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学研合作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2 17:42:41

产学研合作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1)

二、强调CDIO特征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历来在工程教育就毋庸置疑,但是CDIO模式所主张的在实践中学习,则有其独有的特征:强调学生应在体验环环相扣的产品工程链的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不可局限于类似暑期这样的某个短暂时段,教师要预先为在大学四年全程开展而构建一个培养计划,构建一个以项目为引导带动具体课程以及知识点学习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瞄准本地的特色产业———五金卫浴行业,选择了其中一间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具体工作是为该企业设计新款水龙头。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对学生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方案得到企业接受转化为产品,则可享受到激奋人心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也很明白个中难度———造型自然是要新颖美观,还要有工艺上、人机关系上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设计过程为期半个学期,学生的进步相当明显。第一轮方案企业评价是“创意性高”,但是由于整体务实性不足只选中两款进入结构设计环节。当一个月之后第二轮方案拿出来则令企业感到很惊喜,因为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上一轮的实践中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水龙头的造型做到了实用、美观、经济、创新,企业一下子选出了十多款列入年内的开发计划。这种项目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学习”的机会,这正是CDIO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真题真做———工程实际环境中学习多个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双重学习目标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3]。当然产学合作另一个作用还在于提升了教师的能力,这也是CDIO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高校里的工业设计教师普遍属于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对某个具体行业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师为了胜任指导学生开展设计的工作,必然会想办法及时补充譬如五金卫浴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向工程师请教、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样自身的能力便得到了明显拓展。

三、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企业,合作成败取决与企业支持的力度。但是事实上不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制造业并不很发达因而缺乏合作的机会,或者由于专业本身知名度有限未能吸引较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未免有些奢侈。笔者认为,在外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确切地说在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他们在教学能力、新的评估形式、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水平。毋庸置疑,在产学研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的角色,而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胜任讲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能够向学生示范产品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各环节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那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目前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刻不容缓。CDIO教育模式特别指出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新任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下到企业实践一年;现有教师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短训班,或者是在假期到企业实践;招聘具有工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补充师资为学生讲课[3]。在实践中,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此具体化为三个互动:(1)校内教学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互动。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设计竞赛,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造潜能。(2)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项目研发的互动。通过设计项目的对接,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子平台的研发项目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互动。在师生参与具体设计作品的商业孵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5]。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2)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高校的教师在从事多年教育工作之后,大多数人的教学能力下降得很快。同时,实践能力与当今社会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过程中从网上搜集一些过时的资料加以利用,有些教师甚至一直沿用几年前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使得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集中精神听课,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少,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也比较弱,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是很明显。第三,很多教师仅仅承担基本的教学内容,在科研方面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没有显著提高。

(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但是,由于工业设计学科的变化非常快,知识内容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工业设计学科来讲,企业可能需要的是比较具有实用性的作品,但是学生的设计可能会赋予作品很多自己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设计出的作品与企业的需求无法完全吻合。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仅仅利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不与工业设计的实践相结合,那么设计出的作品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或是以学期课程设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场所。目前,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大多数的工业设计学校来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计划,根据这些教学计划制定的课时是非常紧凑的,这样学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师承接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都是短期性的。项目结束后,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就中断了,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相关实践。

二、工业设计学科教育中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传统的工业设计学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高校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国外,有很多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指导工业设计学科教育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但是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计划。由于目前社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求比较高,所以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调整部分学科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性学习。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环境和设备等。第二,不断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培养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高校必须要时刻关注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同时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等。

(二)强调产学研三位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产学研的合作教学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能够合理地将产学研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学习、实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布置作业或者是设置课程设计题目时,需要使作业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甚至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当作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因此,企业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就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尽快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校企的深入合作还可以体现在教师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方面,教师可以承担一些企业的科研项目,然后让学生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学习。

(三)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非常严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将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运用到工业设计的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授课的内容也需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第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来讲,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专业领域内相关技术的发展,然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验证新知识,并且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够将新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第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以后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理论。

三、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发展趋势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3)

在高职院校相关电子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建设模式大多采用实验台、实验箱、开发板的主流建设形式.这些实训设备能满足电子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验证、基本电路设计、典型模块的演示.在本专业的PLC控制技术、单片机项目实训、微机原理、EDA技术等实训室的建设中,基本选用的是这些形式的实训格局.这些实训设备的模块化平台搭建,任务明确的学习框架,对于专业知识的验证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效果,对于技能训练提供了可重复操作平台,对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训练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遵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是能胜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和专业管理人员[2].结合这一培养原则,人才培养过程若能为学生提供设备与模式相近于行业生产线的实训基地,就能更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可见在高职院校紧贴行业标准,结合生产线,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必要的建设模式.在本专业实训基地新建中,遵循“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建设原则,以行业的标准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框架,以产业工艺要求为设备的选择依据进行实训基地扩建.如本专业新建的“SMT电子表面组装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具备以下特点:①拥有一条完整的,与电子行业发展相接轨的全自动电子表面贴装生产线,具备实际投产的工厂环境与设备性能.实现了实习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的教学环境硬件平台建设.实训中心设备装备线如图1所示:②SMT技术实训中心在专业教学中主要承担“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技能”,“PCB板设计与制作”,“SMT技术工艺流程操作”等实践课程的实训.提供“SMT技术生产线顶岗实习”,“电子产品制造顶岗实习”工艺实践流程与工厂化学习环境.③对外可承接各行业电子产品的SMT组装类工作.实训中心可提供接单生产,半工半读实践模式.在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提供“学习在工厂,生产在校园”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与新技术的认知度起到了很大的提高作用.④通过SMT实训室生产线引进企业技术包,提高教师的科研、技术指导能力.服务于电子产业部门及科研部门对SMT技术的研究与产品跟踪,SMT技术人才现场培训,为相关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提供研究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针对专业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能力的各层次需求,进行不同模式、不同格局的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融教学、岗位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保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设计能力,还有应对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

