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采收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9:17

采收技术论文

采收技术论文篇(1)

1、边角煤柱回收利用背景分析

随着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今环境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如何良好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重要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突出的社会效益。正是因为这样,各个煤炭在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过程当中才将珍惜资源和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作为了企业的一项生产经营方针。这样一项生产经营方针的确立,不仅仅使得煤炭企业在管理上更加的从严从细,也使得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开发利用水平不断增高,因此,在现实环境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开拓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资源回收率提高的技术依然是相当有限的,在应用的过程中尚缺乏大科技以及大生产的投入,除此之外,企业本身在还缺乏一个健全而完善的体系。本文正是结合这样一种实际的状况,针对于煤矿井下边角煤柱的回收利用技术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此来保障煤炭资源的有效回收。

2、矿井边角煤柱的回收技术

矿井在进行开采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边角煤柱浪费状况,针对于我们国家现今的实际情况来说,这样一种浪费是非常不应该的。在这里所说的矿井边角煤柱的回收技术实际上就是指在施工环境下针对于煤柱以及边角煤本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法。下文中将根据这样一些方法的具体分类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2.1中厚及厚煤层边角煤柱的回收技术理论分析

2.1.1短壁综采、综放采煤方法:这样一种方法与长臂综采的主要区别实际上是表现在采煤机的应用状况上。随着电牵引短壁采煤机的出现,短壁综采、综放的采煤方法就逐渐应用到边角煤柱的回收利用技术当中来。其应用过程中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有效提高短壁综采的效率并实现机械化装备,正是因为这样,短壁综采、综放的采煤方法已经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有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且也取得了相当良好的经济效果。

2.1.2连采、连掘工艺短壁采煤法:这样一种采煤法主要是由于其工作面布置上的显著特点,使得其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适用以下两种采煤方法:一是能够适用于低压瓦斯矿井的连续采煤法,并在此过程当中实现局部通风;二是能够适用于改进的连续采煤法,在这一应用的过程当中还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全负压通风。

2.1.3巷柱式放顶采煤方法:这样一种采煤方法主要还是应用在较厚的急倾斜煤层中,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巷柱式采煤法的本质来加以理解和认识。巷柱式采煤法实际上就是把整个煤层沿着倾斜的方向进行划分,使其成为多个小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沿着底部的走向进行巷道的掘进,这样一种状况下就既能够用采煤机进行挖掘,也可以采用炮掘。

2.2薄煤层边角煤柱的回收技术理论分析

在这样一种技术当中采用的主要还是螺旋钻采煤法,事实上,这样一种采煤方法对于整个煤层的开采工艺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革新,是一种无人工作面的采煤方法。这这样一种方法的应用过程当中,不仅仅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回采工艺,还有相应的回采巷道布置。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内外对于这样一种方法技术的研究都始终没有停止过。而螺旋钻技术则是一种在无人工作面采煤方法中发展和应用的非常成熟的方法,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艺过程以及应用设备都比较少,除此之外,还较大程度的优化和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和强度,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一种采煤方法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下对于地质构造的适应性同样是非常强的。

2.3边角煤柱回收利用的应用条件理论分析

在一些煤层的边角煤柱回收技术当中,上文中所描述的短壁综采、连续采煤法实际上都是应用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在这其中尤其是连续采煤法,更是因其自身工作面布置上的灵活性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会涉及到工作面接替的问题。但是连续采煤法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其适应性相对而言比较差,一般情况下都只能够在一些埋深较浅或者是顶部板比较稳定的煤层中予以应用。短壁综采在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限制和不足,具体来说,就是其布置通常会受到推进长度的影响和限制,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如果工作面的推进长度比较小的话,就会使得整个工作面需要频繁的变动,这就会导致整体工作的效率低下。巷柱式放顶煤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下主要应用于一些煤层自身的顶板稳定且对于产量要求不高的煤矿井,这主要是因为巷柱式放顶煤在回采空间内是不采用支护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到,上文中所述的方法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下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都还存在着较多方面的问题,这样一些问题在实际施工环境下的解决就还需要相关方面设备的选型和配套,并在这样一种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分析,合理的选择巷道的支护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施工环境下给出最合理的采煤方式和回收方法。

3、矿井边角煤柱回收利用技术应用理论分析

在本文的分析和探讨中,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的进行煤炭的开采,这在整个煤炭企业内部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经过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证明,煤炭资源回收率从最为原始的柱式人工采煤到现行的机械长臂开采等现代采煤方法都还是很难做到绝对的完美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就意味着必然会有边角煤柱的存在,使得不少的煤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而被浪费掉。这样一种状况尤其是在煤矿开采规模扩大或者是开采深度加深的时候尤其如此,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增加也将导致边角煤柱量的增多,其浪费掉的资源是不容小觑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切实的需要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用边角煤柱的回收利用技术,以此来节约资源并延长矿井的开采和使用寿命。这对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生产效益都是有着不小的作用的。

4、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矿井开采中边角煤柱的回收利用技术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和分析。在资源频于枯竭,为提高矿井服务年限,煤矿依靠科技进步和精细化管理,利用先进的壁式采煤工艺替代落后的巷柱式、房柱式、条带式采煤法,每年可以采掘大量的边角煤,对企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采收技术论文篇(2)

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R&D努力、FDI溢出效应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有关如何选择技术进步路径的问题尚未得到关注。很多研究将FDI溢出效应进行分解(傅元海,2010;沈坤容,2010),但没有结合企业自身R&D创新努力来完备地表达出企业所有的技术进步路径。没有文献检验企业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下对内涵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没有文献将企业吸收能力与技术进步路径相联系。因此,如何选择技术进步路径、提升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积极吸收FDI先进技术,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及其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三点:一是从理论上将吸收能力与溢出效应相联系,并构造出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转移与扩散,技术合作转让与援助)的变量;二是采用Malmquist-DEA方法下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代表内涵经济绩效,并利用2005-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内含经济增长的影响;三是采用分组检验,检验不同性质的行业技术进步路径影响内涵经济绩效的差异,这对引进FDI政策的制定和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文献综述

技术进步理论是20世纪前叶由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对技术进步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是技术进步一般是指技术在实现一定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化和革命。二是指在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技术满足社会需要的作用不断提高,组织和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企业获得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方面是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是依靠技术的外部性,即技术溢出效应。20世纪7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关注FDI能够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Globerman,1979),并认为FDI能够提高本国的生产效率。而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假设技术以资本为载体,研究资本投资带来的知识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为FDI的溢出效应理论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

学术界将FDI溢出效应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两大类别,然后再予以细分。国内外学者根据从不同角度对溢出效应有不同的分类,较早的经典文献将FDI溢出效应分为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关联效应和培训效应(Kinoshita,1998)。Xu Bin(2000)研究了美国在40个国家中的跨国公司,发现技术转移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上升,但在欠发达国家中则没有,如果一个国家想要从FDI中获益,需要进入一个最低的人力资本门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劳动力无论数量、素质还是成本,都符合外资企业进入的要求,这也为我国引入外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获得“一种评价、同化及运用外部新知识,最终形成商业的能力”,即吸收能力。因此,在跨国代工中,技术溢出对代工企业的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而促进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促进了技术溢出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吸收能力的因素,Cohen和Levinthal(1989)在分析企业研发作用时指出,企业研发投入不仅直接驱动了技术进步,而且增强了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和模仿能力,使企业拥有更强的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Kim(1998)认为,吸收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Lane和Lubatkin(1998)扩展了吸收能力的概念,强调吸收能力同时受到自身相关知识存量与“师范”企业的相关程度。Narula(2004)认为吸收不仅仅是简单模仿,吸收能力应包含吸收和消化两个过程,即吸收能力也包括了产生新知识的能力。

