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外资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2 15:09:26

外资发展趋势

外资发展趋势篇(1)

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多方式利用外资更为活跃,全年非金融领域(不含银行、保险、证券)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73家,同比下降5.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0.2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连续第14年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中拔得头筹。外资的引进和使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日益呈现新的特点。

(一)直接投资比重逐渐下降,间接投资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引入国际资本的惟一手段。国家和企业信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和国内投资银行业的日益发展,为我国以多种方式利用外资、降低金融风险提供了条件。2006年,国内企业的跨国融资又有了新的发展,如中国工商银行海外首次上市即融资超过22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七大银行。这表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越来越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趋势接近。

(二)制造业利用外商投资仍保持主导地位,但比重下降;新批项目投资规模扩大,结构有所优化。

2006年,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3.6%,比2005年下降6.8个百分点,新设立企业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也分别下降14.3%和5.6%,但单个项目平均规模增大,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

(三)亚洲十国(地区)和美国对华投资额下降;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增长较快。

2006年,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6.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4%,其中日本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20.8%,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9.6%;韩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30.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4.6%。同期,美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14.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6.4%。2006年,部分自由港对华实际投资增长20.2%,在中国吸收外资中的比重达25.3%,比上年增长3.3个百分点,速度之快尤为引人瞩目。

(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幅略低于全国水平,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地位有所下降。

2006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56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6.9%,比2005年下降4.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出口增幅(27.2%)低0.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8.2%,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0.1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43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6.5%,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二、国际和国内的主要因素

展望2007年,我国吸收外资总体上面临着有利于发展的国内外形势;但一些短期因素,如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加剧、“两税合一”、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制约等对外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国际因素

1.世界经济总体向好

2007年,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仍然存在,如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发达国家国内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通胀压力加大、加息预期上升等,特别是美国经济明显减速,对商业投资的增长可能形成压力。但是,综合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的预估,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将向好,增长率仍将达5%左右。

2.国际投资仍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投资便利化政策的不断实施推动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从2004年开始,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2005年、2006年以来并购投资的增长趋势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的报告,2005年全球FDI流入916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9%。2006年全球FDI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2007年全球FDI将继续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上,跨国产业转移仍将处于活跃期,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份额会继续增长。

3.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酝酿,服务外包快速增长

近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增长迅猛,并以每年30―40%的速度扩张,预计到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的总数将达1.2万亿美元,超过全球FDI的总量。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将面临重新洗牌。全球新一轮国际投资增长中,以全球服务外包为特征的产业转移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我国提供服务存在着巨大的成本优势,尤其在开展服务外包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因此全球服务外包的增长前景对我国而言是个难得的机遇。

4.发达国家吸引FDI重新回升,美国国内政策调整使其对外投资规模持续下降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发达国家,尤其是主要对外投资国国内政策的调整日益成为影响跨国投资流向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来自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起伏不定,研究表明,某些偶然因素可以导致这种摇摆。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可以看到,2005年以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2005年美国对华实际投资下降22%,2006年1-9月下降14%),而跨国公司资本大量回流美国。2004年美国颁布了《就业机会创造法》,2005年又颁布了《本土投资法》,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受这类政策调整因素影响,美国的跨国公司纷纷将留在国外的投资利润汇回美国。这种趋势有可能还将继续,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将受到影响。

5.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吸引力大幅增强

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吸引力大幅增强,特别是印度将有大幅提升,亚太地区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泰国和印尼,2005年分别增长了159%和242%;2006年又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周边国家的崛起对我国吸引外资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这两年日本企业到中国以外的其他新兴国家投资的趋势逐步扩大。根据日本外务省统计,2006年1-8月日本对马来西亚投资同比增长254%,对印度投资同比增长172%,而同期日本对华投资减少32%,预计全年对华投资将出现四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二)国内因素

1.成本优势继续减弱。

2006年以来,上海、广东、深圳、福建、青海等地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和建设用地的使用金额标准。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东部一些地区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在上升,逐渐失去了成本优势,不少劳动密集型的外商投资项目已经或正在酝酿向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转移。

2.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外资利用的政策。

为了给内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2006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外资利用的政策,目的是在加强规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2006年7月商务部、建设部等6部委出台的《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8月商务部、国资委等6部委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2007年外商投资房地产和外资并购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3.国内两税合一政策的讨论,让一些原本有投资计划的境外企业转而采取观望态度。

近两年来,国内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呼声日趋高涨,而且实际立法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客观上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资企业预期投资收益出现下降,来华投资的步伐相应放慢。跨国公司在实现一体化扩张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因素是基础设施、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等,而不是优惠政策,所以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不至于会吓跑较大的外资,但小资本对优惠政策的调整比较敏感。

4.国内产业政策调整加速,在环保和能耗方面的投资门槛越来越高。

近两年,环保和商务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消耗的外资项目进入,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当地政府不仅不欢迎外资企业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而且明确鼓励已有的相关企业向外迁移,目前在广东、江苏等地已出现了一些低端加工产业由珠三角向粤西北、由苏南向苏北转移的趋势。

5.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出口型外资企业的市场预期。

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造成出口型企业的市场风险加大。而对投资制造业,并以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国际竞争力。一些外资企业因此推迟项目投资。

6.民营资本不断壮大,国际融资渠道增加,部分领域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需求下降。

一方面,国内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外资在国内市场与民营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外资企业的盈利空间在缩小,立足和发展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企业的跨国融资有较快发展,如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都成功进行境外发行股票,一些部门和金融机构也在境外融资,合资已不再是引入国际资本的惟一手段。

三、2007年前景展望

(一)总体趋势

自2005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已经结束了快速增长的阶段,进入了平稳、低速增长阶段。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幅度或许会有所放缓,但整体增长趋势不会改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将为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综合上述因素和2006年合同外资增长情况,初步判断,2007年来华外资总量仍将处于高位,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难于止跌回升,只能争取基本稳定,不再下滑,很可能大体保持上年的规模或略有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将趋于优化、合理,利用外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二)东中西部地区引资趋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虽在总额上有所增长,但在全国所占比重没有大的改变,西部地区甚至一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外资进入的原动力不强,缺乏利益驱动。外资是否能够向中西部转移,关键取决于投入中西部的要素回报率是否能高于东部。从2006年合同外资增长情况看,如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引导政策,进一步实施“万商西进”工程,虽然东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总体格局尚不会有根本变化,但差距将会有所缩小。

(三)主要行业引资趋势

随着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2006年增长15%左右,重点集中于运输业、计算机应用服务、分销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建筑业及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则会受到抑制。制造业合同和实际引资都将呈负增长趋势。广义农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有可能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外资来源地发展趋势

外资来源地预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亚洲地区仍是最主要的来源地。虽然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8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欧美投资的稳定发展势头,其中一个原因是,在金融、电信等关键领域我国的市场准入措施对外资的进入有所限制。但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欧盟、美国对华投资比重将会有所上升。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对美国在华企业的一项调查,90%以上的美国企业对今后五年在华业务持乐观态度。

(五)利用外资形式趋势

长期以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单一的投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外国投资的进入。从全球跨国投资趋势看,资本流动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在新建项目中使用的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少,更普遍地采取兼并与收购方式,证券资本在国际资本流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日趋增加。由于国家关于外资并购的法规逐渐完善,外资对我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增强,一些重要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的投资价值充分显现,并购投资方式将继续增加,尤其是东部地区以节约土地资源为主要目的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将会有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外商独资企业的主流地位将会继续提升,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比重将会有所下降。

四、当前的热点问题

(一)从长远看外资增长下降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个百分点来自利用外资的贡献。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35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口约10%,如果考虑大量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生产配套所形成的间接就业,外商投资企业总的就业人数将超过1亿人。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7%,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8.6%。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趋缓客观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因此,短期内外商投资增长趋缓或小幅下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这种下降趋势长期化,将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两税合一、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制约等对外资可能产生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外资的实际价值,特别是美元资本的价值;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也增加了出口型外资企业的市场风险;国内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立法工作已经开始推进,外资企业预期回报可能有所下降,尤其是对优惠政策比较敏感的中小外资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可能有负面影响;由于国内传统制造业投资已出现饱和趋势,要素成本的上升和能源资源的制约,将加大外商投资的成本。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

(三)制造业和外向型外资下降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外资企业出口释放了我国的生产要素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正如大量国际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流向一样,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已占据了我国对外出口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对外依存度(1998-2005年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依存度平均为43%)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的22%和民营企业的9%。因此,制造业和外向型外资下降可能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减少,继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这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四)积极扩大欧盟、北美、日本等具有先进技术的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规模。

虽然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占到全球跨国投资的8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吸引这些投资的稳定发展势头。在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仅占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呈现起伏不定状态。在我国一般性的资金缺口问题和外汇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如何积极扩大欧盟、北美、日本等具有核心技术、原始创新的知识产权、高技术的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对提升我国利用外资水平意义重大。

(五)应对区域贸易安排中投资自由化问题。

外资发展趋势篇(2)

