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造福工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8:50

造福工程论文

造福工程论文篇(1)

 

0 概述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城市用水量标准》已于2010年11月01日实施,是我国首个城市用水量地方标准,适用于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及市政工程设计阶段进行用水量预测。该标准将为提高我省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及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提供指导。根据多年规划设计经验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我们发现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中所列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与我省实际工业用水量指标差异很大,一直以来是难以准确取用的指标,而城市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又是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水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容易造成给排水工程规模确定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建设规模,影响到城市供排水安全、工程量及工程效益等。因此标准根据我省近年工业用水量的基本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出一个切合我省实际的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

1 数据调查结果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对94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寄发用水量情况调查函,共回收36份。本次调查的工业区分属于9个设区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涵盖了我省主要工业类别和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此次数据采集的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调查的2006、2007、2008年的用水量呈现稳定趋势但又略有波动,基本能够反映各类不同工业、各种不同工艺、各种不同情形用水的综合状况。调查数据剔除了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为施工用水的福清出口加工区和闽北经济开发区。另外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因为产业为重化工(PX、PTA)用水量不具代表性,漳浦绥安工业区最高日用水量仅为1 m3/hm2~2m3/hm2,明显不合理,也予以剔除。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汇总情况见表1。

表1工业用水数据采集调查情况汇总表

 

开发区(工业园区)名称

所属

市县

项目

年份

规划总用地(hm2)

已发建设用地(hm2)

主要工业类别

主要产业名称

年实际用水量

(万m3)

最大月实际用水量

(万m3)

最高日实际用水量

(万m3)

最高日单位用地用水量(m3/hm2)

1

福州福兴经济开发区

福州

2006

2007

2008

550

550

550

200

200

200

一、二类

一、二类

一、二类

机械制造、光机电、纺织、鞋业

机械制造、光机电、纺织、鞋业

机械制造、光机电、纺织、鞋业

900

960

1010

88.00

93.00

98.00

3.80

3.90

4.20

190

195

210

2

福州元洪

投资区

福州

2006

2007

2008

80

67

67

67

53

53

一、二类

一、二类

一、二类

电子、粮油、机械、轻工

电子、粮油、机械、轻工

电子、粮油、机械、轻工

160

170

180

15.00

16.00

17.00

0.50

0.50

0.60

75

94

113

3

青口投资区

闽侯

2006

2007

2008

5500

5500

5500

700

800

950

一类

一类

一类

汽车

汽车

汽车

490

520

585

50.00

56.00

60.00

1.60

1.80

2.00

23

23

21

4

连江经济

开发区

连江

2006

2007

2008

1395

1395

1395

736

870

1053

一、二、三类

一、二、三类

一、二、三类

机电、造船、鞋业、食品、机械

机电、造船、鞋业、食品、机械

机电、造船、鞋业、食品、机械

163

134

101

24.00

16.00

12.00

0.80

0.50

0.40

11

6

4

5

福清融侨经济

技术开发区

福清

2006

2007

2008

1000

1000

1000

950

960

980

一、二类

一、二类

一、二类

电子、塑胶、食品、服装、包装、家具

电子、塑胶、食品、服装、包装、家具

电子、塑胶、食品、服装、包装、家具

1179

1366

1401

117.10

125.50

130.70

4.80

5.70

6.40

51

59

65

6

江阴工业

集中区

福清

2006

2007

2008

15860

15860

15860

667

933

1115

一、三类

一、三类

一、三类

能源、医药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能源、医药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能源、医药化工、再生能源、港口物流

327

698

825

35.00

67.00

78.00

1.00

2.00

2.50

15

21

22

7

罗源湾开发区

罗源

2006

2007

2008

3107

3107

3107

1500

2620

2686

二类

二、三类

二、三类

食品

食品、冶金

食品、冶金

405

448

556

47.10

46.50

69.90

1.57

1.55

2.33

造福工程论文篇(2)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内容马克思指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的产品具有商品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区分。人们不再是关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重点注重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样,商品本身的性质和质量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数量以及商品所带来的商业利润。在这种演变中,商品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失去了产品和人之间的人性化沟通,成为单纯获得利润的物件,这种现象也体现在大众文化上,大众文化因此成为商品性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直接而肯定的论述,大众文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性的存在。马尔库塞也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大众文化,它的交换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中被忽略,“纯粹的使用价值,肯定已经被完全的交换价值所取代。”这样来说,阿多尔诺仿佛取消了大众文化的使用价值而完全肯定了其交换价值。阿多尔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因为,在他看来,大众文化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在于其满足人的文化审美的需要。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所激发的人类对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财富的需要不是对人的积极肯定,一个具有自身创造性以及积极性的人是不需要这些的。所以说,这种文化使用价值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积极的肯定,而是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积极性、本质的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完全否定了人的本质,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是完完全全地沦为商品,因此,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性就有了批判的必要。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成为纯粹的利润工具,利润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一件文化的商品的衡量标准完全取决于获取金钱的数量多少。大众文化和社会上所有的盈利物品一样,不具有任何区别意义,只要是盈利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的价值是和文化一致的。这样,文化自身的本质创造性和积极性被泯灭。大众把文化作为一般消费品的这种行为,使得文化的自身价值遭到了否定,文化在社会中的这种特殊型产品的属性也被否定。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和这些产品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文化和所有的产品都被看成是人类为自身价值追求和金钱追求的过程中的一种承担物,它们都是单纯的商品。文化已经失去了自身具有的高压性和神圣性,失去了对自身精神的提升作用,成为仅仅是给人类带来短暂兴奋的商品。文化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在自身的活动中发挥自身作用,还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渗透。不仅仅单纯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工业赚钱的工具,其附带的相关产业也成为社会牟取暴利的媒介。不仅仅是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成为获取利润的物件,其相关的印刷品、无线电视等大众媒介也成为牟取相关利润的手段。文化的商品性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一切娱乐活动中,大众文化体系成为无处不在的盈利工具。

