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2 15:09:27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1)

警务实习是公安院校组织学生到公安机关参加警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警务实习是公安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公安专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正值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时期,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难得的传统优势,又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

(一)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准确把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的战略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建设。公安高等院校正值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学重心由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职业精神培养、专业能力教育和警务技能训练为主转变,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的警务实习正积极开展“教、学、练、战”一体化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在多年以来的警务实习工作中,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级领导、教师和干警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党的公安事业以及广大青年学生的深厚感情,充分调动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千方百计为警务实习创造条件,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精心培育警院学子,为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创新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1.教育观念落后。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尚未深入到警务实习的各个环节,重警务工作轻思想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公安院校和实习基地公安机关对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同,警务实习计划对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要求不够科学规范,公安院校带教老师(以下简称“带教老师”)重事务管理、轻思想教育,公安机关指导干警(以下简称“指导干警”)重业务指导、轻思想教育,实习生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两课”教育在警务实习中难以开展,又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做有效补充,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还不适应“教、学、练、战”一体化警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甚至有时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地点和经费都难以得到保证,严重影响了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作用发挥。

2.就业形势严峻。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给做好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2011年2月22日,从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得知,2010年63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高等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短期内很难改善。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高校毕业生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公安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就业目标、就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和就业意愿对应的行业岗位相对狭窄,都给公安院校实习生实现顺利就业目标造成困难,直接影响实习生的思想稳定和警务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体制下,实习生很少考入实习基地公安机关实现就业,缺少归属感,实习基地公安机关又基本是义务接收实习生完成警务实习任务,对警务实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较大差异,必然给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警务实习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3.警务实习的新体制新机制还不完善。公安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不尽科学,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制度职责不尽健全,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警务实习工作需要。公安院校与实习基地是协议式的合作关系,受各自的工作职责、条件和压力制约,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晰、沟通不够密切、保障不够有力的现象难以避免,现代、科学、务实、高效的警务实习长效机制有待加快建设。警务实习计划不尽科学合理,存在警务实习专业不对口、轮岗机制不合理、与毕业论文设计不相关、与实习生就业考试时间相冲突、实习成绩考核评价指标不科学等现象。由于警务实习岗位点多面广,经常全天轮班,临时性和突发性任务频繁,带教老师和指导干警的数量、时间和精力有限,能力素质和责任心参差不齐,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使得有效开展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4.实习生社会适应能力有限,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警务实习是实习生难得的长时间深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锻炼机会,但是由于警务实习的环境陌生、人员复杂、工作繁重、要求较高,加上实习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使得实习生思想观念在警务实习期间的发展变化速度十分惊人,成为大学生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风险期。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安全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微妙的人际关系,容易导致实习生大量的焦虑、抑郁、烦躁、渴望求助、茫然无措、思乡情绪、心态失衡、盲目攀比等心理问题,如不引起关注并妥善处置,极易引发实习生失眠、消极、偏执、失控等情况,进而可能引发违规、违纪、违法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正常的公安工作秩序和警务实习任务的完成,这就更加凸显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与重要。

二、加强和改进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必须在巩固已有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之在警务实习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警务实习工作必须把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以学习公安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警务工作能力为重点,以掌握专业技术为核心,以创新警务实习机制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将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警务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将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警务实习的全方位、全过程。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以铸造忠诚警魂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贴近实战、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卫士。公安院校和实习基地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带教老师和指导干警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系统培养的正确观念,科学制定警务实习规划,把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警务实习工作首位,与时俱进,统筹兼顾,勇于创新,努力适应公安院校“教、学、练、战”一体化警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牢牢掌握警务实习工作的主动权。

(二)突出忠诚,强化教育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结合警务实习的工作实际,通过学习公安工作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积极引导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

2.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警察职业特点和公安院校特色,邀请实习基地领导、公安英模、功臣和专家,对实习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和公安机关优良传统教育、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对敌斗争和治安形势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及党和国家内政外交方针,明确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责任感、职业荣誉感,树立强烈的警察意识和爱岗敬业、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强化思想道德和基本素质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带教老师和指导干警针对实习生成长规律,结合自己公安工作的亲身经历和典型案例,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遵纪守法、安全健康、人际交流、婚恋情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要根据警察职业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培养实习生自觉遵守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团结协作、机智勇敢、严守纪律、文明执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三)创新机制,改进方法

1.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充分发挥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形成具有公安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工作实际的良性工作机制。实习基地公安机关应该主动肩负起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将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明确具体负责实习生管理的基层单位和指导干警在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安业务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职责,“对实习生实行民警化管理”[1],逐步建立和过渡到体制改革试点生警务实习管理的全新模式。利用“政工网”和“网上党校”等形式,抓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站或网页建设,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动员带教老师、指导干警和实习生撰写理论文章,开展网上论坛、网上辩论和答疑活动,编印警务实习宣传周刊,反映实习心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

2.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实习生面临毕业就业实际需要,抓好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警情,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树立“多层次、多行业、多区域”又好又快就业的“三多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做好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鼓励学生到公安工作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针对实习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实际,抓独立自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带教老师正面引导、指导干警言传身教、实习小组团队帮扶和实习生自我调适等多种途径,预见性防范、及时性干预、总结性反思,提高实习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化解焦虑、抑郁、烦躁、渴望求助、茫然无措、思乡情绪、心态失衡、盲目攀比等心理问题,教会实习生简单实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实习生渡过心理难关,最大限度克服实习生失眠、消极、偏执、失控等情况,努力杜绝违规、违纪、违法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实习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紧张的警务实习工作中去,增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献身公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发挥警务实习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实习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牢固树立“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意识;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实习生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实习生党建工作制度,重在坚持,贵在落实,务求实效。以实习生党员先锋工程统领警务实习工作,把实习生党员组织发展作为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带教老师抓好实习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完善制度,确保质量。注重在实习生党员中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发挥他们与实习生朝夕相处的角色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紧抓住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大好机遇,在实习生党员中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雷锋精神活动,通过加强监督,定期开展民主测评和召开民主生活会,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体学生中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普遍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2)

