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无意识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43

无意识设计论文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1)

题目是一个缩略语,完整准确地说,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没有策划”。在企业文化策划几度热潮之后,现在又有一股否定企业文化策划的思潮,诸如 “企业文化是梳理出来的,不是策划出来的”,便是这种否定策划论的典型代表。

说“企业文化是梳理出来的,不是策划出来的”,有一些道理,但不全对。比如,对于一个刚刚脱离自为阶段而进行自觉建设企业文化的企业来说,他是需要经过一个“梳理”阶段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梳理”层面,没有进一步的策划设计、指导按排、深化化实,那也不能自然发挥“梳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动作用。说“企业文化是梳理出来的,不是策划出来的”,实际上就是说企业文化不需要策划,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不可知的,就是把企业文化的形成理解为与人们的主观努力无关的自然而然的发展,就是否定人的科学认识和逻辑思维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的能动作用,站在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这个话就有点消极无为的意味,更否定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引领作用。因为要引领就需要策划,要自觉建设,就需要设计,要发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企业建设能动的反作用,就需要策划设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不单单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梳理,还有兼于对未来军队建设的考虑,关系未来,这就需要策划与设计。而其实,“梳理”本身就需要策划与设计,比如,要梳理就需开展调研,要调研就要有计划,有组织,有分工,调研分几个阶段,几个方面,何人负责,何时完工等;梳理分几个维度,从哪儿开始,用什么方法,梳理出来的东西如何总结,如何提炼,如何上升到理论层面等等,这些都需要精心设计,精心策划,精心组织。所以说,企业文化不能没有策划。当然,如果把策划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自然是划出来的;或者策划脱离实际,化不起来,那是策划存在问题,而不能说策划无用,不用策划。

实践需要策划,没有策划,实践就没有方向。科学技术创新需要设计与策划,用什么方法、走什么路径、用什么工具、如何检验等,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也需要设计与策划,用什么原理、什么材料、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论证等,梳理是继承,是总结,是基础,创新是发展,是完善,是提高。科学的策划是企业文化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论,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的巨大的能动作用。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选集》第二卷,第445页)什么叫能动?能动就是主观努力,积极主动。同志所说的“必须先有”就是策划与设计,策划与设计就是人积极主动地发挥意识对客观实际的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和有效形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本能,也是理性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技能。

企业文化策划是指从实际出发,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愿景、规划、计划、活动的按排、理念的提炼、渗透和传播的方式、方法、策略、艺术、技巧、细节等进行系统谋划和科学设计的全部活动。企业文化的设计与策划,是一个认识、发现和运用企业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一种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由于文化的建设是一件非常细致的事情,也是一件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见效的事情,所以策划与设计就非常重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都是如此。不要说一个组织,一个人的活动也需要策划,比如你找一个员工谈话,走一位亲戚,拜访朋友,在员工大会上发表讲话,说什么,做什么,怎样说,怎样做,包括肢体语言,都需要设计。

策划是一种高级意识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企业文化策划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比如我们所讲的企业文化的规划设计;第二,意识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它不仅反映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预见未来,比如企业文化策划对当前文化的调研,对过去文化的梳理,对未来文化的设计;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科学的策划能够有效地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可见,策划充分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预见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该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策划的作用和意义,自觉运用、正确发挥企业文化策划对于认识、改造和创新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另外,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理性思维活动,思维也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思维有许多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从个别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等等,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请经过这种训练的专业公司或专业人士来帮助,则对理念的提炼、过程的设计都会有好处。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设计;艺术;思维;发展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进化论――西方思辩文化的十字架

循环论――东方中庸文化的太极图

艺术的发展苟合于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和行为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使着东方文化主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这种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死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眭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在这种历程、过程和活动中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终极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考虑。这样,在一定历史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象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辩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再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最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二、设计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关系

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看了上面这两句话,你也许还不会感觉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知道,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都是为人的艺术和设计,贡布里希曾说过这样一句极端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艺术的历程》)毋庸置疑,艺术的主体只能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艺术史的规律只能是艺术家参与艺术、干预艺术的规律。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基础上着眼的,基因与媒介、观念与形式、感觉与表现、主体自由化与客体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屈指可数的艺术分类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联系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犹如发酵粉一样。伴随引发着艺术动机的草创、成熟、升华。在时间维和能

量态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暂且把这种意识形态叫做艺术的血缘关系,或基因关系。它是非物质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如果说的明确一点,这种基因感觉,就是设计因素的关系存在。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就是设计艺术,表现在思维上就是设计理念。

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型的”,这一论点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观法则和规律去创造这样一种即唯物又辨证的思想。是陌生的,这种即熟悉又陌生的体会,恰当的揭示了具有现代因素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对于具有再现因素的优异作品可以产生某种审美经验的感召力,所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者,经常触及再现性以及典型化的艺术所带来的特殊的审美动情力。这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经验感知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美的作用力表现。是属于人的自身因素。

这种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心理经验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层次产生不同的经验感知。但是,这个过程同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维系艺术形式成立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谈论的伦理角度。伦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它是一种能量态因素,对不同的艺术分类产生不同的能量,为艺术的再生输送新鲜的血源。它是无形的,但又指导着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 体现着一种无形得力量。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这两种作用,起到一个传乘精神与物质的功能。一个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功能。

下面,我们来看这种能量态是如何传乘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功能。

首先,我们这里有一个黄色的圆和一块兰色的方形,单纯来看它只是一个有色的平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把这两个图形并置,看看会发生什么可能。通过并置,你也许会感觉到这两个毫无意义的图形所产生的特殊的联想。这个圆可以是一轮明月,一只玉盘、或者一枚棋子等等。圆与兰色都属于客观物质材料,是造型的元素部分。但是,单纯的物质材料不能说明问题,它是具象的,是毫无意义的存在物,只有与其他物质技术手段产生关系,重新定位物质结构形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物质性转换过程。属于造型与非造型艺术形式。简称――形。

当重新定位的物质结构形态,与人们内心精神审美结合,产生的联想形象(明月,玉盘、棋子等)这个过程是经过经验感知的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简称――神。

原本无意义的色块在赋予了它形与神的手段后,才真正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可以说,没有哪一件艺术品不是建立在审美作用下经过解决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涵、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下产生的。认识因素、伦理因素、审美因素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创造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把三者独立,分离成三门学科,即:

认识因素――材料学

伦理因素――设计学

审美因素――美学

由于艺术特色的要求不同,以及制作工艺差异,最终呈现的是的艺术面貌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物质材料和设计创作技巧是偶然,的,变化的,只有精神审美因素是共通共融的。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三门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与交叉性,、把握彼此间的度与量,对多元化艺术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把握设计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度与量的问题

1 设计成分增大化,物质成分减小

后果:具象符号减少,抽象符号加大

作品形式:抽象画、分割主义。

2 设计成分减小,物质成分增大化

后果:具象符号加大,抽象符号减少。

作品形式:具象画、超写实

3 设计成分消失,物质成分增大化

后果:具象符号加大,抽象符号消失。

作品形式:非艺术作品,无意义存在物。

以上三个图形表示,外在物质形态决定内在意识形态,内在意识形态反作用外在物质形态的差异比较,形象的说明了设计因素的增减,制约着形式与精神的后期存在形式。以绘画为例,片面的注重抽象精神存在,也就相应的加大设计因素的介入,从而使多数观赏者感到迷茫或百思不得其解,其中还不算民族、地域、风俗等的影响。这种作品如分割主义、构成主义绘画等。就象现在人们开始对毕加索的怀疑一样,他的艺术到底是曲高和寡还是哗众取宠,还有待于历史的定位和批判。同样,片面的夸大具象形态,忽略了设计成分的介入,必定大大降低削弱精神审美的因子,给人感觉画面就是画面,枯燥而无生气,真实而无意义。这就好比猴子模仿人们翻书,动作和神态很象,但仍然毫无意义。很简单,没有设计因素的介入,空洞的物质因素是没有美感而言的,更没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的。即便是杜尚的尿盆,也需要一个无意识的制造过程,和一个有意识的发现经过。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3)

设计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在日常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体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设计教育已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设计教育的价值和其实现手段,是事关艺术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突出问题。设计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蔡元培对美育有过这样形象的比喻:“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美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早已经为有识之士所重视,需要后人对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无意识教育(UnconsciousEducation)指的是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有意识地为受教育者设计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由于无意识的这一特性,就使得无意识教育区别于以理论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目的外露的有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含蓄的教育方式,在今天大学设计教育中有独特的效果。在设计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的目的、过程、环节等方面,无意识教育都拥有积极的、广泛的应用天地。设计教育的特殊性与无意识教育的主旨存在很多的交集,譬如设计教育中关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论说,说明了设计教育中个人思维想象与吸收转换的重要性,而无意识教育中的心理学、哲学依据都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对于客观世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无意识教育在过去常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目的本身也属于对思想领域的改造,所以,美育的目的就是以美来净化心灵。

