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制作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51

制作技术论文

制作技术论文篇(1)

为适应文献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组织都对论文标题的技术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词语和符号的使用,标题字数的限量等)。我国颁布的科技论文标题字数的国家标准是,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语不超过10个实词。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国际学刊一般早已执行国际标准,也有些西方国家明确规定以国际标准代替本国的国家标准,而我国学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拟写中文标题,对英文标题既不强调执行国家标准也不要求执行国际标准。因此,目前只有极少数学刊基本按国家标准编译英文目次表(如《中国翻译》、《浙江大学学报》、《应用写作》等),大多数中文学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执行国际标准,也不执行国家标准。有些学刊的英文标题用词大多在10个词以上,多至20余个(如《历史档案》等),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相差甚远。据调查,许多学刊的英文标题中的其他技术细节也不规范,有的竟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区分主标题和副标题,如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我国唯一的英文社会科学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法学研究》、《人文杂志》、《美术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标题制作的标准化问题应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

二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

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那么,如何制作一则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概括论文基本思想的标题呢?

1.标题中尽量不用赘词冗语

据调查,标题过长的主要原因是标题中多有不含学术信息的赘词冗语。例如,国外一家学刊上有一则中国学者所撰的标题,即discussion on several academic problems in the book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 (《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几个学术问题的探讨)。[1] 此标题共用15个词,几乎是国际标准用词数量的2倍。可以说,其中的discussion on, the book, academic 是无用词语。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不可能讨论非学术问题,故academic 无用;书名已按英文规范(斜体字母以及标题和实词的首字母的大写)标出,the book 无用;新的或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必然要通过讨论、证明从而扩大已知领域,故discussion on也无用。把赘词冗语删去,再把“纸币”的短语术语换为单词术语banknote,即可写出一则符合用词数量国际标准的标题:several question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banknotes 。若不改换paper money, 则可将several删去。改后的标题之语义与原标题完全相同,因为question 通常用于表述社会科学中需要讨论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该指出,许多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用“试论”、“初探”、“浅论”、“浅谈”、“考略”、“管窥”等表谦词语,在译写英文标题时也常将之加入英文, 如此便要在英文标题中增加一两个词。因此,表谦词语应一概删去。至于许多学者在标题中惯用的a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等一类无用词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英语科技论文中尚较常见,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它们由于受标题字数国际标准的制约已经在国际学刊中绝迹。

在了解标题的国际标准之前,许多学者都写过一些词语数量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标题。例如,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rela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解决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2] 因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无非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如知识表示、自然语言理解等)和技术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等)的问题,所以此标题可改为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of ai (解决人工智能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标题中的缩写ai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因为它是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缩写词。又如,some results of handling metalogical problem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by computer (用计算机处理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若干结果)一题也不符合标准。[2] 据原论文的内容,可将之改为machine-proving of metalogical problems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机器证明),改后的标题用8个词概括了原论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只要了解标题技术标准并遵照执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规范的标题。

2.标题中尽量多用关键词语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并减少标题中的词语数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在上述修改后的机器证明一则标题中的machine-proving, entailment system cm, metalogical problem 是原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改后的人工智能一则标题中,除solving 和功能词之外,其他词语均为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下例是一位外国学者所撰的一则包括论文全部关键词语的标题:action minimizing solutions of the newtonian n-body problem: from homology to symmetry (牛顿n-体问题之作用极小化解——从同调至对称)。[3] 此标题中的n-body 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论文中的全部关键词语,而minimizing solution 和homology则是数学专业术语。此标题包括主标题(8个词)和副标题(4个词),用词总量超过8个,但是,它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

3.根据需要制作主、副标题

由于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概括全文的标题,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有学者写过如下一则标题:why is chinese modal logic different from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中国模态逻辑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对应物)。[2] 由于论文的基本论题是根据中西语言特点论证中西模态逻辑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标题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它可改为主、副标题样式:chinese and western modal logic: the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 (中西模态逻辑的差异及其成因)。二者同样用了10个词,但后者符合国际标准化规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论文英文标题时应注意这一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

参考文献:

[1] journal of asia numismatics,no.2, 2002,

ans press, singapore.