作者简介 马振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修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每一个人都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当前,我国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和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国家安全的捍卫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增强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我们必须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

现状与困惑

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深入、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把握当前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对中小学生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了解客观情况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战略地位重视不够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家安全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都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但部分学校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仍缺乏正确认识,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定位不明确,影响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实。在当前的教育评价模式影响下,提高学生成绩成为学校及其教师的唯一目标,中小学教育更加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的全面教育,使得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趋于形式化和流程化,处于无长远目标,无教学计划的边缘化状态。

从现实来看,往往用传统、保守的观念理解国家安全,将国家安全局限于军事、情报、国防的安全,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国家没有受到外部威胁同时内部安定团结,国家处于安全的客观状态。而实际上,国家安全涵盖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以及核安全等十一大领域。国家安全既要重视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准确认识作为历史范畴的国家安全,清除思想认识模糊的雾霾,才会有助于端正中小学生对国家安全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二)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相脱节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先后制定和印发了一系列包括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内的文件和指示。如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201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要求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安全专业队伍。”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着良好的顶层设计,但在贯彻执行中,各中小学校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喊口号多于实践落实,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在教学大纲中缺少相应课程,即使有相关课程也会出现因为教学计划制定和各种考试时间紧张而被主干学科所取代的现象。

中小学从事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教师,通常是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或临时聘请的军事教员。由于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专业的局限性,对国家安全的发展变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因而教授的国家安全理论知识也会单薄陈旧。而军事教员也多是临时聘请,未充分“备课”,难以满足当今国家安全教育的诸多需求。此外,没有相关的指导性教材,缺少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科研经费支持和师资水平等与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不成比例,还有一些相关领导部门没有负起应有的指导、监督职责,帮助中小学开展好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三)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

在很多学校中,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并未作为独立的课程体系,而是从属于其他课程教学。当前用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教材,缺少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理论内容,许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都是一些“陈年旧事”,偏重于传统的政治、军事、间谍等内容,而对国家安全关系重大的网络、生态、科技等领域的内容严重匮乏,难以适应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要求。

学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单调,无论上课还是专家讲座,大多仍单纯以教师讲理论、讲原则为主,多停留在西方国家威胁、军事理论、国家安全法等的课堂灌输和大会宣讲层面,这就使得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显得缺乏时代感与趣味性,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观念多元的学生需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强烈共鸣,不利于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巩固。此外,学校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教时保证、评估督导、经费投入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关注还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错误地认为国家安全问题离自己日常生活还很遥远,这就使得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的发展。

二、重塑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实施策略

国家一直很重视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但这方面的教育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教育的思维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善。认识是基础,情感是纽带,实践是目的,因此,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需要从理论认知、情感共鸣、实践体验三个维度展开。

(一)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认知水平

就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特点而言,教材的编写、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法的得当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为中小学生系统学习国家安全理论,提升国家安全认知水平提供良好的保证。

第一,全面系统、严谨科学的教材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新认知的主要途径。

中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建构阶段,可以将更多与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性内容编入教材,丰富中小学生的知识内容,拓展其理论视野,牢记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既要利用已有的课程强化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尊严和国家安全的教育,又要增加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以国家安全为内容,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教师专业水平等因素研发校本课程,将其作为常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第二,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稳定、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的讲话中提到,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要绷紧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之弦,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重视国家安全思想,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每一名教师都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第三,注重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时效性。

国家安全是历史范畴,这决定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把握国际和国内形势热点和重点,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蕴藏的本质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国情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从国家安全这一宏观视角去思考问题。现实中升学率仍然是学校追求的最主要目标,但不能因为这个目标而影响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既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情感上认同支持,行为上落实落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避免产生“踢猫效应”而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二)以爱国主义强化国家安全意识的情感认同

爱国主义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优等“催化剂”,强化情感基础是实现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这一任务的有效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国情、体验国情、铭记历史,提升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将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一,通过军训感受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军训不光局限在开学这一固定时期,还要贯穿到整个学期,既可以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分别开展大、中、小规模的军事训练,也可以将军训内容分解到体育课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体育课的课时数量。根据学生客观体能素质安排不同军训科目,严禁“走过场”“走形式”。通过有组织、有纪律的军事训练进行国防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军事训练中感受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产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同时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

第二,增加对国旗的敬畏之心。

国旗具有特定的政治含义和民族象征意义,代表着国家的法律和尊严。五星红旗伴随神舟飞船出现在遥远太空,伴随着蛟龙号出现在万米深海,出现在环境艰苦的边防哨所,出现在世人瞩目的奥运会比赛现场等都是国家政治意义的体现。尊重国旗就是尊重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严格规范中小学生升旗制度,定期召开尊重国旗、学习《国旗法》的主题班会,利用国旗下讲话和重大节日的升旗仪式强化对国旗的敬畏之心。每个敬畏国旗的中小学生的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爱国情怀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三,举办专题活动强化爱国情怀。

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定期举行学习《国家安全法》主题班会,支持和指导学生社团广泛开展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行党史国情知识竞赛,邀请专家做当前国内外形势报告或主题演讲,以“维护国家安全,从我做起”为题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如“9・30”中国烈士纪念日、“12・4”法制宣传日、“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展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以及入团、入党等仪式,精心组织设计,渗透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举办《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的图片展览,组织观看爱国影片,创新寒暑假作业形式,布置关于国情民生的社会调研,参观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展览馆等实践活动。

(三)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实现国家安全意识的体验式教学

教育形式丰富多样,能够进一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效性。由于中小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及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内涵的多样性,教育者在保证做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尽可能把国家安全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入体验式教育模式,使国家安全教育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其亲身体验具体化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国家安全中力所能及的事情。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采用的方式方法的多元化、灵活性、系统性。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思想寓于教学实践中,既是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效性、针对性的主要途径,又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和尺度;既是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同时为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实现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知行合一。

