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测绘学概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4:59:55

测绘学概论论文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1)

绪言

由于笔者是从事工程测量的教学工作的,所以主要从教学这方面谈谈自己在工作上的点滴体会。工程测量教学工作,就其科学方法论来说,和其他学科一样,大同小异。但由于具体的人员,其背景知识和工作环境、工作经验各异,每个教学工作者的体会都有所不同。下面笔者就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极易发生曲解的几点加以分

析与说明,希望对教学战线上的同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1 测绘学和工程测量学的比较说明

笔者在几年的《工程测量》教学中发现,初学者对工程测量学与测绘学的含义不能深刻理解,加上目前高职一类的教材也没有对比两者的说明,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工程测量学与测绘学是等同的,测量就是测绘。

测绘学是研究对实体(包括地球整体、表面以及外层空间各种自然和人造的物体)中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各种几何、物理、人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的科学与技术,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有的国家称为测量学,有的国家称为测量与制图学。

工程测量学主要研究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地形及工程有关的采集和处理、工程的施工放样及设备安装、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等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研究对与测量和工程有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使用。又称为实用测量学或应用测量学。它是测绘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

现代工程测量已经远远突破了为工程建设服务的狭窄概念,而向所谓的“广义工程测量学”发展,一般认为:

“一切不属于地球测量、不属于国家地图集范畴的地形测量和不属于官方的测量,都属于工程测量。”

2 测量仪器的精度说明

水准仪按其精度有DS3、DS10等几种等级。其下标3、10是表示该仪器每公里水准测量往返测量高差的中数偶然中误差不大于3、10mm,经纬仪按其精度有DJ 、DJ 等,“2”、“6”表示该种仪器野外――测回方向观测中误差是2″和6″,或略小于2″和6″。这就是目前高职教材通用的表述。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大都没有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了解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所以很容易理解为该类仪器的测量误差就是不超过标称的数字。测绘学科中,精度其实就是精密度的概念,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在测量中实际的观测个数是有限的,由有限个观测值的真误差只能求得标准差的估值,称为中误差δ。由偶然误差的特性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在大量同精度观测的一组误差中,误差落在(-δ、+δ)、(-2δ、+2δ)、(-3δ,+3δ)的概率分别为:

P(-δ<Δ<+δ)≈68.3%

P(-2δ<Δ<+2δ)≈95.3%

P(-3δ<Δ<+3δ)≈99.7%

所以水准仪DS 表示该仪器的精度,即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的误差落中(-3mm,+3mm)、(-6mm,+6mm)、(-9mm,+9mm)的概率分别为:

P(-3mm<Δ<+3mm)≈68.3%

P(-6mm<Δ<+6mm)≈95.3%

P(-9mm<Δ<+9mm)≈99.7%

而经纬仪DJ 表示该种仪器野外―测回方向观测的误差落中(-6″,+6″)、(-12″,+12″)、(-18″,+18″)的概率分别为:

P(-6″<Δ<+6″)≈68.3%

P(-12″<Δ<+12″)≈95.3%

P(-18″<Δ<+18″)≈99.7%

可见绝对值大于三倍中误差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仅有0.3%.其概率接近于零,可以认为属不可能事件。因此通常以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值Δ ,并称为极限误差或容许误差。实践中,也常用2Δ作为容许误差。在测量工作中,如果某误差超过了容许误差,就可以认为它是错误的,相应的观测值舍去不用或重新测量。

3 线性函数误差传播定律的推导中易犯的错误

由于线性函数误差传播定律的推导目前正在使用的工程测量有几本教材从略,加之同学对偶然误差的随机特性理解不深刻,甚至一些工程测量教材也犯如下推导中的错误。所以,在此作者就线性函数误差传播定律的推导进行详细说明。希望给广大同学就线性函数误差传播定律的理解提供帮助。

线性函数误差传播定律的错误推导如下:

设有线性函数: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说明,笔者询问所教的学生,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理解起来更容易了,没有了之前的混乱了,而且很透彻,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帮助非常大。

参考文献:

[1]钟孝顺,聂让.测量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李仕东.工程测量.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华锡生,田林亚.测量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4]宁津生等编.测绘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2)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与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在构建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信息化测绘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重塑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测绘工程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了以下5个原则:1)强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研究型测绘工程专业教育。2)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测绘工程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培养复合型宽口径高素质人才。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大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专业和课程创新探索与国际化建设,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与国际视野。2.构建创新型、复合型课程体系2013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总体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识课程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及“英语、体育”课外,还包括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七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的学分。交流与写作类课程有“表达与沟通”“科技写作”“PracticalEnglishWriting”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数学与推理类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统计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人文与社会类课程有“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四书》导读”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人文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对自身和社会深入思考能力等;自然与工程类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大学物理”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等;艺术与欣赏类课程有“音乐欣赏”,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欣赏能力等;中国与全球类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开阔世界眼界、国际化思维、战略思维等;研究与领导类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网络信息检索”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专业课程有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3大系列。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NS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专业主干课程:摄影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大地形变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工业测量、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空间数据库原理。实验和实践课程: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毕业设计。10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其中“测绘学概论”等8门课是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这两门课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测绘要求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增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一部分则按专业方向分模块设计,具体情况见表1。在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中我们加大研究型课程的力度,每个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实习或者两者兼之,老师在主讲此类课程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留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或者实习得到解决,这种主干课程配课程设计或者实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我们加大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开设部分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大部分应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主讲这些课程的主要由学院聘请的外籍教授或有留学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er-rortheoryandleastsquareadjustment)”“GNSS原理及其应用(GN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大地测量学基础(fundamentalofgeodesy)”“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geodesy)”“物理大地测量学(physi-calgeodesy)”等。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需要的学分是15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是66.5,占总学分(150学分)的44.3%,专业课程学分80.5,占总学分的53.7%。在专业教育中,其中必修课程学分39.5,占专业教育学分的49.1%;选修课程27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33.5%;集中实践教学8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9.9%;毕业论文或设计6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7.5%;各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学分(含毕业设计、课间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情况是: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方向27.1学分,占总学分的18%;工程与工业测量方向29.8学分,占总学分的19.9%;航空航天测绘方向29.5学分,占总学分的19.7%;地理信息工程方向28.5学分,占总学分的19%,具体见表1。任意选修课程是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学院对学生的选课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中有3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此外,我们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创新学分可以作为任意选修学分。

