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展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4 09:48:58

会展专业

会展专业篇(1)

一高校会展专业开展实务教学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以期通过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的加强,培养出能够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首先,实务教学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的贯彻。高校开展会展专业主要是为向市场输送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如可以开始会展实务课,带领学生到会展中心亲身体验会展活动,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加强了学生与企业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其次,借助高校学生与企业间的零距离接触,加速学生的“角色转换”。会展行业属于开放性、外向型的行业,尤其是会展布置的过程,特别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通过实务教学,让学生在会展活动中逐步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岗位技能的掌握。

再次,实务教学培养学生将知识转换为能力的素质。会展专业实务教学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满堂灌的理论灌输性教育理念,为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创造了独立操作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

最后,通过实务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纵观近年来的企业招聘信息发现,应届毕业生因其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只会纸上谈兵等问题而没有竞争优势,尤其是会展专业对应届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往往都是因为没有实践经验而被企业拒之门外,因此,高校通过开展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能促进学生成为即拥有专业知识全面、又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全才和通才,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会展专业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开展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势在必行。

二高校会展专业实务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会展行业蓬勃发展,高校的会展专业仓促间应运而生,由于会展实务教育起步较晚,不少高校都是最近几年才设立会展专业,由于实践基础少和可利用资源相对短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会展实务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实务教学场所与设施配套不全导致实践内容单一

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全面化的体系,需要多方位的实践场所及大量的设施,为其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和保障。但是,由于高校会展教育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还没有为会展的实务教学建设起配套的设施及广阔的实践场所。例如会展实务教学非常重要的设施―――实验室,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实验室的面积有要求,对实验室所采用的材料物质、灯光、音响等实验器具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目前的两百多所高校中仅有较少部分具备符合要求的实验讲学基地,通常情况也就是搭建一两个供学生参观或交流的固定标准展台或借助电脑进行信息查询。由此可见,现阶段高校的实务训练实践内容单一、低层次化、简单化,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教学模式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更没有系统化、针对化的实践内容,学生仅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很难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会展活动的全部流程。

2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产学研结合度不高

会展业如火如荼的开展要求会展相关专业人才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由此可见,会展实务教学的产学研的结合度将直接影响会展人才的培养结果及市场竞争力。从目前开办会展专业的各高校来看,许多高校都在努力寻求与会展企业间的长期合作,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如一部分高校在会展企业建立了一批零散的学生实习基地,但是由于会展企业规模不大或者会展的不定期、不稳定召开导致会展企业的工作不能常态化的开展,又或者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般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等等原因,致使高校和企业间的联系不密切,产学研的结合度不高。此外,即使部分高校与会展企业确立了合作关系,也仅能输送一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交流和实习,这种方式的合作导致受益的学生人数少,效果不甚理想。

3会展实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指导能力有限

一般情况下,进行会展实务指导的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浓厚的理论素养,更要有相关行业实习或从业经历,最好是曾经与业界保持深入广泛的联系。但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具备上述能力和经历的教师非常至少。虽然也有个别高校把会展专业的教师送到会展业进行学习交流或者挂职锻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这种锻炼不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致使专业教师无法有效掌握和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从而导致其对学生的实务指导也就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会展专业教师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会展专业实务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1扩充并完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与设施

实践教学基地与设施是高校开展会展专业实务教学的重要场所,其完善与否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然而正如上文分析,现阶段校内实践场所的缺乏是各高校会展专业的通病,并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如果盲目投入专项资金兴建,一方面缺少优秀的可以参照和借鉴的经验模式,另一方面,即使投入巨资兴建,利用效率也未必高。因此,高校在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可建立利用率颇高的会议场馆、休闲活动中心或体育馆来完善教学基地。在这些基地内,可定期将会展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班编组,以任务驱动或情景模拟等需要出发,经常安排学生在各种场所组织和宣传各种会展活动、文艺演出、大型活动或学校各类会议的组织安排等,并且每次会展活动设置相应的部门负责人和带头人,并统一接受高校相关部门的指导。高效率的校内实践基地既节省资金,又具有可操作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2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

借鉴和参考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会展业发展特点及会展专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探索合作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严格把关选取的企业,尽量选取综合实力强、在业内有代表性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大型会展企业,并且在基地内实现与企业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具体思路如下:首先,高校会展专业可与会展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可行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其次,会展企业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需要为高校会展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再次,高校会展专业根据企业的要求,一方面向会展企业输送实习生、合作开发项目,另一方面,不断根据实习生的反馈,调整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最后,根据会展企业的反馈,对实习生进行业绩评估。