在宣传上,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校园宣传园地等举办国家安全图片展;校广播台广播最新国家安全知识、国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及倡导大家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做,以生动活泼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认识。在活动上,可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辩论赛以及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安全相关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3)

1、铁路基层单位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安全生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必须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通过加强安全教育,促进安全生产,有效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需要;构建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的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对铁路企业的要求;通过安全教育,促进广大职工安全素质的提升,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前提。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

2、以人为本的主流理念推动。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对安全教育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方面,安全生产为了人,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安全生产必须依靠人,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是对安全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安全意识,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的具体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作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探索安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更好地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

3、职工思想多元化对传统的安全教育手段提出挑战。随着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职工思想向多元化发展。一是形式枯燥、简单乏味的形式容易使职工对安全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二是职工的自主意识增强,对不受约束和少受约束的心理期望值高了,容易形成抵触制度约束的问题;三是职工自立意识增强了,要求平等,要求受到尊重,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方法行不通了;四是职工的趋利意识增强了,简单的说教唤不起职工的重视。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职工的思想稳定,导致职工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如履薄冰的意识淡了。如何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4、安全教育标本兼育的迫切需求。铁路熟练工众多,作业简单重复的特点,容易使职工思想麻痹,养成惰性,自己对自己打保票,领导在于不在不一样,有的甚至和管理人员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职工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滋长了侥幸心理,对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一定就违章的理解,只偏重于违章不一定出事。传统的片面理性教育和事后追究型处理手段只注重育标,不注重育本,职工对安全教育曲解成了别人得病、自己吃药,安全教育入耳不入脑的现象日趋严重,迫切需要探索能激发职工认可的标本兼育的安全教育形式和方法。

二、亲情化安全教育的具体做法

在对安全教育新方法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传统的安全教育片面强调理性教育,告诉职工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职工来讲是要我安全,忽略了感性教育,引不起职工的共鸣,只达到育标的目的,收效不明显。如何挖掘对行为主体人的感性教育,充分发挥亲人、家庭的作用,激发职工内心对安全的重新定位和认识,牢固树立我要安全的行为意识,达到安全教育标本兼育的目标,成为我们探索的源动力。

我站以亲情为主线,贯穿安全教育的全过程,着重培育职工的四感三力,努力构建单位、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打造亲情化安全教育品牌。

1、表彰奖励送到家,增强荣誉感。职工在安全生产中获得荣誉时,单位领导要将表彰奖励送到职工家中,向家属在军功章上一半的付出和支持表示感谢,让职工和家属共同分享职工的荣誉和喜悦,增强职工一荣俱荣的荣誉感,激发职工保安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发生重违请家属,增强危机感。当职工发生严重两违时,车间支部领导要及时请职工家属座谈,当着家属的面讲清违章违纪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对单位对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增强职工和家属的危机感,引发家属的共鸣,争取职工家属的支持,共同担负起安全教育的责任。

3、定期召开联谊会,增强认知感。每季度或年底前,三新人员上岗前,各车间、支部组织职工、家属召开联谊座谈会,自编自演寓教于乐的小节目,向家长、家属宣讲铁路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当前的安全形势和要求,增强职工和家属的认知感,使职工和家属感到企业发展人人有责,个人、家庭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增强职工和家属站兴我荣、站衰我耻的意识。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4)

关于学生伤害事故,教育部2002年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给出的定义是:“在学校实施的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产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即将踏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当其遭遇伤害事故,可以想象,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不良影响都是相当巨大的。据统计,每年死于自杀的高校学生全国有数百起,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学生伤害事故,相关数据有数十万,广东省仅2000年以来,就有数十起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甚至有令人惊叹的“连跳”事件和“指标”一说。由此可见,学生伤害事故已经严重到足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程度,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应该成为高校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发放了调查问卷,并且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肩负着关注人自身发展,解读人生价值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关的教育方略主要有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教育工作做得好,等于为伤害事故加了一层防护装置。

一、法律教育

本次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在“是否了解大学生伤害事故相关法律法规”与“学校是否开展法制教育”两项当中:“是否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当中,选择“是”的有28人,占总数的15.8%;而选择“否”的有146人,占到82.5%;学校是否开展“法制教育”选项,选择“经常”的有12人,占总数的6.8%,选择“偶尔”的有77人,占43.5%;选择“没有”的有62人,占35%,选择“不知道”的有24人,占13.6%。这是一组相当令人不满的数据,从反面证实了当前高校法律教育的薄弱。

权利意识的觉醒是维护权益的第一步,所有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用法律来规范。对法律教育的加强,对高校而言,能够更好的依法办学,提高自身职能的转变和有益于高教的改革;对学生来说,能够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不清楚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是因伤害行为产生纠纷的重要因素。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来看,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的关键,必须把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使之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感恩教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遵守社会公德、学会感恩是我国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校园对青少年加强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等等。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进而避免伤害事故的隐患。感恩教育在传统社会和宗教社会比较深入人心,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都是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古训,是我们伟大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性掩盖和替代了很多值得感恩的地方。学校是否开展感恩教育,选择“经常”的有10人,占总数的5.6%,选择“偶尔”的有55人,占31.1%,选择“没有”的有82人,占总数的42.3%,选择“不知道”的是30人,占16.9%。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有所敬畏,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心怀感恩,心怀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才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宽以待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源头上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绚丽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有所敬畏,才能有所收获。学校是否开展“生命教育”,选择“经常”的有11人,占6.2%,选择“偶尔”的有74人,占41.8%,选择“没有”的有69人,占39%,选择“不知道”有23人,占13%。生命教育的缺失,造成对生命的漠视是有悖人道的,对生命教育的深刻理解能够促使珍惜生命,把握生命。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出现,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及不足。高校应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以学生为本,培养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尊重、对生命负责,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四 、安全教育

自我保护能力是成长阶段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为了大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学校和社会应该及早传输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注意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在本次问卷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强化安全教育与急救常识。这是大学生安全意识的一种自我觉醒,值得我们称道和重视。而学校是否开展“安全教育”的统计,选择“经常”的有11人,占6.2%,选择“偶尔”的126人,占72.2%,选择“没有”的为30人,占16.9%,选择“不知道”的10人,占5.6%。