三、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

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面向工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培养依据,以测绘行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与测绘企业密切结合,整合已有的专业课程,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不细分专业方向;以卓越测绘工程师和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全面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具备卓越的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测绘产品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能;加强工程实践环节,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测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3版培养方案,对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修订,其中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同,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和空间数据库原理)则涵盖测绘工程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实验和实践课程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共分3个模块。一是工程基础实习模块,有“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和“地图编制实习”;二是工程专业实习模块,有“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和“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三是工程综合实习模块,有“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测绘专题”“专业实习”。第三模块的工程综合实习以及本科毕业设计都将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总学分(含课间、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是37.3学分,占总学分的24.9%,明显高于其他4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代表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也与世界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相接轨,其最大的特色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N04;P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5-0049-03

随着我国测绘事业的飞速发展及重大测绘科技成果的诞生,向国外同行介绍我国测绘工作者取得的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需求也日益频繁。为了准确地将这些用汉语表述的成果翻译成国外测绘工作者能够理解的资料,有些关键的术语必须仔细推敲。笔者在这里仅探讨“数字化测绘”及“信息化测绘”两个名词的英译问题。

一“数字化测绘”的内涵与英译

“数字化测绘”这一概念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就在我国测绘行业开始大量使用,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正式的权威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表述。在诸多表述中,较为完整的有:数字化测绘主要体现在测绘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数字化(包括大地网、坐标系、影像产品、地图产品)和测绘保障的数字化。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产品形式的数字化,存储方式和获取的磁介质化,保障方式的超前化、储备化或嵌入化。

从“数字化测绘”的内涵可以看出,数字化测绘代表的是一个从测绘数据采集开始,到测绘产品提供这样一个流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非指单一概念。对综合性概念的英译,必须把握其内涵,译成英文才能够被国外的学者理解。为此,笔者考察了国内部分测绘权威期刊对“数字化测绘”的英译,结果发现译法有多种,即使是同一期刊,在不同时期的英译也是不一致的。笔者查到了以下英译:digitaliz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digitalmapping;digitalizational surveying and mapping;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digitization survey-ing;digitized surveying。在这6种译法中,“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是最为常见的。用谷歌搜索,能够找到一家美国公司也使用“digitalsurveying and mapping”,其余为中文作者所译。将“数字化测绘”译成“digital mapping”明显存在错误,“digital mapping”是指“数字制图”,它仅仅是“数字化测绘”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于其余4种译法,用谷歌搜索也皆为中文作者使用。

要把“数字化测绘”准确地翻译成英文并非易事,虽然“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国外也有人使用,但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李德仁院士曾给出一个英文术语“geomatics”的定义为:“利用各种手段,通过一切途径来获取和管理有关空间基础信息的空间数据部分的科学技术领域”,维基百科将“geomatics”定义为“获取、存储、处理和提供地理信息或空间参考信息的学科”。可以看到,以上两个定义包含的内容基本一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直接将“geomatics”当作“surveying and map-ping”的同义语。因此,笔者建议将“数字化测绘”英译为"digital geomatics”。

二“信息化测绘”的内涵与英译

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至2020年我国将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信息化测绘必将是测绘行业今后研究的一个热点。与“数字化测绘”一样,目前“信息化测绘”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

已有的定义为: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完全网络化的运行环境,以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实时有效地向社会各类用户提供服务。

从“信息化测绘”的内涵可以看出:信息化测绘也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表征了从数据获取现代化(即空、天、地获取数据的一体化),产品形式数字化、多样化,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成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社会化等。要把这样一个我国独创的综合性概念翻译成英文,也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国内部分测绘权威期刊对“信息化测绘”的英译也有多种译法,例如:informatizi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geo-informatics;informationiz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inform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informatiz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information surveying;geomatics informatization:surveying and mapping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ized mapping;infor-mationized surveying and mapping:geo-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based surveying and map-ping。如果继续检索,还能够找到更多的译法。这些译法中,能够检索到国外也有geo-informatics、geo-informatization这样的用法,但“geo-informatics”一般是指“地理信息学”,它也是报道测量、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一本专业期刊的名称;在阿塞拜疆地质研究所的网页上能够检索到“geo-informa-tization"一词,从网页上的介绍可知,“geo-informati-zation”是指“地学信息化”。

“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工作者根据我国现代化测绘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提出来,为了将其准确介绍给国外的同行并被他们所理解,应该采用已有的词汇。有学者详细讨论了“信息化”一词的多种译法,其中“information-enabled”应用较为广泛,而且“information”和“enabled”为常见词。因“数字化测绘”中的“测绘”一词译为“geomatics”,建议将“信息化测绘”译为“information-enabled geo-matics”。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新名词。进行学术交流时,就要把这些名词准确地翻译出来,以国外专家能够看懂为宜,而不能凭想象自造一些新单词。另外还应该注意的是,一旦选定恰当的名词,就应采用统一的译法,不要再出现一个名词对应多种译法的现象。

致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杨俊志先生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诸多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朱筱虹,浅析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的关系[J],测绘通报,2009(4):38-40,

[2]李玉宝,数字化测绘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测绘通报,2001(9):27-28,

[3]安扬,苏光奎,熊庆文,基于Intranet的WebMIS_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27(3):28-29,

[4]杨志刚,唐德富,王宪玉,把好大比例尺数字化测绘产品的质量关[J],测绘通报,2002,(8):64-65,

[5]杨长江,陈晴,地形数字化测绘中的几点思考[J],测绘通报,2004(9):50-51,

[6]郑楚,数字化测绘的图形数据整理[J],地理空间信息,2007,5(2):94-95,

[7]李德仁,论“GEOMATICS”的中译名[J],测绘学报,1998,27(2):95-97,

[8]Wikipedia:Geomatics[EB/OL],(2006-02-10)[2011-05-10],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matics

[9]Geomatics(surveying&mapping)[EB/OL],(2011-02-28)[2011-05-10],http://www,dit,ie/study/under-graduate/programmes/geomaticssurveyingmappingt112/,

[10]李德仁,邵振峰,信息化测绘的本质是服务[J],测绘通报,2008(5):1-4,

[11]姜鹏远,赵夫来,王力,等,浅谈我国的信息化测绘[J],测绘科学,2008(s1):275-276,

[12]周星,乔朝飞,周德军,等,信息化测绘关键技术预测[J],测绘科学,2008(4):68-70,

[13]杨友生,李海军,王磊,等,城市信息化测绘的实验[J],地理空间信息,2009,7(6):21-23,

[14]苗前军,于洪伟,孙晓生,等,对信息化测绘及其体系的认识与理解[J],地理信息世界,2007(5):10-15,

[15]肖建华,罗名海,构建基于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测绘工作体系[J],城市勘测,2006,(5):6-9,