3完善师资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建设力度

高校会展专业实务教学中,师资力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会展专业人才的各项能力,因此,各高校不仅应加强师资的理论培训,更要完善其实践能力。会展专业实务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的与会展企业沟通,掌握会展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经常到企业学习、挂职锻炼或有针对性的培训锻炼,才能胜任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此外,高校会展专业也不能脱离与业界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会展业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讲座、作报告等,尽力打造会展专业理论和实践样样行的教师队伍。

总之,构建和完善高校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进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依据会展业发展特点和历程,理顺会展专业实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结合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律,努力构建适合会展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通过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创新性及市场导向性实现会展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晓波,王泽烨.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教学的探讨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7)中旬刊.

[2]费斯威.高职双语教学的核心内涵及教材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会展专业篇(2)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的认识或者误解。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一样,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也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如:基于证据的经验研究、严密的逻辑推理等。由于专业过程必然涉及专业人员与受助对象的互动,社会工作服务人群的道德实践就有价值倾向和伦理判断。在某些层面,主观或主体(Subjective)的生活经验成为分析的重要素材,社会工作实践还演化成艺术般的技巧,从而难免带上主观主义的色彩,这就与科学的价值无涉立场存在差异。价值冲突、决定主义的判断趋向在多元化世界里丧失活力等等,都使该专业必须在更复杂社会环境中迎接挑战。不过,专业实践中的道德敏感性使社会工作在考虑到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个人价值的重要性,而这正好符合科学服务于大众的目的。

就社会工作而言。人们已不再怀疑专业所具有的独特性,基于研究成果的实践模式和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与教育者之间共识的基础。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一开始就频借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它不得不依附于其他社会科学,因此,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地位受到质疑的致命之处。

与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不同,社会工作不仅要推进理论建设,更要注重理论的效度过(Theoreticalvalidity)。其实践更直接地同特定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而受助对象往往就是这一变迁中的失意者或受害者。随着服务模式的改变,特别是市场的进入,受助者成为服务使用者,使用者参与(Usersparticipation)重新将既有的权利模式进行调整,专业工作者在很多时候要与受助者共享权力。而这无凝造成了专业化与消费者抗拒(Consumersconfrontation)之间的冲突。增权的实践(Empowermentpractice)近年来在社会工作领域成为流行的工作取向,依附专业权威的传统工作模式受到挑战,福利改革又进一步加强了受助者对自我权益的诉求。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面临着不安全的局面;保持专业性又不损害受助者参与和表达的民利,对这门专业实在是一个挑战(Fedsteinl,1971)。

应该从专业变迁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专业的成长历程。格林伍德的专业五个标准只是静态的分析。很少有一个职业是在完全具备所有条件后被认可成专业的,因此仅仅静态地讨论一个职业群体是否是一个专业的意义不大。社会学者开普罗认为:对一门专业来说,重要的是要审视那些标志化特征的连续发展,而不是专业的理论与知识。比如,在专业范围内,服务领域的独特地位形成、伦理守则的建立、培训的实施等(Caplow,1954)。也有学者提出,一门专业的发展过程本身是一种仪式化过程,其中以专业联合会的出现为最显著。其次就是一专业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最明显标志是被颁发执照,工作者成为从事并管理专门领域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来说,成为专业就是使社会工作者最终变为注册的专业人员。在此之前,所有的仪式化过程都是为形成专门才能的知识或技术范围做准备。社会工作行业的工作人员再经过证照资格认定之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也就水到渠成。

会展专业篇(3)

满足需求

中国纺织:“现在全国各类城市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服装节、博览会的数量加起来已经高达300多个.许多参展企业也早为参展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是出于面子才参加。其中不乏有一些博览会呈衰败之势,甚至逐步消失,这一现象到底是因何而起?人们也对专业展会产生了质疑,它到底是在满足谁的需求,是政府还是企业?”

陈国强:“当时全国有四大城市博览会北京服饰博览会、大连服装节,上海服装文化节、深圳服装博览会,严格来讲,这些博览会在当时反应都非常不错,各方热情都很高。宁波服装博览会当年正是像大连服装节学习借鉴,几乎有着相同的模式。当时的宁波除了杉杉、雅戈尔的产品初具影响力,其他的品牌都还未成长壮大,正需要利用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产品,加强贸易交流,而且,前几届的博览会还兼具了企业订货会的功能,企业参展的积极性很高,包括百货公司的老总、商、加盟商、供应商往来与展会间。但是随着产业的成熟,企业形象逐步确立,在全国销售的网点不断完善,他们已经不再依赖于展会,现在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订货会,且规模庞大,分为每两季或四季召开。

但企业永远需要展会平台,新品牌需要这个平台来展示,订货、推广,成熟的品牌有更高的需求,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体现品牌形象,我们不得不考虑他们目前对展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功能与专业定位

中国纺织:“那么目前国内众多博览会面临的最大困扰是什么呢?”

