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键控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8 17:47:24

键控技术论文

键控技术论文篇(1)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力电子器件(功率半导体)设备,转换器拓扑结构,控制和电力电子应用,实现电力和磁场的能量转换、控制、传输和存储,以便实现合理和有效使用的各种形式的能源,高品质的人力的电力和磁场的能量。

1 电力电子的研究方向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电力电子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电力电子元器件及功率集成电路;2)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新的或电力能源的节约和新能源电力电子,军事和空间应用等作为特殊的电力电子转换器技术的智能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控制电力电子系统和计算机仿真建模;3)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其研究内容包括超高功率转换器,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发电,钢铁,冶金,电力,电力牵引,船舶推进应用,电力电子系统的信息化和网络;电力电子系统的故障分析和可靠性;复杂的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4)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其研究内容包括标准化电力电子模块;单芯片和多芯片系统设计,集成电力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我国电力电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电力电子产品和设备目前生产的大部分是也主要是晶闸管,虽然它可以创造一些高科技电子产品和电气设备,但他们都使用电力电子外国生产设备和多组分组装集成的制造方法,尤其是先进的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全部依赖进口,而许多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软件,硬件和关键设备,我国的外资控制和封锁。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更多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差距的关键领域,这种情况正在迅速变化的挑战和我们的道德律令。

在过去,虽然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先后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已开始注意到国内突出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虽然对引进技术的绝大多数可以在几年后达到国产化率70%的要求,但只要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并最终拒绝外国公司转让技术和关键部件,都涉及到高科技的电力电子技术和动力传动产品在核心技术。

目前国外和问题的主要区别是:电力电子器件的全面控制,不能制造国内制造的高功率转换器,低技术,设备可靠性差,电力电子数字控制技术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应用程序的控制技术和系统控制软件的水平较低;缺乏经验的重大项目等。高性能高功率转换器设备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

3 电力传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传动系统的研究主要围绕交流转动系统展开,随着交流电动机调速理论的突破和调速装置(主要是变频器)性能的完善,电动机的调速从直流发电机-电动机组调速、晶闸管可控整流器,直流调压调速逐步发展到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和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有关。它们是功率半导体器件(包括半控型和全控型)的制造技术、基于电力电子电路的电力变换技术、交流电动机控制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交流传动系统的性能,国内有关研究工作正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输入电流为正弦和四象限运行开辟了新的途径

高性能交流驱动系统电压型PWM逆变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PWM技术的研究更深入。 PWM功率半导体器件采用高频开启和关闭,成为一个在一定宽度的电压脉冲序列法律的变化,为了实现频率,变压器,有效地控制和消除谐波的直流电压。 PWM技术可分为三类:正弦PWM,优化PWM及随机PWM。正弦PWM的电压,电流和磁通正弦PWM计划的目标包括。正弦PWM普遍提高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将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表现,在中小功率交流驱动系统等被广泛使用。但为大容量的电源转换设备,高开关频率将导致大的开关损失,以及高功率设备,如GTO的开关频率仍不做的非常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最佳的PWM技术只是满足的需求该设备。

2)应用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

交流电机交流驱动系统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时变控制对象,变频调速控制,电机控制的稳定状态方程的研究动态控制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的特点。 70年代初提出研究交流电机的控制过程的动态,不仅要控制每个变量的振幅,而控制的阶段,为了实现交流电机磁通和转矩的解耦矢量变换方法,促使高性能交流驱动系统逐渐向实际使用。高动态性能的电流矢量控制变频器已成功应用于轧机主传动,电力牵引系统和数控机床。此外,为了解决系统的复杂性和控制精度之间的矛盾,但也提出一个新的控制方法,如直接转矩控制,方向控制电压,特别是与微处理器控制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在各种控制方法也得到了应用,如二次型性能指标最优控制和双位模拟调节器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滑(滑模)变结构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状态观测器和卡尔曼滤波器可以得到状态信息不能测量,自适应控制能够全面提高系统的性能。此外,智能控制技术,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也开始在交流变频调速驱动系统用于提高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3)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式控制处理芯片的运算能力和可靠性得到很大提高,这使得全数字化控制系统取代以前的模拟器件控制系统成为可能。目前适于交流传动系统的微处理器有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其中,高性能的计算机结构形式采用超高速缓冲储存器、多总线结构、流水线结构和多处理器结构等。核心控制算法的实时完成、功率器件驱动信号的产生以及系统的监控、保护功能都可以通过微处理器实现,为交流传动系统的控制提供很大的灵活性,且控制器的硬件电路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使得微处理器组成的全数字化控制系统达到了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4 结论

虽然我国电力电子与电力系统传动系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关键部件还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没有打破。

键控技术论文篇(2)

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素质不足已成为阻碍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培养出合格的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值得大家一起研究思考。

一、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特点

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五高”:

(一)专业理论应用水平高。现代企业对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要求是:具备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数控加工零件图识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知识,具备满足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等工作需求的工程力学、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液压气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CAD/CAM应用技术、数字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普通机床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随着新型现代化工业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现场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只有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应用水平的高技能人才才能胜任一线生产服务的关键岗位。

(二)职业技能高。现代企业要求数控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正确选择、调整、使用和维护刀具、工量夹具,根据加工需要调整数控机床的实践能力,熟练进行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的能力,依据零件图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优化数控加工程序、进行零件加工、检测的能力;还要具有较好的符合数控岗位要求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数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工误差产生原因的能力,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数控岗位关键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现场的一般技能人员进行指导培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

(三)职业应变能力高。职业应变能力是指高技能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中国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楷模李斌,工作成绩显著,被誉为“工人专家”,集“三全”于一身:一是金属加工全工种,车钳刨铣磨样样通;二是数控机床全机种应用,五种类型数控机床样样会;三是全方位工艺技术:机械、电气、编程、调试、工装、维修样样精。另外,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数控技能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要求数控人才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与相关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应对和解决问题。