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不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而是成为对效率的追求。人们关心的是产品能不能为自己获取利益和社会地位,不再问其是什么,而是关注其能够交换什么。人们关心的只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这种对文化自身使用价值的否定,使得大众文化完全成为商品性的产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造福工程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B

一、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这一概念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哈默(Michael Hammer)在“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But Obliterate”一文中提出 。接着哈默(Michael Hammer)和钱辟(James Champy)于1993年合著的“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一书,全面提出BPR概念。在书中,他们将“企业流程再造”定义为“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以便在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改善”,其中衡量绩效的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客户满意度、成本、工作效率等。

这个定义包括了四个关键词:根本的(Fundamental),彻底的(Radical),显著性(Dramatic)和流程(Process)。这就是企业再造的四个核心内容:

第一,所谓根本的,是指企业再造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对长期以来企业在经营中所遵循的分工思想,等级制度和官僚体制等进行重新审视,这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二,所谓彻底的,是指企业再造工程不是对企业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修补,而是要追根溯源,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抛弃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以及陈规陋习,另起炉灶,对企业进行重新构造,不是对企业进行改良,增强或调整。

第三,所谓显著性,是指企业再造的目标不是要取得小的改善,而是要取得业绩上的突飞猛进,如大幅度降低成本,缩短研发生产周期,提高质量等。不是缓和的,渐进式的改善,而是大幅度的跳跃,渐进式的变革只需要精细微调旧系统,而业绩上的巨大飞跃则需要以新的系统取代旧的系统。

第四,所谓企业流程(Business Process),就是企业将多种资源输入转换成对客户有价值的输出的一连串活动集合。许多企业着眼于流程的片断,如接单、盘点库存等等,而忽略了流程本身。

二、流程再造的经典案例分析

流程再造理论一提出,立刻在企业管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带动了企业再造的风潮,引起了二十世纪末的产业重组浪潮。十几年来,BPR正被企业界普遍接受,并象一股风潮席卷了美国和其它工业业化国家。研究表明,75%至80%的美国大公司已经开始流程再造,其中一些世界著名的公司 ,如福特、克莱斯勒、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强生等都加入了企业再造的行列,而且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其中以福特公司应付账款部门的采购业务流程再造最为典型 。

福特 (Ford )汽车公司是美国三人汽车巨头之一,但是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初,福特像许多美国大企业一样面临着日本竟争对手的挑战,因而想方设法削减管理费用和各种行政开支。当时仅在福特汽车公司的北美分公司,财务人员就超过500 人。为了减少开支,福特的管理层认为,可以借助办公自动化来减少两成的间接成本,并把财务人员缩减为400人。而福特公司拥有 22%股份的日本马自达公司,做同样工作的人只有 5个人。尽管两个公司在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 5: 500的差距让福特公司震惊了。为此,福特公司决定对其公司与应付账款部门相关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彻底再造。

福特汽车公司采购业务流程是采购部向供应商下定单,同时把副本送付账部和物料部,厂商将货品送到物料部,同时将发票送给付账部,物料部对货物进行清点、记录, 然后将验收单送到付账部,付账部将所持的验收单、订单和发票三种文件相互查验, 如都相符, 就如数付款给厂商。其业务处理流程如图一所示。

第一次再造只做了一点变动,即采购部不直接向供货商发送订单,而改向付账部送预购单,付账部在收到预购单后,直接向供货商发送定货单。初步的流程改革虽然简单,却给多个部门带来好处:采购部只需向付账部送预购单,免去了向供货商发送定货单的任务;对供货商来说则免去了向付账部发送发票的手续;而付账部的得益更多,现在它只接受来自两个信息源(采购部及物料部)的信息,核对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准确度也大为提高,即使发现单据不符情况,调查只涉及采购部和物料部,不需要找供货商。因此,这一步改革使付账部的人员就减少了 75 %。

第二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将核对工作由付账部转到物料部,采购部同时向付账部及物料部发送预购单。物料部在收到货物后,立即与采购部的预购单核对,符合时就向付账部发送收货单;若不符合,就将货物退给供应商。第二次后付账部的工作任务只有两个:根据采购部的预购单向供应商发送购货单;根据物料部送来的收货单向供货商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付账部的人员可大大减少,后来只需要20人左右就足够了。

第三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流程再造,利用共用数据库代替文件的传输,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付款流程的效率和性能。福特公司开始进行采购流程再造,他们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高效率地与供应商协作, 以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采购部将订单输入数据库,数据库向厂商下达订单,厂商交货给物料部,物料部从数据库取出订单资料,再验收所交的物品。如果验收相符,就将验收合格资料输入电脑,如果验收不相符,同时也将验收结果输入电脑,付账部从电脑资料中查询和了解采购状况,安排付款,其过程如图二所示。