在研究技术进步路径时,现有文献往往只将其与技术溢出相联系,并未考虑到企业吸收能力;在研究吸收能力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只是研究了吸收能力的结构维度、过程维度和产生原因,而没有经验研究将吸收能力与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相结合。因此,本文无论对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利用FDI进行产业转型的产业政策探索,都有积极意义。

模型与指标选取

本文创新点之一是引入了吸收能力,学术界对吸收能力指标的构造方法有很多,Escribano等(2002)使用三个虚拟变量衡量企业的吸收能力:企业拥有研发部门、企业是否开展R&D人员培训活动、R&D人员占比超过行业平均水平;Mowery和Oxley(1995)、Lee(2001)则使用R&D经费投入、R&D人员教育程度来度量企业吸收能力;Grimpe和Sofka(2009)用R&D支出占销售额比重来表示吸收能力。本文所研究吸收能力的研究载体是内资高技术行业,因此,本文采用内资行业研发投入与R&D人员全时当量之比作为内资企业吸收能力(Absorb)的变量,吸收能力的载体是溢出效应,采用两者的连乘项作为技术进步路径,因此本文构建带有连乘变量的方程进行检验:

(1)

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考虑到数据是否可以获得,本文将R&D经费投入作为技术研发的变量;根据傅元海等(2010)采用外资企业研发本地化程度(LOR)作为技术转移与扩散效应的变量,其计算方法为外资企业R&D投入与总产出之比;采用外资参与程度(FSHA)作为技术转让、合作与援助效应的变量。本文选择lnKL和Agg作为控制变量,lnKL为人均投入资本的对数值,是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gg为某行业在某一年的集聚程度,本文采用Ellison-Glaeser(E-G)空间集聚指数,并按照省际面板数据计算,其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下标t、k和j分别表示年份、地理区域和行业。Aggi,t为i行业在t年的E-G空间集聚指数,pkt为t年时k区域内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经济体同一行业就业人数的比值,qkt为k区域内所有行业的就业总人数占整个经济体所有行业就业总人数的比值,Xt为该行业整体的工业总产值,Xjt为j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本文采用Malmquist-DEA下的TFP指数作为内涵经济增长绩效指标。

(2)

在动态面板模型的估计中,通过差分来消除个体效应,但进行滞后一期的差分项与差分的当期随机误差项仍存在相关性。另外,由于模型存在严重内生性,最小二乘估计量不再是一致估计量。因此本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解决模型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系统GMM估计方法可以利用内生变量的水平值和差分值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从而不需要寻求其他工具变量。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了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这种估计方法是将方程做差分处理,然后把滞后两期或两期以上的内生变量作为其自身的工具变量,从而克服内生性的问题。但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可能存在工具变量不足进而导致弱工具变量问题,系统GMM估计方法克服弱工具变量的问题,其方法是将内生变量的差分滞后项作为水平方程中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Arellano和Bover(1995)证明内生变量差分滞后项与内生变量相关,而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Blundell和Bond(1998)证明了系统GMM可以降低一阶差分GMM估计的偏误。

大多数文献在研究技术研发和技术溢出效应时,都把解释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但在FDI技术溢出与本土产业的技术进步之间,本土产业的研发与产出之间,都可能存在内生性。因此,为消除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解决模型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在估计模型中,本文将LnRD、LOC、FSHA、LOC*Absorb、FSHA*Absorb作为内生变量,采用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Agg与LnKL则作为外生变量。

数据来源:本文实证研究中的数据均来自于2006-2012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其中内资行业数据通过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与三资的企业数据之差获得。本文以五种高技术产业的子类行业为分析对象。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模型的初步估计

本文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估计,首先给出方程(1)的估计,如表1所示。

根据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三种技术进步路径均对TFP具有正向作用,但时滞性有所不同,技术引进与研发、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对TFP的影响体现出滞后性的特征,当期系数不显著,而以研发本地化系数代表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其当期值对TFP有正向作用。

另外,变量Agg的系数为负,说明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并没有带来TFP的增长。无论是Krugman的新地理经济学,还是传统经济学理论,都认为集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促进行业的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结果却没有支持这些理论,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高技术产业固有的特点,本文认为: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短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因此,其产业布局与我国产业布局政策高度相关,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对外资高技术产业的引进也具有集聚的特点,对内资企业造成了挤出现象,因而集聚程度对高技术产业TFP的增长没有正向作用。

(二)模型的分组估计

为研究不同行业因素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和研究我国不同高技术产业引进FDI带来经济绩效的不同,需要对模型进行分组估计。本文按照技术差异、集聚程度和市场竞争强度将高技术产业进行分组。

技术差异表现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本文用内资企业人均产出能力与外资之比衡量,技术差距越大,比值越小;集聚程度由上文计算的E-G空间集聚指数表示;关于市场竞争度指标,绝对集中度(CRn)、相对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HHI)从现有数据库数据无法获得,但根据新产业组织理论,超额利润率越高意味着该行业的竞争程度越低,反之,利润率越低,竞争程度越高。模型(1)的分组估计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其一,在内外资技术差距小的企业中,研发行为为企业带来的TFP增长大于内外资技术差距大的企业。在内外资企业技术差异大的行业中,外资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等手段,垄断高技术的成果,而处于弱势的内资企业通过研发所带来的创新远不及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因此在短期内,内外资技术差距过大时企业的研发行为不能带来内涵经济绩效。

其二,在集聚程度高的行业中,技术转移与扩散对TFP的有负面影响;在竞争程度高的行业中,当期技术转移与扩散对TFP的影响显著为正;在内外资技术差距小的行业中,技术转移与扩散滞后项对企业带来的内涵增长绩效显著为负。这可以解释为: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是水平型的,竞争程度越高,产品质量差距越小,技术转移与扩散的路径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的创新,不能提高内涵式的经济绩效;在竞争程度高的行业里,企业更适宜消化吸收其他生产者的创新;在技术差异小的行业中,商品同样会趋于同质化,产量受到抑制,全要素生产率亦受到抑制。

其三,在积聚程度高的行业中,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给企业带来的TFP增长显著高于积聚程度低的行业;在竞争程度高的行业中,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对TFP的影响低于竞争程度低的行业。首先,根据工业区位理论,当产业链上各企业空间距离较近时,交通便捷、合作成本较低,为技术的合作与援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空间分散的行业则无此优势。其次,垄断型的内资企业对上下游外资企业更有谈判势力,更能够利用此种路径提高生产效率。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技术进步的产生原因,将技术进步路径分为技术研发、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在竞争机制下,技术研发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因;在横向的FDI溢出机制作用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来提高技术水平,在纵向的FDI溢出机制作用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提高技术水平。

