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1:04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1)

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及特征

1.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满足区域内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影响产业或企业长远发展的技术创新需要为桥梁,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要素的有效集成,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因此,产业创新联盟是强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技术合作开发、谋求高新技术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1]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是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互动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式。“三方联动”主要包括“三方融合”和“互动发展”两层涵义。“三方联动”是指同一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平台上进行资源和功能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可以通过制度性安排(如成立领导管理小组)及非制度性安排(如创新的文化环境)进行。“互动发展”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在共同的目标和产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分工和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个体和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可以将“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涵义概括为以产业需求为基础、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各种资源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的集聚、共享、融合为纽带,形成区域创新集聚环境,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发挥知识、人才的扩散效应,促进企业发挥成果产业化功能,提高区域内人才素质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1.2“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主要是由联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各自承担的职责决定的。

高校(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联盟的发起者和源头。在“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见图1)中,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提供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输出,是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和新技术的策源地,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为企业提供了创新人才、高新技术和项目。

企业是“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核心。作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中间环节,企业的主要职能是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把科学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同时,它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关键,能够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师生、科研人员的实训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政府相关部门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保障。政府相关部门不仅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提供政策支持,而且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进行监督和协调。

“三方联动”:三方融合、联动发展

图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结构

2.“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模式

2.1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见图2)。

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包括信息、技术)和人员,使其拥有资源配置最优化。

在这种模式下,参与共建研究实体的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在特定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而参与该联盟的企业则一般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愿望和应用研究能力,能够并且有实力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政府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实体能够及时获得技术开发前沿和发展动态的信息,有利于科学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正确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不仅有利于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而且能够紧跟市场需求、明确研究方向,同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在共同研发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成果产品化经验的积累,以便科学地测度和选择合适的技术和产品,加快相关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保证企业利益目标的实现。

图2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

2.2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见图3)。

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研制、开发、生产、组成研产销一条龙的高科技经济实体,政府牵头为该经济实体提供专家支持、政策指导,该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集研究、开发、中间试验、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是现代企业中一种资本、劳动、科学技术相结合,所有资本相互渗透的经济组织。[2]这种模式结合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开发优势、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资源及政策把握优势,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转模式,组建成为较为紧密的产业技术联盟。企业通过该模式能够在降低科技开发成本的同时拥有核心技术或专利;对高校(科研院所)来说既能够建立稳定的科研基地,又能够带来长期经济效益。

图3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3.构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

3.1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动态、开放和更新。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了一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互促进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其动态性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创新个体(高校、企业)的知识、技术动态循环和整个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其开放性能够使平台内的创新个体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变化来吸收和接纳外部的创新资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创新联盟内部的知识结构和项目层次;其可更新性可以促进创新联盟和创新个体及时、准确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依据变化进行技术的更新。

3.2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和资源的共享。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制度性安排为基础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部门纳入区域科技创新网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联盟中进行知识互动,通过联盟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为三方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交流渠道和科技创新空间,使得区域创新能够在更深层面、更多环节产生,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科技创新的功能。

3.3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有效的对接。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度性安排紧密结合、联动发展,发挥知识和技术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将区域“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桥梁,使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见图),带动宏观和微观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活力和竞争力。

4.“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案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食品研究所公共实验室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4.1公共实验室的主体结构。

在公共实验室的构成中,高校取代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成为实验室构建的中心,也就是公共实验室的建设法人单位,即公共实验室是一个以高校为根基构建的、由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主导,集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和专家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在公共实验室的各结构要素中,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协调组成领导管理小组,对公共实验室的运行起宏观调控和协调、监督作用,通过对整个公共实验室的整体规划、政策导向和先进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组织协调,以产业发展前沿和产业整体升级的重大需要为中心,是高校与其他构成要素紧密合作,对整体创新宏观环境进行引导。

在公共实验室中,企业成为研发项目或课题的实施小组,这里的企业既包括行业协会和行业大型龙头企业,又包括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企业在紧跟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市场最新的需求,利用高校资源开展项目(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并将自身的经营人才和高校的技术人才相结合,利用高校的实验条件、研究条件,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并使其尽快产业化。同时,高校和企业进行联合,互相提供应用技术和产业化指导,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和技术攻关。[3]

专家指导小组则由具有相关专业的省内(省外高校)及研究院的退休(在职)专家组成,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邀请和委托,拟订公共实验室项目规划、计划,监督项目(课题)的实施,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可亲自主持项目(课题)。同时,专家小组内的专家还负责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公共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

在设计公共实验室的结构过程中,应以实现创新技术所预期完成的项目(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任务为基本原则。一般而言,应该具有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两个连接的结构:一条主线――由温州科学技术局牵头,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为建设法人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管理小组联合,组成公共实验室,其主要以对公共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全局部署、协调管理为主要职能,处于公共实验室核心地位;两个平台――指在主线为根基的宏观管理平台和由行政管理中心、应用研究中心、科技咨询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组成的执行平台,该执行平台在宏观管理平台的指导下,整合高校资源、企业资源、专家资源,负责承担完成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的若干任务,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实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两个连接――由各企业组成的实施小组,以及由各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连接在宏观平台和执行平台之间,构成了为公共实验室提供项目来源、资金来源和技术指导、项目指导的两个模块。(见图4)

图4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品所公共实验室结构图

4.2公共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公共实验室不是依靠股权或者行政隶属等机制来维系的实体组织,而是出于合作各方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战略联盟,具有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合作行为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平等性、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和整体利益的互补性等特点。[4]

4.2.1互动、平等型的管理机制。

公共实验室实施的是建设单位法人和领导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的机制,由实施工作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共同在执行平台上进行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推广。公共实验室积极鼓励并支持有创新需求的企业进入,提出创新要求,由专家指导小组进行项目评估并联合实施工作小组在执行平台上共同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在管理机制上,要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增强各要素的互动,鼓励公共实验室内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和知识共享。

4.2.2开放的合作机制。

公共实验室的建立,就是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放教学、科研资源,与企业共同建立互用研究开发机构和平台基地。支持高校和企业间在科技项目、团队、平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联手合作。支持企业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对项目的需求融入高校研究体系,与高校院(系、所)在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重组。

4.2.3以“导师制”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

利用公共实验室的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平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导师辅导结对制,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导师应根据本人与企业合作所进行的科研工作和项目,切实安排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部分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的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同时,导师还应利用公共实验室中的资源,让学生参加企业交流活动和科技咨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扩大视野,活跃创新思维。

总之,“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整合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优势资源,搭建了以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高新技术转移为目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平台,强化了“产”、“学”、“研”各组织机构的联结纽带,使得联盟各方的科技创新优势得以叠加并扩大,实现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规模效应,减少了科技创新过程的风险,同时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因此,“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创新模式,是使得“产学研”主体收益最大化的多赢模式,对现阶段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37-39.

[2]周赵丹.合作创新形式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5):22-25.