[16]张继贤,唐新明,翟亮,关于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思考[J],测绘通报,2008(5):11-16,

[17]张清浦,关于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8(4):33-35,

[18]冯学兵,顾学明,范,面向服务的信息化测绘关键问题探讨[J],北京测绘,2008(3):1-4,

[19]李俊锋,张玮,信息化测绘体系下构建新的测量学教材内容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09,25(4):47-48,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4)

2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置

测绘管理与法规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或选修课,分为测绘法律法规、测绘项目与生产管理和测绘工程监理3大部分。一般安排在第5或6学期开设,学分为2分,总学时为32课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测绘行业基本的法律和法规知识,进一步保证测绘成果质量,为他们将来取得注册测绘师资格、依法从事测绘作业、测绘项目生产管理和测绘工程监理等各项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自2011年实施注册测绘师考试制度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在其3个考试科目中,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要求考生掌握测绘基本法律法规知识,会运用测绘法律法规,规范测绘行为,加强测绘行业管理,解决测绘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注册测绘师制度的建立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参照注册测绘师考试内容,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突出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生产管理的内容,安排少量课时的测绘监理的内容。测绘法律法规篇章应重点讲述测绘资质资格、测绘项目管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基础测绘、测绘成果管理;测绘项目管理篇章重点放在测绘项目技术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测绘成果质量检查验收这3大方面;测绘工程监理篇章只需2个课时介绍测绘监理的组织与协调、三大控制和两大管理的内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法主要目的在于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们知识,而对《测绘管理与法规》课程而言,往往因为知识点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少,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法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走神、精力分散,甚至瞌睡、旷课等现象发生。因此,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引入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1 测绘案例教学法

测绘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们展示测绘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在自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较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教学方法。设计出高质量的案例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平时要多接触测绘实际工作,注意积累相关的测绘案例和问题。可参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布的历年测绘违法典型案例,总结并设计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测绘法规或测绘管理案例。首先,教师简要地讲述测绘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然后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案例发生发展的过程,最后指出测绘活动中设计到测绘法律法规或测绘活动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将提出的问题抛给全班同学。为了调动每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要求全体同学参与,小组讨论后再在组间进行探讨,进一步地去挖掘问题的实质,分析并提出一种或几种切合测绘实际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合作和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分析并解决测绘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项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自我知识的不足,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去弥补知识漏洞,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如此,就会变被动的填鸭式知识传授为主动的自主学习,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师生之间更能体现出交流与合作的亲密关系。案例加小组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师生默契,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依据测绘管理与法规课程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独立、自觉地思考,以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其能力的目的。最常用的方法是直观设疑启发。例如:在讲到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在测绘资质管理中的职责时,作为最高级别的测绘管理机构,自然拥有制定测绘法律法规、规定测绘证书样式、查处重大测绘案件、负责全国甲级测绘资质的审查发证等职能;据此,可向学生提问省、市、县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学生们会根据各级机构的行政权力大小推测相应测绘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功能。一种方式是比较式启发法,在讲到相似概念或定义时,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相关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理解掌握新课程内容。例如:在讲到测绘项目和测绘市场管理制度这一章时,先介绍测绘项目的承包和投标,再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推测测绘项目的发包和招标的含义,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概念定义。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前思考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在课下制订解决方案。上课时请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完善。例如:在涉及投标程序这一节时,同学能在课下很快地搜集到测绘项目的投标程序步骤并能在课上流利叙述,但往往遗漏投标过程中的禁止事项,这通常由学生讨论或教师总结来完成。

3.3 随堂习题训练

该门课程内容范围广,不仅包括工程管理和监理的内容,而且又有测绘的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的内容,涉及到普通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原理等测绘专业课程,知识点繁多、记忆性及综合性强,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为此安排必要的随堂习题训练,可有效地加强同学们的记忆能力,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能为期末考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各章节习题的题型参考注册测绘师考试的试卷,主要设置为单选题和多选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同学们的记忆压力。每章节出20-40道选择题为宜,出题材料可参照注册测绘师考试试卷、各类教材和习题集,这些题目也为课程题库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在讲述完课程的要点后,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直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这些习题而且让所有同学参与回答,问题的设置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多以中等和容易的题目提问处于中下等学习水平的学生,简单问题的解决可有效增强中下等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些学生成绩的提高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对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置

现行的各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中,开设测绘法规、测绘项目管理或测绘工程监理课程的单位并不多,且这些课程又属于新兴课程,课程中法律与管理的文科性质内容又占据大部分的课时,实践内容极少甚至没有,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和综合测绘能力的培养几乎为零。根据该课程特点,制订若干相关实践实验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测绘问题的能力。

4.1 测绘实践项目的提炼

虽然测绘法律法规的实验和实践内容较少,但是仍可从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挖掘出测绘合同书设计、测绘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编制、测绘生产内外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测绘工程项目技术总结书编写四项实验实践内容。对于测绘合同书的设计,参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测绘合同样本,可让学生尝试编写1份1∶1000的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的合同。合同内容要求包括测绘的范围、内容、执行标准、工程费用、甲乙方的义务与违约责任、完成工期等必备条目。对于测绘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而言,包括了工程测量、大地测量、摄影测量等不同项目的设计,只需选取一种工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即可,如选择编写的工程测量项目设计书需要包括任务概述与测区概况、引用标准与文件、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施工或线路测量等内容。对于测绘生产内外业安全管理制度,以测绘工程实验室为例,要求学生编写实验室测量仪器的安全保管制度。对于测绘技术总结,可结合上述已编写的测绘项目设计书,编写任务概述、技术设计执行情况、测绘成果的质量说明与评价、上交和归档测绘成果及其资料清单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的训练联系并部分复习了以前所学的测绘专业课程的内容,切实锻炼了学生的测绘管理组织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未来从事高级测绘技术和管理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测绘法规竞赛的组织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5)

1.1 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测绘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表现在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学、环境等人文知识,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测绘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相关测绘法规,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熟悉测绘行业及相应企业技术标准,熟悉《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及测绘行业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会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能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1.2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包括: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 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1.4 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选用合适仪器、布设与施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参与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的编纂,并能进行设计方案说明与详细方案比选;具有一定的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编制能力,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和新的仪器或技术方法,能够根据要求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问题能提出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或者技术创新初步方案。

