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爱心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3 15:23:40

爱心教育论文

爱心教育论文篇(1)

夏丐尊说过: “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是当前教改的主要任务,研究和转化后

进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课题,要把更多的爱献给学习中的后进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后进生成绩差几乎不是因为智力问题,往往基础差,缺乏信心、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收入状况、性格、行为习惯的不同是造成差生也就是学习困难生的根本原因。在学习上、交往上表现出一种孤僻的性格,这是造成他们学习迟迟不进的重要原因。他们用自己的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从不主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他们的敏感、封闭、孤僻、多疑、自卑导致了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最终成为学习困难生。有的学生甚至以乱为乱地放纵自己:我学不好,你们也别想学好。这样既影响了班上的纪律和老师的情绪,也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下面结合具体的实际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拉进距离,培养感情,以真诚和信任动其心。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改变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多关心他们,使他们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和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激发他们进行自我竞争的动机。为了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也尝试过一些方法。例如,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首先谈一些他们比较感性趣的话题:电脑、体育、游戏等等。当然,利用体育课和他们一起打球.踢球也是拉进彼此距离,进入他们感情世界的好方法。当取得信任,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学生都会很主动地谈到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有时显得特别无助,往往这时候我才会跟他们分析要害。让他们认为我不是一个只会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大哥哥。因此在日后的交流中,我真诚地告诉他们,其实他们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学不好,只是方法不当而已,只要改掉原来不好的学习方法,拟订一份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能提高成绩的。然后帮他们指出原来学习方法不足之处,鼓励他们要多问,然后请一些科任老师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平时多给予一定帮助和指导。这样一来,这几位同学都感到身边每一个人都在关心和期待着他们的进步。总之,作为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就得得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二、发掘优点,树立自信,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俗话说: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大人也希望受到关注和表扬,何况小孩呢?!表扬比批评效果更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

当你与后进生接触很多,感情较深时,你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以前你没察觉到,那是因为你缺少发现。正如罗丹所说: “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优势,或是体育,或是美术,或是音乐,等等。此时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别吝惜 “ 好话 ” ,这样更能够使后进生重找回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更大勇气和信心。老师不光是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且要学会欣赏他们每个闪光点,并不断地给他们以表扬和鼓励。平时夸一句 “ 你真行 ”“ 好样的 ”“ 我为你而骄傲 ” ,这对于老师是举手之劳,对于那些一直受冷落的后进生,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三、理解信任,鼓励进取,用心灵交流来感化。

矫正后进生的厌学心理,必须激励后进生树立远大理想。课上,我激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讲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故事;讲述科学与人类社会的极为密切的关系;讲述科学知识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课下与他们交朋友,谈理想,谈向往,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唤醒他们学好知识的内部动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的需要。当别人不理解不信任他时,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其上进,应从对孩子的理解与信任做起,特别是那些自信心很弱的后进生,他们更需要理解信任,更需要爱的温暖。面对大多数学生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周记的交流发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其实孩子的心是清纯的,老师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舞的手势,一句关心的话语,胜过千叮万嘱。四、倾注爱心,循循善诱,互助中寻求共进。

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衍生出对学生的爱心,教学中要有一腔热情,不歧视后进生。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身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要注意对后进生实施情感方面的教育。对后进生的缺点、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应该肯定后进生的某些方面的优点,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活动和劳动中接近他们,和他们交知心朋友,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后进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后进生要放低要求,从低起点开始;循序渐进,谆谆诱导,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促进他们逐步提高。

后进生的进步过程是曲折上升的,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反复。教师不管怎样关心学生的学习,毕竟不可能总在其身边随时辅导,及时纠正。因此为了能使后进生真正达到进步的目的,学生间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在座位编排调动时,总把较差的学生安排与较好的学生坐在一起。也许有人问:这样一来难道不会影响优生吗?不会!因为我在安排时,会跟优生说,是因为他学习成绩好,所以请他帮助辅导同学。这对优生就有一个压力和动力的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而对于差生来说则效果更是明显。教师不能看到某某老毛病又犯了,又丢三落四的了,认为其无可救药,罢手不管了,这样做往往会前功尽弃。后进生想一下子改掉自己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其必须有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班主任要有乐观的态度和反复抓、抓反复的思想准备。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许多学生在品行、学习、个性心理锻炼中,时冷时热,一次或几次考试的失败,就灰心意冷,有的学生昨天才受教育,今又犯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反复或倒退。班主任要正确引导,允许学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失败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教师应既要看到后进生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后进生的反复现象,不断给他们敲响警钟,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生引上前进之路。

