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俗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33

低俗文化论文

低俗文化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53-02

中国的传媒业30多年来发展迅猛,报纸种类从不到200种增加到超过1000种,期刊数量由几百种增加到超过7000种,电视台则由700家增加到3000家左右。网络迅速兴起,我国网民数量很快将超过3.4亿。如此众多的传媒数量,以及十余亿的传媒受众,使得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

一、传媒低俗化的界定及其表现

传媒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伦理责任、片面迎合受众低级情趣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不良倾向。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媒体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

有学者把当前中国传媒业的低俗之风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一些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细致描写情节;二是一些事故报道过于直接,场面过分血腥;三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明星的隐私生活和其他花边新闻;四是炒作;五是虚假;六是媚俗。据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有关专家分析,这一“公害”主要表现在:

――少数媒体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上。

――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或者将待等低俗的文化元素当作时尚标签加以追捧。

――少数媒体以“性”为卖点打“球”,以追求“眼球效应”。

――少数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比如,无论是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还是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都有电视节目号召观众通过短信竞猜。

――少数媒体渲染暴力色彩,过度追求猎奇。比如,对抢劫、凶杀、等报道津津乐道,细节描写、大标题、大图片,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

二、传媒低俗化治理研究的现状

对传媒低俗化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媒体伦理责任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框架的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则的制定、完善及其国际化,以及关于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有不少传播学、新闻学专家较早关注这一问题,在翻译、介绍西方相关理论著作的同时,也初步进行了对策研究,形成了包括一部分专著和重要论文在内的理论成果。

尽管我国传媒低俗化问题与国外及港台地区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其理论成果和相关对策建议。目前,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存在如下缺点与不足:一是对传媒低俗化没有进行学理上的科学界定,分析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二是对中国传媒低俗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探讨,尤其是缺乏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传媒低俗化现象的比较分析;三是提出的治理措施不够系统,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治理对策;四是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前沿理论缺乏跟踪研究,尤其对其传媒伦理和媒介教育理论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

三、治理对策的研究视点

当前,愈演愈烈的传媒低俗化倾向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深入研究传媒低俗化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切实遏制这一不良倾向的蔓延,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其本质、产生原因和社会危害,有助于传媒从业人员与受众迅速划清低俗化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立健全系统有效地媒体监管体制、机制,对于我国大众传媒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明确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理论分析研究的任务

在深入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传媒低俗化”的界定,建立衡量传媒低俗化的相对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量化的评估标准?2.深刻剖析传媒低俗化的本质,提炼它的表象和特征,研究这一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是否具有必然性。3.分析造成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危害。4.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是如何看待并治理传媒低俗化的?

(三)应用对策研究的任务

这方面至少应解决:1.媒体低俗化谁负有责任?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党和国家治理媒体低俗化的政策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3.如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约束机制作用?4.如何强化传媒的自律?5.社会舆论和受众如何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以及如何整合多方资源对传媒低俗化进行综合治理等等问题。建立媒体低俗化评估预警机制以及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对传媒低俗化高度关注,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治理对策实践分析,提出了建立“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规范协调、传媒自我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的综合治理体系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对传媒低俗化的理论思考和治理对策思路,使得媒体自律、行业约束、党和政府监管、公众舆论监督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建立起刚柔相济、管制适度的传媒低俗化综合治理体系与机制。

必须科学界定“低俗”概念,旗帜鲜明地划清“低俗”与大众文化、与“三贴近”的界限;必须建立有媒介、传媒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受众代表参加的传媒伦理监控机构,构建评估传媒低俗与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促进监管手段的法制化、科学化和可操作化,将媒体自律、行业约束、党和政府监管、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体系。

四、新闻工作者在治理传媒低俗化中的重要责任

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

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用过硬的品质修养和良好的行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绝不能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迎合低级媚俗之风的借口与盾牌,让糜烂的精神垃圾腐蚀大众的灵魂,污染社会环境。应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社会主义办报、办台、办刊、办网络的宗旨作为媒体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把低俗无聊的报道视为亮点、当成卖点。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工作者承担着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改进工作作风,做到敬业奉献、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许中田.新中国新闻传媒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出版社,2001.

[2]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 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学人的理论告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低俗文化论文篇(2)

打人事件本身并无法判断孰是孰非,双方各执一词,未亲眼所见的笔者无法为此杜撰什么情节。而此事的源头是郭先占了公共绿地,其事件后的所谓道歉也着实令某些人肝颤。他以幽默而讽刺的相声闻名。以口头刁钻好斗著称,在公开的“道歉”和博客的言论中充分发挥所长,将对手骂了个“体无完肤”,也从此被若干传媒封杀而在京城无容身之地。到了这时,一场骂战愈演愈烈,郭的言论、郭的弟子,到郭的那块绿地,依次登上了媒体头条,郭本人也遭到了央视的不点名批评,关于他的不当言行每日均现报端,大众耳熟能详的都是媒体义愤填膺的评论。

在此间影响较大的评论有新华时评《公众人物面对监督要自重》。媒体与网络评论有《郭德纲,你“多狼性”但不能没人性》、《郭德纲的“避雷针”为何失灵了》、《郭德纲:“德”之不存,“艺”将焉附》等等。如此一来,带给公众的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印象就是,这不过又是一次媒体与明星大腕之间的掐架。

而就在媒体愈演愈烈地对其口诛笔伐。并开始大张旗鼓地“反三俗”之时。郭却不再是众矢之的,因为一旦要封杀郭,便有老百姓要不乐意了。而且自始至终,便无公权部门对其说不,只靠相关媒体“一个人的战争”,那些“各打五十大板”的猜测就会风生水起,甚至是不了了之、没有下文,由此带来一个错觉,原来“反三俗”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如今两月过去,老郭和他的《今夜有戏》还天天开锣,依然故我,我行我“俗”。单看《今夜有戏》,老郭在台上每集必宣扬传统艺术,老郭和嘉宾嬉笑互动中所表演的也多为传统戏曲,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所谓雅俗共赏,雅与俗之间的界定本并不明显相声、戏曲、二人转皆为传统艺术,如果李玉刚的旦角是高雅的艺术,那么小沈阳的女性化扮演又何谈低俗?艺术的形式本源于民间,形式本身也并不具备高贵与低俗之分,难道贵族享有的便是高雅’百姓乐见的便是低俗?如此不仅剥夺了百姓的文化权,也阻碍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发扬与发展。净化文化环境不能流于形式与表面,更不能一棒子打死,节目形式的大众化、娱乐化并不代表其所表现的内容便是低俗、庸俗或媚俗的。百姓呼吁清新干净的文化环境,同样向往自由开放的文化空间。

不管怎样,郭没有被封杀住。和一个人过不去很容易,但跟大众的眼光过不去便如在打自己父母的嘴巴。当然,我们也绝不希望看到某些媒体中继续频繁出现各种将低俗、庸俗、媚俗当作乐趣,将低俗、庸俗、媚俗当作噱头的做法。

声音:

孔庆东――郭德纲是民族英雄不是反三俗对象

郭德纲是我们国家相声界唯一的,敢于讽刺权贵、敢于讽刺不正之风、敢于反对潜规则的,是一个民族英雄!郭德纲说他徒弟是民族英雄,这话不对!郭德纲自己是民族英雄!

姜昆――遵守道德底线实际上是一个很低的标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从艺人走向演员,再由演员走向艺术家,我们一路走来,不能光从技艺上提高,更是认识的提升,包括对文化艺术本身的认识,以及对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上应该承担怎样责任的认识。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在往相反的方向走,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把他们叫回来。否则,长此以往,他们一定会遭到观众的抛弃和社会的淘汰。

罗志渊――将“反三俗”进行到底

郭德纲确实俗,草根意识与江湖气都让他显得低俗,而在草根中爬滚后终得众多媒体追捧,发家住上别墅,于是个人膨胀。其主演的电影《三笑》,不仅唐伯虎,而且秋香,这是对文化的亵渎,显得非常恶俗!但是,是谁把郭德纲这个“三俗典型代表”捧起来的?是媒体!所以,媒体应该反省。

低俗文化论文篇(3)

当代二人转火爆全国,赵家班的众多二人转艺人在赵本山的带领下更是多栖发展,连创演出票房佳绩,二人转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东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然而,围绕当代二人转问题的争论也从未止息,其中一个焦点的问题即当代二人转的“俗”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有专门研究二人转的业内学者,也有从文化学、社会学角度进行讨论的文化批评家、艺术评论家。本文将对当代二人转娱乐精神中的“媚俗”与“脱俗”的问题进行讨论,其中主要涉及到当代二人转的媚俗化倾向与脱俗化吁求、当代二人转娱乐精神中的“俗”文化以及“俗”文化与当代二人转的发展三个大的问题。