1.5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具有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与质量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测绘项目的工期、成果质量要求及投入的资源,计算成本和利润,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等;具有按照测绘项目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组织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判定其与项目设计书的符合性和可行性、细化分解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调配资源等确保工程实施的能力。能够依据《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根据测绘项目的作业现场环境,进行人员、仪器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防护用品用具、数据存储及备份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方案。能够根据《测绘绘技术总结规定》(CH/T 1001-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推,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能够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协调工作团队按工作进度进行工作。

2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 培养目标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坚实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并具有从事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优秀人才。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具备助理工程师基本能力,毕业后经过 3 年~5 年具体的工程实践,即可申请并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技术资格,并具注册测绘师相应的能力,可从事交通等行业工作。

2.2 测绘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为了实现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VB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地图制图基础、GNSS 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测绘工程监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85 学分方可毕业。符合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43-04

一、概述

测量平差是测绘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测量领域对于精密数字获取创新手段不断涌现,将观测数据集体体现在多源化、多样化,测量平差的研究对象以及计算方法也将不断发展与创新。这就给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提出了更加新型的要求。

在本科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程,紧随着对数学基础课程诸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以及《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核心课程。现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测绘理论基本框架,具备了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简单编程技巧。本科二年级开设了测量平差的入门课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在误差理论的学习中,了解到测量平差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观测量的最佳估值并评定其精度,结合四种经典平差模型列出相应的条件方程或误差方程,得到估值主要是解算法方程,法方程的解算是一个重要内容,有的矩阵计算已经超过人工计算的限度,然而对于一些观测量非常庞大的数据、往往花费了大量学时讲解如何计算。

因此,学生需要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老师需要达到先进的教学目的,一些测绘专家学者在平差领域中以计算机为载体,结合专业性质提出了测量平差程序设计软件。程序软件可根据课程设计任务提出的具体要求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相同的教学要求下,各自处理的平差内容都不一样,能够培养学生结合所学计算机编程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计算中所用的部分计算编制成函数,供以后学习以及实地测绘工作编程时调用。

“测量平差程序设计”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维度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结构、数学学科、程序设计、测绘学基本理论等多门专业、学科知识,旨要培养测绘专业的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解决空间数据的计算、分析等问题的基本技能,利用所学测绘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测量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践能力[1]。现阶段是信息化、结构化测绘空间数据获取的海量、复杂、多维和快速性的时代,由于传统计算的局限性导致手工处理空间数据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必须通过有效的计算机程序进行处理,因此,开设“测量平差程序设计”课程,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能是我们这个创新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2]。

可是在测量平差程序设计教学方面,也会出现很多诸如以下的一些问题:

1.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测量平差程序设计”是集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运用的时候会用到计算机编程语言(如C/C++、VB等)、测绘学基本理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3S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绘图等)和其他基础学科知识(如高等数学、工科数学分析、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等)。这些知识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理论体系,学生可能由于某一方面的知识缺乏,而对“测量平差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3]。

2.学生认识问题不全面。很多我们本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非工科学生对我们测绘工作的认识只停留在“扛仪器搬尺子外业测量,用软件拿铅笔内页成图”的水平,认为平差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该做的专利,因此,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序设计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很有限甚至根本就是完成任务式的学习,相反还是有少量确实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花大力气学习。另外,很多学生是到大学才开始接触计算机编程,对一个新的学科还没理解透彻,导致先修编程语言课程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对程序设计没有信心,所以对“测量平差程序设计”课程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3.老师教学模式需创新。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很多高校教学主要是以“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所谓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基本是按照选定的教材把选定的章节内容从头至尾照本宣科“灌输”给学生[4]。这种方法能够在规定的教学日志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但是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不能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对于专业课程里面内容较抽象、晦涩难懂的“测量平差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

由于这些专业性质的问题和编程技术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在本科阶段增加在这个领域继续学习信心,学生教师必须准备的非常充分。我们需要实践经验尤其是常见的编程结构。对于初学者编程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需要彻底了解一种语言的语法和语义完全理解,然后转换,使用自己的心理模式完全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计算机代码。学生们应该参与创建基于计算机的问题,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他们不太可能从这项研究中获益的编程的主题。导师会指导选择和帮助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大部分的工作应该是由学生完成的。基于此我们需要提出一种学习方法,叫做主动学习法。

二、主动学习法

主动学习是学生参与阅读、写作、讨论或解决问题、促进分析、综合和评价等活动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计划好了的一些活动和事情,邀请了这些参与者通过运用,互动和分享经验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在教育活动中交互式成分偏向于这个培养目标。主动学习促进思考,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操作材料、分析、综合和评价信息。

在众多主动式学习的描述中,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尝试新技能以及完成作业任务都是依靠他们所学的知识或者已经具备的能力。构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获得创意和知识构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换句话说,学习需要个人积极主动而且需要参与构建和建设个人的心智模式。

主动学习是现今被广泛接受的高品质形式的教育。研究表明,学生比起传统的演讲的话更喜欢提升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学习涉及到构建我们自己的想法。他们建议有结构的设计、有结合力的材料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学习是涉及学生直接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身。这意味着学生不是简单的接受口头和视觉上的信息、接收、参与做一些事情,例如说、听力、写作和阅读程序并反映个人或小组。

深入学习法讲述的是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是编程的初学者,他们刚刚学习了长达一个学期的C++程序课程[5]。一本面向对象语言计算机教育科学的著作看起来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在大学里面,这一门课程一般的学生很难通过。这门课主要是偏向于面向对象的C++语言特性。现实生活中没有很多时间来做应用程序开发和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由于知识很薄弱使得他们通过记忆分离事实。

我们的课程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技术,学生充当老师能够教授高级学校使用编程语言解决问题。学习者应该学会通过整合新知识与他们已经获得的知识。教师应该明白心智模式改变缓慢,并可以改善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面对心理模型不会在其中工作的情况,他们应该寻找意义,这个意义不是被直接指令所强加。学生应该自己寻找在鉴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在材料和解释知识之间的关系。

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习者使用的高阶认知技能等能力分析,合成,解决问题,并且认为元认知为了构建长期的理解。它包括新思想的批判性分析,联系他们已知的概念和原则,这种理解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新的不熟悉的环境。深入学习者反思他们所学的个人意义。他们是自主的、几乎自学。但他们也与学习者合作,高元认知和学习技能。

目前的理论认为不关注教师教学,但关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方法源于学生知觉的教师的要求。教练的作用在形成这些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理解,教师不直接产生深度学习的学生。主要是学生的努力,对深度学习很重要。