经验性研究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如何实现技术进步,以及如何引进高技术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发现,三种技术进步路径均能促进以TFP代表的内涵经济绩效的增长。虽然引进外资可能存在产量上的挤出效应,可以促进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以外资参与程度代表的技术转让合作与援助对TFP的影响为正,说明内资高技术企业在发展时应当在注重自身研发能力提升的同时,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本文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会导致经济绩效的下降,向产业非集中地区引进此类外资则更将有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进步。

进一步的分组检验则可以找出何种外资企业能够为内资的经济绩效做出更大的贡献,引进内外资技术差距较大的外资企业和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外资企业,能促使内资企业TFP的增长,且挤出效应不显著;引进产业内竞争程度高的外资企业,则能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链的发展。由此,本文筛选出我国当前更适合引进的外资高技术企业的类型主要为: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另外,飞机制造及修理、电子器件制造也是可以加大引进力度的类型。此外,国内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一般集中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所以应推进其市场化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从多方面促进我国产业的内涵经济绩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盛阳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12)

2.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6)

3.潘文卿,李子奈,刘强.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1(7)

采收技术论文篇(3)

技术创新扩散作为技术创新成果效应逐步放大的过程,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提高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将技术创新渗透到各行业、部门或其他领域,从而改善地区、行业间的不均衡,对于加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oltz)在他的著作《人力资本投资》中将技术创新扩散定义为“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的传播”,并指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也被称为创新扩散(InnovaTion Diffusion),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并将技术创新扩散理解为由R&D扩散、创新观点扩散和技术创新实施扩散三个部分组成。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要素从采用企业角度来分析主要有:技术创新特性、信息的传播渠道、企业外部环境及采用企业的自身条件等方面。迄今为止,运用博弈论分析和研究技术创新扩散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技术创新扩散的择时分析、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企业规模作用的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新产品的价格研究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共同著作的《企业文化》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企业文化”一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种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有重大意义。”可见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基本信念、行为方式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合体。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同表现,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应立足于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更适应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一、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企业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一)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影响

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是指从某企业第一次使用新技术开始直到该新技术在企业的使用达到饱和为止的整个时间进程。这些企业往往是指大型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它们有许多家分厂、分公司和子公司,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扩散没有发生知识产权的企业间转让,只是扩大了知识产权的使用范围,具体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让其所属的国内外分厂,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使用技术创新成果;二是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然后让并购进来的企业采用其技术创新成果。内部扩散模式的扩散过程如图1。

该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创新成果扩散有明确的边界,将创新成果控制在企业内部,使企业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其在本行业的技术垄断优势;降低了甚至没有技术创新扩散费用,提高了技术转移速度与收益。针对上述两种企业内部扩散形式,可能阻碍技术创新顺利扩散的原因可能有:一是企业内部团队合作和沟通问题,不同部门创新意识强度不一样,创新在部门之间的扩散受到一定的阻碍;二是并购企业文化差异,导致员工价值观不一样,对创新的认识不同。而创新文化是企业具有向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挑战、团队合作、打破各种阻碍创新的陈旧体系的精神,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强。因此,在一个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中,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阻力会减少很多,从而能保证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顺利扩散,实现创新技术的最大价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采用企业间扩散的影响

技术创新在企业外部扩散有个推动力和牵引力的影响因素,扩散动力结构图如下:

由图2可知,一个行业中企业为了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每个企业都会尽力采用创新产品,只是采用时间的早晚而已。Reinganum指出:垄断博弈均衡会导致潜在采用者在不同时期采用新产品,随着已采用新产品用户数目的增加,采用新产品越晚,采用成本也越低,但采用新产品的利益将下降。哪种企业能更早地采用新产品,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

1.模型建立。下面我们用博弈论模型来分析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A和不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B在T时刻选择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大小,来直观观察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采用企业间扩散是否具有积极影响。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里主要从产品创新来分析。假设此时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应商,两个采用商A与B。企业A与企业B企业规模相当,采用价格p已经确定。博弈模型的假设建立参考张维迎编写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这本书相关模型假设建立。由于企业A具备创新文化,除了利润驱使外,能主动地捕捉到这个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能更快更准地评价一个新产品的未来价值并更快更全面的消化吸收引进的新产品,使其成功推向市场的可能性更大。设企业A单位产品评价成本为a1,单位新产品引入后消化吸收成本为a2,单位新产品经企业A消化吸收,成功推向市场获利为a3。企业B内部由于缺乏一种创新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主要由新产品目前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采用有滞后倾向,且采用成本较之A偏高。假设企业B在T时刻对单位新产品的评价成本为b1,单位新产品引入后消化吸收成本为b2,单位新产品经企业B消化吸收,成功推向市场获利为b3。如果一家企业采用,而另一家企业没有采用,没有采用新产品的企业会有一定的经济损失v。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企业A和企业B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博弈支付矩阵如下:

2.模型结论分析。对上述博弈矩阵进行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a3-a2-p>0时,不论企业B采用还是不采用新产品,企业A都会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2)b3-b2-p>0时,不论企业

A采用还是不采用新产品,企业B都会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3)由(1)、(2)的分析可知,当-v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采用企业具备创新文化,能帮助采用企业主动发现市场上新出现的技术,更准确地评价新技术的市场前景及价值,增大采用企业的牵引力。并能及时作出采用与否的决策,较早地采用市场出现的新技术,且能更好地吸收、消化已经引进的创新技术,让其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更大,从而推动新技术更快地扩散,实现新技术的经济影响。

(三)从产学研角度来分析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源头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中,尤其在高科技创新中:很多创新不是发生在企业内、行业内,而是发生在一些科研机构内。但是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往往会和市场脱节,没有立足在顾客的需求上,研究的高新技术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果,且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出他们所做出的技术创新的未来市场前景。要实现这些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实现其扩散,就需要有企业的引导和推广。产学研是实现这一技术创新扩散的有效途径。高校具有人才优势,技术创新的科技力量雄厚,是技术创新重要来源之一。这使得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科学技术与企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一方面科技成果积压,另一方面企业科技水平低下,高等院校科技成功转化率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与高校信息不对称,企业不能及时估算出高校的技术创新是否具有市场潜力,转化的成果是否能顺利推向市场;高校由于缺乏企业的市场引导,与市场脱节,闭门造车,导致高校技术创新专利虽多,但能成功转化产生成果的却不多;二是有些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过多地专注于能立马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上,对技术创新没有设立适合的制度和薪酬体系,导致与高校合作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倾向于从国外直接引入创新成果,自主专利数匮乏,在市场上很难占据领导者地位。

企业创新文化就是指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能为企业创新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一是鼓励各种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二是努力创建一个团队文化;三是敢于打破各种阻碍创新的陈旧体系;四是全面理解创新的价值实现,更多地尊重顾客的价值观;五是能是企业具备识别创新的眼光,对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及时发现、评价、引入、推广。

拥有这种创新文化的企业,不会仅仅从利润的角度引进创新产品,会主动地学习吸收技术创新扩散的创新观点扩散、R&D技术扩散,以引进、模仿技术为手段,自主创新为目的;会积极主动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研发优势,结合企业自身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能力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新技术在高校研发,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并由企业推动高校研发技术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由上,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能从从技术创新源头上加快技术创新的扩散、缩短创新周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结论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得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顺利、高效地扩散;(2)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具备这种文化的采用企业较早地引入技术创新,从而在市场上占有较优的市场竞争地位,成功吸收及获益的可能性较高。具备这种文化的企业对市场上创新技术吸收的牵引力较大,且吸收更全面,更主动,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更快、更全面地进行;(3)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具备这种文化的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评价创新技术准确性高;更愿意利用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与高校合作创新;并以引入技术为手段,以自主创新为目的,推动产学研合作顺利发展;从技术创新源头上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缩短创新周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由以上结论可知,企业创新文化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使得进入市场的新技术能及时地被具有创新文化的企业采用,促使新技术更快产生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9:103~104