因此,班级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事实证明,只有我们有爱心和耐心,认真地去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因材而施教,将浓浓的爱心撒向他们,这些迟开的 “ 花朵 ” 就会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五.创设成功,参与教学,以实践作契机。

后进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使兴趣强化,这就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分组研讨,多给他们表现自己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他们自己学习、实际制作,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各种奖励中,“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只有少数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受此殊荣,一般的后进生、“差生”只能“望奖兴叹”,很少受到奖励。如何奖励后进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呢?在实际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设立多种单项奖,故意降低一些项目的标准使得差生也有争取奖励的目标,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产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愿望。同时,我还有目的地发扬后进生的特长和“阳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起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朝着好的方向转化,逐渐使“闪光点”变成“闪光面”,使后进生赶上来甚至变成优秀生。

实践证明:针对后进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心态特点,多方位多渠道地创设条件,形成良好的成长氛围,给后进生一众多的“表现”机会,使他们自身潜在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获得成功,转化工作一定能成功帮助后进生认识自我,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只是转化后进生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关键是老师要积极创设参与机会,扩大活动范围,让他们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以期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胜利的欣慰,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事实上,许多后进生智商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聪明的,只是他们的地位在班级乃至整个学校属于较低层次,在众多的场合下,没有“出头之日”,许多潜在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表现。

爱心教育论文篇(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其教育思想、德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影响当今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传统中医文化中与儒家文化有很多交融的地方,作为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的现代医学院校,更要注重“仁爱”教育。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传统中医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一种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儒家“仁爱”思想及医学生“仁爱”的内涵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人性为立论的基点,以人为本,主张爱亲、爱众,爱物,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共生的。

论语中提到在《论语 学而》中, 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 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而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爱众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量的变化与质的飞跃,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呈现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和谐画面。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力行“五德”(恭、宽、信、敏、惠)。在孔子看来,“五德” 乃仁者的品格特征,“ 忠恕” 之道乃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前者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后者乃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正是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施仁方法,把“仁爱” 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仁爱”医学生是指五年制医药类学生通过儒学文化教育及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而具备的良好素养。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指出,关爱别人就是“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爱” 者能爱亲友,乃至热爱全社会的人民大众。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心才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塑造“仁爱”学生就是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有爱心的医学生。医学类高职院校把“仁爱”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是推进高职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 将“仁爱”教育融入到医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仁爱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长期熏陶才能培养出有仁爱的学生。学校为培养出有“仁爱”的医学生需制订实施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机制。我校在学生的“仁爱”教育中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1 从理论上认识“仁爱”

在新生开学专业认知阶段,利用晚自习学习《弟子规》,通过《弟子规》这不古人教学子女的文章,让学生字面上知晓“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等“仁爱”的基本准则。新生第一学期早读时间,全班朗读《弟子规》,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何谓“仁爱”,知晓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另外,系部购买经典图书,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借阅经典图书,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经典的浸润,接受经典的洗礼,体悟“仁爱”之道。

2.2 从思想上正视“仁爱”

2.2.1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更易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这个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集体来讲,可以利用班会解决共同问题,提高班级凝聚力,便于班级自我管理。“仁爱”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个德育教育的阵地。开展以“仁爱”、“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珍爱自我,体会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2.2.2通过学生网站,文化板报,树立“仁爱”典型。

2.2.3充分利用各班的板报墙,出以“仁爱”为主题黑板报,宣传仁爱。另外,教育者要注重身教。教育学生爱人、讲诚信、遵纪守法,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即道德教化的实施者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者应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亲其师,信其道”,达到由“知之”、“好之”、“乐之”积极转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从行动体会“仁爱”