一、当代二人转的媚俗化倾向与脱俗化吁求

当代二人转虽然红遍大江南北,但是“俗”问题一直倍受争议。其实,在“俗”问题的争论之前或在“俗”问题本身之中,还一直有一个关于二人转的“黄绿”的争论,即关于黄色二人转和绿色二人转的争论。有些观点认为,二人转来自东北民间乡野,二人转无性不成活,粉词、脏口是二人转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保持原汁原味的二人转的必需的佐料。这种观点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并非二人转原来具有的一些特征就都是合理的应该继承的,这种观点显然并没有从时展的眼光去思考和看待问题,而且错误的理解了二人转本身的乡野特质。现在,这种观点已经很少再有人支持了,只不过是关于二人转中的性意识和性话语的问题仍有些争议。以赵本山为首的一些东北籍艺术家以及一些正规的演出团体都在大力提倡绿色二人转,坚决反对和禁止二人转演出中的粉词和脏口,现在效果明显,可谓是非常有效地扭转了以前二人转演出中的不正之风。现在,关于二人转黄绿的争论基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即坚决反对黄色二人转,大力提倡绿色二人转。

然而,关于当代二人转表演中“俗”问题的争论并没有止息。著名文化评论学者肖鹰先生针对当代二人转表演中的“俗”问题曾提出过非常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当代二人转的表演具有非常明显的媚俗化倾向,甚至其中的很多表演很低俗。当代二人转的表演已经失去了传统二人转的特色,对其更为恰当的称呼应该是“二人秀”。研究二人转的著名学者王兆一先生在其《二人转现状剖析》一文中也非常清楚地提到了当代二人转民间艺人表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他们打着二人转的招牌,却不唱本色的二人转”、“唱通俗歌曲,卖弄杂耍,说笑话等等技艺充满舞台,显示多面手,从而取悦观众,把二人转的演出,变成了单纯的搞笑”、“好歌歪唱,好戏歪演,信口开河,无拘无束,举凡社会上流传的街谈巷议和政治笑话,都可以脱口而出,极其放肆”。面对学者们的这些批评和质疑,许多二人转艺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反驳意见。他们认为,首先,二人转本来就是民间的乡野艺术形式,“俗”本来就是其贴近大众的特性,无论俗还是雅,能给观众带来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能让观众哈哈一笑身心愉悦就是二人转表演最大的价值;其次,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也不能拘泥于传统,要适应和迎合观众的口味,观众喜欢什么就多来点什么。从以上反驳的观点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代二人转表演是具有很强的媚俗化倾向的,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表演要尽力迎合观众的口味。

从以上两种争论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二人转的确具有十分明显的“媚俗化倾向”,同时很多人对当代二人转的表演也有着非常强烈的“脱俗化吁求”。其中,争论的核心就是“俗”的问题。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当代二人转娱乐精神中的“俗”文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阐析。

二、当代二人转娱乐精神中的“俗”文化

2006年末,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与东北的一些二人转专家,在四平市召开会议讨论了当代二人转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朴先生就指出,我们常指责二人转不是传统形态的二人转,不是理想的二人转,不是我们心目中的二人转,但我们缺少当下二人转的研究。当下二人转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的活态的二人转。这样的二人转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这样的二人转?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①的确如杨朴先生所言,我们缺少对当地二人转的研究。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和深入思考当代二人转的形态,很容易就能发现当代二人转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极具娱乐精神和市场适应力。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西方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这个时代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精神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当代二人转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的二人转的形态,在表演中大量增加了以搞笑为主的说口、以奇绝吸引眼球的绝活和大众熟知的模仿歌曲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加的确极大地提高了二人转表演中的娱乐化效果,观众在观赏二人转表演的过程中开怀大笑,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同时,这样的表演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口味,吸引了观众的观赏热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力。

大众在消遣娱乐方面总是具有喜新厌旧的倾向,这也使得文艺表演总是呈现出“力投时好”、“务为新声”的发展倾向,当代二人转的发展显然也具有这种倾向。这与二人转作为一种乡野的“俗”文化的本性是相关的,其本身承载的更多的就是一种给大众带来欢乐的娱乐功能,而根本无法担负起精英阶层的诗性审美需求。我们要认清当代二人转中的“媚俗”与“脱俗”的问题,首先要认清楚的就是当代二人转娱乐精神中的“俗”文化。

二人转是乡土乡野乡俗的艺术,最早盛行于东北的民间村落,是底层民众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俗是二人转最为重要的文化根性,二人转的俗文化之根深扎民众之中,贴近民众生活,反映民众疾苦,伸扬民众欢乐,离民去俗的二人转根本无法存活,也会失去其最根本的文化根性。有学者以“色语”与“灵语”来概括当下二人转的人性意味,认为“‘色语’的笑是轻松的,欢快的,乐观的,洋溢着生命的喜剧情调;而‘灵语’的笑,则是沉重的,无奈的,达观的,流淌着生命的艰酸苦涩,蕴含着生存的哲理,那是老醋老酒般的人生况味,民间的智慧闪现其间。”②这种关于当下二人转的认识和概括还是颇深刻的。然而,对待二人转的“俗”文化问题,我们既不能“”也不能“”,二人转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还是应该把握好“俗”的尺度。“俗”文化应该是一种贴近民众的、亲切的、温情的文化,而不是一种谄媚民众的、低级的、滥情的文化。提倡和发扬二人转的“俗”文化,不是说二人转可以毫无节制地去低俗、粗俗、恶俗,而是说要以俗的文化艺术形式更好地去贴近和反映民众生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研究二人转的文化学者还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普通受众,还是基本一致认同的。

关于有的学者提出的当代二人转“媚俗”的问题,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些文化批评学者认为,当代二人转过于谄媚于民众,以迎合民众取悦于民众为鹄的,在媚俗的表演中完全丢弃了传统,以观众的笑声来作为衡量表演的标准,把二人转变成了一种纯粹为了搞笑的艺术。对于这种批评的观点,的确应该引起二人转艺人的注意。二人转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当下的发展虽然异常火爆,但是也的确存在着对传统艺术精华传承不足的问题,在现在的二人转剧场已经很难听到完整的传统经典剧目。戏曲曲艺自古就是一种给大众带来欢乐的通俗的艺术形式,迎合、取悦大众本来无可厚非,也是戏曲曲艺得以存活的根本。但是,不能为了“媚俗”而失去自身的艺术特质,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认清媚的是什么样的“俗”。媚俗不是一味地去迎合一些人的低俗、粗俗的趣味,而是要在通俗上下功夫,深入真实地表现反映民众的世俗生活。媚俗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俗”的尺度,理解好“俗”的真正文化内涵。

三、“俗”问题与当代二人转的发展

当代二人转的发展中,“俗”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解决好“俗”问题、理解好“俗”文化的真正内涵才能促进当代二人转的更好发展。

首先,要解决好当代二人转表演中以低俗、粗俗的形式来迎合取悦一部分人的趣味的问题,这样的表演倾向必将会把二人转的发展引向歧途。要解决这个问题,转变二人转艺人的表演观念十分重要,并非是越低俗、越粗俗的表演,观众就越喜欢。表演中的“俗”字的关键是能否直达观众的内心,通过演员之口来吐露观众心声。其次,当代二人转表演中有陷入一种“俗”的表演程式和低级重复的倾向,这与二人转的剧本创作有关。当代二人转的演出市场虽然异常火爆,但是演出剧本的创作却缺乏专门的创作人员,当代二人转表演中不断反复、低级重复的倾向十分突出,很多作品都是艺人之间相互模仿,作品的简单拼凑痕迹十分明显。重视二人转剧本创作的问题,出现一批专门的创作人员,不仅可以减轻演员要自创自演的负担,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演出的效果。最后,二人转的表演也不能一味去媚俗,在迎合观众的同时也要保留自身的艺术文化特质,传统的精华还是应该很好的继承和保护的,适时地进行一些经典剧目专场的演出,也应是当代二人转发展中不应忽视的内容,在已经为当代观众熟知的表演程式中,传统形式的适时复归往往也能给人一种新鲜感。

总之,当代二人转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但毕竟二人转还是在发展之中,而且还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个地方剧种。“媚俗”还是“脱俗”,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俗”,这个问题清楚了,二人转会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健康。

参考文献

(1)《正说二人转》,耿瑛 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2)《土野的美学》,王肯 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二人转现状剖析》,王兆一,《艺术评论》2004年第11期;

(4)《“色语”与“灵语”――当下二人转的人性意味》,王红箫,载《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注释

①《正说二人转》,耿瑛 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P200.