[2]Scholtz T W.人力资本投资[M].商务印书馆.1990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5~366

[4]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5]http:///view/4347648.htm

[6]李文博,郑文哲.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下)

[7]冯海虹.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及其建构[J].企业导报.2010(7):186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057~067

采收技术论文篇(4)

关于农业技术的选择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农户技术采用特征:杨大春将阻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原因归结为经验型排他心理、短视型实惠心理、谨慎型从众心理、盲目型过急心理和迟钝型麻木心理[7];第二,农户技术采用动机和诱因:林毅夫认为当采用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大于新技术的边际风险,或者当农户对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大于现有技术的净收益时农户就会采用新技术[8]159-164;第三,农户技术需求意愿:凌远云、郭犹焕验证了农户技术需求的地域性偏好[9],黄季馄等人对技术供给主体(政府、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户对于技术的需求认知进行了比较[10];第四,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汤锦如认为从宏观层面可以分为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两种力量,从微观层面则可以分为农户特征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11]177-183。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综观其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不够明确,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从而造成不少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不强;其二,研究内容偏重于宏观政策层面,对农户家庭选择先进农业技术的机理研究不够;其三,研究方法偏重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有关农户家庭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机理的实证研究成果更少;其四,实证研究通常将政策因素与农户家庭因素分离,且仅从宏观上论证分析政策的影响。鉴此,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对农业先进技术的选择行为,从农户微观视角对影响其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因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二、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选择

基于新疆的客观情况与课题研究重点所涉及的农业技术,主要是指节水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及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紧扣干旱区特征,本文主要从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影响最为突出的农户家庭因素、户主因素和政府因素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1.农户的家庭因素:包括农民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拥有的电视与电话及电脑的通信条件、剩水送人与剩水买卖。

2.农户的户主因素:包括户主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户主从事非农业程度和获得信贷的能力。

3.政府的制度安排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对农机具的补贴合理与否、政府对农户推行优良品种的补贴合理与否、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程度满意与否、政府对节水技术的补贴合理与否。

三、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假设与模型选择

本文运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选择行为。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只有两个不同的取值,即二元选择模型(binary-choice model),每一个个体都面临两种选择,并且依赖于相关的一些特征,在对这种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中,选取线性概率模型进行研究,回归模型如下:Yi=a+BXi+ei(1)其中Xi表示第i个农户的个体特征,譬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ei表示相互独立且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该模型如果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或者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都违背统计的无偏性,因为因变量不遵循统计学上要求的正态分布,由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出的系数标准差和t检验值不适宜于统计学的假设检验。本文采用的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采用逻辑概率分布函数(cumulativelogistic probability function),具体形式为:p=f(z)=f(α+βxi)=11+e-zi=11+e-(α+βxi)(2)给定Xi,P是个体做出某一特别选择的概率,经化简可得到下式:logpi1-pi=zi=α+βxi(3)该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是做某一特别选择的机会比(odds)的对数。Logit模型的一个重要优点是:把在(0,1)上预测概率的问题转化为在实数轴上预测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比的问题,并用来解决因变量只有两种选择且不连续的选择问题。根据上述理论框架和假设,建立如下实证模型并加以验证。农户采用先进技术=f(农民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拥有电话及电脑的通信条件、剩水送人与剩水买卖、户主的年龄和性别及文化程度、户主从事非农业程度和获得信贷的能力、政府对农机具的补贴合理与否、政府对农户推行优良品种补贴合理与否、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程度满意与否、政府对节水技术的补贴合理与否)。

(二)数据来源

数据以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向新疆三县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856份问卷的形式获得。在问卷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问卷的填写存在一定模糊或错误情况,最后以812份问卷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样本的分布是呼图壁县321户、沙湾县283户、玛纳斯县208户。

(三)变量选择、赋值及预期结果说明

由前述可知,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影响因素受家庭、户主及政府因素的影响,基于变量相关性及数据可得性的考虑,选择以下主要变量。

(四)数据处理

根据式(3),以农户是否采用农业技术为因变量,并设Pi为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概率(采用=1,不采用=0),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α为方程的常数。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四、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户主因素

户主的性别、初中及以上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户主性别的影响方向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相对于小学及以下学历,户主如果是初中及以上学历文化程度,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概率在增加;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能够获得来源于各种渠道的农业技术信息,并且有能力对信息进行评估和选择,农户对有关农业新技术信息掌握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采纳该种新技术;年龄变量在农户的技术选择中不显著,这可能与许多年龄适合务农的劳动力外出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而放弃了农业技术有关。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采收技术论文篇(5)

1 研究方法

采用资料收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资料为北镇市部分乡镇即广宁乡,富屯乡,廖屯镇的问卷调查所得,发放问卷共100份,有效问卷为96份。

2 调查结果分析

2.1样本概况

选取的研究对象广宁乡,富屯乡和廖屯镇在北镇市有较好的代表作用,其中廖屯镇属于中等偏上的规模,广宁乡是中等规模,而富屯乡则排名较后。

2.2农户对大棚蔬菜技术的采用情况

调查发现,农民愿意采用论文联盟大棚蔬菜技术的比例是很高的,占全部调查的83.33%。农民采用技术的过程分为了解阶段,感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用阶段。刚开始采用的人数较少,随着认识的加深和条件的成熟,采用的人会逐渐增多。

2.3调查农户的自身影响因素

1)性别对决策的影响。调查显示,所有有效问卷中男性决策人为76人,女性为20人,可见作出决策的人的性别是有倾向的,男性最终的决策权要远大于女性。

2)劳动力状况对决策的影响。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村民认识程度的提高及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使农村家庭的人口数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人数为2人户的76户,3人户的为15户,4人户的为4户。劳动力也有出外打工,或兼营副业的情况,说明不是劳动力数量越多就越容易采取新技术,即劳动力数量不是影响农民采纳新技术的主要因素。

3)年收入状况对决策的影响。年收入在15-3万元之间的农户数最多,为48户;其次是小于1万元的家庭收入,为32户。说明中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从调查中发现,越是采纳技术所获得的收益越高,而同时这样的一批人更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成良性循环。相反,越不愿意创新的农户,收益增加的较为缓慢。

4)文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注意收集蔬菜技术信息,较先引进好的品种进行种植,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文化程度低的农户在品种更新上更多是跟随别人种植。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得农民在选择技术与否之时有了明显的不同,最终造成产值的不同。

2.4农民采纳大棚蔬菜技术的外界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农业生产是一种生物性生产,需要建立在一定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因此,只有发挥区域基础优势的农业新技术,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才具有竞争力,才更容易被农户接受。

2)经济因素。调查发现,农户十分注重农业新技术投人品的价格与农产品销售价格的关系。每个农户都知道增加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能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在投入之前,农户要算一笔成本帐,他们往往要先预测农产品的预期销售价格,才诀定良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而决不会盲目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或生产投入。