让学生更好的从内到外的体会仁爱,还需要实践的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爱的情感,内化爱的意识,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发现爱、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同时,以由己到人、由知到行层层落实,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转变。低年级的学生根据每月的节假日为契机,设定专门的“仁爱”活动月,加强学生的“仁爱”教育,开始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五月六月,开展“感恩父母和亲人”;九月,开展“感恩老师”逐步升华到十一月感恩节,开展“感恩社会”活动,从爱父母,爱老师,扩展到爱社会,让孩子产生感恩心、乐施心,学会用仁爱之心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年级的学生,在三月“紧跟雷锋步伐,争做仁爱学生”,五月护士节,开展“扬南丁格尔精神,争做仁爱护士生”活动,十一月感恩节,“爱心长跑”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社会,热爱国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学习、奋发成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把仁爱教育工作分解到到各个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教育紧密结合,仁爱从直观感悟到全面实施,内容涉及学科教育、德育、体艺教育等方方面面,同时,形成评价机制,在学生个人百分考核中,把“仁爱” 仁爱精神成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使之形成合乎规范的处事之道,完善的人格,体悟孔子“仁爱、礼义、诚信”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如孔子一直要做的事情那样,确保达到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仁爱、礼义、诚信”等道德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之中。

孔子以仁爱之义教人为人之道,立身处世之法,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倡导以孔子仁爱思想精华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常存仁爱之德常做友善之举,努力修身律己、勤勉做事、平实做人,以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立身处世。总理曾指出: “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基础还是爱……”所以必须培育大学生仁爱品质,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主合力,多管齐下,创造良好教育,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仁爱品质,发扬光大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爱心教育论文篇(3)

仁爱道德教育体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层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诠释。中学教育,德育为首,我们实施的全新教育理念就是教育学生成为仁爱之人。“仁”是孔子所弘扬的“人道”,是孔子“仁爱”哲学理论思想的内涵。《说文解字》中说,仁,亲爱,是“人、二”会意,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即仁爱。所以,“仁”就是以“爱”为核心教育理念。“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说的就是“仁”的内涵。“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说的是“仁”的精神实质。“仁”的价值就是产生社会关系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从古至今我们人与人交际的根本与基础伦理底线,是众多关系得以维系并能有序生存的道德的概括,是生产力的发展催生的道德框架和行为准绳。我认为有必要在中学政治教育中要大力推行“仁”学教育。

一、扭转现状,提高认识

目前的学校品德德育教育已经处于弱势边缘,许多学校由于功利作怪,往往忽视了品德教育。“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基本的伦理观没有得到体现,在现实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而弱化了思想道德教育,人和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仁爱、谦让,更谈不上“复礼”这一儒家的社会观。我们的教育要以将培养以德行事、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作为根本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者和教育机构要清醒认识现实现状,规范教育办学,从做人的基础教育做起。“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必须以品德教育为教育导航,重建中学道德教育体系,把品德教育纳入常规制度中,抵制、摒弃功利性追求。每一级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德育教育评价标准,教育职能部门要有明确态度,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育实施者也要以德育为首。因为,学校教育最终是提高全社会所有人的素质,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和谐与发展,它是社会范畴的基础伦理,是我们人类社会顺利发展的保障。

二、仁爱的精髓

(一)仁义至尽,“仁”在众多品德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儒家的“仁”“人”“文”就是“礼”。《礼记》中说:“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在西方文明中,无论生活学习还是生产经商,无论《圣经》还是《荷马史诗》,都体现有“仁”与“爱”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一定的道德基础。不管是《圣经》,还是法律条文,都是规则,是人们共同承诺和遵守的规则,它们都体现着以“仁”为基础理念的思想,具有平等性和普遍主义。西方文明总的来看,也是一种人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在中国道德观念中的“仁”“礼”“义”,这些思想无处不在,它体现在每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二)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仁爱”文化