(一)对外投资概况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50万美元,设立境外企业仅4家,1987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个亿,达到了4亿多。此后,中国对外投资额多年徘徊,总是在几个亿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投资额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7亿美元;从这一年以后,对外投资迅速发展,2005年,我们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2008年,我们再上一个台阶,突破了500亿美元,达到了559亿;2009年,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长,达到了565.3亿美元,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万家(表1)。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

2000-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速,年平均增长率达67.34%,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外贸的增长速度。199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是132%,2000年略有下降,此后各年都是正增长(表2)。2000-2009年的10年间,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如果按30%测算,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基本上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名。到2018年,将实现7000多亿美元。2008年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3000多亿美元,而且最近10来年,美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有的时候1000多亿,有的时候2000多亿,有的时候3000多亿,我们如果能达到3000多亿美元,在世界上就排第一位了。考虑到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不大可能每年都以67.34%的速度增长,所以我们以30%的增长率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规模,但30%的比例可能还是比较高,如果按10%测算,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假设每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到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089亿美元,2018年达1450亿美元,应当说这个数字也是不小的。比较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投资数据,按10%的增长率来预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到前五名的。

从2008、2009年两年看,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全世界第12名,2009年列第5名;中国利用外资,2008年利用外资金额排世界第3名,2009年排第2名。把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经济方面应当说排第2、第3就是大国了,现在我们投资方面也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投资强国。截止2009年底,我们在海外投资的累计存量为2400多亿美元,截止今年6月底,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和利用外资的存量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比例现在是0.25:1,也就是1:4,这说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还是没有我们吸引外资的存量数量大。另外,我们在海外除了直接投资以外,还有间接投资,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在一起,中国在海外资产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研究如何使他更加安全,如何保值增值。

(三)中国对外投资潜力

投资研究专家邓宁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这个国家人均GDP数额连在一起,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阶段和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之间的第二阶段,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少;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的第三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发展,如果人均超过4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GDP的数额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北京超过10000美元,天津为9000多美元,有的省5000多,有的2000多美元,贵州的最少,仅为1501.7美元(表3),中国经济的地区发展确实有一些不平衡,人均GDP最多的上海与最少的贵州之间差距达7.6倍。依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处在第二阶段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6个,占19.4%;处在第三阶段的有15个,占48.4%;处第四阶段的有10个,所占比例是32.3%。这样看来,中国80%左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处在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了,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旦人均过了3000美元,对外投资你想阻拦也阻拦不了,这是企业自身的要求。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679美元,正常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6000美元。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对外投资的实力将会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逐步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从部分省2009年人均对外投资的数额看(表4),上海人均对外直接投资有50多美元,北京是17.4美元,从人均来看,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还是比较低的,对外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从企业层面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0年5月,中石油对外宣称,未来10年将投入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这一家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计划就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商务发展计划所要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中国“十一五”商务发展计划是每年对外投资120亿美元,五年对外投资600亿美元。中远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向希腊投资51.31亿欧元,大体上为66.7亿美元,主要用于希腊港口的购买和改造。这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现在对外投资的动力、能力、欲望还是比较强的,企业对外走出去的层次,也将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逐渐发展到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渐进发展,逐步提高。

总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企业发展的动向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投资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跨国母公司数有望突破5000家,海外企业数量有望达到3-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数有望达到50-70家。

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国对

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外并购现状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30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4%,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对外投资是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2009年,海外并购金额为17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的31%,有1/3的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并购实现的。这说明并购超过新建,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每年海外并购达到几百件,涉及石油、有色金属、汽车、金融、电子、电讯等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并购。从海外并购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海外资产和股权等类型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但品牌和技术并购基本是不成功的。

(二)品牌并购的误区

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特别是海外品牌并购的情况,发现很多企业对海外品牌并购比较感兴趣,积极性比较高。但从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北京京东方集团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TCL收购德国的施奈德以及法国的汤姆逊,还有南京汽车收购英国的罗孚,联想并购IBM,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有的失败了,有的效果一般,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方面存在4个误区:

1 误认为购买品牌快于自己培养。事实证明,自主主导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自己长期培育,想一下买来一个大的品牌,不太可能。

2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可以当主导品牌。这也是一个误区,买来的品牌一般只能当辅助品牌,主导品牌应自己培育。

3 误认为人家会将好的品牌和技术卖给自己。实际上错了,出售的品牌一般都是亏损的或走下坡路的品牌,蒸蒸日上的品牌、盈利的品牌是不会卖的。

4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就可随心摆布。实际上,整合被并购的品牌的难度,不亚于整合一个被并购的企业。

(三)结论

经过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的案例,总结出以下5点结论:

1 海外品牌并购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有效和主要的方式。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育辅助品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一个有效和主要途径。要发展国际知名公司,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怎么发展必须要好好研究,主要还应该靠企业自己认真培养。

2 国际知名品牌和主导品牌需要企业自己长期培育。从世界品牌发展史来看,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主导品牌、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买来的;在品牌建设上急功近利不行,想走捷径行不通,国际知名品牌也买不来。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来看,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通过品牌并购形成国际知名和主导品牌的案例比较少。

外资发展趋势篇(3)

全球对外投资(流出量)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200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1万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43%。其中,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降幅达48%。除丹麦、爱尔兰、挪威、瑞典等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普遍人幅下滑。美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剥离了大量的资产,导致美国公司的对外股权投资在2009年大幅减少了1270亿美元。英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急剧下挫了89%。欧元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到3250亿美元,降至2005年以前的水平。日本跨国公司在2008年掀起一个对外投资的小高潮之后,2009年也开始收缩对外投资。从发展中国家来看,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为2290亿美元,较上一年下降了22%,结束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连续五年上升的势头。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下降的幅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作为新兴的对外投资来源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些国家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从2008年的19%上升到2009年的25%。

2010年初,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触底反弹,缓慢回升。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FDI流出同比上升了约20%。在联合国贸发组织监测的61个国家中,包括德国、瑞典和美国在内的26个国家的对外投资都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这反映了主要经济体开始复苏、跨国公司盈利和财务状况出现好转、总体经济环境有所改善的趋势。

(一)从地区结构来看,200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进一步调整,各地区的对外投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009年非洲对外直接投资为50亿美元,较上年减少了一半。但南部非洲的对外投资有所增长,达到19亿美元。南非仍是整个非洲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国,约占非洲对外投资的50%。

南亚、东亚和东南弧的对外投资受危机影响有限,2009年仅下降了8%,为1530亿美元,其中跨境并购下降了44%。该区域更多的国家积极利用对外投资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区域内投资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中国在区内投资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同时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继续增加。

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减少了39%,为23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的对外投资有所增长,但迪拜债务危机对该地区的对外投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对外投资近年来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对外投资额从1991―2000年平均每年150亿美元的水平上升到2003-2009年平均每年480亿美元的水平。当地跨国公司(特别是巴西和墨西哥的跨国公司)在经历多年的区内扩张之后,开始不断进入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

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下降了16%。俄罗斯在2009年成为净对外投资国。

(二)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看。跨国并购受经济危机冲击最大。但仍是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极大地削弱了跨国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财务状况,限制了跨国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的意愿和能力。尽管在危机初期,一些跨国企业和基金低价收购了危机企业(如美国的一些金融企业),但跨国并购总体上大幅下挫。2008至2009年,跨国并购市场的疲软是造成全球对外投资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跨国并购在数量上减少了34%,在金额上下降了65%。而“绿地投资”在危机期间表现出一定的抗跌能力,但是反弹的速度低于跨国并购。2008至2009年,“绿地投资”在数量上仅下降了15%。

跨国并购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导地位的长期趋势并未改变。随着全球经济走向复苏,跨国公司经济状况和融资能力得到改善,加之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带来的机遇,跨国并购可能出现较快回升。跨国并购在2010年初已经出现反弹迹象。

(三)在跨国公司之外的投资主体中,私募股权基金受经济危机冲击最大。基金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私募股权基金和基金近年来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令人瞩目。但两者的跨境并购在危机发生以来均受重创。其中,私募股权基金的跨境并购在2009年急剧下降了65%,为1060亿美元,降幅远大于其他投资主体对外投资的下降幅度。私募股权基金对外投资的下降主要体现在大规模并购案明显减少,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案减少了75%,而中小规模的并购却有所增加。2009年,私募股权基金从事的并购共达到1987起。私募股权基金跨国并购下降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基金在危机情况下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意愿也因此明显下降。2009年其筹集资金为220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65%,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私募股权基金对外投资下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动荡导致潜在投资项目吸引力降低,而已投资项目的资金压力却不断上升。此外,杠杆收购市场的崩溃加剧了上述下滑势头,高杠杆收购的融资也十分困难。