(四)创新能力高。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需要解决生产关键问题和难题,经常承担新品件的数控加工和加工工艺优化等关键工作。需要从加工工艺、刀具量具、工装夹具、材料、数控设备等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依靠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技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攻克难题,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五)培养的立足点高。前面提到的高技能人才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足点高。培养对象应该立足于具有大专学历或相当于大专学历的教育层面;应该立足于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培养平台,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应该立足于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念。

二、职业院校有效培养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应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掌握其对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掌握学生就业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技能等级。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完善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监控等保障措施。课程体系的构建由文化基础课、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组成。职业技能课应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在校期间职业技能课课时基本占总课时40%~50%左右,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引入企业虚拟项目作为综合训练课题,在学校以企业生产要求进行训练。能力拓展课可以结合技能竞赛或企业实际生产的项目作为教学课例,如引入省技能大赛加工中心团队组合的项目内容,以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拓展能力。同时,安排0.5学年进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定课题、定师傅、定岗位,实现准员工向员工的转变。改变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的评价体系,实施以企业、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评价,滚动修订,持续改进。

(二)加强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职业技能精品课程建设

职业技能课程建设水平是决定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在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下,学校应根据数控专业职业能力发展阶段以及职业标准,校企共同提炼各阶段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载体,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加以整合,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综合化、职业化,编写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一体化校本教材。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组织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在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学校应该配备生产型数控设备和检测工具,现场植入企业生产6S管理,营造职场氛围。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模拟仿真等数字化学习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重视传统金工实训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钻、磨加工技术。数控高技能人才,必须掌握钳加工、普通铣床等加工工艺和操作技能。第二,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基地建设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做到数控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数量恰当。第三,建设CAD/CAM实训中心。有条件的学校,CAD/CAM实训中心与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设备建立联网系统,实现零件数字模型和加工程序网上传输。第四,实训基地建设还应考虑学生学习场所的构建,机床的摆放要考虑合作学习的需要,以满足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连贯,满足学生团队合作的需求。

键控技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P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066-01

于20世纪产生的相对论、量子理论及控制理论被人们认为是三项重要的科学革命,人们借助该三项理论实现着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飞跃。随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其研究对象及应用领域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就我国的教育部所进行的学科的设置及分类中,将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设置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学科核心便是控制理论,推动着我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产生及发展

控制理论作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学科,其产生起源可上溯至十八世纪发生在英国的技术革命中,瓦特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将离心式非锤调速器的相关控制原理应用于蒸汽机转速的控制中,开创出以蒸汽作为原动力的机械化格局,而之后的工程界逐渐的将控制理论应用于调速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气工程师们不断的研究出更为科学全面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控制系统的条件稳定性及开环不稳定性的分析研究,而控制理论的创始人于1948年所发表的控制理论的相关著作,就控制理论的相关方法所进行得阐述,推动反馈概念的应用并为控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的不断生产发展中,基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拥有着更深入的发展。就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整体发展历程而言,可大体上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20世纪的40至60年代,是古典控制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时期,主要进行进行单输入及单输出问题的解决,多采用以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及根轨迹等作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法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主要进行研究的系统是线性的定长系统,进行非线性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所选用的相平面法要求变量不能超出两个,该控制理论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多种单输入单输出类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该阶段已经步入空间技术时期,控制工程也向性能更高的方向上发展,数字计算机的配合应用,实现了分析设计及实施控制,但时变、多输出多输入及非线性等较为复杂的系统控制内容使古典控制理论呈现出局限性,而最优控制方法在该阶段中提出,使现代控制理论更为完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大系统控制理论及智能控制理论时期,其中大系统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就广度上的扩展,利用控制及信息的相关观点进行大系统其结构方案及总体设计,进行的是分解方法及协调处理的相关基础性技术理论的研究;智能控制理论是控制理论就深度上的扩展,进行人类智能化活动、控制信息传递的规律等的研究,并就仿智能化的工程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等进行研制。

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应用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控制技术为典型代表的IT产业的发展及普及中,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关键是通信技术,而基础是控制技术,使得控制学科逐渐的发展成为基础性的科学,控制系统与控制工程中的系统结构、系统稳定、反馈调节及智能系统的相关思想及理论,在自然学科下的多种科学领域获取广泛应用的同时,在人文等学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基于该现象,某些专家甚至指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已逐渐的发展成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某些基本的概念同时具有着普适性及独特性。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应用中,两个概念是应用的关键及核心,首先是系统概念的应用,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系统问题已变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尤其是全社会范围内所进行的复杂性系统及复杂性科学课题的研究及应用,这是控制理论在现代科学中应用的必然发展,应用控制理论不仅要进行结构及性质的分析,还要进行系统运行状态的调控;其次是反馈概念的应用,这是控制理论区别于其他的学科及控制理论的应用区别于其他的理论应用的关键,反馈使得控制系统在较大的程度上具备人类智能的诸多特点,可以实现控制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结构、参数及扰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给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例如远距离通讯设备、进行隧道扫描的显微镜等具体的工程设备。

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公工程的应用中,最优控制是现代化的控制理论非常核心的内容,利用最优控制所进行的研究是在满足相应的约束条件时,就最优控制策略进行寻求,进而取得性能指标的极大值或者是极小值,最终使控制系统在性能指标上可取得最优化效果所必须采用的基本条件及综合方法,即就受控的运动过程或动力学系统,从多个可选择的控制方案中寻求最佳的方案,从而使系统在运动状态由初始状态变为指定的目标状态时可以取得性能指标的最优化。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应用中,较为典型的两个标志性的研究方法便是PDI控制器及Kalman滤波器,这两个方法已经被成功的广泛应用于较多的实际系统中,但所开展的系统的稳定性及最优性都是就线性模型的证明,实际上这两种方法还可应用于一大类非线性系统的证明,相关的研究人员利用基于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所进行的定量研究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两种标志性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最为典型的应用便是水槽内水位的控制及电加热器中的温度控制,该典型应用中的自动控制是利用自动化的高度及温度测试仪等进行预期的测控目标的实现。自动控制系统是为实现控制目标由被控制对象及自动化的仪表所组成的闭环系统,控制系统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及复合控制系统,三类不同的系统在具体的需求下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3 结语

