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9:13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1)

由于多年的发展,江苏港城汽车运输已经于2002年8月公司实施二次改制,改制后的集团跟随时代不断迈进,原有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力不从心,例如企业内部分设的审计人员和出纳人员仍由一人兼任,财务人员仍可独自一人办理收付款和审核报销业务,财务人员职责未分离、财务与审计职能未分离等等,这些现行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不适应企业的后续发展,急需根据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完善。

2.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江苏港城汽车运输集团的经营范围已基本涵盖了公路运输相关的所有行业,下设较多子公司,但是由于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监督不到位,这些下属公司在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上未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落实,有走形式的状态,主观上缺少执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产生违法的行为,可能会给企业大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

3.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不高

财会人员是企业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不同素质的财会人员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不相同,这就会影响企业财务内部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目前,财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层次不高,中高级职称人员数量相对偏少。其次,财会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经验不足的存在,导致了其在工作中的判断失误,在进行财务信息的处理时,无法做到财务数据的客观反映,导致财务数据失真,使内部控制很难发挥作用,不利于决策部门作出科学决策。

二、建立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多年来,港城汽运集团始终秉承“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经营思路,弘扬“团结、奉献、务实、争先“的汽运精神,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集团已连续数年被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集团努力探索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2004年12月,集团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港城汽运集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企业管理领域。面对新形势,新起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港城汽运集团急需制定完善健全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继续创造辉煌佳绩。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度

由于集团不断发展的新情况和现行制度存在的弊端,集团应该立足变化了的新情况,结合集团发展的实际,处理好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的关系,处理好财会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关系,对每个岗位实行严密的职责划分,使工作人员及财会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使相关权责部门或人员能相互制约,使各部门工作有章可循,以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不断在发展的新情况中调整相应的执行方案,不断建立规章健全、运作有序、权责分明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2.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执行力度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后,一定在企业内部落实执行,否则,就算再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管理力度,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常规性检查,检查形式可以是重点检查,也可以使全面检查,或者是不定时抽查。在检查对象上可以对某一重点财务人员进行检查,也可以对财务部所有人员进行检查,或是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人员进行抽查,这种多种形式的检查监督可以保证财会人员及时对工作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为决策层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保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开展与执行。

3.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财会人员是企业实行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工作人员,是会计工作的基层工作者,财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开展。企业可以实行对财会人员的技能再培训,培养其专业的工作水准。对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杜绝和做假账情况的发生。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2)

所谓的会计审核通常是指对财务工作中所形成的报表和资料实施检查和监督管理的过程。主要是指对财务会计工作中涉及的报表和相关的账目的审核和检查。主要工作内容是指会计人员对平时的各类财务信息实施必要的重新审查的过程。以此保证会计核算中的发生不该有的差错,有效约束相关的工作人员肆意违反职业道德的违法行为,为财务管理工作树正气、正歪风。

(二)加强企业会计审核的对策

1、制定合理的会计审核规则、程序

会计审核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审核规则和程序,能有效促进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保证会计审核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健全会计审核档案来规范和考核会计审核人员的行为。同时可以为企业解决经济动态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信息依据。

2、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会计审核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高专业水平的会计审人员,高水准的会计审核人员,有利于减少审核工作中的出现的差错,促进审核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审核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会计审核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法律、管理以及相关经济方面的各类知识,不断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操守,保证审计人员具备完成审核工作的内在素质要求。

3、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建账

对于各个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资金流动情况需要记录归档,以备相关的上级部门进行审查,保证其有帐可查,为此反映企业或单位资金流动真实情况的相关的核算内容要如实记账。在《会计法》里指出:各个单位实施会计核算中,必须依据各个单位的经济实际状况,做好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并做好会计帐簿登记工作。禁止任何单位采用虚假的经济活动状况或者虚假的统计资料实施会计核算。虚假的会计核算信息,即会给本单位的财务控制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不利影响。故此,真实准确的会计账簿,是实施任何财务控制管理的重要的凭据,为此,要保证各单位财务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首要条件是财务建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运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

所谓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通常是指会计审核人员通过采用合理而正确的方法处理会计工作。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也是标定各个单位会计审核工作质量的基础,在对会计各项成果审核实践中,常常会涉及到专业性强的计算方法,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应对,绝对禁止擅自以个人的意愿来应对,随意更改,因为这项工作,会计审核是要求具备的专业素养很高的工作,需要审核人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方法。

二、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一)财务内控制度概念界定

所谓财务内控制度通常是指一个单位或者企业为了维护自身资产的安全性,保证企业或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实现其自身的风险合理控制,提升其经营管理效益的目的,而需要在企业或单位内部管理中,运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总称,以这些互相联系的、互相制约的制度来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和控制。目前我国各个企业运作情况表明,存在会计工作秩序紊乱,虚假谎报信息严重,企业因经营失控而失败,其中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失控。

(二)精细化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增强财务管理的自身调节能力

财务内控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其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同时也是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一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进行编制过程中,首先对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最大因素进行重点考虑。另外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企业在制定岗位责任制过程中,需要按照财务会计工作具体要求,落实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制定岗位责任制,保证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在财务业务流程中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权限,规范每个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管理的规范化,真正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内控工作。

2、制定企业经营的预算制度,完成财务预算计划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收支、资本经营等活动控制,并且保证做到事前准确预算、事中有效控制、事后完善协调,这一系列的经营管理活动,可以为企业的高层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通过加强企业财务工作控制和监督管理,可以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更符合其长远经营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好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来。要做好企业的全面预算,首先要做好企业的经营目标的量化管理,便于企业在各项经营管理中落实贯彻预算,监督预算的全面落实。其次,需要做好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同时做好同预算的差异性比较分析,对于差异性较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根源分析,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整改,责令相关责任部门及时解决和处理。另外,企业需要将预算落实情况纳入企业部门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中,以促进各个部门落实预算和执行预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其工作效率。