[2] abstract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ⅰ,ⅲ,

制作技术论文篇(2)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是一个人人参与的集学习、创作于一体的过程。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独立作业的方式。项目教学法更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一般而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五个阶段: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的任务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实施。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

评价考核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可分三个级别进行考核:第一级,由教师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如能否共同协作,是否实现预期功能,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第二级,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个组员对本小组的贡献情况及参与意识进行互评;第三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如自己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并熟练应用。最后,综合三级评定情况确定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必要时可由企业做出最终评价。

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将项目的完成结果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网页制作技术》课引入项目教学法

《网页制作技术》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与岗位联系密切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讲授《网页制作技术》课,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是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出能够从事网页平面设计或网站构建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课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然后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机验证教师所讲内容。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很难开发实际项目。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以致课程结束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网站。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我们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任课教师为企业开发网站的经验,让教师将所承担的网站建设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开发项目,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体现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协助作用。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外界联系,承接小型网站建设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主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问题,促进了项目教学法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页制作技术》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

笔者在担任《网页制作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环境,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五个阶段。(一)网站项目的确定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首先,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一组学生的能力都比较均衡。同时,结合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将选用的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另一种是选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其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对于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由教师负责选取项目,讲解知识点。所选取的项目必须简单、典型,并且最好选择已经完成的项目,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定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并且最好选择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创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实践的艰辛与乐趣。另外,应注意根据学生具体的培养方向,确立最适合的项目。

(二)网站项目计划

网站项目的计划应按照项目开发的需求加以实施。确定项目以后,让每一组学生针对该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对于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可由教师充当企业的角色,由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所进行的关于项目需求的分析及收集到的资料;对于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可由学生直接面对企业,与企业沟通,做出需求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起到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已验收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对该项目内容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确保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时,不会定位过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作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能力模块,并将每个能力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学生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例如,根据我校《网页制作技术》课的实际情况,将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的能力模块划分如下(见下图)。

(三)网站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学生根据项目计划书,按时按量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首次接触网页制作的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软件操作基础,就无法进行项目建设。因此,应在《网页制作技术》课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讲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为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撰写网站开发总结报告,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

第一阶段实施过程对应上图中的能力模块划分情况,在第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教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其形成相应的具体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例子讲解实际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新知识、新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双教一体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过程结合第一阶段学生具体能力的锻炼情况,根据所要建设的项目,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开发并完成设计。该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各开发小组的具体情况、具体要求及时恰当地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项目计划书中的各个开发环节,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如定期召开各项目组长会议,了解各项目组的开发进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技术引导和指导,收集各组遇到的难题,组织各组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从中探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实施过程该阶段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网站建设后,撰写开发总结报告,总结本次学习、开发的收获和经验,为下一次开发做准备。阶段性总结评价也是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都要对该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总结,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巩固成果,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网站项目展示与评价

项目完成后,应对网站项目的建设效果进行展示,并加以讲解。在讲解展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结合相应的网站项目评分表,形成学生和教师对该项目各自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结合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对承接的企业的开发项目进行评价时,除上述评价角度外,还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即除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外,还要有企业评价,并以企业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五)网站项目的总结和应用

项目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相关领域,体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校在《网页制作技术》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完成了多个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我院的网站、各系各部门的网站、思明网站等。项目完成后应总结思路、技巧并进行经验交流。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技巧总结着重总结解决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把握并吸收整个项目开发的精髓;经验交流主要是对学习方法、知识应用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超级秘书网

项目教学法的成果

《网页制作技术》课在实施项目教学法后,从本质上改变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这种改变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该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

实践表明,《网页制作技术》课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实施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门技巧,对教师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制作技术论文篇(3)

2目前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计算机技术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之中。其中,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了电视节目制作发展新的契机。目前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计算机图像制作技术

随着各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在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之中,可以使用专业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实现电视节目的图像绘制过程,这就使得工作人员不用再去使用手工进行绘制图像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经过电脑技术绘制出来的图画比人工绘制的图画更精致,有效地提升了图像制作的工作效率。

2.2计算机剪辑技术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实现对要进行修改的图像和视频片段的自动化跟踪修改,这样可以有效的修改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电视节目制作和计算机三维数字技术结合的有效手段。

2.3计算机特效与摄像机的匹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三维特效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之中,这就使得节目制作过程中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对原始摄像文件的跟踪处理,解决拍摄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

