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3:05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1)

2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2.1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

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也是不相同的。然而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美术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自身环境意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如果自身不具备环境意识,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学生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将城镇和乡村的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或者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

2.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地区差异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对学生来说是欣赏[4]。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我们都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

3.1向学生累积知识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适当的模拟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再仅仅是零散信息的积累,而是促进同学们开展社会性的互动学习。例如欣赏中国工艺美术,可以引人央视著名的《鉴宝》栏目场景来进行,创设鉴宝情境,让学生围绕“对讲台上的几件藏宝人作品作出你的专业价值判断”这一特定任务来进行相关学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和社会),这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学科综合。使学生直接地、有目的地、有意义地参与到学习中,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自己所需知识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让他们仅仅学习课程上讲授的特定内容。

3.2大胆发言,善于表演

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描述是初步的,一开始可以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恐怖与神秘……。慢慢的不在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这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自发的欣赏进入自觉的欣赏[5]。避免学生一看到欣赏画就呆呆得等着老师来教,也避免了欣赏课成为教师的“表演课”。

3.3通过意境,引发探究作品美

美术作品是通过造型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使观赏者在鉴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作品直观表现的情调,带领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领略作品的内涵美。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意境鉴赏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活动,也是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6]。

3.4体会作品的组织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就能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的。

3.5深刻体会作品的风格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2)

如教学《以刀》时,采取猜谜、作品欣赏、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导他们结合木刻版画特征,设计与制作创意性的黑白木刻作品。比如猜谜引入:要求学生猜猜我国过新年的时候贴于门上的手持器物的人的名字。然后教师呈现木刻年画“门神”图片,提问学生古代年画是怎样制作的?最后教师简单介绍传统木刻版画的样式、形式和特点,让学生感知版画,提高学习兴趣。又如欣赏《正面的自画像》与“明暗素描头像”时,可先比较刻刀的用法,再亲自在小木板上用圆刀与三角刀进行刻画,感受两者刻出的线条是否一样,试着总结归纳。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亲手尝试刻刀,增强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便于交流与表达。比较“黑白稿”与“实景图例”时要求学生说说版画底稿构思时的注意事项,使其自主探究有关版画底稿的构思,分析黑白木刻版画展现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尊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由教育心理学理论看,学生因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遗传因素的不同影响,他们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分层教学,换而言之,就是根据教学对象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发掘学生潜能,探寻教学最佳结合点。另外,由美术课程标准看,美术教育绝非只针对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坚信每位同学均具有美术学习能力,尽量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让他们充满学习信心。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3)

笔者就某一中学某一次美术课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的影响,将20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美术教学,受到情感教化的学生对艺术画作的分析和鉴赏更为深入;接受技能教学的另一组学生可熟悉地掌握绘画技巧。然后给两组学生布置独立创作的作业时,接受感情教化的学生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性远远强于只接受技能培训的学生。

(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美术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地位不高,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教师接受的讲学与培训机会少,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原本活跃灵动的美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教授的美术画作认识不足,对画作的艺术价值评价不准确。对美术的价值没有从“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场价值导向误导。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的美,美术课堂中的艺术氛围没有真正营造出来,更挫伤缺乏美术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初中美术情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促进初中美术情感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一)开发多样性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扬传统美术教学的优良之处,如对我国传统艺术画作的画风分析、虚实相生的传统画技的特点及山水人物特殊画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注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情感。对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作业时怀抱何种情怀进行创作,分析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行为特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作的伟大力量。同一幅画作还可从不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画作的不同特点,除作者的爱国情感之外,还要有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奇妙。山河自然组合的意境、山环水绕的美妙都具有一种神奇力量,通过画笔展现在众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师可根据此类方法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发现心灵的美,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平稳发展。

(二)发掘美术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学美术教学是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中学生在身心成长变化中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学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极其高端的美术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情操需从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特点着手,在课堂上适当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精神、空间感知能力和思维灵动能力。灵感来源于现实中的各类客观事物,更高于现实,需要学生自主发动思维,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情感认知能力进行升华。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4)

美术艺术中技法及理论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很多技法、理论无疑是枯燥和乏味且难以掌握的。尤其是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直接的讲授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美术课的情绪。生本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使得艺术与学生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生本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关注的焦点。而在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本教育运用的策略前,我们首先应该对生本教育的理论依据稍加了解。

