐成绩初见成效,全年共创作原创音乐作品30首,其中有8首歌曲受到社会好评,由街道重点打造。社区辅导员谢俊山是一名音乐人士,酷爱原创音乐艺术,在他的影响和努力下,街道文体中心在西乡乐谷设立专门的“原创艺术活动点”,每周定期举行活动,并引起了深圳多位著名音乐家的关注,他们都先后前往社区“原创艺术活动点”进行参观指导。由社区“蓝色基因乐队”创作的音乐作品《失眠夏末》获得了“首届粤港澳华语歌曲创作大赛”、“十大金曲”的佳绩,由社区“麦芽糖乐队”创作的音乐作品《Fly》获得了“鹏城歌飞扬”第二季度评选“十大金曲”的佳绩。同时,西乡街道在建设社区文化中,还与区流行音乐学会合作,成功联办“西乡之声”之“春之声”“夏之彩”“秋之实”“冬之韵”四场社区原创音乐演唱会,涉及群众人数达10000余人。在西乡文化春雨三支队伍的积极推动下,“流淌的旋律--2016年社区原创音乐演唱会”成功获评为宝安区2016年宣传文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4要因人制宜安排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社区文化体系在建立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就社区而言,居民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年纪、职业、学历、爱好等。这就表示社区活动应该具有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具体的社区活动形式主要有:大合唱、秧歌、晨练等。

文化春雨是一项社区文化的民生工程,根据西乡街道大型企业众多,年轻人普遍活跃的特点,西乡文化春雨工作领导小组审时度势,大力推动社区戏剧文化建设,全力推行社区戏剧文化的排演与创作。2016年,在西乡文化春雨三支队伍的努力下,西乡社区文化原创话剧成绩显著,先后推出了“深漂人系列音乐剧―-《幸福百分比》、《四根火柴人》等原创话剧,全年共推出12场戏剧沙龙、5场送戏进社区、10余场公益话剧演出,受众人数达9000人以上,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西乡街道红红火火的社区文化建设受到了区、市相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肯定。2.5适当拓展一些有偿服务和文化经营项目, 以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后劲

3 结语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关注的是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对我国目前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启发。

社区服务论文篇(10)

由于社区教育的公益性质,社区教育品牌往往通过免费、无偿地为社区市民提供学习场所、学习内容、教师等资源的方式开展各类学习服务活动。同时,社区教育品牌遵循着大众普及原则,能够根据社区广大基层市民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内容与活动,从而吸引市民积极参与终身学习。

2.示范性与辐射性

之所以被称之为社区教育品牌,它能在各类市民终身学习活动中起到榜样、引领作用,能够在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中成为典范。社区教育品牌的学习内容是积极、健康、丰富的,学习活动形式是机动、灵活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为市民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最终的学习效果能够促进市民终身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社区教育品牌相关学习服务活动的参与及受益人群是广泛的,能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覆盖率,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效益。

3.特色性与持续性

社区教育品牌能够结合所在区域资源优势,从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条件出发,基于本土文化和特色,充分发挥区域自身特点,使其整体品牌优势及效果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社区教育品牌能为广大市民提供连续学习的平台,其开展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有效衔接,其建设过程依据一定步骤有序开展,具有不断创新的动力,且持续对市民素质提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社区教育的人本价值、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

二、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实践个案

在实践中,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主要涉及“应该建设成什么”或“按照什么标准建设”等诸多问题。包括北京市在内,目前,全国多地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了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和评选工作。“国子监大讲堂”是北京市东城区依托北京大学丰厚的国学人力资源及国子监、孔庙悠久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的面向社区百姓的、大众的国学系列讲座活动;“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是北京东城社区学院面向市民推出的专题健康讲堂系列学习活动。它们作为首都终身学习品牌,经过多年的实践,各自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其建设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定位与思路

经济学领域中的品牌定位主要是为特定品牌确定一个适当的市场位置,以争取消费者的认同。作为社区教育品牌也是这样,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前提,基于此才能树立一个明确的、符合学习者认同的形象,形成自身的特色,并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指引方向、提供思路。在建设定位基础上,社区教育品牌应有先进的理念和清晰的思路,体现未来发展方向,建设理念和思路的设计是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关键,它直接关系着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是否得到全面满足,关系着品牌建设持续、长远的发展。“国子监大讲堂”在建设之初,确定了公益性、继承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在向市民免费提供国学课程的同时,普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为根本理念,围绕中医养生,讲授传统中医药常识,推广中医养生精髓,展示传统中医奥秘。这两个社区教育品牌之所以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其定位是明确的,分别基于国学和中医两个主题,针对具有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市民学习者,进行普及式的文化和传统学习活动,并非单纯传授高深的知识,主要以实际应用为主,这恰恰符合了广大市民的学习需求。根据定位,两个社区教育品牌也制定了建设思路和规划,并根据市民听课反馈调整具体计划和目标,保证品牌的建设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二)条件与保障