3目前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制作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电视节目制作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电视节目制作虚拟化方向,目前所广泛使用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就是电视节目虚拟化的杰出代表。所谓虚拟化,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一个逼真的虚拟空间,将要拍摄的剧情放置于这个空间之中,就可以克服许多拍摄场地的限制;第二个方向是电视节目制作网络化方向,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分享和交流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各个视频制作系统链接在一起,可以极大的促进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效率;第三个方向是电视节目制作信息化方向,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视节目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数字处理实现高质量传输,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处理,就可以把最优质的节目呈现给观众。

4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电视节目制作提供艺术加工效果,在这个该过程中,节目制作人员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绘制的图片进行艺术加工,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美的享受。2)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电视节目制作的后期加工工作,计算机技术可以灵活的把电视节目资源快速处理,有效的避免橡胶模孔距错位。3)橡胶模密封部位的安装。密封胶条采用“∞”行铺设,需要连续不能有间断。螺栓安装时严格按照垫片顺序进行安装,避免螺帽紧固挤伤橡胶模。密封膜的安装完成后,T挡板和活塞挡板上要注意不要放置不必要的东西,不慎落入密封间隙处物件必须清除干净。密封膜安装完成后,使调平钢丝绳与活塞连接,固定在滑轮支架上的调平配重块也松开。另外容量指示用的钢丝绳也按原样恢复,使送风机与气柜连接并送入空气。在密封安装部位涂上肥皂水,进行密封检查并确认没有泄漏。确认无泄漏后,再送入空气,使活塞上升到满量并查看密封膜的工作状况,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无异常为合格。

4结论

在进行20000m³干式气柜安装施工过程中,是复杂而繁琐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安装工序才能提高安装施工的效率;采取得当的安装方法才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对安装中的关键部位进行定点监控,才能保证20000m³干式气柜安装质量。参考文献[1]武汉炼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图纸[Z].[2]GB50205钢结构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3]GB50128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S].[4]CECS267:2009橡胶膜密封储气柜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S].作者简介黄玉河(1971-),助理工程师,1999年6月30日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化工与石油机械工程专业,现从事大庆石化建设公司生产管理部项目管理工作。提升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效率。3)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实现电视节目制作的资源共享,有效的节省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传输过程可能带来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4)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现实场景中无法做到的特效场景效果,增强电视节目的逼真性。

制作技术论文篇(4)

在维度上,包括我们以前熟知的二维影视和具有立体感的三维作品。从动静方面考量,既有一动不动的静态图画又有活跃不止的动态帧图。从行业的跨度来说,有为个人爱好而画、点缀衣服的花样、工厂里的图纸、无孔不入的广告,甚至互联网上的网页也与其密切相关。

2.游戏软件

在日本游戏软件带动下的人借助于电子设备进行娱乐的游戏红遍全人类,它肇始于美国。日本相关的公司利用它们多年来对动漫的了解和钻研,踩着新科技———CG的翅膀,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让整个世界侧目的壮举。短短十几年,爆炸式的增长达到了数以兆计的游戏产业局面,并把许多公司的名称引入游戏中,让它们自动为游戏代言。

3.动画

一部《铁臂阿童木》开启了日本动画的大门,在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前,徒手绘画被认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工业。当然,CG技术的加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动画的飞速进程。

4.漫画

日本漫画业素来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媒介,有老少皆宜的美称。在CG技术到来之前即是如此。老一辈的作者喜欢通过扫描自己手工画来做到数字化,然而新一代的却不这样。他们偏爱于使用计算机软件直接进行艺术创作,还有的把相机中现有的材料进行处理变成漫画。

二、影视业中CG的发展

CG出现的时间还不长。最早是在1976年的《未来世界》中。并且,内容仅是一台电脑,有制作CG的剪影在其显示屏上而已,短短几秒,转瞬即逝。真正算得上CG技术应用的当属1989年的《TheAbyss》。在这部影片中,技术人员采用特殊的剪辑技术巧妙地将CG和现实中的东西整合起来了。这项伟大的技术创新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我们可以在《侏罗纪公园》、《怪物哥拉斯》、《星球大战》等影片中找到它的踪影。在20世纪末,贯穿CG技术的《玩具总动员》推上市场,但是它并非为完全的“CG电影”,充其量为广义上的。因为它更偏属于3D动画。CG技术若要大展手脚必须挣脱动画的束缚。直到21世纪初,狭义上的CG电影《FinalFantasy》走上荧屏。在这部电影中,CG的重要技术“动作捕捉”体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每个动作都有很强的可感性。