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对无意识教育隐蔽性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设计教育的开展和美育的普及。无意识教育的根本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准备和计划。以笔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经典影视赏析为例,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电影又是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在学生中较受欢迎。在课程操作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打印相关的电影海报并进行张贴,以营造一定的视觉环境。对电影艺术的赏析应该是多方面的,笔者选择从美术和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艺术。一部电影下来,笔者并不要求学生写影评,而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电影片段,按照教学提纲,请学生思考和讨论。譬如由电影画面的各种构图联系到艺术设计中的各种构成形式;由电影的具象色彩抽象到设计色彩的各种原理等设计专业领域;由电影中人物的服装样式引申出服装设计的发展和演变等。学生被电影情节所吸引的同时,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如此大量和设计艺术相关的信息,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借助思考和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浸润。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

二、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无意识教育以人的无意识心理为发端,其内在要求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活动能让受教育者感到轻松、愉快,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于接受,这样才可以说这种教育活动达到了无意识的教育效果。因此,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吸引受教育者自愿参与其中。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梁启超以美术为例,具体描述了这一过程:“美术中最主要的一派,是描写自然之美。常常把我们所曾经赏会或像是曾经赏会的都复现出来。”此即第一条路,指的是人们通过对作品的反复观赏,形成了内在的形式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审美兴趣。“美术中有刻画心态的一派。把人的心理看穿了。喜怒哀乐,都活跃在纸上。本来是日常习见的事,但因他写得惟妙惟肖,便不知不觉间把我们的心弦拨动。”此即第二条路,指的是作品内涵对人心理情感的不断作用与影响,使人了解人生,培养起健康快乐的审美心态。所以,审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愉悦心情的经历,有助于培养塑造年轻人的完美人格。怎样使严肃的论题变得活泼有趣,怎样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呢?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可证明无意识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过程愉悦性的积极作用。包装设计课程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超市和百货商店是最好的调研场所,根据之前做好的授课计划,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根据不同的类别做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逛商店是轻松有趣的事情,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设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在课程汇报的环节,通过讲故事、说典故等方式活跃教学气氛,在笑声中总结出材料与加工工艺、色彩与版式字体等一系列专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体验,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取知识。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教育时机的灵活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设计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应用艺术,创意思维和概念表达能力的训练成为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意识活动具有理性、逻辑性特征,相反,无意识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超越于逻辑思维结构之外、无固定秩序和操作步骤的心理形式。这使得无意识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征,符合设计教育的许多特征。设计的过程往往受到环境、情绪、个性、经验、性别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其决定了教育时机的灵活性,恰当地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设计教育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设计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将身边的具体事物作为参照的对象。譬如借助对共享单车的切身感受来完成对单车设计诸多内容的讨论和思考,可涉及色彩、结构、舒适性、受众人群以及与共享经济的关联等多方面的话题,也可以借助身边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展览、讲座等文化资源,采用灵活的变通方式,最大化地开拓学生的“第二课堂”。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可以说是运用无意识教育践行其教育思想的第一人,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包括“公”与“能”的教育和美育心理教育两个方面。他重视环境美,使南开大学整洁美观、秩序井然,运用校园的建筑和环境营造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灵美。张伯苓多次说过:紫色和白色是南开的校色。“紫”是象征“高尚”的颜色,他还风趣地说:“满朝朱紫冠,尽是读书人。”白色象征“纯洁、廉洁”,通过环境和色彩在无意识中宣传学生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操和廉洁的品德。设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设计作品是设计师自我艺术修养个性化表达在商品和社会的重要媒介,倾注了设计师的思想和情感,作用于使用者的感情。设计师从关注产品功能实现的单一维度,扩展到基于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维度,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设计师对“美育”的哲学思考和方法论的构建,是设计教育中关于思维训练的研究和讨论。在这里,教师需要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具体的生活中、环境中,使它们随着不同的载体或顺着不同的媒介(譬如文娱活动、社会交往等),悄悄注入受教育者的心灵,并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这样,无意识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对受教育者的思维和品行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技术也为进行大学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上博物馆,网上互动和评论,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指导教师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也非常重要。

四、结语

设计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艺传授过程,还包括通过实践,运用传授、教练和培育等不同的方法,让受教育者学会运用技能、理解感性知识、挖掘和发展潜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善于学习、具有积极价值观和优秀人格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教”与“育”中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人格培养也反映了从设计专识到通识的学习目标的递进。无意识教育相对有意识教育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设计教育中对无意识教育的引入,也是近几年有针对性的尝试,通过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证明,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的目的的潜隐性、过程的娱乐性、时机的灵活性上,更符合美育的基本规律,更适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更加人性化。设计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注重思想领域的改造和引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论是以情感人的方式,还是寓教于乐的特点,其目的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发展大学生的感知、理解、创造的能力。潜隐性、愉悦性、灵活性是无意识教育在设计教育过程中独特的三大特点和优势,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可以减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覆盖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一次愉快的经历。同时,无意识教育的精神也更加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思想特点,其中的时代感和人性化精神,更易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无意识教育只是受教育者在感受上的无意识,对课程设计与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总结。教育者应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的关系,抛弃无意识教育的无用论和万能论两个错误认识,还原大学美育的本质功能,去适应和服务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促进现代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4)

一、中技广告设计现状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的广告专业人才有三种:创意型人才,营销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难看出,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属于第三种人才,即熟练运用图形图像相关处理软件的技术型人才。1.从社会看在中国,充斥着许多劣质广告,如假冒伪劣的商标、粗制滥造的海报等。这些不追求任何的字体美感,随意添加的图片背景,一味仿制的标志,利益驱使已使得广告设计成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而且大多数小型广告设计公司的创立者都并不是广告设计专业毕业,并没有专业扎实的设计知识,广告行业从业者甚至有大部分是印刷厂学徒出身。这使得这个行业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一部分中技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踏入社会时受到这部分因素的误导。2.从学校看在社会需求下,学校一哄而上,并不顾及学校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的欠缺,在广告设计教育在还未有扎实根基的情况下快速发展。因此造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技能掌握不熟练、进入社会就业难度较大等局面。由于中技院校三年学制是前两年在校读书,第三年由学校安排外出进行专业对口实习的特殊性,学校盲目地追求生源,注重学校利益而忽略教学质量。这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好设计基础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被推向社会,不注重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手高眼低,让学生无法更好地掌握设计,也使得学生对广告设计产生了错误的看法。由于学校看重就业率的升降,安排毕业生就业时以入职为标准,如此随意就业的后果是学生无法正确进行选择,进而导致学生专业素质低、专业对口就业率低。而且大多数在中技院校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像高考一样需要经过美术专业考试才能入学,他们通常都是对广告设计专业有兴趣或是在感觉广告设计专业不错的情况下才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这也是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原因。3.从家长看中技生对待事情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许多时候都是由父母为其决定去向。而大多数父母对待广告设计并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是包含着一些利益因素做出的选择。由此使得学生在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过这个专业,或者一部分学生对这个专业没有学习兴趣,这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4.从学生看社会上一些错误舆论和观点的误导,令学生不重视创意、文化、艺术基础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更快更多地完成设计生产工作,在利益的驱使下去完成广告设计,他们会更看重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而并不会全身心、扎实地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甚至许多学生都不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这就使学生许多的广告设计水平较低,无法更好地表达设计内容。综合上面四个观点,中技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在软件专业学习方面十分成熟,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创意方面却十分薄弱,甚至说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一个设计流程。而且由于艺术文化知识的薄弱导致创意薄弱,已经使得设计教育走一种机械化生产模式,因此改变现有的技术性设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艺术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设计本来就是由绘画演变而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作为新技术带来变革的回应。我们要懂得,什么是万物之源,什么是设计之本。设计是什么?《大英百科全书》中解释为“思维形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脑决定一切”。笔者一直提倡设计师的审美决定其作品的思想内涵,现代许多社会上的设计工作者,没有经过一定的设计语言训练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仅仅凭借一些设计软件和印刷经验便能自诩为“设计总监”或“设计师”。1.从学校看如何让学生能抓紧艺术理论学习,必须先从学校开始抓起,首先是必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艺术理论。教学中常见的《设计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由于学校强化技能而忽视理论,在安排课程上每次都是舍弃理论性的课程。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其中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而且即使是艺术设计实践十分丰富的教师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理论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了解相关艺术设计实践知识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中来。因此开拓相关的理论课程,例如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等。学校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中能起到带头作用。2.从教师看大部分的中技类教师,都是从优秀企业回流到学校的高等人才。由于许多教师并不是教育学专业出身,因此技能操作性非常强的教师未必能够带出很好的学生。而大多数的实操课都是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电脑进行操作,然后再加以修改。我们需要探讨是否应该改进一下,在教与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让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开放一点、自由一点,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式听课变为主动式听课。教学不一定局限于课室,可以适当地参加课外教学,可以利用画展、博物馆展览等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种作品发表个人看法,哪怕看法并不正确,但这样可以助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好奇心和动力。教师授课就是为了推动学生从感兴趣到主动,不要为了理论而念理论,要让学生发表看法、发表意见,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提出一系列设计观点。例:为一家淘宝鞋业做LOGO,名字“恺汐”,客户表示:“恺”是愉快、“汐”是潮汐,能像大海一样能容人。分析:根据客户要求,我们拥有以下信息:禅意、悟、大海、安静。最后得出的结果:总结:根据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作为一种LOGO的设计,不单纯是利用一种软件操作的能力,而是更多地利用意向去表现,而艺术理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在文字中所包含的一切元素和信息。什么元素与禅意有关系?什么元素与大海有关系?什么元素与悟性有关系?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才能让设计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3.从考试制度看其实大多数学校针对考试都有不同的规定,但是针对艺术理论考试,不能还是利用往常的闭卷开卷等方式对待,死记硬背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艺术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要求学生有透彻的理解能力,中技生在思想行为方面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这点上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副自己喜爱的作品,针对作品的作者、背景、材质、大小等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表述他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作用。中技广告设计教育发展显得太过急促,因此我们应该尽早重视学生对艺术理论文化基础的学习,让中技院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与技术同等优秀的高级人才。