1.2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行业背景为基础,以岗位需要求为导向.在本系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中,教学部门人员深入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海尔公司、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福建时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定点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生产车间、质量管理部与企业专家针对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研讨,对应电子行业明确的职业岗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课程的合理性做了实地论证.另外还前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交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建立了既符合行业岗位需求,又切合本校教育条件的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原则设置课程,确定重点课程建设,加大实践课的比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开设课程基本涵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3].以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为例:实践课的开设首先应对应明确的岗位能力目标,所以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学生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对接关系梳理,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结合行业需求从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进行了能力归位,以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确定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中实践课程的体系框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条实践教学主线完成,各个教学主线对应的实践课程如图3所示.六个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实训、岗位核心能力实训、职业综合能力实训,通过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设计、任务引领的技能训练式教学,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基于产品制作与生产管理过程的能力训练.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和仪器仪表,根据技能点链接理论点,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教学.学生通过电子产品的制作与生产工艺现场学习,拉近抽象的理论符号与真实元器件、材料和产品之间的距离,对制造业获得真实感受.实训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和专项训练.每门实训课按照实训大纲,划分为多个逐级提高的项目块,每一项目块由多个任务组成,以电子产品为载体,设置教学情境,整合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每一教学情境串联课程中多个典型技能点与理论点,将知识与技能溶入到情境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通过项目与任务完成,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学生自主活动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对知识的掌握呈现过程化、熟练化,综合化.2.3实践资源寻求多方合作资源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所掌握的资源主要是人才资源,其突出优势是能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教学形式的确定.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主要是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等,其突出优势是设备技术、及对人才需求最快速和直接的反应能力[3].科研部门所掌握的资源是技术储备与研究能力,其突出优势是对技术的跟踪与新技术的研发.如果企业、科研部门与学校共同参与教育过程,采用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在真实科研或企业环境中,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在这样的合作平台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快融入企业,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新技术研发能力.(1)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与巩固.基于产学研合作办学方向,使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本系与东方日升新能源、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海尔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顶岗实习与课程实训应达到的素质能力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合作,完成新技术学习、科技成果推广、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扩充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将企业作为学生接受新技术、提高现场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顶岗实习场地.(2)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建设.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精湛的专业理论,还应具备与行业接轨的实践能力.在双师素质的建设工作中,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于新进的实训设备或新技术的学习,聘请设备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或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安排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完整循环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后序教学有效进行.其二,要求专业教师承担实习带队任务,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调研岗位能力需求,学习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收集论证资料.为技术革新及产品开发利用,科研课题研究储备技术资源.其三、鼓励教师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掌握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更好的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认证.(3)提高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的技术创新与课题研究,开展技术合作与研发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着力形成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获得行业资格认证中心授权,形成对外检测服务和新技术推广能力.利用校内基地的设施设备、场地和技术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扩展专业的对外服务能力与新技术研发能力.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4)

1.1本科毕业论文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7]:(1)经费不足。应化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经费有限,仅依赖学校下拨的毕业论文经费是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2)实验条件欠缺。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无法满足毕业生每人有一套独立实验装置和一小块专用实验平台;(3)教师资源不足。学生人数猛增使本科毕业指导教师明显不足,平均每个指导教师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根本应付不过来,自然也无法保证其指导质量。

1.2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不严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脱离生产、科研实践,没有反映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某些选题只是教学实验的简单延伸和甚至重复,一题多年、一题多人现象并不罕见;二是简单地把科研任务分解为毕业设计题目,任务难度和工作量都不合理,造成最后毕业论文难以完成或者文不对题。

1.3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成功与否[3]。指导教师水平和责任心不足、对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就是走过场,做与不做都能够正常毕业,参与毕业论文的自觉性较差,甚至有少数学生采取实验数据造假、拼凑、抄袭等手段蒙混过关。

2毕业论文“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我校在具有油气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毕业学生、指导教师和参与的企业都从中获益。经过几年来对“产学研”合作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该模式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四个环节。

2.1提前启动和准备毕业论文工作我校应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双选”工作主要在第七学期后半段完成,因此,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所需要的启动和准备工作也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1)来自用人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通过沟通确定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方式;(2)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充分沟通,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兴趣,结合其签约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因材施教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及校外指导教师;(3)学生根据毕业论文任务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调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确定基本技术路线等。

2.2“产学研”紧密配合做好选题工作采用“产学研”模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应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牵头、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参加。由于校内指导教师更熟悉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特点及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因此处于主导地位;通过与校外指导教师沟通,结合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和毕业论文的专业要求确定合适的题目。选题必须兼顾本科毕业论文的专业性和工作量、技术难度的适宜性。应该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将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题目;二是把企业中较大或者较难的生产、科研课题直接作为题目。选题过程中还应该兼顾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特点,使毕业论文对于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有较大的帮助。比如在与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中,根据公司对学生未来工作性质的定位来确定题目,对于定位于研发岗位的学生安排合成及机理研究方面的题目,如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微乳液聚合研究、一种磺酸盐型缔合单体的合成等;对于定位于生产岗位的学生则安排与工艺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如丙烯酰胺聚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对于定位于现场服务和销售岗位的学生安排应用研究题目,如大港高温高盐油藏缔合聚合物驱油体系应用性能评价。这种兼顾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的选题安排对于调动企业和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利的。

2.3采用双向管理机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选题确定后,毕业论文指导小组以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为原则合理安排实验的地点和时间,相当部分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工作需要在企业的具体岗位完成。这种模式虽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有利,但是也带来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我们采用的是双向管理机制,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既分工负责又联合指导,由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正常毕业论文管理程序,还需要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所组织的开题预答辩、中期预汇报和毕业论文预答辩等环节,从而使管理工作贯穿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也使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能够及时相互沟通,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3-02

