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1 17:17:49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炸、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危机等生态学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已形成共识[1-2]。近百年来,我国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逐渐增加,教材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深了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强化了生态观教育[4-5]。目前,我国初中、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教材中生态知识点灵活多变,各章节生态内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态内容缺乏量化数据。笔者团队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对初中、高中现行教材的生态内容进行了统计,为准确掌握生态学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教材样本及调查地点。教材样本均为国内现行广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个部分。数据调查地点为德庆香山中学。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数据调查地点分别为肇庆第一中学和罗定黎少中学。

2.知识内容统计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节分别统计生态知识点,并对涉及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实践教学按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知识拓展等知识内容进行分类。

(二)教材中生态内容分类统计

1.段落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段落数/总段落数)×100%。

2.版面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版面/总版面)×100%。

3.重点、难点统计。生态知识重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重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知识难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难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4.理论、应用内容统计。生态理论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应用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5.图表内容统计。生态内容图解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图解数/图解总数)×100%;

生态内容表格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表格数/表格总数)×100%。

6.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以及知识拓展5个部分,生态内容实践教学统计方法如下:

探究实验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探究实验个数/探究实验总数)×100%;

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技能训练个数/技能训练总数)×100%;

讨论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讨论个数/讨论总数)×100%;

社会实况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社会实况个数/社会实况总数)×100%;

知识拓展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知识拓展个数/知识拓展总数)×100%。

二、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态学的知识相对集中:高中一年级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态内容,生态内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级的必修三,全书共六章内容,均涉及生态内容。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分别为51.46%和53.85%,生态内容占生物教学的一半以上。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生态内容分别占37.9%和47.06%,难点比例高于重点内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态学内容更难掌握。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复杂的生物教学内容,生态知识图表分别达到58.82%和27.27%,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占全书的一半以上。生态内容的理论部分为58.7%,低于应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旨在加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生态内容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除知识拓展板块外(43.48%),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和社会实况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实验板块生态内容最高,达80%。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的高比例体现了教材对高中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生物教材生态内容统计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分别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高于初中一年级,其生态内容均在50%以上。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均高于初中一年级,增幅分别为46.54%和22.49%,重点内容增多,难点内容减少。从图表使用情况看,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图表分别占49.79%和72.86%,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和表格约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级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级的8.75倍。从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来看,初中一年级生态内容的应用部分为62.2%,略高于理论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分为探究、观察、讨论、实验、阅读5个类型(表4)。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安排数量较少,均涉及生态内容,各个类型生态内容所占百分率均为100%。初中一年级生态知识简单且分散,生态内容的实践教学比例未能体现出各个实践教学板块的差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除实验板块外(20%),探究、观察讨论和阅读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58%以上。其中,讨论、探究、阅读板块生态内容较多,而实验板块生态内容较少。

三、讨论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高中一年级教材未涉及生态内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高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识点统计值偏高,可能与教材的版面设计、排版特点有关(如为排版美观使用的版面留白)。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生态内容的统计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充分使用图表很好地解决了生态教学难点问题。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和知识拓展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相比理论教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意图。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知识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章节生态内容比较集中,如初中二年级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几乎全部为生态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注重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践教学中的生态内容较多,其中初中一年级的课后训练板块均与生态学知识相关。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生态学知识具有名词概念多、涉及学科庞杂、交叉渗透知识多、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生态学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6]。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将生态内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教学内容的把握,将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一般来说,高中的软硬条件建设多优于初中,初中条件较差(如生物实验室建设、生物仪器设备配置等),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初中阶段存在更多困难。现行生物教材的实践教学,初中阶段主要体现在应用拓展方面,如观察、讨论、阅读。高中阶段加强了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如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四、结论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适合教材的生态内容知识点统计。中学生物教材的生态教学内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内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角度统计的生态内容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初中生态知识比较分散。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初中阶段生态内容偏少,实验板块仅为20%,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张英泽.新形势下中学生生态观教育之我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6-107.

[3]范薇.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38.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66-02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课堂可以也是一个和谐的场所,但是,这种和谐的和谐课堂氛围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同时作为初中阶段主要课程的英语也需要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文化。不过在传统教育中,英语课堂的单调和乏味导致许多初中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初中生因缺乏学习动机而没有发挥出他们在学习语言方面的潜能。此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在缺少英语课堂文化环境的状况下,如果不能在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提供给每一个初中生语言实践的环境,为英语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那么学习哑巴英语的人定然不占少数。而将创设良好的和谐课堂氛围引入英语课堂中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者对和谐课堂氛围进行了调查分析,但我国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因素对有效学习的影响,尚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比如初中英语教学的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本文为此通过调查分析了英语和谐课堂氛围与班级同学间的合作、竞争间的关系,分析了英语和谐课堂氛围与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指导以及教师魅力的关系。从而来比较初中生参与程度不同的英语和谐课堂氛围,分析英语和谐课堂氛围与课堂纪律、秩序的关系。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了本地区共十个学校初二年级英语课堂的氛围,其中包括三个民办学校以及七个公立学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十个班级500初中生和10位英语教师。这些英语老师处于青壮年阶段,且均有三年以上的教龄。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对观察工具进行项目评估、预测后,修订成为正式观测工具。该观察工具共有10个项目,涉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参与程度以及秩序和纪律四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计分法,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对照每一个项目第一部分对“同学关系”的测量从“几乎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中在最符合情况的选项上画圈,分别记作“1”到“5”分。第二、三、四部分即“师生关系”“参与程度”“秩序及纪律”的评判从“急待改进”“稍待改进”“尚可”“良好”“优良”进行评判,分别记作“1”到“5”分。