经过再造,福特汽车公司的财务人员减少75%,财务人员需要核对的数据从14项减少到3项,借助信息技术来缩短处理时间,大幅度提高了效率。

三、对企业流程再造的再认识

结合自身的研究,谈一些对企业流程再造浅显的认识。

1.流程再造并不一定追求流程的彻底性变革

对长期以来,对企业经营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进行重新思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抛弃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造,一直是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基石。其实流程再造作为一种管理技术, 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流程的变化导致企业各项经营指标的彻底改善。其中的流程也只不过是实现顾客价值的一种手段。所以无论流程是改良还是革命, 只要能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彻底的改善就应该属于流程再造。

企业运作系统的设计是从顾客的需求出发,为满足顾客需求生产产品,确定运作系统的运作重点,即质量、价格、速度、柔性等,再根据运作重点设计运作系统的业务流程――主流程和辅助流程,各流程的关系层层推进,并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由于企业的运作重点质量、价格、速度、柔性等是由多层业务流程组共同完成的,所以即使没有对企业原有流程进行革命性的改变,只是对影响流程逻辑关系和技术参数的流程进行改良,企业同样能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根本性的改善。

在实际的应用中,企业并不需要严格根据流程再造定义中“根本”、“彻底”的要求来执行,关键在于要将这种思想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当中。在理论不成熟的情况下,最合理的方式就是保留对企业的发展仍然有促进作用的业务流程,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流程, 则要通过改进、调整或重建等手段进行再造,使业务流程满足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从福特公司的采购流程再造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业务流程小小的变化,或者工序位置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效果根本性的变化。流程再造并不一定追求过程――流程的根本性改变, 而是追求结果――运作重点彻底的改善。

2.企业流程再造应与职能型组织相互融合

流程再造思想为企业管理的改变提供了一种思路,但如果流程再造作为管理改革的唯一方法,那么它必将面临失败。虽然在职能型组织中,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裂得支离破碎,出现所谓的“局部最优,未必整体最优”现象。但是,事实上,以职能理论为指导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同流程再造理论与实践是完全可以相互包容、互为所用的。问题不在职能管理和流程管理,而在于以哪一个为“标的”,或者说以哪一个为出发点和归宿。

企业再造理论对分工理论的批判以及对变革方式的主张,都有偏激的一面。彻底否定劳动分工、彻底抛弃管理职能,这样的观点同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越细越好的观点一样,存在片面性和相对极端。事实上,如果没有劳动分工的话,那就根本不存在什么流程,因为任何流程都是由若干工序、环节、岗位或部门构成的,他本身就是分工的产物。劳动分工在流程再造中并没有也不可能被取消。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不能因为批判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而将其科学性的一面也一同抹煞,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正确的态度只能是,在坚持劳动分工的前提下,针对受传统理论影响而存在的分工过细、组织被割裂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流程再造加以解决。

四、结束语

企业流程再造的性质是一次深刻变革及革命,但怎样具体组织实现这一革命的任务、最终达到革命的目标,则必须讲究策略、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本文认为,无论有关学者如何攻击传统组织理论已经过时,传统组织理论中的劳动分工等观念在现代企业里仍有非常强大的效力,而这些是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无法做到的。因此试图全面抛弃传统理论,寻找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替代旧模式的新型管理理论或实践体系是不现实的。我国企业在实践中应该抛弃早期所宣扬的激进式再造主张,并与其他管理理论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相融合,从而寻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流程再造的模式。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商学院

参考文献:

造福工程论文篇(4)

二、电信集团福田区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2012年,中国电信进入三年规模发展黄金期的第二年,深圳电信将深入贯彻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以创新和服务双领先引领规模发展,开创全业务运营的新局面。

(一)福田分公司企业文化创建的背景

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去支撑,用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文化生态系统区凝聚员工的意志,去和谐与客户的关系和承担社会的责任;针对福田区本身而言,地处深圳中心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激烈的环境中就需要有一种文化区团结大家努力奋斗,夺取胜利。

(二)福田区分公司文化建设的内容

福田区分公司在新形势下创建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福心文化”体系。福田区分公司始终秉持“用心服务、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坚持“同心同行同进步,唯进步,不止步”的口号,用最优质、最高效、最真诚的服务去回报每一位客户,同时还勇担社会责任,致力于“智慧深圳”建设,为深圳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懈努力。结合公司自身情况,构架“五福,四心”为核心的文化架构,五福即:业务高规模、服务高水平、维护高效率、员工高素质、工作高境界;四心是为:(员工)忠诚企业、勇担责任的道义之心,(企业)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有礼之心。

三、电信集团福田区分公司文化的具体实施

新时期,中国电信在原有3G网络覆盖的基础上强势加推全新4G网络,“更好更快”标语醒目、简洁的概括了4G的网络的优势,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与3G网络共同推进电信发展的又一个浪潮。为做好3G网络的既有维护以及4G网络的覆盖和市场占有,福田区分公司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努力宣传公司文化,维护公司形象。