②《“色语”与“灵语”――当下二人转的人性意味》,王红箫,载《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低俗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21-03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便捷交流等各种科技福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各种暗流涌动的挑战与危机。网络低俗文化的日益盛行及花样翻新可称为互联网的一大“毒瘤”。网络低俗文化违背社会道德的基本底线,会使人萎靡和颓废,不利于社会健康运行。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蚀会对他们高尚人格的养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1 网络低俗文化的界定

网络低俗文化首先是指互联网上存在的以感官刺激为主要特征、以色情暴力等为主要内容、以消解社会价值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其主要形式有网络低俗图片、网络低俗视频、网络低俗小说、网络低俗游戏等。除此之外,泛滥的无组织、无意义、无聊信息,网络暴力,网络黑社会等,也是当今网络低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如果把低俗图片、低俗视频、低俗小说、低俗游戏称为传统形式的低俗信息的话,那么如今在网络上泛滥的无组织、无意义、无聊信息及网络暴力、网络黑社会等,则可以被称为新型网络低俗信息。

传统形式低俗信息是源头作品出现后,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进行传播。网络只是该类信息的传播载体,不参与制造信息。新型低俗信息则主要甚至完全产生于网络,即便信息源头来自于现实社会,但本身并不包含低俗内容,相反甚至完全是正面的信息。可是在网络中经过大量相互认识或者不认识网民的共同参与演绎之后,原本中性或者正面的内容会演变成低俗负面的信息。如近年来网络上盛传的“杜甫很忙”“李白很忙”就是典型的例子,网民们乐此不疲的恶搞,将原本正面的历史人物演绎成庸俗、搞笑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肆流传。

网络暴力也是值得关注的低俗网络信息。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人肉搜索”,就是通过发动网民的力量从各个方面去收集相关信息并公布在网络上。这种行为严重地侵犯隐私,给相关人员甚至无关人员带来严重的生活甚至生命的影响。有人曾经形象地说,通过人肉搜索,当事人隔壁邻居的舅舅的小姨子家养的狗的女朋友曾经偷过谁家的骨头都会被网友公布到网上。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网民参与搜集、公布相关隐私,其中不乏大学生网民。

网络黑社会也是低俗网络信息的一种。这里仅指那些通过制造、传播信息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进而实现其经济或其他利益的情况,不涵盖病毒、木马、黑客等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实施网络犯罪的行为。网络黑社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通过一系列技术或管理手段影响互联网舆论导向,制造纷争,引起群体对立(贫富之间、地域之间等),并在这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如一些组织(通常会有合法外衣)通过雇佣普通网民、黑客、不良专家等散布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其组织分工明确,搜集或伪造相关数据,煽动仇富心理,掀起地域歧视等,进而引起很多大学生参与到相关阵营,彼此口诛笔伐,出现各类不当言论,影响范围广且后果恶劣。例如:痛斥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恶意放大问题;以“揭秘”为噱头杜撰领导人、明星等人的隐私;等等。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低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无论其形式如何翻新,都无法改变它与超凡脱俗、高尚情趣、积极奋进等具有社会进步价值的内容背道而驰的性质。就其功能和影响而言,网络低俗文化会使人萎靡和颓废,违背社会道德的基本底线,不利于社会健康运行。

2 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的负面影响

无论网络低俗文化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其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背离是始终一致的。网络低俗文化泛滥会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迷失、道德人格扭曲、道德行为失范,极大地影响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

2.1 网络低俗文化颠覆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网络低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注定它不能为人的行为提供价值支撑和道德规范,相反还会给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人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从认识开始的,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涉世未深,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领悟还比较低。面对网络世界中拜金主义猖狂,对物质的疯狂追求以至于不惜牺牲人格尊严的低俗现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辨别能力以及理性批判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业已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观念也会因为遭受低俗文化的浸染而日渐淡化,最终导致他们在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上的道德观念迷失。

调查表明,学校德育所推崇的“崇高精神、艰苦奋斗、榜样的力量”在一些大学生的心中几乎被消解殆尽。比如“凤姐”,她在学历、财富、背景、容貌都不出众的情况下,通过地下炒作团队的支持,短短一年时间便从月收入1000多元到获得美国绿卡。这给很多大学生带来思想冲击,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以丑为美、拿无知当资本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有的大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哪怕你再丑,只要胆子大,敢于抛头露面,再找几个懂得网络运营策划的,就能在网络迅速窜红,就可以成名。可见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错误导向达到何种程度。那些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滋长了投机取巧的心理,梦想成名却又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甚至连最基本的审美标准、荣辱观念也丧失了。

2.2 网络低俗文化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人格是指人格的道德规定性,它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外在的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高度的自律精神是道德人格最重要的内涵。大学生对于网络世界充满好奇心理,对于网络低俗文化,他们并未排斥,往往会带着观望与好玩的心态来看待。在网络环境下,经常性地接触暴力、黄色以及各种无视道德原则的“超尺度”行径,会使大学生对道德的敏感度变得迟钝。久而久之,这些低俗文化就会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甚至部分学生还会把网络上的东西搬到生活中,对于身边的人们的看法也会或多或少改变。网络上的低俗文化让他们觉得自己现实的生活也是如此,因此会对人们的情感变淡,对道德的看法也变淡。

2.3 网络低俗文化磨灭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网络低俗文化竭力刺激人们不健康的欲望需要,使受众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以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成熟,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没有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来自外界的监督和约束,他们很容易受网络低俗文化的诱惑。在一些网站,很多低俗信息都是自动弹出的。对于这类信息,很多大学生坦言会浏览。调查显示,受访对象中只有6.25%表示没有浏览过低俗信息,而自动弹出网页则是浏览低俗文化的主要途径(有63.75%的人表示自己通过自动弹出网页浏览低俗文化)。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知道这些低俗文化的危害性,但是在无人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被动地浏览这些信息。这一现象足以表明,面对网络低俗文化的诱惑,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坚韧的道德意志。此外,许多网络的低俗事件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在网络上有不少人为了达到目的,玩低级趣味的游戏。这些文化有很强的渗透力,当一些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或多或少会想到以同样的方法来解决,磨灭了他们通过正道来克服困难的意志。

2.4 网络低俗文化误导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高尚人格的形成有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行为是思想的表现,高尚人格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责任感、道德意志的影响最终都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网络中低俗的行为、低俗的人物大量存在,使得大学生耳濡目染,在生活的行为过程中要是不注意纠正,很容易往低俗方面偏。尤其是对于诸如“网络黑社会”“网络暴力”等新型网络低俗信息,大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而参与其中。比如“人肉搜索”,很多大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参与其中。事实上,在具体的“人肉搜索”事件中,每个爆料人所做的事情可能都非常微小,可是累积起来会对被“人肉搜索”者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甚至背后有人蓄意策划和推动,有些行为已经明显涉及违法,而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对此却没有很明确的认识,甚至还会义正言辞地认为自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可见,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其中的低俗信息对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负面影响也因此更为严重而广泛。如何有效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负面影响,是新媒体迅猛发展给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

3 应对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负面影响的对策

网络低俗文化是低俗文化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形式。鉴于现实社会中低俗现象的持久存在,因此治理网络低俗文化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各负其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角度来探索如何有效抵制网络低俗文化。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于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负面影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尤其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成为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的排头兵。

3.1 德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互联网及其发展态势

网络的德育工作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最关注的互联网服务上。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低俗信息的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德育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学生所关注的领域,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能把握住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德育工作与实际情况不脱节、不过时。据统计资料,最近10多年来,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最关注内容的变化过程是:BBS、IM、博客、微博、SNS。通常任何一种流行的网络服务,都会有多家公司提供类似的系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使得大学生在这多家公司之间变化。因此,要时刻关注互联网的变化。

3.2 德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

要降低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需要知道大学生接触到了哪些网络低俗信息,是如何接触到这些信息的。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是有效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前提。研究工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工作,针对个体行为的调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加入学生的行列中去,参加学生的各种网络活动。据笔者调查,当前大学生主要的网络活动有SNS(人人网,开心网)、博客(新浪博客,QQ空间,搜狐博客)、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IM(QQ、飞信、微信)、论坛(天涯、猫扑)、网络游戏。第二部分工作,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大学生对各类低俗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这些信息对学生行为造成的影响。调查分析的结果作为开展引导教育工作的基础,可以做到对症下药。

3.3 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引导

德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加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即时性的引导。根据调查,热点网络事件是目前亟待处理的工作之一。学生对某些事件认识不透彻、处理经验不足,这些事件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无聊恶搞”“恶意炒作”“网络暴力”“网络黑社会”等。类似事件通常具有迷惑性,不了解的人容易被误导,甚至加入其中。对于这类事件应该及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借力,发挥相关部门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功能,为网络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有害信息在不可控的范围内时,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屏蔽;在可控范围内时,及时清理这类信息,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例如,发现一个黄色网站,该网站若属于不可控范围,可以与公安机关联系,及时屏蔽这类信息。如果在学校自设的BBS上发现,则可以及时清理相关信息,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相比之下,在可控范围内更加容易开展工作。因此,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可控范围内的各种互联网服务上是开展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在国家的各个层面上都在做相关的工作。例如,各高校都建设了自己的博客系统、微博系统等。上海市教委推出名叫“易班”的网络社区平台,并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各高校使用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开展各类思政教育工作研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平台。

诚然,网络德育工作是传统德育工作的延伸,要真正有效地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建立“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统一战线”。这就是说,做好网络德育工作与网下的各种传统德育二者缺一不可。借助线下的课堂教学、讲座辅导、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仍然是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薛丹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沈国芳.中国传媒大趋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低俗文化论文篇(5)

有人说,语言是社会现实的投射。“透过线上网络语言,我们看到的是线下的现实社会。”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粗鄙化,那语言的低俗化则在所难免。因此,净化网络语言,关键还在于培育文明的土壤,改变制造社会粗鄙化的生存环境。社会由粗鄙走向文明,低俗语言自然会微弱下去。