(四)数据搜集与统计

根据量表对10个班级和谐课堂氛围进行初步观测与评价。用经调整形成的观测工具观察10个英文课堂,得出的数据使用SPSS for windows 13.0进行分析。因为本研究属质化研究,因此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二、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氛围调查结果

(一) 同学关系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

将十个班级关于同学关系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到表征同学关系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列于表。因为观察工具中选项是五分级的,所以平均值高于3则表示相应的关系在课堂中出现得较多,反之则被出现得较少。

表1同学关系调查结果

经统计计算,十个班级里“同学能相互协作以便完成学习任务”的平均数字为3.5,处于“有时”及“经常”的中间状态;“有困难的同学能得到班级同学提供的帮助”的平均数字为2.6,处于“偶尔”及“有时”的中间状态。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和谐课堂文化氛围中,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已经被初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入英语课堂。

(二) 师生关系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参加英语活动,真诚地与初中生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和谐课堂氛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根据十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从代表亟待改进的“1”到表示优良的“5”进行逐级评判,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师在师生关系方面的课堂表现都比较好。

(三)参与程度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

教是学的外因,学是内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强调初中生的内部要求和学习主动参与程度,告别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初中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欲望,课堂气氛自然热烈。初中生在良好的和谐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我们通过调查分析,两类英语课堂在“教师独白讲授的时间”、“初中生是否在课堂上有机会讨论问题”、“在探讨时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是否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这四个题目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四)环境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

我们得到的环境对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影响见表2。

表2环境调查结果

教室环境的许多方面都能够明显地影响学习氛围,其中,教室的整齐程度对课堂的干扰,对课堂心理氛围和教学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初中生们总是很容易被发现注意力分散,为了保证初中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对教室中可能引起注意力分散的事物保持敏感,尽力保证教室的整齐,减少外界事物对初中生的刺激,同时也能保持班级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初中英语教学构建和谐课堂文化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参与程度以及课堂环境和秩序是影响英语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同学关系

研究表明,当前多数教师有意识地在英语课堂创设让初中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但从初中生的反应来看,理想的合作或竞争和谐课堂氛围多数未达成。从同学关系方面来分析,初中生具有“自己的学习活动与其他同学毫无关系”的心理应该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教师仍需要采取措施增加班级凝聚力,建立勤学向上的班级风气。一个优秀的英文教师需要将一个班级从一开始的个体的集合塑造成一个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团队,建立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班级的凝聚力,这样的课堂才能提供轻松氛围,让同学之间敢于说英文,愿意说英文。一个聪明的英文教师会用让初中生认真聆听另外一个同学的背诵、或者回答的问题,当同学在背诵的时候为其鼓劲,采用反馈单给同伴的演讲作出评价等方法训练初中生的责任感,改变“单打独斗”的学习模式。比如,当讲到主语+be动词+形容词时,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讨论主语,一组讨论be动词,一组讨论常见的形容词,教师应多给学生时间交流,并且参与讨论,最后大家集思广益组成一个句子,教师还可以讲两个这种组合的成语或者谚语,以提高学生兴趣。另外,课堂上最好让学生唇枪舌剑,不仅可以融合他们之间的感情,增强主人翁意识,还可以使教师融入其中,起到调和作用。

(二)师生关系

如果希望成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就要善于掌握和正确处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英语教学环境。但本研究发现在有些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仍是上下级关系,初中生紧张而缺乏活力。还有一种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型”,即师生之间没有什么界限,可称兄道弟。这种关系缺乏教师的权威性,影响正常的外语教学。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师生团结合作,教师认真传授,初中生积极思考。初中生有什么问题乐意向教师求教,而英语教师又及时向初中生解答。同时教师也需要提倡和鼓励积极的有利于英语学习的人际关系,引导帮助初中生们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摒弃消极的人际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参与程度

在考察当下的课堂后,我们发现参与程度是在和谐课堂氛围的关联因素中得分最低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难以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初中生对学习目标的确定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他们自然也就没有共享共同的学习目标活兴趣,不愿意开流。从而本应以初中生为主角的英语课堂也完全被教师掌控。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到教师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忽略初中生的特点以及学习风格的现象还很普遍,这导致在课堂中出现教师教学风格与初中生的学习风格不符的现象。常此以往,初中生会容易失去学习积极性,对英语课失去信心,或许还会觉得他们不擅长这门课程并将其放弃。反过来,教师也将因为教学成绩不理想而感到失望,容易对初中生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或者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胜任做教师。实际上,能够适应初中生这些多元性学习风格的有效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认真对待个别差异,了解了初中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智力特点的基础上去尝试改变初中生自己固有的学习风格,并且创造形形的课堂活动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要。这样,所有的初中生都将有机会参与符合他们学习风格的活动从而更容易在这些活动中找到成就感,提高学习动机。创造有利于学习的英语和谐课堂氛围。