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随着理论及支撑技术的不断完善,逐渐的由工农业及交通运输等较为传统的产业,向生物、信息、通讯、管理等较为新颖的产业中延伸,也必将在社会的发展中获取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键控技术论文篇(4)

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引用自动控制技术有助于电网运行效率的提升。智能技术是自动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决定着电力设备操作与控制的功能状态。供电部门应发挥宏观管理智能,从供配电需要强化智能操作,从而维持电网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现分析了电力系统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情况,为电网工程改造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智能控制理论的提出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电力行业关系着社会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进程,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较长时间的应用发现,传统电网调度模式已适应不了运行控制的要求。这是由于早期电网控制缺乏必要的指令设备及控制技术,使得指令执行后发生拒动作、误动作等现象,影响了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转。智能控制理论对解决电网工作故障有着显著的意义,采用新型数据控制模块,如图1,促进了新型电力控制系统的功能升级。

图1 智能数据的控制

二、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

智能控制应用于电力系统是行业技术的创新表现,促进了人工操作模式转向自动化作业。由于各地区供配电情况不一,系统在调度阶段还要经过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控制效果。结合当前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系统智能控制应从监测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整,未来供电单位应加强这几个方面的优化改进。

1、监测技术。设置智能监测模块是为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前做好系统监测准备以解决故障造成的不利影响。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如:借助光纤通信网络能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维持了系统调度作业的有序性,抵制了外界环境引起的干扰。

2、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提供了虚拟化操作平台,智能网络则是对传统网络的功能改进,选择了更高级别的网络平台。如: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于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等。神经网络使系统调控更符合人工操作的特点,如:由电力人员自动编写及执行操作指令,网络可及时地传输各项数据信号,协调了设备的正常运转。

图2 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

3、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是决定系统作业效率的关键因素,应根据电网实际运行要求添加控制模块。一般条件下,智能电网可选择人机工程作为控制指导,综合性地调度人员及设备的工作次序,让控制系统起到最优化的作业效果。如:设备控制环节里,用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操控,及时发现电气设备或控制系统故障,并提供自诊断、自处理的操作平台,这样有助于系统自动化调度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发展,电力系统控制将朝着自动化方向改进,智能控制是此项技术的关键点。供电单位应灵活应用各种智能技术,协调电网执行好各项操作命令,这样才能使电力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同时,应做好智能网络的功能调节,避免内控元件运行时发生冲突。

参考文献

[1] 张凯.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中远动控制技术的应用[J]. 科技风. 2010(24); [2] 祁宏. 110kV综合自动化系统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村电气化. 2009(06);

[3] 陈学利,李宏毅. 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5);

[4] 梁运华,张颖,罗志平. IEC TC57通信规约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电力系统通信. 2005(07);

[5] 许林冲. 浅论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8);

键控技术论文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车辆数目急剧增加,因此对我国路桥的基础设备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为了缓解交通用地的紧张局面,路桥施工项目数量增长迅速。同时,路桥施工的技术与质量控制也成为了路桥工程管理的工作关键。为了达到质量与效益双赢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提高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才能达到管理工作的目标。

一、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有这样一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随着公路建设的四通八达,人们对路面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既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也是预防路桥施工常见问题的重点。它的科学实施在降低施工质量问题治理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程的使用年限,从而为降低工程的维修成本奠定基础。因此,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水平是目前路桥施工单位的首要工作,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二、路桥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路桥施工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路桥施工的质量无法得到控制。我国现阶段要确保公路的施工质量,避免路桥施工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其重点在于抓好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意义。

1、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有效地降低后期的公路维修的成本,还能有效地保证公路施工工程的质量,最终有利于公路的使用寿命的提高,为人们带来福祉。

2、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为路桥施工企业降低质量控制的成本,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保证公路使用的安全有效地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达到提高施工公路的安全性的目的。

三 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管理的措施

由于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探析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必须以完善技术管理及质量的控制体系为基础,严格实施科学的管理方针提高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的控制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的全方面发展。对公路质量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除了要求路桥工程的质量安全外,还需要保证路面的平整度、美观度以及尽量的降低建造成本。因此,经过长期实践在提高路桥施工质量及技术控制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切实可行的基本方案。

1.完善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分析出发,针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建立基础性强的新型管理体系。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有效地实施质量控制方案,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经过分析论证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施工项目,同时针对企业管理体系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当基础性的控制体系建立之后,企业需要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证,对基础性控制体系不能针对的观点进行修改,从而完善基础控制体系,并且此保障技术及质量的控制体系在实际情况的实施中的针对性及适用性,确保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2.针对路桥施工的管理目标开展科学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的技术及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路桥施工项目的工作重点。施工单位应当针对技术管理目标开展科学的管理与技术控制工作。在项目施工前科学的设置技术控制点,在施工中对技术控制点严格的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以便于达成管理目标,保障路桥施工项目的质量,防止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在压路机等机械设备的操作中应注意相关的技术手段,禁止Z 字行车,,严禁急停急起,避免齐鲁及长时间的停放在压实不久的路基上面。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加强压实度、厚度和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方法加强技术管理,以科学的技术管理方式保障路桥工程项目的质量。

3.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现场环境的控制与管理。施工技术与质量的控制除了严密的管理体系外,还取决于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是保障施工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施工人员作为施工技术工作的主体,因此应当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和教育,不断的强化技术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确保在施工项目安全有序的进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的避免技术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如期完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成本。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施工的进行和质量的控制。因此为了保障施工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路桥施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噪声污染和场地环境维护,保障施工场地的污染程度不干扰施工的正常进行,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完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

四 巧妙运用现代施工理论

键控技术论文篇(6)