低俗文化论文篇(6)

整改《非诚勿扰》之类的电视相亲节目是一个开始,这个节目充斥金钱、美色和性话题,拜金女、富二代等“明星嘉宾”在相亲类节目中层出不穷,同时,此类节目中屡屡出现的嘉宾之间人身攻击、恶语相向,在营造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反感。现在热播相亲类节目的都是我国各大主流省级卫视,影响力都是很大的,一味地迎合低俗倾向会对很多观众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

刚刚结束首轮播出的新版《红楼梦》是另一个近例。这部为林黛玉设计了裸死情节的电视剧不仅遭到了内地网民的恶评,还罕见地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批评文章称其“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

央视一套黄金档曾推出过一批家庭情感剧,如《牵手》等,但今年婚外恋题材的电视剧将淡出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今年央视一套黄金档不只“清理”涉及“第三者”的婚外恋题材剧,对已购进的即将播出的家庭伦理剧也在进行审查。

除了电视节目,网络产生的低俗文化现象也不少。像“风姐”这种低俗文化,确实应该坚决叫停,不应让其流布于社会。一些网络游戏企业为制造噱头,利用低俗营销手段进行游戏推广活动,误导网络游戏用户。

另外如文化部长蔡武指出的,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争夺名人故里,甚至争夺本来子虚乌有的所谓名人的故里;兴建假历史文物,盲目举办祭拜活动;丧失道德底线,混淆基本的是非观念,肆意炒作一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如西门庆之类。

美国媒体发表题为《小沈阳:一个最低俗的中国人》,引来内地媒体一场“小沈阳vs郭德纲谁更低俗”的辩论。“三俗”已经亵渎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不要以为大众分不清好坏美丑,“三俗”泛滥不是文化繁荣而是文化的沉沦。

文艺创作低俗化娱乐化难出精品

蔡武指出,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

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30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8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400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

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比如,《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和游客疲劳。 还有一些节目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反“三俗”应先从官员着手

官风影响民风,官风正则民风清。要抵制“三俗”,匡正民风,首先要从正官风做起。

具有上层社会地位的富豪,或是执掌权柄的官员,本来应该成为社会的道德标杆,起到引领社会风气的作用。遗憾的是,某些富豪和官员的所作所为俗不可耐、颓废堕落以至违法乱纪,向我们展现出了当代社会的道德病灶。

毫无道德罪恶感,以为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势和金钱来驱使一切的心态,这就是典型的西门庆式的虚妄。遗憾的是,一些富豪权贵,已经扮演了当代“西门庆”这一并不光彩的角色。当代“西门庆”的行为,无疑对泯灭道德罪恶感,起到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这就是当代社会道德病的传染源。 一些地方权贵包养情妇,甚至是滥俗不堪的行为,完全是处于人人皆知的半公开状态,以至于一些在当地颇有名望身份的人,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经历,谈者~脸炫耀之态,听者一派向往之情,大家都无羞愧之色。每当人们谈论起某某领导,甚至是一些级别很高的领导包养情妇等行为时,表现出的是一脸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艳羡之情,而根本没有谴责愤慨之意。

当前反“三俗”如火如荼,但类似“官员命丧石榴裙下”的低俗故事何以越反越多昵?

“三俗”是社会转型乱象的投射

低俗文化产品是物欲社会的投射,要除去滋生这种文化的社会土壤,应从作为根基的制度建设入手。反三俗运动要有法制保障,比如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等。

为抵制荧屏上的“三俗”现象,广电总局计划进行四级审查制度,所有省市上星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都要经过四级审查制。电视台播出前要提前一个月报到省市广电主管部门,再到省市宣传部,省市宣传部报到广电总局,再到文艺局,文艺局审查后,广电总局将听取的意见,给出播出的许可。 此外,所有卫星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所有节目都要进行备案制,包括电视剧、新闻节目、选秀节目、谈话节目以及晚会等等,其中一些节目不但要文字备案,样片也需要备案。

“三俗”现象的泛滥是社会转型期人心浮躁、道德失范的反映。在一个贪腐成风、不能抑恶扬善的社会环境之下,岂止“三俗”?“三十俗”都不止。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说真话的空间,谁说真话谁倒霉,谁说假话谁得宠,那么自然会逼出三俗。

于此意义上说,反“三俗”需要社会全面的改革与进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恤民生、保民权、反腐败,开言路。只有从制度上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才是反三俗的釜底抽薪之法。

美国式“三俗”:大奖诱人自曝隐私

低俗文化论文篇(7)

我们也要从销售渠道着手,明定规则,让低俗文化读物永远缺乏正规、广泛的销售渠道,缺乏获利空间。

媒体不能助长低俗,更不能成为媚俗的帮凶,庸俗的平台。

当前,健康、正确、积极的出版物占主导地位。但是,也不时出现少数导向不正确,格调低下的低俗出版物。对此现象,新闻出版界人士纷纷进行谴责。

关键词:传媒;出版物;媚俗

正文

出版物中的低俗之风种种。

当今世界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他的一切都在发生巨变。从以前的注重温饱,到现在的小康新社会,你会看到一个从里到外都在转变的中国。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喧嚣、浮华的时代,它的喧嚣来自于它信息的纷繁复杂,他的浮华来自于信息内容的媚俗化。现代社会传媒文化产品成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为在传媒浪潮中分得一杯羹可谓是煞费苦心,不折手段。那么今天我就将浅谈一下传媒的媚俗化传播现象。

受众是传媒业的衣食父母,媒体呢往往为了迎合大多数受众的喜好,而降低文化产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准,弱化了传媒的文化教育功能,一味的寻求感官刺激的内容,意在吸引受众兴趣,这就是传媒的媚俗化倾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重庆打黑新闻中,你会发现大多数的都市报纸都会在提到文强潜规则女星一事,然后大篇幅报道文强的艳史,甚至一些网络新闻还将那些女明星的名单公布出来。报道这些事的目的就是为争夺读者的眼球,这种风气见怪不怪,这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实践结果,新奇,刺激,轻松,暴力,色情,渐渐地媒体开始脱离他的社会责任而只注重经济利益,于是某某局长包二奶,某某明星当众接吻,某某富二代潜规则某某明星的新闻屡见不鲜。

媒体是社会的良心,他承担着传播信息的重任,人们称媒体是“社会公器”,这充分说明了媒体的责任与义务,媒体要做社会与公众的耳目喉舌,维护公共利益,屡行社会公共文化的使命,不能传播低俗不雅的东西。媒体的媚俗化倾向意味着一种道德的缺失,它使受众迷失道德方向,使传统文化受到恶俗的冲击,往小了说它是迷惑人心,往大了说它在摧毁我们民族的意志。

中国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正如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我们了解这时期人们的心理,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的给予他们那些基于感官层面的信息。我们要让公众在看到信息的同时要看到信息给予我们的更多指导性意见,这才能让他走的更稳更顺,进而平稳过渡。媒体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媒体的责任,贪图一时的利益很可能让他接下来的举步维艰,市场经济的竞争在于谁能走得更长久而不是谁走的更快,转型时期的社会,是机会更是陷阱,媒体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走得更稳更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指出,人们生活需要娱乐,没有娱乐,人们生活就不免枯燥乏味。在大众传媒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就需要娱乐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讲,娱乐新闻犹如人们餐桌上一碟小菜,可以轻松地品尝。然而,我们又痛心地看到,在最近重泛沉渣的低俗之风中,一些报刊的所谓娱乐新闻却失去了应有的品位,成为低俗、媚俗、庸俗的重灾区。

低俗之风与文化繁荣要求格格不入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认为:低俗文化的沉渣泛起,背后存在着唯利是图、获取利益的动机,但决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更不是出版产业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恰恰相反,这些现象是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我们应该看到,一些低俗文化的涌动,既与当今社会文化,尤其是影视、互联网带动的“娱乐至上”潮流有关,又与我国文化发展不够均衡、文化表现形式不够多样、文化创新能力亟须提高、文化核心价值观亟待加强有关。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范军进一步分析说:出版低俗之风产生动因比较复杂,一是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比较流行的错误观点认为,自由化和低俗化是新闻出版业发展一个不可避免的倾向,可以给出版物带来更多的受众,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不惜以低级趣味迎合读者;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新闻出版单位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是苦练内功,依靠提高内容质量和创新机制来赢得市场,而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某些采编人员心目中,出书办报除了寻觅各种“轰动效应”的卖点以外,什么正确的舆论导向,什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都可以不顾;三是个别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正规培训,出书办报理念混杂。

让低俗文化读物无法获利

对于一些出版物出现的低俗之风,广大读者十分反感,社会舆论强烈谴责。刘伯根认为,首先我们要改变认识误区:低俗之作能实现利润。事实上,低俗文化在全世界都遭到反对。比如美国,专门制定了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的法律;制造和传播低俗文化,就是在以身试法;比起优秀的、受到大众欢迎的作品,低俗读物是难以产生收益的。因此,我们也要从销售渠道着手,明定规则,让低俗文化读物永远缺乏正规、广泛的销售渠道,缺乏获利空间。