3)社会环境因素。①政策因素。调查中农户认为政策的引导是重要的占58.9%,而与此相对的认为不重要的比例占32.5%,这说明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相关政策不落实,造成农户对政策的失望与灰心。这是政策制度

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缺失,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大瓶颈。②信息环境因素。调查显示,农户获取新技术信息有41.67%来源于农技推广部门,25%来源于个体户或农资生产资料的供应企业,而其他途径如大学、科研机构、专业协会等所占的比例则较小。限制农户获取信息的原因也很多,对农户采纳技术有所影响,其中,信息的合适与否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新技术的引进要切实的契合当地的农业发展,不可盲目引进。③市场因素。蔬菜市场对大棚蔬菜技术的推广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北镇市是蔬菜生产的一个大规模基地论文联盟,蔬菜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同时,菜农们的竞争者数量也同样高升,在同样的市场背景下如何能在蔬菜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菜农们需要花心思的地方。对于大棚蔬菜技术的采用同样如此,在调查中发现,菜农对技术的采用会心存芥蒂,即便是已经得到了权威的认证,他们还是更小心的关注市场而进行采纳。④推广服务体系。调查证实农技推广的情况确实会对农民采纳新技术的选择有所影响,但同时在过去的农业推广中,农技推广部门的人员所作的工作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实际作用,其中有45.8%的人认为农技推广服务作用不大,有33.3%的农户认为根本没有作用,因而改善农技推广服务会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利益。此外,农户与农技推广人员的关系也会影响农户采纳技术的决策,因此,农技人员与农户的关系处理也很重要。

4)风险因素。①价格风险。大棚蔬菜的优势主要是上市早,产品供不应求,所以价格高。一旦市场饱和,价格降低,大棚蔬菜的优势就会丧失,因此,采用大棚蔬菜技术存在一定的价格风险。②技术风险。由于种大棚蔬菜的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管理也较麻烦,农民短时间掌握较困难,因此,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

采收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城金矿我国大型黄金矿山之一,位于山东省莱州市金城镇境内,是一座有着30多年发展历史,现有采、选、冶综合生产能力5100t/d以上,年产黄金10万余两的大型黄金矿山。

自建矿以来,新城金矿为适应生产发展,历经了三次大的改扩建工程建设,形成了目前以主斜坡道、主竖井―辅助斜坡道、主斜坡道的多种开拓方式共存,机械化盘区充填采矿法为主要采矿方法的现代化矿山。

纵观国内外高品位残矿开采方法,充填采矿法因回收率高,顶板暴露面积小,安全性好而成为残矿开采的首选采矿方法[1,2]。充填体内残矿的开采是软破复杂环境下矿体的复采。由于残矿周围充填体强度不同、残矿本身的留设空间位置与大小不同、残矿在母体开采时作用的不同,使残矿开采的复杂程度与技术难度不能与正规矿体的开采相提并论。因此,其开采方法与技术应该围绕在软破介质环境下的不规范矿体的开采上,国内外虽然没有相同的开采方法与经验,但煤矿、有色、化工等行业有相关方面的技术与经验可以借鉴。例如盾构法解决软破岩层下巷道的掘进问题、小断面进路法(上向、下)用于破碎矿体的开采、钢纤维喷射砼用于破碎顶板的支护等[3,4]。

总之,充填体中高品位残柱的开采,不仅是一种采矿方法的问题,更多地涉及到软破介质内的掘进与支护技术、软破介质的地压管理与顶板安全技术等,是一个危险隐患环境下安全开采的系统工程问题,必须对传统的充填采矿方法进行改革与技术创新,在安全开采前提下,实现充填体内高品位残矿的充分回采。

2 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

2.1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总体目标

(1)实现浅部中段高品位残矿充分安全回采,回收率达到85%以上。

(2)通过软破介质内巷道掘进相关技术研究,确保矿石、人员、材料的安全运输,解决采空区的充填问题。

(3)通过软破介质内残矿安全开采相关技术研究,确保残矿开采安全。

(4)完成采场施工设计。

2.2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方法

为确保新城金矿充填体内残柱安全高效回采,首先对残柱资源进行调查,对矿体的空间定位及其开采环境进行现场调研。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力学模型对散体下顶底残柱开采过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建立理论力学模型,应用修正普氏拱理论计算了进路顶部荷载,采用数学力学解析法对不同规格的进路在开挖过程中的承载层进行了内力分析,得出了进路开采半宽和承载层厚度之间的拟合函数,进而得出了不同跨度进路顶板需预留原岩的最小安全厚度。应用ABAQUS软件对不同规格进路的开挖过程进行了塑性变形和顶板应力分析,得出了进路的合适采高及预留原岩的安全厚度,以及不同跨度的进路顶板冒落规模,从而得到采场进路宽和高。将理论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应用于新城金矿残柱的开采中,并对采场沿脉巷道进行位移监测,能确保试验采场安全生产。以此为依据,进行残矿开采方法选择与设计,确保高品位矿的高效低成本开采。对软破介质内采场的支护形式与支护方法进行研究,保证充填体内残矿开采安全高效。

2.3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路线

(1)残柱资源调查与空间定位

(2)残柱分布状况及其开采环境调研

(3)软破介质掘进及残矿开采相关技术调研

(4)软破介质内巷道掘进方法与支护方法研究

(5)残矿开采方法选择与设计

(6)充填体内采场回采工艺与技术研究

(7)软破介质内采场的支护形式与支护方法研究

(8)充填体内残矿开采安全技术研究

3 新城金矿残留矿壁回采技术应用效益

3.1经济效益

本项目研究的经济指标是残矿回收率≥85%,选冶综合回收率90%以上,预计经济效益2亿以上。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该项目预计回采矿石量为12万t,平均品位10g/t,新增金金属量1200000g。以目前国际黄金交易价格260元/g计算:

新增销售收入:1200000×85%×90%×260=23869万元;

新增利润:23868-1200000×90×10-4 =13068万元。

其中2014年回采矿石量为6万t,平均品位12g/t,新增金金属量720000g。以目前国际黄金交易价格260元/g计算:

新增销售收入:720000×85%×90%×260=14320.8万元;

新增利润:14320.8-720000×90×10-4 =7840. 8万元。

2015年预计回采矿石量为6万t,平均品位8g/t,新增金金属量480000g。以目前国际黄金交易价格260元/g计算:

新增销售收入:480000×85%×90%×260=9547.2万元;

新增利润:9547.2-480000×90×10-4 =5227.2万元。

3.2社会效益

当前,类似新城金矿的老矿山,均面临资源殆尽,井下环境复杂,开采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为矿山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大大增加了矿山的产量,为矿山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解决了矿山的就业压力,提高职工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该项目的研究,保证了井下工人安全作业,保证安全生产。总之,该项目的研究,对于充分回收有用资源、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及应用在国内外没有完全相同的开采方法与经验,属于新城金矿针对目前的矿山开采条件进行的突破性研究,该项目应用前景广阔,在山东黄金集团内的黄金矿山均具有借鉴与推广价值,可为集团创造上亿的利润。

同时,该项目的开展,将为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类似生产工艺矿山的软破介质内矿石的回收利用创立参考,对矿物资源充分回收意义重大。