作者:慕云婷 单位:广州从化市技工学校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5)

指导教师评语

余雨晴的论文《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基本完成了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论文介绍了设计思想、制作过程,并设计了基本的网站雏形。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开题报告有实施方案,并按要求完成外文翻译,设计基本合理,对网站建设提出了个人见解,作者基本掌握了网站建设的基础理论。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余雨晴的论文《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基本完成了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论文介绍了设计思想、制作过程,并设计了基本的网站雏形。网站设计基本上合理、科学,表明作者基本上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余雨晴的论文《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研究价值,基本上完成了网站的设计任务,设计基本上合理、科学。该生基本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论文撰写基本符合规范,答辩时能基本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及格。

2、杨婷

指导教师评语

杨婷同学的论文《PLL技术及其应用》,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在详细分析PLLIC电路的基础上,利用锁相集成电路设计了红外自动控制水龙头。红外自动控制水龙头运用LM音频锁相环芯片设计,同时结合定时器芯片和三端集成稳压器等组合而成,设计合理。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对对研究的问题能正确分析,反映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电科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杨婷同学的论文《PLL技术及其应用》选题具有实际意义,较好地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论文在详细分析PLLIC电路的基础上,利用锁相集成电路设计了红外自动控制水龙头,红外自动控制水龙头是运用了LM音频锁相环芯片设计,同时结合定时器芯片和三端集成稳压器等组合而成的电路。设计合理,表明作者比较好的掌握了电科专业相关的知识。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杨婷同学的论文《PLL技术及其应用》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论文利用锁相集成电路设计了红外自动控制水龙头电路,设计合理,表明作者比较好的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设计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和参考价值。该生认真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论文撰写符合规范,答辩时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良好。

3、王锐

指导教师评语

王锐同学的论文《基于FPGA技术的电子密码锁》,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设计)任务。论文采用EDA技术通过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数字密码锁进行了设计,描述了数字密码锁的总体结构、主要功能、设计流程、模块划分及总体和各模块的VHDL源程序,并且给出了数字密码锁设计的仿真结果。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王锐同学的论文《基于FPGA技术的电子密码锁》选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基本上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主要工作包括用EDA技术通过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数字密码锁进行了设计,描述了数字密码锁的总体结构、主要功能、设计流程、模块划分及总体和各模块的VHDL源程序,并且给出了数字密码锁设计的仿真结果,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具体实现。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王锐同学的论文《基于FPGA技术的电子密码锁》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认为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行文基本流畅,答辩时能较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本文尚存在全篇结构不够合理、没有完全实现等缺陷。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中等。

4、周洋

指导教师评语

周洋同学的论文《纯音听力计的设计与实现》,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从听力计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现状出发,基于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要求的分析,论述了仪器的工作原理,软、硬件设计方法和纯音信号与噪声信号的实现过程。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周洋同学的论文《纯音听力计的设计与实现》选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基本上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从听力计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现状出发,基于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要求的分析,论述了仪器的工作原理、软、硬件设计方法和纯音信号与噪声信号的实现过程,设计基本合理。毕业论文撰写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论文基本上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周洋同学的论文《纯音听力计的设计与实现》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基本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行文基本流畅,答辩时能较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本文尚存在全篇结构不够合理、设计没有完全实现等缺陷。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中等。

5、李思静

指导教师评语

李思静同学的论文《调频电路及其设计》,很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采利用导频制调频立体声发射接收技术及高性能的专用发射与接收集成电路,设计了一套基于BA和CXA的小型无线调频立体声系统。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较多的自选资料,较好地理解课题任务并提出开题报告实施方案,能出色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对研究的问题能较深刻分析,反映出作者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李思静同学的论文《调频电路及其设计》选题具有实际意义,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论文采利用导频制调频立体声发射接收技术及高性能的专用发射与接收集成电路,设计了一套基于BA和CXA的小型无线调频立体声系统,表明作者很好的掌握了调频通信方面的知识。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李思静同学的论文《调频电路及其设计》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研究价值,作者设计了一套基于BA和CXA的小型无线调频立体声系统,作者很好的掌握了调频通信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好的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认真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行文流畅,论文撰写符合规范,答辩时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优秀。

6、王莉

指导教师评语

王莉同学的论文《无线电遥控系统设计》,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电遥控系统,包括发射电路的设计和接收电路的设计,实现了远程遥控功能。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对对研究的问题能正确分析,反映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王莉同学的论文《无线电遥控系统设计》选题具有实际意义,较好地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论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电遥控系统,包括发射电路的设计和接收电路的设计,实现了远程遥控功能。设计合理,表明作者比较好的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王莉同学的论文《无线电遥控系统设计》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论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电遥控系统,包括发射电路的设计和接收电路的设计,实现了远程遥控功能。设计合理,表明作者比较好的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设计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和参考价值。该生认真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行文流畅,论文撰写符合规范,答辩时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良好。

7、赵霞

指导教师评语

赵霞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较好地完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及留言板模块和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与编程。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合作完成,赵霞同学负责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赵霞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选题具有实际意义,较好地完成了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网站设计合理、科学,表明作者比较好的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赵霞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较好地完成了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设计合理、科学。该生认真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论文撰写符合规范,答辩时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良好。

8、周星

指导教师评语

周星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较好地完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及留言板模块和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与编程。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周星同学负责网站页面的设计和留言板系统的设计。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周星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选题具有实际意义,较好地完成了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其开发主要包括网站页面的设计和留言板系统的设计。网站设计合理、科学,表明作者比较好的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周星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较好地完成了网站页面的设计和留言板系统的设计,设计合理、科学。该生认真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论文撰写符合规范,答辩时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良好。

9、蔡凌云

指导教师评语

蔡凌云同学的论文《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主要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实现了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完成,该生主要负责数字调频发射机的数字调频调制模块部分的设计。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蔡凌云同学的论文《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主要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实现了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完成,该生主要负责数字调频发射机的数字调频调制模块部分的设计,设计基本合理。毕业论文撰写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论文基本上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蔡凌云同学的论文《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数字调频发射机的数字调频调制模块部分的设计基本合理。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基本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答辩时能较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中等。

10、张佳富

指导教师评语

张佳富同学的论文《高频功率放大器及其设计》,基本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对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发展以及应用做了介绍,设计了基本合理的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张佳富同学的论文《高频功率放大器及其设计》,基本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对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发展以及应用做了介绍,设计了基本合理的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基本合理。毕业论文撰写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论文基本上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佳富同学的论文《高频功率放大器及其设计》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的设计基本合理。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基本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答辩时能较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中等。

11、李薇

指导教师评语

李薇同学的论文《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主要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实现了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完成,该生主要负责系统在DSP方面的设计。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李薇同学的论文《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主要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实现了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完成,该生主要负责系统在DSP方面的设计,设计基本合理。毕业论文撰写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论文基本上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李薇同学的论文《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系统在DSP方面的设计基本合理。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基本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答辩时能较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中等。