3、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影响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核心因素。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一个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果效。为了保障企业员工的素质,在录用招聘时要本着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原则录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培训教育工作。首相,需要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建设,以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这是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同其他的工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时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倘若一个企业中的财务会计人员对国家的财务法律、法规不熟悉,很难保障其在工作中不出现违法行为,就会使计信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为此,需要不断地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教育,保证财务人员及时熟悉最新的法律法规,并且采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做好成本节约工作。其次,不断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会计监督作用越发显得重要,财务会计工作即承担着各种记账、核算等工作,同时也担负着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分析,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准确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向有关的高级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汇报告知,保证高层管理者及时掌控企业经营动态和问题,掌握处理问题时机,保证问题还在萌芽状态或未扩大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胜任财务工作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为此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从而真正发挥财务监督和会计审核的作用。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3)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边界 有人类就有组织,有组织就有管理,有管理就有控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指集团母公司基于出资人所有权,利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对集团内的各种财务资源及各成员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控制和监督,以保证集团总体发展战略与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耿云江,2006)。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融合了企业集团和财务控制的概念特征,具有控制链条长且多层次化、控制客体综合化、控制手段多元化等特点。该概念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主体。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这一资本纽带决定了集团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等控制子公司资本运动,子公司通过孙公司董事会控制孙公司资本运动等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主体链为“母公司(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一般财务人员)子公司(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一般财务人员)孙公司……”。(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客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它能够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财务泛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首先是对集团利益相关组织、人员行为的控制,即对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经营者、财务人员的控制,以及对集团子公司内外部财务关系的控制。另外,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是通过资金的价值流转实现的,因而资金、技术、信息等财务资源是集团财务控制必不可少的另一客体。(3)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目标。企业集团公司作为终极股东,其目标是集团公司整体价值最大化。在具体落实“集团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整体目标时,借鉴内部控制的观点,将这一目标分为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报告真实、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等五个子目标。(4)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手段。在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及经营权相互分离的情况下,集团董事会和母公司不直接参与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因而对其实施控制需要借助一系列、多样化控制手段,包括组织控制、人员控制、信息控制、制度控制、预算控制、绩效控制等。在此过程中,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企业文化、基本的企业能力等,都是保证控制系统效率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包括:(1)内部控制理论演进与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控制相关的概念有管理控制、治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财务控制内涵。关于内部控制与治理控制的相互关系,从现有研究结论来看,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一是环境观,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二是基础观,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源头和基础;三是嵌合观,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个管理系统在主体、目标和内容上有很多重合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对应性与一致性;四是整体观,公司治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治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上层建筑。本文持第四种观点,同时将管理控制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内,财务控制则作为管理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观点既可以与企业控制权的层次结构相互吻合,同时更符合内部控制理论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企业的共同治理理论表明:企业是“生产”和“规制”两重属性的统一。Q=Q(L,K)表明从“生产”属性上看企业组织是一个生产性知识集合;PMAX=P(Q)-C(Q)表明从“规制”属性上看企业是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契约组织。对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划分,也必须体现企业的这两个本质。与“生产”的属性相对应的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管理控制权;与“规制”的属性相对应的是与企业治理层面相关的治理控制权;管理控制权与合约收入相关,而治理控制权则与剩余收入相关。从管理活动中可以分离出与财务活动有关的控制权就是财务控制权。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理论原先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审计效率、明确注册会计师审计时评价内部控制的责任而展开的。随着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要求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理论也与时俱进,不断演化。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重大改进有:1958 年AICPA 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颁布了《审计程序公告29 号》,将内部控制按其特点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要素;1988年美国颁布《审计准则说明书第55号》,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要素组成;1992年由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2004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对1994年制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扩展,更有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同时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内部控制已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要素。这一演变脉络表明内部控制的目标由小到大,控制层次由低到高,控制范围不断扩大,控制内涵不断外延。COSO报告下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跳出了审计和会计视野,将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风险的诸多因素,如组织特征、企业文化、法人治理、员工素质和能力匹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管理风格与哲学、风险意识等内部环境因素纳入内部控制系统中。内部控制不仅是面向过去实际过程的反馈型控制,也包括面向未来的前馈控制和过程控制,是贯穿于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中的全面控制。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理论,完美地揉合了控制论、系统论和权变论等理论的思想。控制论要求对控制对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并注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及时性以及信息沟通的质量,强调对过程实施动态控制;系统论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强调目标导向在对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引导作用;权变论则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应相互匹配,保持一致性。管理控制系统模式演变与控制环境变化紧密相关;不同的控制环境影响着管理控制系统的模式与内容(张先治,2004)。一个能使控制系统和组织内外环境权变变量相互匹配的模式能够导致个体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及其实现程度,将受到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相对于以前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而言,COSO报告更加强调“软控制”的作用。注重软硬结合,以软控制为主,前者的影响范围往往大于后者,能作用到后者所不能到达的区域,且制约者硬控制的效率。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控制体系,始终围绕着提高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的发展与经济组织不断追求业务的安全性以及效率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矫立新等,2008)。追求效率的内生变量是内部控制演进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内部控制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2)研究框架。内部控制理论的观点和方法, 为研究组织特征、控制环境及控制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 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关键支撑。财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控制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同出一辙,两者思想上具有同源性,因而,财务控制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也应该有类似之处:财务控制绩效(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受财务控制方式影响,还会受到财务控制环境的影响,且财务控制环境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力度要强于财务控制方式;财务控制环境还会对财务控制方式产生影响,财务控制方式与财务控制环境越匹配,财务控制绩效就越高;财务控制体系同样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控制体系,追求效率的内生变量应是财务控制体系演进的内在动力。财务控制环境、控制方式、控制目标是集团财务控制的三要素。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研究

(一)系统整体设计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文化、经济、行业和产业政策、法律制度体系、金融市场环境、汇率及利率、技术、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上下游情况等。内部环境则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竞争实力、市场地位、员工能力、企业文化和企业信誉情况等。在构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即母子公司集分权程度)的选择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控制模式产生影响;内部环境中,母公司因素特征、子公司因素特征和母子公司组合因素特征会对控制模式产生影响。其中,母公司因素特征包括母公司组织特征(规模属性、战略型态、多元化程度)、母公司领导者风格;子公司因素特征包括子公司发展阶段、子公司管理者能力、子公司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母子公司组合因素特征包括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性程度、母子公司整合程度和母子公司文化差异等因素。各因素对控制模式的影响情况如表1所示。

财务控制效率是构建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指导思想。控制方式和内部环境中的企业文化、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法人治理有效程度、企业能力等变量都会对财务控制绩效产生影响;同时,后者还会对前者产生影响;从控制机制角度来说,前者是“硬控制”、“正式控制”、“直接控制”,后者是“软控制”、“非正式控制”、“间接控制”。结合本文对“财务控制”概念的界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也因此相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运行系统,另一部分是支持系统。运行系统由财务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法(手段)组成;其中由控制方法所构成的体系是运行系统的核心部分,控制主体通过控制方法体系对控制客体实施控制,以实现控制目标。支撑系统由内部环境中的相关变量组成,包括企业文化、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人力资源政策、法人治理、企业能力等变量。支持系统不仅对运行系统产生影响,还和运行系统一起共同决定财务控制绩效。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最里面的圆圈部分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运行系统;运行系统之外是集团财务控制支持系统;变量之间的虚线表示相互影响。运行系统之外是集团内外部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对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产生影响。从企业外部环境到内部环境再到运行系统之间,产生信息交换,并产生影响。这一系统的特点是:(1)该系统是目标导向的。集团战略决定这集团财务战略、预算目标和财务控制目标;财务战略和财务控制目标影响着组织结构的构建、控制手段的选择和绩效考核的设计。明确企业愿景、使命及价值观;通过持之以恒的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共识,打造企业认同感;通过不断强化的能力建设以使得企业能到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系统的总体特点。(2)该体系是开放的、动态的。集团战略受内外环境影响;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内外环境因素,并与之相匹配;外部环境与内部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且对内部系统的运行产生干扰;内外环境不断的演变,使得内部控制体系也需要动态发生调整,以适应内环环境的变化。同样,集团财务控制战略也是多层次的,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财务控制战略这一特点体现了系统论和权变论的思想。(3)该体系是闭环的,从目标、过程到结果,结果得到反馈后,再进行调整、然后到过程、结果……,最后到考核,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调整,自动优化。这一特点体现了控制论和权变论的思想。

(二)运行系统方法体系设计 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式的划分, 理论界并未形成共识。 在西方已有文献中,对管理控制方式的研究较多;而财务控制分类方式则受管理控制分类方式影响较大。 管理控制方式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总体来说, 可以从控制机制、控制内容和母公司集权程度三种角度进行划分。 Ouchi(1979)将管理控制的方式分为官僚式控制(bureaucratic

control)、市场式控制(market control)和团队式控制(clan control)三类,安东尼(1989)将管理控制分为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Merchant

(1982)根据管理控制的内容,将管理控制方式分为结果控制、活动控制和人事控制三类。Goold等人(1986)根据母公司集权程度和总部价值创造的方式,将管理风格划分为战略规划型、财务控制型和战略控制型三种。上述观点中,Merchant的观点当前较为为流行。Efferin和Hopper(2007)认为,Merchant 的归纳包含了广泛的正式和社会化控制机制,对以前的研究也有较好的兼容性,同时并没有限定为大型组织。Merchant的分类观点对财务控制方式分类产生了重大影响,姚颐、刘志远(2007)在Merchant研究的基础之上,做了相应的改进,认为在过程控制中蕴含了对行为、文化和制度的控制,是三者合力的结果,故将行为控制和文化控制并入到过程控制中,从而将财务控制系统划分为人员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巫升柱(2003)提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财务制度控制、财务目标控制和财务信息控制等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竺素娥(2002)研究提出在母子公司管理中建立一个完整体系,主要由财务组织控制、财务人员控制、财务制度控制、财务预算控制以及一定的控制环境条件等方面构成。高勇强、田志龙(2002)从人员控制、制度控制、技术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的理念。王丽敏,李凯,谭旭红(2010)将财务控制分为制度控制、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和信息控制四个方面。此外,王全喜(1998)亦针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特征,指出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实践中应该采取财务总监制、统一会计制度,健全财务信息系统、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财务监控体系等措施。汤谷良(2000)提出财务控制体系,包括以社会化和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授权书控制、预算管理、财务结算中心、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业绩评价体系等。王月欣(2004)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不同的企业集团控制方式,根据纠偏与预期的关系,分为反馈财务控制、现时财务控制和前馈财务控制;按照集中程度,分为集中财务控制与分散财务控制;根据控制的用途不同,分为预防性财务控制和侦察性财务控制。按照控制时间特点,分为事前财务控制和事中财务控制等。姚颐、刘志远等人的分类方式揭示了驱动财务控制系统运作的本质要素,较好地刻画了财务控制系统的内在联系。但其分类方式仍旧有所欠缺,内容也有所重叠交叉,不能系统地完整地描述财务控制要素和各环节间的关系。综合上述观点,结合多年从事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实践经验及课题问卷访谈情况,将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划分目标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三个纬度, 如图3所示。

