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形态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8:21

形态设计论文

形态设计论文篇(1)

对于设计师而言,其设计思想最终将以实体形式呈现,即通过创意视觉化,用草图、示意图、结构模型及产品实物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其再现设计意图的目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作为艺术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形的建构是美的建构,而产品形态设计又受到工程结构、材料、生产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当代工业设计师只有在更高层次上对科学技术和艺术整合,才能创造出可变而多样化的产品或创意。工业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进行产品形态设计,并借助产品的特定形态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与理念。设计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形和态的关系,才能求得情感上的广泛认同。

产品形态的基本要素

现代产品一般给人传递二种信息,一种是知识即理性信息,如通常提到的产品的功能、材料、工艺等,是产品存在的基础;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其更多地与产品的形态生成有关。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看,好的工业设计应该首先给用户带来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品造型设计正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融合了技术、材料、工艺等成就了一种系统的和谐美。产品造型设计不同于纯造型艺术。纯造型艺术追求纯感性美,可以是自然存在的,也可以由艺术家的灵感产生。作为产品造型设计则必须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形成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说,产品造型设计需要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来引导感性的形象思维,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标准,不可能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产品形态美不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它要体现在产品上和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而不是有一个成果了事。产品造型设计是通过形、色、质三大元素给用户以美感影响的。

1、形――空间形态和造型艺术的结合

形是营造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产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层次关系对心理体验的影响,让用户产生拥有感、成就感、亲切感,同时还应营造必要的环境氛围使人产生夸张、含蓄、趣味、愉悦、轻松、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例如,对称或矩形能显示空间严谨,有利于营造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气氛;圆和椭圆形能显示包容,有利于营造完满、活拨的气氛;用自由曲线创造动态造型,有利于营造热烈、自由、亲切的气氛。特别是自由曲线对人更有吸引力,它的自由度强,更自然、也更具生活气息,创造出的空间富有节奏、韵律和美感。流畅的曲线既柔中带刚,又能做到有放有收、有张有弛,完全可以满足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和韵律感。曲线造型所产生的活泼效果使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激发观赏者产生共鸣。利用残缺、变异等造型手段便于营造时代、前卫的主题。残缺属于不完整的美,残缺形态组合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前卫艺术感。造型艺术能够表现引人投入的空间情态,如体量的变化、材质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形态的夸张或关联等,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产品只有借助其所有外部形态特征,才能成为人们的使用对象和认知对象,发挥自身的功能。

通过产品形态体现一定的指示性特征,暗示人们该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方式。通过造型形态相似性如裁纸刀的进退刀按钮设计为大拇指的负形并设计有凸筋,不仅便于刀片的进退操作暗示它的使用方式,许多水果刀或切菜刀也设计为负形以指示手握的位置。通过造型的因果联系如旋钮的造型采用周边侧面凹凸纹槽的多少、粗细这种视觉形态,以传达出旋钮是精细的微调还是大旋量的粗调;容器利用开口的大小来暗示所盛放东西的贵重与否、用量多少和保存时间长度等。

通过产品形态特征还能表现出产品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通过形态语言体现出产品的技术特征、产品功能和内在品质,包括零件之间的过渡、表面肌理、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关系处理,体现产品的优异品质、精湛工艺。通过形态语言把握好产品的档次象征,体现某一产品的等级和与众不同,往往通过产品标志、常用的局部典型造型或色彩手法、材料甚至价格等来体现,如标志“Braun”象征剃须刀无与伦比的档次,象征物主的富有及地位但仅作为计时用的金表等。通过产品形态语言也能体现产品的安全象征,在电器类、机械类及手工工具类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著名品牌、浑然饱满、整体形态、工艺精细、色泽沉稳都会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合理的尺寸、避免无意触动的按钮开关设计等会给人生理上的安全感。

2、色——情感与文化的象征

色作为产品的色彩外观,不仅具备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备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作为视觉审美的核心,色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状态。人类对色彩的感觉最强烈、最直接,印象也最深刻,产品的色彩来自于色彩对人的视觉感受和生理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的经验联想和生理联想,从而产生复杂的心理反映。产品设计中的色彩,包括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色彩对室内空间意境的形成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服从于产品的主题,使产品更具生命力。色彩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不同的色彩及组合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红色热烈、蓝色宁静、紫色神秘、白色单纯、黑色凝重、灰色质朴,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成为不同的象征。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暗示人们的使用方式和提醒人们的注意,如传统照相机大多以黑色为外壳表面,显示其不透光性,同时提醒人们注意避光,并给人以专业的精密严谨感,而现代数码相机则以银色、灰色以及更多鲜明的色彩系列作为产品的色彩呈现。色彩设计应依据产品表达的主题,体现其诉求。而对色彩的感受还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文化、地区及生活方式、习俗的影响,反映着追求时代潮流的倾向。

3、质——材料质感和肌理的传递

人对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不可否认的,而质感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产品的空间形态是感人的,那么利用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产品设计以最简约的方式充满艺术性。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产品形态中的肌理因素能够暗示使用方式或起警示作用。人们早就发现手指尖上的指纹使把手的接触面变成了细线状的突起物,从而提高了手的敏感度并增加了把持物体的摩擦力,这使产品尤其是手工工具的把手获得有效的利用并作为手指用力和把持处的暗示。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来增加感性、浪漫成分,使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更强。在选择材料时不仅用材料的强度、耐磨性等物理量来作评定,而且考虑材料与人的情感关系远近作为重要评价尺度。不同的质感肌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玻璃、钢材可以表达产品的科技气息,木材、竹材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等。材料质感和肌理的性能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用于所制产品后最终的视觉效果。工业设计师应当熟悉不同材料的性能特征,对材质、肌理与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科学合理地加以选用,以符合产品设计的需要。

优良的产品形态设计,总是通过形、色、质三方面的相互交融而提升到意境层面,以体现并折射出隐藏在物质形态表象后面的产品精神。这种精神通过用户的联想与想象而得以传递,在人和产品的互动过程中满足用户潜意识的渴望,实现产品的情感价值。

形态观塑造的必要性

设计意味着创新,这决定了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设计及其形态,不然所设计的产品就会丧失生命力。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也通过产品形态所表达出的某种信息来判断和衡量是否与其内心所希望的一致,从而最终做出购买的决策。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设计语言,时代在发展决定着设计师应不断地培植新型形态观,成为引领消费的先行者。以苹果公司所产个人电脑的设计为例,G3时代,人们看到的是多彩、透明、绚丽的外观,体现活泼的气氛、给人时尚的感受;在G4时代,呈现的是半透明、银灰色的外观,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科技时尚。两下相比,人们会觉得G3电脑已不属于当前时代,因为它在视觉上已体现不出当前时代的气息,缺乏属于当前时代的设计语言;G4电脑则体现出理性、前卫,引领时尚潮流。关注NOKIA手机造型的趋势与走向,可以发现其产品造型在保留本产品品牌形象DNA的同时增添了几分时尚与动感的色彩,这些在以前的系列产品中是很难见到的,因为用户现在需要这种时尚元素与之共舞。

从苹果和NOKIA的例子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师的形态观是社会生活文化时尚的缩影,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形态观,走在时尚前面。