私募股权基金2010年前五个月的对外投资继续呈下滑之势,并购金额和数量同比分别下降了2%和36%。欧洲市场的并购持续低迷,但北美和亚洲市场的并购有所增加。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进一步回升不仅取决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状况,也受到各国监管政策的影响。2009至2010年,欧盟通过了一些针对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措施。美国也在加强该领域的监管。这些政策动向都将对上述基金的运作产生影响。2003至2007年私募股权基金鼎盛时期巨额的高杠杆收购在短期内将难以再现。

基金近年来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基金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幅度相对较小。首先,基金的资产出现严重缩水,2009年上半年最为严重。一些大量持有股票和衍生资产的基金所受影响最大。但出于基金一般都是长期投资者,并不需要太多的流动性,上述损失人多只是账面上的。此外,2009年下半年全球股票市场出现反弹,基金的资产开始回升。从2009年全年看.基金资产市值略有下降,从2008年底的4万亿美元下降至2009年底的3.8万亿美元,好于预期水平。此外,尽管基金的资产出现缩水,但其并购金额在2009年仍有所增长。2009年,基

金对外投资达到229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了15%。

与此同时,基金的投资战略在近两年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多年来,金融部门是基金对外投资的重点。上述领域的并购在2007-2008年基金对外投资中占36%,但2009-2010年基金在该领域的并购仪为2亿美元,比2007-2008年下降了98%。一些基金甚至不惜在承受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出售其所持有的银行股份。很多基金增加了对第一产业和一些不易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制造业的投资。此外,其对外投资的地区流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危机发生前,其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在2009年和2010年初,其对亚洲的投资明显增加。

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一)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对外投资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金砖四国”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球对外投资的地缘格局正在重塑。

2009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首次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480亿美元。与此同时,来自这些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在全球对外投资中所占比重在2009年达到四分之一,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2009年,中国、中国香港和俄罗斯已跻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十强。“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的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非常活跃的力量。2008年上述四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70亿美元,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而十年前,其所占比重还不到1%。尽管上述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9年有所下降,但在全球所占份额继续上升。从2000年到2009年,印度企业共完成了812起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共完成450起海外并购,巴西企业共完成190起海外并购,俄罗斯企业共完成436起海外并购。来自这些国家的一些跨国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逐步建立自己的医位竞争优势。

(二)作为全球化主要推动力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国际化战略发生显著变化,与全球及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相互交织,互相推进。

面对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和国际竞争的新局面,一部分跨国公司正在采取更为审慎的国际化战略,而很多公司则保持r积极的扩张姿态,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和新兴行业中。由于对外投资区位决定因素出现变化,跨国公司还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其生产经营的全球布局。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产业(包括一些高技术产业)都参与到区域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汽车、零售、金融等诸多行业的重组,以及环保、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为跨国并购带来了机遇。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总体上出现了从“扩张中调整”向“调整中扩张”的转变。

(三)区域主义兴起,投资区域合作得到深化。

在当前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的探讨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经济治理结构依然牢固地建立在国家基础之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决定了应该重点在全球层面加强治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务之急是收回被全球化所吞噬的部分政策空间,让各国对其未来发展拥有更多的支配权。而区域主义是这两种思潮之外的“第三条路线”,反映了一种务实的倾向。在贸易领域,因多边贸易谈判受阻,各国越来越重视区域和双边谈判,自贸区建设得到加强。同样,在投资领域,区域性国际投资协定正在从对双边协议的补充作用逐渐向发挥主导作用过渡。与之相联系,原来分散、庞杂的国际投资协定体系出现了梳理和归并的趋势。例如《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使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取代了各成员国成为签约主体。可以预期,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国际投资协定的整合将成为下一阶段国际投资规则制定的一个方向。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持续推动区域投资区的建设,并签订和完善相关的协定;另一方面,各国加大了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广泛经济合作协议的力度,而这些协议中一般都包含有关国际投资的章节。例如,东盟各国于2009年签订了《东盟全面投资协定》(ASEA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Agreement),取代了有关东盟投资区的原有协定,全面涵盖了投资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投资保护和投资促进等内容,加强了推动东盟内部投资流动的力度。同时,东盟还与中国签订了投资协定。在双方已签订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协定的基础上,该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了区域投资一体化)的谈判进程的完成。中国正日益成为东盟地区的重要的外资来源国。

(四)投资保护主义威胁仍然存在,国际投资协定趋向再平衡。

全球金融危机对外资政策走向的影响不容低估。贸发组织在全球层面和G20范围内同时进行的监测和报告工作表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保护主义问题并未在投资领域大规模出现。尽管如此,投资保护主义的风险并未消失。特别是在政策实施方面,“隐性保护主义”(非正式、不透明、歧视性的政府行为)仍然是一个挑战。贸发组织的数据还显示,尽管进一步开放仍是各国外资政策的主流,全球范围内对外资加强监管的倾向有所增强。2009年,对外资有负面影响的政策措施占全部新政策措施的30%,为近二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在国际层面,各国仍然积极地签订国际投资协定以改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制度环境。2009年共新签211项国际投资协定(包括82项双边投资协定、109项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20项其他类型的条约),平均每周约有4项协定签署。目前,全世界国际投资协定的总数已达近6000个,值得注意的是,在双边投资协定领域,出现了一些试图在投资者和东道国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以及在经济目标和其他公共政策目标(如保护环境)之间寻求一定程度的再平衡的努力,同时也出现了整合的趋势。

三、全球对外投资前景

随着世界宏观经济形势逐步转好,跨国公司盈利状况和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反弹,以及国际投资总体政策环境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全球外同直接投资流量反弹的势头有望继续下去。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在2010年将缓慢回升到1.1-1.3万亿美元,2011年复苏势头将进一步加快,有望达到1.3-1.5万亿美元。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有望在2012年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达到1.6-2万亿美元。

从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看,跨境并购预计将进一步反弹,并继续在全球对外投资流动中占主导地位。这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

的推动:一是全球跨国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财务状况不断改善;二是股票市场估值将在2009年水平上继续反弹;三是日前正在持续进行的产业重组将为跨国公司,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创造新的并购机会。大规模的产业重组正在使一些行业(汽车、农产品加工、零售等)的生产经营在全球范同内进一步集中。医药,生物技术等基于创新的产业通过跨境并购获得技术并通过外延扩张的方式实现较快发展的势头也将进一步加快。“绿地投资”将在2010年出现温和复苏,2011年和2012年增长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总体看,跨国并购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机遇将比“绿地投资”更为有利,其复苏速度预计也将快于后者。

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和第一产业的跨国公司对中期投资前景最为乐观。在第一产业,随着全球资源和大宗商品市场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反弹,一些资金状况良好的跨国企业在该产业保持十分积极的对外投资态势。法国道达尔等石油企业加大了对石油上游业务的海外投资。从制造业来看,受危机冲击较大的些行业(如汽车)开始出现回升,但仍面临需求不足和同外缓慢的问题。针对一些新兴行业以及新兴经济体的消费品市场的对外投资可能出现较快增长。服务业对外投资的增长预计将快于制造业。

从对外投资流出国来看,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对对外投资的前景总体相对悲观。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2009-2012年预计对外投资开支的增幅要高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前者在全球对外投资中的比重可能进一步增加。

从对外投资流入地区看,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对跨国公司进行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从2010至2012年,欧盟和北美仍是主要的投资目的地,但它们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将停留在原有水平。跨同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投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其次是拉美地区。在前五大投资目的地中,有四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即: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

总的看,全球对外投资连续两年出现回落之后,有望在2010年实现缓慢回升。全球经济复苏、跨国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以及跨国公司国际化的趋势继续发展,都将推动跨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跨国并购将继续作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但应看到,全球对外投资尚处在恢复阶段。特别是全球经济复苏还比较脆弱,一些欧洲国家仍面临着债务危机的考验,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新的波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些都给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复苏势头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四、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中的中国

外资发展趋势篇(4)

    1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1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状态。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2)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迟迟难以提高,久而久之,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在人力资源激励上,薪酬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人力资源从业者进行“2004年HRM遇到的最大挑战”的调查显示,选择薪酬福利的人数占总数的16.29%,位居人力资源挑战的第二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福利面临的挑战就是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不够灵活的薪酬管理制度,薪酬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面对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企业也不可能把全体员工定格在一个薪酬层面上,薪酬激励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1.2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国外的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见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渠道进入和快速提拔的方式。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或是论资排辈。

    (3)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国外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励因素,少使用内部激励因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

    1.3 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比较

    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人与岗位的密切联系。他们在进行了详细的岗位分析以后,面对岗位的需求来选拔具有本专业知识技能的适合人员,人员上岗后可以根据明文规定的岗位要求来工作。而不是仅把人与事联系起来,还把人与岗位相连,重视人的因素。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这与我国企业以“事”为中心,把人看成是做事工具的观点大不相同。

    (2)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公平,更注重能力。他们从企业发展的立场出发,摒除了那种靠“人际关系”在企业里进入、晋升的弊端,采取多渠道进入和快速提拔的方式,无非就是在竞争的前提下,为企业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在晋升方面,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你我亲疏关系,不分服务年限和资历,公平竞争有能力者居之。这种用人原则,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与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短期供求关系。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动,国外企业通过严格的招聘程序,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源,他们为招聘的人才提供可靠的发展机会和培训机会,并与之建立短期的供求关系,以减少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这种方式,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和岗位最优化匹配。