其中,目标控制包括财务战略控制和预算目标控制。过程控制可从控制要素和控制环节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要素控制包括组织控制、人员控制、信息控制、制度控制和资金控制;要素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不管是目标的实现,还是对各种财务活动及结果的控制,都离不开要素的支持。环节控制包括资产处置控制、投资控制、融资控制、担保控制、税务控制、财务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过程控制涵盖了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和财务产生关联;过程控制既涵盖了纵向层面的业务活动(投资、融资和经营),也包括横向层面的财务活动(资金、信息、税务和风险等)。结果控制和目标控制相对应,结果控制包括绩效考核控制和审计考核控制。由该控制方式所组成的控制体系是一个目标导向的闭环系统:企业战略决定了财务战略和预算目标,财务战略决定了财务要素构建方式,预算目标控制引导过程控制,结果控制则为控制系统增加动力机制,使该控制系统能够有序自动运转。预算控制能实现企业战略和绩效考核的结合,整合企业资源,并将这一体系有机衔接在一起,从而对该体系的运行实施整体控制。可以看出,该控制体系是一个交互纵横,相互作用的系统。可对集团财务控制体系进行全面、完整地刻画。这一财务控制方法体系符合集团财务控制的发展趋势。对该控制方法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简要说明如下:(1)目标控制。目标控制包括财务战略控制和预算目标控制。企业集团必须从战略层面对成员公司进行控制,以控制成员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战略是要实现组织发展与环境匹配,以及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集团战略决定了集团财务战略和集团年度预算目标。集团战略决定了集团未来投资方向、融资方式、利润分配方案和财务人才需求及培养计划等有关财务战略方面的内容;而集团年度预算目标是集团战略在某年度内的具体计划。集团财务战略控制可采取PDCA方法进行,PDCA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四个单词的简写。表示的意思分别是计划、行动、检查和处理。任何战略都会经历PDCA四个环节,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得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2)过程控制。过程控制可从控制要素和控制环节两个角度进行刻画。一是战略决定组织,组织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战略。战略和组织的互动关系说明了组织的重要性。组织是企业集团行驶控制权的载体。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组织层次,要与公司委托关系相对应。在多级利益主体的企业集团公司中,母公司、各成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都要有十分清晰的责权利关系,这样才能保证集团各项规章制度及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在组织结构设置上,母公司一般在董事会层次成立财务管理委员会,在总部设置财务部门和建立集团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子公司则设置财务部,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部的控制既可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进行,也可由母公司财务部直接进行,这种控制方式是一种混合控制,融合了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的优点。二是财务人员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对企业集团财务人员的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效果。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控制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采取财务人员委派制和财务总监委派制两种方式。三是财务制度是集团总部规范成员企业财务控制权限、责任划分和利益分配关系的基本方法,是正确处理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间各种财务关系的基础。一般来说,财务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一个完善的财务制度控制循环包括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和完善四个环节,同样可采取PDCA方法进行控制。四是集团财务信息实施集中控制是一个趋势,它可大幅度降各委托层面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防止“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实现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集中化管理后,集团财务部门可对所属成员公司的财务信息实时动态查询,既可为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也有利于监控子公司经理人员的行为。而将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集成化处理后,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与其他系统如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实现信息共享,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使得使得业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转化为财务信息,还可以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控制。五是资产处置控制、投资控制、融资控制、对外担保控制通过母子公司对该事项决策权限的划分来进行。六是财务风险控制可通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来进行。七是内部审计控制是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效率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确保审计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合理安排内部审计领导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成效的关键。一般将审计部独立于财务部,归属于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双重管理。(3)结果控制。结果控制和目标控制相对应,结果控制包括绩效考核控制和审计控制。绩效考核结果一般和预算目标完成情况挂钩,绩效考核包括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两种模式。审计控制是指被审计人员薪酬、任免等与内部审计结果相挂钩,以强化审计控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支持系统分析 支撑系统对控制系统的运行起着支撑、辅助、补充和辐射作用;现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支持系统的几个关键变量进行分析说明。(1)集团企业文化。企业集团文化是企业集团的意识形态,是企业集团的灵魂,是企业集团运行的软件。企业集团文化同一般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惯性。因而长期影响着企业集团的方方面面,也长期影响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如果把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运行系统看成一个硬件控制系统的话,企业集团文化则是一个软件控制系统,两个控制系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集团的控制目标。企业集团应重视文化建设,企业集团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并率先垂范。要培育共同的企业集团价值观念,倡导包容、共享、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集团内部的核心企业要发挥文化标杆作用。(2)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在很多国企集团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并不是制度所规定或者倡导的那种态度和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而制度执行不到位又往往是由于领导者以及各级管理者不能首先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好垂范作用。企业集团首先要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并把这一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诚信打造品牌,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商业伦理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自觉坚持依法经营、依法治企,牢固确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发展企业信用文化。(3)集团法人治理。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良好的公司治理是财务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财务控制系统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企业集团应应以建立开放式的决策机制为核心,改善内、外部公司治理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构建完善的企业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集团公司的信息披露和责任追究制度。(4)企业能力。企业的成长需要企业能力的支撑,有什么样的企业能力,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成长。企业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同时还决定了控制的效率。能力是根本,资源不具有持久性,且有可能被复制,但能力可持久,且不容易被复制,具有相对优势。企业集团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企业能力做保证。要提高企业集团控制效率,必须不断的提高和培养企业能力。企业集团完善企业能力的培养机制和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推行文化创新。

[本文系广东省2012年度会计科研立项课题“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及母子公司财务控制实证研究”(2011109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2]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3]姚颐、刘志远、李冠众:《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4]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5]高勇强、田志龙:《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模式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4期。

[6]王全喜:《企业集团的财务特性与财务控制》,《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2期。

[7]王丽敏、李凯、谭旭红:《国有大型总分公司式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评价及实证分析——基于省级分公司问卷调研的研究》,《财务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5期。

[8]巫升柱:《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构建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5期。

[9]张先治:《控制环境与管理控制系统演变》,《求是学刊》2004年第3期。

[10]矫立新、白文娟、王琳:《从企业组织的历史变迁看内部控制演进》,《商业时代》2008年第12期。

[11]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基于财务战略视角》,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2]王月欣著:《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Ouchi,W.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 control mechanisms[J]. Management Science,1979,25(9):833-849

[14]Merchant,K.A.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Managem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2,(summer): 43-55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4)

关键词:

内控;内控有效性;财务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拥有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企业才能保证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得到正确履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涉及到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内控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在企业自身因素方面,内部控制缺陷更可能存在于规模更小(朱荣恩,2004)、成立时间更短(郑石桥等,2009;张继德等,2013)、财务状况不好(张颖、郑洪涛,2010)、经营活动更复杂(田高良等,2010)、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程晓陵、王怀明,2008;张继德等,2013)的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激励、高管持股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等(吴益兵等,2009;张先治、戴文涛,2010;李育红,2011;刘亚丽,2011;李颖琦等,2012;刘启亮等,2012)都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监督方面,主要从是否聘用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曹建新等,2009)、是否对内控评价报告进行审计(薄澜、姚海鑫,2012)等审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蔡军等(2006)、王希全(2009)、池国华(2010)、张先治等(2011)、戴文涛等(2013)从不同角度出发,构建了内控评价整体框架。很多学者从COSO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出发,构建了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如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张兆国(2011)、黄曼行(2013)等。由于COSO五要素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制、逻辑性强,能够反映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貌(池国华等,2011),绝大多数学者从五要素出发构建了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王素莲(2005)、孟林和任志宏(2007)、林钟高等(2007)、方敏(2009)、袁晓波(2010)、王宏等(2011)、陈关亭(2013)。在内控评价方法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德尔菲法(周瑜等,2008),熵值法(敖世友,2009),层次分析法(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韩传模和汪士果,2009),多层模糊评价法(王卫星,2008;王希全,2009;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杨洁,2011),BP神经网络模型(朱卫东等,2005)和IC-CMM(王海林,2009)等。