《诗经・国风・邶风》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诗中为我们道出一个感人的故事,饱含着对慈母的无限敬爱、歉疚之情。《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偷。”告诉我们和善的兄弟和睦相处,不和的兄弟相互对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出一个治国之策,天时、地利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以上作品中所体现的都是仁爱的精神,也代表了中国主流文化。

三、仁爱走进课堂

(一)“仁”学指导思想

实施“仁爱”教育,让学生悟仁爱之道,行仁爱之举,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善良心。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仁爱思想也是现代社会道德理论的基础,是儒家核心思想,所以我们要用以指导我们的中学政治教学。

(二)“仁”学教育目标

激励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助人为乐,宽以待人。“仁德”观念的出现始于西周,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孔子则把这种礼仪加以巩固,并在礼学中加以推行。这种礼学思想一直被各个时代接受,无论是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还是太平盛世时期,“仁”一直是维系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基本准则。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换言之,“仁”就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在如今的政治教学中,我们要把这种“仁”学思想发扬光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实施仁爱教学

爱心教育论文篇(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习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光荣的人民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所以每个大型的法定假期我都会阅读几本国内外的教育名著,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明白如何做、教、与学生沟通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被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的感动,特别是他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 习作作品也取之于生活。

  陶行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之后,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

  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将来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应该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

  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

  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所以,走上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位之后,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爱心滋润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陶行知文集读后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字篓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

爱心教育论文篇(5)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感情,是爱国情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切实抓好“两课”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的正面灌输

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高等学校“两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爱国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此带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培育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还要体现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式,以校训、校歌、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依托,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以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

开展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舆论宣传,突出重点、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浓厚氛围,促进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学风和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使爱国主义深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心中。使大W生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动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源泉。 高校要本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爱国主义先进典型,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爱国、爱党、爱人民,以达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目的。[3]

五、借鉴国外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我们要广泛借鉴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切实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第一,要强化历史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要加强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做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爱国的公民。第三,要规范升国旗、降国旗活动。第四,要广泛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后,要大力加强媒体的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

爱心教育论文篇(6)

本文集,卷首编入了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书分列四个篇章:(一)共和国演讲家和教育专家谈德育;(二)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论德育(包括高等院校、初高中学校、小学、学前教育四个部分);(三)教育工作者说德育;(四)附录编入了近年来中央及教育部领导有关讲话和论坛会领导的贺信贺辞。全书共计80余万字。

本文集,紧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收编了各类学校德育实践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探析了新时期各类学校德育创新的特点、问题和经验,内容广泛而贴切实际,涵盖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使文集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知识性、经验性和操作性。

育人是教育之本,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核心。本文集,既可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实用教材和丰富资料,也为家庭和社会展示了立德树人的方向和途径;还进一步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的广阔前景。

爱心教育论文篇(7)

一、传统的教育方式

1.一般认为儿童堕落论(性恶论)是西方传统教育的出发点。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即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期的荀子就倡导这种理论,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者认为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为孔子所倡导。基于不同善恶认识对儿童教育方式所造成的相异的教育结果,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真正问题:西方儿童堕落论认为儿童生来是恶的,这种先天遗传带来的缺陷应该通过后天严格的管教驱除掉。

2.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其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在欧洲中世纪,经院主义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教学方法要求呆读死记,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要求记住教师说的话和书中规定的的教条,不许学生有独立思考行为。教学过程还盛行体罚,整体上教学活动显得沉闷乏味。在古代中国,教和学都围绕科举制进行,考试强调背诵记忆的内容,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儿童被动接受规定的知识;学习情境单调乏味;不自然的、紧张的心理状态。

二、追溯自然主义教育的起源――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建立在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卢梭的著作《科学与艺术》中就已经反映出“自然――文明”的二元对立的自然主义思想。

基于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理念,教育家夸美纽斯以及他后来的卢梭(Comenius)、裴斯泰洛奇(Pestalozzi)和斯宾塞等对传统的长期统治学校教育的儿童堕落和被动学习的观念发出了挑战。裴斯泰洛齐深恶于传统的文字教学,他说:“试想这种杀人的恐怖现象多么可怕。儿童在5岁以前享受的自然乐趣突然消失了,他们无拘无束的行动遭到专制的统治,像羔羊一般被关在发出恶臭的屋子里,被迫接受文字教育,过着残酷的生活……这种反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只不过是窒息人类的工具而已。”