4 结论

残留矿壁回采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探讨充填体内巷道掘进与支护方法、充填体内残矿开采方法、充填体内地压管理与顶板控制方法、充填体内残矿的充填工艺与技术,以此实现软破介质内残矿的安全、经济与合理回收。通过实践表明,该项研究技术大大提高了新城金矿的回采率,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增长,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类似矿山二次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肖迪民,苏心德,张根深. 锡矿山南矿难采残矿回采实践 [J].采矿技术,2007(2):1~25

采收技术论文篇(7)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采收技术论文篇(8)

1 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石油生产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谈及提高采收率这个课题,首先我们对它做一下定义:提高石油采收率即是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将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尽可能多地开采出来。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就在于其重要性十分明显:

一是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较贫乏。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并且实践表明,新原油储量的发现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二是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依据原油产量的历史数据,我们不难预测出未来的产量水平,在当前工业化仍较快发展的情况下,石油缺口还将不断增大,预计在2015年将会达到1.94亿吨,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我国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巨大。我国油田水驱采收率普遍偏低,并且原油物性较差,水驱油效率低,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发展空间很大。

有实验表明,提高采收率可以给石油生产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2 影响石油采收率的因素

最终采收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最终采收率=可采储量/地质储量×100%,可采储量是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影响的综合体现,油藏采收率的高低与油藏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有关,其中油藏地质因素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和类型以及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还包括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性以及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正常状况下,水驱采收率最大,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是影响最终采收率主观因素,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并且这里主观因素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人们对油藏地质这个客观因素的认识程度。

事实证明,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度正在逐步增强,我们已三次采油为例进行说明。一次采油依靠天然能量进行,然后立足于物理、机械和力学等宏观作用开展二次采油,这个过程中施加人工注水注气工作,最后又应用化学、物理、热力、生物或者联合微观驱油作用,进行三次驱油,又称为强化采油,这个过程中将会运用化学驱、混相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等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处可见主观因素的影响。

3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探讨

为保证石油采收率经济有效的提高,在石油开发的过程中,我国发展了许多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众多学者意志的意见,将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归结为两类:IOR技术和FOR技术。这两项技术从技术上讲是属于不同的范畴,对象不同,实施方法和时机,实施思路也大不相同,因此技术效果也不相同。

3.1 IOR技术

IOR技术做针对的对象是剩余油,剩余油相对富集,并且尚未被驱替介质波及,应用的过程中,IOR技术主要的用途是改善二次采油效率,尤其是对多层非均质油藏而言,可以大大提高该油藏的注水波及效率。IOR技术在技术机理上并未与二次采油的驱替机理有任何质的区别,但该技术已经是完成了以二次采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应用以及高度集成。具体而言,IOR技术主要包括:调剖技术;老井侧钻技术;加密井技术;调整和改善水动力条件的相关技术,比如间歇注水、周期注水、水气交替注入等;水平井技术。IOR技术相对FOR技术而言,其最大的优势便是技术的成熟度比较高,而且操作成本也比较低。

IOR技术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油田注水技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工业化应用,在后来大约60年的时间里,IOR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收到其他技术的冲击,以及技术自身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IOR技术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在坚持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前提下,IOR技术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于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的多层非均质油藏,IOR技术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的应用潜力。3.2 FOR技术

FOR技术的主要对象是难以采用注水开发的油藏,这些油藏一般以薄膜、油滴、油片、角滞油等形式存在于地下,是一些高度分散、小尺度的剩余油,和IOR处理地域一样,也处于被注入水波及地区。FOR技术主要包括:注气技术、化学驱技术、热采技术以及微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在驱油原理上与水驱是不同的。

当前FOR技术在针对稠油油藏实际开采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应用最多的是热采技术,一般是注蒸汽为主,目前美国是世界上热采产量最高的国家,委内瑞拉次之,我国位居世界第三位。注气技术是目前FOR技术中应用程度仅次于热采技术的另一项技术,注汽技术不仅可用于新油藏的开发,还可以作为三次采油的方法,在水驱后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水驱之后,开采对象就主要是一些残余油,这些残余油滞留在地下的水淹带内,这种情况下采收率可以提高15%以上,采用注气技术以到达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已开展了许多研究和矿场试验,并取得了进展,这里的气主要是采用二氧化碳混相驱,通常是为了寻找廉价气源,选择氮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进行低温氧化。

参考文献

[1] 李永太.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和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9

采收技术论文篇(9)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wwW.lw881.com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 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采收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50―05

农户技术需求行为主要表现为农户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经济利益,有意识地选择和吸纳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融于自身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过程。中国农户是农村合作经济中最基本的阶层,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科技投资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和决策权。

目前,我国农户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农户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约占40%,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30%,真正成效显著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从我们入户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积极依靠科技成果的占33.3%,有一定关系但不重视的占31.5%,基本上靠传统方式的占35.2%。这说明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对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低,农民的科技需求行为动力明显不足。本文拟从农户科技行为理论出发,结合现实情况,应用经济理论对影响中国农户科技水平的制约因素作以下剖析。

一、农户科技需求动机理论分析

农户的科技行为是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优化的农户科技行为,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行为科学理论,需要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基础,需要引发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而行为的方向与目标是满足需要。同样,农户技术行为的发生过程是农民从科技需要发展到科技动机,再从科技动机转化为技术行为。整个过程可表示为:

进一步讲,推动农户科技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三方面: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行为动机和既定的行为目标。其中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是推动农户科技行为发生的原动力,行为动机是技术行为发生的直接力量,它是由需求欲望衍生而来的;既定的目标是农民采用新技术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一般预期技术行为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行为发生的实际效果(报酬);二是技术行为成功的可能性(用概率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某种技术行为的预期效果=技术行为成功后的绩效(报酬)×技术行为成功的概率(可能性)

面对一项可供选择的技术,农户是否采用取决于学习采用技术的成本与采用技术的预期效益(报酬)的比较。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均衡点是学习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等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与农民的自身素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及市场服务体系相关,包括学习采用技术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预期收益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直接相关。农户采用新技术承担的风险较大,既有成功的机会,又有失败的可能。农户技术行为成功的概率是由农户个人素质、行为环境条件、行为性质等决定的。当农户估计某种高新技术的预期效果将给其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时,将产生吸纳此种高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并付之行动。

二、农户科技需求行为的经济机理分析

(一)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的制约

1 农产品非弹性需求的特点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实质上,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享的,分享的份额则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见图2)。

由图2知消费者剩余为图中需求曲线D和均衡价格线间的面积apl,生产者剩余为供给曲线S1与均衡价格线之间的面积aopsub>1。这两块面积的变化决定着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户)带来的损益。在需求稳定的前提下(D保持不变),供给的增加表现为s曲线向内旋转。对于弹性需求,消费者剩余由fap1增加到fbp1,生产者剩余由aop,增加到bop2;对于非弹性需求,消费者剩余则由fap1增加到fbp2,而生产者剩余则由aop1变为bop2。对于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应该更符合“非弹性需求”的情况,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大幅度的下降,生产者剩余增加很少甚至是减少,造成“谷贱伤农”。因而对于农业生产者整体而言,新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收益的增加。农业新技术采用带来的新增收益,绝大部分让消费者占去了,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利益激励不足。