其次,要将先进的、优秀的、高雅的文化充分通俗化。低俗文化之风的出现,实际上是我们的文化给它留出了空间,我们对优秀文化还没有做到充分地多样化,优秀文化的传播还没有做到充分地覆盖。这是出版产业必须努力改进和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三,我们要扬正气、走正路、大力弘扬优秀文化,提高创新能力,推出精品出版工程。“精品出版工程”应是永久坚持的出版理念,是贯穿在大项目或单本书、大工程或小册子的出版品位。坚持精品不动摇,“唯精品是举”。

应大力加强文化批评和治乱

低俗文化论文篇(8)

一、人文精神低限度命意的知识论依据

作为人类相异于动物的质的规定性之一,人文精神确证了人的道德存在与形而上存在,它的核心义理就在于界划人之为人的意义边界,澄明人之为人所应具备的文明质素与理性意识,从哲学层面看,人文精神对于人的意义主要就在于这种与动物生存的质的区隔方面。从这样的逻辑立场来看,人文精神最初的价值命意主要是相对于动物而言对于人及其人性的一种定性规定,其功能相应地也是为了将作为整体的人类与动物界区别开来,只是后来在一种类比的意义上才用来指涉和称谓人类内部的人性与道德程度之别。问题的这种性质就意味着,抽象意义的类属性的人都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存在物,其区别仅仅在于有些人立于人文精神的高端意义域,而另外一些人则存在于人文精神的经验场域与基础层面,而这方面的精神则被称之为世俗精神。就此而言,人们决不能断言,只有那种表达了形而上之思与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诉求才称之为人文精神,而那种表达人性的感性需要与世俗经验的有限性意识根本不配称之为人文精神或人文精神的内容。这也意味着,低限度的人生命意与道德规约实际上也是人文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鉴于人主要是以有限性与经验性的身份存在于现实社会来说,从低限度命意开始建构人文精神就不但契合人文精神的内在的意义规定,而且符合人性的现实特点与历史规律。

弘扬人文精神的高端命意虽然构成许多哲学演绎的永恒主题,但从人性的基础层面立论,为人文精神的低限度价值命意寻绎并提供合法化证明的哲学与美学言说同样不乏其人。

这种为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提供知识根据的言说主要着眼于论证人的有限性身份规定及其身体性与物质性等世俗需要的合规律性与正当性,它从根本性质上体现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文精神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直接申言了人类具有一种纯粹形而下的人性及其精神特点,“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其中的辩证之处就在于人性的经验本质使得人在精神上不可能永远是神性的或兽性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两者是处于某种共在的关系结构中,反映到人的精神层面,则意味着人是同时生活在两个维度上,即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维度。而马克思更是在一种接近人文精神高端命意与低限度命意的辩证关系角度论述了世俗人性及低限度人文精神的必然性与具体存在方式,“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进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时代更替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对于人文精神而言,这就说明那种低限度的精神内容或世俗精神甚至还具有本体论的基础地位与优先诉求,因为人文精神的至上性的命意正是仰赖至下性与有限性的世俗命意的实现而实现的。

如果仅仅顾念某种抽象的超验形态的人性及其精神建构而忽视人性及其精神存在的基础性特征与经验性规定,那么这种精神本身就会因无所附丽而处于无根状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此而言,仅仅偏执于人性的形而上精神命意的建构实际上是一种反讽意义的自我解构,它在最好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人性及其精神的残缺状态,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则可能取消人性的现实存在甚至陷于反人道主义的困局,因为一种不尊重人性复杂结构与多元需要的人文精神形态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它的存在是以取消或企图取消人的感性丰富性为代价的。黑格尔虽然身为思辨哲学家,但在这个问题上却表现出了少有的现实主义人文精神情怀,他认为,“一个人想要成为真正的人,他必须是一个特定的存在[存在在那里dasein],为达此目的,他必须限制他自己。凡是厌烦有限的人,决不能达到现实,而只能沉溺于抽象之中,消沉暗淡,以终其身。”之所以不能舍弃人的现实状态去追逐纯粹形而上的精神,原因就在于人自身的悖论性存在,人虽然有纯粹形而上的理性诉求,但人却不能幻化成为某种无人身的纯理性精神的存在,而只能处身于某种身体化的有限经验状态。对此矛盾,黑格尔采取了一种辩证的解决办法,他认为,任何低层次的感性显现当中实际上都潜含并澄明着高层次的精神意蕴,终极性的精神意蕴正是随着感性显现的不断提升和历史展开而日渐复归自身的,类比于人文精神而言,它旨在说明,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不但构成其高端命意的逻辑前提,而且在现象学意义上还充当着高端命意的意向性镜像。或许正是出于对人性复杂层次的认识以及对于人的经验性存在事实的尊重,卡西尔才警告人们,“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任何所谓关于人的定义,当它们不是依据我们关于人的经验并被这种经验所确证时,都不过是空洞的思辩而已。要认识人,除了去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以外,就没有什么其它途径了。”而这里所指的生活和行为元疑就是那种立足于经验场域所从事的世俗实践活动与感性生命活动,人文精神的高端命意甚至是人文精神本身如果不想成为无源之水与空中楼阁,就只能选择从鲜活的现世经验切入,否则就可能出现合法化的危机,很显然,坚持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不但是人性的现实规定,而且更是人文精神本身发展的逻辑思路使然。

人性结构的多层次性与需求系统的多元化性质决定了人文精神的多重性,而人首先作为一种感性存在的逻辑前提则决定了人文精神首先应该满足一种低限度命意的价值诉求。康德曾经强调普通知性对于人类实践的重要性,其依据便在于,尽管人类具有达成至善至美的可能性与意向,但就现实性而言,人类却很难先验地获得这种认识,惟有通过普通知性的不断完善并且就在这种普通知性的建构过程中,人类才能不断拓展和加深对于那种超越性的形而上精神的领受,它意味着,人类在建构某种“应然”的与超越性的人文精神时,也必须同时认识到在低限度意义上建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依靠生活常识与世俗经验来进行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的自我理解方式,人文精神就应该反映并表达人类世俗生活与感性经验的价值诉求,而这便是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

二、人文精神的世俗表情

如果说人文精神低限度命意的哲学论述还显得有些抽象的话,那么一旦将其归化到当代中国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看,则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便清晰地彰显了特有的历史内涵与语境特点。在当下市场经济与世俗文化语境中,人文精神及其相关的论域都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与价值内涵,具体来说,人文精神的那种超验的、超越性的命意大致相当于狭义上的“人文精神”,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与审美浪漫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则被本文赋予了一种历史性的特设指涉,那就是特指一种以物质需要和商品消费为现实内容的世俗精神。本文中所谓人文精神的高低限度命意之分实际上相当于学术界的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之别,之所以在这里做出界划而不在前面做如是划分,主要是考虑当代中国的特定历史语境以及人们的接受习惯,而在精神实质上,这两对范畴其实是在打通的意义上使用的。不管是以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还是传统中国的人文精神概念为参照系,当代中国的世俗精神都应该是人文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就西方而言,作为解构宗教神权的运动,人文精神的兴起本来就是对于人及其世俗价值的重新发现与强调,而在传统中国的实用理性语境中,人文精神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重现实关怀的世俗精神,所以,注重世俗精神的建构在另外的意义上就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建构或者说是对于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的建构。

在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各种层次都是价值建构的基本内容,但是,相比于人文精神的超验维度来说,低限度的世俗精神却又具有优先建构的意义,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经济关系的市场化体制与生活方式的世俗化转型。曾经的历史教训告诉人们,企图人为地僭越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与世俗社会形态而强行建构现代化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极大的历史反讽,因为作为后发现代化的中国并不具备现代化赖以实现的现实基础与文化资源,因此,对于中国而言,现代化在最切近的意义上就意味着发展商品经济并实现世俗化转型。而问题的这种提法就使得世俗精神的建构在当下语境具有了现实而紧迫的意义,也就是说,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与世俗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观念之于当下中国而言决不是某种偶然之举。而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马克思曾经就此分析说,“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而世俗精神作为市民社会的精神表述与自我理解显然是当下中国最大的现实诉求,因此,在当下语境中,大力从一种基础性层面与低限度视角出发来建构一种世俗性的价值秩序恰恰最大限度地彰显了人文精神的历史性特征与社会功能。换言之,基于市场经济的语境来说,与那种纯然个体性的道德理想主义与审美浪漫主义自由诉求相比,人文精神那种社会化与大众化价值的普及建构功能与民主含义是更应该受到重视的。因为,“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如果不顾及世俗精神作为当下语境最大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事实而执意去建构某种高蹈的人文精神,那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误读与自我误置,而且在这样的情势下,即便是对于人文精神超验维度的建构也必须受到世俗精神的总体性语境框架的规约。其原因就在于,“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这在事实上就接近于说,不管对于人文精神的超越维度还是现实维度来说,世俗社会关系及其价值观念都应该成为精神建构所由以立论的根本逻辑框架和问题式。