[3]陈磊,张永宁.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创新平台[J].理工高教研究,2008,10,VOL27,(5):47-49.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2)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先后在部队、无线电厂、电子工业部工作。80年代后期调入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政策、国际贸易等。

研究领域:产业与区域经济、国际技术贸易、科技发展政策等。

欧洲通过合作机制和信息网络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创新系统,可称为创新基地建设的“集成模式”。欧美国家创新基地建设经验,可为我国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是我国创新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一批大规模国家实验室,可称为创新基地建设的“集中模式”;欧洲通过合作机制和信息网络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创新系统,可称为创新基地建设的“集成模式”。欧美国家创新基地建设经验,可为我国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美国“集中式”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模式

二战期间,美国为实施曼哈顿计划,建立了一批以研究发展战略武器为目标的大型国家实验室,如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为重要研究基地的美国国家科研体系。

美国共有800多个联邦科研机构,其中700多个是国家实验室,大规模国家实验室有100个左右,研究人员都在1000人以上,并有数千人的合作研究人员和辅助人员。这些大型国家实验室构成了美国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主体,成为美国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来源。

美国大型国家实验室有三个特点:

一是军民两用。美国国家实验室最初主要是为研制核武器、导弹等军事装备服务的,如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要从事核武器研究,林肯实验室主要从事雷达、空间监控、导弹防御等军事电子系统研究,喷气推进实验室主要从事导弹和航天系统研究。80年代后在《拜-杜法》的推动下,国家实验室转向军民两用,从事民用电子信息、生物、健康、能源、材料、环境等高技术领域研究。

二是多学科综合型。美国大型国家实验室下设若干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大多是多学科或跨学科的。如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下设加速器物理中心、功能性纳米材料中心、计算科学中心、平移神经成像中心、放射化学研究中心、分子科学光谱学中心、环境废物技术中心、国家核数据中心,研究领域包括核技术、高能物理、化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生物研究等。

三是各实验室分工合作。如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散裂中子源(SNS)是美国能源部所属六大实验室共同设计建造的。劳伦斯伯克力国家实验室负责设计和建造SNS的前端系统,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负责直线加速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负责累积环结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负责液体水银靶,阿贡国家实验室负责中子散射仪器和实验设备。

美国以大规模、综合性国家实验室为主体的建设模式可称为“集中式”建设模式,这种建设模式要求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发展领先并自成体系,是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的“大国模式”。

欧洲“集成式”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模式

欧洲也有一些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如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有1000多人。但总体看,欧洲的国家实验室及科研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如德国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亥姆霍兹联合会有15个科研机构,其中2000人以上的大型研究机构只有3家。欧洲国家的研究机构规模虽然较小,但通过将若干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形成可承担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大规模研究基地。欧洲国家研究机构的联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建立跨国合作研究机构。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有20个成员国,3000多名员工,是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欧洲联合研究中心(JRC)在五个国家设立了材料、公共安全、环境、健康、能源、超铀元素、技术预测等7个研究所,研究人员达9000人。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6个成员国的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2.发展网络合作研究组织。20世纪8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进一步推动欧洲以电子信息网络为基础发展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德国“纳米技术研究网络”由德国3个研究中心、11所大学、3家弗朗霍夫研究所、4家企业、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主要研究金属和陶瓷纳米结构材料。德国“南方风能联合研究网络”由南部巴符州与巴伐利亚州的6所大学与科研机构(阿伦大学、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学院、斯图加特大学、图宾根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巴符州太阳能与氢能研究中心)组成,研究范围覆盖风能研究的整个领域。

3.建立跨学科的“链式卓越研究中心”。芬兰、奥地利、加拿大等国为在重点科技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设了一批国家卓越研究(技术)中心网络,以其中的“链式卓越研究中心”作为研究平台,各卓越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可到“链式卓越研究中心”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如赫尔辛基生物中心集成了32个大学或生物技术研究机构、21个研究小组的300多名研究人员。政府对国家卓越研究(技术)中心给予长期研究经费支持。

欧洲将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起来,按科技领域建立较大规模的创新基地,可称为创新基地建设的“集成模式”。

我国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问题

我国从80年代中期起,到2010年底,建立了近2000个各类创新基地,覆盖了创新链的各个环节,其中研究实验类创新基地(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等)500多个,创新服务类基地(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平台、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部级分析测试中心等)400多个,成果转化类基地(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700多个,产业化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等)约300个。这些国家认定的创新基地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骨干,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国家创新基地虽然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均固定人员60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均人员180人,并隶属于大学、企业等依托单位,大多不是独立法人。有些创新基地虽然研究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由于人员规模较小,难以开展跨学科研究,更难以与国外规模庞大的研发机构竞争。我国迫切要求建立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支撑国家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的前沿科技研究。

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首先,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组织模式。

当代技术创新还需要大规模创新基地吗?答案是肯定的。

从国家重大创新的内容看,这类创新通常采用重大专项或重大工程的组织形式,特点是项目投资大、学科领域多、研发难度大,必须有大规模的研发组织。

从国外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经验看,建立数千人的独立研发机构仍是大规模研发组织形式。微软公司2008年在北京中关村建立的海外研发基地,仅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建设投资就达28亿人民币(4亿美元),可供5000名研发人员从事创新工作。当然,国家重大创新基地不一定都是人数众多的独立研究机构,也可以是若干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网络和研究群体,如欧洲国家“集成式”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重大创新基地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和长期持续的研究。“集中式”创新基地(大院大所)易于机构内部管理协调,但不利于在国内外组织优秀研究人员,“集成式”创新基地(研究网络)有利于集成国内外优秀研究团队,但对合作研究协调组织能力要求很高。

我国大院大所多是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在该领域学科建设齐全,且具有多年研究积累,许多领域的研究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依托大院大所是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重要途径。我国近年来建设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些联盟集成了国内该领域的优势创新资源,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也具有较强的创新组织能力,可依托运行良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

其次,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建设重点。

从创新链的角度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创新创业服务及产业化等各创新环节都需要提高创新能力。从政府职能和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主要功能看,应重点在创新链前端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除少数领域建设综合性(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创新链)重大创新基地外,多数领域的工程化、创新创业服务及产业化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承担。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3)

2在开展实验室经济的背景下,具有不同优势的微观主体

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合作研发模式来最大化创新效益当一微观主体具有市场优势,另一微观主体具有研发优势,则两个微观主体可以开展以下合作:具市场优势者委托具科研优势者研发后再进行技术转让,该模式能相对提高创新成果市场化的比例。比如,科技中介委托高校进行技术研发,并将取得的技术成果再转让。当一微观主体具有市场优势,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科研力量时,则其可和具有较强研发优势的另一微观主体共享实验室,并在合作研发后进行技术转让,此举可增强研发的针对性并降低创新成本。比如,公司制的科研所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后,再转让技术成果。当一微观主体具备市场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但研发优势薄弱时,则可与具有研发优势的另一微观主体共建实验室,并将研发成果直接进行产业化,此模式通过优势互补,可提升创新效率。比如,中小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当一微观主体同时具备市场优势、研发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则宜自建实验室,并将研发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线,以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比如,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通过自建实验室来持续维持技术的领先地位。

3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验室经济的现实背景

承前所述,通过有效构建实验室经济来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方略。应该看到,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验室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作为建国初重点建设的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等重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株洲现已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产业、航空技术装备产业、服装加工产业、陶瓷加工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并已建成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等部级自主创新平台。另外,株洲科技实力雄厚。截至2013年,全市拥有各类技术人才24.9万人,其中,两院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9人。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其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7家。株洲先后8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5]。与此同时,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以下问题: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株洲七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外,其他产业产品结构较单一,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部分传统企业以组装加工为主,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仍依赖于进口。②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尚待增强。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其研发意识和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多数企业仅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技术创新也大多限于产品和工艺的改进,而在重大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同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导致标志性成果偏少。③投融资体制及中介服务亟待改善。由于技术研发的成果出炉及其市场价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发展实验室经济的风险成本较高,客观上要求强化政策支持和中介服务。目前,在研发资金来源方面,株洲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政策性专项支持资金的力度也不大,加上株洲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区域内的投融资渠道不健全,尤其是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风险投资基金还不发达,这些束缚直接制约了实验室经济的发展。