形态观的塑造历程

1、领悟生活的真谛

工业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为人与技术之间的沟通而提供解决方案,让理性的技术获得一种感性的表达。而这是建立在设计师对生活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源于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力。因此,设计师应该做生活的先行者。

三菱汽车设计部经理布雷一向以提供触动人心、尽情享受人生、充满情感与灵性的汽车为其设计理念。他认为上流的时尚并非源自上流社会,而是源自街头普通人群,设计师应当从各种艺术中吸取设计灵感。他为三菱打造了全新的汽车设计概念——3P精神Precision、Performance、Passion(完美精确、极至表现、富于热情)。每一辆三菱车的设计都体现这种精神,我们能感受到这种3P精神是领悟了生活的真谛,是对生活的一种完美追求。

书籍、电影、图片、电视、网络等传递的各种信息,正悄悄地改变着整个世界,当我们观看一场电影、一场球赛,当聆听音乐或轻盈漫步时,都可能获得体验,正是这些体验会激发创意灵感。作为工业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体验加以理解和升华,以感性赋予产品使其造型充满人文关怀。

2、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生文化的创造

文化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所在。工业设计是其民族文化的形象写照。工业设计在反映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生文化。在设计史上出现的各种设计风格,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生文化之下诞生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一反中世纪刻板的风格,追求富有人情味的曲线和优美的层次。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等浪漫主义的设计风格。接下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大工业生产,促进了技术革新和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的出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各种风格流派等设计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出现、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了新的文化主流。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生文化,使设计师产生了新鲜的灵感,时尚、前卫的设计便由此诞生。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拥有优秀的造型艺术累积,也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发现代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作为工业设计师要真正理解和消化我们的传统艺术,追根寻源,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之中。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形态艺术元素,以创造出更具民族精神和美感的优秀设计来。一件产品要更贴切反映时代或引领时尚,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原点,清晰了解其来龙去脉,并预测其趋势走向。空间意境、时代气息、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都为造型设计提供源泉,用这种观念去思考设计产品的形态,定会给用户带来意外的惊喜。

3、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科学技术进步加速了文化的发展与沟通。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需要设计师具备开放的设计观。在我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外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对立、交流与整合过程当中,工业设计师应当在吸取和借鉴中走向现代化,并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产品形态观和设计观。本土的环境氛围和历史文化是设计师思考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开放,尝试用国际现代设计语言表达我们的感受、美学意识及文化背景。文化以经济为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会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抛弃我们的文化去模仿西方的设计思想,只有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又不断吸收当代先进的设计思想、理念,才能真正提升本土的工业设计水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我们的祖先便尝试打制石器的“减法”造型和冶陶的“加法”造型。人类对形的认识和形的塑造(即造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仔细审视这一过程,不难发现的造物活动实际上就是造型活动,而这种活动正是建立在对形的感受和认识基础之上。大自然是最杰出的设计师,自然形态作为设计造型的优秀摹本是经过千万年的缓慢进化而来,人造形态的变化则越来越快,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一面创造着众多现实形态,另一面又参照着自然形态,在表现、摹仿、整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态。如何创造和设计出使人感到美好和愉悦的形态,对于设计师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形态问题,从本质上讲,要为人类创造新的生活和培养人类对形态新的感知方式。

工业设计师形态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它应该与时俱进,又同本土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在反映设计文化的同时,推动着设计文化的创新,在互动过程中形成默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在不断的进步中展开和提升,新的设计形态观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人文艺术的发展而更新。未来的工业设计师必须从新的观念出发,从科技、功能、材料到美学形式和价值,关注产品的所有方面。新时代、新技术和新的社会要求,日益扩大着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社会物质财富丰厚,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要求工业设计师学会尊重人的个性化需求、审美和价值观,并且重视传统给予人的影响和力量,建立辨证的科学形态观,以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促进社会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龙赵小龙,走近人性化设计空间[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形态设计论文篇(2)

一、植物形态美的构成

植物形态的表现,是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信息传递给感官的体验,游览到创作者的感情,理解,氛围和乐趣,大气蕴涵和景观植物一起构成的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艺术语言是一种精神的美学效果,它的含意是主观想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植物景观之美,是通过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颜色,气味,变换和其他元素表达出的魅力,以及人们给它一个拟人化的性格,所以充满灵性的植物景观立体而生动的印象展现在人前。设计师在创作中,他的情感体验融会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为他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体会到设计师们思想和情感,感受到同样的视觉美感以及不同的情感洞察。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有形态特征,又有生态特征的各方面的差异,足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艺术体现。不同的植物通过不同的设计者的喜好、思考、灵感,以及人们不同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的组合效果,不同的意境。其中既显示了植物的自然之美,也要体现出其意蕴。因此又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植物以艺术手法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更有通过将其剪裁成一定的姿态者。其中有特殊质感的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可以形成一种气势,给人以磅礴的姿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统一的姿态则又可以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美感。环境设计中的植物的形态通过色彩表达。心理学家认为视觉美最敏感的是色彩,不同色彩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人热爱玫瑰的火红热情,有人却喜欢百合的纯白无暇,更有人只偏欣赏那一抹清新自然的绿。植物的赏心悦目很大程度上因其色彩缤纷美丽动人。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造型和空间环境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植物形态的四季变换是景观设计构成重要的一部分。植物随着四季的变换,色彩更是千变万化,姹紫嫣红,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使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春之桃李、夏之荷、秋之桂花、冬之腊梅,营造出美妙动人,充满情调的环境里,形成不同的审美体现,亦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特别的情怀。

二、植物形态美的运用

植物景观的审美主体和对象,分别为人和环境空间,不同时代下人们心理感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植物景观的艺术是感官与感受相辅相成,感官上符合人的审美的同时也要使人得到心里上的满足,心理上所需要的满足感不同于身体上的,他是人们很难解释,但又说不清理由的会一味追求。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传达到感官,从而对眼前的景观做出评价,因此心理感知是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会从已知的前提下推出的判断是未知的推理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从整个推理得知整体,反之人们也可以部分地推断出近似总体的结论,有利于系统地看待景观的整体细节,是通过想起以前的事的这一心理过程,从而所引发的相关联想。所以植物形态运用多是由特定寓意或形式作为基点进行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让人们触景生情,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情感的升华,以满足人们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精神需求。以植物的特点出发,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视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回归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从植物形态本身出发,探索植物的根本,发现更多新的可能性,回归最初通过对其形态、质地、颜色等的研究、探索,方能对植物的属性有了全面的认识,并综合艺术理念,才可以做到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中保持植物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创造丰富的地域特色。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兰鹏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形态设计论文篇(3)