(四) 课堂秩序与环境

想要进一步提高班级的秩序与环境,可以从树立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入手。班级风气是指在一个班集体里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全体班级成员学习服务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和学习风气的总和。班集体对班风有影响,同学之间有较多的交往以及师生之间的较好交往就会产生良好班风。班级风气是一种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和谐课堂氛围也起到指导作用。在和谐的班风的影响下,班级的凝聚力会凸显,初中生会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显得更有兴趣和愉快,对老师也更加友好和信任。举例来说,课堂上教师会让学生到黑板上填词和句,传统教学手段下,教师会打个勾和叉,尤其是打叉的时候气氛会显得相当紧张,这时教师可以换个思路,对的就画个笑脸,错的就打个憨厚的脸型,让学生轻松起来,符号和图形可以相应变化以保持新鲜,可以用动物图形和简单的肢体语言。

总之,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知道,初中生合作与竞争关系并不明显,反映在和谐课堂氛围上,课堂仍显沉默。师生之间的问答模式,教师在初中生活动时的有效指导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是调节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独白讲授时间过长不利于初中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显得枯燥;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初中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逐渐下降。由此,师生建立起情感联系,师生关系和谐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和谐课堂氛围良好,能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欧阳建平.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 苏芳.浅议新课标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法[J].教育革新,2006年第8期.

[3] 田丰.西方现代学习理论述评[J].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 田友谊.国外课堂环境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12期.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3)

一、数学实验:学习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析。数学实验是指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实验对象可能是实物,也可能是文字、符号、图形信息,观察就是要辨析对象变化的特征,提出变化前后可能的因果关系猜想,这一过程以空间想象为支撑。其次,通过观察,去除无关因素和表面信息,抽象概括出对象在数量或图形方面的本质特征。因此,数学实验的过程包括了观察、空间想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空间想象、概括这些认知要素最终会形成能力,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数学实验与空间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就产生了直接的因果关系。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和经常的,但它造成的结果是不连续的,因此发展具有阶段性。因而我们需要关心学生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发展期在什么阶段。其实,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先生做了深入研究。他把概括能力分为四个等级:第I级为数字概括水平;第II级为初步本质概括水平;第III级为形式运算概括水平;第IV级为辩证抽象概括水平。初中一年级学生是第II级水平,初中二年级学生是中学阶段概括能力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但仍是第II级水平占优势,经过初中三年级过渡,高中一年级概括能力又是一个显著的变化,第III级水平占优势p]。这项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概括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同样,林崇德等人对空间想象能力也做了研究。将空间想象能力分为三个水平。第I级水平: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通过整体形状来认识二维或三维的几何图形,分析出简单几何图形的特征。第II级水平.?能够由较复杂的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并能够将图形及其特征联系起来,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第III级水平:能够由基本图形组合成较复杂的图形,能够想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会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在:每一级水平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其中,初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第1、11级水平上,与初一学生相同水平层次上的能力相比较,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初三年级学生在前两级水平上有一个飞速发展,这表明初中二年级是空间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初中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大大丰富了?面几何的内容,因此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发展。

上述研究为初中阶段开展数学实验提供了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在初中学生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数学实验的介人会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第二,从“具身认知”理论分析。“具身认知”是一种将认知和身体联系起来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而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3]。认知心理学认为,心智是对符号性表征的加工和操纵,认知在本质上是发生于大脑中枢的符号运算,身体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和执行指令。与认知心理学不同具身认知”理论还认为,身体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认知的种类和特性。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而身体的结构和性质又是进化的产物,是环境塑造出来的。这意味着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紧密的联合体。思维与身体密不可分,如影随形地相伴而行,没有离身的思维,思维活动过程中各种信息都是来源于身体的各项相应的感官通道的撷取与初步组织,而思维的动力与能量的取得,也离不开作为物质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承载,就是说,发生认识离不开身体的支撑。事实上,杜威的“从做中学”就是践行“具身认知”理论的典范,因为这一学习方式建立了学习者的认知与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系,以身体的动作来促进思维的发展。

数学实验是学习者通过对实验工具的操作,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图形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传统数学教学“先学后做”为“先做后学”或者“在做中学”的模式,树立了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的“反叛”在具身认知理论中找到了支持。

二、数学实验:教学过程完善性的必要补充

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试评价导向作用,使一条完整的教学链遭到了破坏。

我们把当下的数学教学称为知识教学,其特征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证实轻证伪、重训练轻理解。表现为: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不顾及这些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要求学生只是掌握知识的结果而不追问这些知识的结果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要求学生记住知识的外壳而不挖掘知识内在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以虔诚的心态证实和接受真理而不去辨析谬误和体验产生真理的艰辛,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大量数学练习而不理解数学的本源性问题……本质上,知识的教学不是一种文化教学。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种新的导向无疑是对以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批判,必将会使人们产生对教学本质的重新理解,还原教学的完整过程。

教学的完整链应当包括三个阶段:怎么来的?是什么?怎么去的?第一阶段,“怎么来的”指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产生这个知识的缘由是什么?这个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它与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在产生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显然,知识的过程因素、知识的证伪因素、知识的实践因素都会在教学的这一阶段介人,同时还会有数学文化元素的渗透,这个教学阶段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奠基性作用。第二阶段,“是什么”指对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果的理解,包括利用知识解决数学本身的问题和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理论因素、知识的结果因素、知识的证实因素会在这一阶段介人,这个教学阶段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夯实性作用。第三阶段,“怎么去的”指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在这个知识基础上会生成什么新的知识。这一阶段需要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参与,需要猜想、证伪、证实等方法的并用,这个教学阶段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这个教学链中,数学实验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亮相主要是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数学实验教学摒弃了只重视教学第二阶段的传统做法,是对教学过程完善性的必要补充。