陈国强我认为到现在为止,宁波服装博览会11年的轨迹证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展会的定位问题,一是功能定位,如今我们所处的环境、时代和产业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博览会的功能必须随之变化。早期的博览会除了发挥了扩大城市影响力的作用,更主要的一个作用是产品展示,促进产业发展。就宁波服装节来讲,应该说在前几届我们这个目的已达到了。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博览会的内容除了产品交易,产业合作、标杆评选、标准制定、趋势、信息交流的功能更为重要,而这些功能的定位,不能偏离专业化的内容。

专业定位对于区域性博览会的成功更为关键。无论是时间最长的广交会,还是新生的展会,都面临向专业化方向过渡的问题。许多展会的困扰症结就来自综合性还是专业性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繁杂混乱的会展市场,与其没有能力做综合会展,不如踏实做专业的,与其做不了全国性的还不如做地方区域展,不管大小,只要做到专业,就会有自己的市场,吸引企业参加。

除北京之外的区域性博览会如果要做成国际性的专业会展,必须在专业性上下功夫,一是从产业角度出发,不能只停留在产品层面,要从产品延伸到产业链,要有产业链之间的交易,如服装销售商和制造商之间,服装制造商和原料供应商之间,甚至是设计师和服装品牌商之间。另外,博览会的专业性离不开区域特点,除了北京等全国性的博览会,地方性的博览会都是根植于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环境,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其他产业区域加强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相互补充的集合优势,今年宁波就加强与温州、无锡等地的交流合作。所以不论是在纵向的产业链条上环节之间的合作,还是横向的区域合作都要以专业来统一核心。

还有在服装节的文化牌上要有特色文化,而不能搞普遍文化。服装节的文化活动,以前多是晚会,而宁波服装节期间举办的“中国青年时尚周”,就将青年人的时尚文化作为主打文化,进行青年服装设计大赛、青年喜爱的服装品牌评选,名人文化演讲等活动。

敢于放弃

中国纺织:你所说的是否以当地的产业特色为基础呢,可是据了解,今年杭州的女装展已经与丝绸展合为一个展览,有消失之嫌,而宁波曾经有过两届服装节推出的是国际男装展.可并没有延续下来,这让许多人并不认可此类的专业性博览会,您是如何看待的?

陈国强我还是坚持认为展会应该是“北京办综合的,地方办专业的”,要敢于放弃。宁波服装节大概在第四届的时候,适时地进行了转型,一个就是强调名称上的改变,打出了中国国际男装展。宁波服装业主要是以男装为主,而当时杭州的女装展发展也不错,我们希望能像科隆男装展和杜塞尔多夫女装展那样,既有各自的特色也能形成区域的合作,把这两个专业展览联系到一起,在展会时间上错位天,来回有免费的穿梭大巴,各自以专业型吸引各自的观众,当然这种模式没有持续下去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实单就男装展也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展览,男装就是经典就是传统,这点不会改变。曾经的科隆男装展非常奢华,而创立于1953年的意大利PittiImmagine Uomo佛罗伦萨男装展,一年两届,已成为预测来年国际男装市场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和顶级展览品牌。

中国纺织:举办这样分类更为专业的博览会的局限在哪里呢'

陈国强:目前中国的服装节无非四种类型城市型、专业型、市场型、政府型,不论是哪个就是这些模式的组台搭配。

比如北京、深圳服装博览会服装节更多偏向市场型、专业型.大连、宁波、江苏、上海的则是政府型、专业型、市场型混合体的,而有些地方更是纯政府型的。而宁波的模式包括城市管理、服装节体制更多是当初参考大连服装节的模式,在城市特征上也很类似,都是城市型和产业型的混合体。任何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主体有三个,在整个经济运营当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企业是动力主体,行业协会是支撑主体,政府是产业导向和环境营造主体。要办专业细分的博览会有两个较大的难点就是产业基础和环境是否适合,企业是否具有行业内的领导地位,挑得起大梁,再有就是政府会不会认同甘心作专业而舍弃综合,一个是能不能做,后者则是愿不愿意做,这两点制约着我们。