导师需要帮助学生看到他们要做的工作的目的,并监督他们的成功。主动学习需要发现,知识获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和大量的不确定性。发现发生在学习者的大脑,刺激搜索,商店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机会深入去探索它们。犯错误并改正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不应该劝阻学生学习更多。

我们的目标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原则和技巧,并创建独立的沉思的终身学习者。我们认为实现这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主要建议摆脱文学教学不仅应该把焦点放在学习新的语言特性,但也的组合和使用这些特性,特别是基本程序设计的根本问题。学生没有给出足够的指导如何将程序块结合在一起。良好的教学需要教师保持最初的事实,模型和规则简单,只有扩大和完善学生收获的经验。

心理模型也是一个学习方法的内因所在。当我们在教基础编程这些编程概念时,解决心理模型的类型是很重要的。模型对建构控制,数据结构,数据展示,程序设计以及问题域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主动学习文献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编程相关信息,通过例子或者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转移两方面表现的更为出色。

循环句、条件句、数组和递归都被认为是语言特征,而这些语言特征都是有极大问题的,

它们可能会因为特别关注而受益。然而,一些学者认为,潜在问题的最重要的缺陷是将方案和设计说成是一个实际的程序。实际上频繁的编程练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6]。

三、基于主动学习的平差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主动学习涉及三个基本步骤:

1.告诉学生自我组织成2~4组和每组随机指定一个记录者,如果需要就写下来。

2.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大多数组织完成任务或取得合理的进度,一个问题可以细化成几个小问题,几个小步骤并且把每一步当成一个独立的活动。

3.呼吁一些个人或小组来分享他们的反应,然后讨论。

基于主动学习的平差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开始、行动、讨论、总结。

第一阶段:开始。

去做好测量平差程序设计的基础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所运用的知识非常深而且很广泛,在学校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要使学生快速把握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是一个难点,是教学任务设计的首要工作。结合这个问题,从学生主观认知每一个平差问题的习惯出发,一些非常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设计了比较系统的课堂教学体系:程序设计语言与平台发展史―面向对象C++编程语言―编程平台适用性及选择―测量科研项目及企业具体需求的工程案例与实践教学[7,8]。在教学中主要以工程案例为主线,提出由简单到复杂的经典教学模式:测量典型函数设计―GUI程序设计―菜单程序设计―测量控制网精度估算与平差程序设计―综合应用程序设计。

为此,学生教师提出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基于主动学习的开始,一个他们不熟悉的开放式的活动。特别是一个开始应该加强和培养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有一系列广泛的有潜力的问题、难题、态度和看法。一个学习者的开始应该是复杂且相关的。根据开始的主要目标,活动可以单独、成对或者以小组形式运行。

引入一个新的话题的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的老师如何面对和处理不熟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科学教育需要学生的老师考虑多个反应选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设置超过一种能够开始的方法。此外,一种设计良好的开始能够暴露学生在电脑科学与教育方面丰富多样的知识。整个模型中,这个庞大的创意包括讨论、推敲,精练和重新组织。

第二阶段:行动。

学生的工作在开始就交给他们,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由开始阶段的复杂性及其目标所决定。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诸多理论、演示了很多经典例子,对平差程序设计的代码进行调试以及编码和调试所设计的流程图。由于在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想要融会贯通本课程设计不是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很遗憾的仅能对相近(或相似)内容选择一项基本内容进行程序实现,对于测量平差经典模型里面的其他内容,还需要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回顾老师课堂上讲授的,模仿课堂教学内容并且独立完成,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课下练习是课堂实验教学非常有必要的。在学生通过老师讲授和课外练习完成测量平差数据处理程序的每一个模块后,引导学生将各个独立的程序模块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程序系统,这个任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完成,可以做一个“测量平差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的界面和接口,将已经调试好的程序模块集成到软件系统。

第三阶段:讨论。

测量平差程学设计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模式化、单一化和“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引导式、研究式教学方式转变。“测量平差程序设计”课程融入了高级程序语言,以及测绘科学相关算法等内容,一般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程序如何编写、如何运行、如何调试等内容,都应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互动的同时进行探讨。由于编程问题里面比较多的测量计算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公式及推导过程,加大学科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问题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再难得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同时,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通过提问和布置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必要的一段时间以后,在此期间,学生们要么单独工作、要么成对工作,要么是小组工作,呈现聚类情况。

在这一阶段,结果、主题、思想,起源于活动阶段,并对此进行了讨论。学生完善他们对于概念、态度和理念的理解,作为他们对于专业建构过程的一部分。

老师强调学生提出的重要想法,并强调从这些想法派生出的想法。为了表达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数学概念不存在唯一解的情况,还有开始阶段提出的特殊活动,老师不能判断学生的立场和意见。同时,同学们都被鼓励通过提交不同的观点合材料反应和表达他们的意见和建设性的批评。

第四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将话题的上下文和强调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它不同于前三阶段的管理。首先,它明显缩短。其次,在前三阶段,学生是主要的对象,但是在总结阶段,课程的老师需要走向前沿。老师结束,并突出在前三阶段提出的或讨论的中心概念、教学理念,概念框架以及其他相关主题[9,10]。同样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字前三阶段可以提问,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为一个建造者。总结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如框架构想、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列表、概念地图等。

四、基于主动学习的教师任务

基于主动学习模型中老师的角色:老师必须创造一个全班参加的支持性的,充分鼓励学生活跃性的知识环境。

在第一阶段,显示了开始阶段的教师。以测量科研项目的工程案例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现场演示编程的主要步骤与核心代码,并演示编程效果,给学生以直观的学习印象。

在第二个行动阶段,老师不断的在不同的小组和个人之见听取意见,并留心他们说了什么,还要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当需要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讨论。当然,老师的引导应该鼓励不同的想法,不要给定一个确切答案。结合测绘行业企业对数据处理方面程序软件的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浓厚兴趣。

在第三个讨论阶段,老师应该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并需要留心有关键建议的学生。特别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解释他们为什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如何深化自己的建议,并建议探索不同的路径,培养反思的过程,但不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评判。老师要强调其中的重点,并提出不同的想法之间的可能的联系。

第四阶段总结时,建立课下学习兴趣小组,借助网络教育手段,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综合性实验项目或来自企业直接需求的编程项目的设计与代码编写。要总结前一阶段提出的观点,总结强调要对要点进行讨论。老师可以补充新的想法与类别,但不建议有学生提出。

五、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空间数据获取并对其进行高效处理,获得符合规范要求的测绘成果显得更加重要,必然要求测绘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测量数据处理的技能。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课程方法的主题的研究解释基于“测量平差程序设计”主动学习模型的实现。本文解释了对于新的学生这种模型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学生应该扮演的角色,老师扮演的角色还有学生参与的过程。对于更积极地学习者来说,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对于编程的理解的学习过程。重要的是鼓励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工作,谈论计算机语言,并有机会挑战自己的心理模型。

测绘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测量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标志。那么怎么样将这一技术学得更好呢?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实际例子将主动学习方法与程序设计融入到一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对“测量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津生,杨凯.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J].测绘科学,2007,(02):5-11.