前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车辆数量急剧增加,公路桥梁和城市立交桥大量兴建,这就必然促使我国的交通业飞速发展。交通的飞速发展表现在规模的大幅度增加,以此缓解公路交通面临的紧张局面。影响路桥施工质量表现在寿命缩短、维修改善费用增加, 经济损失严重甚至比新铺装花费还要大, 并要承担交通中断造成的损失。因此,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路桥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 同时其还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根据现代路桥施工管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科学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才能有效的达到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达到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本文下面主要对公路工程建设实践中的技术质量控制进一步作简要的分析。

1.关于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重要性分析

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是预防施工质量通病发生的重点,其科学实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质量通病治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科学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还能够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使用寿命,为降低维修成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其还对保障公路行车安全、降低“桥头跳车”等现象造成的交通事故。加强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代路桥施工企业的首要工作,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2.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针对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路桥施工企业必须以完善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管理与严格的实施提高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1完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应从企 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分析出发,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流程等构建基础性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所有的工程项目,并针对企业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与补充。例如:这对企业技术力量的薄弱进行人员的培训等。在基础性管理体系完善后企业还应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对基础管理体系中不能针对工程特点的地方进行修改,以此完善基础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确保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在实施积极中具有适用性与针对性,以此保障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的科学实施,确保技术

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2.2针对路桥施工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是有效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是现代路桥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路桥施工企业应针对技术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路桥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在施工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合同要求科学设置技术控制点,并在施工中针对技术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技术管理目标的达成,有效保障路桥工程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例如:在进行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加强路基土摊铺厚度、压实度的管理,并加强压路机设备操作人员的相关技术管理(禁止急停急起、严禁z字行车、避免压路机长期停放在刚刚压实的路基上等),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保障公路施工质量。

2.3针对质量控制工作目标开展质量控制措施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在工程施工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并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进行质量控制点的制定。以施工质量控制点来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开展。首先,针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施工材料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施工质量的保障奠定基础。同时针对质量质量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施工过程管理,以施工技术人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与旁站等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效果,保障施工质量。另外,针对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因素也要在施工前进行充分考虑与分析。如:对施工过程中气候因素可能引起的质量问题(降水对路基施工质量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避开气候因素影响施工质量的多发季节,如避免不了也要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计划来保障施工质量。通过科学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分析、论证确保施

工过程质量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保障其质量控制效果与目的的达成。

3.运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提高管理效果

现代路桥施工企业还应运用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效果。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应运用预防性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针对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路政,将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技术因素、质量控制因素等制定预防措施,以此确保施工过程能够有效减少和降低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效果的达成,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企业各种问题治理的成本。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施工企业应在工程开工前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与相关措施,以此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施工企业还应加强自身技术力量的培训与培养,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此促进企业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键控技术论文篇(7)

煤炭是我国能源保障的重要支柱,由于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煤矿的开采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95%以上的煤矿为井工矿井,且普遍为垮落法开采,这就势必会造成开采地区的地面沉陷、地表水下漏,继而将导致地上建/构筑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煤矿开采在地面堆积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和排出的矿井废水也会造成环境污染。随着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疯狂的掠夺式生产方式再也不能持续发展下去了。这就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煤炭开采模式,采用高效、经济、科学、合理的绿色开采新技术。因此,如何控制煤矿开采沉陷,且有效控制治理成本?则研究部分充填(垛式充填)开采技术对此具有重要意义。

1 煤矿开采地表沉陷产生的不良影响

井工煤矿垮落法开采,引起岩层破坏与移动,严重的会破坏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

1)地表开采沉陷,建/构筑物损坏,土地荒漠化;

2)破坏地下水资源;

3)排放大量瓦斯、煤矸石、矿井水,污染环境。

过去,一般是以搬/拆迁了事。但现在随着国民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已不是简单搬/拆迁就能了事的了。

煤矿,也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开采引起的环境损害,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很容易激化矿农关系,有的甚至演变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有报道:煤矿开采污染、破坏所及“满目疮痍”。老百姓面对煤矿开采环境损害的无奈:煤矿发大财,百姓遭大灾。地上黑水淌,地下水漏光,树木快死光,吃水成难题,住房没保障。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老百姓环境保护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越来越强,煤矿开采环境损害越来越不能一个“赔”字了得。

因此保护煤矿开采区的生态环境,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开采则是今后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实现绿色开采,既能够保护地表的建筑物不受损坏,又能将其开采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则是当下矿井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2 绿色开采内涵

1)对原有矿井废弃(或有害)物观念的转变。树立广义资源观。

2)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减轻开采对环境的破坏。从煤炭开采的角度采取措施,即从源头消除或减少采矿对环境的破坏,而不是先破坏后治理,这符合循环经济原则。

3)基于采动岩层破断运动规律。岩层不破坏,水与瓦斯流动、地表沉陷与土地破坏等环境问题都不会发生。绿色开采的基本手段是控制岩层运动,防止和减少采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控制岩层运动的主要方法

目前,在矿井开采活动中,避免造成地面沉陷、岩层运动主要有效手段就是对采空区及时有效充填以及留设有效的滞留式保护煤柱或置换式充填,大体可分为:固体充填开采、膏体充填开采、高水材料充填开采和柱式体系开采等方法。

3.1 固体充填开采

固体充填采煤法:是指把矸石等固体材料散体,通过机械方式或风力管道输送到井下采煤工作面采空区,形成支撑控制采空区上覆岩层结构的采煤方法。新型固体充填一个重要技术特征是引入了夯实机构。

3.2 膏体充填开采

膏体充填采煤法:是指把矸石、粉煤灰等固体材料加工制作成“无临界流速、不需脱水”的膏状浆体,在泵压或重力作用下,通过管道输送到井下采煤工作面采空区,形成支撑控制采空区上覆岩层结构的采煤方法。

3.3 高水材料充填开采

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法:是指把高水材料制成水体积比占90 %以上的低浓度浆体,在泵压或重力作用下,通过管道输送到井下采煤工作面采空区,形成凝固体支撑控制采空区上覆岩层结构的采煤方法。