4促进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验室经济的方略

4.1厘清区域内的优势资源,搞好规划布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从宏观上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领推动作用,着力于打造以株洲优势和特色企业为主体,以国家高科园为载体,以实验室经济为抓手,以项目和资金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新格局。首先,要制定重大科技专项规划,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综合利用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风电等动力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聚集优势,打造“中国动力谷”。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食品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其技术开发、工程化及市场应用等实验室经济诸环节,推动区域内的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其次,要搭建一批成果开发与转化平台,推动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作联动。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参与的原则,致力于新建一批产业研发机构,增设一些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基地,使更多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为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

4.2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为推动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验室经济,政府应颁布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中介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如技术成果入股管理条例、知识产权权利质押办法等)。建立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长效机制,通过有效利用期权、股权、分红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手段,完善知识产权转移和交易的利益保障与实现机制[2]。同时,还要健全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降低企业研发的风险成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项目,要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就核心技术研发共建实验室,要从建设用地、财税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并支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金融租赁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007-02

1 概述

现如今,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办学质量得要求越来越高。而实验教学是各高校本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用手工来记录信息。大量的数据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信息的快速查询,工作效率极为低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的运行和使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深厚。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学礼、学道、学诗、学易是非常重要的。纲常理论、典章制度被看做是重要的知识,而自然科学技术往往被轻视为雕虫小技。长期以来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人们过多的看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地位同样重要的实践教学。实验技术师资队伍人员相对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也是处于“辅助”的地位。要改变这种观念还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努力过程。

2)各实验室利用信息化程度不同。高校实验室教学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各实验室对信息化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各实验室并没有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部分实验室仅对实验室设备实现了信息化的统计和管理,而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利用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3)实验室规模小,重复建设多。高校实验室专业性强,分割过细过小,各实验室之间没有统一的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同时以学科、课程设置的实验室专业跨度小。由于开设的实验针对性较强,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少,同时实践课程学时较少,实验室仪器设备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人、才、物的极大浪费。

3 实验室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如今,高等教育信息化已被纳入国家重点工程。教育部高校非物理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加强现代化教学信息管理,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的需要。”因此,对于实验室的发展趋势,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方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验室也不例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MS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快速数据处理技术来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LMS一开始,功能仅限于完成数据的存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LMS不但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还可以提供一些管理功能,甚至进行互联网远距离的访问和浏览。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方便管理员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大幅度节约实验室的管理成本。

2)实验室开放

应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设备、仪器的网络化管理,对于实验室的各科实验,同样可以采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实验室开放时间上的预约,可以充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增加学生进实验室实验的机会。

此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实验。或是自己设立题目,成立讨论小组,实施一些创新型的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方面

在实验教学方面,利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实验远程教学”。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便于对每次试验内容的掌握。另外,随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虚拟实验仪器和虚拟实验室将慢慢被普遍采用。进入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针对某些实验内容在网络平台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以大大减小试验设备的损耗和资源的浪费。

4 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发展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首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一切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实验室又是完成各种创新型实验的重要阵地。一个完善的,开放的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将实验室向学生全方位开放,自如的使用各种实验设备,完成各种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这是能够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共享的第一步。

其次需要改革考试方案。目前,之所以从老师到学生都不注重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主要是由于实验课程教学和实验成绩并没有和教学成果,考试成绩挂钩。所以我们需要改革考试方案,将实验课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将实验课成绩同时也纳入学生的考试成绩。此外,对于一些动手性较强的课程,例如计算机基础和一些语言类的课程等。应该将原来的书面考试改革为上机考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对一些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

第三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在实验室开放共享的过程中,国外很多高校都利用实验室培养创新型人才。各高校不仅提供各种验证性实验,还建设了大量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譬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跨学科研究计划、本科生科研计划等各种机制。跨学科研究计划主要是让各专业的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多专业共同研究某个项目,从不同的角度综合解决某个问题。他们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学生能够和各专业学生建立联系,根据兴趣开展某个潜在专业方向的研究,直面真实世界的某个问题等等。相比较而言,在实验教学这一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学习。

5 总结

实验室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面对21世纪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国家目前正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创新型和开拓型应用人才。那么实验室正是完成这样一个目标的重要阵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创新。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5)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JYJG-07;上海市高校实验队伍建设项目,项目编号:E3-13SY14;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2-02

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起点和重要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实验室管理模式密不可分。现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对技术应用型的体系与模式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实验室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相关专家、学者还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或研究甚少。现在很多技术应用型的院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还照搬研究性或研究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新升本科类院校,除了沿袭其他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外,还残留着老专科甚至老中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本文结合上海电机学院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工作实际,探讨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

1.技术应用型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当今很多技术应用型的本科在办学理念上深受各位专家的好评,而与之形成明显的反差的办学定位的深入与落实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在于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原因,总结主要以下几点:

1.1规模较小。各个实验室规模偏小,尤其是各个学院下属各个系部,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综合优势,各分散的实验室都自成体系、自我完整,实验室在数量上不断膨胀,由于资金短缺,各实验室无力购买较高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小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整体装备差,功能单一,陈旧、过时的设备无力更新,无法形成较大规模,不能形成教学、科研上的综合优势。在新形势下,难以满足面向社会、面向科技和人才市场的需求[1]。

1.2从上到下不重视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和业务培训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实验技术人员总体水平下降,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低、职称低,工作岗位缺乏激励机制,不安心工作,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愿到实验室任职,实验室本身人员也想转入其他编制,长期以往,会流失严重。就上海电机学院来说,各个二级学院的专职实验人员偏少,往往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正常的实验教学都不能保证,根本不可能开展技术应用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2]。

1.3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少。一方面,由于实验室受人员限制,实验室不能做到全天候开放,较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人人动手,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受实验室服务单一课程条件的制约,很难接纳高水平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因而学科建设、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不能及时引入学生的实验教学[3]。

1.4不利于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对实验设备了解不充分、不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离不开实验老师的指导。每次实验前教师都要做细致的准备,而在实验过程中,又难免出现错误操作,有时稍不留心还会损坏元件设备,这样长期以往教师就不放心学生动手,尤其在设备套数少,缺乏备品,实验本身又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更不放心,经常不得不由实验老师操作,学生看表演,或手把手教,这样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高举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旗帜,其实都是一些演示性实验,本科办学理念很难落到实处[4]。

2.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理念

通过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实验教师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增强对学生智能、科学作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新实验体制,更好更快地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现学校超常规发展战略目标。本着“六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三结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投资效益;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梯队,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构筑面向21 世纪实验教学新体系;有利于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速实验室建设,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彻底的落实本科办学方略[5]。

