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投资审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0 18:00:39

投资审计论文

投资审计论文篇(1)

二、事前审计是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源泉

事前审计主要是作好开工前审计,它是控制项目投资的源头和前提保证。审计人员应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对建设单位(项目业主或法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审计意见。对建设项目开工前的有关批件、资金来源、初步设计、施工队伍、招标过程、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审计或参与监控,重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审查项目投资程序执行情况

1.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是否按规定进行了论证。

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有关文件的编制、审批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定,有无越权审批的现象。

3.项目立项、投资计划是否按现行分级管理的规定具备合法手续。

4.项目法人(或业主)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内控制度等是否建立健全。

5.设计、监理、施工、物资(含设备)供应等承建单位的资质等级、资信能力、技术服务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6.征地拆迁、施工现场“四通一平’等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已准备就绪。

(二)审查建设资金的筹措与保障情况

1.资金筹措方式是否科学,资金来源是否安全,资金成本是否经济,前期资金是否到位。

2.建设资金来源为自筹的部分,审查建设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建设期间的财务预算,根据经营和积累情况,测算建设期间可能筹集到的建设资金是否可以满足投资需要。

3.建设资金来源为拨款的部分,审查有无拨款单位下达的相关文件。

4.建设资金来源为贷款的部分,审查是否签订了贷款意向或协议书。

5.建设资金来源为利用外资的部分,审查其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否签订了合同、协议等。

6.建设资金来源为合资经营项目的部分,审查合资企业合同中资金来源和各方出资比例、时间,中介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三)审查初步设计及概算的内容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适用,费用计算是否合规、准确。

1.总概算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有无夹带计划外工程、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或者用计划外项目挤占计划内项目的情况;有无少列、漏列工程和费用项目,或者故意留缺口,将限额以上项目压为限额以下项目的问题。

2.编制概算所依据的指标、定额、费率、材料(设备)的预算价格等是否现行适用,费用计算是否合规、准确。

3.对初步设计的可行性、技术性、经济性以及程序进行优化审查。初步设计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确定与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基础,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对控制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如推行限额设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设计招标;引入设计监理加强设计审查;运用价值工程从功能和价值上优化设计方案。

(四)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

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招标,招标方式、程序和评标办法是否客观、严密,必要时审计组可参与招标过程监控。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各个经济主体凭借实力公开公平参与竞争,杜绝邀标及对内部施工单位的保护,限制工程转包或者转让资质收取管理费的行为,加强对项目投资中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

另对重点建设项目可进一步采取“新开工项目审批表”的方式逐一审查,并规定“未经审计,不得开工”政策。

三、事中审计是控制项目投资的有效途径

事中审计主要是作好建设期间审计,它是控制项目投资的重中之重。建设项目开工后至竣工决算之前,审计组应对项目建设中的各环节、各流程的主要控制点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实施过程监控,对建设单位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与建设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实质性审计,重点应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一)确定控制点,适时进行符合性测试,及时对有问题的环节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建设期间各环节畅通。符合性测试应包括:

1.业主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具体包括指挥协调、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财务控制、投资控制、工期控制、质量控制、合同控制、信息控制、招标控制等。

2.监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具体包括监理资格、现场组织、现场人员配备、监理大纲、实施细则等。

3.施工环节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具体包括施工资质、施工组织、施工计划、技术装备、质保系统、形象进度、成本控制、施工档案等。

4.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具体包括采购方式、供货保证、产品质量、技术标准、运输方式、检测验收、付款方式、合同履行、售后服务等。(二)对签订建设工程合同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组要对建筑安装合同、物资采购合同进行审查及监督,并签署审计会审意见,作为签订合同的依据之一。主要是对总承包合同、分包合同、物资采购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招标投标文件的约定以及技术、商务澄清答疑的要求;合同的条款是否科学、具体、明确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确保合同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三)对影响工程“质量、工期、造价”三大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进行审计。审计组可通过参与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措施)、施工网络计划、重大设计变更的技术经济论证;参与工程施工图交底;参与施工图设计预算审查工作,签署施工图预算审计意见,来实现过程监督。

(四)对建设项目变更情况进行审计。概(预)算的调整是否依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办法、定额、标准,由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齐全;有无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标准的问题。

(五)对建设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并按计划及时到位;建设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有无被转移、侵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有无非法集资、摊派和乱收费问题。

(六)对施工单位的分包转包行为进行审计。主要审查施工单位有无以下非法转包工程行为:

1.有无将中标项目转让,或者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

2.有无将项目主体、关键性工程分包的行为。

3.分包是否在合同中约定或者经招标人(项目法人)同意。

4.分包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和技术实力。

5.有无多次分包行为。

(七)坚持“先审计、后付款”原则是控制质量和造价必需手段。无论是对未完单位工程支付予付款,还是对已完单位工程结算价款,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审计,方可作为工程结算及财务付款的依据。单位工程结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1.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及开、竣工验收资料是否齐备,并按规定履行了合法手续。

2.工程价款结算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工程预付款及年度划线结算是否以监理单位注册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工程进度款支付令和年度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为依据。

3.单位工程预算结算的工程量是否与施工图纸、工程施工签证(设计变更、隐蔽工程、材料代用等)相符合,计算是否准确。

4.预算定额套用是否准确,定额材料消耗量分析、汇总是否准确。

5.建设工程材料预结算价格是否准确,材料价差调整是否符合规定,有无随意扩大调差范围的问题。对于特殊的新型材料、配件的预结算价格,必须由使用单位提供有关资料及测算依据,按程序报审计部审计确认后,方可进入工程预结算;一次性使用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新型材料、配件,应由审计部初审后提出审计意见报集团公司领导特批;对于一般材料、配件,其价格必须控制在同期、同种类、同规格材料、配件市场指导价格的5%范围内。

6.各项取费是否符合规定,有无随意扩大取费范围、提高取费标准的问题。

7.有无偷工减料、高估冒算、虚报冒领工程款等问题。

8.有关质监、监理、材料试验、施工记录、工程档案等原始资料是否完备、真实。

9.未完工程按形象进度结算时必须经过审计,并由建设方、施工方、监理签证后方可支付不超过90%的价款。

四、事后审计是控制项目投资的最后保证

事后审计主要是作好竣工决算审计和投资评价,建设项目竣工之后,交付使用之前,审计组应对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最终审定。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重点应从二个方面进行。

(一)按照“先审计、后决算、再转资”的审计原则对竣工项目的真实性、效益性、合法性、合规性(包括: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和工程建设其它费用)进行决算审计。为了避免重复工作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事前、事中审计的结果,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可作为申请固定资产转资,以及工程项目由基建财务核算转为生产财务核

算的内部依据。

1.审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效果,包括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管理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等方面的内容。

2.审查工程建设“工期、质量、投资”三大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

3.审查建设单位(项目法人)编制的竣工决算报表、竣工决算报告说明书、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财产总表及明细表等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1)审查竣工决算的编制依据是否符合规定,资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已批复的概算内容,有无概算外工程;

(3)审查尾工工程的未完工程量及所需的投资,查明是否留足投资和有无新增工程内容;

(4)审查建设项目结余资金,银行存款、现金和其它货币资金是否真实,有无帐外帐和小金库;

(5)审查库存物资实物和帐面价值是否真实,有无积压、隐瞒、转移和挪用;