会展专业篇(4)

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各职业学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已对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效应。逐渐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技能比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一、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意义

自从山西省晋中地区的技能大赛举办以来,各职业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一所学校的地位如何,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它的在校生数、它的教师的学历高低,更重要的是在一年一度的省市乃至国家技能大赛中的获奖程度、范围和等级怎么样。所以自从省里充分重视和狠抓这一项工作以来,各职业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开展技能大赛的重要意义,为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无不在精心组织,积极参与,为技能大赛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对技能大赛的理论研究,能完善会计专业建设的理论体系,拓宽会计专业建设的理论视野,加深对专业建设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使会计专业建设走向成熟、走向丰富。在实践中将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探索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技能大赛反映会计专业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寻找优化会计专业建设的路径,为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技能大赛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多方面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态势,促进了会计专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校每年应该举行一些生动有趣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比如以猜谜等形式举行会计知识有奖竞赛;点钞竞赛;珠算竞赛;真假钞票;会计手工记账和电算化比赛,并评出各项专业技能能手,颁发荣誉证书,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

1.技能大赛引领职业高中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调整

技能大赛项目分别有珠算、点钞和手工账务处理及会计电算化处理。这就意味着职业高中会计专业学生必须从高一年级就能涉及到会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和基础会计业务的课程,而其中珠算和点钞是一个持续训炼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很难达到一定的水准。所以职业高中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必须重新定位,合理科学地开设。

我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以“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为重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在校内实训方面,除了进行珠算操作技能、点钞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核算流程的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有机地进行结合,并掌握核心技能,如会计分岗位核算技能等。而以上这些正是作为一名会计专业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所要训练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才是真正为了学生,也只有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会计专业。

2.技能大赛促使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会计专业学生的水平,各学校只有重视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给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不少会计专业出身的教师在其技能操作上甚至还不如一些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所以培养德优技精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支柱,以行家能手兼职任教为辅助,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厚、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良好会计专业职业道德的,适应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发展的“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就能够真正促进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技能大赛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技能大赛的深入展开,各职业学校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因多年的刻苦训练以及参赛经验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拥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4.技能大赛促进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夯实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

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环境下,技能大赛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和企业高度关注,很多参赛学校从校、省级赛事选拔开始,就与企业展开了积极合作。“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以“校企互动,学训合一”模式,培养新型专业会计人才,恰好是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多点契合、实现双赢的最佳时机。

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风向标。各职业学校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根据各校的财力,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设备和教具,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都在客观上对学校整体实训基地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会展专业篇(5)

基于自己这么浅短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见解。

第一个方面: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与渔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上,对老师的一个例子印象很深刻:对于小学的一年级的1+1=2,邻居的三年级的哥哥会教,孩子的父母会教,你也会教,如果你讲的和他们一样,那学生为什么要向你学习呢?教师不但是一个职业,它还需要一种技巧,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教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怎么去求得一种适合大家的教法呢?这是教学中最大的问题,解决好了它,你的教学质量就不会差了。教师教给学生的也不单单是知识,还有一种技能。而且慢慢的,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

第二方面:进课堂之前收拾好自己的情绪。

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追求完美的我不允许自己犯错,但是我慢慢发现在现实课堂上,这是很难控制的,教师也有情绪,也有生气的时候,怎么控制好自己心情是一个问题。做不成完人,我们就努力往好的地方上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境地。在学生的面前尽量表现成积极向上的一面,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收拾好进入课堂。

第三方面:表达好自己的意思,不要轻易扼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怎么表达自己对书本内容的看法是一个问题,怎么批评调皮捣蛋的学生是一个问题,怎么表扬学生是一个问题。这些都是有技巧的,见惯了身边一些因为老师的一些话而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例子,当然也有因为老师的误会而放弃的学科的例子。在学生心里,老师就是神了。你要如何演绎这个形象呢?注意自己的措辞,注意场合,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在事情不明白的时候,把学生往好的地方去想,假设学生们都是好的,这样你才不会对号入座,非理性解决事情。

第四方面:你要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

作为老师,要努力做到比学生知道的多,这句话可笑吗?老师本来就比学生知道的多。是的,老师是知道的多,可是他也忘得多呀,而且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要知道多,还要讲的通才行。这样就不断的督促老师们学习,我们不仅仅要学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我们需要横纵发展。很多知识都是共通的,往往在一个地方你看不到它的本质,换了一个地方你轻而易举的看到了。如果你想吃老本,不求上进,那么你就愧对教师这个职业了。在学生面前支支吾吾,讲不通,自己也会觉得难受的。