海洋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正确海洋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其中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动手、实践和写作等各项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1-2],能直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工科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比较注重“产学研”结合[3-5],但理科专业在“产学研”方面做得相对差一些。本文针对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以海洋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期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研究能力。

一、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脱离社会现实需要

海洋类专业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期末进行,所在教研室通常会拟定选题范围及题目名称供学生参考,这样的选题经常会脱离社会实际需要,针对性较差,通常会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现象,致使学生所接触的内容限于课本知识和简单应用,与社会实际脱节,不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就业带来障碍。

(二)缺乏实践能力训练

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一般是先查阅文献。查阅文献资料是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6-7]。然后需要进行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整个环节过程中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理科类本科生在后来的工作中只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比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还要差一些。没有实践操作,不能对所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经常会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的科学性。

(三)内容缺乏技术研究

论文内容方面问题较多,主要为:(1)内容空泛,缺乏技术研究。理科本科论文偏重于理论的描述和简单应用,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内容不深入,由于缺乏动手实践,对于具体技术论述不够深入,对于论文的研究目的、论文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没有叙述清楚。(2)论文结构层次较差,堆砌了大量文献资料,看不出论文的研究思路、解决方案和结论。

二、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

海洋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中国进入海洋世纪的智力支撑[8]。天津科技大学的海洋类理科本科专业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环境科学。下面以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论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技术专业是2002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隶属于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接受遥感与信息处理分析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海洋研究和图像、遥感信息处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方案中一直坚持采用厚基础、宽专业和多模块选择的人才培养,是海洋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学科的综合。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安排,开题报告、实习/调研报告的撰写,外文资料翻译,期中教学检查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对毕业论文实施方案的不断改革和探索,逐渐采用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结合是一种把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机地融合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9]。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本科生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于实际企业工作和科研课题,使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或课题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1.毕业论文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依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指导教师联系遥感图像及数据处理、海洋观测仪器开发和使用、数据管理和系统开发的企业,结合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论文指导,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结合毕业论文和企业的实际工作,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对口企业的认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机会。

2.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近年来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部级、省部级和市局级项目,学生依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所学专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和其他相关条件与指导教师一起商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题目依据实际科研问题命题,教师可根据科研实际为学生把握好方向,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还有多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实际应用类、科技活动开放类和实验项目研究类三种,这是依托学校实验室,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实验资源共享,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开展的。

3.部分考研学生进入研究院所,将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考研情况较好,每年有多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重点院校的研究生,部分被研究院所录取的学生,毕业论文与研究院所的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实验的进度、操作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均有较严格要求;学生也把完成好论文看作是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次机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学研”模式的过程管理

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针对“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色,采取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严格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1.论文及相关材料的管理。教研室按照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制定本专业具体的毕业论文手册,对毕业论文每一个环节给出具体的要求,对每一个要求上交的文档给出模板。毕业论文上交装订的资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论文册,包括任务书、学士学位论文、外文翻译资料;另一部分管理档案册,包括选题申请表、实习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计划进度表、毕业答辩记录和成绩表。各种文件的扉页格式、正文格式及内容的字体、字号、行间距都给出明确的要求,便于学生查询和修改。

2.研究进程的管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之后,指导教师需向学生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的具体要求来制定详细的计划进度表,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与指导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征得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同意后才能正式开题,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在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在校内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需要随时参加课题组的小组讨论;在企业和研究所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讨论。指导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案,随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

3.通过论文培育推出优秀论文。在毕业论文的开始阶段,结合学生的选题,依据论文在企业、课题和研究项目中的实际意义,进行优秀论文的培育。一般会有多名学生申报,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推荐,进行优秀毕业论文的培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基本技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课题性质做出合理搭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培育可以推出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展板形式展出,为下一届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指导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对理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可以使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应用,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实践平台,达到“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3]刘峥,李建平.产学研互动,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2,(4).

[4]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

学模式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0,(3).

[5]石海信,王晓丽,周文红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建本科

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改革[J].广东化工,2011,(4).

[6]张自广,孔亚平.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合作

经济与科技,2012,(5).

[7]隋秀芝,李跃珍,李炜.加强毕业论文环节文献检索课教

学的思考[J].情报探索,2012,(1).

[8]申天恩,邓长辉,韩延波等.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思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08(2015)01-0092-08

我国区域科技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且技术创新活动的集聚度高于经济活动的集聚度.由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均衡,科技资源充足、产业基础较弱区域的高校、科研院所难以在本地找到合作企业,而科技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较强区域的企业则缺乏来自本地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写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区域创新体系非均衡的问题,企业不仅需要与本市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更需要与本省其他城市,乃至国内其他省份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有关跨国和国内贸易的研究强调国际、省际、市际的边界效应对贸易往来有直接影响,也有研究指出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问题较为突出,边界效应形成的“诸侯经济”左右着各类资源的流入或者流出.那么,在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是否同样受到边界效应的影响?本地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是否明显高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这些问题有待研究?现有关于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尚存在一些研究局限:①仅将地理距离作为直接的影响因子,未考虑行政边界的影响,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二者的覆盖区域并非完全重叠;②现有研究选取的因变量较为单一,大多将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申请专利或者合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指标,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其他维度变量考察相对较少.

为弥补上述研究缺陷,本文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广东省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下,广东企业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大规模合作已成必然.为此,广东省与相关部委建立起省部高层会商机制,以吸引全国各地大学、科研院所参与广东省企业的创新活动.本文拟以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所属行政区域为主要因变量,探索边界效应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这一问题.这不但有利于丰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也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深入.