3.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3.1 实验室模式与体制改革的探讨

当今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一般沿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在行政体制上与教研室平级, 设有实验室(中心)主任或正、副主任[6]。这种行政体系的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实验人员等集中由学院(系)统一管理,实验教学课程单独设课,自成体系,克服了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所存在的弊端。但是实验室(中心)由于隶属院(系)二级学院,自成体系,其实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1)各个院(系)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例如上海电机学院电脑配置,生均2.5台,但是排学校计算机考试,竟然无计算机房可排。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每个二级学院重复建设机房,计算机属于电子产品,折旧率很高,这样就造成大规模浪费现象。(2)学校难以指导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的建设。学校每次开实验室主任会议,都强调要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建设把关,这存在严重误区,实验室主任是二级学院任命的,他的职责对二级学院院长或副院长负责的,所以把关的时候,就不能通盘考虑整个学校的规划,也就造成了学院的内部把关与学校的规划相矛盾的原因。(3)由于实验室主任属于和二级学院的教研室平级,本身是一个执行部门,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建设,话语权不强,但是实验室主任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日常管理与实验室建设都非常熟悉,但是由于话语权不强,往往成了应声筒,常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实验室建设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7]。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实践课程达到总课时的3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50%以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就要突破一些老本科或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可以给予实验室主任更高的级别,而中国高校是一个讲究级别的地方,例如上海交大为副部级,而一般学校为厅(局)级,级别越高话语权越多。实验室主任的行政级别往往为副科级,可以提高为正科级,和二级学院副院长一级,那样就可以突破以上难关,在实验室建设上,可以更好地把好关。

3.2 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探讨

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实验室人员职责不明,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技术人员既负责实验准备、实验教学,又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一身多责,造成高水平人员不愿承担低层次的工作,低水平人员无力承担高层次的工作,导致工作质量降低,这种现象在新升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实验员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为教学、科研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高校对实验员岗位定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造成实验员长期承担大而且繁重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必然挫伤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实验员队伍的稳定,阻碍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验室队伍的薄弱,这是多年来高校忽略实验室队伍建设造成的[8][9]。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认为,在实验室队伍中包括教学、管理、技术支撑队伍,都必须给以重视。对于实验室队伍的地位、待遇, 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给以保证。在教师岗位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强化管理、提高素质的原则下, 应大幅度提高实验室骨干教师待遇, 大力推进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改革。北京理工大学任命了一批实验室主任, 实行实验室主任责任制, 明确实验室主任责权利。并规定:担任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主任的人员比相同职称人员享受高一级的岗位津贴[10]。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实验室队伍的稳定尤为重要。要切实的提高实验室队伍的待遇,这是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关键性问题,这也是很多领导回避的问题。要做好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才能有效的落实本科办学定位问题。对于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的提议,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其实对于单单提高实验室主任的待遇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所有在实验室教学一线的实验教师的待遇问题,那样才能造成人人都想到实验室任职的想法,那实验室队伍建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3 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改革的探讨

高校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新升本科院校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严重。各个实验室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网站,实验室网上预约与管理,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不少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没有专职人员负责, 网络平台建设成了空架子, 失去了开放实验室信息的意义。真正的实验室网络平台的建设一直止步不前。实验室设备管理需要网络化, 需要平台及时实验设施的使用情况及设备空闲时间, 需要提供论坛空间供全校师生留言, 收集师生们推荐购置新设备的需求信息。与兄弟学校进行平合,实现实验设备与信息共享, 尽可能避开设备重复购置,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1]。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B甚至1000MB,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年丰富, 但开放的实验室的网络平台建设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在每个实验室(中心)应设有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建立实验室网页,达成信息的交互共享[12]。

3.4 实验室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拓宽教育支撑的基础,改革在学科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今科技发展,其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的研究领域。对高校培养人才而言,要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所以应强调淡化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现有体制下的实验室,以课程设置,学科单一,实验课程之间非常独立,缺乏学科间融合交叉和渗透。实验先由实验教师准备好,学生只是到实验室验证实验,实验内容也仅是围绕本门课程设置, 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3]。

针对这种现象,需要设置固定实验项目与开放创新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项目,应该做到精细化、标准化、模块化,易于学习与考核。开放实验室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设计需要思维的机动灵活,个性的充分发扬。一味地循规蹈矩很难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开放实验室就是要让学员打破旧有的思想束缚,鼓励他们推陈出新。因此,让学生将创新设计的课题带进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创新题目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式,通过实际操作搭接来验证机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出改进意见,再进一步完善当初的创意。这样就对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管是他们的创新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大提高。

伴随科学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现行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并没有改变或者优化,已经跟不上日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本文从实验室模式与体制改革、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改革、实验室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可以为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室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水林.地方性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 92-95.

[2]刘霞. 从队伍建设看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理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108.

[3]郭伟锋,雷勇,林丽琳.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变迁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65-168.

[4]韩春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 189-191.

[5]蔡小忠,金贵朝,费骥慧.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 277-279,288.

[6]赵辉,杨光.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发展,2008, 6:118-119.

[7]刘昭,蔡海燕.以团队化发展为方向提高实验室组织绩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6: 155-157.

[8]崔华,熊小涛,薛润东,孙建材.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实验室工作初探[J].China?蒺s Foreign Trade,2010,(10):232.

[9]张双才,王友明,罗联社.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 116-118.

[10]孙逢春.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作用提高实验室地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 545-546.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6)

我国在2005年创建了第一个课程与教学实验室,重点是进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课程开发实验。在2008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正式批准了,并且更加重视了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建设,加大了建设经费,着重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两方面,创新性地以平台为架构建设小学教育实验室,并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建设

1.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中,因此,小学教育的实验室建设也就普遍不受到大家的重视,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引导,而没有进行实验技能的培训。目前,认识到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正在逐步的加强小学实验室的建设,在探索中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实验室的经费不足,实验器材和设备老化,与新教材的配套实验器材不能达到协调统一。在小学教学实验室中,能胜任此角色的老师也是少之又少,老师的专业管理水平有限,老师不能带领同学在正确的方法下进行实验,从而使同学们在用错误的方法进行学习。更外,老师的不专业性,也导致实验室里的仪器和药品损坏严重,不仅浪费资金也很难管理好、使用好实验室的设备,同时还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综合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强化小学实验室的管理,改进小学实验室中不足的地方。

2.实验室建设的改进

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保证,是学校的三项基本建设之一,与师资,教材建设同等重要。实验室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主要场所,学生们都以实验室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为榜样,所以教师和工作人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一环。实验室建设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学校组织教师和工作人员去学习实验室的仪器使用,药品摆放,学习学生在实验室上课时应注意的事项,等等。随着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政府需要引进一些高技术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充实到试验队中,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要想加强实验室建设,就必须将老化的实验设备更新,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资金的支持,将新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达到协调统一。之所以要加大实验室的建设,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推动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张和建设,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建设和高等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建设

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教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中确实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的大量的人才,但是依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创新能力普遍比较低。所以,就要进行改革。我们要重头抓起,小学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够使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得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也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我认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应有以下思考:

1.马克思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观告诉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小学教育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好孩子们的实践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实践教育教学的教师也要有意识的提前考虑如何抓好学生们的实践教育建设。

2.在新的实践教学建设中,师生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师生关系:师生应从传统的关系向新型师生关系转变;学生老师可以互相转变身份,让学生也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这样,学生的错误也就更容易找出,在实践中总结错误。教学内容:与社会接轨,理论与实际并重,强调操作,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注重实践,如劳动实践,实验实践,工程实践。并且能及时的将科学发展,理论学说融入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可用开放式教学,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不时可以开展学术辩论赛。

3.我国逐渐走向大众化教育,传统的教育类型已经不能满足小学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发展实践教育以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培养面向社会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技术创新型人才应从小全面抓起,这种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要有专业知识技术能迅速适应变化多段的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更突出她要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要想锻炼出这些能力,就必须从小进行锻炼实践教育能力,发表自己的建议,要具有主观能动性。相比之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是加深理论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加强小学教育推动中学,大学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全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创新型。

参考文献:

[1]黄本笑 刘信信 邢俊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 2008.4期 大连大学学报

[2]林雪燕,加强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育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11.3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7)