会展专业篇(6)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对口本科专业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另外也可以考虑市场营销专业。

1、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会展策划、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实务运作流程,具备会展组织与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2、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会展专业篇(7)

一、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上,社会工作(Social Work)指的是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性的活动,也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组织,还是现代社会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社会工作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工作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动者。

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社会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心理支持,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二是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日常需求,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改善并增进人们的福祉;三是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有困难人士解决问题,防止因问题激化而可能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降低社会问题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四是参与社区生活过程,组织并强化社区生活,恢复和加强社区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功能,稳定社会基础;缓解人际关系紧张,防止各种人际冲突或社会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五是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充当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数十年社会稳定局面的维系,无不证明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实践方面的有效性。2005年巴黎所爆发的大骚乱,政府曾动用警察部队却无法解决问题,后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才平息了骚乱。这一案例可谓社会工作之社会管理功能有效体现的经典案例。

发展社会工作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社会工作是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观念转变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服务的精神和追求民主、平等与正义的社会理想,影响着现代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社会工作平等、尊重、自助的助人理念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模式提供了价值依据。基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社会管理中社会大众就被视为行为主体和利益相关者,这样,社会管理就会由单一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的命令变为大众共同参与的民主过程;解决社会问题就不仅仅倾向于行政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和权力解决问题,而更多的是通过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维持社会秩序。

发展社会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保证,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政府社会管理手段单一,方式简单,习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往往容易激化矛盾。社会工作发展出一整套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能从不同层面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行防御性与治疗性处理,也能影响并改变制度设置和政策导向,防止或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因此,许多国家都重视发展社会工作。当前我国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必须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化解社会矛盾。

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我国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为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地方也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从中央层面看,2010年4月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提升为国家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确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国人才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10月,中央18部门和群团组织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3月,中央19部委和群团组织又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意见》和《规划》,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奠定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2006年以来,民政部等部门围绕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登记管理、继续教育、岗位开发设置和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等环节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在地方,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出台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相衔接、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相配套的专业社会工作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25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6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每年毕业学生近2万人。同时,通过职业水平考试,产生了5万多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20余万人,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是服务平台不断拓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已开发了6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其中,在民政类事业单位开发设置了1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在城乡社区开发设置了4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此外,指导和鼓励各地加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发展了7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三是实践探索不断深入。2007年以来,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形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组合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运作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及以江西万载为代表的政府运作为主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示范与参考。

四是服务成效不断显现。近年来,各地积极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围绕城市融合、灾后恢复重建、新农村建设、劳资关系与医患关系调解等问题,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2000多名专业社工迅速赶赴灾区,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灾民救助、心理疏导、生计发展以及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等工作;广东东莞专业社工积极介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协助广大“新莞人”尽快融入当地社区,实现户籍人口与外地人口的和谐共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优化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了解和充分认识;二是现有社会工作存在着行政化倾向明显而专业化不足的特征;三是政府购买服务不够,从事社会工作的民间组织发育不健全;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乏。

三、加快中国特色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步伐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专业服务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大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力度,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和高度分散的特点。要按照《意见》要求,遵照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加快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和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

加强教育培训,加快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改进教育培养模式,扩大教育培养规模,提高教育培养质量,不断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增量。抓紧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通过大规模的专业培训、在职学习、实践训练等方式,对现有社会服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开展专业服务、进行专业管理、搞好专业督导的能力和水平,逐步使他们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空间。积极推动城乡社区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社区工作人员提升专业社会工作水平,使社区成为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加大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岗位开发力度,对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确定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以社会工作服务为辅的事业单位,根据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合理设定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加快建立一批覆盖各主要服务领域、专业服务能力强、管理科学规范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

加强专业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应针对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薄弱环节与紧迫需求,重点强化五个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即强化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强化老年群体服务、强化农村留守人员服务、强化特殊人群服务、强化受灾群众服务。同时,做好其他社会成员的专业服务,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覆盖到所有有需要的个体、家庭和群体,不断增强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求是,2011.5

会展专业篇(8)