一、生本教育在理论方面的依据

生本教育最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郭思乐十分强调“教育中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和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传统教学方式目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束缚了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越来越被动化,为了不毁掉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过渡。

生本教育的另一理论依据为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这种心理学思想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最重要的,个人在学习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来说,人本主义理论不仅使教师向学生传播各种美术知识变得更加轻松,同时还能紧密联系学生与美术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初中的美术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绘画技能和方法,还必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赏美、艺术内涵理解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对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创造力等进行全面培养。因此,以“教”为主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而生本教育正是应此种教育需要顺势而出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生本教育理论充分运用到美术教学中。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的阶段,只要教师能好好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对良好的学习情境加以创设,比如通过多媒体视频、音乐、图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受力,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师生角色转变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除了要调动学生视觉感官外,还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要达到其综合效果,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生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摒弃以往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促进师生角色转变。

3.设置课堂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

问题如同压力一般,可以催促人前进,思维的发展往往来自于对问题的思考。只有在有问题的情境中,才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从而对问题做出思考和研究。因此,初中美术课堂应多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扣紧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心弦。比如,在对名家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让学生对画家作品风格、流派、背景等先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针对画作的构图特征以及艺术语言等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通过讨论自行解答,最后由教师纠正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和自我思考中对美术欣赏的一些方法便能轻松掌握了。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想象力加以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自我创作和设计的能力。

4.整合多种学科知识,对学生知识视野进行开阔,鼓励学生创作

在生本教育理念中,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对其人文精神及审美能力等进行培养。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整合语文、历史、音乐等多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对三维式课程结构进行建立。比如,学生在对建筑艺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鼓励学生参照语文课本上相对应的一些文章,强化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语言理解力,进而提高其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文学、美术等虽然所属范畴不同,但在美的核心理解上却是相通的。学生通过对其他各种学科的结合,同时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敢创作。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41-01

1 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不足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阶段,初中的美术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可是,由于传统的升学理念,初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可是还没有实现美术课程的最大化关注,并且应用着不同的教学技术,使得理想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同时,存在着形式化的教学评价,直接关系到培养美术素养方面,导致初中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没有积极性。

这一系列的不足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目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活动顺畅进行。就现阶段的美术教学现状和不足而言,初中的美术教学当中需要严格关注教学效率和目标管理,采取与时代同步的美术教学方式,才可以将初中美术的教学效率提升,从而将美术教学质量提升。

2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2.1 要把实践活动纳入到美术教学中

美术这一科目拥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会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美术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实践和理论知识有所贯穿,继而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当中,初中美术教师不但要对详细的操作方法有所讲解,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将自身的想象力发挥出来,开展个性创造流程。美术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相关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例如:在学校中或者在班级当中举行作品展,又或者通过相应的社会资源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等。

另外,美术教学还需要和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美术教学的活动不是非要进行在课堂中,教师足可以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们一起走出教室,将美术创作开展在社会当中。例如:带领学生们在学校周边的景区或者公园写生,也可以运用出版报等方式增进美术综合能力。也就是美术教学是利用实践把生活升华,如果和生活脱离掉,美术的学习定会枯燥乏味。那么,有必要把实践活动纳入到美术教学当中,才可以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

2.2 提高美术教学效率需要提升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具体分析表明,拥有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成效,能够将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在现代化的初中美术教学当中,美术教师需要将兴趣培养放在首位,才可以提升教学效率,针对初中生的兴趣点以及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选用。在美术教材的具体内容基础上,选取初中生能够有兴趣的内容开展细致的补充流程,用这样的方式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兴趣调动起来。

例如:美术鉴赏当中,可以纳入动画人物的设计,同时利用评价塑造人物的色彩运用来将教学目的实现,从而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实现。又例如:教学《端午节》当中,教师可以不只是单一的布置绘画或者制作纸粽子等作业,可以将教室作为平台,让学生们突发奇想,将教师布置成为富有“节味”的环境。学生可能会美化墙壁、画鸭蛋、做龙舟……此时教学氛围一定会愉快且轻松。学生通过一同创造,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会将兴趣升华。也就是要将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对教案系统设计。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达到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目标,自然会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

此外,还可以对多媒体巧妙利用,当下人们对于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评价有所不同,为避免褒贬不一,应该将学生和美术教学的内容需要放在首位,将学生发展作为多媒体的使用基础,不可以将多媒体代替教学讲授重点内容。