12、宋治桦

指导教师评语

宋治桦同学的论文《射频功率放大器》,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设计任务。论文通过图例和对比进行分析,阐述了射频功放的基本理论;在研究了射频功放的工作状态、负载和调谐等外部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射频功率放大器。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宋治桦同学的论文《射频功率放大器》选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基本上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在研究了射频功放的工作状态、负载和调谐等外部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基本合理。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小组通过对宋治桦同学的论文《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作者具有一定的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认为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答辩时能较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中等。

13、邹元杰

指导教师评语

邹元杰同学的论文《基于单片机STCCLED点阵显示》,很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系统以STCC单片机为主控芯片,利用温度测量,实时时钟芯片和数据存储技术并配合软件,实现了温度的测量、时间、数据掉电不丢失等功能,最终很好地完成了规定任务。该生对研究的问题能较深刻分析,反映出作者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强,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评语

邹元杰同学的论文《基于单片机STCCLED点阵显示》,选题具有实际意义,完成了规定的任务。系统以STCC单片机为主控芯片,利用温度测量,实时时钟芯片和数据存储技术并配合软件,实现了温度的测量、时间、数据掉电不丢失等功能,最终很好地完成了规定任务。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6)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人们的生活质量、自身素质、审美观逐步提高,受众有了自己的想法,审美能力日渐成熟。人们不再一味地接受设计理念,设计领域越来越多样化。而培养的设计人才怎样适应社会摆在了高校艺术教育者的面前。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工业产品新的更高的造型质量标准和新的设计观念及评价体系,大众对各种艺术设计作品开始有了越来越高的新要求,想法越来越多,对设计领域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迫使设计人员拿出更新、更好的设计来迎合大众口味,而大量的设计师基本是从高校走出来的,那么就需要高校培养具备高素质和较全面知识才能的学生,使设计的队伍更坚实。而作为后备力量,刚走出学校的学生在面向社会需求时,则要扩大自身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在学校就打好基础,以应对多变的知识经济和高科技时代。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设计师来说,应具备各种知识修养能力和技巧,包括艺术和美学方面的要求。曾为工业设计的兴起大声呼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他1934年问世的《艺术和工业》中就表达过:“单靠置身于工业生产之外的美术家们凭灵感、凭心血来潮从事工业设计与变革,是绝对搞不好的。”①正如他所说,设计不能只靠灵感、靠感觉,它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支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艺术修养和美学知识,甚至包括民俗、历史、人文等丰富的知识。

而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

一、避免教学简单化

中国设计教育觉醒的时间较短,现代设计教育起步更晚。设计一词来源于国外,我们对于设计的认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国门打开,人们的物质生活开始丰富,人们对西方事物力等的接受力大大提高,设计教育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设计方法和思想。而在20年前,设计教育还处在单一、探索的阶段,最初学校只是盲目、单一地接受设计教学,忙着吸收西方的设计理念,教学方式较封闭,教师延续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脱离了社会需求,学生也只是盲目学习,甚至只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知识构架过于简单,相应的设计语言也较匮乏,更没有想到设计怎样和社会融合,怎样起到传达信息、宣传社会的作用。

自国家1999年扩招以来,各大专院校积极开设设计专业,使大学细化教育变为普及教育,相应的学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多数学生在学设计专业之前缺乏较好的学习基础,入学后教师只能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尽量补救基础知识,这也使教学过于简单化。

美术专业的学生无论以后的学习方向,都是先学绘画技巧,但学绘画有些只停留在培养一项技能方面。而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一定形象思维设计基础,还应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但有些学生是还没有明确自身是否对艺术设计感兴趣,是否有灵感,就懵懵懂懂地开始了艺术设计学习的生涯,他们在没有进行最基础知识,甚至绘画启蒙教育的时候,就快速地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也给设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让有些学生的设计素质教育简单化不可避免。

二、多样的知识修养是创造的基石

设计在当代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从建筑设计到广告设计,从广告到环艺,从环艺到形象,从形象到影视。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设想、计划,就是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悟美化,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传递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设计师必须是“多面手”,除了毕业后在社会磨练,作为一名学生,在校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没有在校基础的积累就无法提高其审美能力,更无法应对多变的社会需求。现在,很多设计师设计作品平凡,主要原因在其缺乏很好地理解、吃透他们专业知识的基础知识,他们对自己要求过低,没有开拓、利用多样知识丰富专业素养,表现技法单一,以致作品达不到要求。

这里提到的专业知识并不是单指设计语言的丰富。各门类艺术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知识也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了解的。各门类艺术实际是相通的,对其他艺术的认识有助于对本专业的认识。学生的艺术造型性使其与其他造型艺术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在当今世界的设计中常常会融进其他艺术的某些成分。别的绘画技巧也能作为设计作品时的一种设计语言。如在一件设计作品中有国画的手笔,在应用时可以是平面设计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国画技法的表现。运用剪纸手法来表现设计符号,同时它也一幅民间剪纸,手法运用相同,只是表现内容不同。在设计中运用油画抽象技法,同样表现手法相同,这些都是应用了相关专业知识元素来丰富现代设计,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多样性。一件作品,所涉及的专业面很广,这样对学生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应多练习相关技法,比如在设计专业中加入中国画技法、书法等课程,学生不能只学习本专业知识,多了解各门艺术对设计有相当大的帮助。

同时,专业理论知识修养的具备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般包括设计理论和设计史、工艺美术史。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有些教师都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们更多地重视怎样学习电脑软件,怎样学习设计方法、设计技巧,殊不知,现代更看重的是良好的设计思维和切合现代设计的观念,工具和方法只是为了创意思维更好地实施,设计构思、设计创意、设计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一幅设计作品的好坏取决于创意。设计专业对于知识的多样性从表面看来对提高设计作品没有多少作用,实际上是一名设计专业学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与其他一些非技术的知识修养,如心理学、美学等一起,使学生从设计观念、思维方式、设计方法上得以提高,从而在技术、技巧、手法上取得不断更新的成果。美学与艺术学知识也是培养学生意识与修养、审美和设计观念的一个手段。多样设计素质和理论修养可使学生在职场如鱼得水。

三、边缘学科的利用

现代设计属于现代交叉学科的第三代横向科学,与许多传统或新兴的学科有关。设计,毕竟不是工匠式的手艺活儿。反之,它却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跨技术、跨人文等极综合性的学问,尤其平面设计,更涉及政治的、历史的、科技的、经济的、社会的、市场的、心理等诸多常识和其间的关联性,这就决定了设计工作背后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同时也决定了设计理论和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②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是不容易的,包括在学生时代的多面知识、素养的学习,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操作中大量考虑相关知识的应用。“设计师不是与过去的艺术家和工匠做同样的工作,而是依靠科学分析的方法、理性和教养具存的理论,基于这种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制品的形态”。③这里涉及成功的设计师设计素质与理论修养的培养。而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学生时代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社会需要有现代意识、有丰富知识的、具多样性知识层面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师”的新型人才。

艺术设计不仅简单地运用设计语言,更多地涉及到了专业以外的知识,如哪些社会符号能应用于设计中,哪些语言能应用等。应用于各种设计作品中的文化科学知识也是学生具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一般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艺术学、伦理学、语言学、信息科学和系统论。在这里说明设计不能片面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更多地应加入一些人文理论知识,甚至基本常识。

学生吸收了大量知识,自身素质也会提高。随着经济的迅速的发展,设计表现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表面文章,也随着观者的审美不断前进,设计师自身的素质跟不上也无法满足观者的需求。学生进入社会后常有太多的压力要应对,没有大量的时间再学习,那么在学校吸收相关知识就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在设计中所能应用的设计语言就越丰富。成熟的设计师必将经过学生时代的学习、积累。设计师也必须理性与感性并用。理性地去思维,感性地去认识空间关系与物象存在方式这两种认识方法的并存与并用,构成了设计师区别于他人的观察与思考的方法及表达方式。

边缘知识的吸收,除了必要的专业设计素质、设计符号和独到的审美观外,还有多样理论修养的培养,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心理学,甚至风土人情,这些知识从传统内容到最新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学生所需学习和了解的。设计不是单纯存在,它涉及太多方面,在合理、出色运用设计元素之外,它还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就是边缘知识的影响。如功能因素、经济因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信息因素和审美因素,这些知识都是从事设计行业不可缺少的。艺术设计不是孤立的,设计的实施是需要各个方面合理、协调完成的。

提高当代大学生专业素质有利于设计的创作。作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与一般的设计操作人员有很大差别,一件好作品,不论是商业性,还是公益性,都需要时间的考验去体现它的价值,而文化内涵才是它真正的意义。这样就不能满足于技术、技巧的完善和简单的经济效益,设计师必须以设计素质和理论修养来充实自己,使自身具有较高的知识修养,以便立于设计领域的不败之地。

艺术设计须从不同层面上来掌握;一是理论知识的层面,二是设计素质的层面。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多样化,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多层面知识,以便为设计带来丰富的知识运用,把设计创意发挥到极致。

多样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各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并根据专业具体特点,细分门类,但无论怎样设置,学生都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修养,这些知识内容有些彼此相同或接近,有些是该专业所特别需要的,这样的严要求对进入社会学生高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大量时间磨练。所以,知识构架的多样化是现代设计师设计作品成功与否必不可少的,学生在校学习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①章力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333.