3.4 柱式体系开采

柱式体系采煤法:是指在煤层中开掘一系列宽5~7m左右的煤房,煤房间以一定间隔开掘联络巷,形成长条形或方形煤柱,煤柱宽度由几米至二十多米不等(根据具体条件而定),采煤工作在煤房中进行,煤柱作为控制顶板不沉陷的支撑点而滞留不采,称为柱式采煤法;若对柱式采空区进行充填,再置换采出原滞留的煤柱,则称为房柱式充填置换采煤法。

充填开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一来控制了因开采而引起的沉陷,保护了地表的建筑物和生态环境;二来充分利用了堆放在开采区的污染废弃物,节约了土地。所以充填技术符合绿色开采的要求,是未来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柱式开采也能控制因开采而引起的沉陷,保护地表的建筑物和生态环境,节约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最大的缺点是滞留大量的煤炭资源,采出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并使矿井服务年限大打折扣,达不到原预期投资收益率等弊端。

4 目前国内充填开采技术工艺的现状

充填开采技术在目前煤矿生产应用中已基本趋于成熟,但普遍是对整个采面的采空区进行充填,这样需要充填材料极多,有的充填一个采面采空区,甚至几十年堆存的矸石山都不够用的。这种充填方式既造成成本过高,且劳动工作量也大。

上述几种绿色开采方法,大致成本相差不大,主要取决于充填材料的取材、加工的难易程度。这几种绿色开采方法,目前只应用于“三下一上”(建筑物、铁路、水体下及承压水上)压煤区(优质煤种)进行资源解放,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只能勉强顾住成本而已。所以,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大范围推广、使用的积极性不强。

5 充填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不断的扩大,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下更深的地下迈进。但是深部的煤炭资源开采难度将更大,特别是地温、矿压等灾害就会突显出来,给煤矿开采活动带更大的制约因素,其治理成本也将更大。所以,可以预见,今后几十年内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将成为缓解煤炭需求的关键生产技术之一。但充填成本的制约,对于每个煤炭生产企业来说,则是不得不重点考虑和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所以,目前已有部分业内学者,提出了“部分充填开采”的概念,并已开始着重进行研究工作。

6 部分充填区域和垛式充填技术的研究

本人通过多方面学习充填开采技术及相关理论,并进行系统地思考,再次也来谈谈自己对部分充填开采的理解、设想和建议来与大家讨论。

目前,充填开采技术、工艺基本成熟,改进的空间也不会太大;充填体积单位成本也不可能有太大的降低空间;今后的人工劳动成本只有提高,不可能再降低。我认为,只有在充填面积上做文章,才有降低成本的可能。就是在不影响充填效果的基础上,尽量缩小充填范围,并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采出率,从而摊薄充填开采吨煤生产成本。

6.1 理论基础

关键控制层理论:在矿井采掘活动中,影响采空区上下岩体运动起主要控制作用的仅为某一层或某几层,这些对覆岩活动全部或局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关键层在采动覆岩中的作用,上可影响至地表,下可影响至采场和支架,内部影响到采动裂隙的分布和流体的运移,因而它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采动岩体内的流体运移研究统一的基础。

对于充填开采,可以受护对象的关键层控制作为设计目标,安排部分充填,只要保证目标关键层不破坏,受护对象就能够得到可靠保护。

基于此理论,我进行了概括、总结,特提出垛式充填开采技术理论。

6.2 垛式充填开采技术

垛式充填开采技术:就是在需要充填的采面采空区范围内,找出其关键控制层,通过科学分析、精确计算等手段来合理选择采空区关键控制层最少支撑点、位置以及所需的支撑强度,然后按照所需支撑强度要求计算出支护充填面积,再在支撑点位置设计充填形体,进行充填。这样既可达到充填预期效果,起到绿色开采的目的,又能大大降低总体投资,节约材料,摊薄吨煤成本。

垛式充填开采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为:

1)选择关键控制层及断层附近的支撑点:通过对矿山地质资料的收集、探查补充,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开采范围内的关键控制岩层及较大的断层等地质构造。大的断层,可留设保安煤柱,既可防水或瓦斯等,也可作为关键控制岩层的支撑点,阻止地层下沉,以避免地表塌陷;小的断层,可在其断切带及附近范围进行柱(带)式充填,作为关键控制岩层的支撑点,以阻止地层下沉,避免地表塌陷;

2)选择周期来压步距范围内的支撑点:详细收集、测算采场的周期来压步距,也就是关键控制岩层的断裂距;根据关键控制岩层的周期来压步距,以小于其断裂距的方式进行间隔垛式充填,作为关键控制岩层的点柱式支撑点,以阻止地层下沉,避免地表塌陷;

3)充填材料的选择原则:充填的主要原材料,以能就地(近)取材、价格便宜、运输方便成本低、便于加工为原则;胶结材料以其流动性和渗透性好、强度大、充填适用性强、成本低为原则;

4)对充填材料性能进行实验。实验其承受压强比,掌握其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单位面积所能承受多大压力;

5)计算控制关键层所需的支撑力。以周期来压步距乘以采场长度之积为单位面积,按“三带(垮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压强计算方法或支架初撑力及工作阻力经验计算法,算出其周期来压步距单位面积所需的支撑力;

6)计算支撑关键控制岩层的垛柱充填面积。知道所需支撑力,又知道支撑体单位面积压强,则就很容易计算出所需的垛柱充填面积了,即所需支撑力除以支撑体单位面积压强等于所需的垛柱充填面积;

7)支撑点充填支撑形体设计。支撑点充填支撑形体按采场实际情况而定,总之以便于施工、操作,支撑强度大,节约材料等为原则;

8)充填工艺的选择。充填工艺应根据充填主材料的适应特点,以设备简单、机械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投资少、用料少、适应性强、充填效率高为原则。

应用以上理论、方法和原则再结合煤矿开采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充填方案设计与经济技术可行性比较,从而得出最优的充填开采实施方案。

7 结 语

垛式充填开采技术理论和方法的提出,不仅是对部分充填开采技术的创新和延深,也是对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方法的有效补充,对控制煤矿开采沉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地质沉陷、保护开采区的生态环境,达到完全充填的效果,还能够减少材料投入、节约工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有效地减少成本性投入。

参考文献:

[1]贾光明.煤矿开采中沉陷区的充填技术[J].科技与生活,2012,22.