2.3 善于利用讨论教学方式

因为在美术教学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鉴赏能力,现代的初中美术教学就应该将讨论教学方式不断应用。利用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对所学习的美术作品谈论自身的感受,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到的,进行讨论和内容的分析,加深学生的记忆和认知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学生的美术素养。

同时,讨论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可以为学生在课前留一些预习题目,需要学生调研美术作品的内容表达和创新思路。运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将作者色彩的运用方式和构图技巧详细掌握,学生的基础运用能力和美术素养相应提高,就能够将美术教学效率提高。

2.4 将美术课堂教学“三要素”为基础

现代化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当中,课堂教学的“三要素”直接制约着教学效率的实现。初中的美术教学活动具体会将教科书作为基本,其中教材、学生、教师可以形成教学活动的要素。对三要素的掌握和了解,能够将初中美术教学的效率提升。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实现学生为主体能够将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其中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之上,还要严格关注教学进度的掌握。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内容合理开展,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在编写初中美术教材时,基本遵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可是难免会有一丝漏洞,教师应该善于丰富教材,通过系统的构建和引导,让教学开展更加顺畅,让教学效率逐渐提高。

2.5 树立美术教学效率的理念

初中美术教师以及教研组需要将教学效率理念树立,才可以将美术教学效率提升。利用教学成果检测的关注、美术教学效率的关注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可以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同时要将其三者有效扩展,将教师对待教案设计、教学活动的反思和回顾实现,能够为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初中的美术教师有必要在制定教学策略方面有所强化。按照初中生的普遍生理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明确美术课堂的教学进度和方法。利用教学方式转换、内容转换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用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将美术教学效率提升,也能够加快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3 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需要逐渐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增强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想要将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得到满足,以及满足其审美能力,现代的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严格关注教学理论的应用和教学方式。通过较为针对性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能够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得到调动,力求让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调动起来,从而将初中美术教学的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凯波.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J].美术教育研究,2012(4):128.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基础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美术教育是基础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历程中,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无论是作为实现美育的途径还是作为辅德教育的手段,由于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被纳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美术课程改革的选点试行到随后的全国推行,又到经过十年教育实践后的2011年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无论是从课程基本理念的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还是美术课程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总目标的设定,都是围绕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进行的。那么,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都涵盖哪些阶段、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如何适应等问题,则是本文要简要探讨的主旨。

1、教育适应性与基础美术教育适应性的阶段内涵

教育适应性理论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或学校)根据未来的需求,适时、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需要?。教育适应性理论要求教育的主体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向,适时主动地调整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等以适应外部条件和客观需要。基础美术教育的教育理论由基础教育教学理论、美术专业技术和美术专业理论三部分构成,无论是从心理学、教育学、通识教育课程看,还是从美术技能、美术欣赏,美术史、美术类型等进行分析,也不论从现代多媒体教学用具进行实践教学,这一切都要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不同阶段,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于这个阶段,否则将不能适应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审美意识的提高与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领域,基础教育主要涵盖四部分:幼儿教育(也称幼儿园教育或学龄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应的也被划分为:幼儿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育和高级中学美术教育。在基础美术课程改革以前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中,忽视了不同教育阶段的之间的有机联系,出现并长时间的存在着各个教学阶段的割裂,较为明显的是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重复,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与高中阶段教学内容的重叠,造成了知识的重叠讲授和教学时间的浪费,这就不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不仅仅包括基础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为初中美术教育做基础铺垫,初中美术教育为高中美术教育做中坚准备,还包含整个基础美术教育为高等院校专业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教育的准备,并且,基础美术教育还要适应高等院校的专业美术教育的公共美术教育。

2、基础美术教育适应性内容

基础美术教育是基础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对学生心灵启迪的教育,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通过艺术教育实践,使学生的审美境界、社会应用及创新等方面有显著提高,美术教学不但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艺术审美教育,而且又促使了艺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基础美术教育是高等公共美术教育的准备阶段,同时也是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基于这种现状和要求,决定了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所涵盖非常丰富的教学内容。