②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序.

③周锐.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93.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15―03

内隐学习理论研究表明,人类存在两种认知机制,有意的外显加工和无意识的内隐加工,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个体知识的获得是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完成的,而且,在某些情景下内隐加工又优于外显加工的重要特性,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开发利用内隐学习这一丰富的心理资源和潜能,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路。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优化教学,然而,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关注的往往是条理化、逻辑化的外显条件和外显能力,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潜能,忽视了无意识认知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设计教学能充分激发学习者无意识认知的潜力,有效地应用内隐学习,做到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是现代教学设计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内隐学习理论概述:

1 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提出的,Reber指出,人们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即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利用心理资源,采取一定的决策来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另一种是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就是个体自动的、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觉察到或者陈述出所学知识内在的规则,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在Reber研究之后,许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内容也证实了无意识内隐学习的存在,并对内隐学习概念进行了界定。综合各家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郭秀艳将内隐学习定义为: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地,自动化地获得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2 内隐学习的作用与价值

(1) 有利于深层规则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内隐学习具有抽象性,它不依赖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能够获得抽象的、深层的规则知识,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且能够在深层结构保持不变而表面特征不同的情景下发生迁移应用。

(2) 无需意识努力,无需消耗心理资源

内隐学习是在无意识中自动产生的,不需要意识努力来概括复杂关系,不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即人们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学会了复杂环境中隐藏的规则或结构,并能对其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克服了人类记忆、注意资源的有限性。这种潜能是人类认知发展中巨大的财富。

(3) 知识的高密度存储与持久保持

内隐学习具有高效性,内隐学习能够获得知识的抽象、深层规则,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这种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密度更大,且能长久保持。

(4) 能克服心理或身理缺陷的不足

内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不易受其他内、外因素的影响。内隐学习不受或较少受年龄、智力、个体心理或身理机能的影响,表现出年龄独立性、低变异性、IQ独立性和强健性等特征。

3 内隐学习的影响因素

内隐学习的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内隐学习虽然是无意识发生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机制,但内隐学习作为个体机能的一部分,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同样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材料、时间和情景。

(1) 材料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研究发现,诸如体育、美术、音乐绘画、语言类的学科内容更适合学习者的无意识认知;在适宜的难度范围内,难度较高、抽象性较高的材料适合于内隐学习;复杂知识比材料结构特点明显的知识更适合于内隐学习。总之材料的性质、难度和复杂度、呈现方式等都将影响内隐学习的发生。

(2) 时间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内隐学习的发生虽然是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努力,但也需要经过一定强度、一定时间的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练习的增加,内隐效果才会体现出来,并逐渐增长。这就是内隐学习的长时效应。

(3) 情境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内隐学习实验研究中的情景主要指任务情境,包括外显指导语、言语报告程序以及快速反应等三个方面。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外显的言语指导(即指引被试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规则找寻)会削弱内隐学习,此外,在快速测试和快速反应时,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充分的时间条件有利于外显学习,快速判断或者较短的时间期限有利于内隐学习。

二教学中内隐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实验中得出的内隐学习的影响因素,以及内隐学习的特征,我们分析归纳了教学中影响内隐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以便能更全面、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设计教学。

1 自我因素

虽然内隐学习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不受或较少受年龄、智力、个体心理或身理机能的影响。但目前研究发现内隐学习却受认知风格的影响, 在适宜的难度范围内,难度较高,复杂材料的学习中,场独立型被试的内隐学习成绩显著的高于场依存型被试的内隐成绩。难度较低的学习材料,内隐与外显学习效率差别不大。此外,内隐学习具有长时效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也会影响其内隐学习,经过一定强度和时间练习的学习者,内隐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效果更好。

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性质、数量、难易程度、组织和呈现方式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内隐学习的发生和效果。如前文所述。某些难度较高、复杂的、规则深层的和一些无法传授的专家经验、技能知识的学习,学习者自动的、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有效。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材料,采用内隐学习效果更佳。

3 教学环境

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氛围、学习信息材料以及认知工具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影响着学习者的内隐学习。轻松自然的环境氛围、合适的信息材料能内隐的熏陶、影响学习者。特别是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以及语言语感的培养,创设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情境影响比苍白的说教更加有效。

4 教学策略与方法

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会激发不同的学习方式,直接教授、明显指导语启发的教学、更有利学习者显性的规则推断与学习,而创设情景、随机进入教学、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更有利学习者内隐的自我加工,有利于学习者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信息。

5 教学评价

在我国教育中,目前的评价主要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判断的,从内隐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地体现在人们回答书面问题的能力上,有时候即使学习者已经掌握和理解了学习内容,也不一定能表达出来,单一的外显的直接测量并不能给予学习者准确的诊断与评价,也影响内隐学习的发生与效果判断。

三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对内隐学习理论及相关教学设计问题的探讨,我们以内隐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原则为指导,结合内隐学习的特点,以充分激发学习者内隐认知,做到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绩效为目标,设计了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模型,以探讨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1 学科性质分析:

内隐学习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内隐学习,依据内隐学习理论,诸如音乐、美术和艺术欣赏类、语言类、运动类和道德情操教育类等学科更适合启动内隐学习,此外,数理学科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复杂规则原理的应用,潜移默化的内隐获得比外显学习更有效。学科的适应性是相对的,并没有那类学科绝对的适合内隐学习,还要依照章节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综合分析来考察,教学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突出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内隐和外显学习能协同促进,达到知识获得的最佳水平。

2 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类、情感类和动作技能类,认知目标中识记是最基础的能力,识记是一个需要多频次接触知识内容,不断积累,逐步形成的过程,让学习者多次的面对识记知识点,沉浸其中,内隐的获得识记内容,比强硬的干预指导记忆更有效,且内隐获得的知识具有保持的长久性;动作技能的习得特别是基础动作的把握更需要学习者多次的重复练习,内隐的感知获得;与前两类目标相比情感类目标是最具内隐和抽象性的,需要以学习者内隐地感知为基础,逐步地熏陶接受,无意识内化。所以教学目标的分析设计不仅要划分目标的类属,且目标的设计要考虑以内隐学习为基础,使学习者先具备一个内隐知识基础,再建立外显的任务目标,目标设计应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3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以外显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中,学习者特征一般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虽然内隐学习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不受或较少受年龄、智力、个体心理或身理机能的影响,但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认知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隐学习的效果,学习者特征分析时不仅要分析诊断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认知风格以及学习动机等,还要考虑影响学习者内隐学习的时间以及其他因素。此外,内隐学习理论启发我们,外显的量化测试诊断并不能全面准确的判断学习者的特征和能力,学习者分析既要考虑学习者外显的特征变量,也要重视学习者内隐的能力,采取多元的综合诊断评价,全面把握学习者的特征变量。

4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

这里的教学内容指微观层面的即从单元层次或项目层次开始,根据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难度和复杂度以及组织呈现方式都影响内隐学习的发生和效果,内隐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内容分析,同样需要把握教学的重点、难易点,知识点的组织编排既要考虑内容的相关性,还要考虑学习者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的特点。教师或教学设计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难易程度和抽象程度等的不同,合理地选择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充分调用学习者内隐、外显学习机制,促进学习者完整知识结构的获得。

5 学习方式选择:

教师或教学设计者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特征,确定主要调动学习者哪种学习方式,内隐的无意识加工还是外显的学习,两种方式的应用并非线形,并非完全独立,最好的效果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突出合适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两种方式的协同促进,减少或避免冲突,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潜力,提高学习绩效。

6 学习环境设计:

以外显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环境设计可按一般的环境设计进行,主要包括学习空间(氛围)的创设、学习材料和认知工具的提供。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和抽象性,它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情景下自动发生的,情境对于内隐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起生硬的教授或强硬的干预,创设轻松自然的环境氛围、提供合适的信息材料和恰当的认知工具更适合学习者的内隐认知,现代信息技术为促进学习者的内隐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虚拟现实技术,能为学习者建立模拟真实的情景,解决了内隐学习对情景高依存性的问题,促进学习者的无意识认知;交流互动平台与软件,如博客、BBS论坛,网络聊天等为学习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与环境,能很好地促进学习者内隐学习的外化与应用。教师或教学设计者根据调用得不同的学习方式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

