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25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1)

2.文献的搜集和选取

2.1文献数据的来源

本文基于对相关学术期刊的分析,在相关文献的搜集过程中,主要搜索范围为6种会计类核心期刊及5种经济期刊中的相关文献,检索的时间段为1995—2013年。如下表所示。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表中所示的期刊从1995到2013年进行检索,筛选条件为论文名称中至少有一个词为会计观或经济理论、业主权理论,然后对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30篇在会计观方面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研究文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现阶段的传统会计经济观主要分为业主权理论与经济理论(也称实体会计观)。业主权理论的理论来源是复式记账法,认为企业的唯一主体是企业的所有者,基本原理是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这一原理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理论基础;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与业主是两个独立主体,业主并非唯一的权益持有人,会计信息以企业为中心,基本原理是资产=权益(债权+所有权)。基于相关学术期刊与文献,现作如下分析:

褚洪生、卜华认为这两种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3.1起源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是围绕业主权益展开研究的。业主权益理论最初形成于对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出现的复式记账法的解释,复式记账是从业主立场上看待账户的意义,对复式记账的这种解释标志着业主权益理论的形成;经济理论是围绕经济实体展开研究的,企业主体理论产生较早。

3.2企业目标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下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分析业主的净财富,主要内容是以业主权益为出发点保持会计记录和编制财务报表;经济理论下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核心思想是净收益归企业所有,而不是业主所有。

3.3主体不同

业主权益理论下的主体是单个企业家或股东(即业主),他们通过人经营企业;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是经济实体,企业单位是经济利益的中心。企业与业主是不同的实体,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实体,在经济上是独立于业主的。

3.4会计等式与会计要素的含义不同

①业主权益理论下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企业主体理论下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②业主权益理论下会计要素的含义。业主权益理论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分析业主的净财富,因此对于要素的解释以业主权益为中心;经济理论下会计要素的解释是以企业实体为中心的。

胡红梅认为,在业主权理论下,债务利息和所得税都代表业主的一项费用,应在决定业主的净收益之前予以扣除。企业某年创造的价值就是收入大于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所得税)形成的净收益,即在宣告红利(股利)前公司的全部净收益都是企业价值的增值;在经济理论下,企业赚取的收益是企业自身的财产。利息、所得税及股利都应视为收益的分配而非费用,即是对各种权益持有人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因此,企业某年创造的价值应视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即在支付利息、所得税及股利前的利润额。

业主权理论是一种净财富概念,即代表所有者(业主)拥有的净财富(净价值)。按照业主权理论,收入即为业主权益的增加,费用为业主权益的减少,收入大于费用而形成的净收益直接归属于业主权益的增长。发放现金股利应视为业主资本的撤出,留存收益则是业主权益的一部分。股票股利仅表示业主权益之间的内部转移,并不代表股东的收益。然而,债务利息代表业主的一项费用,应在决定业主的净收益之前予以扣除。公司所得税在业主权理论下也应视为一项费用,或者说它是股东应纳的所得税而由企业代为支付而已。

总括收益观是基于业主权理论的,因为这时的净收益包括期间内影响业主权益的全部项目,仅排除股利发放和资本交易。业主权理论特别适用于独资企业组织。

经济理论认为,企业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企业的创立者和业主并非与企业的存在相同。主体理论主要适用于公司组织。

其理论依据的会计恒等式是:资产=负债+业主权益,即资产=权益(负债+业主权益)。根据主体理论,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资产代表企业自身收受特定物品和服务或其他利益的权利。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2)

一般意义上,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会计文化定义为现代会计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经济处于非常困难时期,为恢复经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在参照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并颁布的一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会计学科体系。但会计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58年的“”,使会计事业遭到破坏。直到1962年,为贯彻国家经济调整的方针,会计工作才得到恢复。与此同时,国务院《会计人员试行条例》,加强了会计监督,促进了国民的经济发展。该期的会计理论研究,偏重于批判、改造和吸收原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借鉴和吸收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建立新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出会计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不断进步的景象。但是,随后的却打破了这种进步:国家经济面临崩溃,会计领域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浩劫,基本上已不存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会计事业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被粉碎后,政府十分重视会计工作,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完善制度,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先后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这都大大促进了会计工作与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结合,也使得我国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这使得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继续学习和研究引入的苏联社会主义会计学,并与中国的会计改革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二是随着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引进和借鉴的西方会计学。80年代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主线开始对西方会计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新,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会计职能的进一步认识,还是对会计准则的研究,以及对会计教学体系的改革,都是在继承苏联传统会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会计理论而进行的。9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研究更深层次地引入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借鉴现代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会计改革问题,努力使会计理论研究具体化、现实化,从而推动中国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对会计边缘学科也开展了研究,不断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拓展其研究领域。这一时期中国会计的发展主要围绕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建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演进、对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探讨、关于会计准则的性质、层次与结构、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政府全面启动了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立足国情、立足国际的相对完善

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使的我国会计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二、中国现代会计文化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中国现代会计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拓展了传统会计的研究范围。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行为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文学都是其研究的领域。

(2) 协调会计管理活动的功能变强。会计文化通过其协调功能使会计个体的追求与会计组织行为趋于一致,把会计个体的能动性,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调动起来,自觉地珍惜会计荣誉,热爱会计工作,关心会计的发展方向,实现会计组织的良性循环,使会计组织充满活力。因为,会计文化的实质在于通过会计组织内部各个成员深植于内心的非理性的、感情的因素在会计组织内相互结合、渗透来调整和控制会计人员行为,使会计个体的行为趋于和谐、一致,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又充分发挥会计个体的自主创新精神,齐心协力地实现会计目标。现代会计文化的协调功能还表现在能有效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协调关系,减少内耗。

(3)现代会计文化的多元化冲突。第一,与传统会计文化的冲突。传统会计文化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着重法例管制和统一性。会计实务中谨慎从事,保密观念较强,诚信意识淡薄。现代会计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产物,是推陈出新的产物。其次,人治化与法治化的冲突。会计文化的法制化是会计进步的要求和标志我国目前在会计工作中,人治与法治的矛盾还非常突出,会计的相关法律很多,但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也很多,法治制度还不健全。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约束会计人员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而现代会计文化的研究是基于对会计工作者的尊重,坚持的是以人为本。

(4)现代会计文化的兼容性。会计文化的发展不是要求单一的一种制度或一种方法,而是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兼容不同的会计文化的存在、发展。英美会计文化推崇个人的职业判断,强调会计文化的实用性;德法会计文化注重法例管制,会计核算保守;日本会计文化重视形式,提倡服务和效忠;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完善。尽管不同国别的会计文化存在差异,但作为会计活动而言,有其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形成其会计文化共性,这是各个不同国家会计文化能够交流,能够相互吸收,共同繁荣的前提。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现代会计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认清中国现在会计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对我们正确的把握会计知识,灵活的运用会计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广大会计工作者能不断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不断促进现代会计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资料: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3)

一、中国现代会计文化发展的历程

一般意义上,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会计文化定义为现代会计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经济处于非常困难时期,为恢复经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在参照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并颁布的一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会计学科体系。但会计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58年的“大跃进”,使会计事业遭到破坏。直到1962年,为贯彻国家经济调整的方针,会计工作才得到恢复。与此同时,国务院《会计人员试行条例》,加强了会计监督,促进了国民的经济发展。该期的会计理论研究,偏重于批判、改造和吸收原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借鉴和吸收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建立新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出会计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不断进步的景象。但是,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却打破了这种进步:国家经济面临崩溃,会计领域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浩劫,基本上已不存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会计事业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四人帮”被粉碎后,政府十分重视会计工作,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完善制度,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先后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这都大大促进了会计工作与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结合,也使得我国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这使得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继续学习和研究引入的苏联社会主义会计学,并与中国的会计改革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二是随着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引进和借鉴的西方会计学。80年代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主线开始对西方会计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新,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会计职能的进一步认识,还是对会计准则的研究,以及对会计教学体系的改革,都是在继承苏联传统会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会计理论而进行的。9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研究更深层次地引入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借鉴现代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会计改革问题,努力使会计理论研究具体化、现实化,从而推动中国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对会计边缘学科也开展了研究,不断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拓展其研究领域。这一时期中国会计的发展主要围绕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建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演进、对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探讨、关于会计准则的性质、层次与结构、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政府全面启动了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立足国情、立足国际的相对完善

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使的我国会计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二、中国现代会计文化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中国现代会计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拓展了传统会计的研究范围。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行为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文学都是其研究的领域。