二、中国画在定制服装设计中应用分析

1.国画轮廓结构运用

随着进入小康社会,开眼看世界以后,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遮羞蔽体,更多的是追求符合新时代的美感,追求精神层次上的审美需要。近年来,在各个国家的时装周上涌现了一股中国风的浪潮,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画元素在源源不断地给服装设计师们输送创作灵感。国画最能体现画者的精神境界追求,有:“笔未到,意先行”“笔断意连”“立象尽意”等等。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达到飘逸,空灵的意境,这恰恰契合了定制服装设计衣服层次结构的诉求。传统的服装设计上往往较为中规中矩,譬如中山装,旗袍,西装,燕尾服等等,在衣服造型上线条挺直,结构规整,但是在空间层次上却显得单薄,相对不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现代服装设计师需要在款式上打破传统的轮廓结构,国画往往通过散点透视,在画纸上将无规律的点线面融合成独特的二点五维空间,通过具象物置的描绘,取景独特,布局奇巧,不拘泥平面,形成一种新的造型图案,这一点就非常值得定制服装的借鉴,运用虚虚实实的结合构成新的立体造型,内在意境物化成外在物化结构形态。譬如:国画的线条。国画的线条因为受不同作画用笔,笔墨浓淡的影响,在风格上也大有不同,或浓烈,或刚毅,或柔美,写意粗犷,工笔细腻,如果说国画的线条是意境的具象表现,那么在服装设计上线条就是抽象表现了,线条可以给人以视觉冲击,或粗细不一,或断续相间。不同性格的线条运用能带来不同造型,这些都应该得到设计师们的看重,将其运用到定制服装中,使其更加凸显民族特色。

2.国画色彩的运用

国画家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意指传统国画用墨讲究皴擦,点染,留白之法,两种方法相互交叉使用,加以五色墨:干湿浓淡白,烘托画面氛围。譬如“留白”,留白也是墨色应用最多的一种,所谓无声胜有声,如果在定制服装中将这一点也用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镂空,精心策划的留白会变成整体的点睛之笔,就像旗袍,开叉到大腿,行走间婉若游龙,空白处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空间。然而服装上的留白并不等同于一味的追求,而是将留白运用的刚刚好,把握好度最重要,需要做到美而不俗,妖而不艳,另外,留白也可以是定制服装图案上的空白,以实带虚,以虚代实,虚实相间,也是留白的特色之一。色彩作为重要的绘画方式,在国画中占据了极大地比例,也赋予了国画强大的生命了,就像语言之与人类,是同样的道理。画家潘天寿曾说过:“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诠释了国画色彩的特点。国画中的色彩不注重色彩的冷暖,只追求用色的和谐和物体的固有色,画某件物品的时候,就将物品的基本属性跃然纸上,达到色彩与物体,色彩与线条,色彩与墨色的和谐,在处理手法上色彩饱和,极具强烈的视觉效果,如果在服装设计上运用到这种色彩对比又会是一种视觉享受。另外,中国画中水墨的处理又是国画色彩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先祖们在技法上运用纯熟,如鱼得水,透过墨色的浓淡来表现明暗,立体。服装设计中色彩就是生命,在服装设计中如果能通过对服装面料的选择,加以特殊技术的处理,在墨色的黑白灰上寻找共通点,利用墨色的明暗虚实,幻化成空灵诡异的意境美,这让定制服装更加彰显个性之美。

3.国画意境的运用

国画中意境之美最能体现古中国的传统哲学之理。通过点线面等等变现手法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而在定制服装设计上我们也追求“衣人和一”的美感。写意国画中最能体现意境之美,写指的是用笔,意指的是意境,意境讲究的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在统一中情景与形态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力求“以形写神”,比如高级定制服装品牌夏资•陈,其主要设计师的服装就非常具有东方意境之美,在2013年巴黎时装周春夏季一亮相就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瞩目,因为王彩霞设计师注重对意境美的追求,运用水墨写意中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了解了国画的特点将其在定制服装中实践,在经过发挥主观联想臆造,造型重新组织等等设计手法,再通过服装展示时空间,灯光,面料等等相结合,便能使自己的作品独具一格。国画当中画面节奏变化明显,画面结构鲜明。例如写意手法中最常用到的表现方法:“枯笔”,讲求的就是不齐整,一笔画当中虚实相间,这就可以通过不同面料的选择,或者将面料揉皱,表现出一种枯笔的感觉,或者,通过不同色彩浓度的面料堆叠而成,破坏整体,形成行断意相连的视觉效果。当然,要将写意国画中的意境运用到定制服装中去必须先充分了解其文化底蕴,通过多次试验,才能将国画这一门精深的艺术与服装相融合,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4.国画图案的运用

当我们在时装秀上看到范冰冰身着龙袍,舞鹤装而犹如一颗石头扔进水里惊起一群鸥鹭的震撼效应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传统的国画元素在定制服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画中传统图案种类繁多,花鸟图案吉祥大气,经典纹样传神细腻,山水元素气韵灵动,定制服装加入能充分借鉴这些图案纹样也是一种创新。譬如祥云,祥云在近年来大量被时装设计师所采用,不仅仅因为祥云是中国元素的代表,也是传统刮花中最常用到的作为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之一,采用传统苏绣,苏绣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以国画特有的色彩和传统纹样作为绣品底稿,可以是山水,可以是花鸟,将其转移到特定面料之上,加之以苏绣本身针脚密集,立体感强烈,这样的定制服装将栩栩如生,美妙绝伦。另外,手绘这种纯手工制造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手绘相较之于彩印,喷绘,扎染这技术就显的极为简单了,手绘易于操作,又能比较完整第传达设计师的主要设计意图,设计师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将国画中的元素进行整理创作,能过更好地体现水墨晕染的效果,也可以通过白描简单勾画来进行图案的绘画。但需要注意的是,国画元素的手绘对服装面料的要求相对较高。

形态设计论文篇(4)

1.2文字的识别性和可读性网页设计中对于文字的选择都是根据其重要性的程度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对字体的大小、颜色、显示效果、动态方向及效果等都有极高的设计编排要求,要充分考虑在有限的屏幕中大量的数字信息融合在一起所造成的信息辨别,一旦设计编排过于复杂,设计者追求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在文字效果上加入了过多繁杂的设计表现,往往会使观者无法辨别信息的主次,甚至于不能有效取得设计所要求表达的理念和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提高观者的阅读效率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融入动态的文字设计仅仅是为了凸显信息的主次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起到引导阅读的效果,要着重考虑到字体的选择、显示屏的精度、运动的速度、文字量、句子长短、特效等各种因素的整体整合,要提高文字的可读性。

1.3屏幕的无限性及开放性二维的平面设计在效果呈现时往往以立体的三维效果来给予呈现,在屏幕两端留有空白给人以无限的延伸空间,而动态文字的设计与编排则给人一种进深的立体感,因此观众可以在具有动态效果的二维设计中感受到屏幕空间的无限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媒介空间有限性的束缚,即在有限的空间内所要表现的却是无限的空间延伸,这一无限性则取决于设计者对文字形态、色彩、格式等方面的设计。

2动态文字在网页设计中的表现

2.1形态的变化空间与动态是网页设计中文字动态的体现,是基于字体基础上对文字外部进行形态的处理与设计来实现的,在文字动态的设计中,一方面可以根据字体的本身结构对其进行变形处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字体的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最近比较热门的《舌尖上的中国》,其在影片开场前的设定上便十分动人,第一部以水墨画延伸出来的画面实际上是美食的结构,而字体的铺设则是由水墨画中毛笔笔尖的恣意挥洒而成,带给观众极强的美感和想象空间,观众在接受到这一视觉效果时所表现的心境便是平和且愉悦的。

形态设计论文篇(5)