2 采用新技术的高成本性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致使农户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素质越低,要掌握和采用一项新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且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也制约了农业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规模不经济加大了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成本,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使用效果;从交易成本看,我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交易成本比较高。交易成本一般包括三类:(1)信息成本,这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引起的。农民若想在市场上购进自己所需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技术,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去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同类技术的价格、数量、质量及交易对象,这是农民交易前的准备费用。(2)评估成本,它产生于市场信息的不真实显示和信息搜集的不完整性。当农民获取一定的有关市场信息后,必然对其进行真伪辨别和可信度评价,以剔除虚假信息,防止上当受骗。(3)交易成本。它是指交易双方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各自的满意程度为目标进行讨价还价所发生的费用。这主要是由交易地位、技巧和信息不对称等所造成的。特别是我国农民的素质较差,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市场不熟悉,再加上我国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民辨识评估能力有限,辨别结果具有较高的风险概率,使农民处于不公平的交易地位,因此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市场交易成本必然很高,这也是导致农民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技术外部性强的制约

经济学中根据权属关系与应用效应将一般的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及“半公共物品”。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科研人员的产品,实质上也可以分为“私人技术”、 “公共技术”及“半公共技术”。

1 私人技术在技术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

独立性三大特征。农用“私人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由私人提供,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实施技术市场交易规则,确保农业技术市场有序运行。从理论上讲,私人技术的这些特性足以保证其被采用的积极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技术产权界定的模糊和产权保护方式的落后,许多私人技术的收益难以全部内化,采用者的边际收益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减少为零。而且单个用户很难做到对某项技术的买断,致使私人技术被采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2 半公共技术在技术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非独立性。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给他人带来的经济影响属于一种外部正效应现象。而技术本身的这种外部性往往会导致技术采用的非效率性,即对技术需求的不足。

由图3知,MSB为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PB为边际个人收益曲线,MEB为边际外在收益曲线(MsB与MPB的差额,即MEB=MSB-MPB)。横轴衡量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投资,技术采用的边际成本曲线显示随着技术采用量的增加而需要增加的成本。根据MC=MPB,农户的技术采用量将选择Q1,但是,就如边际外在收益曲线MEB所示,技术的采用会产生外部效应,而有效的Q*处于MSB与MC曲线的相交处,这时MSB=MC。由于农户没有得到他对技术采用的所有收益,就出现了对该类技术的需求不足,即Q1

3 公共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其他两类技术相比,公共技术被采用的动力应该最足,但目前人们对农业技术的特性认识不清,缺乏对农业技术的科技分类,导致无论是政府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还是民营科研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都集中于赢利性强的私人技术的供给,造成私人技术过度竞争,而农用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供给不足,甚至无人问津。

(三)主客观风险的制约

1 主观风险主要表现为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对技术采用量的影响。不同农户对风险的承受力和态度是不同的。按对风险的态度,可以把农户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躲避型,其技术行为见图4。

其中:

VP1=好年景的边际收益

VP2==坏年景的边际收益

E(VP)=长期预计P1×VP1+P2×VP2(P1和P2分别为好年景和坏年景的概率)

MC=采用技术的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技术采用量是最佳的技术采用量,此时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但由于农民对待风险态度的不同,决策所依据的边际收益线就不同。如图4所示,风险偏好型农户总是以好年景的收益状况来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1;风险躲避型农户总是以坏年景的状况来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2;风险中立型农户根据长期的边际收益线进行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e。风险偏好型农户大胆采用新技术,在好年景会获得超额的收益abf,但遇到坏年景,就会损失bif而风险躲避型农户好坏年景都会获得稳定的收益cdf,但在好年景却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2 客观风险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农业技术采用的风险。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行业,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不仅经常面对各种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而且常常会遭受各种社会和经济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农业技术的风险性制约农户的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

(1)追加生产要素的风险。按照技物结合的原理,农业生产中追加的科技投入往往是同资金、劳动力、物质等项投入紧密相关,并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若缺乏必要的知识,农民就不可能出现对其需求的强烈冲动。

(2)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面临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吸纳新技术面临巨大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农民以新技术使用的预期收益为标准进行抉择,选择不同类型的技术项目。但在市场机制下,新技术的使用效益是不确定的,它不仅受到新技术本身的技术性能和特点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制约。

(3)使用技术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户所采用的技术多属于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不同地域间无论是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还是技术水平、技术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而导致一方面技术资源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农产品低水平、低档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合成谬误”②现象,造成某些农产品“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不良后果。前几年发生的山楂、大葱、大蒜风波就是最好的例证,从而加大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四)农业技术信息的制约

信息制约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农户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不能正确地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结果往往是因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而使技术采用量下降(见图5)。

在图5中,MC1为信息不完备情况下农民认为的边际成本线;MC为实际边际成本线;M。为实际边际收益线。在正常情况下,最优的技术采用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曲线,从而使技术采用量由QA点降为QB点。因此,增加、改善信息的传播将会提高技术的采用量。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某些参与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时,“柠檬市场”可能出现,使低质量的商品驱逐高质量的商品。在技术市场中表现为科技含量低的技术排挤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于是就会发生逆向选择的情况。如图6所示。

由于买方把市场中的技术看作“柠檬”,根据柠檬理论,其对技术含量的预期将会降低,从而使DH下降为DM(A图),DL上移为DM(B图)。结果高质量技术的交易量由Q1(信息充分时的交易量)减少至Q2,而低质量技术的交易量则由Q3(信息充分时的交易量)增加至Q4。低质量技术交易比例的增加会使买方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DH的进一步下降和DL的进一步上升,这一移动会持续下去直到低质量技术全部售完为止。在这一点上,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的技术进入市场出售,即高质量技术完全被排斥出市场。特别是农民“贪贱”心理较浓

厚,加之农村市场管理不规范,也给“柠檬市场”带来了生存空间。目前,假冒伪劣技术(农资)之所以充斥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采纳科技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未来的收益预期,而农产品附加值低、非弹性需求等特点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科技高成本性和较强的正外部性更降低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农业弱质性加大了采用农业科技的风险性,信息的有限性又大大降低了农业科技的预期边际收益,进而阻碍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动力。同时也证明了提高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预期收益,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政策建议

1 采取多种措施培植农户吸纳农业科技的动力

政府应从宏观上发挥主导作用,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来诱导农民采用新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提高有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以增加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生产者剩余。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强化采用农业科技生产的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差别,提高其需求弹性,做到优质优价。

(2)明确界定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农业技术持有者、采用者的合法权益。对农户而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产权越明晰,越有利于保证最早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根据农业踏板原理,越早采用农业技术者,越能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因此,合适的产权制度安排将会越来越有效地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加强政府资助和补贴力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优化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的供求量。如前所述,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难以使其供求量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而通过政府资助与补贴的形式,可以使边际个人收益或MPB外移(对农户的补贴)或边际成本线MC下移(对技术供给者的补贴或技术采用的外部环境的优化),从而提高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的采用量。

2 采取多种措施彻底减轻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各种风险

就农户吸纳农业科技而言,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一种负动力,削弱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降低农业科技应用的风险,将会促进农业科技需求的产生。其措施主要有:

(1)转移风险。对农业科技风险进行适度转移,就是把技术风险本身或者承担这种风险的经营主体通过采取某种措施和途径把风险转嫁出去,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为此,应该建立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储备基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当出现较大的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时,应从经济上给农民一些补偿。另外,允许农业科技服务经营实体按规定在税前提取农产品风险基金;搞好农业科技应用保险。要通过政府保险和农村合作保险有重点地开展一些农业科技应用保险或生产保险,把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固定的保费支出,转嫁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经营风险,以保证农民吸纳农业科技的稳定性。