三、数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源泉

数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外显素材性资源、外显条件性资源、内隐素材性资源、内隐条件性资源【4]。外显素材性资源主要指以文字、语言、符号、图形、图表等在教材或媒体上显示的知识,反映的是外显的、静态的结果型知识。外显条件性资源指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主要涉及设施、媒介和环境。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大众传播系统、网络、校内外教师资源等均属于外显条件性资源。内隐素材性资源是指不以文本形式显性表述的,潜藏于显性知识深层的隐性知识。具体地说,包括数学知识的文化元素、数学知识的过程元素、数学知识的逻辑元素、数学知识的背景元素等。内隐条件性资源主要指教师根据对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理解,结合外显条件性资源去构建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数学实验材料本身是属于内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这些资源需要教师对知识的产生、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有深入的理解,对其进行教学法层面的再加工,形成实验设计。由于这些要素都没有在教材中明确写出,需要教师自己开发,因此属于一种内隐性资源。另一方面,一旦把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它们就变成了外显素材性资源,例如,“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开发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实验手册》(共5册)就是外显素材性资源。数学实验材料的开发是对内隐素材性资源的挖掘,开发后形成的结果又是外显素材性资源’即从课程体系来看,数学实验兼有外显和内隐双重课程资源的性质。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4)

九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信息技术。

八年级:地理、生物、生物实验操作。

2.考查科目

九年级: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

(二)成绩评定及呈现方式

1.各学科满分值:语文、数学各150分,英语(含听力)、物理各120分,思想品德、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各100分。其中,音乐、美术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的分值分别为40分、60分。

2.成绩呈现方式: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七科实行分数制,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

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实行等级制,成绩以A、B、C、D四个等级形式呈现,各个等级的分数区间为:100分至80分为A等,80分以下至70分为B等,70分以下至60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考查科目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形式呈现。

(三)考试考查方式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理论、美术理论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制卷、统一组织考试和统一网上阅卷。市直属初中和鹤城区初中(含民办)由鹤城区教育局负责组考,考点主要集中设在城区公办高中学校,市教育局参与组考工作;其它县市区教育局负责本辖区的组考工作。

体育、音乐技能、美术技能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试按市教育局相关文件执行。其中,美术技能考试时间全市统一,命题、评卷由各县市区统一组织。

考查科目的考查工作由各初中学校组织实施。

听力残疾鉴定为四级及以上的听障学生,英语听力免考。

(四)考试时间及时量

全市统一闭卷笔试时间为6月16日至19日,各科目考试时量分别为:语文、数学各120分钟,英语、物理各100分钟,思想品德、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各90分钟,音乐、美术理论考试60分钟(分卷、同堂考试),美术技能考试60分钟,具体考试时间安排如下表:

年级日期上 午下 午九年级6月16日历 史 8:20—9:50 物 理 10:40—12:20语 文 15:00—17:006月17日思想品德 8:20—9:50 化 学 10:40—12:10数 学 15:00—17:006月18日英 语 8:20—10:00 音乐、美术理论:10:50—11:50美术技能 15:00—16:00八年级6月19日地 理 8:20—9:50 生 物 10:40—12:10(五)考试命题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39―02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相关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是深入学习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体而言,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1地方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困境

1.1课程层次定位不清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在国外,本科经济学专业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一般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大一学习初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到了大二、大三再学习中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少数攻读研究生要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才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国内,近年来随着经济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力度的加大,很多师资力量较强的985、211高校已经开始遵循国际惯例,给大一学生开设初级宏观,给高年级学生开设中级宏观,给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并且一般都采用引进版教材。但是,更大数量的地方普通高校受到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采用传统做法,本科阶段只开设一次宏观经济学课程,课程的层次基本上介于初级与中级之间,一般采用国内学者编著、处于这个难度的教材。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提升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经济学方法论和解读经济现实的实践性课程,还是一门提升经济学认知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做准备的先导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体系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更注重宏观经济知识的适用性;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相比中级宏观经济学更具体,与现实经济连接的更紧密。但是,中级宏观的学习难度相比初级宏观来说可以说大大加大,这种难度不是像高级宏观一样来自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其实中级宏观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比初级宏观多多少(在国际主流中级宏观教材里即便是简单的微积分运用也是放在附录里的),而是来自于对问题分析的深度。所以为了有效地学习中级宏观,国外高校才为大一的学生先开设初级宏观。

现在吊诡的现象是,学生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的985、211高校让学生先学初级宏观再学中级宏观,从低起点到高落点。而学生基础、师资力量相对较差的地方高校却直接给学生开设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难度的宏观经济学,让学生起点很高、落点又不高。要知道,地方高校的经管专业招生虽然已经文理兼收,但依然以文科生为主,再加上他们的基础本来就比985、211高校的学生差,这就造成大量的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中级宏观中涉及的代数、图形分析叫苦不迭。最终的结果是,大量没有考研打算,学习意愿本来就不高的学生觉得宏观经济学太难,没学会什么东西,而极少数准备考研的学生又觉得的课程的知识不够考研的要求,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