[2]花向红,邹进贵,许才军,等.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9):18-20.

[3]赵喜江.“大工程”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的改革探索[J].测绘工程,2008,(02):74-76.

[4]尹晖,郭际明,汤捷.中加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比较与启示[J].测绘通报,2007,(01):73-76.

[5]赵增敏.Visual C# 2008程序开发入门与提高[G].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张恒Z,王崇倡,王佩贤,等.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测量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2012,(06):101-103.

[7]McConnell J J. Activ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tips and tricks (partI).[J]. SIGCSE Bulletin,2005,37.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7)

 

一、概念

1.1、测绘的概念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极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测绘可分为若干分支学科:如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图学、工程测量、海洋测量学等。其中工程测量学又可分为控制测量、房产测量、地籍测量、地形图测量、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等。

1.2、不动产估价的概念

不动产估价是指对房产、土地、森林、构筑物等不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其是以不动产为对象,由专业估价人员,根据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按照估价程序,选用适宜的估价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不动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不动产在估价时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进行估算或判定的活动。其意义在于:为不动产市场交易提供客观标准;不动产资产的价值化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公平赋税等。

二、测绘在不动产估价中的作用

2.1、房地产测绘与不动产估价

房地产测绘与房地产估价是城市房地产管理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资料。

房地产测绘可提供房屋、土地及其房地产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位置、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为城镇规划建设、土地管理、房产管理以及保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和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屋调查、房屋用地调查、房产图测绘、面积量算、变更测量。

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和表达房地产,测量结果是房地产价格评估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论文大全。尤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集居地的拆迁工作中,房产测绘成果已直接成为拆迁评估的首要依据,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2.2、地籍测绘与不动产估价

地籍测绘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和调查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的测绘工作。地籍调查是为了取得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基本地籍资料而组织的一项系统性的社会调查工作。其基本任务是查清宗地或地块的坐落、位置、所有者、权属、权源、地号、等级、面积、使用者、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

地籍测绘完成各类图件: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等。其中宗地图是土地证上的附图,是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对土地的使用或拥有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也是处理土地权属问题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图件。

为此,地籍测绘提供了估价必须的各类地籍要素,给不动产估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测绘知识是估价人员必备的

3.1了解测绘技术的必要性

不动产估价需具备专业的估价人员,其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还需掌握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开发经营、经济、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对测绘知识的了解也不容忽视。

当估价人员正在为某地块(房产)进行估价时,有时更多关注相似案例的单价、资本还原利率的选取、成本项目的统计等,最终用单价乘以地块(房产)面积得出总价值。却容易忽视此地块(房产)面积的准确性,从而不能得出准确的不动产价值;

当评估人员根据不符合现势的地籍测绘图纸进行评估时,使用了已变更的界址点所含面积,已变化的房屋层高、层数、地理名称、门牌号等地籍要素信息,或者对地图的符号意义、地籍区号、宗地号等理解不够,也不能准确的评估出不动产价值。

所以估价人员除了须进行现场踏勘外,应对测量图纸的文字标注、比例尺、图示符号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还应掌握图解量算等基本的测绘技术。

3.2了解测绘误差的必要性

测绘工作是由观测者使用某种仪器、工具,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不论观测者多么认真负责,技术多么熟练,使用的仪器多么精密,观测方法多么合理,误差是必然产生的。对同一个量进行多次观测,其结果总是有差异的,如往返丈量某段距离,或重复观测某一角度,其结果往往是不一致的。这种差异的出现说明观测值中有测量误差存在。测量过程甚至存在测错、读错、记错等粗差。论文大全。

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高低,是用其误差大小来衡量的。评定精度的标准,通常用平均误差、中误差、容许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测绘单位根据业主的要求合理确定误差大小,根据测绘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法进行测绘的。论文大全。如1:2000的测量图纸,其点位中误差为图纸上的0.1mm,即20cm,那么其允许误差为3×点位中误差,可达60cm。此图如果作为宏观规划是完全可行的,但估价人员将测绘单位提供的1:2000测量图纸作为土地及房产评估的依据时,则就出现较大的价值偏差。必须进行逐边量取尺寸,方可作为评估依据。

所以由于测量误差等因素的存在,估价人员需对测绘单位提供图纸上的土地(房屋)面积、尺寸等真值的“可信程度”进行考量。

四、总结

不动产价值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为了提供准确的交易参考依据,估价人员应当掌握关联专业知识、特别测绘知识,是很必要的。估价人员学会对委估价方提供的测绘资料加以分析、甚至懂得现场校对修测,这样能避免不必要地邀请测绘专业人员去现场帮助,从而增加评估项目成本之负担,同时又为不动产之估价之精确可信准备了必要前提条件,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洪亚敏,吕萍.土地相关经济理论和法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37-02

注册测绘师制度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基本测绘管理制度。我国的注册测绘师制度于2007年建立,2011年4月首届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成功举行,标志着这一制度进入常规实施阶段[1]。我国的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且要同时通过《测绘综合能力》、《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和《测绘案例分析》科目的考试,才能获得注册测绘师资格。《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的一门重要考试科目,考察注册测绘师专业技术人员在测绘项目的管理中,运用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对测绘行业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目前社会发展及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测绘专业基本知识,也要有较好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本文针对注册测绘师制度的要求,强调《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的重要性,在对课程特点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一)《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特点

1.《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具有学科交叉性特征的课程[2]。该课程涉及到测量学、法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本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基础的测绘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2.《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知识更新较快的课程。我国测绘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及注册测绘师制度的建立,对测绘管理的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知识以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

3.《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学习一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用所学内容能够解决测绘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教学现状

1.对课程重视不足。测绘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或综合性大学里,课程体系往往注重技术课程轻视管理课程,对测绘法律法规、管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重视不够,很多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没有开设《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相关课程,有些高校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也是选修课,课时安排少,对课程重要程度认识不够,影响教学效果。