条件与保障涉及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制度、经费、队伍等方面。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需要建立起合理、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制度,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以及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专家、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参与。因此,社区教育品牌不仅可以集中区域内的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而且还能使教育机构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与非教育机构的通力合作和资源共享。“国子监大讲堂”在组织上分设课程开发组、基本建设组、运行机制研制组,分别由北京市东城区和北京大学的相关人员组成,明确的组织机构使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文物部门等参与方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形成了管理有序、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实现了行政部门与高校的成功合作。“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由北京东城社区学院负责该品牌的策划、组织、管理、实施,特设了课程开发团队、教材编写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等,保障了社区教育品牌的顺畅运行。在师资队伍上,“国子监大讲堂”的讲师团由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组成,“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的师资团队来自北京中医医院,两个品牌的主讲教师均能够照顾到受众群体,使市民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子监大讲堂”和“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都分别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开发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学习激励制度等,使管理工作走向了有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了社区教育品牌的质量。同时,两个社区教育品牌每年都有一定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支持,用于教师讲课、课程开发、课程后期制作、教材编印等方面,但是在经费投入上仍然以政府为主,因此,还需要探索通过引入社会、企业、市民等不同渠道和主体的多元经费筹措渠道,确保社区教育品牌的运行和推广。

(三)内容与方式

打造一个企业品牌,必须要有好的产品。相对于社区教育而言,内容与方式最能体现社区教育品牌的核心,主要涉及社区教育品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品牌的影响力可能是巨大的,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品牌的学习内容必须积极、健康、新颖。对于学习活动的组织而言,应该能充分针对市民的现状,合理运用探索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多样、灵活的学习方式调动人们的广泛参与。学习评价是一个集学员管理、学习激励、评价方式于一体的系统。社区教育品牌只有建立市民学习信息档案系统,做好市民学习记录,才能实现有效的学员管理。社区教育品牌在运行过程中,可根据市民学习记录和学分积累情况,每年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形式对市民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市民学习的积极性。在社区教育品牌的整体评价上,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定期对市民进行学习情况调查,每年按时对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情况做系统评估、检查。在学习内容上,“国子监大讲堂“推出了一系列精品讲座课程,包括论语、孔子、孟子、周易、大学、史记、宋明理学、楚辞等,“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的讲座内容涉及体质、养生、中医常见病等中医药文化专题,一个侧重于精神文化层面,利于修身养性,而另一个侧重实际应用,利于养生保健,由于学习内容的选择能够符合人们在不同层面的生活需求,因此,这两个品牌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学习方式上,两个品牌主要以现场听讲为主,技术支持团队还制作了网络课程,方便市民在线学习,“国子监大讲堂”还曾通过开设沙龙的形式,教师与市民共同探讨国学。在学习评价方面,“国子监大讲堂”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学习报名登录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学员的电子档案,为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通过发放具有学习记录功能的《听课指南》,实现学员学习记录、学习激励与评价的功能。两个社区教育品牌通过记录市民的学习轨迹,将全年学习累计名列前茅的市民给予“学习之星”的表彰和奖励。此外,还通过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对部分学员进行访谈等方式对市民的学习效果进行摸底,北京市东城区也通过视导等方式对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

(四)成效与影响

成效与影响包括运行时效、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之所以能称之为社区教育品牌,它必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运行和探索,已经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市民心中的一种学习符号,还应有较高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产生积极、深远的社会影响。社区教育品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和获得人们的认同,这种学习活动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刻对市民和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持续地与目标受众交流,持续地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才能使社区教育品牌发挥出较大的无形作用,增加无形资产。“国子监大讲堂”和“四时五行话养生健康大讲堂”从创设至今都已有6年以上的时间,运行平稳、辐射面广,而且这种讲堂模式经时间检验,已经成为了推进终身教育和市民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两个社区教育品牌均吸引了来自周边甚至北京市全市范围的很多市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定期开展的市民学习情况调研来看,虽然参与这两项学习活动的市民,其年龄特点、性别分布、经济状况、职业特点、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对两项学习活动的满意率均达到了90%以上,因此,它们的成效与影响总体是良好的。

三、对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策略的思考

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品牌的设计、打造、宣传、推广等诸多环节。基于已有建设经验,社区教育品牌必须保持品牌特色,探寻持续创新的生长点,才能真正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才能服务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