    (4)人力资源激励上,国外企业把付出的劳动与合理的报酬紧密的结合起来。

    2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的柔性化比我国的战略制度化更具有时代优势。国外企业在经过了“刚性管理”的时代后,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方式。它使企业在市场机会不断变化、竞争环境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不断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这种柔性管理的方式很快被应用到企业,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而我国的战略制度化虽然比以前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但是与国外的柔性管理相较而言,在时代的适应性上略逊一筹。

    (2)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更注重人性化的解放。他们将“以人为本”奉为企业核心的理念,把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把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员工们看到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他们相信员工,相信员工能把本职的工作作好,减少了监督和控制,实现了人性化。而我们的员工在企业中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工资在努力,为自己的绩效而担忧,企业看重的也就是他们的绩效,而忽视了创造绩效的人员才是企业的根本。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比我国更注重人员与企业战略的结合。

    国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并不仅仅是像我国企业进行的岗位技能培训,而是有计划、针对性强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其目的是提高员工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的能力、培育有潜在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战略贡献一份力量。而我国的人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仅仅是为了岗位的需求。

    (4)人力资源激励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不断地完善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工资福利来强化对员工的激励。他们的浮动工资制,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满足了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保障企业有稳定的员工队伍,留住了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可以说,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3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对策

    3.1 人力资源使用上员工作为企业的“本”

    以人为本,企业以员工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企业中所有的成员都看作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鼓励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同时重视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增加教育投资,不断提高职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是员工的利益得以最充分的体现。改变过去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以监督和控制方式,把工作放手给员工,转向了以领导与激励为主,给员工充分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3.2 人力资源配置上员工参与企业战略

    新时期,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的制定,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高层部门的事务。企业的战略还与企业的员工息息相关,企业战略的方向既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向。让员工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员工参与企业战略必须有合理的人员配置为前提。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外资发展趋势篇(5)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外资发展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21―05

一、天津市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特点及总体评价

作为中国金融业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与上海,深圳、广州等一起成为外资银行聚集的主要区域。目前在全国主要金融对外开放城市中,天津市外资银行数量位居第五位,总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分别占全国的5.2%,8.5%和6%,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凭借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明确和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以较小的规模实现了良性发展,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赢利能力稳步提高。

(一)业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天津市共有外国银行分行14家,支行1家,代表处4家。在15家分支行中有10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香港汇丰银行还被授权经营对非外商投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香港汇丰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

截止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规模折合人民币26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7.6%,占天津市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2%。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天津除开办传统的存款、贷款、票据承兑贴现和资金拆借等业务外,在提供信用证服务和担保、办理国内结算以及外币银行卡等业务领域也进行了拓展,此外,还有11家外资银行开办了境外资金拆借、吸收境内非居民存款等离岸金融业务。

(二)外汇贷款等细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外汇业务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外汇存、贷款和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43%和34%,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存、贷款市场份额则分别高达86%和75%。

(三)处于起步阶段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分别为55亿元、27.8亿元、36.7亿元,余额分别是2002年末的6倍、21倍和8倍。实收人民币营运资金总额9亿元,是2002年的2.2倍。2005年前11个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利润0.34亿元,比2004年全年增加0.12亿元。2004年人民币业务资产收益率为0.6%,远高于同期0.3%的外汇资产收益率,产出能力已明显优于外汇业务。

(四)中间业务稳步发展

目前,天津市外资银行以国际贸易为背景的国际结算业务市场份额超过30%。此外,在天津市15家外国银行分行中,渣打、汇丰、花旗等银行纷纷取得网上银行和金融衍生业务执照,共8家分行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7家获得包括利率掉期、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合约等衍生产品业务交易资格;汇丰和花旗还申请并获准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2005年1-11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累计形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0.7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而同期天津市中资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收入8.8亿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8%。外资银行收入构成虽说较中资银行更合理,但其中间业务收入与通常意义上的跨国银行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受制于政策限制和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等金融环境的影响。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部分放开的领域仍集中在结算性、担保性业务方面,电子银行、衍生产品以及银行卡业务的交易量和收入均较小,QFII托管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存在空白。总体讲,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处于积累经验和培育市场阶段。

(五)资产质量总体良好,赢利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1-11月份,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共实现利润2.19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利润水平,人均实现利润74万元,约为同期中资商业银行人均利润的4.6倍。此外,外资银行不良准备充足并且普遍重视贷款管理和风险控制,资产质量一直保持了良好水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亿元人民币,不良率1.12%,比中资金融机构低4个百分点。

综观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与经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依托成熟的经营理念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实现良性发展

1.从经营理念看,外资银行在市场导向、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方面普遍具有成熟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经营理念。如在新业务的拓展方面,天津市虽然已有1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申请对中资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资格的只有1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银行普遍具备成本约束理念,重视资本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的核算,不盲目追求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粗放经营模式,而着眼于稳健和长远发展,注重以最小成本追逐最大利润。

2.从服务水平看,外资银行尤其注重对客户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如日本日联银行从丰田公司来津投资的计划阶段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关投资方面的咨询及援助,来津后继续提供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援。为使业务操作更方便,日联银行积极推进GCMS(全球现金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现金管理服务并提出导入贸易管理系统来提高贸易事物效率,并着眼客户商流,积极涉足应收账款买断等贸易金融领域。

3.从管理体制看,天津市外资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实行扁平化、垂直型、纵横交叉的网状模式,激励和约束并重,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较中资银行具有较大优势。以中外资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为例:在组织结构上,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而中资重视垂直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而中资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在人员管理方面,外资重人员激励,而中资重视人员控制。从近几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长结构看,在其垂直信贷审批体制和有效考核机制下,信贷客户经理受本级机构考核压力小,独立性较强,避免了中资银行“贷长、贷大、贷垄断”的倾向。外资银行各项业务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效率也明显高于中资银行,在外汇贷款领域取得明显优势,不良贷款比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4.从市场定位看,天津市外资银行的市场目标明确指向大型跨国企业和优质三资以及高端个人客户。天津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0%左右,以摩托罗拉、三星、LG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及以丰田技术产业

链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成为支持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外资银行驻津机构的市场目标。2001年以来,天津市外资银行依托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发达的全球网络,强化对驻津摩托罗拉、丰田汽车、三星电子等跨国企业的服务力度,贷款的97%投向外商投资企业,显示了其与中资银行在优质高端客户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外资银行与母国跨国公司的天然血脉联系使得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尽显。

5.从产品研发看,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抢占市场。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例,由于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巨大,个人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热点。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相继成立个人理财中心,并纷纷推出与国际债券、海外股指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而中资银行由于缺乏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资金国际运作经验,大部分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中资银行推出的条件复杂、创新挂钩的产品,很多是转售外资金融机构研发的产品,或只对条件做细微改动。例如本市某家中资银行向市场推出的数期理财产品均是通过法国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介绍,整体购买法国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开发的一系列结构性产品。汇丰银行也基本向所有开办外汇结构性理财业务的中资银行出售过其研发的产品。花旗银行则在为中资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资金对冲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务,同时分享了大量的利润。

(二)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资产重组与并购,不断调整在津发展战略布局

1.外资银行重组与并购活跃。2000年以来,驻津外资银行为满足其母行在华发展战略定位的调整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避免同国别外资银行因市场结构趋同导致激烈竞争的不利影响,不断进行业务整合和市场并购。先是日本东海银行与三和银行驻津办事处合并成立日联银行,后日本樱花银行与住友银行驻津机构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银行,再后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与法国东方汇理合并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2005年8月韩国朝兴银行完成了对新韩银行的并购,而东京三菱银行也在酝酿与日联银行进行战略整合。

2.外资银行注重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市场细分。

从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看,不同外资银行根据自身实力、业务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如具备地缘优势的日、韩银行依托于驻津日韩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优势,重点拓展贷款业务,其资产和利润等主要指标占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50%,优势较为突出;汇丰银行作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外资银行,注重各项业务全面发展,业务种类最全面且贸易融资规模较大;欧美银行从经营成本、赢利因素以及其本身混业经营特点出发,主要关注投资银行业务等。总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战略已初步显现。

(三)积极调整竞争战略,将加快自身发展与参股中资实现业务扩张相结合

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许多外资银行都表示将会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在条件成熟的城市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天津市的汇丰银行在2005年9月正式设立汇丰泰达支行,韩国朝兴银行在滨海新区的分支机构也即将开业。此外,花旗等也在等待时机在滨海新区设立支行,扩大在津服务网络和业务范围。

此外,因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具备通过物理网点实现规模扩张的条件,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中资加强向中国市场渗透,期待借助中资银行的本土优势实现快速扩张。目前,德国施豪银行与建设银行合作成立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的业务稳步发展,英国渣打银行以19.9%的股权入股天津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也在酝酿引进澳新银行作为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当然,中资银行也希望通过外方股东提供各类技术援助和派驻董事,使其在完善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内控等方面取得进步。