18世纪,这3位教育先驱者的诞生绝非历史的偶然的巧合。夸美纽斯切身体验与觉醒――卢梭的批判与启蒙――裴斯泰洛齐艰难的教育实践,向人类宣告了一个重大教育变革时代的到来。

三、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是基于并实践人类的平等、自由和博爱的教育理论,实质上反映了人文主义对人自身的肯定和尊重。

1.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指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

夸美纽斯很早就基于平等意识,主张普及的教育,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1780年,裴斯泰洛齐在其教育论文《隐士的黄昏》中用格言的形式写道:“人类一般的教育应是各种专门教育和阶级教育的基础。”他主张人人有权利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2.博爱一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涵义,即倡导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互相关心、爱护和互相帮助,其最基本的条件是“人人平等”、“有一颗热忱的心”。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墨家就有关于“兼爱”的论述,唐代的韩愈也提出过“博爱之谓仁”的说法。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考虑和鼓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要做到能激发“孩子们求学的欲望”他们必须“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

强调情感和爱的教育是裴氏教育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一面。裴思泰洛齐认为,博爱对于成功的教学是必要的,作为教师不只是要熟练掌握教学方法,还要有一颗爱心,能够关爱所有的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

3.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然是指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自然主义教育家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夸美纽斯作为早期的一位推崇自由的教育环境的先驱者,他尊重儿童的自然需要和兴趣,认为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快乐舒适的课堂教学环境,他说“教学的恰切秩序应该从自然去借来,不能受到任何的障碍”;裴思泰洛齐也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根据人的天性自然进行教育,他说“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它就如同是一位园丁的艺术,在他的照看下,百花齐放,万木争春。他对花木实际的生长没有任何作用,生长的要素寄存于树木之中,园丁种植浇水,但是上帝让其生长……”所以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从天性善这一人性论因素着眼,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卢梭认为:“我们的教育得自‘天性’‘人为’‘事物’三种来源,这三种教育力量和谐一致……就是受了好的教育了。”

教学要适于人性的自然,就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以被认识,利用它可以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夸美纽斯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性,他把儿童教育分为4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相应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相应的学校教学方式。同样,卢梭遵循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注重儿童的年龄特性变化。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4.对自然主义教育特征的基本归纳:(1)基于人本理念,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2)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性的原则;(3)强调情感教育,注重儿童兴趣主动和环境体验的有效教学方法。

四、自然主义教育的现代意义

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逐渐加深了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了解和认识;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工业与科技文明铸就的教育永远代替不了人文关怀下的教育。

我们今天的教育面临着解决诸多现实问题。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如农村的性别歧视,学校划分优劣班级以及教学条件的城乡差异、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等;还有,应试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值得关注。

爱心教育论文篇(8)

李海明,男,党员,专科,1966年2月出生,现为广水市李店镇草店中心小学教师,现是该校工会委员。他1985年8月参加工作,从教至今已有29年。从教以来,该同志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担任学校工会委员以来,他一直热心学校工会工作,参与并组织了许多工会活动,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一、因为有爱,他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会委员,首先他得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基础,他凭着一颗爱心经营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来做。也因为他这份爱心,让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他说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好,他觉得这份工作不仅带来一颗年轻的心,更带来了年轻的容颜;他说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他真真实实感受到它的珍贵,他常说没有什么环境能有如此清澈透明,他永远面对的是一张张素净纯洁的小脸,无须变脸来适应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二、因为有努力,他的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2008年,在学校工会与党支部的信任与关心下,他成为了学校工会委员。在担任学校工会委员一职后,为了很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除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要求思想进步外,他还坚持学习工会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工会职能。相继学习了《工会法》、《教

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融合贯通,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同时边学边思考,边学边行动,发挥自己的特长,胜任本职工作。