7 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选择、应用得恰当能强化某种学习方式,反之可能会削弱其效果。不同的学习方式需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外显的学习方式需要明显的指导语,有意的引导与启发,这样有利学习者显性的规则推断与学习。而内隐学习则需要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适当的自由 “静思”空间,这样比较容易启动学习者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诱发直觉、灵感和创造力。教师或教学设计者可根据启动的主要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如随机进入教学、任务驱动以及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等更有利学习者内隐学习,此外,现今倡导的“做中学”,提倡学习者主动的不断的接触材料,不断摸索,强化练习,获得知识,也不失为激发内隐学习的好方法。

8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的目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及设计结束之后,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评估、修订和完善,内隐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教学评价的要素应多元化,手段方式应多样化,评价既要关注学习者外显能力的变化,也要重视学习者内隐获得的知识的检测,避免造成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

四总结

内隐学习观点的形成,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探明人类认知加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现代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挑战,万物没有绝对的适应性,教学中也不必刻意的区分、设计内隐与外显学习,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协调两种机制恰当地工作,发挥每一种机制的最大潜力,促进学习,优化教学。教学无定数,前提的设计与预测只是框架,并不绝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做”好教学。

参考文献

[1] 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8-110,280-321.

[2] 何克抗等.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郭秀艳.内隐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J].上海教育 科研,2004,7.

[4] 庄可.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1):16-17.

[5] 张一中,王笃明.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90-95.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8)

从学科概念来说,“艺术学”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的一级学科,但“设计学”现在还没有作为一级学科,所以本不存在与艺术学的关系问题。作为艺术设计学现在是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与艺术学有一个从属关系,但它不能代替“设计学”。有学者提出了“设计学”学科的独立发展问题,无论是设计领域的学科发展现状,还是设计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都觉得应该对“设计学”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对其与艺术学的关系做个研究。

一、从艺术学独立的历史现象谈起。

现代的“艺术学”概念,是从西方的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它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前,它归属于美学的范畴。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被称为艺术学之父,他号召艺术家创造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艺术学的诞生。

艺术学为什么要从美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就像鲍姆嘉通把美学从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一样,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与艺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大争论之后,艺术领域也产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形式主义运动,成为艺术史上最根本性的大转折。艺术的领域中的哲学性、思想性、形式感发展很快,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等一大批艺术家都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这一现象,艺术的视野变得宽广了,领域也超出了传统美学所研究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纯艺术范围,它与其它领域的一些关系也变得模糊了。

对艺术现象的分析可以导致对文化的理解,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艺术的风格、形式、它原初的任务得到改变,而且我们关于艺术的概念,关于艺术在其他文化现象中的地位、艺术的社会存在方式的概念也得到改变。艺术在生存与发展的种种实践中,感悟到艺术学的独立要求乃是当时艺术发展自身的需要,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正因为艺术是由各种不同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极其复杂的文化产品,所以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它。由于在某一门科学的范围内,如在美学中,都不能把所有这些方法统一起来,所以,艺术学就有必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

艺术学的独立问题虽然是个历史问题,但它辐射出人类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任何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与裂变都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某一知识体系的形成看起来只是文化运动的一个现象,但其本质基础是社会思想与社会活动,而今天的艺术学研究现状和成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历史的现象看,由于艺术学学科概念的形成,就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很强烈的反响,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发展,充分表现出它作为独立学科的意义,也表现出社会文化体系与时共进的灵活性态度。

艺术学的独立于美学的历史过程对今天研究设计学的独立来说,应该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十九世纪末发展成熟起来的设计学科,在二十世纪中发展很快,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有研究价值的知识范畴,这些领域中也有许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品味与思考。但是,现在的设计领域知识系统比较混杂,有些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些与工程技术科学无法脱离,在学科体系上确有一些理不清的头绪,深入地解析艺术学与设计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建立完善的学科空间,推动设计学科的发展。

二、论艺术学与艺术设计学之关系。

在艺术学的范畴中,“设计”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在艺术门类的子目中,我们很难找到“设计”这个词,我们以中国图书分类法知识体系的分类为例来分析,在艺术门类的名下分为:艺术理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在这七大类中,设计尚无名分。唯一可能承载设计内容的就只有“美术”。如果把设计归于美术门下,那绝对是有问题的,因为设计不应该是美术。

为什么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没有“设计”的位置,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设计的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它的体系有一个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在它的社会作用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前,它就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二是设计不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学科,无法像绘画一样体现出艺术的一般特征,它与绘画、雕塑不同,不能成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三是设计中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的内容是无法纳入艺术的框架的,艺术类和工程类都无法完全包容设计的全部内容。

设计不是美术,这从艺术学的二级学科分类上,已经得到支持,艺术设计学是与美术学并行的。那设计是不是艺术呢?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从学科系统的归属关系来分析,如果,设计不是美术的假设成立,那么,设计应该归属到艺术的那个子类中去?显然,那类也无法容纳设计类的整体内容。二是讨论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的概念与设计的概念有时很难完全分开,作为物的概念,是不是艺术品全在与感觉,因人而异;但作为对设计品(或者工业品)或艺术品的认同却全然不同。如果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结果来分析,就得从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来分析。如果说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与生活中物的形态设计的思维基点有很大的不同。

设计是不是艺术?我们既看创作动机也看创作过程。如果从两者的差异着眼,可以看到两者的生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有着质的差别,设计的生产过程虽离不开设计师的艺术思维和意识的控制,但思维的基点始终围饶着人,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好比原始人类加工工具,虽然其中充满了想象和艺术创造,但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而且,无论你在设计中具有多么丰富的意识和艺术想象,它的最后结果如果是物的话,它必须在经济生活中完成自己的角色;如果在平面设计或数字媒体设计中,设计的结果与艺术的追求目标更为接近,但与绘画、雕塑的创作还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将设计与艺术混为一谈。

我们在研究学科领域的关系中发现,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个体活动,许多活动最终是由设计来完成的,最终的成果就是设计物。从这个意义来讲,设计就会成为各个变化繁复的领域的交叉点,即一种前沿学科,社会系统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人文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等,对设计的压力要比对艺术的压力要大得多。这是艺术活动所替代不了的。设计师比艺术家担负着更直接的社会责任。

其实,设计是不是艺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重要,但在划分知识体系时却很重要,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就直接关系到知识体系如何科学整合的问题。问题就又回到《中图法》,在那里,设计类的内容可以说无处适从,就出现艺术类中放一点,工程技术类中放一些,因为设计中所涉及的知识类型有太多的内容完全属于科学技术,又有许多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必须留在人文科学范畴中。在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中,设计学科也同样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现列于艺术学的一级学科名下的二级学科有艺术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电影学,虽然艺术设计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地位终于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已经明显地有了很大的名分,但以“艺术设计学”的学科名称来说,还是有待于商榷的,因为它只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设计,它的知识系统难免被割裂开来。如果把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型,那么它与美术学就无很本质的差别,如果与美术学同样成为一个艺术的大类,它就应该象美术学那样完成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目前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今天的设计艺术学就仅仅局限设计思维与表达的研究之中,艺术只是设计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无法替代设计的科学。

现在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类招生;而建筑学、景观学、工业设计都与这个艺术设计学科无关,都是理科招生;广告学现归文科招生。这就导致目前设计类学科比较混乱的现状,许多作为设计中的共性问题也很难放在一个学术的大平台上进行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学科范畴,所以,对设计艺术学来说,现在只能在包括视觉传达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等比较狭窄的空间中拓展。

也就是说,在艺术学的范畴中是很难将设计作为整体的学科概念纳入的,把设计中相关艺术的内容归入艺术设计学,这只是一个权宜之策。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已经为设计学科的独立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应该这样说,设计是一种与艺术相关的学科,就像美学也与艺术相关,但它不等于就是艺术。所以,从学科意义上,我们完全应该把设计学科与艺术学科分开来研究。

“设计学”这个学科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设计艺术学并不能替代设计学,它只是设计学的一个分支,它与设计社会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学科同属于设计学的学科内容之一。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接受这样的事实,设计学是设计艺术学不能替代的,那么,在学科的体系中我们就应该去构筑一个新的体系,让设计学的学科概念更加完整,应该被注意、被研究、被建设,成为独立的一个知识范畴。