(2) 协调会计管理活动的功能变强。会计文化通过其协调功能使会计个体的追求与会计组织行为趋于一致,把会计个体的能动性,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调动起来,自觉地珍惜会计荣誉,热爱会计工作,关心会计的发展方向,实现会计组织的良性循环,使会计组织充满活力。因为,会计文化的实质在于通过会计组织内部各个成员深植于内心的非理性的、感情的因素在会计组织内相互结合、渗透来调整和控制会计人员行为,使会计个体的行为趋于和谐、一致,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又充分发挥会计个体的自主创新精神,齐心协力地实现会计目标。现代会计文化的协调功能还表现在能有效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协调关系,减少内耗。

(3)现代会计文化的多元化冲突。第一,与传统会计文化的冲突。传统会计文化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着重法例管制和统一性。会计实务中谨慎从事,保密观念较强,诚信意识淡薄。现代会计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产物,是推陈出新的产物。其次,人治化与法治化的冲突。会计文化的法制化是会计进步的要求和标志我国目前在会计工作中,人治与法治的矛盾还非常突出,会计的相关法律很多,但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也很多,法治制度还不健全。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约束会计人员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而现代会计文化的研究是基于对会计工作者的尊重,坚持的是以人为本。

(4)现代会计文化的兼容性。会计文化的发展不是要求单一的一种制度或一种方法,而是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兼容不同的会计文化的存在、发展。英美会计文化推崇个人的职业判断,强调会计文化的实用性;德法会计文化注重法例管制,会计核算保守;日本会计文化重视形式,提倡服务和效忠;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完善。尽管不同国别的会计文化存在差异,但作为会计活动而言,有其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形成其会计文化共性,这是各个不同国家会计文化能够交流,能够相互吸收,共同繁荣的前提。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现代会计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认清中国现在会计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对我们正确的把握会计知识,灵活的运用会计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广大会计工作者能不断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不断促进现代会计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资料: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4)

论文摘要:艺术成果是思想与实践交融时呈现出的一种结晶,这个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为了丰富结晶的含金量,作为设计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设计思想及扎实的实践能后才能完善其成果。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内,我们从艺术角度来谈艺术设计,它却是一个广博的问题。而对于高等院校学设计的学员来说,他们不但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只有当理论与实践相融时才能得出真正的学习成果,而这个成果正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艺术成果是在什么状态下成为理论与实践载体过程的。

一、具备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主要来源于学员本身的学习态度及超乎寻常的联想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作为设计者更应具备关怀自己与社会的密度性。

对于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员在短暂的三四年学习时间内,想真正掌握好设计知识,仅凭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量来恒定自己有多么高深的设计水平,是值得估量的。更不用说学员跨出校门后就能立即成为社会中设计人士公认的优秀的设计工作者,这更是一件值得思量的问题。

作为设计学员要想在高等院校里学到更多,懂得更多,就必须做到:“学会自我管理”。只有严格的自我管理,才能获得较为理性化的学习方法,而严格的自我管理也是建立在有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盲目地学习基础上来为学习而学习。

一位想持久地从事设计行业的学员,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就会主动去博阅大量的文化书籍,来服务于自己的设计创作。在学习的历程中,学员就会博阅到来自不同国度的书籍,如果长期地、有目的地博阅会得到不同文化精髓的熏陶,在不同文化这种元素的熏陶中就会不经意地产生新的灵感源泉。作为学员,还得时常保持着像学员一样的真正心态,为设计者方向而不懈努力。把课堂知识、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相结合地融汇于设计创作之中,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在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性。为了学到更多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学员还得相信自己所付出的,它有一天会植根于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并以这种自信的学习信念,是成为设计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二、设计思想的取舍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工作者,有了广博的设计理念之后,还得学会取舍这些理念。只有经过精心锤炼与设计主题相符合的设计思想,最终设计出来的设计作品,才是最耐人寻味的佳作。

在设计之路上,如果把设计者的思想比喻成大海,那么在设计者心中真正成型的设计思想,是千锤百炼后凝结成的一种混合元素。这种混合元素需要像棒棒糖一样具有足够的诱惑力,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否则也是玩物中的无稽之谈而已。一切设计成果都需要对某一部分人产生诱惑力才能算成功,如果一个作品能让世界人民都喜欢,那么,这件作品无疑就是最成功的佳作之一。

设计思想是一个设计者的命脉,中枢神经,它不允许短路,但会疲惫。所以,从事设计的工作者在某些时候需要静心,静心能修复疲惫,有时候还能使设计者的灵感如洪水一样滔滔不绝,而真正所需的东西就也会在其中呈现,而这时就需要设计者捕捉与提炼,这也是设计感性与理性后果决的关键环节。作为一个丈量度的持杆者,他必须有着与设计主题相关的大量信息,才会作出果决的答案。反之,就难以下定论。当然,每位设计者首先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及其对该项设计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也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属于正果。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会设计,更应该学会在像大海一样的思潮中果决答案,这就是设计者及决策者融为一身的思想展现。  三、展现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他所有的设计思想元素都会通过一种形式或多种方式体现出来,那就是设计作品,无论作品的好与坏,都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涵养。

正如在学校,一个班级有上十号学员,当这些学员集中在统一的设计公司,使用着同样的工具及材料,他们最终完成的作品都会千奇百怪。出现这样的结果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这也正是思想涵养不同的最终展现,而这些思想得以体现都是通过实践后所得的结果。所以,设计者思想最终得以展现的机会绝大多数流露于设计作品之中。

作为设计者,一生有着无穷的创新灵感,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科研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属于自己所有创新的成果都是无法一一得以展现。因为,实现远远大于展现的机会。所以,作为设计者为了有更多展现自己设计作品的机会,就需要长期保持着具有积极挑战性的活跃思维灵感。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去展现属于自己所实现的设计作品。展现作品是为了更多地展现自己的价值及地位,少数者处于自我娱乐状态,这种状态潜在地说,是一种专一奉献精神,也是自我引领设计的最佳方式之一。多数设计者是处于生计在无限奉献,为此来达到某一种目的。

四、设计思想的价值体现

对于设计者来说,设计者的思想价值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经过介质进行转换后产生的价值。这大概就是市场经济,思想化价值体现的载体,这也显然是商品价值包容着思想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把最具有灵感性的设计思想赋予给商品,这就在于设计者在实践中对该项产品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创意手法。

当思想需要进行比较乃至展销的时候,设计者设计思想就要作为主导性思想来进行指导,把它付诸某一种可观、可用的物体,这个时候,此类物体便成了一种思想的载体,更是通过实践后所产生的结果,所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辩证,最终呈现的就是结果。结果便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五、设计思想的传播

很多时候,设计思想的传播不单靠简单的语言交流就能得以完成,更多的是靠实物来证明给观众,实物论证是设计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当我们需要传播某种思想的时候,就会把思想转换成实物后在进行传播,实物的传播方式在如今有很多种形式可以起到较好的传播效应。如新闻、网络信息、展览展销等其他形式。

一个时代里,一个时期内,能让某一部分人士的精神及理念源远流长,最后的印证一定是依附于某种产品之上。为此,设计成果便是承载思想与实践永不会褪色的证物。同时也是评判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5)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披露及时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发展和运作的前提。近年来,绿大地、胜景山河、东方电子、欣泰电气、万福生科和方正集团等上市公司不断被曝光,会计舞弊(Accounting Fraud)案件层出不穷,案件扑朔迷离,舞弊手段多样,会计舞弊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自从2002年开始,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s , ACFE)就一直跟踪调查会计舞弊数据,在ACFE统计的会计舞弊案例中,仅有16%的案例基本全额追讨回舞弊损失,49%的案例未能追讨回任何损失。仅2016年,中国证监会就对证券市场违规上市公司下达行政处罚公告次数达到139起。

会计舞弊是一种经济犯罪行为,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管理层、治理层和个别关键员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背离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违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舞弊行为。如何预防会计舞弊案件发生,监管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就成为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关注的重要领域。

以往多数文献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来研究会计舞弊行为,假定行为主体都是遵循贝叶斯法则(Bayes Theorem),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者,行为主体决策都是完全理性(Perfect Rationality)的,这种假设忽视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假设中行为主体决策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美国决策专家Hastie[1]认为行为主体决策是根据自己的效用和信念选择行动的过程。行为经济学表明,行为主体具有的个体特质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由于受到认知能力局限性的影响,行为主体有时所产生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会使得成本收益偏离完全理性下的结果。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运用行为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探究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作用机理和形成机制,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下行为主体的认知偏差、框架效应和锚定心理等行为特质,分析行为主体的会计舞弊决策过程,为政府部?T及相关机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二、会计舞弊成因的理论述评

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会计舞弊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精神病动机,为了舞弊而舞弊;利己性动机,为了追求地位和声望;思想性动机,为了报复他人;经济性动机,为了钱财资产。