展具在在展示空间中展品的承载物,祈祷承重、衬托的作用。在展示空间中也同样的是空间的主要部件。展具主要用于陈列和保管中使用的橱柜、台座、屏风、支架、板面、箱盒等器具。也就是通常展示设计中所提到的展示道具。这些道具依托于展品存在,同时也为展品提供至高的服务,展示设计中展具是构成展示设计中立体视觉语言的基础要素的重中之重。在大多数展示中,展示道具都具有通用、方便拆卸与组装、易运输等基本功能。它作为主要的承载物,必须具备展具标准化、安装组合化、运输方便化,这是当今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展示空间设计的一部分,展具除实用价值外,与展品空间视觉上的统一也是一个重点,在诸多类型的展品中,如何设计出合适的展具,并能在视觉和实用两个方面达到很好的效果,是设计师长久来追求的目标。在现在的展示设计中,新型的展示道具层出不穷,不同于传统的展示空间设计,把展示的重点放在平面上。现在的展示设计道具利用平面、立面、甚至顶面都给与利用,营造出新型的展示设计空间。

2.展示设计的空间

展示设计中空间和视觉语言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艺术概念。设计中常常提到“设计,以人为本”。而在展示设计中,设计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人转为了展品。所以,也可以说,“展示设计,以展品为本”。其中展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发生的微妙的变化,人们在观展期间形成了人流、路线等,以此扩散,与展品一起形成了展示空间,又形成了“设计,以人为本”。展示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对空间进行艺术处理的过程,在进行展示设计时,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进行组织利用的艺术。展示空间形成了展品空间、观展空间、人的流动空间、休息空间、公共空间等,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概念是贯穿始终的,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的核心要素。展示设计中,空间的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双重性。空间,有由真实物体或者界面围合形成的真实空间,也有由光、影、隔断等形成的虚拟空间,这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空间在展示设计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这样虚实并进的空间中,由展品的位置和布展形式共同决定了展示的空间。因此展示的流动空间也在此形成。所以,展示空间的流动性是必然的,它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产生了和其它空间不同的环境艺术效果。

3.展示设计中的色彩语言

色彩在设计中通常与灯光一同出现,是室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设计手法,在展示设计中也同样是展示设计视觉语言的主要元素,创造展示环境气氛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之一。展示设计在色彩设计上更加注重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是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设计中同样要遵守统一性、突出主题、服务观众的设计原则。创造和谐的观展环境,满足观者的求新、求变、求奇的心理需求。色彩设计中在空间、道具、装饰、照明方面应该形成统一的设计风格,依托于展品存在,主次得当,达到好的展示效果;在这其中主题是另外的设计重点,整个展示设计的色彩是为了烘托空间气氛,突出展品主题。要抓住展示的展品,突出展品,与此同时强化设计设计重点;最后抓住观者的心理,应用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进行设计,运用不同的色彩,结合不同的主题,运用色彩的丰富韵律、节奏表达最终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

4.展示设计中的光环境

光,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展示设计中视觉空间环境不可缺的元素,常常以人工光源为主出现,起到很好的渲染气氛的作用。作为视觉的基础,人工光源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展示空间中展品的展示效果,除了起到基础照明的作用外,更加重要的是渲染空间。有时,在展厅中加入自然光源,更加增添设计效果,展示视觉空间与展品浑然天成。但这其中,展示视觉空间室内人工光源与自然光源的比例安排显得尤其重要。有些特殊的展厅设计完全采用自然光源,这对展品的要求比较高,此种设计大多结合人工光源出现。展示设计的光照度是由展品的感光度决定的,展品的光照度一般大于展柜的光照度,各个不同的展示厅内的光照度不宜相差太大。在灯光的选择上不宜采用系外线灯具。节能射灯、荧光灯、碘钨灯、高压汞灯、钠灯、低压卤素灯、霓虹灯、白炽灯都是很好的选择。再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炫光的产生。展示设计中的光环境主要是为了让观展者有一个舒适的观展环境,其次达到较好的展示氛围,创造独特的艺术气氛。

形态设计论文篇(6)

对于设计师而言,其设计思想最终将以实体形式呈现,即通过创意视觉化,用草图、示意图、结构模型及产品实物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其再现设计意图的目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作为艺术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形的建构是美的建构,而产品形态设计又受到工程结构、材料、生产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当代工业设计师只有在更高层次上对科学技术和艺术整合,才能创造出可变而多样化的产品或创意。工业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进行产品形态设计,并借助产品的特定形态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与理念。设计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形和态的关系,才能求得情感上的广泛认同。

2产品形态的基本要素

现代产品一般给人传递二种信息,一种是知识即理性信息,如通常提到的产品的功能、材料、工艺等,是产品存在的基础;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其更多地与产品的形态生成有关。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看,好的工业设计应该首先给用户带来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品造型设计正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融合了技术、材料、工艺等成就了一种系统的和谐美。产品造型设计不同于纯造型艺术。纯造型艺术追求纯感性美,可以是自然存在的,也可以由艺术家的灵感产生。作为产品造型设计则必须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形成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说,产品造型设计需要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来引导感性的形象思维,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标准,不可能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产品形态美不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它要体现在产品上和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而不是有一个成果了事。产品造型设计是通过形、色、质三大元素给用户以美感影响的。

2.1形――空间形态和造型艺术的结合

形是营造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产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层次关系对心理体验的影响,让用户产生拥有感、成就感、亲切感,同时还应营造必要的环境氛围使人产生夸张、含蓄、趣味、愉悦、轻松、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例如,对称或矩形能显示空间严谨,有利于营造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气氛;圆和椭圆形能显示包容,有利于营造完满、活拨的气氛;用自由曲线创造动态造型,有利于营造热烈、自由、亲切的气氛。特别是自由曲线对人更有吸引力,它的自由度强,更自然、也更具生活气息,创造出的空间富有节奏、韵律和美感。流畅的曲线既柔中带刚,又能做到有放有收、有张有弛,完全可以满足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和韵律感。曲线造型所产生的活泼效果使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激发观赏者产生共鸣。利用残缺、变异等造型手段便于营造时代、前卫的主题。残缺属于不完整的美,残缺形态组合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前卫艺术感。造型艺术能够表现引人投入的空间情态,如体量的变化、材质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形态的夸张或关联等,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产品只有借助其所有外部形态特征,才能成为人们的使用对象和认知对象,发挥自身的功能。

通过产品形态体现一定的指示性特征,暗示人们该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方式。通过造型形态相似性如裁纸刀的进退刀按钮设计为大拇指的负形并设计有凸筋,不仅便于刀片的进退操作暗示它的使用方式,许多水果刀或切菜刀也设计为负形以指示手握的位置。通过造型的因果联系如旋钮的造型采用周边侧面凹凸纹槽的多少、粗细这种视觉形态,以传达出旋钮是精细的微调还是大旋量的粗调;容器利用开口的大小来暗示所盛放东西的贵重与否、用量多少和保存时间长度等。

通过产品形态特征还能表现出产品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通过形态语言体现出产品的技术特征、产品功能和内在品质,包括零件之间的过渡、表面肌理、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关系处理,体现产品的优异品质、精湛工艺。通过形态语言把握好产品的档次象征,体现某一产品的等级和与众不同,往往通过产品标志、常用的局部典型造型或色彩手法、材料甚至价格等来体现,如标志“Braun”象征剃须刀无与伦比的档次,象征物主的富有及地位但仅作为计时用的金表等。通过产品形态语言也能体现产品的安全象征,在电器类、机械类及手工工具类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著名品牌、浑然饱满、整体形态、工艺精细、色泽沉稳都会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合理的尺寸、避免无意触动的按钮开关设计等会给人生理上的安全感。