(6)审查债权债务的是否真实,有无转移、挪用建设资金和清理债权债务不及时等问题;

(7)审查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财产是否真实合法;

(8)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认证情况进行审计,审查各项工程质量证明文件是否齐全,有无重大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

投资审计论文篇(2)

《审计法》规定,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各地党委政府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步伐,政府投资的力度在提升,政府和公民对投资审计的期望也在加大。但通过以往的审计,发现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建设程序执行不严格、成本核算不规范、损失浪费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审计部门必须自觉地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好审计职责,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一、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

工程项目建设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建设程序的依次履行是工程建设逐步完成的过程,该过程一般可分为项目立项(编制估算)、初步设计(编制概算,报批项目计划)、施工图设计(编制预算)、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结算及决算、项目竣工验收转资产七个阶段。

二、开展审计的重点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时,应着重从项目的建设程序、基建财务、工程结算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审计。

(一)建设程序审计

1.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是审查投资立项决策程序是否规范、有效。重点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审批是否严格遵守审批程序。如去年对某市500万元以上的57个政府性投资项目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有24个项目未编报项目建议书;10个项目未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3个项目未编报初步设计和概算,决策程序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二是审查承担政府投资决策咨询业务、项目可行性研究业务、项目评估业务的各种中介机构是否具有独立性和超脱性,对项目的论证是否充分,可行性研究是否确实可行。三是审查行使项目最终决策权的有关部门、人员是否履行和尊重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科学结论。

2.计划管理。国家建设项目要求“不准搞计划外项目,不得擅自扩大建设规模,任意变更建设项目的主要工程内容,如因特殊任务或情况变化,需要增加投资,调整工程内容时,应按审批权限报上级计划管理部门批准。”但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项目建设中违反计划管理的表现形式有:一是超计划投资,主要是扩大建筑面积和提高建设标准引起的超计划投资;二是计划外项目,主要是批复概算外增加建设内容及未经报批擅自改变建设内容;三是计划执行不利,主要是未完成概算批复的建设内容或擅自变更减少建设内容。上述情况需要审计人员认真查阅项目前期资料,并与实际建设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如在审计某河道治理工程时,审计人员通过查阅可研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概算等资料,发现建设单位未完成概算批复的建设内容,主要表现为未按概算要求对河道底泥进行彻底清理,造成河道内残存的底泥重金属含量明显超标,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3.“四制”管理。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在审计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是,建设项目是否确定了项目法人,工程建设中的设计、施工、监理、材料及设备采购是否订立了合同,合同金额达到招标规定的金额(设计、监理、施工等招投标的起点金额各地均有相应规定)后是否进行了招标,项目法人(业主)或代建单位选择承担设计、监理、施工任务的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同时还应对合同条款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即合同金额与招标金额是否一致,合同是否明确具体的工程内容,是否明确合同外工程调整的条件、计价方式和计算依据,工程进度款支付是否明确规定付款时间、控制接口及付款比例,是否明确索赔程序,索赔的支付、争议的解决方式等。如在对某公共建筑的基坑土石方工程合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招标文件明确规定“结算工程量超投标工程量5%以内的,结算单价按投标单价的95%,结算工程量超投标工程量5%以外的,结算单价按投标单价的90%”,但建设方与施工方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关于工程价款结算的条款却未包括将该项规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合同解释的优先顺序,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对超出投标工程量的项目单价进行了调整。

(二)基建财务

基建财务包括资金来源和支出两个方面。按照财政部印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成本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设备投资支出、待摊投资支出和其他投资支出。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投资支出属工程结算审计的范畴,应结合施工合同、图纸、工程变更记录、预算及费用定额等数据进行审计。其他投资支出是指建设单位按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房屋购置,以及取得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发生的支出。因此基建财务审计应重点关注项目资金来源和待摊投资支出科目。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对待摊投资支出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界定:“待摊投资支出是指建设单位按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按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可行性研究费、招标投标费等。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标准控制待摊投资支出,不得将非法的收费、摊派等计入待摊投资支出”。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审查各类费用入账是否符合上述规定。此外,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对审计人员驾驭财务与工程两个专业知识的技能和审计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提高现有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做好财务与工程两个专业的合理分工与协调配合显得十分重要,审计项目实施前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要求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安排财务审计与工程管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分工与合作,为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顺利实施奠定相应的专业基础。

(三)工程结算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颁布实施后,中国工程计价的模式,也由量价合一的静态定额计价逐步转变为量价分离的工程量清单动态计价。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后,工程结算审计重点也由过去从审核工程量、审查定额套用、审查差价计算等转为审查工程招标文件、工程建设的内容及标准、施工合同约定条款、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数据等方面。常用审计方法有:

1.观察法。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察看,通过眼见为实,取得第一手审计资料作为审计证据。通过现场观察辨别工程的真实性是建设项目审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审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工程量的落实需要到现场去观察,利用各种先进测量仪器丈量、测算,然后再与工程结算书比较,从而发现有无虚列工程量的舞弊行为。如在某高速公路跟踪审计中,采用路面取芯机、光电测距仪、GPS卫星定位测量系统等工程检测仪器作为辅助审计手段,对部分标段路基的原地面测量结果进行了实地复测,通过现场检验、试验,审查出部分项目存在工程质量隐患以及部分施工单位原始计量资料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通过试验数据审减工程造价约1500万元。

2.计算法。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各项数据进行验算或者另行计算。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验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决算资料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当计算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记录不一致时,审计人员一般应再次验证计算过程。必要时,与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沟通不一致时,应以审计人员的计算结果为准。

投资审计论文篇(3)

一、可行性研究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正确与否、是否科学的重要保证,对于减少“钓鱼项目”、杜绝“拍板项目”,避免盲目、重复建设,降低损失浪费,发挥投资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项目投资收益计算失真。由于项目调查研究工作肤浅、没有收集掌握研究所需的相关基础数据,投入产出计算比较随意,时常低估项目成本,夸大产出效益,从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二是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评估决策的需要。按照投资项目要求,可行性研究应达到能够确定方案的程度。但审计发现,许多可行性研究达到不到要求,存在不同年度、不同项目间可研报告内容与深度趋同,甚至雷同、翻版、复制等问题。

三是不重视多方案的论证和比较,可行性方案单一,无决策选择余地。多方案深度不足或单一方案论证,使决策者无法进行最优化比较选择,势必导致项目绩效低下,造成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四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对内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审计发现,一些受托单位或咨询公司对受托项目存在利益博弈,投审批者所好,掩盖矛盾及风险,为“可行”而研究,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是研究分析中不注重对敏感性问题和风险性因素的分析。可研报告对投资敏感性和风险因素分析往往不足,不少研究对风险因素分析缺失,制作项目“可行”的结论,不做不可行性论证,使据此作出的决策的项目风险较大,效益下降,甚至是背离实际情况,导致重大损失浪费。

六是投资单位重咨询轻评估,追求可研审批“通过率”,造成一定隐患。组织评估单位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存在走过场,只重视技术方案评估而忽视绩效分析评价,没有真正对可研结论起到把关作用。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师对诸多投资项目实证分析后,查找问题症结,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是对可行性研究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把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可批性研究结果。其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些单位为使项目得到批复,弄虚作假,拼凑事实,主观得出项目在技术、经济上可行结论;其表现形式之二是另一些单位或部门先作投资结论,后再补可行性研究,其结论为不当的投资决策提供数据和方案支持。