(一)福田区分公司对内文化建设

(1)纵向成立特色专业团队,形成你追我赶,比优争先的拼搏氛围。根据福田区域市场特点和各渠道的特色,开展区分公司范围内的“卓越福田、激情夺标”流动奖杯竞赛,定期评选先进团队和十大营销服务明星,提升团队战斗力和集体荣誉感。(2)横向围绕“一条主线,搭建“两大平台”,构筑“三个精英俱乐部”,形成“四项文化工程”,丰富和完善特色文化内涵。1)“一条主线”是指紧密围绕“卓越福田”这条主线,通过对内的文化构建,提升员工感知度与满意度,加强员工队伍建设。2)“两大平台”是指“赢在福田”员工素质提升平台和“我讲我精彩”企业内训师平台。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加强分公司内部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帮助员工提升个人素质。3)“三个精英俱乐部”是指“管理者精英俱乐部”、“创意者精英俱乐部”和“和谐共赢转型精英俱乐部”。4)“四项文化工程”“卓越福田、激情夺标”比优创先工程。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宽带、移动、重点增转业务的规模发展,通过劳动竞赛的方式,有效引导各单位和员工,确保全业务运营规模上量,启动“卓越福田、激情夺标”比优创先工程,设置龙虎榜,分月度及年度两个层次进行评比活动。“拥抱健康、成就梦想”员工健康素质工程。员工的健康是企业的财富,只有身心健康得到了保证,员工满意度才能得到提升,员工才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风雨同舟,和谐共进”新老员工共进工程。新、老员工和谐共进主要以老员工传授经验,青年员工展现创新活力来促成互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卓越福田”激励育才工程。从人员管理和薪酬激励的机制出发,提升员工感知,稳定员工队伍。

(二)福田区分公司对外文化建设

(1)完善对外窗口服务功能,提升品牌形象:规范营业厅店面布置与营业员礼仪,业务解释口径;加强网络经理的客户拜访技巧,强化服务意识。(2)打造精英服务团队,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根据客户经理服务领域,由项目经理与客户经理共同组成专家团队,为客户一对一解决个性化问题。(3)强化客户关怀,共创企业价值:制订客户关怀管理制度,并将制度落到实处,切实做好有形的礼品关怀与无形的服务关怀。

造福工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64-03

有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在本质上是公众对于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和需要的满足程度,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个人家庭、教育、健康和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见,外在的生存发展因素和内在的心理感受是影响幸福感和幸福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从人文环境、物质保障和公众评价三大方面加强幸福社会建设,提高社会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的社会“软”环境

建设幸福社会,必然离不开社会“软”环境的有力支撑和强化引领。近年来,不少地方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人文气质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公园,定期开展的公益性论坛,遍布社区、公园的健身活动场所,都显示出社会文化气息渐浓了,市民文明素养渐高了,但仍与人们的愿望相距甚远。为此建议:

(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软治理”环境

软治理的文化理念可以塑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解决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秩序。这种理念强调通过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提升和心智的开发来调节和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范人们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原则。当前,加强幸福社会建设,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引领下,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并由此推进社会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是大力弘扬幸福价值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首先,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信仰。探索理论宣传与形势政策宣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打造“改革发展高层论坛”、精品论坛讲坛,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人们的政治信仰。其次,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追求。全面实施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风尚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增强全体市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让城市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再次,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理念。以党员干部、青少年、新市民等为重点对象,以机关、学校、“窗口”行业、村镇、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尚德修身成为一种幸福价值理念。

二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着力创造幸福宜居环境。文明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过程。建议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重点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公共秩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抓好“文明交通工程”,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倡导文明言行、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开放有序、文明和谐的氛围;定期测评公布窗口行业文明服务公众满意度,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推进“放心消费”和“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明行业(单位、机关)作用,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深化文明家庭(楼院)创建,营造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社区文化,构筑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城市人文环境,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三是营造公平正义、奋发进取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奋斗者有收获、消极者受鞭策。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公正,主要表现在社会规则上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社会成员机会均等、按贡献进行分配、社会调节顺畅;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社会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且恰如其分的回报;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至少一部分人的富裕和幸福不以另一部分人的贫困和不幸为代价。只有在这样的公平正义环境中,才能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让公众对他工作生活的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让幸福社会建设充满活力。

四是营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当前,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取向趋于分化,为获得社会不同阶层、 不同群体、不同界别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和支持感,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营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即:建立并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避免因贫富差距、地位差别带来的阶层分化;为公众提供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不断扩大社会中产阶层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之间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与融合,关心弱势群体,使整个社会保持活力。

造福工程论文篇(6)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批判,内容涉及多方面内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中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也是其影响最为深广的内容之一。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他们发现,纳粹主义利用的是经过艺术和审美化的文化包装后的东西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而并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意识形态。随着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纳粹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的信任度逐渐降低。马尔库塞描述道:“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研究所迁往纽约,在这很长时间内,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大众文化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由于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至极端,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园日益被人们所淡忘,人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形成于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是它又遵循着一种历史的社会的逻辑,继承并发扬了西方早期人文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对近代文化启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

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即“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存辩护。”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凭借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大众意识的工具,并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行使统治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一种对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批判精神,但是总体上说,他们对大众文化持有的还是否定的、消极的批判态度。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性。法兰克福学派大多主张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质是其众多属性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工业社会中,一切以经济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因此大众文化的过程更本质地表现为一种经济过程,一种商业行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彻底贯彻了商业性原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导致了大众文化生产的批量性、复制性和标准化。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开始明显表现出来”。大众文化的这种工业化生产性质,可以同时把同一文化产品投人到市场,给每一个人受众以相同的感观享受。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大量复制具有较强商业价值的各种产品,利用传媒使这些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周而复始地出现。 2.标准化。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越来越趋于一律。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制造者更多的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从而使这种生产完全是标准化的类似于工厂生产出来,被大众购买。这就使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非个性化的倾向。阿多尔诺认为,流行音乐结构简单、旋律反复、机械敲打,像刻板的教条一样,使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机械反应。这样下来艺术的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被扼杀了,艺术欣赏的自主性也被瓦解了。