1.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宏观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中一块激动人心的领域,七十多年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两个主要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这些进展理所当然的体现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是大量地方高校依然采用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范式,其特征是整个理论体系与政策实践的核心表现为IS-LM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推导出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水平,并能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经济意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已经发现这一模型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没有考虑经济变量的滞后效应,进行动态分析;没有考虑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影响,不能体现宏观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将流量均衡和存量均衡混淆,具有逻辑上的不一致性等等。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传统IS-LM模型逐渐衰落,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不再使用IS-LM模型。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但只是作为建构总供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纵观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IS-LM模型在曼昆、萨缪尔森、哈伯德、帕金等名家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早已消失。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像新古典宏观代表人物巴罗的《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里找不到IS-LM模型,威廉森的中级宏观里IS-LM模型也只在一章出现,即使新凯恩斯的代表人物曼昆的中级宏观教科书中IS-LM模型也只占很小篇幅。可见,尽管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糅合在一起的萨缪尔森式的新古典综合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居于支配地位,但IS-LM教学范式已经不再流行。

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采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比如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些教材依然花了大量篇幅讲授IS-LM模型。虽然权威期刊上的理论研究与高级宏观课程教学都很少同IS-LM模型相关了,但是据笔者所了解,在地方高校中察觉到这种转变的教师还比较缺乏。许多教师仍然在用IS-LM图形来讨论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政策含义。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可能在于IS-LM模型的相对简洁性及教学惯性,也可能在于师资知识结构更新慢。

1.3本土化案例缺乏

宏观经济学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应用于宏观经济实践的科学,自然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只讲授理论,必须辅之以案例才能使干巴巴的理论变得鲜活,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案例当然是学生身边的、本土发生的、来自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可惜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能利用的这类案例资源少的可怜。引进版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倒是案例丰富,但这些案例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不能贴近学生身处的经济环境,国内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地方高校所广泛采用的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是什么情况呢?看了只能更让人失望,即便是部级规划教材都是只有干巴巴的理论,几乎没有案例,可以说是把国外教材案例删去后,再把人家的理论浓缩一下而成,甚至用的数据、图表都是国外教材上直接抄过来的。

之所以本土化案例如此缺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宏观经济研究过于落后,可用的宏观经济数据缺乏;另一方面跟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竞争不够激烈,编书的老师们急功近利不愿总结归纳本土案例有关。教材提供不了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那就只能靠任课教师自己总结用于教学了。但地方高校师资水平本来就不如哪些出自名校的教材作者们,可想而知让他们自己建立本土化案例这个工作有多么不易。可喜的是,一些归国学者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本土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复旦袁志刚教授写的两本宏观经济学教材,北大苏剑教授编著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甚至央行易纲副行长与北大张帆副教授也合著了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类教材在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率并不广。

2突破地方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思路

地方高校面对上文所提三方面宏观经济学教学困境,笔者尝试给出突破困境的三点思路。

2.1课程层次定位于初级

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和未来的就业去向,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难度不应再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而是要定位于初级经济学的水平,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意愿,使他们学一门课不至于因为课程太难反而什么都没学到。同时,也要考虑到少数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自身基础好,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在高年级时为他们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选修课,使他们有进一步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平台。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学生,又兼顾到少数优秀学生,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程层次定位不清带来的问题。

2.2引进宏观经济学教学新范式

宏观经济学新范式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淡化IS-LM模型,或者说减少IS-LM模型的篇幅,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长期经济增长、总供求模型的微观基础上。要做到这点根本上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摆脱陈旧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这对地方高校的师资有一定难度、也需要一个过程。笔者提供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治标方法供参考,就是先采用拿来主义,使用引进版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比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该书使用大量篇幅关注长期宏观经济表现,最后几章才使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短期经济波动,充分体现了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新范式。

2.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案例本土化

在大多数地方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由于地方高校教学一线教师基本不用坐班,所以同事们见面机会少,导致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各自为政,教师之间无法形成合力。前文说到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要主要依靠任课教师自己收集、归纳整理,这要耗费任课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课时多、科研压力大的地方高校教师来说能完成的案例量实在有限。如果能组建高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定期看展关于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建设的教研活动,就可以集中团队之力丰富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库,效果应该远胜于单打独斗。

3结论

总之,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要想突破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面临的教学困境,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国外教学、教材的先进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师资团队、教材、案例库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和喜欢上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61-03

一、引言

随着全球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为了应对信息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各国都在努力运用各种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法国从1996年开始更新课程,新的课程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要真正整合到数学教学中去[1]。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在逐步提高,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然而,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学数学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本人结合自己实习的亲身经历,并对延吉市四所初级中学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初中数学教师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感到非常困惑,如有的教师对CAI持怀疑态度,或由于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等因素。针对这样的状况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现行的延吉市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合理的建议。

二、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做出了最简洁、最全面的表述: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有的学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分类主要包括专业发展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媒体应用研究、学习资源研究、远程教育研究、新技术与新理论研究等内容[3]。本文中所指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上述第二种涵义。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延吉市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深入地了解延吉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找到适合培养本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为以后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延吉市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顺利推广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故对延吉市的四所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师共计68人进行了问卷发放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8份,每份问卷共计20道题。