第二是项目选择的前期工作不充分。未按国家要求先列入行业、部门或区域发展规划,对拟建投资项目未及时做机会研究,对项目背景及资源条件等未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对项目方案未进行初步的技术、财务、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投资风险或不可行未及时作出初步判断。

第三是可研人员水平低、调查研究不深入。尤其是大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由相关技术、财务、评估等专业人员组成可研论证小组,从各个角度对拟建项目是否可行进行考察和分析论证。但实际上一些可研编制人员未作深入细致调查研究,既无专业技术资质又缺少经济知识,不具备可研编制应有的资格,这样必然造成项目前期决策及研究结论失真可靠性差。

三、改进和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对策及审计建议

1.提高对项目可行研究的认识。

对项目整体性效益而言,前期可研经费投入多少,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却很大,稍有失误会导致项目失败,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实践证明,即使消耗一定资金证明项目不可行,也胜过不作可研就盲目建设投资。审计建议发改、建设、规划、财政等有关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可研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切实履行其各自的职责,为节省资源减少浪费各施其职。

2.对可行性研究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审计建议实行从业资格制度。

首先,地方政府对较大型项目组建可研编制小组。组建一个专业齐全的工作小组,集思广益,各负其责。,促使这项工作独立、公正、客观。再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其次,加强对可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相关处理处罚法规,健全制度。

3.严格规范可行性研究工作。

首先,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为准确评估项目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必须依据投资目标重点确定评估指标元素,建立一套完整评估指标体系,为完成高质量可研报告提供前提条件。

其次,规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项目前期研究及决策的主要载体形式是可研报告,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绩效成果,因此,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资料,编写出论证可靠、行文简练、条理清晰、深度和广度适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审计论文篇(4)

二、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择

绩效评价对于一个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若想进行系统的绩效审计评价,那么就需要构建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这一个指标,可以对投资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严格的绩效评价。但是目前的绩效审计评价还不是很完善,还只是停留在对项目的资金的投入和利润进行绩效审计评价,还有就是对项目的管理阶层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并且单个指标的构建不能对整个项目进行说明,为了能够更好地反应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建立一个好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于一般的绩效审计都是分为三个阶段的,分别是前期和中期以及后期的绩效审计。在这三个阶段对于审计的要求也不一样。前期的绩效审计就是对项目的资金的投入进行预算的审计,以及对招投标的项目进行详细的绩效审计。对于中期主要就是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完成的质量进行审计,以及对资金的运转情况进行审计。后期的绩效审计侧重于对项目对于未来的影响。

三、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投资审计论文篇(5)

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项目投运后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水平。下面我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和所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投资活动规范,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促使投资方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2、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造价,通过对批准概算审计、概算执行情况审计、投资效益评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起到积极的作用;3、通过对项目投资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全面评价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正确性。4、总结建设管理和经验,通过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找出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设。有利于改进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原则。

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程度、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同,应当采取相应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真实反映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项目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投入与产出的观念。评价时不能只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还要考虑相关投资,大型项目还需考虑主体项目的配套是否同步建设,以发挥综合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2、建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段其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及行业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以正确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

3、建立项目机会成本及边际收益的观念。机会成本就是投资本项目放弃其他项目投资的损失,边际收益就是考虑项目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及生产稀缺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产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对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对于选择投资项目决策时十分重要。

4、建立合理的判断标准。在进行投资审计效益分析与评估投入与产出时,应以国内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同时还应考虑供求关系、销售运输方式、建贷利率、营销方式等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5、要考虑投资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都有风险,一般来说项目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越高,我们要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概率测算,估算项目投资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三、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运用专门的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对项目投资经济指标、批准根据的合理合规、概算执行情况、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率及投资控制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全面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项目投资经济指标审计。

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审查投资效果是否可研报告中预测的经济指标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研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1、复核净现值。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复核现值指数。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3、审核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实际报酬率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4、审核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在不考虑现值的情况下计算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投资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实际投资额之比,投资利税率为税前利润加其他应上交税之和与实际投资额之比。

5、审核投资贷款偿还期。一般投资项目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项目投运后,财务现金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通过对财务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在考虑贷款利息的情况下如实计算项目贷款实际偿还期。

上述五项目经济指标是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方面,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反映项目方案的可行程度,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贷款偿还期反映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通过上述审核和计算,并与项目可研报告所预测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可研报告的编制水平和预测能力。(二)、项目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

批准概算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价格指数和费用标准,根据建设内容在项目开工前计算编制的,它是确定项目投资规模,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对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可以用好管好建设资金,购置适合的设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还有利于项目建设单位改善管理,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概算的合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内容:

1、概算合规性审查。审查批准概算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概算的编制是否与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相符,有无人为压低或抬高概算的现象,概算编制所依据的定额、指标、收费标准及设备价格是否符合规定。

2、概算经济合理性审查。审查项目设计是否按生产和工艺的要求作了合理的全面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大的设计变更对投资造价和建设工期的影响,主要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是否配套,对“三废“的处理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项目建成后是否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3、概算调整合法性审查。批准概算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材料设备的调价、汇率的变动等原因,需对原批准概算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调整概算的审查,重点把握调整的理由是否充足,调整概算的范围、幅度、金额是否适当。

加强概算的审计,核减高估多算部分,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加强施工成本核算,同时合理的概算加上必须的考核措施能调动建设单位的积极性,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对于控制项目投资总额,提高投资效益起到直接作用。

(三)、概算执行情况审计。

批准概算是控制项目投资造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建设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规定,重点对建设成本、资金使用、设备材料的领用、其他费用的列支等对照批准概算,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1、审查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及使用。重点把握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到位,建设资金是否存在转移、侵占的挪用的问题。

2、审查已安装设备和不需安装设备(含辅助生产设备)。根据批准概算的设备清册,逐项核对已安装设备与设备清册和一致性,对多列支的生产设备要作调整,审查设备价格是否按中标价加合理的运杂费列入决算,有无存在乱加价的问题;对辅助生产设备按台数和金额两个方面进行控制,重点关注以套为单位进入决算设备的明细,防止夹带便携机等个人用品。

3、审查建设成本及收支的合规性。重点在建设成本的归集是否按规定执行,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将不合理费用挤入建设成本,重点审查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和合法,有无存在“帐外帐”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清点剩余物资,评价物资采购计划的正确性和物资管理水平。

4、审查其他费用列支的合理合规性。重点把握建设单位的费用开支、前期工程费、生产准备费的列支手续及标准是否合理合规,建贷利息的分配是否按规定分摊,动用基本预备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及相关手续等。

通过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可审减不合理和不合规的费用,达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审计。

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会影响投资效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其结果将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建贷利息支出,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控制工程造价。而综合生产能力的形成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进度的审计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建设工期的审查。应将实际建设工期与计划工期、同类型项目建设工期相比较,并分析单项工程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作出公正的评价。

2、未完工程的审查。它反映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效果,应将在建项目累计投资额与已完项目累计投资额相比。

上述二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益,审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合生产能力审计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的审查。生产是指项目投运后新增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相比,它反映项目建设形成的生产能力和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

2、这到设计生产能力时间的审查。大型项目投运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消缺完善,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若在时间上提前达到设计能力,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盈利能力提前。