三、CG技术的原理和成功示范

1.CG技术的实现原理

CG电影大致可以划分为场景和角色。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可以很好地诠释CG技术的贯穿。此外,VR技术的水平自然不止于此,它还可以在不同的层面突破影视业的界限。总而言之,VR技术为CG技术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虚拟角色即不存在的演员(VirtualActor),大而化之,利用计算机技术重现在荧屏上的仙逝的老牌演员和纯粹由计算机虚构的人物形象,如金刚、精灵小鼠等都可在列。后者的姓名、容貌、性格、作风等全部都是设计者自行设计的。“SQUARE”的“动作捕捉工作室”是CG技术不断创新的场所,有大量的受过特训的演员耗时耗力变换着不同的姿势。通过他们身上的感应器,不断机械化重复的姿态,将数据传入计算机。计算机将这些得到的数据经过整合后抵达到工作室,再将其进行三维加工。加工出来的东西便成为影视作品中角色的框架,只要再稍加润饰,立马就能变得神采奕奕、吸人眼球了。在生产动画中的压轴大戏被称为“关键动画”。

2.CG技术在影视中的成功示范

在2010年耗时十余年的《阿凡达》中,詹姆斯•卡梅隆采用了五种技术创新,达到了利用计算机充分模拟人类的效果。

(1)“表演捕捉”技术

该技术与时下流行的“动作捕捉”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更为充分地抓住演员的全部动作和细微的面部变化,通过电脑将真人与动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使动画中人物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与真人很是雷同,从而让整个作品更加具有三维的感官和展现丰富的色调条理。另外,演员也可以和不同的角色叠加。

(2)协同工作摄像机

该特殊的摄像机担负着伴随亦或是监督“表演捕捉”技术虚拟出来的角色并立即把它整合到一个当下的环境中去的作用。它还可以让制片人一眼看到现场在虚拟背景中的投射。卡梅隆可以在演员拍摄的过程中即时看到其在虚拟中的角色高大的蓝色纳威人在其他星球上漫步的效果图,以便他能很好地做出修正和指点。在该片中,角色和虚拟环境近乎完美结合,让观众直呼无懈可击。在这项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十分微小的动作,而正是这些可圈可点的细节使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如此真实地在观众面前铺开。

(3)面部捕捉头戴设备

“表演捕捉”技术要求演员头戴一个能拍摄其面部表情的数字镜头,这个摄像装置采用微缩高清摄像头将其绝大部分的面部变化传达给他所对应的角色。在清晰精确程度上,它是普通技术的6倍,精确到连眼神的变化都一览无余。纵观整部影片,纳威人的面部表情都可以因角色情绪变化做出适当改变,无论哪一种拍摄角度都是如此。CG技术已经可以做到游走于快乐、难过、疑惑、愤怒而不露一点痕迹。

制作技术论文篇(5)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基本模式

现在我校在网页制作课中的应用确定为以下几个步骤。

2.自主学习模式

现在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就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在网站建设课堂中我们将自主学习的研究重点基本流程初步确定为以下几个步骤:

3.协作学习模式

网页制作这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模式,因为多数优秀的网站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在课程中的协作学习模式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4.研究性学习模式把学生作为主体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求异、探索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学习与实践。

三、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单一的纸笔测试为评价形式;以老师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在评价的技术上,强调量化而忽视质的分析;在评价角度上,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形成性评价。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之后,教学评价也应强调实时、动态或基于作品的评价。要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性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在网页制作课程中,在以上的几种教学模式中,通过强调参与互动、小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向多主体的多元化转变;同时,评价方式多元化,从网页设计规划到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最终到实习报告的总结,都进行评价,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注重整个学习过程,使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评价。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为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下面结合在网页制作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也很活跃,但是如果没有详细计划和教学设计,学生们反而会杂乱无章,不去思考,只是看热闹。所以在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进行整合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重要了,这体现在课前的设计上,每一个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解决的任务,可能出现的状况都要好好的进行设计,课堂中让学生成为主体,但是真正的导演还是教师,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脚本表演,但这脚本要是隐形的。这样一节课下来,从教师到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的整合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更艰难的挑战。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要应用的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固然好,但它与专业学科的整合重在“实用价值”,没有必要在原本传统手法就能解决很好的内容上把信息技术强加上去,比如在计算机软件的讲授课程中,没有什么比直接演示操作更好的效果了,如果在这时非要去做课件去完成,那就有些画蛇添足了,那就会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制作技术论文篇(6)