为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他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了每次活动的精彩开展,他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如庆祝三八妇女节联欢会、教师节趣味运动会比赛,迎接元旦登山活动等等。今年为了迎接三八的到来,他与工会领导一起商榷并拿方案,组织全校全员参加。现场有他忙碌的身影,场地的布置有他奔走的脚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在他以及全体工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他付出的努力也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高度赞扬。

三、因为有参与,他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价值

作为学校工会的积极分子,他常常严以律己,对自己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时常用自己行动投身爱心事业,每次向灾区捐款捐物,他都带头积极参与,听说身边的人遇到困难,都能尽自己的所能提供帮助。 在工作中,他认真执行学校领导及工会的格项任务,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认为集体的荣誉至高无上;工作中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只要他能做,就决不推辞。他觉得,只要大家都能管好自己的分内之事,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帮助他人,那我们的工作会蒸蒸日上。 他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不计较得失,以集体荣誉为重,团结同事的优秀工会工作者。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年年被评为李店镇模范教师, 2012年九月获得广水市优秀教师,20XX年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师考核中,他一直名列前茅。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的工会工作还有待完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会一如既往的积极努力,求真、务实、创新、忠诚,发挥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为促进学校发展作出他应有的贡献。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二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跨入教师这个行列已经16个年头。从教十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帮助下,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勤勤恳恳,踏实苦干,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勤奋耕耘,哺育桃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把自己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点滴成绩总结如下:

一、激情满怀,无私奉献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选定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热爱我的职业,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1997年7月,我从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年青的教师,我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致力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相信,只有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收获。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严爱相济,教书育人

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我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我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后进生我努力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积极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其发光。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我还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

三、献身教育,无怨无悔

教师是辛苦的,教师职业是平凡的。在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凭着一颗教师的良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实实在在地干好自己应该干的工作,从未因私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远离父母的我,每逢家中有事,父母让我请假,我总是婉言拒绝:咱家中是有事离不开我,可学校里的几十名学生一样离不开我啊,他们更不能耽误啊!时间长了,父母再忙再累,也从不拉我后腿。一次妻子生病住院,我在医院陪护,想到班里那四十五个渴求知识的孩子,我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无论是放下那一边我都于心不忍。妻子理解的对我说:你还是去上班吧,别把你急出病来,我没事。我握着妻子的手,看着她红红的眼圈,不知说什么好,最后还是狠了狠心,毅然去了学校。孩子一周岁后就住在奶奶家,我经常几周见不到孩子,每次回家看到孩子兴奋的神情和离家时无助的目光,我一阵阵心酸。我在家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我却无愧于我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无愧于我所从事的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事业。

四、潜心科研,硕果盈枝

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十几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及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担任的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显著。先后主持或参与全国十五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全国十一五规划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实验、XX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XX市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实验、XX市优质教学研究、XX市小课题研究等国家、省市级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8月3日,论文《深化和谐教学,实现差生转化》在全国第九届和谐教学法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2001年11月,论文《浅谈电化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在XX市电教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2年4月,公开课《海上日出》在XX市电教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6月,论文《论劳动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XX市中小学劳动技术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12月,公开课《桂林山水》在XX市电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3年12月,论文《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参加2001年度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评比,荣获部级二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获奖作品集》正式出版。2004年5月,论文《实施以德治校,重在塑造师魂》在XX市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壹等奖。2005年6月,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XX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6年7月,执教的公开课《编草辫》一课,在全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回首过去,豪情满怀,瞻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为了一代新人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我愿做春蚕,愿做红烛,愿做一名披荆斩棘的播火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谱写出自己最辉煌的篇章。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

XXX同志自担任华胜实验学校出纳以来,协助工会主席,通过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工会会员整体素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学校工会职能作用。XXX同志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活跃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华胜学校的企业文化,为工会理好财,办好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一、以身作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作为学校财务科的出纳,她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她狠抓工会职工学习,认真完善了华胜学校工会学习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高了学校职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围绕中心,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作为学校财务科的出纳,她积极维护职工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实施送温暖活动。一是关心职工身心健康。教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教职工生病以及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等,她都能坚持亲自上门探望、慰问。二是关心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各种节日期间,开展慰问走访活动,竭尽所能的帮助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全力工作无后顾之忧。