(一)整体调查结果分析

整体分析采用了如下技术手段:将问卷的总分定为100分,每道题5分。单选题按照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掌握、应用的程度由弱到强分别给分为2分、3分、4分、5分,多项选择题按照所选的个数给分,选择两个的给2分,选择三个的给3分,选择四个的给4分,选择五个或者五个以上的给5分。以这样的给分标准,对68份问卷进行了打分,其中50分以下的人没有,说明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准不是很差;50~60分(包含50分不包含60分)的人有19人,占整体的27.94%,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说明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认识还不是很深刻;60~70分的教师有18人,占整体的26.47%,说明初中数学教师有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观念,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70~80的教师有26人,占整体的38.24%,说明1/3以上的初级中学数学教师都认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频率并不高;80~90分的教师只有5人,占总体的7.35%,说明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正确并且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教师少之又少;统计结果显示90分以上的教师没有,说明初级中学数学教师还没有达到能够熟练高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延吉市四所初级中学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调查问卷的平均成绩是65.26分,从整体上看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掌握、应用等情况并不乐观,急待提高。

(二)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几个方面分析

对整体情况了解后,本人将问卷的20道题分了3个方面进行了归类:第一,教师个人因素方面;第二,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方面;第三,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方面。

1.教师个人因素分析:

通过对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的个人因素分析,发现其中现代教育素质优秀的占分类总选项的31.62%,良好的占分类总选项的28.09%,及格的占分类总选项的25.44%,不及的占分类总选项的14.85%。数据说明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态度较高的占的比重较大;认识良好和及格的教师所占的仅次于优秀的人数,说明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师个人因素来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及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速度来看,这个比例也是令人警醒的,说明有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层面不高且已明显地表现出落伍。

2.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程度分析:

通过对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分析,发现掌握情况优秀的占30.30%,说明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是没有问题的;良好的占22.35%,说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有很大的潜力能够提高;及格的占12.94%,说明有12.94%的教师站在了危险的边缘地带,稍不努力就会脱离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不及的占34.41%,超过了1/3,说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已经亮起了红灯,这也是导致整体掌握程度不高的一方面原因。

3.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分析:

通过统计发现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优秀的占29.12%,说明有一小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是不错的;良好的占20.29%,说明20.29%的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待于提高;及格的占19.41%,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不及格的占到了31.18%,说明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中学数学教师还大有人在,同时不及格的人较多就会影响到初中数学教师整体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是较深刻的,但是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不是特别乐观。掌握程度不及格的教师较多,导致不会应用的教师也相对多;掌握程度优秀的教师次之,这样应用优秀的教师也次之,说明掌握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好坏;掌握程度不及格与应用情况不及格的教师要比优秀的教师多出4.94%,并且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良好的和及格的人数比较接近,这也是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整体应用情况并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所在。但好在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都比较深刻,这为以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了原动力。

(三)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延吉市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拟采取的策略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来讲,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如果想要推广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与努力。本人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延吉市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几方面的策略,希望能够改善延吉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1.学校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信息化教学知识的缺乏;而且绝大多数的初中数学教师都非常想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因此从学校方面讲,首先,学校应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扩大资金的投入,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应用与开展提供一些基本的软硬条件;最后,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定期考核,并且鼓励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针对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和较难攻破的难点应多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解决。

2.教师方面。作为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师,首先应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同时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提高素材的收集意识,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其次,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关注应用中出现的各种倾向,主动独立地思考,不能一味地克隆别人的作品,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最后,初中数学教师应多在一起交流探讨,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哪些部分完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学生会理解得更好,哪些部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进行数学教学效果更好,应做到心中有数,应用自如。

3.外在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的外在条件如管理者的思想、社会问题等都会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的社会在迅猛发展,教育应做到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与时俱进的最佳表现。因此管理者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应该思考如何把这种应用发展成为一种办学的理念和教师教学的理论支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反映新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四、结语

目前来看,延吉市的初中数学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再适应现代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有限的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留下无限的知识,只有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才能将初中数学的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olette Laborde,孙连举,刘长明.法国数学教学中的技术整合――应用Cabri-geometry进行交互式动态几何教学的案例[J].数学教育学报,2002,(01).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7)

一、前言

分层教学最早源于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里斯(William Torrey Harris)在密苏里州路易斯市创立“活动分团制(The flexible group plan)”,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从美国传入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关于分层教学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之人也”反映出那时候的孔子就认识到“知人”的重要性,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都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1914年朱元善最先模仿“活动分团制”在小学进行了分层教学实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分层教学法在我国开始广为流传.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班内式、分班式和走班式三种形式,本研究采用的是分班式分层教学.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初三数学期中质量检测成绩选择两个成绩无显著差异的班级作为被试.对两个班级分别编号为1班(对照组)和2班(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笔者从事初三数学教学,且对实验的目的、注意问题和操作步骤比较熟悉,因此本实验的操作由笔者来完成.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优秀博硕论文库搜索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三十余篇作为参考,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实验法

以分层教学和常规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作为自变量,以数学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本实验的数学成绩测试试卷由数学教研组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编制,两份试卷的一致性系数达到了0.90以上.本研究中,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分层教学和常规教学.实验前和实验后对两个班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卷进行测试,实验前的测试从两份试卷中任选其一进行测试.