二、后WTO过渡期外资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因素,外资银行未来参与业务竞争的重点将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是优质高端客户和零售市场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重点拓展内容。外资银行在继续依托管理优势、体制优势强化对驻津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非居民自然人的服务的同时,包括优质中资企业和高收入个人在内的高端客户将成为外资银行未来市场开拓的重点;

二是在业务品种方面,住房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将受到外资银行的关注。同时,外资银行将凭借国际化经营的优势,通过开展新产品和新业务谋求市场份额。重点将拓展成本低、风险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未来时期的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将成为中外银行的竞争焦点;

三是在人民币零售市场方面,当市场完全放开对个人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衍生产品方面的限制后,外资银行将充分利用其母行在产品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积极进行相应个人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进工作,获得人民币业务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利润。

但同时应当看到,鉴于中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制度方面的软约束将长期存在,外资银行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有关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将继续影响外资银行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

伴随后WTO过渡期金融业开放的继续稳步有序进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将由批发(面向境内法人)向零售(面向境内自然人)逐步推进,服务对象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对国内银行的保护和对外资银行的政策限制也面临最后期限。过渡期完成后,WTO框架内的各项政策保护措施对外资银行发展的影响将逐步减弱,政策层面将由非审慎性监管转变为审慎性监管,如外资银行还将受境内外资银行合规性监管考核指标(如境内外汇存款/在华外汇资产不超过70%等)的影响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外资银行因零售业务缺乏网点支持和与中资银行的资金拆借受到额度限制等原因,资金来源多依赖境外的趋势短期内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未来时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将主要受到外资外债政策的制约,如短期外债规模指标的规定,客观上将束缚外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此外,诸多具有区域特征的政策限制,如天津市保税区内的企业不允许在区外开设外币结算账户,而保税区内的外资银行客户只能通过中资银行进行外币结算等政策措施,如外汇管理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客观上限制了外资银行的业务,影响了外资银行对客户服务质量。

(二)外资银行面临如何更好适应本土市场经营环境的问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外资银行虽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跨国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但在华机构网点的缺乏将长期制约其零售业务的全面推广,而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其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先进服

务手段的开发利用也将受到人力和成本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此外,在津外资银行的许多业务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因国内经营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如法律意识、行政效率、执法公正性以及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要求外资银行对所有的监管规定、外汇管制、税务和法律问题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和熟知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外资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以及创新产品是否适合中国本土文化,市场认同程度如何,都需要外资银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进行不断磨合。

(三)外资银行在华整体战略布局重点的确立,将不同程度影响外资银行不同地域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外资银行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天津、大连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近年来,在华外资银行普遍进行投资战略调整,把更多目光投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外资银行机构网点和员工数量均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末其机构数量已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资产规模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而近年来与上海、北京等全国主要城市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相比,天津外资在机构聚集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英国渣打银行的战略重点已向北京转移,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在总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分行功能逐步弱化,各项业务停滞不前。天津如何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今后经济对外开放整体战略部署与外资银行战略重点转移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需要深入研究。

三、外资银行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几点启示

“入世”四年来,中资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以及外资银行积极的展业姿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出许多适应性努力。如中资银行开始更新经营理念和模式,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在新业务品种上紧跟在华外资银行。伴随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举措的逐步实施,中资银行传统银行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信用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突飞猛进,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内部治理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朗。应当说从目前情况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为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监管理念等方面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从长期看,为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高效运行,在WTO后过渡保护期内,宏观层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有关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从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减轻中资银行税负等方面为中外银行进一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中资银行也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着力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努力提高赢利水平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中资银行应在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法人治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完善对管理者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应积极借鉴外资银行成熟经验,妥善处理资本、质量、规模、效益四者关系,重视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考核,约束分支机构不计资本占用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行为。同时,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引导各业务部门的合理扩张与收缩,努力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和比例,坚持增收节支,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整体赢利能力和赢利水平。

(二)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培育客户忠诚度

外资发展趋势篇(7)

一、引言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上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生产要素,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及方法,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外包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核心业务。但是由于在外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外包商、外包职能的选择上,对于企业来讲存在一定风险,需要科学评估、谨慎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风险进行预防。

二、人力资源外包概述

1.人力资源外包的涵义。人力资源外包是指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承担的工作职能,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通过招标的方式,签约付费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的做法。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有知识的企业。

2.人力资源外包的原因。国内外许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渐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的原因有很多,这主要与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及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种:

(1)成本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成本与效益,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关注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不断地提高,人力成本是最重要的开支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和经济效益不景气的企业来说,节约预算、紧缩开支,是不被市场浪潮淘汰掉的一颗救命稻草,因此成本的压力是企业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首要原因。正如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够高效地为多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职能的外包服务,降低单个客户的人力成本。

(2)对专家服务的需求。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要行业中的精英进行决策,有时候还会需要专家团队进行共同研究。然而这些专家团队因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特殊的人才渠道,是十分稀有的资源。这就需要利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专业人才整合能力,统一将这些专业人才聚集起来,专门为企业提供不具备核心能力的职能服务,只在公司内部保留必须亲自做且擅长做的事务,相当于与其他公司一起平摊了人力成本,能够用最少的投入整合到最好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回报。

(3)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提高效率,也要通过信息化的系统和平台进行信息的处理。因此许多企业都开始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能够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不仅仅需要高昂的成本购置系统,还需要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后期的维护,如果采用外包形式,则不用购买就能获得此项技术,还可以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予以指导,为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免去了后顾之忧。

(4)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再造。长期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行政部门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他们的时间往往都用来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上,无法集中精力去研究涉及到企业文化、员工发展和企业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关键职能,也就不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服务。人力资源外包为企业人资部门承担了大部分的事务性工作,而使他们解脱出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在这一点上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变革,成为优化企业流程、整合企业资源的推动者。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和风险

1.优势。(1)节约人力成本和预算。人力资源服务商可以提供给企业所需要的服务,而且成本低于目前企业支付给人力资源部门的费用。很多企业不愿意用高昂的价格去购买人力资源职能所需要的设备和系统,而外包就可以作为一种替代大量技术投资的有效解决方案。既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又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

(2)外包服务商具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会根据各个业务模块,整合和培养专业的人员进行服务,这些人员也许是人才市场中非常抢手和短缺的,单个企业无法直接招聘获得,而通过人才公司这一渠道,就能够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3)有助于企业结构的精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逐渐在向着精简化、高效化发展,这有助于理顺组织结构、简化工作流程,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上传下达上面,减少沟通环节,增加沟通的有效性。而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之后,就可以只保留核心职能的人员,将部门规模和部门结构精简到最佳状态。

(4)减少企业劳务纠纷和法律风险。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国家政策越来越偏重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自身的权益,而人力资源外包就能够帮助企业达到这个目标。企业通过人员派遣等方式,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岗位,外包给人才公司,而这些人员的劳动关系是由人才公司进行签署和管理,与企业没有直接的雇佣关系,人才公司拥有专业的法务顾问,负责处理这部分人员的劳务纠纷,很大程度地为企业就减少了法律方面的风险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风险。(1)必须谨慎选择外包服务商。随着外包业务的逐渐发展壮大,许多新兴的外包服务公司加入到行业中,这些外包公司的资质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需要企业在选择时仔细考察其各方面的能力水平,谨慎地加以选择。一个有实力且有责任心,能够认真为企业服务的外包公司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锦上添花,相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外包的过程中,对于外包商的评估和外包合同的洽谈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企业和员工之外的第三方的加入,必然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2)削弱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外包业务为企业分担了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同时,也削弱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应职能,这对于企业的集中管理来说会产生一些弊端。毕竟企业与外包公司之间是合同关系而非直属的领导关系,外包公司在执行人力资源职能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不是完全按照企业的意志执行,其工作的目标在于完成合同中签署的任务,而不是为了企业的战略发展而服务。合作关系与领带关系不同的是,没有直接管理其工作职能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权威性,需要在外包活动前进行有效地沟通。

(3)要随时对外包商进行监督和过程沟通。外包商不同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他的运行和操作有自己的流程和制度,且不需要将所有流程向企业管理者汇报,只需要完成合同所签署的目标即可。再加上外包商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自有技术人员,沟通不向企业内部一样便捷有效,因此企业对于外包过程的监督和把控上并不能够十分及时,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有效地监督外包公司的各项工作,使其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发展趋势