爱心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00-03

收稿日期:2013-06-20

作者简介:金素端(1986-),女,广东汕头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不同。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1]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观教育

国家观教育是对国家基本看法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国家观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基本性质教育。国家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国家性质教育,让个体自觉认识、理性支持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二是国家与个人关系的教育。任何人总要在一定的空间内成长,“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国家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最终靠个人的发展来实现。三是国家在当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但国家依旧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和利益代表单位,是民族凝聚的最重要力量,只要国家存在,它就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人都必须维护国家利益。

2.国情教育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3]理国主义的生成,也必然离不开对国情的了解。国情教育的开展,既要注重相关成就的纵向解读,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资源、版图、社会等方面国情的历史与现状,也要注重与其他国家的横向对比,充分认识国家发展的优势劣势,增强民众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国家利益与安全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属点。对民众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首先应使人们明确国家利益的内涵。除了传统的经济、政治、军事利益外,文化、生态利益等也是重要的国家利益。在明确基本利益内涵的基础上,应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自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还要求人们树立实力观念,扎扎实实提升自身能力,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准备。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利益和基本条件,进行国家安全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各国之间的开放性前所未有地增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资本的跨国界流转、跨国组织的形成及发展等现实,都冲击和消解着传统国家的认同,对各国国家安全尤其是文化安全造成威胁。由此,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开展,应以国家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引导人们认识国家安全的系统性,关注和维护国家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安全,强化民众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提高人们维护国家系统安全的自觉性。

4.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认同,首先是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5]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民族发展、促进国家凝聚的精神力量。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人们进行民族文化成果、民风民俗、民族语言文字及民族理论等的教育,其中尤其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6]。民族历史教育对爱国主义也是不可或缺的。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帮助人们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过程、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业绩,增强民众的国家自豪感,为民众解读现实问题提供历史支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主体人格中关于价值意向的深刻和稳定的观念系统,是作为价值活动之标准和导向的信念体系与心理结构的统一体,是主体整合价值生活中具体经验事实的背景式价值意识”[7]。相对比于其他认知图式,价值观的稳定性较强,是个体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内在依据。在众多价值观中,社会核心价值观处于关键地位,不仅引导个体社会化进程,也引领社会发展,是不同形态的社会得以相互区分的文化内核。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的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集体主义,在尊重他人合法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与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抵制不良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9]。教育原则的正确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预期教育成效的取得与否。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坚持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才能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所谓全面性,指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整体性与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从对象上讲,爱国主义教育应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任何公民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从内容上讲,爱国主义教育既包括对受教育者爱国情感的激发,也包括对社会层面理国主义的引导,还包括对受教育者爱国行为的规范。从方式上来讲,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多样化方式,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的统一,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构建。所谓层次性,指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而有所区别,这些差异包括身份、年龄、职务、智力水平等因素。例如,根据教育对象身份的不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一般而言,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领导干部掌握着政治权力,他们的素质对国家发展有重大影响,青年学生则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对这两类人群的要求,应比其他普通民众更为严格。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是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于一身的教育活动。理论教育注重增加个体理论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进行科学的理论教育,才能引导理国主义的形成;实践教育则能避免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的情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与实效性。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指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意义等。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中,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灌输。此外,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引导人们学习相关文化理论,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提高个体分析判断能力,进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践性原则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面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受教育者理性分析与判断适应的能力,促进个体爱国实践的进行。

3.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民族性是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如果一个民族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族来“同化”,那这个民族就开始走向衰亡。[10]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只有坚持民族性原则,才能更好地凸显国家特色,实现族属区分,强化人们的归属意识。当然,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民族性,必须同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区分,“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11]。开放性是后工业时代与农耕时代的最大区别,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体现。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全球发展、国与国之间的频繁交往,使国家间的相互开放成为现实,爱国主义教育也必然要坚持开放性。一般而言,开放性环境中经由比较选择培养起来的爱国主义更加稳固。