Albrecht等[2]首次将舞弊三角理论(Fraud Triangle)中关于舞弊预防、舞弊检查和舞弊调查等方法引入到会计学领域。该理论认为,会计舞弊发生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被感知的经济社会压力(Pressure);二是舞弊存在合适的机会(Opportunity);三是舞弊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借口。他还指出舞弊有两种情形:偶然舞弊者和掠夺者。偶然舞弊者比较保守,只有当经济社会压力、存在合适的机会和合理化借口三个要素同时满足时,才会产生舞弊行为;掠夺者过于激进,一旦存在舞弊机会,就会实施舞弊行为。

Bologna等[3]提出GONE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由贪婪(Greed)、机会(Opportunity)、需要(Need)和暴露(Exposure)四个因子组成。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贪婪(Greed)对会计舞弊行为主体而言是一种心理特征因素,需要(Need)实际上构成了行为主体会计舞弊的动机,不良的行为动机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下会产生不正当的会计舞弊行为,上述四个因子实质上构成了滋生舞弊的四个条件。

Bologna和Lindquist [4]在GONE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舞弊风险因子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风险因子由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两个方面组成:个别风险因子包括会计舞弊动机(压力)、情绪情感、道德品质;一般风险因子包括会计舞弊的机会、会计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会计舞弊发现后舞弊者被惩罚的性质和程度。

Bologna和Lindquist[5]提出了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好比大海中的一座冰山,在这座冰山中,分表象特征和根本特征。表象特征指的是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部分,包括组织目标、效率衡量、等级制度、技术状况和财务资源,是舞弊结构考虑的基本因素;根本特征指的是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未露出水面的冰山部分,包括认知道德、情绪情感、文化价值、观点态度和思想素质,这是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从实质上看,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应由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方面因素组成。

舞弊三角理论、GONE理论、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以及冰山理论等有关会计舞弊的动因理论虽各具特征,但多是“因素―结果”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即以完全理性来分析会计舞弊行为主体发生舞弊的行为决策过程。然而,行为主体往往很难做到完全理性,有时会表现出有限理性行为,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也是行为主体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经济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以及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日趋形成,行为主体认知能力也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程式化特征为代表的会计舞弊成因理论在解释会计舞弊成因方面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三、会计舞弊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及决策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创新之处是依据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综合经济学、行为分析理论、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进行广泛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及行为实验的方法,搜集一手研究数据,侧重于研究个体行为认知及其行为决策,据此分析和解释经济运行规律。贺京同和汪丁丁[6]认为,行为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历史顺承和逻辑体系演进,主要基于有限理性假设来思考问题。

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基于“有限理性”假设来研究会计舞弊问题,通过运用心理实验测试、调查问卷以及数量检验等方法,将行为经济学理论与会计舞弊问题结合起来,深究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本质。主流观点认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和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等心理因素是行为主体具体行为发生的内因,对行为主体的决策产生路径依赖和重要影响。Shiller [7]认为,行为主体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等行为特质会使得他们过于夸大自己的才华,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产生控制幻觉。Foster等[8]也认为行为主体过度自信膨胀的自我概念使其往往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权力欲和成就动机的强烈驱使下,其行为决策具有明显的风险寻求倾向。Dennis和Chen[9]提出文化、道德和人情关系等因素对于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具有影响,上市公司管理层或关键财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同流合污客观上对会计舞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Donald和Phyllis[10]提出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指出企业是高层管理者团队特征的反映,公司的道德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管的行为。行为主体的认知风格和人格类型与发生会计舞弊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为主体认知偏差是行为偏差的根本内因。陈艳和田文静[11]运用前景理论和心理?~户理论,从程序理性的角度,强调行为主体行为过程的存在,探究了行为主体会计舞弊的判断、识别和选择过程。孔晨和于洪鉴 [12]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检验了行为主体时间偏好程度、过度自信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与会计舞弊倾向的相关关系及影响程度。人们的行为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在决策时常常伴随着启发式问题导向,行为主体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一定的判断认知偏差,这是一种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判断。另外,行为主体的选择行为也不是传统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理性:一种无差异曲线,而是一种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事实上,人们的行为偏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跨期决策中面临多种选择时容易出现“短视”(Short-Sighted)认知偏差,行为主体往往追求眼前效用的最大化,忽视长期利益。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行为分析,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基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从行为主体自身个体特质和心理因素去探寻会计舞弊行为发生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开展情景模拟实验或调查问卷等方式,探讨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行为个体决策过程,回归现实思考和理性决策,为会计舞弊行为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维,丰富了会计舞弊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会计舞弊的行为心理学分析及决策

行为心理学(Physical Psychology)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社会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分析行为主体的行为思想、情感怎样受社会他人影响的过程,揭示行为主体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会计舞弊的行为心理学分析,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理论出发,将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与自我人格特征、心理特质以及独特文化背景、人口统计特征等因素结合起来,解释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动因。虽然会计舞弊行为可以用经济学理论与模型来支撑,但毕竟实施会计舞弊的主体是人,而研究人的会计舞弊行为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以及人的心理特质等方面。文化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惰性力量,在特定条件下传统文化会影响会计舞弊的发生强度,有时会纵容、强化会计舞弊行为的动机及经济后果。Dennis和Chen[9]通过实施问卷调查,对美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等地区会计舞弊行为成因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人际关系这个核心变量在会计舞弊过程中的影响,同时指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行为主体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张玉明和陈前前[13]研究认为,良好的会计价值观、行为观和道德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绩效。行为主体心理活动会对会计舞弊产生影响,动机不良的心理行为活动会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陈艳和田文静[11]从人性的复杂性出发,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会计信息舞弊的动机和形成机理,认为能否获得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满足是行为主体进行会计舞弊的直接动机。Beasley[14]也实证检验了消极的心理动机是诱发会计舞弊的直接因素,提出防范和治理会计舞弊行为应当从消除消极的心理动机入手。此外,对风险预期的不同心理反应,也会影响到会计舞弊发生的程度,行为主体的性格是喜欢冒险型,还是风险中立型、逃避风险型,导致产生会计舞弊的强度不同。高层梯队理论指出,行为主体的人口统计特征可以有效预测行为主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会计舞弊的合理化过程。Zahra等[15]发现上市公司CEO的年龄、学历学位、工作经验和处世风格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行为主体会计舞弊合理化过程的产生。Davis和Pesch[16]发现CEO任期、工作职务经历和阅历影响着会计舞弊行为,经历、阅历越丰富的CEO考虑问题会比较充分,合理化其会计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另外,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也指出行为主体的会计舞弊行为往往受到群体一致性行为的影响。从理论上讲,羊群行为可分为“真羊群行为”(Intentional Herding)和“伪羊群行为”(Spurious Herding),但由于行为主体的行为决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在研究中往往难以真正区分。行为主体容易受到群体情绪情感的影响,往往放弃自己的信念与偏好,产生与群体相同或相近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行为分析,结合了社会心理学理论、行为分析理论,将会计舞弊行为与之有机融合,促进了会计舞弊行为的研究,从另一个崭新视角来分析会计舞弊问题。

五、会计舞弊行为的管控策略

基于行为经济学分析,

行为主体在进行会计舞弊行为决策时,不仅会受到宏观环境因素、政策及市场因素、信息获取因素、会计舞弊成本和会计舞弊收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心理决策权重的影响。在特定的环境下,行为主体具有的一些个人特征如过度自信、风险偏好、时间偏好、政策依赖、锚定心理和框架效应等因素会其使产生扭曲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到行为主体会计舞弊的行为决策。

(一)基于行为主体自身的管控策略

1.掌握行为主体自身的会计舞弊心理倾向

行为主体在判断信息时往往出现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和自恋(Narcissism)偏差,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性而低估外在信息的精确性、低估相关的风险、高估自己掌握情况的能力,从而导致信息的不确定性。借鉴Pulford和Colman [17]的做法,我们可以测量行为主体过度自信的程度,即Overconfidence=S-R。其中,S表示主观正确率,R表示客观正确率。

行为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会影响到会计舞弊行为的心理倾向,行为主体通过了解自身的会计舞弊心理倾向从而更加控制自己,避免做出不理智或放纵自我的行为。如果会计舞弊监管机制失衡,行为主体极易将会计舞弊动机转化为会计舞弊行为,获得的短期收益将会影响到内外部锁定(Fixation)功能,激发会计行为主体“短视”认知偏差心理,从而偏好采取会计舞弊行为。如果行为主体具有明显的风险偏好,那么他在实施会计舞弊行为决策时应当综合考虑预期收益与成本,权衡利弊得失,思考一下自己的会计舞弊心理倾向。如果行为主体具有冲动的会计舞弊心理倾向,在他自身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身边的人可以适时进行必要的、善意的提醒,尽可能地避免不正常行为的发生。