(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Independent Samples Test和PairedSamples Test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数学成绩统计及

表1中的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班学生实验前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为74.5分和73.8分.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班级间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显著性水平满足P=0.541>0.05,t=1.283,所以两个班级间学生的数学成绩无显著差异,保证了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处于同等水平.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8)

1、本学期凡开研究课都必须有专题。促进高校课堂个案研究的深入,初步探索育英二外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一系列开课人、说课、自评、反思,听课人他评等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以教学推动研究,不断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2、以数学课题组、中心组为核心继续加强数学组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帮教活动,以利优势互补,具体安排师徒结对

刘学俊 陈 俊

徐敏: 王洪燕:

林森 李峥嵘

何卫群 顾林根

殷艳: 王英:

王 萍 王星

二、注重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合,建立数学资料库。

为改变过去资料零散无系统的状况,从现在开始各年级教研组由专人负责,系统收集本年级数学每个章节课时的课件、电子教案、单元测试卷。各种教研活动的资料、文件,各级公开课的课件、教案等,建立电子和文本的资料库,为今后的教学与活动提供资源。有关资料员的具体分工

初三组:李峥嵘负责

初二组:林森、何卫群共同负责

初一组:顾林根、王萍共同负责

三、开发数学第二课堂校本课程。

目前各年级数学组都开设了思维拓展训练的学科活动课,但尚不系统。本学期由各年级教研组负责编撰《数学思维拓展训练》的校本课程,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劳动为老师减负,在今后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四、教研活动行事历

二月份:

1、学科组长、年级教研组长及课题组召集人共同讨论研究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同时建立数学教研中心组。成员:初三,于信渤、徐敏、王洪燕。初二:王莹、林森。初一:殷艳、顾林根。

2、随堂听课并及时反馈交流意见。

3、各年级完成数学教学计划、安排全学期教学进度。

三月份:

1、落实帮教结对,以便优势互补。

2、初三毕业班一轮复习研讨、制定数学复习计划,并将复习内容存入资料库,组织参加南京市数学中考专题研讨活动。

3、各年级教研组讨论确定第二课堂校本课程,有关内容入库。

4、教研组与课题组统一确定课题研究课相关事宜。

四月份:

1、初二数学展示课题研究课,执教者林森、何卫群。

2、初一、初二数学期中阶段复习并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3、初三数学进行中考一模并搞好质量分析。

五月份:

1、数学区级公开课展示。初三执教者:陈俊;初二执教者:刘学俊。

2、初三数学二轮研讨。

3、初一数学王萍上汇报课,顾林根上研究课。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9)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__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省课改成果巡礼"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名师工程"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三,20__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重培"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__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14,小学低段语文命题竞赛文秘站版权所有

15,实践新课程的论文评比(小学低段语文)

16,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二)

17,一年级教师上课比赛(小学思品)

18,骨干教师外地学习(小学思品)

(十二月份)

中学数学优秀教研组评比

湖州市高二数学竞赛

初三数学竞赛

初中科学第三批培养对象会

高中综合理科复习研讨会

初中科学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高二物理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决赛

新课改评价研讨会(历史,社会)

10,高一历史教师县外教研活动

11,高二生物教研活动

12,生物优秀论文评比

13,中小学体育检查辅导

14,职教语文教师公开课

15,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结题)

16,承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小学语文)

17,小学高段语文第二批"重培"对象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18,小学4—6年级数学竞赛

19,小学低段数学教案评比

20,小学电脑课教研活动

(05年一月份)

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物理)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10)

(泰州市汪群初级中学,江苏  泰州  225437)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初中数学的教育,人们认为数学的学习在初中教育中是一个重点。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数学的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能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使学生们得到更大的收获是初中数学教育的目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的领会知识,并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学习内容的设计进行分析,简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如何设计学习内容能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最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热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素质教育不断地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内容的制定和选择至关重要,无论是达成学习目的、突破数学难点以及数学方法的应用都要有学习内容为基础。学习内容的主体对象时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内容的深入,才能使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根据目前的教育形式,新课改的教育体制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所以初中的数学教学也应该认真贯彻这种思想,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围绕学习目的、与教材紧密相连

通过明确学习目的来制定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范围,所以,教育者应该对教学中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仔细研究,明确学习目的是什么,设计出科学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平行线性质和判断》的教学中,应该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进行展开,根据“明确已知条件和结论,灵活的进行判断和性质进行问题的解答”等学习目的进行内容设计,可以做出两个环节的内容设计:(1)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采用学生们学过的例题来让学生们理解已知条件和结论的真正意义,在解答过程中采用哪些性质和定理进行判断。通过这些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达成学习目的。(2)合作交流。通过将自主学习中引发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二、具有整体性和梯度的设计

根据我国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进行内容设计,要求在学习的内容设计中要使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合理的控制学习的顺序性,按照知识的梯度关系进行设计学习顺序,让学生们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索新知识。(2)确保学习内容的逐步递进性,使学习内容的设计循序渐进,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按等级划分,并对个级别的内容设计要有梯度,只有合理的分层设计才能确保适合学生的学习。

三、确保内容设计的衔接过渡

首先,无论新一节课的内容是什么,在上课前都应该都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尤其是新课的内容与上节课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学生们上节课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这节课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之间有很大的联系,而大部分学生往往会对三角函数的定义有些模糊,所以在学习新知识前应该认真的复习一下定义。其次,还应该在学习内容中做好知识的衔接和过度,例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设计几个直角三角形的题目,让学生们充分理解三角函数,并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做好内容设计中的衔接过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内容设计要贴近实际