4.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历史性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有属性。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首先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受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其次,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还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性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历史性相联系,爱国主义教育也需体现时代性。时代性要求爱国主义教育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作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教育是理国主义形成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朴素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下,个体有一种主观上的归属和满足,这种情绪体验会使其自发地去进行一些爱国行为。而实现爱国行为由自发状态到自觉状态的转变,则需要爱国理性的培养。爱国理性直接制约着爱国行为的理性与否,它要求个体对关涉国家的事件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并经过理性思考,选择合理的行为方式维护国家利益。理性的爱国主义既包括对国家及其职能的科学认识,也包括对国家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客观审视与判断。事实上,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精神就根植在人们心灵最深处,即便有时它被隐藏甚至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爱国主义教育能通过鲜明的事实材料,唤起人们的内在驱动力,提升人的主体性力量,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和增强个体的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个体将爱国情感和爱国信念转化为合理的爱国行为。在我国,理性的爱国主义也包括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前进、民族发展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更好地走向民族复兴。

2.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与激励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爱国主义赋予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激发这一伟大力量的重要途径。在民族凝聚和发展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发挥着重要的向心力和吸引力的作用,正是出于对同一个国家的认同与热爱,不同民族的人们才团结在一起,在国家危难之际,放弃狭隘的个人利益关系,同仇敌忾,自觉把爱国与保国、强国结合起来。文化、科技、信息等的全球化传播,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国家观念,容易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自觉性。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通过与时俱进的,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的国家安全教育,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促使个体成员积极投身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之中。

3.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个体的身份归属意识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交往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然而,伴随着西方文化精品的传播,西方文化垃圾、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在中国也有所泛滥,冲击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体成员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危机。爱国主义教育能通过民族文化教育,让人们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强化人们的民族文化认同。通过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个体民族成员明晰和强化身份归属问题,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激情的存在物”[13]。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2][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169.

[3][4][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2,187,585.

[5] 杨玉玲.文化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工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7):10-11.

[6]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5.

[7]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十一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42.

[8]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01).

爱心教育论文篇(10)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题。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学识,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成为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四、教书育人

古人说:"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高素质的教师,应当是"人师"与"经师"两者合一,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做到知情、知性、知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研究和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长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教书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转化为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要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表现,对每位学生精雕细琢,把他们塑造成为艺术品。

五、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仿。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新时期,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爱心教育论文篇(11)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著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著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人们深层的政治和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能胸怀世界、兼顾国际利益并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行为、思想观念和精神。”[5]

二、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研究

卢书欣在《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高涨与爱国情怀的淡化共存;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选择出现矛盾;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存在着盲目性与不成熟。”[6]孙祥军在《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中提出,“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和心理上存在偏差;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7]上述学者从大学生自身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角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主要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冯喆在《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却从未放弃过,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它的开放性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说和思潮不断地传播,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战中,各种思想的混战产生激烈的火花。”[8]从全球化角度来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各种挑战。郑胜水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国的路径研究》中提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决定了新媒体既没有对“时间的倚重”,也没有对“空间的倚重”,表现出“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掌握高端信息传媒技术的西方国家在现存的国际信息传播秩序中,更容易地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处于信息技术低端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9]而且从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理国教育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情感产生的影响,对大学生爱国思想意识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理国行为的影响。上述学者主要是从社会环境因素作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途径的研究

王恩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探索》中提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好互联网,建设好网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10]张莉在《论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出,“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发挥社会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从小处着手,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宏观情境。”[11]周传和在《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中提出应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始终注意突出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一切这个灵魂,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12]上述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五、结语

从上面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一些尚需探索的问题,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缺乏实际的操作性,缺乏时代特点。因此,现阶段要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学者们和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们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实践的稳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3]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9~11.

[4]朱桂莲著.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5]朱桂莲著.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6]卢书欣.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1(3):39~40.

[7]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1~73.

[8]冯喆.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2~13.

[9]郑胜水.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国的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3:22.

[10]王恩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