3.强制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工业的真正意义在于为现实进行辩护。大众文化推销顾客必须消费的产品,从而维持现存的生产制度和体制,这就要求文化工业改变和控制大众心理。文化工业的典型做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也就使顾客的文化需要本身是受生产者制约的,其消费带有一种强迫的性质。在广告工业和文化工业的广告效应下,人们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种趋同倾向,流行成了大多数人认可的唯一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这种支配性的力量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正是通过不计其数的生产大众文化产品的机构,把因袭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合理的模式强加给个人,履行着操纵意识的职能“文化工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一的需求,成了一种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4.欺骗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用了许多篇幅来描述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表现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大众文化通过提供娱乐消遣、生产娱乐产品等方式迎合着机械劳动中的人们的文化需要,使工作一天后身心疲惫的人们在娱乐和享乐中得到放松和安慰。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就曾指出“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记了一切痛苦和优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但是不像人们所主张的逃避恶劣的现实,而是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娱乐消遣作品所许诺的解放,是摆脱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摆脱消极东西的解放。”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人们往往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特征,并且慢慢失去思想。他们认识到,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无论是大众文化的制作者,还是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和消费者,都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特征。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批判为手段,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奠定了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它对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相继受到了一些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者的批判,但其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可泯灭的。至今,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阿多尔诺等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许多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20世纪的大众媒体如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广告业及电视业等,仍然在无止尽地复制着商品世界。正如詹姆逊所说,“从阿多尔诺和法兰克福学派到所有现代批评家都在强烈谴责这类整个堕落下去的文化产业,包括廉价低劣的文艺作品、肥皂剧、广告、好莱坞影片以及一切所谓的亚文学等,昔日的大众社会的种种弊端,现在可以说不但是原封不动,而且是变本加厉地长人了今天的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和电子社会。”

造福工程论文篇(7)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1]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2]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1]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不幸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于面对困难与不幸,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变力、承受力和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及时且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系统的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除了通过以上途径拓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渠道,还必须把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与家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的保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机制,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结语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领着社会思想,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大学生幸福观代表着未来社会幸福观发展的基本趋势。对幸福的感知和创造是一种能力,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除了本文所探讨的完善措施外,还应积极探索系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运行体制,使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

造福工程论文篇(8)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不幸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于面对困难与不幸,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变力、承受力和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及时且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系统的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色色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造福工程论文篇(9)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不幸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于面对困难与不幸,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变力、承受力和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及时且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系统的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造福工程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1-02

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材料,早在石器时代的人们就掌握了基本的生土建筑的营造技术,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就有大量的以生土为材料的建筑。生土建筑由于材料来源较为便捷而且稳定性良好,直到现在仍然运用广泛。本文要讨论的福建土楼就是典型的夯土建筑,那个时候客家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居家南迁,并在当地就地取材建立起了自己的家,这就是福建土楼发展的基本历史成因。福建土楼的营造技艺在明清时期到了发展的巅峰,其主要的建筑特点是墙体称重量大、工期长,相对于水、竹、石头等建筑材料其土墙材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福建土楼夯土营造技艺综述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从建筑技艺上讲,传统的土楼构筑技术主要是靠夯土版筑,即通过夯杵等工具将黄土进行夯实并且干燥后来构筑墙体。福建土楼的土楼外墙使用的土配方非常的复杂考究,不仅是建筑材料,其营造技术还特别注意夯筑的工序,除非土质非常好或者天气好,否则夯筑的过程必须坚持一天只行墙一周的原则,等到夯好的土楼质量达标才能进行第二圈的夯筑,每一圈行墙之间的连接处要一定要保证密闭性,必须使用泥刀、竹片进行修正。

从文化意义上讲,土楼围屋建筑的向心性、对称性特点及聚族而居的特征,可谓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缩影。所以说,土楼营造技艺的建造与延续,不单单是出于生存、防御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与渴望。钱程、尹培如(2014)提出,夯土技术在新时展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方向。根据保护的不同等级的要求,在原始复原、改良维护、保护探索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刘托(2012)指出,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二、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保护现状

(一)保护现状

据一些建筑土楼的老师傅介绍:土楼的选址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参照标准:一是要选择向阳避风,靠近水路地方,从而有利于生活、生产和出行。二是要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传统风水文化,实际来看就是左侧有流水,右边有山坡,前方有开阔,后方坚实的外部环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势不但能避开凛冽的北风,同时能获得最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开阔的视野。三是要根据山势的高低、坡度的缓急来选择楼址,使土楼与山体,山势相呼应,配比适当,和谐统一。

历史的经验证明,做好土楼的保护规划,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留住原住民。只有留住原住民,方能保护好土楼,保护好土楼的历史文化。此外,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土楼的文化研究、强化对土楼和土楼群周边的环境保护,确定土楼保护的有效技术措施,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制定激发土楼原住民保护热情和资金投入的政策措施,编制土楼保护与新区建设的规划设计等。

(二)相关影响因素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更引起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兴趣,土楼的旅游观光热潮正在兴起。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向公众进行展示的要求。因此,利用土楼开发旅游产业,也就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土楼保护的有效途径。

1.地理因素。福建属多雨、潮湿、温热地区且多白蚁,土木结构的建筑由于缺乏妥善维修保护,会出现老化、腐烂,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维护已迫在眉睫。土楼没有垂直的排水系统,只在一层地面有排水沟槽,卫生、洗澡和厕所的问题无法解决。许多原汁原味的土楼客栈因为这个问题而失去了接待游客的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因素。土楼旅游虽然吸引游客,由于景区交通及服务等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众多旅游者来去匆匆,尚未能做到留住来客和招揽回头客,因此也就尚未能发挥土楼应有的作用。为此,在土楼的旅游产业开发中,为避免粗放型的无序发展和超容量开发,应根据土楼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开发富有创意性土楼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规划。