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基于计算机的发展,从数字技术发展而来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对多种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将多种信息的采集、存储和表现等属性按照其内部规律,使其产生逻辑联系,让各种信息对外具有整体交互性的特点。作为近几年的热门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相关应用,己经成为影视制作中必不可少的应用之一。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数字技术、数据编码等技术的飞速进步,己经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做好了基础保障,正在促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走向成熟。

如今在影视制作中,影视制作技术己经成为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影视制作技术人员,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创意和奇特想象,都可以利用相关技术进行实现。众多优秀的影视制作软件,功能强大,在提高影视制作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一,也给影视制作技术人员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

二、多媒体技术在影视技术中的应用

(一)传统影视技术在影视作品中应用

传统影视制作技术,对影视拍摄过程中的拍摄环境、拍摄器材要求高,影视后期制作往往难以满足影视作品的要求。传统影视拍摄中,多采用磁带进行拍摄,拍摄完成之后,导演利用对磁带的剪辑掌控,完成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在剪辑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如果想对某一场景进行时一间和场景的更换,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在剪辑过程中,对磁带内容,按照作品所要表的达具体含义,完成线性剪辑,保证影视作品的连贯性。对于作品中某一段场景内容的改变,只能通过重新录制进行作品内容的更换,不仅浪费时一间,也加大了影视作品的投资。这样的剪辑,过分注重剪辑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如果剪辑技术人员对作品理解不够透彻,难以保证作品质量。

(二)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影视制作带来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技术通过自身优势,解决了影视制作后期的各种问题。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对影视制作技术的影响,己经超过了影视制作后期的范畴,包含了影视制作的前期准备、影视制作过程中的编辑剪辑和影视作品的后期。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后期制作中,己经渗透到影视制作的各个方面,掌握和利用好这些先进技术,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将产生重大意义。

三、多媒体技术对影视制作影响的表现

多媒体技术对影视制作的影响己经涵盖了影视作品的方方面面,对传统影视制作技术的缺陷进行了重要弥补。利用多媒体技术,保证了影视作品在制作过程不会产生损耗,加强了质量保证。基于现代计算机存储量大、存储介质轻便,可以为影视作品的存储、运输提供良好的基础。对数字化的影视作品,能够随意进行编辑剪辑,灵活掌握影视作品各个场景的播放顺序。如果影视作品的制作规程中发生错误,则可以方便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多媒体技术对影视制作技术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影视制作各个周期,相关技术人员利用好多媒体技术,为影视作品的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一)多媒体技术对影视制作影响的表现

如今,影视制作己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变化。在动画制作中,许多有条件的电视台己经组建了自己的动画制作团队,开发了自己的制作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所带来的便捷进行动画作品的制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摆脱了以往的动画制作周期长、制作难度大的特点,给动画制作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制作质量上的提升,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制作效率。

多媒体软件的大规模应用,给影视制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特效带来了深刻变革。利用多媒体软件,通过软件提供的暗处理、加阴影等各种处理方法,能给影视作品带来效果良好的三维动画,如果需要,还能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外在场景等,进行变化更换。在影视制作过程中,主创人员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创造出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场景和物品等。多媒体技术对于影视作品的表现,通过多媒体相关软件,可以将拍摄镜头和设计制作的场景完美结合,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影视作品的编辑,分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两大类,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非线性编辑己经对线性编辑有逐渐取代之势。如今,非线性编辑,在加强影视作品表现力方面己经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影视作品的画面编辑和声音编辑影响深刻。以往影视作品的画面编辑,只能在己经拍摄完成的基础进行简单的剪接删除,而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对影视作品的画面进行编辑,利用多媒体软件,仅需通过鼠标的拖拽,就能轻而易举的完成影视素材的时一长、画面的色调和画面配音等。多媒体软件之间的配合使用,能给非线性画面的编辑提供更大的便利,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