美术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老师则在这一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学习现状进行较具针对性的教学,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则是基础艺术教育对包括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最根本的的要求。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将中小学美术老师由最初的技法传授角色转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根据学生的绘画程度实施以教,此时美术老师以课堂的互动者和引领者的身份存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互动中建立起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牢固的桥梁。作为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2。从新修订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可以更进一步的看出,由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基础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在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两种维度的教学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例如,高中美术教育主要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但也担负着为高等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3、基础美术教育如何体现适应性

基础美术教育应该具有适应性,而基础美术教育又包含幼儿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初中美术教育和高中美术教育,我们认为,这些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属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同时,高中美术教育又兼具着为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培养后备军的任务,即基础美术教育中美术取向的基础美术教育(高中阶段)。

一般来讲,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主体性、基础性的。由于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的构成因素必须包括美术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3这就要求我们,其一,基础美术教育要具有综合性,实质上,综合性是基础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性质,基础美术教育要通过这些学科的内容来体现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其二,基础美术教育还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之间通过连接性来实现其适应性;其三,从美术教育的美术取向来讲,高中美术教育还应通过美术取向来体现其适应性,担任为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

1、 胡明宝.高等师范素质教育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第2页!第3页.2000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出版

3、李勇主编《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作者简介:张艳(1974.10.2),女,河南商丘人,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美术教师。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7)

1.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越来越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学生。其中,“美”即指美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通过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的,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培养审美观念。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很多认识及习惯是从初中阶段开始形成的,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如何利用初中美术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审美情操,是每位初中美术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2.如何上好初中美术课

上好初中美术课程的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2.1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美术教师要上好美术课,首先就要了解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法展开教学。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转向青少年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思维活跃,满腔热情,对一些社会现象开始形成自己的感受,自制力和意志力不断增强,开始迫切希望老师和家长相信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具有独立意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能力有限,很多事情做不好。比如,在美术课上,他们对实际绘图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再加上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导致对美术课不够重视,提不起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利用美术课教学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了。针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在教材和教法上进行钻研,有意识地增强美术课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既不能停留在儿童绘画的水平上,又不能过于成人化;既不能限制太严,又不能不重视教学方法。

2.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美术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发展规律,综合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2.1讲故事法。美术教师根据美术作品向学生讲解画家轶事、作品产生的背景或者作品中传达的内容。听故事是初中生共同的爱好,借助此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美术教师在讲故事时应该结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引出主要内容,使初中生容易接受。比如讲解《奥古斯都像》,不必向学生直接讲解雕像本身的特点,可以先讲“国王与画师”的故事,以此引出雕像的特点。

2.2.2启发式讨论法。让学生根据美术作品相互讨论,谈谈对美术作品的体会和感受,教师可以在作品产生背景、画家生平等方面偶尔做些提醒,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历,辨别假、恶、丑与真、善、美的界限,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2.3诱导法。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加入了很多理论内容,这些理论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为此,美术教师要合理利用诱导法,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加强对美术理论的了解。比如在讲解《形势与美》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武打电影的片段,大致如两名高手在决斗,两人没有动,而周围的环境在变化,树枝在摇曳,树叶被吹起,然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导演为什么要创造这样的场景,为什么不直接出现武打场景?利用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通过动静的强烈对比,可以烘托人们的心情这一理论。这样的理论讲解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论知识。

2.2.4实践法。美术课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果教师只是匆匆地将理论讲解完,并加入一些示范就直接布置作业,往往会让学生学得不是很认真,马虎地完成作业。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术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完成。所以,美术教师要根据本节美术课的具体要求,适当安排一些室外写生课,让学生在室外写生过程中体会绘画的感受,并巩固绘画技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既学得认真,又画得开心,在无形中提高审美情趣和绘画技巧。

3.结语

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美术教师都要时刻谨记,自己面对的是初中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少年。只有紧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怀着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爱,精心准备、巧妙布置、细心讲解,才能为学生在这个人生转折点上奠定美育基础,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这样,美术课才会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梅玉洁.美术课中如何让合作学习更有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徐晓东.例谈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上的使用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0,(06).