1.人力资源外包领域逐渐扩展。近年来,人力资源外包以其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因此我外包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从传统的一些人力资源事务性的职能,逐渐向企业的核心职能发展。许多口碑好、实力雄厚的外包商逐渐转变职能,不仅仅为企业客户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还能够围绕其战略发展,提出一系列的优化方案,为企业提供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大大节省了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困扰和顾虑。这种服务领域的扩展在国外的实践较为成熟,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国内许多外包商都在积极增强自身实力,向高水平的管理咨询服务迈进。这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能够获得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专家进行企业战略的指导,对于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2.企业利用外包顾问进行外包工作。外包公司对于企业的服务,已经由传统的一对多,逐渐演变为一对一的专业服务,避免了客户对于服务质量监督不便的弊端,外包公司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挑选相关专业的外包顾问,派驻到服务公司进行工作。这种外包模式的优势在于,外包顾问能够加入到企业当中,感受到其企业的文化,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提出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进一步方便了企业对于外包工作进行监督,能够加强外包工作的有效性。

3.外包服务商结为联盟。随着外包行业的发展壮大,各外包商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业务模块上的优势和劣势,为了扩大优势、弥补劣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和结盟,各自负责擅长的项目,共同为一个企业进行服务。这种结盟对于外包商来说,能够吸引到更有实力的服务企业,赚取更可观的利润,对于企业来说,签署一次外包合同,就能够享受到多个高水平的外包商的服务,能够大大减少企业在外包商选择上的顾虑和节省了许多评估环节。

4.人力资源外包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人力资源外包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砝码和策略,企业需要人力资源外包帮助其精简人员、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继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外包行业正在走向强大,同时也需要后面大量专家、技术人员和高科技的设备、软件进行支撑。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都要围绕组织目标进行,如果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人力资源外包相脱节,那么无疑它已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五、企业未来人力资源外包活动的策略

1.重新定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后,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部门和人员的精简,有许多员工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需要企业提前进行沟通和职业指导,充分理解公司政策,消除不满情绪。 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使其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

2.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的决策活动,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企业要在外包活动开始前做好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制度,选择对企业需求来说最为合适的外包商

3.确保有效的沟通及监督。企业在外包过程中,要对于每个阶段的目标予以规定和监督,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人力资源外包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外包活动按照合同流程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向公司内部员工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切实地了解到公司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意图,以及它能够给公司发展带来的好处,理解和支持公司外包政策。

六、结语

人力资源外包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开展得越来越普遍的一项创新活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繁重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核心的战略性工作,同时利用外包公司的专业性和经济性,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但其中也存在外包商选择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综合考量自身特点进行决策,建立分包商预计机制及约束机制,充分利用好外包的优势,赢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洪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 2003(02).

外资发展趋势篇(8)

杨溢的分享分为两个部分: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概况+未来的发展趋势、创业的趋势与投资的策略

首先她分析全球关于人工智能的投融资概况。

“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相比在座的各位比我了解的更清楚,其实不是最近这两年才起来的。虽然最近这两年特别特别火,其实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积淀。从投资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观察到在2013年资本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个原因是在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一些感知智能领域进入到比较前沿的时代,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功,所以在2013年到2014年的跨度阶段,我们投资的比例增加了188%,而且在一早投资交易次数来说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在2015年进一步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交易的次数已经达到了140起,交易金额达到了非常高的状况。这个数据是全球人工智能投资的规模。在中国很多机构投资的方向在2015年之前都是投TMT、互联网+或者是智能硬件,但是在2015年之后大家提的更多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这个领域。

在投资阶段来看,2011年到2015年多数的投资案例是处在早期。投资金额是在500万美金以下,在国内是处于天使阶段,从2015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开始显露出来,开始进入到A轮、B轮的阶段。

从投资金额来看,2015年集中在B轮和D轮这样一个阶段。国内的情况比欧美要晚一点,所以在国内从2014、2015年开始投天使早期创业的公司机构会更多一些。从投资阶段来看,其实在这个领域处于这个行业的初创期,我们这个行业还是非常新兴的行业,还是比较初创的阶段。

从智能分布来看,以欧美占大多数,但国内也在迎头赶上。50%以上还是在美国,第二是在英国,英国的数量只有几十家,还不到一百家,从去年开始国内在这块的投入会越来越多。投资总的金额来说美国在人工智能这块总的金额超过40亿美元,但这个只是包括了人工智能,没有包括机器人。一般来说像中国的投资会晚于美国三到五年,但是这个速度越来越接近,距离越来越缩短。

从投资的细分领域来看,机器人在应用层的投资是最大的,然后是自然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国内对基础技术的投资相对比较保守,国内的投资基本处于应用层,右边这个图统计的是国内在应用层的投资占72%,所以国内的投资相对来说还是会比较偏人工智能再加商业化的领域,跟各行各业相结合的这个领域,从技术领域看机器视觉这个领域的公司也占了一半。

再看国内外巨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大家在各大媒体上也会关注到国外及国内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像谷歌、Facebook、苹果、微软,他们基本上在深度学习这一块都有去研究。一个是数据层,还有应用层,可能在大的公司都有布局。国内像百度、阿里、腾讯都有在深度学习和应用层意义大数据挖据这三个层级,都分别有布局。所以也可以看出这几个领域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创业的趋势与投资的策略。

“在发展趋势这一块,各个国家都把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一块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和产业作为支撑,特别是在日本。因为我在日本待了八年,日本在去年以及今年都了关于机器人新战略的国策,而且日本很多大的公司也是在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一块。我们也关注到在2015年日本的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去年日本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是百分之五百,他们在养老机器人各种细分的场景上都有非常重大的突破。

在国内我们也观察到很多创业公司其实更多的是在服务层会做的更多。比如说我们在2015年、2014年的时候更多看到的项目是儿童机器人、玩具机器人或扫地机器人这些,对于技术这块的核心技术比国外还有一定的滞后。但是在发展趋势这一块我们观察到,从基础的支撑层和大数据的支撑、和中间集成以及技术的应用这几个领域,现在都开始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循环。不过,在投资圈有一个趋势,就是我们会跟国外的很多机构合作,我们会去看一些国外的技术或者是有些机构去投资一些硅谷的技术项目,然后跟他们合作在国内开合资公司,然后把国外的技术就带到国内,缩短技术的开发周期。另外,在Gartner技术曲线有这样一个趋势,现在计算能力日趋成熟,但是在一些高性能芯片的发展还有待升级。所以在AI芯片领域我们认为可能还有一些投资的机会,在数据层,马云几年前就说大数据,2014年我们也投了一个大数据的公司,现在也发展的非常好,所以技术条件基本已经具备,但是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收集这些数据的处理。现在在数据的收集和计算这块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这块还是有很大的投资机会。

再就是应用化的技术这一块,技术跟应用场景的结合以及跨界的结合,这个领域可能还有五到十年的成熟期,但是在感知层的技术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投资机会。所以我们的投资策略也是技术跟应用相结合的投资策略。我们会关注长期的技术研究和基础资源的积累,我们认为这些公司有它的核心的价值。

外资发展趋势篇(9)

财务管理在任何企业的管理中都占据了首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使信息化普及了世界每个角落,外资企业更是高度信息化的企业,外资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外资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应用。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我国的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局限了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我国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1.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1 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情况

外资企业是带动我国出口规模的重要国策之一,因此外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根据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企业资产进行重组、行业进行联合,以及跨行业兼并等行为的实现,各企业集团的不断出现、扩大,因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及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些都需要大量准确的相关信息和基础数据作为基础,现行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把这些复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工作流及时而且准确地收集起来,帮助外资企业很好的控制并利用企业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2 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局限性

1.2.1 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无法保障安全性及重复建设。财务系统效率较低,资源和资金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业务创新的能力较差,信息分散化,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传统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公司在资金平衡、投资管理、成本计划及成本预先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2.2 资金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大多数外资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没有建立统一的资金调控制度,信息平台不统一,信息化传递渠道没有建立完善,财务数据、投融资管理、资金结算等情况不详细,导致外资企业不能全面掌握公司财务相关信息,不能及时地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调配、监督和控制,致使管理措施的不及时,以至于影响整个企业的良性循环。

1.2.3 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滞后,降低管理效率。由于我国整个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信息化技术人才也相对较少,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技术相对薄弱,许多外资企业虽然一直在引进新的信息化技术,但许多老员工并不能完全掌握这些技术,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给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带来了障碍。

1.2.4 财务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公司财务管理发展。由于老思想的影响,碍于面子等问题,财务管理在执行监督制度时,出现了各种奖罚不明确、领导个人占用公司资金、资产报废处理不明确等等各种问题,大大阻碍了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迫使财务人员私改真实信息,造成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核算不准确、账物不符等现象出现,增加了外资企业的经营风险。

2.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2.1 外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一套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财务部门整合好公司的资源,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外资企业要想站稳脚跟,进行信息化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各项财务数据的集成及应用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可以很好的降低外资企业的成本核算及监督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更有助于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创建。外资企业在业务数据统一集中的基础上,建设各项数据仓库,避免资金浪费,便于财务管理的进行,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2.2 加强公司资金合理化管理机制

要想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提高公司在社会上的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及获利能力,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可以使财务管理部门的价值最大化,也可以提高公司资金的利用率,增加现金的净流量,持续稳定的创造利润。