(一)普及和推广各层次社区教育品牌建设

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力度应进一步加大,逐步推进“区县级——市级——部级”3个层次社区教育品牌建设、认定工作,在积极准备基础上,逐级申报,有序参与,以社区教育品牌作为载体,初步形成遍布城乡、区域布局合理、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灵活、较好地满足市民学习需求的学习服务体系。

(二)以学习者作为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核心

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应以充分激活并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关注市民的学习收益。在建设过程中,社区教育品牌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深入社区,根据市民的年龄特点、性别分布、经济状况、职业特点、文化水平调查其学习需求,为品牌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社区教育品牌要利用区域社区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作为品牌宣传的窗口,重点区、街、居不同层面特色品牌活动的信息、课程等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推送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品牌的辐射空间;还可利用区域社区教育网络信息平台社区教育品牌学习活动预报和通知,加强品牌交流和沟通能力,为市民学习提供便捷服务。

(四)开发社区教育品牌的配套产品

注重开发与社区教育品牌配套的衍生产品,便于为市民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支持,吸引更多的市民加入其中。对于讲座、课程类社区教育品牌,可同时加强市民配套教材建设,通过编制一批简洁、生动、通俗、可读性强的普及读本供市民学习、阅读,宣传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市民的文化品味。此外,还可以通过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的建设,将优秀的课程、讲座等视频编辑、制作,形成电子课程光盘,发放到社区中,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向社区市民传授知识。

社区服务论文篇(11)

预防服务是一类准公共产品或具有正外部性的消费品,政府提供补助或直接予以提供就是必然的解决途径。本论文通过分析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及其构成,可以为政府预防经费的预算与预防服务的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依据,也为社区医院挖潜节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管理学的结果表明,预防经费投入与目前开展服务实际需要之间尚有一定差距,需要增加政府投入,按基本预防服务优先次序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社区预防服务、改善工作效率是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测算 政府财政拨款是社区预防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通过分析当前社区预防服务的成本及其构成,能为政府预防经费的预算与预防服务的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依据,合理配置有限的预防服务经费,也为社区医院挖潜节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由医院人事部门或办公室提供该院所有预防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与社区预防服务相关的各种财务收入和支出数据均由医院财务部门提供。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调查所有从事社区预防服务的相关人员,获得其各项服务的工作量及每项服务平均耗费的工作时间,6家社区医院中共有151名社区预防服务人员,其中有27人为社区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承担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社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故予以剔除。124名社区预防服务人员中,119人为在职职工,其中专职75人,兼职44人;另外5人为聘用人员,各种费用和收入的主要构成如下: 1.人员费用 在职成本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①工资:基本工资、职称/职务工资、工龄工资;②津贴:本市和国家规定的各种津贴、防保津贴、其他津贴;③奖金:固定奖金和其他各种奖金;④医院收入分配:超劳务收入和医院其他收入分配;⑤社会保障和福利费: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福利费用。聘用人员的费用就是聘用金。 2.预防服务业务费用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经常性费用和非经常性项目费用。经常性费用指预防服务直接的物耗成本、办公费用;为便于统计,本研究将职工在职教育费也归入经常性费用。非经常性项目费用主要包括大修购中医院投入部分、直接用于预防或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点而发生的交通/通讯等设备购买和房屋租赁/基建费用。鉴于此类费用与社区提供预防服务的关系较间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偶然性,因此,本研究未将其计入预防服务成本中,仅供分析参考之用。 3.预防服务经费 包括区县财政拨款的防保专项经费与社区承担的预防项目/课题经费。 (二)分析方法 调查资料用Epi-info6.0软件录入,用SAS6.1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笔分析。 1.社区预防服务各项目的人力投入由调查所得各服务项目的工作人日直接相加获得。8小时/人/天为1个工作日,每年250个工作日。 2.兼职人员的人力投入根据其从事预防服务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折算后获得。人员费用根据其用于预防工作的时间比例进行折算,计部分费用。 3.医院用于预防服务而发生的各种其他费用,除预防服务的直接物耗成本外,其他费用均按预防服务投入的人力占全院卫技人员的比例进行分摊。 4.基本预防服务项目成本以城市社区的各项目平均人力投入和人日成本为标准进行计算。部分未全部开展的项目以开展社区的平均人力投入为测算标准。 预防服务是一类准公共产品或具有正外部性的消费品,政府提供补助或直接予以提供就是必然的解决途径。本论文通过分析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及其构成,可以为政府预防经费的预算与预防服务的战略规划提供实证参考依据,也为社区医院挖潜节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管理学的结果表明,预防经费投入与目前开展服务实际需要之间尚有一定差距,需要增加政府投入,按基本预防服务优先次序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社区预防服务、改善工作效率是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社区基本预防服务的成本测算 政府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