2.提高行为主体自身的认知能力

会计行为是多方博弈综合的结果,会计舞弊行为更是如此。因此,不应该把会计舞弊行为完全归因于行为主体本身,而是需要努力提高行为主体自身的认知能力,代表性偏误(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框架相依(Framing Dependence)和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等带来的影响,减少自身的主观认知偏差和短视心理行为。行为主体之所以会出现会计舞弊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存在短期认知偏差。因此,需要不断矫正行为主体的认知偏差,让会计舞弊行为被非程序性力量阻止,从根源上弱化会计舞弊动机。

加强对有关人员的认知风格和人格类型心理测试,关注并监督有问题的特殊群体,正确地权衡会计舞弊行为的利弊得失,可以降低和抑制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提高由于非理性的心理行为和人的本性所形成的认知能力,不仅对行为主体会计舞弊行为的预期效用产生影响,而且会降低由于锚定效应所带来的认知偏差,除了依靠自身经验的积累外,还可以通过后续学习、实践等方式来实现,如多关注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网站,从而引导个人做出更正确的行为决策。

3.消除行为主体自身存在的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每个行为主体都具有的一种心态,往往是一种对事情良好发展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下,这种心理预期可能会给行为主体带来乐观态度。有学者认为,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主要由于行为主体心存侥幸心理。侥幸心理的存在降低了会计舞弊行为的预期成本以及被发现的概率,提高了会计舞弊行为的预期效用和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了会计舞弊监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行为主体应当极力消除自身存在的侥幸心理,增强风险意识,不要把个别现象当成是普遍真理,不能按照心理预期去进行会计舞弊的决策,不要存有偶尔一次的会计舞弊行为是不会被发现的错误心理,通过建立内部锁定措施来破解会计舞弊行为主体的侥幸心理,增强会计监管的有效性。

(二)基于企业的管控策略

1.营造优秀的组织文化,增强内部锁定的管控功能

文化是一种伦理约束,也是一种合约安排。Farber[18]提出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会计行为偏好,要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会计文化,发挥文化在会计准则制定权、会计制度执行权以及??计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约束功能。组织文化与行为主体道德品质塑造密切相关,特别是企业高管的目标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影响到组织的文化形成。

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50%以上都对会计舞弊行为习以为常,每家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会计舞弊行为。改善组织文化,制定道德行为规范,重建企业道德形象,这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遏制会计舞弊行为非常重要。因此,营造开放民主、风清气正的组织文化和会计文化有利于约束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内部锁定技术防线。Tirole[19]认为锁定技术包括外部锁定(政策法规、经济合约和组织纪律等)以及内部锁定(理想、信仰、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两种。政策的锁定技术主要指政策法规中包含了许多让会计行为主体感到受到约束的规定,让其回归理性,就像被“捆绑”起来一样,无形地约束不良会计行为发生,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会计监管中去,使其不敢舞弊、不想舞弊,这样会大大降低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概率。

2.提高员工商业伦理道德,积极消除负面的锚定效应

在实施行为决策的过程中,行为主体往往以初始的锚定值(Anchoring Value,信息数据)作为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参考系数)来估计事件的发生,往往忽略新信息、新数据的影响,难以接受新事物,不能遵循贝叶斯法则及时修正自己的信念,过于保守,由此引发认知偏差。因此,会计舞弊行为主体在决策行为过程中难免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但是行为主体的认知偏差是非系统性的,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有效纠正和规避此种偏差。因此,应营造优秀的企业组织文化及氛围,提升员工的商业伦理道德,建立企业文化以及员工道德规范手册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员工积极向上、作风端正,运用锚定效应避免消极心态、从众心理和短视行为的发生,转变保守主义和反应不足。同时,员工道德规范手册和职业道德教育起到良好的束缚和锚定效应,引导员工积极端正工作作风,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3.预测行为主体框架效应,制定奖惩、举报和激励制度

一般来讲,发现舞弊的手段主要有内外部举报、管理层审查和内外部审计。据一项调查显示,43.3%的会计舞弊案件都是公众举报发现的,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进行有效激?羁梢蕴岣叻⑾稚鲜泄?司发生会计舞弊的概率。所以,应在发挥专业机构、人员作用的同时,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对于举报属实者应给予重奖,积极补偿其举报的风险损失,并给予完全保密。同时还应增强群众的举报意识和动力,增强群众监督的主动性,使会计舞弊者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中,不敢轻举妄动。奖惩制度的合理与否影响到员工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及积极心理,负面的奖惩制度则使员工产生消极心理,在制定奖惩制度时,充分考虑降低认知主体框架效应所产生的决策差异影响,更多地从积极的一面来表述一项奖惩制度,由于管理者比普通员工对奖惩制度更具有敏感性,对管理者的奖惩制度应当更注重表述的态度与方式。

4.构建商业伦理道德评价体系,提高组织自身的免疫力

对于企业来说,构建会计商业伦理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预防和控制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长效机制,应当建立会计诚信等级评价系统,并向全社会公开,供社会人员查询使用。加大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曝光率,提高会计舞弊的成本和失信成本,增强会计舞弊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构建一套反会计舞弊免疫系统来提高会计舞弊行为的免疫力。同时,建立一套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企业内外部监督职能,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内容完整。另外,强化会计舞弊监管中的德治方面,建立和完善商业伦理职业道德标准,将商业伦理职业道德与行为主体价值观、个人行为观融合为一体。

(三)基于会计监管机构的管控策略

1.构建会计监管政策法规,降低会计舞弊需求值的锚定效应

我国资本市场的政策法规、监管制度以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都会影响到会计行为主体的心理预期,在决策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偏差、锚定心理和框架效应的影响,行为主体的完全理性发生了扭曲,行为主体往往以目标收益为锚定值,将会计舞弊预期收益看做是自己拥有的价值,在“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作用下,会计舞弊产生的预期收益对于行为主体的心理效用大于其实际效用,这也导致行为主体对会计舞弊预期收益赋予较高的权重系数。多数会计舞弊行为主体在做出行为决策时往往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和过度自恋,从而诱发会计舞弊动机。

由于会计舞弊监管最终以上市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数据为依据,因此,会计信息数据成为会计行为主体是否进行会计舞弊判断预期收益或损失的参考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有关上市企业暂停上市和退市的制度,政府及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当考虑行为主体可能产生的锚定效应。因为人们可能仅仅为了满足指标的要求,而做出违背政策法规的行为,监管部门在对指标进行考察时,更多地关注企业实际的绩效考评,所以,需要降低政策法规的锚定效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

2.增强政策法规的外部锁定技术,实施有效“捆绑”

会计舞弊行为的成本与收益以及被发现的概率决定了会计舞弊行为的预期效用,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收益、提高成本和提高被发现的概率来降低会计舞弊行为预期效用。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增强政策的外部锁定技术,改变行为主体的心理预期和判断,提高会计舞弊行为的潜在成本,加大力度提高会计舞弊行为被曝光的概率。

第一,提高会计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主要是通过降低被认定为会计舞弊行为的惩罚界限,增大行为主体会计舞弊的预期成本和舞弊行为被曝光惩罚的概率。第二,增强上市企业人员(尤其是高管)的责任感。主要是通过道德宣誓的方式,使得会计舞弊成本前置,提高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舞弊成本。第三,设立签字制度。签字制度使得会计舞弊责任更容易追溯,强化了对行为主体的外部锁定,有效破除会计舞弊的侥幸心理。《萨班斯法案》(SOX法案)第3类措施要求企业高管人员实施签字宣誓制度。我国政府部门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偏轻,会计监管机构应当借鉴SOX法案中的相关规定,完善证券监管政策,完善对会计舞弊的民事、刑事处罚制度,制定和完善严格的企业上市和违规退市的政策,增加会计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加强政府管制,增强政策法规中的外部锁定效应。同时,加大对涉案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监管,创新监管机构监管行政问责管理体制,建立全面的内外部行政问责生态系统,信息及时公开,填补政府会计机构职能空白。

3.强化反会计舞弊宣传教育,提高会计舞弊成本

舞弊三角理论考虑了行为主体实施会计舞弊行为的成本和收益,会计舞弊决策中认知偏差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使行为主体低估会计舞弊的识别率,同时也低估了会计舞弊的惩罚后果和发生会计舞弊惩罚带来的声誉成本。因此,要对认知偏差进行合理的纠正或改善,应当从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惩罚力度入手,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减轻会计舞弊决策过程中认知偏差的影响,减轻行为主体决策过程中认知偏差和过度自信所做出的错误判断。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6)

一、方案设计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不争的现实。而其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其脱离其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社会主流的汉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由于其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就业更显艰难。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当今和谐的语境下,更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职业决策自我效~,(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m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职业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才能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其成功就业。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就必须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团体辅导方案。所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理论,有系统地将一系列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文化背景,尝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设计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方案的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等团体辅导理论。