F713;G712

就业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会展经济与管理这样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比例高,专业优势不明显。如何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进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在人才市场上形成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关乎会展专业教育的走向。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会展专业的学生具有一些特征,比如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表示非常喜欢会展专业,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同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对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本文将从就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问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就业能力的概念提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内涵解释随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本文采用Fugate和Kinicki的观点,从心理结构角度解释就业能力。Fugate和Kinicki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心理结构, 主要包括五个维度:对待工作变化的开放性、工作和职业生涯韧性、工作和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职业生涯动机、工作认同。对待工作变化的开放性反映个体愿意接受和积极响应变化, 当变化发生时一般认为它是积极的。工作和职业韧性反映个体能乐观看待其职业机会和工作,感觉自己能掌控职业生涯,能在工作上做出真正的、可见的贡献。工作和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反映个体去获取潜在影响工作和职业机会的信息的倾向和行动。职业生涯动机反映个体倾向于作出特定的职业规划和策略,倾向于自己控制职业生涯管理和设定与工作或职业相关的目标。工作认同反映个体在何种程度上根据特定的组织、工作、职业或行业的特征或要求来定义自己,它更多关于一个人做什么、做得有多好、以及其他人的印象如何等方面。

二、就业能力提升模式的层次体系

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科学选拔的基础上,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入学前对学生的报考进行指导。入学后,学生要通过系统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毕业前,训练核心能力,定制化学习。毕业后,能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一)入学前――加深专业理解,应对职业开放性

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会展专业缺乏了解,盲目报考,学习兴趣低,动力不足,这样的问题应该在入学前解决。报考时考生要有多条渠道了解会展专业的就业前景、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就业前景应包括就业职位、岗位职责、薪酬等。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课程体系要说明专业课程名称及代表书目。推荐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倾向型测试。

(二)入学后――建立综合能力,增加工作和职业韧性

毕业生就业反馈发现,会展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高。不仅需要策划、组织、沟通协调协作等基本能力,还需要其他综合能力。比如艺术鉴赏能力、外语交流沟通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等。大学学习期间必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不能局限于课程的学习,还需要丰富的阅读来拓宽视野。这样就业后在业内的选择会更多,工作和职业的韧性更强,对新工作的适应得更快,贡献也会更大。

(三)毕业前――培养核心技能,实现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

经验发现,毕业前准备越充分,就业情况越好。毕业前,指导学生加强核心技能。例如,一些学生有艺术类特长、语言特长或者专业等级证书,可以在毕业前通过定制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并在求职时形成核心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在实习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并能初步确定目标岗位。

(四)毕业后――能够持续学习以强化职业生涯动机,获得工作认同

近些年,就业整体环境有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的影响尤为突出。这要求会展从业者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变化,同时通过持续学习,从业者更容易获得工作认同。例如,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对会展营销中的宣传推广有直接影响,会展从业者必须快速跟进,应用新的技术保持客户联系并获得竞争优势。一些新技术在校时并没有学习,但是如果从业者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就能够积极并高效地掌握所需技术。

三、就业能力提升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会展专业教育就业能力培养理念

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社会各方面的协作才能够实现,因此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会展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毕业生中的大部分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概率很小,教学中更应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和协助。

(二)建立针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会展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包括四个基本的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特长培养模块和实习实践模块。通识课程模块需加大学生选择的课程范围,包括社会人文历史、科学技术前沿资讯、商业伦理道德、科学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模式。专业课程模块部分需要完善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会展专业教材的建设。特长培养模块可以引入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表。实习实践模块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把行业和社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

(三)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的支持系统

会展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学院、专业及基层教师和学生全面配合,才能够实现。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层面,应该给专业更多的自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能够更多体现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基层教师在课程安排设计方面,要充分体现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探讨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案。学生要树立就业能力培养意识,通过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会展专业教育相对于成熟的学科,仍处于探索阶段。围绕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围绕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否则会展人才培养就会失去方向。

参考文献:

会展专业篇(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进程的深入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庞大群体,就业问题不容忽视。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十报告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创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出路。本文就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为出发点,提出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1.高职会计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教育2010年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始全面推进,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有待完善,高职会计专业的创业教育也需要进一步系统开展。

1.1对创业教育关注度不高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步晚,底子薄,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也不够,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完全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没有将创业课程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创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落实,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设限较多,打击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1.2将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在开展创业教育,但仅是增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或是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没有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知识体系。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严重滞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也更注重于学生的在校能力,而忽视了社会能力。

1.3学生创业能力受限

由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善,学生创业知识体系不完整,致使学生创业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创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相当薄弱。而高校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积极探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

2.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加强创业能力的训练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出路。要将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1提升专业教师素养