1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1边界效应研究起源及关键点

所谓边界效应,是指行政边界对于跨边界经济行为的影响.在管理学和经济学文献中,边界效应是一个地理空间维度的概念.McCallum最早对边界效应进行了实证,通过分析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之间贸易的影响因素,估算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发现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平均是各省与美国各州贸易量的20多倍.在McCallum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边界效应在跨国和国内贸易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用来比较国家内部的市场分割或者贸易伙伴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实证研究中通常设置不同边界的虚拟变量来体现边界效应.

我国地区间贸易本地偏好强、边界效应相对较高,基本已是研究者的共识.例如,行伟波和李善同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发现边界效应较大,我国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黄新飞等。利用2004-2007年长三角和珠三角25个城市的6大类商品价格信息,估计了城市边界效应值并考察了城市边界效应的时间趋势,结果表明边界效应的影响较大.赵永亮和才国伟基于1997-2005年数据从28个省份和8大行业两个层面来分析中国贸易的边界效应,指出中国省份层面的平均边界效应在1997-2005年有上升的趋势,且西部区域的边界壁垒要高于东部区域.地区间贸易保护、运输成本较高、产业结构趋同、财政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扶持本地企业等成为边界效应作用机制的解释因素.

边界效应除了在跨国和国内贸易领域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之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着将边界效应概念引入对汇率波动、国际商业周期、专业化、人口流动、资金流动、入境旅游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2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频繁,边界效应在跨区域产学研合作中是否存在同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综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边界效应作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机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知识的默会性质增加了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难度.默会知识难以被编码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企业很难通过编码化的专利文件或学术文章直接获得这部分的知识.这意味着企业对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信息有可能了解得更为充分,而对区域外部的知识了解程度要低一些.和吴贵生基于清华大学大型集装箱“带土移植”案例指出,对于知识粘滞程度高的合作项目,最好使合作双方的空间距离与文化距离比较近,其极致就是大学内部企业和系合作.Brostrom通过对瑞典工程企业425位R&D经理的访谈,将国家边界作为缺省值,发现企业和大学同属一个区域的学习效应比同属一个国家高49.4%,而企业和大学属于两个国家的学习效应比同属一个国家低65.4%.Peri对西欧和北美147个区域的知识流动进行了分析,认为当跨越第一个区域边界的时候会降低21%的知识流动,跨越第二个边界会降低15%,而跨越国家边界会进一步降低19%.

2)政府倾向于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在本地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政府是产学研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对省市一级政府而言,其管辖的范围是相对有限的,调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力量较为困难,财政资金通常只能在各级政府的辖区范围内进行分配.政府倾向于匹配本地企业的技术需求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供给,当这些项目产出创新型成果的时候,也是本地政府的重要政绩,因此官产学研各方容易在本地环境中达成激励相容机制.当大学、科研院所为地方共建共管的时候,这种效应会更加明显.Hong和Su以中国1985-2004年大学和产业合作专利为因变量,发现企业、大学是否属于同一个省政府管理会显著影响其合作概率.Belenzon和Schankerman对美国184所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和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州的边界效应对较低研究水平的公立大学的论文有显著影响,对较高研究水平大学则不显著.

3)制度、语言和惯例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制度都深深根植于自身的国情,这使得在国家内部的产学研合作相对容易,而国际的产学研合作则较为困难.另外,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产学研合作的过程需要深度的沟通和协同,对习惯采用同一语言的人来说,沟通更为顺畅.Buenstorf和Schacht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各研究所1960-2005年间864项向私营企业的技术许可为样本,对比了国内许可与国际许可对许可费的影响,发现国家边界显著影响了许可收入,国内许可与许可费是正向相关关系,国际许可与许可费是负向相关关系.Hoekman等通过对2000-2007年间欧洲33个国家313个区域合作的分析,指出区域、国家和语言边界均对合作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区域的边界效应最强.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相关结果,可以发现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一般而言,本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要高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1年间广东省681个已验收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筛选,最终保留了以企业为主承担单位的技术开发类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数据,表1显示了这些数据的描述性特征.

边界效应可以从不同区域层次来考察.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行政边界划分为3类,分别是本市(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同属一个市)、市际(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同属广东省,但不属于一个市)和省际(企业属于广东省,大学、科研院所属于国内其他省市).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本市、市际和省际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24个、209个和348个,分别占到18.21%、30.69%和51.1%.

从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广东本地企业与外省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较多,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较好地利用了外省科技资源.

2.2变量测量

1)因变量.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绩效需要从多个维度衡量才能反映创新的整体情况,并不存在单一的评价指标.①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最直接的成果,专利申请数据更能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及时进展,因此本文采用申请数据.②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需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虽然项目的直接目标并非,但是对大学、科研院所而言,是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企业界与科技界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③新产品既能体现企业的创新绩效,又能体现企业的经济绩效.④新工艺代表了过程创新的结果,是对生产工艺的完善和流程质量的提高.因此,采用专利、论文、新产品和新工艺4个指标作为合作项目的产出指标,可以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项目的整体创新绩效.

2)自变量.行政边界是本文的主要自变量.将本市、市际与省际设定为3个虚拟变量,其中本市作为缺省值和参照值.通过市际与省际的估计系数,可以显示市际和省际在创新绩效上高于(系数为正)或者低于(系数为负)本市的幅度.