同时,安全教育是其他教育的保障,安全教育直接决定其他教育的成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倾向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源素质与高校扩招前相较有所下降、社会大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高校存在的安全隐患日益增多,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压力。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部分校园事故的发生原因与学校的安全意识淡薄,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缺失密切相关。学校除了应当提高学校的安全系数,还应当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安全常识、遇险的正确逃生知识等等。安全技能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并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可以指导实践。理念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并且能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和激情。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富于理想的年龄阶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信念,就会为此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在大学生中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荣辱感,价值观,进而正确的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形成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健康成长,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六、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研究起源于19世纪,由弗洛伊德的和荣格等创始。从心理学问世,就表现出非凡的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大学生正处在心里断乳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面对压力,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冲动等心理障碍,严重的还会有轻生、攻击、报复等非常极端的行为。从很多校园伤害事故来看,都与大学生脆弱甚至扭曲的心理状况有关,马加爵事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在与心理咨询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心理老师也认为,有些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很大关系,但心理是内心的东西,但有时候隐藏的深,外界也无从知晓,只要心理有为题的,能够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在班上可以任命心理保健员,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心理咨询的方式也应当多样化,应当积极利用网络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当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开通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等方式,积极加以引导,倾听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

回顾马加爵事件当中,如果学校能够开展有效的法律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的话,马加爵还是否会因为生活琐事而举起屠刀,忽视自身法律责任,漠视生命,不顾家庭学校社会的培育之恩,抛弃友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同样,即使学校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机制机构,悲剧仍有可能避免。但遗憾的是,这些环节,都被忽视了,或者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问卷数据为例,在“学校是否建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选项当中,124人选择“是”,占70.1%;12人选“否”,占6.8%;选了“不知道”的有39人,占22%。在这一项工作当中,恐怕还不是很到位,心理健康机制的影响,没有波及到每一个人。

该发放问卷的高校系所在省份的重点高校,各项工作比较突出。但是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作为偶发性的大学生伤害事故,其发生很难会是在我们做好充分准备知识,更可能得情况是我们疏于防范和疏忽大意的时候,数据显示,我们在思想教育的防范作用方面,工作没有到位。

值得欣慰的是,肯定思想教育能够起到作用的占了大多数,数据显示,有111人支持思想教育能够在事故防范当中起到作用,占总数据的62.7%。

通过思想教育的作用,从高校传递积极的信号和有效的内容到社会,组织高校和社会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高校的优势,积极参与创建和谐社会,将能从社会层面将大学生伤害事故的隐患减少到最小,直至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5)

【内容摘要】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主要承担对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的执行。《监狱法》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所以,监狱只有将罪犯改造好,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改造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才能更好地实现监狱“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社会功能。新时代新形势下不仅呼唤新的发展观、改革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2017年5月初,司法部召开党组会议决定将监狱体制改革纳入司法行政改革任务,要求“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要在改造罪犯成为守法公民上加大监管机制改革的工作力度。”这是司法部首次提出“治本安全观”这一概念。

【关键词】 治本安全观  人才保障  入监教育  日常管理

  

一、前言

“收得下、关得住、跑不了”的底线安全观是监狱与监狱警察长期以来不敢动摇也不能动摇的首要意识。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向社会输送“合格产品”治本安全观的提出,是底线安全观的升级,治本安全观的重点,在于安全,即要保证罪犯在服刑期间,不发生安全事故,又要保证刑满释放后,不发生重新犯罪。

二、治本安全观与底线安全观的关系

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发展关系,治本安全观是在底线安全观已实现的基础上提出,底线安全观是实现治本安全观的前提。“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就是从“压制矛盾”向“消除矛盾”转化。从压制矛盾向消除矛盾转化,就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三、底线安全观与治本安全观的区别

(一)、底线安全观强调以实现“四无”目标、确保场所安全稳定为工作重心,更多注重不出安全事故,不被追责。而治本安全观则是在实现“四无”的基础上,治本安全强调的是整体协调发展、长期安全稳定,立足的是服刑人员从“不能跑”“不敢跑”到“不想跑”“不愿跑”,着眼的是服刑人员回归后保持不犯罪,追求的是长期安全、系统安全、整体安全、本质安全。进一步确保监管、教育、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安全。

(二)、在工作中,底线安全倾向于被动防御和应对,相关管理机制,防范制度有时滞后于事故的发生,往往随着安全事故的发生而逐步完善相关机制,而治本安全更倾向于主动出击确保安全,防患于未然,提前预判风险,提前完善全面的安全体系,同时其本质在于提高服刑人员矫治实效,从其思想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区别于底线安全下严格措施对服刑人员造成的心理畏惧,真正使服刑人员从不敢违纪违法转变为不愿违纪违法。

   (三)、传统的安全观念陈旧、片面,不能认识到社会高速发展下随之而来的新型风险,例如自媒体时代带来的舆情风险,物联网所带来的利用高科技手段传递违禁品,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反恐防暴风险等等。

四、创新思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推进监狱执法规范化、精细化,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一)切实提升民警队伍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为贯彻落实治本安全观提供人才保障。

  治本安全观的推进和落实,主体是监狱警察,要针对当前民警的多元化需求,把展现民警个人价值与监狱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增强民警的归属感与责任感结合起来,坚持在工作中,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真正让民警感受到人性化和真性情;要抓住青年民警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摒弃呆板式、说教式的工作方法,采用情感熏陶、实践培育、心理辅导等手段开展工作,努力把大道理讲出“滋味”,把小道理讲出“门道”,进一步增强政治工作在基层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要善于运用民警喜闻乐见的工作载体,精心设计各种文化、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组织广大民警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民警业余文体生活,陶冶民警情操,培养民警的团队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意志信念。监狱应采取集体教学、个人自学和民警互相门交流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警察的教育改造罪犯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使警察自觉适应监狱安全观的转变。使民警在切实做到能管会教,从面促进罪犯在警察的定与教中自我成长,真正使向社会输送合格产品由理念向现实的转化。