对达不到设计能力的项目,审计要查明其原因,并计算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五)、项目投资风险的审查。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时间长,涉及方方面面,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或建成投产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需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我们在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时,除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机会成本、物价指数等因素外,还需考虑如市场供求关系、供货及运输方式、贷款利率、营销管理机制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对我们计算的一些基础数据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时需对不确定因素进行计算。

1、盈亏平衡分析。即项目投运后,对产品产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国定成本及利润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确定其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分析项目创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风险能力。

2、敏感性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和投产后,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率的变化因素影响,由此而造成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等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其变动对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程度。

投资审计论文篇(6)

总结过去的经验,面对目前面临的问题,下面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如何为企业新发展服务进行初步探讨。

一结合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开展投资审计工作

审计部们监督的主体是以企业资产投资或融资为主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项目资金是以企业预算内外资金、国债资金和专项建设资金为主。因此,完善投资审计,必须以投资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从源头入手,审计各级投资预算的总盘子,先看其是否符合企业发展计划和预算安排,然后顺藤摸瓜,紧紧抓住预算投资的主线,追踪预算投资支出的方向。其次围绕预算投资的中心,有目标、有重点地选择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开展投资审计或审计调查。

>

>在深入重点项目审计时,先从建设投资项目资金源头抓起,一方面把着眼点放在新建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是否落实,资本金是否打足上,避免工程盲目上马,形成“钓鱼”工程。另一方面,利用账户入手的审计方法,摸清建设资金动作的全貌。当前,建设单位多头开户已成为基本建设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有的单位无视国家规定,利用多头开户的方法,逃避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有的利用违规设立的银行账户,截留建设收入,转移、挪用建设资金,甚至设立“小金库”,办理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事项。因此银行账户就成为建设资金流动信息的主要载体,它可以全面、顺序地反映建设资金运动的全貌。从建设项目的银行账户入手实施审计,可以把握住建设资金的来龙去脉,为开展在建工程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企业建设项目审计中,必须坚持从建设资金源头抓起,从银行账户入手进行审计,监督企业建设资金的收支全貌,有效地控制和防止企业建设资金流失。

>

>二积极尝试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审计监督

>

>几年来,我们开始尝试对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在各监督部门中审计机关具有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与纪委检察部门共筑第一道防线,及时制止招标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

>例如今年我们们参与了所有建设工程的招标工作,对招标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监督。

通过参与招标活动不仅可以了解项目的招投标情况,而且可以提前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为以后的项目审计打下基础。

>

>但在竣工决算审计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项目存在回避招标、虚假招标、陪同招标、轮流中标等违法行为,但发现以后也只能罚款了之,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而开展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审计监督,可以及早发现并及时制止这些违法行为,与此同时可以对项目在建设程序执行情况方面进行监督。通过参与招标活动可以进一步监督合同的签定情况,避免双方不按中标金额签定施工合同,以及由于照顾系统内部施工单位而签定不平等的合同。在监督的同时要做好服务工作,避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签定一份不利于建设单位的合同,将施工单位应承担的风险转嫁到项目建设单位身上。

>

>三加大在建项目审计力度

>

>重点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为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应加强对重点项目进行在建审计。在建项目审计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及早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发现的违纪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同时对一些违规问题可以及时向项目法人提出整改意见,以减少国家不必要的损失。如我们对某子公司项目进行在建项目审计时发现,该项目生产工艺设计存在缺陷,约一半建设资金未落实、同时项目管理混乱、设备采购存在高价购进等情况,同时挪用建设资金40多万元搞计划外工程。在项目审计结束后公司果断决定停建该项目,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二是强化在

建项目审计,还可以分解竣工决算审计的工作量,相对缩短整体项目的审计时间,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

>另外,从审计角度看,在建项目审计还应侧重于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设备材料采购和列支的建设成本是否合规、合法,在工程结算方面,可以现场检查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真实性,能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起到规范作用。在合同管理方面,可以及时建议建设单位对不合理、不合规的合同内容签定补充协议,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等。

>四全面做好竣工决算审计工作

>

>竣工决算表明基建投资过程完成,最终形成有形产品。因此,竣工决算审计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涉及面广。既涉及资金来源、使用、往来、结算的全部资金运动过程,又涉及工程量计算,材料设备供应、设计变更、价格变化、政策调整等环节。竣工决算审计必须对上述各环节的各方面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

>针对以上特点,做好竣工决算审计就要找准突破口,只有抓住重点,采取工程结算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其主要审计方法一是基建财务收支审计,重点对建设成本、待摊投资、交付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二是审查工程结算,随着社会中介机构对建设项目审计的不断参与和财政部门审价中心对项目的审查,工程结算中工程量计算方面存在的水分逐渐缩小。但由于目前中介机构的自身弱点,对材料和设备价格、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方面所做工作比较欠缺。同时由于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法规方面的知识欠缺,不能充分利用合同条件处理工程结算中遇到的问题,如索赔等。同时由于中介机构服务与建设单位,在经济上受制于建设单位,再加上目前中介机构竞争不规范,往往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无法发现或披露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作为审计部门,我们采取的审计方法是对中介机构已经审过的项目进行抽查,对未审过的项目进行全面审查或重点抽查。重点审查工程结算中利用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假签证、多计取费用、不合理索赔等办法进行高估冒算,骗取工程款等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三是严格审查材料、设备采购和非标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材料采购设备供应和大量非标制作往往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加之设备竞争性招标采购程序和招投标管理办法不够完善,设备采购管理和非标制作已成为建设项目管理中难度较大,问题较多的环节,容易发生报价高、以次充好、收受回扣等不正当行为。因此,在项目审计中应通过聘请专家、企业

询价等方法进一步加强对设备采购和非标制作方面的监督。四是通过延伸审计施工单位的财务,审查是否存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配合建设单位搞假签证、假索赔,从而转移建设资金的违法行为。

>

>五将审计与审计调查有机结合起来

>

>企业建设项目审计往往从微观入手,通过对众多单个项目的审查监督,促进企业有关单位加强投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但投资审计更需要增强宏观调控意识。因此,对一些政策性较强,涉及面广,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采用审计调查的方式,效果更好。如近几年我们针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开展调查研究,去年在建项目改造审计中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审计调查,以及今年年初对国债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对共性问题、热点问题集中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取得了较好的宏观效应。

>

>六积极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

>随着审计工作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预决算审计已形成趋势。如:我们通过购买学习,已经使用的工程量自动计算软件和造价软件实用程序,使得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工作又快又准,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产生了积极效果。因此,努力提高审计技术现代化工作进程,不断利用新成果,是今后进一步搞好投资审计工作的有力手段,也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

>七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投资审计工作方法的思路

>

>通过近几年投资项目审计,我们发现随着我们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随着招投标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工程量清单报价的逐步实施,传统的工程预结算审计方法已经受到挑战。如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项目前期工作如何审、与国际接轨后的招投标工程和工程索赔如何审等一些问题。而有些问题事后审计已经无法挽回不应有的损失,而且会存在无法避免的审计风险。随着企业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如何真正开展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等问题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从更高更广的角度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们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

>

>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投资审计工作,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一)加强审查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目前,部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较差,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研究,建设标准不明确,各单位争抢项目现象突出、“三边”工程屡见不鲜,而且随意改变已经审批确定的建设内容。通过审计,了解项目论证是否充分,是否履行了企业基建项目审批程序,对审计中发现项目前期工作做得不够的现象,应及时反映上报,提请主管部门纠正,避免留下隐患。同时应对项目投资论证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证结果进行审计。