[3]刘长慧.试谈素质教育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方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4).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8)

对美术教学中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来进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更是为了通过美学的这种锻炼来提高个人的身心修养。用艺术来渲染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品味,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初中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总体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加以改进的话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整体上来说,我国对于美术教学的开展从形势上来说是逐渐加大比重的,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初中基本上都普及了美术教育教学,不过这也仅仅是从表面形式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成果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我们调查发现,我国初中生的美术教育教学虽然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在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与课时分配等方面参差不齐,没有达到一个比较均衡的水平。在一些条件好的初中学校里,美术教育的课程更专业化,涉及到的内容也更全面和丰富,老师的从业资格更高,对学生的美学感知与欣赏指导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

不过在一些普通的初中学校里,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和师资力量的制约,课程内容较为简单,没有更深层和丰富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引起不足够的重视。

二、影响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感知与欣赏的主要因素

1.教师本身的美学素养与教学理念

美术教育教学和常规的语文、数学的知识教育有所不同,它尤其要对学生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平进行提高和培养,这就需要老师本身对美学的审美观念、美学理论、欣赏角度和审美感受等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不像具象化的概念那样可以生搬硬套,也不像普通的文化知识可以表面化的理解。因此,需要老师本身对美学审美水平、欣赏水平等都有较好的理解和领悟。

2.学校的政策导向作用

初中各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初中是各学科打基础强化学习能力的阶段,特别是涉及到升重点高中,涉及到考大学,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们都特别看重初中教育。但是,美术这类相对而言对考试升学没有多大影响的学科向来不太受重视。因此,若想要提高初中生的感知与欣赏能力,就需要学校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规划,保障学生可以认真、系统的获得相关教育培养。

3.学生群体的认知与热情

当前初中生群体的性格特点更加趋向于自我,因为都是00后,而且大部门都是家里的独苗,这就造成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行业意识,对任何事的判断和选择都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判断。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利用好初中生的这种心理就很难赢得学生群体的认可。如果学生们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再好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资源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充分考虑初中生的群体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非常重要。

三、如何做好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1.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设计

对美术感知能力与欣赏水平的教育,单纯依靠课本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系统来完成教学规划,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投影和集体观赏讨论来了解一幅作品存在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特色,从而建立起学生群体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能力。国内外美术作品的经典之作、大家之作数量繁多,通过在课堂上实地开展观摩考察,可以让学生们对美术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话题讨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信会有更好的教学成果。

2.融入生活化的美术元素进行教学

美术艺术无处不在,如果只是拿出一些经典美术大师的作品来解读,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如果能够融入一些生活中的元素想必会好很多,像现在的初中生普遍都有很深的网络文化情结,喜欢动漫、喜欢cosplay、喜欢各种时尚新颖的设计,这些都是和美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老师能够把一些美学的理念、审美观念、概念和流派的内容融入到这样的生活元素中进行讲解,想必也能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与积极性。

3.在考试环节适当的加重对学生美学素养的考察很重要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性内容的考察,这对学生来说没有实际意义。不如增加对学生审美素养、审美形态的考察,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学作品的领悟和解读,提高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去审美和思考。在考试的题目设计上有所偏重,教育机构也要适当的提高美术考试成绩在考高中、考大学中的比重,这才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动力的最好方法。

结语:对初中生进行美术教育教学,要从课堂内容、教师观念和素质养成等多个方面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只有提高学习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注重对美术感知和欣赏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提起足够的重视来。以调整美术教育教学的结构和模式为主导,对于提高学生的感知与欣赏能力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东清,徐建奇,刘电芝.合作学习中“责任扩散”效应的分析及教学对策[J]. 教育科学研究. 2003(02)

[2] 陈曙光,周兴国. 新课程的意识要求:从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2)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9)

美术教学中涵盖的理论和技法较为多样,这些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十分枯燥、无趣的,难以调动起足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学科自身特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的讲授方式很容易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难以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不利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未来发展。如何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生本教育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加强生本教育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研究十分关键,对于后续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生本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生本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式教育理念,主要是在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教育理念,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同时,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发扬学生天性,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①。生本教育充分整合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做合一以及人本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而不是被动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积累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教学做合一则是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学习,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为学生提供服务,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人为本主义思想同教学做合一理论相仿,均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遵循客观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生本教育模式,主要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艺术作品欣赏和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激发创造意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故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生本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教学请已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的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从这一特点着手,因材施教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足,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看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图像、音频和视频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②。此外,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交流互助中学习到知识,养成良好的美素养。

2.创新教学理念,转变师生角色

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自身观念的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锻炼和培养,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观念是必然选择,而生本教育正是在这种要求下衍生而来。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生本教育,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理念,能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认真去倾听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高效开展学习活动。

3.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10)