3)控制变量.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既受到项目本身的影响,也受到企业自身特性以及行业环境的影响.为此,本文选取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以准确地反映边界效应本身的影响方向和强度.①项目本身的特性:产学研合作项目团队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构成,人数越多,团队规模越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代表了资金的投入情况,合作经费支出由政府和企业两部分构成,为了鼓励产学研合作,政府通常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②.②企业作为主承担方的特性:企业规模采用企业员工总数衡量,并取其对数,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可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源与环境支撑;企业吸收能力采用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的比例衡量,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高的企业能够从产学研合作中得到更多的提升.③大学、科研院所的特性:Laursen等、D'Este和Iammarino以及Muscio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当大学、科研院所的研究水平较高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行政边界的影响.为此,我们将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分为一般(一般高校作为缺省值)、211高校、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4种类型.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这4种类型的分布分别为188个(26.43%)、91个(13.36%)、358个(52.57%)、52个(7.64%).从分布比例可以发现,广东本地企业与985高校合作频率较高,其次是与一般高校的合作.④行业的特性:行业特征设定为虚拟变量,其中装备制造业为缺省值.行业特征会影响企业的技术机会、资源的可获得性、需求特征、分销渠道和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变量.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不同行业上的分布情况是:装备制造(95个,13.95%),新能源(21个,3.08%),新材料(171个,25.11%),现代农业(90个,13.22%),生物产业(52个,7.64%),节能环保(65个,9.54%)以及电子信息(187个,27.46%).从行业分布来看,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项目最多,其次是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分布基本与广东省的优势产业分布相匹配.

其中,Yin表示项目的创新产出,n=1~4,分别表示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i表示产学研合作项目,β0表示截距参数,β表示回归系数,j表示解释变量个数,x表示包括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在内的k种影响因素,ε占表示误差项.

3.2实证研究结果

回归分析之后发现所有模型的LR chi2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过度分散系数alpha为零的假设,表明负二项分布模型要优于泊松分布模型.表2报告了回归的结果,Model 1~Model 4分别代表了以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

Model 1的结果显示,对新工艺而言,市际与省际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市际边界效应在0.05的水平显著,省际边界效应在0.01的水平显著.边界效应的存在导致市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显著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25.8%,省际边界效应比市际边界效应影响更大且显著性水平更高.

Model 2的结果显示,对新产品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但并不显著.Model 1、Model 2与Model 3、Model 4中的系数相比较,可以发现,Model 1、Model 2行政边界的系数值都是省际大于市际,而Model 3、Model 4的行政边界系数值都是市际大于省际.可能的原因是专利和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高于新产品和新工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中需要更多的默会知识作用,在新产品和新工艺中,省际的边界效应要更大一些,专利和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较高,更容易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传递.

Model 3的结果显示,对专利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其中市际边界效应在0.01的水平显著.市际产学研合作的专利产出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的专利产出42.2%,这是所有系数值里面最大的,充分说明基于本市的合作更有利于产出更多的专利.

Model 4的结果显示,对论文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其中市际边界效应在0.1的水平显著.市际产学研合作的论文产出要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的论文产出25%,这是所有显著的系数值里面最小的,且省际边界效应的系数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最高,从而受到行政边界的边界效应影响最小.专利和论文的创新绩效与边界效应之间呈现出“U形”关系,市际的合作而非本市的合作,可能既不具备地理距离邻近的优势,也不具备外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从而影响了创新绩效.Model 1~Model 4的结果证明了边界效应的普遍存在,行政边界的壁垒已经成为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要高于市际和省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受到边界效应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本市的产学研合作也更容易进行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方便相互沟通和协同.

Model 1~Model 4对控制变量的实证结果显示:①项目特征方面,除了新产品以外,项目的团队规模和经费规模对新工艺、专利和论文都有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经费规模对论文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说明加大产学研合作经费规模对论文产出作用不大;②企业特征方面,企业规模、企业吸收能力与专利、论文呈正相关关系,对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作用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更擅长进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大学、科研院所则更擅长专利和论文,当企业吸收能力较强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引进、消化和吸收大学、科研院所专利和论文中的成果;③研究水平方面,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对论文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未发现研究水平对其他因变量有显著影响;④行业特征方面,发现各个行业对新产品的影响都是显著为负的,显著低于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创新绩效.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来自广东省的证据,探讨了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①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的市际和省际的创新绩效低于本市的创新绩效,充分证明了边界效应的存在性;②新工艺和新产品市际的创新绩效高于省际的创新绩效,专利和论文市际的创新绩效低于省际的创新绩效.边界效应的存在制约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为了有效消除边界效应的负面影响,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思路开展工作.

(1)真正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边界效应在市际和省际都普遍存在,阻碍了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流动要素在国内、省内的优化配置.为了切实提升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厘清相关制度的约束,降低相关行政壁垒的束缚,通过有效的人才市场、技术交易市场、资本市场,反映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学、科研院所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通过在创新价值链上的耦合互动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7)

 

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深入,各国政府不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更加充分的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了热点话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国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龙头企业的出现、与农户的组织形式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Barkema(1993)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变化的需要。由于消费需求的变化很快,要求农业食品系统必须对消费者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通过纵向一体化纵向协调,使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快速传递给生产者。

Eaton(2001)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组织形式做了比较综合性地分类:一类是“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类是“公司+中介+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大户+农户”等都属于后一种模式。可见,组织形式上的分类,仅仅涉及表象,是基于对现实的经验总结,不能反映各种形式内部的运作机理。

Kirsten and Sartorius(2002)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了订单农业给龙头企业和农户带来的好处和不好处。他认为订单农业给农户带来的好处,包括:①订单农业使农户跨越进入特定作物或动物养殖的障碍。②签约农民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入。③签约农户能降低销售风险并稳定收入。④签约农户还能通过更广的产品范围和差异化的产品来提高获利机会,或通过改变种植传统作物而种植高价值的作物来增加收入。同时,订单农业也给农户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①在集中控制系统下,农户自主权利的普遍丧失。②为了履行订单义务,增加了生产风险。③订单农业通常会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从而导致更多的污染。④农户收入的减少。

(二)文献简评

纵观国外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集中在龙头企业的出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方面,并且一般是从微观层面上开展的。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文献较少,关于龙头企业的作用似乎是被国外学者遗忘了。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关于龙头企业的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1)文献研究