>

>(二)认真审查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招投标制度是运用企业市场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办法。但目前来看,招投标工作在有的建设项目中,运作不规范,片面强调本地区、本行业利益,有的招投标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特别是由于工程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偷工减料,都会给工程埋下质量隐患。通过审计,检查建设项目在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执行招投标的情况,揭露招投标中的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暗箱”操作的现象。

>

>(三)主动审核施工、设计、监理合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确保合同能够按照招投标条件来签定,为合同的顺利履行打下基础,同时为双方创造平等合理的索赔条件。

>

投资审计论文篇(7)

急于上马,形成钩鱼工程,造成工程项目起初的预算编制过粗,加上边施工、边修改图纸,失去了控制造价的作用,给项目建设埋下很多隐患;二是发现该项目严重超计划规模,建筑面积超出计划222平方米。该项工程最初签订合同工程价为55.5万元,施工中边更改图纸,边增加工程量,比如新增无计划建设道路、花坛等附属工程。施工方送审的建筑工程结算书总造价达到292.1万元,超过最初签订工程合同价236.6万元;三是主管基建领导更换频繁,有些人从未接触建设工程,形成边干、边学、边管理局面,偏重进度和政绩,忽视了管理。随意改变工程设计,提高装修档次,盲目追求高标准,不计工程成本,增加工程造价,加大了财政支出。

资金管理审计。该项工程从批准立项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地方财政资金一分钱未到位,建设单位东拼西凑,已付工程款123.7万元。审计查处挪用有关专项资金近100万元,开支不合理费用1.85万元。

竣工决算审计。审计查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施工单位采取高套定额子目,多报工程量,多计材料用量,虚增工程成本,造成工程造价不实。仅土方工程就核减工程造价14.2万元,道路、花坛等工程核减工程造价46.6万元;二是从工程取费标准发现,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书取费标准与施工合同约定不符,仅此项核减造价近9万元。三是材料损失浪费较大,比如共有四层走道地面已铺设好花岗岩材料,由于管理基建的负责人不满意颜色,三次更换材料,造成材料损失浪费3.5万元。二至四层14套房间的墙壁已做好钢化涂料,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感觉标准不高,又要求重新铺贴墙纸,增加工程造价2万多元。四是有些项目按照建设方要求在施工中已减下来,由于未办理好签证手续,施工方在办理竣工结算时,又将这些项目计入到工程造价中。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开展基建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实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投资审计论文篇(8)

一、 引言

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端于deangelo(迪安杰洛)等人相继提出的审计质量检验两步法,即先求出审计师有能力发现财务报告问题的概率,后求出审计师如实报告所发现问题的概率,再用二者的联合概率表示审计质量的高低[12]。此后,关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不约而同地遵循了“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径,也就是将公司企图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看做变更审计师的原因,进而成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主要解释变量。遗憾的是,陆正飞等均没有发现显著的经验证据,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一次“脱线”[37]。在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一方面,lennox(伦诺克斯)在方法上引入概率的思想,希望改良前人的研究思路。这在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估计方法的问题,但是理论上却仍然死守“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子不放[8]。另一方面,krishnan(克里舍南)提出了审计质量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即“审计稳健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人们此时才开始将研究主体从公司拓展到审计行为本身,并开始关注审计行为特征对审计意见质量的影响[9]。令人惋惜的是,克里舍南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作用机制,他还是认为公司更换审计师的原因是公司希望遇上一个不那么稳健的审计师。以上思路会面对这样的矛盾:后一任审计师在面对前一任保守的审计意见时可能更加稳健,公司应该频繁地更换审计师,直到结果满意为止。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现象的矛盾之中,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二次“脱线”。国内学者也开始涉及以上问题。吴联生和刘慧龙对国内审计实证研究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其中就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改善在统计上不显著的原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是不确定的[10]。

鉴于此,无论是“概率说”还是“稳健说”,都关注公司行为对审计稳健行为的反应,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审计行为本身,这导致理论与实务的两次“脱线”。为什么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审计行为本身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机制的分析,从而不能在审计行为和审计意见之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进而不能对审计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价,这导致理论和实务的脱节。本文力图解决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市场中的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有什么影响?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采用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前景理论”,就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在方法上拓展审计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深化我们对审计行为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审计行为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经营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被出具保守的审计意见,经营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则更可能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的作用机制,第三、四部分将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将就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一些探讨。

二、 机会主义倾向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分析

以往的审计研究文献或多或少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影响,人们追求绝对财富的原动力是相对财富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tversky(特韦尔斯基)等在总结经验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前景理论”和新的价值函数,提出了关于一个人效用的衡量不是“最终财富”的多少,而是“财富变化的多少”的观点[11]。

借鉴“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投资者行为时,我们从成本视角(包括审计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和投资者诉讼两个方面)入手,引入投资者作为“有限理性人”的效用函数:

u(x1,p;x2,q)=π(p)·v(x1)+π(q)·v(x2)(1)

u(x1,p;x2,q)=p·v(x1)+q·v(x2)(2)

为了对比,(2)式代表传统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函数。(1)式这一效用函数的主要特点是纳入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即确定效应、镜像效应和隔离效应确定效应是指收益确定时,人们会高估其价值;镜像效应是指在正的收益时,人们呈现风险厌恶,在负的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隔离效应是指人们在多阶段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一阶段的影响,即条件概率失效。。假定在初始状态下,xi表示收益,-xi表示损失,v(0)=0,π(0)=0,π(1)=1,p+q=1。其中,v(xi)表示投资者的价值函数,π(p)表示权重函数。纳入“认知偏差”的投资者效用函数主要有两点新的变化。

第一,在传统效用函数中引入了权重函数π(p),这使得投资者会低估不确定事件的价值,高估确定事件的价值。

第二,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发生了变化。在纳入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域”的,而是呈现“双域”的,如下页图1所示。当股市出现“熊市”时,投资者面临投资损失,此时的效用函数是凸的,即投资者有比较强的风险偏好,愿意投资那些经营风险大的公司;当股市出现“牛市”的时候,效用函数是凹的,即投资者抱有风险厌恶的态度,希望“稳中求胜”。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反映了权变的思想,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往往会改变原来的偏好取向。实际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处于良好的投资环境时,投资反而显得很谨慎,并力求收益的实现;但是,当投资者已经面临损失时,他反而会冒险一搏,投资高风险的公司。也就是说,当面临损失时,价值函数呈现比较陡峭的曲线趋势,人们对损失的变化也更为敏感。

我们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分为高(h)和低(l)两种情况,并假设两种情况等概率出现。为避免歧义,我们用高(h)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降低,用低(l)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上升。投资者的决策只有两种:投资(y)和不投资(n)。审计意见分为清洁意见(c)和非清洁意见(u),清洁审计意见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他所有类型的审计意见归为非清洁审计意见。其中,投资者遭受损失的成本为δv,审计的诉讼成本为δv。