截至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挂牌数量已突破百家,达到109家。五年来累计推动包括检测认证、技术攻关、试验指导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2.8万项服务,受益示范区企业1.25万家次,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效聚集,搭建了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合作机制,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科研创新群体之一。

开放的平台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是市发改委、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为充分整合北京地区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此项工程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

运行五年来,通过不断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挖掘优质高科技资源,积极引导协调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在聚集科技资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已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服务创新平台,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最丰富、最宝贵科研资源的创新群体,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数量已经突破百家,达到109家。这其中既有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实验室,又有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院校资源,还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中关村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实验室这类重点为产业园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

坐落于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网络安全开放实验室,是依托中科院高能所于2006年正式成立的。该网络安全实验室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已成为全球高能物理网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部委专项等40多个网格计算(云计算)与网络安全项目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实验室拥有300多个CPU,90TB磁盘空间构成的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建立了网络安全攻防实验环境,为企业深入研究和开发创造了硬件条件。在网络攻防、入侵检测、取证分析、陷阱诱骗 BIOS安全检测、网络内容还原、安全评估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在业界课题的研究攻关工作中已有多项创新性成果获奖并进行产业化。

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教委共建的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学科优势。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车载导航/动态信息服务终端的产业化”项目、北京交通委、北京奥组委“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设计项目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三个一级学科,通过不同学科方向的合作、交叉,开展虚拟现实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设立了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汇聚了行业创新要素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平台。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通过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及认证组织认证的实验平台之一,2010年再次通过(AAALAC)三年复审完全认证。实验室具有同时开展30000只鼠、200只猴、200只兔、20只羊、100只犬和50头小型猪的实验能力;具有实验动物转基因制备技术平台、实验动物影像学技术和实验动物抗体制备技术等实验平台,不仅服务于中关村企业,也积极向北京企业开放,可为企业提供多种技术服务。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是属于孵化器性质的实验室,主要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及部分园区外生物医药中小企业提供公共设备及技术检测平台,为企业开展创新孵化服务,其中不乏海归人员带回的优质项目。到目前为止,实验室已为100余家企业提供了服务,服务项次达3万余次,并与园区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开放实验室另一独到之处在于科研人才和尖端设备的聚集优势。国家人类基因北方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之初就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基因组研究项目。中心不仅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团队,包括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岩院士以及150多名科研人员,还拥有用于高通量实验分析、基因组学研究和蛋白组学研究的多台/套高端实验设备,包括DNA测序仪、微阵列芯片分析仪和实验室自动工作站等,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初期,两例最早的病例血液样本就是被送到该中心作基因测序的。目前中心已累积申请专利49项,获批13项,均为发明专利。

从第一批的8家发展到第六批突破百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规模逐年持续扩大。目前挂牌实验室成员既有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又汇聚了中科院、军科院、医科院等国家研究院所、行业转制院所的顶尖实验室,为中关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

2011年,中关村实验室工程进一步突出了对符合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中关村重点企业群体的实验室挂牌开放,推动一批具备国家和行业资质的公共检测平台和来自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名企业实验室挂牌开放。

目前,中关村109家开放实验室中,包含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及部级重点实验室28家、部级认证中心17家;共有研究人员11429人,其中两院院士49名,教授以上专家1088人,包括超高压电子显微镜、百万亿次云计算平台等高精尖检测、研发设备6万多台(套),总价值超过64亿元。

在创新产出方面,五年来累计申请专利4136项,创制各类技术标准2561项。此外,开放实验室还拥有一大批技术领先、贴近市场需求、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产业化成果项目。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等科技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平台。

产学研合作升级

开放实验室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几年来,开放实验室工作办公室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建立了实验室挂牌申请、专项评审、运行评估、信息统计、产业化项目筛选、产学研对接等一系列规范的工作流程,即“十项制度”和“六大流程”,使各项工作趋于合理化、规范化,为更好的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创新交流、服务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通过设计信息模板,建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信息采集和报送制度,增强了信息挖掘能力;通过联络员制度和网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形成了高效的合作机制,树立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宣传方面,设计制作了介绍政策和实验室资源的宣传册,利用媒体、网络、展会、政策宣讲会等多种途径,向近千家企业推介,加大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这一品牌的宣传推广。

有了良好的机制和健全的流程规章,各项基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年度实验室挂牌申请受理、评审和专项资金补贴管理、运行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在工作中突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专项补贴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重点企业申报项目明显增加;惠及企业大幅提高;对企业引导性作用明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推进作用日益凸显。

五年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分散于北京的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挂牌实验室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开放。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共组织产学研合作活动两百余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与相关园区、行业产业联盟共同开展政策宣讲、调研高科技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需求、组织科技合作对接交流等。通过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已逐步规范形成六大服务方式即:双走进(走进企业、走进实验室)促进活动、分领域系列对接、牵线搭桥当红娘、创新成果会、企业和实验室交流座谈等。

通过上述服务构建起“521”八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即:五项共建包括企业与实验室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建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企业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进行项目研发和创制先进标准、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二项服务包括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和技术攻关服务;一项是科技成果转化给示范区企业。

开放实验室实现了不同要素组合、不同目标组合、不同机制合作、不同领域合作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格局。同时,根据示范区建设对开放实验室工程的新要求,下一步将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实验室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形式(如科兴疫苗产业创新研究院)。

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挂牌实验室累计为1.25万家次企业提供了包括检测、技术攻关、试验指导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2.8万项服务;承担国家、北京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1859项,其中国家项目94项;联合研制标准共163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成果转移项目276项;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机构77个,为示范区企业提供人力培养1103人,受聘到企业共159人。在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和服务企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产业化

日前,修订后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试行办法》已经公布,按照新的办法,将拓宽和加大对开放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的引导支持。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设备资源丰富、人才资源丰富、科技成果资源丰富。这些年来,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逐步形成了与开放实验室系统化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购买开放实验室现有的科技资源成果;企业与开放实验室一起申报国家科研课题;企业委托开放实验室进行科技攻关,等等。

应当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立的初衷即在于激活北京地区国家部委、院校、机关单位的科技资源,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将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结合到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当中去,形成在北京落地的产业化项目。

为促进研究项目产业化,中关村实验室目前已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对评估合格的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提供5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支持,补贴开放实验室进行必要设备配备和认证所需费用。

同时,对于以优惠价格提供的分析检测类服务,由实验室持有关服务合同、收费单据等证明材料可提出资金补贴申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实际优惠金额给予实验室补贴,该补贴不超过标准收费的50%;对于研发类服务,由企业持有关服务合同、收费单据等证明材料提出资金补贴申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实际收费金额的50%给予补贴。这就是说中关村为企业在实验室进行资源使用打折,促进企业与实验室的资源协同共享。

中科院的高墙曾被外人视为不可逾越的科技。如今,中科院愿意放下身段,打破高墙,主动牵手企业实现产学研用。这一切,得益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双方搭建的对接平台。

中科院高能所一直走在中国自主创新科技的前沿领域, 2007年,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成为网络安全领域首家挂牌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挂牌后,对产学研用的促进效用很快得到印证。当年,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就承接了启明星辰、网御神州、中科网威等多家专业网络安全公司的科研合作项目,仅仅是和启明星辰合作的一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重大专项项目“综合业务行为审计系统产业化”就为该企业带来近亿元的产值。

自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以来,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已经陆续承担了近20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申请并承担了5个国家项目,获得了10余项软件著作版权并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8)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2007年又制定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进一步作了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和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并与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协同运作,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部署。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应对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战略选择,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的科研型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也是高校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研型实验室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一、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和方式