2.2.1 保障好外资企业的资金流通、安全及经济效益。财务部门时刻谨记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的主要命脉,货币为王,公司所有生产和经营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货币资金这一物资基础之上的。借鉴其他大公司倒闭的经验,运用信息平台合理调配公司的内部资金,在投资方面不要占用过多的自有资金。保持好资金的流入、流出比例,防止出现资金出多与入的现象发生,避免公司往来款项及银行借贷不能按时归还,从而影响公司的信誉、效益及运营效率,为以后的借款创造出更多的便利条件,提高公司的声誉、影响力。

具体措施有三点:

①集合所有财务信息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部门根据本公司资金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编制年度资金预算时要细化到每月、每天,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待大额资金的支出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坚持好联签制度,避免出现和失误的现象。

②公司内部资金持续监控。财务管理部门对公司内部资金流动情况实时监察,特别是对大额资金的动向监控。

③科学筹集资金及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财务管理部门是最清楚公司资金基础的一个部门,应该根据公司实际经济情况,积极提出统筹和灵活利用资金的方案措施,努力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献计献策。根据本公司特点及市场经济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公司的资金筹集方式,合理的利用公司内部的闲置资金,在安全、合理、合法、有效及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使企业资金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可以做到资金的有效监查及控制。

2.2.2 建立科学的资金风险监管及评价体制。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净资产是在排除了公司资产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损失及变现损失的基础上,对外资企业净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性指标,可以衡量外资企业的资本充足性。准确地把握公司的风险,监管更加有针对性及时效性,对各类风险指标化、数量化,做好风险评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科学的风险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外资企业经营失败引起的市场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以作为我国外资企业市场持续监管及准入的主要依据之一。

2.2.3 应收债务的财务管理方案。三鹿奶粉导致三鹿集团破产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三鹿集团的破产不仅给他们的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许多供货商及经销商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供货商被拖欠的货款数目达到750万之多,给其公司带来了资金紧张的情况,资金周转不开,无法执行已签合同,出现违约,损失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我们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把所有应收债务,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罗列清楚,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信誉进行评价评级,缩短应收账款周转的天数及占用的资金成本。实时监控欠款的流动情况,提高资金的追回率及使用效率。

2.3 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运行在更加开放、灵活的环境中。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对每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第一,加强业务信息知识的学习及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搜索财务信息、利用好信息手段在工作中。经济信息是商品,会计信息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商品,有着其巨大的价值。首先,财务管理者要做出企业投资、筹资方案,必须对一些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分析、整合。拿企业筹资来说,先分析企业的资金情况,决定采取什么形式进行筹资,通过分析市场上可能获得的资金来源,找好筹资对象。这些都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使企业资金风险降低,减少成本投入,使企业资金的价值最大化。其次,财务管理人员为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提供参考,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协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为增加企业的价值贡献着一份力量。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财务人员必须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关注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财务信息,运用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来协助领导者做出正确地发展决议。

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强化长远发展的观念。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外资企业所追求的,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讲,也要和公司的目标是一致的,充分考虑理财行为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处理资金的工作中,避免出现企业财务决策的短期效应出现,本着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的处理每一笔资金的去向,使财务结构合理化,企业发展长期化。

第三,重视外资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财务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服务理念强记于心,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品牌建设。其次,跟着公司文化的导向前进,在公司的思想平台上发展财务工作。

2.4 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增加公司的创新力

整个外资企业从高管到员工都要意识到要想企业良好发展,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创新一定要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财务管理也要通过实现创新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竞争力。

2.5 建立进出口业务审核及发货审核制度

2.5.1 进出口业务详细计划审核制度。相关业务部门应该及时的把外签业务合同及计划送审到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对具体的业务信息进行整合,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帮助措施,这项制度的完成对企业的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5.2 进出口货物收发审核制度。收发货物时开具的各种单据,必须由财务部门进行详细地审核,对其数量、价格进行科学评估,确认无误签字后才能发货。在遇到汇款情况时更要慎重,各种执行方式必须明确,责任到人,每一步必须有相企业关负责人的签字后方可执行,这一制度的执行是需要严格落实的,不能因为事情紧急就节省程序,此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深刻的意义。

2.5.3 需要做好会计处理的几项内容:①在出现进出口业务销售情况时,需做相应的会计处理;②产品因某种原因出现退货现象时,也需做相应的会计处理;③在支付银行借贷费用或销售费用时;④进出口货物出现“免、抵”税务现象时;⑤进出口业务货款到账时等等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需要规范的会计处理。

3.总论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外资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还陆续出现了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情况,外资企业确实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优势的位置,但是经济危机的出现给每个企业都敲响了警钟,其中也包括外资企业,这就要求外资企业也必须重视其自身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工作是外资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要求财务管理者必须达到更高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晁江华.对提高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21.

[2]曲秀娟.外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09,27.

[3]傅雁蕾,杨子平.外资并购中的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0.

外资发展趋势篇(10)

人力资源外包使企业能够用最低的费用获得最丰富的资源,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高附加值。外包(Outsourcing),即外部寻源,这一词最早出现在信息领域,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制造、物流、营销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外包是指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让他们承担原来由企业内部员工完成的部分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及专业知识的企业。

人力资源外包作为外包服务的一种形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资源情况,把原本由企业自己进行的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通过支付酬金的方式,交给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去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常见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包括招聘外包、培训外包、福利外包、薪酬外包和绩效管理外包等方面。

1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

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的发展是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更好的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业务发展迅速,到2012年1月,人力资源外包员工人数达到4000余人,服务客户也由最初的以销售岗位为主逐步转变为涉及IT、金融、保险、行政后勤等各类岗位。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核心产品单一、服务客户低端等现象。通过对这个实例的分析,发现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业务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以及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成长,尤其是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形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近期,在IDC的最新报告中指出:由于客户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政府政策的倾向性,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在近几十年来不断蓬勃发展,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并且预计到2015 年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8.9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达19.7%。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2.8%的美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

第二,服务内容单一。虽然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已经扩展到了中高级人员的甄选、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开发等战略性工作层面,但现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主要还集中在人事社保、工资发放、员工档案关系管理等比较初级的层面,涉及的服务内容范围不广。

第三,服务对象覆盖范围狭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但目前在一些项目性工作较多的行业最普遍,主要集中在IT、金融、市场营销等行业。在一线城市,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进驻,由于他们对人力资源外包的认同和习惯,以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人力资源外包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在二三线城市,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IT、销售等一些中小型企业。如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客户主要为IT、销售等一些中小企业,其中80%以上的企业外包人数在100人以下。

第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之所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就是因为在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当中,有着优秀的从业人员,他们能够提供比内部管理更加专业和规范化的服务。与国外机构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才结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本土机构规模较小,专业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士充斥,一般性人才过剩。

2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备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行业也必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其原因主要为:

第一,受外资企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企业纷纷来华投资。据统计,中国是吸收外资企业最多的国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80余家来华投资并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外资的进入必将带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业的跳跃式进步。一方面,外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为国内企业和求职者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促使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由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这就为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开拓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外资的进入也为国内同行带来了先进的理论知识、业务模式和管理经验,同时带来了发展资金,培养了专业人才,这些有利之处将直接推动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战略层面上讲,外资的引入对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未来的发展产生“双赢”的局面。

第二,企业自身转型的需求。据统计,企业人事工作中非核心的事务性工作占到整个HR(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工作的65%—70%,诸如保险缴纳、工资发放、用退工办理、档案管理等。但是近年来,随着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以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加关注核心竞争力,从而将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以实现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引进新鲜血液,使人员进行合理分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诸如员工激励、薪酬架构设计等。如何在人才竞争中获取优势,将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第三,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2007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第一次将 “人才服务业”正式写入国务院的文件,同时提出要“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机构,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人才服务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其中专门对劳务派遣、员工社会保险缴纳等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这些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将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行业的顺利发展。

第四,外包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优秀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为例,目前已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南京、拉萨等近百个主要城市设立分公司及办事处,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并在香港、美国成立分支机构,集团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操作平台,能瞬时实现从“委托”到“反馈”的全部流程,并能自动生成帐单和报表,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工作精准性得以提高。

2.2 向着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今后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必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开发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产品,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其中主要表现在:

首先,服务内容的专业化。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项目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事社保、工资发放、员工档案关系管理等比较初级的层面,还拓展到招聘服务、培训服务、薪酬服务、福利服务等更多服务领域,将为客户提供更多高附加值和综合解决方案。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

其次,服务对象的专业化。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服务对象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主导产业发展的利润增长点从初级岗位转向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具有战略性的高层次、专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从服务对象的行业来看,将来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日益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和员工流失率推动着更多行业的企业积极关注并采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如员工派遣服务、招聘流程外包服务等)来保障业务正常运转、实现成本控制并稳定员工队伍。

再次,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由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主要是跟人打交道,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对特定的行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为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薪酬福利等方面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随着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不断发展,未来从业人员必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未来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将向着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服务商要想在外包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克服其制约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的因素,最终使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3 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未来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从外包商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仍面临着核心产品单一、服务客户覆盖范围狭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状,要求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长远发展。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新产品。外包服务商在稳固原有核心产品的同时,要加快服务创新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企业差异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产品,积极抢占高端市场。

3.2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现阶段,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客户,拓展服务对象。对于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等大型外包服务机构,在保持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市场,将其服务网络布局全国。而对于中小型服务机构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将其服务领域向着广度和深度的方向发展。

3.3 以行业发展为标准,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管理工作应积极配合行业监督机构,依据相应的标准,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加相应资格证书的考试,并且借助外部培训机构或内部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通过薪酬激励引进优秀人才等手段,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总之,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尽管在我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因此外包机构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实施适当的变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优势,最终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喜凤.《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可行性分析》,《人才战略》,2010.12:74.