在市场经济语境中,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具体表征为两个方面:参与分享社会文化建构活动的大众性与民主性;世俗精神意义的多元化与言说主题的丰富性。就前者而言,它使得那些从前游离于精英知识分子之外的普通大众能有效地参与人文精神的主体行列,通过自由选择和民主交往取得一种平等的文化参与权;而从后者来说,这种注重人文精神低限度命意的举措则颠覆了以往精英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仅仅瞩目于宏大叙事与道德主义的超验态势与精英情结。通过还原历史的本相为一些常识性的世俗生活经验提供了合法化的存在证明,建构了一种形而上与形而下并置、感性与理性共融、理想与现实共在的人文精神知识谱系。从本质上说,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必然注重一种多元化的各种精神观念都有其存在理由的张力关系结构的建构,如果仅仅立意于某种神性的形而上维度的建构,则势必有相当多的低限度与基础性的价值诉求会被遮蔽或排斥在世俗社会的精神结构之外,而这是与世俗精神的基本立场相背离的,但是如果从一种最底线的精神诉求出发来立论,则普通世俗性的经验诉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向更高层次依次升华的人文精神形态就都能囊括其中,以其建构起一种意向丰富、结构立体的人文精神结构,而这正是强调人文精神低限度命意的社会学与实践论意义所在。而从其现实性上来看,人文精神低限度命意或世俗精神的建构确实正在表征着这样的功能,“任何单独的个人都不能够填满个性的整个领域,任何单独的主体都不能够填满主观性的整个领域。”它意味着,在世俗社会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是多向度的,任何单独的精神都是不能确证人性的丰富本质的,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不但为此提供了内容上的可能性,而且以其下限的确定性与上限的开放性勾勒了人文精神建构的地形图与思维路径,“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多样化文化传统、多样化生存条件的情况下,在不同人之间存在多样化活动方式、多样化利益差别、多样化角色分工等情况下,价值观的差异与多样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实。必须立足现实,承认和利用一切合理的价值观,从中总结和概括先进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内容。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杜绝简单地强求一律和强加于人。”也就是说,不管是超越性的形而上道德理想主义,还是有限性的形而下的感性经验欲求,只要不悖于世俗社会的总体性精神结构与意义基调,就都是其人文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人文精神低限度命意的辩证图式

学术界有一种担心,认为强调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就是推崇生活实践的媚俗倾向与精神的犬儒主义取向,一如以前强调人文精神的形而上高端命意就意味着强化生活的精英化倾向与文化极端主义。事实上,这是出于对人文精神内在的多元而丰富的价值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的误读,不管是在逻辑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与高端命意都具有一种本体论上的有机联系,它们以一种互文性的共在关系共同地型构着人文精神的历史形象与价值谱系,因此,它们不是某种人性的罪与罚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生成、互相支持的视界融合与结构辩证的关系。

在一种相对的意义上,人文精神的高端命意与低限度命意当然都具有各自特定的适用领域与指涉对象。一般来说,人文精神的高端命意主要指涉着那些神性的、超越性与终极性的价值理想和人性诉求,而低限度命意则主要观照日常性的、经验性的与形而下的感求。但是这样的区分对于它们尤其是人文精神的高端命意而言仅仅具有理论原则的意义,在其现实性上,这两种价值功能往往是同时起作用的,而且就人作为一种囿于物质感性的存在物而言,那种低限度命意的人文精神显得更加容易被人所感受和体验,这种低限度人文精神的世俗性质因为契合于人本身存在的有限性与经验性方式而显得更加切近,身处世俗精神语境中就好像处于现实的家中。那种超越性的人文精神虽然作为某种实体性和构成性的精神形态并不直接与人的世俗生活发生意义指涉关系,但在间接的意义上,它却可以作为一种功能性与调节性的意义原则而在世俗人生层面施加价值影响,从而优化人类世俗生活及其精神价值的质地,促使世俗精神总是保持某种向上升腾的开放性与超越意向。康德曾经就经验之物与超验之物的辩证关系这样论述,“那为‘受制约者’追寻‘无制约者’的两种表面上互相对立的方法,实际上并不互相矛盾,例如,在循果溯因的综合过程中,我们如果为感性世界因果系列中的‘受制约者’设想一个不再受感性制约的原因性,那并不是矛盾的;在那里我们还发现了,同一种行为,就其属于感性世界而言,虽然总是受感性制约的(即有机械的必然性的),可是就其属于能发生行为的存在者的原因性而言,又是属于理性世界的,它可能有一个不受感性制约的原因性为其基础,因而可能被设想为自由的。……因此,那种不受制约的原因性和其能力(自由),连同那既属于感性世界而同时又属于理性世界的存在者(即我自己),就不但在不确定和或然的方式下被人思想(思辨理性已经能够发现出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就其原因性的法则而论,甚至还是在确定的和实然的方式下被人认识到的;因而理性世界的实在性就给我们建立起来,而且就实践方面而论还是明确建立起来的,这种明确性就理论的目的来说虽会超越经验以外,而就实践的目的说却是寓于经验之内的。”也就是说,人文精神的高端命意与低限度命意实际上是互为意义镜像的,它的超越性诉求因为具体落实于世俗生活的经验场域及其观念意识里而获得确定性,而世俗生活极其精神也因为受到道德理想主义与审美浪漫主义的意义点染和美学修辞而获得诗意的成分,不断生发出严肃而崇高的文化意向。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席勒和康德都是诉诸审美活动来完成的,席勒认为要将人从“感性的人”转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审美教育使人变成“审美的人”,联系人文精神问题来说,要使世俗人性形态升华为超越人性形态,只有通过审美的中介,使世俗人性及其精神不断超越自己有限性,从而生成为一种既立足现实经验场域又以超越经验有限性为旨归的实践理性。正是在实践理性的语境中,才能既尊重人文精神低限度命意的有限性与经验性,又保证人文精神高端命意的确实性与自由性,并且还使得两者处于一种良性的互相阐释与互相建构的关系结构中,康德曾经具体论述了这种超验理念与经验现实相互联系的辩证机制,“在这些理念方面,我们就不能断言,我们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可能性,且不用说现实性了。”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个超验的精神理念又可以获得某种功能意义的现实性,“因为道德法则已借下边一个事实证明自身的实在性,而且这种证明就是对于思辨理性批判说来也是充分的,那个事实就是:它在思辨理性原先只能从否定方面加以思考,但并不能把握其可能性,可是又不得不假设其存在的一种原因性上加上了一种肯定的含义,那就是能够直接决定意志的一个理性的概念(理性所以能够这样直接决定,就是由于意志的准则具有普遍法则形式的这个条件)。由此可见,道德法则才能初次给予那个在专凭自己理念从事思辨时就不得不超出经验界限以外的理性以一种客观的(虽然只系实践上的)实在性。照这样,它就把理性的超越经验的运用转变为一种经验以内的运用。”在这种意义上,“感性生活的全部内容是被这种倾向(实践理性倾向)所决定并且充分体现着这种倾向的。”对应于人文精神来说,它说明人文精神的低限度命意或世俗精神由于受到其高端命意的意义折射而体现着一种神圣与世俗同在的复调性质,既规避了人文精神超越维度的高蹈主义倾向,又化解了低限度命意的犬儒主义庸俗化风险。人文精神的两种维度除却具有结构上的互文关系之外,它们在动态的过程中也是辩证相关的,至上性与至下性之间的关系过程就形象地表征了它们的这种过程机制,“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仞它所给予人文精神建构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在直接意义上建构、完善与提升人文精神低限度命意的内容品格实际上就是在间接意义上积淀和绽放人文精神的形而上与超越性诉求。

低俗文化论文篇(9)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毋庸置疑,传媒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却始终难逃商品规律的五指山。在市场经济的糖衣炮弹轰炸下,面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道选择题,大众传播毫不犹豫的给出了惟经济效益独尊的答案。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误导下,低俗化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低俗化现象日益严重,低俗之风不断蔓延。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这个大众传媒的公信力,降低了大众的审美水平,而且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和挑战。

一、对于低俗化的认识

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而“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迎合,也即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官感刺激的迁就,其传播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往往很强”。

纵览世界各国,为国际公认的大众传媒中的“低俗化”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涉及包括行为和语言两方面的暴力内容,二是涉及性的色情内容。综观电各级电视台,电视娱乐性综艺节目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同质化电视节目俨然已成“鸡肋”。

电视栏目环节互相抄袭,如某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档相亲节目一经亮相,其他电台便争相效仿,如出一辙的各种相亲节目轮番上场,使得“全民相亲”热潮盛极一时,文化盛宴则嬗变成文化快餐。电视剧“联播”,综艺节目也跟风,互相抄袭现象数见不鲜,“平民选秀”、“明星跳舞”、“麦霸K歌”层出不穷,魔术节目也因为刘谦的走红而相继在各电视台亮相。此外,电视热播剧《回家的诱惑》剧中人物、剧情的设置与韩剧《妻子的诱惑》大同小异,比如丈夫出轨,妻子被抛弃扔下大海,妻子重装出发,再度诱惑丈夫报仇等等,有网友发现,《回家的诱惑》的很多台词和《妻子的诱惑》都一模一样,就连主题曲都与《妻子的诱惑》相同,仅仅只是换了一批演员来表演而已。一位细心的网友甚至发现女主角秋瓷炫脸上的一颗痣的位置都与张瑞希一样,此等“雷同”,真可谓令人叹为观止。

如此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抄袭不免发人深思:中国的电视剧难道真的已经到了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死胡同了吗?中国是否也迫切需要一个文艺复兴?