所谓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数学教学的内容设计中,应该充分的将知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觉得数学的学习不再是抽象的,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更好的解决数学中的问题。所以在数学学习的内容设计中,也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应该遵循着对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进行设计,通过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掌握学习方法,并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设计,例如对低年级的教学应以想象思维为主体,而对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应该以抽象思维为主体进行内容设计。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内容越来越重视,应不断改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是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重点阶段,所以应注重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科学的设计数学学习内容,使学生们通过学习内容来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掌握数学方法,并且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海燕.“动手玩科学”素材选用与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C].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2011.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篇(11)

教学方法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及教学内容有关。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君权高度发达,思想文化钳制紧密,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属于人文领域的圣贤典籍。因而教学方法的特征是重视机械记忆与复述和文字形态的学习,以便培养以帝王意志为律令、以儒学教诲为信条的忠臣或顺民。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输入和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古典的教学内容,也动摇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是社会对教育需要程度的产物。古代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对人才的需求量不像近代社会那么庞大,多实施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单一化,以“师授学承”的注入式灌输为主,辅之以自学讨论。近代大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对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古代教育机构那种手工作坊式的小批量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的教学内容也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学生人数激增,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势在必然,西方的班级授课制成为一种历史选择。

1.班级授课制的普遍推广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常态的组织形式,它的要点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术业各有专攻的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第十五节:“堂内人数之多寡,以学级数之多寡为定。一初等小学堂之学级数,至多勿得过十级(初等小学堂每半年收新学生一次,五年毕业期内共应收新学生十次,入学既有久近,学业因有深浅。一堂中学生高下之等,必多参差不齐,则教法亦不同等级,故名为学级。同一学级者,讲授时同为一班,即学堂中学生分头班二班三班之说也)。”①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第十四节:“学堂内人数之多寡,以学级数之多寡为定。一高等小学堂之学级数,至多勿得过八学级(高等小学堂每半年收新学生一次,四年毕业期内共应收新学生八次,入学既有久近,学业因有浅深。一堂中学生高下之等,必多参差不齐,则教法亦不同等级,故名为学级。同一学级者,讲授时同为一班,即学堂中学生分头班、二班、三班之说也)。”②

《奏定中学堂章程・学科程度章》第三节:“中学堂之学级,当以同学年编制之,其每一学堂之级数,之多不得过五级。”③第七节:“中学堂教员,本应各就所长认定一科目,分教若干班学生,惟各省学堂初办,断无许多之教员,应选有兼长之教员,使认教二、三科目。”④

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它能有效地培养较多数量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率,1901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普遍推广,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单班(级)复式授课制

单班(级)复式授课制、二部授课制是班级授课制的变态形式,清末由日本传入我国。

清末,学校初兴,规模较小,不少学校只能采用“单级教授”(单级教授即单班学校one―class school)的教学。地处穷乡僻壤的学校,一些经费、师资缺乏而又学生过少的学校,往往就采取单班教学。中国当时的单级小学一般是学制为四年的初级小学,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私塾,但教学内容、学校性质和管理方式都截然不同,特别适用于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阶段。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第二十二节:“全堂儿童,其功夫深浅同等、教授同班、编为一学级之学堂,名为单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不同等、教授不同班、编为二学级以上之学堂,名为多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虽同等,教授虽可同班,而限于屋舍狭窄,只可将儿童分为二起教授,各占半日名为半日小学堂。”⑤在这种特殊的编制方式下,教学方式也不能不有些改变。1911年8月5日,学部奏拟订单级教授、二部教授办法折,单班教授即把几个年级的学生全部编在一个班里;二部教授则将全堂学生于一日之内,由一教员分为前后半日教授。其编制之方,则有单式二部及复式二部两种:单式二部得适用普通教授法,复式二部则须用单级教授法。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奏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章程在各自的“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程第二”中,列有专节论述教法。

第十一节:“凡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不宜操切以伤其身体。尤须晓以知耻之义,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最善。”

第十二节:“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讲解明则领悟易。所诵经书,本应成诵,万一有记性过钝,实不能背诵者,宜于试验时,择紧要处另其讲解。常有记性甚劣而悟性尚可者,长大后或渐能领会,亦自有益。若强责背诵,必伤脑力,不可不慎。”⑥

奏定初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均把教育类科目列为公共必修课,专门设有教授法、各科教授法等课程。还要求师范学校的教师在讲授各门学科时,都要兼讲如何教授的次序法则,使师范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该门学科的教法。章程规定了师范学校学生必须有教授实事练习,即:“当使该师范学生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⑦

清末最为流行的教育理论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教育理论。这种方法注意到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有机联系,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相适应,重视教学和知识的系统性。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无视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教学系统性,因此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在急于寻求与新教育相适应而又简便易行的新式教学方法的清末,赫尔巴特学派的分段教授法受到了热烈的欢迎。1903年,大清新法令明文规定要采用阶段式教学法,主要指的是五段式教学法。1909年蒋维乔等编写的《各科教授法精义》,采用的就是五段教授法,对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除了上述课堂教学的根本方法之外,清末引进的其他辅助教学方法还有不少,比较重要的有:实验法、实习法、直观法和参观法。这些方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学习方式,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某种直观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能有效地培养较多数量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率,1901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普遍推广,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清末教育改革使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的轨道。

注释: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01.

②同上:315.

③同上:319.

④同上:325.

⑤同上:302.

⑥同上:301.

⑦同上:40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