[2]吴凤伦.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的综合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4.

键控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包含两层意思:(1)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2)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从中国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所以,想要更好地应用物联网就需要抓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一、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物的属性决定了物联网的特性。感知性、智能性、自组织性对于物联网的拓扑结构和网络测量、网络控制影响较大;生态系统特性对物联网的类型、规模和演化方式影响较大;生命周期特性对物联网的健壮性、安全性与可用性影响较大。

物联网是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网络,普遍存在小世界现象、无标度特性、健壮性、安全性、动态随机性、统计分布性和进化稳定性。有关复杂网络的综述和研究在2005年后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非线性动态复杂网络系统(物理系统、互联网和相关社会网络)、网络科学理论框架、复杂性与普适性、动力学同步与控制方法等。物联网具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研究其规律必然涉及众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基础理论。物联网的自反馈特性、“3C”技术特性可以利用现代控制论、现代通信理论、云计算理论进行研究;其复杂网络特性和复合生态系统特性可以利用网络科学、数学物理、系统工程、复合生态系统等理论进行研究。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涉及的新技术很多.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标签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等。

(一)RFID标签技术。RFID标签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完整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当读写器扫描贴有电子标签的物体时,标签被读写器激活通过无线电波将标签中携带的数据传送到读写器再由读写器传送到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工作。数据处理系统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数据控制和处理工作。

(二)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作为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传感器是现代信息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

如果把计算机看作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做是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则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所渭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离开了传感器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可靠的捕获和转换,一切准确的测试与控制都将无法实现

(三)网络通讯技术。传感器的网络技术分为两类:近距离通信技术和广域网络通信技术。在广域网路通信方面。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信息的远程传输,特别是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为每个传感器分配IP地址创造可能,也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

通信网络技术为物联刚数据提供传送通道,如何在现有网络上进行增强,适应物联网业务的需求(低数据率、低移动性等),是该技术研究的重点。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通信网络,更宽、更快、更优的下一代宽带网络将为物联网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也将为物联网应用带来更多的可能。

(四)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这个例子形象的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在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之下,物联网为我们国家的信息传播拓展了新的疆界,物联网代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物联网的内涵可知,要真正实现物联网需要感知、传输、控制及智能等多项技术。物联网的研究将带动整个产业链或者推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RFID标签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只有综合研究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物联网才能得到快速推广,造福于人类社会,实现智慧地球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王瑞刚.物联网主要特征与基础理论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S1.

键控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014-01

科技期刊的主要作用是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推动学科发展。而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发挥其作用并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出版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现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强化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控制、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是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和出版单位关注的热点问题。

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内容质量控制、编校质量控制和传播质量控制。利用相关信息技术提升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就是借助使用期刊网站传递信息,利用电子邮件联系专家和作者,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把关内容质量、利用互联网络跟踪技术实现论文的科学评价等等,以节约成本、控制质量、提升时效。鉴于此,本文分析了现有的技术控制手段及《雷达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实践,以期更好地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1 期刊内容质量控制

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即其所刊载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期刊学术性与影响力的体现,也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1]。

第一,利用互联网平台提高编辑加工的质量。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期刊编辑加工工作进一步高效化:(1)稿件:充分利用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稿件的抄袭、伪造、篡改、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从源头上提升期刊内容质量;(2)编辑加工:编辑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2],同时通过网络和电话等快捷形式与作者沟通联系,快速解决文稿中的疑难点,保证了稿件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正确性。(3)校对: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校异同”,更好地人机结合缩短校对时间。

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科研成果的发表速度。科研成果的快速发表,有利于论文作者确立成果的首发权,有利于传播和交流最新科研信息,有利于提升期刊在业界的学术影响力。期刊采用在线投、审稿,在线与作者交流,以及数字化优先出版等手段,能够缩短稿件的编辑加工周期、加快稿件的发表速度[3]。

第三,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业界专家的交流,提高审稿的效率和效果。鉴于此,《雷达科学与技术》一直高度重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积极建立了期刊网站,利用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联系张锡祥、王小谟等14位院士组成的期刊顾问团;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与吴顺君等100多位雷达界知名专家保持联系,使他们积极参与《雷达科学与技术》的审稿工作,引导期刊发展。此外,期刊还通过在线投稿-专家审稿系统,严格实行“双盲审稿制”和“双重审稿制”,要求审稿专家从严审查、不徇私情、不吝斧正。编辑部充分利用如今的互联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将所有专家凝聚起来,团结一致、始终如一、精益求精,全身心地为真正地发表出一流的科技成果,传播一流的科学技术,为读者提供一流的新知而不懈的努力。

2 期刊编校质量控制技术

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包括论文中的文字是否正确;物理量、单位和中外文字是否符合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文章格式是否合乎科技期刊论文写作规范;版式是否简洁美观清晰等等。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并最终影响其对期刊质量的评价,所以编校质量的好坏是期刊学术质量提升的前提条件[1]。

期刊编校质量的技术相对很成熟,每个要素都是期刊社常抓不懈的工作,这里不再赘述。例如,《雷达科学与技术》在网站投稿系统中前置了一些技术功能模块和校对模块。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每篇稿件进行非常细致的编辑加工,逐字逐句修改稿件,消除错别字和病句,同时通过与作者的反复沟通,努力使文章内容完善、数据准确、缩略词注解完整、公式完善、图表和照片清晰、参考文献著录正确。期刊的编辑格式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力争与国际接轨:中英文作者名、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参考文献等均与标准一致;标题页经过精心设计,选择了适当的字体和字号,看起来非常清晰美观;期刊还在作者简介中登载了作者的E-mail地址,以便读者与作者在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文章一应俱全、格式统一美观,无形中提升了刊物的质量。