(二)、严把罪犯入监教育“入口关”,为贯彻落实治本安全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入监教育是罪犯整个服刑改造的基础环节,也是罪犯矫治身心、接受改造的初始阶段,入监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罪犯的现实改造表现及最终的改造成果。因此入监教育必须要做到“三严”“二实”“一恒”,即严格纪律、严格教育、严格考核。因抢劫、盗窃、诈骗、贪污和近年来出现的涉黑、涉毒罪犯,这些罪犯追其思想根源都是因贪图享受,为满足个人物质欲望而采用种种不法手段走上犯罪道路的。通过组织此类罪犯进行政治学习,从而逐渐消除其散漫、投机取巧的思想,矫正好逸恶劳等恶习,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通过严格的考核,使罪犯在评比中获得进取感和成就感,逐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改造罪犯思想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常规教育、个别教育、辅助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从而达到让罪犯从旧的错误思想转化为新的健康思想观念。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更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谈话教育,感化教育,充分发挥教育改造手段的转化、塑造功能。将罪犯当人看待的正确主张,始终贯穿狱政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狱政管理对罪犯的改造起到了强烈的感化作用。在具体的监管改造活动中,监狱人民警察充分尊重罪犯的人格,使罪犯深切感受到家、社会对他们的关怀、挽救之情,从而引发其自责、自强、自律意识。分级管理、考核奖惩揭示了罪犯服刑改造表现,督促罪犯改恶从善、推动了罪犯的改造进程。“二实”即课堂化教育要实、罪犯学习内容要实。教育内容要实,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在认罪服法教育中,对服刑人员进行诚信道德观教育,增加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变单向输入型的教育为双向交流型教育,引导服刑人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说服,变说教式教育为寓理于事的教育,增加教育的可接受性。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时,除了针对各类服刑人员的普遍特征外,根据各自的犯罪原因、危害以及其心理结构等个性特征,进行各种针对性的教育。服刑人员多数知识贫乏,道德伦丧,藐视法纪。不良的环境教育是他们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让罪犯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素质,从而为重新回归社会打好基础。“一恒”即对形成的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营造规范、文明、持续的入监管理氛围,使罪犯在入监教育期间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端正的改造态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改造之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把制度贯穿始终,才能形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6)

[关键词]

安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教学情境;教学资源

2016年8月,山东临沂贫困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郁结心胸,骤然离世。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舆论较多地聚焦在信息泄露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层面。然而社会是大染缸,犯罪分子无处不在,杜绝类似事件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思想品德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渗透,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认识社会、做好自我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

教育最忌强加和灌输,应通过必要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有效、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教育目标,这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的说教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不到应有的警醒教育效果。我们应注重通过阅读、思考、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感受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累必要的安全技巧。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苏人版,下同)“青少年遭受不法侵害时,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这部分内容,教者再补充适当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各种侵害无处不有,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由此生成一定程度的安全意识。同时在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中,总结出及时观察周围环境、机智地求助他人、避免激怒对方、暂时进行必要的妥协以保证生命安全等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为保护自身安全积累了必要的安全预案。这种通过自主学习生成的安全意识和积累的安全预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将是长远的、深刻的。

二、创设形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增强安全意识

思想品德学科具有不可避免的严肃性、抽象性,如果教者在教学中一味地通过口头进行知识性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感学科枯燥乏味,兴趣全无,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开展安全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者有必要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丰富多彩、趣味洋溢的教学形式,使知识呈现尽量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接受过程尽量简单化、愉快化。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如何拒绝不良诱惑”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双簧戏”的表演,让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知晓不良诱惑就在身边,要想拒绝不良诱惑,确保自身安全,就必须学会避开诱因,婉言谢绝朋友,改正不良习惯。又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内容时,可以组织一个模拟法庭,将有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脱离教材乏味空洞、抽象严肃的叙述,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呈现方式,将教材抽象知识变为形象知识,学生接受过程会变得更轻松,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7)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剖L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f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11-03

一、沟通及师生沟通

“沟通”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使两方能通连”。日常生活中沟通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和结果不算沟通;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被沟通者的接受活动,不会产生沟通效果。“沟通就是指交往中的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绪、感情、走向等”。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沟通的实质是交流传递。狭义的沟通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沟通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因此,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与传统教育中的批评和惩罚都是有所不同的。从词性的角度分析。沟通是中性的,不含褒贬的意思,而批评和惩罚更多是对学生犯错误以后的一种教育方法,贬的成分比较多。师生沟通多是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对犯错误的学生提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达到思想的一致或者情感的通畅。同时,沟通与批评、惩罚在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上也是不一样的。沟通通常有专门的时间和事先准备确立的内容,给予学生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给学生的是正面积极的强化和鼓励;而批评、惩罚则不分时间和内容,给学生的统统是负强化,达到对学生错误的暂时阻止和教育。很多时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沟通和批评、惩罚最后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沟通具有很强的预防性,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始做教育工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而批评、惩罚则是表面上教育了学生,其内部心理活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治标不治本。如果批评、惩罚运用不恰当,还可能给学生造成新的伤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隐患。

二、良好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

心理安全,指的是学生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景况持有的一种追求平稳、不受威胁的应对性心理机制,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面对安全景况,如其所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应对心理机制,则其外显行为是和谐友善的。反之,其外显行为则会表现成为一种安全事故。可以把心理安全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一种不受威胁的现实状态”。个体或群体所生活的客观情境与心理安全密切相关,情境的优劣是导致心理是否安全的源头,当客观情境为个体或群体的内在机制所认知或体验时,就表现为一种“心理安全感”,它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它着重强调主体的内在感受与体验,对外在情境的感受与体验的不同,决定了心理的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心理安全感是衡量心理是否安全的标志。