学术界近几年有人明确提出设计学科构想,就像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时候那样,学科研究领域、设计领域需要有一种勇气,将设计的概念从艺术的大概念中脱离出来。作为一门科学,设计学包含着艺术学学科本身的众多内容,但它也体现艺术学中无法体现的工程技术、科学内容甚至艺术表现方法上的知识体系。设计学是对人类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规律的科学体系。

三、建立设计学学科体系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设计具有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一个层面是造物,造物就涉及形态设计和工程设计,工程设计主要解决造物的结构和功能问题,使产品能使用,解决问题;艺术设计则主要解决产品的形态建构,使产品使用能更合心意、在销售中更具吸引力。第二个层面是对于设计本身的研究,设计的历史、设计的人与意识、设计的过程、设计的传播等等。随着生产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产品都需要这两大层面思维和设计的结合和综合应用,因此,设计因产品的不同,其工程技术和设计艺术的复杂程度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形成了一种“谱系”:从工程的功能、材料、另配件、结构、工程起步,通向另一端的造型、装饰乃至纯美学领域;从产品的角度看,因技术复杂程度的区别,从染织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到家具及其他工业产品设计,再到建筑设计及最复杂的机械、电子工程如航天飞机等设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造物系统和设计系统,这一系统是由无数子系统组成的,互相之间是联系的和互动的。所以,设计是个系统工程,是集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领域。

赫伯特·西蒙曾将设计科学界定为研究人造物的科学,他认为,人造物的特有性质表现在它内部的自然法则与外部自然法则的薄薄的界面上:“人工界恰恰集中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这一界面上,它关心的是通过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要想研究那些与人工物有关的人们,就要研究手段对环境的适应是怎么产生的——而对适应方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过程。专业学院只有发现一门完整的设计科学,才能有充分的资格重新担负起专业责任。这样一门设计科学是关于设计过程的学说体系,它在知识上硬性的、分析的、部分可形式化的、部分经验的、可传授的。”他把设计科学不仅作为技术教育的专业要素看待,而且作为人类知识的核心学科,通过研究设计科学来研究人,了解人。

当然,西蒙提出的设计科学与作为学科的设计学还有区别,设计科学一方面是对人类设计的一种定性,将设计归入科学的范畴;一方面它是设计学科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两者有重叠和包容的地方,其区别从字面上作简单了解,即一是从科学角度,一是从学科角度,指称着同一对象。有时两者的界限又是模糊的,两者之概念都有重叠和边界不清的地方。但这也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示出设计学科的一些特定内涵。

剩下的问题是设计学科是否已经具备独立的自身特质,在概念界定、基本特征、领域分类、设计原则、方法论和价值体系是否都具备了学科独立的条件,具备了构筑学科概念的基本内核,它能够根据自己与社会形态、生产力条件、科学发展的关系来体现出设计学科独特的影响,这在本篇文章中展开是有困难的。

但就20世纪现代设计的发展与研究,就20世纪设计教育的发展而言,作为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它所涉的领域也在实践和探索中成熟,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使设计学具有学科群的性质。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至今可以说设计学科的学科体系的建构还刚刚开始,处于发展阶段,但我们已有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

从设计学不同的专业分类和不同的层面上可以建构不同的学科体系和确立不同的学科重心,建筑设计学、城市设计学、园林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工业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学、染织服装设计学、环境设计学、数字媒体设计学等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学的核心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特殊设计学的一部分。

从设计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上是偏重于艺术方法还是偏重于科学方法,可以把设计学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术学概念上的思维、形态、色彩等研究;一类是科学性的设计学,在特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设计科学。但这两大类都会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理论平台上,它们是设计思维的的理论基础,如设计本体论、设计意识论、设计思维学、设计价值论、设计现象学等等。在设计科学性中,根据与不同的学科及其特定方法的联系,则会出现更为丰富多样的一般设计学的分支学科,如常见的设计心理学、设计社会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符号学、设计媒介学、设计市场学等等。近年来讨论得十分热烈的所谓设计系统论、设计控制论、设计信息论、设计管理学,也构成其设计方法论的基础,虽然不是具体学科的科学方法,但它们都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可以这样说,设计学拥有交错的结构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所以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它能够借助许多成熟的方法论和管理学,有着很坚实的知识层面的支持。

设计学从学科本质上看,具有综合、交叉、权变的特点,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发明创造、新材料、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和方式、新的学科设置等等,都可能对设计产生影响,导致其发生变革。因此,设计学科系统与的众多学科发生着联系,也可以说,设计学系统由众多的相关学科和系统支撑和联结着。设计学科本身必须不断地从其他学科吸收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理论,包括新形式,在学科交叉和综合中不断壮大和变革自己,相关学科为:管理科学、营销学、心理学、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创造学、艺术学、美学、哲学、形态学、符号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由此看来,大量的人文学科甚至是自然学科构成了设计艺术学科的结构,也清晰勾划了设计学科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交叉层面上的特质所在。

以上述各个学科领域为基础,按照这种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应该把整个设计领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作为一个有内在统一性和共同的本质、规律和特性的整体来把握,建立一门以整个设计系统为对象的学科即“设计学”。

现实的问题是,我国设计发展的历史虽然是十分漫长的,但现代设计发展的时间比较晚,十分短暂。从城市、现代建筑、工业产品、环境、现代视觉、新媒体等设计领域来说,学科的理论上研究尚属起步,有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设计学,这是一个新兴的,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独立的学科领域,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把设计从艺术学科分离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设计学完全可以与艺术学并行,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9)

在现行的高考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属于美术类院校招生,绝大多数考生的特征是有艺术天赋,但是文化课的基础较差。他们的数理化和英语成绩一般都低于文科和理工科的考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先天不足。不仅因为设计本身涉及材料学、物理学、数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时代,如果不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理解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设计创新就无从谈起。设计的核心是创意,设计专业学习达到的目的是掌握实现创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创意思维源于术业之外。没有文化底蕴、孤陋寡闻的人是无法实现设计的。

画家的创作以张扬个性、抒发感情为特征。与从事纯美术创作的画家不同,设计师的创造是以为他人服务为宗旨,解决好物与人的关系为目的。设计师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既需要艺术灵感,又需要科学的理性精神。设计师的艺术创意,要以海报要传达的内容为依据,要考虑海报张贴的位置、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还要解决视觉传达效果的问题。同时,设计师还要懂得印刷技术、作出制作的预算。如此来看,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人文知识、经济才能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达到情感奔放、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设计师则必须思维填密,千方百计为设计对象着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设计的竞争是世界性的,每一天都会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设计师必须放眼全国、放眼世界。所以,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复杂的、多路的。全面的文化素质是信息时代的设计师走向成功的基础。

二、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文化素质的内洒与意义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把科学文化知识与广博视野结合、把人格意志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把道德修养与事业心的建立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是锻造成熟的高层次、自觉人才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先进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建立现代社会道德观、伦理观、法律观的基础。高等院校是教授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不等于专业知识水平,但是专业知识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人的素质是由各种知识综合积淀、内化而形成的,并外化为能力、才华、人格与意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融专业教育、文史哲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为一体,是塑造现代人格的教育,是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二)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与文理科大学生的素质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能力和艺术造型能力有突出的优势。而且,他们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本身属于美育的内容,但是他们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的欠缺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我们力求通过专业教育体系的调整和素质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培养有健全人格、有良好道德品质、有现代意识、善于沟通并与人合作、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又具有商业意识的设计师。在教育与教学中,我们把文化素质教育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素质的教育。为此,我们在调整教学计划时,增加了史论课的课时,扩展了史论课的教学内容。在专业史论教学中,把时代设计风格、艺术语言特征作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内容,把传统文化思想、现代哲学观点、科学技术对设计发展的影响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在专业课方面,我们采取了设计实践与理论学习并重的方针。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提高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为本科生论增加了论文写作课,提高他们的理论文化水平、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鼓励他们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信心,未来的设计师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英语是设计师的重要工具。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10)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设计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设计成果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考试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设计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动手。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设计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简要论述,供大家参考。一、选好课题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考试计算机专业应考者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设计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设计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设计什么”不明确,“怎么设计”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设计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设计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一半。