在非线性画面编辑中,利用多媒体软件,可以对影视声音按照影视作品的需要表达效果,使影视作品的立体感更强,给观众更大的冲击力。在影视作品的声音编辑中,将声音独立制作,根据影视作品的需要,使用多媒体软件可以对声音进行完美处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影视作品的声音处理,不仅能带来便利,也能带来极大的自由度。在声音处理后期,不论是影视作品声音的常规处理还是声音的特效添加,多媒体软件和技术均可以轻松满足要求。在画面和声音的最终混录之前,利用相关软件,对声音进行不同的音效处理,包括效果、均衡等,对声音质量的保证,有着重要意义。

(三)多媒体技术对于影视出版和发行的影响

影视作品,只有进行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给影视的出版、发行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现在,影视制作技术己经越来越依靠多媒体技术,制作设备己经逐渐被相关数字设备所取代,现代化的数字处理设备,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己经大大超过设备自身的价值。在影视作品的存储中,原来存储发行方式,己经被取代,更多使用现代化的存储设备进行发行。在全球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影视作品依靠传统媒介发行的时一代己经过去,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就己经实现了数字化,方便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影视作品的数字化,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影视作品的制作技术中,不仅仅给影视作品的制作、剪辑和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一也给影视作品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积极因素,极大丰富了影视作品。

制作技术论文篇(7)

2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影视制作的影响

2.1在影视节目制作方面的影响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快速进步,影视节目受到广大观众喜爱与支持的现代社会当中,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的结合已经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在电子编辑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动画和场景可以和实拍镜头结合制作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节目,再利用明暗、透明、加阴影和纹理匹配等处理方法则可以进一步对制作效果进行完善,让人的表情更加丰富和逼真,制作出十分生动的三维动画。有些影视制作者利用2D/3D技术创设出多种虚拟化的数字影像,这不仅将人类的想象变成了现实,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制作成本,为影视制作的修改与剪贴都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尤其是十分有利于小成本的视觉短片制作。目前,已经有不少的电视台在使用自己开发的系统,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片,几乎上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影视制作人员的想象变为现实,同时也在提升工作效率与图像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改善影视制作者的工作现状,特别在影视制作的绘制图像和视频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2.2在影视节目的出版、发行、传输方面的影响近些时间以来,多媒体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大众接触最为密切的影视节目的出版、发行与传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影视作品的加工处理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其次是电视节目存储设备的变化,数字设备逐渐增加,传统的存储设备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最后是节目的传输过程,可以通过卫星接收电视信号,其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几十亿,用户可以快速的接收并观看大量优秀的电视节目。实际上,这些节目的制作都需要先将现有节目数字化,随着数字化电视的开通,现在正逐步向制作数字化节目发展。总之,通过运用多媒体进行影视制作,既可以提高制作效率,也可以实现其简单易操作的目的,大大增加了节目的交互性。

3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3.1硬件方面的发展趋势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条件下,影视制作的相关硬件也得到了完善。但是,由于影视制作中有大量的图像信息需要进行处理,这还不无法满足创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其计算量相当。影视后期制作人员需要的是运算速度更快,具有更强图像处理能力的计算机,为了满足相关工作需要,相关硬件设施就会朝着更加便捷、科技含量更高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求储存设备的相关硬件也会高速发展,以满足影视作品的存储需要,因此,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要求硬件具备更好的处理效果,更加强大的储存能力。

3.2软件方面的发展趋势在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其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结合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与影视制作的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其在软件方面额发展趋势主要变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软件的开放性与协作性将继续扩展,尤其是在网络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于软件兼容性研究也逐渐深入,并突出表现在协作性与开放性两方面的研究,因此,这将是未来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应用的趋势之一;二是向集成化发展,以实现更佳的处理效果,为观众提供更加可靠的视觉盛宴,同时为影视制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操作提供了便利,因此,在未来影视制作中,可以将原来彼此独立的相关软件重新整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软件制作包。

制作技术论文篇(8)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制作技术论文篇(9)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 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制作技术论文篇(10)