2.2色——情感与文化的象征

色作为产品的色彩外观,不仅具备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备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作为视觉审美的核心,色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状态。人类对色彩的感觉最强烈、最直接,印象也最深刻,产品的色彩来自于色彩对人的视觉感受和生理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的经验联想和生理联想,从而产生复杂的心理反映。产品设计中的色彩,包括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色彩对室内空间意境的形成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服从于产品的主题,使产品更具生命力。色彩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不同的色彩及组合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红色热烈、蓝色宁静、紫色神秘、白色单纯、黑色凝重、灰色质朴,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成为不同的象征。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暗示人们的使用方式和提醒人们的注意,如传统照相机大多以黑色为外壳表面,显示其不透光性,同时提醒人们注意避光,并给人以专业的精密严谨感,而现代数码相机则以银色、灰色以及更多鲜明的色彩系列作为产品的色彩呈现。色彩设计应依据产品表达的主题,体现其诉求。而对色彩的感受还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文化、地区及生活方式、习俗的影响,反映着追求时代潮流的倾向。

2.3质——材料质感和肌理的传递

人对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不可否认的,而质感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产品的空间形态是感人的,那么利用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产品设计以最简约的方式充满艺术性。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产品形态中的肌理因素能够暗示使用方式或起警示作用。人们早就发现手指尖上的指纹使把手的接触面变成了细线状的突起物,从而提高了手的敏感度并增加了把持物体的摩擦力,这使产品尤其是手工工具的把手获得有效的利用并作为手指用力和把持处的暗示。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来增加感性、浪漫成分,使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更强。在选择材料时不仅用材料的强度、耐磨性等物理量来作评定,而且考虑材料与人的情感关系远近作为重要评价尺度。不同的质感肌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玻璃、钢材可以表达产品的科技气息,木材、竹材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等。材料质感和肌理的性能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用于所制产品后最终的视觉效果。工业设计师应当熟悉不同材料的性能特征,对材质、肌理与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科学合理地加以选用,以符合产品设计的需要。

优良的产品形态设计,总是通过形、色、质三方面的相互交融而提升到意境层面,以体现并折射出隐藏在物质形态表象后面的产品精神。这种精神通过用户的联想与想象而得以传递,在人和产品的互动过程中满足用户潜意识的渴望,实现产品的情感价值。

3形态观塑造的必要性

设计意味着创新,这决定了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设计及其形态,不然所设计的产品就会丧失生命力。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也通过产品形态所表达出的某种信息来判断和衡量是否与其内心所希望的一致,从而最终做出购买的决策。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设计语言,时代在发展决定着设计师应不断地培植新型形态观,成为引领消费的先行者。以苹果公司所产个人电脑的设计为例,G3时代,人们看到的是多彩、透明、绚丽的外观,体现活泼的气氛、给人时尚的感受;在G4时代,呈现的是半透明、银灰色的外观,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科技时尚。两下相比,人们会觉得G3电脑已不属于当前时代,因为它在视觉上已体现不出当前时代的气息,缺乏属于当前时代的设计语言;G4电脑则体现出理性、前卫,引领时尚潮流。关注NOKIA手机造型的趋势与走向,可以发现其产品造型在保留本产品品牌形象DNA的同时增添了几分时尚与动感的色彩,这些在以前的系列产品中是很难见到的,因为用户现在需要这种时尚元素与之共舞。

从苹果和NOKIA的例子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师的形态观是社会生活文化时尚的缩影,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形态观,走在时尚前面。

4形态观的塑造历程

4.1领悟生活的真谛

工业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为人与技术之间的沟通而提供解决方案,让理性的技术获得一种感性的表达。而这是建立在设计师对生活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源于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力。因此,设计师应该做生活的先行者。

三菱汽车设计部经理布雷一向以提供触动人心、尽情享受人生、充满情感与灵性的汽车为其设计理念。他认为上流的时尚并非源自上流社会,而是源自街头普通人群,设计师应当从各种艺术中吸取设计灵感。他为三菱打造了全新的汽车设计概念——3P精神:Precision、Performance、Passion(完美精确、极至表现、富于热情)。每一辆三菱车的设计都体现这种精神,我们能感受到这种3P精神是领悟了生活的真谛,是对生活的一种完美追求。

书籍、电影、图片、电视、网络等传递的各种信息,正悄悄地改变着整个世界,当我们观看一场电影、一场球赛,当聆听音乐或轻盈漫步时,都可能获得体验,正是这些体验会激发创意灵感。作为工业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体验加以理解和升华,以感性赋予产品使其造型充满人文关怀。

4.2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生文化的创造

文化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所在。工业设计是其民族文化的形象写照。工业设计在反映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生文化。在设计史上出现的各种设计风格,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生文化之下诞生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一反中世纪刻板的风格,追求富有人情味的曲线和优美的层次。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等浪漫主义的设计风格。接下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大工业生产,促进了技术革新和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的出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各种风格流派等设计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出现、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了新的文化主流。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生文化,使设计师产生了新鲜的灵感,时尚、前卫的设计便由此诞生。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拥有优秀的造型艺术累积,也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发现代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作为工业设计师要真正理解和消化我们的传统艺术,追根寻源,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之中。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形态艺术元素,以创造出更具民族精神和美感的优秀设计来。一件产品要更贴切反映时代或引领时尚,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原点,清晰了解其来龙去脉,并预测其趋势走向。空间意境、时代气息、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都为造型设计提供源泉,用这种观念去思考设计产品的形态,定会给用户带来意外的惊喜。

4.3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科学技术进步加速了文化的发展与沟通。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需要设计师具备开放的设计观。在我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外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对立、交流与整合过程当中,工业设计师应当在吸取和借鉴中走向现代化,并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产品形态观和设计观。本土的环境氛围和历史文化是设计师思考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开放,尝试用国际现代设计语言表达我们的感受、美学意识及文化背景。文化以经济为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会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抛弃我们的文化去模仿西方的设计思想,只有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又不断吸收当代先进的设计思想、理念,才能真正提升本土的工业设计水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形态设计论文篇(7)