(一)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产学研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承担部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积极性, 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合作更加务实, 更加贴近实际,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两条平行线,缺乏广泛的交汇点。一方面,很多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甚至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用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先进的学术和技术价值,注重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却往往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呈现出由浅而深的发展,但是受到部门所有、行业隶属、行政体制不一致的束缚,资源整合难以通盘考虑,研发人员分属各自独立的科研团队,各方着重点有别,缺乏整体思考,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研发成果不愿与人分享, 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

具体地说,目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还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方面是双方在合作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对高校科技开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开发项目, 不愿为长线项目投资,承担风险,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二是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往往对科技成果价值期望过高, 对已完成的科技成果, 高校更愿意直接转让( 卖) , 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后续技术服务不到位。第二方面是需求与供给脱节影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成果虽多,相当一部部分对市场关注不够,是以论文为导向的知识性成果,仅是试验室的成果,通过的只是鉴定或小试,尚未产业化, 其科研成果多数有学术、技术价值,不能满足企业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而无市场推广前景,有待完善和配套。第三方面是企业投入少。一是企业无合作研发专项经费。 二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情况的原因, 对技术投入太少。经费问题制约着新项目的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 使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总体上说,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内涵过狭,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互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更多是在短期性、交易性层面上的合作,而长期性、创新性、制度性的合作,还“微乎其微”,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研发人员缺乏信息互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不理想,。

(三)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要重视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合作机制,不断出新思路,不断有新成果。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基点在于联合,重点在于开发。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是一项重大的、长期的系统战略工程,需要严密规划、统筹协调和系统管理实施的。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各国产学合作的下列7类一般方式实施:

1.一般性研究支持。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赠设备与其他研究设施等方式,协助大学进行各项研究。一般而言,企业界并不期望通过提供支持而获取任何直接的实质性利益。采取这种方式,企业多数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2.非正式的合作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企业界就个别课题建立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关系,研究人员常常以个人身份且多数利用业务时间参与合作。这类合作在OECD的成员国中愈来愈普遍,而且合作成果也相当好,制药、航空与环境科技等领域采取这种形式较多。

3.契约型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了减轻研发经费的负担,将部分研发活动委托大学进行,以契约方式和大学进行特定项目的合作研究。这种正式合同方式建立的产学合作,可以动用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有助于获得目标明确的成果。

4.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与企业界进行知识与人员的合作交流,如大学教授担任企业的顾问,为企业的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提供咨询意见,通过合作计划,企业对大学的课程设计及研究计划提供建议等。采用这种产学合作方式,可以使双方的研发更具效率。

5.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政府编制专项预算,资助企业和大学共同进行研发,特别是鼓励资金较不充裕且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参与。这种合作的目的主要在强化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网络关系,使企业界能更有效利用大学的研究资源,并让大学的研究更具经济性特征。 转贴于

6.研发联盟。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各国政府针对特殊领域的大型研发计划提供资金补助,由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申请赞助。这种合作方式,旨在强化本国产业在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

7.共同研究中心。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在大学中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对中心的研究方向也具有发言权。目前,这种方式是OECD成员国促进产学合作的主要策略。

一项合作的具体模式的产生是由具体的信息环境和双方的博弈规则决定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模式。在现阶段,我国各个企业所具有的实力、条件各不相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合作模式。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高校科研型实验室应该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地方,突破制约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管理体制的樊篱,通过建立体现高效、实现共赢的结合机制建设科研型实验室。

1.依托企业建设科研型实验室为总体思路。在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都是依托学科而建立,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到位、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实践证明,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作用,推动科研型实验室做大做强,应是各高校建设科研型实验室的总体思路。

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要出色地履行社会功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展职能,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环境的诸多变化,通过与企业结合,拓宽职能范围,在自觉地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时代使命的同时,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和特色,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建设处于领先水平科研型实验室。

2.以企业需求带动科研型实验室发展。科研型实验室的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企业需求带动实验室发展,可克服实验室学科面窄、资源不充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改善学科交叉缺乏状况,拓宽了实验室功能,实现了人员、物力的优化配置。随着企业对科技创新需求,科研型实验室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向新学科方向不断扩展,在学科不断发展的同时,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也会同步发展起来。同时,利用与企业合作进行创收,解决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3.以企业重大项目支持科研型实验室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依靠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积极争取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在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推动下,使实验条件不断完善和升级,实验室基本建设得到大的发展,形成创新学科、重大科研项目与实验室科研平台三个方面的相互推动。由于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大多是科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可提高实验室整体科研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重大科研开发项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科研型实验室也能以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

4.以人才互补的模式实施科研型实验室人才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才的创新价值,实施人才互补战略。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可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顶尖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对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包括顶尖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如企业和科研型实验室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1.高等学校是科研型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高等学校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编制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将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在实验室、院系(所)和企业间的流动,审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立项,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组织对实验室的评估,拨发、配套实验室有关经费和后勤保障。

2.科研型实验室实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和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实验室实行课题和项目制管理,实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课题和合作项目需要进行聘任。实验室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要积极聘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合作项目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依托企业提供的配套条件和基金,逐步扩大开放研究和流动人员的比例。

3.学术委员会是科研型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和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1/3,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1/3。

4.科研型实验室经费和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实验室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国内外企业、政府、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研究生奖学金。实验室主任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经费中列支。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仪器设备要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科研型实验室研究成果和信息管理。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实验室名称,和企业合作项目按协议处理。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开辟网上技术市场,并保持运行良好,推动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9)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政产学研界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十分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 上共有409篇相关文献,其中科学管理类占156篇,工业经济类占92篇,企业经济占40篇,高等教育占28篇,工业类等也占有小部分篇幅。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相关研究涉及的最为广泛、活跃的研究领域是管理,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绩效创新、技术创新、实证研究等。本文通过分析2004年至今的文献,总结归纳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内涵,并从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绩效创新以及实证案例五个方面对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目前的进展进行回顾,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难点。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最先是由我国提出的。国外有关创新的理论虽然较为成熟,但是却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直接理论基础。我国的自主创新研究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孙爱英等(2006)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总的来说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获得自身独特的核心技术,并以此生产新产品,从而实现其价值 。

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直接文献较少。张琦、万君康(2005)等人将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定义为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开发过程等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涵纳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创新能力及创新管理能力等多方位能力的综合创新 。唐东、曲用心(2012)认为应该将自主知识产权与外部资源整合协调,适应国家和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价值 。

三、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基于本文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的定义,以及对近几年文献的总结,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创新。李茂萍(2009)将创新管理解析为六要素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网络、创新人才、创新风险和知识创新,并提出“数字装备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对策 。龙玲(2005)则认为管理的创新归为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和管理了制度的创新 。陈柯羽(2009)以国家实验室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美英德法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对我国国家实验室提出发展建议及战略对策 。雷东(2009)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管理机构、经费管理体系、人员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提出我国国家实验室管理应该从完善主管部门、扩大资金渠道、完善人员管理和建立实验室考核机制这几个方面着手 。杨艳(2006)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内容包括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科研项目、成果和信息,在汲取美英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后,提出应从合理定位实验室功能、多渠道筹资、优化管理队伍、完善评估工作、推进网络化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 。