[2]蒋泽熙,王立里.《浅析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及问题》,《中国商界》,2010年第3期:241.

[3]萧鸣政,郭丽娟,顾家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08》,人民出版社,2008.

外资发展趋势篇(11)

近年来,亚洲新兴发展中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而CAFTA又是亚洲实际利用和吸引FDI最多的区域。其中两个主要的外资接受方——中国与东盟,在吸引外资方面存在一直存在激烈的竞争。 【论文摘要】 近年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蓬勃增长。随着大量外资流向亚洲新兴发展国家,CAFTA的引资效应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中国与东盟(区内两个最大引资经济体)引资竞争产生影响。文章比较了中国与东盟的对外引资现状和特点,结合全球FDI趋势和CAFTA对外引资效应,探讨中国与东盟的对外引资竞争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 FDI CAFTA 引资竞争 一、中国与东盟引资竞争现状分析 1、中国与东盟国家吸引外资竞争的发展阶段。根据双方引资规模的总体走势,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 (1)1985—1992年,东盟在引资竞争中处于上峰。这一时期东盟作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重要地区,市场逐步开放,投资环境较好。而中国还处于引资试探阶段,投资领域限制严格,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吸引外资能力较差。 (2)1993—1996年,中国引资实力上涨,双方引资竞争不相上下。1992年以后,我国市场扩大开放,投资限制逐步取消,引发了新一轮投资高潮。该时期我国引资竞争实力不断上涨,引资速度增长较快,外资实际进入量年均200亿美元以上,1996年达402亿美元。东盟依靠单一市场保持相对的引资竞争优势,但FDI快速增长蕴涵了不稳定因素。 (3)1997—2002年,双方引资实力的质变期。中国吸引外资超过东盟,并且保持稳定的比较优势。这段时期内,金融危机和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愈演愈烈的引资竞争导致东盟FDI持续下降。而我国FDI却一直快速扩张,1997—2002年FDI流入量保持在4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2001年全球外商投资大幅度下降,而我国实际吸引外资却呈上升趋势;2002年加入WTO后,引资竞争力急剧提高,外资流入量达523亿美元,是东盟的3.7倍。 (4)2003—2006年,中国始终保持引资竞争的比较优势,同时东盟引资实力逐渐增强。2003年以来,随着直接投资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引资竞争实力达到鼎盛。但2006年中国FDI流入量与往年相比出现小幅下降。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逐渐走出阴影,FDI投资总量逐渐回升。特别是CAFTA启动后,东盟各国更加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2005年FDI流入量达81亿美元,至2006年东盟累计吸引外资达450亿美元,上升势头十分强劲。 中国与东盟为对外引资所进行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各自为改善投资环境所做的努力上,国际产业资本根据双方投资环境的优劣消长进行分配和移动。东盟最初由于区位优势凸现,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吸引外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后来随着区内动荡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生产成本的提高,作为东道国的相对吸引力下降,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更加开放,投资环境日渐完善,实际引资能力也就相应增强。2、中国与东盟的引资结构比较。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同作为自由贸易区内的外商投资吸收国,主要引资来源地、政府引资政策战略、现阶段主要外商投资领域和重点引资领域均相同或相似。并且目前双方都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以及工业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这些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导致流入CAFTA的FDI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此消彼长。基于目前双方都依靠利用更多的外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那么争夺外资不可避免,而且这种引资竞争还将长期存在。表1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引资结构比较 外资结构 中国 东盟 主要引资来源地 港澳台地区、日本、美国、欧盟、新加坡 港台地区、欧盟、日本、美国、东盟内部 投资结构 制造业为主,服务领域投资比重上升 制造业为主,金融业次之,服务业投资扩大 引资战略 修订和调整投资政策,提高引资质量 放宽外资投资限制的政策和措施 热点引资领域 电信、保险等服务业 电信、保险、金融、贸易等服务业 二、CAFTA的区外投资趋势 1、全球FDI的新趋势。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连续三年增长,达1306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8%。流入发达国家的FDI达8570亿美元,较2005 年增长了45%;流入发展中国家达到3790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1%,其中亚洲发展中地区吸收了2600亿美元直接投资,占流入发展中国家总量三分之二以上。 虽然全球FDI流向的主流仍是发达国家,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在逐渐增加。目前全球对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等资源旺盛需求,跨国公司侧重于投资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的重点开始从传统地区转向一些新兴发展国家和地区,未来CAFTA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2、CAFTA的引资效应。CAFTA引资效应的机制是:自贸区的建立—区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区内投资经营的成本下降(区外企业投资成本相对上升)—区内投资环境改善,盈利机会增多—对本区域投资的增加。 (1)自贸区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近2万亿美元GDP、1.2万亿美元贸易量的统一大市场经济区。增加投资管理透明度等优惠措施减少了区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扩大开放市场领域和现实的、强有力的投资环境承诺的实现,都会增强整个区域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2)成员国可以通过整合区内关联高的产业,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降低中间产品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这有助于调整区内投资格局的和增加区外对区内投资。(3)实施关税政策和原产地制度,客观上增加了贸易壁垒避规型FDI的流入。区外欧美日等其他国家投资者为绕过贸易壁垒,只有进行防御性进口替资、理性投资和重组性投资。例如在区内进行直接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2006年,CAFTA及其《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未来区内金融领域的协调和合作,将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的流入。 3、CAFTA开放的投资环境。自贸区已经具有低成本的熟练劳动力、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优惠的外资政策、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以及相对稳定安全的政治社会环境。CAFTA各国市场对外开放度普遍较高,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缅甸2005年的对外开放度都超过了100%。研究表明,各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吸引的FDI越多;区域的开放程度越高,吸引的FDI越多。 随着全球FDI持续增长和CAFTA建设的加快,区内各国日益开放的投资环境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区外投资者。这种趋势将加速整个区域内的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与东盟的引资竞争产生更大影响。 三、中国与东盟更加激烈的引资竞争趋势分析 1、全球范围内引资竞争普遍,跨国公司在亚洲的投资对象多元化。2006年全球亚洲以外发展中地区吸引外资能力增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FDI达840亿美元,非洲吸收外资几乎是两年前的两倍,达360亿美元,而流入亚洲发展中地区的FDI出现分流化趋势。南亚、东亚、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总体保持继续增长,而且跨国公司为减少投资成本和规避因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投资风险,倾向选择“中国加一”(China+1)投资组合方式,在向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在印度、越南、泰国等其他亚洲国家投资。2、主要投资国在华投资比重下降,在东盟投资比重上升。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热开始减退,实际投资额比上年减少了29.6%,对华投资比重减至12%。今年1—9月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0.93%,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7.69%。美国实际对华投资金额从2003年起连续3年下滑,到今年1—9月同比再降2.88%。发达国家在减少对中国投资的同时,开始将投资转移到东南亚。2005年美国对东盟的投资为87亿多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23%。 3、东盟国家间引资竞争的对象转向区外非东盟国家。由于东盟国家经济结构类似,“大多数国家和经济发展状态上跟印度尼西亚相似,因此都依赖外部的信贷、援助、和投资。” 因而一直存在激烈的引资竞争。CAFTA启动后,贸易壁垒的降低促使东盟国家更倾向于出口,相互直接投资相对减少。中国多数地区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减弱,跨国公司对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东盟新兴发展国家的投资大幅增长,致使东盟国家间的引资竞争转向与非东盟国家的引资竞争。4、中国的投资环境优势面临东盟的挑战。现阶段,中国凭借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潜在的极大消费市场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最愿意投资的国家。但这种优势不具有绝对压倒性。近年来东盟国家一直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调整引资政策、加大引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具备一定 竞争力和投资环境优势,挑战中国的引资竞争优势地位。对于中国而言,及时调整引资政策、进一步鼓励投资、并适时增加市场准入、增加透明度和改善投资环境以提升引资竞争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四、结语 中国要想提高引资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外资;另一方面应该正确看待与东盟的引资竞争关系。尽量避免和激化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共同营造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和区内与区外共享投资利益的良性竞争,由合作、竞争走向双赢。目前中国和东盟在引资方面的竞争正在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只是暂时处于优势地位,今后将要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引资竞争。在 CAFTA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将在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强化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