3 期刊传播质量控制技术

通过期刊发行和网络传播让所有读者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科研信息与学术动态,以促进科学技术交流,是每份期刊的主要宗旨。期刊传播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主要为网络技术。

(1)期刊网站担负着期刊对外宣传和论文的主要职责。每期稿件出版后应第一时间上传至期刊网站,为本刊作者和读者提供便利的获取条件,充分体现网络的便捷化;但期刊网站资源有限,功能和服务也相对单一,用户和访问量相对较少,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一缺点,更大化地发挥期刊网站的在期刊传播中的带动作用[4]。 (2)最大限度的加入各种数据库,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此类期刊出版发行平台争取更广泛的读者人群,以期最大化的扩大期刊的知名度,提升期刊业界影响力。(3)科技期刊应尝试纸质期刊和数字出版相结合,将期刊的载体从纸张逐步转移到互联网络,逐步适应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以此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更快、更好地获取期刊论文,能够提升期刊用户使用的积极性、满意度和回访率,是期刊传播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1]。《雷达科学与技术》很早就认识到这点,经过多年努力,刊物的传播发行机制已经很完善,发行及时、准确,数量不断得到提升,网络传播也很快速、及时。期刊先后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据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同时期刊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更加的方便快捷。目前期刊的作者读者群已涵盖了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伊朗和保加利亚等国。

4 结语

如今,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对期刊的质量进行控制是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也是实现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所以不断开发或引入新的适合于科技期刊所需的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方卿,曾元祥.基于技术视角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框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4):27-33.

键控技术论文篇(10)

0.引言

数控机床技术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工厂企业的工作生产效率,解放了广大职工的双手,但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数控机床加工技术重要关键部件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一般而言,加工设计人员在进行关键部位的部件产品设计的具体过程中,会对所有产品的性能要进行必要的评价,从而更近一步地对其进行一定的设计改进。数控机床中的关键部件就是主轴部件,主轴部件的动态性能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数控机床加工性能的优劣,所以说对主轴部件的动态特性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具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指导意义。

1.关于卧式机床技术理论的分析

在我国国内,近年来关于数控机床技术中卧式机床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一些先进的理论技术经常是被国外所垄断的。因此,加快我国的数控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一套卧式数控车床技术就是BW60HS系列车床高速加工技术。而这套车床加工技术的设计、制造、维修技术及工具以及应用技术都完全来源于德国,机床部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如:电主轴、数控转台、滚珠丝杠、线性导轨、轴承、绝对式光栅尺测量系统、液压系统、系统、气动系统、数控系统及驱动控制系统、刀库等)均采用德国进口的一些国际知名品牌。BW60H系列高速卧式加工中心,具有高速度、高精度、高效率以及高可靠性的特点,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都遥遥领先的现代化数控机床技术,其技术用用极其广泛,它能够应用于仪表、摩托车、液压件、汽车、模具、航空等行业领域,更是加工箱体、壳体、阀体、连杆类零部件加工以及轴类零件端面加工的理想加工设备。

2.卧式机床主轴组件技术性能分析

2.1主轴部件横态性能分析

对于主轴部件的横态分析应结合所有能体现整个主轴部件的振动特性每一个阶的模态振型来进行展开。在开展这一项工作的时候,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技术水准。对于每一步的技术操作都要求精确严密。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限制每一个弹簧外侧的硬点所有自由度的技术方式,通过对整个主轴部件进一步地采取模态分析的专业步骤来进行,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出主轴部件所有阶的无阻尼自由振动振型和固有频率。

2.2主轴部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德国的BW60HS 系列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主轴组件主要包括同步带轮、传动皮带轮、主轴、液压卡盘和锁紧螺母。弹簧的建模步骤第一步就是在轴承的外圈建立4个相对比较均布的关键点位,然后再在内圈的具置再建立4个硬点位,连接这两个相应的硬点和关键点。第二步就是把这些链接直线划分成为不同的弹簧单元。在整个模型中通常都是在前支撑设有4根径向的弹簧,后支撑设计4根径向的弹簧,在前支撑一般都会设有4根轴向的弹簧,主要是用于模拟角的接触球轴承所承受的轴向力,所以共计就是12根弹簧。第三步再输入整个主轴部件材料的相关属性,这其中钢材料结构有液压卡盘、液压油缸和主轴,而皮带轮的材料一般都是选用铸铁即可。

3.数控机床技术对卧式机床主轴组件的技术要求

对主轴及其组件的基本要求有很多,如旋转精度、刚度、精度保持性、耐磨性、抗震性、温升和热变形等等,本文仅仅就其中的旋转精度和刚度进行一下技术分析。

3.1旋转精度

主轴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旋转精度的准确性,是对卧式数控机床生产出合格产品的硬性技术要求,主轴部件设计工作者要格外重视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旋转精度问题,务必保证设计出来的产品,符合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旋转精度主要取决于主轴、支承轴承、主轴箱上轴承孔等的制造、装配和调整精度。显然,若要保证主轴组件的旋转精度,则必然对主轴支承轴颈的圆度、轴承滚道及滚子的圆度、主轴及其上的回转零件的动平衡度、止推轴承的滚道及滚动体的误差以及对主轴的主要定心面的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等提高较高的整体要求。

3.2刚度

考察研究卧式机床主轴部件的刚度情况,可以很好地了解整个机床工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为保持整个车床稳定健康的工作状态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此项技术操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把握好实施力度,做到精确、精准、精细。