王志茹(2003)的《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陈怡(2003)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构建了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黎移新(2005)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植研究》,以竞争理论为基础,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如何加大创新力度以培植和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论文参考,带动作用。彭熠、和丕禅、邵桂荣(2006)的《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分析了影响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提出要在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基本能力及其他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努力,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王秀峰(2007)的《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用具体数据分析说明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状,提出要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茜(2009)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效绩评价研究》,构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实际,分析评价了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水平。

(2)文献简评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及其运用已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2对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研究

(1)文献研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实际运行的难点,同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曹立群、周立群(2001)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理论出发,研究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行为。黄祖辉、王祖锁(2002)从不完全契约出发,应用资产专用性理论讨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两种契约——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吴秀敏、林坚(2004)利用格鲁斯曼-哈特-穆尔模型(Gossnon-Hart-Moore)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接方式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方式不能一概而定,要看具体条件。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陈晓华、张红宇(2005)指出,目前主要的联接方式有5种:相对稳定的买断关系、合同式利益联结、合作式利益联接、企业化利益联结、股份式和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构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评价指标体系。虽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一般认为,以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形式最稳定,据统计,全国582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这三种缔约方式占93.7%,其中合同方式占82.9%(赵志龙,2008)。瞿珊珊(2009)提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紧密型、疏远型、感性型、理性型等多种类型的合作关系,并指出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机制对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紧密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优于其它三种类型;疏远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劣于其它三种类型;感性合作关系和理性合作关系,居于中间位置。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2)文献简评

国内众多学者对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中的很多问题,如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行为、利益联接方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何种利益联接方式绩效最好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发现,紧密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优于其它类型(瞿珊珊,2009)。

3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研究

随着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稀缺性越发明显,政府对龙头企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学术界近几年对龙头企业的政府扶持问题也开始进行了研究。

(1)文献研究

2000年,中央提出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并制定了扶持政策,至此,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已经列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之中。论文参考,带动作用。杜青林(2004)指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起着关键性作用。张海宁(2007)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的产出和带动农户获利的作用及其效率。应丽艳(2009)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量方法测度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还选取典型案例,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方式和效果进行具体分析。杨明洪(2009)深入揭示了扶持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运作框架,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评价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

(2)文献简评

以上学者分别从理论、实证、模型等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4对龙头企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1)文献研究

周中林(2005)的《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认为龙头企业要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必须具有四方面特殊功能: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协调管理。匡勇(2005)的《论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及发展》,研究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关键作用。李炳坤(2006)的《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相互关系,认为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很大优势,也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苑鹏、刘玉萍、宫哲元(2007)的《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探讨了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基本作用,初步分析了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

(2)文献简评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龙头企业的地位、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文献比较欠缺、研究面窄,不全面。

(二)文献简评

纵观国内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竞争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龙头企业与政府关系、龙头企业地位和作用方面。但是,关于龙头企业作用的系统研究文献较少。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与农户的关系、财政扶持等方面,并且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比较欠缺,已有成果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①研究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环节,如龙头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的视角狭窄,且论证不全面。②研究方法不够规范。以往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应用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更少。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目前,从整个农村历史发展阶段看,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移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周中林.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J].求索,2005(4)24-26.

[3]匡勇.论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及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3):67-68.

[4]陈晓华、张红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现代农业[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苑鹏、刘玉萍、宫哲元.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7,53-57.

[6]李炳坤.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J].农业经济问题,2006(9):7-8.

[7]朱铁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四阶段”论[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彭熠、和丕禅、邵桂荣.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3):108-113.

[9]邸长慧.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张海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研究—以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王秀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瞿珊珊.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绩效与影响因素[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3]应丽艳.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8)

一、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时代的来临,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它对我国人才培养所做的贡献已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链条中,校企合作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关键环节。如何在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达到高起点、高质量、高创新实践能力要求,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相关培养院校亟需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状况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3-4]。虽然改革的目的多种多样,但其核心之一就是要探索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使其培养的人才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工作岗位要求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由于能够在两种教育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协调培养,因此世界各国要求改变单纯培养理论学术人才办学模式,特别是要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呼声不断高涨。由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所取得的巨大作用,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它的理论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面上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效果也很明显。特别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来,各种教育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凸显,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学研合作教育,许多专家和学者也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各个角度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丰富。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多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2)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考察;(3)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问题、障碍以及对策研究;(4)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模式。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从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来看,创新是其不断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为此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围绕“产学研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个主题,从提高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力这个关键问题出发,主要研究专业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校企合作导师队伍建设、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切入点、提升专业研究生创新和效果评价等内容。

(1)符合校方和企业制度的专业研究生联合管理问题

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烟台大学光电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烟台持久钟表集团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及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文档、规定等资料进行搜集和查阅,探求其合作过程中的专业研究生管理问题。

(2)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论文的选题和切入点问题

采用个案研究法,运用项目驱动有关理论,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着眼于研究方向和选题环节,研究校企合作中专业研究生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切入点问题。

(3)专业研究生知识理论与科研实践有效结合的问题

采用关键因素方法和相关理论,从专业研究生科研论文的数量、质量、创新性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对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手段进行研究。

四、总结

课题依托烟台大学持久钟表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通过对校企合作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五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思考校企合作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并进行具体实践研究。项目紧密依托本地具体企业开展研究,直接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研究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并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专业研究生合作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赞礼; 林建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0(11).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9)