二、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时刻面临着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两方面对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制度层面,国内学者基本上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探讨财务风险的管理。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总经理与董事长二职分离等对企业财务风险有一定影响(于富生等,2008;迟旭升和李明,2011;张红英和钱文彪,2012),因此,可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刘健海,2012)及从公司治理角度入手,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方面,我国学者主要通过确立相关指标,构建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有F分数模型(周首华等,1966),概率模型(吴世农等,1999),主成分分析法(张爱民等,2001),Logistic模型(刘翰林,2002;吴勤、周国强,2005;罗晓光、刘飞虎,2011),BP神经网络(杨保安等,2001),RBF神经网络模型(刘磊、郭岩,2012),粗集神经网络(周敏,2002;刘洪,2004),逻辑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李娜,2008)。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文献综述

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有效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资产安全,这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次,良好的内部控制依赖于企业对其所处风险的正确评价,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它的目的是适当地管理与控制风险。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一种最小化风险的机制,企业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有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理论研究方面,黄秋菊(1994)最先提出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王飞跃(1998)梳理了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作用及在具体实施中需把握的关键点,对企业内部控制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蔡韧(2003)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优点及局限,给出了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的前提是:制度完善、执行正常且有效、坚持不懈,并且需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环境。雷振华(2005)、张智勇(2007)也都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对财务风险预警及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福涛(2011)提出企业应基于内部控制的不同视角(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建立不同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战松涛(2011)基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负相关提出了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管理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王团现(2013)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国内实证方面,大多数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关系。鄂秀丽(2008)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周凌(2012)、黄曼行(2013)分别对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小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结论。而董育军、黄益雄(2013)在考虑多种内部控制质量衡量指标及财务风险指标、采用不同回归方程的基础上,仍然得出了此结论。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在从五要素出发的实证分析中,袁晓波(2010)提出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关注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郄萌(2013)从微型企业的视角得出:管理者薪酬、管理者持股数量和财产保护是影响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李丹(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控制活动和风险评估因素与财务风险相关性最高。杨艾(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提高独立董事有效性可有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从而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然而,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结论。金烨(2012)实证得出五要素对抵抗财务风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总体内部控制质量与抵抗财务风险能力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四、文献述评

在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提出了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来管理财务风险的原因及对策,但基本都是基于COSO整体框架提出的。不分行业特点、发展阶段、规模大小等给出的笼统建议并没有实际意义,缺乏可操作性。实证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者们多基于COSO五要素或目标构建了内控评价系统,但却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和针对性,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实际运用情况考虑也较少。而国外研究多采用收集公司样本进行研究的方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秀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0,20:139-140.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5)

1.明确了内部财务控制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内部财务控制是控制论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其理论依据是控制论,而非《会计辞海》、《新会计大辞典》中狭义的政策、制度和计划。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主观的政策法规,而是将研究基石提升到基础经济学理论的高度。

2.对内部财务控制概念进行了抽象概括。笔者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定义,只有强调其质的规定性,才能揭示其与其他概念的区别。本文对内部财务控制概念的定义,正是摆脱了仅对现象进行表述的模式,抓住了“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进而真正把握这个概念,充分研究它的内涵及外延。

3.有助于对内部财务控制本质的理解。笔者认为,内部财务控制的本质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控制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追根究底是源于控制论对实践的指导。本文对内部财务控制定义的阐述正是强调了这一点,因而有助于对其本质的把握。

4.内部财务控制具有目的性,是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依照既定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但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5.内部财务控制不是某个事件或某种状况,而是散布在企业作业中的一连串控制行为。并且内部财务控制与企业经营活动相互交织,为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而存在。

6.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所有的内部财务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企业内部会因此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效率和效果。

二、内部财务控制与内部控制、会计控制、财务监督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会计控制与财务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又称内部控制系统,在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拟订的题为《内部控制、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公正执业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此定义强调,内部控制不局限于与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方面,而且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财务控制、定期报告、统计分析、培训计划和内部审计等,以及属于其他领域的经营活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颁布的《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将内部控制按其特点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种,如下所示:

1.会计控制,即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记录可靠性或与此直接相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

2.管理控制,即企业为了帮助经理人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持续达到企业预期目标而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如计划控制、财务控制、新产品开发控制等。

笔者认为,控制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会计控制、管理控制、财务控制都旨在使企业的财务系统能有效运转,实现其目的,但从定义、涵盖的内容、范围来看,三者存在着明显差异。

(1)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是并列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控制的目的不同。会计控制是对以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控制;管理控制是与保证经营决策、方针的贯彻执行,促进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实现有关的控制。

(2)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是有机结合的,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会计控制一般对财务记录产生直接影响,管理控制通常对财务记录产生间接影响,因而管理控制就可以在会计控制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偏差纠正和协调控制;同时,会计控制也可以利用管理控制反馈的信息来评判会计控制的适当性。

(3)财务控制是管理控制的一部分。管理控制的实质是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本身就涵盖了财务控制的理论依据和目的。因而将财务控制归入管理控制是比较恰当的,既不会割裂两者的联系,又不至于混淆两者的差别。

(二)财务控制与财务监督的关系

笔者认为,控制是事物(系统)本身可以进行的活动,即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行为;监督虽然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但其本意是外力对某一事物的制约或约束。基于此,笔者认为财务监督是指相对于企业之外的主体,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和管理活动。而财务控制是指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约束、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技术、程序及理念的总称,以期达到财务活动预定目标的控制活动。

通过对两者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具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但它们各司其职,互有分工,又存在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主体不同。财务控制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相关者,如董事会、经营者和基层单位(如车间);而财务监督的主体一般是企业外部的相关者,如国家审计机关、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主要代表着一种社会公正。

2.依据不同。财务控制的依据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预先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和预算指标;而财务监督的依据则主要是以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财务制度及相关法律等为准绳。

3.内容不同。财务控制的内容是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相关的,包括筹资、投资、耗资、收益、分配等;而财务监督的内容则主要针对企业的劳动耗费、财务收支、财务成果的实现及分配是否合理合法,如对企业资产、成本费用、资金筹集与使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有效性、股利分配、净资产增减变动等活动及其结果的监督。

4.目的不同。财务控制的目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与计划、预算指标相比较,是否存在偏差;而财务监督的目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与国家财务法规、财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相比较,是否存在不合法、不合规现象。

三、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作用

(一)内部财务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财务管理体系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有不同的表述:从财务要素分析,财务管理的内容有资产、权益、收益、现金流量、财务风险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了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对于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比较集中的观点是:①以财务决策为核心;②以资金筹措过程中的资本结构决策,资金运用上的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上的股利决策为核心。而笔者主张以内部财务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其理由如下: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管理学的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解决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协调问题,即解决不同管理主体或利益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从而以管理制度方式来协调财务行为主体(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经理、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集团)的责、权、利关系。企业财务学主要从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去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内部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起来共同追求企业的财务目标。所以,将内部财务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对决策层(出资者)和执行层(经营者)都是可行的。

就出资者而言,其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的最大化,必须使成本与财务收益均衡,内部财务控制的对象是经营者,通过内部财务控制来防止他们偷懒、不负责任、偏离出资者既定财务目标和以不正当手段从公司中获取财富等;就经营者而言,内部财务控制的重点应建立在围绕保证出资者财务目标实现上的内部财务控制措施,诸如财务短期预算控制,资金流量与存量的控制等。

(二)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计划实现的保证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促使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要保证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就必须对企业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调节。同时,企业财务计划是在财务活动开展前做出的,由于财务活动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因此,企业财务计划很难做到天衣无缝,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这一切,往往要在财务活动的控制过程中才能发现,要通过对财务活动的控制,才能得到调整。因而,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计划积极、可靠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内部财务控制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中,如果仅限于确定合理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而对实施预算的行动不加控制,预定的财务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财务预测、决策和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和规划措施,而财务控制则是对这些规划加以落实。没有控制,任何预测、决策和预算都是徒劳无益的。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3009608