2、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制创新。杨艳(2006)对比美英实验室管理机制提出应加强资源共享机制、全员聘用机制 、学科互动机制、激励创新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 。朱映雪等(2009)认为应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保障机制,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危怀安(2005)等认为应该加强实验室开放、革新劳动用工、推进学术联合和健全竞争机制 。易高峰(2008)等认为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宏观管理体制由科技部、依托部门、依托单位等组成,内部管理体制由理事会、室主任、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组成其运行机制主要由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公共研究平台支撑和评估机制组成 。任丹、魏鹏(2008)以微观视角,强调作为实验室创新重要部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研究对象,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首次将培养路径、运行机制和具体路径统一考虑 。曾卫明、吴雷(2008)从“两会一主任”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机制,资产和信息共享机制,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组织和成果管理运行机制等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使国家实验室真正成为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资产等权利的研究实体为目标 。

3、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李茂萍(2009)提出“数字装备实验室”应该在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三个环节进行创新,并且通过提高知识利用率和扩大知识量两种途径创造新知识 。吕萍、刘卸林(2011)则通过并且通过调查结论证明,国际合作与科学论文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的合作、流动人员比例与科学论文产出均呈现正U型关系。以国际合作和流动人员比例衡量的开放性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国际合作与发明专利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而流动人员比例与发明专利产出具有线性的负相关关系 。刘桂云(2008)指出要提升技术创新,必须发展特色优势,跨学科合作,拓宽科技创新范围,组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整合科技资源提升联合创新 。甄树宁(2009)认为创新研究群体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并且佐以清华的三大梯队为例,即以老一辈学术带头人为第一梯队,以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研究员为第二梯队,以及青年创新团队为主的第三团队,分层进行技术创新 。

4、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创新。刘大为(2004)利用数据包网络分析方法对山西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在结构性评价中用到并且利用聚类分析分析法对其结构进行评价,将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引入确定权重和指标体系降维研究 。危怀安、王炎坤指出我国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就,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获得的国外专利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工农业生产、重大工程项目的核心技术突破、重大国防项目上仍有不足 。袁润松(2010)将重点放在除了“投入”因素以外的能够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效率的内部因素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形象进行验证。结论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质量、人员和科研经费结构、管理水平以及开放交流程度等是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

5、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实证研究。俞前等(2007)总结了浙江大学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科研自主创新以创建能源清洁的成功经验 。汪艳霞(2008)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剖析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装备与技术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发展轨迹和运行机制,总结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式和逻辑 。李华威等(2005)分学科对湖北省内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总结双方的不同,吸收外省的成功经验,发扬本省的自身优势,从而提升省内实验室的知识知识创新能力,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

四、结论与展望

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现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体系构建值得探讨。谢桂红(2000)将创新的特征归纳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预期成果的新 。张琪(2005)等认为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管理创新 。但这一系列的文献都只指出了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创新特征,为构建创新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并没给出构建的对策或者方法,也就是说现阶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阶段。因此接下来研究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是怎么样去构建创新体系。

2、 文化环境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容小亏。实验室的创新文化是在在实验室的久而久之的日常管理建设中积累形成的可通过教学、知识、科研等来激发创新行为的文化氛围。它体现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 为实验室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助于实验室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增加其创新行为。现阶段直接研究实验室创新文化的文献几乎没有,仅仅只在实验室创新的大范围下有所涉及。在国家重点强调文化的今天,对于重点实验室创新文化的研究还需要很大扩展。

3、 创新绩效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现阶段国内关于实验室创新绩效的研究并不具体。大部分都是指出我国现阶段实验室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分类。对于评估体系也有一定研究。王海燕将运行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资源状况、资源配置。李晓轩将我国现阶段的绩效评估方法总结为计量评价方法、专家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创新任务书的评价方法。但上面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将评价方法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并没有形成实际性的具体指导。而且很多评价方法都很少涉及,例如平衡积分卡衡量指标,以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顾客和财务为四个指标。

4、构建由政府引领的产学研政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当前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的专业面较窄,研究内容单一,资金来源少,经济效益低,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与产业园合作,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虽然创新技术的方向可以由市场指引,但推动创新的动力机制存在市场失灵,仍需要公共政策的调节,就是要将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因此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并不只是实验室的创新,要更加注重于研究产学研政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而这恰恰是现阶段研究缺乏的。

虽然现阶段对我国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不容忽视。随着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创新能力研究的越来越重视,笔者相信在将来相关研究一定会更加全面细致。

项目资助:“江苏省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苏科政264号”重点项目资助;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11-06)”;国家统计局软科学课题(2011LY076);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9GLD013,12EYD018);江苏省软科学项目(BR2013074,BR201302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B790027)。

(作者:吴松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政策评价与管理;肖潇,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仲盛来,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书记,主要从事重点实验室管理和研究工作;汪敏娟、周一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人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11-06)开放课题课题组成员)

注释:

孙爱英,李垣,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学研究管理2006,2.

张琦,万君康,庄越.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及其运行绩效的内涵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5(1).

唐东,曲用心.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2012.

李茂萍.“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管理研究[D],2009.

龙玲.面向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120-122.

陈柯羽.国内外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初探[D],2009.

雷东.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

杨艳.我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2006.

朱映雪,董伟武.论建立高校自主创新体制与机制[J].理论观察,2009(4).

危怀安,王炎坤.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4):104-107.

易高峰,赵文华.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任丹,魏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2):85-87.

曾卫明,吴雷.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8,3:114-116.

吕萍,柳卸林.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6):185-192.

刘桂云.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科研管理,2008,9:37-39.

甄树宁.加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体系[N].改革开放,1994―2-13:28-29.

刘大为.陕西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2004.

袁润松.基础研究创新平台运行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2010.

俞前,王家平.加强科研自主创新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10)

佛山市积极探索创新创客教育教学,在中小学校大力推广基于创造的学习。一是在全国率先启动“教育创客”培养计划。

 

在启动现场会上将51位自制教学具创新实践能手纳入“教育创客”培养,立项教育装备应用研究项目32 项,重点项目15项。联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开发全国首套创客教育培养基础课程,面向160多位学科教师启动国际STEAM创新教育和创意课程的专题培训。二是举办全市首个创客教育体验周活动。全国首部创客教育蓝皮书(佛山报告),组织全国首台创客教育直通车配套创意工作坊深入五区6所学校开展体验活动,成功营造“众创”氛围。三是指导探索创新型学习环境建设。

 

全国首个博物馆进校园案例佛山二中“知隐”博物馆顺利开馆,全国首个授牌技术教育创新实验室在佛山一中、佛山华英学校落成,全国首台中小学流动科学实验车“探索号”成功研发并应用。佛山市首个“教育创客空间”落户省实南海学校,首个3D打印机创新实验室和“未来”教室落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学校,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佛山三中落成。各种创新型装备案例亮点纷呈。

 

中山市:融合创新,信息化建设推陈出新。

 

“十二五”期间,中山通过数字化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教育云数据服务平台,平台覆盖全市24个镇区343个单位,接入终端7.3万台。通过教育信息化“春风行动计划”,使全市“校校通”光纤覆盖率一直保持100%,“班班通”网络多媒体平台覆盖率一直保持100%,人机比保持6.3:1,有效夯实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相继实施了多项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以探索新技术、新装备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推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改革创新。一是“初中和小学数字探究实验室”试点建设。

 

近几年来,在初中和小学启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试点建设,为全市多所初中和小学配备数字实验仪器。二是“一体式互动教学平台”示范工程建设。市电化教育站、市教育信息中心对教学平台的核心部件进行了一年多的测试研究,研发优化,形成了以具有触控功能的大型液晶电视为主体,配合以超微型计算机以及自主研发的无线操控软件和使用方便的高质量推拉黑板的一体式互动教学平台,提升了平台使用的便利性和先进性,达到了替代传统教学平台的目的,更好地促进“三通两平台”的高质量建设。