二、面料形态的二次设计在服装中的应用

在科技高速发展和国际交流密切的今天,服装设计师们在这个领域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较量,更是一种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较量。在这场激烈竞争中,不论是团体设计师还是个体设计师都希望并驱先争,立于不败之地;都希望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件艺术品,既符合时候脉搏又具有独特个性,既能体现现代人的着装风情,又能在未来的长河中有立足之地。面料的二次设计正是这种行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概念并在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赋予了服装面料及服装造型设的新面貌,使之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更好地诠释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打破了服装面料以往的单调感。由此可见,服装面料的再造已成为服装设计师对服装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服装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首先,面料的二次设计不单纯是经济及技术的问题,从更深层意义上而言,它更是资源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些普通陈旧的面料经过二次设计改造,肌理转变,将一些平淡无华的旧面料改旧换新,使那些过时的面料风貌焕然一新,再次投入服装市场再应用,不仅减轻了资源的浪费,也符合环保设计、持续发展的倡导理念。其次,强化面料的装饰创新。通过绣花、钉珠、钉附件、印花等手法在面料上附加各种装饰物,改变其原有的视觉效果,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元素,让原本毫无特色的面料变得更生动,更美丽。如图2:简单的连衣裙款式,无领无袖,A字造型,主要通过面料的颜色和层次的塑造,丰富款式的视觉效果及美感。再次,强化结构创新,淡化面料。通过市场观察及各类时装会可总结出:在服装设计中的常用一些规则有:当选用面料本身有其独特特点时,在服装的款式造型及结构设计时可相对简单,突出材质本有的特色,许多的针织设计便是这类设计的典型;当所选用的面料为既无色彩变幻也无图案或肌理变化的普通类面料时,在设计时,应在结合面料的性能的前提下,强化款式造型的新颖及结构的独特,相对淡化面料的新型应用。可见,好的服装材料固然会令服装锦上添花,但如果没有好的服装材料,而通过面料形态的再塑造对其进行设计,不仅绿色环保,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三、面料二次创造在服装不同部位的运用

面料二次设计后的具体应用需结合人体结构、款式造型、设计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否则就是停留在单纯的面料改造层面。若不能加以灵活应用,纵然面料二次设计后的效果再好,也不能达到变废为宝、化腐为奇的效果,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及美丽。因此,具体的应用时尽量做到“因形而生”,使它的结构服从于人体形式,随着身体的“起伏”变化而有节奏地变化。不同面料再造的效果,其运用在服装中不同的部位给人传达不同的视觉效果,同一面料再造的不同效果运用在不同的部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造型和风格。应用在肩部时,夸张了上装Y字廓形;应用在裤缝侧面时,不仅给人一种修长的视觉美感,同时原本裤装简单的造型变得简约而有细节。不同面料再造的视觉效果及用量的多少应当以人体的结构和款式造型与使用功能的需要为依据。如在一些以“A”字母为造型的服装款式中,常运用大量的褶皱手法夸张腰身以下的位置,以达到自己预设的造型效果,而在一些以“X”型为基型的设计理念下,常在胸部及臀部运用一些夸张的面料再塑造手法,突出服装中要强调的重点。衣服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可能是设计师应用面料再塑造的对象,其主要依据还是款式的要求与整体造型的风格。

形态设计论文篇(8)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快速的发展,带动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工科工业企业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形态是产品外观设计中要素情况中比较复杂的要素,形态的设计是直接影响产品造型的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形态设计是专业核心的知识点,要想对产品形态设计进行全面的理解就要必须对美学与工业技术进行了解,目前我国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分为工学与艺术的两大类,艺术生与工科生两者自身的特点是不同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有效性方法的教育应当具有方向性,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避免普遍化教育方式。在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当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目标,老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来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规划,将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整个教学课程当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本文不针对产品形态设计理论进行全面研究,而是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探析。

1对产品形态设计课程概述

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知识要点,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艺术美学审美水平与对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创造力。充分的把工业技术的内涵把握好,使之便于利用与制造,提高产品形态设计与产品经济价值。产品形态设计涉及的知识点要素有很多,比如艺术美学的审美、结构体、功能、文化内涵、形态语义等要素。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结构体、功能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但是在产品形态设计中是要先必须考虑基础性要素。随着产品形态设计的目的与对象的不同而又是相互不同,对于内在规律的要求性却不是很强,因此不采用系统进行讲解。在产品形态设计中占有较为重要的要素就是形态的审美与材料工艺,这两方面在产品形态设计中占得比重非常大,主要是因为这两方面是产品形态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同时又是理性与感性的标志性代表。也是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老师最难讲解的部分,需要老师对此的采用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讲解。

2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措施提出

2.1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

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分别是:对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审美问题、产品形态设计与工业技术之间的链接等。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审美问题是整个课程中最难理解的一部分,也是核心内容。对于艺术生上来讲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工科生来讲就很难理解了。对产品形态设计与工业技术之间的链接问题正好是相反的情况,是艺术生上来讲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但是对于工科生来讲就理解并不是很难。

2.2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中有效措施的提出

老师要使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建立良好的信心是学习好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的重要前提。在老师逐步的教学主导下,慢慢从中掌握学习方法的要领和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最初厌恶到最后逐步喜欢上学习,并能够高效完成教学课程和教学任务,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的美学进行理解与深层的探讨。对教学重点范围内容进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目标,老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来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规划,将教学方法有效合理的运用到整个教学课程当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能使课堂上固有的工科工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又能充分的使学生对产品形态设计的美学表达能力和理解看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具有较好效果,无论是书本的了解还是生活实事的了解都有提高。

3结语

通过本文论述,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形态设计知识的理解本身就很难,不要说教师对产品形态设计知识进行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实行的难度了。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教学水平能力,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形态设计进行感性设计理论教学,在老师逐步的教学主导下,慢慢从中掌握学习方法的要领和主动地去学习,并且掌握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形态设计知识要点。本文对对产品形态设计课程概述、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措施提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

作者:刘华柏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夏缘缘.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演进与重构[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曹小琴.面向“两化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形态设计论文篇(9)

家具,在我的理解它们是各式各样的、不同空间性质的,在样式上他们就像自然世界的动植物一样具有着各自应有的形态。实际上,家具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工作、休息、娱乐等活动中所需要的物质器具,又或是依据人体尺度和人的审美结合的艺术创作。“不要在你家中放一件你认为实用,但是难看的东西”,家具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综合产物,它不仅能满足人们某种特定的直接用途,还是一种广为普及的大众艺术品,使人在接触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审美和引发丰富联想的精神需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家具的形态也产生巨大变化,大约从现代主义大师密斯的钢管椅和开始,人们所见到的家具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在只是以木材为主要材质,原来的那些丰富装饰也逐渐减少。家具设计师大多会以抽象的视觉形态元素作为其设计的语言,除了去追求新奇独特的家具形态意外,他们还会追求精神的表达,有着更深远广博的艺术韵味。家具形态是家具外观特征的综合描述,包括家具的形态、功能、色彩、材料等形态元素的总和,当然家具形态设计并不只是单纯的外形设计,它不仅包括产品形态的艺术设计,而且包括与实现家具形态的有关的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性设计。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样在认识家具时也是如此,外观形态是左右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的第一步,所以一件家具的外观形态对于家具设计师而言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1 现代家具设计中几何形态起源

1.1 几何形态家具风格的萌芽阶段

在西方中世纪和东方的封建社会晚期,纯粹的几何形态的家居设计还不存在。一直到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的时候,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从这个时期开始家居设计的风格开始转向简洁化和抽象化。

1.2 几何形态家具风格的成长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世界上涌现出多种设计风格和流派,几何形态得以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壮大。这时的传统家具设计被设计师归纳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对元素进行简单的新结构组合,依然保持单体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观性。

1.3 几何形态家具设计风格的成熟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包豪斯和荷兰的“风格派”运动的影响下逐渐的形成,并成为了那个时期最具有世界影响力,最流行的设计风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