一、引言

21世纪初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使全球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普遍产生了怀疑,对投资产生了恐慌,进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为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增强投资者对于财务报告的信任,重塑投资信心,人们多方寻求解决机制并认为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合理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并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遵循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中的302和404条款。在国内,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指明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以上种种大动作引起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震动,均说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关注程度。

但是,内部控制是否真的对财务报告质量起正向相关作用?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正向相关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如何?随着实务领域发生的变革,在学术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展开了对内部控制以及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孙光国和莫冬燕通过对《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两个主流期刊在2000―2009年期间基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在总数、研究方法和研究侧重点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规范研究方法占绝对多数,而案例研究、经验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的方法所占比例极少,这说明我国这一时期实证研究方法处于较弱地位[1]。为了更好探索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相互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如何在财务报告整个生成、加工、发送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并综合考虑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以及实务中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的一级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最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拟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可靠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经验研究,从而回答内部控制是否真的对财务报告可靠性起了合理保证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效果如何的疑问。

本文剩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从经济理论上对内部控制在财务报告可靠性中发挥的合理保证作用进行探源,并就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第三部分的研究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就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保证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先就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最后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最后部分是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保证作用:理论探源

理论上,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合理保证作用可以从经济学理论追溯其对应的根源。信息经济学研究什么是非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交易契约,故又称为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契约理论包括委托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而这三个理论恰好是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可靠性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种先天血缘关系的理论基础。裘宗舜和柯东昌从委托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四个理论阐述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在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2]。

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企业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个契约网,因此,委托理论源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该理论认为,在两权分离的世界中,委托人(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人(企业经营者)。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便产生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委托―问题。企业所有者为了监督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而经营者为了展示自己的经营成果,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就恰好能满足这两者的要求,所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就会达成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的契约。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明晰所有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拟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即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在实务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私下达成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的契约也同样存在不完备性。为了解决这种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一种明确的条款,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内部控制恰好能合理保证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私下达成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契约的不完备性所导致的低质量会计信息,因此应运而生。多数学者[3-4]也认为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是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本质,也是推动其发展的最终动力。尽管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的政策法规在描述其功能和目标方面在不断的完善,但始终都没有将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的目标摒弃,指出完善的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范虚假财务报告,这意味着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于控制论的相关理论,内部控制在财务报告整个加工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既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从不同途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财务报告,从而为财务报告可靠性保驾护航。相互“关联”的内部控制构成要素通过有效衔接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互“交叉”的内部控制实现目标,要求内部控制构成要素通过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从而间接影响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的生成。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认定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这些认定本质上是保持一致的,其精髓可以概括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主要方面。

内部控制环境提供了员工开展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氛围,充当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完善的内控环境直接影响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有效完成,是影响财务报告信息的首要因素[5]-[7]。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在虚弱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公司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信息增加,如: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或者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等,公司越可能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8];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状况、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此外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控股,也更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在企业的这个内部控制环境下,管理层评估实现特定目标的风险;并通过实施控制活动确保管理层应对风险的指令得以贯彻执行;信息与沟通程序则是保证控制活动过程中相关的信息被获取并在组织内部沟通;内部监督机制的存在使得整个过程得到了监控,并在必要的情形下进行修正,最终实现合理保证目标。孟焰和孙丽虹对银行业、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进行系统研究后,指出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稽查措施,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面临的严峻态势和持续实现业务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9]。

国内外许多学者还从整体上通过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方春生等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方法,针对可靠性的各个特征、财务报表的不同类型以及财务报告使用者在决策中对财务报表使用行为的检验,发现相比实施内控制度前而言,实施内控制度后财务报告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10]。Ashbaugh-Skaife等研究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项目质量的关系,发现在观测期内报告存在内控缺陷的样本公司的应计账户噪音更多,因为相对于控制样本,他们的应计项目最终转换为真实现金流的比例显著要小[11]。Doyle等[12]、Ashbaugh-Skaife等[11]、Chan等[13]的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项目质量负相关,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公司相比其他公司存在较高的可操控应计项目。

综上所述,在理论上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从而防范虚假的财务报告信息提供的可能,从而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并有利于实现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在实务中,内部控制是否真的发挥了理论上阐述的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作用?作用效果又如何?值得检验和研究。

三、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保证作用:实证检验

(一)研究设计

对财务报告可靠性以及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的评价是研究的难点。据此,本文重点阐述了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评价指标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设计。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可靠性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但是财务报告可靠性除了受到内部控制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由于本文不是大样本研究,为了尽可能控制其他因素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还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所以在研究设计中也具体规定了配对样本的选取标准。

1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关于财务报告可靠性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少且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研究仅提出了财务报告可靠性评价的初步框架,也缺乏直接衡量财务报告可靠性指标并且直接衡量也确实存在着诸多困难,一般使用替代变量予以解决。第一种是来自权威机构,国外评价财务报告可靠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由专家主观打分得到披露质量排名,如美国投资与管理委员会(AIMR)指数、国际财务分析与研究中心的CIFAR指数、财务分析师联盟的FAF指数、标准普尔的财务透明度和披露信息指数(T&D)。上述方法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对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不能给予有效的鉴定。二是建立一个披露指数,以披露的数量作为披露质量的指标。第二种是研究者自建指标,但往往缺乏理论支撑与论证。第三种是直接引用其他学者建立的模型或是在已有的模型上进行改进,可能存在前提条件考虑不全面、模型不适用的情况。现阶段针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评价并没有成熟的框架体系。但在对财务报告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已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是否已对财务报告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14],即审计意见针对的对象是财务报告的整体,所以本文暂时将样本公司财务报告经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作为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替代指标并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反映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指标。

2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

本文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五个构成要素设计成五个层面,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必须将COSO的五大要素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精髓反映出来;二是这五个层面反映出来后能否用指标进行替代。如果反映出来的要素可以用相应的指标替代,那么其数据是否能获得以及能否保证获得的数据是否真实就成为关键问题。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本文只能将选定的主要要素细化为分指标,并通过采集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来说明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又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各要素的组成部分具有繁杂多样化,为内部控制各个目标的实现发挥的保证程度不一,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保证作用程度也不例外。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本身具有隐藏性和复杂性,必须通过外在的表象对它的披露质量(或披露水平)好坏进行测度(或评价)。为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构建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ICI),本文拟以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为依据,结合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并通过向实务界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就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可能的影响因素分别设为问项,并就各问项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的保证作用程度进行打分,设五个档次:“没有关系”、 “稍微重要”、“重要”、“很重要”和“非常重要”,其对应的得分是0分、1分、2分、3分和4分。得分为2分以上(包括2分)的指标则选取为ICI的评价指标,采用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出符合我国情境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ICI),以此作为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林钟高等构建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评价体系基本涵盖了COSO的五大要素,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提出了新的思路[15]。

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的相关结论 基于文章的篇幅和写作目的,本文不具体阐述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收回、整理过程以及具体的调查分析结论。若读者需要调查问卷的详细结论可以联系本文作者。经过仔细思考后整理,形成本文表1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配对样本的选取

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除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外,还受诸如企业规模、企业是否存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上市年限、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属行业以及以前年度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的可能影响因素,配对样本的选取标准如下:①本年度被出具的审计意见为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②在满足①的情况下未发生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以及本年度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未发生修正的上市公司;③在满足①和②的条件下其上市地相同,即都隶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或者上海证券交易所;④在满足前3个条件的情况下其所属行业要相同;⑤在满足前4个条件的情况下其资产总额的差异区间在[-10%,10%];⑥在满足前5个条件的情况下其上市年限的差异区间在[-3,3];⑦在满足前6个条件的情况下要求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尽量相同。

(二)样本来源、选取及处理

样本与配对样本的相关数据均通过手工采集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取得。

样本选取的标准:2009年度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以及否定意见的并剔除数据有缺失的A股上市公司,最终样本量为98家。

配对样本则根据研究设计中配对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选取。

从样本和配对样本中随机选取了98家公司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检验,并根据回归结果分配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指标权重。

(三)指标权重分配

本文建立以下的Logistic回归模型:

OPIN=CON+α1C1+α2C2+α3C3+α4C4+α5C5+α6ROA+α7LOSS+α8LEV+α9LIQUID+α10SIZE

+∑13i=1α11+iIND+ε模型(1)

其中,CON为截距,α1-αi为系数,ε为残差。模型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1被解释变量

OPIN表示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本文以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作为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替代指标。如果公司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取1,否则为0。

2解释变量

C1、C2、C3、C4和C5均是上述研究假设中内部控制五个构成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一一对应的评价数。

3控制变量

ROA表示上市公司当年净利润/年末总资产,控制公司盈利能力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LOSS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本年亏损则取1,否则为0;我们预期,亏损公司的财务风险更大,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LEV表示资产负债率,即年末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LIQUID表示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越大、流动比率越小,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小,财务风险越大,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SIZE表示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制公司规模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IND为行业的虚拟变量,控制行业的影响。行业按照财政部会计司的《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上市公司基础信息中的行业代码进行分类,样本公司共13类。为了简便起见,在检验结果中未报告行业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水平。

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我们可以知道,就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细化指标最后整合出来的五个层次都是显著的。C1、C2、C5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在1%以内,且C1回归系数为0887,表明C1变化1%,被解释变量OPIN同方向变化0887%,即内部环境对财务报告可靠性起到

了正向促进作用,这与理论假设是一致的,而且内部环境相对于其他构成要素对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的系数最大,这也论证了内部环境确实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C2的回归系数为0611,表明C2变化1%,被解释变量OPIN同方向变化0611%,表明风险评估程序对上市公司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也存在正向作用,风险评估程序越有效,企业财务报告出现舞弊的可能性越小;C5的回归系数为0602,表明C5变化1%,被解释变量OPIN同方向变化0602%,说明内部监督在实际中也发挥了对财务报告整个加工生产过程的监督防范作用。C3、C4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在5%以内,其中C3的回归系数为0314,表明C3变化1%,被解释变量OPIN同方向变化0314%,即控制活动对于财务报告可靠性也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C4的回归系数为0597,表明C4变化1%,被解释变量OPIN同方向变化0597%,信息与沟通与财务报告可靠性也存在正向关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的五个构成要素对财务报告可靠性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C1、C2、C3、C4和C5层次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C1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其次是C2、C4和C5,最后是C3,这五个层次的影响程度的比重接近3∶2∶1∶2∶2。

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重要程度不同,赋予这五个层次不同的权重,即第一层次的指标权重Q1设置为3;第二层次、第四层次和第五层次的指标权重Q2、Q4和Q5均设置为2;第三层次的指标权重Q3设置为1。

(四)配对样本T检验

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得出的指标权重,再由内部控制指数计算公式(1)ICI = (A11+ A12+ A13 + A14 + A15 + A16 + A17+ A18+ A19+ A110+ A111+ A112+ A113)×3 +(A21+ A22 + A23 + A24 + A25 + A26+ A27)×2+(A31+ A32 + A33 + A34)×1 +(A41+ A42 + A43 + A44 + A45 + A46)×2+(A51+ A52 + A53 + A54 + A55 + A56)×2可以计算出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和配对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最后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均值标准差标准误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tdf显著性水平

(双边)

配对样本ICI样本ICI108031791683726323217692963980023

由表3可知,Sig值为0023,小于005,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内是显著的,即样本公司和配对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的方差和均值都有显著性差异。这是控制除了内部控制外其他影响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后,内部控制五个构成要素综合影响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的结果。表明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小,即企业的内部控制越有效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越高,内部控制的确在实际中发挥着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作用。这与前文的理论假设是一致,同时也进一步且更稳健地验证了Logistic回归结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检验,可以回答本文的质疑,内部控制的确发挥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作用,即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可靠性存在正向相关性,但是内部控制五个构成要素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保证程度是不同的。

由前文的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得出内部控制制度的确对财务报告可靠性起到了正向的保证作用。一般而言,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上司公司其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比较高,财务报告可靠性也会更高,这与理论假设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致,李榕芳[16]、朱荣恩等[17]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索,也发现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合理保证作用。

由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内部控制五要素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确发挥了合理保证作用,但影响程度不一。其中,内部环境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系数最大,这与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基础假设是一致的。唐予华和李明辉[5]也提出内部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是防止故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而控制活动的影响权重相对较小,其他三个构成要素相对较大。部分原因可能受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设计和选取的主观性影响,但整体上还是能说明内部控制五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实现目标中。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务实性指导意见。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还存在各种问题,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确实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范及完善,呈现出逐年强化的趋势。正如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完善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是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健康运行、规范资本市场秩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光国,莫冬燕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新方向:基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第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裘宗舜,柯东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J]会计之友,2005,(7)

[4]陈汉文,夏文贤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利用博弈理论进行的解释[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 [J]会计研究,2002,(8)

[4]戴彦,汪艳内部控制本原的经济学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

[7]N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8]陈利军从财务报告信息供应链看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的关系[J]当代经济,2007,(6)

[5]唐予华,李明辉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第1版)[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黎明海试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9)

[7]陈勇浅析内部控制要素的结构及其逻辑关系[J] 现代审计, 2009,(4)

[8]Dechow,PM,Sloan,RG,Sweeney,AP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2)

[13]孙江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基于财务指标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2008

[9]孟焰, 孙丽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看如何加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4,(3)

[10]方春生,王立彦,等SOX法案、内控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J]审计研究,2008,(1)

[11]Ashbaugh-Skaife,H,Collins,DW,Kinney,W,et al.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

[12]Doyle,JGe,W,McVay,S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13]Chan,KC,Farrell,B,Picheng,L 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8

[19]贾旭 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4]李雪,时毅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新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3)

[21]卜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J]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6

[22]李维安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J]财经研究,2007,(4)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7)

我国财务理论界对财务监控领域的部分问题已经有所研究,诸如财务监控的基本理论、财务监控的模式、财务监控配置权等方面但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看来这些取得的成果还很有限。应当说,这一研究现状基本上客观的反映了目前财务监控理论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现实状况,财务监控权的配置、财务监控效率、财务监控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财务监控理论体系的研究也还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另外,我国财务监控理论的发展受到自身企业的性质、管理制度及实务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积极引进西方研究成果的同时,应该从多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财务监控基本理论研究。吴聪玉(2005)指出,财务监控是企业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措施,是确保企业自身能够持续经营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业务监控。企业财务监控是涉及事前预测规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归纳总结的全过程监控,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经常性的特点。监控主体是企业自身。林忠高等(2005)为财务监控做出定义,指出财务监控是委托人通过预算控制、责任控制、财务风险控制等以一系列手段,并以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作为保障,在使人遵守财务法规、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挖掘潜力,融合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活动。齐飞(2005)对财务监控做出了如下定义,财务监控是在产权基础之上,为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统一的财务政策与监管活动。

财务监控模式研究。李志国、张春雨(2009)利用实证分析对董事会对商业银行财务质量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的银行可能发生银行财务风险的概率较小;董事会独立性对银行财务质量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其检验的结果并不特别显著;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财务杠杆对银行未来一段时期的财务变化趋势有显著影响。

程新生(2002)通过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指出公司治理监控模式分为单层监控模式和双重监控模式。在单层监控模式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由董事会对经营者进行监控。双重监控模式是由董事会对经营者进行监控以及监事会对执行董事、经营者进行监控。

企业集团财务监控研究。于增彪等(2001)采用现场研究的方法,概括出了企业集团管理的资金预算管理整合模式和全面预算整合模式,并从技术、组织、行为和环境四个维度描述了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特征,从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务等方面阐述了我国集团公司推行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朱元午等(2004)主张,依据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尤其是耗散结构理论和博奔论的基本原理,在对传统全面预算管理赋予新内容和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分别从所有者与经营者角度设计以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为主线的三维控制系统;赵增耀等(2002)从企业集团与单个企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入手,在借鉴国际先进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对我国企业集团结构进行完善和规范。他指出了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并运用组织结构理论,就集团总部对了公司的控制和协调进行了探讨。柯荣浦(2004)从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出发,提出集团的组织结构是集团自身的战略所决定的,而且是为集团战略服务的,然后从企业集团的领导体制集团智力结构和经营体制集团管理两个方面构造集团的组织体系。这些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启示。