[分类号]G353 G359

1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量化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科研评价也经历了从专家定性评价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科研评价由部分使用文献计量指标,到完全使用文献计量指标体系,再到使用高级文献计量指标,进而到有意识地进行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的有用性、公正性、透明度及指标使用总结的转变,开始了文献计量指标从使用到反思的过渡。澳大利亚REPP“科研评价指标战略评估”项目预示着文献计量科研评价指标将从使用实践上升到理论反思阶段。国内科研评价还形成系统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理论研究,除《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社会科学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和功能,较少见对科研评价之文献计量指标的系统研究和总结。

研究学科评价中的文献计量指标,以科研评价的第三层级学科评价为平台,明确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评价功能,有助于科学地选择评价文献计量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计量指标在学科评价中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利学使用。本文在为我国科研决策人员、科研人员、基金管理人员在学科评价中科学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提供帮助,为国家科研知识创新工程的全面系统提供有效的工具参考。

2 研究样本及分析方法设计

2.1 指标研究样本

选取7套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计量评价指标集(见表1),这些指标集中①②③⑦指标完全用于学科评价、⑤⑥指标部分用于学科评价、④是通用指标。经过合并去重,选取了111项代表性衍化指标,以下的分析都是基于衍化指标。

2.2 指标分析方法设计

衍化指标是评价指标集中直接用于学科评价的原始指标。基础指标对衍化指标作了概念上的抽象。文献计量指标的识别标志是反映指标形式与内容特征的标志。其中,指标评功能是学科评价主体选择指标的依据,识别标志和基础指标是设计指标的依据。

按照指标分析过程(见图1),抽象衍化指标,站在宏观角度整理得到基础指标,为进一步提炼或拓展衍化指标做准备;基于基础指标,识别文献计量指标的本质特征,挖掘基础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指标识别标志。根据识别标志评价机理,总结衍化指标的评价功能;最后将整个分析结果制成识别标志一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集成图结构见图2)

3 学科评价代表性文献计量指标

3.1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集成图

限于篇幅,截取指标集成图中部分指标(见图3)。图3是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集成,各项指标从上到下严格按照识别标志―基础指标―衍化指标评价功能四个层次集成。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文献计量衍化指标、基础指标、指标评价功能、指标识别标志之间的联系。

3.2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参考集

从识别标志―指标一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衍化指标111项及其对应基础指标58项(见表2),作为学科评价重要参考指标。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代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代某一个学科,x指代任一科研基金。指标以科学产出中的论文为统计对象进行说明。

4 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

IMEC指出,文献计量用于评价,主要具备两类评价功能。①绩效评价。以科学产出和引用为基础,用以评价国家、大学、机构、个人等科研绩效水平;②科学映射。目的在于说明: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某一子学科,x指任一科研基金。

揭示科学研究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从识别标志-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文献计量指标具有的学科评价功能如下;

学科群规律分析。包括:学科群中各学科相互引用情况,间接预测学科交叉趋势,选择凯德洛夫的当采学科理论,确定科学中心,计算科学中心科学兴隆期。

学科产出与影响力基本特征分析。包括: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对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被评价国家对学科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和对学科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被评价国家学科论文产出对本国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国际论文质量,学科被评价国家论文质量,学科国际论文影响力,学科国内论文影响力,学科被评价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外的影响力,学科二级子学科论文影响力,学科论文质量,学科高影响力论文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被评价国家发表国际的高影响力论文及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老化趋势、学科发展阶段,学科对国外文献使用情况,学科列各类科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科科学产出类别(“被评价国家”可根据需要换成被评价机构、个人等实体)。

学科结构分析。包括:学科子学科产出规模及分布。

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析。包括:学科独立性、稳定性,识别学科的相关学科及其联系程度。

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包括:识别学科研究领域,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子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国际关注热门论文,预测学科各子学科交叉发展方向,追溯学科发展历史、预测发展趋势,学科国际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中国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与其它学科分化、组合趋势。

学科内国家及地区分析。包括:识别学科主要研究国家。识别子学科主要研究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国际论文产出,学科被评价国家地区布局及论文产出,学科国际有影响力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的学科影响力。

学科内机构分析。包括:识别学科发文机构类型,识别学科核心机构,学科研究机构的科学生产力、机构地位,学科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及在该领域活跃水平,学科核心机构的地区布局,学科核心影响力的机构,学科研究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分析,学科研究机构对各子学科影响力,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机构论文质量,学科核心研究机构地区布局。

学科科研人员分析。包括:学科科研人员整体规模,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子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科研人员组织结构,学科核心影响力科研人员,学科被评价科研人员特征参数。

学科期刊分析。包括:学科主要研究期刊,学科期刊对学科的影响力。

学科基金分析。包括:学科可使用基金及其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学科基金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基金在各学科产出,学科基金论文产出的年度变化。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10)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综述

Key words: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review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09-01

0引言

“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所组成的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的联合体,合作各方基于各自的战略目标相互提供资源,以实现产、学、研“三赢”的结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兴起,我国产学研实践起步较晚,基本与市场经济转轨同步,其蓬勃兴起则是近10年间的事情。

1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评述

西方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思想由来己久:

1.1 产学研合作的理论根源熊彼特(1912)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一再强调要把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将科技发明引入生产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R.Rothwell,Rothberg等人提出了创新过程的动态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的观点。认为创新主体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社会集团(如研究机构或个人等),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复合体。正是这些观点,进一步奠定了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为此提供了理论指导。之后,英国的Freeman.C(1987年)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认为创新也是一种国家行为,它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1.2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与障碍因素针对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动力来源,Peter & Fusfeld(1982),Geisleret.al.(1991)等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角度进行了探讨:由于政府经费的紧缩,产业界是另一种研发经费的来源;产业界的经费在运用上不像政府经费限制那么多;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了师生接触实物、实际问题的机会;政府对配合款的要求等等。而Senker(1998)的理由是:大学寻求除政府补助之外的其他渠道资源的需求;市场的快速变化造成企业转向科学界寻求研发创新成果比自身独立研发更有利;由政府主导支持的研发,能获得较大的回收,其研发成果具高度外溢和扩散性。针对产学研合作的障碍性因素,Geisler & Rubenstein归纳了三个方面:产学双方价值观的差异、技术知识传播的限制、知识产权的问题。Van Dierdonck & Debackere(1988)则认为存在心理方面的障碍、制度方面的障碍及作业过程的障碍。Stankiewicz提出一是学术界重视研究成果的潜在利益,而忽视源自于对产业界的需求;二是来自体制上的冲突,都构成了障碍因素。