金兹伯格、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辅导的基本假设是: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舒伯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阶段(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阶段(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上)。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各种类型的辅导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个性特点、素质、能力,以及职业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本方案的设计,正是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而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切实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人本主义理论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人都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自我的倾向,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团体辅导应是非指导的,着重鼓励及激发这种动机,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本方案的设计坚持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原则,通过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气氛,相信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多的催化活动.让成员勇敢地自我开放.学会如何倾听自我、发现自我、信任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nringtheory)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观察)的学习。它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此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本方案根椐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时注重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成员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问接经验(观察)的学习,鼓励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方案设计的因素考量

1.团体目标的考量

本方案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betz和taylor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操作性定义确定为: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了解自己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三是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四是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五是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本方案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进行设计。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再针对每个单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

2.达成团体目标的途径考量

班杜拉认为,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有四种途径,即亲身体验、替代学习、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种。因此,其提高遵循上述四种途径。

对于亲身体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个体在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本方案设计了“我的成功”、“20个我”、“他人眼中的我”等活动,让个体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对于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经验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然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进行观察.从他人的成功操作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方案设计了“毕业生访谈”,通过安排与团体成员同一专业、已在社会较为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其面对面交流.与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次很好的替代学习机会。另外,本方案设计强调分享,在辅导中,提供大量替代性学习的机会,强化成员“他行,我也行”意识,进而开始模仿他人的积极行动。

对于言语说服.班杜拉认为.个体拥有一定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规劝。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本方案设计了“热椅(优点轰炸)”活动,让每一个成员轮流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大家,其他成员轮流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让每个成员在大家的言语肯定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体验被尊重、被夸奖的感受,在赞美与信任的氛围中重塑自我形象。

对于情绪唤醒,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情绪有力影响着自我效能,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不断提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方案设计了“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活动,让成员设想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或歌唱家,在激昂、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唤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设计了“生涯狂想曲”、“水晶球”活动,让每位成员畅想自我职业成功的美好场景,唤起他们对成功人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人生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3.团体成员的民族特性考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心理背景。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一旦身处思想开放、信息活跃、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思想、观念难免落伍。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生涯拍卖”、“墓志铭”活动,目的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与碰撞,引导他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代共脉搏。

二是自我较为封闭,不懂得开放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与能力。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swot自我分析”、“面具脸”活动,目标促进成员自我开放,坦露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了“同心圆”、“棒打薄情郎”活动,让成员学习与人沟通。了解和接纳他人。

三是自信心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底气不足,对生涯发展较为担忧,情绪容易焦虑等。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我的成功”、“天生我才”、“目光炯炯”、“生涯狂想曲”活动,协助成员了解自我长处,学会肯定自我、欣赏自我,珍惜自我潜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设计了“热椅”活动,通过成员相互肯定,强化信心。设计了“微笑训练”、“形体训练”活动,从行动上培养成员自信心。

四是行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愿改变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等。本方案设计了“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四个单元的内容.就是促使团体成员对自我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鼓励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大胆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1.团体名称与性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属于结构式、发展性团体。

2.团体辅导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团体辅导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更合适。

4.团体规模:l0一16人。

5.团体地点:团体辅导室或抗干扰性较好的教室。

6.活动时间及频率:共8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左右。

7.领导者:心理辅导工作者.有一定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经验。助手l人。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税务实务;课程教学

Key words: based on work process;tax practic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06-02

0引言

《税务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以税法为核心,融税收、会计等多门课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于一体,综合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税务处理能力。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多面向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最需要既懂会计核算又会税务处理的人才,本课程对会计处理能力的培养起着综合和提升作用,对涉税事务的处理能力培养起着主体作用,对税务管理、税收筹划能力的培养起着奠基作用,是将会计知识、技能与税务处理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的最佳选择。

1《税务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

1.1 “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会计人才,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必备的税务和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根据中小企业税务会计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高职《税务实务》的课程开发,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安排为实现教学与工作融合,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转而以税务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中心,以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并以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相关的理论课程为辅助来确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税务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1.3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讨论法、模拟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来教学。充分利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学结合教材《税务实务》,本教材的具体结构为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内容和习题、实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边讲边练,尽可能的采用一体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1.4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本课程做到了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知识点、难点讲述形象生动、清楚,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分为三个步骤:

2.1 确定“行动领域”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调查,会计专业群的主要职业岗位为出纳、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主管等,分析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为会计工作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涉税业务能力等,从而明确了岗位群的行动领域。其中“涉税业务能力”是会计岗位必须具备的,是专业关键核心能力。

2.2 确定“学习领域”即对已确定的“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以构建“学习领域”。分析会计专业群职业要求,再结合本专业群的培养,规定学习领域主要培养各主要税种的计算、纳税申报能力,税务实务综合实践能力,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税务管理、纳税筹划的基本能力。

2.3 确定“学习情境”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税务业务能力及纳税操作能力,主要是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构成了若干个“学习情境”,最终形成的课程教学学习情境见表1。

2.4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程重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与申报。课程难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与申报。解决难点的办法:①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强法律知识和会计知识的课程,为本课程奠定专业知识基础。②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回顾衔接相关的会计知识,从会计核算的账务对应关系中讲清复杂的税款计算的原理。③对业务内容丰富、知识结构复杂的章节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加强实训教学。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根据《税务实务》的课程特点,我们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课堂讨论、加强实训等方法措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性,提高教学效果。

3.1 采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办税业务案例。案例的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影像等。通过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税法的理解;通过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比较简单直观的纳税筹划案例,能让学生看到学好税法给企业带来不花成本的经济效益,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税法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3.2 多媒体与课堂讲授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课堂讲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讲授比较注重利用教学场所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在讲授中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每个项目的基本流程,讲解重要的知识点,分析实际案例。比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确定,在税法规定的公式中有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确定和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纳税申报表中的数据逻辑关系。通过示范演示和讲授,学生才能从中学生的数学公式思维定势中回到项目工作的会计核算程序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每个教学项目的整体结构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3 启发与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本课程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一些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或业务论题,要求学生写成练习性论文,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并举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模拟决策,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提高了洞察力。

3.4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方面,利用假期到基层税务部门搜集企业的实际纳税申报材料,整理汇编成实验习题集,供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练习之用,为学生练习提供了满意的“演练战场”;另一方面,做好教学实习,根据税务会计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和实训资料,为学生配备大量的原始业务凭证和各种账证表,综合训练学生的税收专业知识和税务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陈玉勇,秦枫.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21).

[2]冯志刚.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8)

一、方案设计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不争的现实。而其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其脱离其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社会主流的汉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由于其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就业更显艰难。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当今和谐的语境下,更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职业决策自我效~,(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m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职业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才能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其成功就业。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就必须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团体辅导方案。所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理论,有系统地将一系列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目标…。wwW.133229.COm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文化背景,尝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设计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方案的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等团体辅导理论。

金兹伯格、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辅导的基本假设是: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舒伯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阶段(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阶段(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上)。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各种类型的辅导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个性特点、素质、能力,以及职业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本方案的设计,正是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而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切实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人本主义理论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人都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自我的倾向,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团体辅导应是非指导的,着重鼓励及激发这种动机,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本方案的设计坚持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原则,通过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气氛,相信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多的催化活动.让成员勇敢地自我开放.学会如何倾听自我、发现自我、信任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nringtheory)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观察)的学习。它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此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本方案根椐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时注重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成员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问接经验(观察)的学习,鼓励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方案设计的因素考量

1.团体目标的考量

本方案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betz和taylor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操作性定义确定为: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了解自己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三是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四是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五是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本方案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进行设计。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再针对每个单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

2.达成团体目标的途径考量

班杜拉认为,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有四种途径,即亲身体验、替代学习、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种。因此,其提高遵循上述四种途径。

对于亲身体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个体在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本方案设计了“我的成功”、“20个我”、“他人眼中的我”等活动,让个体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对于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经验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然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进行观察.从他人的成功操作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方案设计了“毕业生访谈”,通过安排与团体成员同一专业、已在社会较为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其面对面交流.与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次很好的替代学习机会。另外,本方案设计强调分享,在辅导中,提供大量替代性学习的机会,强化成员“他行,我也行”意识,进而开始模仿他人的积极行动。

对于言语说服.班杜拉认为.个体拥有一定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规劝。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本方案设计了“热椅(优点轰炸)”活动,让每一个成员轮流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大家,其他成员轮流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让每个成员在大家的言语肯定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体验被尊重、被夸奖的感受,在赞美与信任的氛围中重塑自我形象。

对于情绪唤醒,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情绪有力影响着自我效能,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不断提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方案设计了“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活动,让成员设想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或歌唱家,在激昂、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唤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设计了“生涯狂想曲”、“水晶球”活动,让每位成员畅想自我职业成功的美好场景,唤起他们对成功人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人生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3.团体成员的民族特性考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心理背景。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一旦身处思想开放、信息活跃、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思想、观念难免落伍。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生涯拍卖”、“墓志铭”活动,目的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与碰撞,引导他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代共脉搏。