㈠、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设计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进行系统的设计工作:学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到实习单位或企业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三、 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3.1 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或背景 (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  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 作为这段结束。(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4)实验或测试(5)总结3.2 应用开发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总结3.3 分析比较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结论3.4 理论探索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四、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像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 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 “一 二 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 扉页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目录正文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 1.1……… (1) (a) (b) (c) (2) (a) (b)(c) 1.2 ……… 2.项目框图 及 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5.实现技术 数据结构 程序片段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6.1 问题16.2 问题2 ......7.结果测试,性能分析(图表等)8.结束语(或结论、小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目录可以用Word 插入—目录功能 实现,可自动编页自动更新五、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5.1 学术论文要求文字流畅,层次清晰,词藻不能过分华丽,近年国内外在计算机方面的论文的语言较以前生动,但用词都以准确,不过分夸张为度。5.2 标题要能反映内容。如有新意更好。例如,下面题目是个不好的题目:“图像处理的某些问题的研究”, 论防火墙技术”等,其中的“某些问题”不如换成最中心的词汇。论防火墙技术题目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作。5.3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一页(1000字左右),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摘要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再写。要简明,中英文摘要 应一致,要突出自己的工作,要提供几个key words。写英文摘要时,可先用英文的习惯和用语写摘要(可以借助于电子词典),然后英译汉,用中文摘要去将就英文摘要。反过来,如果先写好中文摘要,再汉译英,则很难把英文摘要写得地道。为了使得英文表达地道、准确,可以读十几篇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的摘要,注意一些表达词的使用,如present, implementation, propose, give, argue等。平行的内容宜用平行的句型。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一句主动,一句被动,语感就非常糟糕:"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lgorithm and a prototype is presented.....".5.4 前言部分要写问题背景,动机,要说明自己工作的工作有用,有意义(才能鼓励读者读下去),通常在介绍国内外工作后,用“但是”一转,指出前人工作的不足,引出自己的工作。在前言中简述自己作的主要结果,(例如明确地列出几条,说明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成果)。前言部分的末尾介绍文章的组织情况,各节内容。5.5 突出特色,一个项目中工作很多,有些是同行皆知,自己也无创新的,可以略写,要多写自己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创造的特殊解决方法。使人家读了能学到东西,看到作者的创意。为了突出特色,还可以在一节中分成小标题写,一个问题一小段,与计算机相关的论文中还可以把数据结构和程序片段夹叙夹议呈现出来,比只用汉字解释得更清楚。5.6 上升到理论,一般硕士论文会要求这一点。如果本科生能够在毕业论文中得出有意义的定理或命题,一般会认为是好成果。可能会被推荐到杂志上发表,或在考研、求职中得到承认。5.7 各部分应详略得当。 一般地,毕业论文应该主要写作者的见解和工作, 把自己的创新写深写透。综述要有述有评有比较。只要是作了实验,写了程序,一般是想写的太多,写不完。反之,会感到空虚,没有写的,有的学生抄书来充篇幅,效果不好。一般地介绍相关工作(前人的成果)部分不应该超过总篇幅的1/6。5.8 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测试、运行结果及分析(图表或曲线)。5.9 结论,小结。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创新,下一步工作主要内容等。返回目录六、参考文献及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带着问题读文献或杂志上的论文,不但注意学习学术内容,同时也注意学习选题方法、格式、标准的套话、起承转合的语言和方式,参考文献的写法,字体的运用等等。在论文中明确给出参考文献的出处,既代表着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代表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崇,是科学研究中应培养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参考文献的写法:按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编码的方式给出,如[1],[2],等。参考文献包括专著、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技术报告等。七、 摘要样板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到1000字,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下面是可行写法之一。1.介绍项目意义背景,100-200字。2.本文作的主要工作, (1),(2), (3),..... , 400—600字3.本文组织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 ( 200字)

无意识设计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16-03

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的基础上,毕业之前必须交出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本科生的综合专业水平和参与科研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1] [2] [3]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毕业论文的质量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格式规范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笔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际指导工作和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其他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按其来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并提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案和措施。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获取知识方面主动意识和自学能力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从小学到中学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4],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进入大学后,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多数学生只掌握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广泛汲取不同观点并变成自己知识和观点的意识比较欠缺。有些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只知道上课埋头记笔记,或下课抄别人的笔记,考试时背笔记,基本上没有查阅过相关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专著,除了教师指定的一本教材之外基本不看其他的参考书,从而导致其知识面狭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欠缺、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起点低、缺乏深度、广度和新意。

(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视不足

学生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认为做毕业论文(设计)只不过是走过场,只要做了就能过,其成绩不会影响自己的最终毕业,更不影响找到好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对如何做好论文(设计)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认真查阅资料,不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做论文(设计)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遇到问题不主动面对。[5]

(三)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很强,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

有的学生缺乏勤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论文(设计)上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过分依赖指导教师。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查资料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但是很多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分析、归纳和正确地使用所掌握的资料,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常常出现引用资料不恰当的情况;有的学生对问题不能表达清楚,行文逻辑思路不清晰。这样就使指导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去检查论文,学生也得花费很多时间去重复修改。还有的学生虽然获得了很好地实验结果或相关资料,但是因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不会借助相应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找不出内在的规律;也有的学生爱面子,与指导教师缺乏沟通,这些都是影响论文(设计)质量的因素之一。

(四)忙于找工作,疏于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既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时期,又是学生为找工作而忙碌的时期。面对就业压力,学生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参加各种交流会、招聘会、面试(包括研究生面试)等。还有一些学生忙于考各种证书、毕业补考等其他事情,很难有时间坐下来专心做毕业论文(设计)。

二、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和责任心不够

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精力的投入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高低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大量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猛增,一位理科指导教师带4~6名学生、一位文科指导教师带6~8名甚至更多的学生的现象是常见的。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导致其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些教师对论文(设计)的选题没有认真把关,在选题上,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课题,没有对课题的可行性、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进行充分论证,仓促定题。有的题目缺乏创新性,是一些多年重复的类似课题;有的题目太难,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题目虽难度不大,但是耗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1~2周就完成了。这些选题都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目的。

2.指导教师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学生要求不严,责任心不够,不能用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来找就不管不问。指导教师对学生科学研究道德、诚信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不够,甚至对学生弄虚作假睁一眼,闭一眼。

3.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设计)是否符合要求不重视,不能认真修改或提出整改意见。到答辩时,则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无论写得好与不好都让其通过。这种现象挫伤诚实、积极努力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学生整体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指导教师能力有限

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责任心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起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修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品德等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这种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人格感染,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是与指导教师在一起,接受其教育指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指导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准也折射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俗话说得好:“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6]但是,有的指导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实践的经验、技能等软条件和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文献资料等硬条件的积累;有的教师科研费少或没有,能够支配的各种资源很少,只靠学生一二百元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很难选择有一定难度、广度的题目;有些指导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对课题了解不多,自己本身也基本不做科研、不写论文。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教学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科学情趣、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论文(设计)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且更多地是依赖于完善的制度。

(一)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

有些学校在第七学期末由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由于这时已经是期末,学生进入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教师也在忙着出题判卷、算成绩及填表格等,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只是见个面,没有给他们安排实际性的具体任务。第八学期开学后,学生才开始着手查阅、收集资料,制定实验计划,购买相关药品器材,而后开始做实验。因任务布置时间过迟,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不能及早进入状态。加之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很多学生参加招聘会、培训班、研究生面试以及参加各种考试的时候,诸多因素使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造成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下降。[7]

(二)毕业论文(设计)经费投入不足

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为100~200元,这包括查阅、复印资料费,购买化学药品和材料费,测试费,论文打印费等其他费用。没有科研经费的教师,要么出与往年类似的题目,要么简化省略实验内容,或选择花钱少的题目以便节省经费。理工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大部分与实验有关。近年来,虽然各校实验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增加,还存在实验场地不够、仪器设备老化、缺药品的现象,这使有些实验无法进行。另外,理工科学生在大型测试仪器的操作训练方面由于实验课训练太少,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既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仪器,也没有条件和时间学型仪器的使用操作。这些因素制约着理工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和进行,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8] [9]

(三)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

现在要求宽口径培养人才,实验课时压缩较大,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要么提前做本应学生要做的很多实验内容,要么简化实验内容,减少测量项目和次数,降低要求,讲解实验也尽量快速从简,这些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监控不完善

学校虽然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及写作上有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主要以论文结果的评价为主,对“过程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从选题、调研、收集资料、制定实验计划并实施、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成绩评价等方面,缺乏责任监督机制。另外,在答辩过程中,有时由于学生数量多、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对答辩者提出几个随意的、象征性的问题,学生也采取应付性的回答,不能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参加答辩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过,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后果。[10]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就得在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认识、指导和管理水平方面下功夫。本文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和教学科研中体会到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各因素与有关文献中提出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问题结合起来,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3):57-59.

[2] 刘雪锋,方云.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些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3):54-56.

[3] 陈岳林.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3(5):74-76.

[4] 唐建华.树立化学教学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学教育,2001(3):16-19.

[5] 吴学平.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浅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8-80.

[6] 赵莉,徐运红,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122.

[7] 王杏龙,毛永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8(9):69-71.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