图1投资者价值函数

由此可以得出投资者和审计意见之间存在一个2×4的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l和h作为下标分别表示低经营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情况,a代表审计师,t代表投资者,c表示清洁的审计意见,u表示非清洁的审计意见,y表示投资者实施了投资行为,n表示投资者没有实施投资行为。a、b、c、d表示投资者在不同的风险和审计意见下的得益情况。其中,al表示出具了清洁意见,而投资者也做出了投资该公司的决策,此后公司价值确实上升,投资者获得收益,以此类推其他得益的经济含义。在8种得益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不是所有的得益,而是投资者可能起诉的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l、bl、ch和dh表示无论审计意见如何,投资者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遭受损失,投资者起诉的概率是比较小的。cl和bh表示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损失或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很难提起诉讼这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出具了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上没有问题,投资者如果不去投资,公司的股价又上升了,投资者当然无法归罪于审计师;同样的,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上是有问题的,投资者需要谨慎,投资者如果还是要投资,也无法归罪于审计师。。最后,dl和ah表示投资者有机会就自己的投资损失提起诉讼,因为ah表明出具了清洁意见,投资者进行了投资,但是倘若公司未来的实际业绩呈现下降趋势,投资者就会遭受实际财富减少的损失;而dl表示当公司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后,倘若公司未来业绩上升,投资者会因为没有投资而没有得到更多的财富。由此可见,无论是dl还是ah的情况,投资者都可以就此发难,审计师就会面对相应的诉讼成本δv(审计风险)

图2得益矩阵

我们再比较dl和ah的大小。根据图1所示的投资者效用函数,同样增量的损失带来的效用降低会远远大于收益的减少,因此遭受损失的投资者更可能提起诉讼。那么,根据“前景理论”,前者的效用减少远远大于后者。如图1所示,当δx相同时,显然δv2大于δv1,并且投资者的损失必然需要进行补偿,因此审计师需要承担诉讼成本δvi,但是δvi与δvi一般不相等,δvi大于δvi。投资者的损失并不全由审计师独自承担,二者应该是正比例关系,因而δv2>δv1。显然,审计师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诉讼成本,审计行为中必然体现为:对高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清洁意见,对低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清洁意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风险越小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

三、 样本筛选与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的观测样本为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时间的选取为1999年至2006年。观测样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ccer),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再筛选:剔除了数据不全的观测值,例如公司行业类型未分类、最终控制人类型未分类、会计师事务所未分类等;剔除了当年交易状态异常的公司,例如st、pt的公司;剔除了相关财务指标异常的观测值,例如速动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小于0等;剔除了金融保险业的观测值。最终,我们筛选出3386个观测值。

(一) 样本行业特征

我们将所有样本按照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产业进行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大的产业是采掘业,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小的产业是综合类产业,极值相差12个百分点。采掘业主要经营的是石油、矿石和煤炭等矿产资源,近年来由于此类资源的供求不均衡,这些企业的销售业绩呈现飙升的趋势,这说明清洁审计意见可能偏爱此类业绩好的企业。我们进一步发现样本中的采掘业全部是国有企业,清洁审计意见比例位列第二的水电煤产业也全是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国有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

(二) 经营风险的衡量与自变量设计

阿伦斯和洛贝克对于经营风险的定义:“企业由于经济或营业条件,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风险。”[12]秦荣生也指出,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的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存在密切的关系[13]。可见,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将面临存量或流量破产的风险,无法满足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而制度变迁、行业风险等经营风险都可以最终归结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减弱。公司经营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前者是系统风险,后者是公司偶然风险。本文主要考察审计对公司自身经营风险与审计失败之间的权衡,我们主要以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一般可以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即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倘若公司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无法维系的问题,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这说明公司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进一步而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体现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利润很低甚至为负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债权人的权益,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公司实际上便存在结构性破产的风险;营运能力是公司经营效率的体现,良好的经营效率往往可以抵消盈利能力弱、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上述能力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倘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就说明该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小。同时,为了控制系统风险的影响,我们引入时间和行业作为固定效应控制变量。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替代变量,从基本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大类财务指标入手设计变量(见表2)。

四、 机会主义倾向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目前,美国和中国学者在进行此类回归分析时,大多采用logit和probit两类回归模型。中国的社会环境、审计制度与美国不尽相同,而且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财务指标对于审计意见的反应关系必然存在差异。鉴于以上因素以及研究样本的限制,我们需要谨慎选择计量模型。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比例多在95%以上,这与美国资本市场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logit模型在多数情况下对于极值有更好的拟合效果[14],因此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同时以probit模型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手段。本文的检验模型为:

in(p1-p)=f(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control)

投资审计论文篇(9)

一、 引言

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端于deangelo(迪安杰洛)等人相继提出的审计质量检验两步法,即先求出审计师有能力发现财务报告问题的概率,后求出审计师如实报告所发现问题的概率,再用二者的联合概率表示审计质量的高低[12]。此后,关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不约而同地遵循了“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径,也就是将公司企图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看做变更审计师的原因,进而成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主要解释变量。遗憾的是,陆正飞等均没有发现显著的经验证据,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一次“脱线”[37]。在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一方面,lennox(伦诺克斯)在方法上引入概率的思想,希望改良前人的研究思路。这在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估计方法的问题,但是理论上却仍然死守“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子不放[8]。另一方面,krishnan(克里舍南)提出了审计质量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即“审计稳健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人们此时才开始将研究主体从公司拓展到审计行为本身,并开始关注审计行为特征对审计意见质量的影响[9]。令人惋惜的是,克里舍南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作用机制,他还是认为公司更换审计师的原因是公司希望遇上一个不那么稳健的审计师。以上思路会面对这样的矛盾:后一任审计师在面对前一任保守的审计意见时可能更加稳健,公司应该频繁地更换审计师,直到结果满意为止。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现象的矛盾之中,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二次“脱线”。国内学者也开始涉及以上问题。吴联生和刘慧龙对国内审计实证研究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其中就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改善在统计上不显著的原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是不确定的[10]。

鉴于此,无论是“概率说”还是“稳健说”,都关注公司行为对审计稳健行为的反应,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审计行为本身,这导致理论与实务的两次“脱线”。为什么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审计行为本身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机制的分析,从而不能在审计行为和审计意见之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进而不能对审计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价,这导致理论和实务的脱节。本文力图解决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市场中的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有什么影响?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采用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前景理论”,就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在方法上拓展审计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深化我们对审计行为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审计行为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经营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被出具保守的审计意见,经营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则更可能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的作用机制,第三、四部分将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将就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一些探讨。

二、 机会主义倾向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分析

以往的审计研究文献或多或少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影响,人们追求绝对财富的原动力是相对财富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tversky(特韦尔斯基)等在总结经验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前景理论”和新的价值函数,提出了关于一个人效用的衡量不是“最终财富”的多少,而是“财富变化的多少”的观点[11]。

借鉴“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投资者行为时,我们从成本视角(包括审计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和投资者诉讼两个方面)入手,引入投资者作为“有限理性人”的效用函数:

u(x1,p;x2,q)=π(p)·v(x1)+π(q)·v(x2)(1)

u(x1,p;x2,q)=p·v(x1)+q·v(x2)(2)

为了对比,(2)式代表传统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函数。(1)式这一效用函数的主要特点是纳入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即确定效应、镜像效应和隔离效应确定效应是指收益确定时,人们会高估其价值;镜像效应是指在正的收益时,人们呈现风险厌恶,在负的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隔离效应是指人们在多阶段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一阶段的影响,即条件概率失效。。假定在初始状态下,xi表示收益,-xi表示损失,v(0)=0,π(0)=0,π(1)=1,p+q=1。其中,v(xi)表示投资者的价值函数,π(p)表示权重函数。纳入“认知偏差”的投资者效用函数主要有两点新的变化。