(二)市场运作下,新闻传媒低俗现象应运而生。

市场经济给我国新闻传媒业注入了巨大活力,为新闻传播充分展示自己的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平台,也为新闻传播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和新闻传播在各自不同的发展轨道上出现了某些难以攻克的矛盾。从而造成了新闻传播在繁荣发展背后的失衡状态。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明星佚闻、偶像崇拜、金钱桃色、暴力杀截等大量充斥荧屏,成了新闻业争相报导的对象。通过这种提供新闻刺激的新文化,教导读者和观众:鸡毛蒜皮具有重大意义,耸人听闻和异想天开胜过真实的新闻。“这也是传播业市场化发展的悖逆和无奈”。

(三)以“性”为卖点取悦观众。

一些嘉宾、主持人相互调侃以“性”话题哗众取宠,把一些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都难以启齿的粗俗肉麻的语言堂而皇之地搬上荧屏。如某电视台的脱口秀访谈节目竟然将近日色情大戏3D《肉蒲团》剧中演员请到荧屏接受采访,以此博出位、赚取观众的注意力和收视率行为难逃“无所不用其极”之嫌。

面对这些愈演愈烈、令人匪夷所思的低俗现象,如果我们放任自流,势必会造成文化构成良莠不齐,进而导致主流文化的式微,所以我们必须将这一问题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比如曾经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在列举20个美国需要兴利除弊的基本难题时指出:通过视觉媒体大规模地传播道德败坏的世风――作为吸引观众的段.以娱乐为幌子.事实上宣扬性和暴力以及实际上是传播瞬时的自我满足。

在被低俗迷雾团团围住恶劣环境下,拨云见日被提上日程,如何杀出重围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刻不容缓,因此着力推进我国的“去低俗化”步伐,早日实现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并驾齐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众传播俗不可耐的成因

(一)媒介素养低是低俗化乘虚而入的一个空隙。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在受众需求上,受众由于知识素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高低不同的层次需求。埃里克・塞瓦赖德说: “任何一个低级趣味的人都不会有高级趣味,但是每一个自称趣味高级的人都有相当份量的低级趣味”。有鉴于此,媒体往往降低媒体产品的整体品位水平,迎合各种层次受众的需要。传媒大亨默多克所说的“如果报纸的格调低一点,读者数量就会多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这种观点。

奇闻轶事、明星八卦、娱乐搞笑相对而言往往成本较低,媒体的投入也相对较低,还能赢得高雅、低俗之士的满堂喝彩,遂成为各电台争相报道的对象。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接受者于是相互构成的一种“共谋”关系:电视提供的低俗节目降低了大众的审美层次,大众的低俗品格又向电视发出了提供更加低俗媒体内容的信号。在这个恶性链条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作下,才造就了大众传媒深陷低俗化这个泥沼,难以自拔的困境。

(二)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滥用与“受众中心论”缺席。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对于受众的需求,媒体根据自己对于受众需求的主观判断进行建构。对于媒体而言,受众需求状况往往是媒体凭借有限的反馈和自身经验的主观建构,解读并非完全真实的受众需求,这其中难免出现误读和偏差。受众中心论的实质就是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应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

现实情况却是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传播媒介以广告创收为主导方向的倾向,媒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处处强调以

媒介为中心,忽视甚至漠视受众的需求,品位低、庸俗化的节目充斥屏幕,从根本上缺少的就是“受众中心论”的思想,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受众的研究,突出受众的地位,强调受众的作用。

(三)经济利益驱使是低俗化的罪魁祸首。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即它的商品属性和它的文化属性,后者又称意识形态属性。受这两种属性所决定,既要追求它的经济效益,又要追求它的社会效益,并且,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但是现实却是背道而驰,由于我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媒有原来财政全额拨款转向为部分拨款直至自谋出路,媒介市场化环境使得媒介不得不惟经济利益马首是瞻,“千方百计拉广告,处心积虑谋利润”,完全把社会效益冷落一旁。

如某电视台的综艺脱口秀节目为了谋求高收视率,洞悉先机,抓住了当前人们对养生健康“集体狂欢”的心理特点,在把关不到位的情况下,草草登场,以致张悟本这等造假“神医”三上荧屏并红遍全国,让其错误养生观点深入人心,影响极坏。传媒作为社会公器,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应该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二者矛盾时,应以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四)电视泛娱乐时代与新型消费主义的盛行。

“资本主义文化的扩张,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有相当影响力的消费观、价值观、社会观,在西方社会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传播。如今这些资本主义的东西漂洋过海,旁敲侧击的瓦解了我国传统的勤俭持家美德,向人们灌输着一种及时行乐的腐化思想。“在这个新消费主义盛行的电视泛娱乐时代,文化不再是厚重的、不再是有沉重历史积淀的精神食粮;弘扬社会主旋律、时代的传声筒的媒介反而沦为时代的下水道、垃圾箱。”

面对新型的消费主义,媒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抓住眼球、引人入胜”,否则就会落入被受众“即选即抛”的尴尬境地。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受众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消费,“挂文化信仰之名,行赚取注意力之实”就是所谓的媒介逻辑,其核心在于“形式重于内容”。在此影响下,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不良倾向悄然而生。

消费主义,马尔库塞提出时将它解读成“虚假需求”。意思指人们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试图通过购买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带来一种虚假的满足。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不断制造着新的“虚假的需求”,并且不断地满足着受众享乐主义的原始欲望,这正是广电行业低俗化日渐成风的深层社会根源。传媒消费主义倾向使受众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既消费着传媒,同时也“消费”着自我,销蚀着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宜君.孙飞.我国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透析[J].新闻界.2005年04期

[3]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鄢光让,向寒松.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J].当代传播.1999,(3).23-25

低俗文化论文篇(10)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现实社会难以应对的一些伦理问题,网络行为低俗化的伦理问题也是其中之一。2009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把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引向深入,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的广阔空间”。据2010年1月15日的《第二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84亿人,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大学生也占网民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一。中学生和大学生这个上网群体的意识结构和自律能力都还未完全成熟,最容易受网络中的低俗环境的诱惑而成为迷途羔羊。这些违背伦理常规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的话,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研究网络行为低俗化的伦理问题,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一、典型网络行为低俗化问题的伦理分析

网络行为低俗化是指在网络中的一些直接或隐含的传播黄色和暴力图片、文字信息等内容的网络行为。网络低俗化问题一般都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联,是指信息者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之下,为了迎合一部分网民较为低级趣味的意向,采用比较煽情等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方式。而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代码,可以完全利用虚拟的身份自由随意地进入,因为网民的自律能力的良莠不齐,网络低俗的一些东西,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百害无益。网络低俗化的侵蚀会影响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甚至于引发犯罪。典型网络行为低俗化问题有一下几种表现形式。

1.网络沉迷。所谓网络沉迷,是指一些人在一段时间内被网络空间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和新奇的交往方式所吸引,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倾心于网络上,甚至对别的事物没有一丝兴趣。当今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人,如果你说你不会上网绝对会遭人鄙视,不过上网却又将面对着上瘾这样的问题。上瘾—形式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他们都能快速的摧毁了你的生活和你所珍爱的。在今天,虽然我们知道网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已经沉迷网络而不可自拔?没有错,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我们能迅速了解来自另外一个半球的新闻,能与朋友们时刻保持着联系,购物只要靠点鼠标。但是,拥有极其便利交流能力,或许会导致一些人对其产生严重性依耐。特别是青少年沉迷网络更是具有相当大的危害。青少年网络沉迷包括上网浏览信息成瘾、网上聊天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三种表现形式,其中,网络游戏成瘾占绝大部分比例,负面影响最大最深。网游成瘾之所以较电视成瘾、书瘾对人影响更深,原因在于网游中,人的参与度更高。游戏者自行做主,展示自己的能力,还可支配他人或得到他人的呼应和支持,从而产生成就感和自我支配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在利益的驱动下,游戏公司又非常充分利用人性这些弱点,使得游戏者一旦陷入其中就难以自拔。