在我国,初等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工程。在我们最初接受教育过程中,最开始有自己想法的融入在小学教育阶段,因此这对于小学教育属于一种考验。我国的小学教育,最主要的是较好地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艺术素养课程基本上很难得到教师跟家长的关注,除非是专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机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初等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就艺术教育为研究内容,为提高初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从初等教育的艺术素养课程进行改革入手,在改革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等教育专业下艺术素养课程的现状

在我国最开始的基本课程是有关于艺术素养的课程,可是到现如今很多小学教育中的艺术素养下的课程普遍没有得到我国教育的关注,因此这对学初等教育专业下学艺术素养课程的学生是一门考验。目前在我们地区的小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专门的美术课教师,大多是不分文化类和艺术类的一个教师兼任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由于经济的限制,武陵山地区的中小学的美术设备相对较差,农村家庭的学生拥有完整的美术器材的人数很少,甚至可能一个班的学生没有一套完全的美术器材。当前很多学生脑中基本没有“艺术素养”这一概念,比如在武陵山区的美术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模式要么是让学生自己随便画画,要么叫学生去模仿别人是如何画画的,或教教简笔画,甚至有的是用来上语文、数学这些所谓的正课,做这些正课科目的习题。虽然国家的教材中有美术课本,可是很多学校都没有真正开设这堂课给学生,一是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的器材设备,二是在我国升学机制的影响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艺术类的课程,缺乏“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意识,三是有的学校的确缺乏师资力量开这门课程,因此,美术课大多会被别的课所取代,部分学校的美术课堂也只是会講一些理论课和简单的一些图画内容。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即使聘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仍然无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二、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必须要将他们审美的方面作为切入点,因为一个人若不懂什么叫审美,那么对美的认知真的没有什么感觉,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颜色搭配是提高审美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要偏重于颜色搭配,进而提高学生后期的构图能力。

(一)在课程开发上要强调通识性和实践能力的融合

在艺术素养这门课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将通识能力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的改革上必须注重艺术素养和个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且在新课程的开发上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在学生学习艺术素养课程中,学美术课程的学生,学校应该要搭建一个小学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们在合作学校中教学生这门课程,并且利用合作中来共同建立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标准[2]。

(二)在实践活动中要提高创新能力

学艺术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增强他们对颜色的认知。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小学教学中去。为了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进行美术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对之前的课程方式实施改革,真正意义上实施和运用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重点安排关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黑板报设计和手抄报操作少一些理论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这些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

三、艺术素养课程的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一)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素养课程中,要想打破之前的常规思维能力,就要打破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之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之前枯燥的理论知识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法就是打破这一教学方法,以生动的案例来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和灵活的掌握知识[3]。

(二)活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的存在,无论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还是课堂中,都是存在着美,因此这要我们学生具有发现美的能力。所以要想提高这一能力,我们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做基础,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和对美术的认知能力,也让他们爱上美术这门艺术课程。

四、结束语

艺术素养课程教学作为学生艺术的课程,是一门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的课程,它的主要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我们当今时代下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助于初等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提高现在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可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在当前阶段,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具有普及性以及通识性,这也是有效提升师范类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长胜.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研究———以初等教育(美术)方向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J].戏剧之家,2016(6):205-205.

初中美术教育论文篇(11)

一、学校的美术教育观念与课程实施

我国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重视教师“怎么教”却忽视了学生“怎么学”。教学过程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方案设计,过于强调美术学科中心和注重对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背离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发现初中阶段在进入九年级后,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般来说不再开设艺术科目(包括美术课),致使美术教育成为了“边缘”。这种不尊重学科和教育规律的现象,违背了人本思想和人文教育的理念,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基础教育中的无奈,应当予以重视和纠正。

二、学校美术课外活动率不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开展课外美术活动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校在组织开展美术课外活动中有困难,学校的美术课外活动的现状并不乐观。

笔者在2011年9月对所在学校以及所在城区的其他几所初中进行了调查询问,发现学校的美术课外活动开展率普遍不高,主要原因大致相同,比如:学校重视度不够,美术专职教师缺乏,学校条件不允许或时间冲突等。

笔者认为,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一些活动的项目,学生通过美术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美术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创建美术高效课堂的必要保证。