第一,在传统效用函数中引入了权重函数π(p),这使得投资者会低估不确定事件的价值,高估确定事件的价值。

第二,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发生了变化。在纳入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域”的,而是呈现“双域”的,如下页图1所示。当股市出现“熊市”时,投资者面临投资损失,此时的效用函数是凸的,即投资者有比较强的风险偏好,愿意投资那些经营风险大的公司;当股市出现“牛市”的时候,效用函数是凹的,即投资者抱有风险厌恶的态度,希望“稳中求胜”。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反映了权变的思想,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往往会改变原来的偏好取向。实际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处于良好的投资环境时,投资反而显得很谨慎,并力求收益的实现;但是,当投资者已经面临损失时,他反而会冒险一搏,投资高风险的公司。也就是说,当面临损失时,价值函数呈现比较陡峭的曲线趋势,人们对损失的变化也更为敏感。

我们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分为高(h)和低(l)两种情况,并假设两种情况等概率出现。为避免歧义,我们用高(h)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降低,用低(l)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上升。投资者的决策只有两种:投资(y)和不投资(n)。审计意见分为清洁意见(c)和非清洁意见(u),清洁审计意见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他所有类型的审计意见归为非清洁审计意见。其中,投资者遭受损失的成本为δv,审计的诉讼成本为δv。

图1投资者价值函数

由此可以得出投资者和审计意见之间存在一个2×4的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l和h作为下标分别表示低经营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情况,a代表审计师,t代表投资者,c表示清洁的审计意见,u表示非清洁的审计意见,y表示投资者实施了投资行为,n表示投资者没有实施投资行为。a、b、c、d表示投资者在不同的风险和审计意见下的得益情况。其中,al表示出具了清洁意见,而投资者也做出了投资该公司的决策,此后公司价值确实上升,投资者获得收益,以此类推其他得益的经济含义。在8种得益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不是所有的得益,而是投资者可能的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l、bl、ch和dh表示无论审计意见如何,投资者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遭受损失,投资者的概率是比较小的。cl和bh表示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损失或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很难提讼这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出具了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上没有问题,投资者如果不去投资,公司的股价又上升了,投资者当然无法归罪于审计师;同样的,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上是有问题的,投资者需要谨慎,投资者如果还是要投资,也无法归罪于审计师。。最后,dl和ah表示投资者有机会就自己的投资损失提讼,因为ah表明出具了清洁意见,投资者进行了投资,但是倘若公司未来的实际业绩呈现下降趋势,投资者就会遭受实际财富减少的损失;而dl表示当公司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后,倘若公司未来业绩上升,投资者会因为没有投资而没有得到更多的财富。由此可见,无论是dl还是ah的情况,投资者都可以就此发难,审计师就会面对相应的诉讼成本δv(审计风险)

图2得益矩阵

我们再比较dl和ah的大小。根据图1所示的投资者效用函数,同样增量的损失带来的效用降低会远远大于收益的减少,因此遭受损失的投资者更可能提讼。那么,根据“前景理论”,前者的效用减少远远大于后者。如图1所示,当δx相同时,显然δv2大于δv1,并且投资者的损失必然需要进行补偿,因此审计师需要承担诉讼成本δvi,但是δvi与δvi一般不相等,δvi大于δvi。投资者的损失并不全由审计师独自承担,二者应该是正比例关系,因而δv2>δv1。显然,审计师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诉讼成本,审计行为中必然体现为:对高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清洁意见,对低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清洁意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风险越小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

三、 样本筛选与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的观测样本为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时间的选取为1999年至2006年。观测样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ccer),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再筛选:剔除了数据不全的观测值,例如公司行业类型未分类、最终控制人类型未分类、会计师事务所未分类等;剔除了当年交易状态异常的公司,例如st、pt的公司;剔除了相关财务指标异常的观测值,例如速动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小于0等;剔除了金融保险业的观测值。最终,我们筛选出3386个观测值。

(一) 样本行业特征

我们将所有样本按照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产业进行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大的产业是采掘业,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小的产业是综合类产业,极值相差12个百分点。采掘业主要经营的是石油、矿石和煤炭等矿产资源,近年来由于此类资源的供求不均衡,这些企业的销售业绩呈现飙升的趋势,这说明清洁审计意见可能偏爱此类业绩好的企业。我们进一步发现样本中的采掘业全部是国有企业,清洁审计意见比例位列第二的水电煤产业也全是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国有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

(二) 经营风险的衡量与自变量设计

阿伦斯和洛贝克对于经营风险的定义:“企业由于经济或营业条件,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风险。”[12]秦荣生也指出,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的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存在密切的关系[13]。可见,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将面临存量或流量破产的风险,无法满足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而制度变迁、行业风险等经营风险都可以最终归结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减弱。公司经营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前者是系统风险,后者是公司偶然风险。本文主要考察审计对公司自身经营风险与审计失败之间的权衡,我们主要以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一般可以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即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倘若公司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无法维系的问题,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这说明公司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进一步而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体现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利润很低甚至为负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债权人的权益,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公司实际上便存在结构性破产的风险;营运能力是公司经营效率的体现,良好的经营效率往往可以抵消盈利能力弱、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上述能力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倘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就说明该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小。同时,为了控制系统风险的影响,我们引入时间和行业作为固定效应控制变量。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替代变量,从基本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大类财务指标入手设计变量(见表2)。

四、 机会主义倾向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目前,美国和中国学者在进行此类回归分析时,大多采用logit和probit两类回归模型。中国的社会环境、审计制度与美国不尽相同,而且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财务指标对于审计意见的反应关系必然存在差异。鉴于以上因素以及研究样本的限制,我们需要谨慎选择计量模型。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比例多在95%以上,这与美国资本市场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logit模型在多数情况下对于极值有更好的拟合效果[14],因此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同时以probit模型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手段。本文的检验模型为:

in(p1-p)=f(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control)

投资审计论文篇(10)

2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指标

选择适当的指标是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关键。指标的设计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性与特殊性,此外还必须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指标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设置,他们分别是:对应投入角度的经济性指标,比如内部收益率、投资超支率、人均公共投资额等;对应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效率性指标,比如投资资金到位率、工程项目合格率、单位投资产出等;对应产出角度的效果性指标;贯穿于所有环节当中的公平性和满意性指标。具体的二、三级指标还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审计目标来进一步设定,以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3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程序

实现审计目标不能缺少适当的审计程序,这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借鉴国内外政府、企业绩效审计的程序设置,总结了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步骤。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应该包括以下步骤:①明确绩效审计目标。②建立绩效评价指标。③编制审计计划。④监督结果。对公共投资项目连续不断的进行监督,并且不断收集审计相关数据和资料。⑤实施审计,包括搜集证据、鉴定证据、整理归纳证据以及最终的归纳分析。⑥编写审计报告,提出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⑦后续审计,将绩效审计的信息运用于项目计划中,调整重点并纠正问题。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应该注重所有程序的整体性,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单个程序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4结论及建议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国家和政府对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是公共管理的要求和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在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方面,虽然国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但是还不够系统和深入,跟西方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我们需要借鉴西方先进的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的国情,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水平。