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一文中,本雅明认为艺术的创作技巧,即艺术生产技术是整个艺术生产的核心,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质量,同时,他还将商品生产的理论运用到艺术生产领域,将艺术家视为生产者、艺术品视为商品、艺术接受者视为消费者。他提出的作为商品的艺术、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及艺术生产力等观点,今日仍具有解释商品化社会中艺术现象的价值。在对本雅明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考察艺术风格流变的主因我们可以发现,本雅明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研究技术因素导致的艺术本质的变化,进而探讨了新的艺术类型可能发生的社会作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前言中,分析了机械复制艺术兴起的社会基础,由于技术发展,“万物平等意识”的增强,复制品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急速融入当代社会。明确指出,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接受产生重大影响。本雅明将机械复制技术看成是现代生产条件对艺术生产的最大冲击,“氛围”在这一冲击中消失殆尽。尽管本雅明对“氛围”的消失有一种怀念,但他并不是以线性的“进步”或“倒退”为衡量标准,而是基于他的革命辩证法,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电影)也抱有积极态度。

下面,笔者具体分析本雅明在其艺术理论中展开对现代艺术中技术问题的讨论,他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技术。

1.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技术因素,诸如创作手段、创作媒介、呈现形式的物质支持等。从将艺术看作普通商品生产的视角来讨论,本雅明通过拉西斯和布莱希特开始关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由此,本雅明开始把艺术创作的物质条件作为研究重点,技术成为研究中的核心关注点。

2.技术因素在本雅明的艺术体系中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本雅明将艺术为阶级服务的目的与物质技术条件紧密联系,以约翰・哈特菲德的摄影作品为例,认为他的摄影技术使书的封面也成了革命的工具。为了反对法西斯主义利用文艺加强对人的思想控制,本雅明将艺术创作、生产技术和政治倾向联系起来,将技术进步看成是政治事件。本雅明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现状,希望艺术工作者能用自己的理论去与其斗争。

3.在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体系中,机械复制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得到了极大关注与解读。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序言中谈到了他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研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艺术新变化,二是寻找艺术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他将与艺术品生产相关的技术问题作为论述的出发点,追溯了复制技术的进步与艺术同步发展的历史,随着复制技术由传统迈入现代,相应的艺术形式也产生了重大变化。纵观全文,他对技术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对复制技术的出现做了客观理性的评价:机械复制艺术充分发挥了艺术品的社会组织、动员作用,同时也觉察到了新技术带来的弊端,诸如电影对观众思维的控制,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整体被肢解等。

在本雅明所勾勒的艺术体系中,技术因素继续向前发展。在我们今天看来,影像领域已经历了四次革新:第一次是照相机的发明,第二次是电影的发明,第三次是电视的发明,第四次是数码摄录制品的出现。将技术的出现还原到历史文化语境中,纵观整个艺术发展的长河,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几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前的模仿视觉艺术阶段、工业化催生的机械复制的艺术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的视觉艺术阶段。

本雅明早在上个世纪就预言:“人们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①随着电子计算机及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艺术发展到今天,进一步印证了本雅明对艺术中技术因素支持赞赏的正确性。他描述了其生活时代所能感知的艺术发展史,即从石版画到木刻版画,再到摄影,到电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技术因素在艺术作品构成中的份额越来越大。艺术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新媒体艺术阶段,艺术家开始和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但艺术并没有完全为技术所奴役,在新媒体艺术的背后,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作为艺术家的人的存在,即是其技术背后的观念。

新媒体艺术实际上体现了在技术的基础上人性化的艺术追求。西方新媒体艺术主要由影像艺术和网络艺术构成,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主要由观念摄影、录像艺术、多媒体艺术、网络艺术等主要艺术种类构成。从其艺术构成上来看,影像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杰姆逊在北大讲演录《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文中,谈到传统艺术与机械复制时用了大量笔墨,但对数码影像复制的论述却不到一页,也没有具体对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这可理解为杰姆逊认为新媒体复制技术是机械复制技术的合理发展,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因此不必花太多笔墨论述这个问题,相反有着本质区别的是传统艺术和机械复制艺术。总之,我们可以说,新媒体艺术是本雅明影像理论在当下的新发展。本雅明所关注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给予我们最大的启迪是从技术的角度切入艺术史的研究。

注释:

①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78.

参考文献:

制作技术论文篇(11)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 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