1.3 产学研合作的宏微观层面从产学研合作的宏观角度上,美国学者格斯顿费尔德和科尔顿曾指出:大学和工业两个系统之间的一些合作计划,是因为两个系统间有一部分工作明显的重合。在微观层面,W.A.Fisher和E.Bidault应用现代厂商理论,探寻在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合作项目的最优制度安排,他们的理论为以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了比较具体的依据。

1.4 产学研合作的种类、绩效评价就产学研合作的种类划分而言,Peters&Fusfeld认为产学合作的类型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也可以按照合作时间长短、互动方式简单与复杂进行区分。Atlan(1987)将产学互动分为:一般性研发资助、合作研发、研发中心、产学研发联盟、大学中的业界协调单位、创业育成中心与科学园区。Bollon,Robert(1994-1995)总结列举出产学合作的几种具体实施类型:科学家向学生们介绍新思想、新技术;大学生到企业的实验室工作;大学计划委员会的工业代表,使用大学暂不使用的实验场地设施进行产学研合作;咨询关系;大学学者到产业界参观或做报告;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提供各种仪器和设备。EdwinMansfield(1991)估计了合作研究对于产业创新的贡献,他认为:在电机、化学、医药、金属、石化几个产业中,如果没有学术研究的配合,将有10%的新产品新流程无法被发展出来,学术研究对整个社会的投资报酬率大约是28%。Cukor(1992)则对GTE公司30个产学研合作的案例进行系统的评估,发现为确保学研合作的成功需要事先有明确定义的、务实的和切题的目标。

2国内产学研合作研究评述

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企业主体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主体缺乏论;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辨证地动态地认识产学研合作的主体的多重性和变动性。对于产学研模式的划分方法有:陈章波(1999)和刘本盛(2000)按照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将其分为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型合作模式、一体化型合作模式;苏敬勤(1999)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将产学研合作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王玉民(2003)等按照产学研相结合各方的互动组合关系,将其分为:科技成果转化型、风险共担型和改制重组型三种;按其合作功能分为:人才培养型、研究开发型、生产经营型等。对企业提供直接的技术协作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大学和科研机构最喜爱的方式;契约型合作模式则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比较偏爱的合作模式。

3产学研合作研究发展趋势

相关文献中关于产学研结合的相关研究,从总体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宏观层面和高校的角度对产学研结合进行探讨的文献较多,而从产业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在行政管理领域,针对产学研相关政策进行泛泛而谈的文献较多,缺乏在实地调研基础之上,对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具体分析;鉴于目前国外学者多从模式和机制两个角度对产业园区发展进行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多停留在对产学研的宏观研究和政策建议,具体合作模式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更缺乏对每种模式下具体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的深入探索;对科技产业园区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更少。因此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迫切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创新性国家战略。

产学研合作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已经不能够实现高等学校的发展目的。为此,为了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实施新的策略。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实践和学校教学相统一的模式,跟其他模式的人才培养相比较而言,产学研结合对化工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地探究跟学校的发展现状相符合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和规律。

1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要切实增强双方的信任与了解。截止到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化工人才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企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产学结合, 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不但能够明确社会与企业对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而且能够把工科实验室的场地与费用问题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解决。从而及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人才培养的规格、招生的规模,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的教学注重人才的创新素质与动手能力,而学生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需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要求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为此,这就需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要求,把校企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合理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大大地提高实践内容教学的比例。在教学实验当中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和实际生产的统一,激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增加应用型题目与设计型题目的比例,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统一起来。经过进一步地努力,在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贯穿企业文化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大一设置了化工导论课,以使学生初步地认识本专业和企业的轮廓;在大二和大三创设了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环节,通过校内教授、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和校内实习基地学习相统一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接触生产实际;在大四应用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选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以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的流程,感受理论知识、企业文化和实际生产相统一的关系;在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增加实际研发题目的比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够统一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建立了比较可靠的、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基地,初步建立了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相统一,企业和学校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3研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学校在培养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励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科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在实践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增长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创新能力。凭借产学研的优势与化工专业雄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教学、生产与科研的互相结合,实现了良性的发展,这大大地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在研究一些纵向课题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跟企业的联系,在承担横向研发项目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也奠定了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教授毕业论文方面) 的基础。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创新提供了题目来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这是确保化工专业的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一人一题的前提条件。近些年以来,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教学中,科研成果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实验,进入了毕业论文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环境,再加之产学研合作这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续三年以来,毕业生都保持在95%以上的高就业率。

4产学研结合,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教师队伍是根本。由于高校的教师科研、教学的任务都比较重,致使一些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因而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差。比如,教师缺乏把实验技术向实际产品转化的能力,或者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低等。为此,通过制定政策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教师走进企业基层,实时地洞察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企业尖端科技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把实践和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近些年以来,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滁州学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比如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实习,以及激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实践与学习的热情。此外,注重让青年教师组织实习指导,在组织实习指导的过程中,实施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当作实习指导教师和实施老带轻的模式,以有效地提高化工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 1] 潘艳秋, 张述伟, 韩 轶. 密切产学研结合, 培养化工创新人才[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9, ( 6) : 42- 45.

[ 2]李江, 张 莉. 产学研结合长效性分析与探索[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7, ( 3) : 23-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