财务监控信息系统研究。傅元略(2003)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方面进展很快,但对国外先进的公司治理实务和财务监控技术的引进相对滞后,提出加深对财务监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积极将网络技术与先进的财务监控思想结合起来,创建适合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财务监控机制,并对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涵义、调控导向类型、类别和两层级监控结构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张杰(2009)指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财务监控的目标和对象发生了变化,对财务监控和人员产生了诸多影响,有必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和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系统。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国内财务监控文献评述

财务监控是财务管理的职能之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国内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对财务监控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也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对财务监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引进西方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研究成果;二是利用传统的控制(含预算控制)模式进行研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控中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现有论著大多将财务控制视为财务管理的一个普通环节,并将其与财务预测、财务规划、财务决策等一并论述。财务控制的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8)

1.1 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医院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效果的好坏。目前医院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的协调重视不够,导致同级各职能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进而影响医院内控的成效;大多数医院院长来源于医疗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使医院内控工作缺乏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即使有些院长对医院内控工作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也会因其管理能力所限而无法建立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1.2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有些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未明确划分,将两项工作合并一处,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处理会计信息,如此极易导致基于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医院的会计人员按有关规定所担负的责任大于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同时医院又对他们缺乏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导致责、权、利严重背离。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或束之高阁,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1.3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

人员素质是决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重要因素。如果人员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要求,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程序或措施误解、误判,即使内部控制制度再完善,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就目前医院情况看,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难以适应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只满足于日清月结、做凭单、记账等,缺乏敏感性和分析辨别能力。

1.4 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人员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检查执行的首要责任人,但他们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医院经营者,而内部各职能部门都是在经营者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其各项经营管理行为尤其是重大行为大多在他们的授权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无法真正履行其职能。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只是兼职或是挂靠,对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使得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

2 加强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营造良好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环境

强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是提高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最基本和最迫切的要求,医院内部应建立以院长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加强总会计师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提高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加强对财务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证其正常有效运行。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一个涉及医院经济活动全方位的控制,是一整套相互监督、制约、联系的控制方法,医院各个层次的人员,上到院长下到各部门、科室、职工要共同实施,只有全院上下统一认识,才能保证医院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此外,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2 建立健全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该全面、系统,要涵盖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资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以及信息系统控制。要遵循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的原则,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确保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成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涉及所有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岗位及人员,并对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涉及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同时,医院应选择一些影响面广、作用大的关键控制点,实行重点控制。

2.3 全面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近几年医院会计制度作了较大改革,新增内容较多,由于人的素质因素,不能适应新形势,跟不上事业发展需要,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导致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从业人员政治素质的影响,不能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不履行义务与职责,在利益驱动下,步入歧途,形成经济犯罪。为加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医院负责人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从而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这是有效发挥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要条件。

2.4 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审计财务核算的正确性,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便发现不足,弥补漏洞。内部审计机构应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于有关部门的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定期和经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常的审计活动,对经济运行进行审核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在医院内部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线的监控机制,应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科室,保证医院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同虚设”,真正使内部审计起到卫士、谋士的作用。医院审计部门要制定出一整套的内部监督制度,将整个内审工作的重心从过去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计划预测、事中跟踪控制、事后审计并举,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实现对医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把医院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主要参考文献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21-02

2010年4月26日,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新一轮的讨论,财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自然成了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

一般来说,现代公司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或者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2],它的职能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进行审计,这是内部审计的最为首要的职能[3];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的审计,这将成为内部审计职能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1]。何玉(2009)以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为例说明,为预防职务舞弊,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4]。程新生等(2007)认为狭义上的内部审计机制有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委员会构成,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机构之一,同时拥有这两者的内部审计机制对于提高财务控制水平有显著的影响[5]。徐哲、潘志芳(2008)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作为影响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独立性差、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范围过窄等问题[6]。类似的研究还有时限等(2008),他们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表明,除了存在上述问题以外,在内部审计方法选择上与国外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国内企业更多的是选择“账项基础审计、多种方式交叉使用”[7]。因此,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提高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效果,强化审计监督作用的根本出路。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研究多倾向于规范性研究,缺少实证性研究,且大多数学者都选择了“内部控制”这广义范围,而对其核心内容――财务控制却少有关注。

二、预算管理与财务控制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于增彪等(2004)对清华大学140位DMBA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国98.5%的企事业单位已实行预算管理[8],作为企业实现决策与控制的有效手段,预算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学术界和实务界主要从功能、概念、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佟成生等(2011)认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是决策和控制,前者是指通过预算过程将组织中某些专属知识和信息传递到组织的另一部门,以便做出资源配置决策;后者是指以设定好的并层层分解的预算目标为标准,对组织内部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绩效和报酬挂钩,起到控制组织行为的目的[9]。于增彪(2007)将预算管理在概念上分为具有继承关系的三类,一是成本费用预算,这是中国最早的预算管理形式,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广为采用;二是资金预算,是成本预算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大型企业或集团广为流行;三是全面预算管理,它是预算管理的最高级形式,是资金预算的进一步延伸[10]。旨在提高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学者们近年来关注的又一焦点。罗晓文等(2006)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角度阐述了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措施要靠全面预算来落实,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统驭作用[11]。朱元午(2003)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全局观念统一管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方式,对其注入较新的理论和相应改善后,可以“担当”财务控制系统之主线的重任 [12] 。李国忠(2005)认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宜采取与其管理目标相适应的预算控制模式,中国企业集团大多为战略控制型,较适宜采用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即将集权型和分权型的折中。中国预算管理从理论提出到实践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内大多数企业已能够建立预算管理系统,但是目前中国的预算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尚未到位[13]。杨有红(2010)指出中国预算管理工作做的十分到位的企业很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预算与战略脱节,忽略预算管理先导性工作,将预算仅仅当成财会部门的事,没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 [14]。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不同的研究者、企业对预算管理的概念、内容与环节、控制模式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预算与战略、奖惩制度以及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预算管理徒有其名,预算“刚性”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理论工作者仍然把预算仅仅当成是财务部门的“自足自乐”。

三、财务委派与财务控制

作为财务控制的具体手段,财务委派制自1993年在中国深圳试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和完善,目前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中已得到普遍应用。财务委派制是指母公司为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由母公司向子公司直接委派财务人员(总监),并纳入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15]。实践证明(高言,1998;邵进兴,1999;叶新刚等,2000;何力民,2003)财务委派制有利于母公司强化对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财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16~19]。然而,还有一部分学者(邓春华,2000;于曾彪,2004)认为在目前的会计框架下中国的财务委派制不合逻辑、“徒有虚名”、“爹不疼,娘不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20~21]。究其原因,所有者的缺位,经营者的越权;财务委派总监职能与组织定位不明确;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导致委派的财务总监与子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合谋”(楼土明,2003;耿云江,2006;苏静,2006)是其主要原因[22~23]。为此,对财务委派人员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和组织定位,建立健全独立的委派管理制度和激烈约束机制。

四、结语

国内对财务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中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规范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规范已经开始尝试将与财务控制有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融进财务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但是财务控制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第一,在国内相关财务文献中,关于财务控制的内容少之又少,它们要么是内含在一般的财务管理之中,要么是隐藏在广义的内部控制之中,缺少它应有的相对独立性,而实践中的财务决策、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失控强烈要求理论层面上独立而先进的财务控制研究。第二,国内学者在财务控制方面的研究存在重“技术操作”层面的研究而轻控制制度建设的研究,且在制度建设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又存在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无法与公司的整体战略、治理结构弥合。第三,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创新思维不够强烈,仍然存在较多地对西方财务控制理论的简单模仿,缺少原创性成果,西方经验的本土化和财务管理控制的企业个性化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0,(3):42-26.

[2] 张杰民.现代审计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1992,(9):19-22.

[3] 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06,(4):87-90.

[4] 何玉.职务舞弊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兼评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例[J].审计研究,2009,(2):91-96.

[5] 程新生,孙利军,耿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2):118-122.

[6] 徐哲,潘志芳.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55-59.

[7] 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23-26.

[8] 于增彪,袁光华,刘桂英,邢如其.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8):22-29.

[9] 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45-49.