1 良好的沟通促进中学生信任感、心理和谐与心理安全的形成

沟通的本质在于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促进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良好、有效的沟通,永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平等基础之上,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被沟通者的接受活动,不会产生沟通效果。因此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感,在沟通中促进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在沟通中化解矛盾和误会。人际交往中信任感的建立,是实现心理安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人际沟通促进信任感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包含身心和谐、自我接纳、知行合一和人格结构平衡等内容;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个体的群体归属感、人际关系和谐、个人地位发展、社会角色适应、环境安全感等内容;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亲近自然和关怀自然两大内容;四是人与意义世界的和谐,包括拥有生活价值和拥有生活目标两方面的内容。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平衡是现代人优秀心理品质的重要体现,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所在。寻求现实状况与内在心理状态的协调和平衡需要人认知的调节,通过良好的沟通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自我与世界的全面和谐,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2 从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因素审视沟通的意义和不可或缺性

中学生心理安全涉及其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如果能够从各个层面的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就能够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的滞后、社会教育环境的历史性困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学生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等方面。这里主要探讨后两个因素。

从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审视沟通。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因素的心理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在心理互动过程中既可能因为理解、融通、互助而产生安全感,也可能因为隔膜、拒斥、敌视而产生不安全感。教师肆意地指使、斥责、奚落学生,将可能产生“师源性”心理恐惧。现今学校教育本身的教育资源匮乏和功利性教育目的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校教育中大班额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众多学习差异巨大、性格和习惯不同的学生同处一个集体,要做好沟通工作难度大,对班主任和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不安全心理,恰恰是教师能力不足、缺乏沟通等所致。在功利性教育观驱使下,中学教育仍以“中考、高考”成绩为工作出发点和目标,缺乏对学校育人宗旨的落实。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的问题在萌芽初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解决,进而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固然学校因素产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的缺乏,学生的问题没有一个沟通、解决的渠道,心理安全缺少形成的平台。

从学生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审视沟通。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这种“未完成 性”使他们在面对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时常常面临困境,即心理发展的“未完成性”在现代社会引发了心理安全隐患。面对纷繁的世界,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使得中学生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强化心理的自主选择是保证心理安全的有效途径。本身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叛逆性很强,抵触父母的教育,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他们认为与父母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代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父母吐露,不愿与父母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封闭,因而产生孤独感。中学生自身的“闭锁心理”和缺乏来自家长、老师的沟通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通过真诚有效的沟通能够打开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搭建中学生与外界协调发展的桥梁,有效解决中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年龄心理特征的弊端,实现心理安全和健康发展。

因此,上述影响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因素,其核心内在根源是沟通的缺乏,使中学生出现内外的不和谐,进而产生心理安全的隐患,这种不和谐状况需要沟通来解决。这也说明通过沟通构建中学生心理安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有效沟通能够较好地解决形成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各方面不利因素,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中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内心的困苦,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构建。

三、新时期加强师生良好沟通的策略与促进中学生心理安全的思考

1 切实树立师生沟通重要性的意识

教育就是教育者(教师)的实际行动影响受教育者(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行善,学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形成一定的能力。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用实际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是真正让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教诲,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是有效的教育,否则再多的教育行动都是无效的、治标不治本,只会让我们的教育成效显得苍白、空洞和尴尬,让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奈、无助,进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

只有教师树立了沟通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沟通行为,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理解、接受教师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主动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理解、接纳学生的想法和观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问题,为学生的顺利发展、成才、成功着想,才能真正教育、引导好学生。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内心的困惑得不到疏导、内心的委屈得不到发泄,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判定而产生,要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就必须加强师生的沟通,让学生的心理安全应对机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发展和提高。

2 杜绝师生沟通中的“假、大、空”现象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切忌“假、大、空”现象,学生都是有自己主体意识的,有较强的分析、辨别事理的能力。空洞的说教只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将矛盾激化,让事情发展到难以解决、不可收拾的地步;假惺惺的同情、怜悯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让学生鄙视老师进而恶意抵触老师。

3 注重师生沟通技巧

(1)学会积极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

传统的师生关系等级森严,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教师动不动就对学生施以指责、训斥甚至是威胁,对学生的观点施以教师自以为是的、正确的价值判断,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解读。新型的师生沟通,首先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让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纵观许多暴力违纪事件,其根源很多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甚至对学生表现出十足的冷漠,让学生产生被遗忘的心理危机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产生心理安全隐患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构建学生心理安全:拓宽师生沟通渠道时,静下心来平等倾听学生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地倾听,才能真正地建立沟通渠道。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2)无条件接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而存在。因此,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必须首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人格,在尊重的基础上展开沟通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能心不在焉,或者是一边与学生沟通,一边做其他与当前沟通无关的事情,如批改作业、与其他人闲聊等。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不重视,那么在这样一种缺乏接纳、尊重氛围下的沟通永远是无效的,不能达到通过沟通促进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真正目的。

(3)采取多元的沟通方式

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师生沟通仅仅就是和学生面对面的谈话,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通过书面形式对学生表达出鼓励和赞赏,“你的书写、格式非常好,坚持!”“如果你能主动跟老师、同学交流就更好啦!”在上课前可以用适当的时间与全班学生目光交流,对个别学生予以提醒和鞭策,让学生感觉上课时,老师的心和自己在一起,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和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和学生的心理恐惧感,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全。

(4)抓住沟通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众多的关键期,如儿童末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特别剧烈,即所谓的“心理断乳”转型期,这个时期恰恰处于学生的初二至高二阶段。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必须抓住这样的沟通关键期,有意识地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初一阶段更多是具有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多是服从别人的观点。不愿、不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进入初二后,学生逐渐步入了青春发育期,与人交往、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日趋强烈,作为教师,在初二这个关键期必须时刻注意主动和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

4 构建“家一校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范式

教育的功效永远是在家庭一学校一社会共同作用、共同努力的合力作用下才能达到最优最大化。在构建学生心理安全,建立沟通渠道时,教师必须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意识,搭建学生的亲子沟通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和父母沟通。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有效的沟通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心理安全的氛围中袒露心机,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会应该承担对青少年成长的切实责任,加强正确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形成一种坦然、理性面对社会和他人的良好心态。