会计专业创业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相关知识结构和开拓创新意识,是会计专业融入创业教育理念的基础。通过会计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教育的连接,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会计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要求教师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教师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进行改革,要多进行案例教学,多进行课堂讨论,多进行情景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计专业教师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的实施途径,实现课堂以讲授重点难点、能力实训为主,课外辅导和作业习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混合的教学模式。

2.2优化课程体系

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现有的会计专业课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会计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就可以结合会计实践完成。围绕创业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深化校企合作,开发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课程;注重教、学、做一体化,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如手工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增强学生对会计岗位的认识和实操。把创业教育贯穿到会计专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深入到企业岗位,切身感受创业氛围,加深创业认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围绕会计专业,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俱乐部”、“创业沙龙”、“创业论坛”,聘请已经成功创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开展创业讲座,介绍成功经验,进行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交流平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以创业教育为基础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2.3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主体,任何的改革都要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会计专业的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培养模式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目标方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设置方面,要把实践、创新课程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业能力。围绕创业要求,与成功创业的会计人员、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最终达到培养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会计创业人才。配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开发有关会计专业的创业项目,并制订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的每个阶段。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和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对高职会计专业发展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的的规划和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2]高志栋.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21).

[3]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4]陈强.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08(7).

[5]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为培养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会展专业篇(10)

二、活动目的:

1.09级会展专业迎新活动,增进会展专业各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

2.08级会展取得成绩进行总结表彰,对会展专业新生起到榜样作用;

3.展示会展专业风采,提升会展专业整体形象,扩大会展专业知名度。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2009年11月24日 19:00~21:00

地点:重庆工商大学江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四、活动前期准备工作:

1.活动组委会对方案进行最后确定,对工作进行分配,确定每项工作负责人。(10.30)

2.再次召开协调会,发现问题,即时解决(11.4)

3.每组工作人员进入工作状态,完善各小组工作(11.5—11.12)

4.节目选用(11.11)

5.召开会议,各小组汇报各自工作,并对部分新发现的细节问题进行沟通协调(11.12)

6.继续完善各自工作,争取做到最好(11.12---11.20)

7各小组工作汇总,接洽整个联谊会的各个流程(11.20—11.22)

8.彩排预演 (11.22)

五、活动形式和内容

形式不限,可单人或团组表演均可,节目类型包括歌曲演唱、舞蹈、歌舞结合、相声、小品、演奏、朗诵等;节目题材力求体现会展专业学生精气神,风格不限,健康向上即可。

具体的节目编排由节目策划小组负责。所有节目需提前彩排,经过节目策划组审查之后,合格的节目方可在联谊会上表演。节目演出次序由晚会策划组决定。

晚会开始前半个小时,同学及嘉宾陆续入场。入场期间,晚会现场播放音乐(欢愉的,高昂的)。

六、联谊会流程

1、倒计时+开场秀+联谊会愿景dv

2、辅导员、嘉宾致辞,拉开晚会的序幕。

3、文艺节目(6—8分钟/个)

4、中新会展公司领导对专业进行介绍。

5、08级活动大事回顾及表彰。

6、轻松互动游戏,特设2个游戏以活跃现场气氛。

7、抽奖穿插于节目中,做法按照小奖放前面,大奖放后面的原则

8、联谊会结束,评选出最佳人气节目,大合唱,放礼花(两根),合照留影

七、工作分配与具体事项

1、监制:龙亮、龚明伟、黄婉嘉、蒋晓娜

(1)全面负责,统一指挥,检查督促,工作总结;

(2)衔接,协调各方面工作。

2:节目组(4):许鹏飞、卢瑶、王媛倩、何潇

(1)负责联谊会节目的编排以及现场小游戏的收集;

(2)联谊会现场节目的控制;

(3)各班选拔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择优选拔现象气质佳,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责任心都强的同学,主持人数量为4人:大一大二各两人)组成风格和组成方式不限并协助主持人做准备工作,检查主持稿。

(4)协助表演者准备服装道具。

3:外联组(2—3):黄波、肖正财、程红、赵美芳

(1)拉赞助

(2)所拉资金,礼品的保管

(3)关于演员、主持人化妆赞助

4:摄影制作组(4) 陈果、袁媛

(1)前期宣传短片拍摄(老师及嘉宾对本次联谊愿景发言、排练花絮、同学寄言等)