主轴组件的刚度,实际上是主轴轴承轴承座孔等的综合反映,主轴自身的结构形状和尺寸、滚动轴承的配置形式、背靠背,面对面,同向,混合等,数量,类型,预紧等都将直接影响其刚度,为了保证足够的刚度,通常尽量使主轴前端的悬伸量缩短,主轴直径增大,并通过计算求出支承轴承间的最佳跨距,进行预紧,采用合理的轴承及其相应的配置形式等措施,然而尽管如此,如果以上因素中的任和一项因素发生变化或者工作情况不合理,那么这也都将必然导致对产品进行加工的质量水平的下降,从而影响产品的整体合格率。

4.关于主轴部件实验的研究

4.1激振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主轴部件的正弦激振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曲线为十振点在外加了10N的激力的共同作用之下的速度响应曲线。数据表明在320Hz~410Hz之间共出现了3个小峰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机床的前支撑轴承预紧出现了间隙,理论上应该出现的是一个大峰值,对应整个主轴前端的液压卡盘的摆动。参考波峰两边的曲线具体走向,一阶的共振频率一般都在400Hz左右,而10N激振力的共同作用之下的响应是35dB,0dB所对应的振动具体速度值是0.1mm/s。这个时段,动柔度:动刚度:F/D=5.528N/μm;D/F=0.1809μm/N。

4.2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

在对主轴部件进行检验试验工作过程中,设计工作人员通过对部件有限元的分析,研究了弹簧的阻尼单元的整体分布方式对整个分析结果的影响力和影响效果。建立了部件和主轴的有限元模型。通过选用弹簧的阻尼单元进行模拟轴承部分的约束,进一步分析了BW60HS系列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主轴部件的动态特性;结合其动态激振试验,模态分析的所有阶试验值和固有频率值都比较接近,误差有效地控制在了10%之内,谐响应分析中前两阶动刚度值是和试验相吻合的,误差还不到5%,从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数控机床技术中的卧式机床主轴组件的优化设计技术的讨论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主轴组件的优化设计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机床整体运行效果和安全性有这极其重要的客观性作用。因此,对于如何做好主轴部件的优化设计工作,对于目前国内的设计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课题。

键控技术论文篇(11)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调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中。其中,在数字通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基本调制技术—移频键控,以其实现方法简单、易操作,解调易于实现,与其它调制技术相比,移频键控抗噪声性能与抗干扰性能较为良好,适用于中、低数字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本文就频移键控在现代通信中的发展和应用进行研究。

2.频移键控的发展

频移键控FSK(Frequency-shift key-ing),是利用信号载波的频率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的数字调制技术。调制技术可分为模拟调制与数字调制,早期模拟调制因为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逐渐被数字调制所替代,尤其是FSK调制技术的出现,在电导体、光纤等实现了数据的传输,使得数字通信实现了快速发展。FSK是在ASK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其后随着第二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在FSK的基础上逐步产生4FSK、8FSK、16FSK等,还得到了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利用FSK还可实现直序扩频技术DSSS-FSK,使得FSK数字调制技术理论得到了空前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主要就八进制频移键控(8FSK)进行相关研究。

3.频移键控的调制解调

3.1 8FSK的调制

利用调频法所产生的信号为非连续相位信号,在传统的通信设备中应用较广。随着数字调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格雷编码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首先,8FSK可以产生8种形式的符号,分别为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因此,信号的表达式为:

其中,,i的取值为1,2,3,4,5,6,7;为信号的能量;为信号载波的角频率。

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得到8个相互呈正交系的模拟载波。首先,将信号进行A/D转换,采样频率为16kBps,就可获得载波128采样点,其周期为128×(750+250*i)/16000,其

中i=0,…,7,每个载波都存在相应的周期数,并将所有周期数据储存起来。将输入信息进行串并转换,按照三比特并行方式,遵循格雷编码原则,采用键控选择的方法将存储的信息输出,再进行D/A转换后输出8FSK调制信号。

3.2 8FSK的解调

对于FSK信号的解调方式很多:相干解调、非相干解调。传统的FSK解调方式为滤波非相干解调。但是,本文基于格雷编码调制的基础上,对8FSK调制信号采用格雷算法进行解调。

采频率仍为16kBps,对128个采样点分别进行3次64点格雷运算。首先获得前面的64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第一组数据,然后将起始点向后移动32点,再次获取64点进行处理得到第二组数据,重复第二次操作,得到第三组数据,这样128点数据全部处理完成。在3组同频率功率谱的基础上,对码元进行同步调整,经过判决,将格雷码转换为自然码,就可得到解调信号。

4.频移键控的应用

FSK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l)数据传输速率较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输大量的的字符;(2)FSK支持ASCII字符集,与其它调制技术相比,FSK被广泛应用与世界各个国家,易于普及;(3)FSK信号简单,解调易于实现,且具有良好的抗噪、抗衰性能。

4.1 在调制解调器中的应用

调制解调器主要分为低、中、高、特高传输速率,而FSK适用于中、低传输速率的MODEM。例如OKI公司研发的一款低嵌入式调制解调器IC,就是利用了FSK频移键控,集模拟、数字调制技术于一体,实现了1200b/s、半双工方式的通讯。

4.2 CID来电显示

交换机实现CID功能,所采用的就是FSK信号传输方式,利用终端交换据将呼叫用户的基本信息转换成FSK信号,并由交换机传达给被叫用户。采用FSK信号传输方式的优点在于传输速度快、安全可靠、成本低、实现简单。

4.3 数据探测体制的应用

以8FSK调制技术为例,其可作为一种数据探测体制,主要应用在短波通信中。在协议中,可以对线路质量进行判断,利用8FSK多进制调制信号还可实现自动选择呼叫、线路建立、信道的预置、指令的传输等功能,是当前自适应电台中普遍接受的数据探测体制,已成为标准、规范化的格式。

5.结论

FSK信号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信号的数据传输速率,具有较高的抗噪、抗干扰性能,虽然频带占用宽,但适用于衰落信道、宽频带信道。本文通过对FSK信号在现代通信中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以8FSK为例,阐述了FSK信号的原理、调制解调及在通信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改进FSK的调制解调方法,实现在现代移动通信中的更广泛应用。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