三、基于保护原则的福建土楼营造技术思考

(一)原始原貌恢复

我们上文探索了福建土楼详细的营造技艺,在核心保护区要完全地按照传统的方式对进行修旧如旧,严格地逐一进行标记。邀请当地善于传统建筑的工匠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对土楼的修复尽量使用传统技艺。

(二)改良研究传统的工艺

要求对原有的土墙进行保护,对于风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墙体要根据传统的方式进行修补。在缓冲地带的维护中没有必要严格的按照传统的营造技艺,可以对传统的营造技艺进行一定的改良,主要的目的是真实地还原建筑的风貌。主要的改良方向有以下几点:强化墙体的耐久性;适当使用现代机械,减少人力投入;适当增加土墙的渗水性避免脱落;在墙体外侧增加一定的色彩和质感变化,保持艺术性的前提下做到美观。

(三)保护性探索和研究

周边的环境协调区可以基于保护性原则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改造,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不改变土质的原料,也就是说,在原材料不断的情况下对其加工的过程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利用泥土装袋化、统一配料、标准施工等多种方法提高土质的加工过程,将传统的土材料的加工变成现代化的加工运作方式,并且严格控制泥土生产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运用统一装配的方法来建造生土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土墙建筑的效率。第二种思路是保持其外形的情况下,对泥土生产的过程进行改良。这个形是保持其风貌的关键所在,由于周边的环境协调区的保护原则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在保证其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对内部的材料和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考虑到保护区是不允许出现于原始建筑风格相差很大的建筑的,而且为了旅游以及文物展示的需要,必须要在其原始的外观下对建筑的内部进行创新。

华侨大学的研究生团队对福建省土楼建筑区中周边环境保护区新建建筑进行了研究,经过试验和调查发现这些可以量化生产的面砖能够在非常好地还原原始风貌的情况下保持建筑的坚固性和耐用性,而且其表面的土质纹理也非常的逼真,并且这种技术也在后来经过了加工和改良,这种探索的成果也逐渐转化成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将普通居民建筑或者店铺建筑的外部做成了非常好的土质感,并与保护区内部的土楼建筑形成视觉上的统一。

(四)传承的载体

有调查发现,目前拥有土楼营造技艺的能工巧匠屈指可数。土楼维修之以所工匠难寻,一是因为会修土楼的人少之又少;二是因为这个维修活危险系数大;三是因为报酬低。目前懂得土楼营造技艺,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人数少且年龄又大,最小的都已近60岁。老师傅曾带过的几十个年轻徒弟这几年也都转了行。如果个人无法承接工程,土楼营造技艺也就没了传承的载体。这些“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屹立不倒,但是如果没有日常维护保养,也易损易坏,这就需要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去维护它、修缮它。所以,还需要政府或企业牵头,集中老匠人,成立项目部。只要有工程,土楼营造技艺也就有了传承的载体,那么,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参与土楼维修也就有了报酬,这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中存在着各种障碍,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和专业建设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方法,立法保护、书面传承将是更进一步的探索。

四、结语

2015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旨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的实践,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其营造技术也体现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土楼建筑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合居住、方位、生产生活等各种需要为一体,其营造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工作非常的重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传统的福建土楼营造工艺,并且以保护性为原则分析了营造技术的传承和改良思考,对此类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土楼建筑与文化[J].中外建筑,2006,(6).

[2] 李俊杰.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中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4).

[4] 韩洁.谈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环境价值认知――以“福建南靖土楼”为例[J].中外建筑,2008,(5).

[5]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造福工程论文篇(11)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话题,在一定的层面上,要研究和了解大众文化的批判,必先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有所了解。

    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一直就是把大众文化批判当作其批判理论的中心,从1936年霍克海默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提出的“肯定文化”概念到1942年他与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所提出的“大众文化”概念,再到1944年他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所使用的“文化工业”一词,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及其危害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这些分析和论述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现实文化评论中我们也可见一斑。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根据于深厚的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文化传统之中,其理论深受欧陆哲学文化的影响。其思想既受卢梭、歌德、席勒等人的宗教化色彩的救赎思想影响,又受人文主义者伏尔泰、柏格森、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启迪。而且,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也成为他们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口实—把马克思描绘成一个活脱脱的人本主义者,更有甚者,他们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强调其“否定”性,而抛弃其“同一”性。这样,我们不难发现,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对大众文化抨击的同时,必然显示出片面性、局限性。正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同时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我们会找到正确面对大众文化的钥匙。