二是自我较为封闭,不懂得开放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与能力。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swot自我分析”、“面具脸”活动,目标促进成员自我开放,坦露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了“同心圆”、“棒打薄情郎”活动,让成员学习与人沟通。了解和接纳他人。

三是自信心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底气不足,对生涯发展较为担忧,情绪容易焦虑等。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我的成功”、“天生我才”、“目光炯炯”、“生涯狂想曲”活动,协助成员了解自我长处,学会肯定自我、欣赏自我,珍惜自我潜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设计了“热椅”活动,通过成员相互肯定,强化信心。设计了“微笑训练”、“形体训练”活动,从行动上培养成员自信心。

四是行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愿改变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等。本方案设计了“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四个单元的内容.就是促使团体成员对自我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鼓励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大胆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1.团体名称与性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属于结构式、发展性团体。

2.团体辅导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团体辅导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更合适。

4.团体规模:l0一16人。

5.团体地点:团体辅导室或抗干扰性较好的教室。

6.活动时间及频率:共8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左右。

7.领导者:心理辅导工作者.有一定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经验。助手l人。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9)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74-02

引言

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在理论上,情感化相关理论的发展整合了生理学、人因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在实践中,情感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也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得以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借鉴国内外文献,对多学科影响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对情感测量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与技术进行梳理分析,找寻现有相关研究可改进的地方,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情感化设计概念及产生背景

1.1 情感化设计概念

情感化设计在日本和韩国一般被称为“感性工学”,欧洲学术界基本接受感性工学的提法,美国学者称为情感化设计,我国工程学术界一般也接受日本感性工学的相关概念,称之为“感性意象或感知意象”,也有的学者称之为“感性设计”,而我国部分艺术设计学院的学者则与美国学者保持一致,称为“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不以情感设计为基本目的,而是研究人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反应和心理体验并总结规律,应用于设计之中,它首先要满足用户对功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表达设计师的情感。

1.2 情感化设计的产生背景

情感化设计研究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1 999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届设计与情感国际大会,并在会上成立了“国际设计与情感学会”。之后有许多起初并不涉及设计问题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情感化设计研究的发展,例如“体验经济”、“体验营销”、“情感计算”等概念的提出。直到2004年,诺曼的《情感化设计》问世,标志着情感化设计研究彻底从幕后走向台前。

2 多学科背景下的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整合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部分,将各学科基础之上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做简要概述,如表2.1所示:

在情感化设计领域,人因学在传统人因学基础上探讨设计对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人对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来探索情绪的产生;工程学用理性的方式来衡量感性的问题;管理学关注产品竞争力,研究设计在顾客满意度方面的作用;设计学用各种情感化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社会学探讨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情绪产生的影响。从上表所整理的基于多学科背景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可以得知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使得情感化设计的内容得以多角度的阐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是基于交叉学科背景下进行相关研究。

3 情感化设计研究热点

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研究包括消费者情感因素的测量、分析、建模,情感因素到产品设计参数的转换等,情感化设计研究相关的文献繁多,所用理论和方法也很多,但纵览情感化设计相关文献,发现能形成理论体系的、目前公认的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诺曼教授提出的三层次理论。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主要对理论方面的感性工学理论、三层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情感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3.1 感性工学理论

日本学者长町三生等人基于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创立了研究用户感性问题的“感性工学”,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利用感性工学,可将人们模糊不明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

3.2 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

诺曼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情感化设计层次模型”,将用户的认知处理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本能层是指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反应快,可迅速作出判断;行为层设计侧重产品的使用,操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设计强调产品的意义,在用户内心产生更深度的情感。

3.3 情感测量的方法与技术

从设计师角度来说,因用户一般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并且情感表达本身具有个性化、动态性和易变性,对于用户情感需求的量化带来了很大困难。设计师为了更好地结合理论指导后期设计实践,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测量用户的情感因素。目前一般通过心理学和生理学两种手段测量。从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对情感测量方法进行整理及分析如表3.1所示:

从上表的测量方法及分析可知,研究的关注点从以往的定性到现在的定性定量结合,体现出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但是,情感测量仍面临诸多挑战。现代心理胜利测量技术仍存在上表中分析的问题。

4 情感化设计主要研究领域

当前,对于情感化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1)造型与情感

产品的物理造型设计属于本能层次的设计,快速传递给人相关信息,其在产品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尹欢,高晨晖(2011)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及设计的三层次理论为基础,提出加强人性化考虑思路来指导家居用品情感化设计。

2)功能与情感

功能是指产品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属于行为层次的设计。诺曼《设计心理学》中强调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产生很多沮丧、挫折等消极情绪都是因为不恰当的设计造成的。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则讨论了行为层次的设计,作为功能与情感的研究案例。例如赵鹏睿(2010)从产品功能设计趋向多元化、趋向单一简洁、产品功能设计要预测和挖掘消费者潜在的和精神文化需求三方面分析了产品功能设计的未来趋势。

3)文化与情感

文化则代表着反思层面的设计,该层面是增强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选择标准,产品设计也要结合特定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很好的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例如张路得,李志春(2011)提出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设计要素来表达文化的方法。使用者通过产品的文化符号等引起自身对相关经验或情感的联想和共鸣,从而感知产品中的文化意象。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1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4-0102-08

一、引言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不懈努力下,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目标正逐步实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施。准则趋同之后,人们普遍关心和担忧的问题是准则的执行,即在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准则能否得到一致和严格的执行。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所遭受的信任危机,除了对准则的制定与修订产生深远影响外,也对实务操作中的准则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缺乏正确的执行,即使最好的会计准则也会变得不合理,精心制定和修订的准则将因得不到落实而沦为纸上谈兵,会计准则执行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然而,目前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研究尚不完善,对于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结果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以往对会计行为解释所运用的理论往往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很少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致使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鉴于此,本文对于会计准则执行试图作出更为全面的理论解释,整合运用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解释框架。之所以选择上述学科的理论,是因为会计准则执行从狭义的角度看是一种会计行为,主要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信息披露;从广义的层面看,准则执行也具有经济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会计准则的执行主体是企业这样的经济组织,其各种行为都可能基于经济因素考虑而被解读为是一种经济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及其成员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各种行为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人的行为表现受其内在心理的支配,从心理学的角度挖掘行为的思想根源,是目前行为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因此,我们运用上述学科的相关理论来解释会计准则执行是可行的。事实上,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经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拓展了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解视角。

二、会计准则执行的相关理论解释

(一)会计准则执行的契约理论解释

契约理论是会计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项经济学理论。现代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1)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的广泛存在,使得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2)如果将契约签订双方看作委托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容易产生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一定的激励监督机制是必要的;(3)执行契约是有成本的,契约的执行方式有基于声誉的自我实施,也有迫于压力的强制实施;(4)契约具有刚性,面对契约的变更或新契约形式的出现,有限理性意味着契约当事人不能完全预测到契约变更的结果,倾向于规避风险的态度决定了契约的变更会受到一定的抵制,对新契约的接受会有一个缓慢的调整和适应过程。

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有自愿执行和强制执行两种,强制执行是企业受制于道德、法律等外部监管压力,这正好对应了契约的执行方式,即迫于压力的强制实施。事实上,国家权力机构以法规形式强制要求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一直是会计准则的主要执行方式,因为“会计准则是国家社会规范乃至强制性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规范经济秩序和从事国际经济交往等的重要手段”。会计准则如果是政府强制推行的,企业就有很大压力遵循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然而,企业在会计准则执行的两个主要环节――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信息披露上都很少做到完全忠实于准则的要求,契约理论中的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是常被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工具。

(二)会计准则执行的演化理论解释

有别于契约观的企业理论,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基于能力的。二者的差别在于契约理论关注雇主、雇员和其他缔约者之间显性和隐性的合同,而演化理论关注企业的发展资源和技能;契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易成本,而演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演化。演化理论对于会计准则执行提供了两种有用的解释,可以分别简称为学习论和惯性论。

1.学习论

诺思认为“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是制度演化的主要动力”,企业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别是就属于环境变化一部分的规则变迁而言,企业对新规则往往要经历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一项新的会计准则的解释和应用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过程,要保证新旧会计准则能平稳转换,新准则得以顺利执行,花费一定时间进行深入学习是必需的。企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投入学习资源的充分性会影响到对新准则理解和执行的效果。