1.4 几何形态家具风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家具设计几何形态设计风格开始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局势。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主义设计风格”所推崇的目的性设计被逐渐的抛弃,年轻的设计师们做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批判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2.1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于家具设计方面的文章和研究很多的,但是提出关于家具形态设计中空间创造研究的理论,相关论著却不多,家具形态相关的只有在家具期刊杂志上登载过几篇由中南林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院的刘文金教授撰写的文章,如《形神兼备一一家具形态设计》、《丰富多彩——家具形态设计》、《“匠”心独运——家具形态设计中的结构形态设计》、《天人合一——自然形态向人造形态的转化》等,专门讲解家具形态的论著有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刘文金教授撰写的《家具造型设计》。这类论著填补了原来在家具几何形态设计领域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的空白,对家具形态设计有了极大的理论提升。但是随着家具形态设计实践的不断深入,设计师能力的不断提升,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又提出的更高更深入的要求。目前还很少有涉及到专门对家具形态设计中空间的论著,大多只是从家具形态的整体设计去研究且没有提出具体的空间创造方法。国内很多对于三维空间形态的分析是建立在平面美学法则上的。美学的形式法则是将平面设计中的经验沿用到立体设计中来的,人们当时只把立体简单的理解成由几个平面构成的,而忽视了立体形态的多元性和不同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很自然带来了平面的概念。在这种意义上是无法建立正确的空间形态的概念的。通过形态元素从空间上去研究家具形态,可以建立较为系统的家具形态空间的观念和方法。

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视觉形态的研究最早的就是抽象主义绘画大师康定斯基的论著《点、线、面》,这也是国内大多研究视觉形态元素的重要学术参考专著。另一位是美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他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也为视觉形态认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与家具形态空间相关研究的还可以从建筑空间方面得到启示,美国建筑学者程大锦的《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他从建筑学的角度对空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有一本重要的论著是由美国普拉特学院教授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建立的形态研究方法《设计元素》,她从三维空间的基础入手,探讨视觉空间中各个元素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空间情感。

3 现代家具设计中几何形态的造型方法

形态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80-03

一、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天人合一”论框架导向

中国早期的先秦时期,就对“天人合一”的概念有过阐述,它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用来解决天和人的哲学命题,从先秦时期开始到后来,对中国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早期对人与天的研究基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二者虽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但都没有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以及后来多位哲人对其重新论证和补充,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论点。[1]

201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艺术学独立为第十三个学科大类,艺术学下设四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艺术设计便是其一,如何在这个一级学科下建立这种理论框架或是理论研究点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天人合一”论在艺术设计领域主要应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理论思维阐述点,也就是在艺术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中,设计目的和设计切入点均可以以“天人合一”的理论来进行切入,以现代的设计观念来重新诠释这个本原哲学命题,从而来提升设计目的的厚度和广度,这一点在艺术设计二级和三级学科及专业中均可涉及。二是更为细化的专业教学强调,“天人合一”论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命题与专业衔接更为紧密的专业中,包括一些课程中,强调“天人合一”论。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家具设计等学科和专业领域,这样观念的渗入就更加具体化和更加形象化,成为我们设计的根性理论。

二、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和为美”论框架导向

“中和为美”论也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文化沉淀的精髓,关于“中”与“和”的命题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学说中,它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与主体,主要体现了人应具有包容的心境,对世间万物应采用中庸、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于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包容的心理同样势必会产生繁衍多样性,呈现多元的社会状态,“和”所解决的就是平和多元的问题。扩展到艺术领域内,需要对不同文化状态下的艺术形态进行整合,尤其是要解决某些艺术领域内形式与内容的相融合性,以及不同文化进行碰撞下的和谐性。[2]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早期关于“中和”是独立开来的。他是民族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中”强调的是“适当其时”与“恰如其分”,含有不偏不过,中庸一致的意思。 “和”中强调的是“促使协调差异达到和谐一致”,所以,最初这是两个哲学命题点,将“中”与“和”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在《礼记•中庸》所阐述的。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

理解了概念的基本阐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适时地强调“中和为美”论,是建立本土文化框架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目前,受到当代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夸张、对比、观念、现代、后现代等较为极端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较广,与我们提出的“中和为美”论在教学中可能会有相悖,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及其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在适用于“中和为美”论的专业中可加大教学力度。所以说,主题确定方向。这一点在设计教育中应合理地把握。在艺术设计学科的二级学科中以框架性和大刚性的方式进行渗入,做到大的设计理论方向明确。在三级学科以及专业教学中可以编入具体的教学计划体系,做到具体的专业应用。

三、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有法”与“无法”的辩证关系论框架导向

严格说来,“有法”与“无法”应属于美学范畴,但与本原的哲学命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美学概念入手来进行阐述。早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于“有法”与“无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均有所论述,它是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研究如何对待艺术创作中的法度、秩序问题。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要强调“有法”,另外一方面,又要强调“无法”,主张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打破常规,但是二者的关系较为密切,是一种统一变化的辩证关系,大文豪坡曾经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指出“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3]说的其实就是在艺术领域内,要有打破常规的意识,要有创新的精神,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法度之内进行变化,不要随意地不讲究章法,二者要辩证地认识。与现代的设计观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谋而合。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的园林设计,其主张无法与有法的统一,“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4]就是对其最好的观点阐述。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早期的框架基本是苏联或是法国的模式,即便在今天掺杂了别的模式,但基本还是遵循着传统的大的框架和理论。[5]可以这样说,“有法”是学院派艺术形式所追寻的文化格式,但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各种艺术思潮纷至沓来,其大部分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说是“无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如何做到二者的既对立又统一,是当代教学的难点与核心。要让学生既对“有法”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又要在“有法”的框架下对其突破形成“无法”,这便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把这种核心的东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中的专业中来,细化到课程中去。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于每门课程教师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讲授,其实这便是教学中的“有法”,而在实际的设计环节,又希望学生的作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无法”了。关于本命题,可以说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设计课程,不论是学科大框架或是具体的专业教学课程,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有法”与“无法”的辩证设计理论。

四、构建艺术设计中“艺术境界”论框架导向

关于“境界”的理论,在中国形成也较早,最初构建始于唐代,唐代早期,把“境”作为审美范畴来使用的一是王昌龄,二是皎然,三是刘禹锡,四是司徒空。最早的王昌龄在其“诗有三境”中主要是论述了“境界”的客体关系,没有上升到主体。皎然认为“境界”具有虚实结合而实质为虚的特点,对于“境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这一观点可以说较为深刻地体现了境界的最基本的特征。他所阐述观点内容也就是象内与象外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到了司徒空,他的核心观点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1]比较而言,司徒空的哲学观点较刘禹锡有所提高,但目前来讲,是刘禹锡奠定了这一哲学范畴的基本美学规定。关于“境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虽然直到唐代才出现,但是其理论的萌芽却早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中孕育着。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境界学说是以老子美学以及庄子美学为基础的,离开老、庄美学,不可能把握境界学说的本质” [3]。