    一、大众文化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与“肯定文化”和“工业文化”有共同的含义。

    何谓大众文化?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使文化、艺术产品商品化,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各个主要部分的商品化创造了条件,即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和行政管理的集中化使这种商品化成为可能。他们达成如下共识:当代资本主义所遇到的再生产越困难,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维持现状的一般趋势就越强大;现有的权力和财产分配的主导者使用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手段来维持现状。结果大部分文化生活领域被吸收并转变控制个人意识的方面;同时,文化变成一种工业,利润动机转变成文化形式,越来越多的艺术产品变成商品,它们与工业产品一样可以销售和交换。即然艺术家靠出卖自己劳动为生,那么艺术家也就拥有这种文化形式的各个方面。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化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它致力于劳动阶级的非政治化,维护社会的统治权威,制造大众的虚假需求,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现在“文化产品是彻头彻尾的商品”(阿多诺)。广告确立了新的美学标准,即使在那些文化工业不直接地为利润而生产的地方,它的产品也是由这种新美学所决定的。快速与高比率的投资回收的经济必然性,要求有吸引力的包装物的生产,—或者为直接的销售设计,或者为创造一种销售气氛。文化工业必须出卖特殊的新产品;或转变成公共关系。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文化或工业文化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一个方面或维度,断言“在垄断下大众文化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文化工业的每个产品都是经济上的巨大机器上的一个标本”。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批判大众文化的欺骗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文娱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同时文化工业又通过许愿来欺骗群众,给予他们一个暂时的满足,但又随时让他们跌人冷酷的现实生活。由于大众文化所具有的这种欺骗性,使得人们形成了得过且过的思想。“文化工业把日常生活描绘得像天堂一样。摆脱和逃避日常生活就像私奔出走一样,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一定会回到原先的出发点,享乐促成了看破红尘和听天由命的思想”,正如马尔库塞所描绘的那样,这种欺骗性还显示出温柔的一面—即“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f=jn}第二,批判大众文化对民众的控制性。这一方面与前一方面有紧密的联系。文化工业的最大功效就是对大众进行控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了文化操纵(culturalma冲ulation)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工业就是艺术作为操纵的过程。霍克海默在《艺术与大众文化》一文中指出,“大众娱乐”和“文化工业”的中介就是“操纵”。“文化工业的操纵功能已渗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并产生了无时不在的影响。更深一步看出,文化工业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精神思想,实现了对大众的意识形态的操纵。文化工业使精神生活的所有部门、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人们傍晚从工厂里出来,直到第二天早晨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上班为止的思想,文化工业令人嘲笑地贯彻了粗陋的人格主义哲学家所反对的统一文化概念”。第三,批判大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方一面与前面两点有密切的连贯性,因为欺骗性和控制性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特征。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及其娱乐的真正意义是“为社会进行辩护”;“在文化工业中,批判与敬畏都消失了,机构鉴定取代了批判的职能,’;“文化工业的每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社会需要塑造的那种样子”;“现在的艺术拒绝反映下层人民事业,反映真正的普遍性,轻视认真地反映存在的苦难和压迫”;“工业文化所描述的,是人们只能忍受的残酷生活熬煎”。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作为为存在制度辩护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是通过对大众心理意识进行操纵来实现的。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正是这样履行意识形态的控制职能。一方面,文化活动失去了为人们提供娱乐的消遣和给人们的精神享受的作用,变成了外世界的扩展,劳作的延申,旨在恢复精力的应付下一次工作,阿多诺在《论流行音乐》中对流行音乐的这种作用作了这样的说明:“音乐节目的消遣者自身就决定了流行音乐生产的同一机构的产品,他们的闲暇时间只是用来再生产他们的工作能力。欣赏音乐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工业决定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范着文化消遣者的需要,成为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从而成为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控制大众舆论、操纵人们的心理意识的强有力手段。第四,批判大众文化扼杀个性和创造性。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划一性扼杀了个性和创造性。所谓标准化乃是影响作品的一般特征和细节的过程,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度,大规模生产各种复制品,如电影拷贝、唱片、照片录音带等;而结构的类似性作为文化上业技术的结果产生于文化的形式,通俗作品或一个成功的新作品是大商业的机构急于赚钱的命令下而生产的,文化工业所崇尚的是模仿,内容的风格被堵塞或冻结,然而,对旧风格更新的作品必须维持创新型和独创性的外表。因此伪个性在标准化自身的基础上赋予大众文化的生产一种自由选择或开放市场的光环,每个产品影响一种个别的气氛,这与其它产品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在《启蒙辩护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根据文化工业产品对风格的否定来分析这些产品,认为他们很少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形式,文化艺术生产脱离现实,文化工业的风格扼杀了风格自身。它的产品不反映实在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内容,它们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模仿。尽管在电影、无线电广播,流行音乐和杂志中有某种激情存在,但这仅仅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同一的激情。文化工业的产品的模仿,标准化,伪个别性扼杀了艺术的生命、艺术的创造性和个性。