2.惯性论

规则的学习和执行,首要的前提是正确的理解。但是由于知识的形成与转换具有滞后性,“当过去积累的经验和信念没有为未来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时”,就会出错。也就是说,企业表现出一种“惯性”,对变化没有做出及时反应。这样新规则的学习会受到已有规则的影响,已有规则成为新规则学习的现实背景和约束路径,即已有规则早就内化为企业的“惯例”,对它们的路径依赖使得新规则的学习和新知识的习得是渐进而非突变的,边干边学是基本的方式。因此,组织和个人在原有经济、文化制度背景下潜移默化形成的行为理解和思考方式,可能损害其发展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力,新准则执行初期的实务会保留旧准则的影响。

(三)会计准则执行的寻租理论解释

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寻租做出各自的理解和定义,却没有达成共识。一般而言,“租”指“经济租金”,是要素价格中超过机会成本的余额。寻租简言之是经济主体谋求经济租金的行为,具体而言,寻租行为从手段看,通常利用制度缺陷,通过非生产性活动取得;从结果看,寻租主体过分追求私利满足会造成社会浪费,产生负的社会效用。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和政府干预容易造成“租”的存在,诱发寻租行为。会计寻租主要通过改变会计信息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会计寻租活动中与会计准则执行有关的是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而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存在,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

(四)会计准则执行的博弈理论解释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其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函数、结果和均衡。㈣博弈按照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按照参与人对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的知识,可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按照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

弈;按照博弈结果双方的得失比较可分为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

当会计准则由政府强制推行实施时,重视自身利益的企业与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的利益冲突,会诱发企业针对会计准则执行监管的博弈行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是有经济后果的,企业要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做出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这种博弈首先是非合作博弈;其次,外部的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者并不能事先了解企业的策略选择,它也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最后,会计准则的执行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与监管者之问的利益摩擦导致双方展开的是监管与反监管、要求遵循与规避遵循的多期动态博弈。

(五)会计准则执行的嵌入性理论解释

嵌入性理论是经济社会学的主流观点,强调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关系网络也会影响行为主体的动机,其代表人物格兰诺维特认为大多数经济行为都紧密地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嵌入形式包括结构嵌入、认知嵌入、文化嵌入和政治嵌入等。㈣社会嵌入性对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是诚信、道德规范等社会价值观念会约束企业的行为,促使企业“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认真履行社会责任”;㈣二是企业可能相机利用关系资源进行盈余管理,缓解对会计准则遵从的压力。

(六)会计准则执行的认知理论解释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行为经济学,所借用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如框定效应、锚定效应、过度自信等都是描述人的认知偏差)。认知心理学是解释人们如何获得、储存、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学科。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知觉是认知研究的基础,人们的知觉会随练习而变化,称作知觉学习。(2)人对外界信息的注意受限于认知资源和心理容量,所以人们通常进行的是选择性注意。注意会受到练习、执行任务的种类以及个人意图等因素影响,从而使注意的效果变化。(3)思维是对信息的操作,心理定势、功能固化,缺乏关于问题的知识或专长等障碍影响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效率。(4)决策制定的标准模型依据期望效用理论即期望效用最大化,复杂的决策模型可以依据多重归因效用理论来对不同维度和目标进行整合。(5)认知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也有不同的认知方法。

尽管目前的会计准则执行研究很少直接从认知的角度加以理论解释,但是许多研究结果都是认知理论观点的反映。我们认为认知理论在以下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计准则执行:(1)人的认知能力有限,符合了经济学中对人“有限理性”的假定。在新准则执行过程中,认知上的“有限理性”是产生理解和应用错误的原因之一。(2)练习能改变人的认知能力,拥有专长的人认知能力更强。因此新准则执行初期,学习过程是必要的,企业也可以依赖专家意见(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来减少准则执行的阻碍。(3)人们的行动决策依据期望效用最大化,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同样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权衡会计准则的执行成本及预期收益。(4)人的认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并且认知也受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更广义地将个体理解成企业或者国家,那么企业间和国家间准则执行的不一致性是必然的。

(七)会计准则执行的社会规范遵从理论解释

对社会规范遵从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绝大多数人会遵守某一社会规范,即使不是真心接受,也很少公然违抗。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认为人们的顺从态度除了“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一不言而喻的心理外,还取决于六个原则: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㈣杨宜音和光也归纳了社会成员执行社会规范的五种影响因素:强制执行、自我认可、群体认同、条件激发和变通的思维方式。

将会计准则视作一种社会规范,那么,对社会规范的遵从理论就适用于解释对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权威性、强制性,以及惩罚奖励的条件机制可以强化人们的遵从行为。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权威性、准则执行的强制方式以及执行监管的力度都会造成一种准则执行的压力,不过这种外在压力可能与企业的真实意愿相左。譬如欧洲上市公司普遍认为向IFRS转换的过程复杂、成本巨大和负担沉重。如果不是欧盟监管要求,大部分公司并不想采用IFRS。其次,如果是出于喜好和自我认可,人们更容易顺从他人或遵从规则,否则如果仅仅因为是强制,而非源自本意的接受,人们的遵从行为就可能是不稳定和变通的。当会计准则是强制执行,且执行准则又会有损企业利益时,企业对准则的执行就可能流于表面化,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变通行为。Daske等人发现的确存在“标签型”的会计准则执行企业,只有当公司有意愿执行时才会是“认真型”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解释整合

本文选取的七项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做出了解释。从前文的介绍可以发现,看似庞杂的理论实则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理论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譬如寻租理论中寻租动因的解释就用到了契约理论中的契约不完全性和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观点,寻租过程也通常被视作是一种负和博弈,导致资源的浪费。我们认为上述理论有三个“结点”可以串联其主要观点,它们是解释会计准则执行的核心理论观点,分别为:

(一)有限理性

人的认知资源和心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信息处理、思考问题和判断决策的能力是有限的,认知心理学的这一观点在经济学上称之为有限理性。基于有限理性,对会计准则执行的解释有两条路径:

1.有限理性-契约(会计准则)不完全性-博弈、寻租-变通执行

有限理性意味着人为制定的契约包括会计准则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性体现为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需要留给执行者一定的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从而为执行者的博弈和寻租提供了可能的机会,诱发他们出于自利目的不是完全严格执行准则,从而产生变通行为(部分遵循、表面遵循、盈余管理等)。

2.有限理性-契约(旧准则)刚性、影响惯性-契约(新准则)不完全性-执行出错

企业成员对会计准则的变迁需要通过学习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执行。而知识的形成与转换具有滞后性,在新准则实施初期,旧准则仍对会计实务有影响,成为新准则学习的依赖路径。这在演化理论中称之为惯性,契约理论中称之为刚性。旧准则的潜在影响,新准则的不完全性(有错误或者遗漏),以及企业投入资源和学习能力的有限性,都会影响企业对新准则的理解和适应程度。知识的习得是渐进而非突变的,执行新准则在初期也一般要经历“试错”的过程而走向应用成熟。

(二)经济自利性

经济主体的自利特性决定其行动的主要动机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既然如此,当会计准则是强制执行时,当存在委托关系、信息不对称时,当执行会计准则并不符合企业的利益诉求时,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就可能表现得阳奉阴违,不会积极、认真地遵循会计准则,而是试图通过寻租、博弈等手段谋求私利。可以说,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是企业经济自利性显现的诱因,会计

准则的强制执行是催化剂,在此情形下对会计准则执行予以监督激励就变得非常必要,它是对企业经济自利性的一种约束。

(三)社会嵌入性

企业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不能全部归为经济主体的自利特性,企业的行动决策模型应该是基于多重目标的总体效用最大化,不限于基于经济目标的经济效用,譬如还包括企业对自身形象和社会评价的一种期望定位。那么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努力“自利”,但也不会忽略“利他”。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制度环境、关系结构)会影响它对会计准则的执行,企业也可能利用社会资本来“促进”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如企业会利用社会关系资源寻租、博弈,以缓解遵循会计准则的压力,也会努力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监管机构相信其对会计准则的认真执行,以树立政治正确、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遵循制度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以获得社会认同,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用于解释会计准则执行的各项理论,基本衍生于三个核心理论观点:有限理性、经济自利性和社会嵌入性。其中,有限理性是制约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客观条件,经济自利性反映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主观动机,而社会嵌入性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的双向互动,企业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会影响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动机,企业也希望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满足一定的社会期望。经济自利性与社会嵌入性共同反映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根本决策原则是期望效用最大化。

四、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解释框架

基于前文对相关理论的整合,本文构建了一个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解释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侧重于对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一些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解释。

(一)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要素构成

本文对会计准则执行过程的分析,是基于对四种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实体、行动、属性和影响。其中,实体和属性为静态要素,行动和影响为动态要素。

1.实体指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涉及对象,包括需要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准则的推行者――政府机构(强制执行是目前主要的准则执行机制),准则的执行者――企业及其成员,准则执行的监管者――政府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利益相关者),以及仍可能对会计实务保留影响的旧会计准则。