(2)联谊会现场拍摄、后期剪辑制作

5:后勤组(4--6) 谭祺、徐鹏

(1)各班所出资金和外联赞助资金的保管

(2)购买或制作联谊会所需物资

(3)联谊会现场布置

(4)现场节目如有需要,负责摆放和撤离道具

(5)当晚的发放小礼品,记录获奖名单

6:宣传组(2—3) 许鹏飞、郑城哲

(1)负责这次联谊会的海报,横幅等宣传工具的制作

(2)设计我们的专业logo贴

(3)简报宣传

7:公关组(2—4) 黄莹 杨琴

(1)制作请柬,邀请中兴会展公司代表、学院领导、老师、赞助商、各专业同学代表、07会计四五班参加联谊会。同时确定嘉宾发言稿。

(2)租借场地、投影等相关物品

8:背景ppt制作 敖玉雪、冯欢

(1)制作展示08会展前一年成果的ppt(对08会展一年图片的收集,获奖状况的统计,证书奖状拍摄)

(2)对节目、互动游戏背景ppt、音乐的汇总

9:现场协调机动组(6—8):彭玉欢、黄莹、郑城哲、吴璞杰

(1)负责联谊会现场的接待、秩序

(2)处理现场突发事件,如灯光、音效

(3)人员的调动与安排

八、 经费预算:

用 途 数量 金额(单位:元)

租用服装道具 200

化妆 (赞助)

购买请柬 50—70 20

印制标志 120

舞台背景布置 120

小礼品(抽奖) 100 + 赞助

联谊会纪念品 (赞助)

资料打印 30

其他 210

共计 800

注:经费预算、支出由08 、09各选一人负责(谭祺、徐鹏)

附:道具清单

1、文艺节目:{待定}

2、互动节目:{待定}

3、请柬:50--70份

4、签到处:签到册一本、黑色油性笔一支、便签两本(约200页)

5、礼花筒:2/4支

6、话筒:不低于四支

7、节目单:a4大小10份,便签大小4份(主持人用)

8、背景:喷绘一张,横幅一条,气球100—200个,彩带若干

9、贵宾席(嘉宾席):10—20个,配桌椅、矿泉水或者水果等

10、观众席:150—200个

【演出部分】

节目列表

1、文艺节目:八个,平均每个约7分钟,共计约60分钟

2、互动节目:两个,平均每个约10分钟,共计约20分钟

3、vcr:两个,平均每个5分钟,共计约10分钟

4、ppt:两个,平均每个5分钟,共计约10分钟

会展专业篇(11)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2012—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上海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现状

近几届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较分散,岗位主要为:教师、公务员(以警察为主)和街道工作人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及咨询公司、体育拓展培训公司,还有一部分自由职业者和待业者。其中就职于学校、经营性健身场所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及咨询公司、体育拓展培训公司的毕业生数量占比重较大,分别为39.50%,8.00%和14.43%。总体来看,有61.93%的毕业生从事了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工作,其中约六成选择了体育教师职业。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38.07%)从事与体育无关的工作。

2.2上海市中小学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程度

据数据反映,全国2013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达到30万,上海市的教师空缺尤为明显。从各中小学得到的信息反馈了解到,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各中小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需求量。但这仅仅是对代课老师的需求,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无教师资格证,所以大部分并不能继续在中小学里从教。且从2016届开始,全国采取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师范类专业毕业后也不颁发教师资格证,这代表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将和社会体育专业一样,面临着毕业后没有教师资格证,无法进入中小学任教的尴尬场面,这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教师岗位上与其将有同等的竞争力。

2.3相关体育产业公司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程度

根据据企业访谈,以及在上海优客策划素质拓展公司实习期间,亲身体验了解到,社会上得到一些体育咨询公司、素质拓展公司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公司,虽然近几年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但随着类似公司企业,团体组织的增加,竞争压力正在逐步增加。因此,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增加,虽然就业岗位还存在较大缺口,但对于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提升自身能力。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2.4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重要因素

如今由于高校的扩招,生源大面积提高,而相反的,生源质量随之下降。一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达不到成为一名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要求,导致在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并不能很好地驾驭。因此专业技术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应聘时专业素质不够硬,从而就业难度加大。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期望值过高也影响到了其毕业后的就业顺利度。此外,社会体育学生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理论知识水平状况也令人堪忧。因此,毕业生的个人竞争力的高低水平是影响其就业率的一大重要因素。

3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社会上的相关岗位无法容纳过多的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并且社会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需求期望值超过了毕业生本身的能力;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降低,同时伴随着的是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没有在大学四年中重视自己专业技能的达成,也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导致面临毕业无事可做;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造成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

作者:吴熔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驰骋,唐金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社会需求为导向、微格培训强技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