    法兰克福学派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力图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或发达工业社会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文化模式;指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日益商品化的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对文化事业的危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局限性,揭露垄断资产阶级把文化变成为现实和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指出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消极异化现象。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大众传媒迅速发展,使文化工业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文化艺术的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化,操纵性的强制性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明显特征,从而使之具有压抑主体意识、个性、创造性、想象力和压抑自由创新、自由选择的消极功能,成为资产阶级为维护统治辩护、压抑或平息人民大众反抗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应该肯定,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对它的涵义、特征和危害的分析是有独创之处的,并包含有合理成份。很明显,西欧北美在上世纪60年代末掀起的那场“反文化”运动,不能不说是受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影响。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具有片面性和缺陷的。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站在旧的文化贵族市场,以文化精英自居,强调人与社会,人性与科技,文化艺术与时代的对立,以先念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来衡量文化艺术和文化生产,因而使理论严重落后于实际。马克库塞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在发达工业国家,技术和科学不仅成为一种和平和令人满意生产力,而且也已变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他认为科技的发展必然造成人性的堕落。法兰克福学派还强调和夸大人与现实社会的对立,认为现在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的异化,人日益异己化,边缘化,成为工业文化文明的奴隶。文化工业对人的精神的剥夺、控制,欺骗使得人失去了对现在社会的批判能力,而只能成为文化产品幸福的享乐者。法兰克福学派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挖出了一条壕沟,故意抬高精英文化而打击和蔑视大众文化。我们应该看出,大众文化在冲击精英文化的同时,也给精英文化展现出一片新的空间。为了应付现代工商业的需要,精英文化逐渐走出了世代栖息的艺术殿堂,脱离了传统社会空间的局限从贵族城堡走向了大众社会,从精英舞台走向了大众传媒,在大众社会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互渗已是不争的事实,法兰克福学派早已衰微,而大众文化仍旧兴盛并遍及全世界,这充分说明了大众文化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事实上,60年代后,随着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及整个社会结构和形态的变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大众文化”理论影响力越来越小,倒是那些对大众文化持积极态度的批判家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文化研究,特别是1964年成立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即伯明翰学派,他们不满于法兰克福学派那样站在精英主义立场来研究文化方式,特别是他们所认为的本真大众文化,即底层的工人阶级文化,力图从精英文化传统中走了出来。早期他们以《新左派评论》为阵地,发展出一种“文化主义”理论,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反对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划分,取消文化产品中审美的首要地位。可以说,伯明翰学派是以严肃的方式对待大众文化,同时也坚持文化研究的批判维度,意图将大众文化放在与社会相关联的政治框架中加以分析。这个学派的影响力目前越来越大。

   第二,把对纳粹的仇恨和恐惧带进文化工业理论研究活动中,使理论视角出现偏差,形成了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偏见。阿多诺曾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足见纳粹暴行对这位犹太裔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精神伤害有多么深切。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主要成员如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都具有犹太血统,对纳粹的精神迫害、纳粹所借助的宣传机器所展开的反犹太宣传对他们有切肤之痛。所以为什么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特别反感。正因为法西斯的非理性的极端荒谬的宣传活动;民众受纳粹意识形态的控制及纳粹暴政统治等现实,正是通过具有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统治功能统一起来,以理解社会控制问题。他们完全站在科技文明和大众文化的对立面,理解和评价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这种对纳粹的仇恨和敌意的情绪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的偏差和敌意。

   第三,在对文化工业的批评中,忽视了大众的审美共性、接受性和创造性。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转移到美国,更惊讶于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商业化以及交换价值在这个国家所占的主要性,他们发现,合理化和标准化已广泛深人到大众媒体之中。于是这一学派高举文化捍卫的旗帜,站在精英文化立场,以贵族守旧意识对抗资本主义文化的异化。重点批判决定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和规范消费者的文化精神需要的文化工业,以及文化工业所表现出来的标准、模式化、商业化、操纵性、强制性,伪个性化等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一直强调人的价值、情感,人的解放自由,看似十分重视人本身,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文化工业的产品的受众在消费这些产品时,每个个体的审美感方面的共性;同时也忽视了每个个体在接受这些产品时,由于各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差异,忽视了各个个体在接受同一类作品时会有不同的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艺术创造性,而一味地强调文化工业的物质化、平庸化、非个性化,这样带有偏见的研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必然只讲对立,而忽视同一性。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是大众被强制和被欺骗的文化平庸形式,遭到了伯明翰学派的反对。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说得很明白:“不能把通俗文化理解为一种强加于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文化。无论这种强加被说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要求获利和市场的结果,是资本主义或父权制实行意识形态控制的结果,或者被说成是一种普遍精神结构支配的结果,都是理解通俗文化的不适当方法。根据平民主义的看法,除非把通俗文化看成是对于民众声音或多或少的真实表现,而不是一种强加,否则就不可能理解它。”

    伯明翰学派抛弃了高雅与粗俗文化之分,通过关注媒介文化的产品,打破了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某些局限性。实际上,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班雅明已经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他也看到了大众文化解放的潜力,并提出了主动观众的可能性的观点。在他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上世纪末开始,人类进人了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文化也成了“技术复制文化”。技术复制文化的首要象征是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光晕”,而“光晕”的丧失则意味着改变了以往使艺术远离群众,成为少数人的天地的局面。本雅明是怀着赞赏的态度谈论复制艺术取代“有光晕艺术”的,在本雅明看来,机构复制艺术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他曾指出:“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地方”看来,本雅明是站在正面市场看待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的。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现实

    前面我们分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以及所存在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联系到中国实际,我们认为有现实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文化事业进步被推向市场,文化、艺术的商品化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既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又产生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如何对待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判,这是我们不能不去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仍然需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沦。

    1.我国目前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它以利益为主要追求目标,以娱乐消遣为主要功能价值,以低俗为主要艺术特征,所以大众文化的消极意义是无法否认的。这就决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还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2.我国文化研究和批评还需要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某些精神。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具体观点和表述可能已经过时了,但其中体现出的某些精神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关注和研究新的文化现象的精神和胸怀,关注大众立场等等。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是否定的,但该学派把大众文化纳人关注和研究的视野本身就反映出开放的学术视野和宽广的理论胸怀。反观我国学界,当大众文化已经在我们文化生活中立稳脚跟后,还有不少学者和作家对大众文化嗤之以鼻,他们中不少人甚至不看一眼大众文化的产品,更不去对之进行研究,甚至对大众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否定,这不但缺乏客观的科学研究精神,而且还缺乏开放的学术意识和宽容的学术胸怀。对比法兰克福学派,笔者认为该学派的学术视野和理论胸怀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