三、美术教学资源配置不完全

各种调查的结果显示,没有专用美术教室、器材室,美术类基础教具配备不完整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上课用的教具及器材均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材料等多由学生自己准备,多媒体教室等信息技术资源在各学校中轮流使用,美术学科中很少利用;多数学校虽设有校内图书馆或借阅室,但可供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所需的图书资料,如美术理论书籍、美术作品集、美术杂志、美术音像资料等数量较少。以上各种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均给美术课堂的高效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

同时,美术师资队伍的缺乏也制约着初中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相当多的学校里没有美术专职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只是美术爱好者或兼任其他学科,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学校里有专门的美术教师的,往往一个人带多个年级的课程,教学任务繁重。

四、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把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作为永恒的追求,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把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教学的核心。在他们看来,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最终体现应该是教学结果的高效,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也就是说,把客观的教学效果作为衡量教学行为的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要看其课堂教学实施效果。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与学生对话的具体情境,有效处理课堂和调整课前的教学方案设计。在高效的美术课堂创建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加强教学互动上。比如在课堂中开展学生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等活动,倾听学生发言,由学生展开讨论和归纳。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我效能,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互动,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调控

课堂活动的组织和调控是使学生情绪稳定,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教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

(1)尊重学生,适时交流。课堂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纽带,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公平和民主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要实行区别化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挖掘他们各自的潜力。

(2)教师参与课堂活动并规范学生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很多问题的判断有似是而非的感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美术技法方面跟不上理论知识的提高,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课堂活动中来,体会到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才能缩短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找到解决学生违纪现象的方法,规范其行为,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3)扩大课堂活动的参与广度,减少时间损耗。高效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教师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要尽可能地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难度适中并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参与度是高效学习的保证,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扩大活动的广度。教学生如果在课堂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热情,才有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时间也因此而节约。

(4)重视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对达成高效的课堂活动有重要作用。高效的课堂活动是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活动。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对目标、结果以及活动方式有所预设。教师的指导除了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准备活动的材料和信息,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表现,指导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在课堂活动的指引方面,教师应将学生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督促学生参与和把握最佳的活动时间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增强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美术的认识。教师能做到的应该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得到教师的激励以及同伴的鼓励,从而获得成功、自信和愉悦的情绪。

(1)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兴趣。新课程改革强调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联系来讲授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比如笔者在讲《家居环境设计》这课时,让学生先来讲讲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居,可以是客厅的设想,也可以是卧室、厨房、卫生间等的设想;再欣赏同龄人的家居环境设计,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接着再讲家居设计的特点,应注意的问题,设计的步骤,并做简单的演示。随后讲了作业的要求,并鼓励他们设计后展示给同学欣赏。在这样的气氛下再让学生画画,学生感到有了画画的灵感,有了设计的兴趣,也能想将自己心目中理想家居画出来和大家分享。

(2)设计恰当的课堂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教师开始授课之前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为整节课做好铺垫,使课堂内容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3)用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从正面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会激发学习兴趣。批改作业坚持“面批”及时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美术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图书资源,如美术理论书籍、美术作品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种类则更多,主要有可供开展教学活动而利用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当地的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如建筑、园林、公共雕塑、自然景观等。

课外资源的引入还需要教师具备发现的眼光,把这些资源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学资源是否引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构成对学生适度的有效刺激,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评价和合理利用。比如,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可以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把自然环境和民间美术文化等这些资源作为美术的课程资源,把它引入美术的创作过程中来。第三,关注生活本身就是美术的创作资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自己情感的积累过程;而表现生活、赞美生活是对自己情感的体验过程。只有学生对生活有所体验,才会引发在美术课堂中的创作表现欲望。

高效课堂是构建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创建高效课堂既是每个教师共同的追求目标,也是新时期下教育观念的体现。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美术课堂的问题和归因,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论述了初中美术课堂结构的优化,分析了创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策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效课堂是对有效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是由教师参与的基于聚焦课堂的行动研究。虽然目前对高效课堂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研究还不深入,但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和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会有所更新,相信美术高效课堂的研究也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限于笔者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经验有限,论文涉及的课堂教学可能不够全面、系统,分析地不够细致、深刻,希望今后能在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杨霞.实践新课程,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2]尚洪波.论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3]陈芬.论形成性评价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4]于见见.初中美术课堂导入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美术教育研究,2013/02

[5]殷建萍.呈现最精彩的美——初中美术课堂作业评价策略.美术教育研究,2012/16

[6]陈曦.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国校外教育,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