采收技术论文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2 文献回顾

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采用博弈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针对企业与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如胡玉柱等(2007)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的技术创新行为,结论认为应该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特别是在我国高科技园区,应该从各个方面出发创造良好的企业合作创新的氛围与环境。张琳等(2009)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进行了一次博弈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为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建议。还有诸如此类的文献,不在赘述。此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另一类文献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博弈关系,如魏务云、罗掌华(2006)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财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结合博弈模型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且应当通过渐进的改革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财政政策体系。蒋长流、纵玲玲(2007)认为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一个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论显示政府对于有创新能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格局。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行为,同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特别是政府行为的影响。单纯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而忽略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显得不尽科学。通过以上简单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以上学者当中,要么没有考虑到政府因素,要么考虑政府财政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而对于政府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颇少。本文将试图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从另一种角度来阐述政府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3 说明及假设条件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有很多种,按照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一般把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两大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

为了更好利用博弈模型进行问题的研究,本出如下几点假设条件:

(1)市场中只有两家企业a和b,其中a企业为大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b企业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

(2)每个企业都有自主创新u和模仿创新v这两种决策选择。

(3)不管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若成功,则两企业将分别获得m1和m2的创新收益。但是通过模仿创新成功的企业需要向另一自主创新企业支付s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若两企业均模仿创新,则认为两企业创新收益为0。其中0<s<c1<c2<m2<m1。

(4)a、b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分别为c1、c2-tm?2,政府对于创新成功的企业将征收税率为t的收益税收。其中c1<c2,0<t<1。

(5)a、b两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1、p2,其中0<p2<p1<1。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并分析,我们将重点讨论政府税收税率t的高低不同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

4 博弈分析

根据假设条件,企业a、b均有两种策略选择:自主创新u与模仿创新v,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分别算出企业a、b在策略组合为(u,u)、(u,v)和(v,u)情况下的收益矩阵,(v,v)策略情况下每个企业的创新收益根据假设视为0。具体见(1)~(3)。

(1)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c1-tm1;m2-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c1;m2-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c1-tm1;-c2;a、b同时失败时为-c1;-c2;

(2)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u,v)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c1-tm?1;m2-s-tm2;a成功b失败时为s-c1;m2-s-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c1-tm1;-s;a、b同时失败时为s-c1;-s;

(3)a、b企业在策略组合为(v,u)时的收益矩阵。

a、b同时成功时为m1-s-tm1;m2+s-c2-tm2;a成功b失败时为-

s;m2+s-c2-tm2;a失败b成功时为m1-s-tm1;s-c2;a、b同时失败时为-s;s-c2;

根据每个企业创新成功率的不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不同策略情况下企业创新收益概率矩阵如下4。

(4)各种决策情况下a、b企业创新成功概率矩阵。

在(u,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p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2,a失败b成功时为p1(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1-p2)。

在(u,v)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1?2,a成功b失败时为(1-p1)p1,a失败b成功时为p1(1-p1),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在(v,u)策略组合下,a、b同时成功时为p2?2,a成功b失败时为(1-p2)p2,a失败b成功时为p2(1-p2),a、b同时失败时为(1-p1)?2。

根据两企业每种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收益矩阵和成功概率矩阵,通过计算,可以分别得到两企业在不同创新策略情况下的最终期望收益,如下5。

(5)a、b企业在各种创新策略组合情况下的期望收益矩阵。

a、b同时采取u时为(1-t)p1m1-c1;(1-t)p2m2-c2;a采取u,b

采取v时为(1-t)p2m1-s;s+(1-t)p2m2-c2;a采取v,b采取u时为s+(1-t)p1m1-c1;(1-t)p1m2-s;a、b同时采取v时为0;0。

通过5可以看出,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有赖于t的大小,当政府制定不同的税收税率t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会不同。

在上述收益矩阵表5当中,对于a企业而言,若0≤t<1-(c1-s)/p1m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都会选择自主创新;若1-(c1-s)/(p1-p2)m1≤t<1,则(1-t)p1m1-c1<(1-t)p2m1-s,s+(1-t)p1m1-c1<0,此时无论b企业如何决策,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对于b企业而言,由于(1-t)p2m2-c2<(1-t)p1m2-s,所以当a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时,b企业一定会选择模仿创新;若a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则当0≤t<1-(c2-s)/p2m2时,b企业选择自主创新;当1-(c2-s)/p2m2≤t<1时,b企业选择模仿创新。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  ①当0≤t<1-(c1-s)/p1m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

②当1-(c1-s)/(p1-p2)m1≤t<1-(c2-s)/p2m2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

③当1-(c2-s)/p2m2≤t<1时,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模仿创新,模仿创新)。

通过上文对博弈模型均衡解的寻找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政府制定的税率t不同时,博弈模型纳什均衡会有所不同,即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会不同。比较遗憾的是本博弈模型并没有得到最佳均衡结果,即(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政府税收政策不能激励企业积极技术创新,当除去假设条件中对s的约束,接着讨论s不同取值时,便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参见文献。可以观察到,当政府的税率较低时,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会选择自主创新,而此时小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不愿选择自主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型或规模以上企业往往会先于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小企业考虑到大企业创新成功率高于自身,且通过模仿创新成本低于自主创新成本,通过模仿创新得到的期望收益要高于自主创新所得到的期望收益。在现实生活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知识产权使用费不高。当政府税率稍微偏高时,如上述第2种情况,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已经大大降低,企业会选择模仿创新;而此时中小企业在觉察到这种信息后,会选择自主创新,因为此时大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已不再进行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自主创新从而避免“囚徒困境”。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税率已经造成企业创新成本的急剧上升,所有企业均不会去进行自主创新,此时企业技术创新博弈的“囚徒困境”产生。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而言,上文通过构建在政府税收前提条件下的不同规模企业间的静态博弈模型,分别计算了企业不同策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并通过讨论不同的税收率t,找出了几组不同的纳什均衡结果。结论显示政府税收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制定较低的税率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形成自主创新氛围。

5.1 加强税收政策实施有效性

在我国,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不明晰以及政策制定目标不明确等原因,政府的税收政策多表现出零散和临时性

的特征,税收政策级次低、权威性差,连续性不强等等,都造成政府的税收政策不能形成有效激励。为此,政府需要明确税收政策实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税法体系,将税收政策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固定法律的方式进行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提高税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5.2 明确税收政策实施对象

我国企业众多,以往政府多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以及行业归属等来对不同企业实施税收激励政策,而这导致很多企业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和营业利润而忽视技术创新。同时,政府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往往会忽视一些中小企业,削弱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从而引发受到对象限制的中小企业产生模仿创新甚至抄袭等恶劣行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行业市场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政府在税收政策制定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政策实施对象的范围,不应片面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等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5.3 制定合理的税收率

税收是国家和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件有力工具。针对技术创新收益,若税率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削弱,不利于自主创新环境和市场的形成发展;若税率过低,那么将给政府和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损失。因而,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税收率,对于企业因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征税的税率应该适度降低,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胡玉柱,刘霞珍,徐巍.企业合作与不合作技术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109-111.

[2]?张琳,王红梅,施建军.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3):60-64.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