“境界”学说也称“意境”论,它是中国民族艺术所追求的极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含蓄的表现。不仅体现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中,也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也应用较广。在设计中它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内容,很多的设计落脚点最终要归于“意境”论的设计高度下。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创意切入;环境艺术中的空间表现;绘画艺术中的形体变形和夸张等均与“境界”有直接的关系。从现代艺术设计中形式与内容方面而言,这里的“意”其实就是我们创作过程中内容的表现。任何艺术创作归根要体现在“意”的本原特征上。所以,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合理有序地把“境界”论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去。尤其是在一些能体现氛围、景象、心情、认同等情态下的设计中,应加大“意境”理论的诠释。如,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甚至家具设计专业中均可体现。

五、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中“神”与“形”的辩证关系论框架导向

关于“神”与“形”辩证关系的阐述,早期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认为,相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其身体是生是死、是美是丑,都是无所谓的(这里的“身体”其实就是指外在的“形”),而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能否与道合一,达到完完全全的自然无为,这是老庄哲学的根本所在,所以,他提出了“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的观点与主张,认为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到“外其形骸”,不应该拘泥于物象的表面形式,而应重视表面形式以内的“神”,这里的神一般指我们生存的精神状态。因此,在他在《养生主》、《德充符》等文章中,以公文轩见右师、卫人哀骀它等故事,来说明形态虽然有些残缺但是要求的是神态的健全,神态健全了就不影响其真美,真正的美在神不在形。不过,庄子的形神观又有片面强调神的重要,而忽略了形态的客观存在,从理论与实际根据上来讲否定了形态的客观存在,从而否定形的意义与作用,有一定的片面性。到了汉代,《淮南子》中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又对庄子的观点有所修正,以神为形之君,以主观传神为主但是不否定客观形的作用,并且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了多元的艺术创作中。发展到现代,形与神的理解一般指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合理地论证“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这一命题,一直以来人们强调的是统一与互相渗透,以“神”为主,也就是艺术上指的传神,这也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尤其在艺术造型领域内应用较广,但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设计领域也逐渐在向纯粹的造型艺术领域渗透,这不免会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涉及关于形与神的命题。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竭力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通常我们认为无神之形则称之为匠气,无形之神则称之为缥缈,对于神的理解,有时是物象固有的客观存在的状态,有时是主观臆想与推断,有时是即时感慨,神必依附于形而出,而形不在多与少,到位就好,有时夸张,有时简约,有时繁杂,无一例外不为其神,[6]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种类和专业,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念渗入,尤其是在涉及造型艺术的专业领域内,如较为典型的动画设计专业,其中涉及的就比较广泛,从而把传统的美学观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宗白华.美学漫步[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庾宗庆.艺术本体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5]王刚.当代艺术对学院教育的影响[J]. 美术研究,2010,(3).

[6] 吕胜中.再见传统[M]. 北京:三联书店,2004.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Philosophy Framework in the System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LI Tao1, WANG Xiao-hua2, LIN Chong-hua2

形态设计论文篇(11)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形态的变化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过去,人们并不会过分注重建筑的外在形态变化,而是更加正是建筑的舒适程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建筑的外部形态与居住环境的舒适与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也应该在设计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将自然、科技的理念适当的融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者应一定能够对建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仿生形态为主要的论述要点,进一步分析其是如何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

1 关于仿生学

首先我们应该对仿生学具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在仿生学的基础上将仿生形态融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方面的仿生学是将自然的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一门学科,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筑发展的结果,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发展上的优势,促进建筑设计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从结构的设计上还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都能够运用仿生学的理念进行设计,下面我们将具体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通常情况下,仿生学可以按照以下几类进行划分。

2 仿生形态的划分与应用

在仿生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类。其一是直接形上的仿生。通过形态上的仿生,能够使人们更加直观的察觉到事物的面貌,从而达到联想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建设设计时,设计者通常会将脑海中的灵感进行具体化的体现,但是这一灵感极有可能是抽象化的、不具体的,只有通过指直接的仿生手法才能将其展现出来,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人们在看到具体的建筑形态后,就能够与设计者产生一种共鸣,了解设计者内心的设计理念。当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仿生形态是具有物理属性的,并且更加注重运用物理几何的方式将生物的具体形态展现出来。但是要注意的是,仿生形态的设计理念并不是对原有的生物形态进行照搬照抄,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我们应该将仿生形态与建筑之美进行完美的融合,这样才能达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效果。

其二,间接意的仿生也是主要的形式之一。间接意的形态仿生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就是要将抽象化的形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并且人们还能够通过这种抽象化的形态体会到建筑背后所具有的事物的具体形态。这种抽象化的仿生形态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所在,也是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凝结,人们在看到建筑的外形设计后,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这就是建筑的设计之美。

在直接形的仿生与间接意的仿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点线面的运用进行合理的区分。一所建筑之所以会千古流传并且流芳百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具有一种造型上的美感,无论在何时看到这一建筑,都会沉浸在建筑之美中,并且还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此之外,仿生形态之中还包含综合性的形态仿生。也就是要将形与意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达到理性的效果。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我们更应该提倡运用综合性的仿生形态对建筑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成形与意的完美集合,例如台北的101大厦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一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竹子,寓意着不断学习与成长,由此可见,如果将仿生学与建筑设计进行交相呼应的结合,不仅丰富的建筑的寓意,同时也能达到一种建筑设计上的创新。

3 仿生形态对现代建筑形态探索的意义

3.1 丰富建筑造型语言

通常来讲,一个设计的概念决定了设计的方向,利用仿生思维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概念设计的质量,丰富了造型语言。大自然丰富的形体结构,多维的变化层面,巧妙色彩装饰和图形组织以及它们的生存方式、肢体语言、声音特征、平衡能力为我们人工形态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式和造美法则。有机多层次的结构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审美标准和多元的造型语汇,建筑师不必参照过去或现在的历史形式和艺术风格,使建筑摆脱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拓展了设计的可能性,增加了设计的复杂与趣味性,是设计创新不断的源泉,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3.2 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

利用现实事物建构的口承民俗传说,从最初把客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观化为人神关系,到还原为客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反映了人们各个时期主体意识的觉悟,它所倡导的社会规范贯彻到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中,指导着人们的建房活动等社会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其精神意义也会不断传承,发挥其效能和影响。

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不同于过去只注意功能的优异领先,而是追求清新、淳朴,注重返朴归真和探讨个性的自律。形态仿生让设计回归自然,赋予设计形态以生命的象征是人类对精神需求所达到的共识。各种生物符合自然生存法则的自身特性的生长机制也让设计师必然考虑设计的灵活与社会属性,以期能更好的达到宜人性的目的。

3.3 促进自然与技术的结合发展

形态仿生设计是在与技术的相辅相成中得到发展的,设计师每一次灵感的汲取,每一次造型的分析,都需要与之相应的技术支撑。而每一次技术的进步又要求仿生形态的更进一步的纵深发展,促使人们去探索生命的本质意义。自然界中鸟给人类设计的启示应该是最早和最丰富的,从早期受鸟巢启示的树上巢居到架空盖房的"干栏"楼居,再到今天运用高科技的模型手法对生物原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国家体育场,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的反复磨合中创造出来的空间结构形态的演进,是技术与自然结合发展的最好证明。大自然生物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建筑空间结构形态也将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中实现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发展。

结束语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形态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结果,我们应该这一发展趋势继续保持下去,同时重点培养仿生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自然界的探索,不断涌现出新的设计灵感,最终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五钢.杭州湿地公园的生态文明保护与社区参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