2.行动指实体间主观施加的动作,例如政府机构推行会计准则,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政府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和社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执行予以各种形式的监管,企业针对监管进行的博弈和寻租活动,以及政府机构可能根据形势发展对会计准则进行的修订或废止。

3.属性指实体和行动所具有和表现出的性质和特征,图1框架中所列示的实体和行动的属性主要源自前文的理论分析。影响指实体和行动及其属性对会计准则执行的作用。行动和影响的区别是:行动一定是主观故意的,影响可能出自主观故意,也可能出自客观无意;行动是实体的动作过程,影响可以没有外显的动作。

(二)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要素关系

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实体、行动、属性和影响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实体和行动的属性影响了会计准则执行结果的属性。分解如下:

1.推行会计准则的政府机构权威性越高、强制推行力度越大,对会计准则执行进行审计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专业性和职业道德)越强,政府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和企业所处社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越为严格,企业所承受的准则执行压力也越大,对准则的遵循情况可能就越好。

2.政府机构强制推行的会计准则如果与企业的利益有冲突,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企业会有动机针对各方的监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进行博弈和寻租。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政府机构的权威性、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密切性,决定了企业博弈和寻租的空间大小。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博弈和寻租的频率和强度来达到自身目的,最后的均衡结果可能是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会有一些变通行为,政府机构对会计准则予以修订或废止,也可能是企业被迫遵循会计准则。

3.会计准则的推行越激进(内容变化大和准备时间紧)、新会计准则越不完全、企业所处社会环境越不确定、企业投入学习新准则的资源和能力越有限、旧准则作为惯例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越具有刚性,企业执行新准则就越容易发生理解和应用出错,而且会由于这些限制条件产生表面化遵循的变通行为。

4.每个企业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会计准则执行的态度有差异,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有差异,企业所面临的监管有差异,企业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也有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差异和最终的结果差异。因此,会计准则的执行可能会呈现总体遵循、个体差异的局面。

上述要素间关系的解释,在前文回顾的七项理论中都可找到对应的依据,而且在一些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已得到证实,这里不再赘述。

五、结语

本文归纳了七项理论来解释会计准则执行问题,并通过整合,提炼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丰富衍生性的三个核心观点,从而便于在理论的丛林中找到解读会计准则执行问题的关键因素。本文构建的会计准则执行理论解释框架,有助于全面理解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我们的探讨有益于完善当前会计准则执行理论的研究,对后续的深入研究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我国新准则实施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执行和监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未来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研究,也可以此为指引创新实证研究设计,寻求更多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高利芳,会计准则执行研究述评:基于一致性[J],当代财经,2009,(8):123―128.

[2]Hope,O.K.Disclosure Practices,Enforc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and Analysts’Forecast Accuracy:An Inter-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2):235―272.

[3]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M],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M],任荣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邢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刘启君,寻租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颜敏,李现宗,张永国,会计寻租研究[J],会计研究,2004,(2):23-28.

[9]林钟高,赵宏,寻租理论与会计准则[J],财经研究,2001,(2):28-34.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盖地,梁淑红,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6-20.

[12]丹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Zukin,S.and P.DiMaggio.Structures of Capital: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eonom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14]刘玉廷,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认真履行社会责任[J],会计研究,2010,(1):7-13.

[15]刘慧凤,关系资源影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吗?――对社会资本会计功效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67-77.

[16]凯瑟琳・M・加洛蒂,认知心理学(第三版)[M],吴国宏,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杨宜音,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8]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M],陈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Jermakowicz,E.K,and S.C.Tomaszewski.Implementing IF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U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Taxation,2006,(15):170-196.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5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并深入拓展到科学研究层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因有许许多多,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不尽合理,无疑是一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并介绍了我校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1.现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很难实现其培养目标

研究型高校侧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院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就会计电算化专业而言,应以培养掌握会计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这就要求在会计教学时应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研究型本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别不大,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突出。

2.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不尽合理

专业课程体系是某专业学科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应当根据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依照学校的学科背景、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情况开发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然而国内多数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无疑背离了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都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从结构比例上看,一般会计专业课比重较高,而相关学科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讲授太少。从课程门类上看,过于重视会计专业教育,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会计法规教育课程和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课时较少,师生对此重视不够。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上看,实践类课程比重还是较少,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前两年基本都是理论教学,只有少量的会计模拟实训,但由于受学生人数多、时间短、实践场所的局限,不能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从课程内容上看,相关课程内容重复较严重,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及报表的编制方面有许多重复之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预测、投资决策等方面重复的内容也很多。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难以形成且缺少特色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难以形成且缺少特色。以上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由于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模式相似,课程体系相似,导致培养的学生缺少特色。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会计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院校都纷纷增设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在校人数急剧增长,也使得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剧增。这样,大量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会不断地涌向用人市场,也使得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在不断提高。而会计岗位是一个对实际动手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交际能力等要求较高的岗位。通过分析目前大多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很难使学生形成以上必需的能力。由此带来的矛盾是: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

二、对策:根据核心能力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1.对接社会需求市场,引入核心能力理念,设计会计专业能力框架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过程中,引入“核心能力”理念,探讨怎样培养学生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体现培养人才的“知行合一、双核协同”这一思想内涵,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协同发展”。那么,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针对我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又应该怎样塑造其核心能力呢?

为此,笔者以我校人文管理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为对象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首先,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人数71名。其次,对相关企业单位进行调查。范围包括京津唐地区,分别选取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10家。调查问卷设计了三种:其一是对会计专业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侧重于以下各方面:工作以来的感受;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吻合程度,在校进行的实习、实训是否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校形成的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等。此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方法进行。其二是在企业中开展调查。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负责人、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调点是企业类型及特点,企业的用人理念、用人偏好以及企业对会计、财务管理等岗位的择才标准等。特别调查企业对我校的印象,对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评价。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方法进行。其三是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会计专业的教师,调查内容是不同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的认识和做法、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看法和做法、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看法和建议等。调查采取座谈和访谈方式进行。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上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的身心、坚强的意志力、一定的人文修养;大局意识、协作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的团队素质;正确的道德观,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钻研和动手能力、准确把握和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协调组织的管理能力等;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驾驭风险的能力。根据以上要求,笔者初步设计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会计专业的能力要素体系。根据能力要素,整合提炼形成了我校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要素: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能力。当然,核心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与其他能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2.以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为前提,修正现有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优化培养方案

以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为前提,以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调整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此为基础,我校进行了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实训与实习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2.1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根据原来的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考虑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要素、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制定出新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一定要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教学计划要详细列出培养核心能力的途径。

首先,整合出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以上6门课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财务会计”为核心,明确其他各门课程的侧重点及分工,先后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编制详细的课程标准。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先行后续、遵循学习和知识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围绕有利于学生形成“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和“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能力”进行了改革安排。同时考虑到毕业生普遍提前联系工作单位和部分学生面临升本压力的现状,我校对以上核心课程在时间安排上适当前移到一至三学期完成。然后进行了有利于综合专业能力形成的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会计人才培养思路,逐步实施主辅修制,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学科交叉与渗透,变原来课程设计的“深”、“细”为“宽”、“广”。由此开设了以下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行业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等。

另外,我校是百年师范老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我校设计了人文社科类课程,即摄影、人文地理、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同时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个学分的课程。

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正直的职业素质,我校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课程。这样再加上基本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就构成了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2.2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与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具体可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训两种方式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观摩和在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主要设计了以下实施环节:感知实践、工商实训、调研实训、文献检索、毕业实习等。这些实践环节内容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与本学期开设的理论课程密切相关,二是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其中,感知实践和调研实训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参观调研,了解其经营管理活动、生产工艺流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内容。通过参观调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其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工商实训、毕业实习等是指让学生到实习现场,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操作。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促使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实施以上环节,学院和教研室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进行密切联系,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目前与我校会计专业正式签订协议的单位有8个,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校外实践场所。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协调配合,强化实践过程中的计划、管理与控制以及实习质量考核,以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在内容安排上,要涵盖财务会计、审计及理财等方面最基本的会计相关工作。校内模拟实习可通过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两个环节来实现。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计算成本与利润、编制会计报表,熟悉会计循环过程和掌握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由于模拟实训所使用的经济业务资料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轮换实习内容,达到实践的系统全面性,因此模拟实训可以说是一种在仿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相对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取得与社会实践类似的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笔者构建了以多主体(企业、学校、学生)、多平台(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社会实践场所、竞赛、课堂)、多目标(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形式(军事训练、感知实践、工商实训、文献检索、调研实训、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环节构成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既有对过去已学知识的温习,又有新学知识的引入。这样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一是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二是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整个设计围绕着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展开。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自2010 级学生开始试行,并逐步修正完善,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根据每学期的调查材料看,近三年来,会计专业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率在逐步提高;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立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在用人单位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