总之,沟通促进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形成,合理运用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东娇,简论沟通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2002(8),1:4-7

[2]许鹏,中介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全国十三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f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86-204,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2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9)

建设和谐矿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安全生产,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这就对加强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试结合安全培训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做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找准部分职工违章作业、发生事故的思想根源

搞好安全教育,必须找准职工的思想根源,有一个成语,叫做“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少数职工不重视安全生产的思想根源,这个“矢”就是安全教育。在生产中部分职工搞不好安全的思想根源。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轻视。没有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的位置。对安全生产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在任务重、时间紧、客观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更是把质量、安全放在一边,片面追求超额完成任务,这是影响安全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是麻痹侥幸。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是建立在以往虽违章并未发生事故的“经验”之上的,致使麻痹大意碰侥幸日益增长,违章作业的胆子越来越大。同时,对规章制度反感,对安全教育厌倦,对安监人员敌视,对违章受罚不服,持有这种思想的职工,往往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直到出了事故才悔恨不已。

三是贪图省事。由于受懒惰思想的支配,有些职工在生产中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该支的柱子不支,该使的棚不使,该修的设备,带病运转,该跑的路,违章爬车,图了一时的省事,却埋下了不安全的祸根。

四是提早上井。由于煤矿作业环境比较差,有相当数量的职工总想着提早上井,不愿在井下多待一分钟,出于这种心理状态,他们在生产中,只图快,不图好,不顾质量和安全,有一种“早完活,早利索,收拾收拾早上井”的思想,为了争分夺秒,不惜冒险作业。

五是盲目蛮干。少数青年职工受“煤矿是粗拉活”的旧传统观念的影响,片面认为干煤矿只要有力气就行,本来安全知识、实践经验就少,也不虚心学习,生产中干劲很高,却盲目性很大,遇到困难就蛮干,这是青年矿工事故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

二、有效地进行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针对职工中影响安全的五种思想隐患,需要有针对性的抓好三个方面的安全教育:

一是安全为天教育。针对部分职工重生产、轻安全和安全生产观念时好时差的问题,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为天”、“质量是命根子”的教育,这是保证“安全第一”方针落到实处的根本措施,我们应利用“安全活动周、安全活动月、安全活动季”和重大事故纪念日以及开辟电视安全教育栏目等形式,大力宣传“安全为天、质量为本”的道理,大讲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违章作业的危害性,做到安全教育经常搞,安全生产天天讲,安全质量时时抓,从而,使“安全为天,质量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使人人绷紧安全弦,个个严把质量关,克服单纯生产观点和麻痹侥幸思想。

二是遵章守纪教育。针对部分职工图省事、早上井、不顾安全、不遵章守纪的问题,要在职工中开展遵章守纪的教育,这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方针的有力保证。在教育中应着重向职工讲明遵章守纪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宣传遵章守纪实现安全生产的典型,组织职工向先进人物学习,解剖因违章违纪造成事故的典型案例,并让事故责任人现身说法让大家汲取深刻教训,也可请职工的父母、妻子、子女参加矿上举办的各项安全活动,让他们对自己的亲人提要求、谈期望,使职工不忘家人的嘱咐,为了家庭的幸福,时时处处注意遵章守纪,重视安全生产,把遵章守纪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安全知识教育。针对职工轻视安全、盲目蛮干的问题,要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这是保证党的“安全第一”方针落实的基础,应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和业务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讲解安全规程的有关条文,同时,还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规程抢答赛等,以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安全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启发安全觉悟,引导安全行为,培育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安全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感染性。安全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种重要形式是形成安全氛围。安全氛围营造得好就能够感染人、鼓舞人、约束人,就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和职工的安全行为。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渲染安全氛围这种手段,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营造一种“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62-01

一、企业安保工作的特殊性

企业安保工作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安保工作必须受到企业的重视。①企业安保工作十分重要,地位不容置疑。企业的安保工作是保障企业正常治安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打击企业违法犯罪,减少企业不必要损失,保护企业商业机密和有形无形资产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赢取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②企业的安保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的安保工作包括常规的企业治安维护,还承担了与当地公安部门合作打击犯罪,保护企业的一些有形的、无形的资产,应对洪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检查和处理其他突发事故,及时迅速的解决不稳定因素,对企业的交通和劳动纪律进行检查管理,参与企业员工的矛盾协调等与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一切安全有关的问题;③企业安保工作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企业的安保工作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和企业职工的安全的,要做好面对犯罪分子的觉悟,工作面临极大的危险。企业安保工作必须严肃对待,加强队伍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安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安保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企业安保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企业提高安保水平,安全发展

企业的安保工作十分重要,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安保工作的重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安全发展。对企业安保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企业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下聘用安保人员,并在安保人员的工作过程中进行继续教育,使安保人员能不断的端正自己的思想,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职业技能,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的为保卫企业的人身财产安全进行战斗。

2、加强企业的政治教育工作是安保人T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新时代的安保工作不再仅限于传统单一的治安维护,安保人员需是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勇敢的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安保人员只有不断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端正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积极进行职业技能的调整,接收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知识、高科技安保系统的运用能力,监察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抵制不良诱惑,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职业道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当今企业安保工作的挑战的需要

当前的企业安保工作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安保工作越来越复杂多元,但安保人员的整体质量却无法满足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安保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很多企业的安保人员来自于退伍军人、农民工、退休人员,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缺少对新兴安系统和安保设备的操作能力;职业意识不强,受教育程度不高,许多存在浑水摸鱼、混日子的思想,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不能正确约束自己的行为,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到诱惑;缺乏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许多安保人员只是把安保工作当成一项任务,一份生计,没有从思想上热爱安保工作,将安保工作看做光荣的、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造成工作的机械懈怠缺乏热情和创造性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加以调整和改善。