2.教材陈旧,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现代测绘新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测绘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目前《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的教材不多,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

3.实践教学缺乏[3]。《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一般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也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具体如何指导实践,更无从谈起。

二、《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注册测绘师制度要求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建立在法学、管理学、行政学、测绘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概括了测绘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及测绘法律法规,实践指导性较强,掌握这些知识是社会及注册测绘师制度对测绘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测绘法律法规的完善及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适应新的形式。本文建议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十章,其中第一章法律法规概述,2学时;第二章测绘资质资格和测绘权利保障,2学时;第三章测绘项目和测绘市场管理制度,2学时;第四章测绘基准,测绘系统及测绘标准化管理,4学时;第五章测绘成果管理制度,4学时;第六章其他测绘管理,2学时;第七章测绘项目合同管理,4学时;第八章测绘项目设计,组织与实施,6学时;第九章测绘技术总结,4学时;第十章测绘产品检查验收,2学时。理论共32学时。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设置单独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为:(1)违法测绘案件调查及处理,4学时;(2)测绘项目标书的撰写,2学时;(3)测绘合同的订立,2学时;(4)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的编写,2学时;(5)测绘技术总结(含项目总结和专业技术总结)的编写,2学时;(6)测绘工程经费的预、决算,2学时;(7)测绘产品检查验收方案的设计,2学时。实践共16学时。

(二)教学方法改革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注意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在对测绘法律法规的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测绘项目管理的教学中可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领会。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去调查测绘法律法规在测绘管理中的应用,以一个具体的测绘项目为例,指导学生完成标书撰写,合同订立,技术设计、总结,经费预决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

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教学建议

1.编写内容完整且实用的教材。《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课程,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不多,特别是我国实行注册测绘师制度以后,对测绘人才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内容完整且实用的教材是当务之急。

2.充分重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将其调整为专业必修课。目前很多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定位于专业选修课,甚至部分学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但是注册测绘师制度对测绘人才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顺应注册测绘师制度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充分重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其调整为专业必修课。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不是一门纯理论教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可根据上述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及社会的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绘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测绘专业知识,更要熟悉测绘法律法规,依法从事测绘活动,具有较高测绘管理能力。因此《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充分重视,及时编写合适的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适应现代测绘技术和管理要求的测绘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娜,王斌,潘国兵,等.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21-22.

[2]余旭,王国辉,张兴福.测绘工程专业“测绘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测绘科学,2011,36(4):263-265.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数字摄影测量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整个测绘领域已有逐渐向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信息化测绘领域还存在一定理论和技术上的障碍,目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国务院批准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空间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就数字摄影测量谈一下信息化测绘的相关问题。

一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1概念: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在DGPS/IMU组合导航技术和LIDAR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数字测量手段。

2相关技术

2.1航空数码相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通过不增加飞行成本而大幅度提高重叠度影像获取、匹配及三维重建的精度。

2.2无地面控制的卫星影像对地定位技术:这种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几何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数码城市建模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这一技术是利用低空飞行为传感载体,将安装到旋转平台上的数码相机拍到的航带城区影像进行整体处理,生成城市立体影像拼图。这样一来大大降低劳动量同时减少一些由于地理复杂带来的误差。

二 信息化测绘技术

1内涵:信息化测绘没有改变测绘的本质,数字化测绘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离开了数字化测绘就没有信息化测绘,二者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信息化测绘不是替代数字化测绘,而是数字化测绘的新一轮发展,是数字化测绘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2信息化测绘技术组成

2.1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

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是结合了空间同步、自动提取及传输移动实时信息等技术,作用在于整个测绘过程中对于热点数据的采集。由于采取多项技术结合,能够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实时化和大众化。

2.2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

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有及时更新时态增量、地物变化信息以及数据保存等作用。由于这项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信息搜索及时以及能处理庞大复杂数据等优势使得整个信息化测绘的效率大大提高。

2.3数字化地图技术

数字化地图技术实现了纸制地图的数字化处理,是将能满足条件的纸制地图利用数字化地图处理仪处理后将产生的相关信息数据输入电脑中,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这种地图具有保真、便捷等特性。

2.4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该技术为地面上GPS使用提供精确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坐标及相关信息,该技术广泛的应用到运输导航、城市建设及航空航天等

2.5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影像匹配等技术广泛应用到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是信息化测量技术的基础。

3信息化测绘的核心

信息的集成和管理是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在测绘领域,由于空间信息获取速度快、信息获取量大以及空间测绘产品多样,如各种比例尺的4D产品(DOM、DRG);还有各类更新信息乃至专题信息,如何将这些原始影像高度集中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4传统观念突破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测绘的发展,数字真影测量技术的流程、组织奖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数字摄影测量中影像的“控制点库”建立有一定的作用及意义,但随着真正的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到来,新影像与已有正射影像直接匹配,这样一来“控制点库”的作用就不太大啦,因此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上来考虑数字摄影测量问题。

三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信息化测绘的积极作用

1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保障信息化测绘的科学实施

随着数字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测绘体系正朝着信息化测绘方向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成全数字化与计算机结合,覆盖面积更广,应用范围更大得技术体系。在信息化测绘技术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大趋势下,完善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不断的有力的保障信息化测绘的科学实施。

2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完善有利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

科技不断进步使得数字摄影测量理论不断自我完善。数字摄影测量理论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基础,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基石,信息化测绘技术则是信息化测绘的核心内容,总之,数字摄影测量理论的完善将会为信息化测绘体系提供一个科学可靠的理论平台,在对各种测绘技术中和整理后,信息测绘体系将会有建立起一个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符合了我国信息测绘的可持续发展。

3传感器进步为信息化测绘提供技术手段

近些年来随着传感器的不断进步已经突破数字摄影测量依靠控制点进行测量的传统模式,这样一来将大大的提高传感器捕捉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从而减少控制点的复杂性造成的误差和其他一些不利的影响,传感器不断进步下衍生出的各种传感技术将为信息化测绘技术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了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进程。

总结: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信息化测绘二者密不可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基石,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综上所述:信息化测绘解放整个测绘工作的劳动力,提高测绘效率应用前景广发,但是我国的测绘体系有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测绘。

参考文献

[1] 张祖勋,张剑清,张力.数字摄影测量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1):7-11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022-02

在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房地产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服务性工作—— 房地产测绘,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以及交易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依托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完善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是房地产测绘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的现实需要。