[10] 于增彪.全面预算管理:从概念说起[J].财务与会计,2007,(1):56-57.

[11] 罗晓文,朱莲美.论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的关系[J]财会月刊:会计,2006,(8):8-9.

[12] 朱元午.浅谈财务控制之主线[J].财务与会计,2003,(11):11-12.

[13] 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6):79-85.

[14] 杨有红.整合预算和内控 改进企业预算管理系统[J].财务与会计,2010,(9):11-13.

[15] 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反思[G]//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2006:461-463.

[16] 高言.关于会计人员委派制试点情况的调查[J].财会通讯,1998,(3):15-18.

[17] 邵进兴.关于“会计委派制”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9):8-12.

[18] 叶新刚,赵玮.试论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J].经济评论,2000,(3):113-118.

[19] 何力民.委派财务总监加强财务监督――广钢集团委派财务总监的实践和思考[J].冶金财会,2003,(12):4-8.

[20] 邓春华.“会计委派制”的四个悖论及应采取的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9):54-56.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美国颁布SOX法案后,众多学者并把研究的视线转向了这部法案在促进财务报告质量提高方面的经济作用。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Beneish等(2006)、Chan(2007)、Doyle等(2007)和Ashbaug-Skaife(2007)等的研究成果,他们均不同程度的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及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企业,其提供的财务报告也就越真实,可信度也就越高,越不容易出现财务舞弊的现象。我国学者对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方春生,王立彦等(2008)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是有促进作用的。黎明梅(2008)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从上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研究,以规范研究居多,并且对于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量的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试图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关系研究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1.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财务报告质量的有力保障

(1)内部控制各构成要素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归纳为五个方面:(1)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2)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3)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4)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其中,第(3)个目标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是有重大影响的。具体来说,内部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质量提供一种氛围,因此内部环境是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基础;风险评估主要用以识别可能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风险,已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控制活动则是为了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而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以防止财务舞弊事件的出现;信息与沟通可以保证有关的财务报告资料在企业内部及时有效的沟通;内部监督则可以对整个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纠正内部控制出现的漏洞,保障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行。因此,内控五要素在保障财务报告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维纳1948年提出的控制论认为控制最为本质的特点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处理,通过对财务信息产出过程的控制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从本质上讲,财务报告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信息产品,它也必须经历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形成最终对人们有用的信息。所以在整个的处理过程中,能否保持有效的监督,是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内部控制则在这一关键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此外,内部控制系统可以从2个方面同时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不但可以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具体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不但会受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会计和核算系统的影响,同时还受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的影响,而内部控制系统又对生产流程和业务活动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归根结底财务报告的质量受到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系统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2.财务报告质量对完善内部控制具有反作用

(1)财务报告质量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运行机制是财务报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主要机理,因此在论述本部分内容之前,需要简单了解一些运行机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整个运行机制由传递路线、控制环境、控制目标、控制对象、受控客体和控制主体组成,这六大因素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具体的运行机理如图2所示:

信息论认为,财务报告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连接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重要枢纽,并且在内部控制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财务信息是企业管理信息的重组成部分,是管理者做出各种决策和实施控制活动的基础。财务报告信息通过在企业内外部的传递,一方面可以使所有者了解经营者的履职情况,从而加强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尽量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经营者向所有者展示其经营业绩的方式,从而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充分的双向沟通。同时财务报告作为所有者评价和监督经营者的重要信息来源,可以让所有者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由此,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财务报告的有效传递,财务报告的质量对反映和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均有重要影响。

(2)完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内在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都实行多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不再亲自经营企业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由此,导致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而所有者则只能通过财务报告等外部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和了解。但是,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上存在冲突,因此职业经理人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向企业所有者提供虚假的财务及其他外部信息,以逃避所有者的监督。为了防止职业经理人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所有者只能通过加强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来促使职业经理人报告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一方面,通过在内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和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财务报告形成过程的审计。另一方面,股东大会通过聘请外部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独立审计,并发表独立审计意见,以确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是否有效,从而促使职业经理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内在要求。

三、本文结论与展望

1.本文结论

财务内控制度论文篇(11)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概述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内涵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初期,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审核相关财务信息,组织相关财务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目前财务内部控制除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外,进一步强调了按照国家基本准则规范,运用适当的方法,合理有序地安排相关财务工作,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

与此相适应,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按照国家相关基本准则的规定,采用适当的财务核算方法,对学校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审核与监督,保证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并确保学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舞弊行为,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减少高校可能面临的损失,为实现高校的科研与教学目标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制度和程序(梁晓妮,2006)。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要素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在组织内部,对其中的政策、科研活动组织执行、相关业务往来等产生显著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组合。控制环境作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各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以及高校战略层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是指?ψ橹?中各种潜在事项的发生,可能会给组织财务目标的实现带来的影响进行的分析与评估。通过对组织中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结合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战略目标,对高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有助于高校根据自身活动所处环境面临风险的性质、范围、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后果等,选择正确规避风险的措施,最终顺利实现高校的管理目标,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活动,主要是指单位组织为了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根据前述所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相关控制措施,将高校面临的各种风险控制在有效承受范围内。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会计系统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审核批准控制、实物资产控制等,通常将这些控制措施结合运用会发挥更好效果。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主要强调单位内部、单位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的信息传递。一方面,高校通过及时收集并综合分析,将准确的财务信息与外部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加强与利益相关者 、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通过对相关信息及时进行收集与分析,并将其中重要相关信息,传递给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使其及时了解学校政策,知悉学校内外部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高校所作出的各项决策,做好本职工作。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监督,是指单位在日常科研与教学过程中,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科学,运行是否有效,设计是否合理,最终对发现的财务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合理有效建议并及时加以改进,以切实提高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三、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这进一步导致了当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丛生,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健康发展。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环境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尚需进一步细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亟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及单位财务内部监督机制仍需继续加强(李卫萍,2015),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应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近年来,随着高校经济腐败案的接连发生,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内部控制领域的专家学者,更是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目前,社会各界也已认识到了完善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于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各方面原因,我国教育领域部分单位目前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财务管理薄弱、透明度不高的问题,这进一步导致了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社会公信力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王卫星等(2016)通过对江苏省59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在选取的59所高校中,仅有5%左右的高校有意愿聘请内部控制领域的专家,为高校设计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流程。有70%以上的高校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另外还有5%的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其相关管理文件中,只有关于内部控制的“零星碎片式”记载。由此可见,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尚未得到高校领导层的充分重视。高校主管部门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未提高至战略高度,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张县平 (2008)经过研究指出,高校目前面临着财务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定位不够准确,尤其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等问题。进一步提出,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已成为当前摆在高校面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财务风险尚未得到有效防范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向纵深化发展,作为高校发展重要保障的办学经费,也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向市场经济下的举债扩张转变。而目前高校尚未对大规模举债所带来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导致高校的债务规模和风险日益扩大。杨从印等(2016)通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调查问卷,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指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经费的安全、规范与使用效果,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直接影响到高校预防腐败、“软环境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落实情况。宗文龙等(2012)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着事业性业务收入、基建工程项目以及“小金库”等主要风险,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综合看,加快建立健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运行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当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

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良好有序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以下部分,即严谨有序的财务流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的岗位分工、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人员等。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即将内部控制的理念、信息交流与沟通等要素融入到信息系统,进而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减少信息传递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刘永泽等,2012)。另一方面,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应当注重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提高高校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差异化管理模式,以实现权责统一和财务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

(二)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控则强,无控则弱,失控则乱。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国特色和管理特质,以及单位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关系特点,田祥宇等(2013)对进一步丰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做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蔡雪辉(2013)就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高校领导层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完整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等突出问题,指出高校应当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制定严密而又规范的动态管理控制系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校财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如何在新形势下顺应发展规律,切实解决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梁国锋(2013)进行了有益研究,对于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解,颇有借鉴意义。2012年12月,财政部联合教育部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其中明确指出当前各大高校应当尽快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三)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

为了改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精细的现状,防范高校所面临的业务风险,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风险防控能力,高校有必要尽快建立并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堵塞财务漏洞,防范财务风险(刘延平等,2015)。同时指出,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大学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显著特征。樊子君等(2009)在对韩国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内部控制规范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进一步梳理总结分析,认为精细化管理是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