 

目前,“一体式教学互动平台”已在全市48所学校得到推广应用。三是“校园电视示范工程” 建设。为推动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促进校园电视台建设,提高校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连续进行了四期校园电视台示范工程建设。每期设备选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保满足学校使用和高性价比的原则,并选出工作积极的学校作为示范工程建设的对象。

 

深圳市南山区:创建未来教室助推“互联网+教育”行动。

 

近年来,南山区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未来教育创新,开展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室建设探索。未来教室建设是南山区开展教育装备创新的实践探索的一项工作举措,也是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的重要抓手。未来教室按照瞄准未来、鼓励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要求建设,分为三类:一是对普通教室进行未来学习改造,使之符合未来日常教学的要求,满足移动化教学、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创客学习等深度学习的需要;二是对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提升,将实体资源、虚拟现实资源、远程实验资源以及个性化场景等有机融合,满足未来学习对实践环境的要求;三是建设创新实验室,探索未来教育一些新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实验环境,进行开创性和特色化研究。

 

在建设中鼓励学校打开边界,在泛在图书馆、或移动配套设施等方面开展探索。目前,全区25所学校大部分完成建设,部分学校正在组织项目实施。

 

10多所学校在进行普通教室未来学习改造,如赤湾学校的无边界学习教室、大新小学的智慧教室、南科大实验学校的STEM课程整合教室、育才四小的未来学习中心等。在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提升方面,很多学校利用最新装备技术和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环境条件开展科学、理化生实验室的提升改造,如白芒小学的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海滨实验小学的“艺术+”创客教育实验室、前海学校的动漫创客实验室,华侨城中学基于云桌面的多功能室建设等。

 

江门市蓬江区:产教合作推动教育装备创新发展。

 

近年来,蓬江区委、区政府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教育产业,支撑教育的变革,为教育的发展抢占先机。2015年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项目落户该区,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一是资源整合。整合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及学校资源,实施以南方教育装备研究院为纽带,把产品研究、企业开发与学校的试用测评相结合,切实拉近教育装备生产与运用之间的距离。

 

二是校企联动。开展了区内中小学教育装备调研,完成了《蓬江区中小学教育装备调研报告》,提出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发展思路,规划学校的未来教室、虚拟实验室、智慧课堂、校园数据分析系统等软硬件配置以及信息反馈联动机制,具体指导教育装备产业企业的新产品进入到中小学测试使用。学校、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和企业合作,校企联动,提升教育装备的功能和实用效能。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10-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既能创新又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实验室是高校校内的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必须勇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推动新时代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向前发展,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观念滞后,对实验室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形成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观念,对新形势下实验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虽然也参加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实现。同时,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观念缺乏人本管理,很少关注人的需要和人的个性发展,不重视团队长期研发能力的开发,认为管理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导致实验队伍不稳定,无法对校内实验室实施系统、全面有效管理,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的整体水平。因此,实验室管理的理念有待创新。

2.设备分散闲置,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和全局意识,管理分散,实验仪器资源存在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实验室建设力求“小而全”,使得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重复购置,在仪器设备申报、购置过程中,各专业各学科的实验室相互竞争学校有限的预算资金,盲目争要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结果使得每个专业都无充裕的资金购置多功能的大型仪器设备和配套的专业仪器设备,有的实验室在购置仪器设备的时候没有前瞻性,新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时间不长就被淘汰闲置,出现设备闲置积压与设备短缺并存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利用,也难以实现共享。

3.实验室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对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要求,高校实验室建设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没有完整、科学、协调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机构与高校其他部门关系不顺,职责不明,有些高校没有为实验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高校实验室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机构,造成了实验室规模小、管理分散、效率低,实验室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纠正机制,实验室档案建设不规范、不完整,一些实验室的档案建设甚至完全取决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个人积极性,随机性较大,与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存在较大差距。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造成实验室管理的不协调和混乱,难以保证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运行,与现在高校所要求的整合资源优势、协调发展不相符合。

4.实验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实验教学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实验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少,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室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标准等方面与教师有较大差别,学校也忽略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缺少关心和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成绩难以获得应有的肯定,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实验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不稳定,不仅很难调动现有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间接导致实验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存在非合理性,极大地阻碍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实验教学质量。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举措

1.创新管理观念。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原有的理念束缚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对实验室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观念。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可以促使管理人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实验室管理的思想意识和理念,重新认识实验室管理的任务和目标,从而形成对实验室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观念、新原则和新价值观,推进实验室管理改革的进程。观念决定机制,对实验教学地位的认同与否,决定了实验室管理体制模式,并直接影响高校实验室运行机制的实效性。观念的改变,要求全员参与,全面落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观念改变,涉及到实验室管理中人、财、物、信息、任务等方方面面,与高校发展宏伟目标密切相关。在科技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树立起实验与理论教学并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观念。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在相关政策上向实验教学倾斜;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只有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才能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落实到位。

实验室管理观念的创新要引进人本管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等院校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验室人员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上强调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广大教职员工的发展为目标,从实验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潜能和整体素质,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教育机会,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对学生引导性管理,坚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学生也应当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有权参与实验室管理活动及其发展战略决策。

2.创新管理模式。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其特点是一间实验室一般仅为一门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分散型管理模式在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这种模式曾经对配合理论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验教学的深入,这种实验室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当前,实验室的管理应该避免多方管理,应该进行资源化管理。我们可以学习和参考一些具有成熟和规范的管理模式的高校的经验,与学校的定位、组织结构和设备管理相结合,对原有的基础实验室进行合并重组,将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建立形成一种协调、科学以及完整的实验室集中型管理模式。

高校可以撤销院系、教研室对实验室的管辖权,专门成立实验中心,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进行直接管理,所有的实验教学任务和实验室管理工作都由学院各实验中心分别承担,学院所有实验室的建设由学校层面统一规划和考虑,实验耗材经费由中心支配,实验中心根据各门实验课程对仪器设备实际需求量,对购置计划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购买、照顾重点、适当调整、合理分配。这样极大限度地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实验室的重复建设,避免了实验耗材的浪费,使各门实验课之间的实验耗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了实验教学难以监控等问题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更合理的规划、更科学的管理、更高效的运行,以及更为明显的实际效果。

3.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内容包括:(1)建立《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权限。(2)安全落实,制度先行。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实验人员健康、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涉及许多方面,如用电、用水安全,仪器设备操作安全,危险化学品、致病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的使用与贮存安全,科研成果的保密,财产物质的防火、防盗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首先应做到及早防范、有章可循,杜绝事故的发生。制定《实验室安全规定》,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实行重大危险源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感,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让师生员工建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保持自觉的安全行为,让安全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3)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和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完善设备出入库手续,建立仪器设备分户明细账,健全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4.创新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是不行的。实验室人员不仅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更应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实验室队伍,是提高实验室建设质量、增强实验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1)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及作用,尊重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保证中青年高级职称的人员愿意到实验室的工作岗位上来,从而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3)建立完善的培训与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及岗位责任感;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或鼓励进修,及时更新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交流,提高实验室的生机和活力;鼓励实验室人员结合教学开展科研,不断增长能力,促使实验队伍的自我价值得以更好实现。(4)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在人才引进要求上不应只看重学历或职称背景,更应重点考察引进人才的实验操作水平及科研能力。逐步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