1 概述

1.1 房产测绘信息及其特点

地理景观对象从空间认知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场为基础的对象,如地形、土壤种类分布等,这类对象在空间上连续分布。另一类是以离散实体为特性的对象,如房屋、树等,这类对象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房产测绘信息包括房屋及附属建筑物、各类界线(房产界线、境界线)、各类房产要素相关点(控制点、界址点、境界点)、交通要素(公路、铁路等)、水体要素、绿化用地、其它要素等。但其中主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疑是房产建筑物。

房产建筑物边界清晰、功能完整属于离散实体的范畴。故而,房产测绘信息的主体信息—— 房产建筑物应该属于离散实体的范畴。房屋的特性除了离散性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多比较规则且具有相似性,尤其是大多数小区中的房屋形状、样式、外观基本相同。

1.2 基于WebGIS的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的概念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指在人脑中形成对事物、现象的心像,是一个心理处理过程,促使对事物的观察力及建立概念等。三维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和运算结果转换为三维图形.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等一系列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房产测绘领域的具体应用。房产测绘信息二维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以三维可视的形式表达房产测绘信息。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应遵循着突出房产要素,淡化其他要素的原则进行。因此,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房产测绘信息的主体部分—— 房产建筑物的三维可视化上。

基于WebGIS的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是指在WebGIS的环境下实现房产测绘信息的三维可视化。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实时查看自己关心区域的房产测绘三维场景。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WebGIS环境下实现房产测绘信息区域三维场景的实时构建。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它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2.2 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所谓可视化,就是对人脑印象构造过程的一种仿真,以支持用户的判断和理解,具体的说,它将科学计算过程中及计算结果所产生的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信息。并可进行交互式分析。可视化技术成为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分析和驾驭信息的有力工具。

2.3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R)是当前计算机图形学的热点,首先应用在军事和航空领域,在技术产业化后,才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与电脑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拟。虚拟现实技术是三维可视化的主要应用技术,也将可能成为GIS三维可视化的核心。

2.4 WebGIS技术

WWW是目前Internet上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Internet网上最重要的信息检索手段。早期的WebGIS页面(Home Page)主要用来传递静态HTML文档,后来由于CGI接口,特别是Java和JavaScript语言的引入,使得WebGIS页面可以方便地传播动态信息。近年来,动态网页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JSP,ASPNET等技术的出现大大便捷了WebGIS的开发。利用这些技术可以设计出具有动画、声音、图形/图像和各种特殊效果的WebGIS页面。

3 技术难点研究

3.1 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场景WebGIS上实时构建难以实现

测绘学概论论文篇(11)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引入,矿山测绘技术得到极大提升,测绘的精确性、实时性、高效性等都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实际中的应用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矿山测绘体系及技术,分析现状,并就其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以便为发现其中的不足、后续改进工作打下良好的铺垫。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活动对测绘的依赖非常强,因而促进矿山测绘体系及技术应用的进步对于行业发展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业内研究人士深入探讨分析。

2.矿山测绘的现状分析

作为矿山资源探测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矿山测绘是前期准备环节的关键活动,尤其能为矿山开发中的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我国的矿山测绘大多沿用传统的测绘方式,虽然先进的测绘技术已经得到应用,但使用的效果有待评估。我国矿山测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员的素养不到位、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工作效率低,测绘方面的理论还没有系统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我国矿山测绘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而测绘体系的构建和技术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需要加强。

3.矿山测绘体系及技术应用的研究

3.1矿山测绘体系

矿山测绘体系是维持测绘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因而要促进测绘水平的提升,必须从测绘体系的基本结构着手研究,创造良好的测绘环境。工程测绘技术的更新非常迅速,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和效率,尤其是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给工程测绘带来了革命性改变,最直接的体现是数字中国和数字地球等体系的不断健全,其衍生的内容――数字矿山也被重视起来,并且在探索中取得积极的效果。因此,新时代的矿山测绘体系的构建围绕数字化和信息化进行,已经成为发展的共识。数字化、信息化的矿山测绘体系包含矿山经营、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内容,在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模型化、可视化、实时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矿山测绘体系的基本构成是结合监测、采集、分析、预警、决策等环节的综合体系,上下环节相互衔接,并且形成反馈,为矿山测绘提供广阔的空间基础数据资源,主要结构部分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应用服务三大方面,构成矿山测绘体系的三个子系统。

3.2矿山测绘技术应用

矿山测绘的技术应用是建立在四个基础上的,概述起来如下。

3.2.1矿山测绘设备的应用:作为矿山测绘开展的前提条件,如全站仪、水平仪、GPS接受定位装置、移动变形监测仪等设备是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为实现矿山测绘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打好基础。在结合各类已有的技术资料的前提下,转化为矿山测绘系统能识别的信息语言,在其匹配的软、硬件平台上,实现测绘操作。

3.2.2矿山数据采集:在获得以上设备的前提下,配备专业的技术操作人员,矿山测绘中的数据采集是针对矿山三维空间进行的,涉及的环节有定位、制图、几何矿体信息确认、储量评估、开发论证等内容,数据信息的采集一般有几个步骤:矿山测绘控制基础的建立、测量矿山地面和井下工程、采集矿山生产环节中的重要影像资料(主要通过摄影测量)、监测矿山区域的土地和矿产的开发利用情况、观测岩层与地表的移动情况。在矿山测绘的数据采集时,一定要经过科学的监督,确保所得的数据精确、可靠,从而为矿山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3.2.3矿山测绘数据的处理:将收集到的矿山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包含对图像、图形、文本等信息的处理,编辑、输出各种地质地形图,利用获取的基础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然后逐步完善和更新数据,发挥专业模拟、系统分析和应用服务等功能。

3.2.4应用服务:在得到矿山测绘的信息数据之后,形成图形、文本、图像等形式的资料,为矿山的环境监测、土地利用、灾害预警、矿产资源的开发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相关决定提供依据。此外,应用服务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制定多元化的测绘内容,有利于其适应未来多样化的发展要求,这是矿山测绘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矿山测绘关系矿山资源及其周围资源的利用,现代矿山测绘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而研究这些先进技术对构成矿山测绘体系,并为测绘工作提供可靠的应用服务有待加强,还需拓展相关理论和依据,提高矿山测绘水平,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进选.数字矿山建设中的矿山测量[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3(5).

[2]郭仁忠,陈学业.数字城市测绘体系初探[J].测绘通报,2010(6).

[3]朱煜峰.概述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矿业,200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