三、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企业安保工作的策略

安保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

1、通过多种途径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

企业应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定期考核,通过网络、新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安保队伍宣传安保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安保队伍的道德感建设、增强使命感。同时,传播一些必要的安保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安保技能和相关安保技术、安保系统的学习和演练,提高安保人员的综合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安保演练和安保活动,提高安保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通过开展交流会、建立交流论坛、安保网站,开展安保内容演练,如地震遇险逃生、火灾预防和扑灭,格斗比赛等,利用多种形式增强安保工作的互动性和丰富性,摆脱枯燥的安保生活,在活动中让安保人员了解安保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增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获得职业成就和职业幸福。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安保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安保人员是否能坚持道德底线,是爱岗敬业,直观关系着企业职工和财产安全,所以,对安保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督促安保人员外部监督和自我反省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安保人员进行定期思想政治考核,使安保人员在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引领下踏踏实实的忠诚于自己的安保工作,积极投身于为企业的安保工作,并积极的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总之,企业的安保工作应根据自身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安保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安保工作质量的提高。

结语

企业安保工作对企业极其重要,而且工作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所以企业的安保工作必须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安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质量提高。文章从企业安保工作的特殊性入手,论述了增强企业安保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对促进我国企业的安保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泊林.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特点与工作创新途径[J].现代企业文化,2012(29):80-80.

关于安全教育的感想篇(11)

作者简介 张振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沈小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硕士研究生

伴随着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中小学生“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如何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使其在国际交往中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将热爱祖国的情感转变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确保我们伟大祖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改善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外部环境,建立更广范围内牢不可破的人民防线,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要义

及国际比较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安全就不会有真正的生存权,没有安全也谈不上稳定和发展,谋求国家安全应该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永恒目标。从广义上说,安全在客观上指不存在担心外来威胁的现实,在主观上指不存在当心外来威胁的恐惧感。而国家安全,就是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领土、社会制度、社会准则、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利益不受威胁。当前,国家安全是“综合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也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尽管全球化时代赋予了国家安全丰富的内涵,然而国家安全实质上是对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生存保障和发展利益保障的总和。其最根本的内涵在于一个国家相对的稳定、完整,没有威胁、恐惧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和要求,以一定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知识,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由此可见,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就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方向性教育,使公民在成长中逐渐具备国家安全意识;通过国情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等认知性教育,使公民获得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信息、基本经验;通过社会责任感教育、国家安全法教育等规范性教育,使公民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心理教育、危机应对教育等实践性教育,使公民在面对各种正在或可能给国家重大利益造成影响的威胁时,具有维护和获取国家重大利益的行为能力。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功能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它是指党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年面对国内外安全形势而表现在政治思想素质、法纪心理素质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应重点抓好学生的系统教育,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分阶段进行。所以,初级阶段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目标应体现知、情、意、行的规定,针对小、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总体应该是:使中小学生能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历史及当前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学生对国家安全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初步树立其国家观念、安全观念、法制观念、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对各种国家安全教育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具有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品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忍耐力、耐挫力,不轻易被威胁和挫折吓倒;培养学生在危急时刻或遇到突发事件学会独立思考,不轻信盲从,让学生筑起安全心理防火墙,对危害国家安全或颠覆社会主义的精神产品和不良信息有一定的鉴别和抵御能力。

尽管世界各国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情况各异,但都十分重视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地位。一些发达国家,譬如美国,国家安全和教育在美国是两项最受重视且开支最为庞大的事业,历届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利用教育来增进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把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知识溶入教育内容之中,并成为美国的国家传统。再比如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两国政府也是历来对国民从小就开始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尤其是法国,早在戴高乐时代,法国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就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做出过艰苦的努力,并取得过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热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日俱增,时至今日已成体系,实行政府领导下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不仅西方国家重视国家安全教育,东方国家也是如此。和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一样,东盟各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虽然当今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局部武装冲突不断发生,促使东盟各国不得不反思历史,把国家安全有关的重大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确实给牵系国家安危的国家安全教育以高度重视,始终用历史和现实这两面镜子来刺激人民对国家安全的关心。

二、我国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存在的问题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起步较晚,不过在探索与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效果相当显著,绝大多数学校对新时期的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研究,积累了一定经验。然而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位置未被摆正

有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自身不重视、不支持,对加强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平时很少过问,未列入对学校、校长考核指标中,贯彻执行力度不够;有的学校国安任课教师具有随意性,极不稳定,本学期安排某数学老师兼课,下学期可能就换成了另外的物理老师或者化学老师等;学校落实国安意识教育的各种保障机制欠缺。这种状况与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地位是不相称的。

(二)少数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安全意识的认识有失偏颇

有的学校把“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看成是传统文化及其道德观念的延续和保留,认为学生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就无须再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联系、相似、交叉之处,二者在教育功能上都具备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确保国家基本制度、核心价值观不受侵犯,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公民责任感,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的不可动摇的底线。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开展,现在的青少年爱国意识较强,可以毫不犹豫地判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也可以清楚地肯定维护国家安全很重要,但这代替不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实质上,国家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区别的,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不尽相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也包括了国家安全教育的部分内容,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不仅要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还必须包括许多其他的相关教育;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一种情感,往往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期具有特殊的魅力,相对国家安全教育更倾向是一种情感教育,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长期的理论及实践过程中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倾向于理论教育、行为教育和心理教育。如果不能区分二者、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将会造成国家安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

(三)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途径单一

中小学的国家安全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国家安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力量之间的配合相对被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安全事关全社会,所以国家安全教育也应注入全社会的力量。许多学校忽视了这个问题,未重视起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这不仅削弱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力量,而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还会被家庭或社会上一些消极影响所抵消。

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关键对象与承载者,对其教育要做到常抓不懈,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传统的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

(四)尚未建全“国家安全教育”法规,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我们过去制定的有关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有些已不适应当今世界新形势和现代社会的新情况,不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需要修订、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应尽快出台一些有利中小学生认识国家安全及国防建设工作、有效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所急需的教育法律法规。对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形式和要求有更加具体的规定,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保障和法律责任有更明确的要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中小学国家安全意识教育