4.1尽快完善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西方国家经验表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本文构建的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只是基本指标,还有待完善。我们需要在基本指标的基础上,给出具体指标设置的原则和方法,规定对基本指标进行补充、调整时的应用原则,最后针对不同公共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立动态的、可扩充的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4.2探索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创新技术方法

在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方面,审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灵活的选用技术方法,而不是对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简单的套用。在审计方法的创新方面,应该加速绩效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努力发掘计算机的功能,探索计算机辅助下的审计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3培养高素质的绩效审计人才

绩效审计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都比较复杂,所以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很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其次是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第三是知识的综合性;第四是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是决定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用审计人员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且要定期对在职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投资审计论文篇(11)

一、我国投资评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评审环节滞后,评审工作事后特征明显。目前投资评审一般是在项目立项以后、预算下达前,由财政部门向项目主管部门及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下达委托评审文件,并确定评审内容,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价与审查。这种评审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是评审机构介入的环节较为滞后,未能有效参与项目的前期评审,建设项目的总投资、基本规划、建设标准等在决策阶段已经确定,投资评审机构往往是事后被动评价,无法在预算环节对项目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二)投资评审内容局限,侧重于财务评审和合规性检查。根据财政部投资评审相关规定和各地方实践,目前实施的投资评审局限于财务投资评审,评价的内容局限于工程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审核,项目建设程序合规性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审核,项目招标程序、招标方式、招标文件、合同等合规性审核,而缺乏对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功能需求、建设标准、建设规模等进行评审,以至于无法对发展改革部门确定的项目是否符合地方发展要求、决策是否恰当、标准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投资评审范围受限,工作开展缺乏计划性和主动性。投资评审工作的开展,主要采用财政委托评审方式,处于先委托后评审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模式下,评审工作难以有计划开展,容易造成投资项目集中送审,影响评审质量,评审时间和评审质量难以协调,同时有部分项目游离于投资评审范围外,制约了财政投资评审监督作用的实现。

二、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的投资评审管理经验

(一)美国经验:前期论证科学严谨、注重事前监管。美国国会负责财政投资项目决策阶段的评审,会计总署负责项目的事后评审。决策前期,政府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项目发展规划,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申请单位关于设计方案的意见,开展研讨、论证活动,最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和议会评审。项目一旦确定,其目的、功能、规模都已固化,后期变更较少。评审方法上,注重通过指标量化项目在经济、技术、环境等各方面的成本和收益,从而确定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与最优化。前期决策中,注重公众参与评审,强调论证的公开性。

(二)德国经验:预算指标和预算效益指标同步上报。德国政府投资项目在决策阶段主要由联邦财政部和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规划部同步审核,联邦财政部主要从财政资金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价,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规划部主要从技术角度对项目进行审查,同时代表国家组织管理项目建设。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严谨细致,具有刚性,立项通过后,总预算和预算效益指标需同时上报财政部并纳入年度预算中。为确保决策正确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三级监督机制,包括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规划部内设监察处监督、审计监督、联邦议会监督。

(三)我国香港经验:构建等级划分制度,立项前由不同部门分别进行论证。香港地区政府投资项目在决策阶段实行工程等级划分制度,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各个等级由不同部门完成不同的论证工作,工程升级具备一定的刚性,必须经前一部门审批同意。流程包括5个步骤:项目申请者提交需求分析,说明发展该项目的必要性;工务部门拟定技术可行性分析;发展局批准技术可行性说明,项目被纳入丙级工程;政府决策局申请资源,经审查批准后,升为乙级工程;工务部门进行勘查设计、环境交通影响评估等前期工作;提请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通过,并由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后,升为甲级工程。在这种制度下,资源分配委员会(包括财政、工务等部门)在审批的同时,参与了前期技术、经济等论证工作,保证了项目前期工作的充分严谨,为后期的规范有序施工打下了扎实基础,有利于避免超预算、超标准、超规模等问题的发生。

三、投资评审制度在内部决策和外部审批阶段的运用

(一)建立内部投资评审制度,强化申报前决策评审。项目申报前由申请单位成立内部投资评审小组,对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投资计划进行评审,目的在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造价管理。内部投资评审小组由规划、审计、财务、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专业机构及专家参与评审工作。内部投资评审小组对申报项目的规划、立项进行调查、论证、评估和审定,为重大投资项目的决定当好参谋把好关,投资评审意见作为申报立项的附件资料。

(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体制,建立跨部门投资评审小组。审批环节由各政府部门组建投资评审小组,参与立项决策评审,各政府部门按职责分工,发展改革部门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角度,财政部门从性质、功能、投资总额角度,建设部门从技术角度,审计部门从功能需求、建设标准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论证,综合审核评议通过后下达立项文件。

具体见图1。

四、投资评审与决策期业务流程的融合

(一)项目构思与选择阶段。项目构思与选择阶段的实质是机会研究,研究的性?|是项目设想与选择,即在若干个可能的投资机会中进行鉴别和筛选,确定最优方案。这个阶段基础数据估算精度一般在±30%,一般需要1―3个月。

投资评审在这个阶段可以介入,但不属于重点评审阶段,可以对项目的选择方法及经济效果进行初评。在对经济效果评价时,可采用静态或动态评价指标体系,静态评价指标主要适用于对方案的粗略评价,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方法;动态评价指标考虑了在方案经济寿命期限内投资、成本和收益随时间而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能够体现真实可靠的经济技术评价,包括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动态回收期等方法。

(二)项目建议书阶段(概念性规划)。项目建议书是申请单位向国家提出要求建设某一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轮廓设想,项目建议书的主要作用是推荐一个拟建项目,论述其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和获利的可能性,建议书必须包括项目建设的宏观背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和地区规划、技术政策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需求调查和发展),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项目的整体规划,实施所必需的总体信息、方针、说明。

这个阶段属于投资评审重点阶段,投资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该不该建”的问题,重点对项目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问题进行评审。必要性方面,从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等政策因素和项目最终效果因素上进行定性分析以及从规划、需求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上进行定量分析;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方面,可从规模经济角度和同类项目类比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可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比例估算法和系数估算法等简单估算法进行投资匡算审核。

(三)可行性研究阶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由建设单位征集规划设计方案并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作多方案比较,得出最佳方案,包括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评价与决策三个阶段。按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的规定,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新建的理由与目标,市场分析与预测,资源条件评价,建议规模与产品方案,厂址选择,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环节影响评价,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研究结论与评价。

该阶段属于投资评审重点阶段,投资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该建多大”的问题,重点对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进行评审。对于建设规模,主要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进行评审,内在因素包括项目本身的需求情况,项目具备的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等;外在因素主要从规划、建设标准、资源约束、同类项目类比等方面进行评审。投资估算方面,重点从综合单价、工程量、总价三个维度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进行估算。

(四)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是在可研批准以后,由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投资额和设计基础资料,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编制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影响的比例达到70%,属于投资评审的重点环节,投资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该花多少钱建”的问题,重点对投资规模进行评审。其审核要点包括4个方面:(1)审核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投资是否控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范围内。(2)审核设计方案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和批准方案所确定的使用性质、规模、设计原则和审批意见。(3)设计文件的深度是否达到要求,有无漏项,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材料设备档次、标准是否偏高,设计方案是否进行全面合理优化。(4)审查初步设计概算,工程内容和费用构成是否完整,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单价是否合理,有无超出计划投资,原因何在,与同类建设项目投资水平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