2.网络诈骗: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交易各方最关心的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因为电子商务交易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方式,互联网本身具有的无边界性和开放性,使网络上的交易也面临着重重危险。例如,南方某公司,是由风某2011年2月21日在重庆江北区“星光别院”公寓27-9号接手的一家以向客户提供能赚钱股票的非法经营公司,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税务登记。 以打电话、手机短信的方式冒充国际知名股票分析师,提供股票内幕消息为名,骗取客户的钱财。凤某是该公司的负责人,张某是该公司的财务人员,主要负责财务账户,直接对凤某负责。其余的人员均是公司的业务员,公司全体人员都没有证券投资业务资格证或者证券咨询业务资格证,也不具备任何证券股票方面的知识。这家公司2月由胡某接手,胡某做业务员期间,老板教她以“成为会员”和“分账”两种方式骗取客户的钱财,并且使用假名“小小”,与客户交谈,一旦客户信任,便要求客户把钱通过网络交易打到张某的银行卡上,由张某辉再把钱从银行取出来交给凤某,而胡某等人只能以底薪加业绩10%的提成得到工资。胡某等在2011年3月被司法部门以涉嫌诈骗案刑事拘留,羁押在看守所。并于2011年6月被提起。这家公司是利用网络技术沟通,取得第三方信任,建立网络交易买卖股票信息。第三方对于这家公司从网络购买的各种股民信息深信不疑,而且对于自己个人隐私信息的透露完全没有丝毫猜疑,同时,对于网络信息交易存在着贪婪欲念。本案表面上是犯罪嫌疑人利用第三方的贪欲骗取钱财,但是更深层的透露出股民的个人信息从网络暴露,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购买所得,对于网民而言,这样的网络是否能够真的得到隐私保护,以及除了这家公司案情以外,还有更多的信息被其他犯罪分子掌握,不知道下一次的犯罪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网络技术发达,网络交易处处皆是,个人信息满天飞,那么,网络道德何处可以获得规整?我们的个人信息,家人信息,是否在将来都可以被出卖,被更多的犯罪分子利用?谁来给信息管理上锁,谁来将网络伦理道德进行评判和有效约束?网络是人制造的,人在操控着网络的同时,对于自己在网络中的道德要求和人格标准是否有一个意识?还需要从社会以及科技的角度去剖析。

二.网络行为低俗化问题产生的根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网络低俗化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同样应该关注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首先,网络技术特点诱导网络社会失范,数字化,虚拟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现有网路伦理自身存在着某些难以排解的理论悖论,以及网络伦理的伦理意蕴较弱是最主要的内部原因。网络社会的一切都是由数字构成的,网络社会中一切都是数字化,符号化,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是由计算机,网络连接和传输设备组成的虚拟空间所具有的属性。利益驱使的道德意识的缺失是许多网络经营商为了牟取经济暴利,为开办的境内主体提供了境外主机托管,境外虚拟空间租赁服务的境内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在上广告牟利的“网站推广联盟”和“短信联盟”等网络广告;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特意未留注册者真实,准确完整的注册信息的和未留存日志。其次,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缺失。许多网站在经济利益和“点击量”的驱使下,社会责任感缺失。因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就像一个一出生就断奶的孩子,它需要靠自身造血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转和壮大发展,其商业化程度更大,经济压力更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和获取利益,网站会吸引网民、追求卖点、以获得最大的点击和流量,或者靠秘闻、绯闻猛料等低俗内容刺激点击量增加,因此上传低俗文化就成为一些网站的首选竞争手段。其次,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很多事物发展的驱动力,对网站来说,点击率就是其生命,而所谓低俗信息又是点击率的助推器 一些网站利欲熏心,弃社会责任于不顾,一味追逐商业利益,以低俗内容拉高点击率,不仅对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栏目中的低俗内容不管不问,甚至主动上传 、色情等低俗信息,由此,形成网络低俗文化泛滥成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网络主体与网络发展所需要的伦理道德的不同步性,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需要特定的新的道德规范来加以引领,如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心的伦理道德,只是机械地沿用传统行为中的道德要求的话,就可能造成新道德和传统道德之间矛盾的局面。面对网络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形形的伦理问题,若不合理的利用以指导人们的网络行为,就会容易出现新行为的失范。

三.网络行为低俗化问题的治理

网络低俗化问题已经不能单单归结为纯粹的网络问题,它是涉及诸多环节和管理部门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面对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伦理问题,不能任其发展,必须要根据产生的根源加以针对性的治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让广大网民有个良好的网络上网环境,更是重中之重需要解决的伦理问题。网络低俗文化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而且愈演愈烈,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因此,我觉得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做:

1、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力度。 法律法规的缺失是造成网络低俗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将抵制网络低俗之风提高到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高度,大力整治网络不良之风,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网站运行商及其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以确保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站作为一个行业,应该由行业自律意识;网站作为社会的一份新兴产业,应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行业内要鼓励互相网站之间进行互相监督,揭发那些传播低俗文化的网站,从而起到净化网络环境的作用,有效地实现行业自律。此外,相关的行业还应定期对一些相关的行业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方面。

3、网民应该学会自律,提高个人素质。网民作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因此网民自律和监督尤为重要。首先,一些网站正是为了满足和迎合一些网民的低俗兴趣,才采用以低俗内容来钻法律空子的做法。“国欲强,风雅兴”。因此,广大网民要和网络不良文化进行斗争,形成对网络低俗之风“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这样一定会使网络低俗之风得到有效的遏制。

总之,网络行为的低俗化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关系人们的尊严和根本利益,所以,我们要坚决抵制网络行为的低俗化的蔓延,净化社会大环境,让人们能够重新回归阳光的生活,让我们的环境回归安静和博雅。

参考文献:

⑴程炼著.伦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⑵卢风、肖巍著.西方应用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低俗文化论文篇(11)

目前,明星绯闻、暴力色情、出格的言语包装充斥于各类媒体。“兽兽”、“凤姐”等网络红人走红网络后相继在传统媒体上粉墨登场;娱乐新闻覆盖媒体,其中明星复合、打架、艳照、绯闻、丑闻占据着人们的眼球,低俗化成为中国传媒界的热点话题。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使得一股低俗化的风气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媒体低俗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媒体低俗化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而迎合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也即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感官刺激的迁就,以追求低级庸俗和轰动效应。

低俗化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会出现低俗化现象?并且会反复出现?笔者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物质条件的充裕为低俗的东西提供了生存土壤。人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时,精神便有了向外拓展的需求,而当高尚文化又没能占据思想高地时,低俗文化便乘虚而入。

其次,媒体方面,一味追求收视率、发行量是低俗化现象出现的症结所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传媒开始了产业化发展,媒体开始面向市场。市场的商业运作逻辑是通过收视率或发行量这些具体数字发挥作用的,引入收视率、发行量来评价,可以说是媒体走向受众、接近受众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盲目追求高收视率、高发行量必然导致低俗化的产生。

“广告商投放广告首先考虑的就是收视率,而电视台对收视率的追求,常常是以放弃对文化理性的追求、对人文艺术的追求为代价的。”①事实上,在娱乐日益市场化的时代,类似的情形早已在“造星”的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对观众的“审美疲劳”谙熟于胸的策划人,最懂得怎样挠人的痒处。如云的俊男靓女当中,丑星反而“鹤立鸡群”;夫妻恩爱不是新闻,绯闻离婚才会广受关注;教科书式的美德太传统了,叔侄争遗产、导演潜规则才离“人性”最近……当差异化竞争策略走向极致时,新影片的“预热”便往往会牵扯出演员的三角恋,畅销书的推广也常常伴随众多“花絮”出炉……媒体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造成节目的低俗、庸俗、媚俗,节目恶拼视听率,一味追求眼球效应,甚至置文化品位和人文关怀于不顾,以胡闹“愚乐”取代娱乐,以恶搞取代尊重,以刺激取代关爱,导致媒体公信力和美誉度遭到严重损害。

第三,传媒的低俗化,受众自身素质不高也是一个推波助澜的因素。不断消除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受众接触传媒的根本动机。但是受众的需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受众由于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心理、地域特点的不同,会产生特定的、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同时,由于有着共同的社会需求,受众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在大众传播中,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表现上,都渐渐走上了满足“原始兴趣”的道路。社会沉溺于一种无聊的娱乐之中,这种低俗化消遣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在这种社会风潮下,媒体低俗化也就顺理成章了。正如学者所指出的:“目前大众传播文化的媚俗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素质问题,从长远看,它会演变为我国大众传播事业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②

第四,个人对名利的不当追求造就低俗。不择手段的出名,甚至不惜出恶名,是许多急于追名逐利者的选择。应该说,哗众取宠是一种病态,如今病的不仅仅是台上的表演者,而是已经殃及媒体和公众,成为一个亟待反思的社会问题。在高收视率和高点击率的诱惑下,身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乱了阵脚;而在全民娱乐的浮躁环境当中,大众无形中也充当了看客的角色,使之变成了一场集体噩梦。

二、治理媒体低俗化的路径

1、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低俗化有其生长环境和客观原因,从国内外传媒业发展的实践来看,低俗化现象将以不同的方式长期存在。这决定了低俗化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2、加强媒体自律,重构传媒内部治理机制

媒体自律就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依据某种规范进行自我约束的行为,是媒体的内省和自控活动。应该说,媒体自律,是媒体真正的力量之源。也许有媒体会说:“因为观众低俗,所以媒体不得不低俗”,以致一些婚恋交友、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成为个性张扬、搏位出名的平台,成了各种价值观甚至‘把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这种低俗价值观放大的公共空间”。③在媒体的市场竞争中,副产品也不断涌现:经济效益至上,从业人员浮躁,虚假新闻不断,恶炒之风盛行,媚俗成为时尚,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屡禁不绝。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